初中教案合集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并且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好的初中教案合集应该怎么写?快来看看,小编给大家分享初中教案合集的写作技巧和示例,供大家参考!
初中教案合集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这是因为有理数加、减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
-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
-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
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
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
12-5+7应变成12+7-5,而不能变成12-7+5。
教学设计示例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
2.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
3.应用: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计算的准确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了本节课就知道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尝试指导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每一环节,设置一定题目进行巩固练
习,步步为营,分散难点,解决关键问题.
2.学生写法:练习→寻找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把加减混合运算算式理解为加法算式.
2.难点:把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直接按有理数加法进行计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练习讨论,总结归纳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反馈.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同学们学得都很好!请同学们看以下题目:-9+(+6);(-11)-7.
师:(1)读出这两个算式.
(2)“+、-”读作什么?是哪种符号?
“+、-”又读作什么?是什么符号?
学生活动: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继续提问:(1)这两个题目运算结果是多少?
(2)(-11)-7这题你根据什么运算法则计算的?
学生活动:口答以上两题(教师订正).
师小结:减法往往通过转化成加法后来运算.
【教法说明】为了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必须先对有理数加法,特别是有理数减法的题目进行复习,为进一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奠定基础.这里特别指出“+、-”有时表示性质符号,有时是运算符号,为在混合运算时省略加号、括号时做必要的准备工作.
师:把两个算式-9+(+6)与(-11)-7之间加上减号就成了一个题目,这个题目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
教学说明:由复习的题目巧妙地填“-”号,就变成了今天将学的加减混合运算内容,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明白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题目组成.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讲评(-9)+(-6)-(-11)-7.
(1)省略括号和的形式
师:看到这个题你想怎样做?
学生活动: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
教师针对学生所做的方法区别优劣.
【教法说明】题目出示后,教师不急于自己讲评,而是让学生尝试,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时,有的学生可能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运算,有的同学可能是先把减法都转化成了加法,然后按加法的计算法则再计算??这样在不同的方法中,学生自己就会寻找到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
师:我们对此类题目经常采用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这时就成了-9,+6,+11,-7的和,加号通常可以省略,括号也可以省略,即:
原式=(-9)+(+6)+(+11)+(-7)
=-9+6+11-7.
提出问题:虽然加号、括号省略了,但-9+6+11-7仍表示-9,+6,+11,-7的和,所以这个算式可以读成??
学生活动:先自己练习尝试用两种读法读,口答(教师纠正).
【教法说明】教师根据学生所做的方法,及时指出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来给学生指明方向,在把算式写成省略括号代数和的形式后,通过让学生练习两种读法,可以加深对此算式的理解,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1)
1.把下列算式写成省略括号和的形式,并把结果用两种读法读出来.
(1)(+9)-(+10)+(-2)-(-8)+3;
(2)+()-()-().
2.判断
式子-7+1-5-9的正确读法是().
A.负7、正1、负5、负9;
B.减7、加1、减5、减9;
C.负7、加1、负5、减9;
D.负7、加1、减5、减9;
学生活动:1题两个学生板演,两个学生用两种读法读出结果,其他同学自行演练,然后同桌读出互相纠正,2题抢答.
【教法说明】这两题旨意在巩固怎样把加减混合运算题目都转化成加法运算写成代数和的形式,这里特别注意了代数和形式的两种读法.
2.用加法运算律计算出结果
师:既然算式能看成几个数的和,我们可以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通常同号两数放在一起分别相加.
-9+6+11-7
=-9-7+6+11.
学生活动:按教师要求口答并读出结果.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2)
填空:
1.-4+7-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9-15+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3+2-4=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2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
【教法说明】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时,很可能产生“-9+7+11-6”这样的错误,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纠正,又做一组巩固练习,使学生牢固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律把同号数放在一起时,一定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这一知识点.
师:-9-7+6+11怎样计算?
学生活动:口答
[板书]
-9-7+6+11
=-16+17
=1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3)
1.计算(1)-1+2-3-4+5;
(2).
2.做完前面两个题目计算:(1)(+9)-(+10)+(-2)-(-8)+3;
(2).
学生活动:四个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教法说明】针对一道例题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组相应的巩固练习,这样每一步学生都掌握得较牢固,这时教师一定要总结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使分散的知识有相对的集中.
师小结: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题目的步骤为:
1.减法转化成加法;
2.省略加号括号;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使同号两数分别相加;
4.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三)反馈练习
(出示投影4)
计算:(1)12-(-18)+(-7)-15;
(2).
学生活动:可采用同桌互相测验的方法,以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
【教法说明】这两个题目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测验的方式来达到及时反馈.
(四)归纳小结
师:1.怎样做加减混合运算题目?
2.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的两种读法?
学生活动:口答.
【教法说明】小结不是教师单纯的总结,而是让学生参与回答,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将本节的重点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八、随堂练习
1.把下列各式写成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
(1)(-5)+(+7)-(-3)-(+1);
(2)10+(-8)-(+18)-(-5)+(+6).
2.说出式子-3+5-6+1的两种读法.
3.计算
(1)0-10-(-8)+(-2);
(2)-4.5+1.8-6.5+3-4;
(3).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1.计算:(1)-8+12-16-23;
(2);
(3)-40-28-(-19)+(-24)-(-32);
(4)-2.7+(-3.2)-(1.8)-2.2;
(二)选做题:(1)当时,,,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2)当时,,,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十、板书设计
初中教案合集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分析,以及实验的观察,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知道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3.通过教学活动,能在物态变化中识别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升华吸热现象的分析,知道用升华的方法可以获得低温的环境。
2.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升华和凝华的物态变化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条件。
教学难点:
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课前准备:
少量的碘、烧杯、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枯树枝、玻璃片
教学设计图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实例和实验引入新课:提出问题,既然物体可以从固体变成液体,再由液体变成气体,那么物体可否不经过液化过程,而直接由固体变成气体?也就是除了我们学习过的四种物态变化外,还有其他物态变化吗?学生思考后做出猜想,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讨论引出升华和凝华物态变化。
二、新课学习
1.演示实验:“人造雪景”:在一个烧杯内放人少量的萘粉;然后加热,再将一根凉的枯树枝放人烧瓶口内,经片刻轻轻拿出枯树枝,便可看到在树枝上布满了“雪花状”的萘。这是由于固态的萘吸热直接变成气态的萘,气态的萘遇到冷的树枝又直接变成固态的萘。
或者播放视频:升华
观察演示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正确与否,它们果真是直接变化的吗?
2.学生实验:碘升华和凝华
通过学生实验进一步感受升华和凝华过程以及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的现象,大家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注意:控制碘量:只需少许碘粒。控制温度:需要缓慢加热。强调观察无液态碘的出现。玻璃片要和烧瓶口密封。在学生分组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可以询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对于没有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学生,可以做适当的操作、观察指导。指导学生体会凝华放热的现象可以在玻璃盖片上滴几滴水,观察有碘蒸气遇到盖片时的现象,同时用手摸一摸盖片感觉一下盖片的温度变化。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玻璃管内原来有一些固体物质,加热之后这些固体物质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中间过程中物质有变成液态吗?这现象说明了什么?在师生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①给固态的碘加热后,烧杯内出现了紫色的碘蒸气,没有液态的碘出现,说明固态的碘受热后能直接变成气态的碘蒸气。
②停止加热冷却后,烧杯壁和玻璃盖片上出现了紫色的碘颗粒,没有液态的`碘出现,说明气态的碘蒸气遇冷后又可直接变为固态的碘。盖片上的水在碘蒸气凝华时,冒“热气”,盖片有些变热。说明碘凝华过程要放热。
板书: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
3.组织、指导学生分组讨论:
冰花是如何形成的?冰花是附着在窗子玻璃上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为什么?
分析用久的白炽灯泡为什么会发黑?用久的日光灯管为什么在两端也会发黑?
对于生活中常说的“下霜”,能不能理解为霜是白天降的?
根据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升华和凝华现象。通过教师和学生对升华和凝华应用的讨论,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说明物质不一定先熔化再汽化才能变成气态,直接就可以从固态变成气态。通过学生对实验和日常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分析,使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现象有进一步的认识。
回忆实验,分析各个状态变化的吸热、放热情况。
三、板书设计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
初中教案合集篇3
『教学课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名人单元,课文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初一从、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人生目标并拥有坚定的信念。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闻一多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从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定自己的人生理念。
本文语言优美,语句精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初一学生阅读,教学时应加强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在熏陶感染中,培养中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摄入的信息量比较窄,不能主动的,积极地合作探究学习。个别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依赖性比较强,学习较为被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结构,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领会语句饱含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自主搜索,整理,交流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做人原则,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正直的人。『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中语句中的关键词语,
难点: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处理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二:了解闻一多,臧克家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集有《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1943年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郭沫若称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臧克家(简略了解)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掌握下列词语:
锲而不舍沥经心血目不窥园气冲斗牛兀兀穷年潜心贯注迥乎不同慷慨淋漓
四、理清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朗读
放录音
教师范读
个读
齐读
互评、纠正
2、合作探究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原文回答)
(3)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的?(引用原文)
(4)作为学者闻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么?(引用原文)
(5)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做了哪些?目的是什么?
五、小结
这篇文章学的十分精粹,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文章兼顾西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2、完成练习二
『课后反思』:
1、朗读的效果较好,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本人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把握起
来的难度较大,所以本课设计了重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的空间,有理由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个性化阅读。
3、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讨论题,目的是锻炼
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发言比想象中的还要踊跃,不断有新的亮点产生,吧这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初中教案合集篇4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学生在我与他人关系的问题情境中体验理性克制、原谅释怀、以德报怨等不同层面的宽容心态。
2.“认同”——学生能够认同宽容是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关系、形成和谐氛围的重要品质;自己的健康成长需要宽容大度的胸怀。
3.“渴望”——学生渴望拥有宽容的美德,也渴望拥有宽容的社会环境。
(二)能力目标
1.初步认识和理解“宽容”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2.培养学生能够从心理、道德、法律多角度看待“宽容”问题,及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在“宽容”心态下的交往与沟通能力。
(三)知识目标
1.了解宽容在不同问题情境中的表现、意义;知道怎样做到宽容。
2.明确宽容是有原则的。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了让学生认同宽容是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重要交往品德,并培养学生宽容大度的品质和心态。
教学难点
宽容是有原则的,宽容不能突破维护社会正义的底线,这要求学生既要宽容大度,又要坚持原则。初中生尚未建立牢固的是非观,缺少辩证智慧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因此,帮助他们理解“宽容要有原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方式:
情境式教学、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面对彼此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欣赏差异
活动一:“小宽的寝室”
一位叫小宽的学生,刚刚进入初二,被批准可以住宿,今天的问题就发生在小宽身上。我们和小宽一起走进这个寝室,看看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这个宿舍有这样5位室友:
小华:直言快语,心里装不住事,丢三落四。
小阳:爱好运动,爱熬夜,有时睡懒觉。
小萍:特别爱整洁,不喜欢别人随便动东西。
小童:不太爱说话,怕吵,爱好文学。
小宇:成绩优异,出口成章,说话爱引经据典。
1.提问:假如你就是小宽,在这些人里,你最喜欢谁?
2.提问:前面同学选择的标准有什么不同?
3.提问:和谁相处起来可能有困难?
4.引导:和自己在性格与习惯上有差异的同学相处可能有困难,那能否让他们和自己保持一致呢?
5.提问: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彼此的差异呢?
设计意图:
在我与他人关系中,学生首先遇到的就是面对彼此差异。正确处理我与他人关系需要我们宽容面对彼此差异。
1.通过学生表达自己面对差异的喜好,考察学生的原始经验。
2.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使世界丰富多彩,差异帮助我们学习并提高自己。差异既不能消除,也不应消除。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面对人与人差异的宽容心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欣赏差异、在差异中发展自己等。
活动结论:面对彼此差异:承认、尊重、欣赏;在差异中成长。
二、面对生活冲突
——理性克制、原谅释怀
活动二:“合唱节风波”
本校举行合唱比赛快要到了。周一下午5:00放学后,班主任让小宽带领班级排练合唱。
小宽精心选取了《蜗牛》《相信爱》《真心英雄》三首候选歌曲,但由于同学们在演唱的时候每首歌曲都存在不少问题,所以小宽一时难以最终确定。时间过了6:30,一些同学们发起牢骚??这时,小华瞪了小宽一眼:“还让不让人休息,都几点了?”小阳也说:“你行不行,不行就换别人!”说完拂袖而去。班长拍着桌子:“吵什么,有能耐你们去找班主任!”小萍义愤填膺地说:“阿宽别干了,谁爱干就让谁干!”
后面的事态会怎样发展呢?完成这个故事。
结论:是学生权衡冷静和冲突的利弊。
小宽回到寝室,心里很不舒服,当着那么多同学面被指责还是头一回。小宽不想再和小华、小阳说话了。于是小宽开始和他俩儿冷战。一连几天,小宽没和他们说过一句话。1.你支持小宽冷战吗?
2.给小宽出个主意。
3.用双手给老师搭一个“人”字,体会其中的道理。
设计意图:
在自我与他人关系中,学生经常遇到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冲突。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关系需要我们宽容面对生活冲突。
1.通过“小宽受指责”,帮助学生认识到:面对生活冲突,宽容首先表现为理性克制。冲动的头脑不会产生智慧,胜利属于临危不乱者。理性克制既是一种宽容的美德,也是一种处事的智慧。
2.通过“小宽冷战”,帮助学生认识到:面对生活冲突,宽容不仅需要理性克制,更需要原谅释怀。只有真正原谅了别人,才能使自己释怀、快乐。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3.通过“手搭人字”的活动帮助学生体会换位思考的可贵品质。换位思考能帮助我们原谅别人,释怀自己。
活动结论:面对生活冲突:理性克制、原谅释怀。
三、面对严重伤害——以德报怨
活动三:“伟大的母亲”
粱建红,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的儿子马刚在北京作保安。今年1月,马刚与同事宋小明因300块钱工资发生纠纷。冲动之下,宋小明用刀扎伤马刚,虽然事后努力施救,但马
刚还是因为伤势过重死亡,年仅26岁,正值结婚前夕。
母亲面对杀死儿子的被告,在法庭上会向法官提出怎样的要求呢?
播放视频:
母亲请求从轻处罚。
母亲为什么原谅了杀死儿子的凶手?
宋小明会有怎样的反映呢?
播放视频:宋小明感化。
4.请你评价一下这位母亲。
5.母亲在情感上原谅了宋小明,是否法律会宽恕他,免除追求责任呢?
6.这个案例给我们哪些启示?(母亲角度、宋小明角度、法律角度)
设计意图:
在自己与他人关系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他人带来的严重伤害。面对伤害,宽容对方是一种更具人格力量的高尚选择。
1.通过该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以德报怨的伟大精神力量。
2.通过该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宽容涉及到心理、道德、法律多个层面,宽容不是纵容,宽容是有原则的,宽容不能突破维护社会正义的底线。
3.帮助学生树立面对严重伤害的宽容心态,在维护社会正义的前提下,以德报怨更能彰显人格魅力,赢得他人。
活动结论:面对严重伤害:以德报怨,大爱无疆
四、总结请同学为本课加一个题目。
设计意图:
1.在课堂三大教学环节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对正确处理我与他人关系需要宽容心态已经有了体验和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生成课堂核心观念。
2.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活动结论: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和谐幸福的生活需要宽容。
初中教案合集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物理性质,水的组成及其它初步知识;通过对水组成的分析实验,巩固和提高基本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电解水实验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一种物质的化学式并非臆造而是根据实验结果所得。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熟悉的水进行科学的认识和研究,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原子、分子、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难点:电解水实验及其对实验结论的理解。
实验准备
课本第48页[实验3—1][实验3—2]教学用品
水槽、试管、直流电源、带电极的导线、烧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小黑板出示)(提问)
1、下列符号的意义:(追问2的意义)H____,2H_____,H2_____,2H2_____,H2O_____,2H2O____。
2、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氢、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二、引入新课
(引言)我们已学了水的化学式H2O,通过第2题的练习,知道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也会计算出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8,但事实是否如此?
三、新课讲授
1、水的.物质性质
(观察)展示一杯纯净的水。引导学生按照氧气的物理性质顺序认识论述水的物理性质。
(阅读)课本第47页水的物理性质。
(小结)
(1)常温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2)凝固点:0℃,沸点:100℃;
(3)1标准大气压下,4℃时密度最大为1g/mL。
(4)冰的密度比水小。
2、水的组成
(实验)课本[实验3—1](观察)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出现。
(讨论)正、负两极管内分别为什么气体?如何检验?(实验)课本[实验3—2](观察)用点燃的木条分别进行检验,可以观察到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能使点燃的木条燃烧得更旺;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小结)由此可见,阳极(正极)产生氧气,阴极(负极)产生氢气。
(提问)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证明了什么?(分析)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然后互相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讲解,分析过程可用投影。
(小结)(1)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生成了氢气,证明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氧化物)。
(2)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生成氢和氧气两种单质,证明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发生了分解反应,水氢氧+氧气。
(3)根据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可进一步扒导水的化学式是H2O。根据实验事实。
生成气体的体积比VH2:VO2=2:1氢气的密度为0.0899g/L,氧气的密度为1.429g/L。
所以,气体的质量比:H2:O2=(2×0.0899):(1×1.429)=1:8所以,水中H元素:O元素=H:O=1:8氢的原子量为1,氧的原子量为16,所以,H2O中原子个数比为H:O=
根据实验测得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结论)(1)一个水分子只能由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2)水的化学式为H2O
四、巩固练习
1、巩固练习(小黑板展示)(1)通电分解水可得到氢气和氧气的实验事实证明()
A、水的组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通电时,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D、通电可使水中的氢气和氧气分离
E、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2)计算水中H、O元素的质量分数。
(提示:①B、C②H%=11.1%O%=88.9%)
五、典例分析
例1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结果所得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又知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为0.889G/L,氧气的密度为1.429G/L及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通电计算确定水的化学式。
(分析)这是一道根据实验数据判断物质组成的计算题,一般情况下确定物质的化学式的步骤是:
(1)确定该物质组成的无种类,例如该题中根据实验事实得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2)根据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及该物质的相对分发子质量确定它的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3)根据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写出该物质的化学式。
(详细解题步骤见新课讲授中的最后小结中第(3)点。)例2下图是简易的电解水的装置:(1)在图括号内标出电的正、负极;(2)与正极相连的试管里产生的是________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是_____________气,两种气体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分子个数比_______。
(分析)由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得知:(1)负极产生的气体为H2,正极产生的气体为O2。
(2)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2:1.所以分子个数比也是2:1,因此根据氧气、氢气的密度计算出它们的质量比为:mH2:mO2=2×0.0899g/L:1×1.429g/L=1:8
六、归纳小结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水的组成,水分子的构成。会用符号表达式表示电解的水的反应。
3、通过电解水生成了氢气的和氧气的事实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理解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
七、作业布置
1、课后习题
2、课时作业设计:第一大题。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水的组成
一、水的物理性质:见课文第47页
二、水的组成:电解水的实验现象:
1、有气体生成;
2、负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H2
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O2
3、氢气与氧气的全积比为2:1
4、结论:(根据实验事实)
(1)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氧化物);
(2)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水氢气+氧气;
(3)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了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化学式是H2O;
(4)电解水的符号表达式:H2OH2↑+O2
初中教案合集篇6
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是初中化学”酸与碱的性质”一章教学的难点,因为二者之间的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在引入对比实验后,本节课的.教学变得简单多了.教学过程如下:
收集两试管二氧化碳气体,一个倒扣在盛水烧杯中,一个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实验一,试管中液面上升,能否说明二氧化碳可与水反应?我们知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试管中液面上升,只能说明管内气压降低了,但到底是溶解了还是反应了事说不清的.但如果预先在水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那么二氧化碳与水能反应的问题就会水到渠成.同理,第二支试管内的现象只有和第一支作比较,才能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从中不难体会对比实验的优势: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通过对比,建立了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强化对了学生知识点的理解;
三、为学生深层次理解实验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提供了有力的直观依据;
四、充分发挥了控制变量思想在实验教学中的优势,为学生后续实验设计和科学探究奠定了基础.
初中教案合集篇7
一、班会目的:
1、通过此次班会的召开,使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使学生从思想上懂得生命的可贵,从行动上学会珍爱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2、教授学生如何珍爱自己的生命,热爱生活,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努力实现人生价值。树立起责任意识,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本次主题班会同时提供让学生展示自我的综合舞台,让学生有机会来展示自己的闪光点,进行自我教育,加深对责任的理解。
二、班会过程:
男女合: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男:九(1)班主题班会《生命成长,责任担当》现在开始。(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播放歌曲:感恩的心)
女:这首歌曲真的很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在关心、爱护着我们。那么,我们在得到关心、爱护的同时有没有去关心、爱护他人呢?请大家回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关爱他人的。(每组找一个同学回答)
组1:在别人有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
组2:在孤独无助的时候,给以祝福、安慰……
组3:注意他人的情绪变化,帮人化解矛盾……
组4: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男: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棒,说的都是关爱他人的事情,虽然是一件件的小事,但这都是爱的开始,我们在得到他人关爱的同时,也要学会关爱他人,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尊重。
女: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肯定生命尊重生命的例子(举例:张海迪的故事)
男:同学们,从张海迪的故事中,你有何感想呢?(学生回答)
女:同学们真的很棒,张海迪虽然身体是残疾的,但意志是坚强的。她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当代保尔”。她用实际行动超越了自我,诠释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身残志坚的例子有很多,如的钢琴大师贝多芬等。
男:在我们身边的这些身残志坚的人用实际行动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让后人得到了好处,这样,生命的价值就得以体现。为社会多做贡献就是延伸生命的价值,一种承担责任的表现。
女:同学们,既然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有生命就有作为,生命的存在就是一种责任。谈起“责任”,大家似乎会感到它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然而在物质生活较为丰裕的今天,责任感这种精神的“金字塔”决不能倾斜。
男:没错,你说得对极了!“责任”这两个字会加重了生命的力量,生命会因责任而生辉。
女: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该把她打扮得更加光彩。应该很好地去把握生命,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负责"。
男:你说得不错。不过,什么是责任?怎样负起责任呢?
女:是啊,让我们听听_同学的意见吧!
(一)演讲《我们的责任》
男:听了_同学的演讲,是不是受益菲浅呢?
女:的确如此!其实责任离我们并不远,对于学习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需要我们负责。
男:是的,但是在我们生活中却时常都会见到一些不负责任的表现。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小女孩在家里的表现。
(二)小品:《如此女儿》
『剧本链接』
女:_,看完这个小品你有什么感想?
男:我觉得这个小女孩的表现实在是太不懂事了,只顾自己享乐,丝毫不顾家里的情况,真是太不负责任了;
女:对的,但是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如果我们每位同学在家都象这个小女孩一样的话,我们的未来还有什么希望啊。
男:是的,我们就是未来,要想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都应如此。
女:没错,下面我们一起来轻松一下,做个游戏,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上来。
男:规则是这样的:
1、4个人,两人相向站着,另外两人相向蹲着,一个站着和蹲着的人是一边;
2、站着的两个人进行猜拳,猜拳胜者,则由猜拳胜者蹲着的人去拍一下对方输的蹲着人的手掌;
3、输方轮换位置,即站着的人蹲下,蹲着的人站起来,继续开始下一局
(三)游戏《勇于承担责任》
女:当同伴失败的时候,有没有抱怨?你心里是怎样想的?
男:两个人有没有同心协力对付外面的压力?
女:同学们,玩了这个游戏后,你有什么感受?
男:大家说的都很好,对于一个团队来讲,团结才会有力量,人是生活在集体中的,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所处的集体负责;
女:是的,集体的事就是我们大家的事,每个人都应该负起责任来。
男:不错,团结协作,勇于承担才能让我们的集体更加和谐、融洽。
女: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先为集体着想,而不是先考虑自己,下面就请大家看看这几个同学在碰到问题时是怎么处理的,请欣赏小品《值日》。
(四)小品《值日》
女:大家看到了,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的人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也有人只顾自己,背弃了应付的责任。
男:是的,责任感包括了作为学生对学校,对班级体,对同学的责任感,作为家庭的一员对家庭的责任感,,作为青少年对这个时代的责任感.等等
女:那么我们的现在的责任还有哪些呢?我觉得我们应该把责任感更具体化一些;
男:是的,现在就让同学们有个自由的空间,畅所欲言吧!请各组组长各自从对自己、家庭、对他人和对集体负责这几个角度中选择其中一个,组织本组同学自由讨论。
女:讨论后要求各组派代表发言,让我们一起总结出一个“做有责任感的人”的基本要求。
(五)分组讨论:我们现在的责任有哪些?
男:因为时间的问题,讨论到此为止。现在请各组代表发言。
女:大家众说纷纭,相信同学们都受益匪浅。让我们更深的体会到责任的无处不在和它的重要性,让我们牢记我们的这些责任吧!
男:不以责任大而难为,不以责任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从小事做起,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下面请张老师为我们做点评。
(六)班主任小结
听了刚才同学们的讨论和发言,让我了解到其实同学们心中都很明白在这个年龄阶段我们该负的责任。那么大家再想想看,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以上大家例举的这些责任你是否都做到了呢?或者做到了其中多少呢?
责任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讲,是有不同的含义的,对于大家来说,现在你们才十几岁的年龄,还没有什么特别重大的,十分艰巨的责任,所以我们更应该主动担负起这些小小的责任。作为学生,走在教室、校园,把地上的垃圾随手捡起来扔进垃圾桶;上课时,多忍一会儿,少说一句闲话,这是对班级、学校负责;作为儿女,回到家里,为工作了一天的父母泡杯茶,陪他们聊聊天,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这些是对家庭负责;其实,这些事对于大家来讲都不过是举手之劳,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这个心。试想一下,如果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如果都是不负责任的,自私自利的,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友情,不会互相理解,不会互相帮助,也就更谈不上什么成功了。因此,每个人对于自己所生活的每个环境都应该负起应有的责任。
所有的责任应该从对自己负责开始,作为我们的同学来讲,你们的首要任务是先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时间不等人,大家现在已经是八年级的学生了,中学生活其实已经快过半了,再过一年,当你回过头来再看这段路的时候,你一定会发现,如果你是负责任的度过初中三年的话,你一定会觉得这段过程是充实的、精彩的、也是不会有遗憾的。在这里,我也祝愿每位同学在两年后都能有一段美好的回忆,而不要留下任何遗憾。
女:谢谢老师的点评。
有了责任,拥挤的社会才会有秩序;自由的天空才会更加广阔;生命的空气才会更加温馨!
男:有了责任,你的、我的、我们大家的生活才会更加幸福、快乐!我们的祖国才会更加繁荣昌盛!
女:下面请听小组唱《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七)小组唱《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男: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展现了我们青春的活力。
女:代表着我们对未来的信念。
男:我们就是未来,我们应该为创造美好的未来而负起各自的责任。)
男女合:让我们与责任同行!让大家齐读:
如果有了责任意识,认为不让父母亲人失望是我的责任,就没有了自暴自弃的浪荡子和不学无术的不孝女。
如果有了责任意识,认为尊重别人劳动是我的责任,就不会有课堂上的小动作,对老师知识的讲解无动于衷的表现。
如果有了责任意识,认为尊师爱友是我的责任,就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同学之间就拳头相向,睚眦必报。
如果有了责任意识,认为节约用水是我的责任,就没有了洗手间的长流水;
如果有了责任意识,认为节约用电是我的责任,就没有了教室内的长明灯;
如果有了责任意识,认为保洁是我的责任,就不会有随地乱丢乱扔的纸屑和塑料袋。
如果有了责任意识,认为遵守秩序是我的责任,就不会有食堂里的插队和教室里的大声喧哗。
如果有了责任意识,认为爱护公物是我的责任,就不会有损坏的电灯开关,墙上的脏脚印,残缺的课桌凳,光秃的绿草坪。
如果有了责任意识,认为遵守交通规则是我的责任,就不会有走路行车的随心所欲,潇洒走一回……
本次主题班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初中教案合集篇8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已经成为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作为现代公民应当对数字技术有所了解。但是经过课前访谈,发现学生这方面的知识非常困乏。
调查发现:学生对于类似模拟信号、数字信号这种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事物学习起来困难较大,不能很好地掌握。尽管学生在高一年级学习了计算机基础,了解二进制,但是“与”“或”“非”三种基本逻辑运算,是与学生学习的二进制和普通代数完全不同的运算。这是本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原因,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学生探究小组课前调查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模拟信号、数字信号这种抽象的事物在课堂上可视化,降低学生接受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电路图作为工具,并通过实际举例和分析设计电路,给学生自主建构的台阶,这样在完成知识构建的同时,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了解现代数字技术。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第二章恒定电流的最后一节,同时也是为选修3-2传感器的教学做准备,是新增加的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同时本节内容与实际联系紧密,紧跟时代的发展,体现了时代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情况:通过课前访谈了解到,学生对于分析电路中的电压关系比较熟练,对逻辑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学生对于模拟信号、数字信号这种抽象概念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对逻辑电路尚不清楚,这是本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教学方式:探究式、归纳式
教学手段:运用新闻视频、测量汽车电脑板输出波形视频、CoolEdit录音软件、门电路演示板、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技术准备:计算机、投影、PPT演示文稿、话筒、视频
三、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2)知道三种门电路的逻辑关系、符号及真值表;
(3)会用真值表表示一些关系;
(4)会分析、设计一些电路;
(5)初步了解集成电路。
能力目标
查小组(1)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
通过简(2)单的逻辑电路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设计报警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设计一些电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以及学习物理的重要性。
四、教学流程示意图
1.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2.基本逻辑运算
3.逻辑门电路
4.提高
拓展训练:设计报警器并画出电路图
演示试验:验证报警功能能否实现
介绍:集成电路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
【展示】
播放新闻联播视频(关于美国全国停播模拟电视信号的新闻)
【提出问题】
什么是模拟信号?什么是数字信号?
探究小组交流调查结果:
第一组介绍模拟信号:介绍模拟信号的由来、概念、并利用CoolEdit录音软件现场录制并展示本班同学声音的波形
第二组介绍数字信号:介绍数字信号的优点、A/D转换、概念,并展示汽车电脑板输出数字信号波形视频
通过课前小组调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观看信号采集过程和视频,为学生搭建台阶,让抽象的概念可视化,使学生易于掌握概念。
新课讲解
【介绍】
(1)信号从产生、传输到输出的转换过程。(以电视信号为例)
自然界的物理量-传感器-模拟信号-A/D转换器-数字信号-处理或传输-D/A转换器-模拟信号-输出
(2)常见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波形图
(3)数字信号中“0”“1”代表的一般意义,着重强调他们并不代表大小。
了解信号传递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加深理解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知道“0”“1”还可以表示物体所处的状态,知道与普通代数的区别。
澄清模糊认识,对信号传递过程有较全面地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学习简单逻辑电路作准备。
【介绍】处理数字信号的电路称为数字电路,不同的数字产品因为功能和用途不同,所以具体电路差别非常大,但他们都具有几乎相同的功能框图。
,《电路》教学设计
【提出问题】什么是逻辑关系?
总结:输入(或条件)与输出(或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展示】电路图1
提出问题:开关状态与灯的亮暗之间的关系?
介绍:与逻辑概念及真值表
提出问题:请举出生活中符合与逻辑的例子?
引出:与门电路
介绍:与门的逻辑符号,引导学生给出逻辑函数表达式,强调与普通代数的区别,它是用来处理逻辑关系的,并非加减乘除。
【展示】电路图2
介绍:或逻辑并引导学生得出真值表
提出问题:请举出生活中符合或逻辑的例子?
引出:或门电路
介绍:或门的逻辑符号,给出逻辑函数表达式,强调读法,再次提醒学生。
【展示】电路图3
介绍:非逻辑及其真值表
引出:非门电路
介绍:非门的逻辑符号和逻辑函数表达式。
展示:与门电路示教板(用白纸将逻辑符号遮盖上,让学生看不见)
实验探究:请同学们列出真值表并分析这是什么门电路?
了解功能框图,知道数字电路内部基本工作过程和组成。
回忆生活经验
分析开关与小灯泡之间的关系,理解新概念。
联系生活实际举例。
观察真值表,思考给出与门电路的逻辑函数表达式
巩固真值表表示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举例。
学习三种基本的简单逻辑门电路及其功能和表示方法。
记录实验现象,练习使用真值表,分析逻辑关系。
通过功能框图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对数字电路有个了解,并通过此教学让学生对为什么学习简单逻辑门电路有个较全面地了解。
在学习门电路之前必须要让学生知道它是处理逻辑关系的。
利用图形作为工具,降低难度,帮助学生理解与逻辑概念,并为学习与门电路搭建台阶。
通过举例巩固概念。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举例加深理解巩固概念。
运用所学能够判断门电路,并亲身感受利用数字电路可以实现逻辑运算功能。
拓展提高
【提出问题】
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都拥有一票否决权,假设设计一个表决器,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时输入0,投赞成票或弃权输入1,提案通过为1,通不过为0,这个表决器应该采用什么门电路?
总结:与门电路
在一场举重比赛中,有三名裁判,其中一名主裁判,两名副裁判,当主裁判和至少一名副裁判认为运动员上举合格后,才可发出合格信号。请问这个表决器应该采用什么门电路?
总结结论:复杂逻辑关系可以通过三种基本的逻辑门电路相互组合实现。
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回忆刚刚学过的知识,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得出结论。
借助素材,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突破障碍,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从门电路到设计出组合逻辑门电路,让学生体会复杂逻辑关系可以由刚刚学习的三种简单逻辑门电路组合实现,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提出问题】
这是一个简易路灯控制电路图,R0是光敏电阻,有光线照射时阻值会显著减少,R是可调电阻起分压作用,J是一个路灯开关控制的继电器,图中未画路灯,请问框内应选用什么门电路?
【实验设计】请利用热敏电阻(随着温度的升高阻值降低)设计一个火警报警器并画出电路图,要求有火情发生时电玲响报警。
【演示实验】
利用传感器示教板验证学生设计的电路报警的效果。
回顾已有知识,在具体电路中综合应用本章知识进行分析问题
综合运用本节所学的知识通过讨论设计实验电路图。
通过具体电路的分析,让学生从前边的宏观分析回归到具体电路,同时让学生学会分析含逻辑门电路的电路图,并为设计火警报警器作铺垫。
通过设计一个火警报警器,巩固本节所学到的知识,同时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观察报警效果,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知识扩展
介绍:集成电路的内部结构图
集成电路的现状
了解现代数字技术发展的水平。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思考留疑
课后分析电路
通过分析电路了解门电路是如何实现逻辑功能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学生意见征集
教学后对学生进行以访谈形式的意见征集
2)其他教师意见
本节课作为宣武区高二年级的研究课,在全区进行展示,并收集听课教师的评价意见。
评价量规:
1)学生意见征集
学生总体反映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变得主动,主干知识印象比较深刻、理解到位,对现代数字技术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2)其他教师意见
教学设计比较有新意,课堂教学学生活跃、主动,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过程能够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准确的指导。
初中教案合集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战国时期铁农具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归纳整理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的情况,了解生产力的发展。
2.运用理论解释现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之所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因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引起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变法,从而进一步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应时代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得到后世的尊敬。
2.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二)教学难点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
讲述法、问题讨论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挂图。
(二)素材准备
图片,地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复习导入
(板书)第9课大变革的时代
(讲授新课)
“大变革的时代”,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春秋中期,我国出现了铁制农具,战国时期,我国的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我国进入了铁器时代。
(板书)一、铁农具和牛耕
阅读课本46页第一部分内容,了解战国时期铁矿山的分布,和战国时期冶铁中心。
展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图片,和战国时期铁农具分布图,指出铁农具的出现是我生产工具的重大的变革.
生产工具优点缺点石器时代取材容易成型困难,不坚固青铜器时代青铜生产工具很少见,锋利,硬度大自然界蕴藏量少铁器时代自然界蕴藏量大,开采方便,质地坚硬易氧化生锈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新兴的地主阶级变法运动,如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
(板书)二、改革的潮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47页相关内容,了解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的过程,讨论比较这两次变法的不同和相同点,以及变法的作用。
(板书)1.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
过渡:在各国的变法中,尤以秦国商鞅的变法最为显著。
(板书)三、商鞅变法
教师介绍商鞅生平,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
总结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1.承认土地私有。
2.奖励耕战。
3.建立县制。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一项改革的历史作用,学生讨论回答课本49页“说一说”。
(板书)
商鞅变法,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课后练习“问题探究”:吴起、商鞅通过变法使国家变得富强起来,但他们都为变法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么,他们的变法是不是值得呢?为什么?与同学交流一下彼此的看法。
(课堂总结)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和吴起虽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提高,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从此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板书设计
第9课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
二、改革的潮流
1.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
三、商鞅变法
初中教案合集篇10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节描写的概念及分类
2、学会在写作中安排细节描写把作文写得真实、生动。
(二)过程与方法
1、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揣摩细节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2、感悟细节鼓励学生交流、评析细节描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留心生活,生活中细节之美,从而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揣摩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在作文中安排恰当的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评析、点拨、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课前播放歌曲《最浪漫的事》,引入。幻灯展示:留心生活,关注细节,相信自己。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于细微处见精神”由此可见细节的重要性。在我们的写作中,如果能恰当安排好细节描写,就可以让自己的作文增光添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细节描写。
请同学们朗读下面几段文字说说你喜欢哪几段?说说喜欢的理由?(大屏幕显示)
问: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动作以及环境等一些细微而又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
细节描写的分类(见课件)
二、揣摩细节描写之妙
1、世界男子110米跨栏比赛就要开始了,紧张的蹲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们就像一张张拉满弓的箭,随着“砰”的一声枪响,刘翔这只离弦之箭向前飞奔着,只见他挥动着有力的双臂抬腿越过一个个栏杆,身轻如燕,姿态优美,很快便把对手甩在身后,闪电般的冲过了终点------
2、北方一个学校的一间教室的门。中午,有的同学在教室里睡觉,有的同学在教室里写作业,为了不让夹带沙尘的风吹进教室,不得不把门插上。但是,还有的同学要进教室,敲门声不断,搅的教室里面的同学觉也睡不实、作业也写不好。一来二去班级里就因为门发生了风波,后来,干脆就不插门了,任凭风吹得满屋尘土。第二天,门的问题解决了,因为有人在门框上钉了一块黑胶皮,它增大了门和门框之间的摩擦力,不用再插门,门也不会轻易地被风吹开了。作者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道:“一块方寸大小的黑胶皮牢牢地巴在了门框上,它填补了门与门框之间的&39;间隙……好多同学在开门的时候都把惊喜的眼光投向了这黑色的、普普通通的、用三个小钉钉住的胶皮。
这样就更加突出了黑胶皮的作用,也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和文章里的同学一起,去感谢做这件好事的人。
3、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大”字挤得我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4、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大”字挤得我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思考:作者安排夏天睡觉细节意图何在?
作者对“阿长”的厌恶“挤”字表明与前文“她生得黄胖而矮”相照应此段文字又与课文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相吻合
教师讲解:其貌不扬的人作者由最初对她的种种“憎恶”、“讨厌”阿长为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最后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和怀念细节让人物鲜活起来让人过目不忘
三、牛刀小试:你自己再列举一段人物细节描写的例子,并读给大家听。
1.就某一位任课老师从教室门外走进课堂到正式上课这一过程所表现出的一系列动作进行细致描写。
2.根据你平时的观察(或体验),把下面一段话改成具体描写的文段,100字左右。
昨天语文测验古诗词,我几次想拿出书来看,由于老师看得紧,都没有成功,最后一次鼓足勇气,但还是被老师发现了,我觉得很不好意思。
我来总结:
1、如何让细节描写具体、生动起来?
细致观察感悟
精心锤炼词语
巧妙运用修辞
2、运用细节描写应注意?
要符合生活
新颖要有代表性
有选择的为中心服务
由此可见描写运用的好能画龙点睛的作用深化文章主题生动、形象让文章富有力给读者留下印象
四、写作练笔
要求:
1、把题目补充完整,如妈妈、家里的猫咪、故乡的小河等。
2、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记事要完整、具体,要有真情实感。
3、文章至少要有一处人物细节描写,拿红笔用曲线勾画出来。
4、不少于600字。
初中教案合集篇11
活动设计
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是指要学会主动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听任自己情绪的摆布,成为情绪的奴隶。”初中生正处于少年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的情绪是丰富、强烈而多变的。这多变的情绪常使他们不能专心致志,善始善终地做好每一件事,学习、生活也因此而受到干扰。那些自控力较弱的学生,很容易成为不良情绪的俘虏。有的学生就是因为不能摆脱不良情绪的干扰,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身心健康。
尤其是目前进入初三毕业班的学生,大多都承受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及自身的种种精神压力。在精神重压下有些学生出现了紧张、焦虑、自卑、厌倦等消极情绪,这些情绪如得不到及时地调节和控制、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学习效率,也将对学生的身心造成较大的伤害。
可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是多么重要,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不会抑制自己的人,就是一台被损坏的机器。”
辅导目的:
1、树立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的观点。
2、了解自己目前的消极情绪。
3、了解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辅导方式:
1、角色扮演;
2、讲述与讨论;
3、自我测验。
辅导准备:
1、准备一个微型剧;
2、准备好两个该班学生目前较严重的消极情绪的情境;
3、准备“了解自己的消极情绪”的问卷;
4、投影片;
5、录音机。
辅导时间:
一学时。
辅导场地:
教室。
辅导步骤:
1、请学生演一个微型剧,剧里讲述的是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的情绪变化对一篇科学论文的影响。
(旁白:有一天,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由于牙病,疼痛难忍,情绪很坏。他拿起一位不知名的青年寄来的稿件粗粗看了一下,觉得满纸都是奇谈怪论,顺手就把这篇论文丢进了纸篓。几天以后,他的牙痛好了,情绪也好多了,那篇论文中的一些奇谈怪论又在他在脑海中闪现。于是,他急忙从纸篓里把它捡出来重读一遍,结果发现这篇论文很有科学价值。他马上写信给一科学杂志,加以推荐。这篇论文发表后轰动了学术界,该论文的作者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
可以想象,如果奥斯特瓦尔德的情绪没有很快好转,那篇闪光的科学论文的命运就将在纸篓里结束了。)
2、教师简要讲解不同的情绪对人产生不同的作用。
人的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投影“积极情绪的作用”)积极的情绪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充实人的体力和精力,并且可以使人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可爱,激励人们勇敢地面对艰难困苦,成为人们活动的推动力。
(投影“消极情绪的作用”)与积极情绪相反,一切消极情绪都会使人觉得难受。消极情绪一般具有减力的效应,会抑制人的活动能力,减弱人的体力与精力,使人的自制力下降,以致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情。
(投影插图《黛玉葬花》。)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多愁善感,郁郁寡欢,深陷孤独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面对落花她伤心落泪,认为这就是她自己命运的写照,于是便去葬花。由于她长期处于哀愁忧伤的情绪之中,最终她的生命也被消极的情绪埋葬。
3、角色扮演:教师结全该班学生目前存在的一些消极情绪,准备好两个角色扮演情境,请同学按情境认真扮演,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
(1)教师先说明角色扮演体现的是什么消极情绪。
(2)学生在轻松舒缓的背景音乐下讨论如何调节和控制这两种消极情绪。
(3)教师参加学生的讨论,体会学生的心理感受。
(4)学生倾诉这两种情绪给自身带来的苦恼以及自我调节的做法。
(5)教师提供这两种情绪的自控的参考意见(投影)。
情境一:随着中考时间的临近,该同学常常出现着急,烦躁和不安的感觉。她为她的功课达不到她的目标而着急,她有时因为忘记了该记住的知识而心烦意乱,她有时对自己的中考结果忧心忡忡。
附:考试焦虑自消术
①消除一些消极的自我意识。
“自贬”:总认为自己笨、弱、不行;
“求全”:认为自己应该十全十美;
“他贬”:总担心自己被别人瞧不起;
“以偏盖全”:一次考不好,就认为自己再也考不好了;
“主观臆想”:自己预言自己要失败。
②自我设定的考试目标要有一定的弹性。
③正确认识因考试带来的紧张。轻度的紧张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过度的紧张则需有意识的自我调节。
④用自我质辩法来分析考试失败可能带来的后果,消除自惊自吓的错误心态。
⑤学会松驰精神:深呼吸(胸腹式呼吸法)、冥想法、体育运动、听轻音乐等。
情境二:我总是学不好数学,上数学课我怕老师提问我,我觉得我的脑子里好象就没有数学细胞一样,我准备放弃数学。
附:自卑情绪的自我解脱法
①正视自卑:自卑感人皆有之,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有了自卑感千万不可自抱自弃。
②善于补偿:自卑感不一定都是坏事,只要善于自我补偿,可能成为激发斗志的动力。
③扬长补短: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们有长处也有短处,要善于扬长补短。
④树立信心: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尤其要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可以发掘。
4、教师发给每名学生一份问卷,让学生填写。(说明:回答无对错之分,只要填写自己的真实情况即可。)
附:了解自己的消极情绪
以下问题请用“是”或“否”来回答。
(1)当你的竞争对手有突出的表现时,你心里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当你的对手在竞争中失败了,你非常高兴。 ( )
(2)如果你参加一个比赛,结果败得很惨,你再也不敢参加这样的比赛。 ( )
(3)你常因对考试的结果担心而心烦意乱,注意力难以集中。 ( )
(4)当别人错怪你时,你便会大发脾气。 ( )
(5)你的某些科目的学习成绩比别人差,就觉得自己脑子笨,无法学好。 ( )
(6)你平时没有朋友可以交流思想,有苦脑无处诉说,有快乐无人分享。 ( )
(7)你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闷闷不乐,忧心忡忡。 ( )
(8)你在上台发言参加比赛时有嘴唇颤抖或头手冒汗,心跳剧烈及大脑空白的现象。 ( )
5、教师说辅导课的结束语:
如:自然界有潮涨潮落,我们的情绪也会像潮汐一样,有高有低,如果我们以消极的情绪面对学习和生活,那么,我们就会不断地品尝失败的苦果。
为了生活得快乐,为了能有收获,请记住这句话:凡是允许不良情绪控制其行动的人,是弱者;凡是迫使行动控制其不良情绪的人,是强者。
我们要快乐,我们要成功,让我们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如有时间,请大家齐唱一首充满积极情绪的歌“让我们敲希望的钟……”)
补充活动:
1、课后向学生反馈问卷情况,并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利用班会进行讲座:介绍一些消极情绪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及调节和控制的方法。
初中教案合集篇12
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全体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面向全体,二是各方面的而非特指某一方面。在学校工作中只有课堂教学具备这种的“全面”功能,它是素质教育的基石。就体育教学而言,其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身心发展,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对发展学生身体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锻炼学生克服困难,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实大部分学生不论自身的体育成绩如何,他们对体育运动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培养和利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欢快和愉悦,对我们的体育教学工作会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是每一位体育教学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体育学习的目的不光在于让学生锻炼身体,而且还在于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对体育本身带有一定的兴趣,只要我们稍加引导就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浓烈学习兴趣。了解了学生对哪些体育项目感兴趣,并根据此调整教学计划,使教学内容尽量与学生兴趣接轨。课堂中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采用民主和商量的口吻进行调动,使其主动学习,才能使学习气氛宽松、广阔,学生无拘无束地置身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样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
要想使一节课成功,教师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全面的素质,即使遇到前面所说的情况:碰到自己不是很擅长的教材,也能轻松完成。
我们都知道优美的示范、准确的讲解是最能感染学生的。但除此以外,教师还应该做到亲而不媚、“笑”而不俗。亲而不媚指让学生感到很放松,觉得老师很好相处,愿意与教师配合完成教学任务。从教学中我真的感受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他人的观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独特个性的体现。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统一的方式。正如多元智力理论所指出的,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这意味着我们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根据学生不同性格类型设计教学法,不设上下限,力争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为每一位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发挥的天地。学生的差异性,学生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决定了需要的帮助不同。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但是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式地接受、记忆过的过程。这种教学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热情。造成了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这样滑稽的局面。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笑”起来,首先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多表扬,少批评,教师过于严肃,势必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和畏惧感,如果学生做完练习的第一反应是观察教师脸上的表情而不是体会练习过程中的满足感,那么学生也就永远都“笑”不起来;其次,要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循循善诱,永远不要让学生觉得“我肯定不行”或“这太简单了,我不练都行”,而要让他们认为“我肯定能行,让我试一试”。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自主练习的空间,底年级同学,兴趣广泛,并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教师应考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打破以往教学中一切都由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做同一活动的做法,而多给学生有选择性的自由练习空间,使学生找到练习的乐趣,发现自己的特长,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自己去学,就给了部分学生表现的良机.总之,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需要考虑,放开手脚,把课堂还给学生,努力去为学生拓展一个空间,而不是让学生艰难的来适应自己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和教学只有在师生愉悦的情况下才会迸发无限生机。
总之,无论体育场地如何,学生情况怎样,作为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新课程目标一定要吃透,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激发、调动学生的兴趣,重视和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充分利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才能在小场地上好体育课,同时也需要我们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想出更多的办法,使我们的新课程目标顺利完成。
初中教案合集篇13
因式分解
教材分析
因式分解是进行代数式恒等变形的重要手段之一,因式分解是在学习整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不仅仅在多项式的除法、简便运算中等有直接的应用,也为以后学习分式的约分与通分、解方程(组)及三解函数式的恒等变形带给了必要的基础,因此学好因式分解对于代数知识的后续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好处。由于本节课后学习提取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来进行因式分解,务必以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为前提,所以本节资料的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由整式乘法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是一种逆向思维过程,而逆向思维对初一学生还比较生疏,理解起来有必须难度,再者本节还没涉及因式分解的具体方法,所以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好处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相反变形,并会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潜力目标:由学生自行探求解题途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决定潜力和创新潜力,发展学生智能,深化学生逆向思维潜力和综合运用潜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目标制定的思想
1.目标具体化、明确化,从学生实际出发,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同时便于上课操作,便于检测和及时反馈。
2.课堂教学体现潜力立意。
3.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之中。
教学方法
1.采用以设疑探究的引课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用心性。
2.把因式分解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作为主线,训练学生思维,以设疑——感知——概括——运用为教学程序,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潜力。
3.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坚持启发式,鼓励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用心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原则。
4.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前提下,融教材练习、想一想于教学过程中,增设了由浅入深、各不相同却又紧密相关的训练题目,为学生顺利掌握因式分解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关系创造了有利条件。
5.改变传统言传身教的方式,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安排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看谁算得快?(计算机出示问题)
(1)若a=101,b=99,则a2—b2=(a+b)(a—b)=(101+99)(101—99)=400
(2)若a=99,b=—1,则a2—2ab+b2=(a—b)2=(99+1)2=10000
(3)若x=—3,则20x2+60x=20x(x+3)=20x(—3)(—3+3)=0
二、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1)请每题想得最快的同学谈思路,得出最佳解题方法(同时计算机出示答案)
(2)观察:a2—b2=(a+b)(a—b)①的左边是一个什么式子?右边又是什么形式?
a2—2ab+b2=(a—b)2②
20x2+60x=20x(x+3)③
(3)类比小学学过的因数分解概念,(例42=2×3×7④)得出因式分解概念。
板书课题:§7。1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也叫分解因式。
三、独立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
1.下列由左边到右边的变形,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为什么?(计算机演示)
①(x+2)(x—2)=x2—4
②x2—4=(x+2)(x—2)
③a2—2ab+b2=(a—b)2
④3a(a+2)=3a2+6a
⑤3a2+6a=3a(a+2)
⑥x2—4+3x=(x—2)(x+2)+3x
⑦k2++2=(k+)2
⑧x—2—1=(x—1+1)(x—1—1)
⑨18a3bc=3a2b·6ac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因式分解
结合:a2—b2=========(a+b)(a—b)
整式乘法
说明:从左到右是因式分解其特点是:由和差形式(多项式)转化成整式的积的形式;从右到左是整式乘法其特点是:由整式积的形式转化成和差形式(多项式)。
结论: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
问题:你能利用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这一关系,举出几个因式分解的例子吗?
(如:由(x+1)(x—1)=x2—1得x2—1=(x+1)(x—1)
由(x+2)(x—1)=x2+x—2得x2+x—2=(x+2)(x—1)等等)
四、例题教学,运用新知:
例: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计算机演示)
(1)am+bm(2)a2—9(3)a2+2ab+b2
(4)2ab—a2—b2(5)8a3+b6
练习2:填空:(计算机演示)
(1)∵2xy=2x2y—6xy2
∴2x2y—6xy2=2xy
(2)∵xy=2x2y—6xy2
∴2x2y—6xy2=xy
(3)∵2x=2x2y—6xy2
∴2x2y—6xy2=2x
五、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练习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计算机演示)
(1)2ax+2ay(2)3mx—6nx(3)x2y+xy2
(4)x2+—x(5)x2—0。01(6)a3—1
(让学生上来板演)
六、变式训练,扩展新知(计算机演示)
1。若x2+mx—n能分解成(x—2)(x—5),则m=,n=
2.机动题:(填空)x2—8x+m=(x—4),且m=
七、整理知识,构成结构(即课堂小结)
1.因式分解的概念因式分解是整式中的一种恒等变形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两种相反的恒等变形,也是思维方向相反的&39;两种思维方式,因此,因式分解的思维过程实际也是整式乘法的逆向思维的过程。
3.利用2中关系,能够从整式乘法探求因式分解的结果。
4.教学中渗透对立统一,以不变应万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八、布置作业
1.作业本(一)中§7。1节
2.选做题:①x2+x—m=(x+3),且m=。
②x2—3x+k=(x—5),且k=。
评价与反馈
1.透过由学生自己得出因式分解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的结论,了解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潜力和逆向思维潜力及创新潜力。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2.透过例题及练习,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实际运用潜力,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暴露问题和认知误差,及时发现和弥补教与学中的遗漏和不足,从而及时调控教与学。
3.透过机动题,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熟练程度和思维的灵敏性、深刻性、广阔性及探研创造潜力,及时评价,及时矫正。
4.透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与综合运用知识及灵活运用知识的潜力,教师及时批阅,及时反馈讲评,同时对个别学生面批作业,能够更及时、更准确地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状况,矫正的针对性更强。
5.透过课堂小结,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熟悉程度和归纳概括潜力、语言表达潜力、知识运用潜力,教师恰当地给予引导和启迪。
6.课堂上反馈信息除了语言和练习外,学生神情也是信息来源,而且这些信息更真实。学生神态、表情、坐姿都反映出学生对教师教学资料的理解和理解程度。教师应用心捕捉学生在知识掌握、思维发展、潜力培养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反馈信息,随时评价,及时矫正,随时调节教学。
初中教案合集篇14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夏、商、西周的建立及其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分封制的简况。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初步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认识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激发爱国热情。
【重难点】重点:夏朝的建立、西周分封制。
难点:理解西周分封制;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课前预习】一、夏朝的兴衰
1、夏朝建立者是,其统治的中心在和一带,定都,历时400年而亡。
2、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的产生,从此“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制代替了禅让制。
3、夏朝的国家机构,是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因此它的性质是国家。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4、商朝的建立时间是,建立者是。
5、商朝几经迁都,一直到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后人又称商朝为朝。
6、前年,周军通过战役灭商,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其灭亡时间是。
7、牧野之战交战双方是:
8、重要大臣:
9、夏朝亡国之君:,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看P18图:桀把人当坐骑)
三、西周的分封制
10、西周为巩固其统治,采取制度。
【合作探究】
1、夏朝开始的“家天下”现象,后世在中外历史上曾广泛存在。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吗?(P17动脑筋)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P20动脑筋)
3、看P21地图:周初形势图,找出各诸侯国分布的地点。
4、看P21图:西周等级示意图(分封制),标出各级的身份(P22活动与探究2)
【达标测评】
一、选择题
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
C.舜传位给禹D.启打败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
?A.商汤伐夏B.牧野之战C.盘庚迁都D.武王伐纣
?3.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
?A.黄帝B.夏启C.商汤D.周文王
?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件是()
?A.国人暴动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实行分封制?D.盘庚迁都
?5.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
商汤?B.商纣C.周文王?D.周武王
二、阅读判断(见本页末)
?【巩固提升】
1、阅读材料:
材料一?夏桀说:“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之哉?日亡吾亦亡矣。”
材料二?商纣说:“呜呼,我生有命有天!”
请回答:
?(1)夏桀将自己的统治比喻为像太阳一样长久,商纣说他会有上天的保佑,没有人能能推翻他们的统治。他们的话对吗?假如不对,请你用具体的史实加以说明。
?(答:不对。事实上夏桀和商纣很快就被推翻了。)
(2)夏桀、商纣最后被推翻的原因是什么?
?(答:夏桀建造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他不分昼夜地饮酒作乐,失去了民心;商纣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使社会矛盾尖锐。)
(3)请你谈一谈两则材料蕴含的深刻道理。
(答: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贤则昌,失贤则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言之有理即可,表述可不拘泥于上述文字)
2、填写下表,说明夏商西周的建立与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历史地位
夏
约公元前2070年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商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
西周
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3、制表:简单做一个夏、商、西周大事年表,内容要包括重要年代、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三项(参照P126的大事年表)(P22活动与探究2)
初中教案合集篇15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4.通过使用天平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助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质量的单位以及换算;
2.学习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用具】
大水泥钉、小水泥钉各一枚,订书针一锭,天平。
【教学过程】
引导讨论:
(1)一根大水泥钉与一根小水泥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都是钢造的,用途相同;大小不同;重量不同;所用的钢的量不同)
(2)一根订书针和一锭订书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都是相同材料构成,含有的材料多少多少不同)
(3)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
(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初中教案合集篇16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优秀教案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课时
[教学目标]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引出欧姆定律;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的传授,使学生通过对德国物理学家欧姆的了解,受到其刻苦钻研精神和严谨科学态度的感染和熏陶。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是欧姆定律所揭示的物理意义及其数学表达式;难点是欧姆定律的实验及其设计;关键是做好本节的实验。
[教具]
演示用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开关、滑动变阻器及定值电阻(5欧、10欧、15欧各一个)、导线若干根。
[教学方法]
以实验引导、分析比较、讲授为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那么,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和研究的.问题。其实,这个关系早在十九世纪初时已被德国物理学家欧姆经过十年的艰辛探索总结出来了,成为电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即后来人们所称的
欧姆定律(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为了学习、研究欧姆定律,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试着用堂上短短几十分钟,借助于比欧姆时代先进得多的现成仪器,踏着平坦的道路重复一次欧姆及前人的研究工作,又来学当一次科学家,行吗?(话音刚落,学生们都高兴地同声叫:行!)好!今天我们研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间关系的方法与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一样,即先使其中一个量(如电阻)保持不变,研究其余两个量(电流和电压)间的关系;再使另一量(如电压)保持不变,研究剩下两个量的关系;最后通过分析、综合,就可总结出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一)实验与分析(板书)
1、实验目的:研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
2、实验器材:电源一个、演示电流表一个,演示电压表一个、开关一个、滑动变阻器一个、定值电阻5欧、10欧、15欧各一个,导线若干根。
3、实验步骤:
①设计电路图和实物连接图。(出示小黑板,如图1所示,但先用两张纸分别横向盖住电路图、实物图和表格)
操作:按照表一做三资助实验,每次都使电阻R两端电压按1伏、2伏、3伏递增。
记录:观察电流表示数并记在表一电流栏内。
分析:同学们对三次实验数据作分析比较后,可得“电压增大几倍电流也增大几倍”的感性认识。
结论:当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关系。(板书)
③保持电压U不变,研究电流I随电阻R的变化关系。(实验并板书)
条件:在图(b)中,保持定值电阻R两端电压为3伏不变。
操作:按照表二做三次实验,依次分别接入5欧、10欧、15欧电阻。
记录:观察电流表的示数、记录在表二电流栏内。
分析:同学们对三次实验数据作分析比较后,可得到“电阻增大几倍电流就减小几倍”的感性认识。
结论:当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关系。(板书)
(二)、欧姆定律(板书)
①文字表述: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规律叫欧姆定律。(板书并讲解)
②公式:I=U/R(板书)
③单位:U―伏、R―欧、I―安(板书)
④说明:欧姆定律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它适用于任何情况下的电流计算。
⑤强调:欧姆定律公式中各个物理量只能是同一导体在同一时刻所具有的量,也就是说不能用甲导体的电压、电阻去求乙导体的电流。
(三)、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板书)
讲解:上述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反映了一段导体中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知道了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算出第三个量。应特别注意,I=U/R和R=U/I属于形同实异。也就是说,R=U/I式中的R不能理解为:电流一定时,电阻R与电压U成正比,或电压一定时,电阻R与电流I成反比。因为导体电阻的大小是由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决定的,所以R=U/I,只能用来计算电阻的大小,而不能用作电阻的定义式。
三、课堂小结:
欧姆定律是今后学习电学中常用的定律,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应掌握以下几点:①要学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②要掌握欧姆定律的实验与设计;③要了解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④要掌握欧姆定律的公式、单位及公式的变形。
四、巩固练习:
l、按照表一记录的电压值和电阻值计算电流值。
2、某一电阻接在60伏的电路中,其上通过的电流为2A,问:该电阻为大?若电压增大到120伏时,其电阻为多大?为什么?
五、布置作业。
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华东版初中物理教材。
初中教案合集篇1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弹力;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学生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等图片;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实践活动】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教学反馈】
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