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最新初中数学教案模板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写好2025年最新初中数学教案模板有什么技巧?这里给大家整理2025年最新初中数学教案模板,方便大家学习。
2025年最新初中数学教案模板篇1
知识结构
本节首先给出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出相似比的概念,并利用探究法得出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重难点分析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相似三角形是研究相似形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图形,是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全等形是相似形的特殊情况,研究相似三角形比研究全等三角形更具有一般性.对应边和对应角子相似三角形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在找对应边及对应角时常常出现错误.
教法建议
1.从知识的逻辑体系出发,在知识的引入时可考虑先给出相似形的概念,在给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2.在知识的引入上,可以从生活实例的角度出发,在生活中找几个相似三角形的例子,在此基础上给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3.在知识的引入上,还可以从知识的建构模式入手,给出几组图形,告诉学生这几组图形都是相似三角形,由学生研究这些图形的边角关系,从而得到对相似三角形的本质认识
4.在相似三角形概念的巩固中,应注意反例的作用,要适当给出或由学生举出不是相似三角形的例子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在概念的理解过程中,要注意给出不同层次的图形,要求学生从中找出相似三角形,既增加学生的参与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6.在本节内容中对应边及对应角的寻找学生常常出现混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由浅入深的一系列题组由学生寻找其中的对应边或对应角,并说明根据,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理解相似比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预备定理,并了解它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3.通过预备定理的条件所构成的图形的三种情况,教给学生对一致性问题的思考方法.
4.通过学习,培养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教学设计
类比学习、探索发现.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预备定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加深对相似三角形概念的本质的认识.
2.教学难点:是相似比的概念及找对应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它在形状上、大小上有何特征?
2.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也和对应角有什么关系?
【讲解新课】
1.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是“具有相同形状”,它们的大小不一定相等,这是和全等三角形的重要区别.为加深学生对相似三角形概念的本质的认识,教学时可预先准备几对相似三角形,让学生观察或测量对应元素的关系,然后直观地得出:两个三角形形状相同,就是他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符号“∽”,读作:“相似于”,记作:∽,如图所示.
∽
反之亦然.即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性质).
∽,
另外,相似三角形具有传递性(性质).
注:在证两个三角形相似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
思考问题:(l)所有等腰三角形都相似吗?所有等边三角形呢?为什么?
(2)所有直角三角形都相似吗?所有等腰直角三角形呢?为什么?
2.相似比的概念
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K,叫做相似比(或相似系数).
注:①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具有顺序性.
如果与的相似比是K,那么与的相似比是.
②全等三角形的相似比为1,这也说明了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殊情形.
3.预备定理:平行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如图所示.
教材通过探讨的方法,根据题设中有平行线的条件,结合5.2节例6定理的结论,再根据三角形的定义,从而得出了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结论,这里要强调的是:
(1)本定理的导出不仅让学生复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而且为后面的证明打下了基础,它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2)由本定理的题设所构成的三角形有三种可能,除教材中两种情况外还有如左图所示的情形,它可以看成BC截两边所得,其中,本质上与右图是一致的.
(3)根据两个三角形相似写对应边的比例式时,每个比的前项是同一个三角形的三边,而比的后项是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对应边,它们的位置不能写错,作题时务必要认真仔细,如本定理的比例式,防止出现的错误,如出现错误,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
(4)根据两个三角形相似写对应边的比例式时,还应给学生强调,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所对的边就是对应边,对应边应写在对应位置.
(5)建议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一些形象性语言,如:有平行就有成比例线段,有平行就有相似三角形.
【小结】
1.本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2.正确理解相似比的概念,为以后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打下基础.
3.重点学习了预备定理及注意的问题.
2025年最新初中数学教案模板篇2
关键词:有效教学;案例;一次函数;口诀记忆法
在全面贯彻落实“减负提质”教育政策的背景下,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要想开展有效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其中的关键点就是教师要对所授数学知识加以整合以提高课堂效率。在知识整合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对所学知识结构的概括。只有经过概括的知识结构,才能准确地辨别出新旧知识间本质上的差异或相似程度。也只有经过概括的知识结构,才具有稳定的、清晰的概念。在初中数学中有很多的知识点都是在原有知识点上构建的,那就需要教师充分地把握教材,对相关数学知识加以概括总结。下面我就对一次函数性质的教学做法进行总结以供大家参考。
一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在多年的教学当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这个知识点时经常混淆,甚至有的同学觉得无从下手。纵观近几年中考试题可知,考察一次函数的题目形式多种多样,有选择、有填空,有的渗透在解答题中,有的出现在压轴题中。为了让同学们不再对一次函数性质觉得迷茫,我对一次函数的性质进行归纳,编成口诀,便于理解记忆。
一次函数的一般式y=kx+b(k≠0),它的图像所经过的象限由系数k和b的符号决定,而它的增减性也由k的符号决定,所以不用取点画图,直接根据k和b的符号就可以知道它的所有性质。
在表达式y=kx+b(k≠0)中,k在前,b在后,故分类是先将k分类,分k>0和k<0两类,在这两类条件下再将b分类,有b>0、b=0和b<0三类,而当b=0时,一次函数成了特殊的正比例函数,另当别论,所以共有以下四类。如下表:
在记忆时,只需记口诀“k为正时渐变大,k为负时渐变小。同正不经四象限,同负不经一象限;先正后负不经二,先负后正不经三”即可。
例1:函数y=7x-4经过的象限是。
分析:不需要取点画图,根据它的k=7>0为正,b=-4<0为负,“有先正后负不经二”,即该函数不经过第二象限,所以它只经过第一、三、四象限。
例2:有这样一道开放性题目:写出一个经过二、三、四象限的一次函数。
分析:只经过二、三、四象限的,就不经过第一象限,有口诀“同负不经一象限”,只要k和b都取负数即可,答案不唯一。
例3:已知一次函数y=kx-k,若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该函数经过象限。
分析:根据口诀“k为负时渐变小”,得知k为负,则-k为正。有“先负后正不经三”,即该函数不经过第三象限,所以它只经过第一、二、四象限。
例4:已知直线y=(1-2m)x+(4m-1),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m的值或m的取值范围:(1)这条直线经过原点;(2)这条直线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分析:(1)直线经过原点的,b是0,即4m-1=0,解得m=0.25;(2)直线经过一、二、三象限的,就不经过四象限,有“同正不经四”,得1-2m>0和4m-1>0。解得m<0.5和m>0.25。
2025年最新初中数学教案模板篇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x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kg苹果和3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梨的单价y元/kg;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2)课本P80练习2、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为什么?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39;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
3、合作学习:
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x取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的值,女同学马上给出对应的x的值;接下来男女同学互换、(比一比哪位同学反应快)请算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讲他的计算方法、提问:给出x的值,计算y的值时,y的系数为多少时,计算y最为简便?
出示例题:已知二元一次方程x+2y=8。
(1)用关于y的代数式表示x;
(2)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y;
(3)求当x=2,0,—3时,对应的y的值,并写出方程x+2y=8的三个解。
(当用含x的一次式来表示y后,再请同学做游戏,让同学体会一下计算的速度是否要快)
4、课堂练习: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当x=2时,y=;
5、你能解决吗?
小红到邮局给远在农村的爷爷寄挂号信,需要邮资3元8角、小红有票额为6角和8角的邮票若干张,问各需要多少张这两种面额的邮票?说说你的方案。
6、课堂小结: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7、布置作业:
2025年最新初中数学教案模板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__年级册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__的基础上,对__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__等
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__的工具性内容。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__,对__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__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难点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三、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复习就知,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__是本节课深入研究__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4)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概念(定理等)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通过对定义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__环节。
(5)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6)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7)当堂检测对比反馈
(8)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见解,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谅解!
2025年最新初中数学教案模板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三角形图形、画点的底图、水笔、三角形组合的挂图、教室周围布置三角形的实物。
2、正方形的蜡光纸、剪刀、胶水、图画纸。
活动过程:
1、导入:有个图形宝宝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图形宝宝吗?
2、出示三角形,让幼儿说出三角形的名称,然后让幼儿找出教室周围与三角形相似的实物。
3、提出问题:“你怎么知道它们是和三角形宝宝一样的图形?”引导幼儿用手摸摸三角形的角和边,体会三角形的外形——三个角,三条边。
4、出示三角形组合的挂图:
1)引导幼儿找出挂图的图案都是三角形组成的。
2)请幼儿说说怎么知道是三角形组成的。
5、出示左图,请幼儿用直线与点连接起来成三角形。
6、老师与小朋友一起讲评连接三角形的情况。
7、剪贴花:
1)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老师的花是用什么图形粘贴的。
2)提出问题:没有三角形的`蜡光纸怎么办?(引导幼儿用正方形折剪成三角形进行粘贴。
2025年最新初中数学教案模板篇6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物理杠杆知识、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交流,并积极发表意见.
2.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物理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点
掌握从物理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教学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物理问题,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问属:在物理学中,有很多量之间的变化是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物理学中的问题,这也称为跨学科应用.下面的例子就是其中之一.
在某一电路中,保持电压不变,电流I(安培)和电阻R(欧姆)成反比例,当电阻R=5欧姆时,电流I=2安培.
(1)求I与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电流I=0.5时,求电阻R的值.
设计意图:
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物理学中的一些相关问题,提高各学科相互之间的综合应用能力.
师生行为:
可由学生独立思考,领会反比例函数在物理学中的综合应用.
教师应给“学困生”一点物理学知识的引导.
师:从题目中提供的信息看变量I与R之间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可设出其表达式,再由已知条件(I与R的一对对应值)得到字母系数k的值.
生:(1)解:设I=kR∵R=5,I=2,于是
2=k5,所以k=10,∴I=10R.
(2)当I=0.5时,R=10I=100.5=20(欧姆).
师:很好!“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动.”这是哪一位科学家的名言?这里蕴涵着什么样的原理呢?
生:这是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名言.
师:是的.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著名的“杠杆定律”:若两物体与支点的距离反比于其重量,则杠杆平衡,通俗一点可以描述为;
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如下图)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例子.
二、讲授新课
活动2
小伟欲用撬棍橇动一块大石头,已知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分别为1200牛顿和0.5米.
(1)动力F与动力臂l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当动力臂为1.5米时,撬动石头至少需要多大的力?
(2)若想使动力F不超过题(1)中所用力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加长多少?
设计意图:
物理学中的很多量之间的变化是反比例函数关系.因此,在这儿又一次借助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物理学中的问题,即跨学科综合应用.
师生行为:
先由学生根据“杠杆定律”解决上述问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揭示“杠杆乎衡”与“反比例函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此活动中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能否主动用“杠杆定律”中杠杆平衡的条件去理解实际问题,从而建立与反比例函数的关系;
②学生能否面对困难,认真思考,寻找解题的途径;
③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和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
师:“撬动石头”就意味着达到了“杠杆平衡”,因此可用“杠杆定律”来解决此问题.
生:解:(1)根据“杠杆定律”有
Fl=1200×0.5.得F=600l
当l=1.5时,F=6001.5=400.
因此,撬动石头至少需要400牛顿的力.
(2)若想使动力F不超过题(1)中所用力的一半,即不超过200牛,根据“杠杆定律”有
Fl=600,
l=600F.
当F=400×12=200时,
l=600200=3.
3-1.5=1.5(米)
因此,若想用力不超过400牛顿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如长1.5米.
生:也可用不等式来解,如下:
Fl=600,F=600l.
而F≤400×12=200时.
600l≤200
l≥3.
所以l-1.5≥3-1.5=1.5.
即若想用力不超过400牛顿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加长1.5米.
生:还可由函数图象,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求出.
师:很棒!请同学们下去亲自画出图象完成,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释:在我们使用橇棍时,为什么动力臂越长越省力?
生:因为阻力和阻力臂不变,设动力臂为l,动力为F,阻力×阻力臂=k(常数且k>0),所以根据“杠杆定理”得Fl=k,即F=kl(k为常数且k>0)
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当k>O时,在第一象限F随l的增大而减小,即动力臂越长越省力.
师:其实反比例函数在实际运用中非常广泛.例如在解决经济预算问题中的应用.
活动3
问题:某地上年度电价为0.8元,年用电量为1亿度,本年度计划将电价调至0.55~0.75元之间,经测算,若电价调至x元,则本年度新增用电量y(亿度)与(x-0.4)元成反比例.又当x=0.65元时,y=0.8.(1)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若每度电的成本价0.3元,电价调至0.6元,请你预算一下本年度电力部门的纯收人多少?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各部门,经常遇到经济预算等问题,有时关系到因素之间是反比例函数关系,对于此类问题我们往往由题目提供的信息得到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进而用函数关系式解决一个具体问题.
师生行为:
由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完成.
教师应给予“学困生”以一定的帮助.
生:解:(1)∵y与x-0.4成反比例,
∴设y=kx-0.4(k≠0).
把x=0.65,y=0.8代入y=kx-0.4,得
k0.65-0.4=0.8.
解得k=0.2,
∴y=0.2x-0.4=15x-2
∴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15x-2
(2)根据题意,本年度电力部门的纯收入为
(0.6-0.3)(1+y)=0.3(1+15x-2)=0.3(1+10.6×5-2)=0.3×2=0.6(亿元)
答:本年度的纯收人为0.6亿元,
师生共析:
(1)由题目提供的信息知y与(x-0.4)之间是反比例函数关系,把x-0.4看成一个变量,于是可设出表达式,再由题目的条件x=0.65时,y=0.8得出字母系数的值;
(2)纯收入=总收入-总成本.
三、巩固提高
活动4
一定质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其体积y(m3)是密度ρ(kg/m3)的反比例函数,请根据下图中的已知条件求出当密度ρ=1.1kg/m3时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V的值.
设计意图:
进一步体现物理和反比例函数的关系.
师生行为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师:若要求出ρ=1.1kg/m3时,V的值,首先V和ρ的函数关系.
生:V和ρ的反比例函数关系为:V=990ρ.
生:当ρ=1.1kg/m3根据V=990ρ,得
V=990ρ=9901.1=900(m3).
所以当密度ρ=1.1kg/m3时二氧化碳气体的气体为900m3.
四、课时小结
活动5
你对本节内容有哪些认识?重点掌握利用函数关系解实际问题,首先列出函数关系式,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解析式,再根据解析式解得.
设计意图:
这种形式的小结,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每一位学生都创造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机会,并为程度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从而使小结不流于形式而具有实效性.
师生行为:
学生可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交流收获,然后由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
反比例函数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特别是为讨论物理中的一些量之间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用数学模型的解释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浅显易懂,同时不仅要注意跨学科间的综合,而本学科知识间的整合也尤为重要,例如方程、不等式、函数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板书设计
17.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三)
1.
2.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释:在我们使用撬棍时,为什么动力臂越长越省力?
设阻力为F1,阻力臂长为l1,所以F1×l1=k(k为常数且k>0).动力和动力臂分别为F,l.则根据杠杆定理,
Fl=k即F=kl(k>0且k为常数).
由此可知F是l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k>0时,F随l的增大而减小.
活动与探究
学校准备在校园内修建一个矩形的绿化带,矩形的面积为定值,它的一边y与另一边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下图所示.
(1)绿化带面积是多少?你能写出这一函数表达式吗?
(2)完成下表,并回答问题:如果该绿化带的长不得超过40m,那么它的宽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x(m)10203040
y(m)
过程:点A(40,10)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说明点A的横纵坐标满足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代入可求得反比例函数k的值.
结果:(1)绿化带面积为10×40=400(m2)
设该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kx,
∵图象经过点A(40,10)把x=40,y=10代入,得10=k40,解得,k=400.
∴函数表达式为y=400x.
(2)把x=10,20,30,40代入表达式中,求得y分别为40,20,403,10.从图中可以看出。若长不超过40m,则它的宽应大于等于10m。
2025年最新初中数学教案模板篇7
①结合你对一元一次方程中的一次的理解,说一说你对一次函数中的“一次”的理解.②k可以是怎样的`数?
③你怎样认识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关系?
一个常数b的和即Y=kx+b定义:一般地,形
如
Y=kx+b(k,b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当
b=0时,
Y=kx+b即Y=kx,所以说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例1、下列函数中,Y是X的一次函数的是()①Y=X-6②Y=3X③Y=X2④Y=7-X
学生独立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例2、写出下列各题中x与y之间的关系式,并判
解释与应用
断,y是否为x的一次函数?是否为正比例函数?①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中y(千米)与行驶时间(时)之间的关系式;②圆的面积y(厘米2)与他的半径x(厘米)之间的关系:③一棵树现在高50厘米,每个月长高2厘米,x月后这棵树的高度y(厘米)之间的关系式
2025年最新初中数学教案模板篇8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安排1课时讲授;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教学中引用太阳光照射下的影子种种生活中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影子在生活中的存在,激发学习的兴趣。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不同时刻物体影子的变化,亲自感受变化的情况,再通过教师讲授逐步加深对投影相关概念的理解,并掌握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历实践、探索的过程,知道平行投影、正投影的含义;
能够确定物体在太阳光下的影子的特征;
知道在不同时刻物体在太阳光下形成的影子的大小和方向是不同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想象、实践形成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探索不同时刻不同物体的影子的变化规律:影子长的比等于物体高度的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论研究自然现象,引发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探索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增进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投影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平行投影的认识进行物体与投影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让学生在课前观察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自己总结出一些结论。
一、创设情景
问题1:
师:请看这幅图片,哪位同学知道这是什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陈述: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它由“晷面”和“晷针”组成。
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晷针的影子在晷面上慢慢地移动。以此来显示时刻。(看下图)
设疑激趣:利用古代显示时刻的物体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引出课题
问题2:
师:太阳光可看成平行的直线,在阳光下,我们经常看见物体的影子,那同学们你们知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在一天中是怎样变化的吗?
下面我们来看几副图片:(幻灯显示)
(1)(2)(3)
上面的三幅图是在我国北方某地某天上午不同时刻的同一位置拍摄的,请根据树的影子,判断拍摄的先后顺序,并说明理由。
生:通过这几天观察,如果上午观察物体的影子,都是逐渐变短的一个过程,所以拍摄的先后顺序是:(3)→(2)→(1)。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正确;但是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呢?
生:上午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逐渐升高,这里我们把太阳光线看成平行的直线,根据以前我们学过的几何知识,通过画图,显而易见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逐渐变短的。
师:回答的很好;根据上面的总结,我们观看下面的图片,观察有什么变化?
在我国北方地区,人们居住的房屋窗户大多是朝南的,中午某时刻室内的窗影在一年四季里会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生:夏天的时候影子是最短的,冬天是最长的,春秋次之。
活动:学生有丰富的关于影子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结合经验想象自己的影子从早到晚是如何变化的(包括大小和方向)?并叫三个学生代表太阳、物体、影子,模拟太阳东升西落。得出结论:大——小——大;西——北偏西——正北——北偏东——东。
教师总结: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在地面或墙面上留下它的影子,这种现象就是投影(projection)。
太阳的光线可看做平行线的,像这样的光线照射在物体上,所形成的投影叫做平行投影。光线是投影线,地面或墙面是投影面。
如上图,用一束平行光线竖直照射水平放置的三角尺上,投影线、三角尺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是平行投影。在这种平行投影中,光线是竖直照射在水平面上的。像这种平行投影又叫做正投影。
现在大家对投影有了一定的了解,再看下面这个图形,思考问题:[
如图,正方体正面(R面)在V面上的正投影。
1.R面的正投影是什么图形?与R面相对的面的在正投影是什么图形?
2.Q面的正投影是什么图形?与Q面相对的面的正投影是什么图形?
3.P面及与它相对的面的正投影分别是什么图形?
学生相应回答上面的问题。
师:我们学习了投影的相关概念,也观看了许多投影的图片,那同学们思考这样的问题:
(1)一个物体的正投影是立体图形还是平面图形?
(2)点、线段和多边形的正投影可能分别是什么图形?
第一问显而易见,教师可以找中下等学生回答。
第二问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学生观看,回答问题。(参看课件:点、线、面的投影)
师生互动:
例:旗杆直立在A处,它的平行投影如图所示。
(1)请画出小明站在B处时的投影(用线段表示)。并说明你这样画的理由。
(2)如果小明站在C处,请画出他的投影(用线段表示),并比较小明站在B、C两处投影的长短。
(3)旗杆的高度与它投影长的比和小明的身高与他投影长的比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这道例题,教师再进行讲解。
教师总结:一般地,两个直立于地面的物体在阳光下的投影,或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两个物体、他们的平行投影及过物体顶端的投影线,分别组成直角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三、练习
1.大致说出我国北方的确一天中(早晨、中午、傍晚),人在阳光下的投影的方向和长短。
2.下图是一棵大树在阳光下的投影,请画出另一棵树的投影(用线段表示)。
3.结合地理知识,谈谈在我国哪些地区会有太阳直射现象。这时人的投影是什么样的?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平行投影
一、导入平行投影
问题1:正投影
二、新授例:
问题2:
三、练习
投影:
四、总结
2025年最新初中数学教案模板篇9
图样,图样,还是图样。到处都是图样,有的用尖细的木片潦草地写在满是灰尘的大理石桌上,有的用一块木炭涂在墙上,有的用粉笔画在地上。阿基米德穿着一件白色的旧长袍,坐在桌子上思索起来。手指象发烧似的微微颤抖。豆大的汗珠裹着灰尘,从他极度疲倦的脸上落在手上,落到衣服上,落到随手扔在桌子上的一卷草片纸上。
他没有跑,没有象一个无耻的胆小鬼那样从战场上逃跑。他竭尽全力,把全部的智慧和热情都献给了这座城市。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个酷热难耐的白天,他就是整个叙拉古防御阵地的大脑和心脏。一提到他的名字,罗马人就惊恐地逃离城墙,他们唯恐躲避不及致命的投石炮,以及纷纷落下的炽热的涂满油脂的麻屑,标枪与长矛的骤雨。不就是他,不动咫尺就把接近城市海防工事的罗马舰队都烧毁了吗?不就是他,一个人用他发明的一组复杂的滑车把罗马的兵船吊在半空,再从高处把船抛向深海里去了吗?但这对于一个人的独创才能和精力来说,已经是极限了,他已经是一个衰弱的老人,他的手握不住战剑。他坚持留在阵地上,直至敌人出现在城墙外边。而这时戴着盔形帽的罗马人已经开始在被岁月磨出来的马路的石块上晃动。希腊人竭尽最后的力量进行抵抗,肉搏战当然没有阿基米德参加的份。。。。。。
在中午被烈日晒的发烫的物体,现在让令人惬意的凉爽的空气温柔地笼罩着。战斗的喊声透过厚实的门帘隐隐约约地传进屋里。挂在两个窗户上的草帘子使得屋里稍微有点昏暗,但一点也不妨碍看清楚眼睛看惯的东西。生命就要完结,这一生是漫长而又艰难的。在命运给予他的七十五年里,在不停的探索中,在持续的紧张中,在旅行中,在工作室,造船厂和采石场的不断的争论中,他从未能回顾过自己的人生,没有考虑一下是否活得合理。伊壁鸠鲁(前341—前270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在伦理观上,主张人生的目的在于避免苦痛,使心身安宁,怡然自得,这才是人生最高的幸福)这位激进的老人如此忘情地说过的那种快乐,哪怕是一部分,阿基米德也没有从生活中得到过。在他还是一个十七岁的青年人时,曾经站在这位伟大哲学家的坟墓上,思索着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他富有人生乐趣的哲学。他实现了吗?
还在青年时代,他就踏上了这条荆棘丛生的,曲折的,布满无数坎坷的学者道路。学者的生活。。。。。。当生活道路开始的时候,他曾经把生活想象的很不实际。他用充满甜蜜的幸福,普遍的崇敬和持久不变的,任凭什么也不能蒙蔽的荣誉来描绘自己青年时代雄心勃勃的梦想。但生活并非如此,他竟然是格外地严酷。他实际体验到,这生活是一天一时也不停地,终身为一个神灵,一个偶像,一个各种思想和愿望的主宰服务。科学就是一个催眠术家,只要一次受到科学真理魔术般的诱惑,立刻就会为了科学而忘掉一切,直至最后进入坟墓。
荣誉是有的,但是这荣誉足以为不学无术者和嫉妒者们的大声嘲笑所败坏。是有许多狂热的崇拜者,但也有许多恶毒的非难者,他们不错过任何一个机会,通过假借的名义,公开和秘密地对他进行侮辱,诋毁和诽傍,以他为笑柄。。。。。。
他本人的生活是这样,他父亲的生活也是这样。他父亲叫做菲迪亚斯。供人参阅的备忘录描述了他很早的童年时代的情形,小阿基米德似乎不得不让每一个新认识的人相信,他的父亲只是和奥利匹亚的<<宙斯>>像和雅典的女神像的著名的建造者,比阿基米德天文学家的父亲早生一百多年的雕刻家菲迪亚斯同姓。奇怪的是,菲迪亚斯竟然不是国王亥厄洛的亲戚,相反,完全出乎意料之外,阿基米德却是国王亥厄洛的一个亲戚,就是说,也是国王儿子格隆的一个亲戚。。。。。。
这里是繁华的亚历山大城。阿基米德花了许多时间沿着城市的石头道散步,登上佛洛斯灯塔,从那里了望拥簇着似乎是从地球上所有有人居住的地方抵达到这里的希腊,罗马,腓尼基,波斯和其它国家的船只的港湾。但是,比这多得多的时间,他是在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里度过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图书馆可能都要羡慕这家图书馆所收集的抄本和手稿。在图书馆里,集中了伟大的亚历山大城所有最优秀的青年人。在和那些崇拜本国著名的欧几里德的年轻人的热烈争论中,阿基米德对自己的科学立场的理解逐渐成熟,有些地方与亚历山大人接近,有些地方则与他们截然不同。但是,尽管在观点上有所不同,他刚一熟悉欧几里德的著作,对已故的伟大学者欧几里德的虔诚的敬意就完全征服了阿基米德。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从此成为他整个漫长一生的必读之书。。。。。。
战斗的呐喊声越来越大。厚实的窗帘已经挡不住获胜的罗马人狂喜的欢呼声,战剑打击叙拉古最后一批保卫者的盾牌的叮当声,还有那刺向他们被长时间的防御战折磨得精疲力尽的身体的沉闷声。获胜的敌人已经占领了这座苦难的城市,又醉心于卑鄙无耻的,令人痛恶的杀掠,连儿童,妇女和老人也不放过。
非常奇怪的是,所以这一切————战剑的叮当声,垂死者的呻吟声,罗马人胜利的欢呼声,都是这样地遥远,似乎是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发出的。阿基米德突然以一种可怕的清醒回想起自己乘一艘小船从亚历山大到叙拉古所经历的漫长而又十分危险的旅程。在危机四伏的不平静的大海中,绿色的波涛的巅峰翻腾着白色的大理石般的泡沫,不停地撞击着毫无保护的不坚固的小船,船上可怜的人们觉得好像无论是人,还是超人的力量都已经不能把他们从海神的怀抱里解救出来。而就在这时,舵手使出全身的力气掌稳沉重的船舵,高高地向上搬动舵尾,用力地冲向那轰隆作响的摇荡的浪山。船象一匹戴上嚼子的马,战栗着,一会儿呆立在高高的浪峰上,一会儿又摇晃着跌进随之而来的无底的深渊。。。。。。
船驶离亚历山大之时,装饰着色彩缤纷的船帆,宛如一位服装时髦的美女,而抵达叙拉古时,却遍体鳞伤,千疮百孔,失去了桅杆和船帆,简直就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女乞丐了。。。。。。
一个罗马兵凶恶的面孔突然出现在眼前,在他身后是一群形形色色的叙拉古人,正在走去迎接无数条载着有半死不活的航海者的战船。这个外国的不速之客从哪里来?是怎么来的呢?这个人张牙舞爪,脖子上的青筋暴起,叫嚷者什么,阿基米德却听不见他的话。往事仍然把阿基米德死死地拖住不放,忘却现实的销魂的魔力还没有退却。。。。。。
幻影没有消失。在它还没有最后填满整个房间,把整个古老的叙拉古阳光充足的港湾里毫无剩余地从房间里排挤出去之前,它在数学家视线模糊的眼睛里仍然在扩大,扩大。啊,原来这里还有个人。这时,一个强盗,杀人凶手找到了数学家阿基米德的住宅。这个残忍的罗马士兵————数学家以前几乎没有想过的死亡就这样悄悄地向她逼近了。
"别动我的图案!"老人声音低微,但语气却强硬地命令道。这就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一把宽大的双刃剑用力地砍在这位伟大的世界公民头发斑白,疲惫不堪的,但却威严自豪,充满灵感的头颅上。。。。。。
据说,阿基米德就这样在位于被罗马人攻取并抢劫的叙拉古的一条街道上的房间里被杀害了。甚至罗马主将马尔采勒,这个长期徒劳地企图占领这座城市的不共戴天的,阴险的敌人,在得知这位最伟大的学者和最热情和无畏的爱国主义者的死讯之后,也感到极度的悲伤。
2025年最新初中数学教案模板篇10
一、说课程标准
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准确地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二、说教材分析
“全等三角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第1节的内容。它是学习全等三角形全等条件的理论基础,是对线段、角、三角形的提高,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据,为学习四边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三、说教学建议
1.注重数学学习的活动性,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
本节学习全等形与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通过一个“观察”和两个“思考”,让学生活动得出结论。
2、注重数学学习的基础性,加强基本技能的教学。
教学活动中,学生形成了数学知识和技能后,进行一定量的练习,使学生的掌握能够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3.注重数学的规范性,加强数学语言教学。
用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及对应元素,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熟练使用,还要求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符号语言的简约美、严谨美。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必要的示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表达习惯。
4.注重数学学习的人文性,选择适宜的教学素材。
教学中选取的素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世界。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理解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全等三角形表示方法;
②能熟练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和对应顶点;
③掌握全等三角形形对应边、对应角相等的性质,并能够利用性质进行简单的几何推理。
2.过程和方法:
①经历探究全等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
②通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③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平移、翻折、旋转等图形变换,培养学生运动的观点。
②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反思,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中的图形美,培养多角度审视问题的意识。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能准确地在图形中识别出对应边、对应角。
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利用其基本性质进一些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教学难点:
能在全等变换中准确找到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对应边、对应角)。
六、说主要学习方法及教学策略
①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②采用启发、分析、设疑、讲练结合的方法,通过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肯定成绩,使其具有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七、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目的
课前准备辅助图片剪刀彩纸大头针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下面图形,它们的形状与大小具有什么特征?
片断1:图案
片断2:
片断3:
2、学生讨论:
(1)从上面的片断中你有什么感受?上面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你能再举出生活的一些类似例子吗?
(3)动手操作:安排学生自己动手随意去做两个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
图片的收集与制作:
收集学生做的较好的图片。讨论(或介绍)用复写纸、手撕、剪纸、扎针眼等制作类似图形的方法。
1、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从图形的形状与大小的角度去观察图形。丰富的图形和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能很快地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图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它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的全等图形。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
新知探究
引入新课:全等三角形
1.全等形的概念
(1)给出全等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2)你能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全等图形吗?
3.引入新课,引起学生认识需要,为后面讲解全等作铺垫。
(3)观察下面三组图形,它们是不是全等图形?为什么?与同伴进行交流.
明确:如果两个图形全等,它们的形状一定相同,大小一定相等
(4)思考:刚才每组同学剪下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形吗?
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5)思考问题:
在图1中把⊿ABC沿直线BC平移,得到⊿DEF..
在图2中把⊿ABC沿直线BC翻折180度,得到⊿DBC.
在图3中把⊿ABC旋转180度,得到⊿AED.
123
思考:观察⊿ABC在平移、翻折、旋转过程中是否发生了改变?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①将重合的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的一个沿一边所在的直线移动
②将重合的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的一个以某一个顶点为中心旋转180度
③将重合的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的一个以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翻折180度
结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4.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全等形的概念。可以排除学生对几何的畏难心理,增强他们的信心
5.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6.通过构图,为学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奠定基础。
7.通过动态的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在这一过程中两个三角形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能力。
2.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
(1)观察图形思考:如右图,△ABC与△DEF全等,当△ABC与△DEF重合时
①与顶点A重合的点是哪个点?
②与∠A重合的角是哪个角?
③与边AB重合的边是哪条边?
【把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到一起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ABC与△DEF全等可表示为:△ABC≌△DEF】
(2)根据上图完成下面的填空:
重合部分
名称
是否相等,说明理由
顶点B与顶点顶点C与顶点边AC与边边BC与边∠C与∠∠B与∠
总结:找全等三角形对应角、对应边、对应定点的方法
①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
②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
③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
④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⑤有公共角的,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如上图,△ABC与△DEF全等,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学生探索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8.通过学生观察,教师及时给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并强调全等符号的书写、意义,对应顶点写在对应位置上的意义
9.通过设计表格填空,让学生及时得到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9.及时地归纳小结,为学生积累经验,使学生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10.自主探究,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随堂练习
1、全等用符号表示,读作。
2、△ABC全等于三角形△DEF,用式子表示为。
3、△ABC≌△DEF,∠A的对应角是∠D,∠B的对应角∠E,则∠C与是对应角;AB与是对应边,BC与是对应边,AC与是对应边。
4、判断题: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
(3)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4)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5.如图,已知ΔABC≌ΔFED,请说出它们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6.如图,△ABD≌△EBC.
①请找出对应边和对应角.
②如果AB=3cm,BC=5cm,求BE、BD的长.
③如果AB=3cm,DE=2cm,求BC的长.11.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加深学生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与掌握
课堂小结
1、回忆这节课:在自己动手实际操作中,得到了全等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找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注意挖掘图形中隐含的条件,如公共元素、对应角等,但公共顶点不一定是对应顶点;
3、在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时应注意规范书写格式。
4、通过本节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困惑?你愿与大家分享吗?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课堂的反思。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给予肯定的评价。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4页习题11.1第1题,第2题,第3题。
选做题:教科书92页习题13.1第4题。
板书设计
11.1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025年最新初中数学教案模板篇11
课题名称:完全平方公式(1)
一、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
数、实数、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
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
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
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
展开教学。
3、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
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
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
教学效果。
五、教学媒体:多媒体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提出问题
[引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吗?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问题
1、[学生回答]分组交流、讨论
(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
(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
(1)原式的特点。
(2)结果的项数特点。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
2、[学生回答]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3、[学生回答]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m+n)2=____________,(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断:
()①(a-2b)2=a2-2ab+b2
()②(2m+n)2=2m2+4mn+n2
()③(-n-3m)2=n2-6mn+9m2
()④(5a+0.2b)2=25a2+5ab+0.4b2
()⑤(5a-0.2b)2=5a2-5ab+0.04b2
()⑥(-a-2b)2=(a+2b)2
()⑦(2a-4b)2=(4a-2b)2
()⑧(-5m+n)2=(-n+5m)2
3、小试牛刀
①(x+y)2=______________;②(-y-x)2=_______________;
③(2x+3)2=_____________;④(3a-2)2=_______________;
⑤(2x+3y)2=____________;⑥(4x-5y)2=______________;
⑦(0.5m+n)2=___________;⑧(a-0.6b)2=_____________.
〈四〉、[学生小结]
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公式右边共有3项。
(2)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冒险岛: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a-1/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n3-3m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学生自我评价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本节课,我们自己通过计算、分析结果,总结出了完全平方公式。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团结协作共同取得了进步。
〈七〉[作业]P34随堂练习P36习题
2025年最新初中数学教案模板篇12
12.6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三)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增长率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增长率问题.
2.教学难点 :有关增长率之间的数量关系.下列词语的异同;增长,增长了,增长到;扩大,扩大到,扩大了.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原产量+增产量=实际产量.
(2)单位时间增产量=原产量×增长率.
(3)实际产量=原产量×(1+增长率).
2.例1 某钢铁厂去年一月份某种钢的产量为5000吨,三月份上升到7200吨,这两个月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
分析:设平均每月的增长率为x.
则2月份的产量是5000+5000x=5000(1+x)(吨).
3月份的产量是[5000(1+x)+5000(1+x)x]
=5000(1+x)2(吨).
解:设平均每月的增长率为x,据题意得:
5000(1+x)2=7200
(1+x)2=1.44
1+x=±1.2.
x1=0.2,x2=-2.2(不合题意,舍去).
取x=0.2=20%.
教师引导,点拨、板书,学生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为计算简便、直接求得,可以直接设增长的百分率为x.
(2)认真审题,弄清基数,增长了,增长到等词语的关系.
(3)用直接开平方法做简单,不要将括号打开.
练习1.教材P.42中5.
学生分析题意,板书,笔答,评价.
练习2.若设每年平均增长的百分数为x,分别列出下面几个问题的方程.
(1)某工厂用二年时间把总产值增加到原来的b倍,求每年平均增长的百分率.
(1+x)2=b(把原来的总产值看作是1.)
(2)某工厂用两年时间把总产值由a万元增加到b万元,求每年平均增长的百分数.
(a(1+x)2=b)
(3)某工厂用两年时间把总产值增加了原来的b倍,求每年增长的百分数.
((1+x)2=b+1把原来的总产值看作是1.)
以上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总结下面的规律:
设某产量原来的产值是a,平均每次增长的百分率为x,则增长一次后的产值为a(1+x),增长两次后的产值为a(1+x)2,…………增长n次后的产值为S=a(1+x)n.
规律的得出,使学生对此类问题能居高临下,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例2 某产品原来每件600元,由于连续两次降价,现价为384元,如果两个降价的百分数相同,求每次降价百分之几?
分析:设每次降价为x.
第一次降价后,每件为600-600x=600(1-x)(元).
第二次降价后,每件为600(1-x)-600(1-x)•x
=600(1-x)2(元).
解:设每次降价为x,据题意得
600(1-x)2=384.
答:平均每次降价为20%.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完毕,学生板书,笔答,评价,对比,总结.
引导学生对比“增长”、“下降”的区别.如果设平均每次增长或下降为x,则产值a经过两次增长或下降到b,可列式为a(1+x)2=b(或a(1-x)2=b).
(四)总结、扩展
1.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严格审题,弄清各数据相互关系,正确布列方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以及渗透转化和方程的思想方法.
2.在解方程时,注意巧算;注意方程两根的取舍问题.
3.我们只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所以只求到两年的增长率.3年、4年……,n年,应该说按照规律我们可以列出方程,随着知识的增加,我们也将会解这些方程.
四、布置作业
教材P.42中A8
五、板书设计
12.6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三)
1.数量关系: 例1…… 例2……
(1)原产量+增产量=实际产量 分析:…… 分析……
(2)单位时间增产量=原产量×增长率 解…… 解……
(3)实际产量=原产量(1+增长率)
2.最后产值、基数、平均增长率、时间
的基本关系:
M=m(1+x)n n为时间
M为最后产量,m为基数,x为平均增长率
12.6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三)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增长率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增长率问题.
2.教学难点 :有关增长率之间的数量关系.下列词语的异同;增长,增长了,增长到;扩大,扩大到,扩大了.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原产量+增产量=实际产量.
(2)单位时间增产量=原产量×增长率.
(3)实际产量=原产量×(1+增长率).
2.例1 某钢铁厂去年一月份某种钢的产量为5000吨,三月份上升到7200吨,这两个月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
分析:设平均每月的增长率为x.
则2月份的产量是5000+5000x=5000(1+x)(吨).
3月份的产量是[5000(1+x)+5000(1+x)x]
=5000(1+x)2(吨).
解:设平均每月的增长率为x,据题意得:
5000(1+x)2=7200
(1+x)2=1.44
1+x=±1.2.
x1=0.2,x2=-2.2(不合题意,舍去).
取x=0.2=20%.
教师引导,点拨、板书,学生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为计算简便、直接求得,可以直接设增长的百分率为x.
(2)认真审题,弄清基数,增长了,增长到等词语的关系.
(3)用直接开平方法做简单,不要将括号打开.
练习1.教材P.42中5.
学生分析题意,板书,笔答,评价.
练习2.若设每年平均增长的百分数为x,分别列出下面几个问题的方程.
(1)某工厂用二年时间把总产值增加到原来的b倍,求每年平均增长的百分率.
(1+x)2=b(把原来的总产值看作是1.)
(2)某工厂用两年时间把总产值由a万元增加到b万元,求每年平均增长的百分数.
(a(1+x)2=b)
(3)某工厂用两年时间把总产值增加了原来的b倍,求每年增长的百分数.
((1+x)2=b+1把原来的总产值看作是1.)
以上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总结下面的规律:
设某产量原来的产值是a,平均每次增长的百分率为x,则增长一次后的产值为a(1+x),增长两次后的产值为a(1+x)2,…………增长n次后的产值为S=a(1+x)n.
规律的得出,使学生对此类问题能居高临下,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例2 某产品原来每件600元,由于连续两次降价,现价为384元,如果两个降价的百分数相同,求每次降价百分之几?
分析:设每次降价为x.
第一次降价后,每件为600-600x=600(1-x)(元).
第二次降价后,每件为600(1-x)-600(1-x)•x
=600(1-x)2(元).
解:设每次降价为x,据题意得
600(1-x)2=384.
答:平均每次降价为20%.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完毕,学生板书,笔答,评价,对比,总结.
引导学生对比“增长”、“下降”的区别.如果设平均每次增长或下降为x,则产值a经过两次增长或下降到b,可列式为a(1+x)2=b(或a(1-x)2=b).
(四)总结、扩展
1.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严格审题,弄清各数据相互关系,正确布列方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以及渗透转化和方程的思想方法.
2.在解方程时,注意巧算;注意方程两根的取舍问题.
3.我们只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所以只求到两年的增长率.3年、4年……,n年,应该说按照规律我们可以列出方程,随着知识的增加,我们也将会解这些方程.
四、布置作业
教材P.42中A8
五、板书设计
12.6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三)
1.数量关系: 例1…… 例2……
(1)原产量+增产量=实际产量 分析:…… 分析……
(2)单位时间增产量=原产量×增长率 解…… 解……
(3)实际产量=原产量(1+增长率)
2.最后产值、基数、平均增长率、时间
的基本关系:
M=m(1+x)n n为时间
M为最后产量,m为基数,x为平均增长率
2025年最新初中数学教案模板篇1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讨论了二次函数y=a(x-h)2+k(a≠0)的图像的基础上对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像和性质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通过配方将y=ax2+bx+c(a≠0)向y=a(x-h)2+k(a≠0)转化,体会知识之间在内的联系。在具体探究过程中,从特殊的例子出发,分别研究a>0和a<0的情况,再从特殊到一般得出y=ax2+bx+c(a≠0)的图像和性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前,学生已经探究过二次函数y=a(x-h)2+k(a≠0)的图像和性质,面对一般式向顶点式的转化,让学上体会化归思想,分析这两个式子的区别。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经历求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的过程;
2.能通过配方把二次函数y=ax2+bx+c(a≠0)化成y=a(x-h)2+k(a≠0)的形式,从而确定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和对称轴。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思考、探究、化归、尝试等过程,让学生从中体会探索新知的方式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经历求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的过程,渗透配方和化归的思想方法;
2.在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自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通过配方求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难点
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像的性质。
五、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渗透类比、化归数学思想。对比一般式和顶点式的区别和联系;体会式子的恒等变形的重要意义。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一)提出问题(约1分钟)
教师活动:形如y=a(x-h)2+k(a≠0)的抛物线的对称轴、顶点坐标分别是什么?那么对于一般式y=ax2+bx+c(a≠0)顶点坐标和对称轴又怎样呢?图像又如何?
学生活动:学生快速回答出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目的:由旧有的知识引出新内容,体现复习与求新的关系,暗示了探究新知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探索二次函数y=0.5x2-6x+21的函数图像(约2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思考问题。这里教师适当引导能否将次一般式化成顶点式?然后结合顶点式确定其顶点和对称轴。
学生活动:讨论解决
目的:激发兴趣
2.配方求解顶点坐标和对称轴(约5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板书配方过程:y=0.5x2-6x+21=0.5(x2-12x+42)
=0.5(x2-12x+36-36+42)
=0.5(x-6)2+3
教师还应强调这里的配方法比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稍复杂,注意其区别与联系。
学生活动:学生关注黑板上的讲解内容,注意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
目的:即加深对本课知识的认知有增强了配方法的应用意识。
3.画出该二次函数图像(约5分钟)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这里要引导学生是否可以通过y=0.5x2的图像的平移来说明该函数图像。关注学生在连线时是否用平滑的曲线,对称性如何。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结合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完成作图。
目的:强化二次函数图像的画法。即确定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结合图像的对称性完成图像。
4.探究y=-2x2-4x+1的函数图像特点(约3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找学生板演抛物线的开口方向、顶点和对称轴内容,教师巡视,学生互相查找问题。这里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配方法的步骤及含义。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
目的:研究a<0时一个具体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体会研究二次函数图像的一般方法。
5.结合该二次函数图像小结y=ax2+bx+c(a≠0)的性质(约14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将y=ax2+bx+c(a≠0)通过配方化成y=a(x-h)2+k(a≠0)的形式。确定函数顶点、对称轴和开口方向并着重讨论分析a>0和a<0时,y随x的变化情况、抛物线与y的交点以及函数的最值如何。
学生活动:仔细理解记忆一般式中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和开口方向;理解y随x的变化情况。
目的: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体验、观察、分析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
6.简单应用(约11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板书:已知抛物线y=0.5x2-2x+1.5,求这条抛物线的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图像和y轴的交点坐标并确定y随x的变化情况和最值。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教师在这里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该问题:i)用配方法如例题所示;ii)我们可以先求出对称轴,然后将对称轴代入到原函数解析式求其函数值,此时对称轴数值和所求出的函数值即为顶点的横、纵坐标。
学生活动:学生先独立完成,约3分钟后讨论交流,最后形成结论。
目的:巩固新知
课堂小结(2分钟)
1.本节课研究的内容是什么?研究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知识上的问题?
2.你对本节课有什么感想或疑惑?
布置作业(1分钟)
1.教科书习题22.1第6,7两题;
2.《课时练》本节内容。
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画函数图像学生板演练习
例题配方过程
到顶点式的配方过程一般式相关知识点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合作、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我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出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性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识回顾;第二部分是学习探究;第三部分是课堂练习。从当堂的反馈和第二天的作业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同学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达到了学习目标中的要求。
我认为优点主要包括:
1.教态自然,能注重身体语言的作用,声音洪亮,提问具有启发性。
2.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培养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落实。
3.板书字体端正,格式清晰明了,突出重点、难点。
4.我觉的精彩之处是求一般式的顶点坐标时的第二种方法,给学生减轻了一些负担,不一定非得配方或运用公式求顶点坐标。
所以我对于本节课基本上是满意的。但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知识的生成过程体现的不够具体,有些急于求成。在学生活动中自己引导的较少,时间较短,讨论的不够积极;
2.一般式图像的性质自己总结的较多,学生发言较少,有些知识完全可以有学生提出并生成,这样的结论学生理解起来会更深刻;
3.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老是打断学生。提问一个问题,学生说了一半,我就迫不及待地引导他说出下一半,有的时候是我替学生说了,这样学生的思路就被我打断了。破坏学生的思路是我们教师最大的毛病,此顽疾不除,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4.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够。正所谓:“水本无波,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只有真正把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学生成为既有创新能力,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公民。
重新去解读这节课的话我会注意以上一些问题,再多一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去体验,探究而后形成自己的知识。
2025年最新初中数学教案模板篇14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
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3、-2、-0.5、-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X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巩固提高:练习:课本P5练习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课后作业:课本P7习题1.1的第1、2、4、5题。
活动与探究:在一次数学测验中,X班的平均分为85分,把高于平均分的高出部分记为正数。
(1)美美得95分,应记为多少?
(2)多多被记作一12分,他实际得分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