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教案设计 > 教案范文 >

古诗经典教案

时间: 新华 教案范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古诗经典教案怎么才能写好?这里分享一些古诗经典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古诗经典教案

古诗经典教案篇1

教学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山行》,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⒈板书课题。

⒉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⒊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哪些景色?

三、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2指名朗读古诗,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斜:xia)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自己读读古诗,试把相关词语画出来。

4、组织交流

板书:(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

解词:“石径”(用上拆字法,“径”用查字典的方法)

四、引导精读品悟,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1、教师试着在刚才的词语前加上括号,要求学生再好好读诗,加上合适的修饰的词语。

(    )的山       (    )的石径  

(     )的枫叶    (    )的白云

2、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诗歌,试着从诗中寻找答案。

3、组织组内交流,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诗中寻找依据,以此来带动诗意的理解。

(1)(    )的山

为什么称为“寒山”?怎样的山才是“寒山”?

(深秋时节,草木枯萎,山上光秃秃的,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所以称“寒山”)

(2) (      )的石径  (解词:斜——弯弯曲曲)

(3)连起来读读第一句,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4)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

理解“白云生处”,这“人家”该画在什么地方?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有感情地吟诵第一、二句古诗,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5)(     )的枫叶?你是怎么知道的?

“霜叶红于二月花”  理解“霜叶”“红于”

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现在你知道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理解“坐”“爱”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6、回答问题: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六、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图画,然后指导背诵。

七、作业:

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境。)

板书设计:(简笔画)(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枫桥夜泊》,读准“泊”,理解“泊”“对愁眠”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枫桥夜泊》,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⒈背诵《山行》

⒉《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交流介绍自己上堂课的作业,加以适当评价。

二、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让学生书空。

2、指名读题,正音:泊b(领读,然后开火车读课题)

解释“泊”:——停船靠岸。

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什么?p湖泊

3、解题、质疑:

诗中点明地点的词是——枫桥;点明时间的词是——夜;

谁能连起来说说“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

猜一猜:这首诗也许会写些什么?

引导质疑:写了什么季节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出示自学要求,引导学生按要求自学古诗。

⑴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如果能读出诗歌的韵味就更好了。

⑵自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一个问号。

2、检查自学情况,引导质疑思考。

(1)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齐读课文,引导学生正确停顿。

(4)引导质疑、交流:

通过你们的自学,还有哪些问题不能解决?提出来和大家一起商量?

(5)学生质疑后引导:你们真会思考,一下子就提出了这么多问题,那你们说这些问号你们可以怎样解决呢?

(6)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查字典、联系诗的上下文、看插图、问同学老师……

三、再读课文,自主解疑,读懂诗意。

1再读古诗,尝试解疑

2你们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结引导: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解决了这么多问号。那每句诗分别描写了什么?你能自己史着说说吗?先准备一下。

4理解每句话

⑴理解一二句

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这是什么季节?从那儿可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心情诗什么样的?

理解“愁”,相机穿插诗人的背景资料,结合“秋天”这一特定的季节感受诗人的“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

⑵学习第三、四句

指名读三、四句。

回答问题。

①“姑苏”在什么地方?

②“到”是什么意思?

③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五、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1读的时候怎样才能把诗人的这种情感读出来呢?先自己练习一下,再读给组内同学听听,看看他们有什么建议或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再改进一下。

指名朗读,评价指导。

3、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4、练习背诵。

5、指导书写生字。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搜集有关秋天的古诗,选择自己喜欢的两首进行背诵。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秋天 景色凄凉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诗人 心头惆怅

夜半钟声到客船。              彻夜难眠

古诗经典教案篇2

教学思路:

引导学生通过聆听-赏析-阅读-学唱-交流-表现等环节,从感知入手,理解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逐渐升华学生审美情感,培养学生会欣赏、善交流、能创造的艺术能力。本课拟采用多科切入、横向渗透的形式,充分发挥艺术教师自身的学科优势,取长补短,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使其更具人文性。

程序:

一、激趣

1、教师

2、为大家表演节目:老师唱一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3、对学生提出要求聆听音乐感受词曲之美交流感受初步感知主题(这一环节目的是活跃气氛)

二、揭示课题

1、出示画面:李可染的《牧牛图》

2、教师弹奏三段音乐要求学生为画面选择合适的音乐片断并说出依据

3、过渡到主题《牧童短笛》看画面听音乐说主题

三、展开课题

1、钢琴曲《牧童短笛》旋律、曲式赏析

2、介绍贺绿汀生平,引入人文化话题交流对钢琴曲的感受,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与因素的关系

四、交流与技能表现

1、引导学生自行赏析李可染的《牧牛图》组画,挖掘作品内蕴,提升学生的情感。

交流:

1)画了什么?

2)你有些什么感受?

3)哪些字最能体现题意?

2、学生朗读刘心武的《牧童短笛》片段,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生读散文,感悟艺术作品的魅力

3、引导学生

1)利用已有的材料运用自己擅长的艺术手法尝试创作一与主题有关的作品

2)为“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配曲。

学生根据自己喜好分组完成练习

(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认真分析突破尝试创作目的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本课主题的理解)

五、评价师生互动评价

学生展示作品或表演并进行评价

六、小结课题适当延伸

1、小结课题

2、适当进行延伸以深化课题的人文性

(通过小结进一步感悟课题的人文性。)

七、教学后记这是一节公开课,借班上课往往师生比较隔膜,为了营造良好的氛围,我们在开始时设计了一个环节,老师为大家表演节目,这样学生很快与老师熟悉起来。课堂配合也比较理想。这一节课老实说我们准备得并不是很充分,课前也未与学生接触,我们的目的是想让各位老师听一节原汁原味的艺术课,不带表演成分,因此我们一直和学生保持着一种神秘感。而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则动了一番脑筋。几易其稿,直至上课前一天晚上我们还在调整课件,上课那天早上我们还加了两个环节:让同学读刘心武的散文《牧童短笛》片断。最后让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在座的听课老师,让听课的老师参与课堂评价,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自信。纵观本节课,我觉得我们基本达成了预设的目标,学生虽未提前铺垫,但配合还是比较到位的,显示了一定的艺术能力。当然,由于我们准备得不够充分,因此在时间的把握上,课堂节奏的调整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结题部分也显得冗长。再有,就是本节课的人文性的体现也略显不足。

古诗经典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遣力:不遣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遣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遣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评价—再读。

(2)齐读。

(3)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观书有感》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小结

[1] [2]  下一页

课前思考: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其中当属被世人津津乐道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这是一首哲理诗,写于宁宗庆元五年(1199)。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课前思考:

朱熹的《观书有感》,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课后反思:

背诵古诗,学生往往兴趣浓厚;理解古诗,学生却往往疲于应付。古诗内涵丰厚,意蕴隽永,我们平时大多喜欢用自己几十年的语言经验去理解古诗,然后再强行传达给学生。所以学生学习的古诗语言往往不是在自己的语言经验建立起来的新的语言积累,这样的语言往往缺少生命力,缺少再生性、增值性。为了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古诗的语言,自主构建新的语言积累。我打破常规:在学生理解了诗中的词语和诗句意思的情况下,再从课题入手,反诘诗题《观书有感》,向学生提出:诗中只字未提读书,怎么诗题却是《观书有感》,不如换成《观塘有感》吧?由于每个学生在学习古诗时获益是或多或少的,所以积累的语言印象也就有深有浅。我以小小辩论会的形式出现了,让持诗题应是《观书有感》观点的学生,来说服教师和个别学生组成的反方,一下子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由“让我读,让我说”变成了“我要读,我要说”,而且是“我要读好,我要说好”,否则怎么能说服得了老师。

授后小记: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这一首诗当然是说理之作,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已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关于两首诗的整合

这两首诗都是写古人读书感想的。可帮助学生整合起来看:“古人学问无遗力”,因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所以才有:“悬梁刺骨、程门立雪、凿壁借光、囊萤映雪”……做学问也是非常辛苦、艰难的“少壮工夫老始成。”所以有“齐白石的‘不教一日闲过’”……

如何才是真正有学问呢?除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看书外,还有“纸上得来终学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课后小结:

这两首古诗都是关于读书的诗。其实六年级学生积累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古诗、、古今贤文,甚至说理性的文章有很多,乘机帮助学生梳理一下,不是很好吗?

课后反思:

为什么题目是《观书有感》?

“为什么题目是《观书有感》而不是《观塘(渠)有感》?”这是学习了朱熹的诗《观书有感》之后大多数学生的疑问,其实也是我的疑问。   

朱熹在读书时产生了感慨:要使头脑更加聪慧,就得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知。作为一个理学家,特别又是一个教育家,这样地劝告别人,未免太直露了,所以他想倒了打比方(譬喻)来加以说明,这样就有了这首写清渠喻读书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写的是看书有所感悟,而不是写看到清渠(方塘)有所感悟。用譬喻的方法说理既形象又直观,所以文题就是《观书有感》了。   

上一页  [1] [2] 

古诗经典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的“楚潋”等4个生字,会写“断楚”等9个生字。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4、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出”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了解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今天我们将和唐宋两位大诗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门山、杭州西湖去游览一番。出示课题。

二、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1、自由放声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提示七言诗的停顿规则。

4、再次朗读,读出节奏。

三、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

1、提问:天门山是几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条江?学生回答,表扬学生会看注释。出示古诗《望天门山》“开回出来”四个字红笔标示。

让学生根据注释讲一讲意思。

2、教师引导:默读古诗,看一看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

3、指名交流。

4、教师梳理:滔滔的江水冲断了天门山,把天门山从中劈成两部分,汹涌而下。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形成漩涡。所以称“回”。刚才有同学讲“出”是青山的动作。青山真的会移动出来吗?

5、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你是想说,青山并没有移动,只是因为李白乘坐的小船顺着江水向天门山漂过来,让李白感觉到两座青山像是迎宾一般,相对出来迎接自己。那么课题是《望天门山》,作者在哪里望见的天门山?(引导学生更加明确作者望的位置。)

6、指名配乐朗读。其他学生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讲述刚才想象到的画面。

四、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1、把刚才想象到的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

2、全班齐诵。

五、理解并感情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1、根据注释,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解释,及时引导。

2、作者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

3、把“方、亦、总”去掉可以不可以?

4、想像下雨和晴天的西湖,有感情朗读诗句。师生接诵,全班齐诵。

六、拓展积累与运用

1、我们的祖国风光秀丽,引得无数诗人都歌颂它。你还知道哪些诗句?

2、学生交流,会背的可以一起背。

3、拓展古诗《望岳》

(1)屏幕出示,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试着理解。

(3)提出不懂的地方,讨论后理解大体意思。

(4)师生对读、接读、齐读、熟读成诵。

4、创设情境加以运用。

配乐《高山流水》,师语言描述:我们的祖国美丽如画,当你来到江南,看到青山绿水时,不禁想起白居易的诗句——(生);当我们来到洞庭湖边,看到湖光山色,不禁放声朗读——;当我们来到茫茫大草原时,禁不住——;当我们看到巍峨的泰山时,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杜甫的——;当我们荡舟西湖时,不禁想起苏轼的——;当我们来到乘船沿着滚滚的长江顺江而下,望见雄伟的天门山时,我们不禁朗诵——。能把这首诗写下来吗?

5、默写《天门山》

(1)仔细观察生字“断、楚”老师提醒“楚”的中间部分。

(2)学生默写。

(3)全班展示。

古诗经典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理解“莓苔”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边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是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待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九、作业

1.背诵《小儿垂钓》。

2.预习《我和企鹅》一课,试读全文,不懂的字词解决。

十、板书设计:

古诗经典教案篇6

教学要求:

1、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

3、背诵这三首诗。

4、以家乡的自然风光为内容,练习写一个片断。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读懂诗句。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江畔独步寻花》,体会诗人感情。

2、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二、指导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

2、简介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诗人,诗圣。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其他同学想每句的意思。

4、再读,逐句讲解,师生订正,补充。

江畔:江边。

蹊:小路。

留连:舍不得离开。

时时:不停地。

自在:自由自在。

5、连起来说说诗意。

6、教师指导有感情朗读。

(1)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2)指导读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诗中蕴含的情趣。

(3)自由读。

(4)指名读,师生评读。

7、练习背诵。

8、学习生字。

(1)引导学生自己记忆畔娇莺。

(2)指名说是怎样记住的。

(3)书写生字,每字写三遍。

三、自由练习读《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作业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预习后两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背诵这两首诗,默写后一首。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江畔、娇莺、留连、恰恰啼

2、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二、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1、解题。

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去。)

诗中的园指私人花园。

2、介绍作者。

南宋,叶绍翁。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想想句意。

4、再读,逐句理解。

重点词:应、怜、小扣、久

5、有感情地读,读出诗韵。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2)出示挂图,吟咏。

(3)学生自由练读,互评。

6、练习背诵。

三、指导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挂图,解题。(之,到)

2、介绍作者:

李白,唐代伟大诗人,诗仙。

他与孟浩然是好朋友。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4、再读,逐句理解。

5、有感情朗读。

读出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习生字:识记,书写。

五、齐背这两首诗。

六、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以家乡的自然风光为内容,练写一片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背诵这三首诗。

二、进行练笔。

1、明确要求。

(1)出示要求。

(2)指名口述练笔要求:写家乡的景物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选择内容

(1)启发选材。

(2)小组内同学之间交流。

如:江边高压线塔,汽渡码头,南北大河,灯光夜色

(3)指名口述要写的内容,评议。

3、练写片断。

(1)全班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2)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断,相机进行写法指导,如,抓特点,按一定顺序写,表达出自己热爱家乡之情。

4、继续练写。

5、写完后修改,当堂完成练笔。

古诗经典教案篇7

这是一篇充满浓郁现代气息的传说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牧童指出唐朝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课文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充满童贞童趣的语言渗透了谦虚、从善如流和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本理念。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和学生中的人文资源,引导学生抓住围观人的表现与小牧童的话进行对比感悟,在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演一演中充分感受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勇敢,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弥补缺失,取舍文本;对比感悟,启思立新。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生字卡片、智慧树乐园挂图、多媒体课件及我国名画家的作品、学生给画配话的练习单。

第一课时

一、激趣启思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朋友,他们是谁呢?(课件出示:戴嵩和牧童)

2.指名读他们的名字,去掉拼音读“戴”:咱们班有姓“戴”的吗?(如果没有,建议学生回去可以调查一下周围的人。)

3.了解戴嵩吗?指名说说,教师出示“我知道”的内容。

4.(板书:画家牧童)齐读:你发现了什么?(“画家”两个字写得大“牧童”两个字写得小)猜猜我为什么这样写?(因为戴嵩是大人,是画家;牧童是小孩,是放牛的……)那么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二、自主探究

1.学生轻声读课文,划出生字,反复地多读几遍。

2.同桌合作做“你指我认”的游戏:一个人拿卡片,另一个人读生字,遇到不会的放在一边,同桌互相帮助识字,看哪组合作的最好。

3.指名当小老师领读:带拼音读词语、去拼音读词语、打乱顺序读生字。

4.猜猜找找的游戏:请你根据老师的表现猜一猜,找到相应的生字.

注:字谜──黑土

动作识字──戴拱翘抹

体验识字──一个人常常因为做错事或有缺点而感到不好意思.

5.参加“智慧乐园”:智慧树上智慧果,智慧树下你和我,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摘到智慧果吗?

6.写字:抹、挤、拱、批评、决

(1)观察体会: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

(2)教师范写:你们想让老师指导写哪个字?学生自由选择。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对于写得好的学生奖励一面小红旗,并全班展示写得好的字。

三、对比感知

1.检查读文,师生共同评议,重点纠正字音和难读的句子。

2.默读课文,思考:对于戴嵩的画,大家是怎样评价的?

(1)出示商人、教书先生和牧童的话,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结合插图学生想象:其他人会说些什么?相机理解“纷纷称赞”。

3.大家为什么纷纷称赞戴嵩的画?轻声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1)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戴嵩是著名的画家?学生练习读、指名选择喜欢的句子读、教师范读、分组读(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读?)

(2)重点指导这两句话: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戴嵩的画画得好。)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细笔轻描,很快就画完了。(戴嵩画得很快。)

(3)师:你们看,汉语中的“一”多神奇啊!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夸夸它吗?

四、总结思考

大家对戴嵩的画赞不绝口,在这种情况下小牧童却说他画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第二课时

一、旧知导入

1.上节课的生字朋友你们还认识吗?师生对口形猜字,开火车读生字。

2.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对于戴嵩的画,大家赞不绝口,可是小牧童却挤进人群大声喊,(喊什么?)指名读、男女分组读、齐读.

二、读文品悟

1.听到小牧童这样喊,围观的人什么反应?结合插图想象当时的情形:人们又会说什么?

2.戴嵩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轻声读课文5.6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练习读、同桌分角色读、指导读、范读、评议读、表演读。

4.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全文:教师和学生共同表演,其他学生可以当观众,也可以当围观的人。

5.深入思考

(1)读到这里,你想说点什么?想对谁说?指名任意说。

(2)课题这样写合适吗?(教师重新写“牧童”,字的大小和“画家”一样大。)

律动:配乐欣赏中国画家的作品。(其实在我们国家还有许多著名的画家,下面让我们在轻松的音乐中休息一下,欣赏欣赏他们的作品.)

三、拓展延伸

重点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和李苦禅的《鹰》,请学生为他们的画配上话,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几句都行,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四、规范写字

重点指导“兄、呆、商、购、价钱”

1.学生认读生字,描摹体会:你发现了什么?

2.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重点指导难写的字。

3.学生练习书写,互相评价,教师展示学生作业。

古诗经典教案篇8

教学目标:

⒈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⒉朗读古诗,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⒊背诵古诗。

⒋了解诗的内容,体会汪论与李白之间的情意,体会母亲的伟大。

教学重点:

⒈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⒉读背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感悟古诗所蕴涵的情感。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自己搜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知道哪些古诗?愿意背诵给大家听吗?

(指名背诵)

你知道李白的诗吗?愿意背诵给大家听吗?

(指名背诵)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板书课题:《赠汪伦》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⒈请借助拼音把这首古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⒉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检查一下他的字音是否读得正确。

⒊学生再读古诗,把你初次看到这首古诗的感受读出来。

⒋齐读古诗:注意节奏和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感悟朗读

⒈分小组,把你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同学听,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

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知道了哪句诗的意思?

(学生反馈)

⒊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质疑解疑,教师制导。

⒋请一个同学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说。

⒌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李白与汪伦之间的友情很深厚,请你读给同学听听。想一想当时的情景,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五、学生背诵古诗。

六、检查识字情况。

⒈出示生字卡:

赠汪将欲踏潭

⒉教师抽读,并说说识字方法。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唐代诗人“孟郊”他写了一首古诗《游子吟》诗人选取了一件看似平常而又深情的临行缝衣的场面。不仅写出了母亲为讲出远门的儿子细针密线缝制衣服的动作、情景,而且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母爱的伟大。

特别是最后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诗,去感受其中的含义。

二、初读古诗。

⒈请借助拼音把这首古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⒉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检查一下他的字音是否读得正确。

⒊学生再读古诗,把你初次看到这首古诗的感受读出来。

⒋齐读古诗:注意节奏和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感悟朗读

⒈分小组,把你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同学听,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

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知道了哪句诗的意思?

(学生反馈)

⒊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质疑解疑,教师制导。

4、谁能说说最后一句的含义?

5、请一个同学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说。

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五、学生背诵古诗。

六、检查识字情况。

⒈出示生字卡:

吟郊慈临寸

⒉教师抽读,并说说识字方法。

第三课时

一、复习。

⒈认读会认字。

⒉指名背诵古诗。

二、学习会写字。

⒈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乘将踏桃游郊线寸

⒉指名说词,看谁说的多。

⒊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认为怎样写才好看。

⒋同桌说一说识字方法。

⒌有哪些字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⒍教师范写。

⒎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作业:

把学过的古诗背诵给家里人听。

古诗经典教案篇9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两首古诗在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可谓异曲同工。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学生在学习、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哲理诗在遣词造句谋篇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和跳跃性,似断实续,留下了万语千言道不尽的艺术空白,这就给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入情入境。

同学们,你们等过山吗?谁能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谈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都是诗人登山后所写的,你想了解他们登山后的感想吗?

(点评:设计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学习两首古诗作铺垫)

二、整体通读,想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读后借助工具书和所查的资料自学。

2、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有困难的地方作上记号)

(设计自学的环节,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学习、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

3、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

4、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都有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

《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我们平时学得比较多的是唐诗,由于唐诗几乎把所有的艺术领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诗人只能另辟蹊径,这样他们在让宋词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在诗歌领域也开创了哲理诗这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智慧之花。)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的来品悟。

(点评:在开课伊始,即将两首古诗全盘托出,以初知大意为整合基础,聚焦两首诗的共性,将两首诗巧妙的整合在一起,使学生知人、知时,整体论诗)

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

(一)学习《登飞来峰》

1、指名朗读《登飞来峰》,然后说说诗意。

2、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

(1)品读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言高。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高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

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过渡: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能听见鸡鸣,这还是写塔高。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2)品读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担心浮动的云遮住我的极目远眺的视线了,那是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呀。(仅仅十字,境界全出。)

学生质疑,重点解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补充诗人的写作背景。)为什么用不畏?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不怕困难,相信变法一定能成功。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其实,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变法,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刁难、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变法一定能成功。体会诗人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和豪情万丈。

(3)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谈一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A:观察景物时是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

B: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C: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谈:平时要多积累,这样才能有远见卓识。

(此处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要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能体会出站得高看得远这一道理即可,但是要让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感染和激励。)

3、带着感悟有感情齐读《登飞来峰》。

4、参照,《登鹳雀楼》,深化感悟。

学到这里我们想到了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里的著名诗句,引读: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

杜甫在《望岳》中的诗句,引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首是学生的必备古诗篇目)

是啊,同学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的全面呀!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下面我们来看第二首诗《题西林壁》。

(二)学习《题西林壁》。

1、指名读古诗。学生质疑。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这景象是庐山的真面目吗?

读一、二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先想像庐山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风景,再观赏庐山图片。思考此时此刻游历在庐山之中的苏

轼有什么感慨?(移步换形、庐山的风景千姿万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有感情的读前两句。

3、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此时此刻作者会想什么?

读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

(点评:设计此环节,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想象出诗人描述的情景,站在诗人的角度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4你从这两句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反映动画:从不同角度看到的茶壶。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也就是说登高才能望远。

结合实际说说我们如果怎样看待身边的人?(要全面的看待一个人。)

(进行人文渗透,渗透做人的道理。)

5带着感悟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四、二次整合,学习观察方法。

1、自由读两首古诗,说说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身在最高层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带着感悟背诵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语言积累。

1、填空《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上面填的四句诗中,我明白了的道理。

2、检查背诵两首诗。召开小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最有感染力。

男、女生赛诗;同位赛诗;以小组位单位进行赛诗等。

(设计此环节,让每一个孩子动起来,因为竞赛可以促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积累的激情)

我们再想想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你又想起了那些诗?咱们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谁平时积累的诗多!

A想起了登高诗:杜甫的《望岳》,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B想起了诗人的其他诗篇:如学生学过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海棠》《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王安石的《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通过本课两首古诗这个点引导学生回忆思考一个面)

二、课外拓展,补充哲理诗。

1、中国传统诗歌发展到宋朝,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转变:由唐诗的以意象取胜转而喜欢谈哲理。宋朝是个哲学思辩十分活跃、哲理学家辈出的时代,写哲理诗理所当然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特长。下买我们看朱熹的《观书有感》,发给学生阅读。

半亩万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简单了解:全诗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写读书的乐趣和重要。读书本是很理性的事,在这里却形如美景,情趣盎然。首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本书,因书为长方形,故有半亩之说。把书打开,就好像打开一面镜子,既雅趣又新颖。二句借用天光、云影这些为人们所喜爱、欣赏的自然美景,喻写书中丰富的内容,情趣更浓。三句一个问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四句道出缘由: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活水比喻得奇妙:知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

(点评:这首诗亦理趣诗,以理语成诗,补充给学生阅读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强化他们对宋朝哲理诗的感悟。)

三、作业设计:

1、抄写、背诵本科所学的古诗。

2、选择其中一首诗写一篇读后感。

古诗经典教案篇10

3古诗三首教学目标

1.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赞美春天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留连、自在、应怜、小扣、烟花、尽、唯”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语及每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以前读过描写春天的古诗吗?(指名背一两首。)今天我们再学习三首古诗。这三首诗不仅描写了春天的景物,还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感情。

二、指导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

(1)板书课题。

(2)谁能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理解“江畔”的意思。

(江畔:江边。题目意思: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介绍作者。

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以前读过他写的诗吗?(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读过他写的《绝句》。板书:杜甫。)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师范读。

(2)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并画出不懂的词语。

4.再读,逐句理解。

(1)学习第一、二句。

①理解“蹊”、“花满蹊”的意思?(蹊:小路。花满蹊:繁花盛开,把小路都遮住了。)

②“压”字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花很多,很旺盛。)

③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黄四娘家的花开得十分茂盛,一丛丛鲜花把小路都遮住了。千万朵鲜花压得花枝弯下了腰。)

④师小结:前两句诗是说花很多,开得很旺盛。

(2)学习第三、四句。

①理解“留连”、“戏蝶”、“时时”什么意思?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留连:舍不得离去。戏蝶:游戏的蝴蝶。时时:不停地。诗句的意思:快乐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②“自在、恰恰、娇莺”什么意思?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自在: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娇莺:美丽可爱的黄莺。恰恰:黄莺的叫声。诗句的意思:美丽可爱的黄莺自由自在地唱着动听的歌。)

③请大家想想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情景是怎样的?

④师小结:这两句写出了蝴蝶和黄莺各得其乐的情态,为春天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5.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5

6.师小结全诗:全诗诗人只写了一家的花,从一家的花反映出了天边的春色。

7.谁能说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黄四娘家花丛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春天里繁花盛开、蝴蝶飞舞、黄莺高歌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赞美之情。)

8.有感情地读,读出读的情趣。

(1)师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2)指导读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诗中蕴含的感情。

(3)学生自由读。

(4)指名读,师生评读。

9.练习背诵。

三、总结学法。

解题知作者-学习明诗意-品诗明感情-练读并背诵。

四、作业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复习字词。

2.预习后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二、按上节的学习方法学习《游园不值》。

1.解题。

板书诗题:

游园不值

谁能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值”、“不值”、“园”是什么意思?

(值:遭遇、碰到。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园:指私人花园。题目意思: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

2.介绍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板书:叶绍翁,南京诗人,他的七言绝句写得很好。)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再读,逐句理解。

(1)让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师生共同理解,着重理解以下词语。

应:大概、可能的意思。

怜:爱惜。

屐齿:木屐鞋下的横梁。

印:踏印上。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

久:很长时间。

春色:春景。出墙来:伸出墙外来。

(2)诗中作者爱惜什么?前两行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久扣柴门未开,说明游园心切)

(3)作者未能进园赏花,并不扫兴,从哪可以看出来?

(“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中可以看出。)

5.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苍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园里的花开得正好,这些花所代表地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伸出了墙外。)

6

6.小结:作者游园看花进不了门,本是件扫兴的事,但他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象出满园的春色,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心情由扫兴转为欣慰。

7.谁能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8.有感情地读,读出感情。

(1)生读划出重音和节奏,教师加以指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读出韵味)

(3)练习感情朗读。

9.练习背诵。

三、按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解题。

(1)板书诗题,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解题。

(2)理解“之”“广陵”等词语意思及诗题意思?

(之:去,往。广陵:今江苏扬州。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2.介绍作者。

(1)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唐代大诗人李白。板书:李白)

(2)李白和孟浩然关系怎样,你怎么知道的?

(俩人是好朋友,从题目和诗中可以看出来。告诉学生,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想想句子意思,画出不懂的词语。

4.再读,逐句理解。

(1)着重理解以下词语:

故人:好朋友,指孟浩然。

西辞:辞:辞别。因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说“西辞”。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烟花三月:指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的三月。

下:顺流直下。

孤帆:单独地一条船。

碧空:晴朗的天空。

尽:没有了,消失。

唯:只

天际:天的尽头,天边。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帆”在这里指什么?为什么只见“帆”而不见“船”呢?(“帆”指船)5.找生说说全诗的意思。

(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6.小结: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7.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8.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歌表达了思想感情。

(1)朗读并画出重音和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7

三、齐背《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复习字词。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本课的三首古诗。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进行练笔:

1.明确要求:

(1)出示要求,指名读。

(2)指名口述练笔要求:写家乡的景物──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写出片段。

2.选择内容:

(1)教师启发学生围绕爱家乡、赞家乡这个中心,拓宽思路,选择要写的内容。

内容:家乡里值得留恋、回忆的地方;自然风光,名特产品、名胜古迹等内容。

中心: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同学之间交流。

(3)指名口述要写的内容,师生评议。

3.练写片断,相机指导。

(1)全班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2)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断,相机进行写法指导。如: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写,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继续练写。写完后的同学进行修改,当堂完成练笔。

作业

设计:

一、默写《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填空:

1、《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是__代诗人__,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

2、“______,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一句千古佳句,是__代诗人___写的________的诗中的句子。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之广陵”,就是____,这首诗前两句______,后两句_____,这首诗表达了______。

三、先理解带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留连:_______

时时:________

恰恰: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

2、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怜:________

小:_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________

尽:________

唯:_________

天际: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经典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第一首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引入新课。

1、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今天我们就来学《赠刘景文》

3、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课件)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指导写字

1、让姓“刘”的小朋友范写刘

2、请部分学生指导写字,说清要注意什么?

六、家庭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第二首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交流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背诵《赠刘景文》

2、说说诗歌的描写的景色。

3、出示《山行》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3、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三、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四、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3、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五、朗读、背诵古诗

1、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2、开古诗朗诵会,每个组出两个节目,一个集体朗诵,一个个人朗诵。

六、家庭作业

背诵古诗两首,家长签字。

57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