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教案设计 > 教案范文 >

科学教案的活动

时间: 新华 教案范文

好的教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科学教案的活动规范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一些科学教案的活动,供大家参考。

科学教案的活动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特性,知道空气无处不在。

2.感知空气压力的存在。

3.培养动手、动脑的习惯。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白纸若干张;泡泡液每组一盆,圆形纸筒每人一个,擦手用的毛巾人手一个;欢快的音乐。

2.有吹泡泡游戏经验。

活动过程:

一、魔术表演

魔术过程中,采用几种用手掌拿纸的方式。

谁愿意和我一起来表演魔术?

每人一张白纸进行魔术表演。

二、为什么不掉

1.集体讨论。

手掌上的纸为什么不掉?

2.小结。

当我们带着我们手掌上的纸运动起来的时候周围的空气宝宝也跟着运动了起来,它们使劲的把纸按在了我们的手掌上,所以纸就会牢牢的贴附在手掌上了!

三、好玩的泡泡

1.接泡泡。

一起用白纸接泡泡。

2.说一说。

①泡泡里面有什么?

②空气是怎么进到泡泡里的?

③能用嘴巴把空气吹进去吗?为什么不能用嘴直接接触泡泡液?

教师小结:泡泡液是不能用嘴直接接触的,因为不卫生、有毒。

3.分组操作。

①试一试把纸筒里的空气吹到泡泡里。

提示:第一次操作。

②让纸筒里的空气自己跑到泡泡里。

提示:第二次操作。

③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将纸筒里的空气吹到泡泡里的?

④空气为什么会自己跑到泡泡里?

5.小结。

纸筒的一端沾上了肥皂水,然后再把另一端放到水里。这时将纸卷桶向下压,水宝宝们就进入到了纸卷桶里了,使纸卷桶里的空气宝宝受到挤压慢慢上升,然后吹动乐肥皂膜,就吹出了大大的泡泡!

四、总结评价

通过变魔术游戏了解了空气流动会产生压力,通过吹泡泡的游戏又了解了空气受到挤压也会产生压力的科学原理。

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试一试,把纸筒一端插到沙子里会不会压出泡泡?

活动反思:

活动的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收获也很多。只是幼儿在做实验中急于想动手操作,没听清老师的注意事项,活动纪律比较混乱。可见幼儿的探索和发现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选择探索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可直接控制,而应以尊重和支持,引导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所以,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一定的环境来鼓励幼儿积极探索。

科学教案的活动篇2

温州新桥艳洁幼儿园:张慧

设计意图:

由于幼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对颜色特别感兴趣,经常问老师是否要上美术绘画课。因此我选用这个主题《多彩的颜色》,让幼儿感知颜色的变化,并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颜色的微妙变化,从而理解儿歌内容。 

2、学习看图谱,完整的念儿歌。[幼儿园教案网]

3、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的水

2、一次性透明杯数个

3、红、黄、蓝色、桔子、茄子、叶子、车子的图片

4、图谱[幼儿园教案网]

活动过程:

一、 活动导入

师:小朋友们,平时你们画画的时候,用什么东西给画涂上颜色的? 

幼:用蜡笔。颜料

师:小朋友真聪明,其实颜料是一样很神奇的东西。为什么说颜料很神奇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 教师进行调色操作,幼儿理解儿歌内容

<一>幼儿分句学习儿歌 

1、 红色、黄色的混合 

师:小张老师这有两杯有颜色的水,看看都是什么颜色的?

幼:红色的,黄色的。

师:小朋友们来猜猜红色黄色手拉手会变成什么颜色的?

(幼儿讨论,请个别幼儿来猜)

师:我们来看看他说的对不对。(教师动手操作)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什么颜色?

幼:橙色。

师:真棒!原来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橙色的。那我们用橙色可以画什么呢?(请个别幼儿回答)

师:小张老师觉得用橙色画桔子最漂亮。

师:现在小张老师要把它们编成一句好听的话,我们一起来听听。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橙色画桔子。(教师边讲边出示红色、黄色、橙色、桔子的图片)

2、红色、蓝色混合 

师:这杯水又是什么颜色呢?

幼:红色、蓝色。

师:猜猜红色蓝色手拉手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请个别幼儿来回答)

师:我们来看看哪位小朋友说的对。(教师动手操作)红色蓝色手拉手变成什么颜色?

幼:紫色。

师:原来红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紫色。那我们可以用紫色来画什么呢?

(请个别幼儿回答)

师:紫色可以画那么多东西吖,小张老师觉得用紫色画茄子最漂亮。

师:老师也把它们编成一句好听的话,我们一起来听听。红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茄子。(教师边讲边出示红色、蓝色、紫色、茄子的图片)

3、黄色、蓝色混合

师:这又是什么颜色的呢?

幼:黄色、蓝色。

师:猜猜黄色蓝色手拉手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师:真神奇,黄色蓝色手拉手变成什么颜色了?(教师动手操作,幼儿观察)

幼:绿色。[幼儿园教案网]

师:那我们可以用绿色画什么呢?

师:张老师用绿色画了叶子。

师:哪位小朋友来帮它们编成一句好听的话?

师:黄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绿色画叶子。(教师出示黄色蓝色,绿色、叶子的图片)

4、红黄蓝色混合

师:夷,那我们用这三种颜色的水手拉手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师:我们也来试试看。红黄蓝色手拉手变成什么颜色?(教师操作)

幼:黑色。

师:可以用黑色画什么?

师:张老师用黑色画了一辆车子。

师:哪位小朋友来帮它们编成一句好听的话?

师:真厉害,红黄蓝色手拉手,变成黑色画车子。(边讲边出示)

三、 出示图谱,幼儿跟念儿歌

师:颜料可真神奇它可以变出那么多的颜色。现在我们把这些颜色怎么变出来的,给它取个好听的题目叫《颜色宝宝变魔术》(出示图谱)跟着老师一起念。

四、幼儿完整的念儿歌

五、创编儿歌

师:儿歌中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橙色画桔子,橙色除了画桔子还可以画什么呢?

师:那紫色除了画茄子还可以画什么呢?

师:绿色我们还可以画什么呢?......

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真能干,会自己编儿歌了,其实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这些颜色画很多东西,我们一起去外面看看,还可以用这些颜色画什么?       

儿歌:《颜色宝宝变魔术》

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橙色画桔子;

红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茄子;

黄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绿色画叶子;

红黄蓝色手拉手,变成黑色画车子。

科学教案的活动篇3

【活动目标】

1、在操作尝试过程中感知方便与省力的多种方法。

2、通过自身探索与实践,知道轮子会滚动,是最省力的工具。

3、培养幼儿积极思考和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激发探索问题的兴趣。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1、四个装有重物的大箱子。

2、绳子、滑板、圆木棍、木板、积木、锁链、大块布、梯子、圆木桶、竹子、鼓棒、扁担、竹梯。

【活动流程】

一、出现问题,感知人多可以省力。

你们看,这是什么啊?(箱子)

放在这里太不好了,谁愿意来把它搬开?(请一幼儿尝试、搬不动)

提问:你为什么搬不动?有什么感觉?那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来帮助他)

幼儿与教师共同搬箱子。

组织幼儿集中交谈:刚才我们是怎样把箱子搬开的?(抬、推、拉、转……)

那你们在移动箱子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啊?(箱子太重了,太累了,太吃力了……)

老师也和小朋友也有一样的感受!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轻松点,有没有什么什么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呢?(请力气大的大人来帮忙,大家一起抬……)

嘿,这里也有些工具的,有绳子、木棍、布块、滑板……他们能不能派上用场,让我们轻松的把箱子移到更远的地方去呢?(幼儿自由猜测方法)

这些方法听起来都不错,究竟能不能行呢?(老师你让我们试试吧)

二、通过尝试比较,明白轮子能省力。

1、教师与幼儿共同尝试。(虞老师老师帮忙用相机把小朋友的方法记录下来)

2、集体交流。

老师把小朋友的方法拍成了照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逐张照片请幼儿来介绍)

3、小结:你们觉得我们刚才用的方法,那种方法最省力?(滑板)为什么滑板又方便又省力?(滑板有轮子,如果没有轮子就不会跑,就像人没有腿一样)

三、联系生活进行知识经验的迁移。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装有轮子,轮子的用处真大。你还在哪里见过有轮子的东西?它有什么用处?

1、幼儿讲述。(启发幼儿讲述生活中所见的一些有轮子的东西。教师还可以介绍几种,如大吊车、压路机、挖土机等)

2、欣赏图片(餐车、汽车、自行车、旅行箱、大吊车、压路机、挖土机、溜冰鞋、滑板车、黑板、钢琴……)

3、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装有轮子,轮子的用处真大。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发明一些有轮子的东西呢?

四、发明创造有轮子的东西。

有多种方式供幼儿选择:

①画: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

②做:用多种材料制作。

③说: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伴和其他人听。

科学教案的活动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火锅里的食物,知道冬天吃火锅可以暖和身体。

2.体验大家一起“吃火锅”的快乐。

活动准备

活动前墙面和语言角张贴“火锅”的'图片;幼儿有品尝“火锅”的经验;故事录音;操作材料包

活动过程

1.导入

师:冬天里我们有什么办法让自己身体暖和起来?

2.欣赏故事

(1)听听故事里的小动物们是怎么让身体暖和起来的?(吃火锅)

(2)火锅里都放了些什么呀?为什么?(重点:各动物喜欢的食物对应起来)

3.说说议议

(1)你们吃过火锅吗?

(2)在吃火锅时你最喜欢吃什么?

(3)大家一起吃火锅感觉怎样?

小结:冬天吃火锅,大家围一桌,又暖和,又开心。

4.操作体验

(1)今天我们也来“吃火锅”。请你选择能放进火锅的东西把它撕下来黏贴到火锅里。

(2)幼儿操作。

(3)交流分享

你的火锅里放了些什么?

4.延伸活动

(1)为什么这些东西不能放火锅里面烧?

(2)你觉得还有哪些东西也不能放火锅里烧?

活动生成及建议

1.幼儿进行操作时在桌上垫上报纸,避免浆糊粘到桌面。

2.活动结束后,可以在娃娃家放置相关的火锅材料,对活动进行延伸。

科学教案的活动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玩球、拍球活动、知道有气的球跳得高、没气的球跳不起来。

2、观察手动充气工具充气的过程,感知皮球的外表变化。

3、喜欢参与科学小游戏,对科学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玩过有气的球,尝试拍、滚过球。

2、物质准备:瘪球三个,手动充气工具一个。

活动过程:

1、玩球活动。

(1)教师(出示瘪皮球):这是什么?(皮球)你以前玩过吗?

(2)请几个幼儿上来玩一玩瘪皮球,其他幼儿观察。

教师:今天玩的皮球和我们以前玩的皮球有什么不一样?(这个皮球拍不起来)

2、感受空气。

(1)今天我们玩的皮球为什么拍不起来呢?(因为它没气了)

(2)认识充气工具,感受充气工具里出来的气体。

教师出示手动充气工具,让幼儿认识这是给皮球充气的。用手动充气工具,在幼儿的表面皮肤(脸上、手上)打气,让幼儿感受充气工具里出来的气。

3、给皮球充气,感受球逐渐变鼓的过程,知道手动充气的方法。

(1)教师:我们来给皮球充气吧,气要从哪里才能进去呢?我们来一起找找看皮球的充气孔在哪里。

(2)教师和个别幼儿用手动充气工具给2只皮球充气,让幼儿幼儿双手捧着皮球,感知皮球渐渐鼓起来的过程。

4、幼儿玩球,感受充足气体的皮球跳得高。

(1)教师:现在充满气的皮球和刚才的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呀?(现在的有气,能跳起来;刚才的没气球跳不起来。)

(2)教师:现在皮球有气了,可是皮球宝宝跳得很低,谁有办法能让皮球宝宝跳得高一点?

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得出结论:气的多少与球的弹跳高度有关,气越足,皮球跳得越高。

(3)请个别幼儿尝试操作。

5、游戏:比一比,谁的皮球跳得高?

教师把皮球都放掉气,幼儿来给它充气,然后拍皮球。比一比,谁的皮球跳得最高?

游戏可进行3—4遍。

科学教案的活动篇6

一、教学目的:

1.理解眼球的结构、功能和视觉的形成。

2.使学生掌握近视眼发生的原理、原因、发展过程及预防措施。

3.提高学生保护视力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

近视眼形成的原因和预防方法

三、教学难点:

近视眼发生的原理

四、教学用具:

眼球结构挂图;眼球结构模型;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挂图;正常眼、近视眼的挂图。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眼的结构

1.眼球:

眼球眼球壁外膜角膜:无色透明,占1/6

巩膜:白色坚固,占5/6保护眼球内部〖JB)〗中膜

虹膜:棕黑色中央是瞳孔睫状体:调节晶状体曲度脉络膜:占中膜的2/3,①有丰富的血管(营养眼球)②有丰富的色素细胞(“暗室”作用)内膜:视网膜(内有大量的感光细胞、接受物象的刺激产生物象)

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无色透明有折光作用。

2.眼球的附属结构:眼肌、眼睑、睫毛、结膜、泪器等。

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视觉是怎样形成的

(二)视觉的形成

(出示物体在视网膜上成象的挂图或投影片)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球内部时,经过了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等结构,当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后,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倒立的物象;物象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39;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可总结如下:

折射神经冲动传导物体反射的光线→成像于视网膜→神经冲动→视神经→视觉中枢→形成视觉过渡:人在看外界的各种物体时,为什么远近不同的物体都能看得清楚呢?这主要是通过睫状体中平滑肌的舒缩活动来调节晶状体曲度的结果。

演示实验:按课本中双凸透镜成像的演示实验的要求进行演示。

从实验可知,眼睛通过活动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如果我们的眼球结构发生变化,就会形成近视或远视。下面我们主要学习我们的近视眼的成因和预防方法。

(三)近视

1.什么是近视眼?

出示近视眼与正常眼的对比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对比总结出近视眼的概念:

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会使远处物体反射过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叫近视眼。

2.近视眼形成的原因:

(1)遗传因素:近视眼是一种隐性遗传的疾病。其实纯属先天性的近视眼较少,多数是后天造成的。

(2)作业负担过重或采光照明不足。

说明:假性近视是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使睫状体内肌肉不能放松造成的。假性近视可以恢复正常。

(3)不良的用眼习惯。如读写姿势不正确,走路、乘车时看书,连续长时间看书等。

(4)营养因素。好吃零食、甜食,龋齿及近视的发生率高。因为食品配搭不当,导致体质异常而引起眼的屈光异常。

3.近视眼的预防:

(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大力开展体育活动。

(2)注意阅读书写卫生。

(3)做好眼保健操,做到穴位准确,力度适当,并持之以恒。

(4)定期检查视力。早期发现视力下降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

(5)看电视时间不超过1小时,座位与电视机的距离,最好是荧光屏对角线的4-6倍。

4.近视眼的纠正方法:

(1)药物疗法。滴双星明眼药水或遵医嘱用其他药物治疗。

(2)物理疗法:眼保健操、按摩远眺疗法等等。

(3)配镜矫正。

通过眼的结构、视觉的形成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近视眼形成的原因,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视力,做到学习好、身体健康、视力正常。

六、教学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近视眼形成的原理、原因及发展过程,从而自觉地保护视力,做好眼保健操,从而达到预防措施,提高了保护视力的积极性。

科学教案的活动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

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趣。

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了解使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和沙。

难点: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食盐和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一份沙和食盐的混合物、筛子、滤纸、烧杯、放大镜、玻璃棒、清水、蒸发皿、三脚架、酒精灯、铁架台、火柴。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实物投影:一份沙和食盐混合物。(也可使用课件中的食盐与沙混合物图片)

谈话:昨天老师在整理实验物品的时候,不小心将沙子和食盐混在了一起,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老师把它们分离开来吗?

2.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直接导入,使研究的问题直观、清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探索

(一)活动一:观察食盐和沙的混合物

1.活动要求:

(1)每个小组一份食盐和沙的混合物,观察混合物,讨论什么是食盐,什么是沙,并填写活动手册。

(2)给每个小组一个筛子,试试使用筛子分离沙和食盐。

2.学生汇报观察到的食盐和沙的特点,和用筛子分离食盐和沙的结果。

3.提问:用筛子无法将沙和食盐分离开来,原因是什么?

4.小结:由于两者的颗粒大小太接近,无法用筛子分离它们。我们需要思考用其他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沙和食盐的颗粒大小,并尝试用筛子分离它们,实验之后却发现无法用筛子分离食盐和沙,因为两者的颗粒大小非常接近。引导学生思考利用溶解的方法,将食盐变成更小的微粒,再进行分离。

(二)活动二:用水分离食盐和沙

1.讨论:将混合物放入水中后,我们可以怎样操作?要注意些什么?用什么方法能够将沙分离出来。

2.介绍过滤方法和过滤装置(滤纸和烧杯)。

3.教师小结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课件出示:

(1)将混合物放入杯中,加入清水并搅拌,直到食盐完全溶解。

(2)将杯中的混合物,慢慢分次倒入滤纸过滤,将沙分离出来。

4.教师分发材料,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研讨:

(1)在滤纸上观察到了什么?杯子中的液体是什么?

(2)我们是怎样将沙和食盐分离的?

(3)水在分离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增加水量的角度,思考溶液的变化,通过溶解和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沙,并学会使用这个方法来分离不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三)活动三:分离食盐和水

1.谈话:我们已经成功地将沙分离出来,过滤后的这一杯液体是食盐水,如果把这一杯盐水放在阳台上,让杯中的水慢慢蒸发,你们觉得在水蒸发的过程中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有什么变化?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2.提问:如果杯中的水全部蒸发,原先溶解在杯中的食盐会怎样呢?

3.谈话:你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分离出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呢?

4.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5.分组汇报实验方案。(学生汇报时可能提到让溶液自然蒸发;用过滤的方法;用酒精灯加热溶液,让水蒸发分离出食盐等方法,教师评价每种方法的利弊。)

6.课件出示:

(1)介绍蒸发装置:酒精灯、三角架、蒸发皿。

(2)学习酒精灯的构造、火焰的组成和安全使用方法。

7.教师小结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课件出示:

(1)将10mL左右的盐水溶液倒入蒸发皿中。

(2)边加热,边搅拌。

(3)当有白色颗粒出现时,熄灭火焰,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干。

注意事项:

①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安全。

②加热后的蒸发皿、三脚架很烫,不要触摸。

8.教师分发材料,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9.研讨:

(1)蒸发得到的白色颗粒是盐吗?有什么方法证明?

(2)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与食盐颗粒比较,他们的大小、颜色、形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食盐和水是怎样分离的?

(4)分离后的水到哪里去了?

设计意图:通过使用蒸发的方法,发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从而学习分离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三、拓展

出示木屑和铁屑混合物图片。

工匠在制造产品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木屑和铁屑,而且它们混在了一起,工匠想回收铁屑加工成其他的铁制品,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分离出铁屑呢?

设计意图:科学学习的目的在于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将学到的知识迁移运用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运用过滤的方法分离不能溶于水中的物质,也学会了用蒸发的方法将溶于水中的物质重新分离出来。

科学教案的活动篇8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眼睛的构造、用途。知道6月6日是世界“爱眼日”。

2、教育幼儿爱护眼睛,学习保护眼睛的方法。

3、引导幼儿学习缓解眼睛疲劳的保健操。

4、了解生病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学会预防生病的方法。

5、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情绪,逐渐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眼睛的构造图,故事眼镜和鼻梁,幼儿不良行为的.情景图(也可以是孩子和老师的情景表演)。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眼睛》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夹颗黑葡萄。

上大门,下大门,关起门来就睡觉。

二、了解眼睛的构造,用途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这是什么?眼睛的上面有什么?眼睫毛有什么用处?中间像黑葡萄的是什么?眼睛的最中间的小圆点是什么?眼睛是用来干什么的?

2、请幼儿闭上眼睛感受一下看不见东西的感觉。

小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没有眼睛我们什么也看不到。

三、引导幼儿了解保护眼睛的必要性和保护眼睛的办法。

1、欣赏故事《眼镜和鼻梁》

提问:眼镜和鼻梁为什么吵架?最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小结:眼镜带在鼻梁上很不舒服,明明得了近视眼,没有眼镜什么也看不到,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我们的眼睛。

2、欣赏情景表演或看图片

(1)小朋友在用脏手揉眼睛。

提问:这个小朋友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

小结:小朋友的脏手上有很多的细菌,如果用脏手揉眼睛会让眼睛生红眼病,我们如果感到眼睛不舒服可以用干净的毛巾、手绢或者卫生纸擦。

(2)小朋友头趴在桌子上画画。

提问:这个小朋友哪个地方做的不对?为什么?应该怎么做?平时还要注意什么事情?

小结:看书,画画时眼睛不能距离纸太近,也不要躺着看书,否则容易得近视眼。我们要在看书画画时抬起头,眼睛离开约1尺的距离。平时还要注意不要看电视的时间太长,看书时间长了要向远处眺望一下。不要玩尖锐的东西,多吃一些对眼睛有好处的胡萝卜、动物肝脏等食物。

四、引导幼儿做简单的锻炼眼睛的保健操。

1、教师示范眼睛保健操——眼睛向上和向下向左向右看,然后向上、左、下、右转动,用手指轻轻按摩眼睛周围的肌肉,按摩眼睛上面的肌肉,按摩下面的肌肉,按摩太阳穴等

2、幼儿在轻音乐的伴随下和老师一起做眼睛保健

教学反思

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幼儿明白眼睛的作用,通过合作研讨,得出保护眼睛的方法来,又经过课件的展示强化了幼儿的护眼意识,懂得眼睛的重要性。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思考,讨论活跃,轻松的学到了护眼的方法。在整个活动中,幼儿表现积极,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兴趣。但在自由探索获得感知的过程中,有部分幼儿参与不够的现象,在此环节应加以改进,争取面向所有幼儿。

活动设计背景

在生活学习中,孩子总是没有保护眼睛的意识,看电视时间长,动手时姿势不对,这些都可能诱发孩子近视。通过此活动让孩子知道眼睛的作用,从而形成自觉护眼的好习惯。

科学教案的活动篇9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夏天雷雨闪电等明显的气候特征,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2、了解打雷下雨时正确的躲避方法,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和能力。

3、学习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来表现歌曲内容,学唱切分音,增强节奏感。

活动准备

1、课件:雷雨闪电

2、声音:打雷

3、图片-人们避雨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老师弹琴,幼儿进行发声练习。

2.谈话引出课题。

二、展开

1、播放声音:闪电雷鸣,暴雨

组织幼儿自由讨论,闪电雷鸣下大雨时天空是什么样子的?

想象夏天雷雨的情景。

2、学唱歌曲《夏天的雷雨》。

(1)教师示范演唱歌曲。

(2)听音乐,为歌曲拍打节奏。

(3)学说歌词。

(4)整体教唱歌曲。

(5)分段教唱歌曲。

(6)幼儿跟着老师琴练习唱。

(7)集体一起跟着琴唱。

(8)分组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对歌练习。

让幼儿在优美的歌声中,对夏季奇妙的自然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夏天的美丽。

3、观察图片:人们避雨

使幼儿正确了解打雷时正确的躲避方法,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4、添画:夏天的雷雨

告诉幼儿由夏天的雷雨而引申出的新事物,如,彩虹、太阳雨、避雷针等。

让孩子们大胆讲述你添画的是什么?学习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作品。

三、结束

1、与孩子们一起对作品进行展评并张贴在互动墙壁上。

2、听音乐表演《夏天的雷雨》

歌曲:夏天的雷雨(歌词)

天空中一闪闪,什么光发亮?

天空中轰隆隆,什么声音响?

天空中哗啦啦,什么落下来?

小朋友请你快快想一想。

一闪闪一闪闪,闪电光发亮。

轰隆隆轰隆隆,打雷声音响。

哗啦啦哗啦啦,大雨落下来,

告诉你这是夏天的雷雨。

科学教案的活动篇10

活动目标:

1、通过掰蚕豆,让幼儿感知蚕豆的特征和用途。

2、产生操作探索蚕豆的兴趣。

活动重点:

通过掰蚕豆,让幼儿感知蚕豆的特征和用途。

活动难点:

产生操作探索蚕豆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每位幼儿1-2粒蚕豆荚,各种蚕豆食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蚕豆娃娃,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出示蚕豆娃娃的指偶:

你们认识我吗?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蚕豆娃娃。

与小朋友们互相问好。

二、认识蚕豆荚的外形特征。

1、引导幼儿认识蚕豆荚的的形状和颜色。

2、让幼儿摸一摸,体会摸上去的感觉。

3、你觉得它像什么呢?

教师小结:这叫蚕豆荚,蚕豆荚是绿色的,长长的,两头尖;摸上去有点毛;捏一捏,硬硬的;像小船,像月亮。

三、认识蚕豆的外形特征。

1、看一看,里面的蚕豆的形状、颜色。

2、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3、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4、想一想:蚕豆与蚕豆荚的关系。

四、幼儿操作:掰开蚕豆皮,观察蚕豆瓣。

教师小结:蚕豆荚里面有蚕豆,蚕豆是扁扁的椭圆形,淡绿色,掰开皮,里面有两片豆

五、通过品尝,了解蚕豆的作用。

1、品尝蚕豆食品,知道蚕豆的多种吃法。

2、启发幼儿说说还吃过哪些用蚕豆制成的.食品。

娃娃是小班幼儿所喜欢的,用蚕豆娃娃引出课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分步进行探索,先从外面的蚕豆荚开始,到蚕豆的外形特征,再到观察蚕豆瓣,让幼儿有层次的探索理解。

通过品尝,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并扩散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的活动篇11

活动目标

1、感受硬板纸、图画纸和面巾纸的不同质地,初步了解它们各自的作用。

2、鼓励幼儿大胆操作探索,并乐于动脑思考问题。

3、在竞赛中体验团队的荣誉感和竞赛的精神。

活动准备

1、三组操作材料:一组为一筐硬板纸,一组为一筐图画纸,一组为一筐面巾纸。(每组材料中都有一些进行过对折,另有一些画有苹果轮廓)

2、每小组两个小筐蜡笔,每个幼儿一个粘有泥巴的海洋球。

3、竞赛记录表一份(教师用)。

活动过程

1.提出任务

“今天,我们三组小朋友,要来进行一次有趣的比赛!”出示教师记录表,“分别是搭房子,给苹果宝宝穿衣服和给鸡蛋宝宝擦脸,看看哪一组会赢!”

2.完成任务

(1)比赛搭房子:教师鼓励幼儿积极动脑动手用本组的.材料一起搭建房子。期间教师适当提示对折纸的用途,并给予幼儿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看哪一组的房子建得最快最好。

(2)比赛给苹果宝宝穿衣服:鼓励幼儿用蜡笔给绘画在纸上的苹果宝宝涂色,看看哪一组的涂色最快最好。

(3)比赛给蛋宝宝擦脸:鼓励幼儿用本组的材料帮蛋宝宝擦干净脏脏的脸,看看哪一组擦得又快又干净。

3、每一次小活动结束,教师除评出最好的作品外还要对其他作品作出积极肯定的评价。并引导幼儿对自己的创作进行简要地说明和点评。同时,教师引导幼儿辨别不同质地的纸张具有不同的用途。

活动结束

找一找幼儿园里和家里还有哪些纸,它们的质地和用途有哪些。

科学教案的活动篇1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知道眼睛可以看到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的物体。

2、鼓励幼儿愿意用相应的语言讲述所看到物体的特征。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相关内容的PPT一套

活动过程:

一、感受眼睛可以看到东西。

1、请幼儿闭上眼睛,走进教室。

教师提问:“你们闭上眼睛,能看见东西吗?有什么感受?”

2、请幼儿睁开眼睛看。

教师提问:“睁开眼睛后,你看到什么了?”二、通过观察感受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并用相应的语言讲述物体的特征。

1、出示大熊和小熊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提问:谁来了呀?它们俩谁是妈妈?谁是宝宝?。为什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各种形状的图形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提问:你用眼睛看到了什么?

3、出示各种颜色气球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提问:你用眼睛看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三、通过游戏《找不同》,进一步引导幼儿体验眼睛的作用。

出示两张不同的图片,引导幼儿找不同。

教师提问:你们用眼睛看一看,这两幅图画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四、引导幼儿了解保护眼睛的方法。

教师提问:眼睛是很重要的,没有眼睛我们什么也看不到,既然眼睛这么重要,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眼睛呢?

五、结束部分教师小结:每个人的眼睛特别能干,能看到许多东西,现在我们去教室外面看一看,还什么更有趣的东西。

活动反思: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幼儿了解眼睛的外观结构,然后通过一个闭眼、睁眼的小游戏让幼儿深刻去体会眼睛的重要作用,最后很自然地过渡到如何保护好自己的眼睛,整个活动过程流畅重难点突出,教师在组织幼儿认识眼睛的时候让幼儿看看、摸摸等形式充分感知了眼睛的特性,又通过游戏和观看图书很直观地感知到眼睛的功能和保护眼睛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积极性很高,教师运用的启发式提问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5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