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怎样才能写好《元宵节》教案?这里给大家提供《元宵节》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元宵节》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能随音乐节奏,手、脚、眼协调的进行舞龙动作的表演。
2、掌握看龙珠指挥的提示进行表演的技巧,体验传统舞龙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家长、师幼共同利用废旧物品材料制作的龙身。
2、舞龙扭秧歌用的节奏音带或大、小鼓、锣、钵、彩带、头饰等。
活动过程
一、共同商量,探讨玩法
1、幼儿分小组自由讨论如何舞龙。
2、教师建议幼儿动手实践如何舞龙。
(1)3名幼儿舞龙,由于劲儿没往一处使,可怜的大龙扭曲成一团。
(2)启发幼儿想办法怎样才能让合作伙伴的力气都往一处用,使大龙舞起来。
3、共同讨论实践过程,总结合适的玩法。
4、幼儿齐喊节奏做动作。
二、乐器伴奏,合作舞龙
1、师幼协商推荐出鼓乐手,选择角色表演。
2、互相交流、评价舞龙的过程,教师强调手、眼、脚一定要按节奏做动作。
三、家园同乐,体验快乐
1、邀请教师、家长参与表演,与幼儿一起体验活动的快乐。
2、幼儿畅所欲言交流与家长、老师一起舞龙的快乐心情。
《元宵节》教案篇2
教学设计背景
刚过元宵节,儿童还沉浸在节日的欢快中。但是很少有儿童知道元宵节的来历。通过这次的教学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把传统传承下去。
教学目标
1、让孩子了解元宵节的历史,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
2、让孩子们深刻感触到要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3、让幼儿了解节日的由来,感受节日欢乐的气氛,一起欢度节日。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元宵节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教师设疑,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呢?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
二、教师讲述故事并提问问题
师: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呢?
幼:玉帝要烧毁民间,所以人们得知消息后提前挂灯笼放烟火,免去了这一难。
教师讲述第二遍故事
师:元宵节的历史悠久,人们从古至今,一代代的传承下来,用同样的方式来庆祝这一个节日,到了现在过元宵节意味着什么呢?
幼:看花灯、吃汤圆等
教师总结,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人们以挂灯笼的形势,来表达自己的喜悦,欢庆一年的丰收,喜气洋洋、快乐融融。
三、让幼儿把元宵节的来历回家考考爸爸妈妈,给他们讲故事《元宵节的.来历》。
教学反思
《元宵节的故事》是一个神话传说,传达的是一份浓浓的爱意,更是一份感恩的心情,为了感谢仙女救了人间的百姓,让孩子们感触到,懂得感恩,懂得回报。传承热爱、歌颂中国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教案篇3
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元宵节的民风民俗。
2、欣赏花灯,感受花灯的美。
3、愿意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请家长帮助幼儿丰富元宵节的相关知识。
物质准备:有关元宵节的由来及只要活动的课件,谜语若干。
环境准备:收集各种花灯,布置灯展。
活动过程:
1、结合课件讲解元宵节的由来和只要活动。
2、引导幼儿参观灯展,说一说:最喜欢那盏花灯?为什么?花灯美在哪儿?
3、欣赏儿歌《做彩灯,闹元宵》
4、猜灯谜。
出示事先准备好的谜面贴在花灯上,教师读谜面,幼儿来猜。
小结:每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这一天不仅要欣赏花灯、猜灯谜,还要品一种美食——元宵。
活动反思: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小班孩子的印象中只有吃汤圆,为什么要吃汤圆?元宵节还有哪些习俗呢?我们的孩子很少接触,知之甚少。我们的传统节日正被大家所忽略,所以在本周周末活动开展了一个迟来的元宵节活动。根据小班孩子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我利用正月十五拍来的花灯照片和图片给孩子直接的感官冲击,并让他们在看一看、说一说中了解元宵节的习俗,并知道是“团团圆圆”“期盼来年顺利”的意义。
在猜灯谜的游戏中达到高潮,孩子们积极踊跃,因为猜对了可以得到一个兔子花灯,他们非常喜欢!通过本次活动相信孩子们对元宵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元宵节》教案篇4
活动目标
了解元宵节的由来,感受元宵花灯多样的美。
大胆讨论制作花灯的方法并尝试自制花灯,体验自制花灯的乐趣。
活动准备
环境准备:在教室或走廊布置出一块区域用于幼儿悬挂制作好的花灯。
课件准备:“元宵习俗”组图;《元宵节》动画视频;“花灯展”组图;“花灯”手工组图。
材料准备:塑料瓶、纸盒、剪刀、彩色笔、颜料、绳子、彩纸、皱纹纸、橡皮泥、吸管等。
活动过程
出示组图“元宵习俗”,请幼儿说一说元宵节的习俗,导入主题。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你们是怎么过元宵的呢?
——一起来看看图片上的人们是怎么过元宵的吧。
小结:元宵节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每逢元宵节人们就会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踩高跷、舞龙舞狮等来庆祝元宵节。
播放动画视频《元宵节》,引导幼儿了解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有这么多好玩又有趣的习俗,那你们知道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吗?一起来看看视频了解一下吧。
小结:很久以前,因为人们误杀了一只神鸟,天帝决定在正月十五火烧人间,好心的仙女便告诉了人们一个办法,于是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各式各样的灯笼、燃放烟花爆竹,天帝以为人间已经陷入火海便没有下令放火。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人们就把每年的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出示组图“花灯展”,引导幼儿从花灯的造型、色彩、图案等方面欣赏花灯,感受花灯多样的美。
——到了现在,人们在元宵节时依然会挂上各式各样的花灯,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什么样的吧。
1.出示组图“花灯展-花灯造型”,引导幼儿欣赏花灯的造型。
——看看这盏花灯是什么灯?(荷花灯、松鼠灯……)
——你还见过哪些造型的花灯?
小结:花灯有各种各样不同的造型,有的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荷花灯、松鼠灯等;有的是故事或传说中的人物,如美人鱼灯、龙灯等。
2.出示组图“花灯展-花灯色彩”,引导幼儿欣赏花灯的色彩。
——看看花灯上都有哪些颜色?
小结:花灯上有红色、绿色、黄色、蓝色、橙色等,色彩非常丰富。
3.出示组图“花灯展-花灯图案”,引导幼儿欣赏花灯的图案。
——看看这盏花灯上有什么图案?它像什么呢?(花朵、云朵、龙头;花朵、葡萄、小狐狸)
——这些图案都分布在花灯的什么位置?
——你还在花灯上见过哪些图案?
小结:花灯的中间画着明显的大图案,如花朵、动物等,边缘装饰着不同的小图案。
出示手工组图“花灯”并发放操作材料,鼓励幼儿大胆讨论花灯的制作方法并自制花灯,体验自制花灯的乐趣。
1.激发幼儿制作兴趣。
——花灯有这么多不同的造型、色彩和图案,你们想不想自己来做一盏漂亮的花灯?
2.出示手工组图“花灯”,鼓励幼儿大胆讨论花灯的制作方法。
1)出示图片“花灯-1”,引导幼儿讨论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花灯造型。
——你们知道这盏漂亮的花灯是怎么做的吗?
——看看它的造型是什么样的?可能是用什么材料?怎么做的呢?
——除了塑料瓶和卡纸,还可以用什么材料?(纸盒、橡皮泥等)
2)出示图片“花灯-2”,引导幼儿讨论用不同的材料表现花灯的色彩和图案。
——看看这盏花灯是什么样的?
——花灯上有哪些颜色?哪些图案?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呢?
——还可以用哪些材料?怎么做呢?(将彩色卡纸剪出图案或彩色橡皮泥团出形状固定在花灯上)
3.发放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自制花灯,教师巡回指导。
——你想做一盏什么样的花灯?要用哪些材料呢?
——试试自己动手做一盏漂亮的花灯吧。
4.引导幼儿从花灯的造型、图案、色彩等方面分享作品。
——你的花灯是什么样的?有哪些颜色和图案?
(教师邀请个别幼儿分享作品,启发其他幼儿制作花灯的创意)
5.请幼儿将制作好的花灯布置在环境中,鼓励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的花灯,共赏花灯。
温馨提示
环节4中所使用的操作材料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收集、提供,主要为低结构材料,如纸盒、各类纸张、橡皮泥、毛根等,以发挥幼儿的自主创作能力。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
1.在美工区,投放制作花灯的材料,如绘画工具、纸盒、打孔机、颜料、橡皮泥等,鼓励幼儿继续制作花灯。
2.在语言区,投放纸笔,鼓励幼儿尝试绘画灯谜并悬挂在花灯下,请同伴猜灯谜。
日常活动
在点心环节请幼儿品尝元宵,感受元宵节愉快、热闹的节日氛围。
家园共育
请家长与幼儿共同观看元宵晚会或参与社区、街道等举办的元宵活动,与幼儿共同感受元宵节愉快、热闹的节日氛围。
《元宵节》教案篇5
全园主题会:欢欢喜喜闹元宵
活动目标:
1.通过全园主题会,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来历、意义以及主要的风俗习惯,感受元宵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积极参与主题会的准备和庆祝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体验。
3.大、中班幼儿乐于与弟弟、妹妹交往并关心弟弟、妹妹,小班幼儿乐意与同伴分享食品和快乐。
活动准备:
1.张贴海报,邀请家长来园参加活动。
2.举办幼儿自制花灯展,开展自制花灯评比活动。
3.展出能反映幼儿不断丰富元宵节经验的资料和照片。
4.排练舞龙、踩高跷、划旱船等节目。
5.自制、品尝元宵的各种材料和工具。
活动程序:
1.锣鼓队、腰鼓队进场,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2.在《金蛇狂舞》的伴奏下,师幼进行舞龙、划旱船、踩高跷、扭秧歌表演。
3.知识竞答活动。
4.宣布制作花灯的评比结果,为获奖幼儿颁奖。
5.文艺表演与游戏、猜谜活动穿插进行。
6.亲子元宵美食活动。
资料链接
1.知识资料。
元宵节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又称“灯节”、“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每逢上元,民间有张灯观赏的风俗。元宵之夜,小孩子们纷纷提着灯笼,四处游走玩耍。元宵佳节,不少地方都要举行彩灯展、花灯会。元宵的灯,有挂花灯、滚龙灯、迎轿灯、走马灯、放水灯、展冰灯……像北京的宫灯、天津的宝莲灯、上海的金龙戏珠灯、东北的冰灯,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过去灯内点蜡烛,现在用电,使灯更加奇幻多姿,五彩缤纷。元宵节有许多传统风俗和节目,如:闹社火、耍龙灯、舞狮子、划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猜灯谜、吃元宵等。元宵大多是用糯米面包糖馅做成的,它象征着全家团圆和睦、生活幸福甜美。
2.教学资料
(1)音乐。
①歌曲。
②歌曲《卖汤圆》参见印小青主编:《儿童民间歌曲》,沈阳,辽宁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1999年,第235页。
③歌曲《闹花灯》参见虞永平主编:《活动大全(小班下)》,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0页。
(2)小班活动《漂亮的灯笼》的制作步骤图。
《元宵节》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元宵节,理解儿歌意思,学习完整地朗诵儿歌。
2、体验节日的快乐氛围。
活动准备:
油泥、玩具小碗、根据儿歌内容绘制的图标。
活动过程:
1、老师演示搓元宵,谈话导入元宵节。
老师:老师拿的是什么?变变变,我用油泥变出了什么?
一碗香喷喷的元宵来啦!元宵节里人们都要吃甜甜糯糯的元宵。元宵节马上就要到了。是哪一天呢?
2、学习儿歌。
老师示范朗诵儿歌《闹元宵》。
3、理解儿歌意思老师:正月十五那天是什么节日?
4、看图标跟念儿歌。
分析理解“团团圆圆”、“闹元宵”的意义。
老师:谁知道“团团圆圆”是什么意思?(家里人都来了,很多亲戚朋友在一起。)儿歌叫《闹元宵》,为什么要说“闹”?(人很多,大家在一起很热闹、很开心。)
5、完整朗诵儿歌。
幼儿完整学习,朗诵儿歌2?3遍。
附:儿歌《闹元宵》
月亮走,我也走,月亮圆,人团圆,团团圆圆元宵节。
《元宵节》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服装、发型的变化来表现人物。
2、区别颜色深浅,会用对比的颜色配色,使以彩鲜艳3、知道华人新年,元宵节时的习俗,体验过节的愉快气氛,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
重点与难点:
1、知道同一种颜色有深浅之分。
2、用发型与服装的变化表现男、女人物。
活动准备:
1、彩色水笔、蜡笔、红、绿、兰、黄等水粉色。
2、在区域里,可张贴各种范例画,如:各式彩灯、节日景色、弟弟妹妹形象等。
活动流程:介绍元宵节——欣赏讨论——幼儿创作——引导讲评——制作教具(灯笼)活动过程:
1、介绍元宵节知道华人新年中的元宵节——我们华族特有的节日,是全国华族共同欢庆的节日。节日里大家穿上新衣,门前挂上彩灯,走亲访友,美丽的花灯和鲜艳夺目的各色衣服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城市装点得更加美丽。
说明:此环节可放在生活活动中进行。还可建议家长带领幼儿去逛逛街,看看观灯的人流,看看彩灯的排列及颜色,体会节日的欢快气氛。
2、欣赏讨论。
①建议在观赏范例时,可引导幼儿讨论:画面上有谁?哪几位是弟弟?哪几位是妹妹?他们的衣服和头发有什么不同?
说明:通过讨论可帮助幼儿解决难点,理解发型和服装的不同可表现出人物是男还是女。
②教师还可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上的人物在干什么?说说自己看到的彩灯是怎么样的?有什么不同?(颜色、排列)说明:以上设问主要是引起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所见的兴趣。给幼儿创设交流有关彩灯知识的机会。
③讨论作画方法。
建议教师出示人物基本部分,让幼儿思考并示范怎样画头发和服装才能分出弟弟和妹妹。
3、幼儿创作(1)教师可启发幼儿把人物画大。(可以看清头发、五官和服装)把画面画满,想象变化不同的发型和服装来表示弟弟和妹妹,并引导相互启发。
(2)用蜡笔画服装的图案、花纹。
说明:画得快的幼儿可不要等待。“穿戴整齐”即可去“看彩灯”——手指点画彩灯。
(3)手指点画彩灯。
建议如在点画彩灯过程中发现有个别幼儿已有深浅搭配和间隔排列的意识,则应马上介绍给集体,使幼儿逐步有配色的意识。对来不及完成作品的幼儿,要鼓励他们在区角活动中完成。
4、引导讲评找一找画面上弟弟妹妹都来看灯了吗?
看看彩灯漂亮吗?为什么这些彩灯特别漂亮?
5、活动——制作教具准备白纸数张,各色皱纹纸数张,订数机数个,剪刀数把,彩笔无数。
先用各色皱纹纸制作彩灯,也可用白色纸制作灯笼,让幼儿在灯笼上任意作画,涂色。把做好的各色灯笼挂在角落增添节日气氛。
活动结束:小朋友一起欣赏。
《元宵节》教案篇8
【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元宵节的民风民俗。
2、欣赏花灯,感受花灯的美。
3、愿意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4、通过礼物来对颜色感兴趣。
5、运用物品特征与谐音学说祝福语,体验人们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请家长帮助幼儿丰富元宵节的相关知识。
物质准备:
有关元宵节的'由来及只要活动的课件,谜语若干。
环境准备:收集各种花灯,布置灯展。
【活动过程】
1、结合课件讲解元宵节的由来和只要活动。
2、引导幼儿参观灯展,说一说:最喜欢那盏花灯?为什么?花灯美在哪儿?
3、欣赏儿歌《做彩灯,闹元宵》
4、猜灯谜。
出示事先准备好的谜面贴在花灯上,教师读谜面,幼儿来猜。
【小结】
每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这一天不仅要欣赏花灯、猜灯谜,还要品一种美食-------元宵。
《元宵节》教案篇9
活动目标:
1、初步学唱歌曲,理解歌曲的主要内容,感受歌曲诙谐有趣的气氛。
2、尝试用多种身体动作表现卖汤圆的情景和自己的愉快情绪。
3、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5、认真倾听并积极参与歌唱活动。
活动准备:
1、幼儿熟悉歌曲旋律。
2、歌曲《卖汤圆》的碟片。
活动过程:
1、交流对汤圆的认识,激发活动兴趣。
指导语:你知道汤圆是什么吗?你认为该怎么样卖汤圆呢?
2、观看碟片,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愉快和有趣的气氛。
(1)欣赏碟片,感受歌曲的内容和旋律。
(2)交流欣赏感受。
指导语: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觉?
3、理解歌词,学唱歌曲。
(1)倾听歌曲《卖汤圆》。
指导语:
①歌曲里唱了些什么?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②你觉得哪一句不太懂或比较难记?
③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你很快地记住歌词?
(2)幼儿尝试将歌词填入到旋律中,说唱歌词。
(3)运用多种形式演唱歌曲。
4、尝试随音乐用身体动作表现卖汤圆的情景和自己的愉快情绪。
(1)随着音乐自由创编身体动作。
(2)自由结伴,表演卖汤圆的情景。
活动反思:
卖汤圆是一首非常好听的儿童歌曲。之前幼儿对元宵节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汤圆是元宵节的一种习俗,汤圆也代表全家团圆的意思。歌曲非常活泼欢快,幼儿在学习唱歌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元宵节吃汤圆的快乐。
《元宵节》教案篇10
元宵节
教学内容:“元宵节”为主题,两篇主体课文和一片自读课文,安排了识字、写字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设计了笔顺指导、扩词、造句、积累偏旁及口语交际等语文活动。
教学目标:1。认字25个,写字16个。
2.复习看拼音识字。学习方框、火字旁、目字旁。学填常用偏旁表。
3.用“圆、灯、年”组词。用“觉得”造句。续编灯谜。
4.背诵《元宵节》,初步认识对联。
5.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地习俗,体会亲情、友情,更加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加强朗读训练,初步建立生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了解农历正月十五的中国的传统习俗,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等
教学时间:6—7课时
第一课时 元宵节
教学目标: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得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难点:认识10个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得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方法:听读法。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在这个节日里我们都干些什么?吃些什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诗《元宵节》。
教学新课:
一.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师范读课文,生用手指课文,听清字音。
2. 学生练读课文。(1)自己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读。
窗外/月儿/圆又圆,
全家/欢聚/吃汤圆。
正月/十五/元宵节,
家家/户户/庆团圆。
3. 学习生字。
宵 节 窗 圆 吃 汤 正 户 庆 团
(1) 以小组为单位在识字小先生的带领下认字。
(2) 师指导认识方框儿。
(3) 谁愿做小老师。
(4) 生字组词接力游戏。
二. 背诵课文。
1. 自己背。
2. 开火车背。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得真棒!
板书设计:
元宵节
窗外/月儿/圆又远,
全家/欢聚/吃汤圆。
正月/十五/元宵节,
家家/户户/庆团圆。
宵 节 窗 圆 吃 汤 正 户 庆 团
:这节课同学们能认真读课文,读的有感情,并能背诵。基本上都能掌握认识的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 学习偏旁“方框”
教具: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趣: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儿歌《元宵节》,谁能把这首儿歌读给同学们听,也可以试着背一背。
2. 检查生字的读音并组词
用多种形式读字音:指名读、开火车、集体读、学生a读字音,学生b组词
二、 识字、写字:
1.分小组自学,然后汇报:
学生a:按结构进行分类学习。“节”是上下结构的,“欢”“吃”是左右结构的,“庆”是半包围结构的,“围”是全包围结构的……
学生b:“节”的偏旁是“草字头”……
学生c:正的笔顺是: ……
学生d:我会给节组词:“节日”……
2.重点直到“欢、吃、团”三个字,请学生当小老师
欢 “又”字旁的最后一笔是点,第四笔是横钩,书写时左宽右窄
吃 “口”字旁要写的小,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注意区别“”
团 写方框时注意距离天字格上下、左右距离要相等
3.板书生字结构笔画
三、 范写生字、个别指导
四、 板书设计:
元宵节
欢吃
团
五、 课堂作业:
1. 完成拼音田字格
2. 写出带下列偏旁的字并组词
( )( ) ( )( )
( )( ) ( )( )
( )( )
六、 教学反思:
《元宵节》教案篇11
教学目的:
1.通过资料交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风俗,通过赏花灯、猜灯谜,让学生体验、熟悉我国传统的元宵节活动的热闹氛围,亲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2.在元宵节活动中能表现出探究的意识,发现元宵节活动的新鲜事,有趣事;学习收集与元宵节活动相关的资料,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解释“元宵”的含义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2.有谁知道“元宵”一词的含义呢?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课件演示
二、了解元宵节的由来
1.那么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交流后通过课件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
三、知晓元宵节的习俗
(一)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学生讲故事: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
(二)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
相传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家祭神礼仪,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因这一日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庆祝。秦末时亦有“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 教太乙神”之说。汉武帝时,把对“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汉明帝时,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不论士族庶民,一律“燃灯敬 佛”,以示对神佛的尊敬和虔诚。此后,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道文化的影响扩大逐渐在我国扩展开来,历朝历代都以此为一大盛事,各种活动也更加丰富多彩。
(三)元宵节的习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四、赏花灯,猜灯谜
1.学生相互欣赏各自的花灯,教师引导学生用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花灯的形状、颜色、名称、制作方法及特别之处等;评选出最能代表班级水平的花灯。
2.猜灯谜。课件出示,学生说谜语猜谜
马年伊始(猜民间节日一)(端午)
话说马年(猜一字)(许)
奋起壬午年(猜《三国演义》一人名)(马腾)
跌得快,爬起也快(杂技节目)(马上倒立)
五、畅谈元宵节的意义
1.同学们,你们将如何度过这次元宵节呢?
2.学生畅谈
六、作业
围绕元宵制作一张手抄报(A4纸)
七、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元宵节》教案篇12
活动目标:
1、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特有的节日。
2、尝试带领小班的弟弟妹妹一起玩花灯、包元宵。
3、体验和大家一起过节的快乐。
4、通过礼物来对颜色感兴趣。
5、感受到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事先联系好小班幼儿,请小班幼儿每人带一盏花灯。
2、幼儿已初步了解元宵节的来历知识,并带一盏自制的花灯。
3、将幼儿的花灯布置在活动室周围。
4、米粉、豆沙馅若干。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和相关民俗。
引导幼儿向小班弟弟妹妹讲述自己对元宵节的经验。
教师小结:元宵节是中国特有的节日,元宵节这天人们会与家人团聚,包元宵、吃元宵,赏花灯、玩花灯。
2、教师和幼儿一起包元宵。
师幼交流包元宵的方法。
幼儿一起玩包元宵。
教师提醒幼儿洗干净手,并指导幼儿做元宵。
3、幼儿玩花灯。
幼儿欣赏大家带来的花灯。
教师指导幼儿赏灯,并找出自己喜欢的花灯。
幼儿到户外玩灯。
教师指导本班幼儿向小班幼儿介绍自己所带的花灯,并一起玩灯,体验活动的快乐。
《元宵节》教案篇13
活动目的:
1、激发幼儿参与制作元宵活动的兴趣,体验大家一起庆祝节日、分享劳动成果的快乐。
2、指导幼儿学习用团、捏、滚等技能制作元宵。
3、引导幼儿了解元宵节的意义、民族习俗及元宵的来历、品种等。
活动准备:
1、橡皮泥。
2、教师、幼儿提前收集关于元宵节民间习俗的资料。
3、音乐《喜洋洋》等。
活动过程:
一、引入主题(以喜洋洋音乐为背景音乐)。
小朋友,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对,今天是元宵节,你们高兴吗?为了庆祝元宵节,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个节目,好不好?
二、元宵的`来历。
小朋友们表演的真棒!老师知道你们不仅节目表演的好,而且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下面老师要考考你们。
1、哪位小朋友知道元宵节在什么时候?(正月十五)
2、元宵节人们有什么习俗?(吃元宵、挂灯笼等)
小朋友们真聪明!老师讲述:元宵的来历。
三、说说元宵。
1、小朋友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样礼物,(教师展示几种元宵)问:这是什么?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糯米粉、各种馅等)元宵这么漂亮,你想不想也来做元宵呀?
2、大家先不要着急做,谁知道元宵分几部分?元宵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怎样把元宵做成圆的呢?(把它捏圆了、用滚的方法、把元宵包好后放在手里团)小朋友们真聪明,我们现在就开始做元宵。
四、制作元宵。
1、小朋友们,我们这里有做元宵的材料,大家把做好的元宵放进自己面前的小盘子里。呆会儿看谁做得多。
2、幼儿开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放背景音乐喜洋洋)
五、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
现在,小朋友们都已经做完了,我们看看谁做的又快又好。接下来就是我们的“快乐恰恰恰“时间。请各位小朋友吃元宵。老师统计好个数,给小朋友盛元宵。(老师动员做的多的小朋友让给做的少的小朋友。)
六、吃元宵。
刚才你做了多少元宵,现在就可以吃多少元宵。
七、教师总结
今天,小朋友们在一起渡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我们不但知道了元宵节吃元宵,还知道了怎样去做元宵。
《元宵节》教案篇14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湿糯米粉搓元宵并能团得较圆。
2、能感受到元宵节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请幼儿收集花灯,布置活动室。
2、用湿糯米粉适量,消毒过的盘子一组一个。
3、幼儿用肥皂洗净双手。
活动过程:
一、观赏花灯,感知元宵节。
1、幼儿自由观赏花灯,相互欣赏。
2、引发幼儿讨论:为什么现在要玩花灯?
3、小结:元宵节这一天,大家都要看花灯、玩花灯、做元宵、吃元宵。二、引导幼儿搓元宵。1、老师介绍做元宵的材料,湿糯米粉。
2、讨论制作方法引导幼儿将湿糯米粉搓成长条,再分成一段一段的,最后将每一段搓圆。
二、幼儿操作。
老师将湿糯米粉分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提醒幼儿不能把元宵掉到地上,以免弄脏。然后将幼儿做好的元宵送到厨房请师傅帮助煮沸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