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案案例
好的教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写好高中教案案例不是那么简单,下面给大家分享高中教案案例,供大家参考。
高中教案案例篇1
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节内容教学北师大版教材安排在三角函数章节之后,教本必修四的中间位置,为后面推导和差角公式做好铺垫,为解三角形问题和平面几何中的许多计算问题提供便利工具。
向量既有代数特征,又有几何特征,是沟通代数与几何的桥梁。向量具有代数特征,运算及其规律是代数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向量可以进行多种运算,如向量加、减、数乘和叉乘等。向量运算具有一系列丰富的运算性质,与数运算相比,向量运算扩充了运算的对象和运算的性质。向量具有几何特征,它不仅可以描述、刻画几何中的点、线、面及其位置关系,数量关系,还可以表示空间当中的曲线与曲面,是研究几何问题的基本工具。本教材能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出发,经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概括出向量的相关概念,比以往教材更能使学生产生自然而亲切的感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向量是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的数学模型。它为理解抽象代数、线性代数、泛函分析提供了基本数学模型。他与物理学科紧密相连。由于向量是近代数学中重要和基本的数学概念,是沟通代数、几何与三角函数的一种重要工具,它有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因此它具有很高的教育教学价值,它对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结合向量的几何背景——有向线段,引入向量的表示法,规定了向量的长度的概念。定义了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和共线向量等概念。对于许多旧有的知识利用向量方法去处理,就会变得非常简捷,甚至变得十分明了,从而有助于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更牢固的记忆,更自如的应用,总之,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到向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它在解决实际问题当中有着广泛应用。
二、单元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过物理学里面的矢量,已具备基本的认知水平和运算能力,具备在运算中探索和发现数学结论的基本能力。
2、学生已基本掌握函数和三角函数章节的基础知识,会运用数形结合法,整体代换,分类讨论法,类比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勇气和智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并掌握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通过力与力的分析实例,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和向量相等的含义,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
(2)通过实例,掌握向量的加、减、数乘向量和两向量数量积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
(3)理解并掌握向量共线和垂直问题。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其意义。掌握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会用坐标表示向量的加、减、数乘向量及数量积运算。
(4)通过物理中“功”等实例,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及其物理意义。体会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投影的关系。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表示,能运用数量积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会用数量积来判断向量的垂直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例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感受和认知不同维度中的向量表示。
(2)通过让学生体会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意义和几何意义,体会数学与物理是密切联系的。
(3)经历用向量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平面几何及力学问题与其他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向量是一种处理几何问题、物理问题等的工具,使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建立平面向量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物理知识引入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全面、科学的价值观。
(2)通过对向量正交分解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一般的问题往往归结为人们最熟悉的特殊问题。
(3)通过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和其他知识相联系,体会数学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的作用。
重点:
1.平面向量的概念,运算,共线问题,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2.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和性质,向量的垂直问题。
3.体会向量在解决平面几何问题和物理问题中的作用。
难点:
1.对自由向量,向量加、减法数乘向量定义的理解和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理解。
2.对平面向量运算坐标表示及向量数量积概念的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
3.用向量表示几何关系。
四、单元教学活动
1.引入向量相关概念时,除用教材中给出的实例外,鼓励学生列举实际生活中的其他实例。
2.学习向量知识的同时,尽量地联系熟悉的物理现象或其他生活实例,用向量表述和刻画。以便让学生领悟到知识之间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3.通过协作讨论,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边了解概念,边画图;边进行计算,边画图;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形象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
4.在学习本章知识的过程中,应注意向量运算的两个方面:几何意义与代数表示。由于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它们相对孤立,学生对他们的认识也就不容易形成体系。所以在教授新课时应有意识地做一些渗透和铺垫,在章节小结时应强调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以便学生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向量。
高中教案案例篇2
一、设计思路:
高一的学生第一次离开父母到学校住宿,有很多的不适应,不会洗衣服,不会自理,不会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因为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都是被父母的爱和关心所包围。使孩子对来自长辈的爱麻木了,养成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这样孩子怎么可能对父母怀有感恩之心呢?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因此,让孩子从感恩父母开始,学会关心身边的人。体会到父母的爱以后促进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即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父母。
2、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父母、尊敬父母、体谅关心父母,与父母和谐相处,即让学生学会怎么样从点滴以实际的行动来回报父母。
三、活动准备:
a)收集“感恩父母”的故事和歌曲。
b)选拔主持人和表演者,并进行相关节目的排练。
c)父母参加完家长会写的感想。
d)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优秀的亲自为父母做一件事感想的作文。
四、活动过程:
(一)感受父母恩(入场音乐:《母亲》)
主持人(甲):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主持人(乙):今天,我们初一(5)班在这里召开“感恩父母”主题班会。
主持人(齐):白云奉献给蓝天,江河奉献给草地。
主持人(甲):母爱如水温情缠绵。
主持人(乙):父爱如山深沉凝重。
背景音乐《奉献》
(二)体验亲情
1、亲情赞颂知多少
主持人(甲):古今中外,有多少赞颂父母的歌曲,有多少演绎亲情的故事,有多少讴歌亲情的诗词名言。请同学们或唱歌,或讲故事,或朗诵诗歌,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请看:
⑴故事《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⑵欣赏文章《树和男孩的故事》
⑶赏析图片:四川汶川地震中的母亲
⑷观看视频《跪羊图》
主持人(乙):看了这些,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2、亲情互动(背景音乐《我的父亲母亲》)
(1)主持人(甲):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那么,大家有没有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父母对你的爱呢?现在请同学们也来讲一讲我们父母的感人故事吧!
学生讲自己父母的故事。
情景剧《唠叨的老妈》
相声《我的爸爸》
同学表演诗朗诵《永恒的爱》
母亲眼角的皱纹
是吐不尽的悠悠慈母情,
父亲粗糙的双手
是儿女知识小船的双浆。
母亲的话语是爱的河流,
交织与日日夜夜。
父亲的微笑是爱的花朵,
盛开在岁岁年年。
是父母为我们缔造美好的家园,编织幸福的花朵,直到永远,永远……
(2)主持人(乙):其实我们身边也存在一些伟大而平凡的父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家长参加完家长会后写的感想(体会父母的爱,父母的希望)
(3)做个小调查
①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
②你了解父母的健康状况吗?
③你知道用于你一年的花费是多少吗?
④你能经常与父母交流、沟通吗?
⑤你会厌烦父母的说教,甚至恨父母吗?
⑥你会因父母文化层次和社会地位而看不起他们吗?
⑦学习遇到困难时,你会抱怨父母没给你聪明的&39;脑袋吗?
⑧你能为父母分担忧愁吗?你知道父母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
⑨你会为父母做家务活,帮他们洗衣服、洗头吗?
⑩你知道父母最喜欢的东西吗?
(4)汇总调查结果。
(5)评论、对比父母的付出和学生的回报,引发学生深思。
四、回报亲情
主持人(甲):同学们,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我们的父母都给了我们最无私的爱。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父母的爱真是无处不在。可能大家也曾象故事里的孩子那样去关心、照顾自己的父母。那么就请大家讲一讲吧!(同学们回家也亲自为父母做了一件事情并且写了感受,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
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优秀的亲自为父母做一件事的感想。
主持人(乙):同学们做的都不错,我们这也有一些感恩父母的方案推荐,出示:
1)为工作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倒一杯茶,揉揉肩,讲讲笑话。
2)每天好好学习,回家谈收获,讲感受,给父母一个好心情。
3)多体谅、理解父母,不与父母争吵,多为父母着想。
4)学会拥抱父母,说声“谢谢”。
5)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和烦恼。
6)学会节约,不浪费父母的劳动成果。
7)每天反思,学会对父母说“对不起”。
8)学会尊重、关爱身边的人。多做有心人,及时送上温暖…
主持人(甲):下面请欣赏诗朗诵《感恩》
感恩,是结草衔环,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等待的一次宝贵机遇。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完成的一次世纪壮举。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珍视的一次爱的教育。
感恩,不是为求得心理平衡的喧闹的片刻答谢,而是发自内心的无言的永恒回报。
感恩,让生活充满阳光,让世界充满温馨……
高中教案案例篇3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二、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四、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有没有看过《人间四月天》?能不能介绍一下。(它有哪些内容,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
在中国,有钱往往意味着为所欲为,意味着挥霍无度,所以中国多的是有钱人但缺少的是贵族。真正贵族出身的人举止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更有教养,更亲近艺术而远离金钱。所以中国的社会风气要想好转,要想变成受人尊敬的国家,必须有自己的贵族群落,在西方,贵族影响着整个社会风尚。东欧巨变之后,俄罗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难,但在和中国接壤的俄罗斯小城,人们看到的却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礼,(与中国的抢购风对照)照样进歌剧院,照样看书,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话:温饱足而知礼仪。马斯洛有一个需要层次论,满足口舌之欲是人最起码的追求,在温饱与安全感得到满足后,人还有归属的需要,还有尊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为了追求生理需要,有人称之为“猪栏的理想”,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有时候,在庸俗与高尚之间,在堕落与追求之间,我们必须有所选择。
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竭力培养自己的贵族气质。这种贵族气质不是傲慢,而是谦逊,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荡不羁,而是遵守规则。流氓大亨黄金荣大热天把衣服从小到下扣得紧紧的,为什么?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绅士。泰坦尼克号上的那些绅士,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严,把生机留给老人与妇女,而乐队也照样在庄严地演奏,这就是绅士。比如我希望陈文思同学以后是以自身的魅力,内在的修养去吸引别人眼球,而不是靠大声说话引人注意。
老师补充介绍徐志摩。这个新诗坛的美男子,竟成了北平少女界的“大众情人”。
(二)讲授新课。
1、朗读指导、
(1)现在大家先听一首歌曲。然后自己在下面读一遍。呆会儿哪个同学给大家读一遍。
徐志摩是属于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张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要读出音乐美,断句就很重要。自自己读,然后体会三美。
一个同学读,另一个同学评。如此反复。
(2)第一节应该怎么来断句?应该怎样来读?
(3)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一开始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是“我轻轻地走了”,后者更符合语法规范啊。他后面连用了两个轻轻的,都在“我”之后。
前面讲过调整语序的作用,一个是强调,一个是音韵的需要。这里主要是强调,而且这样一写,音韵上感觉也好一些。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连用三个,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康河给诗人留下的最美的印象,就是她的宁静与和谐,诗人不忍心惊动她的宁静,打破她这种美。(竹林里:某某某到此一游)
(4)诗一共分了七节,是不是每一节语调的处理都一样?一般高潮的时候我们会读得重一些饱满一些,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一节是高潮?为什么?
第一段是说我要走了,向你告别。第二至第四节是回忆康桥的美景。因为回忆美景,作者禁不住激动起来,要撑一支长篙去寻梦,并且满载一船星辉,在星夜放声高歌!但是马上又回到了现实,我不能放歌,我要走了。主体部分作者的感情经历了几次变化?分别是什么样的变化?
彩梦——寻梦——梦醒
关于轻轻的与悄悄的:有一种看法,认为悄悄,可以理解为他不愿意把来寻旧梦的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同时,悄悄也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片感情领地是属于自己的,一个感情纯真的诗人只能选择这种告别方式。轻轻则突出宁静,主要是在一开始营造一种气氛,而当作者内心经历了一番狂澜之后,他的心其实是更加寂寞的。
放朗诵带,同学们体会。
2、内容研讨。
问: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离别往往会使许多东西变得非常美好。那么,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代表康桥?
意象分析:
(1)金柳。
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青荇。
刚才讲到了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但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这时候,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了。而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物象――意象――意境
(3)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其他可能出现的问题:
第六节:为什么诗人不能放歌?因为他马上就要离开康桥了,一想起离别,诗人的心情马上变得万分沉痛。所以诗人说“我不能放歌”。离别时候的沉重压得人发不出任何声响。
怎样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痛苦的笙箫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这是多么沉重的痛苦啊。(别离的笙箫是悄悄的,看似矛盾,实际上在这里达成了统一,悄悄有孤寂的意思,离别的笙声更加剧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寂静区别,无声音称为寂,如万籁俱寂,而静则有和谐的意思在里面,还有一种生机。又如贫穷,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高中教案案例篇4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诗,学习诗歌中所运用的用典比兴的艺术手法。
2.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情境体验、合作交流及教师点拨这一学习过程,学会诗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深层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教师通过对诗歌的深层解读,学习曹操在诗歌中体现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树立远大抱负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解读诗歌意象,学习魏晋诗歌的用典比兴表现手法,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前大家先一起来听段诗歌朗诵。听完朗诵以后,哪位同学能跟大家说说你对刚刚这首诗歌的了解呢?看来大家对曹操很熟悉啊,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这首《短歌行》。
(二)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忧”的基调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结合诗歌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在学生朗读诗歌之前该让学生明确诵读诗歌的过程中体味诗歌忧的感情基调。
(三)赏析诗歌语句,解读诗歌意象
在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之上,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组内互相参照,互相启发,要求组内成员都要分享自己对诗歌中的意象的解读及对诗人“忧”的内容的解读;2.各小组内推选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1.诗中表现诗人“忧”的诗句?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课件展示)
2.诗人为什么而“忧”?
明确:①忧功业未成(板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课件展示)
②忧贤才难求(板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课件展示)
3.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来抒发自己“忧”的感情的?
明确:酒、朝露、明月
(1)酒
在诗歌中“酒”一般被用来表达忧愁思绪,因而有了“借酒浇愁”一说,同学们结合诗人生平及整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曹操借酒表达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还是消极的?
(知人论世。结合全诗可明确曹操表达的是人生短暂,要抓紧时间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2)朝露
诗人将人生短暂比喻成“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一般指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3)明月
在古典诗歌中明月一般借以寄托相思别绪,在此曹操借明月喻贤才,“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贤才就像天上美好的月亮,一心向往,不知何时才能得到,因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4.诗人借助了很多意象来表达自己“忧”的情绪,他又通过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思想感情的?
明确:
比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朝露比喻人生短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用明月比喻贤才。
用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诗是表达女子思慕爱人,曹操在引用上省略了“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用含蓄的方法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表现诗人求贤如渴的心情。
5.诗歌中“忧”的情绪贯穿全诗,但是同学们朗读的时候却情绪激昂,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诗歌虽然“忧”的情绪贯穿整篇,但是在忧的背后却饱含诗人建立功业、渴慕贤才的理想和抱负。
6.请个别同学朗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其他同学思考曹操借这几句诗表现什么?
明确:这几句诗勾勒出一幅彷徨无依的特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良将贤才无明主可选时的彷徨,与曹操在整诗中表露的求贤若渴、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抱负相呼应。
(四)教师总结,拓展作业
1.正是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所以面对短暂的人生,曹操一扫前人要及时行乐的消极态度,发出人生苦短,及时立业的感慨,处在乱世的曹操,在50多岁的高龄仍然渴望建功立业,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家更应树立远大抱负,发愤图强。
2.以一篇短文写《短歌行》给你的启示,题材不限。
五、板书设计
高中教案案例篇5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
掌握“举”、“谢”等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乌江(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之后的第三年(前206)。陈涉起义之后,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项、刘为楚怀王所辖主力军。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字词补注:
欲王关中:王,动,称王。
为击破沛公军:中省“我”。
范增说项羽:说,劝说。
夜驰之沛公军:之,动,到……去。
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之)。是倒装句,也是省略句。
臣为韩王送沛公:臣,第一人称谦词。
秦时与臣游:游,交往。
范增数目项王:数,多次;目,名-动,使眼色。
约为婚姻:儿女亲家。
三、“为”、“之”用法汇集:
为:1、君为我呼入:介,替。
若属皆且为所虏:介,被。
何辞为:语气词,无义。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联系动词,像是,如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二个“为”,动,制定。
使子婴为相;客何为者:动,做、干。
之:1、吾得兄事之:代,代人。
切而啖之:代,代物。
为之奈何:代,代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到。
今日之事何如:结构助词,的。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结构助词,使主谓结构词组化。
第二课时
一、文章的结构: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
宴前:(战或不战)
1、项羽准备立即发兵击刘。
2、刘邦拉拢项伯,答应前去谢罪。
项羽轻信项伯美言,许诺罢兵。
(局势由张而弛)
宴中:(杀或不杀)
1、刘邦诡表心迹(初步稳住项羽)。
范增举玦(气氛由弛而张)
项庄舞剑(更为紧张)。
樊哙闯帐(一触即发,极度紧张)。
项羽赐座(由张而弛)
宴后:(追不追)
1、刘邦乘机离席(危机仍未排除)。
项羽受礼(坐失良机,放虎归山)。
范增拔剑撞斗(由此内部矛盾转化)。
全文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宴前,写宴会前立、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问:共写了哪几件事?
曹无伤告密。(导火线)
范增分析情况。(激化矛盾)
项伯夜访张良。(形势有所转化)
张良与刘邦商讨对策。
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
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
问:此部分有三起、三落,请指出:
三起:“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紧张)
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严峻)
樊哙闯入帐(紧张到极点)。
三落: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
项羽赐樊哙酒肉,赐座。
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跑。
第三部分:(5-7)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问:此事给项羽和刘邦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对项:坐失良机,加深了项、范矛盾,埋下了最后失败的祸根。
对刘:刘诛杀了曹无伤,内部更加团结。
二、人物:
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形象,他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优柔寡断,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
刘邦: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
一个以“斗力”见长,一个以“斗智”见长。
小结: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课课练》。
高中教案案例篇6
一、设计实验
让学生阐述自己进行实验的初步构想。
①器材。
②电路。
③操作。
对学生的实验方法提出异议,促使学生思索实验的改进。
锁定实验方案,板书合理的器材选择、电路图、数据记录方法、操作过程。学生按照学案的过程,补充实验器材,画电路图,并且简单陈述自己的实验操作过程。
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异议,讨论实验的改进方案,并修正器材、电路图、操作方法。设计实验部分是一个难点,教师要进行引导,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
二、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困难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实验数据之间的关系非常明显,要让学生从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感受欧姆定律发现的逻辑过程,传授学生控制变量法。
三、分析论证
传授学生观察数据的方法,投影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数据找到问题的答案,最终得到结论。学生根据教师投影出的问题观察数据,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四、评估交流
让学生讨论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办法,教师引领回答几个大家普遍遇到的问题。学生小组内讨论。
使学生意识到共同讨论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借鉴别人的经验。
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扩展记录表格,让学生补充。
投影一道与生活有关的题目。学生补充表格。
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这个练习很简单,但能使学生沿着前面的思维惯性走下去,强化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
这一道练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欧姆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小结
让学生归纳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回顾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过程,既强化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学生归纳。
让学生意识到课堂回顾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五、教学反思
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掌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个实验难度比较大,主要在实验的设计、数据的记录以及数据的分析方面。由于实验的难度比较大,学生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所以实验的评估和交流也比较重要。这些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协助,所以这次课采用启发式综合的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二,注重学法指导。
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以及模型法等。学生如果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物理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物理的能力。
思考。
高中教案案例篇7
教学目标
TeachingAims:
Knowledgeaim:Studentswillknowmoreaboutargumentandtheinformationitcontains.
Abilityaim:Students’writingabilityofargumentcanbeimprovedbytheendoftheclass.
Emotionalaims:Studentswillhowtoprotecttheenvironmentandbewillingtosharetheirideaswithothers.
教学重难点
TeachingKeyPoints:
Theinformationcontainedinbodylanguage.
TeachingDifficultPoints:
It’shardtofindtheprooftoprovetheirideas.
TeachingMethods:
Communicativeteachingmethod.Task-basedteachingmethod.
教学过程
TeachingProcedures:
Step1Warming-up
1)Greeting
T:Hello,boysandgirls.How’stheweather?
2)Singasong
Ihaveabeautifulsongforyou.Seasonsinthesun.Youcansingthiswithme.Herewego.
Step2Pre-writing
1)Lead-in
T:Todaywewilllearnanewkindofwriting-argument.Whocantellmehowmanypartsitconcludes?Yes,three.Whatarethey?Thetopic,demonstration,proof.
2)Demonstration
T:PleaselookatthePPT,andthereisaargument.Let’sfindtheirtopic、demonstrationand
proof.OK!Stophere,Howmanysectioninthearticle?Whatisthetopic?Wherecanyoufindit?What’stheproof?Whereyoucanfindit?Trytofindtheformatofthiswriting.ThenIwillwriteitontheblackboard.
3)Brain-storming
T:Withthedevelopmentofscience,manychemicalsareusedindailylife.Manyfarmerswelcomedthemasagreatwaytostopcropdiseaseandincreaseproduction.Recently,however,scientistshavebeenfindingthatlong-termuseofthesefertilizerscancausedamagetothelandand,evenmoredangerous,topeople’shealth.Howdoyouthinkofit?Andwhy?
Step3While-writing
T:Writeanargumentonyourtextbook.Payattentiontotheformat,punctuation,sentencestructureandtenses.Youhave20minutestocompleteyourargumentindividually.Itshouldcontain120words.Tryyourbest.
Step4Post-writing
1)Self-editing
T:Checkyourwritingafteryoufinishit.
2)Peerediting
T:Changeyourarticlewithyourdeskmateandeditit.Thengivehimorhersomesuggestion.
3)Sharing
T:Whowantstoshareyourargumentwithus.Cometothefrontplease.
Step5Summaryandhomework
1)Summary
T:Whatwehavelearnedtoday?Andhowmanypartsitconcludes?
2)Homework
T:Copythearticlecarefully,andhanditinnextclass.
BlackboardDesign:
Arguement
1stparagraph:describeyourideadirectlyandclearly.
2ndparagraph:giveyourprooftoproveyouridea.
3rdparagraph:makeaconclusionconformtoyouropinion.
高中教案案例篇8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高三的政治课教学质量,特制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增强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的能力,从而提高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本,充分研读考纲,从整体上把握复习的要求。让学生详读教材,记忆和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垼
2、.改变教学观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给予学生以思考和消化的时间和空间。
3、.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把热点与教材知识的有效结合,注重知识的迁移与运用,精选习题,避免陷入题海中。
4、.进行有效的知识落实。把课堂的知识落实作为主渠道,及时进行“小结”、“单元过关”和“月结”。
5、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生率、平均成绩和及格率上有一定的提升。
三、高三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文科学生总体水平不是很好,优生与差生相差很大,且拔尖人才又少。今年会考就是说明了这一问题。所以既要抓重点又是照顾全体。
2、.缺乏对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深入研究。在政治课的课程标准中有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明确要求,如“识记”、“理解”和“运用”。在考试说明中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并有详细的解读说明。
3、.忽视课本,依赖资料。课本知识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有完整的体系和逻辑。我们在高三教学和复习中总是抛弃课本而按照资料来进行,舍本求末,学生对于知识没有系统性的把握和理解。
4、.缺乏对学生学习和复习策略的指导。我们的教学仍停留在我讲你听,我说什么你就做什么上,没有对学生进行学习和复习的指导,如何做,应该怎样做。导致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性和方向性,教师辛苦,学生辛苦而没有太大的成效。
5、课本知识与热点、重点问题的联系空泛。表现在理论联系热点、重点问题时只是点到为止,泛泛而谈,没有把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从一个切口入手进行细致的分析。所谓讲题也只是就题讲题,就答案讲答案,所谓学生掌握就是记住,面对新的问题仍然无从下手。
四、教学要求
1、学习《课程标准》,并且结合《课程标准》中的识记、理解、运用的不同层次的基本要求,准确地贯彻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内容,把握教材的特点。
2、要充分利用有限课时,努力提高课堂效率。重点突出,难点讲透。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各种形象、直观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充分利用各种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3、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思想认识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思考获得结论。同时做好后进生的较换工作。
5、在认真学习、备课、讲课的基础上,积极参加有关教研活动,互相学习,有意识地捕捉教学和教育的信息,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高中教案案例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3.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并做必要的点拨;通过多种形式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生物入侵者”,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2.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劫掠lüè栖息qī藩篱fān归咎jiù斑斓(bān)(lán)失衡(héng)
束手无策:像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都没有。
在劫难逃:命中注定要遭受祸害,逃也逃不脱。现在借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无法避免。
物竞天择:生物相互竞争,能适应自然的被选择存留下来。
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
无动于衷(zhōng):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
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们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对被入侵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种性构成极大的威胁。
3.生物入侵者是通过什么途径入侵的呢?为什么会增多呢?
交流后明确:由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偷渡”入境;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
目前,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有不同态度:一部分人认为,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失衡是暂时的,经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可以制约“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达到新的生态平衡;另一部分人认为,人类必须干预“生物入侵者”,听任“生物入侵者”自由发展,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会受到严重破坏,会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危害。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1-1)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2-4)摆出现象: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5-5)探究原因: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
(6-7)揭示态度:写生物学家和生态学界对待生入侵者的不同态度。
(8-8)采取措施:写目前世界各国采取相应的措施。
5.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列数字。
举例子。
打比方。
三、质疑探究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是非常缓慢的,并受空间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39;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1.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师生共同探计:
①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②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000公顷的海底。
④从东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区,一种来源于南亚的ALANG草侵入了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严重影响了当地树木的自然更新。
⑤澳大利亚的一种可能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来,导致数千公顷的森林被毁。这种真菌对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树种和矮小的灌木。
⑥在新西兰,一种来源于澳大利亚的夜间活动的袋鼠,估计每晚可吃掉21吨当地的森林。
⑦来源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棕色树蛇,使太平洋关岛上11种鸟和一些蜥蜴、蝙蝠在野外绝迹。
⑧来自亚洲的天牛和红蚂蚁,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一枝黄花有可能让我们的省城“尽带黄金甲”,薇甘菊将吞掉伶仃岛,水葫芦欲死云南滇池,飞机草要霸占西双版纳,大米草在毁掉海边滩涂……据统计,我国已有外来杂草107种,外来害虫32种,病原菌23种,每年造成农林业经济损失达574亿之多。
四、课堂小结
1.《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理清晰,说明方法得当,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应学会运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意识,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高中教案案例篇10
TeachingAims
KnowledgeandSkills:
1.GettoknowaboutCanada.
2.Graspsomereadingskills.
3.StimulatetheSs’interestandloveforlearningaboutforeigncountries.
StrategyandMethod:
1.Trainthestudents’fastreadingability.
2.Trainthestudents’abilitytocooperatewithothers.
教学重难点
Mainpoints:
1.IntroducetheinformationofCanadatothestudents.
2.Trainthestudents’readingability—skimming,andlisteningability
Difficultpoint:
Learndifferentreadingskillsfordifferentreadingpurposes.
Teachingproceduresandways
教学过程
Step1.Reading&Greeting(2`)
Step2.LeadinginandWarmingUp(5`)
1.Freetalk:Doyouliketogosightseeing?
Whichcountrydoyouliketovisit?
Whatcanyouseeinthesecountries?
2.Quiz
Step3.Fastreading(10`)
1.whatis“thetruenorth”?
Itrefersto“thecrossCanadatrain.”
2.Drawtherouteofthetwogirls’travelingacrossCanada
Step4.Carefulreading(T&F)(15`)
Step5.Consolidation(7`)
Listening&Summary
Fillintheblankandretellthestory
课后习题
Homework
SurftheInternettofindmoreinformationaboutCanada
ChalkboardDesigning
Unit5Canada–the“thetruenorth”
Athip“onthetruenorth”
VancouverRockyMountainsThunderBay
CalgaryLakeSuperiorToron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