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案教案模板范文
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应该清晰明确,具体可行,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优秀的古诗教案教案模板范文要怎么写?下面给大家整理古诗教案教案模板范文,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诗教案教案模板范文篇1
预习提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读读诗句看看杜甫为何喜极涕泪
《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写的一首诗,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两首诗都是
爱国诗,它们的表达方式相同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如"洛"等.
2.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
3.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4.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诗圣.查看杜甫简介
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提出读不懂的语句.(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
"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
这句诗讲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
这句诗意思是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这句话讲了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这句诗讲了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内容分析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
3,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4,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课堂检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六,作业.
1,背诵和默写古诗.
2,预习《示儿》.
《示儿》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渲染氛围:今天老师的心情非常沉重,因为有一首诗深深的打
动了我的心.这首诗就是我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时留给
儿子的遗言.学生在老师渲染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第一首《示儿》
1,自学.
①自由轻声读几遍诗句,思考能读懂诗中哪个词语或诗句.
②再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诗,看又能读懂哪些内容.
比如:a,可以结合文中注释,抓住重点词去读诗.
b,也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去读诗.
c,更可以同桌商量着去读诗.
……
2,汇报.
告诉老师你读懂了那些内容.
①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拨读诗方法.
②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3,探究:
①引导再读诗句,质疑.
②分小组讨论,探究疑点.
③学生交流小组学习情况,教师相机指导,小结.
板书:
不见示儿九州同告知
4,小结: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
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
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呵!此时此刻,有谁
不被感动呢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①学生结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朗读.
②背诵诗句.
过渡:我国有许多这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在唐代就有一位被称为"诗
圣"的爱国诗人杜甫,他一生忧国忧民,在听到祖国重归统一时,欣
喜若狂,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投
影显示诗)
三,学习第二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读诗:
自由多读多体会,如果发现有不明白的词句可以问同桌,前后排同学或老师.
2,学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一步学习这首欢快的诗.
比如:a,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练习表演读,加上适当的动作去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b,爱讲故事的同学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与自己的体会
练习描绘诗句的情景.
c,擅长表演的同学可以找伙伴合作,去练习表演.
d,如果还有更好的学习方法自然都可以试一试.
3,悟诗:
分别展示学习方法,结果,体会.
4,诵诗:
①放声自由朗读.
②带上愉快的心情背诗.
四,总结.
1,建议学生通读两首诗,去探究两首诗的异同.体会两位诗人抒
发感情之同,表达方式不同,一悲一喜.
2,教师及时肯定,强调学习重,难点.
五,结课.
陆游流传至今的诗就有9千多首,杜甫流传下来的也约1千4百
多首,除了我们学过的,同学们下课后,还可以再去搜集,阅读,品味
欣赏;另外建议我们班委可以设计一次《古诗朗颂会》或《古诗书法比
赛》;比一比,看谁搜集的诗多;朗读的最有感情,书法最漂亮.有兴
趣吗
六,课堂检测.
背诵并默写〈〈示儿〉〉.
搜集其它爱国诗.
古诗教案教案模板范文篇2
第一课时
一、学习《中国古诗》(《语文读本》P71)
(一)《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伐檀》《硕鼠》《木瓜》(《语文读本》P65、《中学教材全解》P59、70)
(二)《离骚》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涉国殇》《渔父》(语文读本P67、全解P73、P84)
前言
与古代文学一样,我国的古代文论也不源远流长的。它的
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先秦两汉时期,是古代文论的奠基与酝酿时期。在先秦,尽管文学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尚未取得独立的地位,但思想活跃的诸子在阐述各自的社会理想与哲学时,往往会包含有关于文学的思考。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巨大的是儒家和道家。儒家也于政教中心的立场,强调文艺与政治、道德的联系,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从而为后世的正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奠定了基础。(它重视对文学外部规律的研究)。道家倡自然无为、冥契大道,他们所强调的人在面对自然时的超功利、超理智的态度,深通于艺术的审美观照与创作灵感,所以成为后世的审美理论的滥觞。(它重视对文学内部规律的研究)。
一、《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一)艺术成就:
1、诗歌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2、复沓的章法:反复吟唱,淋漓尽致地表达抒情主题,收到尽兴的效果。表达诗意的发展。加强节奏感和音乐性。《无衣》《木瓜》
3、当时民间口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采葛好姑娘,一日不相见,好似三月长!采萧好姑娘,一日不相见,犹似三季长!采艾好姑娘,一日相见,竟似三年长!)四字一句,语气自然。
4、用韵。首字入韵:“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睢鸠关关叫得欢,成双成对在河滩。美丽贤良的女子,正是我的好侣伴。)隔句入韵:“女也不爽,士二其行。”
(二)影响
1、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基础。2、启发和推动了后代
诗人向民歌学习。“开门没开错”(郭沫若)3、赋、比、兴的滥觞。
4、开创了我国旧体诗歌的押韵方法。
《伐檀》《硕鼠》《木瓜》(《语文读本》P65、《中学教材全解》P59、70)
二、《离骚》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一)文学成就:
1、在诗律上创造与突破。创造了参差、错落、长短、多言、灵活多样的句式。抒情长篇。
2、抒情形象的创造。
3、浪漫主义特色。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大胆想象。充分发挥各种修辞手段,比兴手法大大前进。
(二)影响:比兴手法的应用,寄情于物,托物以讽。是我国第一个署名诗人,是我国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浪漫主义的开端者。
《国殇》《渔父》(语文读本P67、全解P73、P84)
第二课时
三、乐府诗
杰出代表是《孔雀东南飞》。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震烁诗坛,光耀千古。汉乐府诗采用的是杂言诗、五言诗的体制,精彩的叙事手法,同《诗经》四言为主的体制以及《诗经》、楚辞的抒情手法想比,在诗歌创作上是明显的进步。
四、古诗
在汉代乐府的影响下,在东汉末年的动乱生活中,一批有成就的文人“古诗”出现了,其代表作是《古诗十九首》。这些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动荡,社会的乱离。抒发着一种人生的苦辛和对命运的悲叹。“诗母”、“五言之冠冕”(刘勰)、“天衣无缝,一字千金”(钟嵘)。
五、“建安”文学
“文学自觉的时代”(鲁迅)。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歌创作的高潮。
“三曹”、“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曹操:乐府歌辞《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悲凉慷慨、气魄雄伟。曹丕:《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曹植:两个时期1、诗风雄劲刚健;2、抒发了自己备受压抑、怀才不遇的痛苦和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作品中激荡着一种要求创造、渴望自由与解脱的精神。
《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离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王粲,“七子之冠冕”。
建安时代的文学以风骨遒劲著称。
六、正始文学
代表作家:嵇康、阮籍《咏怀》。
七、两晋诗歌
三张(张协、张载、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刘琨/玄言诗
陶渊明:东晋末期,“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平淡自然。
八、南北朝民歌
(一)南北歌民歌1、《吴声歌曲》2、《西曲歌》
(二)北朝民歌《木兰诗》
九、山水诗谢灵运谢朓
十、南北朝诗歌
1、南朝鲍照
2、声律说“四声八病”“永明体”
3、北朝瘐信
古诗教案教案模板范文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遣力:不遣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遣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遣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评价—再读。
(2)齐读。
(3)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观书有感》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小结
[1] [2] 下一页
课前思考: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其中当属被世人津津乐道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这是一首哲理诗,写于宁宗庆元五年(1199)。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课前思考:
朱熹的《观书有感》,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课后反思:
背诵古诗,学生往往兴趣浓厚;理解古诗,学生却往往疲于应付。古诗内涵丰厚,意蕴隽永,我们平时大多喜欢用自己几十年的语言经验去理解古诗,然后再强行传达给学生。所以学生学习的古诗语言往往不是在自己的语言经验建立起来的新的语言积累,这样的语言往往缺少生命力,缺少再生性、增值性。为了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古诗的语言,自主构建新的语言积累。我打破常规:在学生理解了诗中的词语和诗句意思的情况下,再从课题入手,反诘诗题《观书有感》,向学生提出:诗中只字未提读书,怎么诗题却是《观书有感》,不如换成《观塘有感》吧?由于每个学生在学习古诗时获益是或多或少的,所以积累的语言印象也就有深有浅。我以小小辩论会的形式出现了,让持诗题应是《观书有感》观点的学生,来说服教师和个别学生组成的反方,一下子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由“让我读,让我说”变成了“我要读,我要说”,而且是“我要读好,我要说好”,否则怎么能说服得了老师。
授后小记: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这一首诗当然是说理之作,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已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关于两首诗的整合
这两首诗都是写古人读书感想的。可帮助学生整合起来看:“古人学问无遗力”,因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所以才有:“悬梁刺骨、程门立雪、凿壁借光、囊萤映雪”……做学问也是非常辛苦、艰难的“少壮工夫老始成。”所以有“齐白石的‘不教一日闲过’”……
如何才是真正有学问呢?除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看书外,还有“纸上得来终学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课后小结:
这两首古诗都是关于读书的诗。其实六年级学生积累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古诗、、古今贤文,甚至说理性的文章有很多,乘机帮助学生梳理一下,不是很好吗?
课后反思:
为什么题目是《观书有感》?
“为什么题目是《观书有感》而不是《观塘(渠)有感》?”这是学习了朱熹的诗《观书有感》之后大多数学生的疑问,其实也是我的疑问。
朱熹在读书时产生了感慨:要使头脑更加聪慧,就得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知。作为一个理学家,特别又是一个教育家,这样地劝告别人,未免太直露了,所以他想倒了打比方(譬喻)来加以说明,这样就有了这首写清渠喻读书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写的是看书有所感悟,而不是写看到清渠(方塘)有所感悟。用譬喻的方法说理既形象又直观,所以文题就是《观书有感》了。
上一页 [1] [2]
古诗教案教案模板范文篇4
教学要求:
1、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
3、背诵这三首诗。
4、以家乡的自然风光为内容,练习写一个片断。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读懂诗句。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江畔独步寻花》,体会诗人感情。
2、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二、指导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
2、简介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诗人,诗圣。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其他同学想每句的意思。
4、再读,逐句讲解,师生订正,补充。
江畔:江边。
蹊:小路。
留连:舍不得离开。
时时:不停地。
自在:自由自在。
5、连起来说说诗意。
6、教师指导有感情朗读。
(1)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2)指导读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诗中蕴含的情趣。
(3)自由读。
(4)指名读,师生评读。
7、练习背诵。
8、学习生字。
(1)引导学生自己记忆畔娇莺。
(2)指名说是怎样记住的。
(3)书写生字,每字写三遍。
三、自由练习读《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作业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预习后两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背诵这两首诗,默写后一首。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江畔、娇莺、留连、恰恰啼
2、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二、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1、解题。
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去。)
诗中的园指私人花园。
2、介绍作者。
南宋,叶绍翁。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想想句意。
4、再读,逐句理解。
重点词:应、怜、小扣、久
5、有感情地读,读出诗韵。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2)出示挂图,吟咏。
(3)学生自由练读,互评。
6、练习背诵。
三、指导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挂图,解题。(之,到)
2、介绍作者:
李白,唐代伟大诗人,诗仙。
他与孟浩然是好朋友。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4、再读,逐句理解。
5、有感情朗读。
读出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习生字:识记,书写。
五、齐背这两首诗。
六、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以家乡的自然风光为内容,练写一片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背诵这三首诗。
二、进行练笔。
1、明确要求。
(1)出示要求。
(2)指名口述练笔要求:写家乡的景物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选择内容
(1)启发选材。
(2)小组内同学之间交流。
如:江边高压线塔,汽渡码头,南北大河,灯光夜色
(3)指名口述要写的内容,评议。
3、练写片断。
(1)全班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2)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断,相机进行写法指导,如,抓特点,按一定顺序写,表达出自己热爱家乡之情。
4、继续练写。
5、写完后修改,当堂完成练笔。
古诗教案教案模板范文篇5
教学目标:
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
二课时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交待了什么?
②读“朵朵花开淡墨痕”,体会“痕”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些句子?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第二课时
一、背诵《墨梅》。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竹石》。
1.初读指导。
(1)解题。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在重阳节怀念家乡的兄弟。)
(2)引导学生自学。
(仿照学习第一首的方法:初读,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细读,逐句连起来讲解;精读,想象情景,体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思考、讨论、交流。
①指名朗读全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②逐句试讲。(注意书上注解。)
③讲述全诗意思。抓住以下关键字:咬、立根、千磨万击、任。
2.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3.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讲述诗的意思。
2.试着背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前边我们学习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两首古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宋代著名诗人于谦的《石灰吟》。
二、讲读第三首古诗《石灰吟》。
1.初读指导,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
(1)解题。板书题目。
吟:歌唱。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3)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读诗句“烈火焚烧若等闲”,说一说“若等闲”在这里的作用?
②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方法,说一说在这里的作用?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这种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三、巩固练习。
1.读课文,先理解加粗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欣赏三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背诵三首古诗。
4.默写。
四、总结:
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的三首古诗。这三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同学们,我们要在读懂诗句、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诗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诗人朴实无华的文风。
板书设计:
墨梅(清气)竹石(坚劲)石灰(清白)——借物抒情
古诗教案教案模板范文篇6
课题:《古诗两首》
教材简析:
苏教版的第5册《古诗两首》中收集了《山行》、《枫桥夜泊》,在研究了教材之后发现,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作者分别是杜牧和张继,这两首都是描写秋天景色的,于是我想到了不按常规教学,而是选取同一题材进行对比教学。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溢生气的秋景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枫桥夜泊》是诗人张继进京赶考落榜后,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枫桥边的所见、所闻、所感。
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诗人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描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这两首都是千古流传的佳作,而不同诗人对于秋天的不同感受可以让学生好好感受。
目标预设:
1、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作者写诗的情感。
2、学会4个生字,理解四个新词语的意思。
3、理解两首诗的意思,能用自身的话说出古诗描写的主要内容。
4、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教学准备:有关的课件课前收集有关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设计理念: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们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议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搭建师生间民主平等交流的平台,以实现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达到三者情感的交融。而古诗教学的关键与难点都在如何引领学生在吟诵浅显的诗句中,披文入情、披文入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所蕴藏的积淀千年文化内蕴。
因此,本课公开课教案努力引领学生在自读自悟,教师适时点拨中入“诗言”,品“诗意”,悟“诗韵”。还要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诗歌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因此,教学中努力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境对话、切己体悟,探询诗歌传达出的情趣,在学生脑海植下一个个生动而充溢文化内涵的意象。
设计思路:
1、谈话:让同学们拿出课前收集的诗句来赞一赞他们喜欢的季节,由此出示老师给带来的一首诗《山行》。引导生读通、读好、读精,在读中体会。感知诗意,体会诗境。2、过渡导入学习《枫桥夜泊》,让生自读自悟,体会诗人的感情。回归整体,体会借景抒情。对比朗读,感受诗人不同的心情带来的不同感受。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大自然是神奇的,更是美丽的。随着季节的更迭,它不时的变换着美丽的容颜。在这绚丽多姿的季节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请你用课前收集的诗句赞一赞它。
瞧同学们说的这么起劲,老师也忍不住要加入你们的行列,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诗。(板书:山行)(课件出示诗)同学们想读吗?赶紧读吧。
(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
2、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
(2)、谁愿意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谁还想读。
老师听的还不过瘾,同桌一起来读读。
四人小组来试试。
都说人多力量大,一组同学来,如何。
还想读的同学一起来。
(古诗有其独特的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应该让学生多读、想读、喜欢读。教师富有激励的语言更能提高朗读的效果。)
3、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导入:听同学们读的这么有感觉,老师也忍不住要表示一下,行吗?(师范读)
跟着老师一路游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学懂诗句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身感兴趣的,有能力学习的内容,充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相互合作中学生取长补短,在合作中享受快乐,获得提高)
(随学生所说随机教学)
⑴、生:看到山、石径、白云、人家。
教学: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A:寒山:你理解这个词吗?(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你是怎样学懂的吗?)
B:石径:这是怎样的石径,课文用哪个词修饰它?你是怎样理解的,石径斜就是…
我们再读读这句话,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它的意思吗?
C:白云生处有人家又是怎样的画面,谁能将它美美的描述出来。请你读一读。我们也跟着作者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你看到了吗?那把它读出来吧。
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引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⑵、(这么美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驱车前往一探究竟呢,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怎样一幅美景。)
生:霜叶
①、霜叶就是…是呀,霜叶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道奇丽的风景线,经霜打之后就有了这火红的枫叶。请再读诗句,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吗?
是呀,春花是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在杜牧眼里却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这是为什么呢?请再读诗句,或许会有所发现哦。
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爱
爱到何种程度,你体会到了吗?请把它读出来。还有更喜爱的吗?(请一两个学生读)
在黄昏夕阳的映衬下,那枫树林越发显得火红,不由的使作者驻足欣赏,久久不愿离去,不只如此,还给我们留下了这千古绝句。让我们也来欣赏欣赏。(播放课件)
④、你被吸引了吗?是呀,这么美的霜叶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也有诗句: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可这多比不上杜牧笔下红似火,艳的连二月春花也无法比拟的霜叶。
面对这一派迷人的景色,请再次抒发内心的情感。请生读诗句。个别读,合作读(这么美的风景,假如邀你的好朋友一起欣赏,感觉是否会更好呢?)男女生赛读。(看谁感受到的更美。)
⑶、在跟随作者美美的游览一番后,让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试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更深的感受作者眼里的秋天。请生说感受再读诗。
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秋天,请把它读出来。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别,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别,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习的探究者)
4、学习《枫桥夜泊》
古诗教案教案模板范文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客、何”等8个生字。会写“舟、乘”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说说自己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
1、听老师范读,说说自己从老师那里听出了什么?
2、自读课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读出诗的韵味。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
4、展示读课文
5、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认读生字,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认的字,学生集体认读。
2、指导书写
五、拓展练习
“我”回到了故乡,见到了亲人,会说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出示图片。他们在干什么?谁送别谁?诗人离开时心情怎么样?
2、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首古诗《赠汪伦》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习要认的字。
3、同桌互相读全文。
三、熟读
1、自己试着按节奏读
2、指名读
3、有韵味地读一读。读出诗人与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4、请同学读。
5、指名读
6、学生自由背诵。
四、指导书写
1、自己边读边画出要求会写的字。
2、指名读。你准备如何记住它?
3、练习书写。
古诗教案教案模板范文篇8
[教学设想及依据]
1、依据新课标要求,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尽量少讲析。
2、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讲析代替实践。
3、教学采用四步法:听读、译读、说读、背读。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2、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4、启发学生创新写作,在领会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能力训练目标:1、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情感训练目标:通过朗读、赏析、创新、写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竟境。
2、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联系诗歌意境,进行创新写作。
[教学用具]录音机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了解诗歌
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创世佳作,它们
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学习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想象。大家从儿时起就开始接触中国古诗,你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儿时的启蒙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诗》吗,我建议全班一起背诵,来体会一下诗的情味美,感受诗的音乐美。(全班齐背《静夜诗》)你们都喜欢诗吗?为什么?(归纳诗的特点)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二首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黄鹤楼》。这节课我们要完成四个任务:
1、听读——划分节奏
2、译读——理解内容
3、说读——体味情感
4、背读——积累词语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划分节奏学会朗读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以上教学板块让学生掌握了诗歌朗读方法,现学现用]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译读——理解内容领会意境
1、指导学生大声读课本下面的注释,读一句诗翻译一句,允许学生进行讨论。
2、讨论后可以互相译读。
3、分别请几位学生示范译读这两首诗,教师更正,归纳总结。
教师小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初唐四杰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离别之情,但由于诗人开阔的胸怀,完全没有给人一种因离别而悲伤的情调。《黄鹤楼》则是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为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相传李白在黄鹤楼想题诗,见了崔颢的作品后便感慨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此板块以学生译读为主,达到完成诗意理解的目的]
四、第三个教学板块,说读——体味情感创新运用
1、再读诗文,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人的情感。
强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诗人对友情的坚贞信念和对世事旷达的情怀。而《黄鹤楼》则表达了诗人怀古思乡的情感。
2、在品味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按以下要求写作:
假如时光倒流,假如你就是王勃或者崔颢,请你把他们的诗文改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3、分别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短文。
[此板块以学生写作为主,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并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五、第四个教学板块,背读——积累词语再悟美文
教师要求学生采用正确的朗读方法,分男女生再读全诗文,然后合上书,当堂背诵,亦可请个人示范背读。
六、回味小结
通过这两首诗的朗读、感悟与创新运用,让每位同学都已掌握了正确的读诗、赏诗的方法,并激发我们更加珍视朋友间的感情、热爱家乡,提高了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附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
听读——划分节奏221或2122221或2212
译读——理解内容送别思乡
说读——体味情感豁达惆怅
背读——积累语言
古诗教案教案模板范文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迹”等12个生字;会写“首、无、采”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字词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板书:古诗二首。
2.教学“首”。
(1)量词,一首歌,一首诗等。
(2)古诗二首指的是哪两首?画出来,读一读。
3.(课件出示荷塘图片)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来到池边,看见发生在荷花池里的关于一个小娃的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诗题)
4.板书课题:池上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画出生字宝宝,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首、踪、萍”等字的读法。(“首”为翘舌音,“踪”为平舌音、后鼻音,“萍”为后鼻音)
(3)课件出示生字词,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2.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笔画。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重点指导两个字易写错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共九画,第三笔是长横,第四笔是短撇。
采:上半部分的笔顺是“撇、点、点、撇”,爪字头的撇是横撇。
3.生字宝宝告诉老师,它们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大家能不能准确地找到并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诵读古诗,了解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全班齐读古诗,读通读顺。
2.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图上画了一片荷塘,荷塘上开着几朵粉红的荷花,有一个小朋友撑着小船,到荷塘中采莲蓬。)
3.教师解读古诗。
(1)课件出示词语的意思。
撑:撑船,划船。小艇:轻小的船。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解:知道,懂得。浮萍一道开: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2)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件出示每句诗的翻译,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诗句。
(4)指定一名学生读诗句翻译,另一名学生朗读诗句。
4.集体讨论: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中的“小娃”可爱吗?你从哪里看出他的可爱?(“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
5.指导朗读、背诵古诗,读出小娃的天真无邪、顽皮可爱。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学习《小池》
1.出示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的字音。
3.指名两人一组朗读并汇报。
三、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去掉音节认读。
2.认读课后“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
3.指导书写生字。
“树”用“加一加”的方法:木对=树。
“爱”为上中下结构;“角”字中两横不能碰两边。
“尖”字上方“小”变成部件后竖钩变成竖。
四、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一)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都看见了什么。
2.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找出来。(泉眼、树荫、小荷和蜻蜓。)
(二)理解诗意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理解“泉眼、晴柔”的意思,教师引导理解“惜”“爱”的意思。
(泉眼:涌出泉水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5.简单讲述诗意。(联系生活理解)
6.全班齐读全诗,说说此诗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哪些词可以体现出来?
7.各种方式诵读古诗。(齐读、比赛读、合作读)
五、课堂小结
1.教师请学生欣赏荷花池的美景图片。
2.全体学生朗读古诗。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学习古诗的时候,我先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领悟图画内容,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在生字教学中,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然后让学生自由质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构建和生成。
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意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激发阅读兴趣。
古诗教案教案模板范文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练习写好6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师:播放两首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歌。
2、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颖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