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经典教案范例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怎么写好初中经典教案范例?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中经典教案范例,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经典教案范例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了解匈奴对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贡献,通过描述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昭君出塞与汉初和亲政策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能力方面:通过课前安排学生搜集课本人物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搜集的内容,提高表述历史现象的技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意识。
思想方面:
通过组织学生角色模拟,加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认识到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开发的贡献,树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观念。
认识到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和平相处是主流,不仅符合人民的意愿,而且也是各自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教学难点: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昭君和亲的异同点。
三、教学思想:
由于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而对本课的有一定了解,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设计适当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好这一课。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万里长城图)同学们回忆.在前面课文里,我们学习过秦始皇统治时期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抵御匈奴。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秦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学生结合事先找的资料、课本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冒顿单于是怎样使匈奴强盛起来的?
(2)、匈奴的强盛有哪些表现?
(3)、面对匈奴的进攻,汉高祖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4)、冒顿单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于治军,训练了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军事力量增强,秦末汉初统一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经济也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全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西汉初年,匈奴向中原发动进攻。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被围平城白登山,侥幸逃脱。
冒顿单于是一个勇武善战,富于谋略的少数民族军事家。
和亲政策:
问题:
(1)白登之围说明了什么?西汉国力不足,相对匈奴处于劣势。
(2)西汉对匈奴的骚扰打又打不过,该怎么办?被迫采取和亲政策。
(3)和亲政策效果如何?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但大的冲突暂时避免,为西汉争取了发展生产的时间。
二、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首先,请同学交流自己课下搜集的卫青、霍去病的故事。
问题:
(1)为什么汉武帝时能对匈奴发动反攻?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对当时西汉与匈奴有什么影响?
(3)你怎样看待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战争?
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到汉武帝时,有条件对匈奴发动大规模反击。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使匈奴从此再也不能与西汉抗衡。匈奴部分开始西迁。第3问可引导学生回忆第12课中提到的汉武帝晚年的财政危机,答案让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三、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互相攻杀。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南迁长城附近。他表示愿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汉元帝把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请同学向大家讲述所了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里,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汉和匈奴的和战
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汉朝和好逐渐内迁。北匈奴仍在蒙古高原,并控制西域,经常派骑兵进攻东汉的边境,河西走廊的郡县常常白天关闭城门。东汉王朝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北匈奴战败以后,部分向西远迁。
总结提问:
学完匈奴和秦汉关系的这一课,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匈奴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
初中经典教案范例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
2、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
4、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教材首先提出了如何将两个灯泡连在电路中,要求一只灯泡亮时另一只也亮,一只熄灭时另一只也熄灭以及两个灯泡,要求各自开关、互不影响两个问题,作为讨论两种最基本的电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出发点。初中阶段只学习简单电路,这是学生学习电路知识的开始。能辨认出实际的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会画出合乎要求的电路图以及根据电路图来连接电路,这对刚学电路知识的学生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习题,并通过教师的示范及学生亲自动手等,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技能。要注意教给学生连接电路的方法,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演示实验最好利用示教板进行,将平铺在讲台上的器材悬挂在示教板上,边讲解,边操作。教师的演示将对学生起示范作用,因此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
教法建议
教学中不要引入混联电路知识。对于串联电路及并联电路的定义,不必追求严谨,只要指出电路元件的连接特点,即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做串联电路,在串联电路中通过一个电路元件的电流,同时也通过另一个;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做并联电路,在并联电路中干路里的电流再分支而分为两部分(两路并联的情况),一部分流过第一条支路中的元件,另一部分流过第二条支路的元件。对于串联电路要强调逐个顺次,对于并联电路要强调并联在两分支处。不要简单地把串联电路说成是连在一串,把并联电路说成是并排连接。教材中介绍的电流的流向特点,是判断串联或是并联的重要依据,要多举实例介绍。
电路连接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作为实例,教材列举了节日装饰用的小彩灯、家用电器及电冰箱内的压缩机和照明灯泡。如果这些实例在当地不常见,教师应联系当地的常见实例来讲解,不要硬讲一些学生不熟悉的实例。
对于初学电路的学生来说,正确画出电路图和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都是不容易的。因此建议把教师的讲述和学生自己的动手紧密结合起来,如介绍串联电路后,就让学生做串联电路的实验,画串联电路的实物连接图和电路图;介绍完并联后,就让学生做并联电路的实验,画并联电路的实物连接图和电路图,使学生有较多的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手练习的机会
教学设计方案
1、复习提问:
(1)用磁性黑板上如图4—6的电路,复习上一节电路的知识。
(2)利用投影仪、投影胶片,复习电路元件的符号。
(3)请同学画图4—6的电路图。
(4)找出几个错误的电路图,指出不合要求的地方。
2、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在图4—6的电路里,我们只用了一个用电器,可是在一个实际电路里,用电器往往不只一个有时有两个、三个,甚至更多个,那么怎样将它们连入电路呢?
(2)让学生连接电路并画出电路图:用一个电池阻,两个灯泡L1和L2,一个开关和几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要求闭合开关时,两灯都亮,开关断开时,两灯都熄灭,想想看,有几种连接方法,画出电路图(可画在玻璃纸上,以便于在投影仪上进行分析和订正)。
(3)分析几位学生所画的电路图,引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课题
3、进行新课
(1)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串联电路: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
并联电路: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
练习1:如图4—19(事先复印在投影胶片上)。请同学们用笔迹代替导线,将L1和L2组成串联电路,画出它们的连接图,并画出它的电路图。
(2)讨论串联电路的特点
实验:请一位同学在磁性黑板上把图4—19中的元件连成串联电路。
①合上、打开开关S,观察现象。
②提问:看到什么现象了?——两灯同时亮,同时熄灭。
③调换开关S的位置对串联电路有无影响?可能有学生说:开关必须接在电源正极和灯之间才起作用,若将开关放在灯和负极之间,即使开关打开,灯也能亮,因为电流已经流到灯泡那了。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让学生实验操作证明一下?。
小结:串联电路的特点:电流只有一条路径,通过一个元件的电流同时也通过另一个;电路中只需要一个开关,且开关的位置对电路没有影响。
想一想,你日常生活中见到哪些电路属于串联电路?教室里的灯能用串联的方法吗?
(3)讨论并联电路:
练习2:将图4—19中的笔迹用湿布擦掉,再用新的笔迹代替导线,将L1和L2组成并联电路,开关S同时控制两盏灯,画出它的实际连接图。(可将几位同学所画的连接图,在投影仪上进行评析。)
练习3:找出几个存在短路、部分短路、导线交叉等错误的电路连接图,指出电路连接图中的错误和不足。
实验:找一位同学到磁性黑板上连接课本上图4—20的并联电路。
①闭合、断开开关,观察开关S控制几盏灯?
②熄灭一盏灯,观察另一盏灯的发光情况。
③分析电流有几条路径。
④利用投影片,在并联电路图上标出电流方向,找到分、合点。在并联电路中,电流没有分支的地方叫干路,分开以后的路径叫支路。观察实验2中的开关S是在干路上还是在支路上?若想方便地控制使用每一盏灯,应该怎么办?(做课本上在干路和支路上都有开关的演示)
小结:并联电路的特点:
①电流有两条(或多条)路径;
②各元件可以独立工作;
③干路的开关控制整个干路,支路的开关只控制本支路。
试分析教室里的灯是怎样连接的?
指导学生看①课本中家用电器的连接图的和电冰箱内的电路图。
探究活动
有一个电路,电路连接有电灯L1和L2,开关S1和S2。已知当开关S1和S2都断开时,L1和L2都不亮;当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L1亮L2不亮;当开关S2闭合,S1断开时,L1和L2都不亮;当开关S1和S2都闭合时,L1亮L2不亮。试根据上面的情况,画出该电路的电路图。
初中经典教案范例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而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理解内容,感悟主旨,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译文,在诵读中品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教诲,指导自己的言行。
重点与难点:诵读,感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屏幕呈现“走进国学经典感受古文魅力”,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二、上课环节: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已经学了《<论语>十二章》,其中阐述学习和思考密不可分的关系的是?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是?
同学们都能异口同声地回答,看来大家学得都不错。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诫子书》。(板书课题、作者)
(二)文章朗读我投入
1.自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
2.选读文章:选一生读,另一生点评后再读,其他生点评。
3.听读文章:(录音)注意划分节奏。
4.跟读文章:(视频)注意语气语调。
5.荐读文章:推荐男女生各一名来朗读后点评。
6.齐读文章:师生共读。
(三)作者资料我清楚
1.生先说说自己知道的诸葛亮。(电视剧《三国演义》)
2.师呈现: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我们称颂诸葛亮,除了历史上的丰功伟绩,主要还由于他具有高尚的品行,道德文章,高风亮节,为后世楷模。
(四)作品意图我知道
1.生答。
解题:“诫子书”是告诫儿子的信。那么诸葛亮的儿子是?作者要告诫儿子什么呢?(学生回答过程中穿插相关语句的翻译)
这是一千多年前,作者对儿子的告诫,那我们现在读来还有意义吗?请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在诸葛亮的告诫下,诸葛瞻后来成为了怎样一个人呢?请看——
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远,诸葛亮之子,蜀汉大臣。精通书法绘画,记忆力强,才思敏捷,是三国时期屈指可数的人才。自幼受到家教的陶冶,品学兼优,深得蜀人喜爱。后邓艾伐蜀,他与长子诸葛尚率军迎战,战败以身殉国。他死得十分壮烈,实践了儒家“文死谏,武死战”的格言,成就为一个忠烈人物。
2.师呈现: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行(做人)和学(学习)两方面来告诫儿子,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五)经典文章我背诵
如此经典,怎能不诵?生课堂诵读:自由诵、选生来诵、师生齐诵。
(六)课堂结束语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诸葛亮的《诫子书》,相信这篇古文对于现在的我们意义依旧深远,希望同学们课后能继续徜徉在国学经典里,收获知识、分享快乐、指导人生。下课!
初中经典教案范例篇4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实验认识磁体有吸引铁(钴、镍)的性质和指向性。
2、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归纳总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动手操作使起子具有磁性认识磁化现象。
2教学准备:
条形磁体、蹄形磁体,订书针,铁粉,铜线,铝线,塑料,小磁针,细线,铁架台等。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观看影片
观看“郑和下西洋”片段说明过去的中国人靠自己的智慧开辟航道向世界传递文明,现在的中学生更应该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使我们国家较快的建成小康社会,尽早的实现中国梦。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司南是如何工作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磁现
活动2【活动】学习活动一
学习活动一:
学生小组合作用磁体靠近订书针,铜线,铝线,塑料以及身边的其他物品,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什么现象?
(2)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活动3【活动】学习活动二
(问题:磁体上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一样吗?)
学生小组合作把一些铁粉撒放在一张白纸上,然后分别将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平放在铁粉上,然后用手轻轻将磁体拿起并轻轻抖动后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3)什么叫磁极?
(4)磁极位于磁体的什么位置?
学生板书:磁体上各部分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它位于磁体的两端,磁体有两个磁极。
活动4【练习】当堂训练
甲乙是两根外形完全相同的钢棒,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放置,发现甲棒能吸引乙棒的中间,由此可知()
A、甲、乙一定都有磁性。
乙
B、甲、乙一定都没有磁性。
C、乙一定都没有磁性,甲一定有磁性。
D、甲一定有磁性,乙可能有磁性,也可能没有磁性。
活动5【活动】学习活动三
(问题:磁体有两个磁极,如何表示这两个磁极?)
学生小组合作用细线将条形磁体拴好正中间悬挂起来,让它自由转动。支起小磁针,让它在水平面上自由转动,静止后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什么叫南极?
(3)什么叫北极?
学生板书:磁体有两个磁极,一个叫南极(S极),一个叫北极(N极)。磁体自由转动后,静止时指南的一端叫南极(S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N极)
活动6【活动】学以致用:
世界上最早的辨别方向的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活动7【活动】学习活动四
(问题: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如果把两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小组合作用细线将条形磁体拴好正中间悬挂起来,让它自由转动,用另外一根条形磁铁的N极先慢慢靠近悬挂起来的条形磁体的N极,然后再慢慢靠近悬挂起来的条形磁体的S极。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板书: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活动8【练习】当堂训练
1、用条形磁铁的N极去靠近某物体的A端,发现
能把A端吸引过来,则物体的A端()
A、一定的S极B、可能是N极
C、可能是S极D、一定是N极
2、某物体的一端靠近静止的一根小磁针,当靠近
小磁针的N极和S极时都能吸引,则这物体的这端()
A、可能是无磁性的B、可能是N极
C、可能是S极D、一定有磁性
我们已经研究了磁体的磁现象,磁体分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我们刚才使用的是人造磁体,它们的磁性能够长期保持,成为永磁体。它们是如何制作的呢?请同学们继续完成实验。
活动9【活动】学习活动五
学生小组合作先用起子靠近订书针,观察现象,然后用磁体慢慢从上部接触起子,又观察现象,最后拿走磁体,最后又观察现象,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什么叫磁化现象?
(3)哪些物质可以被磁化?
学生板书:使没有磁性的物体活动磁性叫磁化。铁、钢都能被磁化。
活动10【讲授】课堂小结:
1、学到了什么?
2、评价一下你们小组的学习情况并为你们小组提点建议或希望
初中经典教案范例篇5
设计理念
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识图、分析、比较、语言表达等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北京人
难点:本课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所讲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历史挂图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是大家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节历史课,对于历史,大家并不陌生,小学的社会课本和日常的电视剧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历史知识和历史故事,下面请大家结合自己所接触的历史知识,谈谈:什么是历史(历史指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教师提示关键词语:过去、现在、将来)
师生共同归纳:历史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事情。(强调重点词语:人类、过去)
问:那么,人类是怎样诞生的?历史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我国的历史最早又是由谁创造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人类的诞生
1.关于人类的起源
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能为大家讲述一下吗?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
2.劳动创造人
师讲述:马克思曾说过:“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经科学考证证明:人类是由类人猿经过漫长的劳动演变、进化而来的。
问: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谁呢?
生:读课文回答:元谋人
二、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三.北京人
1.北京人的体貌特征
投放古猿、北京人、现代人头像幻灯片,要求:比较三者的头部有什么区别,指出北京人同现代人相比,有什么特点?
生识图后自由发言。
初中经典教案范例篇6
框题一:价值与价值观
1、人的价值
(1)价值的基本含义
(2)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这是人的真正价值所在。
(3)对人的价值的评价。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的含义。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播放广告《妈妈,洗脚》
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母亲用身体护住婴儿,婴儿被救出时仍熟睡。”
[活动一]、提问:
1、请说说在生活中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2、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是一回事吗?
[活动二]
放背景音乐《感恩的心》。
1、说出一件你印象最深的让你感动的事。
[活动三]
1、展示FLASH《天堂与地狱》)
2、播放视频《汶川地震感人事迹——英雄老师用双臂护住四个孩子》
[问题设置]:老师的人生价值表现在什么地方?针对他的行为谈谈你的看法。
[投影材料]富穷爸爸导致不同价值观。阅读并讨论
[探究四]:如果你考上大学后,你会如何对待生活上比你困难的人,如何对待比你家境好的同学。你们有什么价值观?有什么理想?准备怎么实现?
视频:《法制生活》
学习了此课后,希望每位同学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回去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让他们感动的事。
向你推荐的相关文章
初中经典教案范例篇7
化学是一门充满神奇色彩的科学,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有很强的实用性,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密切的联系。初中化学学科的显著特点是概念多、关系杂,涉及抽象知识的领会和掌握,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通过化学实验,学习化学、体验化学、探究化学过程。因此学生须准确地把握概念的本质和内涵,具备良好的&39;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经过两次上课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发现该生的以下特点:
1、思维敏捷,对理科内容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与周围生活相联系的部分。
2、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悟性很好,能快速理解简单抽象的基本概念。
3、记忆能力较强,但须注意记忆的准确性和持久性,注重知识的积累。
4、接受能力较好,稍点拨后能迅速掌握,自己应用方面还有待提高。
5、性格偏内向,不太善于表达,但能积极思考,有自己的想法。
6、有一定惰性,懒于动笔,要注意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将结合学生的兴趣点,逐步建立知识结构,形成科学适合的学习方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使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查漏补缺,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和速度。激发学习兴趣,夯实基础,加强拓展,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化学的信心。
初中经典教案范例篇8
一、教学目标
1、依据生活经验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会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为平衡力。
2、经历二力平衡的实验探究过程,能归纳总结出结论。
3、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是不是只用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或做匀速运动?举例说明。
(三)进行新课:
1、平衡力和平衡状态
实例分析:不同状态下物体的受力情况(对媒体展示),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如果能保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我们就说几个力互相平衡。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只有两个力作用时,就叫二力平衡。引导学生认识平衡状态。
引出: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
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设计好实验方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分析得出结论。
小车是否静止?小车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小车还能静止吗?
把小车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小车还能静止吗?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由平衡力中的一个力确定另一个力;
(2)由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而判断各力间的关系;
(3)由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
A.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
B.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
C.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
D.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
六、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3、4题。
初中经典教案范例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说出排球正面下手垫球的动作要点,80%学生能做出正面下手垫球的动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教与学的方式,学会排球的基本技术,发展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团结、勇敢、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心理素质和体育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击球时手臂的动作
【难点】
击球时手臂与球的接触点
三、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3分钟)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
要求:快、静、齐。
(二)准备部分(7分钟)
1.花样跑
方法:学生成两路纵队绕排球场地慢跑三圈,期间插入高抬腿跑、小步跑等动作。
2.徒手操:老师喊节拍带领依次活动头部、肩部、胸部、髋关节、膝关节、手腕脚踝、压肩、压腿。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教师边做示范,边提示动作要领,语言激励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要求:拍节准确,动作到位,有节奏感。
(三)基本部分(30分钟)
1.导入
老师:同学们好!在刚刚过去的16年里约奥运中,女排精神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先来看一看夺冠时的视频,好,视频看完了,哪位学生来说一下你的心情呢?
大家说的都非常的不错,里约奥运是中国女排时隔12年后再次获得世界冠军,让中国女排重回世界的巅峰,同学们想不想像这些姐姐们学习为国争光呢?今天就让我们从排球的最基础的技术—正面双手垫球学起!
2.示范
教师进行正面与侧面示范。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前两排蹲下。
3.讲解
动作要点:
垫球的站姿:双脚开立与肩同宽或略大于肩,双脚向前,膝盖弯曲保持身体有弹性,身体前倾。
双臂及手的摆放:双手重叠,双臂伸直,双肩放松。
4.练习
(1)原地做垫球的徒手模仿练习。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2)一人持球于腹前,另一人做垫球动作或垫吊球,体会击球点和击球部位。
(3)自抛一次、自垫一次的方法进行练习,动作熟练后逐步过渡到连续向上垫球。
纠错:在刚刚的练习过程中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大家在垫球的时候,会有屈臂的现象,这样会导致垫球方向和力度都不够准确,大家可以来进行徒手模仿练习,或者用“信号法”来提示对方。
(4)个人技术熟练后,可进行两人对垫或者三人垫球。
5.检验—优生展示
组织教学:以体育小组为单位,每组推选出两名代表分享技术动作。
6.教学比赛—垫球接力游戏
组织教学:方法:将参加游戏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人数不一定相等),每组选出一名技术掌握的队员,站在与本组队员面对面约3米左右远的地方,本组其他队员成纵队站立。游戏开始,这名技术好的队员把球抛向对面队员,对面队员用双手垫球方法垫给技术好的队员后,自己跑回纵队最后,技术好的队员和本组其他队员继续对垫,并计算连续对垫的次数。当教师发出停止垫球号令时,以连续垫球次数多的队为胜。
规则:纵队站立的学生按所站位置依次垫球,不能漏人;游戏过程中只能用手垫球,否则算失误,重新计算次数;出现“连击”现象时算失误,重新计算次数。
(四)结束部分(5分钟)
1.放松活动—配乐放松操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要求:放松活动,身心充分放松。
2.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学练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全体学生。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四、场地器材
排球20个、秒表、口哨、排球场
五、预计负荷
练习密度:35%~40%左右;平均心率:100~120次/分;运动强度:中等。
六、课后反思
初中经典教案范例篇10
教学内容:
本课以故事型教学为基础,在踢足球这种课余活动的话题中学习对他人能力的提问。能听懂并询问单复数物品。
教学目标:
1、在踢足球这个课余活动的话题中,掌握单词soccerball,soccershoes的准确读音,及框架句型Canyou…?Yes,Ican、No,Ican’t的`用法。
2、通过图片提示和动作辅助,学生能听懂并理解故事内容;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能用正确使用的主体句式向他人询问能否做某事;通过听音模仿和情景表演等形式,能够准确表达课文中主体句式的情感。
3、能过学习踢足球这一语境,提高学生运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词汇:soccerball,soccershoes,playsoccer.
2、句型:Canyouplaysoccer?Yes,Ican.
教学难点:
1、单词soccer:soc-cer
2、单复数句型的区分与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人物头像
教学过程:
一、热身导入
1、歌曲热身:IcanskateandIcanjump.师生共同唱歌。
2、利用歌曲,询问学生能做的事情,过渡复习旧知。利用闪烁、遮挡和局部呈现的方式,让学生猜球。
二、新知呈现
初听课文:由“猜球”游戏,过渡到本课课文,带着问题“Whatdotheywanttodo?”初听课文,同时,教师配相应的动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三、新知学练
1、根据初听课文的任务,再利用动作,让学生明确playsoccer的含义,并利用不同的图片进行短语读音的操练。
2、精听学说:带着问题“DoesRoboknowthem?”精听课文。
(1)学说soccerball:利用角色转变,练习读音,以及单数问句和回答。
(2)学说soccershoes:利用词卡,开火车练习读音,以及复数问句和回答。
(3)通过Yes!和Sure!的回答对比,让学生充分理解Sure!的强烈语气和情感,同时进行角色转变练习。
3、学练新单词:soccer
(1)唤醒旧知:dog-hot-box-soc
(2)拼读规律:soc……,学生猜测后三个字母。利用课件,从前一个音节中的c,再分出一个字母c后,再增加字母组合er。
4、chant小结
四、新知巩固
1、听音跟读,强化语音要点。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分小组表演课文,并展示。
五、新知应用
1、巩固游戏:学生在标有数字1-6的足球中,选择一个数字完成任务,任务以巩固新知为主。
2、延续最后一个任务:根据短片内容创编对话,并进行角色扮演。
六、总结作业
1、总结:在众多运动图片中,学生自由选择,并表达能做的运动。
2、作业:
听:听一听第六课P44录音,每天5-10分钟。
读:读一读第六课P44课文,要注意课文中人物的情感。
写:写一写,写1-3个问题,下节课向同学和老师提问:Canyou…?
初中经典教案范例篇11
一、班会目的:
通过“聪明来自勤奋”主题班会,使同学们深深地认识到只有通过勤奋努力,才会使自己更加聪明起来。虚心学习身边伙伴的典型学习经验——课前预习法、创办个人文集、不动笔墨不读书、制作剪报、把精彩的语段背下来。
二、活动准备:
请五位同学做好发言准备,向全体同学介绍自己的典型学习经验——课前预习法、创办个人文集、不动笔墨不读书、制作剪报、把精彩的语段背下来。
三、班会程序:
快乐大比拼
主持人:这节课是班会课,班会课的主题是什么呢?先不告诉大家。想不想做个游戏呢?游戏的名字叫:快乐大比拼。请听游戏规则:这是一个动手游戏。我将给每一个小组的组长6个不规则的卡片,请组长发给你的伙伴。当我说“开始”的时候,每一个小组内的成员开始将自己手中的卡片拼成一个词语,看看哪个小组动作最迅速?
(学生进行拼图。)
主持人:读读你们拼出的词语。
(教师将学生拼出的“聪明”与“勤奋”贴在黑板上。)
主持人:这就是今天班会课的主题:聪明来自勤奋。
(板书:来自)
快乐一点通
主持人:聪明来自勤奋。我想:每一位同学都想成为聪明的孩子,都想有一个聪明的头脑。但只有勤奋努力,才能使自己聪明起来。曾记得,从《成长》班刊第十二期开始,陆续刊登了《全面发展点滴做起——精英小学二年一班学生典型经验介绍》的文章。今天,我们把文章中的主人公请到了台前,与这些勇于开动脑筋,勤奋努力的小伙伴面对面。
(请五位小伙伴上台介绍自己的典型经验。)
主持人:要说“聪明”,其实我们每一位小伙伴都具有聪明的条件,知道为什么吗?
初中经典教案范例篇1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单元主要是谈论话题“Thingsaroundthehouse”,其中SectionA则围绕学习“询问物品的位置”这个本单元的重点而展开多种任务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基本句型“Where’s/Where’re~~~?It’s/They’reon/in/under~~~~.”和“Yes/No”疑问句,进一步体会和学会运用“Where…?Yes/No”疑问句的用法;学会运用方位介词“on/in/under”来表达物品的位置。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听关键词、推测词意的学习策略,识别不同物品的位置。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居环境,热爱自己的家,又能促使学生通过想象来设计自己理想中的房间和对好的生活习惯的重新认识。本单元与第五单元衔接紧密:由本单元“Is/Are…?”的学习过渡到第五单元“Do…?”一般疑问句的学习,最终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和形成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的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根据布鲁诺关于认识领域的教学目标理论以及新目标教材大纲要求,结合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目标:
(1)学习和掌握有关询问物品位置的句型:
Where’smybackpack?It’son/in/under/behind/nexttothechair.
Aremybooksonthechair?Yes,theyare.No,theyaren’t.
Isiton/in/under……?Yes,itis.No,itisn’t.
(2)学习和掌握有关家具类的单词:table,bed,dresser,bookcase,sofa,chair,drawer,plant,bag
(3)学会三个方位介词的用法:on,in,under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判辨能力、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他们积极主动参预课堂活动和相关的课外活动,并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和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
德育目标:促使学生了解和关心自己和他人的家居环境,热爱自己的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互相提高的社会交际意识。
学习策略:通过workinpairsandworkingroups,听对话贴图,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交际策略等。
确立各目标的依据:根据英语新课标规定,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
教学突破:
通过使用方位介词“on/in/under”表达物品的位置及学习“Where……”和“Yes/No”疑问句的用法,使学生学会区别特殊疑问句和一般疑问句。
确立重难点的依据:
新课程标准对七年级学生的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情分析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是智慧灵感的源泉。本课的对象是刚进初中不久的七年级新生,有部分学生小学并没有学过英语,他们对英语有着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有利因素,注重对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保持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活动,积极采用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来激活他们的思维能力,唤起他们的学习注意力,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真正成为一堂课的主人。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七年级英语教学是整个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让学生迈好英语学习的第一步,对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心理上,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这一心理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理上,他们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抓住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三、教法设计
要想上好一节生动有趣的英语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是关键所在。新课程标准也要求:英语课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小组竞赛法、交际法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兴趣吸引人,以情感培育人,以评价激励人、以活动促进人。通过多媒体、实物、体态以及图片等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情境,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听、说、读、猜、表演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习与游戏有机结合,使学生陶醉在轻松、活泼、有趣的课堂活动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循序渐进地、积极主动地去感知、体验和参与合作,形成综合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通过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和巩固知识,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1、情景教学法
“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而“语言都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因此,英语教学应当将其置于情景中,从情景教起。情景教学法强调语言在情景中的应用,使学生身临其境,展示具体生动的形象给学生,使教学在生动活泼的情景中进行。最终让学生通过感知具体形象,达到抽象思维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变被动的跟随为积极主动自觉学习行为。在本课教学里,我主要打算用情景法来贯穿。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象、声音、文字于一体,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考虑运用多种电教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变难为易。
3、交际法
学习英语,目的在于用英语进行交际。英语要作为交际工具来教,也要作为交际工具来学,做到学用统一。在英语教学中,要使语言形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使口语技能发展成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要达到这一要求,使学生能运用外语进行交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设法结合生活实际,创造交际活动情境,精心设计一些真实的情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利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提供师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交流中获得信息,习得英语。在教学中,我遵循这一原则,设计一些比较真实的情景。
4、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讲解教学内容,而是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所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都是通过一个个任务来进行,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四、教学手段
主要以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学法指导
教务于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主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让他们通过思考,将有关知识重新提炼总结。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教法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应该在学法中体现,这样才达到教与学培养能力的目的&39;。鉴于所学单词及句型特点及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我准备引导学生采用听、看、读、猜、想、说的方法来学习本课。通过听、看,达到有所思,有所得,帮助不同阶层的学生掌握学习重点;采用多表扬、勤鼓励的评价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学习积极性,在知识上均有所提高。
六、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Step1.Revision
1.dutyreport
2.复习unit2所学过的物品名称,为新课学习作铺垫。
Step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游戏法教学单词
任务一:家具名称大搜索
活动目的:让学生通过游戏掌握有关家具类的单词。
活动过程:(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课本P19的图画中寻找家具,规定时间内找得最多并能准确说出家具名称的小组获胜。
(2)在屏幕上用闪现的方式展示家具的图片,学生边看边说,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这些新词。
语言知识:What’sthis?It’s------.
2、直观法教学介词
(1)老师拿出铅笔和铅笔盒,通过不断变换铅笔在铅笔盒的位置,形象直观地引出三个介词:on,in,under
(2)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和铅笔盒,跟着老师边说边做动作,通过实践来体会这三个介词的用法。这一过程用chant的形式来进行,这样既强化了记忆,又避免了机械的死记硬背。
Step3.师生互动,学习探究
1.创设情景听对话,使学生学会运用听关键词和推测词意的能力。
情景一、Jimmy是个粗心大意的男孩,他总是把东西乱放。请你帮他把需要的东西找出来。做1B的练习。
情景二、Sally帮忙收拾了房子,结果Jimmy又找不到他的东西了。请你再帮他把东西找出来。做2A和2B的练习。
2.展示出几组图片,引出本课重点句型:
Whereis/are-----?It’s/They’re--------.
学生两人一组通过看图说话的形式来巩固和加深对重点句型的理解。
3.投影出1B的图片,引出本课另一重点句型:
Isthebaseball/Arethebooks-----?
Yes,itis./No,itisn’t.Yes,theyare./No,theyaren’t.
学生两人一组,其中一人凭记忆猜猜物品都放在什么位置,另一人打开书本检查正误,从而自然而然地操练这一重点句型。
Step4.合作交流,巩固提高
任务一:猜猜看
活动目的:通过猜物品的位置所在来巩固前面所学过的重点句型。
活动过程:投影出一所空房子的图片以及各种家具的图片。教师提问:Whereis/are-----?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派代表来猜:Isit/Arethey-----?
猜对最多的小组获胜。
语言知识:Whereis/are-----?Isit/Aretheyon/in/under-----?
Yes,itis./No,itisn’t.Yes,theyare./No,theyaren’t.
任务二:寻宝大行动
活动目的: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语言情景,学生自由选择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活动过程:学生课前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件东西收藏起来。以小组为单位,询问其他组员把宝物放在什么地方。规定时间内找到宝物最多者获胜。
语言知识:Whereis/are-----?Isit/Aretheyon/in/under-----?
Yes,itis./No,itisn’t.Yes,theyare./No,theyaren’t.
任务三:找差别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判辨能力,并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房间干净整洁。
活动过程:学生看两幅相似的图片,图片中有一些相同的物品,但所放的地点却不一样。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询问有关物品所在的位置。学生记录下两幅图片中物品位置的不同,并在班上汇报自己小组得出的结果。
Step5.Homework
设计自己理想中的房间,把它画出来,并在旁边加注英文说明。
这个作业的设计既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使课堂的知识得到了延伸,也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了体验成功的喜悦心情。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这一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充分揭示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操练。
确立教学程序各环节设计的理论依据:
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再利用所学的知识,由师生操练转向生生操练,由单向操练转向自由操练,由模仿提高到运用,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强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充当了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组织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整节课的设计以任务型的学习模式为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各项任务,开放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充分激活了学生的英语思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语言的积累,为今后实现真正的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结
综观整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任务型语言教学作为核心,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让学生用所学语言去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发展和运用自己所学语言。整个过程立足于学生本身,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出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经典教案范例篇13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1) 能掌握以下单词:
guitar, sing, swim, dance, chess, play chess, draw, speak, speak English, join, club
能掌握以下句型:
①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Yes, I can./ No, I can't.
② —What can you do? —I can dance.
③ —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I want to join the chess club.
2) 能了解以下语法:情态动词can的用法
want to do sth.的用法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一种群体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学习询问和谈论彼此的能力和特长;2)
2. 教学难点:
情态动词can的构成和使用。
三、教学过程
Ⅰ. Lead in
1. : I can play the
guitar.…等;再指着图片说:He/She can play the violin.Can you play the guitar?….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回答。
Then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class together.
Ⅱ. Presentation
He/She can dance/swim/sing//...等,学习表达活动的动词短语。
Ⅲ. Game (What can I do?)
T: Tell your partners what you can do. For example:
I can play the guitar. I can sing and dance.
Ⅳ. Listening
1. T: Now let’
(播放lb1b部分的教学任务。)
Ⅴ. Pair work
(lc部分口语交际的教学任务,学会运用can询问和表达能力。)
Ⅵ. Listening
听力和写作能力,完成2b部分的教学任务。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s.
Ⅶ. Pair work
1. Look at 2b and talk about what the people can do and the clubs they want to join.
老师可以和一名优秀的学生做一个对话的例子,让学生们明白如何去问答,例如:
T: What club does Lisa want to join?
S1: She wants to join the chess club.
T: Can she play chess?
S1: No, she can't.
2. Ss work in pairs to practice asking and answer about Lisa, Bob and Mary.
3. Ask some pairs to act out their conversations.
Ⅷ. Role-play
1. Ask Ss to look at the picture in 2d. Then Ss read the dialogue by themselves and try to find out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① What club does Bob join?
② What club does Jane join?
Ss read the conversation by themselves and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Then check the answers:
① Bob joins the soccer club. ② Jane joins the English and art club.
2. Explain something that Ss can't understand.
3. Let Ss read after the teacher or play the recording and let Ss read after the recording.
4. Ss work in pairs to act out the conversation.best.
Homework:
1. Remember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after class.
2. Write English names as many as possible in the exercises book.
初中经典教案范例篇14
第五章碳和碳的化合物
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
教学目的;知识;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等的物理性质,并联系性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能力:通过单质的性质学习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思想教育: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常见炭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共性、个性关系的认识人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教育。
重点难点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性和用途;金刚石和石墨物性差异很大的原因。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品仪器:铁架台、烧杯、漏壮举、直玻璃管,带导管单孔塞。
药品:木炭、活性炭、红墨水(或红糖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展示金刚石、钻石样品或投影幻灯片等。展示具有金属光泽、深灰色、鳞片状的石墨样品。
观察金刚石、石墨。
通过实物使学生有亲切感
[演示实验]用玻璃刀切割玻璃
用铅笔写字
用电池做导电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金刚石、石墨的色态、硬度、导电性。
边观察,边记录:
1.纯净的金刚石是一种色呈形透明状的晶体,硬度。
2.石墨是一种色有不透明的细磷片状体。它的硬度,有感,能够。
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及它们的用途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对比的方法学习。
[讲述]实验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能在氧气中燃烧,而且都生成同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思考、并初步理解
突出金刚石和石墨的共性
[提问](1)燃烧产物是什么?
(2)它们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根据学过的CO2检验方法得出结论。
(1)燃烧后都生成。
(2)它们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单质。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设问]为什么同一种元素的形成几种不同单质?为什么它们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展示金刚石和石墨的晶体结构模型(或示意图)(最好用计算机演示),并加以说明。
设想、思考。
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由于不同,形成了不同种单质,它们的性质有较大的。
引起思考和兴趣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提问]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它们有哪些重要的用途?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归纳总结:
讨论并回答
归纳、总结并记录。1。金刚石的硬度居天然物质之冠,可制成玻璃刀、钻头或装饰品等。
2.石墨硬度很小,有滑腻感,可制成铅笔芯;能够导电、溶点高,可做干电池和电炉的电极、制造能熔融金属的坩埚等。
结合实验教学
联系实验学习和记忆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完成
完成练习一
及时记忆
[过渡]讲述;常见的炭有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它们的主要成分是微晶石墨。展示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的样品。
观察、比较、记录
联系实验学习
[演示实验]1。木炭的吸附性(课本P80~P81实验5-2、5-3)
2.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课本P.80~P.81实验5-2、5-3)
观察、思考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提问]木炭、活性炭为什么能余去有色气体、色素或异味气体?
[讲述]根据实验现象,学生讲座讲述汲附原理。
思考并讨论
思考、理解并记录:
因为木炭具有结构,可以。
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常见的炭
阅读识记
联系实验学习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指导学生完成
完成练习二
理解并记忆所学知识
小结本节主要内容;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及几种常见的碳,虽然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在物理性质上却有较大的差异,这是由于它们的晶体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没而引起的。根据它们的性质掌握它们的主要用途。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小结。
体会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
对学生进行物质结构决定其性质,性质决定其用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附1:课堂练习一
1.自然界里存在的碳单质有和.在天然物质里硬度最大的是,它可以做等。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可用于制作等。
2.金刚石和石墨在氧气里燃烧后,生成的产物都是,说明它们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却有很大的,这是由于它们的晶体中而造成的。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碳单质的一组物质是金刚石和石墨(B)木炭和焦炭(C)活性炭和炭黑(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一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单质(B)一种元素可能形成几种单质(C)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单质性质相同(D)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都是黑色的
附2:课堂练习二木炭可用来脱色、除臭味,这是利用它的可燃烧(B)稳定性(C)还原性(D)吸附性木炭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这是因为木炭比木材轻(B)木炭不溶于水(C)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D)木炭不易跟其它物质发性化学反应将下面碳的单质与它的用途用短线联接起来:
碳单质用途
木炭切割玻璃
活性炭防毒面具
石墨制作电极
焦炭制黑火药
金刚石治金
炭黑制油墨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金刚石石墨金钢石钻石、钻头等石墨铅笔芯和电极等
2.二氧化碳碳单质差异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3.D4.B5.D6.C
7.木炭切割玻璃
活性炭防毒面具
石墨制作电极
[1] [2] 下一页
教学目标 学习数字1-10和how many接可数名词复数形式的句型 教学重点 How many desks are there? There are thirty-two. a book ten books 教学难点 how many接可数名词复数形式的句型;数字1-10的拼写 教具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 1 教学课程 S1: How many …are there?? S2: There are… 4.Practise1.Greeting. 2.Warming-up 1)Learn the numbers 1-10. Then Listen and match. 2) Students listen and say the numbers. 3) Listen and say: T: What’re these/those? S: They’re eyes.. T: How many desks are there? S: There are 32. 3.Drills Work in pairs. Ask and say. S1: What’re these? S2: They’re…. 1) Write the numbers. 2)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write the phrases. 5.Conclude 6.Homework Work book. 课后评价: 个人修改 教案 课题 Starter Module3 Unit1 课型 listeningandspeaking 教学目标 学习询问颜色句型 教学重点 What colour are …? They are red. How do you spell “red”? R-E-D. 教学难点 颜色词汇的拼写记忆 教具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 1 教学课程 1.Greeting. 2.Warming-up 1)Look and learn the word:apple,banana,flower,tree,bird,cat 2)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the colour words. 3) Listen and say: T: What colour are they? S: They’re red. T: How do you spell “red”? S: R-E-D.. 3.Drills Work in pairs. Ask and say. S1: What colour are they? S2: They’re…. S1: How do you spell it? S2: … 4.Practise 1) Read and match. 2)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write the sentences. 5.Conclude 6.Homework Work book. 一、说教材 1、本课在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式的加减》这节课是代数运算的基础,分两课时完成,我所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及简单的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同时也学习过分式的基本性质,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将为《分式的加减》第二课时以及《分式方程》的学习做好必备的知识储备。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运算,具有一定的代数化归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其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有条理思考及代数表达能力,体会其价值。 4、重点、难点 ①重点: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 ②难点: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及简单的分式混合运算 二、说教法 本课我主要以“创设情景——引导探究——类比归纳——拓展延伸”为主线,启发和引导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师生共同研究探讨,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过程。 三、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归纳和巩固提高”四个层次的学法。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 问题1:甲工程队完成一项工程需n天,乙工程队要比甲队多用3天才能完成这项工程,两队共同工作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问题2:2001年,2002年,2003年某地的森林面积(单位:公顷)分别是S1,S2,S3,2003年与2002年相比,森林面积增长率提高了多少? 老师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再共同研究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探究、发言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这两个问题情境,引入分式的加减运算,既体现了分式加减运算的意义,又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建立分式模型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环节:同分母分式相加减 想一想:(1)同分母的分数如何加减?如:2/3+5/3=(2+5)/3,:2/3—5/3=(2—5)/3;(2)思考:类比分数的加减法则,你能归纳出分式的加减法则吗?老师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类比、探究并大胆猜想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学生活动: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并多举类似例子进行类比,而后,小组发表意见,说明自己的推测。 在学生通过交流得到猜想的基础上出示做一做:做一做:(1)1/a+2/a=_____________2(2)x/(x—2)–4/(x—2)=___________(3)(x+2)/(x+1)–(x—1)/(x+1)+(x—3)/(x+1)=___________教师通过让学生练习“做一做”的题目,加以验证和领悟,法则的形成打下基础,并导出分式加减运算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老师活动:引入习题“做一做”,适当纠正学生的语言,并板书法则学生活动:通过个体练习,领悟规律,再小组交流,形成法则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分数运算方法,大胆猜想分式的加减法则 (二)主动探究,拓展延伸 第三环节: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想一想: (1)异分母的分数如何相加减?如:1/2+2/3=?:1/2—2/3=?。 (2)你认为异分母的分式应该如何加减?如:1/a+2/b=?老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通过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类比得到异分母分式相加减的方法学生活动:参与交流、讨论、归纳异分母分式加减的方法设计意图: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类比思想;同时通过讨论解决分式的通分,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式转化为同分母分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三)例题教学 第四环节:解决问题 (1)回到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s3?s2s2?s111?问题一:(?)s2s1nn?3问题二: (2)例题1:计算(课本P81页)老师活动:出示习题,巡视、引导、纠正学生活动:自主完成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能力 (四)随堂练习 第五环节:巩固深化 老师活动:巡视、引导学生活动:个体练习、板演设计意图: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方法(五)课堂小结第六环节:提高认识老师活动:本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活动 归纳总结 (1)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 (2)简单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和归纳能力(六)作业布置第七环节:反思提炼课本P27第1、2题五、板书设计初中经典教案范例篇15
初中经典教案范例篇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