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教案设计 > 教案范文 >

古诗通用教案模板

时间: 新华 教案范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规划教学时间,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资源,使教学过程有序、连贯。怎样写古诗通用教案模板?这里提供古诗通用教案模板分享,供大家参考。

古诗通用教案模板

古诗通用教案模板篇1

【课前透视】

本课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练。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从不同侧面表示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同学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同学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小朋友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协助同学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同学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认知“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同学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研究法、朗读感悟法。

【课前准备】

1、每个同学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课文插图、《春江花月夜》古筝、绘画资料。

3、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

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

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同学观察画面。图中都画了些什么?是什么季节?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身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对话平台

学习古诗《所见》。

一、初读

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

让会读背的同学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如:

“所”读平舌音、“捕”的声母是“b”而不是“p”等。

3、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思路:真实、扎实应是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启发同学领读,充沛尊重了同学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

二、细读

抓住重点字词,了解诗句大意。

1、引导同学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同学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同学可能有出的问题,如:

“樾、意欲”的含义等。

教师应在充沛引导同学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问题的答案。

3、引导同学结合插图和自身的理解,粗略讲讲诗意,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思路:引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同学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学心理需要,有利于同学的发展。

三、诵读

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1、采用范读、领读、对读、齐读等形式,引导同学感悟诗句的韵律,停顿等。

2、自由练读,体会感悟。

3、借助插图,以及古筝曲,创设意境:

教师运用语言进行描绘,引导同学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4、背诵诗句。

思路: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同学的情感体验,促进同学理解感悟。

四、写字

自主写字,提高同学观察能力和书写水平。

1、重点指导同学认为难写的字,可让同学参与指导范写,为大家讲解,如:

“木”字旁的写法等。

2、同学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本节课可重点指导写“诗、林、童”。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学习古诗《小池》。

一、回顾

引导同学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为学新知做准备。

1、指名背诵《所见》,并试着用自身的话说说诗句的内容。

2、回想一下,上节课俺们是怎样学习的?

思路:激发同学,回顾体验,简要概括也学习方法,为学习《小池》做准备。

二、自学

尝试自学,合作交流,培养能力。

1、引导同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协助同学分配角色,分解任务,明确方法。

2、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学习情况,以吸收反馈,调整教学。

思路:依据课标的要求,正确处置师生的角色关系,处处以同学为主,引导同学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自读自悟中,不时积累,不时迁移。教师则根据同学各方面的特点,注意指导、引导、诱导、辅导。这样能充沛调动同学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主动地,生动地学习,从而有效地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汇报

各组汇报交流,发现共性问题,强调重点问题。

1、由各组派代表陈说本组学习情况及学习收获,可引导同学当小老师,到黑板前讲解,如:

字音“柔”应为róu不是yóu,多音字“露”的两个读音,以及词语的意思。“细流”“树阴”等。

2、教师引导同学互相评价,同时抓住共性问题,如:

“终究”“惜”“无穷”等,采用“读、看、想、议”等方法,协助同学理解。

3、让同学用自身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并谈谈自身的感受。

四、诵读

坚持以读为本,促进同学感悟。

1、采用自读、对读、齐读、扮演读等方式,引导同学诵读,背诵。

2、出示画面,引导观察,播放音乐,引导同学读背:

特别要注意指导同学读出诗的韵味。

注意韵尾“流、柔、头”的读法。

五、实践

创意表示,促进理解,发展个性。

1、引导同学结合着自身的阅读理解,观察感受,谈一谈对夏天的印象。

2、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表示夏天。如语言描述、绘画、背诵诗歌等均可。

3、交流评议。

六、写字

自主选择难点字,提高书写能力。

重点指导“黄、立、闭”,教师大胆放手,相机示范,引导同学评价。

古诗通用教案模板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迹”等12个生字;会写“首、无、采”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字词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板书:古诗二首。

2.教学“首”。

(1)量词,一首歌,一首诗等。

(2)古诗二首指的是哪两首?画出来,读一读。

3.(课件出示荷塘图片)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来到池边,看见发生在荷花池里的关于一个小娃的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诗题)

4.板书课题:池上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画出生字宝宝,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首、踪、萍”等字的读法。(“首”为翘舌音,“踪”为平舌音、后鼻音,“萍”为后鼻音)

(3)课件出示生字词,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2.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笔画。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重点指导两个字易写错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共九画,第三笔是长横,第四笔是短撇。

采:上半部分的笔顺是“撇、点、点、撇”,爪字头的撇是横撇。

3.生字宝宝告诉老师,它们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大家能不能准确地找到并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诵读古诗,了解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全班齐读古诗,读通读顺。

2.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图上画了一片荷塘,荷塘上开着几朵粉红的荷花,有一个小朋友撑着小船,到荷塘中采莲蓬。)

3.教师解读古诗。

(1)课件出示词语的意思。

撑:撑船,划船。小艇:轻小的船。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解:知道,懂得。浮萍一道开: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2)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件出示每句诗的翻译,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诗句。

(4)指定一名学生读诗句翻译,另一名学生朗读诗句。

4.集体讨论: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中的“小娃”可爱吗?你从哪里看出他的可爱?(“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

5.指导朗读、背诵古诗,读出小娃的天真无邪、顽皮可爱。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学习《小池》

1.出示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的字音。

3.指名两人一组朗读并汇报。

三、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去掉音节认读。

2.认读课后“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

3.指导书写生字。

“树”用“加一加”的方法:木对=树。

“爱”为上中下结构;“角”字中两横不能碰两边。

“尖”字上方“小”变成部件后竖钩变成竖。

四、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一)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都看见了什么。

2.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找出来。(泉眼、树荫、小荷和蜻蜓。)

(二)理解诗意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理解“泉眼、晴柔”的意思,教师引导理解“惜”“爱”的意思。

(泉眼:涌出泉水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5.简单讲述诗意。(联系生活理解)

6.全班齐读全诗,说说此诗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哪些词可以体现出来?

7.各种方式诵读古诗。(齐读、比赛读、合作读)

五、课堂小结

1.教师请学生欣赏荷花池的美景图片。

2.全体学生朗读古诗。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学习古诗的时候,我先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领悟图画内容,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在生字教学中,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然后让学生自由质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构建和生成。

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意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激发阅读兴趣。

古诗通用教案模板篇3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一、启发谈话

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词,今天来学习其中三首。

二、学习诗句

1、提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看注解理解词义。

⑶连起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中。

⑷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2、学生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逐首理解。

三、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惑

四、教师小结(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

古诗通用教案模板篇4

24、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①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②白雨跳珠乱入船。③

卷地风来忽吹散,④望湖楼下水如天。⑤

【注释】

①望湖楼:楼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上,是当时眺望湖中景物的楼。

醉书:酒醉中题写此诗。

②翻墨:打翻了墨水瓶。这里形容云像泼翻的墨一样黑。

③跳珠:滚跳的珍珠。这里形容白色的雨点像珍珠一样跳跃不定。

④卷地风:吹到地面上卷起的大风。

⑤水如天:形容雨过天晴,湖水像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杭州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诗的大意说:夏天,天空中变化不定,霎时间乌云滚滚,像泼翻的墨水一样扩散开来,开始时,并未遮遍青山。黑云继续扩展,不多会儿,倾盆大雨就下起来。白色的雨点打在船面上,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往船里乱滚。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4、古诗两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作者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他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曾经有机会做我们赣州的父母官,但因与当局政见不合,未赴任就辞官闲居乡里了。杨万里的诗活泼自然,平易浅显,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诚斋体”,在当时便影响很大,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为“南宋四家”。比如选作我们小学课文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以及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充分体现了“诚斋体”自然清新的特色。

在杨万里现存4000多首诗中,《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又是比较特别的一首。说它特别是它不仅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表达隐晦的送别诗。在送别之情的表达上,与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著名送别诗还有很大的不同。它既不像“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那般深情款款,也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缠绵离愁,更不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那样的豁达祝福。送别的主人公林子方是作者的下级兼好友,当时正要离京赴任福州知府。据说对于升迁地方官,林子方倒是满心欢喜,按道理诗人也应该给予他祝福才是。但是他实在是舍不得这位好友的离开,于是在诗作的一开头就突兀的来了一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毕竟”一词虽显得突兀但确实精妙,看似脱口而出,实则很好地表达了作者那种在美景冲击下惊喜的直观感受,也起到了强化西湖之美的效果。但细读之下,我似乎还品出了惊喜的表象下一丝隐晦的急切在里面。他急什么呢?拿现在的话翻译过来就知道,“看哪!六月的西湖果然与平时间不太一样啊,真美啊!”似乎有向好友着急推销西湖美景的嫌疑。果不其然,下文他便费尽笔墨地把西湖的荷塘之美写到了极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看吧,“接天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而在灿烂阳光的映照下,那朵朵荷花红得是那样的艳,那样的娇,一“碧”一“红”相互映衬,又是何等绚烂生动的一幅西湖美景图啊!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苏轼的一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徜徉在杨万里描绘的这样一幅带给人强烈视觉冲击的图画里,我想,就是西施,怕也要艳逊三分吧!作者在这里实在是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啊!但是在好友离别之际大力推销西湖美景,作者有这必要吗?且不说此时的林子方有没有这心思去欣赏,两人同为京官多年,六月的西湖美景难道就从来都没见过吗?唯一的解释就是诗人其实是在隐晦地向好友表达挽留之意,他心里曲曲折折的意思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你看家里多美呀,多好呀!福州那破地方有什么好的能比得上咱这美丽的西子湖吗,你为什么非得死心眼的往外走?”说来好笑,后代的学者们还牵强附会解读出了这么一层意思。说“毕竟”一词表现出了杨万里的急切心情;“西湖”则是指首都临安;“六月中”是指朝廷;“天”和“日”都指皇帝;“接”有“挨着”的意思;“映”映衬,在太阳下;“莲叶”、“荷花”都指林子方;“无穷碧”、“别样红”是说前途大好,一片光明。这样一来整首诗的意思就出来了:老友,毕竟是在朝廷里面,和外面官场是不一样的。你只有呆在皇帝身边,才能有所机会,才能有所成就,才能前途光明啊!

但不管怎么着急,杨万里的这心思却是不敢表露得太直白了,毕竟人家是乐呵呵地跑去升官的,只能在诗里旁敲侧击地隐晦表达了。只是林子方正在兴头上,压根就没听出来,到底还是走了。两人从此天各一方,再也没有交集。今天,这离别的故事也早已湮灭在了历史长河中。但细细品读此诗,我却仿佛还能看到那美丽的西子湖畔,两个即将离别的好友正谈笑风声,兴致勃勃地指点着美景,在那摇曳的荷叶掩映下,一人的脸上偶尔会掠过那么一抹淡淡的急切和无奈……人最终是没留下来,这首特别的借景送别诗却因为它大气、精妙的极高艺术水平而留了下来,直到千古而下,仍被我们争相传诵、解读着。

古诗通用教案模板篇5

内容预览: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一、教学重点提示:

1、理解每首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流利诵读,欣赏和背诵每首古诗。

二、教学时间: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赏析一、二首诗。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这两首诗在古诗中叫做什么格式的诗?

律诗。前一首像七律,但不是律诗,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后一首是五律。

2、律诗的形式怎样?

由四联构成,首联、颈联、颔联、尾联。共八句,中间两联各自对偶。基本双句押韵。

3、请回忆两首诗的作者、年代、作品选自的篇目等知识。(除幻灯片之外,教者可口头介绍一些情况。)

出示幻灯片:

4、读准下面的字音:

二、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音调、节奏和感情。

可打出幻灯片,加注读音节奏。(基本采用悲壮、慷慨之语气语调,速度稍慢。)

三、学生齐读,教者点评。

四、赏析两诗内容,形式是让学生边对照书下注释,边揣摩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①你觉得诗人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诗歌意境?

一场边关战争的意境。

②既写黑云压城,又写甲光向日,矛盾吗?

不一定是实写,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想像之词。云缝中透射一缕阳光也是可能的。

③你觉得这一派边塞风光可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壮美;苍凉、悲壮。

④景色的描写为下面写战争渲染了一种形势?

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⑤歌颂了哪两方面的守边将士?

城内、城外。

⑥这首诗意在歌颂什么?

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兵临城下,紧张危急,披坚执锐,严悲壮苍凉: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阵以待。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卷红旗,潜师夜袭,勇往直前,保歌颂英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卫边疆。

《别云间》

①你认为别云间,除了别故乡,还有其它意思吗?

诗人内心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②首联充满了一种什么感情?

悲苦感叹。

③为什么诗人觉得天地不宽广?

祖国山河沦陷敌手,自己本欲振翼搏击,谁知落入罗网,所以顿觉天地变窄了。

④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事业未成,老父殉国,老母尚在,妻有身孕,自己又将踏上死亡之旅,怎能不无限留恋。

⑤最后一联,使全诗格调起什么样的变化?

由悲而壮,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

⑥整体上,这首正气歌饱含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爱祖国,爱家乡,为之奋斗而视死如归。

三年羁旋客,今日又南冠。回忆征程,放眼河山。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落入罗网,悲苦感叹。爱祖国爱家乡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由悲而壮,无限眷恋。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视死战斗,冲天豪气。

五、齐诵两首诗。

六、布置作业:整理笔记,翻译两首诗。背诵两首诗。

古诗通用教案模板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遣力:不遣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遣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遣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评价—再读。

(2)齐读。

(3)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观书有感》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小结

[1] [2]  下一页

课前思考: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其中当属被世人津津乐道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这是一首哲理诗,写于宁宗庆元五年(1199)。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课前思考:

朱熹的《观书有感》,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课后反思:

背诵古诗,学生往往兴趣浓厚;理解古诗,学生却往往疲于应付。古诗内涵丰厚,意蕴隽永,我们平时大多喜欢用自己几十年的语言经验去理解古诗,然后再强行传达给学生。所以学生学习的古诗语言往往不是在自己的语言经验建立起来的新的语言积累,这样的语言往往缺少生命力,缺少再生性、增值性。为了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古诗的语言,自主构建新的语言积累。我打破常规:在学生理解了诗中的词语和诗句意思的情况下,再从课题入手,反诘诗题《观书有感》,向学生提出:诗中只字未提读书,怎么诗题却是《观书有感》,不如换成《观塘有感》吧?由于每个学生在学习古诗时获益是或多或少的,所以积累的语言印象也就有深有浅。我以小小辩论会的形式出现了,让持诗题应是《观书有感》观点的学生,来说服教师和个别学生组成的反方,一下子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由“让我读,让我说”变成了“我要读,我要说”,而且是“我要读好,我要说好”,否则怎么能说服得了老师。

授后小记: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这一首诗当然是说理之作,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已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关于两首诗的整合

这两首诗都是写古人读书感想的。可帮助学生整合起来看:“古人学问无遗力”,因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所以才有:“悬梁刺骨、程门立雪、凿壁借光、囊萤映雪”……做学问也是非常辛苦、艰难的“少壮工夫老始成。”所以有“齐白石的‘不教一日闲过’”……

如何才是真正有学问呢?除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看书外,还有“纸上得来终学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课后小结:

这两首古诗都是关于读书的诗。其实六年级学生积累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古诗、、古今贤文,甚至说理性的文章有很多,乘机帮助学生梳理一下,不是很好吗?

课后反思:

为什么题目是《观书有感》?

“为什么题目是《观书有感》而不是《观塘(渠)有感》?”这是学习了朱熹的诗《观书有感》之后大多数学生的疑问,其实也是我的疑问。   

朱熹在读书时产生了感慨:要使头脑更加聪慧,就得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知。作为一个理学家,特别又是一个教育家,这样地劝告别人,未免太直露了,所以他想倒了打比方(譬喻)来加以说明,这样就有了这首写清渠喻读书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写的是看书有所感悟,而不是写看到清渠(方塘)有所感悟。用譬喻的方法说理既形象又直观,所以文题就是《观书有感》了。   

上一页  [1] [2] 

古诗通用教案模板篇7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二、赠汪伦

教学目的:

1.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达到会背,会默写。

3.欣赏李白的诗(小学生必背古诗中的)。

教学准备:挂图,录音机,写好的书法作品:李白的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画故事引入,激起兴趣

1.出示图画,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放录音:有关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小故事,和《赠汪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二、自读自学,领悟诗意

1.检察预习,你查了什么资料,了解了什么知识?

2.自读古诗,说说读懂了哪些内容。

3.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4.连起来说说诗意。

5.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怎么写的?你从哪里体会出李白和汪伦的情谊深?

三、感情朗读,理解背诵

配乐有感情朗读,提高兴趣,体会感情。

四、表演诗意,创造理解

表演诗中描绘的场面,创造性地理解古诗,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扩大阅读,欣赏古诗

先回忆学过的李白写的诗,感情朗读。

然后欣赏小学生必背古诗中李白的诗,是老师事先写好的书法作品,扩大阅读面,激起兴趣,为课后题奠定基础。

(附课后选做题:举办一次书法比赛。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写成书法作品,比一比谁写得好。)

古诗通用教案模板篇8

教材分析:

课文的两首诗均是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简易。

学情分析:

两首古诗简单易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细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古诗所蕴含的内在意境。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意思。能体会《访隐者不遇》描绘的情景,写一段话。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理解《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想象诗人描画的情景。

(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

(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默写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诗句的理解,想象诗人描画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者(见教案后“资料”)。

(二)教师范读,学生初读这首诗,查工具书,理解“隐者”“不遇”。

(“隐者”,即隐士,隐居山林的人;“不遇”,没有见到。)

(三)理解这首诗的题目“寻隐者不遇”:

板书课题、解题。“寻”,寻访。“寻隐者不遇”,意思是寻访隐者,没有见到。

(四)齐读这首诗,再自由细读每一句。弄清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再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过程:自己小声说——小组议论——全班交流——教师补充订正——小结。

第一行:“松下”,在松树下面,是在山林的一棵松树下面(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和环境)“童子”,小孩,被寻访者的徒弟(点明了人物)。

第二行:“言”,是说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寻访隐者,在松树下碰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徒弟。我问他师父的去向,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第三行:“只”,就;“此”,这。

第四行:“云深”,云雾迷蒙;“处”,地方。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五)反复诵读,想象诗人描画的情景。

隐者在云雾迷蒙的山中采药,连小徒弟都找不到,可见山的高大幽深。

(六)指导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

学习《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  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  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五、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振——晨蝉——弹忽——物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古诗通用教案模板篇9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副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今天俺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幅画。

2、同学观察图画,用自已的话说说自已看到的图,看谁说得美。今天俺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望庐山瀑布》,随机引导认知生字“庐、瀑”,并引导同学了解作者。

二、感悟读诗并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⑴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知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⑵用自身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如,在课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⑶再把生字放入诗中识字。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俺会认”,同学自愿认读自身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身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的。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同学,激发同学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同学体验胜利的喜悦,调动同学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3、将开课时看到图时的感情投入诗中,读诗。自由读、单个读、评读。

4、说说自已通过读诗在脑子中看到了什么?

5、个人情感体验巩固识字:

让同学在会认、会写的字中,选择自身最喜欢的字,联系自身的情感体验,说说为什么喜欢。同学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熟悉的字组词说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三、示范讲解指导书写生字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善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同学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同学一笔一笔地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上节课大家学了什么呢?对,那么和诗仙李白一同生活在一个时期的还有一位特别有名的大诗人,人们把他称为诗圣。他就是杜甫,今天俺们就来读一首杜甫的诗《绝句》。

二、朗读感悟并识字

程序基本同上节课。(略为改动:先让同学感悟读,不要看图,通过读诗想象图画,然后再看课本上的图进行品评)

三、指导书写

【】

诗,是语言的艺术;画,是线条色彩的艺术。诗画历来不分家,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杜甫的这首《绝句》不只是描写春色的好诗,更是一幅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春色图。教学时,俺让同学给诗配画,诗中找理由,构建课堂。在课堂上,俺故意让同学教俺画画,帮俺选颜色。同学的情绪非常高涨,无意之中就感悟了这首诗的很多语言特色(如“黄鹂、翠柳、白鹭、青天”),以及景色的层次感(如:首句写的是屋外近景,次句是远景,第三句是远眺,第四句是近景)。在析画、绘画、赏画中,使诗意、画意相得益彰。让自身感受最深的是当俺画好“一行白鹭上青天”时,俺班的画画能手程子月说出了自身的感悟:“老师,你画错了,你这样平的画没有画出白鹭上青天的样子,应该由下而上画,这样才是飞上青天。”是啊,就是这个“上”字写出了景色的动态美啊!在俺们的课堂上多让小朋友主动多让小朋友感悟多让小朋友发现,受益匪浅的仅仅是他们吗?

古诗通用教案模板篇10

这是一篇充满浓郁现代气息的传说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牧童指出唐朝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课文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充满童贞童趣的语言渗透了谦虚、从善如流和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本理念。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和学生中的人文资源,引导学生抓住围观人的表现与小牧童的话进行对比感悟,在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演一演中充分感受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勇敢,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弥补缺失,取舍文本;对比感悟,启思立新。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生字卡片、智慧树乐园挂图、多媒体课件及我国名画家的作品、学生给画配话的练习单。

第一课时

一、激趣启思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朋友,他们是谁呢?(课件出示:戴嵩和牧童)

2.指名读他们的名字,去掉拼音读“戴”:咱们班有姓“戴”的吗?(如果没有,建议学生回去可以调查一下周围的人。)

3.了解戴嵩吗?指名说说,教师出示“我知道”的内容。

4.(板书:画家牧童)齐读:你发现了什么?(“画家”两个字写得大“牧童”两个字写得小)猜猜我为什么这样写?(因为戴嵩是大人,是画家;牧童是小孩,是放牛的……)那么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二、自主探究

1.学生轻声读课文,划出生字,反复地多读几遍。

2.同桌合作做“你指我认”的游戏:一个人拿卡片,另一个人读生字,遇到不会的放在一边,同桌互相帮助识字,看哪组合作的最好。

3.指名当小老师领读:带拼音读词语、去拼音读词语、打乱顺序读生字。

4.猜猜找找的游戏:请你根据老师的表现猜一猜,找到相应的生字.

注:字谜──黑土

动作识字──戴拱翘抹

体验识字──一个人常常因为做错事或有缺点而感到不好意思.

5.参加“智慧乐园”:智慧树上智慧果,智慧树下你和我,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摘到智慧果吗?

6.写字:抹、挤、拱、批评、决

(1)观察体会: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

(2)教师范写:你们想让老师指导写哪个字?学生自由选择。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对于写得好的学生奖励一面小红旗,并全班展示写得好的字。

三、对比感知

1.检查读文,师生共同评议,重点纠正字音和难读的句子。

2.默读课文,思考:对于戴嵩的画,大家是怎样评价的?

(1)出示商人、教书先生和牧童的话,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结合插图学生想象:其他人会说些什么?相机理解“纷纷称赞”。

3.大家为什么纷纷称赞戴嵩的画?轻声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1)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戴嵩是著名的画家?学生练习读、指名选择喜欢的句子读、教师范读、分组读(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读?)

(2)重点指导这两句话: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戴嵩的画画得好。)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细笔轻描,很快就画完了。(戴嵩画得很快。)

(3)师:你们看,汉语中的“一”多神奇啊!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夸夸它吗?

四、总结思考

大家对戴嵩的画赞不绝口,在这种情况下小牧童却说他画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第二课时

一、旧知导入

1.上节课的生字朋友你们还认识吗?师生对口形猜字,开火车读生字。

2.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对于戴嵩的画,大家赞不绝口,可是小牧童却挤进人群大声喊,(喊什么?)指名读、男女分组读、齐读.

二、读文品悟

1.听到小牧童这样喊,围观的人什么反应?结合插图想象当时的情形:人们又会说什么?

2.戴嵩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轻声读课文5.6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练习读、同桌分角色读、指导读、范读、评议读、表演读。

4.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全文:教师和学生共同表演,其他学生可以当观众,也可以当围观的人。

5.深入思考

(1)读到这里,你想说点什么?想对谁说?指名任意说。

(2)课题这样写合适吗?(教师重新写“牧童”,字的大小和“画家”一样大。)

律动:配乐欣赏中国画家的作品。(其实在我们国家还有许多著名的画家,下面让我们在轻松的音乐中休息一下,欣赏欣赏他们的作品.)

三、拓展延伸

重点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和李苦禅的《鹰》,请学生为他们的画配上话,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几句都行,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四、规范写字

重点指导“兄、呆、商、购、价钱”

1.学生认读生字,描摹体会:你发现了什么?

2.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重点指导难写的字。

3.学生练习书写,互相评价,教师展示学生作业。

古诗通用教案模板篇11

教学目标:

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悟是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具准备: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望庐山瀑布》)

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出示课件庐山画面。)

二、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四、巩固生字

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五、学写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

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前两行描写看到的景物。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后两行是作者的想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绝句》)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望庐山瀑布》。

2、填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说说诗人杜甫。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读准字音,再读正确、读通这首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朗读,齐读,注音纠正读错的字音。(如“行”不读xíng;“泊”不读pò)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画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树,黄鹂,天上飞的白鹭,山上的积雪,江面上的船)

老师在学生回答后板书:黄鹂、白鹭、雪船

2、看图思考: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结合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课文,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四、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读词连诗。(老师出示诗中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点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五、识字、写字,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要求认识的字“鹭”“含”“岭”“泊”“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练习组词语。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吴”“含”“窗”“岭”“鸣”“绝”“泊”“柳”。

3、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方法,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窗”与“柳”的笔顺。

5、老师范写。(注意把字写美观,提示易写错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6、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7、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第2道填空题。

六、课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七、推荐书目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古诗通用教案模板篇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3、在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4、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意境,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请一生回答)它是一首——词(学生接着说)。是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屏幕出示:教师提供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农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农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板书:清平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读。

4、预设: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ao、bo(板书)

注意:“莲蓬”的“蓬”。

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媪。连着前面的“翁”一起读。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

5、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这次要求看着屏幕读。(屏幕出示)

6、指名读。

教师指导:读通、读正确并不难,但是,同学们,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茅檐/低小”,哪里停顿了,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的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来,在位置上自己再练一练。大家一起读。

7、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了便于比较,我把这首词,变了个样。(屏幕出示)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一空行,说明它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8、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片,男同学读下片。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把握词意。

1、同学们,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这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理解:吴音,他们是用什么语言聊天的)

4、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来,再读课题。——清平乐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你还看到了什么?——青青草。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62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