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通用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优秀的科学教案通用应该是怎样的?快来学习科学教案通用的撰写技巧,跟着小编一起来参考!
科学教案通用篇1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一天的垃圾【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些垃圾一经丢弃会给环境带来污染。过程和方法: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会造成破坏。关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难点: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重点: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每组派一位学生把垃圾带到学校来进行分类和称重统计。2、收集垃圾堆、垃圾场的图片和垃圾污染河道的图片。3、教师准备弹簧秤。【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布置:每组派一名同学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统计工作。(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在家称量好再把数据带到学校来进行统计,但一定要事实求是。教师也可以把自家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和称重演示。)课前布置:1、调查走读生数量2、要求将垃圾家庭垃圾带到学校。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先自学课本第一课,将垃圾在家里分类后进称重。二、一天垃圾的分类、称重和填写记录表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教师演示垃圾的分类和称量。2、学生分组分类,称量并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表。(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卫生。)三、关于垃圾的讨论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来源。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张大表格,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3、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4、阅读北京人均日产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5、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至少提炼以下几点:(1)人们的家庭生活会产生大量的垃圾。(2)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商场、学校也会产生大量的垃圾。(3)大量的垃圾丢弃后,会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4)垃圾需要科学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四、课堂小结:讨论并记录通过学习懂得的与垃圾相关的知识,也记录下学习了这节课产生的一些思考。板书设计:
一天的垃圾:让学生将垃圾带到学校合适吗?在尊重事实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的要求下,如何帮助学生的一天的垃圾。对于以住校生为主体的学生,这确实比较困难。
科学教案通用篇2
活动目标:
1、学会通过目测法、重叠法比较大小不同两个物体的大小。
2、能初步比较出生活中简单常见物体的大小,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
3、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参与观察探索。
活动准备:
1、ppt
活动指导:
1、创设游戏情境,激趣导入
指导语: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两只熊宝宝,我们先看看是哪两只熊宝宝吧。一只大熊一只小熊,哪一只是大熊?哪一只是小熊呢?
2、实际操作,学习常见的比较方法
(1)出示图一:一天两只小熊起床了。它们需要刷牙,我们通过重叠比较发现一只牙刷大,一只牙刷小。那我们应该怎么分给两只小熊呢?
(2)出示图二:他们刷完牙之后想要坐车出去玩。这两两辆车有什么区别呢?
(3)出示图三:两只熊宝宝出门以后想去玩球,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球有什么不一样呢?
(4)时间不早了,两只熊宝宝的肚子都饿的咕咕叫了,它们找到了蜂蜜。我们一起比一比这两罐蜂蜜有什么不一样?一个大,一个小。那我们应该把小的蜂蜜送给大猫还是小猫呢?
3、通过巩固练习,引导幼儿进一步学习
指导语:小朋友们都很棒,学会了比大小,现在老师要来考一考小朋友们,看看你们都学会又快又正确的分辨事物的大小了吗?
活动延伸:
回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找找“大”和“小”。
科学教案通用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布和塑料不同的透水性能。
2.了解布衣和雨衣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用途。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备布衣、雨衣、一块棉布。一块塑料布、塑料桶。
2.用于试水的各种材料,如毛巾、布袋、塑料袋、伞、纸袋等。
3.音乐磁带和cd。
活动过程:
一、小实验。
1.教师:准备好两个塑料桶,将一块塑料布和一块棉布分别固定在桶的上方,请幼儿猜一猜。
--教师:我把水浇在塑料布和棉布上面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呢?(引导幼儿猜想)
2.请两名幼儿分别将水倒在塑料布和棉布上,幼儿验证猜测。
--教师:桶里的水漏下去了,哪个桶里没有水漏下去?为什么?
二、进一步实验。
1.教师将棉布浸入水中,再拎上来,让幼儿仔细观察水是怎样渗透棉布,再往下流的。
--教师:怎样才能把布里的水弄干呢?(拧、挂起来晒。烘干、吹风等)
--教师:怎样把塑料上水弄干?(抹一抹就干了。当场让幼儿试一试)
三、观察、比较雨衣和布衣。
1.观察雨衣讨论。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件衣服什么是料做的'?穿在身上什么感觉?摸上去有什么感觉?它有什么用呢?
2.比一比雨衣和布衣,讨论。
--教师:这里还有一件布衣服我们来感觉下,它和雨衣有什么不一样?下雨天可以把它穿在外面出门吗?为什么?你喜欢怎样穿它?
四、猜猜那些东西能装水。
1.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各种材料,如毛巾、布袋、塑料袋、尼龙雨伞、纸袋等,让幼儿猜猜这些东西能不能装水。
2.请幼儿装水试一试。
活动延伸:
听歌曲,《雨,雨,走开吧》,并学唱。
活动提示:
1.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的热情,不要直接告诉幼儿布和塑料的区别在哪里,引导幼儿再摸摸、看看、比比、做做中感知布和塑料的不同。
2.在实验过程中要用水,建议教师提醒幼儿戴围群和护袖,避免幼儿因为国语专注而把衣服弄湿。
科学教案通用篇4
活动目标
1、幼儿根据蔬菜的形态、色彩、利用切、接、拼等方法,制作自己喜爱的物品,能大胆地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讲述一段话。
2、培养幼儿的注意、观察、想象、创作能力和幼儿动脑、动手又动口的学习习惯。
3、启迪幼儿从生活中发现美。
活动准备
1、ppt:奇妙的蔬菜造型
2、准备丰富的、形态各异的新鲜蔬菜。
3、塑料刀、垫板、橡皮泥、牙签、彩色纸、剪刀等。
幼儿园课件ppt课件《奇妙的蔬菜造型》
“菜花”能变成“小绵羊”吗?
教学过程
一、欣赏:奇妙的蔬菜造型
在欣赏中,让幼儿观察的蔬菜品种。
经过观察后大家讨论,激发大家的制作热情。
二、引导幼儿观察、激发创作兴趣。
1.教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这么多长像不一样的蔬菜,小朋友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
用一棵菜和一棵菜拼在一起做什么?
把一棵菜切割后可制作成什么作品?
2.教师逐一出示蔬菜,引导观察,产生灵感,进行创作。
三、操作活动
1、幼儿使用蓝子中的自然材料,辅助材料和制作工具,充分发挥想象,制作自己喜爱的物品。
2、启发幼儿制作:
小狗、小猫、帆船、男孩、女孩、火箭、汽车等蔬菜娃娃、蔬菜动物、蔬菜玩具。
可用红皮萝卜有叶茎的一头制作帽子或头和头发,利用蔬菜藕的横切面作花衣裳的装饰花纹等等。
四、展示作品并讲述。
将幼儿作品用投影仪放映出来,供大家欣赏。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制作的作品,
同伴的作品与同伴的多个作品组合讲述一段话或故事。
活动延伸
将幼儿的作品,放回到自然角中,供幼儿继续相互欣赏、观察。在游戏中可进行进一步的修饰。
科学教案通用篇5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感知物体的弹性。
2、发现弹性的用途,并愿意表述自己发现的过程。
3、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弹簧、橡皮筋等有无弹性的物体若干,实验记录表、记号笔、ppt等。
活动过程:
一、设疑:
观看ppt,让幼儿更感兴趣,激发幼儿好奇心与求知欲望。
二、幼儿分组自由探索活动材料,感知物体弹性。
放一些轻音乐,让幼儿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中进行自由探索活动:
(1)探索气球、袜子、海绵、木棒等有无弹性,让孩子通过自己和同伴亲自体验,互相交流获得感性经验,感知物体的弹性。
(2)鼓励幼儿大胆与同伴交流及合作,了解弹性的基本特征。渗透幼儿大胆表现,把经验和技能传达给同伴。
(3)给幼儿独立表达的机会,请个别幼儿来发言,“你是如何做的?它有没有弹性?”
三、师总结:这些东西真有趣,用力(借助外力时)会变形,不用力时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这就是物体的弹性。
四、再次投放物品,让幼儿进一步感知物体的弹性,巩固对弹性的认识。
(1)用ppt介绍实验操作记录表。
(2)分组再次进行操作巩固对弹性的认识,并对操作结果进行记录。
五、联系生活了解弹性的用途及对人们的帮助。
(1)找一找自己身上有弹性的物品。
(2)放ppt,了解弹性对人们的帮助。
六、结束:
活动反思:
1、通过《指南》科学领域的学习,我在活动中利用ppt凸显弹簧的伸缩及恢复到原来的样子的展示,重难点突破直观形象,易于幼儿理解;
2、认知上:让幼儿在操作探索活动中,主动探索感知物体的弹性;能力上:在探索操作过程中,让幼儿根据各自感兴趣的物体去发现弹性的用途,并注重幼儿在操作中学习的特点,特意提供了幼儿自由操作机会,使幼儿敢于、善于、愿意表述自己发现的过程。情感上: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极大兴趣。
3、情境教学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设置一个ppt,引入幼儿在平时活动中的情景去设疑,发现玩具中秘密,为幼儿主动探究提供了条件。
4、动手操作法:它是幼儿科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方法,《纲要》中指出:提出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幼儿多种方式探索提供条件。本次活动我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的让幼儿主动探索,感知弹性的特点,第二次通过再次操作来记录,培养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来辨别物体是否具有弹性。
5、记录: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的结果,是科学活动中的一个必备环节、所谓求证。
科学教案通用篇6
班会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每年的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
2、指导学生了解眼睛的基本结构,学会保护眼睛的常识以及掌握正确的眼保健操穴位和姿势。
3、使学生感受到眼睛的重要性,懂得保护眼睛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活动准备:
相关的视频、媒体、快板、照片的搜集。
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出课题
1、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这是什么?(眼睛)
2、眼睛是我们身上很重要的器官。谁知道眼睛的作用?
3、有了一双明亮的眼睛可以看清事物,这是多么的重要。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的眼睛,保护我们的小眼睛。齐读课题:保护我们的小眼睛。
二、了解眼睛的结构
师:要想保护我们的小眼睛,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眼睛的构造。
1、角膜:眼球最外面的一层透明体,用来收集图象。
2、虹膜:通俗点讲究是瞳孔周围,中国人是咖啡色,欧洲人是蓝色的部分。
3、晶状体:透明而有弹性,能收缩和舒张,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准确成象在视网膜上
4、瞳孔:在角膜和晶状体之间,中央有小孔,小孔能放大和缩小,从而调节进入眼睛的光线强弱。
5、视网膜:眼睛最里面一层,能呈现图像,信息,但是倒图像。
6、视神经:能把双眼获得的图像大小、形状、色彩、动与静等信息传递给大脑。
师:眼睛的构造很微妙,很神奇,也很脆弱,所以由外面的眼皮保护着。那么有谁知道眼睫毛的作用?
(生:挡住风沙和灰尘。)
师:是啊,眼睫毛也是用来保护我的眼睛的,你看造物主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给了我们,所以我们要……(齐读课题)
三、观看视频
1、师:可是有个孩子叫努努力,他的眼睛怎么啦?请看视频,播放视频《保护视力》。
2、看了录象,谁来说说他的眼睛怎么啦?
生:看不见了。
为什么会眼睛看不见了呢?
书写姿势不正确,眼睛离书本太近;看电视太近;躺着看书。
3、听听专家是怎么说的。继续看。你听到了什么?
师总结:
①看书写字眼睛要与书本保持一尺的距离。
②看电视也不能太近,必须保持三米的距离。
③也不能在完全黑暗的房间里看电视。
④不能躺在床上看书。
师:我们知道了保护视力从身边小事做起,让我们来听听施羽菲等同学给我们带来的快板《保护眼睛》,有请。
师:谢谢他们精彩的快板,让我们再一次知道了如何去保护我们的小眼睛。
四、举例交流自己平时爱眼的做法。
师:那么请大家说一说平时你是怎样爱护自己的眼睛的,举出例子。
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做得很出色,那么我们要保持下去,可是照片中的这几位同学就做得不太好,你们看看是谁?你想对班中的这几位同学说些什么?
五、出示班中用眼不卫生的照片。
生:我想对__说……说道的同学要呼应。
六、讨论如何保护视力
师:同学们都知道了不好的用眼卫生要改正,保护眼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持和注意,那么我们四人一组来讨论一下日常我们该如何保护视力?
(学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把它总结如下:
学生齐读:
1、坚持做好眼保健操。
2、看书写字、做作业、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不能过长,要使眼睛的到充分的休息。
3、不要在强光或其他不适宜的光线下看书或写字。
4、不玩尖锐的玩具,以免伤到自己或他人的眼睛。
5、不用脏手或脏毛巾揉眼睛,以免细菌进入眼睛伤到眼睛。
6、眼睛有了毛病要及时治疗。
七、学做眼保健操
师:在日常的生活中老师发现同学们做眼保健操的穴位还没有找准。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正确的姿势和穴位。请看眼保健操操法分解演示。
播放视频:
要求:仔细看,认真听,跟着学。
八、饮食调节
通过学习和实践,大家知道了正确的做法,希望每天的二次眼保健操大家都能认真做。保护眼睛是多方面的,我们还可以从饮食上来调节。
第一类: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
缺乏维生素A,人体从亮到暗的适应能力就会下降,还会导致眼睛干燥、转动不灵。
补充来源:肝脏、蛋黄和全脂奶。植物性食品当中的胡萝卜素可以在体内转变成维生素A,各种蔬菜颜色越深,胡萝卜素含量就越高。
第二类:维生素B族
补充来源:鸡蛋黄、牛奶、动物内脏、瘦肉、豆类、各种粗粮、全麦食品等。
第三类:钙和锌等矿物质
膳食中长期缺钙,会导致眼球转动不灵活,眼肌凋节能力和恢复能力差,使近视度数加深;缺锌会造成弱光下视物不清。
补充来源:牛奶、豆腐等补钙佳品;贝类和软体类海鲜、动物运动部位的瘦肉、鱼类、黑芝麻、西瓜子、核桃等则含锌丰富。
第四类:维生素C、维生素E和类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质它们可以延缓眼球功能的衰老。
科学教案通用篇7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中比较观察了解溶解现象,产生观察的兴趣。
2、能初步记录与交流自己实验结果,乐意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教学准备:
1、教师操作材料:糖、黄沙、赤豆若干,一张大记录纸。
2、幼儿操作材料:分别装有糖、黄沙、赤豆的盒子若干,水杯、分类盒、小调羹若干,记录板、记录纸、粘贴纸人手一份。
3、实验记录:用贴标记的记录形式。
谁在水里不见了姓名:
我的实验材料糖黄沙绿豆
我的猜想
我的实验
4、科学术语及词汇:溶解。
5、时间安排:20~2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幼儿认识材料,激发实验兴趣。
教师出示装有糖、黄沙和赤豆的盒子,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认识实验材料。
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几样小礼物,看看它们是什么?
二、幼儿实验操作——谁在水里不见了
(一)、幼儿猜想,到集体记录板上记录猜想结果。
1、师:今天,三种宝宝要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请它们藏到水里面会怎样呢?你觉得哪个宝宝在水里会不见了?
2、幼儿独立思考、进行猜想,交流讲述。
3、幼儿到集体记录板上用粘贴小红花记录猜想结果。
4、教师小结:有的小朋友觉得糖宝宝到水里会不见,有的小朋友则认为黄沙宝宝,还有的小朋友认为是赤豆宝宝。大家的想法都不一样,待会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做一做,看看到底是哪个宝宝在水里不见了。
(二)、幼儿实验,在自己的记录板上记录结果。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交待实验步骤。
师:①请小朋友选择一种宝宝,放在红色盒子里的小水杯里,用调羹搅拌一下,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它是不是在水里不见了?②如果这个宝宝在水里不见了,就把看到的结果用小红花粘贴在“我的实验”里。③记住,试一种记录一种,然后再去试另外一种,记录一种。
2、幼儿证实猜想:将糖、黄沙和赤豆分别投入水中,观察谁在水里不见了。
3、幼儿实验记录:引导幼儿用粘贴小红花的方式将实验结果记录到自己的记录板上。
4、幼儿自由交流:大家的游戏做完了,哪个宝宝到水里去不见了呀?它们到哪里去了?请小朋友看着你的记录表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好朋友。
5、幼儿交流,教师记录结果在大记录纸上。
教师小结:我们发现糖宝宝放在水里会不见,化掉了,这就是溶解。
三、经验拓展。
教师提问:还有哪些东西会像糖宝宝一样放进水里也会不见呢?我们回去再问问你们的爸爸妈妈吧!
科学教案通用篇8
一、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2、初步了解影子的作用,引发对这一自然现象的兴趣。
3、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二、活动材料:
1、彩色纸剪的各种物体形象,立体玩具和影子棋盘。
2、白纸、手电筒、胶水若干,记录纸人手一份。
3、无影灯图片若干张。
三、活动过程:
1、以谈话活动“我知道的影子”,引起幼儿探索欲望。
师:你知道影子是什么样的吗?
师:今天我们准备了四组材料玩影子,而且这四组材料都不一样,你可以选择喜欢的材料玩一玩、画一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幼儿操作玩影子,了解影子与光线的关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个别幼儿演示并介绍记录结果)
师:(整理记录)当光线位置变化了,影子会变;当物体位置变化了,影子同样会变。
(示图一)当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
(示图二)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3、利用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玩“影子棋盘”。
玩法:幼儿两人一组,分别选择红方、蓝方。轮流把中间的水彩笔的影子照在对方的棋盘标志上,影子的最远处停在不同的标志上可以得不同的星数,比一比谁的星最多。
4、影子在日常生活各种运用。
师:影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我们什么时候不需要影子?
5、延伸活动:踩影子。
6、亲子活动:制作影子钟
四、注意事项
为了活动的效果,活动教室的窗户最好用防紫外线的窗帘进行遮挡。
五、知识背景材料:
影子产生条件: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当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
科学教案通用篇9
教学目标:
1、感知电脑传递信息的特点,体验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方便。
2、激发幼儿对电脑等科技产品进行研究的兴趣。
教学准备:
1、电脑幼儿、学习软件若干。
2、教学挂图《电脑》。
3、《科学》下P.18~19。
教学过程:
一、认识电脑。
1、带领幼儿到电脑室,请幼儿说出电脑主要部件的`名称。
2、讨论:电脑能干什么?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介绍电脑的用途。
3、用教学挂图,教师结合幼儿知道的电脑的用途,丰富他们对电脑的认识。
二、感知电脑传递信息的特点。
1、带幼儿上网浏览,在操作中发现电脑传递信息速度快、内容广、信息量大等特点。
2、观看画册《信息的使者-电脑》,进一步认识电脑主要部件的工作。
三、玩电脑。
教师带幼儿用电脑进行绘画、玩游戏,体验使用电脑的乐趣。
科学教案通用篇10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眼睛的构造、用途。知道6月6日是世界“爱眼日”。
2、教育幼儿爱护眼睛,学习保护眼睛的方法。
3、引导幼儿学习缓解眼睛疲劳的保健操。
4、了解生病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学会预防生病的方法。
5、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情绪,逐渐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眼睛的构造图,故事眼镜和鼻梁,幼儿不良行为的.情景图(也可以是孩子和老师的情景表演)。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眼睛》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夹颗黑葡萄。
上大门,下大门,关起门来就睡觉。
二、了解眼睛的构造,用途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这是什么?眼睛的上面有什么?眼睫毛有什么用处?中间像黑葡萄的是什么?眼睛的最中间的小圆点是什么?眼睛是用来干什么的?
2、请幼儿闭上眼睛感受一下看不见东西的感觉。
小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没有眼睛我们什么也看不到。
三、引导幼儿了解保护眼睛的必要性和保护眼睛的办法。
1、欣赏故事《眼镜和鼻梁》
提问:眼镜和鼻梁为什么吵架?最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小结:眼镜带在鼻梁上很不舒服,明明得了近视眼,没有眼镜什么也看不到,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我们的眼睛。
2、欣赏情景表演或看图片
(1)小朋友在用脏手揉眼睛。
提问:这个小朋友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
小结:小朋友的脏手上有很多的细菌,如果用脏手揉眼睛会让眼睛生红眼病,我们如果感到眼睛不舒服可以用干净的毛巾、手绢或者卫生纸擦。
(2)小朋友头趴在桌子上画画。
提问:这个小朋友哪个地方做的不对?为什么?应该怎么做?平时还要注意什么事情?
小结:看书,画画时眼睛不能距离纸太近,也不要躺着看书,否则容易得近视眼。我们要在看书画画时抬起头,眼睛离开约1尺的距离。平时还要注意不要看电视的时间太长,看书时间长了要向远处眺望一下。不要玩尖锐的东西,多吃一些对眼睛有好处的胡萝卜、动物肝脏等食物。
四、引导幼儿做简单的锻炼眼睛的保健操。
1、教师示范眼睛保健操——眼睛向上和向下向左向右看,然后向上、左、下、右转动,用手指轻轻按摩眼睛周围的肌肉,按摩眼睛上面的肌肉,按摩下面的肌肉,按摩太阳穴等
2、幼儿在轻音乐的伴随下和老师一起做眼睛保健
教学反思
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幼儿明白眼睛的作用,通过合作研讨,得出保护眼睛的方法来,又经过课件的展示强化了幼儿的护眼意识,懂得眼睛的重要性。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思考,讨论活跃,轻松的学到了护眼的方法。在整个活动中,幼儿表现积极,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兴趣。但在自由探索获得感知的过程中,有部分幼儿参与不够的现象,在此环节应加以改进,争取面向所有幼儿。
活动设计背景
在生活学习中,孩子总是没有保护眼睛的意识,看电视时间长,动手时姿势不对,这些都可能诱发孩子近视。通过此活动让孩子知道眼睛的作用,从而形成自觉护眼的好习惯。
科学教案通用篇11
科学活动:认识白豆、眉豆
时间:30min
一、活动目标:
1.指导幼儿认识白豆和眉豆的特征。
2.知道白豆和眉豆都是种子,体验自己种豆豆的乐趣,引导幼儿观察豆豆的生长情况。
二、活动准备:
1.白豆、眉豆各四十颗。
2.两袋泥土,塑料小铲子四个。
3.塑料型的牛奶瓶四十个。
三、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1.谈话导入法
师:(手上拿着一只只剩四分之一的洗手液问小朋友),小朋友,请看一看我手上的洗手液。
幼:用了很多了(只剩一些)。
师:洗手液之前是满满的,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剩一点点了,请小朋友告诉我,你们洗手时,用多少洗手液的?
幼1:我剂一点点。
幼2:我一按就按到底的。
幼3:我用一小块。
师:现在老师告诉小朋友,吸收也不要用太多,太多了反而洗不干净,小朋友剂洗手液时,只要剂一颗白豆大小就行了。
幼:白豆是什么?(白豆有多大啊?)
师:现在老师给小朋友认识一下白豆,看一看白都有多大,他长得怎样的。
基本部分:(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发一个用纸折成的小兜,把一颗白豆和一颗眉豆,放进小兜里,教育幼儿双手放好,不能拿小豆豆)
师:小朋友,你们要照顾好这两颗豆豆,不要把他们弄不见了,等一下会有更好玩的。
师:现在老师发给小朋友两颗豆豆,请问哪位小朋友知道哪一颗是白豆。(白豆放左边,眉豆放右边)
幼1:(用手拿着一颗豆)这一颗。
幼2:是这一颗。
师:请小朋友用手拿起你左边的那颗豆豆放在左手的手心里,它就是白豆了。你们能说一说他的样子吗?
幼:圆圆的,白白的,小小的。
师:很好,白豆是圆圆的,他好像一滴水珠一样大小。小朋友们知道白都可以做什么?
幼:煲汤、煲粥、煮菜。
师:小朋友很聪明,其实我们喝的豆浆就是从白豆里榨出来的。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白豆,知道他长得胖胖的,白白的,可以榨豆浆。你们想想再认识另一颗小豆豆啊?
幼:想。(是不是旁边的那一颗啊?)
师:请小朋友把白豆放进小兜里。
师:小朋友,你们有看到一颗皮肤也是白白的,还有一条弯弯的眉毛的豆豆吗?
幼:看到了。
师:那是白豆的好朋友,他的名字叫眉豆,眉毛的眉。小朋友看一看,白豆和眉豆有什么不同?
幼1:眉豆有一条眉毛。
幼2:眉豆比白豆白。
幼3:眉豆比较长。
师:小朋友很聪明,眉豆和白豆是不同的,眉豆有一条弯弯的眉毛,他的皮肤是牛奶的颜色,身体比较长。
师:小朋友还记得白都可以干什么吗?
幼:煲汤、榨豆浆。
师:那么,你们只都没都可以做什么吗?
幼:煲汤、榨豆浆。
师:小朋友要注意了,眉豆可以用来煮八宝粥,但不可以榨豆浆,他榨豆浆就不好喝了。
幼:我喝八宝粥的时候就见到眉豆了。
四、结束部分:
(牛奶瓶上写着幼儿的学号,老师引导幼儿把白豆和眉豆种在自己的牛奶瓶里)
师:小朋友,白豆和眉豆都能吃,因为她们是种子,如果我们把她们中在泥土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啊?
幼:会发芽。
师:对了,现在是春天,把豆豆种在泥土会发芽,接着会长高,最后就会长出很多很多的豆豆,我们一起把它种在牛奶瓶里好吗?
幼:好。
师:小朋友,你们可以把你喜欢的豆豆种在泥土里,也可以两颗豆豆都种在牛奶瓶里,但要注意,你要把白豆、眉豆的标签插上去。
五、活动延伸:
指导幼儿观察豆豆的生长情况,每一天观察一次,并画出豆豆一个星期的变化。
科学教案通用篇12
活动目标:
1、通过掰蚕豆,让幼儿感知蚕豆的特征和用途。
2、产生操作探索蚕豆的兴趣。
活动重点:
通过掰蚕豆,让幼儿感知蚕豆的特征和用途。
活动难点:
产生操作探索蚕豆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每位幼儿1-2粒蚕豆荚,各种蚕豆食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蚕豆娃娃,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出示蚕豆娃娃的指偶:
你们认识我吗?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蚕豆娃娃。
与小朋友们互相问好。
二、认识蚕豆荚的外形特征。
1、引导幼儿认识蚕豆荚的的形状和颜色。
2、让幼儿摸一摸,体会摸上去的感觉。
3、你觉得它像什么呢?
教师小结:这叫蚕豆荚,蚕豆荚是绿色的,长长的,两头尖;摸上去有点毛;捏一捏,硬硬的;像小船,像月亮。
三、认识蚕豆的外形特征。
1、看一看,里面的蚕豆的形状、颜色。
2、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3、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4、想一想:蚕豆与蚕豆荚的关系。
四、幼儿操作:掰开蚕豆皮,观察蚕豆瓣。
教师小结:蚕豆荚里面有蚕豆,蚕豆是扁扁的椭圆形,淡绿色,掰开皮,里面有两片豆
五、通过品尝,了解蚕豆的作用。
1、品尝蚕豆食品,知道蚕豆的多种吃法。
2、启发幼儿说说还吃过哪些用蚕豆制成的.食品。
娃娃是小班幼儿所喜欢的,用蚕豆娃娃引出课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分步进行探索,先从外面的蚕豆荚开始,到蚕豆的外形特征,再到观察蚕豆瓣,让幼儿有层次的探索理解。
通过品尝,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并扩散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通用篇1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知道眼睛可以看到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的物体。
2、鼓励幼儿愿意用相应的语言讲述所看到物体的特征。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相关内容的PPT一套
活动过程:
一、感受眼睛可以看到东西。
1、请幼儿闭上眼睛,走进教室。
教师提问:“你们闭上眼睛,能看见东西吗?有什么感受?”
2、请幼儿睁开眼睛看。
教师提问:“睁开眼睛后,你看到什么了?”二、通过观察感受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并用相应的语言讲述物体的特征。
1、出示大熊和小熊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提问:谁来了呀?它们俩谁是妈妈?谁是宝宝?。为什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各种形状的图形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提问:你用眼睛看到了什么?
3、出示各种颜色气球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提问:你用眼睛看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三、通过游戏《找不同》,进一步引导幼儿体验眼睛的作用。
出示两张不同的图片,引导幼儿找不同。
教师提问:你们用眼睛看一看,这两幅图画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四、引导幼儿了解保护眼睛的方法。
教师提问:眼睛是很重要的,没有眼睛我们什么也看不到,既然眼睛这么重要,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眼睛呢?
五、结束部分教师小结:每个人的眼睛特别能干,能看到许多东西,现在我们去教室外面看一看,还什么更有趣的东西。
活动反思: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幼儿了解眼睛的外观结构,然后通过一个闭眼、睁眼的小游戏让幼儿深刻去体会眼睛的重要作用,最后很自然地过渡到如何保护好自己的眼睛,整个活动过程流畅重难点突出,教师在组织幼儿认识眼睛的时候让幼儿看看、摸摸等形式充分感知了眼睛的特性,又通过游戏和观看图书很直观地感知到眼睛的功能和保护眼睛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积极性很高,教师运用的启发式提问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科学教案通用篇14
一、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大胆实践,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培养幼儿归纳思维,通过比较,了解声音在固体和空气的传播是不一样的,固体比空气更能传播声音。
3.知道把声音拢起来后,声音放大了。
二、适用对象
4—5岁幼儿。
三、活动所需资源
幼儿2~4人一组,每组钟表1个、方纸筒4个、带盖的铁盒1个、观察记录表一人一张。
四、活动内容及过程
幼儿探究活动一
探究的问题:在同一位置、相同的距离,怎样使桌上钟表的声音听起来变大?
幼儿讨论:我用什么方法听?
试一试。
(1)把耳朵贴在桌面上。
(2)在桌边听钟表的声音。
记一记我的观察记录。
说一说我的发现。
耳朵贴在桌面听到的钟表声音比在桌边听到的钟表声音大。
幼儿探究活动二
探究的问题:在同一位置、相同的距离,怎样使盒子里钟表的声音听起来变大?
幼儿讨论:我可以用什么方法听?
试一试。
(1)把耳朵贴在盒盖上。
(2)贴近盒盖听钟表的声音。
(3)把耳朵放在木头桌子上。
记一记我的观察记录。
说一说我的发现。
(1)耳朵贴在盒盖上听钟表的声音,比贴近盒盖上听钟表的声音更清楚。
(2)在木头桌子上和盒盖上听到的钟表声音,比空气中听到的钟表声音更清楚。
玩一玩。游戏:“纸筒里的钟表声”。
(1)耳朵靠近纸筒口听一听,放在纸筒中的钟表和不放在纸筒中的钟表声音一样吗?
(2)再往上加一个纸筒,钟表的声音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3)再往上加第三、第四个纸筒,听听钟表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
(4)讨论结果:纸筒拢住声音,使钟表的声音听得更清楚。
五、注意事项
1.钟表嘀嗒声一定要明显,听得清楚。
2.给幼儿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以便辨听。
3.听声音作比较时,幼儿要在同一位置和相同的距离去辨听。
六、拓展思路
1.在科学角里提供大量有关固体传播和空气传播的图片、记录卡及操作材料。
2.到大自然、社区、家庭去了解固体比空气更能传播声音,以及声音拢起来后可以放大声音的原理。
七、背景资料
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而一切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一旦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了。声音并不是一定要依靠空气传播,如果有其他媒质,声音也可传播。如果有人把耳朵贴在桌面,当你打击桌面的另一处,他能清楚地听到打击的声音。用两只冰淇淋纸杯,杯底用一根线穿起来,制成一个“土电话”。当你绷紧细线,一个人对一只纸杯口说话,另一个人把另一只纸杯口贴着耳朵,就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这种传话器就是依靠细线作媒质来传播声音的。
科学教案通用篇15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坚果的外形特点,了解坚果的作用。
2、品尝坚果,懂得与同伴分享。
【活动准备】
各种坚果、介绍坚果作用的ppt、各种果实图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猜一猜”导入活动。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篮子,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吗?谁来摸一摸,猜猜看摸到的是什么?(核桃、花生、开心果)
幼儿摸坚果,说一说摸上去是什么感觉?它的壳怎么样?
二、品尝坚果。
1、提问:你们吃过这些吗?
2、每人选一个坚果品尝。
谈话:你吃的是什么?吃起来怎么样?
师总结:坚果是植物的一类果实,它由坚硬的果皮和种子组成,一般我们吃它的种子,就是坚硬的外壳里面的果仁,坚果的果仁香香的,里面油。
三、幼儿交流讨论:你还吃过哪些坚果?
四、欣赏ppt,了解坚果的作用。
1、观看ppt,了解榛子、松仁、葵花籽、开心果、核桃、杏仁等几种常见坚果对人体的作用。
2、师:认识了这么多的坚果,你们知道坚果对我们的身体有哪些好处呢?
3、小结:多吃坚果有美容补脑、还可以防止衰老、补充微量元素等好处,不过小朋友也不能贪吃,避免营养过剩引起发胖。
五、游戏《我是谁》
游戏规则:教师发各种果实(有坚果、有水果、还有其他干果)的图片,幼儿选择一种贴在胸前。幼儿分2组传球,音乐停则停止传球,球在手里的小朋友就介绍自己的图片!例如:我是核桃,核桃是坚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