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案范文大全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预先设计师生活动和教学资源,制定实施教学的具体方案。怎么写好高中教案范文大全?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教案范文大全,方便大家学习。
高中教案范文大全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其意义,理解平面里的任何一个向量都可以用两个不共线的向量来表示;能够在具体问题中适当地选取基底,使其他向量都能够用基底来表示。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探索与发现的形成过程,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初步掌握应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分解向量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向量的应用意识,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及积极探索勇于发现的学习品质、
二、教学重点: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三、教学难点: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
探究发现、讲练结合
五、授课类型:
新授课
六、教具:
电子白板、黑板和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课,板书课题
由导弹的发射情境,引出物理中矢量的分解,进而探究我们数学中的向量是不是也可以沿两个不同方向的向量进行分解呢?
(二)复习铺路,渐进新课
在共线向量定理的复习中,自然地、渐进地融入到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师生互动合作的探究与发现中去,感受着从特殊到一般、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碰撞的火花,体验着学习的快乐。
(三)归纳总结,形成定理
让学生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出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并给出基底的定义。
(四)反思定理,解读要点
反思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实质即向量分解,思考基底的不共线、不惟一和非零性及实数对
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五)跟踪练习,反馈测试
及时跟踪练习,反馈测试定理的理解程度。
(六)讲练结合,巩固理解
即讲即练定理的应用,讲练结合,进一步巩固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七)夹角概念,顺势得出
不共线向量的不同方向的位置关系怎么表示,夹角概念顺势得出。然后数形结合,讲清本质:夹角共起点。再结合例题巩固加深。
(八)课堂小结,画龙点睛
回顾本节的学习过程,小结学习要点及数学思想方法,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九)作业布置,回味思考。
布置课后作业,检验教学效果。回味思考,更加理解定理的实质。
八、板书设计:
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意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
2、基底:
(1)不共线向量
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2)基底:不共线,不唯一,非零
(3)基底给定,分解形式唯一,实数对
存在且唯一;
(4)基底不同,分解形式不唯一,实数对
可同可异。
例1例2
3、夹角:
(1)两向量共起点;
(2)夹角范围:
例3
4、小结
5、作业
高中教案范文大全篇2
教学目标:
1、椭圆是圆锥曲线的一种,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以这部分内容中的知识点学生必须达到理解、应用的水平;
2、利用投影、计算机模拟动点的运动,增强直观性,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数学想象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对椭圆定义的理解,其中a>c容易出错。
教学难点:方程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www.fwsir.com):
(1)复习
提问:动点轨迹的一般求法?
(通过回忆性质的提问,明示这节课所要学的内 容与原来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为后面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作好准备。)
(2)引入
举例:椭圆是常见的图形,如:汽车油罐的横截面,立体几何中圆的直观图,天体中,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等等;
计算机:动态演示行星运行的轨道。
(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学习椭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借计算机形成生动的直观,使学生印象加深,以便更好地掌握椭圆的形状。)
(3)教学实施
投影:椭圆的定义: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焦距(一般用2c表示)
常数一般用2表示。(讲解定义时要注意条件:)
计算机:动态模拟动点轨迹的形成过程。
提问:如何求轨迹的方程?
(引导学生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板书: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略)
(推导中注意:1)结合已画出的图形建立坐标系,容易为学生所接受;2)在推导过程中,要抓住“怎样消去方程中的根式”这一关键问题,演算虽较繁,也能迎刃而解;3)其中焦点为F1(,0)、F2(c,0),;4)如果焦点在轴上,焦点为F1(0,)、F2(0,c),只要将方程中,互换就可得到它的`方程)
投影:椭圆的标准方程:
()
()
投影:例1平面内两个定点的距离是8,写出到这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是10的点的轨迹方程
(由椭圆的定义可知:所求轨迹为椭圆;则只要求出、、即可)
形成性练习:课本P74:2,3
(4)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椭圆的定义中,
②椭圆的标准方程中,焦点的位置看,的分母大小来确定
③、、的几何意义
(5)作业
P80:2,4(1)(3)
高中教案范文大全篇3
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古代希腊的两个文明中心发源地,了解希腊城邦的一些基本史实。
2.能准确简述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3.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亚历山大东征的基本概况,分析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正确认识古代世界主要战争的两面性作用。
雅典民主政治
正确认识亚历山大东征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年我国将举办冬季奥运会,这使北京成为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同学们,你们知道奥林匹克起源于哪里吗?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希腊城邦
1.地理位置: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等地区。
2.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这一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3.希腊城邦出现的时间:公元前8世纪;突出特点:“小国寡民”;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
知识点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4.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
知识点三亚历山大帝国
5.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边陲的马其顿成为军事强国。
6.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3.5万大军,进攻波斯帝国。
7.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希腊城邦
1.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文明最早产生于哪里?主要有哪些文明?
爱琴海地区。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这主要与什么有关?
“小国寡民”。与地理位置有关,希腊多山,不利于统一。
3.希腊城邦的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你知道二者有什么区别吗?
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公民可以享有很多权利,同时,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隶。外邦人没有政治权利,不能占有土地。奴隶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公民与非公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转化为公民,极为困难。
探究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问题。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1)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
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
(2)如何认识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
①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②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它本质上仍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探究三亚历山大帝国
1.阅读教材,说出亚历山大东征的开始时间、背景、过程、结果。
开始时间:公元前334年;背景:马其顿的强大;经过:击败波斯大军——攻占地中海东岸——埃及——灭波斯;结果: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2.有人说:“亚历山大东征是一次侵略战争,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对此,你如何看待?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四)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见本书对应练习。
在本课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探讨了雅典民主政治和亚历山大东征这两个重难点问题。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引导学生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能够结合当时的背景来分析评价。学生们对于此类探究活动很感兴趣,各小组都能够积极发言,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高中教案范文大全篇4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从原来的“了解”水平提高到了“说明”水平,教材中本部分内容从回顾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开始,让学生感知他们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原则,并且得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教材中详细描述了各探究实验的关键环节,对学生的探究思维具有很好的启发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光合作用被发现的基本过程。
2.简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反应场所。
(二)能力目标:
1.重新走进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
3.过读书和师生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历程,体会科学概念是在不断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形成。
2.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学科中的有关知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探究的内容和结果。
4.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过程中的各实验设计、优缺点和结论。
难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各实验如何巧妙地连接起来,如何过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五、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结合问题、讨论、比较、归纳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再现科学发现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高中教案范文大全篇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
2·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
3·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
4·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向量共线定理向量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非零实数λ,使=λ
五,课堂小结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六、课后作业
P107习题2·4A组2、7题
课后小结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课后习题
作业
P107习题2·4A组2、7题
板书
高中教案范文大全篇6
Ⅰ.常考单词必背
1.sceneryn.景色;风景
Sometimestheyjustdriveslowlydownthelaneenjoyingthescenery.
有时他们只是沿着小路慢慢地开车,欣赏两旁的风景。
2.surroundvt.&vi.包围;围绕
Jillwassittingonthefloorsurroundedbyboxes.
吉尔坐在地板上,周围摆满了箱子。
[快速闪记]
(1)besurroundedby/with...周围环绕着……;被……包围
surroundoneselfwith和……在一起;与……为伍
(2)surroundingadj.(作定语)周围的;附近的
surroundingsn.周围的事物(或情况);环境
3.measurevi.&vt.测量;衡量;判定n.计量制;计量单位;措施
Thegovernmenthastakenmeasurestohelptheunemployedtofindjobsagain.
政府已经采取措施来帮助失业者重新就业。
[快速闪记]
takemeasurestodosth采取措施做某事
takeone&39;smeasure量某人的尺寸
toone&39;smeasure按照某人的尺寸
4.aboardprep.&adv.在船、飞机、火车或公共汽车上
Allthepassengershavegoneaboardtheplane.
所有的乘客都已登机了。
Themanwithbroadshouldersboardedtheplanetotravelabroadandheonlytookdailynecessariesaboard.
这位肩膀宽阔的人登机去国外旅游,他只携带日常用品上飞机。
[快速闪记]
goaboard上船/飞机/火车
5.withinprep.在……之内
Dowhat&39;swithinyourpower!
尽力而为!
[快速闪记]
withinone&39;sreach触手可及
withinone&39;spower力所能及
withinthelimitof在……范围内
6.mixvt.&vi.混合;调配
Ialwaysmixhimupwithhisbrother.Theylooksomuchalike.
我总是把他和他的弟弟弄混了。他们长得太像了。
[快速闪记]
(1)mix...with...把……与……混合起来
mixup弄乱;弄错;使……充分混合
be/getmixedupwith...与……交往;与……厮混
(2)mixedadj.混合的
mixturen.混合(物);混合状态
7.confirmvt.证实;证明;批准
Ithasbeenconfirmedthatthesingerwillgiveaperformancenextweek.
已经确定这位歌唱家下周演出。
[快速闪记]
confirmsbinsth使某人确信某事
confirmsth/that...证实;进一步确定……
Ithasbeenconfirmedthat...已经确定……
8.terrifyvt.使恐怖;恐吓
Thedogrushingoutfromthehouseterrifiedme.
从屋里窜出的那条狗把我吓了一跳。
[快速闪记]
(1)terrifysbintodoingsth威胁某人干某事
beterrifiedof害怕
(2)terrifyingadj.可怕的;令人恐怖的
terrifiedadj.恐惧的;受惊吓的
9.pleasedadj.欣喜的;高兴的;愉快的
Weareverypleasedwithherdecision.
我们对她的决定很满意。
[快速闪记]
修饰人,说明被修饰者的心理感受时,常用下列词的-ed形式:excite,move,tire,bore,frighten,surprise,astonish,shock,annoy,worry,please,satisfy,disappoint,puzzle,interest等。
10.impressvt.使印象深刻;使铭记
WeweredeeplyimpressedwiththebeautyoftheWestLake.
西湖的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快速闪记]
(1)impresssbwithsth=impresssthonsb给某人留下……印象
beimpressedby/at/withsth对……印象深刻
beimpressedonsb/one&39;smind/memory使某人印象深刻
(2)impressionn.印象
impressiveadj.给人深刻印象的;感人的
Ⅱ.高频短语必会
1.settledown定居;平静下来;专心于
Imustsettledownthismorningandfinishthetermpaper.
我今天上午必须安下心来完成学期论文。
[快速闪记]
settledownto(doing)sth开始认真对待某事物;定下心来做某事
2.managetodo设法做
HemanagedtogetafewticketsfortheOlympicGames.
他设法弄到了几张奥运会的门票。
3.catchsightof看见;瞥见
Catchingsightofhisheadteacher,theboyranaway.
看到班主任后,那个男孩跑开了。
[快速闪记]
losesightof看不见,消失
outofsight看不见
within/insight在视野内,看得见
4.haveagiftfor对……有天赋
Hehasagiftforpainting.
他有绘画方面的天分。
[快速闪记]
begiftedin/at在……方面有天赋
haveatalent/geniusfor有……禀赋;有……方面的才能
5.inthedistance在远处
Weheardgunfireinthedistance.
我们听见了远处的炮声。
[快速闪记]
from/atadistance隔一段距离;从远处
atadistanceof...在……远处
keepsbatadistance避免与某人太亲近
6.asfaras远到……;就……而言
Afterdinnerweoftenwalkasfarasthebankoftheriver.
晚饭后我们常常散步远到那条河边。
[快速闪记]
asfarasIknow据我所知
asfarasIcanremember/see/tell...据我所能记得的/看到的/判断……
asfarasIamconcerned就我而言
高中教案范文大全篇7
教学目的:
1.《鸿门宴》课文复习。掌握课文背诵,理解人物性格特征,完成文言知识归纳。
2.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励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
3.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所有学生能充分发挥所长。
教学形式:
1.结合多媒体手段进行课文复习。
2.通过由学生自行组织角色表演,形象化地背诵课文,展示人物性格,掌握翻译技巧。
3.课外独立进行语言知识归纳。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背诵与文言翻译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本节活动课的难点。
2.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文言语言知识归纳。
教材及教学对象分析:
1.本学期采用新教材,文言文占课本比例的40%,全部篇目都有背诵要求。课文背诵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古文背诵对学生有一定难度,授课时集中背诵,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2.《鸿门宴》一文要求背诵的三、四自然段,以人物对话和人物动作为主,背诵难度大,但角色个性鲜明,形象突出,以学生活动为主能调动学生兴趣,在参与中记忆深刻,有利于背诵。
3.所教学生,自高一入学以来,已引导进行文言归纳,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文言知识归纳应能独立完成。
教学时间:
一课时(45分钟)
教学设备:
电脑、实物投影仪、CD唱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音乐引入:《十面埋伏》
(设计目的:制造气氛,把学生情绪带入本课特定的氛围中)
教学目标:《鸿门宴》复习课
1.复习课文相关知识。
2.通过表演形象化地背诵课文,加深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3.进行文言语言知识归纳和检测。
二、复习过程
1.作者和出处提问:作者——司马迁
(幻灯片:司马迁像)
提问:出处——《史记》(幻灯片:司马迁和《史记》)
(设计目的:通过图片和幻灯,形象而快速地巩固文学常识)
2.情节提问:根据图片简单地讲讲《鸿门宴》的故事。
(幻灯片:《鸿门宴故事》1~~10)
(设计目的:形象化地回顾课文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三、四段的情节背景)
三、表演过程
[过程(一)、(二)由科代主持]
(一)科代:
1.交待故事背景(幻灯片:历史背景,鸿门宴遗址)
(设计目的:巩固历史背景知识,增强表演的可感性)
2.交待表演要求:四个小组,古装版考查同学的背诵,
现代版考查翻译和人物性格的理解。
(设计目的:提倡自主参与,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有
所长的学生的组织能力。)
(二)表演开始:顺序1.古装版:2.现代版
(背景音乐)
(设计目的:“古装版”是以表演形式背诵原文,有旁白、人物对话和动作;“现代版”是以表演的形式考查现代汉语翻译,有人物对话和动作。通过表演,可以了解学生对背诵和翻译掌握的程度。)
(三)老师总结:背诵、翻译和人物性格表现
背诵检测:
1.课后练习二(投影:课本,讨论答案)
2.小测题(幻灯片:默写测验,讨论答案)
(设计目的:考查背诵)
四、语言知识归纳
1.归纳要求:(幻灯片:语言知识归纳要点)
2.小组讨论,推举小组最好的一本笔记。
(设计目的:课外自行整理,提高文言语言知识归纳能力。同学之间互相检查、督促,老师表扬、肯定。)
3.以学生笔记为例讨论归纳要求
(设计目的:指出同学归纳中的优缺点,提供范例)
4.明确归纳内容
(设计目的:指导学生修改归纳,提高日后归纳文言语言知识水平。)
5.检测:
(1)小测
(2)互改
(3)表扬(幻灯片:语言知识小测验)
(设计目的:考查语言知识点,表扬鼓励)
五、课外作业
1.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修改归纳笔记
(设计目的:进一步巩固本课教学目的)
六、教学流程图
音乐引入
教学目的
复习
高中教案范文大全篇8
一、夏商社会的政治制度
1、基础知识: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其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夏商的政治制度如何?
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有相、卿士等官职。
地方封侯、伯,他们要定期向商王纳贡,
并奉命征伐。
二、商的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1、商王的权利是有限的;
2、附属国的自主权相对大;
3、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高于皇权,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定义:又称封邦建国。
②目的:巩固统治
③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④内容:一方面,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另一方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⑤影响:
积极:
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B、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消极:
C、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D、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⑥分封制的破坏(春秋战国时期)
A、原因: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B、表现;
a、楚王问鼎;
b、诸侯争霸。
2、宗法制
一个官员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妾氏,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结果这官员不幸殉职,
于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请问应该判给谁?
小儿子。
①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④内容:
1、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的制度;
2、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⑤作用:
1、宗法制度保障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宗法制史分封制的基础。
3、礼乐制度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统治者实行了分封制,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实行了宗法制,为了维护宗法分封制,制定了礼乐制度。(表示等级制度的规定,即周礼。九鼎)
高中教案范文大全篇9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
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再别康桥
一、导入新课:
1、大家有没有看过《人间四月天》?能不能介绍一下。(它有哪些内容,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在中国,有钱往往意味着为所欲为,意味着挥霍无度,所以中国多的是有钱人但缺少的是贵族。真正贵族出身的人举止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更有教养,更亲近艺术而远离金钱。所以中国的社会风气要想好转,要想变成受人尊敬的国家,必须有自己的贵族群落,在西方,贵族影响着整个社会风尚。东欧巨变之后,俄罗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难,但在和中国接壤的俄罗斯小城,人们看到的却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礼,(与中国的抢购风对照)照样进歌剧院,照样看书,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话:温饱足而知礼仪。马斯洛有一个需要层次论,满足口舌之欲是人最起码的追求,在温饱与安全感得到满足后,人还有归属的需要,还有尊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为了追求生理需要,有人称之为“猪栏的理想”,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有时候,在庸俗与高尚之间,在堕落与追求之间,我们必须有所选择。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
该竭力培养自己的贵族气质。这种贵族气质不是傲慢,而是谦逊,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荡不羁,而是遵守规则。流氓大亨黄金荣大热天把衣服从小到下扣得紧紧的,为什么?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绅士。泰坦尼克号上的那些绅士,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严,把生机留给老人与妇女,而乐队也照样在庄严地演奏,这就是绅士。比如我希望陈文思同学以后是以自身的魅力,内在的修养去吸引别人眼球,而不是靠大声说话引人注意。
老师补充介绍徐志摩。这个新诗坛的美男子,竟成了北平少女界的“大众情人”。
二、讲授新课
(一)朗读指导
1、现在大家先听一首歌曲。然后自己在下面读一遍。呆会儿哪个同学给大家读一遍。
指导朗诵:徐志摩是属于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张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要读出音乐美,断句就很重要。自自己读,然后体会三美。
一个同学读,另一个同学评。如此反复。
2、第一节应该怎么来断句?应该怎样来读?
3、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一开始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是“我轻轻地走了”,后者更符合语法规范啊。他后面连用了两个轻轻的,都在“我”之后。
说明:前面讲过调整语序的作用,一个是强调,一个是音韵的需要。这里主要是强调,而且这样一写,音韵上感觉也好一些。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连用三个,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康河给诗人留下的最美的印象,就是她的宁静与和谐,诗人不忍心惊动她的宁静,打破她这种美。(竹林里:某某某到此一游)
4、诗一共分了七节,是不是每一节语调的处理都一样?一般高潮的时候我们会读得重一些饱满一些,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一节是高潮?为什么?
第一段是说我要走了,向你告别。第二至第四节是回忆康桥的美景。因为回忆美景,作者禁
不住激动起来,要撑一支长篙去寻梦,并且满载一船星辉,在星夜放声高歌!但是马上又回到了现实,我不能放歌,我要走了。主体部分作者的感情经历了几次变化?分别是什么样的变化?
彩梦――――寻梦――――梦醒
关于轻轻的与悄悄的:有一种看法,认为悄悄,可以理解为他不愿意把来寻旧梦的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同时,悄悄也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片感情领地是属于自己的,一个感情纯真的诗人只能选择这种告别方式。轻轻则突出宁静,主要是在一开始营造一种气氛,而当作者内心经历了一番狂澜之后,他的心其实是更加寂寞的。
放朗诵带,同学们体会。
(二)内容研讨
问: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离别往往会使许多东西变得非常美好。那么,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代表康桥?
意象分析:
1、金柳。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青荇。刚才讲到了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但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这时候,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了。而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物象――意象――意境
3、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其他可能出现的问题:
第六节:为什么诗人不能放歌?因为他马上就要离开康桥了,一想起离别,诗人的心情马上变得万分沉痛。所以诗人说“我不能放歌”。离别时候的沉重压得人发不出任何声响。
怎样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痛苦的笙箫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这是多么沉重的痛苦啊。(别离的笙箫是悄悄的,看似矛盾,实际上在这里达成了统一,悄悄有孤寂的意思,离别的笙声更加剧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寂静区别,无声音称为寂,如万籁俱寂,而静则有和谐的意思在里面,还有一种生机。又如贫穷,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第二课时:主题分析及徐志摩其他的诗欣赏
问:徐志摩为什么对康桥如此依恋?(有没有同学能够试着说一下?《人间四月天》)
参考:
1、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里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1920年,由于狄更生先生的劝说与推荐,诗人以特别生的资格在剑桥大学读书,度过了一年多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康桥是他经常去读书、散步,划船的地方,就是在这一段时间内,诗人“慢慢地‘发见’了康桥”,对他充满了感情,“我不曾知道过更大的愉快。”正因为如此,诗人第三次欧游时,一个人悄悄地来到了康桥。然而“会难别易”,短短的停留后,诗人不得不依依不舍地告别康桥。“黯然而销魂者,唯别而己!”<江淹《别赋》)几个月后诗人追忆这一次离别时,字里行间依然充满了浓浓的眷恋之情。同学们将来也可以写一个再别盐外。
在诗人笔下,康桥是有灵魂、有感情的,或者说充满灵性的。诗的开始用了三个“轻轻的”,仿佛母亲怕惊醒熟睡的婴孩一样,诗人对康桥的那份怜惜,那份依恋跃然纸上。因为眷恋,所以当诗人即将离去时,寻常的景物在诗人充满感情的目光中也变得不寻常起来。康桥水光潋滟,美丽中浸看一层凄迷;油油的水草是康河伸出的—只只小手,像在欢迎,又像在挽留;榆树下的清潭,沉淀着往昔的康桥生活,那些美好的日子像陈年老窖,发出阵阵醇香??诗人几乎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撑一只长篙,划向康河深处放歌。然而梦毕竟是梦,诗人不得不面对现实,把对康桥的眷恋之情压在心底,悄悄地离开,不惊醒这里的一花一草,整个康桥世界都在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全诗快乐与惆怅交织,柔美与伤感并存,优美的景物描写中寄寓了很深的情意,表现出了诗人对康桥深深的眷恋。
2、如果仅仅是对剑桥大学的美好回忆,那为什么不说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剑桥图书馆?康桥的风光是十分优美的,诗人称康桥为“全世界最美丽的一条水”。在诗人对康桥的眷恋里,饱含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这种热爱与向往不是—般人的游山玩水,而是诗人性情与大自然深深的契合。诗人说过:“我是一个生命的信仰者,我信生活决不是我们大多数人仅仅从自身经验推得的那样暗惨。我们的病根是‘忘本’。人是自然的产儿,就比枝头的花与鸟是自然的产儿;但我们不幸是文明人,入世深似一天,离自然远似一天。离开了泥土的花草,离开了水的鱼,能快活吗?能生存吗?从大自然,我们取得我们的生命;从大自然,我们应分取得我们继续的资养。”
可见,这里的康桥世界,已成为大自然的象征。康桥世界的自然风光滋润着诗人的心灵,一次次地给诗人带来欣喜和快乐;同时也一次次地抚平诗人心头的创伤,荡涤去了诗人的“苦痛,烦闷,拘索,枯燥”。(我去秦岭中一游)所以诗人对康桥的描写并不是完全写实的,而是撷取了最具典型意义的几样景物,(不是标志性建筑)遗其貌而取其神,精心构筑了几幅色彩斑斓,对比柔和的画面;夕照河柳,碎影披金;柔波漾漾,水草摇摇:潭映彩虹,浮藻如梦:星落清泉,斑斓多姿??这里看不到车水马龙,听不到嘈杂的市声,完全是一片幽美迷离的自然世界,是大自然最美的几个片断。就连诗人也仿佛踮着脚尖走路,来去无声,但对大自然的一片痴心却早就融入到这优美的景色之中了。诗人把大自然看成人类的母亲,“我们是永远不能独立的。有幸福是永远不离母亲抚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远接近自然的人们。”难怪诗人在别离之际要感到惆怅了。诗人以至美至纯的诗句,表现出了自己对未被世俗沾染的自然之境的向往与守护。
3、徐志摩何以如此迷恋康桥?仅仅是因为在这里读过书吗?显然不是。是因为康河的风光秀美吗?不完全是,须知诗人是南方人,好山好水是见过不少的。翻一翻诗人的散文与书信,或许会找到答案。诗人曾说过;“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独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我能忘记那初春的睥睨吗?曾经有多少个清晨我独自冒着冷薄霜铺地的林子里闲步??为听鸟语,为盼朝阳,为寻泥土里渐次苏醒的花草,为体会最微细最神妙的春信。阿,那是新来的画眉在那边凋不尽的青枝上试它的新声!阿,这是第一朵小雪球花挣出了半冻的地面!阿,这不是新来的潮润沾上了寂寞的柳条?”(着
高中教案范文大全篇10
设计指导思想
《劝学》是学生刚入高中是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认为高中阶段文言文的教学一是要汲取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的营养,二是应领略古代典籍的博大艰深,三是必须积累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汇语法常识。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在学习中获得教养”的主题,首先了解古代贤哲在此问题上的看法,然后以文本为平台,致力于学生在思想情感、文化素养等方面有所感悟,从而具体感知古代文化典籍的魅力,吸收人生成长的精神营养。
正是强调学生感知的需要,教学中要突出诵读、涵泳的方式,透过文本建立与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渠道。力避教师一包到底的传统讲授的方式。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是完善自我,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
2.了解比喻、对比在表达中的具体作用。
3.在理解文意,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背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辩证认识学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具体理解比喻和对比手法在语境中的作用。
3.了解文中“于”“之”“而”以及“绝”“劝”“日”“知”的意义及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熟悉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同座相互指导。
3.学生自愿表演朗读。
4.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纠正朗读中暴露的错误。
5.老师朗读,也可由学生品评。
(二)介绍作者
1.阅读题注,明确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荀况,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系荀子和门人共同编著。
2.补充介绍
(1)稷下:古地名,故址在今山东临淄附近,是战国齐都临淄西边南首门,一称稷门。因地近稷山,设馆其下,故名稷下。为战国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荀子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2)兰陵令:春申君任命荀子为兰陵令,开始了他一生中短暂的仕途生涯。兰陵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原为鲁地,鲁灭亡后归于楚。荀子在兰陵一边做官,一边著述,同时收徒讲学,进入学术创造的一个高潮。
(3)孙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荀子为孙卿。
(三)讨论第一段
1.讨论几组比喻的作用
(1)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的比喻:说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2)糅木为轮的比喻:说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3)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比喻:本体是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说学习可以修身益智。
(4)第一段5个比喻,都是正面设喻,从正面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5)比喻的表达效果: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2.讨论首句“学不可以已”与比喻的关系:开宗明义,提出中心;从逻辑关系看,是因果关系,首句是果,结论,5个比喻是因。
3.讨论“可以”“以为”古今意义是否相同:“可以”这里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都是能够的意思。“以为”这里与现代汉语不同,文中是“拿它做”,现代汉语是“认为”。
(四)结合自身情况,用比喻说出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修身益智的作用。
1.分组。
2.讨论。
3.由学生自行评价。
(五)当堂背诵第一段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
2.鼓励学生在大致能背的时候勇敢的尝试背诵。
3.找出背诵过程中暴露的共同问题想出巧妙的背书方法。
第二课时
(一)讨论第二段
梳理5个比喻的内部关系
1.“登高博见”与“跂而望”为一组,本体是前面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跂而望”喻“终日而思”,“登高博见”喻“须臾之所学”,说学习能事半功倍。
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为一组,说善于借助外物则效益倍增。
3.5个比喻就是5组正反对比,都是阐述学习的作用。
(二)当堂背诵第二段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
2.组织背诵竞赛,比速度,比正确率。
(三)讨论第三段
1.讨论“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的比喻意义及写法:前两个先正面设喻,后两个再反面设喻,都是说学习要积累,其本义在四个比喻的中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骐骥驽马、锲朽木及锲金石的比喻的意义和写法:骐骥驽马的比喻先正面后反面,锲朽木锲金石的比喻先反面后正面,都是说学习要持之以恒。
3.蚓与蟹的比喻的意义和写法:蚓是正面设喻,蟹是反面设喻,都是说学习要用心专一。
4.明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定语后置,“之”为结构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5.第三段的比喻阐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四)当堂背诵第三段
1.理清层次结构来帮助背诵。
2.集体背诵。
3.理解性背诵。
(五)课文的逻辑结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一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二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阐述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可见先秦荀子散文达到极高的理性思维水平。
(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对学习的作用、方法和态度的理解。
(七)作业:整理课文里有关语言现象
1.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同煣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
2.词类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2)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高中教案范文大全篇11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其实,日本在近代也遭受过列强的侵略,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但是他很快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日本这个国家具有很强的侵略性,不久就制定了一个大陆政策:第一步,征服朝鲜;第二步,侵占中国东北;第三步,征服中国;最后,称霸世界。在我们今天要讲的《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中,日本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所以,当日本出兵侵占朝鲜后,很快就发动了侵华战争。
三、讲授新课:
1、黄海大战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和战争的名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二是黄海大战的经过。
三是黄海大战的结果。
2.黄海大战后,李鸿章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这样,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此后中国遭到日军海陆两路的夹击。(简要讲述辽东半岛战役并着重讲清旅顺的陷落和旅顺屠城,指导学生看小字部分内容。再讲清威海卫溃败的情况,指出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马关条约》一目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应依次讲明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1895年)和双方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要求学生记忆。
二是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四点划在书上,并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关于“三国干涉还辽”,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
三是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第二、两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第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
第四、条约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总之,《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请思考:
①《马关条约》中赔款数额较前有何变化?
②《马关条约》开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变化?
③过去的不平等条约有过允许外国开设工厂的规定吗?这一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④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是在保护中国的权益吗?为什么?
5.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让学生动脑筋思考: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说明什么问题?指出那拉氏、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这一小撮人主持国家哪有不败之理。
6.指导学生阅读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关材料,抨击当今台湾“台独”分子的言论。
四、小结:比较分析: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本课的地位: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衰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高中教案范文大全篇12
在前一段我讲了30度、45度、60度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它是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节课,在前一节刚讲过正弦、余弦、正切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求法。现把我对本节课的做法和想法与大家交流一下,希望能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指点,以期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说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能够进行有关的推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能够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能够根据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说明相应的锐角的大小。
2、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的能力;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说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探索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进行这些三角函数值的计算并会比较不同锐角三角函数值大小
在引入时我采用创设情境法,“为了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准备了如下测量工具:(1)含30、60度角的直角三角尺(2)皮尺。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来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这样会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更感兴趣。
三、说教学设计:
1、让学生自主研习,独立探究。
(1)观察一副三角尺,其中有几个锐角?他们分别等于多少度?
(2)sin30度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得到的?cos30度呢,tan30度呢?
2、让学生合作学习、生生互动
(1)请同学们完成下表: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表格略)
(2)观察表格中函数值的特点。先看第一列30°、45°、60°角的正弦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呢?第二列、第三列呢?
(3)同桌之间可互相检查一下对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记忆情况。
3、精讲细评,师生合作(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1)计算:sin30°+cos45°;sin260°+cos260°—tan45°。
(2)钟表上的钟摆长度为25Cm,当钟摆向两边摆动时,摆角恰好为60°,且两边的摆动角度相同,求它摆至最高位置时与其摆至最低位置时的高度之差。(结果精确到0。1Cm)
分析:引导学生自己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4、延伸迁移,形成技能
(1)计算:sin60°—tan45°;cos60°+tan60°;
(2)某商场有一自动扶梯,其倾斜角为30°。高为7m,扶梯的长度是多少?
自主小结:
讲课后我让学生自主小结本节收获,并给他们提出困惑的时间和机会
在本节课中我感觉学生整体来说收获不小,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会进行计算,只是对这些三角函数值的记忆还有欠缺,课下还需时间加以巩固。课堂中学生积极性也很高,能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学习数学对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帮助,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