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教案设计
好的教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编给大家分享初三物理教案设计参考,方便大家参考初三物理教案设计怎么写。
初三物理教案设计篇1
1.我们平常生活中说“开灯”是指把控制电灯的开关________
2.金属外壳的手电筒里的干电池是电路中的,则小灯泡是电路中的,按钮是电路中的,外壳是电路中的。
3.是一个便携式充电器正在给手机电池充电,在充电过程中,该手机电池相当于电路中的
A、电源B、开关C、导线D、用电器
4.用箭头标出下边实物电路中的电流方向。
5.图甲是玩具电风扇的电路图,请在图乙连接它的电路
初三物理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变阻器的构造,在电路中的符号。
2.理解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3.通过探究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知道正确使用变阻器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变阻器的使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3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变阻器改变电阻的道理,产生动手操作使用变阻器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以及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
师:实物投影、电路示教版、灯泡、三节干电池、导线若干、铅笔芯(约10厘米长)、亮度可变台灯、电位器。
生:滑动变阻器、小灯泡3.8v、4.5v电源、开关、导线、实验报告单(共计12组,每4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实验引入
师:展示连接的灯泡电路。由一节电池改为两节电池串联供电,观察灯泡亮度变化,回答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电压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就会改变。
师:再出示调光台灯,演示调光台灯亮度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思考:引起灯泡亮度变化的原因?
二、展开新授
(一)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师:要解释台灯亮度的变化,我们看下面的实验:在电路中加入一段铅笔芯,在一端自由移动金属夹,使连入的铅笔芯长度改变,观察现象
生:讨论交流。改变铅笔芯的长度,使其电阻变化,从而改变了电路中的电流。
师:(总结)利用金属夹在铅笔芯上移动来改变电阻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变阻器。变阻器一般分为滑动变阻器和变阻箱两类,重点学习滑动变阻器。
师:展示滑动变阻器实物,点拨:实验室所用的变阻器也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件。板书原理。
(二)学习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
1.变阻器结构的学习
师:观察实验台上的变阻器,完成活动一:认识滑动变阻器(展示活动内容)
(1)滑动变阻器的构造。
(2)电阻丝什么位置的绝缘漆被刮去了?为什么要刮去?
(3)铭牌标注的两个数字表示什么物理意义?
生:观察并回答
(板书)结构:瓷筒、电阻线、金属棒、金属滑片、4个接线柱
电路元件符号:
2.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师:现在我们一起探究如何用变阻器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出示探究问题:
活动二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设计实验,思考下面的问题
1.要改变通过灯泡的电流大小,变阻器应与灯泡串联还是并联?完成电路图。
2.变阻器上有4个接线柱,连入电路时可能有几种接法?
3.这些接法是否都能起到改变电路中电流的作用?
生:思考讨论前两问,然后师生矫正。
师:在学生明确第二问答案后,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实验探究,提示滑片先放中间。
分析交流:实验发现,正确连入变阻器的方法是。移动变阻器的滑片,阻值不变的连接是。
初三物理教案设计篇3
【设计理念】
1.本节课首先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在此基础上理解机械效率,并通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加深机械效率的认识。
2.通过对机械效率的学习,让学生对效率问题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有个初步的概念,使学生把物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具有于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过程与方法
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机构效率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
教具和媒体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棉、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实录】
一、引入新课
师: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一单元二楼。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二楼。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最好?
生:小组讨论后自由回答
(把沙子装入桶中,用动滑轮把沙子拉到楼上;在地面与楼面之间搭上木板,将沙子装入袋子沿着木板推到楼上……)
二、进行新课
师: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
师: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生:对沙子做的功。
师:(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生:提桶所做的功,克服动滑轮的重力所做的功。
师:(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师:(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用斜面推沙子(媒体显示),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各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媒体显示),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生: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师: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
生:……
师: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观察计算结果,对“机械效率”,你能发现什么?
生:讨论回答。(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
师: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师: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生:做出猜想。
(在斜面高一定时,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在斜面的长、高一定时,斜面越光滑,机械效率越大。)
师:请同学们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每一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选择桌面上的器材进行实验。
生: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师: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小组回答。
师:回想实验的过程,影响实验的误差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三、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思考回答。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四、动动脑
师:根据生活中你使用的机械,想想:怎样提高机械效率?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生:讨论回答。
五、布置作业
设计实验,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板书设计】
四.机械效率
1.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额外功: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
2.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公式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提出问题
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初三物理教案设计篇4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能量,理解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知道影响动能、势能的有关因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通过探究知道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决定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逐步养成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探究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教学难点:探究动能、势能,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出相关结论。
四、教学器材
1、演示器材:多媒体电脑,滚摆,乒乓球
2、器材:带斜面的木版,小车,砝码,卡片,橡皮筋,木块,水槽,细砂,带钉的木凳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归纳。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P30图12-1,如果你是小汽车司机,在不违章前提下,行驶最大速度是多少?通过该图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不同车型的汽车,限车速度为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卡车的惯性大)
3、追问: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质量有关,而与速度无关。限车速度不同肯定另有原因?是什么原因呢?
二、能量
1、动能与势能是能量的两种具体形式,在第11章学习了功的相关知识,功和能量是物理学中两个重要的物理量,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什么关系?
2、演示实验:
水平面上小车撞木块运动的小车对木块做功
运动的小车具有动能,即具有能的物体能做功,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
3、能量的单位:焦耳
三、动能
1、课件演示:(1)流动水冲击水轮机转动
(2)运动的铁锤能将钉子打入木板中
(3)运动的子弹能射穿鸡蛋(子弹的穿透力与什么有关?)引导学生总结以上各种现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这又说明了什么?(以上现象的共同特点是物体都在运动,而且对别的物体做了功,说明了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2、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而且物体的动能越大,它可以对别的物体做的功就越多,反之越少。
3、活动: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问题]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猜想1:与物体的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猜想2: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设计与实验](1)动能的大小通过比较木块被撞出的距离来确定
(2)实验分两步:①研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保持质量相同,速度不同,从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开始运动,到达水平面时速度不同。
②研究动能与质量关系:保持速度相同,质量不同,从同一斜面的同一度高度开始运动,到达水平面时速度相同
[结论]比较a、b可得:质量相同,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比较c、d可能: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5、学生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上述结论
四、活动:卡片为什么会跳起来
1、按图12-7制作一个会跳的卡片,根据课本上的要求完成实验,注意观察现象,然后小组讨论总结结论。
2、小组总结发言:介绍怎样进行探究、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到什么结论?
3、总结:卡片压平,橡皮筋伸长,松手卡片跳起不将卡片压平,松手后卡片跳得不高
4、说明发生弹性形变的橡皮筋能对卡片做功,因而具有能量,并且形变越大,具有的能量越多。
5、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6、课件演示:(1)橡皮筋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纸做的子弹就射的越远
(2)弹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小车被弹开的距离越远
(3)发条上得越紧,弹性势能就越大,钟表走的时间越久
五、活动:模拟打桩
1、课件展示:(1)打桩机的工作过程(2)山坡上的石头具有做功的本领
2、学生探究:[问题]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猜想1:与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猜想2: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设计与实验](1)重力势能的大小通过比较木桩陷入沙中的深度来确定
(2)实验分两步:①研究重力势能与被举高度关系:保持质量相同,高度不同
②研究重力势能与质量关系:保持高度相同,质量不同
[结论]:比较A、C可得:质量相同时,物体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比较B、C可得:物体被举起高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物体的重力势
课内练习:
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________,由于_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由于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2、弯曲的弓能把箭射出,射出的箭能射入靶心。因为弯曲的弓具有_____能,而射出的箭具有________能。
3、从斜面上滑下的小车能将水平面上木块撞击一端距离,我们说小车具有__能。同样的小车从斜面的更高处滑下,能将相同的木块撞击更远的距离,说明____越大,_____越大;若在小车上加一重物,从斜面的相同高度处滑下,也能将相同的木块撞击更远的距离,说明____越大,_____越大。
4、玩具弹弓能将塑料子弹射出,是因为拉长橡皮筋具有____能,皮筋拉得越长,子弹射得越远,说明弹性势能与物体的_____有关,一定限度内____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5、关于动能大小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汽车总是具有动能B、汽车的动能一定比摩托车的动能大
C、以相同速度运动的汽车和摩托车,汽车动能大D、摩托车的动能一定比汽车的动能小
6、一架竖直匀速上升的直升飞机()
A、动能增加、势能不变B、动能不变、势能增加
C、动能势能都增加D、动能势能都减小
7、某块砖在一对平衡力作用下运动,则该砖()
A.势能一定不变,动能一定不变B.势能可能改变,动能一定不变
C.势能可能改变,动能可能改变D.势能一定不变,动能可能改变
初三物理教案设计篇5
物理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和进行物理实验的主要场所,是物理探究学习的主要资源学校领导一贯高度重视物理实验室建设,今年又新添了仪器和设备,为每个学生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即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物理知识,培养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因此实验室工作直接关系到物理教学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因此实验室必须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实行规范的管理。下面对本实验室一学期的工作进行一下总结:
一、开学初的重点工作:
制订学期实验计划表、周历表并发放给每个任课老师,要求每个班级都做好一学期的实验记载。
二、平时的常规工作:
1、制订规章制度,科学规范管理。
2、按照学校各类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
3、做好仪器、器材的补充计划;做好仪器的借出、归还验收工作;做好仪器的入库、登记、验收等工作;做好仪器、器材的常规维修和保养工作;做好各类台帐的记录工作,应用华教软件进行电子管理。
4、开足开齐各类实验,并积极创造条件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确保了物理实验课的顺利进行。并积极创造条件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保证了九年级8个班、八年级8个班开展正常的实验教学。
5、结合学校常规管理和特殊活动,做好实验室大扫除工作,保持实验室的常清洁。本学期特殊工作:
1、负责物理实验室及全校的仪器、器材征订、网络上报工作。
2、负责好九年级物理实验操作考核的仪器、器材准备工作,使九年级物理实验操作考试能顺利完成。
三、其他想法:
实验室工作还应细化,如碰到学生在实验室的不良习惯(如带零食吃;在登记本上字迹潦草、涂画;实验完毕后不善于整理器材等),还应与任课教师及时沟通,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也希望各任课教师做好实验登记工作,实验结束后督促学生做好器材的整理工作和门窗关锁工作。并示范做好讲台上的仪器整理工作。
初三物理教案设计篇6
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灯泡发光、电动机砖动”现象提出问题:灯泡发光、电动机转动,都需要电流,那么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在思考后得不出结论的情况下,需要教师的讲解点拨.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教材用水流类比电流、阀门类比开关、涡轮类比电灯、抽水机类比电源、水位差类比电压.让学生体会用“水位差是形成水流的原因”类比“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用“抽水机是形成水位差的原因”类比“电源是形成电源的原因”;用“流动的水冲动水轮机转动”类比“流动的电荷使灯泡发光”.
在学生初步知道电源、电压、电流的作用后,介绍了电压有高低、电压的单位;介绍了生产、生活中的用电器的电压值,是学生感觉到“电压”就在我们身边.
电压概念的初步建立过程充分体现了“类比的科学方法”,把难懂的概念用通俗的方法说明使学生容易理解.
初三物理教案设计篇7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内部压强公式,能用该公式简单说明一些物理现象;
(2)通过观察简易压强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能用液体压强公式解释帕斯卡实验,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橡皮膜玻璃管液柱平衡实验,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替代的思想,了解它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的推导,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逻辑性强、科学严密的特点;
(2)通过帕斯卡实验的学习,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液体压强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活动设计
一、液体压强的大小[来]
1.提出问题设计方案
演示简易压强计的实验,引导学生回忆上堂课实验得出的结论。回忆并回答液体压强的特点。
强调:得到的这个规律是定性的,我们能不能具体测出液体内部一点上的压强是多大呢?
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方案?对于定量测量,开始时,学生可能缺乏思路,在教师提醒下大胆猜想,慢慢接近主题:
提出方案环节衔接不上时,教师适当分解问题,如:
(1)橡皮膜凹进玻璃管中受到哪些力?
(2)橡皮膜受到液体给它向上的压力被压进玻璃管中去。
(3)能否从受力平衡入手来测量液体给橡皮膜的压力?
(4)可以给膜施加一个向下的力与压力平衡。测量这个力的大小就能得到液体压力的大小。
(5)压强怎么计算?
(6)压强=压力/膜的受力面积;往管内加一定的水或沙,它们的重力等于压力。
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实验方案。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综合思考形成设计方案,写在设计卡片上。
请学生报告自己的实验方案或对各个问题的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和改进。交流讨论实验方案,基本形成合理的定量推理思路。
2.挑选方案,推导公式画出烧杯、玻璃管的结构图,带领学生对橡皮膜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分析F水柱=G水柱=水gh水柱S。
由受力分析得:P=F水柱/S=水gh水柱。能正确分析橡皮膜的受力,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
进行演示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平衡时管内水面与烧杯水面的关系。
提示:加入水时,水柱的高度就等于膜到液面的距离,即对应位置的深度。
这也和我们以前得到的结论“越深的地方,压强越大”是一致的。注意到最终管内水柱与液面相平。
最终明确公式中常用的h即为液体该处的深度。
3.推广结论推广得出:液体内深度为h处的压强为:P=gh
意识到公式中的h是液体的深度,该公式适合于任何密度均匀的液体。
指出推广公式的物理意义,适合于任何密度均匀的液体。结合公式,分析影响液体压强的几个因素。知道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有:液体密度、该处深度和重力加速度。
二、帕斯卡实验一定量的水改变深度将会得到不同的压强值。帕斯卡实验刚好验证了这个结论。
演示以下实验:观察现象,关注实验现象及结论。
用输液软管连接漏斗和灌有一定量水的气球。把连接气球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漏斗置于较低位置时加水。让学生观察现象。气球变大变薄,但没有破(将破未破)。问学生:改变漏斗位置会发生什么?
缓慢提高漏斗,达到一定高度时,气球破裂(课前注意反复试验,把握好灌水量,不要在提高漏斗时再加水)。针对教师问题积极猜想:
(1)提高漏斗,不会有变化;
(2)提高漏斗,气球会破。
提问:气球怎么破的?是什么使它破的?
听取学生的解释,适当总结。一些同学能够根据压强公式解释现象。
引入数据讲解书上例题。积极思考例题计算过程,对实验现象及原因有更深的理解。
引申提问: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帕斯卡实验的现象发生?我们是怎样利用液体这个特性的?展开讨论,举出类似的例子。或在教师提示下将关注并收集相关资料。
三、课堂小结(1)液体内h深度的压强公式;
(2)定量计算及定性解释帕斯卡实验。
四、课堂练习讨论完成“发展空间”中“自我评价”的第3题。
【实践活动】
(1)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动手做一做帕斯卡实验,加深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
(2)收集关于三峡大坝的相关资料,包括坝体的形状、高度、宽度等数据及坝体设计原理等,形成小型书面总结。
初三物理教案设计篇8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用。
教学重点: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预习:
1、近视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矫正?
2、远视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矫正?
3、眼镜的度数如何计算?
放大镜可以使我们看到较小的物体,但是太小的物体像细胞,用放大镜却不能看到。为了能看到细小的物体,人们制成了显微镜。为了看清远处的物体,人们又制成了望远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显微镜和望远镜。
二、探究新知:
(一)显微镜
1、作用:用来观察细微物体或物体细微部分。
2、基本结构:由两组凸透镜组成,每组凸透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物镜,靠近眼睛的叫目镜。
3、原理:先用一个接近物体的凸透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再用另一个接近眼睛的凸透镜把这个实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体了。
离物体近的这个透镜叫物镜,其焦距较短;离眼睛近的这个透镜叫目镜,其焦距比物镜稍大。两镜间的距离可以调节。
4、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结合所学的生物学知识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①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放大倍数和目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长和宽的倍数
③物镜、目镜的焦距越短,放大率越高。
(二)望远镜
1、作用:利用望远镜能看清远处的(大)物体。
2.基本结构:开普勒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靠近物体的叫物镜,焦距较长;靠近眼睛的叫目镜,焦距较短。物镜的第二焦点与目镜的第一焦点重合。
3、原理: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4、视觉效果:
(1)由于“视角”增大,对物体的观察更加清晰。
(2)望远镜的直径比我们的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明亮。
5.其它望远镜:
(1)伽利略望远镜,用凸透镜作物镜,
用凹透镜作目镜。
(2)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作物镜。
当堂检测;
1、显微镜的镜筒由镜和镜组成。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放大的像,是因为物体经过了凸透镜次的放大作用。
2、使用显微镜时,被观察的物体经过________次放大,第一次放大与________原理相同,说明了被观察物体应放在物镜的________之间,成________像;第二次放大与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像。
3、使用望远镜时,物镜的作用与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像;目镜的作用和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像。
初三物理教案设计篇9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浮力》这章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需要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入手。如果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等无关,就不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所以本章的重点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也就可以突破难点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而本节所教授知识浮力的概念又贯穿全章,“称重法”测浮力又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为本节重点。而本节的探究浮力影响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因此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对象分析
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真理。当然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比较差。因此,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运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本节课从观看录像引出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现象入手,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现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师指导下的进行了一系列学生实验进行有关浮力存在和浮力大小决定因素的实验,为随后学习科学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做必要的知识铺垫。
2.进行科学探究:每4人一组,用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为主辅以发挥学生富有创意性的实验设想进行实验。本环节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确定测量的物理量、具体进行实验操作,得出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交流等七个环节。其中教师需要在设计实验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学生一起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共同形成统一的探究步骤。
3.采用形象具体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水到渠成的理论讲解保持学生的兴趣,进行适当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起到巩固作用。
4.最后师生共同做一个简短的小结。
5.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具学具
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烧杯、水、酒精、浓盐水。
教学媒体设计
1.利用网上资源录像,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利用课件展示教学板书结论小结等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1、观看录像: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想一想,为什么?
2、演示:把石块、木块投入盛水的水槽中,石块下沉木块上浮那么石块受到浮力吗?
教学设计说明:在教师引导下,从生活中观察到的大量浮力现象并提出与浮力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投影)板书:第五节浮力
二、实验探究过程
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分组交流、讨论:
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2.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
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
4.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等。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下面我们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无方向,方向向哪?
(投影)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学生体验:利用桌面上的学具,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
一是体会:手的感觉;
二是观察:乒乓球最终的情况。
尝试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投影)一、什么是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投影)二、浮力大小的测量
演示:在弹簧测计的下面悬挂一个石块,把石块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测力计的读数。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设计实验:
(1)明确探究的目的,制定探究计划,明确以下问题:
(2)明确探究所需的材料用具,如弹簧测力计、烧杯等。
(3)明确如何测定浮力的大小。
(4)确定整个实验是否设置对照组及设置方法,是否需要重复及次数。
(5)选择实验记录表格。
参考表格:
项目
次数
在空气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G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石块所受浮力F0小桶重G1水桶和水总重G2比较F与G0的关系
(投影)结论:浮力的大小F浮=(G-F)
教学设计说明: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确实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寻求测量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简便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投影)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体验: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可能猜想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等因素有关系。
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并引导学生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按下列要求设计实验报告: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步骤。
(投影)(实验报告的格式)
学生分组探究:
(1)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2)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4)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利用测力计、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完毕,投影各小组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然后进行探究实验。
教学设计说明: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体验并不断的思考,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进行因素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即: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最终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板书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教学设计说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经历知识建构过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能让学生分别来探究其中的一个因素与浮力的关系。由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还要经历一个思索、推导的过程。教师做好引导,这样才符合认知过程。
(投影)完成课本上的例题。
三、小结
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并说明自己的收获和可能存在的在疑问:物体的浮沉与什么有关?
教学设计说明:对整节课进行小结和评价,设置下节课应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讨和研究。
四、板书设计:
第五节浮力
一、什么是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二、浮力大小的测量
F浮=(G-F)
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初三物理教案设计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弹力;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等图片;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实践活动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教学反馈
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初三物理教案设计篇11
导学目标知识点
1.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2.知道电压的单位,能对电压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3.记住干电池、家庭电路及人体安全电压的电压值;4.知道电压表的用途及符号,会正确使用电压表,能正确地读出电压表的示数。导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课时:一课时课堂导学
一、电压
学生观察小灯泡的亮度一样吗?
现象是:两个灯泡的亮度,
1、电压:是的原因;电源就是的装置。
2、电压的符号:电压的单位有、、换算关系1V=KV1mV=V1mV=KV
3、1.5KV=V3.6V=Mv10KV=V
4、干电池两极间的电压为;家庭电路的电压为;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为
二、电压表
拿出实验室用的电压表,回顾以前学过的电流表,学生说出看到了哪些内容?
1、实验室电压表有个接线柱,标有“+”的接线柱与电源的极相连;标有“—”的接线柱与电源的相连。
2、电压表是测量的仪表,电压表有个量程,大量程为V,分度值是V;小量程为V,分度值是。
3、电压表必须跟被测用电器联;如右图所示。
4、在不知道被测电压的情况下,先用量程试触,若示数,则改用量程.
5、完成课后练习3题
三.阅读课本57页小资料,对照电流表总结电压表的使用规则四.练习使用电压表
1.用电压表测量两节干电池电压2.用电压表测小灯泡两端电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课堂练习
1.下列有关电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某电路中有电流,它的两端不一定有电压B.某电路两端有电压,电路中一定有电流
C.自然界中,有的动物本身就可以产生电压,用来自卫
D.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不同的电源提供的电压一定是不相同的
2.在图6-2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S断开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源两端电压为零B.电灯两端电压为零C.开关两端电压为零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3.小红在有关资料中查找出了几种电压值,你认为其中最大的是()
A.人体的安全电压B.洗衣机正常工作的电压C.手持移动电话电池的电压D.发生闪电时,云层间的电压
4.图6-3是装有两节干电池的手电筒的结构示意图,要使手电筒正常工作,两节干电池正确的是()
A
B
C
D图6-3
课后练习
1.下列关于电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对人体的安全电压是36VB.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节干电池的电压都是1.5VC.电压只能使自由电子发生定向移动
D.电压是使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2.在“用电压表测电压”的实验中,某同学进行了以下的步骤
A.根据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
B.正确读出所测量的电压数据,并记录;
C.了解电压表的量程,弄清每大格和每小格代表的电压值;D.根据记录总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
以上步骤按合理的顺序排列是_______.
3.如图6-1所示,在烧杯中加人盐水,然后将连在电压表上的铜片和锌片插入盐水中,这样就制成了一个干电池.观察电压表指针的偏转与接线可知:这个电池的电压是_____V,_____片是它的正极
初三物理教案设计篇12
(一)[教材]
(二)[教学目的]
认识电压表,掌握电压表的使用规则。
(三)[教学重点]
电压表的使用规则。
(四)[教学方法]
在实验中边讲边观察,并作简单的测试实验。
(五)[教具]
演示用电压表,表盘模型(自制)。
每小组一套的器材和仪表有:学生电压表,干电池(一节)、开关及导线。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阐述:由上节课知道,导体两端有电压时,导体中才能形成电流。导体中的电流强度用电流表测出,导体两端的电压值用什么仪表测出呢?用电压表。
(二)新课教学
教师出示大型演示用电压表,并让学生观察实验桌上的电压表。从表面上看,它的外形和电流表差不多,所以只能从表盘上的符号进行识别。电压表的符号是
1.外形结构: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其中一个接线柱是共用接线柱,标有“+”(或“-”),另两个接线柱标有“3”和“15”这是“-”(或“+”)。使用时每次只能用两个接线柱,若用“-”及“3”(或“-”及“3”)则量程为3V,若用“+”及“15”(或“-”及“15”)则量程为15V。使用时只能用正、负两个接线柱。
通常零刻度在刻度表的左边,指针指“0”是电压为零,指针向右偏转说明电路两端有电压,所指数字即为电压值。
2.表盘读法:两个量程。
(1)表盘读数需和接线柱所示量程相吻合。
(2)确认每大格和每小格的电压值。选用0~3V量程时,每大格为1V,每小格为0.1V。选用0~15V量程时,每大格为5V,每小格为0.5V。
读出图1表盘上的电压值。
(3)用表盘模型进行读数练习。
①教师选定量程,并移动指针于不同位置,学生读出电压值。
②教师给出电压值,让学生选择适当量程,并正确移动指针至正确位置。
3.使用规则
(1)电压表必须和被测电路两端并联。因为电压表是测量某段电路两端电压,所以电压表正负两个接线柱必须和这段电路两端相接,即跟被测导体并联。
(2)正负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电压表。
(3)选择适当量程。对被测电压进行估测或试触,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若两个量程都能正确测出电压值,则应换接小量程,可使读数更精确)。
(三)巩固新课
1.用电压表测量一节干电池的电压。
当电池的电压不超过电压表的量程时,电压表可以直接与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这时电压表测出的是电池的电压。
按照教科书第79页图6-11电路测干电池的电压时,强调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出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量程先用0~15V,后改为0~3V。
2.完成教科书第78页练习1、2两题。
(四)布置作业
初三物理教案设计篇1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2.掌握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3.理解掌握用欧姆定律分析实际问题,解释实际问题。
4.学会用伏安法测量导体电阻的方法。
5.进一步学会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
6.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
教学难点:欧姆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电源,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5欧、10欧、20欧、40欧各一只)。
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导线,例题投影片。
三、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3课时(其中1课时为学生实验)。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设问:
1.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2.导体的电阻对电流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析:在电路中,电压是形成电流的条件,而导体的电阻又要对电流起阻碍作用,电阻越大,电流越小。那么,在一段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量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欧姆定律。(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今天我们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看电流与另一个量之间的关系。
设问: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提出的研究方法,利用我们所学过的仪器怎样来设计一个实验?(请同学们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投影实验电路图,分别介绍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作用。
1.电阻R不变,电流与电压有什么关系
演示:按图接好电路,保持R=10欧不变,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R上的电压,请两位同学读出每次实验的电压值和包流值,记人表1中:
分析: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电阻只保持不变时,随着电阻R上的电压的增大,通过电阻R的电流也增大,且电压与电流是同倍数增加,这种关系在数学上叫成正比关系。
结论:在电阻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根据数学规律,我们可以对欧姆定律公式I=U/R进行变形,得到U=IR或R=U/I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同一导体中的两个量,来求出第三个量。·
(三)欧姆定律来计算有关问题
例:已知电烙铁的电阻是1210欧姆,如果电烙铁两端的电压是220伏,求通过电烙铁的电流?
教师根据板书小结,突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强调欧姆定律中的“这段导体”四个字。
(四)巩固练习:课本第90页第1、3题。
(五)作业布置:作业本第53页(一)1—4。
初三物理教案设计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有关课堂实验的教学建议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初三物理教案设计篇15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电流、电路的构成及电路图。
2.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3.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4.知道什么是通路、断路和短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流的概念、电路的组成及正确连接电路。
难点;电流的形成。画电路图。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电的应用极为广泛,它在生产生活中是如此重要,那么,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电路的基本构成是怎样的?这一节我们将来学习第十五章第二节电流和电路。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过渡语:明确了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7分钟
二、先学环节
(一)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36-39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37,认识电流的形成和电流的方向。
2.参看课本p36-p38,了解电路的构成及电路图,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3.知道什么是通路、断路和短路。
(二)学生自学教材:师巡视
(三)自学检测反馈:要求:7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目,要求书写认真、规范。
1.______________形成了电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定为电流的方向,在电源外部的电流方向是从______________经过用电器流向______________。
2.电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只有__________电路中才有电流。
3.画出以下电路元件的符号
(1)电池______________
(2)开关______________
(3)灯泡______________
(4)电阻______________
(5)电动机____________
(6)电池组____________
4.画出小灯泡工作的电路图.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一)展示交流,统一答案:
先交换学案,然后更正。选取4个小组同学分别展示1、2、3、4小题,下面同学提出修改和补充建议,老师要做出及时评价,2分钟时间让学生用红笔更正,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二)小组探究电路的构成:(构成一个完整电路的条件是什么?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点拨:产生持续电流的条件:电源、电路闭合。
(三)小组讨论:电路图的正确画法:
点拨:
1.元件符号要准确,位置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
2.元件不要画在拐角处;
3.整个电路图最好呈长方形,有棱有角,导线要横平竖直。
(四)小组讨论:正确连接电路时应注意的问题:
点拨:正确连接电路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不能短路。
②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
③检查连接无误后方可闭合开关。
四、训练环节
(一)过渡语: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完成学案上当堂检测题。10分钟完成。
(二)学生练习,教师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