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初三教案电子版

时间: 新华 九年级教案

通过教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信心。初三教案电子版怎么才能写好?这里分享一些初三教案电子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三教案电子版篇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明确三者的关系和区别。

2.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3.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估算和前景,结合我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4.理解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从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入手,引入一些代表性国家和地区,讨论环境人口容量概念的含义,并由此推断出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3.通过读图分析对比,了解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如何估计,并学会读图。

4.紧紧围绕人口合理容量这一核心内容,从目前存在的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入手,认识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和解决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2.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加深对我国______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的理解。

3.由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和解决措施,结合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认识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如何正确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教具准备

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收集整理与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相关的图文声像资料,加工成教学插件,用作有关内容分析时的补充论证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一直到1650年之前,世界人口的增长都十分缓慢。然而自1650年后……

(图片展示:世界1650年以来人口增长柱状图)

学生:观察、判读图片。

教师: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出现?

学生:世界人口的加速增长。

教师:是的。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已达到60亿。目前世界人口约为70亿。依目前的情形发展,根据美国人口咨询局预测,2025年,世界人口会达到80亿,2046年,世界人口会突破i00亿。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是地球孕育的,同时地球又是人类的家园。在人类生活的地球村,空间是有限的,矿产是有限的,土地是有限的,淡水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研究这些问题对于协调人地关系十分重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节课的知识。

(板书)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新知识传授】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教师:人类社会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发展的,特定环境以其空间和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自然也就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在学术界进行相关研究时,就以“环境承载力”来表示。

(大屏幕提供“环境承载力”的阅读材料)

教师:知道什么是环境承载力吧,说说看。

学生:“环境承载力”是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也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教师:对,很好。它涉及了多种指标,其中的哪一项指标,是人们考虑得最多,引用得最多的?

学生: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指标。

(推进)

教师:这项指标又被人们称为什么?

学生:环境人口容量。

教师:教材给它下的定义是怎么说的?

学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教师:从这个定义的表述中,大家仔细品味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或互相议论,仔细辨别后了解到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特定的历史时期、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和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对比分析)

教师:下面咱们就逐个来看看这些因素的具体影响。

教师: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哪个相对更突出?

学生:资源。

教师:确实如此。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是建立在不断开发利用资源的基础上的。一个地区,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其所能供养的人口相应也多,反之则少。譬如:同在欧洲的德国和梵蒂冈,前者现有人口8000多万,后者人口只有1000左右。香港经济繁荣,以1000多平方千米土地维持680多万人,社会稳定,人民生活也十分富足。但若要它供养如河南9000多万人,则情况可想而知。

(延展)

教师:那是不是资源相对少的国家(地区),其供养能力肯定就少呢?大家别忙回答,先看看下面的材料再作回答。

(材料展示)

(师生互动)同读材料,教师启发引导,展开讨论

材料一:以色列农业的魅力以色列农业概况

国土面积1.49万平方千米,2/3土地为沙漠和山地

年均降水量约200毫米

人均水资源270吨,不足世界人均的3%

耕地41万公顷,人均1亩地

1997年农业产值37亿美元

1997年农产品出口8亿美元

1997年农业劳动力6.7万人,1个农民可供养90人

以色列实际上只有北部加利利湖周围平原和约旦河谷适宜发展农业。然而,正是在这块贫瘠缺水的土地上,以色列仅仅一代人就建成了现代农业,创造了令世界惊讶的奇迹。

教师:从这一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小国以色列土地和水资源条件如何?

学生:土地面积小,贫瘠缺水。

教师:但是,它的人口供养能力怎样?

学生:很好,很高。

材料二:

滴灌是法宝

滴灌比漫灌节水1/3~l/2。

滴灌可使单位面积土地增产1/3到5倍。

滴灌使水、肥利用率高达90%。

滴灌有效防止土壤盐碱化和土壤板结。

以色列水资源总共才16亿立方米,其用水总量为20亿立方米,不足部分靠污水处理和海水淡化补足。

1962年,一位农民偶然发现水管漏水处的庄稼长得格外好。水在同一点上渗入土壤是减少蒸发、高效灌溉及控制水、肥、农药最有效的办法。

发明滴灌以后,以色列农业用水总量30年来一直稳定在13亿立方米,而农业产出却翻了5番。

科技为本

政府每年农业科研经费上亿美元,占农业产值的3%。

3500多个高科技公司。

7个研究所,250多位博士研究员,正在从事750多个科研项目。

以色列把科技兴农作为国策。农业发展主要受益于科技,农业投入也主要用于农业科研,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和具体指导,鼓励农民采用新技术。

科技使农业工业化,以色列农业增产的95%靠科技。以色列的农业奇迹表明,科技就是生产力,农业的未来在于科技。

教师:这下大家找到原因了吧?

学生:是的。

教师:什么原因?

学生:有发达的、以滴灌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教师:大家回答的很正确。

(推进)

教师:可见,科技发展水平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相应地区自然资源不足的缺陷的。大家想想,现在世界上哪些国家(地区)就是凭借科技优势,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雄厚财力物力,靠大量进口资源来维持其国民生活的,能否列举一些?

学生:美国、日本、德国等大多数的发达国家都是。

(承转)

教师:那么,除了资源和科技之外,还有什么因素也能显著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口供养能力呢?

学生:人口的生活和消费水平。

教师:正是。

教师:大家设想一下,中国现在的13亿人,如果生活在中国历的辉煌时期之一的大唐贞观年间,会怎么样?

学生:绝大多数会死掉。

教师:为什么?不都生活在同一个中国吗?

学生:虽然在同样的中国,但以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力水平所能生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毕竟少,与现在相比是十分有限的。这只能养活当时中国的几千万人口,根本养活不了现在如此多的人口。再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消费水平也远比那时候高,这样,那时有限的那些财富,对于现在如此多的人,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教师:原来如此。

高潮(重难点突破)

教师:从刚才我们分析的现实中国与盛唐时期的中国供养人口数量的巨大差异中,大家是否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便就某个确定的地区而言,所有能够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这样的话,考虑这些因素而估计出的当地的环境人口容量的数值是不是固定不变的?

学生:不是固定不变的。

教师:如果地区确定,时间明确,那么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影响因素的数量是不是相对确定的?

学生:是的。

教师:那么,由此推算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不是也就相对确定了?

学生:是的。

(归纳承转)

教师:由上,我们可以归纳出环境人口容量的两大基本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下面,我们看教材图1.10和图1.1l,具体了解一下,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应当怎么进行?对全球和我国,相应的评估结论会怎样?

学生:(读图,讨论)

1.P12图思考”1、2。

2.P13怎么看待世界环境人口容量的三个不同结果?

[教师精讲]

各种资源的综合决定着环境承载力,在所有不同种类的资源中,相对最少的资源直接决定环境承载力的大小;这个最小值就是环境人口容量。

(师生互动)

教师:三种环境人口容量评估的结论为什么会不同?

学生:它们评估时的假定条件不同。

教师:想一想,三种不同观点的人,他们各自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学生:乐观论者:人类是大自然中级的生物,有聪明才智,人类科技进步的潜力是无穷的;悲观论者:所有的资源潜力再大,终究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供养有限的人口,有些资源已经濒临枯竭,因此现在地球上人口已经太多;持中间观点的人:虽然有些资源已经濒临枯竭,但人类科技的发展潜力还是存在的,因此100亿左右是世界的环境人口容量。

教师:分析得很好。下面咱们再看一下P14的“活动”。请大家考虑:

1.材料中提到的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多少,它主要以什么作为评估依据,为什么?

学生: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是16亿。它是以中国的土地资源作主要依据。

2.评估出的人口为16亿,现在是13.7亿。那是不是意味着形势还并不严峻,还挺充裕?

学生:不是,现在形势已经十分严峻。

教师:何以见得?

学生:(回忆前述内容后)我们的人口基数庞大,每年的新增人口仍然很多;资源相对短缺严重,数十种主要的基础矿产和能源资源中已经有很多短缺,如石油;环境污染已相当严重,并且还有继续扩大和蔓延的趋势。

教师: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继续贯彻落实______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

(总结过渡)

教师:前面我们深入探讨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有关细节。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但大家想一下,一日三餐,刚够温饱,好像就可以持续供养吧?

学生:是啊!

教师:可那是咱们向往的吗?

学生:肯定不是。

教师:那你们想过什么样的日子?

学生:幸福日子。

教师:怎样的日子可以称得上幸福呢?

学生:生活方式合理,生活水平健康,不危害子孙后代。

教师:过这样的日子恐怕得消耗比仅仅一日三餐有保障就行的日子更多的资源和财富。那么,一切条件等同的情况下,能够供养的人口肯定就会明显减少了吧?

学生:是的。

教师:这样的人口数值,人们把它称为什么?

学生:人口合理容量。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板书)

教师:对。大家在P13上找到它的定义后,考虑这个数值是否是确定的?要评估它的话,要考虑哪些因素,这些因素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否相同?

学生:它也是不确定的,但也是相对确定的。对它进行评估,需要考虑的因素基本相同,只是其中的人口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标准要更高些。

教师:人类同处一个地球上,那么,我们评估不同的国家(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时,能不能“一碗水端平”,大家都按统一标准执行?

学生:不行,不可能。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各国、各地区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各个因素有不同的表现。比如环境资源条件,比如经济发展水平,各国各地区各有其自身特点。发达国家人口少,消耗的资源却很多,人均收入高,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高。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增长也快,人均收入少,消费水平也低,贫困人口众多。

教师:这样看来,要在世界上形成和保持一个人口合理容量也很艰巨。不过再怎么艰巨,人们还是得努力吧?

学生:是的。

教师:那该怎么去努力呢?

学生:一是各国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内;二要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有追求过好日子的平等权利。

教师:为此,我们该怎么做呢……

课后大家不妨好好去想一想。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了人口与环境两方面紧密联系的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重点分析了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几个主要因素──资源、科技的发展对环境人口容量的突出影响,了解了三种不同的世界环境人口容量评估观点,明确了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和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艰巨性,贯彻落实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对中国______和环境保护两大基本国策有了更深刻的领会。

初三教案电子版篇2

我外校去听一位刚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的课。青年教师有些紧张,脸开始发红。说今天这堂课我们讲评讲义,请同学们把《速度》综合练习拿出来。于是,这位青年教师便开始讲起来,从选择题开始讲到实验题最后讲到计算题,按着题号一题不漏地讲。我轻轻问坐在旁边的学生,老师有没有把讲义收起来,学生说,没有。难怪试卷上我看不到老师批阅的痕迹。因此,哪题学生错得多,哪题学生还有什么解法,老师无法知道。青年教师只好一道一道往下讲,整个教学过程很少请学生来回答问题,甚至还出现二处科学性错误。该教师总算把课上完,脸红了一节课,可能有点慌张或许还有些愧疚。

下课后,我们和这位青年教师进行了交流。问他,学生的试卷有没有收上来批阅,他说,没来得及。又问没有批你心里没数课怎么能上下去,这堂课你上得感觉如何?他说,上得不好,我不知道你们要来听课,如果知道我肯定会作好准备。

我想,课不是上给其他人看的,而是给学生上课,不管是否有人听课,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把每堂课上好,要对学生负责,学校把这个班学生交给你,就是希望你担当起责任来,对得起学生,对得起事业,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你这样的课,给学生留下了什么,学生会怎样对你评价?要做一名好老师,做一名有责任受欢迎的好教师。

我在想,一个没有责任心的教师,肯定会误人之弟。一个没有好的工作态度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因此,我们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更要提升教师思想品质和敬业精神。

初三教案电子版篇3

初中阶段的物理课程,是普及公民的物理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在教学中,不过分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本节通过对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使学生建立平衡力的概念,并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得到二力平衡的条件。因此,教学中要尽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不要完全从概念出发处理。

本节课讲解时我尽量让学生体会力和运动的第一种关系;平衡力——平衡状态;非平衡力——非平衡状态。怎样知道两个力是平衡力,然后学衡力的条件;最后平衡力的`应用。我觉得我最好之处在于让学生体会了牛顿第一定律的现实意义,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相当于不受力的情况。不足之处,从其他教师的反思中,我体会到,让学生体会平衡力的条件生活经验不足。应该用弹簧测力计拉着一个物体体会,两力平衡时大小相等,从不在同一直线拉一个物体,体会平衡力需要同一直线上。

应该举一些生活实际的例题。

初三教案电子版篇4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同职业的意义,认同劳动创造价值,懂得只有热爱本职工作,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初步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访谈等方式获取信息,培养沟通交流的能力;初步掌握规划职业生涯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知识目标:知道不同劳动和职业都具有独特价值,理解爱岗敬业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正确选择职业。

教学难点:敬业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猜看以下描述的是什么职业?

(1)通过直播,试穿各种衣服以及实时互动,让女性选购到称心的衣服。要求懂得穿搭知识,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2)体验酒店的服务、环境、卫生、价格、餐饮等多个方面,比如床垫软硬、空调冷暖、网速快慢、下水道是否畅通、淋浴水流是否过大等等,调查后根据客观的体验结果写成报告,供酒店客人参考。要求应聘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感受力,热爱旅游,乐于分享所见所闻。

你还知道或者喜欢哪些职业,把这些职业的特点和要求介绍给大家。

我们即将初中毕业,未来会从事某一种或多种职业,承担社会分工中的不同角色。因此,做好职业规划和职业准备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二、新课讲授

(一)如何做好职业准备

1.了解身边的职业

(1)走访几位身边的工作者,了解该职业的主要特点、入职条件与能力要求、从业者的职业认同感等。

(2)课上分享交流。

提示:学生回答。

2.材料展示:

在美国,培养一个研究型医生有多难

美国研究型医生培养由政府投入,起源于1960年代,是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组织下形成的医学科学家培训计划(MSTPs),培养具备MD/PhD双博士学位的复合人才。

严苛的入学条件:目前在全美秀的48个医学院开展,旨在招收对临床和科研感兴趣的优秀本科毕业生,每年全美录取名额在600人之内,每个医学院的名额仅有十几个人。

学习时长:4年的医学院学习;8年之久的MD和PhD学程;在苦战8年大学毕业之后,等待的是下一个更大的挑战,5—6年住院医生/专科培训!算算年龄,最成功的MD/PhD学生:24+8+6=38岁。

思考:美国研究型医生的学习经历给你什么感受?

提示:医生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对人的职业素养要求高;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学习需要耐力和毅力等。

3.教师讲述: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医生这个职业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有一句话是“一入医学深似海”。不仅仅是医生,其它的职业都是如此,都需要从业者前期努力学习以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才能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那么,在如此多的职业种类中,我们该如何选择以及为此作准备呢?

4.活动:职业生涯规划——以IT为例。

(1)自我分析。是否对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等工作感兴趣;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怎么样;性格是否符合职业要求等。

(2)环境分析。IT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行业整体收入较高,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等。

(3)确定目标。在进入IT行业以后想达到一个什么水平,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或者是行业的专家等。

(4)行动计划。从现在开始,思考从哪些方面做准备,确定一系列具体、可行的行动计划,并且分阶段明确行动要求。

(5)评估调整。

5.小结:国家发展、民族振兴需要各种各样的职业。在走向未来的征程中,我们应该做好职业准备,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挑战

材料展示:

材料一:“没有人知道在2050年的时候劳动力市场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它会完全跟今天的劳动力市场不一样。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会改变很多职业,很多职业将会在2050年消失。”尤瓦尔·赫拉利预测道。

材料二:

老照片:修钢笔、补锅、卖凉开水、剃头匠

材料三: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正式向社会发布了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师、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电子竞技运营师、电子竞技员、无人机驾驶员、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13个新职业信息。这是自20__年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颁布以来发布的首批新职业。

思考:

(1)说说你所知道的慢慢消失的职业以及新兴职业。

(2)为什么有些职业会消失,有些职业会产生?

(3)职业变化给我们带来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带来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

提示:

(1)铁路扳道工、弹棉花手艺人、寻呼转接员、补鞋匠、剃头匠等;无人机驾驶员、母婴护理员、酒体设计师、工程师、机器操作员、农业经理人等。

(2)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分工逐渐细化,引起传统职业的变革和新兴职业的兴起,职业选择越来越丰富。

(3)我们要顺应时代变化,抓住机遇,做好多方面的准备,努力提升自身素质,迎接未来世界的挑战。

(三)认识培养职业精神的必要性

材料展示:

材料一: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时期,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永远离开了人世。生前,她留下了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

材料二:1988年4月29日,我国进行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数百米深的深潜试验,是最危险的试验。对参试人员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心理考验。为增强参试人员信心、减小压力,64岁的总设计师黄旭华做出惊人决定:亲自随核潜艇下潜。黄旭华说:“我不是充英雄好汉,要跟大家一起去牺牲,而是确保人、艇安全。”

思考:

(1)从护士长叶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身上可以看到哪些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有什么意义?

(2)结合材料,说说培养职业精神的必要性。

提示:

(1)都有敬业精神,热爱工作,勇于担负工作责任;意义:正因为有无数的像叶欣这样的医务工作者,我们才最终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正因为有黄旭华和同事们不惧艰难地研制成功核潜艇,中国才真正具备了水下核反击能力,才能捍卫国家利益。

(2)劳动创造价值,只有热爱本职工作,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自觉培养职业精神

材料展示:

“你们不了解我!小时候,我只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现在,书读多了,我长大了,我越来越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韦慧晓说,“我爱航母,我要终生嫁给航母事业!只要能上航母,打扫卫生我都愿意!”

此生只为航母狂!韦慧晓如愿了,成为辽宁舰上第一位女博士军官。

韦慧晓说:“作为博士,只有渊博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应该具有广博的心胸和视野。除了搞好学问,还要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美女博士将自己“嫁”给了中国第一艘航母,敢想敢做,在追求个人梦想的同时也托举着“中国梦”。

思考:韦慧晓的话对我们培养敬业精神有哪些启示?

提示:培养敬业精神首先要处理好职业与兴趣的关系。兴趣往往需要在实践中发现、培养,兴趣也会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在未来的工作中要处理好职业与兴趣的关系,在工作中培养兴趣,履行好工作职责,爱岗敬业。我们要珍惜大好青春年华,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提高各方面素养,为精彩的明天做好准备。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职业准备的有关知识。包括做好职业准备的原因、如何做好职业准备、就业的机会和挑战等;也了解了敬业精神的有关内容,知道了每种职业都有相应的职业要求,我们要珍惜大好青春年华,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提高各方面素养,为精彩的明天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职业准备,同学们即将初中毕业,未来会从事某一种或多种职业,承担社会分工中的不同角色。在走向未来的征程中,我们该如何做好职业准备,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结合具体例子体验感悟,做好思想上的准备。一个是敬业精神,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敬业精神,用好典型例子来加深对敬业精神的认识。

初三教案电子版篇5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上一节课在学习余角补角基础上学习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学习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本节课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并不太难,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方位角的内容,而且本节课内容和生活中的方向联系紧密,故学生比较有兴趣。

教学目标

理解方位角的意义,掌握方位角的判别和应用,通过现实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体会方位角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方位角的判别与应用

难点:方位角的画法及变式题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课时小结五、布置作业由四面八方这个成语引出学生对八个方位的理解

1.先以一个具体图形告诉学生基本知识点,方位角一般是以正南正北为基准,然后向东或西旋转所成的角的始边方向。

2.师示范方位角的画法

3.出示补充例题,引对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生观察图并理解老师的讲解。

生观察并独立完成书中的例题

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学合作完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辽具体图形使学生初步认识方位角的表示方法。

使学生通辽具体操作掌握画方位角的方法

进一步掌握方位角的有关知识,达到知识提升。

板书设计

4.3.3余角和补角(二)——方位角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我先将学生按人数分成若干小组,在课前先给学生发放导学单,课上先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后学生由小组推荐代表发言,累积分数,每个小组轮流回答一次,学生代表回答完毕后,其它同学补充纠错,然后从知识点是否准确,语言是否流利,思维是否创新,逻辑是否合理严密等方面来做出评价,然后给出相应分数。累积到小组积分中课上知识回答后在练习部分,设计抢答题,小组抢答完成。最后计算出总分评出本节课小组及个人奖,给予口头表扬。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上节课余角和补角的基础上学习的,而且在小学阶段也已经接触过这部分知识了,基于这个特点,在课堂上我主要采取了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接受的不错,本节课的知识虽然简单但很重要是为以后平面直角坐标系做准备的。出现的问题是有个别同学对于A看B是北偏东30度,则B看A是什么方向不太清楚,我采取的措施是让明白的同学讲给不明白的同学听,指导其主要从哪方面入手解决此类问题,还有一点,学生在画图后容易忽略写结论,应强调。以前在上本节课时,我是采取的讲授法,感觉学生不是很爱听,后来一想,知道了是因为小学时他们已经接触了这部分知识,所以不爱听,针对于这种情况,这次我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方式感觉学生的积极性上来了,一节课气氛很好,相信效果也不错。以后再讲这节课我将继续采用这种方式,在此基础上使其更加完善。

初三教案电子版篇6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氧气教学设计。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4.能利用比的知识结合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电脑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淘气的相片。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小伙伴——淘气。同学们仔细观赏图片,在这些照片中,你觉得哪些看起来更美观,更舒服?看看哪几张和图A比较像?为什么?

师:刚才同学们是用眼睛观察到的,用数学知识怎样解释呢?

师: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些长方形。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那么上面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为了准确地判断它们为什么那么“像”,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方格纸上来研究。如,图A的一条边是4份,另一条边是6份。剩下的图形请大家仔细观察每一个长方形,自己数一数长和宽的份数,填一填、比一比。

小组讨论:学生观察、讨论,动笔计算。分别找出图中长和宽的倍数(或分数)关系。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

师:你是怎么得出的?

师:谁说一下其他几个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师:根据上面的计算,请同学们解释一下为什么图片A和图片B、D比较像?

师:那谁能说说C和E为什么不像?

小结: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图形的大小变化了,但不变形,教案《氧气教学设计》。长与宽的倍数关系不变,照片看起来就像;长与宽的关系发生变化,照片看起来就不像。

2、生活实例

(1)出示情境图

师:你喜欢吃苹果吗?现在有三个卖苹果的摊位,据我观察,质量上没什么差别。你认为该去哪个摊位买呢?应该考虑什么问题?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全班反馈交流:

A:15÷3=5(元)B:9÷2=4.5(元)C:12÷3=4(元)

(2)出示情境图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小刚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快?

师:要比谁快,比什么呢?要比速度,也就是要求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

汇报交流,老师板书:40:2=40÷2=20(千米)

45:3=45÷3=15(千米)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1、揭示课题:

刚才我们研究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苹果单价,跑步和骑自行车的速度时运用的都是除法算式,像上面那样,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活中的比”

2、请同学们自学P50的“认一认”,然后交流你从中知道了哪些关于比的知识

(1)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2)比号、前项、后项、比值、写法、读法。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1、同学们,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事情是和比密切相关的,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比?

①教室里有四个窗户、两扇门。窗户和门的数量的比是4:2

②我的身高是153厘米,我爸爸身高是178厘米,我的身高和爸爸身高的比是153厘米:178厘米。

③我有1支钢笔,3支圆珠笔。我的钢笔数量和铅笔数量的比是1:3。

④我们小组有男生4人,女生2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4:2。

2、你觉得比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有关?(除法、分数)

四、质疑问难,归纳总结

1、各类比赛中的比和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2、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1∶7。福尔摩斯发现一个脚印长25厘米,他可以做出什么样的推断?

3、今天我们认识了谁?它表示什么意思?课后继续找一找哪些地方还用到了比?

初三教案电子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贸然、疲惫不堪、自持”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家都知道,有教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过,每个人对教养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在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眼里,怎样才能算是有教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论教养》这篇文章,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前苏联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____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从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____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检查预习

订正字音

贸然(mào) 疲惫不堪(kān) 大发雷霆(tíng) 涵养(hán) 恕我直言(shù)

自吹自擂(lěi) 恪守(kè) 允诺(nuò) 自持(chí) 汲取(jí) 矫揉造作(jiāo)

扭捏(niē) 箴言(zhēn) 嚼(jué) 絮絮叨叨(xù) 尴尬(gān)

原处(chù) 教书(jiāo) 困难(nán)

处境(chǔ) 教养(jiào) 灾难(nàn)

词语释义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随,任凭;欲,想要。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擂,打鼓。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交结文人,参加有关的文化活动。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机,时机,形势。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2.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2段):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3-12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说什么是“有教养”。

第三部分(13-18段):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第5-10段主要论述了什么?这几段的论述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示例:第5-10段主要从反方面论述了没有教养的表现。这几段的论述都是先假设一个人在外面的表现彬彬有礼,但是在家里却表现的不尊重家人。在对比中反映了一个人怎样才算有教养。

(2)作者在论说“风度”时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首先由谈论“风度”的书籍谈起,提出待人接物的问题,然后批驳错误的观点。接着解说风度的缘起。接着列举有风度的现象,论述优雅风度遵循的准则。最后得出结论::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保持优雅的举止。

(3)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答案示例:①举例论证。本文的5—10段,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

②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2.写法探究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有哪些?

答案示例:(1)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本文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其中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作为一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文中有探讨问题的逻辑和推论,又有大量生动的事例,加上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引人深思,值得反复咀嚼、品味。

(2)方法多样,论证有力。举例论证:本文的5—10段,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做到有教养。相信作者的观点一定给了大家许多启示。当然,大家对于教养一定也有许多自己的看法,课下可以继续探索讨论。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向作者学习,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初三教案电子版篇8

本学期主要进行的是全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复习教学,学生水平不同,基础不一样,有的学生成绩很好,分析问题的能力很高,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水平不高,所以在教学当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有的个别学生对待思品的态度比较懒散,存在认为不是主要学科,到时候打开书本抄上就行,平时可以不学的思想;所以本学期的思品教学任务非常重。只要老师有方法、有耐心,将枯燥乏味的知识加以生动化、形象化,同时辅以丰富的教学手段,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定能将思想品德课学好。

让学生巩固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课程中重要的内容知识点,学生能够灵活的应用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学会考试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有效的提高学生中考考试的学习成绩。教研组教师精诚团结、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注重实效,以集体的力量确保学科优势。

1.、复习内容:复习七年级、八年级思想政治上下册及九年级思想政治全一册。

2、三轮复习法。使学生对考点懂、通、透。

3、把握好中考考点,巩固基本知识,结合时事热点,提升学生的应考能力(考纲未涉及的教材知识点一律删除,不作复习,以免浪费宝贵的时间)

根据时间的关系和现有的复习资料,复习的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3月9日至4月底。主要采取地毯式复习法。对七年级--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本中所有知识进行全面的梳理,(1课时完成一个单元);将课标与考试说明要求的知识点按识记、理解、运用不同层次的`要求,结合教材进行总体的全面的复习,复习目标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领会、记忆、理解、运用,并使其系统化。具体分为:初一知识、初二知识要用八周的时间,初三知识用二周时间。

第二阶段:5月。专题复习,以课标与安徽省思想品德考试考纲说明为主要资料。时间是从第十周开始,计划三周时间(含第二次调研考试)在这部分时间里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指导学生学以致用。教师主要是教给学生方法,包括分析材料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题的方法。选时政热点训练.就是要及时掌握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分门别类进行训练,并要和课本的有关内容联系起来训练,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对国内外重大时事、时政热点进行讲解,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将时事与课本的有关内容联系起来,并进行分门别类的训练,包括分析材料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题方法的训练。侧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第三阶段:五月后一周至六月第一周。进行综合性复习与模拟测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

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广泛收集资料,精心编选好符合中考要求的综合性题目进行训练,通过训练,掌握各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纵观全面,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试题。编写试题首先要选基础,即通过多练使基础知识在理解和应用上达到运用自如、熟练、准确、举一反三。其次,选薄弱环节训练,就是对学生易出问题的知识点或思想认识方面强化训练,练得多了,就会化难为易了。选时政热点训练.就是要及时掌握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分门别类进行训练,并要和课本的有关内容联系起来训练,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最后,?选类型训练,要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见多识广,掌握各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训练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前一周左右,学生自由复习,教师引导学生查漏补缺、少背多思,让学生自主复习的目的是避免其有过多的依赖性,让他们整理、选择上考场时的必备资料、课本,在考前要强调注意事项。

(一)、单元复习,夯实基础

初中思想品德中考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应用基础知识分析思想、行为、社会生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做到;研究“课标”和“考纲”,明确复习限度。帮助学生梳理课本知识,使学生构建课本知识体系,指导学生细化落实考点。

(二)、专题复习,整合知识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课本知识的某一点或时政要点、热点为载体和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把分散于教材的知识电联系起来构成整体。

(三)、适度训练,提高能力

训练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桥梁。只有加强训练,才能磨练思维、开阔思路、触发灵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才能最终得到落实和提高。但训练应适度,切忌搞题海战术,对各种资料不加选择的滥用、乱用。所以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应该精心编制训练试题,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应试的习惯和心理,同时也要适度的讲评,提高学生的解题的技巧和能力。

(四)作为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考前指导,并自己做到心中有数,扎实研究初三政治复习课的教法,学习其他有经验教师的指导方法,搜集其他学校水平高的试题,为中考做好充分准备。

初三教案电子版篇9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书写Na、Al与O2反应化学方程式;理解金属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

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学会在化学反应现象的过程中推导物质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钠的切割、钠的燃烧等奇妙的化学实验操作和精彩的化学现象,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

【难点】

通过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产物的比较分析,深化金属的性质与金属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金属吗?它们有哪些性质?

【学生回答】学习过铁、铜等金属,具有的性质:固体、有金属光泽、不透明,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能够以氧气、酸等反应……

【教师总结】那么像是钠、铝等金属有没有不同于铁、铜等金属的性质呢?这节课一起来学习《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环节二:新课教学

1.钠与O2的反应

【教师指导】学生展示保存在煤油中的钠,提供小刀、滤纸等实验用品。

【学生实验】取出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煤油,用刀切开,观察新切面的颜色及变化。

【教师提问】通过观察与实验,能够总结出钠的哪些性质?

【学生回答】①保存在煤油中是为了隔绝空气,也说明钠的密度比煤油小;②可以用小刀切开说明柔软;③断面的颜色很快发生改变,说明常温下,金属钠在空气中就会发生变化,说明钠比铁等金属活泼很多;……

【教师提问】银白色的光泽变暗是为什么呢?性质发生了变化是不是生成了新的物质?那我们可以写出它的化学方程式吗?

【学生回答】有白色物质生成,化学方程式为4Na+O2=2Na2O。

【多媒体展示】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里并加热,请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钠先熔化成银白色小球后燃烧,火焰呈黄色,最后生成淡黄色的`固体。

【教师讲解】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条件不同时,生成的物质不同。在加热的情况下,会与O2剧烈反应,生成过氧化钠(Na2O2)。

【教师提问】能否书写钠与氧气在加热时的反应方程式?

【学生书写】

2.铝与O2的反应

【教师引导】活泼金属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了一层氧化膜。有的氧化膜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如铁表面的铁锈等;有的氧化膜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如镁、铝等表面的氧化膜。

【教师提问】在做镁条与氧气的反应实验时,在点燃镁条之前,常用砂纸打磨,这样点燃起来更加容易一些,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除去镁条表面的氧化膜。

【教师提问】铝的情况是怎样的?

【学生实验】分别加热未打磨和已打磨的铝箔,观察有何现象?分析原因?

【学生讨论之后回答】加热未打磨的铝箔,铝箔发红卷缩,变暗失去光泽,熔化不落下。加热已打磨的铝箔,铝箔也发红卷缩,变暗失去光泽,熔化不落下。这是因为打磨后的铝箔表面也很快形成氧化膜,因此与未打磨过的铝箔现象一致。

【教师提问】我们观察到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这是什么原因?阅读教材回答。

【学生回答】铝会与空气中的氧气生成氧化铝(Al2O3),形成一层薄膜保护铝,构成薄膜的Al2O3的熔点高于Al的熔点,包在铝的外面,因此熔化了的液态铝不会滴落下来。

【教师总结】铝表面的氧化膜比较致密,阻止了铝的燃烧,我们平时用的铝制品就是因为形成了致密的氧化膜,才得以广泛的应用,同时这也是性质活泼的铝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的原因,下面大家可以写出铝与氧气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吗?

【学生回答】

3.金属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问】为什么金属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请同学们结合金属的原子结构进行回答。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最外层的电子容易失去,单质往往表现出还原性,当遇到氧化剂时,就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讲解】常见的这些金属,除了能被氧气氧化外,还能被氯气、硫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所氧化,生成相应的氯化物或硫化物。

环节三:巩固提高

小明家中有一只20世纪50年代初的铝锅,至今仍保存完好。该铝锅未锈蚀的主要原因是()。

A.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B.铝不易被氧化

C.铝的氧化物容易发生还原反应

D.铝易被氧化,但生成的氧化铝具有保护内部铝的作用

【答案】D。

环节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①课后习题;②课下认真阅读教材或其它关于铝的氧化膜的资料。

四、板书设计

初三教案电子版篇10

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难点:苏联的解体。

讲授新课:苏联为什么会解体?明确指出其解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出本课将学习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引导学生回忆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并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一、赫鲁晓夫改革

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生平,出示一些有关赫鲁晓夫的材料,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历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尼克松

“苏联领取特别养老金者尼•谢•赫鲁晓夫逝世。”

──1971年赫鲁晓夫逝世时的讣告

赫鲁晓夫当政期间的改革,先指导学生阅读关于苏共“____”的小字内容,提出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指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了解赫鲁晓夫改革中的两项重大措施(种植玉米和垦荒)。然后在补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赫鲁晓夫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讨论“为什么说赫鲁晓夫改革是失败的?”

对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依据教材小字内容介绍,使学生能较好地衔接前后历史,不必补充。

二、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就戈尔巴乔夫上台背景,改革措施(特别是政治改革中新思维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提出及泛滥,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等内容补充相关资料,以谈话、讨论方式使学生对戈尔巴乔夫改革能有自己的评价。

“八一九事件”及苏联最终解体结合动脑筋中的题目“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全体同学讨论。总结时可以适当补充对苏联解体原因分析,指出“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事变后叶利钦掌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其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1991年12月底,苏联正式解体。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改革归于失败,仍然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1991年底苏联完全解体。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我们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最后一次以苏联总统身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自己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统帅职务,并把“核匣子”转交给叶利钦。7时32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年的苏联国旗在寒风中降下;7时45分,俄罗斯联邦的国旗升起,克里姆林宫换了主人,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苏联解体是世界历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曾对20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其多方面的意义为走向新世纪的人们留下了一份内涵丰富的历史遗产。

开展讨论:“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初三教案电子版篇11

一、教材分析

首先,从本节内容在初中物理及章节的地位来说:《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是初中物理人教版新教材九年级第十七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以及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而且是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它既符合学生有易到难,有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而且为下一步学习电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说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关键,是电学的教学重点,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能根据实验探究得到的电流、电压、电阻三者的关系推导出欧姆定律。

2、理解欧姆定律,记住欧姆定律的公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能运用欧姆定律分析简单的图像题。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分析与论证提高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2、通过利用欧姆定律的计算,学会解电学计算题的一般方法。

3、通过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欧姆定律的形成过程,学习科学家坚忍不拔,探求真理的伟大精神。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实际运用能力,强化学以致用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并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是这一章内容的第二节,起着呈前启后的作用,为了后面知识的学习,所以我认为: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以及表达式是本节的重点;公式的变形公式R=U/I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

针对于这连个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的教学,了解学生的情况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下面我将从学情加以分析

四、学情分析

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的形象来支持。而且我所执教的这个班级,从总体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习惯有待改进,而且态度不认真,没有上进心,理解能力差,如何夯实基础,提高学习效率,已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并根据学生的现状,为了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教法

物理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物理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物理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六、学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课程改革形成由点到面,逐步铺开的良好态势。其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物理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转变学生物理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所以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辅以多媒体手段,采用着重于学生探索研究的启发式物理方法,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在课堂结构上,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复习导入——引入概念探究新知——形成概念精讲例题——深化概念中考链接—巩固新知总结反思——提高认识课堂检测——及时反馈,六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引入概念

1、由上一节探究的两个关系引入欧姆定律:

2、用欧姆的故事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探求真理的伟大精神和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热情。

(二)探究新知——得出公式

I=U/RU=IRR=U/I

(三)精讲例题----学会应用

在这里我精心设计了一道生活中的题目: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达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四)中考链接—联系中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并且把课本的例题熔入即时训练题中,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五)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欧姆定律及其有关概念;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物理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六)课堂检查——及时反馈

学生经过以上几个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欧姆定律的相关内容及简单的应用,为学生学习和自己教学提供更好的信息,为此我有针对性的设计题目进行课堂检查。

初三教案电子版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并能举例。

2、过程与方法: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了解常见化学在使用和贮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化学是有用的,同时了解在化学发展中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重点: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实验准备:碳酸氢铵、硫酸铵、磷矿粉、氯化钾、熟石灰、水、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试管、药匙、铁架台、酒精灯、铁片、研钵;火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大,提供优良的种子和增施化肥已经成为农作物增产的最有力措施,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化学肥料的相关知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以小黑板或投影的方式呈现)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并能举出1——2例。了解农药、化肥的负面影响。

2、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了解常见化肥的性质、贮藏和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三、学习“化肥简介”部分

1、出示自学指导:阅读教材,找出黑板上检测题的答案,在书上相应地方做记号,记号不要太多。

2、出示自学检测题1:

1)植物需求量大,土壤中又缺乏的三种元素是什么?

2)列举常见的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各2~3种。

3)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有什么危害。

4)用自己的话说出农药进入人体的1-2条途径。

3、学生自学。

4、小组交流(主要是针对上述四个自学检测题交流)。

5、学生汇报自学结果,根据情况点拔(学生能解决的由学生自己解决)。

1)化肥的种类可以从化学式来确定,含氮元素的叫肥,含磷元素的叫肥,含钾元素的叫肥。含氮、磷、钾中的两种或三种的叫肥。一般说来,磷肥的名称中有一个“磷”字,钾肥的名称中有一个“钾”字,氮肥的名称有什么规律呢?

2)一方面,化学肥料及农药促进农作物增产,体现了化学科学的价值,另一方面,从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带来的危害,我们也看出科学发展中尚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学习“化肥的简易鉴别”

1、出示自学指导2:阅读教材第80页到81页,了解实验的步骤和方法(3分钟),

2、出示自学检测题2:

1)怎样从3种化肥中区分出磷肥?

2)怎样区分氮肥和钾肥?

3)铵态氮肥有什么化学性质?我能写出熟石灰与硫酸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使用和贮藏应注意什么呢?

4)某农科所现有碳酸氢铵、硫酸铵、硫酸钾、磷矿粉、氯化钾,因某种原因,造成标签模糊,无法看清,你能帮忙区分开来吗?

3、出示实验指导:

学生1:以硫酸铵、碳酸氢铵、磷矿粉、氯化钾为代表观察氮、磷、钾肥的颜色、状态、和溶解性。

学生2:以硫酸铵为代表灼烧和加熟石灰研磨。灼烧和加熟石灰研磨交叉进行,以便节约时间。

学生3:以氯化钾为代表灼烧和加熟石灰研磨。灼烧和加熟石灰研磨交叉进行,以便节约时间。

其余学生:观察现象,填表并分析,完成检测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可以讨论交流。

4、学生实验,回答检测题2,先独立做,后交流。

5、针对自学检测题点拔。若有多余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做实验检验硫酸铵和氯化铵,还可以看第82页本课题小结中的表。

五、课堂训练

1.硝酸钾、硫酸钾、磷酸铵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和;它们所含的营养元素分别是和、和。

2.最主要的化学肥料有、、、。为了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应施肥,如:;某农作物的叶子发黄,生长发育迟缓,应施用肥,如;要增强农作物的抗病虫害和抗倒伏的能力,要施用肥,如:。

3、小山家的棉花叶子发黄,且出现倒伏现象。请你帮他参谋一下,建议他购买的化肥是()

A.硫酸铵B.硝酸钾C.磷酸钙D.氯化钾

4.下列化肥中,从外观即可与其他化肥相区别的是()

A.硫酸钾B.硝酸铵C.磷矿粉D.氯化钾

5.铵态氮肥的检验方法是;使用铵态氮肥时要注意。

6.根据下表中左栏所列化肥的性质,从下列使用注意事项中选择合适的项(可选多项),将基序号填入表的右栏中。

a.贮存和运输时要密封,不要受潮或曝晒;施用后要盖土或立即灌溉。

b.不要与碱性物质混放或混用。

c.不能与易燃物质混在一起;结块时,不要用铁锤砸碎。

d.不宜长期使用。

初三教案电子版篇13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活动: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学生上台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标示出基多市。

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一位学生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位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

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引导: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

讲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概位置(注意纬度就可以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

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150°这几条经线;

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讨论并回答)

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提问: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

(学生回答)

板书: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巩固总结此课。

反馈练习:

1.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球赤道周长约为()

A、4万千米B、8万千米D、4万米D、8万米

3.与12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是()

A.60°WB、60°EC、120°WD、120°E

4.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A.180°B、0°C、160°ED、20°W

5.赤道是()

A.划分经度的起点B.东西半球的分界线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D、90°纬线

6.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A.0°和180°之间B、20°W以西到160°EC、0°E和160°W之间D、20°W以东到160°E

1.关于地球半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A.20°N未必位于北半球B.150°E经线未必位于东半球

C.任何一个纬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2.关于经度、纬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经度越大离本初子午线越远B.纬度越高,离赤道越近

C.的经度是360°D.180°经线以东经度越来越大的为东经

板书设计:

一、纬线和经线

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纬线)

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二、纬度和经度

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三教案电子版篇14

学教学案

课题名称: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4.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5.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重点、难点: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3.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在我们正式学习化学课前,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学生活动]交流生活中对化学的感知。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提出问题]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生学习]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学生活动]设想来到与世隔绝的荒岛,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二、观察化学变化

[阅读分析]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

[活动天地]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引导观察现象,认识仪器,准确地记录并记忆实验现象。部分环节由学生参与完成,活跃课堂气氛。

总结以下几点: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3.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4.认识化学的两面性,了解绿色化学观。

三、化学变化的奥秘

阅读想象水的构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明确以下几点: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2.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生成了与原来物质组成或结构不同的新物质。

5.通过原子种类、元素种类、物质种类的数量比较,体验物质构成的丰富多彩。

[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是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课后作业]

1.记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完成P6交流共享。

3.记忆有关实验现象。

[课后记]

学生兴趣很高,课堂活跃,教学效果好。

初三教案电子版篇15

一、导课。

1、复习提问:什么是机械效率?

热机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热机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热机效率和环境的保护。

2、引入新课。

二、热机的能量损失。

1、提出问题,热机把燃料所蕴藏的化学能除了做有用功以外;同时还有哪些形式损失能量?

2、梳理总结,说出热机燃料释放能量的主要走向。

三、热机效率。

1、引出热机效率的概念,提出自学要求,看课本相关内容画出热机效率

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提高热机效率

四、环境保护。

1、热机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什么问题,你觉得应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通过学生的展示予以肯定。

五、出示目标,学生小结。

六、巩固练习:

1、热机是把能转化为能的机械,在热机里,转变为的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的能量的比值称为热机效率。

2、如何提高热机效率,是减少能源消耗的重要问题,要提高热机效率,其主要途径是减少热机工作中的各种损失,其次是保证良好的,减少机械损失。

3、为节约能源,需提高热机的效率,下列措施中不能提高效率的是()

A、尽量使燃料充分燃烧。

B、尽量增加热机的工作时间。

C、尽量减少废气带走的热量。

D、尽量减少热机部件间的摩擦。

4、目前,社会上有一些旧的被淘汰的内燃机,从长远看,你认为有必要修一修再使用吗?说明原因。

初三教案电子版篇16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Aim记忆物品pants,socks,T-shirt,shirt,shorts,sweater,shoes

理解颜色理解:color,black,white,red,green,blue,

应用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进行语言交流。

德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通过任务完成,学习勤俭节约的品德。

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ImportanceLearntoaskaboutprices.学习询问物品价格。

难点DifficultyLearntotalkaboutclothing.学习谈论衣物,例如颜色、大小等。活动中运用的单词、句型。

二、教法渗透

本课主要运用“任务型教学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并辅助于TPR(全身反映教学法)、情景交际教学法和游戏活动。

1、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交际语言教学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主张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人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成各种各样任务的过程。在本课的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我将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任务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

2、全身反应教学法

全身反应教学法(TotalPhysicalResponse,缩写为TPR)是加州心理学家JamesJ.Asher(詹姆士J.艾谢,1988)提出来的,注重语言学习中的互动模式,认为学生在一个较放松的环境中学习效果。紧张、焦虑的情绪对学习英语不利。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让学生根据教师发出的指令去模仿,以听力训练为主,待听力和理解能力得到提高后,方进入说话训练,是自然而然的学会语言的方法。

3、情景交际法

课堂教学以情景交际教学法为主,尽量给学生以足够的听、说、读的机会,联系实际,创设情景,引入讨论主题,在交际中学英语。情景的设计注意衔接的自然性,主题的设计强调知识的渐进性和讨论的可行性,并注意情感体验和概括、推理思维的培养。

三、学法指导

1、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本节课将在课堂活动中把学生分成两人一小组的学习小组,让他们围绕着课堂任务分工合作,在活动中相互探讨、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发展他们的能力。

2、创设情景和有意义的任务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概括和推理能力,发挥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四、教学程序:

ListentotheEnglishsong.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复习导入

运用多媒体复习服装名词和数字,为下文做铺垫,复习所学过的对话,通过询问What’sthis?引出本课课题Howmucharethesepants?

(二)新授课

1.运用实物引出询问价格的方法

2.学生操练句型

3.讲解形容词(实物及多媒体)

4.听力训练

5.情景对话

6.总结

7.作业

(三)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BoardUnit7Howmucharethesepants?

-Howmuchistheblueshirt?

-It’seighteendollars.

-Howmucharethesesocks?

-They’retwodollars.bigsmalllongshort

本课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重点,难点及英语学科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视、听、说等方面使学生得到锻炼。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达到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由于缺少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足,敬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TheTeachingPlanforUnitSeven

Subject:English

Teacher:WangQiumei

School:No.2MiddleSchool,Jiayin

Topic:GoForItStudents’BookGrade7

Unit7Howmucharethesepants?

Type:Newlytaught

1.Teachingaims

(1).Knowledge:Askforandanswerthepricesofsomething

(2).Ability:Usethesentencespatternscorrectlyinthedailylife

(3).Moralaims:Teamwork

2.Importantpoints

Learntoaskabouttheprices

3.Difficultpoints

Learntotalkaboutclothing

4.Teachingaids

Computer,materials,recorder,cards

5.Teachingsteps

(1).AnEnglishsong

(2).Revision

(3).Presentation:

a.Explainthenewsentencepatterns

b.Drill

c.Explaintheadjectives

d.Listen

e.Drill

f.Goshopping

(4).Summary

(5).Homework

(6).Blackboarddesign

板书设计BoardUnit7Howmucharethesepants?

-Howmuchistheblueshirt?

-It’seighteendollars.

-Howmucharethesesocks?

-They’retwodollars.

bigsmalllongshort

初三教案电子版篇17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3.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作者的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难点:学习本文举例论证时举例加分析的具体论证思路。

教法与学法:

教法:鉴赏品味法:在教学中,要借助于学生世界观刚要形成的良好契机,引导学生学习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并用文章的观点指导学生的言行。

学法:对比阅读鉴赏法:文章本身就有着许多前后对比之处,如先列举无教养的例子,再说什么是真正的教养,这样引导学生对比阅读,通过比较得出结论,能更快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含有预习检测、问题引领、板书设计、课堂检测等内容的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关于“教养”的名言警句;解决“读读写写”中的生字读音和生词意思。

课时安排:

1课时

探究新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策略设计意图教师随笔

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约3分钟)导入法一:(主题导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她是花丛中最娇嫩的而又最质朴的、最美丽的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教养。”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说过:“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呢?获得教养的途径又有哪些?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一文,一同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导入法二:(背景导入)

曾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的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是当代最卓越的学者、作家。首先,让老师来介绍他的著作《善与美书简》。这些“书简”没有具体的收信人,而是面向所有读者。这本书是写给年轻人的,旨在告诉他们走善良的道路是最可行的道路,也是一个正确的道路。读完这本书,读者就知道他的劝告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人从中受益。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信集,是高尚导师的倾心话语,其才华在于循循善诱,擅长跟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论教养》就选自利哈乔夫的《善与美书简》。引述关于教养的名言警句,引出课题,有助于学生直接进入课堂学习环节,有助于学生精力的尽快集中。

通过简介《善与美书简》,让学生大致了解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同时了解了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内容倾向和读者群体,为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主旨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约15分钟)(一)检查预习,了解常识。

(教师课件出示本文的生字词,注音处留白,重点词语的意思处留白。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边讨论边解决。教师最后点拨,明确。)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恪守(kè) 允诺(nuò) 自持(chí)

汲取(jí) 扭捏(niē) 箴言(zhēn)

贸然(mào) 尴尬(gān) 涵养(hán)

矫揉造作(jiǎo) 絮絮叨叨(xù)

附庸风雅(yōng)

大发雷霆(tíng) 彬彬有礼(bīn)

自吹自擂(léi)

2.解释下列词语。

(1)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2)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3)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4)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随,任凭;欲,想要。

(5)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6)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擂,打鼓。

(7)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8)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多含贬义)。

(9)徒有其表:空有其外表,不实在。

(10)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机,时机,形势。

(11)扭捏作态:具有矫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不是天然或自然的。

3.组内交流搜集的相关作者的情况,教师补充。

(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从1946年至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二)整体感知,初识文本。

(学生初读课文,围绕着如下问题,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1.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哪里?

明确: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

2.第5—10段主要论述了什么?这几段的论述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第5—10段主要从反面论述了一个人没有教养的表现。这几段的论述都是先假设一个人在外面表现得彬彬有礼,但是在家里却表现得不尊重家人。在对比中反映了一个人怎样做才算有教养。

3.怎样理解本文的题目?

“论教养”中,“论”这个字,确定了文章的议论性质;“教养”是本文的论题,也隐含着文章的论点即“有教养”“真正的教养”等。检查预习的环节是为了检验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成效,为教师及时了解学情、调整教学重点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文本,初步梳理文本思路,这样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认知,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约20分钟)(一)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组内合作完成,教师巡视点拨,交流后明确。)

明确: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3—12):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述什么是“有教养”。

第一层(3—10):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事例。

第二层(11、12):从正面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教养。

第三部分(13—18):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

(二)研读文本,深层探究。

(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围绕如下问题展开讨论,深度研究文本。)

1.第二部分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对比起来写,有利于突显什么是真正的有教养。尤其在列举了大量事例和现象后,让读者在对比中了解了“有教养”是一个怎样的表现。

2.文中作者由论述“教养”转向论述“风度”,它们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教养是风度的基础,风度是教养的外在表现形式。

3.作者在论述“风度”时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首先由谈论“风度”的书籍谈起,提出待人接物的问题,然后批驳错误的观点。接着解说风度的缘起。接着列举有风度的现象,论述养成优雅风度应遵循的准则。最后得出结论: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保持优雅的举止。

(三)赏析语句,重点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下面的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主旨和前后语句的关系理解重点词语或语句的表达效果。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品味亮点词语:

(1)品味“切记不要互相妨碍”中加线词语的作用。

明确:“切记”是务必牢记的意思。这里既是一种警告,又是在表明自己的观点。

(2)理解“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中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明确:“如果……再加上……那么……”这一组关联词语表明了句子前后的逻辑关系,也恰当地论述了“风度”怎样才会得来。

(3)“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这一句中的关联词语起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假如……那么……”构成了一组假设复句。这里表明这种现象是假设的,不一定真实存在;通过假设起因,推理得出假设的结论,符合人们的思维;映射某种社会现象,让个别有类似现象的人觉醒。此环节的三个步骤是层层深入的,即由整体到局部认知文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思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互补,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参与课堂、独立思考、表达见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对照梳理,积累运用。(约7分钟)(一)探究主旨

1.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明确:(1)举例论证。本文的第5—10段、第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第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第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

(2)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第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第二部分的前两层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2.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让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指导我们努力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二)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怎样做才算是有教养。

(小组内交流,讲时需结合自己的例子。一名学生讲完后,其他学生再评价、补充。)

(三)师生总结

(学生先谈收获,教师再补充。)

本文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其中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作为一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文中既有探讨问题的逻辑和推论,又有大量生动的事例。加上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引人深思,值得反复咀嚼、品味。尤其本文所阐述的道理更值得每一位学生学习,从而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和与别人的交往中做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并引导学生谈谈对“有教养”的认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怎样做才算是有教养。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3—12):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述什么是“有教养”。

第三部分(13—18):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论述有关一个人的修养品德方面的议论文。教读此文,教师采用了由浅入深,由文本到体验的思路进行。首先是组织学生梳理文本的论证思路,让学生在理解本文观点的同时,组织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谈谈对“有教养”和“无教养”的认知。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谈体会感受。这样学生的认识就深刻起来,而且形象生动得多了。按照教学设计,这篇文章的价值应为它的教育意义,但是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品味时,注重了它的论证思路、方法,对于它的思想教育价值挖掘较少。学生在品读时,也没有真正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这也是教师在今后组织教学时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初三教案电子版篇18

夯实法治基石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法治观念,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能力目标: 梳理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理解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

知识目标:知道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知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教材分析

本框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法律与秩序”,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3.2“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本框由“夯实法治基石”和“凝聚法治共识”两目组成。通过对中国法治道路探索历程的梳理,阐述法治的要求、阐述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以及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的教材,围绕“公民与国家关系”的主题,以宪法精神为主线,学习宪法主要内容,学生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治意识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强,这为第四课建设法治国家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学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法治思维,没有形成坚定的法治信仰。而本课所讲的法治及全面依法治国给学生提出了更具时代性的法治要求,所以应进一步学习,夯实法治基础。

四、教学过程

任务1:你心中的法治是怎样的?

反馈指导:

[观察思考]

[交流分享]:

(1)这些生活场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有关系吗?

(2)社会生活的有序、安全靠什么保证?说说你的理由。

[小结]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任务2:法治的要求是什么?

反馈指导:

[材料分析]

材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自20__年5月1日起施行。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受法律保护,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宣扬、美化侵略战争和侵略行为,将依法惩处直至追究刑责。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增加了关于实行河长制的规定,进一步完善水环境监测制度,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及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等等,为解决现存比较突出的水污染问题和水生态恶化问题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法律武器。

材料2:自20__年起,中山市每年举办“我为中山善治献一策‘金点子’大赛”,6年来共收到市民提出的建议超过4500条;“全民献智改革”活动从20__年启动,中山相关部门连续3年面向社会公众征集改革工作意见,至今共收到改革建议超过600条……中山市搭建全民参与的平台和机制,推动社会治理全民“齐参与、愿参与、能参与、真参与、常参与”,探索出覆盖各类群体的社会治理共治模式。

思考:

(1)结合材料1谈谈“法治中国”建设过程中为什么要不断制定、完善法律?

(2)结合材料2谈谈“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

[小结]

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法治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化。

任务3:近代中国探索法治的历程是怎样的?

反馈指导1:

[阅读教材]第47页的内容

[思考交流]:近代中国探索法治的历程是怎样的?

[小结]

1840年以后,变法改制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必然选择。直到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走上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

任务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法治蓝图是怎样的?

反馈指导2:

阅读教材第48页相关链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

阅读教材第48页正文,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阅读教材第49页相关链接,了解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小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中国法治建设做出新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报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将依法治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要求,这是对依法治国的新定位。

任务5: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反馈指导:

阅读教材第45页相关链接,谈谈你对这段名言的理解。

阅读资料,体会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小结]

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五、板书设计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一、夯实法治基石

1.选择法治道路

(1)实行法治的原因

(2)法治的要求:良法、善治

(3)近代中国探索法治的历程

2.描绘法治蓝图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2)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3)建设法治中国

1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