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九年级化学课件教案

时间: 新华 九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强教学自信心。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九年级化学课件教案?这里给大家分享九年级化学课件教案供大家参考。

九年级化学课件教案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化合价的含义。

2.元素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能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难点化合价概念的建立。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具准备投影片。

五、学生活动设计

1.由学生观察投影片中所给出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组成化合物确定原子个数比,从而复习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2.学生阅读课本,引出在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确定方法。

3.依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由同学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或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化合价的概念及含义,初步认识化合价的实质,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及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2)了解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会利用化合价原则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物主义思想。

(二)整体感知

化合价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在此以前涉及到的有化学式,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尤其是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知识是给出化合价的依据。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元素化学性质?

[回答]

[提问]下面我们看一下投影片,讨论这些元素两两组合可以组成哪些化合物?

[投影片]

写出化学式并判断每种化合物中原子个数比。

[总结]

离子化合物:NaClMgCl2Na2SMgSNa20Mg0

原子个数比:1:11:22:11:12:11:1

共价化合物:HClH20H2S

原子个数比:1:12:12:1

[新课引入]

从上面的练习可以看到原子之间形成化合物时其原子个数比有确定的数值,如果不是这个比值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而元素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个数比又是由原子的外层电子决定的,也就是说,原子的外层电子结构决定了原子之间按一定数目相互化合。而这个数目就表现出了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一种化学性质――化合价。

一、化合价

[阅读]课本第62、63页。

[提问]

(1)什么叫做化合价?

(2)元素的化合价是如何表示的?

(3)化合价的实质是什么?

(4)单质的化合价为什么为零?

[学生讨论]

[回答]

[总结]

l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时的数目,叫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2.化合价的实质:化合价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化学性质。

3.因为化合价是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性质,所以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提问]化合价的正负与数值是如何确定的?化合价的原则是什么?

[讨论]

[投影片]由学生填写

二、化合价数值的确定

化合价数值化合价的正负

正价负价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化合价原则

[讲解]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总结]

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一价钾钠氯氢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氯四硅五价磷,

谈变价,也不难,

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

铜汞二价常见。

[练习]

标出下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1.Na202.Cu(OH)23.W034.Na2C035.NH4N036.FeS04

[讲解]原子团的化合价。

原子团的化合价是组成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

-1-1-2-2+2

如:

OHNO3SO4CO3NH4

[讲述]那么如何根据化合价确定化学式,已知化学式如何判断元素的化合价呢?

[阅读]课本第64页例1、例2、例3。

[总结]

四、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

[讲解]参考课本第64页例1,例2,例3。

注意:

1.依据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

2.化学式的写法:正价先,负价后,标出(化合)价,找(原子)个数。

3.不能根据化合价书写不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四)总结、扩展

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化合价,化合价的规则以及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学习,这样可以使同学们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七、布置作业

课本第65页2、4、5、6题。

八、板书设计

第六节化合价

一、化合价

1.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时的数目,叫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2.化合价的实质:化合价是元素的化学性质。

3.因为化合价是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性质,所以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二、化合价数值的确定

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氯四硅五价磷,谈变价,也不难,

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常见。

四、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

注意:1.依据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

2.化学式的写法:正价先,负价后,

标出(化合)价,找(原子)个数。

3.不能根据化合价书写不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九年级化学课件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盐类的水解(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本质,及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

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对盐类水解的应用有大致的印象。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如对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建立起“事物变化,内因是决定因素,外部因素是变化的条件”的对立统一的自然辩证观。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前面所学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对本节内容的学习。

教材密切联系上一节,引导学生联想盐溶液是否呈中性。并通过〔实验3-1〕来回答这个问题,并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组成该盐的酸或碱的强弱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把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联系起来,为分类讨论盐类的水解奠定了基础。

在分类介绍盐类的水解时,重点说明盐类电离产生的弱酸或弱碱离子对水的电离平衡所产生的影响,并配以形象化的示意图,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是本节教学重点。之后,教材提及强酸可碱盐不水解,并简单说明其溶液呈中性的原因。这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前两类盐水解的本质。关于弱酸弱碱盐的水解,大纲没有要求。

关于教材第二部分内容——盐类水解的利用,大纲只要求A层次,但在具体讨论盐类水解的利用的实例时,往往涉及到盐类水解的本质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通过分析,使学生巩固并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教法建议

关于盐类水解

本内容是对所学的电离理论、水的电离平衡、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中注意引导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本节的有关问题。

1.关于盐类水解的引入,可采取探究讨论的形式。结合上一节知识,提出问题。将课本中的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操作。

由实验结果展开讨论:

(1)为什么三种盐的水溶液有的呈中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酸性呢?

(2)同呈中性的和其实质是否相同呢?

从而使学生认识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之间的内在联系。

2.盐类水解的本质

以的水解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强酸和弱碱所生成盐的水解,说明盐类水解的本质。

(1)提出问题:①在溶液中存在几种电离?

②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

③为什么溶液显酸性?

(2)分析讨论:通过上述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运用电离理论和平衡移动原理展开讨论,使学生理解由于生成难电离的弱电解质促使水的电离,使溶液中增大,从而使溶液呈酸性。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并引出盐类水解的定义。

并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分析接下来的几种盐的水解。

与水电离的结合生成了弱电解质醋酸,使水的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逐渐增大,直至建立新的平衡,结果,,因而溶液显碱性。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分析时可利用图3-10帮助学生理解,或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盐类水解的过程,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通过分析,总结出盐类水解的一般规律:

谁弱谁水解:水解离子一定是盐电离出来的弱离子(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

谁强显谁性:碱强显碱性,酸强显酸性。

都强不水解。

都弱都水解(了解就可)

3.关于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l)找出盐类组成中发生水解的离子,直接写出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2)一般盐类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产物也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也不发生分解,因此书写水解的离子方程式时一般不标“↓”或“↑”。为使学生明确这一点,可让学生仔细观察、溶于水时的现象。

(3)盐类水解是可逆反应,离子方程式中一般用“”号。

(4)多元弱酸的盐分步水解,第一步较容易发生,第二步比第一步难,水解时以第一步为主。

(5)安排适当的课内外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关于盐类水解的利用

包括两个方面介绍。一是分析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二是讨论盐为水解知识的应用。

分析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指出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及外加酸碱等因素。

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通过对一系列分类实例的讨论分析,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盐类水解原理和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一

课题:盐类的水解

重点: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

难点: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九年级化学课件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探究让学生讨论燃烧的条件及推出灭火的原理。

教学工具

投影自制的幻灯片、白磷、薄铜片、大烧杯、热水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见过或遇到过许多燃烧的事例,你见到过哪些燃烧的事例吗?请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学生活动]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同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以鼓励为主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踊跃地讨论了我们常见到的燃烧现象,比如,篝火晚会、煤气烧菜、奥运圣火、火箭发射等。还有第二单元学过的碳、硫、铁、铝箔等在氧气中的燃烧等。虽然燃烧的事例很多很多,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燃烧的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知道燃烧的这个共同特征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对燃烧下定义呢?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和有新物质产生两个方面讨论燃烧的特征,并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汇报自己的观点,最后形成燃烧的定义。

[小结]燃烧的定义:呵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师: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大家想过没有,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也就是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下面我们一起进行实验探究。

二、实验探究

1.燃烧的条件。

[实验l]学生分组进行教材中“活动探究’’的实验。,教师巡视各组,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事实得出正确的结论。

[讨论](投影)

(l)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人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师:通过同学们进行的实验探究及问题的讨论,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了,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可燃物(即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组织学生认识常见物质,例如木材、木炭、酒精、无烟煤等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师:火给人类带来了熟食和温暖,但火一旦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同学们你知道生活和生产中通常采用的灭火方法吗?请各小组将你们所知道的灭火方法填人表格,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最多。

(投影)灭火的事例和方法

┏━━━━━━━┳━━━━━━━┓

┃灾火事例┃—,方法┃

┣━━━━━━━╋━━━━━━━┫

┃1.┃┃

┣━━━━━━━╋━━━━━━━┫

┃2.┃┃

┣━━━━━━━╋━━━━━━━┫

┃3.┃┃

┣━━━━━━━╋━━━━━━━┫

┃4.┃┃

┣━━━━━━━╋━━━━━━━┫

┃5.┃┃

┗━━━━━━━┻━━━━━━━┛

将各小组的讨论结果用投影进行展示评讲。

[讨论]下面请各小组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把刚才灭火的方法进行归类,并想一想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然后归纳小结。

[小结]

(1)可燃物跟空气隔绝;(2)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师:你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灭火的方法呢?

组织学生进行教材中[实验7-1]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一步验证了灭火的方法,然后根据这个灭火的原理设计一个简易的灭火器。

[录像展示]生活中几种灭火器:(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二氧化碳灭火器。同时分别介绍它们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3.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师:每年我国因地下煤矿的矿井内瓦斯爆炸,化工生产的工厂爆炸、烟火爆炸等灾难,造成的经济掳失上亿元,造成人员伤亡上千人!多么怵目惊心数据啊!那么我们作为有知识的青少年,不但要学习知识,还要懂得利用科学知识为民造福,把灾难雕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易矧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除了可燃性气体能发生爆炸外,面粉、煤糕等粉尘也能发生爆炸吗?

[实验2]演示教材中[实验7-2]注意:该实验中鼓气球与金属罐之间的连按管可稍长一些,人应远离金属罐,以防危险。此实验用的面粉应干燥,金属罐可用八宝粥空罐等。

实验完毕,请同学们观察现象并进行分析。诺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32页最后一自然段,总结易删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小结]

(l)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2)展示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投影:见教材中图7-12所示)

课后小结

师: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l)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

(l).消除可燃物或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藏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九年级化学课件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知道蛋白质的生理作用;

2、了解蛋白质的盐析和变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蛋白质性质的探究,认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加生活常识;

2、通过蛋白质的学习,提高对“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蛋白质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2、感受生命的复杂、脆弱,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教学重点】蛋白质的性质

【教学难点】辨析盐析与变性过程【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资源】多媒体辅助教具【教学过程】

板书:蛋白质氨基酸

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蛋白质。蛋白质是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像动物的肌肉、血液、人体中的酶、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以及引起疾病的细菌和病毒等都含有蛋白质。一切重要的生命现象和生理机能都与蛋白质密切相关。蛋白质在希腊文Proteios的意思是“第一”,即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石。也就是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现在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共同了解蛋白质的强大功能。

多媒体播放:蛋白质的功能

讲述:蛋白质是由C、H、O、N、S等元素组成。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很大,从几万到几千万。因此,蛋白质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板书:

一、蛋白质的组成:C、H、O、N高分子

讲述:蛋白质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特别是婴幼儿需要补充大量的蛋白质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成年人一天要摄入60~80g蛋白质。鱼类、鸡蛋、乳制品都是优质的高蛋白食物。PPT展示:鱼类、鸡蛋、乳制品图片

讲解:通过视频我们了解到蛋白质确实是维持我们正常生命活动的大功臣。那么,同学们动脑思考蛋白质是否还有其他的功能?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利用蛋白质进行解毒。譬如,用鸡蛋清或者牛奶解毒。这是利用了蛋白质的什么性质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通过蛋白质的性质探究来回答这个问题。板书:

二、蛋白质的性质

实验一:取1mL鸡蛋清溶液于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振荡至出现沉淀。再加蒸馏水,振荡。提问:从本实验可得出何结论?

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向蛋白质溶液中加(NH4)2SO4等饱和盐溶液时,会使蛋白质从溶液中沉淀出来,加入蒸馏水沉淀重新溶解。讲解:对了,实际上往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无机轻金属盐溶液,会导致蛋白质的溶解性降低,蛋白质转化为沉淀而析出,这种作用,我们称之为盐析。

板书:

1、盐析

讲述:盐析是可逆的,注意加入的物质为无机轻金属盐板书:

2、盐析:可逆

无机轻金属盐

实验二:按照实验一的步骤,我们一起来试验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甲醛溶液与蛋白质作用的情况。下面,我请三位同学上来动手做做。

学生报告实验结果:蛋白质均凝结,分别加入清水后凝结的蛋白质不能重新溶解。

设疑:不能溶解?这事有蹊跷,是不是几位同学操作出问题?演绎:当然不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实验二与实验一的区别,对了,加入的物质不同,实验一加入的是无机轻金属盐,而这里,加入的是强酸、重金属盐和甲醛。蛋白质遇到强酸、重金属盐、2

和甲醛时发生的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此时蛋白质失去原来的活性,这种改变叫蛋白质的变性。板书:

2、变性

讲解:关于变性,我们要注意两点,(1)由蛋白质变性引起的凝结不可逆的,会使蛋白质的性质变化。(2)蛋白质变性凝结后丧失可溶性,还失去生理活性,是不可逆的。板书:

2、变性不可逆

追问:究竟有哪些因素可使蛋白质变性?

讲解:除了刚刚提到的强酸、重金属盐、甲醛,还有哪些因素会导致蛋白质变性呢?请同学们观察一个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三:取2mL鸡蛋清溶液于试管中,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再加入蒸馏水,不断振荡。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加热也可以使蛋白质变性。

教师补充:除了上述因素,强碱、酒精、紫外线也会使蛋白质变性。

板书:

2、变性:不可逆

因素:强酸、重金属盐、甲醛、酒精

强碱、加热、紫外线

讲解:通过三个实验,我们来总结一下实验现象。PPT展示:

讲解:从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将盐析与变性进行对比。PPT展示:表格

提问:(1)医院抢救重金属中毒的病人时会采取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可以服用大量牛乳、蛋清或豆浆,以吸收重金属盐解毒,免使人体蛋白质变性中毒。

提问:(2)为什么打针前先用卫生酒精擦洗皮肤?

学生回答:用卫生酒精擦洗皮肤,能使皮肤表面附着的细菌(体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死亡,达到消毒杀菌,避免感染的目的。提问:(3)冬天为什么要在树木的枝干上涂抹石灰浆?

学生回答:可以消灭寄生在树干上的一些越冬的真菌、细菌和害虫。

提问:(4)你知道哪些消毒方法?

学生回答:高温消毒、酒精消毒、紫外消毒泛问:为什么用福尔马林浸泡动物标本?学生回答:甲醛使蛋白质凝固变性,使标本透明而不浑浊,说明甲醛溶液能长期保存标本,不影响展示效果。

讲述:说到动物标本,你们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家人朋友长生不老吗?遗憾的是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但科学家们正积极研究如何防治衰老保持青春活力,也就是防止蛋白质缓慢变性。各种各样的化妆品,防衰老保健品应运而生,如大宝SOD蜜等。

讲解:在一定条件下,蛋白质可以发生水解,最终转化为氨基酸。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元板书:

3、水解

板书:

三、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元—氨基酸PPT展示

提问:大家观察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的结构简式,能总结出他们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吗?学生回答:都有氨基、羧基

讲解:不错,胺基和羧基是氨基酸的特征官能团板书:

1、通式

教师补充:大家注意氨基的位臵,我们发现三种氨基酸中氨基连接在离羧基最近的碳原子上,这样的氨基酸叫做a-氨基酸。板书:

2、a-氨基酸

讲解;在一定条件下,氨基酸之间能发生反应,合成更复杂的化合物多肽,构成蛋白质。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蛋白质的性质,大家要注意辨析蛋白质的盐析和变性过程。

附:主板书

一、蛋白质的组成:C、H、O、N高分子

二、蛋白质的性质

1、盐析:可逆饱和轻金属盐

2、变性:不可逆

因素:强酸、重金属盐、甲醛、酒精

强碱、加热、紫外线

3、水解

三、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元—氨基酸

1、通式

2、a-氨基酸

现场练兵: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糖类、油脂、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B.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C.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D.油脂有油和脂肪之分,但都属于酯

2.下列物质不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A.蛋白质B.油脂C.蔗糖D.葡萄糖3.下列物质加入蛋白质中,会使蛋白质变性的是()A.水B.饱和Na2SO4溶液C.饱和(NH4)2SO4溶液D.硝酸

作业:

1、P79第六题

2、背景:同学们对最近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应该都有所耳闻,毒奶粉里的罪魁祸首就是三聚氰胺。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国家规定食品中是绝对不允许添加的。不法厂商为了牟取暴利,就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通过增加含氮量而提高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从而蒙混过关,严重伤害了婴幼儿的身体健康。三聚氰胺和奶粉都是白色晶体,从外观上根本看不出二者的区别。请同学们设计实验证明三聚氰胺不是蛋白质。

九年级化学课件教案篇5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内容与分析

(一)内容:

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

(二)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识别、药品取用规则、物质的加热和仪器洗涤的方法。指的是认识仪器名称、用途和注意事项;了解药品的取用规则;学会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和仪器的洗涤方法,其核心是药品的取用和物质的加热,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实验室规则、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了解药品取用规则。本课题教学的重点是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和仪器洗涤等基本操作训练,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做好规范操作的示范、分析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后果。

二、目标及分析

(一)目标:

1、能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2、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3、学会遵守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4、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

(二)分析:

1、“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是指看到仪器图形能写出仪器名称,同时能说出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2、“知道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就是能记住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3、“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就是指习惯的形成及独立操作能力的形成,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独立进行物质的取用、药品的加热及仪器的洗涤等操作。

三、问题诊断分析

学习本课题时,同学可能会出现两种态度:一是对实验基本操作无所谓——动手做,不如用脑记;二是有恐惧心理——不敢动手,怕危险。以上两种态度均不利于学习,教学时要注意纠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讲到药品的取用时,为了给学生做好示范,借助信息技术播放“粉末固体取用”、“块状固体取用”和“液体取用”三个视频。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化学实验室简介→仪器识别→药品取用规则→托盘天平的使用→连接仪器装置→固体药品取用→液体药品取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给物质加热→仪器洗涤。

(二)教学情景

问题1:化学实验室有哪些组成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设计意图:一是增强对实验室的直观印象;二是提高对实验室功能的认识。

师生活动:实验室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⑴实验桌——做实验(或探究)的平台;

⑵水电设施——提供实验用水电;

⑶仪器柜——存放实验仪器;

⑷药品柜——存放药品。

问题2:实验室常用的仪器有哪些?这些仪器的用途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初中常见仪器的识别能力。

师生活动:说(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用途及注意事项:

问题3:实验室药品取用有哪些规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遵循规则、养成良好的习惯。

师生活动:

⑴记住以下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

⑵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简记为“三不原则”。)

⑶如果没有说明药品用量,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⑷使用剩余的药品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得拿出实验室。(简记为“一要三不”。)

⑸试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万一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冲洗时要不断眨眼睛,必要时请医生治疗。

问题4:怎样使用托盘天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基本技能。

师生活动:

⑴说出天平的构造。

⑵天平使用要点:调零→平衡→左物右砝→放回砝码→调零。

⑶说出使用天平的其它注意事项。

问题5:怎样连接仪器装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师生活动:

⑴看下图回答连接仪器的方法。

⑵仿照上图进行操作。

问题6:怎样往试管里送固体物质?

设计意图:为规范操作作铺垫。

师生活动:

⑴插播“块状固体取用”和“粉末状固体取用”视频。

总结要点:“一平、二放、三慢竖”。

⑵学生操作。

问题7:怎样取用液体?

设计意图:为规范操作作铺垫。

师生活动:

⑴插播“量取液体”视频。

⑵教师示范“液体的倾倒”。

要点:倒、倾、接、上。(试剂瓶塞倒放;容器倾斜;容器瓶口与试剂瓶口接触;试剂瓶的标签向上。)

⑶教师示范“液体的量取”。

要点:平放、面向、视线平。(量筒平放,面向量筒刻度,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注意:仰视量筒读数偏小,俯视量筒读数偏大。)

⑷教师示范“滴管的使用”。

要点:上、直、冲。(滴管要在容器瓶口的上方,且要垂直。滴管用过后要用水冲洗干净。)

⑸学生操作。

问题8:怎样使用酒精灯?

设计意图:为规范操作作铺垫。

师生活动:酒精灯的使用:

拿下灯冒→添加酒精(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火柴点燃→外焰加热→灯冒盖灭。

问题9:怎样给物质加热?

设计意图:为规范操作作铺垫。

师生活动:

⑴教师演示。

⑵学生归纳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⑶要点:装药品(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夹持试管(距试管口约1∕3处)→预热→外焰加热。

问题10:怎样洗涤仪器?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什么?

设计意图:为规范操作作铺垫。

师生活动:教师示范→学生归纳→学生操作。

六、课堂小结(略)

附:目标检测

A.烧杯B.烧瓶C.试管D.量筒

A.带回家中B.随意倾倒到水槽中

C.倒到指定的容器中D.倒回原试剂瓶里

A.用镊子B.用玻璃棒C.用钥匙或纸槽送人D.直接倒入

九年级化学课件教案篇6

化学电源

一、促进观念建构的教学分析

1.教材及课标相关内容分析

前一节已经学习了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几种常见的化学电源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碱性锌锰电池、蓄电池和燃料电池进一步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了解化学电源的发展以及电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增强环保意识。

2.学生分析:

前的第一课时学习了: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

3.我的思考:

通过视频、学生讨论、交流等方式导出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的各种电池的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然后依次的分析,各种化学电源的原理,电池的缺陷,既增强了学生的分析,综合,应变能力,同时又促进了对原电池原理的进一步理解。

二、体现观念建构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性能及其应用;会判断电池的优劣。

2.过程与方法:

本设计以开放式教学为指导思想,辅助以视频、讨论、归纳等手段,让t“_blank“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理论知识,增强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化学电源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了解环境保护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搜集处理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及处理策略

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性能及其应用?是教学重点,化学电池的反应原理是教学难点。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参与收集有关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材料,视频展示、课堂讨论交流以及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将各类电池的结构特点、反应原理、性能、以及适用范围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主动对化学电池的反应原理进行建构。

四、促进观念建构的教学整体思路与教学结构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五、促进观念建构的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原电池相关知识[引入]1、讨论交流如果没有电池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2、引导以Cu-Zn原电池为例让学生回顾有关原电池的知识。【学生思考、讨论】

1.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2.原电池的原理(以Cu-Zn原电池为例)

负极(Zn):Zn–2e=Zn2+

正极(Cu):2H++2e=H2↑

总反应:Zn+2H+=Zn2++H2↑从复习所学知识,引出原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伏打电池?【视频展示】

电池的历史和伏打电池

【学生讨论总结】

伏打电池有什么缺陷?

电解质为硫酸溶液,不便于携带,伏打电池工作持续性差不能够推广使用学会分析化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的差别,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伏打电池的缺陷【提问】

如果你是伏打,你想如何对你的电池进行改进?

【讨论交流】……

【汇报结果】

将电解质制成固体;

何开发高能电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入碱性锌锰电池,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其反应原理

导入碱性锌锰电池

【视频展示】

碱性锌锰电池的构造

【提问】

碱性锌锰电池的反应原理【学生讨论交流】

电极反应:

负极:Zn(s)+2OH-(aq)-2e-?=Zn(OH)2(S)

正极:2MnO2(s)+2H2O(l)+2e-=2MnOOH(s)+2OH-(aq)

总反应:Zn(s)+2MnO2(s)+2H2O(l)=2MnOOH(s)+Zn(OH)2(S)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分析讨论碱性锌锰电池优缺点【要求学生交流】碱性锌锰电池的主要的性能、使用范围,应用前景以及缺陷等方面的知识。【汇报总结】优点:比普通电池性能好,它的比能量和可储存时间均由提高,适用于大电流和连续放电,是民用电池的升级换代产品。

缺点:放电完了,不能再用理解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入蓄电池,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其反应原理

导入二次电池

【视频展示】

铅蓄电池的构造

【提问】

铅蓄电池电池的反应原理【汇报交流】电极反应:(放电时)可以自发进行

负极:Pb(s)+SO42-(aq)-2e-=PbSO4(s)

正极:PbO2(s)+4H+(aq)+SO42-(aq)+2e-=PbSO4(s)+2H2O(l)

总反应:Pb(s)+PbO2(s)+2H2SO4(aq)=2PbSO4(s)+2H2O(l)

?电极反应:(充电时)不能自发进行

阴极:PbSO4(s)+2e-?=?Pb(s)+SO42-(aq)

阳极:PbSO4(s)+2H2O(l)-2e-=PbO2(s)+4H+(aq)+SO42-(aq)

总反应:2PbSO4(s)+2H2O(l)=Pb(s)+PbO2(s)+2H2SO4(aq)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研究实际问题能力学生进一步分析讨论蓄电池的优缺点【要求学生讨论】蓄电池在应用中存在的优缺点。【汇报总结】优点:电压稳定,使用方便,安全可靠,价格低廉,可多次重复使用。

缺点:比能量低,笨重,废弃电池污染环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学生讨论交流形电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展示资料幻灯片:

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五种物质:铬、镉、铜、铅、汞及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干电池的负极材料:锌汞齐,1节1号干电池会使1m2?的土地永久实效,而仅我国一年就生产各种电池上亿节。观看幻灯片,增强环保意识认识上述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学生相互交流上述各种电池的共同缺陷【提出问题】:

上述各种电池的共同缺陷是什么?如何改进?

分析:

干电池中的汞、蓄电池中的铅、镉,三种金属都是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物质,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入燃料电池,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其反应原理

【视频导出】

燃料电池,展示氢氧料电池,分析其反应原理

酸性介质电极反应:

负极:2H2-4e-=4H+

正极:O2+4H++?4e-=2H2O

总反应:2H2+O2=2H2O

碱性介质的电极反应:

负极:2H2+4OH--4e-=4H2O

正极:O2+2H2O+4e-=4OH-

总反应:2H2+O2=2H2O学生会书写不同条件下氢气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

学生进一步分析讨论燃料电池的优缺点【提出问题】:

燃料电池有哪些优缺点?【汇报总结】优点:能量转换率高;可组合成燃料电池发电站,废弃物少,噪音低。

缺点:输出电压低,需串联使用,体积较大;需连续供给反应物,排除生成物,附属设备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引导学生探讨电池优劣的判断标准以及对未来的电池的设想。【学生讨论】

电池优劣的判断标准什么?

你设想未来的电池应该具有那些特点?

【引领学生完成课堂总结】

通过“总结”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化学电源

一、复习原电池

1.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2.原电池的原理(以Cu-Zn原电池为例)

负极(Zn):Zn–2e=Zn2+

正极(Cu):2H++2e=H2↑

总反应:Zn+2H+=Zn2++H2↑

二、碱性锌锰电池

电极反应:

负极:Zn(s)+2OH-(aq)-2e-?=Zn(OH)2(S)

正极:2MnO2(s)+2H2O(l)+2e-=2MnOOH(s)+2OH-(aq)

九年级化学课件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石蜡的性质,初步学会对蜡烛燃烧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准确描述,学会填写实验报告。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初步了解观察实验的基本要领,建立预期现象和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后观察的意识;

2.初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述能力等;

3.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实验探究的一般流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基本流程的应用、观察和描述现象方法的渗透。

教学工具

仪器和药品:学生:蜡烛、澄清石灰水、烧杯、玻璃片、镊子、火柴教师:蜡烛、水、烧杯、小刀、镊子、玻璃片。

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提出实验探究的基本流程

【引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科学家们得出化学结论必须以实验为依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提问】下面,我们来看波义尔发现指示剂的故事。通过该故事,你能否找出科学家在研究物质未知性质时的基本流程是什么?

板书: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具体内容略)。

环节二:应用科学探究流程探究蜡烛及其燃烧

【过渡】在刚刚过去的教师节,我收到了这样一份礼物(展示蜡烛)。人们习惯把教师比作蜡烛。让我们从身边熟悉的物质蜡烛入手,应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来了解“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化学内涵,

板书:

探究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点燃蜡烛前:

【布置任务】请观察蜡烛并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你知道哪些关于蜡烛的信息?

【引导】将学生所提到的性质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类

【强调】研究物质要关注物质的性质

【过渡】下面,我们就应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来探究蜡烛物理性质中的溶解性

探究1:蜡烛的溶解性(板书)

【布置任务】如何研究蜡烛在水中的溶解性呢?

【演示实验】切一段蜡烛,放入水中

【指导】实验报告的填写

【强调】如何观察和描述现象(如何选择观察点,即预期现象)

点燃蜡烛时:

【布置任务】点燃一支蜡烛,观察,尽可能全面地描述蜡烛燃烧时的现象

熄灭蜡烛:

先请学生熄灭蜡烛,观察现象

并给出关于蜡烛燃烧时示范性的描述

【强调】研究物质时应该关注物质的变化

并由观察到的三层火焰结构引出新的问题

探究2: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比较

【布置任务】应用探究流程对蜡烛火焰各层温度进行比较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指导】实验报告的填写

【过渡】你还想探究哪些问题呢?

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接下来我们来探究蜡烛燃烧生成了什么物质?

探究3:蜡烛燃烧的产物

【布置任务】应用探究流程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你还需要老师提供哪些信息?

如何检验水(H2O)?

如何检验二氧化碳(CO2)?

为什么要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用玻璃片行不行?

烧杯罩在距火焰太近或太远行不行?会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要用玻璃片盖住烧杯?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指导】实验报告的填写

【拓展】蜡烛火焰中存在钻石颗粒

环节三:归纳总结,对探究实验的再认识

回顾:实验探究的主要环节及注意事项

小结:通过探究活动,在化学实验中应关注哪些方面?

环节四:作业

按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完成实验,记录步骤和现象,填写探究实验报告。

实验一: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是否可以点燃?

实验二:探究如果蜡烛没有棉芯,是否可燃?

九年级化学课件教案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质量分数的计算,引导学生查看商品的标签,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

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工具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对平时我们认为的“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的错误观点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判断溶液的浓或稀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板书:溶液的质量分数)

二、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

(生纷纷议论,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多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

师: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图片:(死海图片)

师: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

生:盐份多,浓度大。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

【活动与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别两杯糖水的浓度大小?如何区别两杯食盐水的浓度大小?

生:通过品尝它们的甜味和咸味大小鉴别,更甜或更咸的为浓度大的糖水或盐水,反之浓度小。

师:但是在实验室,由于很多试剂有毒,根本不能通过品尝来判断浓度大小。那如何判断它们的浓度大小呢?

[实验]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g、1.0g、1.5g固体硫酸铜。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地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师:对于食盐溶液的浓度大小,也可以通过下列实验判断。

【探究实验】鸡蛋在水中漂浮

取一个烧杯,加入250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

[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溶液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与死海的漂浮原理相同)

师:其实,表示溶液浓度大小的方法有很多,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42-43页,找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生:溶质的质量分数=×l00%。

师: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这正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刚才在实验中出现了多组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克。有人说:“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在20℃时,100克水中溶解36.0克氯化钠正好达到饱和状态。

(2)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6.0克氯化钠。

我们从中可得到的信息就是:溶剂的质量为100克,溶质的质量为36克。

那么,该溶液的质量分数就为:36.0g/(100g+36.0g)×100%=26.47%。

(3)错,它把溶液与溶剂混淆了。

师:其实,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保持湿润。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板书讲解解答过程)

解:甘油的质量是400克,水的质量是100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0g+100g=500g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80%。

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教师小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另一个等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如果我们能将这两个等式熟练运用,那么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何两个,我们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

师:下面同学们再做这样一个练习:

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江同学收集到如下标签:

请你利用标签中的数据设计一个简单的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题目,设计好后与同桌交换练习。完成后交由同桌批改。

(学生进行设计并交换完成)

课后小结

师(在教室巡回指导后):刚才我看到同学们设计的题目以及同桌互相的批改后,发现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超出了我的预期,看来,同学们这节课还是挺有收获的。现在我们好好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

(生思考、回忆)

师(布置练习):生活中你们都见到过哪些溶液,请你们找到溶液标签、记录的内容并计算其中各种溶质的含量。

九年级化学课件教案篇9

知识与技能1.复习原电池的化学原理,掌握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

2.常识性介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化学电源。并能从电极反应的角度认识常见电源的化学原理。过程与方法1.通过拆分干电池和学会自制简易电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并通过了解电池的化学组成而增强环保意识。

2.通过化学化学电源的使用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

价值观1.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

3.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性能及其应用教学难点化学电池的反应原理、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学法指导教学方法教具教学流程:

[引入]复习原电池相关知识

1.讨论交流如果没有电池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2.引导以Cu-Zn原电池为例让学生回顾有关原电池的知识。

【学生思考、讨论】

1.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2.原电池的原理(以Cu-Zn原电池为例)

负极(Zn):Zn–2e=Zn2+

正极(Cu):2H++2e=H2↑

总反应:Zn+2H+=Zn2++H2↑

【学与问】

1.化学电池与其它能源相比有哪些优点?

2.判断电池的优劣标准主要是什么?

3.目前化学电池主要分哪几大类?

【学生回答】能量转换效率高、供能稳定可靠、使用方便、易于维护、并可在各种环境下工作;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所能输出电能的多少,即比能量的大小;输出功率的大小即比功率的大小以及电池的存储时间的长短;化学电池: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

【板书】第二节化学电源

一、化学电池

1、概念

2、类型

二、几种常见的化学电池

【讲述】一次电池的种类有:普通干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锌银电池、锂电池……现对碱性锌锰电池作一些简单介绍

1、引入碱性锌锰电池,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其反应原理

【视频展示】碱性锌锰电池的构造

【提问】碱性锌锰电池的反应原理

【学生讨论交流】电极反应:

负极:Zn(s)+2OH-(aq)–2e-=Zn(OH)2(s)

正极:2MnO2(s)+2H2O(l)+2e-=2MnOOH(s)+2OH-(aq)

总反应:Zn(s)+2MnO2(s)+2H2O(l)=2MnOOH(s)+Zn(OH)2(s)

【要求学生交流】碱性锌锰电池的主要的性能、使用范围,应用前景以及缺陷等方面的知识。

【汇报总结】优点:比普通电池性能好,它的比能量和可储存时间均由提高,适用于大电流和连续放电,是民用电池的升级换代产品。缺点:放电完了,不能再用

锌银电池(纽扣电池)

负极:Zn+2OH-–2e-=ZnO+H2O

正极:Ag2O+H2O+2e-=2Ag+2OH-

总反应:Zn+Ag2O=ZnO+2Ag

【讲述】二次电池的种类有:铅蓄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聚合物锂离子蓄电池……

2、引入蓄电池,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其反应原理

【视频展示】铅蓄电池的构造

【提问】铅蓄电池电池的反应原理

【汇报交流】电极反应:(放电时)可以自发进行

负极:Pb(s)+SO42-(aq)–2e-=PbSO4(s)

正极:PbO2(s)+4H+(aq)+SO42-(aq)+2e-=PbSO4(s)+2H2O(l)

总反应:Pb(s)+PbO2(s)+2H2SO4(aq)=2PbSO4(s)+2H2O(l)

?电极反应:(充电时)不能自发进行

阴极:PbSO4(s)+2e-?=?Pb(s)+SO42-(aq)

阳极:PbSO4(s)+2H2O(l)–2e-=PbO2(s)+4H+(aq)+SO42-(aq)

总反应:2PbSO4(s)+2H2O(l)=Pb(s)+PbO2(s)+2H2SO4(aq)

【要求学生讨论】蓄电池在应用中存在的优缺点。

【汇报总结】优点:电压稳定,使用方便,安全可靠,价格低廉,可多次重复使用。

缺点:比能量低,笨重,废弃电池污染环境

生:学生讨论交流形电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展示资料幻灯片:

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五种物质:铬、镉、铜、铅、汞及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干电池的负极材料:锌汞齐,1节1号干电池会使1m2?的土地永久实效,而仅我国一年就生产各种电池上亿节。

生:学生相互交流上述各种电池的共同缺陷

九年级化学课件教案篇10

学习目标:

理解溶液的概念,会判断常见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侯课:

请同学们把书本准备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准备上课。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溶液的形成(一)。

二、先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1分钟}

(投影)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默读教材p26-28内容,思考:

1、什么叫溶液(溶质、溶剂)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

2、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否相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是否相同

3、怎样确定溶液中溶质和溶剂

5分钟后比一比谁能正确背诵上述知识点并解答相应的习题。

(二)检查自学效果

1、课本p32习题一、选择题1-3二、填空题

2、观察下列实验现象,从溶质角度分析可得到什么结论

p27实验9-2p28实验9-3

三、后教

(1)先交换课本后更正。

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两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指明优生更正)

(2)讨论:(先让优生“兵教兵”,优生讲的不对或不全的,教师更正或补充)

评选择题:

分别说明溶液的特点,溶质和溶剂,引出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归纳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评填空题:

巩固学生关于溶剂,溶质的概念,加深对于概念的理解。

评第三题: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由此得出的结论。(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

四、当堂训练,导学案p30-31

必做题1-13

选做题14-15

五、精讲、点拨,更正、小结.

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课件教案篇1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程类型】活动课: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教学目的】

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激趣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课时安排】l课时

【教学环节】提出课题→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实验探究→交流反馈→填写报告

【教学策略】本课题第一次出现“活动与探究”,是学生进行化学探究的开端。第一个探究活动教师可先演示,学生模仿;第二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完成。

【课前准备】蜡烛、火柴、烧杯、玻璃导管、白纸(稍微硬些的)、澄清的石灰水

【学生活动设计】

l、对课题涉及的知识方面的疑点提出质疑;

2、每二人一组点燃蜡烛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

3、在教师的参与下进行生生交流;

4、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世界是物质的,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手段。同学们,你做过蜡烛燃烧这个实验吗?你仔细观察过燃烧的蜡烛吗?如果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学生阅读]P7"活动与探究"

[学生讨论]

1、燃烧时可能发生哪几种变化?

2、你猜想蜡烛会有哪些性质?

3、你想通过什么实验手段来证实它们?

4、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向老师咨询?

[学生质疑](可能问到的问题)

1、石蜡是一种什么物质?2、蜡烛怎么会有各种颜色?3、蜡烛是怎么制成的?4、烛芯仅是纯棉线吗?5、为什么点燃烛芯就能引燃蜡烛?6、蜡烛燃烧后越来越短是因为它都变成蜡油了吗?7、蜡烛燃烧有时冒黑烟是怎么回事?8、、蜡烛燃烧时是固体蜡燃烧还是蜡油燃烧还是有其他情况?9、蜡烛燃烧时,火焰为什么越来越高?10、吹灭蜡烛时为什么会闻到很难闻的气味?

[教师答疑](边答疑边为后面的实验探究设下埋伏,凡是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到答案的暂不作答)

[学生活动]试述实验探究的主要步骤及其目的。

[教师指导]实验步骤和观察要点:(电脑画面提示)

l、取一支蜡烛,观察其颜色、状态、气味、手感;用小刀切下一片蜡烛,将其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解、是否下沉;

2、用火柴点燃一支新蜡烛:

(1)观察蜡烛外部形态的变化,例如烛芯被点燃后大约几秒钟蜡烛熔化;周围气流稳定时、不稳定时烛火及蜡烛的外型变化;蜡烛周围温度的变化等;

(2)(如图1)观察蜡烛的火焰有无明显的层次,其颜色、亮度、温度有无明显差异(可选用火柴梗或稍硬的白纸测试);

图1

(3)(如图2)将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其内壁;然后将其迅速翻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是否有变化;

图2

3、吹灭蜡烛,观察;

4、熄灭蜡烛时,试用火柴点燃白烟,看看会给你带来什么惊喜?

5、(拓展实验)(如图3)小心地往烛焰里插一根玻璃导管,你会发现什么?用火柴在导管的另一端点燃,你又会发现什么?

图3

[实验探究]学生每二人一组,边实验、边记录、边思考;教师巡视,指导、答疑。

[交流反馈]学生代表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现象和结论)。

[反思与补充]通过交流,学生取长补短。

[总结与评价]略

(学生填写探究报告)

【课后附记】

1、课前布置学生在家观察蜡烛的燃烧非常必要,否则课上时间太紧;

2、学生可以自愿结组,这样利于配合;

3、限于时间,学生提问前教师要限定范围,以避免跑题;

4、每组可以配备小试管夹或者带铁夹的铁架台,用来固定导管,以免学生操作时烫手。

九年级化学课件教案篇12

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过程:

【引言】

在某农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约有十四、五米,因为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曾在井内烧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是谁在作案呢?

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

【板书】第三节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气体。

【演示】

如图:两只纸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才我们介绍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难于扩散。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

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板书】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学生讨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演示】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和水反应:

H2O+CO2==H2CO3

【演示】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讲解】碳酸钙为白色不溶于水的固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溶解变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

广西桂林的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长年累月发生上述反应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讲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板书】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简介灭火器原理)

2.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可用它做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3.工业制纯碱和尿素等。

4.植物光合作用。

【小结】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种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质后合理利用它。

九年级化学课件教案篇13

《氢气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并了解有关的实验过程和现象以及注意事项;

根据氢气的性质了解其主要用途;

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对照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能力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氢气燃烧与爆炸和还原性与还原反应的教学,进行量变引起质变和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法建议

在讲氢气的性质之前,学生已学过氧气的性质、制法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确定恰当的知识范围和实验内容,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及有关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了解点燃氢气之前为什么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以及检验的方法,结合实验内容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结合氢气的可燃性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层层深入地展开教学内容。教师讲新课之前先复习旧知识,以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制取氢气,收集氢气有几种方法等问题导入新课,而后展示一瓶瓶口倒置的氢气,请学生通过观察氢气在通常状态下的色、态、水溶性、密度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总结出氢气的物理性质。这种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问题的方法,层次清楚,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在讲授氢气的可燃性和还原性时,也应先演示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氢气中混有空气点燃发生爆鸣、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在瓶口出现白雾、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等,而后运用投影,进行反应实质的总结,写出化学方程式。这种运用探索性实验的教法,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了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书进行小结,再通过让学生做练习题进行巩固,使大多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重点的知识,从而_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它一些建议:

(1)为使操作方便,节省时间和药品,氢气发生装置宜选用启普发生器。

(2)为增加实验兴趣,可在实验3-4的肥皂水中加入颜色。

(3)氢气燃烧实验必须绝对安全,氢气燃烧除焰色、发热和爆炸外,还可引导学生注意产物,即可在烧杯内壁涂上遇水显色的物质。

(4)认真做好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使学生掌握操作步骤。

(5)引导学生分析反应物和产物,为下章学习打下基础。

(6)复习氧化反应,引入还原反应。先以氢气和氧化铜为例理清概念,不要急于将前面各种氧化反应均分析一下哪个是氧化剂、还原剂。

(7)使学生了解用途对性质的依赖关系。

关于“燃烧”概念的扩展

从对比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火焰的颜色不同和生成物不同,不仅能总结出两个反应的特殊性,同时也能找出它们的共性——剧烈的、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从而扩大了“燃烧”概念的内涵。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它们的火焰构造与酒精灯和蜡烛的火焰结构不同。氢气在空气中和氯气中燃烧的火焰都是内外两层,这是因为气体燃烧时不必经气化阶段,所以没有气化层的“焰芯”。

氢氧混合气体的爆鸣

在导管口点燃氢气之前,必须先检验氢气的纯度,完全是由氢气易燃且放出大量热的性质所决定的。

课本选用了纸筒的实验。但书中只描述了"刚点燃时,氢气安静地燃烧,过一会儿,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响,爆炸的气浪把纸筒高高掀起。事实上,这个实验如果做得好,所能观察到的现象要比以上课本的那段描述复杂些。所能说明解释的问题也更深入些。实验的具体情况是:

用一个没有盖的纸筒(或罐头筒)底上穿一个小孔,小孔用一尖细小木条塞紧(或用火柴杆也行)。把筒倒立,用排空气法迅速充满氢气,将纸筒向下平置于桌面上,在拔掉小木条的同时,就小孔处点燃逸出的氢气。最初氢气在小孔处安静地燃烧,一会儿听“嗡嗡”的声响,而且声音逐渐增强,最后才是砰然巨响,爆炸的气浪使纸筒腾空而起。

几种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的爆炸界限

气体最低成分%成分%

氢气4.174.2

一氧化碳12.574.2

甲烷5.015.0

乙炔2.580.0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氢气的化学性质

一复习提问:

1.写出实验室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2.画出实验室制氢气的简易装置图。

二导入新课:氢气的性质。

1.氢气的物理性质:

按照描述氧气物理性质的顺序,回忆上节课的实验现象描述氢气的色、态、味和溶解性等。

【实验3-4】装置如图所示。球形干燥管里装有碱石灰干燥剂。导管口蘸些肥皂水,控制氢气流速,吹出肥皂泡。当肥皂泡吹到足够大时,轻轻摆动导管,让肥皂泡脱离管口,这时可以观察到肥皂泡上升。

肥皂泡上升说明氢气密度小。在标准状况(1大气压,0℃)下,氧气、空气、氢气的密度分别为1.429克/升,1.293克/升,0.0899克/升,它们的比值为16∶14.5∶1。(为什么用排空气法收集?)

氢气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比空气轻。

2.氢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3-5】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观察火焰的颜色。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过一会儿,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引导观察燃烧的焰色和烧杯内壁有什么现象出现。把烧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用手触摸烧杯,感觉热量。证明氢气具有可燃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1)氢气的可燃性:

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强调“纯净”呢?如果氢气不纯净燃烧时会怎么样呢?

【实验3-6】取一个一端开口,另一端钻有小孔的纸筒(或塑料筒等),用纸团堵住小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使纸团内充满氢气。把氢气发生装置移开,拿掉堵小孔的纸团,用燃着的木条在小孔处点火,注意有什么现象发生。(人要离开,注意安全。)

引导学生观察:

①注意小孔处点火时的开始情况;

②仔细倾听音响的变化;

③观察随音响变化而发生的现象。

板书氢气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发生爆炸。

为什么点燃纯净的氢气能安静地燃烧,而混合气体却会发生爆炸呢?

点燃纯净的氢气时,在导管口流出的氢气量少,与氧气接触少,反应时产生的热量也少,且散失较快,所以点燃时安静地燃烧。

点燃纸筒中氢气时,随着氢气的消耗,空气不断从纸筒底部进入筒内。氢气和空气接触并混和,与氧气接触面多,点燃时快速反应,产生的热量在极短时间内、有限空间里急剧膨胀,就发生了爆炸。

实验测定,当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时,点燃即发生爆炸。这个范围叫做氢气的爆炸极限。所以,点燃需要纯净的氢气,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

【实验3-7】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响声很小,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如果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经检验不纯而需要再检验时,应该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然后再收集氢气检验纯度,以免暗焰引发氢气发生器爆炸。

【实验3-8】在干燥的硬质试管底部铺一层黑色的氧化铜,管口微向下倾斜。通入氢气,过一会儿再给氧化铜加热。注意观察黑色的氧化铜有什么变化,管口有什么生成。反应完成后停止加热,还要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后,再停止通氢。

引导学生思考:

(1)放氧化铜的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2)导气管为什么要伸入到试管底部,管口不能用塞子塞住?

(3)为什么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氧化铜?氢气的纯度是否需要检验?

(4)实验在停止加热时,为什么还要继续通入氢气到试管全部冷却为止?

联系已学过的有关知识逐一讨论。归纳出实验步骤韵语记忆口诀:

板书“一通、二点、三灭、四撤”。

引导学生用化学式表述反应过程

氢气和氧化铜反应:

练习:实验室制备氢气并使氢气跟灼热的氧化铜反应有以下主要步骤,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排列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

A检验氢气发生装置的气密性;B给试管中的氧化铜加热;

C向氢气发生装置里添加药品;D停止加热;

E向装有氧化铜试管中通入氢气;F停止通入氢气;

G检验氢气的纯度。

复习提问:什么是氧化反应?氢气与氧化铜反应是否是氧化反应?

分析:在氢气与氧化铜反应中,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而氧化铜失去了氧变成了单质铜,则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

在反应中,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使铜被还原出来,说明氢气有还原能力,我们称之为还原性,而把氢气称之为还原剂。

氧化铜失去了氧,发生了还原反应。使氢气发生了氧化反应,说明它具有氧化能力,我们称之为氧化性,而把氧化铜称之为氧化剂。

氢气:得氧~有还原性~是还原剂~发生了氧化反应。

氧化铜:失氧~有氧化性~是氧化剂~发生了还原反应。

练习:在高温下,三氧化二铁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单质铁和二氧化碳。此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_______,发生了氧化反应,________发生了还原反应。

氢气的用途:阅读课本57页图3-14。

物质的用途是由其性能决定的。

密度小——氢气球;

可燃性——氢氧焰、高能燃料等;

还原性——冶炼金属、制备硅等;

另外还可用于合成氨气、制备盐酸。

探究活动

1.家庭小实验在如教材第53页所示的实验3-4中,可以用蜡烛不断点燃产生、上升的氢气泡。想办法使氢气泡中含有少量空气,一来可减慢氢气上升的速度,二来又可产生强烈的爆鸣声。

2.家庭小实验取一支大试管,平置固定在铁架台上,用一团棉絮浸透酒精溶液,置入管底。在管中部用纸槽送入黑色氧化铜,铺平。用单孔带短玻管的橡皮塞塞紧,加热棉絮球部位,可以看到氧化铜慢慢由黑色变红。

3.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九年级化学课件教案篇14

1、实验室药品:不能用手接触,不要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更不能尝药品的味道。

2、做完实验,用剩药品:不得抛弃,也不得放回原瓶。

3、取用液体药品时把瓶塞打开不要正放在桌面上,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不应向下,放回原处时的标签不应向里。

4、如果皮肤上不慎洒上浓硫酸,不得先用水冲洗,应先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擦去,再用水冲洗;若万一眼睛里溅进了酸或碱,切不可用手揉眼,应及时想办法处理。

5、称量药品时,不能把称量物直接放在托盘上,也不能把称量物放在右盘上,加砝码时不要用手去拿。

6、用滴管添加液体时,不要把滴管伸入量筒或试管,或接触筒壁或试管壁。

7、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容积的1/3。

8、不得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对点另一只酒精灯,熄来时不得用嘴去吹。

9、给物质加热时不得用酒精灯的内焰和焰心。

10、给试管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切不可使试管口对着自己或旁人,液体的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

11、给烧瓶加热时不要忘了垫上石棉网

12、用坩埚或蒸发皿加热完后,不要直接用手去拿,应用坩埚钳夹取。

13、过滤液体时,漏斗里的液体绵液面不要高于滤纸的边缘,经免杂质进入滤液。

14、使用玻璃容器加热时,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以免容器破裂,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用冷水冲洗或放在桌面上,以免破裂。

15、在烧瓶口塞橡皮塞时,切不可把烧瓶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烧瓶

九年级化学课件教案篇1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认识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案——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2.激发学生严肃认真科学的态度.

重点:常用化学仪器的名称、用途

难点:常用化学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讲述、演示。

实验准备:各种常用化学仪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基础自然学科为题,导入新课。

二.授新课:

1.结合课本P191内容,讲解、强调化学学生实验的要求。

2.结合实物,讲述一些常用化学仪器的名称、用途和注意事项:

⑴试管⑵试管夹

⑶玻璃棒⑷酒精灯

⑸胶头滴管与滴瓶⑹铁架台

⑺烧杯⑻量筒

⑼集气瓶⑽漏斗

⑾长颈漏斗⑿锥形瓶

⒀蒸发皿⒁导气管

⒂其它仪器

三、简要进行课堂小结。

四、巩固练习:

对照课本图3、图4,说出这两个实验中所用到的各种仪器的名称。

第二课时

课题:药品的取用

教学目标:1.了解取用药品的注意事项,学会正确取用药品的基本操作.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重点:固体药品与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难点:滴管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

实验准备:固体药品、液体药品、药匙、镊子、小纸槽、滴瓶、胶头滴管、

教学过程:

一.教师授新:

(一)药品的取用:

1.讲解要注意的事项;

三不原则;

节约药品原则;

用剩药品的处理方法。

2.操作原理(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取用粉末状固体的正确方法;

取用块状固体的正确方法;

取用液体药品的正确方法;

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液体的正确方法;

滴管的使用方法;

浓酸浓碱的使用注意事项;

二、学生操作练习:

1.练习用小纸槽取用少量粉末状固体。

2.练习用镊子将块状固体装入试管中,

3.用50mL量筒取45mL水;

三、简要进行课堂小结。

1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