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九年级地理教案怎么写

时间: 新华 九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预测和解决问题,以避免课堂上出现不可预料的突发情况。九年级地理教案怎么写怎么写,这里给大家分享九年级地理教案怎么写,供大家参考。

九年级地理教案怎么写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高压、低压系统的活动规律与天气特点。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简易天气形势图分析各地天气系统及天气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防灾抗灾意识。了解科技前沿,树立学习科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气压分布图判断其气流状况及天气特点;

2、能读懂简易的天气图,推测近期的天气变化趋势,并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

今年的9月3日特别有意义,它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大家都回家看阅兵仪式了吧?这些镜头,你们还记得吗?

【PPT投影】展示阅兵仪式的照片:英姿飒爽的三军仪仗队、激动得流着泪的抗战老兵、踏着“七彩祥云”而来的空军方阵。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阅兵仪式上那道最美的风景——湛蓝的天空呢?事实上,如此美丽的天空,来之不易。为了确保阅兵的顺利进行,从8月20日起,北京地区正式启动空气质量保障措施,通过全市上下共同联动,积极协调周边省市协同减排,全力保障阅兵纪活动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至9月1日,北京空气质量已连续天天优良,空气质量保障情况甚至超越了2008年奥运会期间。当然,如果没有老天爷帮忙,谁也不能保证当天一定是好天气。就像秋游之前,你是否也担心过老天配不配合呢?先让我们来看看专家9月2日的分析预测吧!

我们之前已经对气候有所了解了,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范围大,时间长,一般变化不大。但是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天气是短时间的、多变的。那么,专家们凭什么就知道9月3日降水可能性小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我们发现文中在讲到晴的时候,提到了当时“影响北京的天气系统主要是东移的槽脊”。

【讲授】引出“槽、脊、高压、低压”的定义

教师引导:其实槽和脊是天气系统的名称。天气系统通常指引起天气变化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锋面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而所谓天气预报就是对各种天气系统的预报,通过对未来某时段内各种天气系统的产生、移动和消亡的变化来分析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

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了解“高压与低压”、“槽和脊”,并归纳在这些天气系统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的气压分布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内容,学习到了“高压”和“低压”,“高压”即中心气压高于四周,“低压”刚好相反。由高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由低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

教师引导: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教师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可先找到高压脊,画与之相垂直的一条线,请同学们说说其与等压线相交的点上分别对应的数值,对比后发现,脊线上的气压值高于两侧。所以脊线本质是气压比两侧都高的点集合。

【活动】探究一高压与低压的大气运动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活动一案例分析,研究控制北京附近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北京天气的影响

活动一(1)标出控制北京地区的天气系统的名称

教师引导:下面让我们来看看9月3日那天,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状况,请同学们来观察一下图上北京附近正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着?

学生活动:读图后,分析北京附近气压的分布情况,找到天气系统的中心,通过比较中心与四周等值线的数值分布,结合教材内容,找到了“高压”中心,并在图上用“G”标出。在此基础上,画出由它延伸出来的高压脊(脊线)。(一位同学上黑板演示,其余同学在学案上画。)

活动一(2)画出此时北京和伊尔库茨克的风向

教师引导:先请同学讲讲风向的画法。

学生活动:画过北京的风向的基本步骤,回答要点如下:

1、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2、北京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偏右(右手定责画法),风向右偏。

3、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确定风向,用箭头标出。

4、准确说出风向:西南风。过伊尔库茨克的风向的画法类似,为西北风。

活动一(3)(4)完成高压(反气旋)示意图(画出高压系统周围四个点各处的风向以及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并用简要的文字归纳小结。

教师引导:请学生在黑板上标出该高压系统北部和东部的风向。

学生由此发现,在高压系统的不同部位风向是不同的。水平方向上大气好像发生了旋转。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气水平涡旋,我们把它叫做反气旋。高压和反气旋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一个指气压状况,一个是指气流状况。画过北京、伊尔库茨克等四个风向后,可利用这一方法在高压系统的模式图当中将大气运动的示意图画完整。教师最后引导学生做规律小结。

学生活动:(抽两名学生上黑板画,一个画北半球反气旋示意图,一个画南半球反气旋示意图。其余学生在学案上画。)主要步骤:

1、在高压中心用“G”标明。

2、画四点的水平风向。

小结:

1、通过画图,我们得出结论:北半球,反气旋顺时针向外辐散,南半球由于地转偏向力向左,所以逆时针向外辐散。因为近地面水平方向上中心空气会不断辐散,于是垂直方向上,由高空空气下沉来给予补偿。

2、关于天气,高压区,垂直方向上,高层大气自上而下来补充,盛行下沉气流,空气下沉升温,教师可引导“云消雨散”,故少雨。描述为,在高压控制下的地区,天气一般“晴朗干燥”。联系北京9月3日“秋高气爽”的好天气。

【活动】案例分析,研究控制东京附近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当地天气的影响

教师引导:【PPT投影】9月3日上午,部分地区的卫星云图

学生活动:观察北京上空的云层特点,发现此处晴空万里。继而验证了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干燥的规律。

教师引导:那么在该高压系统的东面呢?可能正在受什么天气系统的控制?

学生活动:该处云层厚,很有可能是多云或降水天气。可能是受低压(气旋)的控制。

学生活动:

1、标出低压、低压槽

2、画出此时伯力、东京的风向

3、完成低压(气旋)示意图(画出A&39;B&39;C&39;D&39;的风向以及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

4、水平方向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垂直方向盛行上升气流,天气阴雨。

小结:教师应引导学生边画、边想、边理解。自然地理难,往往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是其科学性强,逻辑性强,一环扣一环。这个活动题中,从确定中心气压性质(低压区),到画风向(水平方向上,大气从四面八方向流入中心),到了解垂直气流方向(中心的空气-上升,盛行上升气流),最后推测天气变化(气流上升遇冷凝结容易成云致雨,往往形成阴雨天气),一步接着一步。只要学生能把整个过程从头到位不折不扣地理通理顺,那么这个问题就解决,掌握了,甚至可以说,以后都很难忘记。

【活动】探究二研究2015年8月6日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示意图,分析有关问题。

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不同的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而天气系统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又时时刻刻使天气也随之变化。生活中,我们研究天气系统,也是为了预测天气的变化趋势,从而更好地指导人们安排好生产和生活。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讨论:

学生活动1、请根据等压线数值,标出甲、乙分别是何气压中心。

学生答:甲,低压系统;乙,高压系统。

学生活动2、图示时间,影响北京和上海的分别是什么天气系统?

学生答:北京受低压控制,上海受高压控制。

以上两题,难度系数都较低。第二题中,学生答出北京受低压槽控制,超出预计水平,说明对槽脊的概念已经理解掌握,能在图中判断并描述出来了。

学生活动3、假如你是天气播报员,请你来播报一下当时北京和上海的天气情况。

学生答:北京,阴雨天气;上海,高温晴朗。

这一题难度系数略高,一方面需要结合之前刚学的规律,从高低气压来判断天气,这个还不算难;更难的一面是,题目要求“假如你是天气播报员,请你来播报一下当时北京和上海的天气情况”,这就需要学生用规范的术语来回答这个问题。普遍的结果是学生知道意思,却不会表达,或者表达得不够精确。以此作为机会,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既要用准确的文字来表达,也要通过口述,来检验其合理和流畅的程度。教师应要求学生尽量用较为简略的语言来描述,言简意赅,突出天气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特点)。

提供当时的天气预报,ppt展示文字材料,一来验证学生的推测分析,提高趣味性,二来引导学生作出更精确的归纳。北京:天气闷热,降水概率高。上海:高温天气,且无降水。

<过渡>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就是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引起的。

介绍:伏旱是指我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盛夏(多指7月8月)降水量显著少于多年平均值的现象,属于季风区灾害性气候。一般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且少台风活动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夏季是农作物生育旺盛的时期,伏旱对作物的生长及产量都有重要影响。图片展示伏旱中,皲裂的土地。伏旱期间虽然晴朗少雨,但因长江中下游和川东地区河网密布,水汽蒸发很多,低空湿度仍很大,故热量不易散发。高温加高湿,人体不易排汗,感到闷热难耐,还可能引发疾病,危害人、畜健康。那么这个时候最能缓解高温酷暑的是谁呢?

学生活动4、据图判断当时影响台湾的天气系统。

学生答:低压(气旋)。

教师引导:这题本身不难,但是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探究。例如:1、从该系统等压线的分布来看,气压值向中心方向急剧下降,中心气压值非常之低,这是普通的低压中心吗?2、等压线排列如此之密集,又反映了什么?

学生活动:受教师的启发后,思考并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强烈发展的低压中心,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就大,表示四周风力很大。学生恍然大悟,是台风。

介绍有关台风的源地、移动路径等知识。

九年级地理教案怎么写篇2

知识与技能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4.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教学难点

在世界中求发展

教学方法

小组活动法、读图观察法、联系对比法等。

教具准备

投影片、有关录像片或VCD光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班分成四个社会调查小组,按协商选择的办法分别对我们家乡的自然、人文、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详细的社会调查,经过对调查材料的整理,写成了较好的社会调查报告。现在请一位同学向全班汇报一下调查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一下家乡的区域发展有什么优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

九年级地理教案怎么写篇3

本节的主要内容包括锋与天气、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

这两部分的内容都是先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如:气团(冷气团、暖气团)、锋(锋面、锋线)、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等,然后再说明受这些天气系统的影响,会带来怎样的天气或天气会有怎样的变化过程。最后都安排有一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又突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书中给出两个案例——台风、寒潮,是本节所学的天气系统带来的两个天气实例,它们属于自然灾害中的气象灾害,它们的发生机制和规律与本节所学的天气系统息息相关。简易天气图的识读。这是对第一部分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可以由教师组织学生对教材中的活动展开讨论和对图2.24锋面气旋进行天气状况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问题有二:①冷锋及天气。我国冷锋活动普遍,冬季可遍及全国,夏季主要在黄河以北。②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我国全年都受温带气旋影响。夏季东南沿海主要受热带气旋影响,大陆主要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冬季主要受蒙古冷高压影响。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与天气知识的学习是分析、理解和预测我国天气和气候形成原因和过程的原理性知识。我国东部冬夏季风向的变化和降水的不同有力地证明了季风的存在,我国冬天的寒潮、夏季东南沿海的台风存在有力地证明了天气系统的存在,等等。目的让学生感到所学是实际中存在的、有用的地理知识而不是空洞的纯理论解释。

本节课的难点也较多,应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引导学生探究,区分冷锋与暖锋时关键是让学生分清冷、暖气团中,谁是主动运动的气团;另外,冷锋和暖锋造成的天气有很大不同,冷锋天气很复杂,暖锋天气比较简单。可用动画演示某地在锋面经过的不同时段的天气变化规律。在教学气旋与反气旋在南北半球不同的旋转方向时,可从分析成因入手,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再根据地转偏向的规律画出风向。讲解锋面气旋天气的形成时,可用多媒体演示:气旋中心辐合上升的气流,而在气旋所在的低压槽部容易产生不同性质气流的相遇,形成锋面。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理解锋的概念与分类;理解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的概念。

2.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个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3.能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2.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3.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动机。

2.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冷锋的形成及其天气过程。

2.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及其天气特点。

●教学难点

1.冷锋与暖锋的判断,理解冷锋天气与暖锋天气。

2.气旋与反气旋在南北半球不同的旋转方向。

3.天气系统图的分析,特别是理解锋面气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要求学生提前一周收看天气预报,了解近期的天气状况;收集与台风、寒潮相关的资料;收集1~2条天气谚语)

[新课导入]

从当天的天气状况引入。

师:有哪一位同学能够根据昨晚的电视天气预报,说出今天的天气如何?

生:(据现实情况回答)

师:大家回忆一下前两天的天气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生:(据实际情况回答)

师:天气现象是我们最能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现象是不断变化的,不仅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有晴、阴、雨、雪等变化,而且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天气也不相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会弄清其中的道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还可以进行初步的天气预报。下面我们就学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板书)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推进(新知识传授)

[教师精讲]

师:常见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气旋和反气旋。我们首先来学习“锋与天气”。

(板书)一、锋与天气

师:要了解锋的形成,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气团?

生: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

师:“大范围”说的是气团的空间尺度;“性质均一”意味着气团内部的一致性;“大范围空气”指气团是由空气组成的。那么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动画演示)锋的形成——冷暖气团相遇

(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回答老师提问)

师:冷暖气团相遇时,它们的交界面能与地面垂直吗?

生:不能。

师:冷暖气团相遇,它们的交界面与地面能平行吗?

生:不能。

师:冷暖气团相遇,它们的交界面是倾斜的。冷暖气团的交界面两侧,哪个是冷气团,

哪个是暖气团,为什么?

生:因为冷气团密度大,暖气团密度小,所以在交界面下方一侧的气团是冷气团,在交界面上方一侧的气团是暖气团。

师:很好。谁来回答一下,什么是锋?

生: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它们之间的交界面叫做锋面。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叫做锋线。一般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师:很好。锋面两侧的冷暖气团的温度、湿度、气压有什么不同呢?

生:暖气团的温度高、湿度大、气压低,冷气团的温度低、湿度小、气压高。

师:正确。那么一上一下不同性质的气团会稳定存在吗?

生:不会。

师:锋面附近是个天气变化剧烈的地带,锋面附近会造成什么样的天气呢?

(动画演示)锋面附近天气

生:(合作探究)锋面附近会有一系列的云、雨、大风、降水等天气。

师:你看锋面降水雨区位置主要在冷气团还是在暖气团一侧?

生:锋面降水雨区位置主要在冷气团一侧。

师:要特别注意:云、雨、大风等天气现象只出现在锋面附近。

(动画演示)冷、暖锋动态移动过程

师:在锋面移动过程中,根据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的不同,可以将锋分为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冷暖锋面是怎么形成的呢?甲、乙两图中冷空气和暖空气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其结果如何?

生:甲图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移动,形成冷锋。乙图冷空气-后退,说明暖空气强大,主动向冷空气移动,形成暖锋。

生:都有暖空气沿锋面做上升运动。

师:暖空气沿锋面做上升运动,气温下降,水汽凝结,会形成云雨天气。冷锋降水区域多发生在锋后,暖锋降水区域多发生在锋前。记的还是:锋面降水雨区位置主要在冷气团一侧。

师:冷暖锋面的坡度及符号有何不同?锋线凸出方向有何特点?

生:(合作探究)冷锋面的坡度较大,符号是三角形;暖锋面的坡度较小,符号是半圆。冷暖锋的锋线凸出方向都与锋面移动方向一致。

(过渡)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冷暖锋的形态和符号不同,产生降水的区域也不同。那么,当一冷锋或暖锋经过我们这里时,我们将感受到怎样的天气变化过程呢?

(板书)1.冷锋与天气

(动画演示)冷锋动态移动过程

(投影文本)

1.设甲、乙、丙为三个城市,此时,三个城市的天气有什么不同?

2.设甲、乙、丙为同一个城市的三个不同时间,这个城市将经历怎样的天气变化过程?

生:(合作探究回答)

1.甲、乙、丙三个城市分别是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甲城市还在暖气团的控制下,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冷锋正好移动到乙城市区域,乙城市应该是阴天、雨雪、刮风、降温天气,气压也有所升高;丙城市则是冷锋过境之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的暖气团,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2.如果甲、乙、丙为同一个城市的三个不同时间,这个城市将经历以下天气变化过程:在甲时刻,该城市在暖气团的控制下,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在乙时刻,冷锋正好移动到该城市区域,该城市应该是阴天、雨雪、刮风、降温天气,气压也有所升高;在丙时刻,冷锋已经移出该城市,该城市原来的暖气团被冷气团替代,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师:(动画演示)暖锋动态移动过程

(板书)2.暖锋与天气

(投影文本)

1.设甲、乙、丙为三个城市,此时,三个城市的天气有什么不同?

2.设甲、乙、丙为同一个城市的三个不同时间,这个城市将经历怎样的天气变化过程?

生:(合作探究回答)

1.若甲、乙、丙为三个城市,此时,三个城市的天气分别是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甲城市正处在冷气团的控制之下,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乙城市暖锋正在过境,由于暖锋移动的速度较慢,云层加厚,多形成连续性降水;暖锋已经移出丙城市,丙城市此时正受暖气团的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晴朗。

2.若甲、乙、丙为同一个城市的三个不同时间,这个城市将经历以下的天气变化过程:在甲时刻,该城市在冷气团的控制下,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在乙时刻,暖锋正好移动到该城市区域,该城市应该是云层加厚,多形成连续性降水;在丙时刻,暖锋已经移出该城市,该城市原来的冷气团被暖气团替代,此时正受暖气团的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晴朗。

(投影表格)

冷气团运行

暖气团运行

甲(锋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丙(锋后天气)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抬升

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天气

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暖锋

冷气团后退

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

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

云层加厚,多形成连续性降水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晴朗

师:锋面一定能带来降水吗?

生:不一定。

师: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天气,就是冷锋快速移动造成的。

(小结)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在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尤其在冬半年。如:冬季及秋末、初春的寒潮,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天气,都是冷锋快速移动造成的。

(过渡)刚才我们认识了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冷锋,以及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而形成的暖锋,如果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又会形成什么样的锋呢?它会带来什么样的天气呢?

2018年7月19日星期四

91

生:(合作探讨)

当冷暖气团势力相当的时候,会形成准静止锋,锋面就会在一个地区停留或来回摆动,会给当地带来连续性的阴雨天气。

(板书)3.准静止锋与天气

师:我国在哪几个地区哪几个季节会受到哪几个准静止锋的影响?

生:初夏时,冷暖气团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相遇,势力相当,形成准静止锋,阴雨天气会持续一个月左右,俗称“梅雨”。

师: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影响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准静止锋叫江淮准静止锋。冬季在云贵高原上还有一个昆明准静止锋,这是由于云贵高原地势较高,削弱了从西伯利亚吹来的冷气团的势力,盘踞在云贵高原上的暖气团与之势力相当,这两个冷暖气团相遇就形成了昆明准静止锋,冬季的昆明、贵阳也是阴雨连绵。

师:我们知道暖锋的天气多是连续性降水,而准静止锋也会带来连续性的阴雨天气,那么这两个锋的区别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投影)列表比较暖锋和准静止锋的区别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三种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它们的成因不同,形成的天气也不同。希望同学们课后认真复习巩固。

九年级地理教案怎么写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情况。

2.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地形知识进行读图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3.通过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治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以及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三部分:首先从开发的角度介绍了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并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安排学生读图,最终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类型构成上的特点。

第二部分是从空间分布的角度来介绍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其基础是“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同时通过联系气候、地形的知识,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教材在第三部分的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我国出现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场资源超载、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在土地资源利用上存在的不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教材又提出了解决措施,包括制定法规、“开源节流”和保护建设,尤其介绍了我国的“退耕还林还草示范工程”,这是对待土地资源破坏问题的最积极的方法,应该让学生对其有深刻的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构成特点、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的措施。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难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及对土地基本国策的认识。

教法建议

由于初中地理不要求建立“土地资源”的完整概念,所以读“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图例中所列的土地利用类型都属于土地资源,从而消除学生习惯印象中土地即耕地的错误观念。

在讲述“土地资源及其分布”时,应充分利用“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结构百分比图”,将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利用状况结合起来,并联系到农业生产上,以认识其利弊。

首先,农业用地所占比例小且分布不均,农业生产的发展缺少物质基础。其次,农业用地的人均占有量小。这一点教材上没有提及,需要结合前面的资源总特点以及一些数据资料使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因为此,再加上难以利用的土地所占比例大,所以农业生产的发展潜力受到了约束。第三,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又遭到严重的.破坏,人为地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从利用的角度出发来认识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

教学设计方案1

[导入]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这说明的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说明土地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的基础。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土地资源的状况如何。

[板书]第三节土地资源

[解释]土地资源指目前和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土地,它是人类最宝贵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引导读图]结合“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百分比图”,分组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土地按利用类型,主要分为哪几种?(耕地、林地、草地、水域、非农业用地及未利用的土地等等),教师可进一步指出林地与森林、草地与草场、草原的区别。

2.不同的地形分别以什么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会这样?

3.我国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最大?耕地和林地共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占了多少?这会导致哪些问题出现?

九年级地理教案怎么写篇5

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3.培养识图能力。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教学模式

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

四、教法设计

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

授课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回忆。复述。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新课探究(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

(一)农业与我们〖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发展农业有什么意义?(教师小结)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培养表达力。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

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业的分布与降水有怎样关系?我国有几大牧区?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种?

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

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上网查询,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查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把范围大的事物缩小化。创设视觉平台。分析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反馈练习

课本活动1(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读图分析、填图。训练读图能力。

课本活动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响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之外还有海拔。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查漏补缺,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育课外作业设计十年后理想农村的图画。创设学生大胆设想的平台。

1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