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九年级化学教案
教案的内容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展开,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需要讲解的知识点。这里提供优秀的2024年九年级化学教案,方便大家写2024年九年级化学教案参考。
2024年九年级化学教案篇1
1、实验室药品:不能用手接触,不要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更不能尝药品的味道。
2、做完实验,用剩药品:不得抛弃,也不得放回原瓶。
3、取用液体药品时把瓶塞打开不要正放在桌面上,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不应向下,放回原处时的标签不应向里。
4、如果皮肤上不慎洒上浓硫酸,不得先用水冲洗,应先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擦去,再用水冲洗;若万一眼睛里溅进了酸或碱,切不可用手揉眼,应及时想办法处理。
5、称量药品时,不能把称量物直接放在托盘上,也不能把称量物放在右盘上,加砝码时不要用手去拿。
6、用滴管添加液体时,不要把滴管伸入量筒或试管,或接触筒壁或试管壁。
7、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容积的1/3。
8、不得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对点另一只酒精灯,熄来时不得用嘴去吹。
9、给物质加热时不得用酒精灯的内焰和焰心。
10、给试管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切不可使试管口对着自己或旁人,液体的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
11、给烧瓶加热时不要忘了垫上石棉网
12、用坩埚或蒸发皿加热完后,不要直接用手去拿,应用坩埚钳夹取。
13、过滤液体时,漏斗里的液体绵液面不要高于滤纸的边缘,经免杂质进入滤液。
14、使用玻璃容器加热时,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以免容器破裂,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用冷水冲洗或放在桌面上,以免破裂。
15、在烧瓶口塞橡皮塞时,切不可把烧瓶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烧瓶
2024年九年级化学教案篇2
一、教学设计思路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
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景,激趣──提出问题,质疑──引导探究,驱动──引导分析。形成想象──巩固深化,反馈交流。
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分析现象,透析本质──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根据想象,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迁移运用,表达交流。
二、教案
2024年九年级化学教案篇3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石蜡的性质,初步学会对蜡烛燃烧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准确描述,学会填写实验报告。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初步了解观察实验的基本要领,建立预期现象和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后观察的意识;
2.初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述能力等;
3.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实验探究的一般流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基本流程的应用、观察和描述现象方法的渗透
教学工具
仪器和药品:学生:蜡烛、澄清石灰水、烧杯、玻璃片、镊子、火柴教师:蜡烛、水、烧杯、小刀、镊子、玻璃片
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提出实验探究的基本流程
【引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科学家们得出化学结论必须以实验为依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提问】下面,我们来看波义尔发现指示剂的故事。通过该故事,你能否找出科学家在研究物质未知性质时的基本流程是什么?
板书: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具体内容略)
环节二:应用科学探究流程探究蜡烛及其燃烧
【过渡】在刚刚过去的教师节,我收到了这样一份礼物(展示蜡烛)。人们习惯把教师比作蜡烛。让我们从身边熟悉的物质蜡烛入手,应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来了解“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化学内涵,
板书: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点燃蜡烛前:
【布置任务】请观察蜡烛并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你知道哪些关于蜡烛的信息?
【引导】将学生所提到的性质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类
【强调】研究物质要关注物质的性质
【过渡】下面,我们就应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来探究蜡烛物理性质中的溶解性
探究1:蜡烛的溶解性(板书)
【布置任务】如何研究蜡烛在水中的溶解性呢?
【演示实验】切一段蜡烛,放入水中
【指导】实验报告的填写
【强调】如何观察和描述现象(如何选择观察点,即预期现象)
点燃蜡烛时:
【布置任务】点燃一支蜡烛,观察,尽可能全面地描述蜡烛燃烧时的现象
熄灭蜡烛:
先请学生熄灭蜡烛,观察现象
并给出关于蜡烛燃烧时示范性的描述
【强调】研究物质时应该关注物质的变化
并由观察到的三层火焰结构引出新的问题
探究2: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比较(板书)
【布置任务】应用探究流程对蜡烛火焰各层温度进行比较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指导】实验报告的填写
【过渡】你还想探究哪些问题呢?
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接下来我们来探究蜡烛燃烧生成了什么物质?
探究3:蜡烛燃烧的产物(板书)
【布置任务】应用探究流程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你还需要老师提供哪些信息?
如何检验水(H2O)?
如何检验二氧化碳(CO2)?
为什么要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用玻璃片行不行?
烧杯罩在距火焰太近或太远行不行?会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要用玻璃片盖住烧杯?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指导】实验报告的填写
【拓展】蜡烛火焰中存在钻石颗粒
环节三:归纳总结,对探究实验的再认识
回顾:实验探究的主要环节及注意事项
小结:通过探究活动,在化学实验中应关注哪些方面?
环节四:作业
按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完成实验,记录步骤和现象,填写探究实验报告。
实验一: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是否可以点燃?
实验二:探究如果蜡烛没有棉芯,是否可燃?
2024年九年级化学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溶液形成的现象及其组成的分析,初步形成有表及里,由浅入
深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2)通过一些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初步形成从
多角度、多侧面来认识同一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产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好习惯;二、教学重点
1、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2、溶液的特征与组成;三、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理解溶解现象;2、溶液与溶质之间的辩证关系;四、教学方式
课件、板书等手段;实验探究、课堂讨论、启发引导、合作与交流等方法;
五、教学过程
板书溶液
特征:均一、稳定
溶液的形成组成:溶剂、溶质
溶液的命名
2024年九年级化学教案篇5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活动分析水的组成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准备
电解水实验装置、火柴、图片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电脑显示图片资料或录像资料)
素材(与水有关的风景图片如水电站、喷灌图、水产养殖、海滨浴场、教材第三单元的封面、太空中看地球的照片)
提问:我们欣赏到的资料的主题是什么?
了解水的分布及作用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地方存在水吗?
[追问]还有什么地方有水?结合教材P46的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提问:
(1)水对于我们人类重要吗?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水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2)水除了可以孕育和维系生命,还有什么作用?
总结水的用途: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6第2自然段。
内容1:实验探究水的组成
[过渡语]水如此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它的组成。
(1)水在化学中用H2O表示,大胆猜测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2)如何来证明一种物质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呢?提供资料:氧汞→汞+氧气
告知学生: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提问:回忆如何检验氧气?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47第2自然段学习氢气的性质及检验方法。
(3)展示电解水装置,开始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由于此实验速度较慢,反应开始一会后,可配合此实验的录像课件,让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正氧负氢,体积比1:2,写出此反应文字表达式,说出属于什么基本反应类型。
内容2:(电解水的过程中)学习研究水的组成的思路。
从上述思路中我们整理出科学探究过程
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探究实验→现象论证→结论推理
内容6:体验感悟,形成概念:
提问:自然界中的水如:河水,矿泉水…等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水,氢气,氧气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强调:如果只说水就指的是纯净物。以水、氢气、氧气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组成上的不同,引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练习:CO2N2P2O5KClO3Fe
KMnO4H2O2指出它们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布置任务:结合教材P47的内容,将上边练习中的化合物简单分类。
提问:你能说出氧化物的基本要素吗?
回忆所学知识和新学知识给物质简单反类。
六、板书设计:
课题1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
(1)现象:两极产生气泡(正氧,负氢)V正:V负=1:2
(2)表达式:水氢气+氧气
2.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二、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七、教后反思:
八、效果检测:
1.水是()
①单质②化合物③纯净物④混合物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
2.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A.氧气B.水C.蛋白质D.脂肪
3.关于水的组成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是水元素组成B.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D.水的组成很复杂,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
4.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A.空气B.河水C.冰D.红磷
5.在电解水实验中如果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了aL气体,那么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是()
A.aLB.0.5aLC.2aLD.无法确定
6.下列有关氢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无色、无味B.能够燃烧C.难溶于水D.密度很小
7.检验氢气纯度时,判断氢气较纯的现象是()
A.听到尖锐的爆鸣声B.未听到声音C.听到声音很小D.试管爆炸
8.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水电解B.蜡烛燃烧C.呼吸过程D.酒精挥发
2024年九年级化学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
(2)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3)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学习重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学习难点】初步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前预习】
1.你对空气有哪些了解和认识?(如有什么样的外观?性质?含有哪些成分等)
2.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的操作是怎样的?胶头滴管吸取液体的原理?
3.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充满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三个集气瓶,有什么现象发生?体现了它们的什么性质?
4.生活中你见过或知道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存在?
【堂探究】
【自主学习1】我们同学现在对空气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二百多年以前,人们对空气却知之甚少。最初,人们对于物质为什么能够燃烧着迷,激发了好多人的研究兴趣,于是一些科学家对于“燃烧的本质”展开探究,经过若干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这一奥秘逐渐被揭开,空气的成分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下面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步入空气成分的探究中吧。
阅读本第26页的内容,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在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主要有什么操作,出现了哪些现象?
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实验探究】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燃烧匙中的过量红磷点燃迅速放入集气瓶中
反应停止,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
【交流讨论】请同学们结合本内容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下列内容:
1.写出该反应的字表达式
2.总结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讨论若操作不当可能引起怎样的后果?
4.在拉瓦锡试验中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空气的体积减少小于1/5?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自主学习2】阅读第27页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空气中的各成分及其所占的体积分数。
2.找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判断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还是纯净物,并说明依据。
空气海水氧气石灰水冰水混合物冰
【自主学习3】阅读本第28—30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空气中相对稳定的三种气体是?它们都有哪些主要用途?
成分主要性质主要用途
氧气
氮气
稀有气体
2.什么可以造成空气污染?有何危害?如何防治?
3.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和能,采用的原料;
(2)在的条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社区安全和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注: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头消除污染。
2024年九年级化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盐类的水解(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本质,及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
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对盐类水解的应用有大致的印象。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如对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建立起“事物变化,内因是决定因素,外部因素是变化的条件”的对立统一的自然辩证观。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前面所学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对本节内容的学习。
教材密切联系上一节,引导学生联想盐溶液是否呈中性。并通过〔实验3-1〕来回答这个问题,并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组成该盐的酸或碱的强弱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把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联系起来,为分类讨论盐类的水解奠定了基础。
在分类介绍盐类的水解时,重点说明盐类电离产生的弱酸或弱碱离子对水的电离平衡所产生的影响,并配以形象化的示意图,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是本节教学重点。之后,教材提及强酸可碱盐不水解,并简单说明其溶液呈中性的原因。这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前两类盐水解的本质。关于弱酸弱碱盐的水解,大纲没有要求。
关于教材第二部分内容——盐类水解的利用,大纲只要求A层次,但在具体讨论盐类水解的利用的实例时,往往涉及到盐类水解的本质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通过分析,使学生巩固并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教法建议
关于盐类水解
本内容是对所学的电离理论、水的电离平衡、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中注意引导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本节的有关问题。
1.关于盐类水解的引入,可采取探究讨论的形式。结合上一节知识,提出问题。将课本中的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操作。
由实验结果展开讨论:
(1)为什么三种盐的水溶液有的呈中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酸性呢?
(2)同呈中性的和其实质是否相同呢?
从而使学生认识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之间的内在联系。
2.盐类水解的本质
以的水解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强酸和弱碱所生成盐的水解,说明盐类水解的本质。
(1)提出问题:①在溶液中存在几种电离?
②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
③为什么溶液显酸性?
(2)分析讨论:通过上述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运用电离理论和平衡移动原理展开讨论,使学生理解由于生成难电离的弱电解质促使水的电离,使溶液中增大,从而使溶液呈酸性。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并引出盐类水解的定义。
并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分析接下来的几种盐的水解。
与水电离的结合生成了弱电解质醋酸,使水的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逐渐增大,直至建立新的平衡,结果,,因而溶液显碱性。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分析时可利用图3-10帮助学生理解,或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盐类水解的过程,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通过分析,总结出盐类水解的一般规律:
谁弱谁水解:水解离子一定是盐电离出来的弱离子(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
谁强显谁性:碱强显碱性,酸强显酸性。
都强不水解。
都弱都水解(了解就可)
3.关于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l)找出盐类组成中发生水解的离子,直接写出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2)一般盐类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产物也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也不发生分解,因此书写水解的离子方程式时一般不标“↓”或“↑”。为使学生明确这一点,可让学生仔细观察、溶于水时的现象。
(3)盐类水解是可逆反应,离子方程式中一般用“”号。
(4)多元弱酸的盐分步水解,第一步较容易发生,第二步比第一步难,水解时以第一步为主。
(5)安排适当的课内外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关于盐类水解的利用
包括两个方面介绍。一是分析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二是讨论盐为水解知识的应用。
分析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指出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及外加酸碱等因素。
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通过对一系列分类实例的讨论分析,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盐类水解原理和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一
课题:盐类的水解
重点: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
难点: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2024年九年级化学教案篇8
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
教学设计过程
本节课按一课时安排。但应在上课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任务,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浏览相关网站,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展示活动,可以由学生采用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若干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课前任务布置:
(1)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从外层空间看地球,看到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被水覆盖着,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水球,水资源如此丰富,为什么还要加以规划和保护?
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有浪费水的现象吗?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生活中克服哪些不良行为,可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③在我们周围,水资源保护的状况好吗?你认为哪些行为会使水质受到不良影响?
④从目前来看,淡水缺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地区,干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地球上海水是丰富的,你有什么好设想,使海水得以充分利用?(必须是自己的设想,不一定正确,不必追求科学性,但需从可行性和经济角度出发)。
⑤你认为日常生活中改变人的哪些生活习惯可以做到节省淡水?举具体措施或归纳一些节水的小窍门。
(2)查阅相关网站,从网上获取相关信息,结合自己的观点,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或措施是可实施的。
(3)2-3人一组(自由组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制作成小展板,供课堂交流用。
2.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课前可以将学生收集到的各种素材浏览,对观点(或措施)相近的小组的方案加以整理,有助于讨论进行得全面。对有创意、有价值的的设想,不考虑其可行性或严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教学过程变得活泼。
3.课堂教学:
分为两个阶段。
(1)教师将课题引入后,由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释疑,此过程大约用时25分钟。教师可将已收集的资料片当堂播放,加深学生对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认识。
(2)由教师以实验为突破口,演示电解水的实验,根据电解过程中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检验,得出水的元素组成,再根据气体的体积、,两种气体的密度,推导水的组成。
(完成电解水的实验使用霍夫曼水电解器,若没有,可根据教学参考书P89的装置自行制作,所用试管选用带刻度的,以便于寻找电解产物量的关系。为增强水的导电能力,实验前应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但这一点一定事先向学生做交待。避免与初中物理可的有关知识矛盾。)
4.课后小结:
对本节知识内容进行小结,简要介绍建国以来兴建的水利工程,将搜集到的图片、视频资料做展示,加强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最后将制作精美的展板放于墙报展览。
探究活动
1.洗衣间内自制节水装置。
2.用简单的易得的材料改造卫生间抽水马桶,使之节约用水。
3.厨房内自制净水装置。
4.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撰写一篇题为《假如地球上没有水,世界将……》
要求文体不限,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字数为800-1200字。
课后讨论: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已经启动,为了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环保观念和措施应贯彻于西部开发的始终。请你根据课本知识谈谈:在西部开发过程中,为避免水被污染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2024年九年级化学教案篇9
目标: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平衡移动。
2.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设计:
1.师生共同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相关知识。
(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
醋酸钾溶液呈性,原因;
氯化铝溶液呈性,原因;
(2)下列盐溶于水高于浓度增大的是
A.B.C.D.
2.应用实验手段,启发思维
实验1.在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分析为什么?将溶液分成二等份装入二支干净试管中,一支加热,另一支保持室温,进行比较。
现象;
原因分析;
实验2.将新制备的胶体中,分装于二支试管中,一支试管加入一滴盐酸,与另一支试管对照比较。
现象;
原因分析。
教学过程:
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1.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
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越高。
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越低。
2.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及外加酸碱等因素。
(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
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
1.盐溶液的酸碱性判断
根据盐的组成及水解规律分析。“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作为常规判断依据。
例题:分析: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分析: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2.比较溶液中酸碱性的相对强弱。“越弱越水解”
例题:分析溶液与溶液的碱性强弱?
∵的酸性比酸性强。
∴水解程度大于水解程度。
∴溶液碱性强于溶液碱性。
3.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电解质水溶液K存在着离子和分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定量关系。也存在量的大小关系。
(1)大小比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多元酸分步电离,且越来越难电离分析。如:在溶液中,;
②多元弱酸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溶液
中,;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要考虑电离、水解等因素。
(2)定量关系(恒等式关系)
①应用“电荷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如溶液中,阳离子有和,阴离子有,,,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有:
②应用“物料守恒”方法分析。
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份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如:晶体中,
在溶液中:
例题分析:
随堂练习
1.在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A.
B.
C.
D.
2.为了除去酸性溶液中的,可在加热搅拌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再加入适量盐酸,这种试剂是()
A.B.C.D.
3.下列各物质中,指定微粒的物质的量为1:1的是()
A.中的和B.的纯水中和
C.中电子和中子D.明矾溶液中与
4.下列溶液加热蒸干后,不能析出溶质固体的是()
A.B.C.D.
总结、扩展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其影响原理。
2.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
(1)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溶液。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除去溶液中混有的。
3.扩展
泡沫灭火剂包括溶液(约1mol/L),溶液(约1mol/L)及起泡剂。使用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溶液和溶液的体积比约是。若用等体积、等浓度的溶液代替溶液,在使用时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若用固体代替溶液,在使用时也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泡沫灭火器内的玻璃筒里盛硫酸铝溶液,铁筒里盛碳酸氢钠溶液,不能把硫酸铝溶液盛在铁筒里的原因是。
板书设计:
1.水解的一般规律
(1)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可作为盐溶液性质(酸性或碱性)的常规分析方法。
(2)越弱越水解。
①碱越弱,对应阳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强,对应弱碱阳离子浓度越小。
②酸越弱,酸根阴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碱性越强,对应酸根离子浓度越小。
(3)水解是微弱的。
(4)都强不水解。
2.外界条件对盐水解的影响
(1)温度(实验1)
(2)溶液的酸、碱性(实验2)
3.盐类水解利用
(1)应用水解知识,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溶液。方法:加酸(),抑制水解。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溶液中混有杂质。方法:加热,促使水解,使生成除去。
4.典型例题
5.扩展
2024年九年级化学教案篇10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过程与方法:
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位置间的关系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的认识,渗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教学重难点: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原子的结构、性质、位置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初中我们学过了元素周期律,谁还记得元素周期律是如何叙述的吗?[学生活动]回答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过渡]对!这样的叙述虽然很概括,但太抽象。我们知道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既然是规律,我们只能去发现它,应用它,而不能违反它。但是,我们能否找到一种表现形式,将元素周期律具体化呢?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找到了元素周期表这种好的表现形式。元素周期表就是元素周期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它是人们的设计,所以可以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设计。历史上本来有“表”的雏形,经过漫长的过程,现在有了比较成熟,得到大家公认的表的形式。根据不同的用途可以设计不同的周期表,不同的周期表有不同的编排原则,大家可以根据以下原则将前18号元素自己编排一个周期表。
[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列(按电子层递增顺序)。
[过渡]如果按上述原则将现在所知道的元素都编排在同一个表中,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元素周期表,现在我们一同研究周期表的结构。
[指导阅读]大家对照元素周期表阅读课本后,回答下列问题。
1.周期的概念是什么?
2.周期是如何分类的?每一周期中包含有多少元素。3.每一周期有什么特点?4.族的概念是什么?
5.族是如何分类的?主族和副族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些列,如何表示?6.各族有何特点?[教师归纳小结]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横行--周期①概念
②周期分类及各周期包含元素的个数。
③特点
a.周期序数和电子层数相同;
b.同一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1~8重复着周期性的变化,第一周期除外;c.每一周期从左到右依次是:碱金属____,过渡元素____,稀有气体____。2、纵列--族①概念
②主族和副族对比;
③特点:
a.主族的族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b.还有一个第0族和一个Ⅷ族。
[教师讲解]通过上述的学习若给大家一个原子序数,应该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出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反过来若知道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应判断出它的原子序数和写出它的原子结构简图。这需要大家最好能记住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通过增加或减少来判断之。[随堂检测]
1、推算原子序数为6、13、34、53、88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下列各组中的元素用原子序数表示,其中都属于主族的一组元素是()。
A、142434B、263135C、51520D、111718
[作业]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
本章知识的重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但要深刻地理解并运用它们,必须用有关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作基础。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包括分析简单化合物的形成等都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否则,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是深刻理解元素周期律和运用元素周期表必不可少的。
2024年九年级化学教案篇11
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掌握金属钠和铝与非金属大反应通过金属钠和氧气的反应实验进一步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
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本节重点
金属钠和氧气的反应的现象及产物,铝在空气中加热实验现象解释。
三、本节难点
从两个实验归纳出金属和氧气反应的难易及原因
四、教学过程
【提问】
请问图中场景是哪里?知道这座建筑的主要结构材吗?
图中为国家体育场,被称为鸟巢,这座独具匠心,气势恢宏的额建筑物面积25.83平方米,主体结构有混凝土框架和钢结构两部分构成,设计钢材用量4.25万吨大约有9000多个钢材结构单元和4000多个钢结构节点。【学生回答】钢铁【正式切题】
除了钢铁以外,初中阶段还接触过那些金属?首先我们来了解常见的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
我找一位同学回答一下你了解的金属都有哪些共有的物理性质?【展示图片】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板书】金属的物理通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有金属光泽,除汞外都以固体形式存在。
我们再来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以铁为例回顾金属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回答】和氧气反应、和稀硫酸、稀盐酸置换出氢气、和不活泼金属的盐溶液反应等。【课件展示方程式】
根据前面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金属在这三类反应中都体现出还原性,还原性即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那么如果以第一个反应为例我们知道除了氧原子已得到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外还有其他如硫、氯等非金属。
这节课我们选择两种金属来学习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板书】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一)金属钠和氧气的反应
首先我们来了解金属钠,第一次接触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展示保存在煤油中的金属钠】
思考金属钠为什么要密封保存在煤油里?可以了解到金属钠的哪些物理性质?【学生回答】
【板书】固体、密度大于煤油颜色是否是我们观察到的呢?取金属钠切开观察,同时展示图片对比。补充物理性质,质地软,可以用小刀切,银白色金属光泽。导电性和导热性。【存在形式】
【过度】切开的金属钠银白色的光泽很快退去,颜色变暗,说明生成了其他物质,空气中含有氧化剂氧气,会和金属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板书】钠在空气中被氧化:4Na+O2=2Na2O
现象:银白色金属光泽褪去,颜色变暗,生成一层氧化膜。猜想金属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发现金属钠在空气中就能和氧气反应,如果加热会如何?【实验】金属钠的燃烧实验。观察到现象明显产物也不同。
【板书】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Na2O2
现象: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物质过氧化钠。
(二)铝和氧气的反应
【回答】铝也是一种活泼金属,为什么不易生锈,二铁比铝不活泼,容易生锈。【板书】铝在空气中被氧化:4Al+3O2==2Al2O3
现象: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铝箔的燃烧:4Al+3O2==2Al2O3
现象:铝箔熔化而不滴落(氧化铝的熔点高)。
(三)金属钠、铝和其它非金属的反应【板书】2Na+Cl2==2NaCl
2Na+S==Na2S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以钠和铝为例学习了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开始上课时为大家展示了一张常见金属元素在地壳中含量图,我们再来回顾,为什么铝的含量很高但金属的使用为什么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然后才是铝呢?讲述拿破仑时期铝的珍贵之处。决定金属使用时间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你能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推断出金属和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吗?
【板书】金属盒氧气反应的难易
【课堂习题巩固】
2024年九年级化学教案篇1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化合价的含义。
2.元素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能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难点化合价概念的建立。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具准备投影片。
五、学生活动设计
1.由学生观察投影片中所给出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组成化合物确定原子个数比,从而复习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2.学生阅读课本,引出在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确定方法。
3.依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由同学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或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化合价的概念及含义,初步认识化合价的实质,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及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2)了解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会利用化合价原则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物主义思想。
(二)整体感知
化合价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在此以前涉及到的有化学式,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尤其是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知识是给出化合价的依据。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元素化学性质?
[回答]
[提问]下面我们看一下投影片,讨论这些元素两两组合可以组成哪些化合物?
[投影片]
写出化学式并判断每种化合物中原子个数比。
[总结]
离子化合物:NaClMgCl2Na2SMgSNa20Mg0
原子个数比:1:11:22:11:12:11:1
共价化合物:HClH20H2S
原子个数比:1:12:12:1
[新课引入]
从上面的练习可以看到原子之间形成化合物时其原子个数比有确定的数值,如果不是这个比值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而元素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个数比又是由原子的外层电子决定的,也就是说,原子的外层电子结构决定了原子之间按一定数目相互化合。而这个数目就表现出了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一种化学性质――化合价。
一、化合价
[阅读]课本第62、63页。
[提问]
(1)什么叫做化合价?
(2)元素的化合价是如何表示的?
(3)化合价的实质是什么?
(4)单质的化合价为什么为零?
[学生讨论]
[回答]
[总结]
l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时的数目,叫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2.化合价的实质:化合价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化学性质。
3.因为化合价是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性质,所以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提问]化合价的正负与数值是如何确定的?化合价的原则是什么?
[讨论]
[投影片]由学生填写
二、化合价数值的确定
化合价数值化合价的正负
正价负价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化合价原则
[讲解]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总结]
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一价钾钠氯氢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氯四硅五价磷,
谈变价,也不难,
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
铜汞二价常见。
[练习]
标出下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1.Na202.Cu(OH)23.W034.Na2C035.NH4N036.FeS04
[讲解]原子团的化合价。
原子团的化合价是组成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
-1-1-2-2+2
如:
OHNO3SO4CO3NH4
[讲述]那么如何根据化合价确定化学式,已知化学式如何判断元素的化合价呢?
[阅读]课本第64页例1、例2、例3。
[总结]
四、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
[讲解]参考课本第64页例1,例2,例3。
注意:
1.依据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
2.化学式的写法:正价先,负价后,标出(化合)价,找(原子)个数。
3.不能根据化合价书写不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四)总结、扩展
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化合价,化合价的规则以及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学习,这样可以使同学们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七、布置作业
课本第65页2、4、5、6题。
八、板书设计
第六节化合价
一、化合价
1.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时的数目,叫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2.化合价的实质:化合价是元素的化学性质。
3.因为化合价是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性质,所以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二、化合价数值的确定
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氯四硅五价磷,谈变价,也不难,
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常见。
四、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
注意:1.依据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
2.化学式的写法:正价先,负价后,
标出(化合)价,找(原子)个数。
3.不能根据化合价书写不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2024年九年级化学教案篇13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通过讨论,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
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
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引导学生复习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掌握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的方法,逐一筛选出适合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选择,学会判断,从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验学生的主动学习。
方法二:从实验室制气的要求入手,讲清楚原则,让学生自己总结,思考到底实验室中用什么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碳。
方法三:单刀直入先讲实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思考,实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实验室制气的原则。
知识讲解指导
注意讲解时的条理性,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检验方法;让部分学生清楚选择该方法的原因和实验室制气方法选择的依据。
注意理论与实验的结合,避免过于枯燥或过于浅显,缺乏理论高度。
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必要时也可讲解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节知识的学习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便可解决。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习的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建议
为了完成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设计2课时完成此节教学;
本节是典型的探究学习模式。其中有两个探究:制备药品的探究(快、易)、制取装置的探究(重点、慢)。
讲授过程指导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结合实验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进行边讲边实验。
注意运用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适当与氧气、氮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对比;结合装置讲解制二氧化碳装置与制氢装置的区别与联系(均是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气);结合二氧化碳气的性质,讲解二氧化碳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课程结束指导
复习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原理、装置及验满方法。
布置学生进行家庭实验,用醋酸和鸡蛋壳或水垢制二氧化碳。
布置作业,注意计算和装置图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一
教学过程:
【引言】
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气体,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目前为止,你知道多少种能够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逐一记录)
1.碱式碳酸铜热分解
2.蜡烛燃烧
3.木炭燃烧
4.石墨等碳单质在氧气中燃烧
5.木炭还原氧化铜
6.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
7.碳酸受热分解
8.人或动物的呼吸
9.高温煅烧石灰石……
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实验室制法的条件是:
1.制取应简便迅速;
2.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符合演示实验的需要;
3.操作简单、安全,易于实现。
学生评价每一种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小结】以上方法都不能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讲解】经过不断研究改进,实验室中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备二氧化碳。
【板书】一、反应原理
试剂石灰石或大理石盐酸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终产物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提问】可不可以用稀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在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有大小一样的石灰石各一块,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让学生观察到开始都有二氧化碳生成,随后加入硫酸的试管,反应速率越来越慢,最后停止。)
【结论】不能用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讲解】为了收集到二氧化碳需要什么样的装置来制备二氧化碳呢?反应条件反应物的状态等对实验装置有较大的影响。碳酸钙是块状固体,盐酸是液体,且反应进行时不需要加热,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反应装置呢?(必要时教师可以讲解制氧气、氢气的装置特点)
【板书】二、反应装置: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讲解】因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药品状态,反应条件类似,故可以采用相似的装置来制取。用投影显示制氢气和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图
【讨论】
1.长颈漏斗是否可用普通漏斗代替?
2.锥形瓶可否用其他仪器来代替?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4.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教师实验演示、讲解)
【演示】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结果没有在集气瓶中收集到二氧化碳。
【讲解】
1.因为普通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会从漏斗处逸出。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在液面下被液体封住,气体不会从长颈漏斗处逸出。
2.锥形瓶可以用广口瓶、大试管等玻璃仪器代替。
3.气体收集方法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因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常采用集气瓶口向上排气法收集。
4.可以根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可以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火焰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板书】三收集方法:向上排气法
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已经收集满。
【板书】四、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
【提问】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
【讲解】上一节学过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用来灭火,如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还有其它一些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录像】各种二氧化碳型灭火器介绍。
【演示】灭火器原理实验。
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有:
(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小结】通过已学习过的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归纳出气体实验室制取的设计思路及方法,必须明确制取气体的顺序是: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药品及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反应装置。
3.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尤其是密度及其在水中的溶解性),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及验满方法。
2024年九年级化学教案篇14
一、制二氧化碳并检验二氧化碳的部分性质
实验步骤:1.取一支小试管,向其中滴加少量石蕊试液(胶头滴管必须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然后
将装有石蕊试液的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待用;
2.取一支大试管横放,用镊子夹取2—3块大理石放在试管口,再把试管缓缓竖直,使大理石滑落到试管底部;
3.取稀盐酸,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容器口紧挨,使稀盐酸缓缓加入装有大理石的试管中,盐酸用量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盐酸加好后应立即盖上瓶塞,将试剂瓶放回原处),塞紧橡皮塞,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铁夹夹持在试管中上部;
4.将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至变红(观察现象);取下已变红的装有石蕊试液小试管,用试管夹自下而上夹持在离试管口三分之一处,点燃酒精灯,先预热再对药品部位加热,试管与桌面成45°角,试管口不准对着人,加热至红色溶液变为紫色(观察现象);
5.将所有废弃物倒入废液缸,玻璃仪器清洗干净并摆放整齐,桌面擦干净。
报告:实验完毕
二、粗盐水的过滤
实验步骤:1.取滤纸一张,对折两次,打开成圆锥形,将其尖端朝下放入漏斗中。向滤纸上加少许蒸
馏水湿润,用玻璃棒轻轻压平,使滤纸与漏斗相贴。
2.在铁架台的铁圈下放一个小烧杯,再把漏斗放在铁圈上,漏斗下端尖嘴处要紧靠烧杯内壁。
3.将玻璃棒一端轻触滤纸三层处,把盛有粗盐水的烧杯口紧靠着玻璃棒引流液体,玻璃棒用完及时清洗干净放回原处,液面不得超过滤纸边缘
4.将所有废弃物倒入废液缸,玻璃仪器清洗干净并摆放整齐,桌面擦干净。报告:实验完毕实验
三、用5%氯化钠溶液配制50g1%的氯化钠溶液
实验步骤:1.往10ml量筒里倒入8—9ml氯化钠溶液(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容器口紧挨,用完
后立即盖上瓶塞,将试剂瓶放回原处),再将10ml的量筒平放在实验台上,改用胶头滴
管逐滴加(滴管悬空在量筒正上方,不得伸入)至9.7ml(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将所量溶液倒入烧杯中,胶头滴管用完后立即清洗干净放回小烧杯中备用。
2.往50ml的量筒里倒入38—39ml的蒸馏水(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容器口紧挨,用完后立即盖上瓶塞,将试剂瓶放回原处),再将50ml量筒平放在实验台上,改用胶头滴管逐滴加至40ml,将所量液体倒入烧杯中,胶头滴管用完后立即清洗干净放回原处。
3.用玻璃棒搅拌均匀(搅拌稍慢点,不要触碰到烧杯内壁)。
4.将所有废弃物倒入废液缸,玻璃仪器清洗干净并摆放整齐,桌面擦干净。报告:实验完毕实验
四、金属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
1.用坩埚钳夹取一铜片,放在酒精灯外焰灼烧至变黑,然后将加热后的铜片放置于石棉网上。
2.取一支试管横放,用镊子夹取一枚铁钉放在试管口,再把试管缓缓竖直,使铁钉滑落到试管底部。取硫酸铜,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容器口紧挨将硫酸铜缓缓倒入装有铁钉的试管中,硫酸铜用量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用完后应立即盖上瓶塞,将试剂瓶复位)。观察现象。
3.另取两支试管,横放,用镊子分别夹取铜片和锌粒,放在试管口,再把试管缓缓竖直,使铜片和锌粒滑落到试管底部。分别向两支试管滴加稀盐酸,胶头滴管必须垂直悬空在试管上方,观察现象。
4.将所有废弃物倒入废液缸,玻璃仪器清洗干净并摆放整齐,桌面擦干净。报告:实验完毕。
实验
五、酸.碱的部分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1.取少量A溶液于试管A中,再取少量B溶液于试管B中(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容
器口紧挨,用完后应立即盖上瓶塞,将试剂瓶放回原处),向试管A、B中各滴入几滴酚
酞溶液(胶头滴管垂直悬空于试管口上方),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碱的溶液;
2.向步骤1中变红的试管中滴加少量稀盐酸至无色,胶头滴管垂直悬空在试管上方,观察实验现象;
3.另取少量A溶液于试管中(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容器口紧挨,用完后应立即盖上瓶塞,将试剂瓶放回原处),用玻璃棒伸入试管内蘸取少量A溶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与比色卡对比得出A溶液的pH值,玻璃棒用完及时洗干净,放回原处;
4.将所有废弃物倒入废液缸,玻璃仪器清洗干净并摆放整齐,桌面擦干净。报告:实验完毕。
2024年九年级化学教案篇15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程类型】活动课: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教学目的】
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激趣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课时安排】l课时
【教学环节】提出课题→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实验探究→交流反馈→填写报告
【教学策略】本课题第一次出现“活动与探究”,是学生进行化学探究的开端。第一个探究活动教师可先演示,学生模仿;第二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完成。
【课前准备】蜡烛、火柴、烧杯、玻璃导管、白纸(稍微硬些的)、澄清的石灰水
【学生活动设计】
l、对课题涉及的知识方面的疑点提出质疑;
2、每二人一组点燃蜡烛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
3、在教师的参与下进行生生交流;
4、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世界是物质的,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手段。同学们,你做过蜡烛燃烧这个实验吗?你仔细观察过燃烧的蜡烛吗?如果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学生阅读]P7"活动与探究"
[学生讨论]
1、燃烧时可能发生哪几种变化?
2、你猜想蜡烛会有哪些性质?
3、你想通过什么实验手段来证实它们?
4、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向老师咨询?
[学生质疑](可能问到的问题)
1、石蜡是一种什么物质?2、蜡烛怎么会有各种颜色?3、蜡烛是怎么制成的?4、烛芯仅是纯棉线吗?5、为什么点燃烛芯就能引燃蜡烛?6、蜡烛燃烧后越来越短是因为它都变成蜡油了吗?7、蜡烛燃烧有时冒黑烟是怎么回事?8、、蜡烛燃烧时是固体蜡燃烧还是蜡油燃烧还是有其他情况?9、蜡烛燃烧时,火焰为什么越来越高?10、吹灭蜡烛时为什么会闻到很难闻的气味?
[教师答疑](边答疑边为后面的实验探究设下埋伏,凡是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到答案的暂不作答)
[学生活动]试述实验探究的主要步骤及其目的。
[教师指导]实验步骤和观察要点:(电脑画面提示)
l、取一支蜡烛,观察其颜色、状态、气味、手感;用小刀切下一片蜡烛,将其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解、是否下沉;
2、用火柴点燃一支新蜡烛:
(1)观察蜡烛外部形态的变化,例如烛芯被点燃后大约几秒钟蜡烛熔化;周围气流稳定时、不稳定时烛火及蜡烛的外型变化;蜡烛周围温度的变化等;
(2)(如图1)观察蜡烛的火焰有无明显的层次,其颜色、亮度、温度有无明显差异(可选用火柴梗或稍硬的白纸测试);
图1
(3)(如图2)将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其内壁;然后将其迅速翻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是否有变化;
图2
3、吹灭蜡烛,观察;
4、熄灭蜡烛时,试用火柴点燃白烟,看看会给你带来什么惊喜?
5、(拓展实验)(如图3)小心地往烛焰里插一根玻璃导管,你会发现什么?用火柴在导管的另一端点燃,你又会发现什么?
图3
[实验探究]学生每二人一组,边实验、边记录、边思考;教师巡视,指导、答疑。
[交流反馈]学生代表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现象和结论)。
[反思与补充]通过交流,学生取长补短。
[总结与评价]略
(学生填写探究报告)
【课后附记】
1、课前布置学生在家观察蜡烛的燃烧非常必要,否则课上时间太紧;
2、学生可以自愿结组,这样利于配合;
3、限于时间,学生提问前教师要限定范围,以避免跑题;
4、每组可以配备小试管夹或者带铁夹的铁架台,用来固定导管,以免学生操作时烫手。
2024年九年级化学教案篇16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教学目标
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运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难点: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中和反应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实验准备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再逐滴滴加稀盐酸至红色刚好褪色。
蒸发实验所得溶液结晶。
相关的CAI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问题结构
引导性材料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前准备的有关焦裕禄主要事迹的材料;介绍附近工厂排放的废水的情况(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纪录片)。
问题1: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问题2:能否利用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提出解决的办法?要利用到哪个知识点?该知识点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同学们在讨论回答上面的问题后,教师做简要的评价,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本第60页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问题3:课文中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问题4:你还知道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哪些应用了中和反应的实例?它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问题5:你能写出本课题中关于怎样处理工厂废水的反应原理吗?
问题6: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没有想过对谁提出什么好的建议?或者拟订一份调查报告给有关部门,其中包括你了解的情况和改进的方案。
点评:问题结构是构成教学思路的基本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究活动的智力保证。教师展示问题结构的技巧是,先给学生“焦裕禄事迹”等各方面的材料,为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将学生的思路送进“前沿阵地”,然后再层层深入。问题结构在抓住知识属性的基础上,针对中和反应的应用,采用层层递进的形式不断深入,不断变换研究问题的角度实质,这一过程落实了知识技能目标,强化了过程方法目标,点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二板块: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和厕洁精洗厕所里的污垢
引入课题探究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活动与探究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汇报、交流
活动与探究是酸中的什么离子,与碱中的什么离子相互作用。学生猜测、讨论、分组实验、总结
用课件演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实质(验证猜想与结论)
实践与应用“酸雨”导致土壤酸化;用洗洁精清洗厨具
实践与应用设计实验:皮蛋有涩味,如何验证它呈酸性还是碱性,在食用前可如何处理并完成该实验
第三板块:教学范例
我们已经知道
①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
②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③胃酸过多的病人可以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
④被蚊虫叮咬后,可以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如氨水)的药水,可减轻痛痒。
我们还应知道
提出问题:
酸有哪些性质?碱有哪些性质?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反应?
猜想:
我猜想酸和碱之间会发生的反应有:。
实验探究收集证据:
2024年九年级化学教案篇1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
2、学会应用分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识物质的可分性的观点。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分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认识分子的特征。
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
设疑激思,发现问题:
1、香水为什么会散发出怡人的香味?
2、湿衣服为什么在阳光下干的比较快?
3、白糖放在水里为什么不一会就没了,而水变甜了?发现问题。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提出研究主题。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富有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激起学生寻求变化本质和内在原因的欲望。
新课学习: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1、【教师讲解】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发展简史。
【得出结论】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2、【出示图片】a、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b、通过移动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得出结论】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3、【教师举例】说明微观的粒子聚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边听、边看得出结论: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微观的粒子聚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
活动与探究二:分子的特征
1、【思考问题】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分子看不见,水却能看见?
【得出结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演示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
【思考问题】水为什么能变红?
【出示图片】不同温度下水分子的运动
【得出结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着。温度升高,分子运动的速度加快。
3、【思考问题】50ml水+50ml酒精=100ml液体,正确吗?等式“1+1=2”成立吗?
【演示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
【得出结论】分子间有间隔
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
运用新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通过实验与探究认识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很小,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隔。
活动与探究三: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
1、【思考问题】前面我们做过水蒸发和水电解的实验,请同学们思考:水蒸发和水电解一样吗?为什么?
【得出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起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回顾水蒸发和水电解的实验,讨论、交流、回答。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总结归纳: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物质的微粒性以及分子的特征,从分子的角度深入了解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知道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
在讲授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时,先给出电解水的微观图示,试图让学生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①水分解的过程中出现了哪几种微粒,各几个?
②这些微粒中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不变?
③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④从中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
但结果学生对微粒模型图不熟悉,回答前两个问题很困难,对后面的问题就更无从入手了。这样尝试之后就把这节课设计成了一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只在“分子、原子关系”“物理、化学变化实质及主要区别”等处安排学生交流讨论。力求抓住学生学习心理,紧扣学生认知规律,以学生在哪里会想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为主线。
2024年九年级化学教案篇18
一、教材分析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及反应规律,是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__年版)》中,“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要求为:“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具体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核素、以碱金属和卤素为例了解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__年版)》还指出,学生应通过实验探究和联系实际的方式学习上述知识。因此,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联系实际、以综合问题解决为核心任务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将上述不同素养进行整合培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
二、学情分析
原子结构在义教学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对于元素周期表学生也是不陌生的。因此本节应在义教学习的基础上对原子结构进行拓展、深入,对原子结构的学习能更好的体会模型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鼓励学生多运用模型法进行学习和认识世界。通过大量事实了解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巩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体会周期表的归纳和预测的作用。
因此分析学生的障碍点: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2.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结合上述学生的障碍点和发展点,需要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符合其认知发展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目标
1.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四、教学重点
1.认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通过对碱金属和卤族元素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学习,感受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难点
通过对碱金属和卤族元素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学习,感受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引导: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20世纪初,原子结构的奥秘被揭示之后,人们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更加完善。那么,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就从原子结构进行学习,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学生活动:聆听。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出问题。
(二)环节二
1.认识原子结构。
教师引导:[任务1]观察图4-1电子层模型示意图。观察图4-2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学习原子的结构及核外电子的排布。
学生活动:
(1)观察图4-1电子层模型示意图,得出原子的结构及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特点,了解不同电子层的能量关系。
(2)观察图4-2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初步得出规范书写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的要点。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4-1、4-2,学习原子的结构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培养学生“模型认知”的学科素养。利用模型法学习新的知识,提升学生宏微结合的学科素养。训练学生用化学用语准确表达。
教师引导:[任务2]组织学生思考与讨论87页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
(1)通过阅读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尝试解决前三个问题。
(2)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要点,解决第四个问题。
(3)交流展示,相互评价。
(4)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的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规范书写相关化学用语。了解模型法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随着科学的进步,模型越来越精确,对事物的认识也越来越准确。
2.了解核素、同位素。
教师引导:在图4-4b中,H的质量数为什么有3个呢?阅读教材90-91页解释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了解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尝试总结二者的关系。
(2)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对核素和同位素有一定的了解。
3.了解周期表的结构
教师引导:指导阅读教材88-90页,完成89页思考与讨论的表格。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了解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等相关定义。
(2)总结归纳周期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等。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对周期表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三)环节三
1.碱金属元素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教师引导:[任务1]碱金属化学性质的比较。
学生活动:
(1)填写93页表格中的内容。找到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结构上的异同点,
进一步预测碱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
(2)讨论预测的结果,重点要阐述清楚预测的依据。
(3)实验并观察钾与水及钾在空气中加热的反应。验证预测。
(4)尝试推测锂与水发生反应的难易程度,尝试归纳碱金属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预测、实验、分析等环节使学生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得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提升证据推理及科学探究素养。
2.卤族元素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教师引导:[任务2]卤族元素化学性质的比较。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96-97页卤族元素的内容,完成97页思考与讨论的内容。
(2)实验并观察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完成98页实验4-1。
(3)尝试总结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强弱,说出比较依据。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进一步形成“证据推理”的素养。
(四)环节四
拓展:多样化的周期表
教师引导:展示周期表的发展过程,以及多样化的周期表。
学生活动:(1)了解周期表的发展过程。
(2)感受多样化的周期表。
设计意图:以史为鉴,使得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是有阶段性的,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的深入,科学也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研究的成果是多样化的,同一个问题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结果的呈现也会多样化。
2024年九年级化学教案篇19
一、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1、引入物质的量的必要性
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3、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其应用。
4、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两个基本公式的应用。
课时安排:约15~20分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认识到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
2、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培养逻辑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讲解今天的内容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请问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啊?
学生答: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
嗯,是这样的!物质就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
那么这些粒子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答:都很小,都在不停地运动…
对!它们都很小!
我们知道,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分子、原子或离子之间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但是这些微粒都太小,显然我们是不能一个一个将它们取出来进行反应吧!
那大家告诉我,在实验室里我们是怎样取用物质来进行化学反应的啊?
学生答:天平称固体的质量,量筒量液体的体积。
嗯,虽然我们说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微利之间按一定比例进行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是称取一定质量(g)或者量取一定体积(mL)的化学物质来进行我们需要的化学反应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微观粒子的数目和物质宏观的质量或者体积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
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探讨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
板书课题:物质的量
嗯,老师现在遇到了一个小麻烦,现在老师的粉笔用完了,所以呢,只有再买一些。可是粉笔好小啊,一支支的数好麻烦啊!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学生答:买一盒、买一箱、、、、、
看来同学们都很留心生活啊!如果我们用盒子把粉笔装起来,那就方便多了。
我们之前说我们不能取用分子、原子等微粒来进行化学反应是因为它们都太小了!那我们可不可以也用一个“盒子”将它们按一定数目的集合体的形式“装”起来呢?
其实早就有人想到这个“盒子”了!国际科学界是用“物质的量”来“装”这些微粒的。
物质的量它是一个物理量,就像同为物理量的质量一样,它也是有符号和单位的。
回忆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紧跟思路,渐渐进入课题
紧跟课堂节奏,思考老师的问题,兴趣提升
意识到微观粒子时需要集团概念的
通过对物质组成,分子等微观粒子共性的回顾,让学生懂的在研究微观粒子时“集团意识”的重要性。
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分组达到了使问题简化的目的。
过渡到物质的量的概念
板书:一、基本概念
1、物质的量
(1)是一个物理量;(2)符号:n;(3)单位:摩尔(mol)(4)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5)注意:
“物质的量”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不能把它理解为“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
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这一单位只适用于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等),不适用于宏观物质。
[问]能否说1mol小麦约含有6.02×1023个麦粒?
物质的量描述的对象是粒子的集体,但没有限定是何种粒子集体,因此,我们在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要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例:1molNa+或n(Na+)=1mol
[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1摩尔氧
(B)1.5摩尔O2
(D)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E)0.5摩大米
那这个“盒子”里到底装了多少个微观粒子呢?
国际上规定,1mol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个。
并且也给这个数值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阿伏伽德罗常数
板书:2、阿伏伽德罗常数
定义: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符号:NA;单位:mol-1。约为6.02×1023mol-1
跟进老师的节奏,结合预习开始学习物质的量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相关知识;
正式过渡,让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进入课题;
;
通过上面的学习,相信大家对物质的量及阿伏伽德罗常数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老师又有问题了,请问1molFe含有多少个铁原子?那2molFe呢?
请问你们是怎样得到2molFe中铁原子的个数的呢?
很好!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物质的量n、阿伏伽德罗常数NA与粒子数(N)之间的关系了:
N=n×NA即:n=N/NA
板书:二、基本公式
N=n×NAn=N/N
强化练习:
1、1molH2所含氢气分子的个数6.02×1023;
2、2molO2含1.204×1024个氧分子;
好,来给大家简单说说NA≈6.02×1023mol-1的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
将1分硬币排列成1mol,可来回地球与太阳之间400亿次。
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在我们有了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以后,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和规律。
思考并回答:1molFe含有6.02×1023个铁原子;2molFe含1.204×1024个铁原子。
回答:2×6.02×1023就得到2molFe中铁原子的个数
跟进思路,思考问题,强化记忆
通过实际练习得出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易于接受、记忆深刻;
通过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通过实例使学生印象深刻,对阿伏伽德罗常数有一定的认识
请同学们看教材12页,
1molH2O的质量是18g,约含有6.02×1023个水分子;
0.5molH2O的质量是9g,约含有3.01×1023个水分子;
1molAl的质量是27g,约含有6.02×1023个铝原子;
2molAl的质量是54g,约含有1.204×1024个铝原子;
数学是很奇妙的,数据中常常会体现出一些规律!那么在这些数据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提示:当它们的物质的量都为1mol时它们的粒子数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当它们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1mol的粒子的质量与他们的相对原子质量或者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值上又有什么关系呢?
总结:
1、1mol任何粒子集合体都含有6.02×1023个粒子;
2、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者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在这里科学界又达成了共识!将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者是相对分子质量。
板书:3、摩尔质量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M;单位:g/mol(g.mol-1)
练习:
Mg的摩尔质量是24g/mol;
CO2的摩尔质量是44g/mol;
H2SO4的摩尔质量是98g/mol;
那么:我们接着探讨上面数据中的规律,表中显示1mol的Al质量为27g,2molAl的质量是54g,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Al的摩尔质量是27g/mol。我们从这里就得到了物质的量(n)、质量(m)和摩尔质量(M)之间的关系:
m=n×M也即:n=m/M
板书:n=m/Mn=m/M
我们说:学以致用!
那么我们能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怎样的问题呢?现在老师这里刚好有一瓶“380mL的农夫山泉”我们怎样才能通过计算知道里面有多少个水分子呢?
知道了它的体积,我们可以通过密度求得它的质量为300g,那么物质的质量和它所含的微粒个数之间是通过什么纽带来联系的呢?(通过公式,提示学生运用物质的量)
解:m=ρ×V=1g/mL×380mL=380g
M=18g/mol
n=m/M=380g÷18g/mol=21.1mol
N=n×NA=21.1mol×6.02×1023mol-1=1.27×1025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算出一瓶水里面含有多少水分子,假如现在老师手里的是一瓶纯净的气体呢?我们有怎样求算其中的微粒数目呢?下次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课后积极地预习和思考。
紧跟课堂节奏,认真分析,教材12页的材料,得出结论;紧跟老师的提问得到摩尔质量的概念;
认真听讲,分析题目,得出答案;
认真分析,得出答案;分析规律;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回忆课堂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教材实例,让学生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通过题目使学生对摩尔质量的概念有一定的掌握;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得出结论,加深记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联系生活,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回顾课堂,达到加深学生记忆的效果
六、板书设计
一、基本概念二、基本公式
含义
符号
1、N=n×NA
单位(符号)
1、物质的量
含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n
2、n=m/M
摩尔(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
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
NA
mol-1
3、摩尔质量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M
g/mol(g.mol-1)
七、教学反思
2024年九年级化学教案篇2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现象。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难点:初步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新的化学反应及反应类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铁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试管(若干)。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铁、镁等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化学方程式。
二、新课导入
师:铝和铁相比较,具有哪些优良性能为什么饮料罐通常都用铝做而不用铁
目前一些人在一些黄金市场能用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为什么有些人会上当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
生甲:黄铜与黄金的密度不同,测一下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
生乙:黄铜与黄金的硬度不同,把它们互相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生丙:“真金不怕火炼”。用火烧一下,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
师:甲、乙两种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师: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个课题我们学习和研究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新课教学
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课件展示黄金项链、银戒指、学生用的小刀、镁条等金属物品。学生观察其表面颜色。
师:是谁给纯净的金属穿上了“外衣”呢
生:是空气!
师:确切地讲,是空气中的氧气。
实验探究1
步骤:
1.分别把镁条、铝片、铜片用砂纸打磨后放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现象。
2.用坩埚钳夹住镁条、铝片、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现象:
1.镁条、铝片表面变暗,铜无变化。
2.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铝片表面失去光泽;铜片表面变黑。
结论:金属可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学生活动]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书写:
2mg+o22mgo
4al+3o22al2o3
2cu+o22cuo
师: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fe+2o2fe3o4
师: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生: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讨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相同吗
生: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性质除了可用于鉴别物质(如黄铜与黄金的鉴别)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用途。如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就是由于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师: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为什么不宜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
生: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以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若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师:我们平常所说的“电化铝”实际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铝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铝保护层的铝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