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九年级历史最新教案

时间: 新华 九年级教案

教案使教师能够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九年级历史最新教案,希望对大家写九年级历史最新教案有所帮助。

九年级历史最新教案篇1

能力目标:1.了解和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2.掌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3.掌握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4.掌握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通过对《国家工业复兴法》的讨论、分析,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历程有较辩证和全面的认识。“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难点:经济危机中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一些内容。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些会议?各有何作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世界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这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出示课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对稳定的时期)

二、繁荣及其崩溃

(1)这一时期经济增长迅速快的表现是什么?

师:这一时期的经济可以用“繁荣”来形容了。这一切使资产阶级得意忘形,认为资本主义取得了“永久的稳定”当年就任美国总统的胡佛说:“他将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一只鸡,家家有一辆汽车”话音落下不久,爆发了历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

(1)原因

师讲解:①销毁商品的原因:垄断资本家要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在当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垄断资产阶级盲目扩大生产,较比较之下,人民的而消费能力没有相应提高,产品销售部出去,引起产品积压。“物依稀为贵”才能维持商品价格,(就是生产与销售的矛盾)这也是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②暴露的本性:资本家的残忍,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2)经济危机开始的时间、地点、标志

讲解:股票市场价格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繁荣,股票就升值,人们就会抢购;反之经济凋敝,股票就贬值,人们就会抛票。黑色星期四让经济危机从此开始,并迅速蔓延到美国,进而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经济危机的特点

出示课件:结合两幅图片经济危机有什么特点?

(4)影响

出示课件:这次经济危机有何影响?

当这样一场经济大危机向整个资本主义袭来的时候,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改善本国的经济形势。

三、罗斯福新政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受到的损失,面对危机,胡佛政府一筹莫展,仍然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致使经济危机更加严重,人民怨声载道。1932年罗斯福以候选人的身份竞选美国总统美国记者就危机中的具体问题采访罗斯福,罗斯福对每一问题作出详细的解答,针对性制定方案以解决美国面临的问题。下面是记者提出的问题,如果你是罗斯福,你会采取何种措施解决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

罗斯福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出众的口才,卓越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克服危机的决心和方法,使对手黯然失色,以绝对优势当选美国第32任总统。也是美国历连任4届的总统。罗斯福解决危机的方法就是实行新政。(出示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①新政的中心措施?

②新政的特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师总结:到1933年夏100万雇主表示愿意遵守规定,900万工人在蓝鹰的标志下工作。这样资本主义从无政府状态纳入到有控制的轨道,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通过上述对工业的调整等一系列措施使美国经济逐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数字是的例证。(出示课件)

③评价

四、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它是资本主义历最深刻、破坏性的危机。在危机的沉重打击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找对策。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使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和,为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向前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罗斯福也因此成为自林肯以来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总统而永载史册。但德国和日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下节课我们将研究它们的变化。

九年级历史最新教案篇2

重点:北美独立战争的起因

难点:种植园经济的性质。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法设计:讲述法;讲解法;历史情境设计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让学生回忆前课《欧洲殖民扩张和殖民主义罪恶》情况。引出新课。

教师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的课前提示,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学。同时教师应当指出,美国的独立战争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而是一次必然的事件,这是为什么呢?(1).战争的起因

边演示课件边讲述

1.英属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美洲最早的居民印第安人,与从欧洲来的大批移民共同开发,经过一百多年的开拓、各地经济往来与交流,北美十二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特别是北部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发达,造船工业成为主要的工业部门。南部种植园经济,主要种植烟草、蓝靛、甘蔗等以商品为主的经济作物,主要供应欧洲市场。这里教师应当提出:种植园经济性质是什么呢?教师接着指明,它进行的是商品生产,它又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种植园主既是地主、奴隶主,又是农业资本家。这就是它的性质。

2.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从欧洲到北美殖民地移民主要是英国人,其次还有德、法、荷兰、瑞典等国人。他们经过长期开拓和经济的频繁交流,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英语作为统一的语言,这样就由来自欧洲的移民融合的新民族--美利坚民族形成了。

3.英国殖民压迫、掠夺

英国政府面对着北美人民的反抗采取了什么政策呢?疑问性的提出问题后,教师指出:是严厉地采取了掠夺、压迫的高压政策,对北美人民的反抗斗争,派军队武力镇压。北美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组织起来准备武装斗争。

4.北美人民积极要求摆脱英国压迫争取民族独立

北美殖民地人民,对英国竭力压制北美经济发展和永远把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作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表示极大不满,反抗斗争日益高涨。让学生看课本84页《波士顿倾茶事件》插图。教师指出:北美人民的反英怒火,到了一触即发的时刻了。这样,波士顿的倾条事件就成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

综合上述因素,美国的独立战争这一事件的爆发不是偶然的。1775年4月来克星顿的枪声,是北美独立战争的开始。

教师可以将美国独立战争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进行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

(2)、独立战争的经过

1.爆发-一来克星顿的枪声

由于人民群众的积极参战,在来克星顿打败了偷袭康科德的英军,这一战役就是独立战争的爆发。让学生记住"1775年4月"这个战役的时间。它也是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时间。教师结合自制的教学课件让学生明确来克星顿的位置。

2.建军-一大陆军、华盛顿

教师讲述,独立战争爆发后,1775年5月在费城召开了第二届大陆会议。会议决定建立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教师疑问性的提出:华盛顿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设计让学生讲述,然后教师补充。

3.建国--《独立宣言》发表

大陆会议于1776年7月4日发布了《独立宣言》。利用课件讲述。

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

这次战役增强了美国人民争取战争胜利的信心,也为美国抗英战争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成为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5.胜利--约克镇战役

6.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3)、1787年宪法的制定和联邦政府的成立

教师结合以文简要讲述这两个问题,向学生交待清楚即可,不多的展开。教师只说明:美国独立后。在1787年制定了一部宪法,历称"1787年宪法"。现在的美国宪法,就是1787年制定的。根据宪法的规定成立了联邦政府.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让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加以理解。

(4)、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性质及其意义

1.胜利原因

教师讲述胜利原因时,首先启发学生分析战争初期美英双方力量的对比,美方处于不利地位,教师利用教学课件中的柱状示意图分析英美双方的力量对比,通过数字加深学生的印象。明?quot;孤证不利"的观点。即分析战争胜负要从史实出发,从战争对立双方的具体情况去寻找原因。对北美独立战争胜利原因的探讨可采取历史情境设置的办法。将全班分成两大阵营分别代表美英双方。站在本方立场上总结得失。为活跃气氛可以选出两方的统帅整理本方观点。

2.意义

教师启发性提问,大家分析思考独立战争的意义影响是什幻回答课本上提出的间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如下;(1)_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使美国赢得了独立;(2)有利于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了道路;(3)对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明确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双重性质。这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突出特点。

【巩固小结】

美国是世界上的重要国家,综合国力强大。它为什么能够在短短300多年的时间内有如此迅速的发展。要找到答案,就需要从美国的起点入手。而独立战争正是美国的起点极大地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当时大的历史环境看拦懒⒄秸窃缙谧什准陡锩闹匾槌刹糠郑谑澜缃飞险加兄匾匚弧?

探究活动

北美独立战争时开国元勋故事会

步骤:

1.教师选出有一定水平的同学几名。

2.分配任务:查找华盛顿,富兰克林,杰斐逊,汉密尔顿等开国元勋的资料。

3.在教师的指导下,加以整理,口语化形成故事稿件。

4.选择时间和教室。

5.开展故事会。

北美独立战争胜利原因

采取历史情境设置的办法对北美独立战争胜利原因进行探讨。将全班分成两大阵营分别代表美英双方。站在本方立场上总结得失。为活跃气氛可以选出两方的统帅整理本方观点。

九年级历史最新教案篇3

一、欧洲的联合

西欧:是指二战后,在国际政治概念上,指除苏联和东欧国家之外的24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面积360万平方千米,人口3.5亿。是资本主义的发祥地。课本采用的是后一概念。

二战后初期西欧各国面临经济恢复的艰巨任务:1.英国战争夺去41万人口,全国1/4财富毁于战火之中,战争期间出口贸易大减,工业技术装备更加陈旧。2.法国在法西斯占领摧残下,工业体系残缺不全,生产处于瘫痪状态。3.德国战争夺去700万人口。

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引导学生从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两个方面来分析。主观条件是西欧国家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并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客观条件则是美国对西欧的援助。当然,美国对西欧的援助是为了控制西欧,西欧接受援助则是有效地利用了这一外部条件。

欧共体的产生:

“欧共体”的背景,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是控制西欧和日本,遏制苏联势力向西发展,充当世界霸主。援助西欧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国家感到:美苏两国对西欧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于是60年代建立“欧共体”。所以说“欧共体”是西欧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而建立的一个经济联合组织,为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建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使用统一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同时,欧盟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方面步调一致。欧盟成为世界上的经济体。

二、日本的崛起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1、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2、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3、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4、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5、日本政府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

经济高速发展使日本发生了巨大变化,达到了欧美原发性现代化国家的发达水平,完成了自明治维新开始的在世界体系中从边缘国家向中心国家的转变。

日本在经济上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419亿美元,超过了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1970年,日本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均为6%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

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就业人口转移,城市人口激增,其中新中间阶层比例不断增大。国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耐用消费品普及率提高,形成了“大众消费社会”。城市和乡村的差别缩小,农民的收入与工人相当。

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思想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己属于“中间阶层”。

战后西欧与日本都乐于也善于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注重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这一点是促使两国经济腾飞的关键,也是我们今天必须至始不移地坚持和贯彻的一项基本国策──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在改革中必须坚持求实与创新。

九年级历史最新教案篇4

本学期初三年面临中考升学,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水平的提高。

一、复习经验总结

1、立足点:考试说明、指南、课本。

考试说明是指导,考试说明没有要求的知识点复习期间砍掉,比如《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可去掉,课本是依据,北师大版的《复习与提高》作为参照。

2、立足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1)时间大致安排:第14周前完成第一轮复习(泉州质检前5月22日);第17周前完成第二轮复习(晋江质检前),最后做几套模拟卷。

(2)能力层次:按能力不同层次实施有效教学,识记层次讲清是什么就可以,掌握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理解、运用层次的要讲清是什么,还要讲清为什么、怎么样,对知识点进行拓展,时间安排要科学合理。

(3)讲求方法,实施有效教学,讲究效果。由于历史是开卷考,初三年总复习每一节课最好要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按照考试说明阅读教材,熟悉教材,巩固每节课的基础知识点。偶尔进行课堂小测,尽可能训练学生不用查书就做好选择及辨析题。同时,结合指南、《复习与提高》的题目有针对性地训练讲评,在训练和讲评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

(4)、要示学生掌握课本中重要的图片,如鉴真、胡适、孙中山、司母戊鼎、雅尔塔会议的图片,因为中考试卷出现不少图片。

3、泉州地方史要有机结合。

《复习指南》七下部分泉州地方史比较多,与教材紧密结合的泉州历史事件及材料要求学生掌握。如《七下历史书》的宋元时期泉州是全国第一大港口;《八下》泉州是经济开放区而不是经济特区。

4、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

1、抓住关键性字眼如标志、转折、最早、最大、第一等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同时可结合题目让学生训练。

2、对复习中觉得重要的地方可要求学生用红笔打记号:有△、波浪线、括号等各种标志,

3、老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办法。

(1)抓住关键词强化记忆;如抗战的胜利,洗雪了————耻辱,成为————转折点。

(2)谐音记忆法;哥伦布航行时间1492年记成“医师救儿”,—5是迪亚士航行的时间,+5是达伽马航行的时间,麦哲伦航行的时间1519年可记成航海成功,找我要酒。可用前进宾馆四个字记忆。

(3)生活实际联系记忆法;如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前119年,前十火警电话,第一次与第二次相差19年。

(4)线索记忆法;如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八下历史》有建国以来的我国的农村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调整的过程,可整理成1952年土地改革————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堂课有时让学生齐读、默读、老师讲解、做笔记,做练习交替进行,尽可能让学生不觉得疲劳。

5、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1)辨析题:这是学生薄弱的题型,指导学生答题规范很重要。

△错误的要不要全抄,点明错误就可以了,节省考试时间,实在不会的可以照抄,不要空白。关键是理由(知其所以然)要把核心关键词写出来,答案多元,只要合理,创新都可以得分。理由不能说“没有”,要进一步说明“为什么没有”。例:秦始皇推行儒家学说。错误:儒家学说。理由:秦始皇没有推行儒家学说,秦始皇焚书坑儒。

(2)指导学生做好材料解析题。注意训练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今年中考材料题占22分,有的材料答案就直接从材料中得出,有的材料从书本可以找到答案,有的答案要从材料或图片中获取信息,归纳概括得出答案,这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具体做法:

(1)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材料,

(2)带着问题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问题

(3)对初三年学生,要注意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平时的训练和考试中,选取典型材料如《复习与提高》的材料题(又是考试说明理解、运用层次的题目)来强化训练。如明治维新图片《岩仓使团离开日本赴欧洲考察》提炼出“派人出国考察”。《海军军官向学生介绍战舰的知识》提炼出“聘请外国专家”。

如《八下历史61页表格》小岗村生产队时间、粮食产量,人均口粮变化,教师要抓住时间,数据的变化帮助学生分析材料。

总之,认真阅读材料概括得出答案,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才能做好材料题。

6、抓时政热点重点复习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对现实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社会热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平时多关注时政新闻,了解国家大事,从中也可以预测一些中考信息。

中考已经结束。回顾一年来的九年级历史教学,面对考查内容增加数倍、能力要求全面提升的形势,我们打算努力用最小的负担帮助学生获取最好的成绩。反思一年的教学工作,一些做法已成为我们值得珍存的宝贵经验,当然也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先说几点成功的经验:

1、坚持减负增效的原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年历史教学,我们历史老师形成一个重要的共识,那就是:努力地不让历史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千方百计让学生爱学历史、学好历史。这一年,我们基本没有布置过笔头的家庭作业,基本没有占用过除学校安排的教学时间以外的时间补课。我们总是全力以赴把握好每一个40分钟,通过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后的负担。

2、集体备课、科学安排,顺利完成复习计划

一年的教学复习工作能顺利完成,有赖于我们对每一个教学复习阶段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要达到怎样的目标等问题形成比较明确的计划。两位老师虽然分头教学,但目标一致、方法一致,采用的复习提纲、复习卷等都是集体备课的结果,凝聚了两个老师的智慧、增强了科学性。

3、深入研究教材和考试说明,准确把握历史的`主干知识,编制了系统复习提纲

我们两位老师利用各种机会研究教材、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先后数次研讨考试说明,深入领会考试说明中知识点为什么这样选择编排、能力要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例题中透露出哪些命题信息。在此基础上,按照学习专题对考点重新整合,编制了11张系统的复习提纲,对每个专题配以相应的精选习题。这样在复习中做到了讲、看、读、练的有机整合,每课一个专题,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复习提纲得到学生欢迎,尤其是中外对照的大事年表更被不少学生视为“法宝”。

4、科学复习,把握习题的各个环节,注重练习效率

在复习阶段要减负,就是要避免题海战,努力让学生做有用的题,学会做题的方法。我们在复习中努力把握习题的各个环节:选编、练习、批阅、讲评、改正。每份练习卷都是在教师大量查阅各种资料的基础上精选精编而成的。每份练习我们都尽量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完成,避免课后抄袭作业的现象,实现练习的价值和作用。每次练习教师都认真批阅,都要求学生认真改正,真正弄懂每个题是怎么做的。我们十分重视每一张练习的讲评,决不就题讲题,而是深入探讨题目中的有效信息有哪些、应该怎么解决、还能怎样变化,使学生真正掌握解题方法。

5、搞好补差工作,采用新的方式提高补差效率

集中补差强化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让习题得到直观呈现,习题练习、方法指导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效果。

反思一年教学复习过程,也还有一些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的地方:

1、11张复习提纲当然包罗万象,但学生却往往无从下手,我们设想要根据学情、考情进一步去粗取精,让复习提纲更便于使用。

2、早学习的东西遗忘多,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安排好对八年级中国近现代史的系统有效复习。

3、从七年级开始就要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培养提高学生在历史学科上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以上这些总结可能还不全面,欢迎批评指正。

九年级历史最新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知道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典型代表;了解这一时期的哲学代表人物;知道法学是罗马人最伟大成就之一

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课文内容制作表格,归纳希腊古典文化的主要成果;通过学习古希腊史学家和史书,了解历史、历史学、史料的基本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希腊优秀的文明成果,感受古希腊文明的魅力,体会人类文明的丰富多样性,继承古希腊人求知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古希腊史诗、建筑、哲学、成就及其反映的时代背景

教学难点:理解分析希腊古典文化所折射的人文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__年3月24日,北京奥运会圣火取火仪式在希腊奥林匹亚举行。询问学生对奥运会起源的了解,引出古希腊人对世界文化艺术做出的巨大的贡献。

关于古奥运会起源流传最广的是佩洛普斯娶亲的故事。古希腊共和国伊利斯国王为了给自己的女儿挑选一个文武双全的驸马,提出应选者必须和自己比赛战车。比赛中,先后有13个青年丧生于国王的长矛之下,而第14个青年正是宙斯的孙子和公主的心上人佩洛普斯。在爱情的鼓舞下,他勇敢地接受了国王的挑战,终于以智取胜。为了庆贺这一胜利,佩洛普斯与公主在奥林匹亚的宙斯庙前举行盛大的婚礼,会上安排了战车、角斗等项比赛,这就是最初的古奥运会,佩洛普斯成了古奥运会传说中的创始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文学和雕塑

1.展示:盲诗人在唱诗

2.教师讲述:到底历究竟有无荷马这个人?这两部史诗真是他写的吗?这些问题在西方学术界争论已久。早在古希腊时代,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肯定荷马是两部史诗的作者,直到18世纪初,欧洲人仍然认为荷马是历确实存在过的一位远古的伟大诗人。

将荷马其人是否真实存在的争议先搁置一边,单从《荷马史诗》开创了西方文学的先河来说,荷马堪称西方文学的始祖,他以诗歌般的记叙手法所展现的战争,生活场景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同时,荷马史诗也是研究古希腊风土人情的宝贵的资料。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是欧洲文学已知的最古老的文学作品。

3.材料展示:

《伊利亚特》叙述希腊联军围攻小亚细亚的城市特洛伊(Troy)的故事,以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勇将阿喀琉斯的争吵为中心,集中地描写了战争结束前几十天发生的事件。希腊联军围攻特洛耶十年未克,而勇将阿喀琉斯愤恨统帅阿伽门农夺其女俘,不肯出战,后因其好友战死,乃复出战。特洛耶王子赫克托尔英勇地与阿喀琉斯作战身死,特洛耶国王普利安姆哀求讨回赫克托尔的尸体,举行葬礼,《伊利亚特》描写的故事至此结束。

《奥德赛》叙述伊大卡国王奥德修斯在攻陷特洛耶后归国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它集中描写的只是这十年中最后一年零几十天的事情。奥德修斯受神明捉弄,归国途中在海上漂流了十年,到处遭难,最后受诸神怜悯始得归家。当奥德修斯流落异域时,伊大卡及邻国的贵族们欺其妻弱子幼。向其妻皮涅罗普求婚,迫她改嫁,皮涅罗普用尽了各种方法拖延。最后奥德修斯扮成乞丐归家,与其子杀尽求婚者,恢复了他在伊大卡的权力。

目标导学二:建筑艺术

1.教师提问:有一句古谚说:如果一个人到了罗马而不去看看万神殿,那么,他来的时候是头蠢驴,去的时候还是头蠢驴。这个句话反映了什么?

提示:反映的是古罗马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

2.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古希腊罗马建筑的特点?

提示:古希腊建筑——多使用柱子;古罗马建筑——用柱子和拱形结构,庄严厚重。

3.教师提问:根据教材相关内容,试分析古罗马的建筑类型。

提示:古罗马的建筑类型如下

宗教建筑:神庙,祭坛

公共建筑:剧场,浴场,广场,斗兽场;

纪念性建筑:记功柱,凯旋门;

道路工程建筑:桥梁,道路、供排水系统

4.教师提问:古希腊、罗马建筑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影响?

提示:规模宏大、类型多样、建筑与艺术紧密结合,公路四通八达等。

影响:古罗马的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至今仍被人所采用,尤其是其拱券式及柱廊的建筑结构均得到了现代人的继承和发扬。

目标导学三:哲学和法学

1.展示:《雅典学院》

2.教师提问: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是哪几个人?

提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3.教师讲述: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哲学路线的。研究的重点是人的伦理道德问题,对自然哲学不感兴趣,正因为他把哲学的重点从自然界转向人的问题,人们才称他为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请回人间的哲学家。

公元前427年,柏拉图(Plato)出生于雅典,他自幼受到良好而完备的教育,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多才多艺且体格健壮。除了家庭的熏陶之外,给他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正直善辩的苏格拉底了,而苏格拉底以不敬神和蛊惑青年的罪名被处死的悲剧给柏拉图极大的刺激。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对当时的政客、法典和习俗越来越感到厌恶,从而决心继承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并从事于缔造理想国家的理论研究。约公元前387年,他回到雅典创办他的学院,公元前347年,柏拉图以八十岁高龄死于雅典。

3.材料展示:

学生: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欺骗、盗窃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

学生: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没说敌人。

苏格拉底:如果你的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

学生:是善行。……

思考:从对话中体现了苏格拉底怎样的哲学方法?

提示:苏格拉底用发问和反驳的方法进行教育,在言论中渗透着辩证法的观点,体现了古希腊哲学家善于思辩的品质。

4.教师小结:古希腊哲学主要探讨世界万物的起源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希腊人以理智的思维和科学的态度看待自然界,并能从万物的起源解释世界的生成。希腊的哲学家们追求智慧,善于思考,热爱真理,并为探索真理而不懈努力。希腊成为西方哲学的故乡。

5.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罗马法》是罗马人留给后人的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它泛指罗马社会的全部法律制度。公元前450年,罗马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因其刻在十二块铜板上,被称之为《十二表法》。它主要的法律精神在于保护私有财产和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它是《罗马法》和欧洲法学的渊源。《罗马法》构成欧洲大陆国家、拉丁美洲国家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现存法律制度的基础。

三、课堂总结

勿庸置疑,希腊古典文化是绽放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中的一朵奇葩。社会经济的繁荣以及城邦制度的充分发展,使古希腊人有充足的条件从事文化艺术方面的创造。从史诗、雕塑、建筑、哲学、法学等方面,古希腊人不断将探询的目光从神的世界转移到人的世界,既有情感的抒发,也有理性的思索。这是一个自由奔放、富于想象力、崇尚智慧和力量的民族,他们的作品不仅为整个西方古典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调,也为后人研究古希腊世界的历史与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板书设计

1.文学和雕塑:《荷马史诗》《掷饼者》

2.建筑艺术代表:希腊神庙、罗马大竞技场、凯旋门、万神庙等

3.古希腊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4.罗马法

九年级历史最新教案篇6

《民族团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民族工作的成就。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3.过程与方法:归纳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及突破

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可以通过设疑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的生动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及突破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对这首《爱我中华》一定非常熟悉,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一课。

师:中华文明在几千年发展的历程中通过兼收并蓄,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多元文化的特征。首先,老师想知道同学们对我国的民族知识了解多少。咱们来进行一个民族知识小竞赛怎么样?(学生抢答)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

师: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生: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占主体,在全国总人口中占92%,少数民族有55个占8%。

师: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学生看图说分布特点)

生:汉族集中的地区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从全局上看,各民族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大杂居。从局部来看,在一个民族生活的地区里,又有其他民族相对集中地生活在一起(例如,天津市汉族为主,但是天穆一带又是在津回民的聚居区)这叫做小聚居。

师:这种特点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人口流动形成的。这种分布特点决定了各民族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新中国建立后各民族一律平等,在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就明确规定:——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师:为什么实行这一制度呢?请同学们以藏族为例,探讨在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友好交往: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和吐蕃关系友好(和亲、会盟)。

(2)管辖:元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清朝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置驻藏大臣与_班禅共管西藏。

(3)反抗斗争:近代1888年和1904年,英帝国主义先后两次发动了对中国西藏的侵略战争。英勇的西藏军民奋起抵抗,同英国侵略军进行了殊死斗争。

(4)和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西藏宗教领袖班禅大师致电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1951年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西藏获得了和平解放。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②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合作互助,共同发展的民族关系。

③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高度的政治认同。

(学生读图找到我国设立的自治区。)

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优越性有哪些?

活动:请同学们以藏族人大代表的身份,在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上分组模拟西藏人民如何管理本民族事务

①组-针对近期发生在西藏的_,联系西藏解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发表一份谴责声明

②组-商定一项大型基础建设项目,以提高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组-利用西藏的资源优势,与外商洽谈一个招商引资的合资项目

④组-从文化、教育、民族节假日、工作时等方面制定一项民族优惠政策

A.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例:西藏自治区人大代表的构成中少数民族代表占80%以上。西藏的门巴族虽然人口极少,但在全国人大中还有自己的代表。这表明西藏各族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也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B.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例:西藏立法和行政机关在执行全国法定节日的基础上,还将“藏历年”和“雪顿节”等藏民族的传统节日列入自治区的节假日。根据西藏特殊的地理因素,自治区把职工的工作时间每周定为35小时,比全国法定职工周工作时间少5个小时。西藏自治区还有变通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权利。少数民族有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更好地照顾到本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C.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D.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那么在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下,我国如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的呢?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地区基本上还处于封建制、农奴制,甚至是原始公社制度等落后的社会经济形态下。经过广泛深刻的民主改革,各民族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产业发展

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因素,少数民族地区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极其薄弱,因此建国后我国首先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师:青藏、川藏、新藏等公路是什么时期修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这条川藏公路,蜿蜒于群山之间,人民解放军在修筑这条公路时,克服了高原冻土、泥石流、雪害、山体滑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终于使这条公路于1954年12月正式通车。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世界屋脊之上也有了电气化火车呼啸而过的身影。这些工程密切了内地和边疆的联系,它们为边疆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发展农牧业经济,加大改革的力度

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产业主要是畜牧业、畜产品加工如毛纺、皮革制造等等。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传统产业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少数民族地区也紧跟对外开放的步伐,在这些地区国家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

师: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面临着什么发展机遇?(国家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西部大开发的原因: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十几年来,这种差距还呈拉大趋势。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社会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广大西部省区地处祖国边疆,是少数民族集中聚居的地方。多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西部民族和宗教问题搞_和分裂活动。维护和保持民族地区的稳定,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分裂我国的阴谋,很关键的一条,就是不断加快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宁的大好局面。

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项目中最让西部人动心的是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两大世纪工程,这样不但能使西部人走向富裕,同时也能为东部建设贡献力量的工程。

4.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高考招生对少数民族实行照顾的政策。为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国家还派出了大批的支边干部。孔繁森是杰出的代表。(课件演示)孔繁森是新时期优秀党员的杰出代表,更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的楷模。

小结: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你们想一想,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呢?如何与少数民族的同学相处呢?

最后,让我们衷心地祝愿中华大家庭团结兴旺,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

九年级历史最新教案篇7

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又称俄国1861年改革)——避免革命的改革。

1.背景(1)根本原因: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直接原因:克里木战争失败激化了国内矛盾。2.时间:1861年;领导人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3.目的:巩固统治,避免革命。方式:自上而下。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内容:农民在获得解放(人身自由)的同时,以“赎买”的方式得到一块“份地”(只有使用权),仍归“村社管理”。

5.实质: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与掠夺。(说明改革限度地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6.影响(作用)(1)积极: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2)局限性:没有改变沙俄的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7.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认识:俄国改革抓住了历史机遇,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是本国重要转折点。启示: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只有不断变革、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发展。二、美国内战(又称美国南北战争)——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

1.根本原因:南北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存废问题。

2.直接原因(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3.时间:1861—1865年;领导人物:林肯。4.内战爆发标志:1861年南方发生叛乱挑起内战。

5.经过:内战初期北方失利,为扭转战局,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两个法令。重要文献:《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内容:从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南部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一律获得人身自由。作用:提高林肯威信;调动人民积极性;扭转了战局。6.结果:北方胜利。性质: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7.影响:(1)废除了黑人奴隶制;(2)维护了国家统一;(3)为美国后来成为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8.林肯:(1)主要贡献:赢得内战的胜利;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国家统一。

(2)评价:是美国历杰出的政治家,领导北方人民赢得内战的胜利。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为美国历史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成为美国历总统之一。(3)学习品质:①个人奋斗,坚忍不拔的精神;②为国家利益社会发展进步而献身的精神。

9.有人认为废除黑人奴隶制后美国黑人从此得到彻底解放,你怎么看?答:这个观点不正确,因为黑人奴隶只获得人身自由并没有民主权利,仍受到不公正待遇,种族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10.北方胜利的原因:(1)北方实力远胜于南方;(2)人心向背:北方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废除黑人奴隶制而战,具有正义性。(3)采取有效措施: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得到民众支持。(4)而南方叛乱,分裂国家,不得人心,失道寡助。

11.“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不望房子崩溃,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林肯(1)材料中所说的“裂开的房子”是指:美国南北不同经济制度矛盾。(2)林肯当选总统后,首要完成

的任务是:维护国家统一。是通过美国内战解决的。方法:武力(军事力量)。三、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

1.背景:内忧: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封建专制闭关锁国(封建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外患:美国打开日本国门,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2.倒幕运动:主力:中下级武士(倒幕派,改革派);结果:幕府统治被。3.明治维新(1868年)(1)目的:“变法图强”、“富国强兵”。(2)人物:明治天皇。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内容:①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②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工业;

允许土地买卖;③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皇军);④文化教育上:提倡“文明开化”,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发展近代教育。——是最有远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其中向西方学习的措施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派遣留学生;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派出使团出访欧美,学习经验和治国方略。

(4)1889年日本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开始有限的宪政统治。

(5)影响:①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②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第一强国;③但也走上对外殖民

扩张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新威胁。

4.日本明治维新的启示:①要善于学习与借鉴先进文明,根据国情有选择取舍;②要重视人才科教兴国。6.日本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对外政策的变化:之前是闭关锁国,之后是对外开放并侵略扩张。四、第二次工业革命:1.时间:19世纪70年代。2.标志:电的发明和使用。3.特点:以电为核心的革命,电力得到广泛应用。4.时代:“电气时代”。

5.表现(内容):①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电力、石油);②新机器、新产品的创制(内燃机、柴油机);③新交通工具的出现(汽车、飞机);④新通讯工具出现(电话、电报)。6.主要发明及成果:①爱迪生(美):电灯、留声机等,被称为“发明大王”。②卡尔•本茨(德):第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的汽车(“汽车之父”)。③福特(美):首先在汽车生产中使用流水线装配工艺。

④莱特兄弟(美):发明飞机(被誉为“航空飞行器的先驱”)。⑤奥托(德):第一台煤气内燃机。7.汽车的普及,人类在交通运输领域进入“汽车时代”。影响(作用):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改变了人类社会面貌和生产方式。方便人们出行、扩大人们视野、密切了人们之间的联系,促进经济的发展。8.西方国家率先进入电气化时代。电力的使用,使人类在材料领域告别“棉花时代”,进入“钢铁时代”。现代工业崛起的标志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的到来。

9.划分两个不同时代的革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由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跨进“电气时代”。10、影响:①经济上: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加,生产领域出现垄断组织;②政治上: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统治基础扩大,社会相对稳定;③文化上:西方国家开始走上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文化水平上升,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并没有根除资本主义社会原有的弊端,仍是人剥削人的社会,贫富差距悬殊。

11.工业革命的启示(结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对国家而言: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人才。对个人而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五、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1918年11月)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具体原因: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疯狂扩军备战。①两大军事集团是:同盟国(德、奥、意)和协约国(英、法、俄)(性质:军事侵略性集团)。②两大事集团形成后的后果(影响):疯狂地扩军备战,使世界局势日益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③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是列争强夺的焦点。

3.直接原因(导火线):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夫妇)。4.开始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5.交战双方:同盟国与协约国;主要战场:欧洲;主要战线:西线。

6.一战的转折点:凡尔登战役(一战中最残酷的战役,伤亡人数最多,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说明战争的残酷性)。结果:德军的进攻被遏止,法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7.结束标志:以同盟国战败而告结束。8.性质:帝国主义间的掠夺战争。(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9.一战的启示(影响、灾难):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是人类文明的一场浩劫。所以全人类应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树立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意识。世界要和平、和谐发展。

九年级历史最新教案篇8

教学目标

世界近代的文学艺术成就是世界近代社会生活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反映;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作品反映了世界近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这些代表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观察社会生活,自强不息,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

现代青年应该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应该像托尔斯泰那样积极探索人生的意义,努力改造不合理社会;也要像梵高那样关心穷人、严谨治学、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热爱生活;还要像贝多芬那样自尊自强、热爱祖国、富于正义感列宁为什么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梵高和《向日葵》;贝多芬和《英雄交响曲》。

教学难点托尔斯泰晚年对“平民化”道路的选择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指出:欧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导致激烈的社会变革,也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一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同样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列宁为什么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你知道托尔斯泰哪些文学代表作?它们在俄国历起过什么作用?

2.梵高的人品怎样?他的绘画作品有什么艺术魅力?

3.贝多芬怎样“扼住命运的咽喉”?哪一首乐曲标志着贝多芬在艺术上和思想上的成熟?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文学巨匠

★(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再现历史情境,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

1.[设问自答]近代文学艺术方面为什么会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一定的社会文化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基础之上,近代世界激烈的社会变革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学生提取信息]列宁为什么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分层引导)

A.你知道托尔斯泰哪些文学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B.它们在俄国历起过什么作用?(它们深刻反映了19世纪后期倒到20世纪初期俄罗斯社会不平等的现实,揭露了当时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C.托尔斯泰晚年为什么选择“平民化”的道路?(他虽然出身于贵族家庭,却耳闻目睹着社会中的贫困和不幸、国家的动荡不安,所以立志探索人生的意义,寻找改造社会良方,走“平民化”的道路。)

美术名家

★(课件展示相关图片,为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服务)

1.梵高的人品怎样?(十分关心穷人,在逆境中依然执着地热爱生活、踏实地追求绘画艺术)

2.他的绘画作品《向日葵》有什么艺术价值?(该画用笔粗厚有力,色彩对比既单纯又强烈,产生了艳丽、和谐、优雅的画面效果,表达了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3.[课件演示梵高语录]“相信我吧,在艺术问题上,下面这句话是真实的:老老实实是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而不要投机取巧、哗众取宠。”这句话说明梵高的成功之路是怎么走出来的?(他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

★教师指出:由于梵高的作品包含了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所以他在世时,作品并不被看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梵高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为人们认识。1987年,日本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公司以399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向日葵》,创下了当时世界油画价格之最。

音乐家

1.哪一首乐曲标志着贝多芬在艺术上和思想上的成熟?(《英雄交响曲》)

2.这首交响曲反映了哪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这首交响曲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表现出贝多芬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敬仰和对共和革命英雄的崇拜感情。原打算献给拿破仑,后因拿破仑称帝,贝多芬才愤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写成“为纪念一个伟大人物而作的英雄交响曲”。)

课后小结

欧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导致激烈的社会变革,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是文艺繁荣的先决条件。

板书

一、文学巨匠

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二、美术名家

梵高《向日葵》

三、音乐家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九年级历史最新教案篇9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法国启蒙思想主张及其影响,英国科学家牛顿和达尔文的成就;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伟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认识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观察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树立不畏权贵、敢于捍卫真理和为了科学事业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科学的革命。

难点:“思想启蒙的火种”。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18世纪中期,法国有个名叫卡拉的新教徒,他的儿子因欠债而自杀了。天主教会向法院诬告卡拉,说他儿子因为想改信天主教,被信仰新教的父亲杀死了。法院不问青红皂白,逮捕了他的全家,还将卡拉判处死刑。伏尔泰听说后,非常愤怒,谴责法国天主教会。四年后,教会不得不宣布卡拉无罪,恢复了他和家人的自由。你想了解伏尔泰和他的同龄人更多的故事吗?让我们走进历史,共同学习和了解伏尔泰等人的思想。

(设计意图:利用真实的故事,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理性的追求——思想启蒙运动

展示:

启蒙:启发智慧,摆脱蒙昧。

思想启蒙运动是使人类获得智慧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启蒙思想出现的原因

展示:

14世纪,意大利一些城市出现了手工工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一股资产阶级文化的新潮流在意大利兴起,这次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在历称为文艺复兴。15世纪后半期,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18世纪,法国旧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了一批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等。

教师:启蒙思想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时间?

学生:一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发展;二是法国社会矛盾的激化。

(设计意图:利用文艺复兴和法国大革命的背景来把握启蒙思想的原因。)

2、启蒙思想家的不同主张及其作用

展示:学生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采用表格方式直观展示,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

教师:各位启蒙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和对自由平等思想的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展示:

材料一美国《独立宣言》:痛斥了英国国王对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

材料二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权。

材料三法国《人权宣言》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材料四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在英国留学期间,开始研究西方政治学说,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情况。他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

教师:结合上述四则材料归纳启蒙思想的影响。

学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同时也促进了亚洲社会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展示:

戊戌变法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为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设计意图:联系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教师:启蒙思想就像一盏明灯指引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冲破了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的束缚,也推动科技成就有了重大突破。

二、科学的革命——近代科学成就

1、近代科学家的主要贡献

问题:近代欧洲的科技发明有哪些成就?(指导学生看书139—140页,标记。)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强化记忆。)

教师:以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科学家的杰出成就奠定了近代科学发展的基础,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近代科技发明硕果累累的原因

展示:

材料一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逐渐解放出来,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材料二牛顿在少年时代就喜欢制作机械玩具。相传,他做过一架磨坊的模型,用小老鼠拉磨。有一次他放风筝时,把小灯挂在绳子上,晚上,同村人抬头望去疑是彗星出现。他还做了一个日晷放在村子中央,被人称为“牛顿钟”。牛顿一生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与他的勤奋精神不开。他经常通宵达旦地做实验,有时一连几个星期都在实验室工作。

教师:通过上述材料,你认为科技革命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大前提,也是根本原因;思想自由是重要因素。挣脱封建神学的束缚,促使人们去积极思考,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不可低估;科学家的个人因素:勤奋、实践、创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语言的魅力是势不可挡的。

展示:名言警句

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牛顿

聪明人之所以不会成功,是由于他们缺乏坚韧的毅力。——牛顿

不要努力成为一个成功者,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爱因斯坦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三、进步的阶梯——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教师:在人类近代文明的历,理论常常是行动的先导。近代历史的发展正是建筑在先进的思想理论基础之上的。在科学技术上取得巨大成就,巨匠之多、成果之丰硕、影响之深远都是空前的。

课后小结

教师:在人类近代文明的历,理论常常是行动的先导。近代历史的发展正是建筑在先进的思想理论基础之上的。在科学技术上取得巨大成就,巨匠之多、成果之丰硕、影响之深远都是空前的。

课后习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法国为即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不管这种是什么样的。……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

——恩格斯

材料二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维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

⑴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⑵材料一中受到最无情批判的“”指的是什么?

⑶根据材料二概括伏尔泰的主要思想。

板书

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一、理性的追求——思想启蒙运动

二、科学的革命——近代科学成就

三、进步的阶梯——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九年级历史最新教案篇10

基础知识

了解

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要点

掌握

新中国建立的主要标志(施政方针、国家机构、国旗、国歌、首都、公元纪年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概括表达

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所题文字的历史含义和现实意义,开国大典的盛况,祖国大陆统一的实现

对比鉴别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的异同

讨论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意义、基本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国情感

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

民族团结

新中国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做了许艰苦细致的工作,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这个大好局面是必须加以珍惜的

教学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开国大典相关多媒体、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学期的知识线索,按“资料·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梳理下列“纲要信号”:

┢────────────民主主义革命────────────┓

上溯到1840年→

30年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

3年以来

旧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革命(北伐)→

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三大战役胜利不久,中国共产党就在河北平山的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____,为建立新中国做好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今天我们接着了解,当年怎样在组织机构上完成建国工作。(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讨论回答:毛泽东和周恩来所说的“进京赶考”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新中国的建立、巩固、建设和发展,包括政治、军事、外交、民族、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经济建设。因为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共产党为了替人民打天下,主要从事政治和军事的斗争,在经济建设方面还缺乏经验。)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①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名称、新中国的性质即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共同纲领》还给新中国规定了国家机关总则。《共同纲领》集中体现当时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会议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府主席。

③会议确定了国旗、国歌、国都和纪年方式,

④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开国大典

1、让学生观看第3、4页记载开国大典盛况的插图,开展“接力讲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活动。(可以按照时间、地点、人物、重要讲话、庆典议程等基本要素分解提问、回答)

设问:在开国大典上,人们听到国歌、看到了国旗,这些新中国的象征是怎样确定下来的呢?(回顾刚讲的内容)(是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下来的)

(1)这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与1946年在重庆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九年级历史最新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应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兴起的背景和情况,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体会、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和对世界经济结构及国际经济格局产生的重要影响。

2.在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时,还应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科技发展中应当关注人类生存环境质量,注重可持续发展,趋利避害。学会用已学过的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结合自己的了解畅谈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的改变,以强化对科技革命的感受和体会,或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让学生对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培养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2.通过阅读、处理历史材料,思考、总结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培养运用历史史实,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清楚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已成为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此培养历史责任感,激励积极应对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刻苦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做出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2.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幻灯片:科技革命博览会。

利用多媒体在短时间内展示出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图片,包括火车、轮船、飞机、汽车、电灯泡、电话、电脑、人造卫星等,请学生说一说展示了哪些发明,这些发明分别是哪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导入:同学们通过这些信息、资料可以发现人类三次科技革命中的许多发明对我们的生活起着重要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次科技革命。

出示幻灯片:课题。

导入方式补充:

1.出示幻灯片:杨利伟。

提出问题:图中人物你认识吗?载人航天技术是第几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由此导入,出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1)概况:出示幻灯片材料,介绍二战期间军事科技的发展,如美国为计算炮弹弹道而研制使用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利用原子能技术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践,德国人制造液体燃料火箭用于空袭英国。战后,这些军事技术转为民用并迅猛发展,形成了风起云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

提出问题: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何时?起源于哪个国家?你知道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哪些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你比较熟悉、体会较深的是哪些技术?

九年级历史最新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罗马的兴起、由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罗马帝国衰落的基本脉络;描述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对外扩张和版图范围;概述古罗马的政治体制;掌握《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化,分析罗马共和制崩溃、君主制建立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认识古代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奴隶制性质,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制作年代尺,进一步梳理罗马的兴衰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意义,认识战争的本质,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十二铜表法》;罗马的兴衰过程

教学难点:古代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过一个曾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是哪一个国家?  

生:亚历山大帝国。

古罗马帝国就是地域辽阔的庞大帝国,而帝国的维系主要依靠两大支柱,一是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二是博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德国的法学家耶林曾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_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耶林先生为什么这么说呢?

今天我就一起学习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一起领略古罗马法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罗马城邦

(一)罗马的兴起、征服与扩张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古罗马兴衰时间,理清本课脉络。

提示: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成文法;

公元前3世纪初——征服意大利半岛、战胜迦太基;

公元前2世纪——征服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奴隶起义;

公元前49年——凯撒控制元老院;

公元前31年——屋大维掌握统治实权;

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2世纪——罗马帝国进去黄金时期;

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

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2.教师讲述:自公元前1000年,众多民族迁移到这里,聚居生活,形成了许多城邦。罗马城邦便是在这个时期逐渐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公元前509年,罗马人建立起奴隶制共和国。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后,不断对外扩张,迅速统一意大利半岛,并最终称霸于地中海。 

3.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了解共和国建立后对外扩张的情况,重点了解三次布匿战争。

提示:

第一次——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年——迦太基败 

第二次——公元前218——公元前201年——迦太基丧失了独立地位 

第三次——公元前149——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

4.教师讲述:布匿战争是罗马对外扩张中发生的重大战役。迦太基是非洲北部腓尼基人建立的重要奴隶制国家,它垄断了地中海西部的运输贸易,逐渐富裕强大起来。当罗马人征服意大利南部后,一场与迦太基的残酷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因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所以这场战争称“布匿战争”

5.问题思考:布匿战争有何影响?你如何看待古罗马的对外扩张?(第一问由学生生看书回答,第二问可联系今天的中东局势引导学生讨论) 

提示:影响——罗马共和国争得了地中海的霸权,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6.教师过渡:在罗马共和国中,谁掌握着国家的权力呢?我们再来看看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二)罗马的共和制度

1.图片展示:《罗马的元老院》

2.教师提问:罗马共和国的机构设置情况是怎样的?举出相关史实,认识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提示:执政官、元老院;共和制法律;公民享有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利;元老院是最重要的机构等即可。

3.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十二铜表法》的内容。

提示: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刑法、民法等内容,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

4.教师补充:指十二铜表法(LawoftheTwelveTables),公元前452—451年,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古罗马编订出十个法表,镌刻在十块青铜板上,公布于罗马广场。但他主要由贵族编制并为贵族利益服务,引起平民不满。公元前450年,又增两表,这就是的《十二铜表法》

【实质】

“十二铜表法”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各个方面,基本上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十二铜表法”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奴隶制国家的本质特点。

“十二铜表法”就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

5.教师提问:罗马实行共和制,为什么又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呢?在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里,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提示:在罗马共和国里,奴隶数量多,使用广,他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辉煌的罗马,但是处境悲惨,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在罗马城,每天有2000多奴隶成交,爱琴海上的提洛岛是的奴隶交易中心。 

6.教师讲述:如此多的奴隶,大多数来源于战争或者被征服的居民。如此悲惨的处境让奴隶们苦不堪言。终于,一场声势浩大的奴隶大起义爆发了,它震撼了罗马的统治,加速了共和国的衰亡。(揭示出罗马共和国衰亡的根本原因) 

7.教师过渡:声势浩大的奴隶起义,震撼了罗马的统治。罗马共和国的一些手握军权的将领开始争权夺利。在公元前45年,恺撒以“祖国之父”的名义实行独裁统治,罗马共和国名存实亡,元老院权利日渐衰弱,原来的共和制还能继续维持吗?(必须依靠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帝制) 

目标导学二:罗马帝国

1.建立背景:罗马奴隶主统治遭到沉重打击,军事实力人物为建立军事独裁进行争夺

恺撒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的措施触动了元老们的利益,激起贵族共和派的强烈反对,最终招来杀身之祸。继恺撒之后,各派又经过长期斗争,到公元前30年,屋大维逐渐独揽大权,公元前27年,他开始实行元首制。 

2.帝国建立

什么是元首制呢?元首制的实质是什么?(君主制) 

你认为元首制的建立意味着什么?(罗马共和国由共和国变成了帝国) 

3.版图扩张与帝国前期的繁荣 

罗马帝国建立后,不断对外侵略扩张,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罗马帝国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中国的汉帝国也日渐强盛。古代罗马不但同中国有交往,而且同印度、北欧也有贸易往来。西方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正说明了这一时期罗马帝国繁荣情况。 

这一时期的罗马帝国社会安定,交通安全、税收增加,是罗马的经济繁荣起来,这在历是罗马的“黄金时代”,称为“罗马和平”时期。 

请同学们回忆中国历史内容,说说中国对古代罗马的称呼和两国的交往。

4.教师过渡:繁盛的罗马帝国,统治阶级日益奢侈腐化,享乐成风。最终走向了衰落与灭亡。

目标导学三:罗马帝国的衰亡

1.教师讲述:公元3世纪,罗马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农业衰落,隶农起义,日耳曼人也开始入侵,终于导致罗马帝国走向衰落。4世纪末,帝国最终一分为二。                     

2.教师提问:庞大的罗马帝国为什么会分裂呢?

提示:罗马奴隶制的危机(内因);日耳曼人的入侵(外因)。 

3.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消灭,西欧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有人说西欧的封建社会逐步形成。为什么?(提供资料,日尔曼人实行的氏族制度)                                

日耳曼人为了站稳脚跟,不能实施落后的氏族制度,也不能继续实施落后的奴隶制度,只能选择先进的封建制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历的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后被迫实施中原的封建制度加以比较说明) 

4.问题思考:日耳曼人统治下的西欧出现了新的阶级——大地主阶级和农奴阶级,封建生产关系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逐步形成,请同学们回忆中国历史的有关内容,说说中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并对比中国与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间的早晚,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 

提示:中国从公元前475年开始的战国时期已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早近一千年。

5.拓展延伸:古罗马经历了哪两个重要阶段?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实行了共和制,罗马的共和制和希腊的共和制是一样的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同学们可以小组讨论。

提示: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

相同点:①都实行共和制;②奴隶都没有任何权利;不同点:雅典所有公民都能担任各级官职,能参政议政,而罗马的实权在元老院手里,雅典的公民比罗马公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

三、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欧洲的文明源头之一——古代罗马。古罗马继承了古代希腊的传统,“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恩格斯的论证了罗马文明、希腊文明和欧洲文明间密切的关系。 

板书设计

1.罗马的兴起、征服与与扩张

2.罗马共和国衰落、《十二铜表法》

3.罗马帝国的建立、繁荣与衰亡

九年级历史最新教案篇13

1.教学目标

1.掌握知识脉络(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起义失败→刘邦项羽起义→秦朝灭亡→楚汉之争→汉朝建立)

2.了解其中的成语典故,积累成语故事。

3.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4.本节课通过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进行教学,旨在通过电子课本和丰富的视音频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楚汉之争的性质

教学难点:陈胜吴广起义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1:封面。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师:请看大屏幕。

幻灯2:FLASH影片。

《揭竿而起》

导入:公元前209年,九百多名贫苦农民在陈胜、吴广的带领下揭竿而起,点燃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伐无道,诛暴秦”,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让我们共同走进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学习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幻灯3:课题

“伐无道,诛暴秦”

师:暴,就是残暴的意思。

二、新课讲授:

(一)、秦朝的暴政:

本目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设计的问题从简单的入手,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阅读和思考问题的时,教师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

幻灯4:导学提示。

阅读课文62-63页,并思考:秦的暴政体现在哪些方面?

师:谁描述一下秦的暴政的表现。

生:从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等方面回答。

师:秦始皇好大喜功,穷奢极欲,修建了大量的宫殿和陵墓。请看大屏幕――

幻灯5:宫殿陵墓图片。

师: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请一位同学结合大屏幕的图表,描述秦朝徭役情况。

幻灯6:暴政图表。

生:当时秦朝总人口约2000万,壮年男子约300—400万左右,每年就有近300万人服徭役。可以看出,当时的徭役十分繁重。

师:去掉病弱残疾,壮年劳力所剩无几,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劳动人民却还要把自己收获的2/3上交给国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不仅如此,随时都有可能受到严刑峻法的处治。

师: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更加残暴。谁能具体说说当时黑暗的政治局面?

生:他和宦官赵高狼狈为奸,任意屠杀他的兄长姐妹和文武大臣,政治十分黑暗。在埋葬秦始皇时,二世令大量宫女殉葬,修墓室的工匠也被关在墓里闷死。

幻灯7:知识归纳。

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残暴。

过渡: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以及秦二世更为残暴的统治,使秦朝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们再也忍无可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了。

(二)、陈胜吴广起义:

让学生能够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能够积极学习,并且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分析课本“大泽乡起义”插图和“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幻灯8:学法指导。

同学们学习农民起义,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原因?2.经过?3.结果4.意义。

师:这是我们第一次学习农民起义,同学们可以根据以上提示来学习相关内容。

幻灯9-1:起义原因。

师: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生:公元前209年,九百多名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遇上大雨冲毁了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者就要被处斩。

幻灯9-2.1:直接原因。

戍边遇雨误期,按照秦法当斩。(直接原因)

师:你说出了起义的直接原因。有人认为,如果没有遇到大雨,农民起义就不会爆发。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生1:我认为是这样。如果不下雨,这些农民就能顺利地到达渔阳,尽管受苦,但是没有杀头的危险,所以不会起来造反。

生2:我不这么认为。因为秦始皇和秦二世的统治十分残暴,人们的生活暗无天日。用陈胜的话说:“天下苦秦久矣!”

幻灯9-2.2:根本原因。

秦的暴政(根本原因)

师:这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在这生死关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了。

幻灯9-3:图片赏析。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

师:欣赏课本“大泽乡起义”插图,同位之间描述起义发生时的场景。

生:相互交流。

师:大家谈一谈,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贫苦农民起义后绽放在脸上的笑容;我看到农民们斗志昂扬,高举旗帜,用木棒做兵器的情形;我印象最深的是陈胜振臂高呼,号召起义的情形┉?

师:画面中振臂高呼的就是陈胜,他提出了振聋发聩的口号。让我们一起饱含激情地朗读一下64页竖体字――

生:大丈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壮士不死就罢了,死就死的轰轰烈烈,难道做王侯将相的就是天生的贵种吗?

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陈胜的号召下,广大贫苦农民积极响应。那么,起义的发展情况如何?请看大屏幕――

幻灯10:地图演示

九年级历史最新教案篇14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工业原料。

2.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

3.虎门销烟:

时间: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

经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时间:1840-1842年。

5.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6.鸦片战争影响:

①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7.启示:落后就会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九年级历史最新教案篇15

学习目标:1.能了解西欧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的特点以及_在西欧社会的影响

2.归纳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的意义

3.分析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

4.从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认识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学习重点: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学习难点:

如何理解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解决下面的问题。

1.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其中大的是。后来在它的基础上建立了德意志、、意大利等国。2.8世纪前期,法兰克国家经过改革后,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

3.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等劳动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4.西欧封建社会时期,与教会观点相悖的思想都被称为“”;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

5.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的制度结束,也衰落了。6.东罗马帝国定都,此地原称。

7._________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13世纪末,国家在西亚兴起,15世纪中期,他们攻陷,灭亡了东罗马帝国。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2、我们的问题(学习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提出来向全班同学推荐)

3、老师的问题

①查理.马特改革的时间、内容、后果。

②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③市民阶级的形成及意义

④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合作探究:课文动脑筋。要结合中国历史展开广泛的讨论。

(与东方城市相比,西欧城市的特点就是其从产生起,即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并取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拥有独立的行政、司法、财政等职能.中国城市一般首先是政治统治中心,城市与专制统治同心,而西欧城市对封建制度起离心作用.)

(四)系统总结

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1.法兰克王国的建立(1)时间:(1)东罗马帝国

2.西欧封建等级制度(2)特点:(2)6世纪后

3.罗马教廷的地位和影响(3)斗争:(3)15世纪中期

(4)发展:

(五)巩固训练

1.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的日耳曼人国家是

A.法兰克王国B.法兰西王国

C.拜占廷帝国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2“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局面出现于

A.查里马特改革之前B.查里马特改革之后C.大化改新以前D.大化改新以后

3._产生的时间是

A.公元前6世纪B.公元前1世纪

C.1世纪D.2世纪

4.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的权力是

A.君权B.兵权C.财权D.神权

5.拜占廷帝国就是

A.罗马帝国B.西罗马帝国

C.东罗马帝国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6.拜占廷帝国的首都是

A.安卡拉B.君士坦丁堡

C.巴比伦D.罗马

7.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东罗马帝国在历又延续了大约多少年

A.500多年B.800多年

C.1000多年D.1200多年

8.拜占廷帝国是怎样由盛转衰的?其原因是什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六)当堂反思: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九年级历史最新教案篇16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现象,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培养学生辩证、综合、分析史实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课,结合秦的历史,进行对比,找出秦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大一统之间的联系,并由此得出西汉为何能出现较长时间的强盛局面;通过典故、图片、知识树等教学资料,了解汉武帝统治的史实,认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封建统治思想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汉由贫穷到强盛,使我们认识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政策的调整、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教学重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重点突破: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也是课文前两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的客观条件;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是他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本目的重点是写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课文中未作任何理论性的评析,这就为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留下了充足的空间。教学难点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难点突破:首先,应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其次,要把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核心内容是把儒家学说抬高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再次,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即所谓“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杂之”。最后,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是实行“独尊儒术”的必然结果。教学准备适合本课教学的挂图和课件

复习导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究竟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引入新课“大一统的汉朝”

讲授新课

一、文景之治

1、休养生息的原因和措施

展示材料:

“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羊。”

——《汉书·食货志》

同学们,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

课本的第一段和这则材料真实的反映了西汉初期的经济状况,不光是谷物奇缺,价格昂贵,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那么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分析西汉初期经济萧条的原因有哪些?

2、文景之治

汉朝从刘邦开始包括文帝和景帝三代统治者为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是怎样克服这种困难的?采取了哪些措施?

我们把西汉初年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们针对经济凋敝采取的这些措施叫做“休养生息”或“与民休息”。下面我们把这些措施用关键词把它找出来。

我们从“汉文帝穿的衣服质地比较粗糙,他宠爱的夫人,也不能穿拖地的长裙。帏帐上不许绣花。”这些文字更能体会出当时统治者的朴素与节约,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这种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称为“文景之治”。

请同学们先把课本第三段大字内容看一遍,结合材料思考“文景之治”时的社会经济情况具体表现如何?

出示材料:

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庚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史记·平准书》

“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建立在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基础上的,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是在吸取秦亡教训的条件下开始的。请同学们看课本P68面“动脑筋”的题目,思考讨论秦始皇和汉文帝在修建自己的陵墓上有何不同?他们的做法对你有何启示?

汉初六七十年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大一统的局面出现,也和汉武帝这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统治措施密切相关。请同学们把“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一子目的内容仔细地阅读一次,找出汉武帝即位后面临的社会问题,也即大一统的背景。

除同学们讲的之外,汉初的社会问题还有匈奴仍然威胁北部边境,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土地兼并问题也日益严重等等,这一切,都把加强中央集权提到日程上来。

刚才我们所提到的,都是西汉存在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决定了西汉王朝必须加强中央集权。那么,汉朝当时实行中央集权的条件是否具备?如具备,具备了哪些条件?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下面请同学们从课本上找出汉武帝在面临两大社会问题时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

1、政治:推恩削藩国

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解决诸侯国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2、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为什么要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九年级历史最新教案篇17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学目标

了解____的形成过程及其指导地位的确定,____确立____为党的指导思想。

通过从____的形成到其指导地位确立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地看问题和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认识____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激发学生对总设计师的敬爱之情;认识到____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____。

难点:____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歌曲《春天的故事》1

教师:这首歌唱的是谁?为什么要歌唱他?

学生:____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学生试答)

教师:十一届三____的召开,使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10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设计意图:在《9改革开放》一课的知识基础上由歌曲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____:

一、立足国情,探索特色路;

展示:展示板块

教师:本课我们将通过三个板块进行学习:“立足国情,探索特色路;拨开迷雾,领航改革路;继往开来,走向复兴路。

教师:____在早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做出了哪些贡献?为何赢得“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赞誉?

学生:阅读课文归纳____在早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贡献。

1.提出改革开放:

教师:十一届三____前,____就提出改革开放。因而____是改革开放的。

2、提出四项基本原则:

教师: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不少人在思想和理论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展示:

材料一“改革开放就好比打开一扇窗户,新鲜空气进来了,苍蝇蚊子也是会飞进来的。开窗的目的是为了室内更有生机,而不是为了接纳苍蝇。”

——____

材料二“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必须要装纱窗!”

——习仲勋

思考“苍蝇蚊子”指的是什么?改革开放的这扇“窗户”能不能关上?“纱窗”指的是什么?

学生:“苍蝇蚊子”指的是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

教师:就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人民民主专政;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实质就是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这必将危害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教师:改革开放的这扇“窗户”不能关,就要有纱窗。那么要保证我国的建设不偏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坚持什么?

学生:____强调“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教师: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它使改革开放在初期就具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设计意图:补充材料,更好地体会到中国当时面临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____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

3、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国情出发,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在党的十二大(1982年)上,____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什么思想?

展示: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年____在十二大上的讲话

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所谓“特色”,就是指“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指出了走怎样的建设道路的问题,

4、党的十三大,基本路线、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教师:为了更好地解决这条道路“具体该怎么走,需要注意什么”等问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成功召开,会议有哪些主要内容?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战略部署。

展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战略示意图。

教师:为什么说____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学生:根据说学知识回答。

教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现代化建设中,____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所以说____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设计意图:从____在早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贡献,理解被称为设计师的原因。)

过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遇到了思想上的困扰,使得改革开放步伐放慢。____又是怎样拨开迷雾,引航我国改革开放之路的。请同学们速读本课第二部分第一段。

____指导地位的确立:

二拨开迷雾,引航改革路

1、南方讲话:

展示:

材料一关广梅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书中说到:“……承租多家商店的成功,为她赢得了租赁企业家和女改革家的称号,也让她成为了‘社’‘资’问题的焦点。”

材料二“租赁坐收渔利,带有剥削性质。”“她一个人租赁8个店,在本市形成了一个商业垄断集团,把市场的商品和物价都垄断住了。”“她干的是社会主义吗?”——《中国经济周刊》

材料三:“我无论如何不能理解:过去微利、亏损,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的企业是社会主义,现在有了利润的企业反而是资本主义,真是怪事!”---关广梅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再现历史情境,深刻认识到____南巡讲话的必要性、重要性。)

教师:从材料看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什么问题?

学生:姓“社”姓“资”问题。

教师:关广梅说:“我无论如何不能理解:过去微利、亏损,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的企业是社会主义,现在有了利润的企业反而是资本主义,真是怪事!”请结合课本,用____“南巡讲话”的精神来消除关广梅等人的顾虑。

学生:“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句话坚定了人民改革开放的信心,也成了我国的基本国策。“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发展才是硬道理”。

教师:____的南方谈话是否消除了关广梅等人的顾虑?有何深远影响?

学生:消除了顾虑。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示:歌曲《春天的故事2》

教师: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南方讲话后____体系逐渐形成了。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手段深刻认识到____南巡讲话的重要意义。)

2.十四大、____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表格中的空

教师:在课本44页,我们曾学过党的十四大的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与南方讲话一起,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四大上确立了____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应该走这样的建设道路”。)

展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八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是提前五年完成了到200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1995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7600亿元,扣除物价因素,是1980年的4.3倍,提前完成了“翻两番”的任务,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在中国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中国政府网

教师:党的“十四大”以后的改革成果,证明了____的正确性。那么以后我们必须高举____的伟大旗帜。1997年召开的党的“____”又作出了怎样的决定?(____上把____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必须走这样的道路”。)

展示:展示知识梳理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发展过程。

教师:远见卓识的____、立足国情、开拓创新,终于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教师:思考:从探索中曲折前进到走出一条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____的精髓是什么?

学生:____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任来aik83nian

过渡:历史创造了伟人,伟人影响和改变了历史。踩着伟人的足迹,我们得以走得更高、看得更远,让我们进入第三篇章。

三、继往开来,走向复兴路

1.展示“两次历史性飞跃”

教师: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国历的第一次飞跃。

____则传承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实现了我国历的第二次飞跃。____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不断发展。

2.展示____、____、____报告

(升华)“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历史还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

3.展示:《走向复兴》MTV情感教育

课后习题

测验题目一:

1.原苏联某总理在评价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时说:“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正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这条正确的道路是()

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B.照搬斯大林模式的道路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D.人民公社化道路

2.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它是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现实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开创者是()

A.毛泽东B.____C.______D.______

3.“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曲中的这位“老人”指的是()

A.孙中山B.毛泽东C.____D.______

4.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A.毛泽东思想B.马克思主义理论C.空想社会主义D.____

5.把____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十一届三____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____

九年级历史最新教案篇18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坚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努力探索实践,彻底改变教育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及强化教学质量,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教学要面向全体与个体的发展,力求大面积提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教学目的、要求、任务:

初中历史,要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认识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

初中历史,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初中历史,要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具有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主要内容:

本学期学习中国历史九年级下册,主要是世界史,共23课。八个单元,4节活动课。主要内容是人类文明的开端,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步入近代,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璀璨的近代文化。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册主要重点是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金字塔的建造和汉谟拉比法典,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及作用,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亚历山大大帝东征,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佛教的产生,《荷马史诗》《天方夜谭》,文艺复兴的本质和代表人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原因,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和过程,《人权宣言》的颁,瓦特与蒸汽机,“三角贸易”,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林肯,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和一战影响。

难点有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认识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主的民主政治,为什么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的意义,如何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_的产生和性质,世界古代东西方建筑的重要特点,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及实质,英国资产阶级的曲折性和不彻底性,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对雅各宾派和拿破仑,工业革命,奴隶“三角贸易”,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如何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等。

五、学生现状分析:

从上学期的学生学习状况来看,九年级的学生,优生少,中等生和差生多,学生一遇到疑难问题解决不了。一班和二班的学生,优生、中等生、差生比例差不多。综合来看,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上课发言积极,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就是个别学生手懒,不愿写,针对上面情况,本学期采取提优补差措施,提高优秀率是当前最主要的,使学生的成绩快速提高。

六、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先是要高质量的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要坚持基础性和科学性原则,准确传授基础知识,切实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2、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只有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坚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中获得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课堂教学坚持整体性原则,教学过程中始终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全面整合,使学生全面发展,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实践。寻求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4、教学语言规范,精神振奋,按时上下课,关心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乐意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课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相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

5、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里特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启发学生对历史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减轻学生的负担。

6、有效的作业,是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发现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做到及时批改和反馈。查缺补漏。

七、辅导:

辅导以学习上的优生和暂时的后进生为主,即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各能力,重视知识的查缺补漏和学法上的指导,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及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意志、习惯和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辅导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那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帮助他们发展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培养其创新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多方面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研课题及方案:

本学期以新课改为中心,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为目的。继续用上学期的教研课题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工作实践中要紧紧围绕这一课题,潜心研究,大胆实践,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在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践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并能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健康个性的发展。

九年级历史最新教案篇19

【课程标准】讲述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提纲】

一、原因:封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克里木战争失败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

二、领导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三、内容: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拥有财产,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地主不得任意交换和买卖农民;农民以赎买的方式分到一块耕地(叫份地)和宅旁园地,但农民只有使用权,须花钱向地主购买土地的使用权,称为“赎买”。获得解放后的农民仍归“村社”管理。

四、实质:是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的双重敲诈与掠夺。

五、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六、历史意义

1、积极:使俄国废除了农奴制,缓解了国内社会矛盾,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对俄国摆脱落后状况、实现近代化目标有积极作用。

2、局限: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经济上农民为了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使用权付出高昂代价,背上更为沉重的经济负担。政治上沙皇专制制度依然存在,人民缺乏基本的民主权利。

【重点难点突破】

1、概括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

2、俄国1861年改革的影响:(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阐述)

【本课小结】

第14课 避免革命的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

1、原因:封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时间: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影响:废除了农奴制,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默写小测】

第14课 避免革命的改革——

1、原因:

2、时间: ,:

3、性质:

4、影响:

【训练反馈】

1、之所以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民 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 D.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关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俄国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B.农民可以无偿得到一块“份地”

C.不得再任意交换和买卖农民 D.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 )

A.外来入侵 B.国家的分裂

C.农奴制盛行 D.黑人奴隶制的存在

4、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_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材料二:如果总的看一看1860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归纳指出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材料二认为这场改革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你能说出其中的理由吗?

【学习指导】

请你们相信,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亚历山大二世

沙皇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这段话说明改革限度地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说明农奴制改革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维护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的,它实质上是沙皇政府和地主阶级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敲诈和掠夺。

九年级历史最新教案篇20

知识点归纳: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至6月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

2.地点:巴黎凡尔赛宫

3.参加国:27个战胜国4.主宰国:英.法.美(三巨头)

5、结果:签约①《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②对其他战败国和约

《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和会的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重新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从《凡尔赛和约》关于殖民地问题的规定最能体现出来。

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帝国主义列强实行的外交政策是实力外交政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际地位低下,在外交上没有任何权力,任人宰割。

(启示:属于强权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要提高综合国力等。)

7、作用:凡尔赛体系建立

1919年~1920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同德国、奥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战败国分别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8、国际联盟建立

时间:1920年1月地点:日内瓦主宰国:英、法

实质: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地位: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政治组织。

国联≠联合国。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一个国际性机构,1920年1月成立,1946年4月解散。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一个国际性机构,1945年10月成立至今。

二.华盛顿会议

1、背景:美日在亚太地区矛盾尖锐2.时间:1921年3.地点:美国华盛顿

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4.参加国:九国5.主宰国:英.美.日

6.结果①《四国条约》②《五国条约》③《九国公约》

7.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九国公约》的影响: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九国公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8.影响:华盛顿体系建立

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9、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4、如何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持久?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结果。由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加剧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此外,战胜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也激化了被殖民人民与殖民者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4课经济大危机

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

(1924~1929年)

一、经济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1、危机的爆发: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原因:

①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②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快速增长与人民购买能力的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2.爆发:从美国开始

3.时间:1929至1933年

4.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5.影响•经济萧条,工人失业,人民生活严重恶化,社会生产遭严重破坏.

•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三.罗斯福新政(1933年)

1.目的:消除经济危机

2.手段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措施1.整顿银行2.调整农业3.调整工业(中心)4.举办公共工程

影响: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局限性:并未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罗斯福新政“新”: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与调节

¤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相同点:都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使之适应生产力的水平,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都是成功的探索,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

①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②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③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④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它应完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后的经济改革。②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③根本目的不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④方式不同: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⑤侧重点不同:新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罗斯福新政是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⑥作用不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经济危机的启示:我国经济建设不要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过高过快,而应该有长远目光,致力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和消费水平。

1、新政对我国的启示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需高度重视以增加农民收入;工业是国民经济主导,需振兴民族工业以增强综合国力;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政府要适时适度宏观调控以确保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制度要符合国情不断创新,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借鉴作用:(1)面对社会危机,决策者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走极端,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工业方面加强国企改革,合理调整产业结构。(3)农业方面关注“三农”问题,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如提高农产品价格等,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4)新建许多社会公共工程,解决好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减少失业队伍。(5)改革也是生产力,任何国家和制度要向前发展,必须根据国情进行改革,只有改革才有生命力。等等。

2、罗斯福的精神

学习他在面对危机与困难时表现出的学识、胆略与才干,学习他身残志坚的伟人风范。爱国救民,不屈不饶,乐观自信,改革创新的精神。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现代法西斯的含义

现代法西斯专政是垄断资产阶级对内实行的极端专制的恐怖统治。

法西斯成了专制独裁和暴力恐怖的代名词。

法西斯主义的三大特征:

1、独裁专制2、极端民族主义3、军国主义

一.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工业下降,失业剧增,银行倒闭,外贸锐减,社会矛盾激化。

建立;1933年,____出任德国总理,自称“国家元首”

德国纳粹政权建立的原因: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激发了社会阶级矛盾。以____为首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利用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政府的不满,趁势发展壮大。他们在德国陷于绝望时,不失时机地开展欺骗宣传活动,以美好的许诺,赢得了很多中下层人民的信任,获得了统治阶级和大垄断资本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大力支持,最终掌握了德国的国家政权。

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

内政:在政治上,打击共产党和其它政党,实行纳粹党的一党独裁统治,还强化专政机器,镇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在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焚毁大量进步书籍,妄图毁灭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

外交:撕毁《凡尔赛和约》,疯狂扩军备战,并与意大利、日本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

统治措施:1、制造“国会纵火案”,诬陷打击共产党

2、解散工会,取缔一切政党

3、强化专政机器

4、加强思想控制,焚毁进步书籍

5、迫害屠杀犹太人

6、疯狂扩军备战: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二.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意大利,国内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

建立标志:1922年10月,墨索里尼“进军罗马”

统治措施: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

三.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背景: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也使日本经济受到重创,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日本统治集团迫切要求强化国家政权,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并从对外战争中寻找新的出路。

15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