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初三生物的教案

时间: 新华 九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可以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初三生物的教案怎样写才正确?接下来给大家整理初三生物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生物的教案篇1

目标

1、了解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主要因素;

2、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两种传粉方式,能够举例说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结构特点和人工辅助授粉的意义。

目标

通过识别风媒花和虫媒花,注意培养的观察、实验和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风媒花和虫媒花”对传粉的适应特征,继续树立“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花的传粉方式和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间就要开花,花开才能传粉,传粉的结果是产生种子和果实。植物的这一系列的生理过程,“传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植物,它们的传粉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某一种植物来说,传粉的方式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具有什么样的传粉方式,这与植物本身花的结构有关,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只有了解了不同种植物的传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提高植物的授粉率,为多结果实和种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从教学的安排看,讲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时候,北方的学校已进入了秋季,而秋季开花的植物相对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可根据所在地的环境特点,有计划的提早安排采集的种类、时间、地点。也可以在不同的开花季节,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制成幻灯片以备课上之用。

教法建议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开花现象是有一些感性认识的,所以讲述时要结合学生日常的生活知识,并要强调开花时花的各部分都已发育成熟,花被展开,花蕊显露出来。

对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可以先通过录像或实物,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有的学生误以为玉米植株上雄花的花粉落在雌花的柱头上,也属于自花传粉。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自花传粉的概念,并指出凡是单性花都不可能进行自花传粉。

建议教师要求学生在异花传粉植物生长开花季节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时要设置对照植株(即除未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外,其他方面的情况尽可能相同的植株),只有通过对比,才能看出人工辅助授粉的效果。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花的传粉方式;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

难点:对虫媒花和风媒花的观察和比较。

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设计思想:

对于开花和传粉的概念,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一定准确,所以本节课通过学生对录像的观察和教师

初三生物的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动植物之间的食物链,感知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2、懂得自然界中每一种动植物都是不可缺少的,从而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食物链课件,幼儿集体绘画纸四份,四条食物链的图片,食物链头饰若干,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从动物喜欢吃什么食物引出话题。

2、交代绘画要求和时间。

二、初步探索动、植物间的食物链关系。

1、分析第一组小朋友的画。

引导幼儿找出:庄稼→蝗虫→青蛙→蛇→老鹰。这条因为食物而串在一起的链子关系。

2、分析第二组小朋友的画。

在老师的帮助下,幼儿来寻找画中的链子关系:海洋植物→海洋小动物→虾→灯笼鱼→鲨鱼。

3、分析第三、四组小朋友的画。

把幼儿分成两组分别从第三、四副画中寻找链子关系:蘑菇→兔子→狼;粮食→老鼠→猫头鹰。

4、分析总结出:食物链。

三、通过课件,感知食物链的作用。

每条食物链中都有许多动、植物,假如少了一种能不能行?

在“庄稼→蝗虫→青蛙→蛇→老鹰”这条食物链中:

1、假如地球上所有的青蛙都没有了,蛇会怎么样?

2、蛇都死了,老鹰会怎么样?

3、蝗虫会怎么样?

4、到处是蝗虫,庄稼会怎么样?

5、庄稼都被蝗虫吃完了,会发生什么后果?

6、那么食物链中都有动、植物,能不能少一种?

7、总结出要保持地球上的生态平衡。

四、通过游戏进一步感知食物链的作用。

通过玩食物链的游戏,让幼儿更深层次的感知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且在愉快的游戏中结束活动,保持了幼儿进一步探索食物链的浓厚兴趣。

初三生物的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②了解细菌的形态类型、基本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特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②通过细菌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细菌营养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能力。

3、情感目标:

①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②重视搞好个人卫生。

二、重点和难点:

①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②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细菌的发现

1、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解细菌呢?

2、学生阅读课本58—59页。

3、知道了解巴斯的实验。

(二)细菌的形态结构:

1、过渡:细菌很小,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呢?

2、细菌图片展示。

(三)细菌的生殖:

1、过渡:我们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样繁殖的?

2、课件展示。

(四)课堂练习:

(五)作业:

附板书

第二节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

2、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初三生物的教案篇4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食物链

1.多媒体播放动画片段《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同学们知道刚才的动画片播放的是哪个成语故事吗?

〖设计意图:在课的开始以学生熟知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初步感知食物链。〗

二、寻找、发现——建立食物联系

过渡:中国还有一个俗语叫“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说的跟这个成语的意思有相似之处。这实际上是反映生物间普遍存在的一种什么关系呢?

1.谈话:在这个故事中,谁在吃谁?谁又会被谁吃呢?按照谁被谁吃的关系,你能用简单的符号把它们的关系连起来吗?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连线:蝉→螳螂→黄雀。

2.这种食物关系完整吗?还缺少谁的食物?引导学生补充完整这条食物关系,即在蝉的前面还有“树”。

〖设计意图:先以学生熟悉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一话题,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动物之间的关系上,令学生的兴奋点落在食物关系上。随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自己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能够用连线的方式表示“树→蝉→螳螂→黄雀”的食物关系。悟出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

三、交流、分析——建构食物链概念

过渡:大自然中,有那么多的动物,它们究竟都吃什么为生呢?下面我们进入活动1:动物吃什么?

1.让学生认真观察书本45页的图片,找出图中的动物,指名汇报,教师相机点击课件出现相应的动物,一些小动物如昆虫等,学生容易忽略,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

2.四人小组找出这些动物究竟吃什么,并填写好书本45页的表格。请学生上讲台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汇报。

3.播放《人与自然》中的一段关于昆虫间吃与被吃的视频,学生观看后谈其中的食物关

系。教师相机板书:玫瑰→蚜虫→盲蛛→虎甲。

4.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把从生活中找到的食物关系填进表格里。填好后请两个小组派代表上讲台汇报。

5.根据以上两组所填写的表格,谈发现:这些食物关系是从什么开始到什么结束的?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食物关系都以植物开头,以肉食动物结束。

6.四人小组讨论: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可以分成几类?不同食物类型的动物之间有什么关系?指名汇报,归纳出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三类。

7.教师小结:动物只能从其它的食物中获取营养,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称之为消费者。植物则是生产者,它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食物。

〖设计意图:学生在找出45页的图片中的动物时老师马上在课件中点击出现相应的动物,多媒体的运用为课堂教学服务,形式直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分小组找出自己所知道的食物关系,为认识食物链的含义打下基础,学生并在此过程中明白什么叫生产者、消费者。〗

四、归纳、整理——完善食物链认识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

1.课件出示一片美丽的草原,草原上出示狐狸、鹰、蛇、鼠、兔六种动物。

2.让一位学生上讲台点击课件,找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台下的学生做小老师。教师随机在黑板上连线,把8条食物关系用“→”连起来。

3.教师出示根据以上的食物关系制作出来的食物链模型,并作简单介绍。提出问题:你知道老师是怎样把食物链做出来的吗?引导学生了解制作方法:先用大头笔把各种生物名称写在不同颜色的卡纸条上,然后认真思考它们的食物关系,按照一定的顺序把纸条串成环,并连接起来。

4.课件出示活动2要求:

用不同的颜色纸条表示不同的动物、植物。

在寻找食物的关系时,从绿色植物开始。

代表被吃的纸环始终在上面。

分工合作,可以是一个同学写名称,两个同学串纸环,另一个同学用手将纸环举起来。

5.请一个小组代表上台介绍自制的食物链模型。

6.这样的食物关系一环扣一环,像什么?科学家形象地将这种关系称为“食物链”。

7.引导学生观察每条食物链的最上面,发现食物链的共同点:植物都在食物链的开始。

8.提出简化食物链的要求,如兔和鼠都吃草,把兔、鼠与草扣在一起。四人小组合作。

9.请学生上台汇报,然后拉开食物链。提出疑问:如果将每组的纸环上相同的生物合并成一个环,纸环最后会串连成什么?

〖设计意图:请学生用生动的电脑操作显示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教师随机板书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加的直观形象。小组合作制作食物链模型,理清各种生物的食物关系。展示模型,以纸环链条联想抽象名词“食物链”,加深对“食物链”环环相扣的结构特点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假设将每组的纸环上相同的生物合并成一个环,使学生进而认识“食物网”。〗

五、拓展与思考——了解食物链若被破坏带来的影响

1.草原上食物链断了的后果。

师:草原之所以美,就是因为草原上的生物都存在着这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假如食物链中的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会出现什么情况?先小组讨论,然后指名汇报。

分析:如果没有了蛇,会有什么后果?鹰少了,会出现什么现象?兔子很多的时候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再这样下去,大自然会怎样?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大自然中生物的关系非常紧密,某一种生物对链上的其他生物都有很大的影响。任意一环的消亡,都会对大自然造成重大的影响。

2.因此,我们应该怎样做?

3.教师小结: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努力保护生态平衡。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草原上的食物链出现了问题造成的后果,让学生意识到认识生物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渗透维持生态平衡的思想教育。〗

六、总结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收获,是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使知识系统化。〗

七、作业

观察田野中的动植物,根据这节课所学的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画一张田野食物网。

〖设计意图:让书本上知识生活,再回归生活。〗

7、食物链

树→蝉→螳螂→黄雀

玫瑰→蚜虫→盲蛛→虎甲草狐狸

鹰〖设计意图:板书的设计造型直观,语言简洁精炼,内容充实,重点突出,准确地体现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对建立“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初三生物的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小组讨论,说明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区别,提高分析对比能力。

3.体会生物多样性,提高对动物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区分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之前已经学习了两栖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又有哪些代表生物呢?

(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代表生物有青蛙、蟾蜍、蝾螈等)

播放各种爬行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观察,并提问:两栖动物虽然能在陆地上生活,但仍然没有脱离水环境的限制,那么图中的这些动物是否和两栖动物一样呢?带着问题,引出新课。

(二)新课教学

1.蜥蜴的特征

播放蜥蜴生活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蜥蜴的活动有哪些特点?

教师注意引导观察顺序,师生共同总结。

(蜥蜴的头部后面有颈,因此它的头可以灵活的转动;蜥蜴的四肢短小,不能跳跃,但能贴地面迅速爬行;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

教师继续提问:这些特点对于它们的生活会有怎样的影响呢?拿出准备好的蛇皮让学生亲自感受。

(头部灵活、爬行速度快更容易在陆地上寻找食物和发现敌害,角质化的鳞片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2.蜥蜴的生殖

出示蜥蜴受精和产卵过程视频,并展示蜥蜴的卵模型。提出问题:以蜥蜴为例,爬行动物是如何受精和繁殖的呢?

让学生亲自观察蜥蜴卵模型,并拨开卵壳,观察视频,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蜥蜴在体内受精,将受精卵产在陆地上,卵壳很坚硬,可以保护内部结构,同时也可以防止水分散失。

继续追问:它与青蛙的生殖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对比进行有效区分。

(青蛙在水中受精,并将卵产在水中,幼体在水中生活;而蜥蜴将受精卵产在陆地上,卵外还有坚韧的卵壳保护,使卵能在陆地环境中发育成幼蜥,真正的适应了陆地生活。)

教师补充蜥蜴能在陆地上生活还有肺的作用,要比青蛙的肺更发达,能满足在陆地上对氧气的需求。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将青蛙和蜥蜴的区别通过表格对比的形式进行总结,小组代表进行展示。

3.爬行动物的特征

教师分发多种爬行动物的资料卡(龟、鳖、蛇、鳄等),请学生仔细阅读,并同桌两人共同总结出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师总结补充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上产卵,卵表面有坚硬的卵壳。

(三)巩固提高

教师呈现几种动物,让学生判断是否为爬行动物。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思考人类与爬行动物的关系。

四、板书设计

初三生物的教案篇6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较好地开展八年级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本学期我打算仍坚持以《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为宗旨,以学校的教学核心工作目标“快乐+高效+优质”课堂为指导,以八年级生物《会考指导》为依据,扎实做好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八年级1—6班的生物教学,从今年上学期期末统测的情况来看,各班大部分学生的生物学基础比较弱、兴趣较淡,学起生物没多大劲。因此本学期的教学重心仍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物学基本技能和应试技能的提高为主。

三、教学目标

1、坚持业务学习:深入钻研课改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并结合教学实际交流学习心得,写好学习笔记。

2、利用集体备课小组的力量对教材进行充分讨论分析,把握其深度和广度。统一教案、作业设计、教学进度等等。

3、每周积极参加至少一次集体备课、研讨新教材,轮流说课、集体反思等活动。

4、充分利用电教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备课组内相互学习、帮助,精诚团结。每月定期开展听、评课活动。

6、深入开展教学科研,参与教研课题的研究,按时完成每学年撰写论文的工作。

7、注重实验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创新实验的理解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用图表表述实验和对实验方案评价能力。

8、加强会考试题研究,落实生物课程辅导工作和后进生转化工作。

四、具体措施

1、精心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针对具体学情因材施教;

2、分层次设置课堂反馈练习,使优生得到发展,差生得到提高;

3、定期举行单元考试,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到查遗补漏;

4、引领学生开展复习方法交流等活动,让优生带动差生共同进步。

5、定期开展生物培优和后进生辅基工作。

初三生物的教案篇7

目标

1、了解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主要因素;

2、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两种传粉方式,能够举例说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结构特点和人工辅助授粉的意义。

情感目标

通过“风媒花和虫媒花”对传粉的适应特征,继续树立“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花的传粉方式和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间就要开花,花开才能传粉,传粉的结果是产生种子和果实。植物的这一系列的生理过程,“传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植物,它们的传粉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某一种植物来说,传粉的方式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具有什么样的传粉方式,这与植物本身花的结构有关,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只有了解了不同种植物的传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提高植物的授粉率,为多结果实和种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从教学的安排看,讲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时候,北方的学校已进入了秋季,而秋季开花的植物相对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可根据所在地的环境特点,有计划的提早安排采集的种类、时间、地点。也可以在不同的开花季节,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制成幻灯片以备课上之用。

教法建议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开花现象是有一些感性认识的,所以讲述时要结合学生日常的生活知识,并要强调开花时花的各部分都已发育成熟,花被展开,花蕊显露出来。

对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可以先通过录像或实物,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有的学生误以为玉米植株上雄花的花粉落在雌花的柱头上,也属于自花传粉。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自花传粉的概念,并指出凡是单性花都不可能进行自花传粉。

建议教师要求学生在异花传粉植物生长开花季节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时要设置对照植株(即除未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外,其他方面的情况尽可能相同的植株),只有通过对比,才能看出人工辅助授粉的效果。

教学设计

重点:花的传粉方式;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

难点:对虫媒花和风媒花的观察和比较。

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设计思想:

对于开花和传粉的概念,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一定准确,所以本节课通过学生对录像的观察和教师

18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