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九年级历史样板教案

时间: 新华 九年级教案

教案编写需要依据不同的学科和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以确保教学质量。优秀的九年级历史样板教案是什么样的?下面给大家带来九年级历史样板教案,供大家参考。

九年级历史样板教案篇1

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又称俄国1861年改革)——避免革命的改革。

1.背景(1)根本原因: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直接原因:克里木战争失败激化了国内矛盾。2.时间:1861年;领导人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3.目的:巩固统治,避免革命。方式:自上而下。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内容:农民在获得解放(人身自由)的同时,以“赎买”的方式得到一块“份地”(只有使用权),仍归“村社管理”。

5.实质: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与掠夺。(说明改革限度地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6.影响(作用)(1)积极: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2)局限性:没有改变沙俄的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7.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认识:俄国改革抓住了历史机遇,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是本国重要转折点。启示: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只有不断变革、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发展。二、美国内战(又称美国南北战争)——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

1.根本原因:南北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存废问题。

2.直接原因(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3.时间:1861—1865年;领导人物:林肯。4.内战爆发标志:1861年南方发生叛乱挑起内战。

5.经过:内战初期北方失利,为扭转战局,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两个法令。重要文献:《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内容:从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南部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一律获得人身自由。作用:提高林肯威信;调动人民积极性;扭转了战局。6.结果:北方胜利。性质: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7.影响:(1)废除了黑人奴隶制;(2)维护了国家统一;(3)为美国后来成为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8.林肯:(1)主要贡献:赢得内战的胜利;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国家统一。

(2)评价:是美国历杰出的政治家,领导北方人民赢得内战的胜利。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为美国历史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成为美国历总统之一。(3)学习品质:①个人奋斗,坚忍不拔的精神;②为国家利益社会发展进步而献身的精神。

9.有人认为废除黑人奴隶制后美国黑人从此得到彻底解放,你怎么看?答:这个观点不正确,因为黑人奴隶只获得人身自由并没有民主权利,仍受到不公正待遇,种族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10.北方胜利的原因:(1)北方实力远胜于南方;(2)人心向背:北方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废除黑人奴隶制而战,具有正义性。(3)采取有效措施: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得到民众支持。(4)而南方叛乱,分裂国家,不得人心,失道寡助。

11.“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不望房子崩溃,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林肯(1)材料中所说的“裂开的房子”是指:美国南北不同经济制度矛盾。(2)林肯当选总统后,首要完成

的任务是:维护国家统一。是通过美国内战解决的。方法:武力(军事力量)。三、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

1.背景:内忧: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封建专制闭关锁国(封建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外患:美国打开日本国门,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2.倒幕运动:主力:中下级武士(倒幕派,改革派);结果:幕府统治被。3.明治维新(1868年)(1)目的:“变法图强”、“富国强兵”。(2)人物:明治天皇。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内容:①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②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工业;

允许土地买卖;③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皇军);④文化教育上:提倡“文明开化”,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发展近代教育。——是最有远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其中向西方学习的措施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派遣留学生;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派出使团出访欧美,学习经验和治国方略。

(4)1889年日本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开始有限的宪政统治。

(5)影响:①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②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第一强国;③但也走上对外殖民

扩张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新威胁。

4.日本明治维新的启示:①要善于学习与借鉴先进文明,根据国情有选择取舍;②要重视人才科教兴国。6.日本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对外政策的变化:之前是闭关锁国,之后是对外开放并侵略扩张。四、第二次工业革命:1.时间:19世纪70年代。2.标志:电的发明和使用。3.特点:以电为核心的革命,电力得到广泛应用。4.时代:“电气时代”。

5.表现(内容):①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电力、石油);②新机器、新产品的创制(内燃机、柴油机);③新交通工具的出现(汽车、飞机);④新通讯工具出现(电话、电报)。6.主要发明及成果:①爱迪生(美):电灯、留声机等,被称为“发明大王”。②卡尔•本茨(德):第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的汽车(“汽车之父”)。③福特(美):首先在汽车生产中使用流水线装配工艺。

④莱特兄弟(美):发明飞机(被誉为“航空飞行器的先驱”)。⑤奥托(德):第一台煤气内燃机。7.汽车的普及,人类在交通运输领域进入“汽车时代”。影响(作用):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改变了人类社会面貌和生产方式。方便人们出行、扩大人们视野、密切了人们之间的联系,促进经济的发展。8.西方国家率先进入电气化时代。电力的使用,使人类在材料领域告别“棉花时代”,进入“钢铁时代”。现代工业崛起的标志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的到来。

9.划分两个不同时代的革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由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跨进“电气时代”。10、影响:①经济上: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加,生产领域出现垄断组织;②政治上: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统治基础扩大,社会相对稳定;③文化上:西方国家开始走上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文化水平上升,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并没有根除资本主义社会原有的弊端,仍是人剥削人的社会,贫富差距悬殊。

11.工业革命的启示(结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对国家而言: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人才。对个人而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五、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1918年11月)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具体原因: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疯狂扩军备战。①两大军事集团是:同盟国(德、奥、意)和协约国(英、法、俄)(性质:军事侵略性集团)。②两大事集团形成后的后果(影响):疯狂地扩军备战,使世界局势日益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③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是列争强夺的焦点。

3.直接原因(导火线):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夫妇)。4.开始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5.交战双方:同盟国与协约国;主要战场:欧洲;主要战线:西线。

6.一战的转折点:凡尔登战役(一战中最残酷的战役,伤亡人数最多,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说明战争的残酷性)。结果:德军的进攻被遏止,法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7.结束标志:以同盟国战败而告结束。8.性质:帝国主义间的掠夺战争。(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9.一战的启示(影响、灾难):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是人类文明的一场浩劫。所以全人类应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树立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意识。世界要和平、和谐发展。

九年级历史样板教案篇2

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

三大改造作为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重要历程,做出了重大贡献;因为后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致使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这是有着必然联系的。

二、课程标准

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历史图片和材料,让学生走进三大改造的历史,通过整合明确答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在过渡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你们知道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确立的?又是怎样确立的呢?

教师:在这里我可以先告诉大家,国家是通过三大改造的方式来完成的。请问同学们,那你们知道国家是对哪三个行业进行改造的么?

学生: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教师:同学们,既然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是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来完成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那么对于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要知道的?请说出来,让我们共同探讨。

展示:第5课三大改造

九年级历史样板教案篇3

重点:北美独立战争的起因

难点:种植园经济的性质。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法设计:讲述法;讲解法;历史情境设计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让学生回忆前课《欧洲殖民扩张和殖民主义罪恶》情况。引出新课。

教师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的课前提示,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学。同时教师应当指出,美国的独立战争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而是一次必然的事件,这是为什么呢?(1).战争的起因

边演示课件边讲述

1.英属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美洲最早的居民印第安人,与从欧洲来的大批移民共同开发,经过一百多年的开拓、各地经济往来与交流,北美十二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特别是北部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发达,造船工业成为主要的工业部门。南部种植园经济,主要种植烟草、蓝靛、甘蔗等以商品为主的经济作物,主要供应欧洲市场。这里教师应当提出:种植园经济性质是什么呢?教师接着指明,它进行的是商品生产,它又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种植园主既是地主、奴隶主,又是农业资本家。这就是它的性质。

2.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从欧洲到北美殖民地移民主要是英国人,其次还有德、法、荷兰、瑞典等国人。他们经过长期开拓和经济的频繁交流,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英语作为统一的语言,这样就由来自欧洲的移民融合的新民族--美利坚民族形成了。

3.英国殖民压迫、掠夺

英国政府面对着北美人民的反抗采取了什么政策呢?疑问性的提出问题后,教师指出:是严厉地采取了掠夺、压迫的高压政策,对北美人民的反抗斗争,派军队武力镇压。北美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组织起来准备武装斗争。

4.北美人民积极要求摆脱英国压迫争取民族独立

北美殖民地人民,对英国竭力压制北美经济发展和永远把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作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表示极大不满,反抗斗争日益高涨。让学生看课本84页《波士顿倾茶事件》插图。教师指出:北美人民的反英怒火,到了一触即发的时刻了。这样,波士顿的倾条事件就成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

综合上述因素,美国的独立战争这一事件的爆发不是偶然的。1775年4月来克星顿的枪声,是北美独立战争的开始。

教师可以将美国独立战争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进行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

(2)、独立战争的经过

1.爆发-一来克星顿的枪声

由于人民群众的积极参战,在来克星顿打败了偷袭康科德的英军,这一战役就是独立战争的爆发。让学生记住"1775年4月"这个战役的时间。它也是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时间。教师结合自制的教学课件让学生明确来克星顿的位置。

2.建军-一大陆军、华盛顿

教师讲述,独立战争爆发后,1775年5月在费城召开了第二届大陆会议。会议决定建立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教师疑问性的提出:华盛顿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设计让学生讲述,然后教师补充。

3.建国--《独立宣言》发表

大陆会议于1776年7月4日发布了《独立宣言》。利用课件讲述。

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

这次战役增强了美国人民争取战争胜利的信心,也为美国抗英战争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成为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5.胜利--约克镇战役

6.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3)、1787年宪法的制定和联邦政府的成立

教师结合以文简要讲述这两个问题,向学生交待清楚即可,不多的展开。教师只说明:美国独立后。在1787年制定了一部宪法,历称"1787年宪法"。现在的美国宪法,就是1787年制定的。根据宪法的规定成立了联邦政府.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让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加以理解。

(4)、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性质及其意义

1.胜利原因

教师讲述胜利原因时,首先启发学生分析战争初期美英双方力量的对比,美方处于不利地位,教师利用教学课件中的柱状示意图分析英美双方的力量对比,通过数字加深学生的印象。明?quot;孤证不利"的观点。即分析战争胜负要从史实出发,从战争对立双方的具体情况去寻找原因。对北美独立战争胜利原因的探讨可采取历史情境设置的办法。将全班分成两大阵营分别代表美英双方。站在本方立场上总结得失。为活跃气氛可以选出两方的统帅整理本方观点。

2.意义

教师启发性提问,大家分析思考独立战争的意义影响是什幻回答课本上提出的间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如下;(1)_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使美国赢得了独立;(2)有利于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了道路;(3)对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明确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双重性质。这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突出特点。

【巩固小结】

美国是世界上的重要国家,综合国力强大。它为什么能够在短短300多年的时间内有如此迅速的发展。要找到答案,就需要从美国的起点入手。而独立战争正是美国的起点极大地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当时大的历史环境看拦懒⒄秸窃缙谧什准陡锩闹匾槌刹糠郑谑澜缃飞险加兄匾匚弧?

探究活动

北美独立战争时开国元勋故事会

步骤:

1.教师选出有一定水平的同学几名。

2.分配任务:查找华盛顿,富兰克林,杰斐逊,汉密尔顿等开国元勋的资料。

3.在教师的指导下,加以整理,口语化形成故事稿件。

4.选择时间和教室。

5.开展故事会。

北美独立战争胜利原因

采取历史情境设置的办法对北美独立战争胜利原因进行探讨。将全班分成两大阵营分别代表美英双方。站在本方立场上总结得失。为活跃气氛可以选出两方的统帅整理本方观点。

九年级历史样板教案篇4

能力目标:1.了解和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2.掌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3.掌握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4.掌握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通过对《国家工业复兴法》的讨论、分析,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历程有较辩证和全面的认识。“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难点:经济危机中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一些内容。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些会议?各有何作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世界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这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出示课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对稳定的时期)

二、繁荣及其崩溃

(1)这一时期经济增长迅速快的表现是什么?

师:这一时期的经济可以用“繁荣”来形容了。这一切使资产阶级得意忘形,认为资本主义取得了“永久的稳定”当年就任美国总统的胡佛说:“他将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一只鸡,家家有一辆汽车”话音落下不久,爆发了历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

(1)原因

师讲解:①销毁商品的原因:垄断资本家要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在当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垄断资产阶级盲目扩大生产,较比较之下,人民的而消费能力没有相应提高,产品销售部出去,引起产品积压。“物依稀为贵”才能维持商品价格,(就是生产与销售的矛盾)这也是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②暴露的本性:资本家的残忍,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2)经济危机开始的时间、地点、标志

讲解:股票市场价格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繁荣,股票就升值,人们就会抢购;反之经济凋敝,股票就贬值,人们就会抛票。黑色星期四让经济危机从此开始,并迅速蔓延到美国,进而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经济危机的特点

出示课件:结合两幅图片经济危机有什么特点?

(4)影响

出示课件:这次经济危机有何影响?

当这样一场经济大危机向整个资本主义袭来的时候,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改善本国的经济形势。

三、罗斯福新政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受到的损失,面对危机,胡佛政府一筹莫展,仍然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致使经济危机更加严重,人民怨声载道。1932年罗斯福以候选人的身份竞选美国总统美国记者就危机中的具体问题采访罗斯福,罗斯福对每一问题作出详细的解答,针对性制定方案以解决美国面临的问题。下面是记者提出的问题,如果你是罗斯福,你会采取何种措施解决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

罗斯福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出众的口才,卓越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克服危机的决心和方法,使对手黯然失色,以绝对优势当选美国第32任总统。也是美国历连任4届的总统。罗斯福解决危机的方法就是实行新政。(出示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①新政的中心措施?

②新政的特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师总结:到1933年夏100万雇主表示愿意遵守规定,900万工人在蓝鹰的标志下工作。这样资本主义从无政府状态纳入到有控制的轨道,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通过上述对工业的调整等一系列措施使美国经济逐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数字是的例证。(出示课件)

③评价

四、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它是资本主义历最深刻、破坏性的危机。在危机的沉重打击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找对策。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使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和,为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向前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罗斯福也因此成为自林肯以来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总统而永载史册。但德国和日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下节课我们将研究它们的变化。

九年级历史样板教案篇5

学习目标:掌握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简述世界大战的欧洲、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基本史实。了解德国纳粹党迫害犹太人的简况和19世纪30年代“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

学习重点: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欧洲、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学习难点:经济危机与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关系。

自主学习:快速阅读教材全文,并将答案写在导学案上。并用双色笔在课本上勾画出知识点及重难点,记录自己的疑惑点。

(一)纳粹政权的建立

1、背景:年的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德国,激化了社会矛盾。以_________ 为首的法西斯组织 ____ ,利用社会各个阶层 _________ 的不满,趁势发展壮大。

2、建立与影响:年 上台,逐渐集 和 大权于一身,称为国家元首,着手建立法西斯 统治,标志世界大战 洲策源地的形成。

3、德国法西斯罪行:①利用“ _________ ”,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士。 ② 解散一切工会,取缔了除_________ 党以外的所有政党,独裁专制。③加强思想控制,焚烧大量 _________ ,妄图毁灭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 ④掀起反犹狂潮:希特勒早在《 》中,就叫嚣犹太人是德国的“ _________ ”。希特勒执政期间,一步步加紧对 _________ 人的迫害。他们被剥夺了德国_________身份,不得 _________ ,不许担任_________,不能从事教师职业,限制从事自由职业;不得参军;严禁与 _________ 人通婚等等。

(二)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1、背景:一战后,意大利经济衰退,政局会混乱。

2、1922年,_________标志意大利法西斯专政建立。(意大利法西斯的头目是______________。)

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背景:经济危机打击了日本,激化了国内矛盾。

2、1936年,日本军部内部的_________通过“二二六兵变”事件控制了政府,标志着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世界大战的 洲策源地的形成。

3、20世纪三十年代后半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法西斯国家相互勾结,结成了侵略性的_________集团,称为“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又叫_________,给世界和平带来严重威胁。

4、试着比较: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美国和德日分别是怎样摆脱危机的?分别有哪些影响?

九年级历史样板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体系;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及主要内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思想教育:通过本课讲述使学生认识:①巴黎和会是战胜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它和华盛顿会议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暂时妥协的结果,不能维护世界和平。②国际联盟是帝国主义维护战后世界统治秩序的工具。

3.能力培养:通过讲解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争夺霸权的表现,培养学生依据经济和军事实力来分析帝国主义外交政策动向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凡尔赛和约》。②《九国公约》。

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辅以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与学生共同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说明战胜国集团企图根据变化了的各国实力对比关系重新分割世界,他们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对世界统治的新秩序。

(讲授新课)

一、战后的“新秩序”(板书)

1919年1月,战胜国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和会。27个国家参加会议,实际最后决定权操纵在和会的“三巨头”手中。(请学生看教材《巴黎和会“三巨头”》图和小字内容,了解各大国争霸图谋和矛盾,然后补充讲解)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美国有位历史学家说:“凡尔赛和约的制定者……是在恨、贪、惧的气氛中集合于巴黎的。他门怀恨敌人,贪婪殖民地和赔款,恐惧布尔什维主义。”

(请学生阅读教材凡尔赛和约内容,概括成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5个方面,教师讲解与组织学生讨论穿插进行)领土问题,请同学们对比教材战前与战后欧洲地图中德国疆域变动情况,德国丧失了近 1/8的领土和1/10的人口。这样残酷的规定对德意志民族心理上会造成什么影响?军事方面,请同学们联系德国十一月革命这个背景,考虑“只准保留陆军10万人”这项规定的双重目的--既防止德国军事力量威胁协约国,又为德国保留镇压国内革命力量的相当兵力。殖民地方面,“委任统治”权规定的实质是什么?(使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披上"合法"外衣。)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但是,我们怎样看待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规定?(帝国主义大国漠视弱小国家正当的民族权益)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它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复仇主义的种子,并为后来希特勒所利用。和会一结束,德国复仇主义者便喊出“凡尔赛和约”口号。

继凡尔赛和约后,协约国又先后同战败的奥、保、匈、土签订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维护这个"新秩序"的工具就是国际联盟。

二、国际联盟(板书)

创设国际联盟的主张是美国总统威尔逊首先提出来的。它曲折地反映了饱经战祸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根除战争,保障和平的愿望。盟约中有维护和平、制裁侵略的漂亮辞句,但这不过是战胜大国争霸世界的障眼法。特别是关于瓜分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规定,暴露了这一机构的帝国主义性质。威尔逊原本指望利用国际联盟来实现美国对世界的领导,但创设国联的主张一经列为巴黎和会的重要议题,国联就成为推行英、法意志的工具。所以,美国最终没有加入国际联盟。

三、华盛顿会议(板书)

为了协调帝国主义列强间的争霸关系,在美国倡议下,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包括中国在内的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会议的主要内容:《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和《九国公约》(板书)

早在1902年英日缔结同盟条约,相约互相维护其在远东地区的利益,这成为战后美国在这一地区扩张的极大障碍。在美国的压力下,英、法、日、美缔结《四国条约》,取代了英日同盟。

争夺海军优势的斗争近乎于疯狂,最终达成的妥协规定了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请学生看《五国海军协定规定的限额》表,讨论分析这种规定对英、美、日的不同影响。教师归纳讲解)英国丧失了传统海上优势;美国取得与英国平等的海军军备权;日本海上强国地位得到欧美列强承认。

日本利用欧美国家忙于“一战”厮杀的有利时机,侵华势力急剧膨胀,独霸中国态势日趋明朗。这直接损害了美国侵略中国的“门户开放”原则,引起美英等国的忌恨和不安。中国问题成为华盛顿会议的另一个重头戏。在美英的压力下,经中日双方交涉,日本被迫同意放弃一部分侵略中国的权益。(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相应内容。提问:中国收回山东等部分主权,能否仅仅看作是美英压力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并明确:这首先要归功于中国人民坚持不懈地开展的反帝救国斗争。)

1922年2月,与会九国代表签署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公约表面上宣称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实际上对中国代表提出的收回关税自主权、取消领事裁判权、放弃各国在华势力范围等合理要求置之不理。公约的核心是列强确认并同意把“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它们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华盛顿会议是在承认美国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占相对优势的基础上,削弱了英国在远东的势力,遏制了日本的扩张势头,使中国又回复到受列强共同主宰的局面。它与巴黎和会共同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完成了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爪分世界的安排。

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请同学们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存在哪些重大矛盾,说明这一体系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的原因。(归纳学生分析并讲解)首先,这个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帝国主义列强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基础上,随着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矛盾的激化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必然动摇这一体系的基础。其次,各战胜国的扩张野心并未得到、也不可能得到完全满足,特别是日本和意大利认为自己所获甚少,美国没有批准凡尔赛和约和拒绝加入国际联盟,已经使这个体系出现了解体的裂痕。

九年级历史样板教案篇7

《民族团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民族工作的成就。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3.过程与方法:归纳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及突破

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可以通过设疑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的生动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及突破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对这首《爱我中华》一定非常熟悉,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一课。

师:中华文明在几千年发展的历程中通过兼收并蓄,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多元文化的特征。首先,老师想知道同学们对我国的民族知识了解多少。咱们来进行一个民族知识小竞赛怎么样?(学生抢答)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

师: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生: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占主体,在全国总人口中占92%,少数民族有55个占8%。

师: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学生看图说分布特点)

生:汉族集中的地区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从全局上看,各民族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大杂居。从局部来看,在一个民族生活的地区里,又有其他民族相对集中地生活在一起(例如,天津市汉族为主,但是天穆一带又是在津回民的聚居区)这叫做小聚居。

师:这种特点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人口流动形成的。这种分布特点决定了各民族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新中国建立后各民族一律平等,在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就明确规定:——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师:为什么实行这一制度呢?请同学们以藏族为例,探讨在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友好交往: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和吐蕃关系友好(和亲、会盟)。

(2)管辖:元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清朝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置驻藏大臣与_班禅共管西藏。

(3)反抗斗争:近代1888年和1904年,英帝国主义先后两次发动了对中国西藏的侵略战争。英勇的西藏军民奋起抵抗,同英国侵略军进行了殊死斗争。

(4)和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西藏宗教领袖班禅大师致电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1951年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西藏获得了和平解放。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②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合作互助,共同发展的民族关系。

③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高度的政治认同。

(学生读图找到我国设立的自治区。)

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优越性有哪些?

活动:请同学们以藏族人大代表的身份,在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上分组模拟西藏人民如何管理本民族事务

①组-针对近期发生在西藏的_,联系西藏解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发表一份谴责声明

②组-商定一项大型基础建设项目,以提高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组-利用西藏的资源优势,与外商洽谈一个招商引资的合资项目

④组-从文化、教育、民族节假日、工作时等方面制定一项民族优惠政策

A.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例:西藏自治区人大代表的构成中少数民族代表占80%以上。西藏的门巴族虽然人口极少,但在全国人大中还有自己的代表。这表明西藏各族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也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B.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例:西藏立法和行政机关在执行全国法定节日的基础上,还将“藏历年”和“雪顿节”等藏民族的传统节日列入自治区的节假日。根据西藏特殊的地理因素,自治区把职工的工作时间每周定为35小时,比全国法定职工周工作时间少5个小时。西藏自治区还有变通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权利。少数民族有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更好地照顾到本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C.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D.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那么在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下,我国如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的呢?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地区基本上还处于封建制、农奴制,甚至是原始公社制度等落后的社会经济形态下。经过广泛深刻的民主改革,各民族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产业发展

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因素,少数民族地区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极其薄弱,因此建国后我国首先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师:青藏、川藏、新藏等公路是什么时期修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这条川藏公路,蜿蜒于群山之间,人民解放军在修筑这条公路时,克服了高原冻土、泥石流、雪害、山体滑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终于使这条公路于1954年12月正式通车。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世界屋脊之上也有了电气化火车呼啸而过的身影。这些工程密切了内地和边疆的联系,它们为边疆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发展农牧业经济,加大改革的力度

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产业主要是畜牧业、畜产品加工如毛纺、皮革制造等等。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传统产业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少数民族地区也紧跟对外开放的步伐,在这些地区国家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

师: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面临着什么发展机遇?(国家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西部大开发的原因: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十几年来,这种差距还呈拉大趋势。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社会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广大西部省区地处祖国边疆,是少数民族集中聚居的地方。多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西部民族和宗教问题搞_和分裂活动。维护和保持民族地区的稳定,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分裂我国的阴谋,很关键的一条,就是不断加快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宁的大好局面。

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项目中最让西部人动心的是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两大世纪工程,这样不但能使西部人走向富裕,同时也能为东部建设贡献力量的工程。

4.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高考招生对少数民族实行照顾的政策。为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国家还派出了大批的支边干部。孔繁森是杰出的代表。(课件演示)孔繁森是新时期优秀党员的杰出代表,更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的楷模。

小结: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你们想一想,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呢?如何与少数民族的同学相处呢?

最后,让我们衷心地祝愿中华大家庭团结兴旺,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

九年级历史样板教案篇8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二战后五十多年来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讨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与基本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通过列表、制作示意图,反映美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大致情况,培养学生根据图表、数据说明有关历史现象的能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与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从而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内涵,领会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难点: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受制于政治形势。战后美国经济的周期性发展,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讲授新课:

把“硅谷”并作简单介绍,以景触情,激发学生学习“美国经济的发展”的兴趣,提问“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是如何创造的?”,由此导入新课。

先指导学生看书,制表来概括本课主要内容。

时期

表现(特点)

原因

五六十年代

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繁荣

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

改善人民生活,创造经济发展环境

七八十年代

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

经济发展弊端显露;受到危机严重打击

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90年代

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改革社会经济;

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一、战后的繁荣

原因: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改善人民生活,创造经济发展环境。

二、 危机和经济调整

原因:经济发展弊端显露;受到危机严重打击;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三、新经济的出现

原因:改革社会经济;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

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P50页图片说明的问题:

“互联网”显示了美国经济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更能说明美国高科技的发达、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强以及科技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等。

组织讨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或“基本特点”时,注意提示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和现实情况,运用从具体的历史事实中引出结论的方法,做到言之有据地分析说明问题。例如“特点”,从发展过程上看,五六十年代出现繁荣,七八十年代遭遇危机与通货膨胀,90年代稳定发展,21世纪初又发生经济衰退,这显示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从实力地位上看,尽管发展出现波折,但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仍处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前列,是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国家。从主导产业上看,经过了传统工业到新兴工业再到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高。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政治需要。

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学习本课,要求学生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掌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要使学生认识:用图片或表格形式列出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变化情况,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图、表、数据等说明相关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战后西欧、日本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学习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以此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难点:“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

讲授新课:

向学生展示《重建柏林》和《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的比较》,让学生从图表中直接感觉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步伐,并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战后西欧和日本为什么能够获得迅速发展?也可运用教材上有关“欧盟”的几张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欧盟”的前身是什么组织?这个组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它们的建立对世界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等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后,再导入新课。

九年级历史样板教案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法兰西第一共和国;雅各宾派专政;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法典》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独创、灵敏的思维品质;从多种角度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历史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重大意义和历史作用;通过对拿破仑帝国败亡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战争的性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人权宣言》;拿破仑帝国

教学难点:雅各宾派专政的特点与作用;对拿破仑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也是愚昧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双城记》 

《双城记》描写的是法国大革命前后发生在巴黎和伦敦的故事,它展现了法国大革命在历的进步性,同时也反映出法国大革命的进程是激进的,很多无辜的人受到伤害。历史真如《双城记》描述的那样纷繁复杂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去探寻它的真相,看看法国大革命究竟是一场怎样的革命?它又带来了哪些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1.革命背景分析:

(1)革命前尖锐的阶级对立——政治原因

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比英国革命要晚大约一百五十年,当英国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法国还处于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时期,阶级关系处于十分尖锐的对立状态。它表现为:法国社会被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他们占人口总数不到1%,但却占有全国土地数量的2/3,并不承担任何纳税义务。而广大的第三等级却承担着国家的赋税和其他封建义务,尤其是工人、城市平民和广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他们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尖锐对立的阶级关系,使法国社会如同到处堆满了干柴,随时都有爆发革命的可能。

(2)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统治的矛盾——经济原因(根本原因)

18世纪下半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很大发展,纺织业、冶金业和采矿业的发展最为迅速,其发达程度居欧洲大陆首位。对外贸易也得到迅速发展。但封建专制统治却成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其表现为:封建政府不断提高税收;全国各地关卡林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对此,资产阶级十分不满,他们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封建特权,反对专制统治。

(3)启蒙运动的影响——思想原因

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出现和广泛传播,为法国大革命和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作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

综上所述,18世纪晚期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意识方面,都已经出现全面危机,专制统治已成为法国社会发展的障碍。封建王朝的统治危机,使它无可挽回地陷入了绝境,这不仅削弱了它的统治力量,也为法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目标导学二:法国大革命的过程

1.导火线:财政危机引发的三级会议召开.

2.法国大革命的过程:

(1)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爆发):大资产阶级掌权;颁布《人权宣言》

①《人权宣言》体现了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自由”“平等”的口号,具有进步意义。

②《人权宣言》明确保障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本质。

(2)建立共和国(吉伦特派):处死国王

①法国一开始并没有废除国王,而是结束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保留了君主统治;

②法国革命是一个前进过程;

③人民群众是法国革命的主力军。

(3)巴黎人民起义(雅各宾派):法国大革命高潮

①雅各宾派在革命危急关头掌握政权,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稳定了法国的局势,把大革命推向了高潮。但其政策存在负面作用,用恐怖政策消除异己,成为最终垮台的原因。

②雅各宾派统治被_只代表了法国大革命高潮的结束,而不是资产阶级的失败。

(4)拿破仑发动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3.法国大革命的意义

(1)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2)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

(3)法国大革命的彻底性为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目标导学三:拿破仑与法兰西第一帝国

1.拿破仑的活动

初露锋芒——政变夺权——建立帝国——颁布法典,对外征战——远征失败,被迫下台

1799年——1804年——————————————————1814年

2.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性质——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权

3.拿破仑的内外政策

(1)对内政策:颁布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典》——将革命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2)对外政策:打击反法同盟——前期是具有正义性质的民族战争,后期变为军事侵略。

4.拿破仑帝国覆亡的原因

(1)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及战争使法国国内矛盾激化;

(2)欧洲大陆封建势力远远大于资产阶级力量。

5.评价拿破仑

(1)拿破仑保留了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成果,并通过战争的方式把法国革命的成果推广到欧洲其他地区,使资本主义文明得以在欧洲传播——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2)拿破仑后期战争变成了侵略性质,损害了其他国家人民的利益,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三、课堂总结

跌宕起伏的法国大革命已经过去200多年了,断头台成为酒吧的摆设,拿破仑长眠于荣军院,但《人权宣言》将永远铭记着自由、平等和民主,《法典》早已成为欧洲各国民法典的蓝本。与其说拿破仑帝国是法国大革命的继续,不如说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脚步将永不停歇。现在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依旧充满着激情,但是面对欧债危机,法国该何去何从?我们将拭目以待。

板书设计

1.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2.法国大革命的过程

3.法国大革命的意义

4.拿破仑与法兰西第一帝国

九年级历史样板教案篇10

学习目标:

1、知道南方古猿等早期人类代表、人类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

2、知道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形成的原因,特点。

3、理解父系氏族代替母系氏族的原因及后果。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南方古猿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更替

难点是科学地看待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课堂导入: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人类起源神话,比如我们中国流传女娲造人说,而西方盛行所谓的上帝造人说。这些都终归是神话传说,没有科学根据,那么科学的人类人类起源论是什么?我们学习了第一课人类的形成就清楚了。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人类的出现

1、多数人类学家认为,现代人类可能是从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使用天然石块、木块做工具,还属于,其生活地点是。

2、正在形成中的人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学会了制造工具,最终与猿类分道扬镳,出现了完全形成的人,人类大约是在前形成。

3、我们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哪四个进化阶段?我们中国的元谋人,北京人,丁村人和山顶洞人分别属于哪个进化阶段?

4、当今世界上的黄、白和黑种人这三大人种是在什么进化阶段出现的?形成的原因是?

二、氏族社会:

1、人类最初经历的是,分为氏族和氏族两个时期。其共同点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公有制。不同点是:。

2、父系氏族后期,由于的发展,有了剩余产品,出现了制和制,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合作探究:

1、课本第三页动脑筋。

2、第五页活动与探究。

精讲点拨:

1、直立行走使双手解放出来,为古猿学习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大脑发育提供了可能,是进化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而火的使用是古猿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之后产生的,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并非决定性变化。

2、氏族社会的解体可利用图示去理解:

达标检测:

1、广袤富饶的非洲大陆是黑人的故乡,也是人类的发祥地,约300万年前,生活在这里的早期人类是:

A、印尼爪哇人B、南方古猿C、尼安德特人D、克罗马农人

2、人类最初经历的社会是:

A、原始人群B、氏族社会C、奴隶社会D、封建社会

3、人类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

A、使用天然工具B、能直立行走

C、会制造工具D、能采集果实

4、世界三大人种不包括:

A、白色人种B、黄色人种C、棕色人种D、黑色人种

5、导致人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长期影响B、进化阶段不同

C、体貌特征不同D、封建社会生活习俗不同

6、材料一:人类的生产工具十分原始,物质匮乏,人们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

材料二:人们不再杀死战俘,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以便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产品。

(1)材料一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哪一阶段?

(2)材料二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那一阶段?为什么不再杀死战俘?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原因是?

参考答案:BABCA原始社会早期;父系氏族后期;为了增加劳动人手,保存了劳动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

拓展提升:

父系氏族代替母系氏族的原因有?

(1)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2)手工业的进步(3)男子主要从事犁耕农业和畜牧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4)婚姻关系相对稳定,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A、(1)(2)B、(3)(4)C、(1)(2)(3)D、(1)(2)(3)(4)

课外作业:

选做题:神创造了人,是对人类起源的错误解释,但这类传说为什么能流传至今?多种渠道查阅资料,得出结论。

知识梳理:

九年级历史样板教案篇1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现象,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培养学生辩证、综合、分析史实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课,结合秦的历史,进行对比,找出秦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大一统之间的联系,并由此得出西汉为何能出现较长时间的强盛局面;通过典故、图片、知识树等教学资料,了解汉武帝统治的史实,认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封建统治思想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汉由贫穷到强盛,使我们认识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政策的调整、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教学重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重点突破: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也是课文前两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的客观条件;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是他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本目的重点是写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课文中未作任何理论性的评析,这就为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留下了充足的空间。教学难点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难点突破:首先,应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其次,要把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核心内容是把儒家学说抬高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再次,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即所谓“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杂之”。最后,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是实行“独尊儒术”的必然结果。教学准备适合本课教学的挂图和课件

复习导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究竟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引入新课“大一统的汉朝”

讲授新课

一、文景之治

1、休养生息的原因和措施

展示材料:

“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羊。”

——《汉书·食货志》

同学们,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

课本的第一段和这则材料真实的反映了西汉初期的经济状况,不光是谷物奇缺,价格昂贵,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那么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分析西汉初期经济萧条的原因有哪些?

2、文景之治

汉朝从刘邦开始包括文帝和景帝三代统治者为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是怎样克服这种困难的?采取了哪些措施?

我们把西汉初年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们针对经济凋敝采取的这些措施叫做“休养生息”或“与民休息”。下面我们把这些措施用关键词把它找出来。

我们从“汉文帝穿的衣服质地比较粗糙,他宠爱的夫人,也不能穿拖地的长裙。帏帐上不许绣花。”这些文字更能体会出当时统治者的朴素与节约,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这种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称为“文景之治”。

请同学们先把课本第三段大字内容看一遍,结合材料思考“文景之治”时的社会经济情况具体表现如何?

出示材料:

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庚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史记·平准书》

“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建立在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基础上的,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是在吸取秦亡教训的条件下开始的。请同学们看课本P68面“动脑筋”的题目,思考讨论秦始皇和汉文帝在修建自己的陵墓上有何不同?他们的做法对你有何启示?

汉初六七十年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大一统的局面出现,也和汉武帝这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统治措施密切相关。请同学们把“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一子目的内容仔细地阅读一次,找出汉武帝即位后面临的社会问题,也即大一统的背景。

除同学们讲的之外,汉初的社会问题还有匈奴仍然威胁北部边境,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土地兼并问题也日益严重等等,这一切,都把加强中央集权提到日程上来。

刚才我们所提到的,都是西汉存在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决定了西汉王朝必须加强中央集权。那么,汉朝当时实行中央集权的条件是否具备?如具备,具备了哪些条件?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下面请同学们从课本上找出汉武帝在面临两大社会问题时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

1、政治:推恩削藩国

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解决诸侯国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2、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为什么要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九年级历史样板教案篇12

知识目标了解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步伐,又具有明显的保守性;

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综合理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内容等

情感目标从历史发展趋势观察,洋务运动包含一些成功的因素,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但它作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却明显地失败了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学习方法]

1、学生阅读课文、插图、资料等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解决自主学习中的导学问题。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没有解决的问题。

3、整理导学案,记忆重点问题。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快速浏览课本并解答下列问题,解答的同时要划在课本上,并尽量记住。)

1、战争后,清政府中一些握有实权的官僚主张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机器设备与科学技术,兴办___________,这些人被称为___________。

2、洋务运动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在地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从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企业中,属于军事工业的是______________

4、洋务派筹办海军的时间是____________--洋务派筹建的海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洋务派兴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是年

6、标志了洋务运动彻底破产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洋务派兴办的新式学堂,培养的人才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洋务运动内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共同提高)

1、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想一想,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2、结合现实,谈谈洋务运动的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吸取?

九年级历史样板教案篇13

一、内容标准

本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4课)共有三个子目,分别是:列克星顿的枪声、《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第一目讲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开始的标志事件,第二目讲述《独立宣言》的颁布、内容、标志及评价和独立战争的结束,第三目讲述美国独立战争后为巩固成果颁布的1787年宪法的内容及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九年级学生。他们有一定的历史学习基础,思维比较活跃,但是对于美国的知识还是知之甚少,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也多为二分法。教学中要考虑学生实际,补充一定的知识,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利于他们在青春转型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识记

(1)识记美国独立战争的起止时间及标志、爆发的根本原因、颁布的文献名称、历史影响及其性质。

(2)了解《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和1787年宪法的基本内容。

(二)能力培养:

(1)通过归纳美国建立历史背景中的若干因素,掌握分析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发生必然性的关系;

(2)通过归纳美国建立的大事件,以及战争过程中国家间的复杂关系,掌握归纳和综合分析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前后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美利坚民族已经出现,因而这场战争不仅仅是资产阶级革命,也是民族解放战争。

(2)通过美国独立战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地区的民族、人民只要紧密团结在一起,英勇抗争,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战争敌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正确了解华盛顿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认识杰出人物对民族、对国家、对历史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永远值得后人敬仰。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

(1)认识华盛顿在美国历史上的作用。

(2)探讨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加深对美国独立战争历史影响的认识。2.难点

(1)对《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的两面性的理解。

(2)美国独立战争既是民族独立的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理解二者的复杂关系。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六、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当今世界综合国力最强的是哪个国家?(美国)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美国国旗是什么样呢?(星条旗)多媒体显示美国国旗。

第1页

提问:哪位同学能给大学介绍一下美国国旗的含义?生:(议论,一同学代表介绍)

师:美国国旗由7条红色、6条白色共13道宽条组成,蓝色长方形中有50颗白色五角星。13道宽条象征美国最初的13个州。五角星象征美国50个州。红色象征强大和勇气,白色象征纯洁和清白,兰色象征警惕、坚韧不拔。每年6月14日为“美国国旗制定纪念日”。

美国国旗记载着美国由13个州扩张演变为50个州的历史,也纪念着13个州为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所做的历史贡献。今天,看见美国国旗,人们就不由自主的想起那场为独立、自由而战的美国独立战争。

第14节美国的独立战争(多媒体显示)【讲授新课】

师:请大家跟随我走进“美国独立战争纪念馆”。【前言】

本纪念馆主要介绍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经过、影响、迄今仍在使用的美国1787年宪法以及美国国父----华盛顿。

本纪念馆的一大特色是:需要各位游客积极参与,与我一起来布置好各展厅的内容。【展厅一:认识美国】

展示幻灯片,播放《大国崛起》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美国独立之前的历史渊源,同时导入展厅二。

【展厅二:战争爆发的原因】

边演示课件边讲述

1、英国在北美建立13个殖民地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从1607年--1733年先后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块殖民地,这就是后来美国最初的13个州。

2、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在这些殖民地建立的过程中,大批欧洲移民纷纷涌来,这些移民主要是英国人,其次是德、法、荷兰等国人。他们与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和贩卖到美洲的黑人经过100多年共同的开发,初步形成统一的市场和统一的语言,并最终融合成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

3、英属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经过大家一百多年共同开发,北美十三块殖民地经济有了很快的发展,北部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发达,尤其是造船工业;中部盛产粮食;南部种植园经济,主要种植烟草、棉花等以商品为主的经济作物,主要供应欧洲市场。

4、英国殖民压迫、掠夺

随着殖民地经济的发展,但是到18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强化了对北美的殖民统治,制定各种税法,对殖民地的各种日用品强行征税,颁布高压法令,增派驻军,镇压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想以此把北美殖民地变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的市场。

师:面对英国的殖民压迫政策,北美人民做出了什么反应?

生:组织反抗。

综上所述,由此得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师:那么,看来一场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下面我们进入“展厅三”。【展厅三:战争的经过】

1、开始的标志:1775年4月,列克星敦的枪声(播放视频)

第2页殖民地人民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开始联合起来。1774年,12个殖民地的代表齐聚费城,召开了第一届大陆会议,要求英国取消对殖民地的经济限制和有关法令,遭英政府拒绝。1775年4月,波士顿民兵在列克星顿镇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2、建军:1775年5月,13个殖民地的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会议决定武装反抗英军,征集志愿军,决定组建“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幻灯片展示—华盛顿示威什么样的人物。)

3、建国: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表(视频展示,利用课件讲述《独立宣言》的主要内容、意义。)起草者:杰斐逊。

4、独立战争的胜利:

(1)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1777.10)(电影视频展示)这次战役增强了美国人民争取战争胜利的信心,也为美国抗英战争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成为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2)胜利:约克镇英军投降(1781)

(3)正式独立:1783年英美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5、美国为什么能够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幻灯片展示)(1)战争的正义性(2)人民的积极参加(3)华盛顿的个人作用(4)荷、法等国的国际援助

美国独立战争以胜利宣告结束,这场战争,不仅对美国,对世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那么这场战争的性质?(教师讲解)

具有双重性质——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建国之初的美国,虽然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枷锁,但百废待兴。为了把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巩固下来,于是他们制定了1787年宪法。让我们一起走进【展厅四1787年宪法】。

【展厅四1787年宪法】

1、1787年宪法----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1787年,全国制宪会议在费城召开,会议制定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宪法规定由各州组成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由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个机构组成。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归于最高法院。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根据宪法,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在纽约宣誓就职,美国联邦政府成立。

(幻灯片展示讲解三权分立的内容)

总统

行政国最高法院会

司法三权分立立法

第3页

2、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广大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百人相等的权利,带有种族歧视的特征。

美国独立战争以胜利宣告结束,这场战争,不仅对美国,对世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进入展厅五。

【展厅五独立战争胜利的影响】

【展厅六我看华盛顿】

多媒体展示:华盛顿的画像。(学生说出华盛顿的功绩)

提示:华盛顿是美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领导人。

(1)功绩:A、担任大陆军总司令。领导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的独立。B、组织制定了1787年宪法,成立了联邦政府,担任了美国第一任总统,为发展资本主义和建设资本主义法制做出了贡献。

(2)局限:但他维护大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的利益,主张保护奴隶制,杀害印第安人,损害了包括黑人奴隶、印第安人在内的广大美国劳动人民的利益。【留言】

师:请大家走进“留言厅”写下你们的留言吧。展示:

1、本次参观你了解了哪些有趣的历史知识?

2、参观后,你有哪些感受?感受最深的是哪一部分?【总结巩固】

学习本课,主要从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经过及影响三个方面去把握。总的来说,本节课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个人物,领导了一场战争,一份宣言,引导了一次革命,并制定了一部宪法。

九年级历史样板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

2、感知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兴起的情况,包括兴起的时间、标志等信息。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对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提高比较分析认识规律、比较历史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处理历史材料,思考、总结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运用历史史实,提高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能够清楚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已成为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激励学生积极应对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刻苦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作出贡献,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得到增强。

【教学重点】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体会、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二战期间军事科技得到迅猛发展,美国为计算炮弹弹道而研制使用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利用原子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践,德国人制造液体火箭用于空袭英国。战后,这些原本用于制造杀人武器的技术转为民用并得到迅猛发展,形成了风起云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引入本课学习。?

【自主学习感知新知】

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

1、时间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于美国

2、标志: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得到发展和大规模应用的能源:原子能、核能

4、特点:①、新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学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转化为财富的过程。②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③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5、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并进一步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求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要大力弘扬自主创新的时代精神。

【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1、图片:1945年美国原子弹试验成功;1954年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1964年中国第一个原子弹试爆成功。

2、图片: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

3、图片: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9年美国人登月;中国人走向太空

4、图片:克隆技术

5、讨论:你认为克隆技术是否应该限制?是否应该克隆人?

点拨:克隆技术在抢救珍奇濒危动物、攻克遗传性疾病、研制高水平新药等研究中发挥作用,它既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和问题,世界各国应该制定法律来加强管理,严禁复制人类!

A.“克隆”是什么意思?(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译,科学家把人工诱导生物无性繁殖的过程叫克隆。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只由一个生物体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如:由植物的根、茎、叶等经过压条或嫁接等方式产生新个体。)

B.怎样对待克隆技术?(我国应当掌握克隆技术,也应当有所限制。因为克隆技术为人类探索生命的奥秘,研究生命发生、发展的规律提供了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人类可以运用这种技术繁殖出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以使其物种不致绝灭,也可以运用该技术繁殖供实验用的各种动物,还可以利用克隆技术复制出人类器官,以替换人类自身残废、缺失或功能不全的器官。但从社会角度看,克隆技术一旦应用于人类,无疑将是一场灾难。首先在该项技术实验阶段必将产生大量失败的“产品”,而这是对克隆人生存权利的侵犯和践踏。其次,克隆人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他们与母体的辈份关系、与其他人的亲缘关系,以及由于自身的特殊,他们是否会形成一个新的种族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必然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伦理关系的紊乱等。因此,我们应当制订法律或相应的规定来限制这项技术的使用范围。)

6、教师过渡: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它具有哪些特点?它对于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7、列举材料,概括第三次科技革命特点:

材料一: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技术大多在10年,如从发现雷达原理到制造雷达用了10年;原子能从开发到应用为6年;晶体管4年;移动电话4年;激光2年;而电子计算机问世至今已经发展到第五代.(以科技成果商品化周期缩短为例:19世纪需要50年,一战前需要30年,二战后需要7年,70年代后只要3至5年)

A.速度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材料二:如生物工程技术可运用到医学,电子计算机可用于工农业科研教育

国防建设等.(电子计算机的使用和新材料以及火箭技术→空间开发→海洋开发和生物工程→计算机更新换代)

B.范围广——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材料三:20世纪初,科技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5%----10%,70年代增长到

60%,80年代已达80%(20世纪初,科技进步因素引起的产量值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5%~10%,20世纪70年代增长至60%,现在已达80%)

C.影响大——科技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促进经济增长

8、列举材料,引导学生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可组织学生举例说明新科技对自己学习、生活乃至衣、食、住、行的改变,然后从微观转向宏观进行总结)

A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材料一:现代科技发展还使生产力内在结构发生变化,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由高物耗、高能耗型转变为节物节能型;由初级技术型转变为高技术型。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化.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大战之间为1.7%,在1950~1972年猛增至6.1%)

B.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九年级历史样板教案篇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大致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出现的概况、氏族社会形

成的原因及特点、原始社会的解体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人类起源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

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

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二、教学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让学生阅读导言中的故事。问保守势力为什么要谩骂、攻击达尔文、赫胥黎?因为后者的观点违背了他们一直信奉的上帝造人说。

在漫长的古代,人们一直坚信人是由神创造的,让学生例举东西方神创造人的传说。亚当和夏娃的传说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达尔文、赫胥黎他们认为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呢?由古猿进化而来

自学:1、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

2、古猿是今天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它是怎样进化成人的呢?

森林古猿

3、“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哪四个进化阶段?

4、世界主要有哪三大人种?人种差异出现于何时?人种差异出现的原因?

5、最初的人类社会被称为什么社会?能说说我们现在处于什么社会?人类至今已经历了哪些社会?

(三)讲解:第一阶段:“树猿”时代:2000万年至500万年前,化石产地:欧洲、亚洲、非洲大小:体长约60厘米体型像黑猩猩,它可以四足行走,也可以两足行走,爬树、吃果实

第二阶段:“正在形成中的人”——非洲南方古猿

非洲南方古猿——“露西”

特征: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不能进行真正的劳动,属于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是“正在形成中的人”

第三阶段:“完全形成的人”坦桑尼亚“能人”

特征:直立行走,能制造工具,进行真正的劳动,已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是“完全形成的人”。

思考:1、在从古猿向人进化过程中决定意义的一步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直立行走。(人类出现的标志是直立行走)因为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用于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而能够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直立行走促进了脑的发育。(南方古猿露西脑容量约400毫升,与古猿相近、早期猿人“能人”脑容量约800毫升、晚期猿人北京人脑容量约1043毫升、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的脑容量与现代人接近,1500毫升左右)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能够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

人和动物分属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人类社会是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结果,而劳动离不开工具,不管是石器、还是现代机器,这些工具是人类制造并使用的。而动物是不会制造工具,最多会使用天然工具。如一种海狸用石块敲碎贝壳,猩猩用树枝钓白蚁吃等。

3、南方古猿是人吗?人类什么时候形成?

是直立行走。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正是南方古猿出现的时期。

4、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启发思维:什么促使其直立行走,要生存,就要劳动来获取食物)

生产劳动。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要用手,促使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劳动要使用工具,由使用天然工具到制造工具。

小结:人类由非洲南方古猿发展而来,生产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因为劳动促使手脚分工,开始直立行走,进而促进脑的发育;劳动的需要,开始制造工具并进行生产劳动,人类形成了(指完全形成的人),因为能够制造工具和生产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运用:探究动脑筋——火的使用体现人类形成后改造自然的能力。如钻木取火,体现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生产劳动。所以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如火可以作为武器,也可提供熟食,增强人的体质,但不具有决定意义。

(结合书本两幅头像感受人类的进化)我们现代人属于哪个阶段?

今天的人类依然在进化,但及其缓慢,根据用进废退的原则,想象未来人类进化的形象?(外星人)

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差异显现出来。

(现代人属于晚期智人。热带的黑人、温带的黄种人、寒带的白人。)

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辨析现代社会有人宣言“种族优越论”,“白种人是秀的种族”观点。能举例。

第二大问题:氏族社会的产生?

1、人是社会的动物,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区别于大自然)

2、原始人类为什么过着群居生活?结合书本介绍他们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

3、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什么?(联系现代基本社会组织即社会细胞是家庭。氏族出现于晚期智人阶段,氏族是按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稳定的社会集团,如一对父母生下的子女及孙辈等就构成有血缘关系的稳定的社会集团,联系中国古代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盟战胜蚩尤部落的传说)

氏族先后经历了哪两个发展阶段?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什么不同点和共同点?4、探究氏族是怎样产生的?或如何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导致氏族的出现?

生产力发展:旧石器时代——采集狩猎经济——妇女占主导地位;新石器时代——农业、畜牧业经济——男子占主导地位;

社会的进步:主要指婚姻关系的变化。族内群婚——族外群婚

氏族产生的过程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什么规律?社会的进步:主要指婚姻关系的变化。族内群婚——族外群婚

氏族产生的过程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什么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5、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

实行族外群婚,能避免近亲结婚对人体质的危害;

氏族以血缘为纽带,能增强凝聚力,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社会的发展。

6、说说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围绕氏族社会的产生,我们主要了解了什么是氏族?氏族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氏族产生的原因及其作用?明白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三大问题:原始社会的解体?

1、讨论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出现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和奴隶制——出现了统治阶级和统治机构等——原始社会瓦解、国家产生。

2、与氏族组织相比,国家有哪些不同特征?

3、你认为与奴隶社会相比,原始社会有哪些优点?公有制,天下为公;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共同劳动,共同消费。

4、你认为残暴的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的进步还是倒退?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课堂练习:根据所学内容和课程标准,设计相关问题,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五)堂清;题略

九年级历史样板教案篇1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巨鹿之战;秦朝的灭亡;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探究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播放影音资料,组织学生动手计算,动脑思考,用心体验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秦朝的暴政,探(究出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采取学生表演《大泽乡起义》片段的方法,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去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起到艺术熏陶的教育效果。?组织学生从刘邦、项羽领导战争的目的着手进行讨论,探究秦亡前后,刘邦、项羽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历(史成语典故、历史故事,发挥学生潜能,体验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败原因的探究,从而形成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的深刻理解。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2、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五、教学方法

讲述法、情景创设法、自主学习法、启发教学法等多种教法综合应用。

六、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查找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等相关资料,精心准备,以便在课堂上交流。

2、组织学生编写《大泽乡起义》剧本、服装的设计和准备、道具的制作等,并指导排练。

3、制作多媒体课件,含破釜沉舟等成语故事(视频)。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品析、对比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诗句和“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

师:秦始皇师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期望自己的统治能千秋万代,但秦朝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仅存在短短的15年,那为什么秦朝只是昙花一现,又迅速走向灭亡了呢?

2、师:“伐无道,诛暴秦”从课题中可看出秦朝是怎样被推翻的呢?(农民起义)为什么秦朝末年农民会起义呢?(秦末残暴的统治)

(新课讲授)

一、?秦的暴政

师:请学生浏览书本第62页,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活动“梦回秦朝”,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秦朝看看,看看秦朝统治末期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老师将给出四则材料,请同学们结合材料想象一下如果你来到此时的秦朝你会看到什么景象?4人一组合作完成。(出示资料)

情景一:

1、出示阿房宫、秦始皇兵马俑、长城有关图片,组织学生思考,奴役了多少人修建这些工程?

2、学生计算每年服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再想想除去老幼和妇女,壮年男子在家耕田的还剩多少?这会带来什么后果?

――徭役繁重

?情景二:(老百姓的生活)

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守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

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九年级历史样板教案篇17

教学目标

需要掌握的知识: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其影响。知识经济。

通过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形成原因的分析,从而归纳出科学技术革命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的结论。

通过学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的理解和认识。(2)通过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培养学生正确的国际意识。(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第三次科技革命对“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的含义,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现代科技革命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作用,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过程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

生:(思考并回答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条件)

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启发引导思路:社会实践的需要一二二战和战后各国的需求;物质和科技基础;科学理论的突破)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条件主要有三方面。第一,社会条件是促使新的科技革命加速到来的重要条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为适应战争的需求都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研究开发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这使科技水平迅速提高。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各垄断组织都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大力开发新产品,促使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为了与美国竞争,苏联也非常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这些情况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第二,技术与物质条件是前提条件。科技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和连续性,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创造的技术与物质条件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更是新的科技革命的基础。第三,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成为新科技革命的理论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使人类的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和方法论都发生了变革,二战后初期形成的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论依据。

我们正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进程中,这场革命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它到底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所介绍的内容来把握。如果能够说出更多的例证当然更好。

生:(回答)

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如果按照研究领域门类,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和空间技术等领域的变革。同学们考虑一下,这场深深影响到我们人类与以前的两次工业革命相比,有哪些特点?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生:(回答)

师: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三大特点。第一,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第二,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随着科学实验手段的进步,科研探索的领域也不断开阔。

第三,科学技术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出现两种趋势:学科越分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综合性方向发展。例如,美国的“曼哈顿工程”和“星球大战计划”是国家规模的科研行动;现在的太空合作行动更是国际间的科研合作。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生:(思考并回答)

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要素进行思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对象的不断改进和扩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了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一切机器在本质上都是人类劳动的模拟,机器工具是人类双手的延伸,电了计算机则是人类大脑功能的延伸。电子计算机在直接生产过程巾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的劳动形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必须由人类直接操纵的控制机器动作的机构,变成了由电子计算机操纵机器运行的自动机构,形成了包括管理在内的全盘自动比的机器生产体系。以上是导致作为生产力水平标志的生产工具方面发中的变化。

现实生产力最重要的要素是人。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后,以电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技术,使人的劳动从直接参加生产转变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否则无法同现代化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这种要求导致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劳动者水平的提高。

生产力三要素还有劳动对象。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不仅能够以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为劳动对象进行生产,还能够制造自然界中所没有的物质材料作为劳动对象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够按照生产的需要创造大量本来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这就极大地扩展了人类劳动对象的内容。

这一切都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充分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真理。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也就明白了尽可能提高我们自身素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下面,我们再来分析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影响。

生:(分析并回答)

师:(引导学生依据课本上的小字进行分析)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强化。由于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智能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产业结构中的“技术密集”企业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传统的“劳动密集”企业。这种技术密集企业包括微电子、机器人、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以及现代通讯、新能源新材料工业等。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导致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是使人类日常生活发生变革。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创造的大量新产品进入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甚至影响着人类的思想道德观念。例如,现代化通讯手段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交流信息的传统方式,也在改变着传统的人际交际方式;通过国际互联网,导致人们观察、认识外部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也在发生变化;试管婴儿的诞生,有利于解决人类优生的难题,但是也给人的婚姻家庭和伦理道德带来新的问题。对人们的家庭生活、乃至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都提出了挑战。

科技革命对人类日常生活又有哪些影响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生:(回答)

师:刚才,我们所分析的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是从一个国家内部来观察的,如果把世界经济看作一个整体,那么必然会看到科技革命对国际经济格局也同样产生巨大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所了解的事实来说明这一影响。

生:(举例说明)

我们又如何认识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包括我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呢?请结合当今国际关系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条件来思考。

生:(思考并讨论)

师:(小结学生发言)我们已经分析了若干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就是通过刻苦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高科技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将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使我们的祖国也成为现代化科技强国。

四、知识经济的初现

提出者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1、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经济”一词虽然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但早在七八十年代,已经有人对它加以关注了。目前在学术界,对有无“知识经济”还存在一些争议,教师在讲课时按照课文的提法说明即可。关于知识经济的概念,也按照课文中叙述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报告中的提法。教材中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提法出自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等人的说法,他们普遍认为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一提法是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划分社会发展阶段,与我们常用的五种社会发展形态论有所不同。对这一情况,教师了解即可。

2、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向学生说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知识经济已经初露端倪。各国之间今后的竞争,更多地取决于知识经济的发展程度。在高科技领域占据优势的国家,将在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占据上风。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落后的国家,则将受制于人。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九年级历史样板教案篇18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1、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2、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3、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4、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5、日本政府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

经济高速发展使日本发生了巨大变化,达到了欧美原发性现代化国家的发达水平,完成了自明治维新开始的在世界体系中从边缘国家向中心国家的转变。

日本在经济上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419亿美元,超过了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1970年,日本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均为6%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

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就业人口转移,城市人口激增,其中新中间阶层比例不断增大。国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耐用消费品普及率提高,形成了“大众消费社会”。城市和乡村的差别缩小,农民的收入与工人相当。

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思想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己属于“中间阶层”。

战后西欧与日本都乐于也善于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注重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这一点是促使两国经济腾飞的关键,也是我们今天必须至始不移地坚持和贯彻的一项基本国策──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在改革中必须坚持求实与创新。

九年级历史样板教案篇19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况。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学会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秦末农民战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战争经过:第一阶段是陈胜、吴广起义;第二阶段是项羽、刘邦起义,最终推翻秦朝的统治。

难点: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秦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战争而秦亡后的活动是属于封建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

三、学法指导

知识要素学习法:学习秦末农民起义要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或意义)和三部曲(原因、经过、结果)。

比较分析法:比较刘邦、项羽所领导的战争性质在秦亡前后的变化。可从战争的目的,刘邦、项羽身份的变化等加以分析、化解。

史图结合学习法:利用《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用彩笔画出陈胜、吴广起义进军路线。标出巨鹿和陈的位置。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再现历史,创设情境,营造历史氛围,让学生感知历史、思考历史并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探讨、解决历史问题。

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师启发、设置问题、总结评价下让学生参与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以培养其自学能力。

五、教学媒体选用表

教学过程

媒体类型

资料来源

创设情境,质疑导入新课

录像

自录制

录音、图片

自录制

引导学生分析秦末农民起义

挂图

教育出版社

知识小结

图表

自制

六、教学设想

本课的主题是秦朝的覆灭,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逻辑思维能力较欠缺的认知特点,主要采用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角色效仿、历史剧表演的方法教学。

开课以观看“秦始皇”的录像步入情景,设置疑问。让学生分组讨论秦始皇的功劳(复习所学的前一课的知识),寻找秦始皇的过错(导入新课)。接着采用电教手段引导学生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秦的暴政;广大人民无法生活下去,终于引发起义。用历史剧表演法让学生把握秦末农民起义的三步曲和五要素,再运用角色效仿法分析刘邦、项羽所领导的战争性质在秦亡前后的变化及刘邦最终获胜的原因,从而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结论。

七、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导入新课

1、播放秦始皇的一段录像,提问:秦始皇有何功和过?让学生分组讨论。

2、教师小结:秦始皇功劳大但过错也不少,正是这些过错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导致强大的秦王朝迅速灭亡。今天我们学习秦朝是如何覆灭的。

(二)新课学习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1、秦的暴政

播放配乐图片《秦阿旁宫》、《秦兵马俑》、《秦长城》这些建筑何其雄伟,壮观,气魄宏大。但修这些工程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

算一算P57页“动脑筋”秦朝服徭役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15%)由此得出结论:

(1)徭役沉重

提问:繁重的徭役有什么恶劣影响?(使农民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造成田无人耕,衣无人织,秦的统治不稳。)

猜一猜秦的市场上有一商人他卖鞋子的同时也卖拐杖,哪一种商品销路更好?(拐杖)为什么?

(2)刑法严酷。(死刑有十多种,连坐、诛连、轻罪重罚等,)

(3)赋税沉重。(这些都说明统治者残暴,引起民怨。人们诅咒秦始皇,公元前210年,他暴病死亡。)

提问: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位,秦二世的统治又如何?

(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黑暗(他任用宦官赵高,朝政混乱,成语“指鹿为马”就是赵高所为)。

教师小结:正是秦的暴政,使人民苦不堪言,人民反对秦的残暴统治成为历史的必然,点燃反秦火焰的是谁?

2、陈胜、吴广起义

(1)请同学们表演历史剧──《大泽乡起义》(五名同学,一名讲述经过,两名演陈胜、吴广,两名演群众)

(2)请一同学在黑板上画出起义进军路线图。(参考挂图《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3)教师小结: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杀秦军→→攻县城→→占领陈,建政权→→天下响应→→挺进关中→→秦二世反扑→→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

九年级历史样板教案篇20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三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时的每一节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事业,为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学生,鼓励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初三历史课的老师,本学期初三年面临中考升学,我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通过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复习经验总结如下:

1、立足点:考试说明、指南、课本

考试说明是指导,考试说明没有要求的知识点复习期间砍掉

2、立足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讲求方法,实施有效教学,讲究效果。由于历史是开卷考,初三年总复习每一节课最好要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按照考试说明阅读教材,熟悉教材,巩固每节课的基础知识点。偶尔进行课堂小测,尽可能训练学生不用查书就做好选择及辨析题。同时,结合指南、《复习与提高》的题目有针对性地训练讲评,在训练和讲评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

3、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

(1)抓住关键性字眼如标志、转折、最早、最大、第一等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同时可结合题目让学生训练。

(2)对复习中觉得重要的地方可要求学生用红笔打记号:有△、波浪线、括号等各种标志,

(3)老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办法。

①抓住关键词强化记忆;如抗战的胜利,洗雪了----耻辱,成为----转折点。

②谐音记忆法;哥伦布航行时间1492年记成“医师救儿”,-5是迪亚士航行的&39;时间,+5是达伽马航行的时间,麦哲伦航行的时间1519年可记成航海成功,找我要酒。《辛丑条约》可用前进宾馆四个字记忆。

③生活实际联系记忆法;如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前119年,前十火警电话,第一次与第二次相差19年。

④线索记忆法;如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八下历史》有建国以来的我国的农村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调整的过程,可整理成1952年土地改革----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堂课有时让学生齐读、默读、老师讲解、做笔记,做练习交替进行,尽可能让学生不觉得疲劳。

4、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1)辨析题:这是学生薄弱的题型,指导学生答题规范很重要。

(2)指导学生做好材料解析题。注意训练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今年中考材料题占22分,有的材料答案就直接从材料中得出,有的材料从书本可以找到答案,有的答案要从材料或图片中获取信息,归纳概括得出答案,这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具体做法:

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材料,

②带着问题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问题

③对初三年学生,要注意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