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三化学教案
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什么才算好的最新初三化学教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初三化学教案,供大家参考。
最新初三化学教案篇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3.学习对实验现象观察、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定义。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一物理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6~7页的实验1-1(1)和1-1(2),简单介绍一下实验仪器及药品。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讨论交流】
请举出生活中物理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
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例子,木头制成课桌、瓷器破碎、车胎爆裂、汽油挥发等。
【名师归纳】
1.做化学实验时,应该重点观察试剂(如水、胆矾、石灰石)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在实验前后的变化,思考为什么发生变化。
2.物理变化中物质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在状态、形状、颜色等方面发生了改变。
【反馈练习】
1.厨房里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D)
A.煤燃烧B.刀生锈C.菜腐烂D.水蒸发
2.从化学的视角来看,下列名句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C)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曾青(指CuSO4溶液)得铁则化为铜
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BCDE。
A.铁铸锅B.木头制桌椅C.汽油挥发D.灯泡发光E.香水挥发F.蜡炬成灰
学习内容二化学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7页实验1-1(3)和1-1(4),简单介绍一下实验装置。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讨论交流】
1.如何在化学实验中学会观察?
2.请举出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
1.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思考,对观察到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归纳,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
2.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铁生锈、煤燃烧等。
【名师归纳】
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都不能作为判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例如:灯泡发光、无色的气态氧气变为淡蓝色液态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最根本的区别:看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反馈练习】
1.下列过程的原理,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C)
A.蒸发B.导电C.燃烧D.灭火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B)
A.矿石粉碎B.纸张燃烧
C.酒精挥发D.冰雪融化
学习内容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讨论交流】
分析蜡烛燃烧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发生?
【温馨点拨】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相互联系的。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
同时发生
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熔化,但熔化的过程中却有一部分在燃烧。
【名师归纳】
物理变化不难辨,没有新物质出现;化学变化则不然,物质本身已改变;两种变化有区别,有无新物作判断;两种变化有关联,化变中间有物变。
【反馈练习】
1.在下列变化中,有一个变化与其他变化的本质不同,该变化是(B)
A.石蜡熔化B.米饭变馊
C.汽油挥发D.湿衣服晾干
2.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A)
A.玻璃破碎面包发霉
B.榨取果汁工业上制取氧气
C.玉米酿成白酒铁生锈
D.煤的燃烧干冰升华
最新初三化学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
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
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
(讲述)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5.
(提问)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
(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讲解并提问)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
(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议论)
(演示实验)①展示如图装置
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
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
(提问)
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
③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
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
⑤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讲述)人类对空气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期间许多科学家都做过类似的实验,但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果。直到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他所以能获得突出的成果,关键是他敢于破除当时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能够尊重实验事实,并做出了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
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还深信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家才陆续发现了稀有气体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
(讲述)稀有气体因在空气中含量极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气体,这是因为过去,人们认为它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缘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能跟某些物质反应,生成其它物质,故改称为稀有气体。
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此把稀有气体称为惰性气体是不科学的。
(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
(讲述)大家对空气的组成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是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若不重视工业废气,特别是有害气体的回收和处理,任其进入空气,就会带来空气污染,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影响作物生长,形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简介)英国伦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国洛杉矶等空气污染事件,以说明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止
1.污染空气的物质
(1)粉尘:水泥粉尘、煤烟粉尘、各种矿尘等。
(2)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1)矿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烧
(2)化工厂的废气
(3)水泥厂的粉尘
(4)燃放烟花爆竹
(5)焚烧枯枝野草树叶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1)工厂做到废气回收与处理
(2)发展民用煤气生产
(3)严禁燃放烟花爆竹
(4)禁止焚烧树叶、野草
(5)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小结)防止空气与环境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是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练习)(投影出示练习题)
在相同条件下:
①分离100 L空气,大约可得氧气______L,可得氮气______L。
②分离______L空气,可获得42L氧气。
③分离空气获得氧气63m3时,同时可获得氮气______m3。
(作业)略。
最新初三化学教案篇3
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板书】第一章空气氧
第一节空气
【板书】一、空气的组成
【提问】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2.空气是一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7图1-1)。
思考、回答问题。
回忆什么是物理性质,思考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课题。
复习绪言中物理性质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入空气组成的讨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学生分组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参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用燃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红磷燃烧所消耗的是空气中的什么气体?
2.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3.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或集气瓶内,火柴熄灭说明了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空气中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氨气。
【讲述】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利用投影挂图讲解)。
【小结】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做练习。
填写观察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生成,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等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后,钟罩内水面上升了约积极,剩余气体约占总体的
。
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内,火焰。
实验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生成,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瓶容积的。
火焰。
分析、思考、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理解记忆
阅读课本p.7~p.8
准确记忆
做练习一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实验的能力。
最新初三化学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燃烧;知道燃烧和燃烧的条件;能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探究燃烧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设计实验,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增加对化学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燃烧条件。
【难点】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魔术:烧不坏的手绢(将20mL的95%的酒精与10mL的水混合。把一块棉布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入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手绢表面迅速燃烧起来,熄灭后,手绢并没有烧坏)
教师: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能揭开魔术的奥秘了。
环节二:讲授新课
请学生们回忆以前学过的燃烧的实例,说一说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
归纳:通常意义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过渡:什么情况下能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接下来我们探讨燃烧的条件。
进行三组对比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水与酒精的燃烧对比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的结论。
(2)对比实验【7-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下白磷不燃烧。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并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学生思考并讨论让水下白磷燃烧的方法,教师听取意见后演示实验【7-12】,热水下的白磷通入氧气后燃烧。
总结: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揭秘魔术:水分蒸发吸收了酒精燃烧释放的热量,使手帕的温度达不到其燃烧的最低温度,手帕无法燃烧保持完整。
环节三:拓展提升
思考:1.为什么篝火中的木材要架空?2.实验室的酒精灯通常用火柴点燃,煤气灶用电子打火器点燃、煤炉则要用纸屑、木条等引燃,这是为什么呢?3.点燃火柴时,划火柴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作业:思考怎么才能灭火。
四、板书设计
最新初三化学教案篇5
元素元素符号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元素。2.元素符号。3.单质和化合物。4.氧化物。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核电荷数相同则元素种类相同;核电荷数不同则元素种类也不同,即质子数的变化,引起了元素的种类变化的事实,渗透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
2.难点原子与元素,单质与化合物,氧化物与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
3.疑点
(1)如何理解元素概念中“同一类原子”
(2)怎样正确区分和运用原子与元素,单质与化合物,氧化物与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
4.解决方法
讲练结合,教给学生必要的方法和技巧,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具准备
教材图示2—8的放大图或幻灯片,写有常见的24种元素序号、符号、汉字名称相对应的小黑板,写有元素符号和名称相对应的卡片,写有习题的幻灯片。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以氧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为例指出在这三种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一类,称为氧元素。
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归纳出元素的定义。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回忆相对原子质量的比较标准时教材上的小注及教师讲解,理解元素概念中“一类”二字的含义。
[目的:。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化学用语的能力,树立严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3.学生观看图片,了解、讨论、认识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4.教师展示写有常见24种元素的元素序号、元素符号、汉字名称相对应的小黑板。以其中两种元素为例,讲解读法、写法及用法。
学生根据教师讲解阅读教材第38页小注,分别读出元素名称并将元素进行分类,总结出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5.将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制成卡片,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记忆,注意符号和名称的对应。
[目的:通过游戏,变枯燥记忆为有趣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目的:使学生在练习中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学生讨论并填写“原子和元素的比较表”。
8.学生把已学过的纯净物做实例进行分类,并在练习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归纳出物质的分类。
[目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最新初三化学教案篇6
教育目标:
1、了解水的变化,知道水遇热会变成水蒸汽,遇冷会结冰。
2、能用语言表达已观察到的水的三态变化,引导幼儿体验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冰、电吹风等。
活动过程:
一、回忆水变成冰的过程。
1.小朋友,你们昨天把水放进冰箱里里吗?那你们今天看到放进去的水有什么变化吗?(结冰了)你们知道放进去的水为什么会变成冰吗?(幼儿说:放进冰箱里了)
冰箱里的温度很低,当水在温度降到0度的时候就会结成冰。
小结:原来水就是这样变成冰的。
2、你们说说水和冰有什么不同?(幼儿说、讨论)谁能来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水的流动的,冰是一块一块的。
3、水能变成冰,冰能变成水吗?(能)那你有什么方法能使冰变成水呢?(好朋友说一说)并请幼儿说
小结:小朋友都很聪明,想了很多方法使冰变成水,有的说可以用太阳晒、有的说可以用,原来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使冰变成水。
老师也想了很多跟你们不一样的方法,也能使冰变成水,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4、教师操作各种方法使冰变成水。
小结:我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能使冰变成水,其实太阳晒、开始泡、吹风机吹,用火烧这些方法都是在给冰块加热,原来冰块加热就能变成水。
二、水变气。
1、我们给冰块加热变成水,要是给水加热,水又会变成什么呢?(幼儿思考、交流)
小朋友都说了给水加热会变成什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教师操作将水加热(幼儿观察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小朋友,你们要仔细的观察热水壶,告诉老师你看见了什么?(水壶上面冒气了)水壶上面冒出来的.气就是水蒸气。
3、想想水为什么会变成水蒸气呢?(水经过加热就会变成水蒸气)
小结:原来给水加热就会变成水蒸气。
三、气变水。
1、水加热会变成水蒸气,那水蒸气还会变吗?那我们来看看吧!
出示镜子: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镜子摸起来怎样?(很光滑)但是摸起来还感觉是冷冷的。老师把水壶放在冒气的水壶上,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老师操作镜子放在冒气的水壶上面,引导幼儿观察。
2、小朋友,看看现在镜子上面有什么变化吗?(有水)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会有水?(水蒸气遇到冷就会变成水)
小结:水蒸气遇到冷就会变成水。
今天我们做了那么多的实验,知道水遇冷后能变成冰,冰加热后后变成水,水加热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后又会变成水,原来水是这样循环变化的。
四、游戏:我是变化的小水滴。
1、介绍游戏规则。
小水滴能变来变去,我们也来想小水滴一样变冰、变水、变蒸气,等下游戏开始的时候老师说“结冰”的时候小朋友就站起来不动,当听到“融化”,小朋友可以像流水一样在活动室里东流西窜,自由地做各种动作。到老师又发出“结冰”的信号时,互相靠近的孩子可以在一起立定不动,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表示结冰在一起。当老师发出“水蒸气”的时候,你们就轻飘飘地飞舞起来,飞出教室。
2、幼儿游戏。
最新初三化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设计简单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教学难点】
难点:能设计实验来验证空气有重量。
【教学准备】
教具:演示实验材料:1个皮球、1个托盘天平
学具:1根细长木条、3根细线、2个气球、2个夹子、一份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空气有重量吗
谜语引入: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谜底:空气)
1.(出示一个石头)这个是?(出示一瓶水)这个瓶子里装的`是?(出示一瓶空气)这瓶呢?
2.石头和水有重量吗?那空气有没有重量呢?(幻灯片展示课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4.大家都说得很有道理,那能不能用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呢?
5.学生根据实验报告单,小组交流实验方案。
6.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实验过程(幻灯片展示),并演示实验。
7.小组内展开实验,把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8.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9.说明了什么?(擦去“吗”)得出结论:空气有重量。
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1.在实验中,小木棒倾斜,使我们知道了空气有重量,怎样才能让小木棒的倾斜度更大,让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空气有重量呢?
2.看书82页内容,找出书中是怎样说的,你们小组准备怎么做?
3.小组内展开实验.
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1.(出示充满气的皮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有重量的,那么这个球里的空气有多重呢?
2.(出示天平)这个工具叫做天平(板书:天平),是用来称量物体的重量,这里有刻度可以读出物体有多重,它的单位是克。
3.演示实验:称量充满气的皮球的重量,再移动游码使小天平平衡。读数.(记录在黑板上);称量放气后皮球的重量,再移动游码使小天平平衡。读数。(记录在黑板上)
4.两次称量的结果相同吗?谁来帮我们算算这个球里的空气有多重呢?
5.(出示石头、一瓶水、一瓶空气)石头有重量,水有重量,空气?空气的重量和沙、水比较怎样?(板书:空气的重量很轻)
四、拓展应用
1.填写石头、水、空气对比表。
2.这三种物质,有哪些特征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
3.根据这些特征由此把它们划分为固体、气体和液体。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最新初三化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
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获取有关化学变化的&39;丰富、真实、感性的材料,形成对化学变化特征的感性认识。
2、依据实验现象对问题进行有逻辑地分析,形成科学态度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步入充满化学变化的物质世界,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变化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探究物质变化奥秘的强烈动机,从而培养形成热爱化学、尊重化学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
教学难点:全面认识化学变化,建立化学变化的认识角度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师:从我们睁开眼的那刻起,我们能感受到这个世界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包括我们,从嗷嗷待哺逐渐成长为亭亭玉立的少女,风度翩翩的君子。那敢问各位少女和君子,什么是变化?
生:改变,和原来相比有了新的情况
师:在这变化的大千世界里,对于我们学科学的人来说认识物质及其变化是至关重要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感受身边的变化
演示:纸撕碎
师:请问有没有发生变化?什么发生了改变?
生:有,纸张变成了碎纸屑,形状发生了改变
板书:纸撕碎纸→纸形状
师:这有一支粉笔,如果我把它研碎,它有没有发生变化?什么发生了改变?
生:有,圆柱状的粉笔变成了粉末状的粉笔,形状发生了改变
板书:粉笔研碎粉笔→粉笔形状
师:夏天冷饮是我们的最爱,把水放入冰箱结成冰有没有发生变化?什么发生了改变?
生:有,从水变成了冰,状态发生了改变
板书:水结冰水→水状态
师:那反过来,水沸腾呢?
生:有,水变成了水蒸气,状态发生了改变
板书:水沸腾水→水状态
师: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那铁生锈有没有发生变化?什么改变了?
生:有,铁变成了锈,物质发生了改变,并且颜色也变了。
板书:铁生锈铁→锈物质+颜色
师:食物发霉呢?
生:有,食物变成了霉,物质改变了,颜色也变了,还有有气味。
板书:食物发霉食物→霉物质+颜色+气味
师:如果我把这张纸烧了,会不会发生变化?
生:会,纸张就变成灰了,物质改变了,颜色、形状都改变了
板书:纸燃烧纸→灰物质+颜色+形状
演示: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师:那这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有,原本是蓝色液体,现在里面好像有一些固体,变得浑浊了
师:这是由于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生成了蓝色的沉淀物氢氧化铜。所以物质也发生了改变,状态也变了。
板书:硫酸铜+氢氧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铜物质+状态
演示:石灰石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什么改变了?
生:看到了有气泡产生,原来是固体和液体,现在有气体产生
师:这气体其实就是二氧化碳,看来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板书:石灰石+稀盐酸石灰石→二氧化碳物质+状态
师:这些都发生了变化,那你们能不能将它们分类,并说出你们的分类依据?
生:
师:这些变化在化学上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将其分为两类,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所以给你一个变化,如何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生: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
师:那这些变化中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呢?
生:前四个是物理变化,后五个是化学变化。
师:我们看这五个化学变化中,不仅有新物质生成,同时还伴随着颜色、状态、形状、气味等等的改变,这是我们很直观能通过视觉和嗅觉来观察到的,其实触觉也能帮助我们观察,比如蜡烛燃烧,我们把手放到周围,有什么感觉?
生:温暖
师:为什么我们会感觉温暖呢?
生:因为温度会升高。
师:为什么温度会升高?其实是因为燃烧反应都是放热的,反应放热使得外界温度升高。所以我们通常利用燃烧来取暖、做饭。看来化学变化过程中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除了放热还有吸热,发光,但是能量的变化并不能作为判断是否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师:再看这些变化,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中,有没有化学变化?
生:没有;有
师:我们可以看到只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中没有化学变化,而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是有物理变化发生的。所以物理变化中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那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吗?
生:有
4、小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5、练习
最新初三化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巩固酸、碱、盐的组成、命名和分类的知识。
2.巩固有关酸、碱、盐化学性质及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加深对某些反应的认识。
教学过程
[引言]
前面学习了酸、碱、盐的组成、分类和命名,学习了不少有关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学习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酸、碱、盐的溶解性等,本节课对这些知识作一些练习和归纳,并加深对某些反应的认识。
一、酸、碱、盐的组成、命名和分类
1.让学生再仔细阅读和思考第一节教材中酸、碱、盐的定义,巩固对酸、碱、盐组成的认识。
2.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并指出它们各属于哪一类化合物:
硫酸钠
碳酸钾
磷酸
硝酸
硝酸铜
氯化亚铁
氢氧化钡
氢氧化钙
3.写出下列化合物的名称,并指出它们各属于哪一类化合物:
Cu(OH)2
CaCO3
Fe(OH)3
MgCl2
NaHCO3
H2SO4
H2CO3
Ca(H2PO4)2
二、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正确书写金属跟酸、金属跟盐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
判断下列反应能不能发生,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Mg+HCl
(2)Fe+HCl
(3)Ag+H2SO4(稀)
(4)Zn+CuSO4
(5)Ag+ZnSO4
(6)Zn+H2SO4(稀)
用大试管演示一小块钠投入稀硫酸铜溶液的实验。这实验也可在培养皿中进行,并用投影仪把实验现象投射到白色幕布上。师生共同分析实验所产生的现象。
[小结]
1.金属跟酸、金属跟盐是否能发生反应,要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加以判断。
2.单质铁跟盐酸、稀硫酸等起置换反应,生成亚铁盐。
3.金属跟硝酸起反应时,由于硝酸的氧化性很强,一般不生成氢气。
4.钠、钾等化学性质极为活泼的金属,跟盐溶液反应的情况比较复杂,例如钠跟硫酸铜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生成。这是因为:
2Na+2H2O=2NaOH+H2↑
2NaOH+CuSO4=Na2SO4+Cu(OH)2↓
三、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运用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正确书写盐跟酸、盐跟碱、盐跟盐的复分解反应。
[练习]
判断下列反应能不能发生,写出能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BaCl2+H2SO4
(2)Na2CO3+HCl
(3)FeCl3+NaOH
(4)NaCl+Cu(OH)2
(5)K2SO4+Ba(NO3)2
(6)CaCO3+NaCl
1.复分解反应能不能发生,要考虑生成物中有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2.盐跟碱反应时,反应物中盐和碱都是可溶的。如上述练习中(3)能反应,(4)则不能反应,因Cu(OH)2不溶。
最新初三化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能力培养: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品质: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重点 、难点: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空气,而空气中有氧气。
请你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用到氧气的地方
氧气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和动物自下而上不可缺少的物质。
倾听
回答:人和动物呼吸,急救病人。
倾听
激发兴趣。
氧气具有哪些性质呢?
化学上要系统的研究某种物质一般都有一个程序,即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再通过性质研究它的用途。
思考、猜想
设疑创设情境。
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的程序。
什么是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什么内容?
回答:1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一瓶氧气
1.说出氧气的色态
2.氧气有气味吗?
3.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4.在1升水中仅溶解30毫升的氧气怎样表示氧气的溶解性?
如果我们改变条件,氧气会由气态变为液态,所以说气体时必须要注明在通常状况下。
观察、讨论,一位学生回答(别的学生补充)
1氧气是无色的气体
2氧气是无味的(闻气味)
3氧气比空气重
4氧气不易溶解于水
领悟
培养学生的面容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闻气味的方法。
一、物理性质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
2.比空气略重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液态氧固态氧
最新初三化学教案篇11
一、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化学药品中认识一些溶液的实例。通过对物质溶于水等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理解溶解的过程及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学生通过水和油的小实验,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
课题
溶液的形成
授课人
吕芳学校江苏省天一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溶液、乳浊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的不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式
仪器、药品
烧杯、玻璃棒、试管、药匙、蔗糖、食盐、碘、水、高锰酸钾、汽油、洗涤剂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我们在以往的化学实验中,曾用到许多溶液如
H2O2溶液能分解产生氧气,紫色石蕊溶液遇酸
会变红色。在化学实验室里你还曾用过或见过
哪些溶液?
[指导分析]
出示四瓶溶液:H2O2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石蕊溶液、70%的医用酒精
让学生观察讨论:这些溶液有哪些共同点?
[设问]
(1)什么是溶液?溶液就是含水的液体混合物吗?
(2)溶液是怎样形成的?
[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1)仔细观察实验的现象。
(2)你能解释蔗糖、食盐、碘逐渐消失的原因吗?
[分析解释]
从微观角度分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蔗糖分子,Na+和Cl-向水里扩散,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间隔中,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溶液。
在酒精分子的作用下,碘分子均一地分散到酒精分子间隔中,形成碘的酒精溶液——碘酒。
放多媒体动画:蔗糖溶于水,食盐溶于水。
学生讨论回答:
AgNO3溶液、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澄清石灰水……
讨论回答
(1)都含有水
(2)都是混合物
(3)都是液体
(4)都是澄清透明的
在试管里加入少量药品,充分振荡,观察解释。
蔗糖食盐碘
水水酒精
学生阅读理解溶液、溶质、
溶剂的概念。
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增强学生对溶液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通过回忆微观粒子的运动理解溶解的过程。
最新初三化学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物质的溶解性
2.固体的溶解度及温度对它的影响
3.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4.气体的溶解度及压强、温度对它的影响
教学重点: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过程:
[复习]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饱和溶液要在哪两个条件下讨论才有确定的意义;
3.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若该溶液不饱和,怎样才能使它变成饱和溶液。
[引言]
我们已经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不同。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讨论]
根据生活经验,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讲述]
在很多情况下,仅仅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够的,人们需要精确地知道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质,这就要用到溶解度这个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分析]
条件:一定温度下;
标准:100克溶剂里;
状态:饱和状态;
本质:溶质的质量;
单位:克。
[举例]
在20。C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我们就说氯化钠在20。C时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克。又如:在20。C时,氯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是7.4克,那就表示在20。C时,100克水中溶解7.4克氯酸钾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最新初三化学教案篇13
质量守恒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②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③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从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互助的精神,在合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课题安排在学生学习定性认识化学反应之后,是对化学反应的后续学习,又是化学方程式等内容学习的基础,在书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中学化学的重点之一。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
三、教学设计思路
(一)课前准备
1、在课前就进行实验分组,将实验能力强和实验能力弱的同学混合搭配,分成四人为一实验小组。
2、布置每个实验小组先对学案中的四个实验方案进行探讨,对实验内容和如何进行实验操作有个大致了解。
(二)教法选择
直观性教学、 小组合作式教学 、实验探究教学法、练习法等。
(三)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学生观看实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实验探究、
教师引导发现 学生验证实验、探究交流 动手画水分子分解图、
突破难点 知识活用、小结反馈。
以实验为主,让学生在实验探索中体验,在发现中学习,引导学生采用“观察、 实验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 、分析、练习 、小结反思”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的科学实验探究的研究方法。
四、组织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第1步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课时引入]演示实验1、火柴燃烧2、酒精燃烧
[设问] 火柴燃烧后留下灰烬而酒精燃烧后什么也没留下,难道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有没有变化呢?
倾听学生的见解
(第2步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实验探究]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
[引导]1。称量时天平应注意调平;2。白磷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预先装一部分沙子;3。玻璃棒烧红后往锥形瓶中塞时动作要快,塞子要塞紧,不能漏气。4、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和天平的变化。
[归纳]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将天平用于实验,用定量的实验法研究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简史。
(第3步验证实验、探究交流)
[提问]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其总质量到底是增加?不变?还是减小呢?如果你们按照学案上的四个实验设计方案中任选其中两个再进行实验,所得到的结论又会是怎样呢?与老师刚才所演示实验的结论是否相同?
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每一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有个别小组的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设问]天平不平衡是否意味着质量不守恒?实验结果与质量守恒定律是否相矛盾?
[追问]请同学们讨论可采取什么措施使天平平衡?
(第4步建立模型、突破难点)
[设问]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让同学们用图画方式展示出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并思考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数目的变化情况
(第5步知识活用、小结反馈)
[练习] 让学生做学案中的练习,在学生做完后进行练习讲解。
[小结]谈谈本课题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与启示?
[教师评价]1、通过本课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
2、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观察实验
分组交流、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学生的猜想有:
①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③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观察、听讲、思考]
[小结]天平最终还是保持平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倾听。
[实验与探究]方案一: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方案三: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四:向澄清石灰水吹气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分成四人为一实验小组任选两个进行实验探究。实验前,小组内讨论学案上的实验步骤后进行实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并根据所做实验完成学案中的表格。
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分析与交流]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所得结论,组内分析原因,组外交流实验体会。
[学生交流]学生思考、讨论后提出各种不同的解释与措施。
[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
1、方案三中的天平不平衡是因为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到空气中了,方案四中的天平向左偏转是因为增加了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反应前并没称量二氧化碳的质量。
2、如果设计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杜绝反应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天平指针就不会偏转了。
3、无论是密闭还是敞口系统,质量守恒的规律都客观存在,也就是说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反应。
学生欣赏动画
[学生分析、交流、发言]
[归纳]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练习] 做学案中的基础题及提高题
[学生交流]
激发学生兴趣,设疑引入
帮助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形成初步意识,为后面分组验证实验打下基础。
使学生了解一些化学史,引导学生树立自己也能够像化学家一样学好化学的信心。
让学生亲自动手,象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发现,从而感觉科学探究的神圣,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促进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激发兴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追求一个开放的、自主的探究氛围。
利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情境,及时进行分析,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正确操作重要性的认识,发展和提高学生分析、思辩等多种能力,并加深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通过用图画方式展示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变化过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遇到的问题,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的反思。一个知识内化、认识提高、情感升华的过程。
最新初三化学教案篇14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霜是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物体结成的冰晶;水有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变化的。(能有条理地复述,会画图说明。)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习设计霜的模拟实验)和分析综合能力。
3.向学生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
二、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2、挂图或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教师:什么叫凝结?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回答。
教师:什么叫蒸发?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
板书:水水蒸气
教师:水的气体形态是水蒸气,水的液体形态是水。那么自然界中有没有固体形态的水?
学生回答。
教师:前几节课,我们已经研究了水和水蒸气的变化,包括蒸发、沸腾、凝结。这节课我们将认识水的其他变化。
(板书课题:4.水的三态变化)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冰与水之间的变化
教师:在寒冷的冬季,气温降到0℃以下,河水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到0℃以下时,河水会结冰。
教师:到了温暖的春天,河里的冰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天气温暖时,河里的冰会融化。
教师:把水结成冰和冰化成水的变化及其条件,用箭头和文字表示出来,填在书上的方框中。板书:水冰
2.指导学生认识冰可以变成水蒸气
教师:在寒冷的冬天,晾在院子里的湿衣服会怎样?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
学生:湿衣服会结冰。
教师:过了一段时间,冰并没有化成水,衣服却也干了。这说明什么?
学生:这说明了冰可以直接变成水蒸气,使衣服干了。
教师:这种变化是在冰吸收周围热的条件下(晒太阳)发生的。请同学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把这种变化填写在书上的方框里。
板书:冰水蒸气
3.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冰(出示霜的挂图或投影片。)
教师:冬天,有时在门窗的玻璃上会看到冰花,在草木、砖瓦上会看到一层白色的冰晶,人们把它叫做霜。
你已经知道门窗玻璃上的水和草木上的露是怎样形成的,根据这些知识,你能推想出门窗玻璃上的冰花和草木上的霜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先不做评论。
教师:以上推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用实验来证明。谁能设计一个霜的模拟实验?想一想,露的模拟实验是怎样做的?
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霜和露的模拟实验方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搪瓷杯的温度需要更低。为此,在杯中的冰内不能再加水,而要加一些盐.当加入30%的食盐时,温度可降到-2℃左右。选用深色杯做实验,可以使外壁上的霜看得更清楚。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让学生摸一摸杯壁上的小冰晶——霜,想一想霜是由什么变的?与露相比有什么不一样?(露是0℃以上形成的小水滴、冰晶。)
教师:现在,我们用箭头和简单文字表示出这种变化,填写在课文的方框中。
板书:水蒸气冰晶
4.综合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教师:水有几种形态?它们是怎样互相变化的?变化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过的知识,你能用一个完整的图把水的三种形态的变化关系表示出来吗?
学生提出各种图示在黑板上画出来,大家评论,肯定各种画法的优点。让学生选出一种最简便、最全面的图示来。学生通过作图与讨论,加深对水的`三种形态变化及其条件的理解,懂得作图法也是描述和概括自然现象的一种方法。
水的三态变化
标签:幼儿园小班教案,幼儿园中班教案,水的三态变化,
板书:水的三态变化图(略)
练习:找2—3名学生指图说一说水的三态变化。
(三)巩固总结
1.霜是怎样形成的?
2.演示实验:(从盐水中制取蒸馏水。实验前,先让一位学生尝一下;制出蒸馏水后再请学生尝尝,以解决上节课布置的作业——海水淡化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1.电冰箱里的霜是怎样形成的?要使电冰箱少结霜,在使用时应注意什么?
2.用一只塑料滴眼瓶盛满水,记下小瓶横截面的周长;将小瓶放进冰箱冷冻室,结冰后,再量量它的横截面的周长,看看有什么变化?(周长增加)。这说明什么?
水的三态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
最新初三化学教案篇15
3Fe+2O2Fe3O42Mg+O22MgO4Al+3O22Al2O3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本组的实验方案或生活实例。听讲,进一步理解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板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引入】确切地说应该是空气中的氧气在偷偷在起作用。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金属和氧气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呢?它们反应的现象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样写?
【展示】镁、铁燃烧的图片
【演示】将一根铜丝和金戒指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
【补充】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由此说明,金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发生反应,金最不活泼。【板书】活动性:Mg、Al>Fe>Cu>Au【解说】这就解答了一开始提出的问题。铁的活动性比较强,因此铁制品被腐蚀地比较严重。铜活动性较弱,被腐蚀的程度比较轻。而金的活动性弱,基本上不被腐蚀。
【思考】铝的化学性质比铁活泼,为什么我们通常看见铁生锈而没有看到铝生锈?在清洗铝制品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之故;若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小结】镁、铝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如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Al2O3)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这也是铝的产量在短短一百多年里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的运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过渡】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是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反映出金属的活泼程度。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镁、锌、铁、铜的活动性。
三庄中学
夏小荣
研讨课
【活动与探究】将学生分成A、B两组。
A组:在四支试管中分别放入两小块打磨光洁的镁条、锌粒、铁片、铜片,各加入约5mL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用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分组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引导对信息进行处理,并获取结论。
A组:Mg+2HCl==MgCl2+H2↑Zn+2HCl==ZnCl2+H2↑Fe+2HCl==FeCl2+H2↑
B组:Mg+H2SO4==MgSO4+H2↑Zn+H2SO4==ZnSO4+H2↑Fe+H2SO4==FeSO4+H2↑
【交流】
(1)镁、锌、铁可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铜不与盐酸或者稀硫酸反应。
(2)镁、锌、铁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时的剧烈程度不同。镁反应最剧烈,其次是锌,然后是铁。
(3)与酸反应时,能生成氢气的金属活动性强;否则,就较弱。
(4)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
【导思】同学们,你们的观察真实可靠吗?
【投影】“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过渡】一些金属不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如铜和银,如何确定它们之间活动性顺序呢?
要求:对铝、铜、银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1、设计探究方案
2、预测实验现象
3、作出合理判断
最新初三化学教案篇16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氧气教学设计。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4.能利用比的知识结合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电脑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淘气的相片。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小伙伴——淘气。同学们仔细观赏图片,在这些照片中,你觉得哪些看起来更美观,更舒服?看看哪几张和图A比较像?为什么?
师:刚才同学们是用眼睛观察到的,用数学知识怎样解释呢?
师: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些长方形。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那么上面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为了准确地判断它们为什么那么“像”,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方格纸上来研究。如,图A的一条边是4份,另一条边是6份。剩下的图形请大家仔细观察每一个长方形,自己数一数长和宽的份数,填一填、比一比。
小组讨论:学生观察、讨论,动笔计算。分别找出图中长和宽的倍数(或分数)关系。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
师:你是怎么得出的?
师:谁说一下其他几个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师:根据上面的计算,请同学们解释一下为什么图片A和图片B、D比较像?
师:那谁能说说C和E为什么不像?
小结: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图形的大小变化了,但不变形,教案《氧气教学设计》。长与宽的倍数关系不变,照片看起来就像;长与宽的关系发生变化,照片看起来就不像。
2、生活实例
(1)出示情境图
师:你喜欢吃苹果吗?现在有三个卖苹果的摊位,据我观察,质量上没什么差别。你认为该去哪个摊位买呢?应该考虑什么问题?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全班反馈交流:
A:15÷3=5(元)B:9÷2=4.5(元)C:12÷3=4(元)
(2)出示情境图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小刚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快?
师:要比谁快,比什么呢?要比速度,也就是要求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
汇报交流,老师板书:40:2=40÷2=20(千米)
45:3=45÷3=15(千米)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1、揭示课题:
刚才我们研究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苹果单价,跑步和骑自行车的速度时运用的都是除法算式,像上面那样,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活中的比”
2、请同学们自学P50的“认一认”,然后交流你从中知道了哪些关于比的知识
(1)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2)比号、前项、后项、比值、写法、读法。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1、同学们,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事情是和比密切相关的,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比?
①教室里有四个窗户、两扇门。窗户和门的数量的比是4:2
②我的身高是153厘米,我爸爸身高是178厘米,我的身高和爸爸身高的比是153厘米:178厘米。
③我有1支钢笔,3支圆珠笔。我的钢笔数量和铅笔数量的比是1:3。
④我们小组有男生4人,女生2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4:2。
2、你觉得比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有关?(除法、分数)
四、质疑问难,归纳总结
1、各类比赛中的比和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2、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1∶7。福尔摩斯发现一个脚印长25厘米,他可以做出什么样的推断?
3、今天我们认识了谁?它表示什么意思?课后继续找一找哪些地方还用到了比?
最新初三化学教案篇17
教学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大致了解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等的影响关系。
教学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教具准备:
1、仪器、试管、药匙、滴管、
2、药品、食盐、汽油、植物油、水。
3、《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挂图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由一组对比实验导入物质溶解性的概念,并明确学习目标
(1)演示实验1
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两支试管内,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观察现象,静置后,再观察现象。
(室温下,2克食盐完全溶解,0.1克熟石灰却不能完全溶解)可见这两种物质溶解在水里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种能力称之为“溶解性”。
明确溶解性的概念。追问:物质的溶解性大小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2)演示实验2
取一支试管倒入10毫升汽油,加入2克食盐,振荡,观察现象,静置后再观察。
(食盐很难溶解)
(3)演示实验3
取两支试管。各取10毫升水、汽油、分别滴入5—6滴植物油,振荡,观察现象。
(植物油很难溶解于水,却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中)
(4)追问:从这两个实验中可得出哪些结论呢?
学生归纳:
1、同一各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
2、不同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教者小结:
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固有的一种属性,影响它的因素既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系,也与温度、压强有关系。当我们要定量地比较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时,仅靠溶解性是不够的,还需学习物质的“溶解度”。
板书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二、指导学生看书,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一)要准确地表示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该注意哪几点呢?
学生看教材、讨论、回答、教者总结(投影显示)
1、一定温度。同一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溶解度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指明温度。
2、100克溶剂。此处100克是指溶剂质量,不能误为溶液质量。
3、饱和状态。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所溶解的最大质量为这种物质在这种溶里的溶解度。
4、单位:克。
最新初三化学教案篇18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对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3.使学生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几种基本计算。能力目标:
会利用溶解度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和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情感目标:
通过对不同物质溶解度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7-1;另一种是坐标法,即在直角坐标系上画出坐标曲线,如课本图7-1。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溶解度曲线绘制原理(不要求学生绘制),再举例讲解如何应用这种曲线图。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
(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的数值;
(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3)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等。
进行这些分析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某物质在曲线上的任一点,请同学回答其表示的含义,来验证学生是否已了解溶解度曲线。例如,横坐标是60,纵坐标是110的点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应该回答(1)代表6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10克;(2)代表60℃时,100克水里,达到饱和时可溶解硝酸钾100克等等。当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7-l中未列出的温度,例如让学生说出35℃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多少,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溶解度曲线顺利地作出回答,使学生体会到曲线图在这方面所表现的特点。关于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溶解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就必须先了解物质溶解性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这种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跟溶剂之间的关系。不论其原因或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这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例如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却很难溶解在汽油里;油脂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但很难溶解于水等等。食盐、油脂的这种性质,是它们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都可以用溶解性这个概念来概括。然而溶解度则不同,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规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所能溶解的不同数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它们溶解性的差别。因此,溶解度的概念既包含了物质溶解性的含义,又进一步反映了在规定条件下的具体数量,是溶解性的具体化、量化,是为定量研究各物质的溶解性而作的一种规定后形成的概念。
关于气体溶解度的教学建议
对于气体溶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有三点应向学生做常识性介绍:
(1)定基地描述物质溶解性时,不论气体还是固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规定的条件和表示方法上有所不同:固体溶解度用质量(克)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100克;气体溶解度则是用体积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1个体积(一般以升为单位)能溶解若干体积气体,而其它条件如达到饱和、一定温度等都是一样的。
(2)所以规定不同标准,是因为气体的体积容易测量、而质量不易称量,因此就用体积来表示。
(3)由于气体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很大,所以规定其溶解度时,对于压强作出规定—101千帕。这一点可以用打开汽水瓶盖后,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所形成的泡沫为例来加以说明。
气体溶解度在实际测定时比较复杂,非标准状况下的数据,还应该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值。初中学生很难掌握,因此对这部分内容不必过多要求,只要知道如何表示,就可以了。关于溶解度的教学建议
1.对学生来说,物质在水中溶解是一件非常熟悉的事情。但是对学生而言,溶解度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对表征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的规定不像质量分数那样容易理解,因此溶解度观念的建立时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宜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可以从质量分数的概念出发去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对于溶解度概念的表述应加以适当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概念。
2.要注意实验在学生形成概念时的重要作用。本节安排了若干实验,可以有教师边讲边演示,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做。
3.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合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本节在教学的编排上特意设置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内容,具有活动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特点,要精心组织好相关活动,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学生的设计、论证,应对学生设计的方案予以实施。
最新初三化学教案篇19
知识目标:
1、了解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2.了解二肽、多肽的概念。
3.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4.认识人工合成多肽、蛋白质、核酸等的意义,体会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蛋白质盐析、变性、颜色反应的实验探究,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意目标:与同学合作调查蛋白质对人体的作用、在人体内变化的过程等相关问题,并与其他同学交流,多角度感受化学科学为人类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
【先学自研】
一、氨基酸的结构与性质1.氨基酸的分子结构
氨基酸可看作是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H被_______取代后的产物,因此氨基酸分子中既含有_____,又含有______,天然氨基酸全为_______________,其通式可写为_____________。
常见的α-氨基酸有:
甘氨酸谷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2.氨基酸的性质(1)物理性质
溶剂溶解性水强酸或强碱乙醇、乙醚
(2)化学性质(1)两性
在氨基酸分子中,_______是酸性基团,________是碱性基团.(2)成肽反应
氨基酸分子之间通过一个分子的________和另一个分子的_________间脱去一分子水,缩合形成肽键(
)的化合物.
二、蛋白质的结构与性质
1、组成和结构
组成元素:还有少量的是高分子化合物
2、化学性质(1)水解
条件:,水解生成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肽类化合物,最终水解得到(2)盐析
定义:。盐析是过程。目的:采用多次盐析和溶解,可以。(3)变性
物理因素包括:等化学因素包括:等。蛋白质的变性过程是的过程。
(4)颜色反应:含苯环的蛋白质遇到浓硝酸变。(5)灼烧:
三、酶
酶是一类有细胞产生的、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所数是蛋白质。酶的催化作用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核酸
核酸是一类含磷的生物高分子化合物。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DNA:大量存在于中,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
RNA:大量存在于中,根据DNA提供的细细控制体内蛋白质的合成。
【互动探究】
1、在你学过的物质中,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NaOH溶液反应的物质有哪些?举例并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1)金属:
(2)两性化合物:(3)两性氢氧化物(4)弱酸铵盐:.
(5)多元弱酸酸式盐:
(6)氨基酸:
2、尝试分析,甘氨酸和丙氨酸在一定条件下能形成几种二肽?写出二肽的结构简式并与同学交流。(提示:能形成四种二肽。)
3、某蛋白质的结构片段如下:
它水解后产生几种氨基酸?分别写出它们的结构简式.
【要点一】
1、氨基酸的两性
氨基酸分子中的—COOH能电离出H+,显酸性,—NH2能结合H+,显碱性。作为碱:RCH(NH2)COOH+H+→RCH(NH3+)COOH作为酸:RCH(NH2)COOH+OH-→RCH(NH2)COO-+H2O
2、氨基酸的缩合(1)两分子间缩合
(2)分子间或分子内缩合成环
(3)缩聚成多肽或蛋白质关键:氨基酸缩合机理
脱去一分子水后形成肽键(
),肽键可简写为“—CONH—”,不能写为“—CNHO—”.
【互动探究】
1、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如何检验蛋白质?
2、当发生重金属盐中毒时,为什么要求中毒者服用生鸡蛋、牛奶或豆浆?
3、请根据蛋白质的性质讨论,医用酒精、84消毒液、过氧乙酸等能杀菌消毒所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要点二】蛋白质盐析和变性的比较【实验探究】
1、盐析:鸡蛋清中加入硫酸铵溶液
实验现象:鸡蛋清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后,有_______析出,再转移到蒸馏水中时,_______.实验结论:一些无机盐的浓溶液可以降低蛋白质的______,从而使蛋白质从溶液中_____.用途:盐析是可逆的,可用于蛋白质的_________.
2、变性:鸡蛋清加热或者加入乙酸铅溶液
实验现象:加热后或者加入乙酸铅溶液后,鸡蛋清_________,再加蒸馏水,____________实验结论:加热和加重金属盐,都可以使蛋白质的性质发生改变失去生理活性,且为
________过程
用途:______________
关键:(1)稀的无机盐溶液能促进蛋白质的溶解.
(2)浓的无机盐溶液能使蛋白质发生盐析.
(3)盐溶液中含有重金属离子时,不论其浓度大小,均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典例分析】
【典例1】据最近的美国《农业研究》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发现半胱氨酸能增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免疫力,对控制艾滋病病毒的蔓延有奇效。已知半胱氨酸的结构简式为: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半胱氨酸属于α-氨基酸B.半胱氨酸是一种两性化合物
C.两分子半胱氨酸脱水形成的二肽结构简式为
D与NaOH溶液加热时可放出一种碱性气体
2、下列关于蛋白质性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任何盐溶液,都会使蛋白质发生变性B.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多种氨基酸
C.微热条件下,有些蛋白质遇到浓硝酸时会显黄色D.蛋白质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随堂训练】
1.(20__·启东高二检测)某期刊封面上有一个分子的球棍模型图,如图所示。图中“棍”代表单键或双键或三键。不同颜色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该模型图可代表一种(
)
A.氨基酸
B.醇钠
C.卤代羧酸
D.酯2.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加热会使蛋白质变性,因此生吃鸡蛋比熟吃好B.蛋白质溶液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鸡蛋清中加入食盐,会使蛋白质变性
D.天然蛋白质中仅含C、H、O、N四种元素
3.要使蛋白质从水溶液中析出而又不改变蛋白质的主要性质,应向其中加入(
)A.饱和Na2SO4溶液
B.浓NaOH溶液C.少量NaCl
D.浓BaCl2溶液知识点三:酶和核酸
4.(20__·郴州高二检测)下列有关核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核酸是高分子化合物B.核酸中肯定含有磷原子
C.核酸可以分为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D.核酸和酶一样属于蛋白质
5.克隆生命体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找到一些特殊的酶,它们能激活普通体细胞,使之像生殖细胞一样发育成个体,下列有关酶的说法错误的是(
)A.酶是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B.酶催化作用的特点是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等C.高温或重金属盐能使酶的活性丧失D.酶的结构较为简单,不能再水解
6.(20__·杭州模拟)蛋白质是构成生命的基础物质,而氨基酸又是构成蛋白质的基石,最简单的氨基酸的结构简式是______;该氨基酸形成的二肽的结构简式是______;将该氨基酸溶于酸性溶液形成的微粒的结构简式是______;将该氨基酸溶于碱性溶液形成的微粒的结构简式是______。
【训练内化】1.(20__·南京模拟)20__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钱永健等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一种蛋白质,简称GFP)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下列有关GFP的说法错误的是(
)A.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B.遇到CuSO4溶液会发生盐析C.水解后可以得到多种氨基酸D.可用于蛋白质反应机理的研究
2.下图表示蛋白质分子结构的一部分,图中A、B、C、D标出分子中不同的键;当蛋白质发生水解反应时,断裂的键是(
)
3.酶是蛋白质,能催化多种化学反应,下列表示温度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曲线中,以酶作催化剂的是(
)
4.(20__·北京四中高二检测)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蛋白质析出,再加水也不溶解B.氨基酸既可以与盐酸反应,也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所以误食重金属盐会中毒
D.浓硝酸溅在皮肤上使皮肤呈黄色,是由于浓硝酸和蛋白质发生颜色反应
5.下列物质中,能与酸反应,也能与碱反应,还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①Al(OH)3
②氨基酸③NaHCO3④淀粉⑤蛋白质
⑥纤维素
⑦(NH4)2SA.①②⑤
B.③⑤⑦C.④⑤⑥
D.①③⑦
最新初三化学教案篇20
碳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概括。
在此反应中哪种物质得氧?发生了什么反应?具有什么性质?而另一种物质呢?
在此反应中碳得氧,发生了氧化反应,具有还原性。氧化铜失氧,发生了还原反应,具有氧化性。
听老师讲解
对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认识。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证明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性。
三.碳的还原性
1.C+2CuO △ 2Cu+CO2↑
属于什么基本反应类型?
2.C+CO2高温2CO
炼铁,介绍此反应的实际应用。
记录笔记
看多媒体播放的.资料
理论应用于实际,了解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本节课知识重点。
整理笔记
及时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下列用途利用碳的什么性质?
1.木头电线杆或木桩在埋入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木头表面稍稍烤焦。这是为什么?
2.用煤取暖
3.用焦炭炼铁
思考并回答
巩固所学知识
评价学生的表现,与学生交流,提出希望。
学生谈心得体会
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及时总结与评价,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