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九年级历史教案免费

时间: 新华 九年级教案

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怎么写出优秀的九年级历史教案免费?这里给大家分享九年级历史教案免费,方便大家学习。

九年级历史教案免费篇1

学习目标:掌握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简述世界大战的欧洲、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基本史实。了解德国纳粹党迫害犹太人的简况和19世纪30年代“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

学习重点: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欧洲、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学习难点:经济危机与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关系。

自主学习:快速阅读教材全文,并将答案写在导学案上。并用双色笔在课本上勾画出知识点及重难点,记录自己的疑惑点。

(一)纳粹政权的建立

1、背景:年的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德国,激化了社会矛盾。以_________ 为首的法西斯组织 ____ ,利用社会各个阶层 _________ 的不满,趁势发展壮大。

2、建立与影响:年 上台,逐渐集 和 大权于一身,称为国家元首,着手建立法西斯 统治,标志世界大战 洲策源地的形成。

3、德国法西斯罪行:①利用“ _________ ”,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士。 ② 解散一切工会,取缔了除_________ 党以外的所有政党,独裁专制。③加强思想控制,焚烧大量 _________ ,妄图毁灭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 ④掀起反犹狂潮:希特勒早在《 》中,就叫嚣犹太人是德国的“ _________ ”。希特勒执政期间,一步步加紧对 _________ 人的迫害。他们被剥夺了德国_________身份,不得 _________ ,不许担任_________,不能从事教师职业,限制从事自由职业;不得参军;严禁与 _________ 人通婚等等。

(二)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1、背景:一战后,意大利经济衰退,政局会混乱。

2、1922年,_________标志意大利法西斯专政建立。(意大利法西斯的头目是______________。)

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背景:经济危机打击了日本,激化了国内矛盾。

2、1936年,日本军部内部的_________通过“二二六兵变”事件控制了政府,标志着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世界大战的 洲策源地的形成。

3、20世纪三十年代后半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法西斯国家相互勾结,结成了侵略性的_________集团,称为“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又叫_________,给世界和平带来严重威胁。

4、试着比较: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美国和德日分别是怎样摆脱危机的?分别有哪些影响?

九年级历史教案免费篇2

【课程标准】讲述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提纲】

一、原因:封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克里木战争失败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

二、领导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三、内容: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拥有财产,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地主不得任意交换和买卖农民;农民以赎买的方式分到一块耕地(叫份地)和宅旁园地,但农民只有使用权,须花钱向地主购买土地的使用权,称为“赎买”。获得解放后的农民仍归“村社”管理。

四、实质:是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的双重敲诈与掠夺。

五、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六、历史意义

1、积极:使俄国废除了农奴制,缓解了国内社会矛盾,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对俄国摆脱落后状况、实现近代化目标有积极作用。

2、局限: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经济上农民为了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使用权付出高昂代价,背上更为沉重的经济负担。政治上沙皇专制制度依然存在,人民缺乏基本的民主权利。

【重点难点突破】

1、概括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

2、俄国1861年改革的影响:(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阐述)

【本课小结】

第14课 避免革命的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

1、原因:封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时间: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影响:废除了农奴制,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默写小测】

第14课 避免革命的改革——

1、原因:

2、时间: ,:

3、性质:

4、影响:

【训练反馈】

1、之所以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民 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 D.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关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俄国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B.农民可以无偿得到一块“份地”

C.不得再任意交换和买卖农民 D.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 )

A.外来入侵 B.国家的分裂

C.农奴制盛行 D.黑人奴隶制的存在

4、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_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材料二:如果总的看一看1860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归纳指出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材料二认为这场改革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你能说出其中的理由吗?

【学习指导】

请你们相信,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亚历山大二世

沙皇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这段话说明改革限度地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说明农奴制改革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维护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的,它实质上是沙皇政府和地主阶级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敲诈和掠夺。

九年级历史教案免费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世间的意识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认识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采用图片导入。

幻灯片展示11.11光棍节,每年的11月11日,英国都要举行纪念活动,因为1914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在硝烟中放下了刺刀。

(二)活动探究、寻求真知

三站旅行:第一站----萨拉热窝

问题设计:

(1)你如何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

(2)普林西普是不是做了一件好事?

设计意图:

教师设计的目的,一是贯彻新课标让学生“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讲述将萨拉热窝事件的故事情节展示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让学生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

教师指导学生在评论历史事件时,注意运用史实分析说明问题,坚持“论从史出”、“一分为二”的方法,形成科学的历史观。三是通过这种途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民族反抗侵略与瓜分斗争的正义性同暗杀等恐怖活动的区别,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从而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以暗杀等恐怖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突发事件,以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

活动二探究一战爆发的原因(教师出示课件投影并板书)

教师投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对比表》和“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的有关材料。

问题设计:

(1)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从材料中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

教师这样设计,一是能够培养学生从图表反映的数据得出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二是通过材料的阅读培养学生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教师设计这两个问题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与变化相反,各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占有状况未变,还都是按旧的力量对比划分的。这样矛盾就产生了。作为帝国主义筵席上的迟到者——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决不满意仅仅得到一些残羹剩饭,他们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

正如列宁所说:“世界是第一次被分割完了,所以将来只有重新分割,也就是从一个‘主人’转归另一个‘主人’。而不是从‘无主’的变为‘有主’的。”“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由于矛盾的变化,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寻找盟友,重新组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这是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第二站:凡尔登

活动三探究战争的残酷性(教师投影并板书)

教师在展示图片后引导学生思考:

(1)面对凡尔登战役的图片,你有何感想?

(2)新式武器的发明与刚刚结束的哪次科技革命有关?由此,你对科学技术的作用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

教师设计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有关战争的知识,并总结人类历的任何一次战争都给交战双方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学生通过图片与课本内容的介绍认识战争的残酷性。

教师展示新式武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一战的残酷,究其原因,是因为战争中大量的武器被发明并运用到战争中。这样做,第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更好地使学生辩证对待科学的作用。

在上一课中,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学习,学生比较容易的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没有过多的介绍科技的负面影响,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使学生明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运用于军事领域,新式武器(潜艇、飞机、坦克、远程大炮等)能使战争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大到海洋和空中;新的交通工具和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又扩大了战争的规模。总之,科技可以给人类世界带来光明,也可以毁灭人类文明。只有科技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才能使人类世界有个真正美好的明天。

第三站:华盛顿

活动四探究美国的参战(教师投影并板书)

教师设计问题如下:

(1)美国为什么在战争前期宣布中立?

(2)为什么美国选择在1917年参战?

教师设计这几个问题的目的,一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在于使学生通过美国参战、俄国退出更进一步认识一战的非正义性,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活动五探究一战的性质及影响(教师投影并板书)

设计问题:从以上材料,你可以得出一战的性质是什么?请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分析,总结出战争性质和影响。教师出示投影材料,引导学生得出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活动六探究一战的启示

当今的世界并不太平,仍然存在战争,假如你是相关国家的领导人,你会从一战中吸取哪些教训?

课后小结

教师小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间对殖民地进行争夺的直接产物。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民族。我们为了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做出过和正在做着大力的努力和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但并不代表中华民族惧怕战争,为了民族利益,“是可忍孰不可忍”之时,只能通过战争才能解决问题。回首20世纪初的那场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列强经济上的竞争和对殖民地的争夺成为战争爆发的根源,科学技术应用于战场使战争空前惨烈和异常残酷。面对着废墟中的欧洲,理性的思考和人性的善良是人类文明的希望所在!

课后习题

1.你能说出帝国主义争霸世界的背景吗?

2.介绍垄断资本主义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情况。

3.从课本132页图中找出帝国主义侵略军事集团的名称及主要参与国

4.大战的导火线、爆发的时间、标志及扩大

5.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场的主要分布及三条战线

6.凡尔登战场的情况,一战的规模、结果、影响

7.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九年级历史教案免费篇4

课程标准:

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____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准则。

3、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列举中共十一届三____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共十一届三____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3、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经济腾飞情况,根据史实分析、归纳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提高史论结合进行分析的能力。

2、读《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地理范围,进一步认识中央政府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

3、鼓励、指导学生在读书、读图过程中主动质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____是一次伟大转折。

3、知道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归纳法

学法指导方法:可以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的每一节目,通过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引导学生阅读本节导言,进而学习本课: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新课:

(一)、改革开放的春雷

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本节。

后教师先简单介绍一下中共十一届三____召开的背景。

1、中共十一届三____的召开。

指导学生说出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

2、中共十一届三____的主要内容。

提问:

1)、谁能说说中共十一届三____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中共十一届三____确立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3)、哪一次会议上决定中国要实行改革开放?

学生回答后即可总结出中共十一届三____的主要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党的工作重点,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了以____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决定进行拨乱反正。

3、中共十一届三____的意义。

意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中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____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

先让学生齐唱《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再让学生阅读本节内容。

提问:中国农业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答:党和国家正确的农业发展政策等,中国人民的勤劳。

教师适当引导讲解。

(三)、对外开放的窗口

先让学生齐声朗诵____的一句话: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并请学生讨论上一句话的深刻含义,教师从而强调说明我们的对外开放主要是在经济领域和科技领域。

指导学生观看《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步骤。

指导学生区分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并讨论:经济特区为什么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对外交通便利,有众多在外侨胞,毗邻港澳国际市场)

九年级历史教案免费篇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面对经济全球化》,本课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课1《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一个框题的内容,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综合探究的内容是依据新课程标准4.14规定的“感受经济全球化进程”。经济全球化是前面第十课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具体表现,又是下个框题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时代背景。所以本课内容既是前单元的延伸和深化,又对下单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改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经济全球化含义及其主要的表现形式;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利弊影响;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通过对经济全球化利弊影响的分析,提高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看待问题的能力。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如市场调节的作用、劳动生产率等,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体现全球化的事例和经验出发,通过直观的情境设置,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使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以问题(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彰显。同时培养合作的精神,感受合作的快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到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关键在于我们自身的努力,从而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树立起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的远大志向。通过对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趋势的了解,确立对外开放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立的依据

重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我们应对的态度。

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我们应对的态度。

重难点确立的依据:这一部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理论层面较高,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德育功能。只有准确理解,我们才能全面地、辩证地看待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应对的策略,从而更好的认识到,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要树立自尊、自强、自立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由于信息的发达他们几乎每天都会感知全球化的气息,已具备了基本的认知和经验,也对这一问题比较感兴趣。但缺乏辩证的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有可能不能全面地分析全球化的利与弊,这就形成一定的学习障碍。

三、教法、学法及理论依据(教学策略及手段)

亚里士多德说:“告诉我的会忘记,给我看的会记住,让我参与的会理解。”所以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知识传递的促进者。因此,我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1.教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所以我以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标为指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来组织实施本节课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全员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求异创新的新课程理念。

2.学法:

通过合作学习法、自我探究法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感悟主动获得新知,这也是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的体现。

3.手段:

本节课将充分利用的视觉,听觉效果,将视频、图片、数据等有机组合,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觉问题,激发探索的愿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四、教学流程

【总体设计思路】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本课从美国记者萨拉的一次“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的试验入手,选用中央电视台“探究发现”“绝对挑战”“梦想剧场”三个板块的模式,用视频、图片、数据与材料相结合的特色,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提问——交流讨论——形成理念的设计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中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原因、表现、载体,进而重点理解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从而有效地落实本课的三维目标,这种设计富有生活气息,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设疑探究]:

1、通过观看视频,“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萨拉一家受到了哪些影响?

2、除了玩具,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畅销?

3、你平时接触过哪些外国品牌?

4、假如没有了“洋货”,我的生活会……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我通过视频以学生感兴趣的中国玩具的的例子引入,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同时通过学生交流国际品牌有哪些,让他们感受到经济全球化就在自己身边。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顺其自然的导入本课《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学习。

【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探索发现”

师生互动、共探新知

(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教师过渡:在中国人购买耐克鞋的同时我们的李宁品牌也在远销国外,这是商品在国际间的流通,除此之外还有技术与技术之间的交流、资金的流动从而推动生产要素的配置,那么这种流动和配置不仅局限在国内与国外,而是世界范围内的流动,这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设疑探究]你所理解的经济全球化是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全球化不仅仅是商品之间的流动和配置,还包括技术、劳务和资金的流动。

教师过渡:那么经济全球化有哪些表现呢?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生产全球化

展示图片“空中客车”A380客机生产过程。

[设疑探究]

a、飞机的生产涉及到哪些国家?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那个表现?

b、许多国家共同生产这架飞机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展示和第一个设问,让学生认识到许多产品的生产都离不开国际分工与协作,强化学生认识到,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许多商品,虽然许多品牌是某国的,其实是许多国家共同完成的。顺利得出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之一——生产全球化。通过第二问,让学生思考生产全球化的意义所在。

展示图片:大家喜欢穿的耐克鞋就是生产全球化的突出典范

(2)贸易全球化

展示图片和材料:马云、“淘宝首页”、“阿里巴巴公司结构图”、“杭州阿里巴巴全球最大的网上贸易网站”

[设疑探究]a、材料中阿里巴巴为来自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60多万企业和商人提供网上服务、提供商品交换的平台.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哪个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四幅图片展示,用分析材料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第二个表现——贸易全球化。旨在开阔学生思路和视野,引导学生体验出贸易不仅仅局限于网络平台

名词解释:贸易

(3)资本全球化

[设疑探究]

a、网上贸易经营的业绩如此的好,假如你是一个企业老板并有足够的资金和能力,你愿意投资其中吗?

b、作为消费者,你愿意足不出户体验一键式的消费吗?

教师过渡: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并且买、卖的是国外商品,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贸易全球化过程当中来了。那么同大家一样,很多的国外企业也看准了网上贸易这个商机纷纷把资金投入到了阿里巴巴旗下。

展示材料:“外国资本向阿里巴巴注册以及阿里巴巴向外国注册资本”。

[设疑探究]

a、材料说明什么在不同国家之间流动?

b、在资本全球化过程中,资本流向哪里去?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以及材料展示,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第三个表现——资本全球化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一直在说阿里巴巴集团公司,那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呢?

3.跨国公司

出示材料:阿里巴巴公司简介

[设疑探究]

a、什么是跨国公司?

b、你知道有哪些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他们的总部在哪里?

c、请你谈谈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起着什么作用?

[设疑探究]

d、丰田公司看中了天津的什么优势?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有什么作用?

第二环节:“绝对挑战”

生生互动追根溯源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教师过渡:经济全球化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快速发展,给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鲜花;也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祸水。

[设疑探究]根据你们所感受到的经济全球化,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由两个小组派代表小结组员的观点汇报探究成果)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对网络感兴趣的心里,利用新型的网上论坛跟帖的形式,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述自己的观点,并要求学生用实例加以证明“理不辩不明”,通过讨论的形式,让不同的观点碰撞与交流,在碰撞中提高能力,在交流中提高认识。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是叼着鲜花的狼。

在学生讨论汇报的基础上,再出示相关的上海纽约等大城市的图片和七国集团的材料以及视频《美欧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各国寻找应对之策》。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设疑探究]

a、经济全球化是鲜花,那么经济全球化带来哪些机遇?

b、经济全球化会使所有的国家都受益吗?

c、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不一定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

d、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

e、探究:经济全球化是祸水,那么经济全球化带来哪些挑战?

f、发展中国家如何正确对待经济全球化?

[设计意图]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应对的态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所以通过6个设问,环环相扣,问题层层推进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这6个问题概括了本课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通过生生、师生互动,图片、数据、和视频相结合来解决,从而提升学生运用信息质疑、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同时也更好的落实本课的三维目标,使学生深刻体验到时代的使命感,树立为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志向。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3、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4、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第三环节:“梦想剧场”

[设疑探究]现在又逢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如火如荼进行

我们如何借着经济全球化的契机,打造魅力西青我们可爱的家乡呢?

分别请学生以决策者身份、CEO身份、学生身份进行回答和畅想。

[设计意图]在天津滨海新区国际化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学生——新时代的西青人,有使命有责任担负起打造魅力西青这重任。尤其是在学了这节课的理论知识后,通过当堂布置探究不仅能有效地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学以致用,体现新课程的标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成长。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小结,在宋祖英《越来越好》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五、板书设计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

1.经济全球化含义。

2.经济全球化表现。

3.经济全球化载体。

(二)经济全球化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机遇。

2.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4.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六、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的设置,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的选择,从而使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辨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既自然而然的完成了知识的构建过程,又实现了知、信、行的有机统一。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可谓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通过这次做课,使我再一次认识到,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如果能用心体会岁月潮痕、用眼睛细察时代的变迁,用双手拨响学生心灵的琴弦,我们就一定能迎来新课改绚丽美好的春天!

九年级历史教案免费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大致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出现的概况、氏族社会形

成的原因及特点、原始社会的解体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人类起源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

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

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二、教学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让学生阅读导言中的故事。问保守势力为什么要谩骂、攻击达尔文、赫胥黎?因为后者的观点违背了他们一直信奉的上帝造人说。

在漫长的古代,人们一直坚信人是由神创造的,让学生例举东西方神创造人的传说。亚当和夏娃的传说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达尔文、赫胥黎他们认为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呢?由古猿进化而来

自学:1、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

2、古猿是今天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它是怎样进化成人的呢?

森林古猿

3、“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哪四个进化阶段?

4、世界主要有哪三大人种?人种差异出现于何时?人种差异出现的原因?

5、最初的人类社会被称为什么社会?能说说我们现在处于什么社会?人类至今已经历了哪些社会?

(三)讲解:第一阶段:“树猿”时代:2000万年至500万年前,化石产地:欧洲、亚洲、非洲大小:体长约60厘米体型像黑猩猩,它可以四足行走,也可以两足行走,爬树、吃果实

第二阶段:“正在形成中的人”——非洲南方古猿

非洲南方古猿——“露西”

特征: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不能进行真正的劳动,属于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是“正在形成中的人”

第三阶段:“完全形成的人”坦桑尼亚“能人”

特征:直立行走,能制造工具,进行真正的劳动,已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是“完全形成的人”。

思考:1、在从古猿向人进化过程中决定意义的一步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直立行走。(人类出现的标志是直立行走)因为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用于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而能够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直立行走促进了脑的发育。(南方古猿露西脑容量约400毫升,与古猿相近、早期猿人“能人”脑容量约800毫升、晚期猿人北京人脑容量约1043毫升、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的脑容量与现代人接近,1500毫升左右)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能够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

人和动物分属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人类社会是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结果,而劳动离不开工具,不管是石器、还是现代机器,这些工具是人类制造并使用的。而动物是不会制造工具,最多会使用天然工具。如一种海狸用石块敲碎贝壳,猩猩用树枝钓白蚁吃等。

3、南方古猿是人吗?人类什么时候形成?

是直立行走。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正是南方古猿出现的时期。

4、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启发思维:什么促使其直立行走,要生存,就要劳动来获取食物)

生产劳动。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要用手,促使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劳动要使用工具,由使用天然工具到制造工具。

小结:人类由非洲南方古猿发展而来,生产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因为劳动促使手脚分工,开始直立行走,进而促进脑的发育;劳动的需要,开始制造工具并进行生产劳动,人类形成了(指完全形成的人),因为能够制造工具和生产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运用:探究动脑筋——火的使用体现人类形成后改造自然的能力。如钻木取火,体现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生产劳动。所以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如火可以作为武器,也可提供熟食,增强人的体质,但不具有决定意义。

(结合书本两幅头像感受人类的进化)我们现代人属于哪个阶段?

今天的人类依然在进化,但及其缓慢,根据用进废退的原则,想象未来人类进化的形象?(外星人)

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差异显现出来。

(现代人属于晚期智人。热带的黑人、温带的黄种人、寒带的白人。)

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辨析现代社会有人宣言“种族优越论”,“白种人是秀的种族”观点。能举例。

第二大问题:氏族社会的产生?

1、人是社会的动物,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区别于大自然)

2、原始人类为什么过着群居生活?结合书本介绍他们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

3、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什么?(联系现代基本社会组织即社会细胞是家庭。氏族出现于晚期智人阶段,氏族是按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稳定的社会集团,如一对父母生下的子女及孙辈等就构成有血缘关系的稳定的社会集团,联系中国古代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盟战胜蚩尤部落的传说)

氏族先后经历了哪两个发展阶段?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什么不同点和共同点?4、探究氏族是怎样产生的?或如何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导致氏族的出现?

生产力发展:旧石器时代——采集狩猎经济——妇女占主导地位;新石器时代——农业、畜牧业经济——男子占主导地位;

社会的进步:主要指婚姻关系的变化。族内群婚——族外群婚

氏族产生的过程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什么规律?社会的进步:主要指婚姻关系的变化。族内群婚——族外群婚

氏族产生的过程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什么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5、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

实行族外群婚,能避免近亲结婚对人体质的危害;

氏族以血缘为纽带,能增强凝聚力,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社会的发展。

6、说说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围绕氏族社会的产生,我们主要了解了什么是氏族?氏族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氏族产生的原因及其作用?明白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三大问题:原始社会的解体?

1、讨论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出现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和奴隶制——出现了统治阶级和统治机构等——原始社会瓦解、国家产生。

2、与氏族组织相比,国家有哪些不同特征?

3、你认为与奴隶社会相比,原始社会有哪些优点?公有制,天下为公;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共同劳动,共同消费。

4、你认为残暴的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的进步还是倒退?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课堂练习:根据所学内容和课程标准,设计相关问题,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五)堂清;题略

九年级历史教案免费篇7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要求学生根据《填图册》第7页的表格回答]“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农业生产之间有什么差别?(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2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工业的发展起点高,一开始就能采用先进的科技和设备,所以速度快;而农业还保留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小农生产方式,所以发展缓慢。)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农业生产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生活物质保障,如何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家一户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改造?(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入社时,把私人的土地、耕牛等主要生产资料集中到合作社里统一经营或使用,提高了效率和产量。)

3第21页两幅插图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现象?(农民看到合作化的优越性,踊跃参加合作社,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教师过渡讲解:与小农经济很相似的手工业,在农业合作化的推动下,也形成了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主要生产资料从私人所有变成集体所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要求学生完成《填图册》第8页第1题,并在课本上作好读书标记,然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予以鼓励。

公私合营

1“公私合营”中的“公”指什么?(国家)“私”指什么?(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2怎样实行“公私合营”?(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现了和平过渡。)

3根据21页“动脑筋”:三大改造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三大改造也有缺点。这些缺点是什么?(后期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产生了一些后遗症。)

巩固小结

1.完成课本22页“练一练”:应选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布置学生完成《填图册》第8页第2题。

九年级历史教案免费篇8

基础知识

了解

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要点

掌握

新中国建立的主要标志(施政方针、国家机构、国旗、国歌、首都、公元纪年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概括表达

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所题文字的历史含义和现实意义,开国大典的盛况,祖国大陆统一的实现

对比鉴别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的异同

讨论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意义、基本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国情感

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

民族团结

新中国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做了许艰苦细致的工作,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这个大好局面是必须加以珍惜的

教学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开国大典相关多媒体、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学期的知识线索,按“资料·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梳理下列“纲要信号”:

┢────────────民主主义革命────────────┓

上溯到1840年→

30年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

3年以来

旧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革命(北伐)→

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三大战役胜利不久,中国共产党就在河北平山的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____,为建立新中国做好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今天我们接着了解,当年怎样在组织机构上完成建国工作。(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讨论回答:毛泽东和周恩来所说的“进京赶考”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新中国的建立、巩固、建设和发展,包括政治、军事、外交、民族、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经济建设。因为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共产党为了替人民打天下,主要从事政治和军事的斗争,在经济建设方面还缺乏经验。)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①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名称、新中国的性质即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共同纲领》还给新中国规定了国家机关总则。《共同纲领》集中体现当时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会议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府主席。

③会议确定了国旗、国歌、国都和纪年方式,

④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开国大典

1、让学生观看第3、4页记载开国大典盛况的插图,开展“接力讲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活动。(可以按照时间、地点、人物、重要讲话、庆典议程等基本要素分解提问、回答)

设问:在开国大典上,人们听到国歌、看到了国旗,这些新中国的象征是怎样确定下来的呢?(回顾刚讲的内容)(是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下来的)

(1)这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与1946年在重庆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九年级历史教案免费篇9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2、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重难点

1、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是重点。

2、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利用“洋火”等日常词汇,引起学生的注意。分析中国社会如何打开国门引入西方科技。

鸦片战争的原因:

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硝烟引起英国不满

根本原因: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倾销产品,掠夺原料,把中国沦为其殖民地

鸦片战争过程:

1、1840、6-1841、1(定海、大沽、广东战事;所谓《穿鼻草约》;英军强占香港岛)

2、1841、1-1841、5(广东战事;《广州和约》;三元里抗英)

3、1841、8-1842、8(厦门、浙东、长江战事)

战争失败原因:

1、清朝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经济、科技的落后。清王朝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败时期,政治昏暗,各种矛盾加剧,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禁锢,使得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财政拮据,军备废弛,武器低劣,封建统治自身已陷入严重危机,连其本阶级的有识士都感到面临“末世”,在这种情况下,御外必然受到很大限制。

2、统治集团昏庸_。“时代呼唤巨人,上台的却是侏儒。”鸦片战争当中,清政府各级决策者错误频出,上层指挥简单低效,各级官员欺上瞒下,导致不知己不知彼,对战局应变低效。两年的战争过程中,同样的决策错误在各地重复上演。这既是由于清政府的_所致,也是清政府_的具体表现。正是在清朝统治集团的这种状况下,英国方面的优势才得以显示和发挥出来。

南京条约的内容:

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600万银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银元赔偿英_费,300万银元偿还商人债务。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银元。中国向英国共赔偿二千一百万西班牙银元(一个赔款以“银元”为单位的不平等条约)。

4.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军撤出南京、定海等处江面和岛屿。

5.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南京条约影响:

社会性质的变化。条约签订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主的国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着统治地位;条约签订后,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遭破坏。外国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社会革命任务(革命对象)的变化。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二、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九年级历史教案免费篇10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柯立芝繁荣”、冲击资本主义的大危机、意义深远的新政。

学习本课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及罗斯福新政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认识。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不仅仅是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上的一次重大危机,也是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危机,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世界整体性发展进程。而罗斯福新政则避免了美国经济的彻底崩溃,不仅保存巩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且开创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树立了典范。所以本课在世界现代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学生对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等世界史内容接触较少,需借助更多的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针对本课中难度较大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多种形式的历

史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现象,客观地去评价历史事件。

学习方法:自主研习、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归纳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特点和影响。

归纳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探究“新政”特点和影响、充分理解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对西方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课内外多种史料获取历史信息、认识历史现象、

分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罗斯福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和勇于面对危机克服困难的精神。

认识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重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罗斯福新政措施和影响

难点:全面客观地认识罗斯福新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CCTV公益广告《读书-主持人篇》视频,

【教师活动】阅读可以提升我们的品味和文化素养。同样阅读丰富的史料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今天我们大家一起以阅读课的方式来学习一下《罗斯福新政》。

大家跟老师一起迅速浏览课本,看一下共包括哪三个子目:

【师生共读】1.“柯立芝繁荣”;2.冲击资本主义的大危机3.意义深远的新政。

【投影展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略)

二.【新课探究】

(一)自主研习

1.自读课本33页小字回答:柯立芝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矛盾?

2.自读课本33--34页内容归纳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3.自读课本35--36页内容归纳罗斯福新政涉及的领域、措施、影响。

(二)自学检测、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强调

【教师引导】一战后,国际环境相对稳定,资本主义经济也出现了一度繁荣,历称为“柯立芝繁荣”,那么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矛盾呢?

【投影展示】自学检测一:柯立芝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矛盾?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导】生产的相对过剩,造成产品大量积压,最终引发了股票狂跌,企业倒闭、一些大股东瞬间变得一无所有【投影展示】资料和漫画

【教师引导】这样1929.10.24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就在美国爆发了,那么这场危机具有哪些特点呢?

【投影展示】自学检测二:归纳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学生回答】学生根据材料分析说明

【教师引导】这场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全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下面大家阅读以下史料探究”经济危机的影响”

【投影展示】反映经济危机影响的历史资料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材料从经济、政治、国际关系角度说明“经济危机的影响”

【教师引导】这次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乃至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受害的是美国,灾难中的美国此时迎来了第32届总统大选。胡佛和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的候选人,下面大家共同读他们的竞选主题,

【投影展示】胡佛和罗斯福竞选画面和竞选主题

【学生活动】学生读竞选主题

【教师引导】假如你是美国的民众,你将把宝贵的一票投给谁呢?

【学生活动】投票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就加一个小插曲,【投影展示罗斯福的生平】据此阐述一下罗斯福最让你敬佩的地方在哪?

【学生自由发言】(略)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材料来了解一下罗斯福执政时遇到了那些棘手的问题?

罗斯福总统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投影展示】危机中美国面临的种.种问题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教师引导】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共同归纳一下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强调】新政的特点就在”在它抛弃了美国信奉的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通过立法手段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最后使美国成功渡过了危机。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材料来共同了解一下新政后的美国,归纳一下“新政的影响”

【投影展示】新政后美国社会发展的资料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根据材料从经济、政治、资本主义发展角度归纳新政效果。

【教师引导】新政的效果大家有目共睹,新政不仅挽救了美国,而且使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得以保存,更重要他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在二战后被资本主义国家广泛推广,迎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就此能否新政“完美无缺”呢?我们又应该如何全面客观地认识‘罗斯福新政’呢?

(三)师生交流园、拓展延伸

【投影展示】

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缘的时候,是这个政府(即罗斯福政府)挽救了它。——罗斯福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罗斯福

【教师引导】问题1.新政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

如何理解“新政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2.新政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3.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投影展示】全面客观评价罗斯福新政资料

【教师引导】目前我国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从成功的改革案例中用应该吸取哪些经验呢?

三.以史为鉴:改革路上的探索

【投影展示】列宁新经济策:——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罗斯福新政:——借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教师点拨】启示:开拓国际视野,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断发展进步,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教师引导】本节课我们利用大量的可内外资料探究了“罗斯福新政”的重点知识,下面大家根据老师提供的知识结构梳理一下本课内容,以便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

四.知识梳理、课堂小结

【投影展示】学生根据板书自行梳理知识结构

九年级历史教案免费篇11

本节课我在教学目标设计上重点突出了新的教学理念,特别是注意学法指导、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引导式教学。如“如何学习农民起义”,注意引导学生从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等几个方面自学该目内容。

教学中设问激疑,引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尤其是适时的点拨、引导,更加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也突出了新的教师观。

在“课堂感悟”环节,引导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秦亡汉兴带给我们的感悟。为学生创造了积极思维,勇于探究,积极合作的学习氛围,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历史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发挥了历史明镜的作用。这是新课程理念中最突出的地方。

我觉得成功的几个方面:

1、让学生通过讲成语故事的方式,既充实了相关历史知识,又增强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学习效率也比较高,基础知识也能够得以掌握。

2、学生通过故事叙述,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敢于发言,敢于表现自己,从实践中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九年级历史教案免费篇12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况。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学会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秦末农民战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战争经过:第一阶段是陈胜、吴广起义;第二阶段是项羽、刘邦起义,最终推翻秦朝的统治。

难点: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秦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战争而秦亡后的活动是属于封建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

三、学法指导

知识要素学习法:学习秦末农民起义要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或意义)和三部曲(原因、经过、结果)。

比较分析法:比较刘邦、项羽所领导的战争性质在秦亡前后的变化。可从战争的目的,刘邦、项羽身份的变化等加以分析、化解。

史图结合学习法:利用《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用彩笔画出陈胜、吴广起义进军路线。标出巨鹿和陈的位置。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再现历史,创设情境,营造历史氛围,让学生感知历史、思考历史并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探讨、解决历史问题。

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师启发、设置问题、总结评价下让学生参与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以培养其自学能力。

五、教学媒体选用表

教学过程

媒体类型

资料来源

创设情境,质疑导入新课

录像

自录制

录音、图片

自录制

引导学生分析秦末农民起义

挂图

教育出版社

知识小结

图表

自制

六、教学设想

本课的主题是秦朝的覆灭,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逻辑思维能力较欠缺的认知特点,主要采用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角色效仿、历史剧表演的方法教学。

开课以观看“秦始皇”的录像步入情景,设置疑问。让学生分组讨论秦始皇的功劳(复习所学的前一课的知识),寻找秦始皇的过错(导入新课)。接着采用电教手段引导学生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秦的暴政;广大人民无法生活下去,终于引发起义。用历史剧表演法让学生把握秦末农民起义的三步曲和五要素,再运用角色效仿法分析刘邦、项羽所领导的战争性质在秦亡前后的变化及刘邦最终获胜的原因,从而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结论。

七、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导入新课

1、播放秦始皇的一段录像,提问:秦始皇有何功和过?让学生分组讨论。

2、教师小结:秦始皇功劳大但过错也不少,正是这些过错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导致强大的秦王朝迅速灭亡。今天我们学习秦朝是如何覆灭的。

(二)新课学习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1、秦的暴政

播放配乐图片《秦阿旁宫》、《秦兵马俑》、《秦长城》这些建筑何其雄伟,壮观,气魄宏大。但修这些工程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

算一算P57页“动脑筋”秦朝服徭役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15%)由此得出结论:

(1)徭役沉重

提问:繁重的徭役有什么恶劣影响?(使农民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造成田无人耕,衣无人织,秦的统治不稳。)

猜一猜秦的市场上有一商人他卖鞋子的同时也卖拐杖,哪一种商品销路更好?(拐杖)为什么?

(2)刑法严酷。(死刑有十多种,连坐、诛连、轻罪重罚等,)

(3)赋税沉重。(这些都说明统治者残暴,引起民怨。人们诅咒秦始皇,公元前210年,他暴病死亡。)

提问: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位,秦二世的统治又如何?

(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黑暗(他任用宦官赵高,朝政混乱,成语“指鹿为马”就是赵高所为)。

教师小结:正是秦的暴政,使人民苦不堪言,人民反对秦的残暴统治成为历史的必然,点燃反秦火焰的是谁?

2、陈胜、吴广起义

(1)请同学们表演历史剧──《大泽乡起义》(五名同学,一名讲述经过,两名演陈胜、吴广,两名演群众)

(2)请一同学在黑板上画出起义进军路线图。(参考挂图《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3)教师小结: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杀秦军→→攻县城→→占领陈,建政权→→天下响应→→挺进关中→→秦二世反扑→→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

九年级历史教案免费篇13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体系;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及主要内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思想教育:通过本课讲述使学生认识:①巴黎和会是战胜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它和华盛顿会议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暂时妥协的结果,不能维护世界和平。②国际联盟是帝国主义维护战后世界统治秩序的工具。

3.能力培养:通过讲解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争夺霸权的表现,培养学生依据经济和军事实力来分析帝国主义外交政策动向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凡尔赛和约》。②《九国公约》。

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辅以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与学生共同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说明战胜国集团企图根据变化了的各国实力对比关系重新分割世界,他们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对世界统治的新秩序。

(讲授新课)

一、战后的“新秩序”(板书)

1919年1月,战胜国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和会。27个国家参加会议,实际最后决定权操纵在和会的“三巨头”手中。(请学生看教材《巴黎和会“三巨头”》图和小字内容,了解各大国争霸图谋和矛盾,然后补充讲解)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美国有位历史学家说:“凡尔赛和约的制定者……是在恨、贪、惧的气氛中集合于巴黎的。他门怀恨敌人,贪婪殖民地和赔款,恐惧布尔什维主义。”

(请学生阅读教材凡尔赛和约内容,概括成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5个方面,教师讲解与组织学生讨论穿插进行)领土问题,请同学们对比教材战前与战后欧洲地图中德国疆域变动情况,德国丧失了近 1/8的领土和1/10的人口。这样残酷的规定对德意志民族心理上会造成什么影响?军事方面,请同学们联系德国十一月革命这个背景,考虑“只准保留陆军10万人”这项规定的双重目的--既防止德国军事力量威胁协约国,又为德国保留镇压国内革命力量的相当兵力。殖民地方面,“委任统治”权规定的实质是什么?(使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披上"合法"外衣。)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但是,我们怎样看待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规定?(帝国主义大国漠视弱小国家正当的民族权益)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它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复仇主义的种子,并为后来希特勒所利用。和会一结束,德国复仇主义者便喊出“凡尔赛和约”口号。

继凡尔赛和约后,协约国又先后同战败的奥、保、匈、土签订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维护这个"新秩序"的工具就是国际联盟。

二、国际联盟(板书)

创设国际联盟的主张是美国总统威尔逊首先提出来的。它曲折地反映了饱经战祸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根除战争,保障和平的愿望。盟约中有维护和平、制裁侵略的漂亮辞句,但这不过是战胜大国争霸世界的障眼法。特别是关于瓜分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规定,暴露了这一机构的帝国主义性质。威尔逊原本指望利用国际联盟来实现美国对世界的领导,但创设国联的主张一经列为巴黎和会的重要议题,国联就成为推行英、法意志的工具。所以,美国最终没有加入国际联盟。

三、华盛顿会议(板书)

为了协调帝国主义列强间的争霸关系,在美国倡议下,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包括中国在内的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会议的主要内容:《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和《九国公约》(板书)

早在1902年英日缔结同盟条约,相约互相维护其在远东地区的利益,这成为战后美国在这一地区扩张的极大障碍。在美国的压力下,英、法、日、美缔结《四国条约》,取代了英日同盟。

争夺海军优势的斗争近乎于疯狂,最终达成的妥协规定了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请学生看《五国海军协定规定的限额》表,讨论分析这种规定对英、美、日的不同影响。教师归纳讲解)英国丧失了传统海上优势;美国取得与英国平等的海军军备权;日本海上强国地位得到欧美列强承认。

日本利用欧美国家忙于“一战”厮杀的有利时机,侵华势力急剧膨胀,独霸中国态势日趋明朗。这直接损害了美国侵略中国的“门户开放”原则,引起美英等国的忌恨和不安。中国问题成为华盛顿会议的另一个重头戏。在美英的压力下,经中日双方交涉,日本被迫同意放弃一部分侵略中国的权益。(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相应内容。提问:中国收回山东等部分主权,能否仅仅看作是美英压力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并明确:这首先要归功于中国人民坚持不懈地开展的反帝救国斗争。)

1922年2月,与会九国代表签署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公约表面上宣称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实际上对中国代表提出的收回关税自主权、取消领事裁判权、放弃各国在华势力范围等合理要求置之不理。公约的核心是列强确认并同意把“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它们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华盛顿会议是在承认美国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占相对优势的基础上,削弱了英国在远东的势力,遏制了日本的扩张势头,使中国又回复到受列强共同主宰的局面。它与巴黎和会共同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完成了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爪分世界的安排。

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请同学们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存在哪些重大矛盾,说明这一体系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的原因。(归纳学生分析并讲解)首先,这个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帝国主义列强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基础上,随着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矛盾的激化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必然动摇这一体系的基础。其次,各战胜国的扩张野心并未得到、也不可能得到完全满足,特别是日本和意大利认为自己所获甚少,美国没有批准凡尔赛和约和拒绝加入国际联盟,已经使这个体系出现了解体的裂痕。

九年级历史教案免费篇14

学习目标:

1、知道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各自文明遗存。

2、理解人类早期文明——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

3、理解应用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与今天。

4、理解文明成果是广大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是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遗存;

难点是为什么说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等折射出上古时代的阶级关系。

课堂导入:

有一个谜语:在早晨有四条腿,到中午成两条腿,到傍晚又成为三条腿,这是什么?相传这个谜语源自希腊神话中的狮身人面怪物,他在路边用这个谜语刁难路人,猜不出者即被吃掉。有谁知道这个狮身人面像坐落在哪里?

自主学习:

一、金字塔的国度:

1、约公元前3000前,在非洲东北部流域一个统一的国家建立起来,这是人类最早的古文明之一。

2、古埃及的统治者俗称法老,自称是神的化身,他们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的一个陵墓是。

3、看课本第7页金字塔图文以及第8页“修建金字塔”图文,你能想到的描述金字塔的词语有哪些?这两组图文对比,你对金字塔有何感想?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1、新月沃地指的是亚洲西部一个狭长肥沃地带,在沃地东部依两条河流形成农业区,叫,在世纪,王国的统治者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制国家。

2、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有何影响?。

3、阅读第9页楷体字及第10页俗语,想想,这部法典,是维护哪些人的利益的?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亚洲南部,由于河的滋养,约年开始出现国家。后来雅利安人侵入古代印度,把当地居民变为奴隶,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2、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制度,史称。其影响是,。

3、通过课本10页楷体字,说出种姓制度的几个等级及其顺序。再结合11页表格,说说这几个等级的身份和职责。

4、12页“练一练”

合作探究:

1、11页“动脑筋”

2、12页“活动与探究”(同时结合8/9/10页的地图)。

精讲点拨:

1、金字塔是法老动用全国奴隶大兴土木而建,目的是延续生前的。因此,金字塔也折射出古埃及的奴隶制阶级关系。

2、种姓制度是维护奴隶主统治阶级的利益,特别是婆罗门阶层的特权地位,是古代印度社会的主要特征。种姓制度的不平等激化了当时社会矛盾,也为之后宣扬众生平等的佛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3、结合地图,新月沃地不能等同于历的两河流域,后者只是前者东面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在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一带。

达标检测:

1、古代非洲被称为“尼罗河的馈赠”的是:

A、古中国B、古印度C、古埃及D、古巴比伦

2、观察右图:这一文物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世界闻名的重要遗产。它记载的是:

A、伊利亚特的内容B、一千零一夜C、古__D、《汉谟拉比法典》

3、乐山某校历史兴趣小组,要研究古代西亚奴隶社会的情况,你认为应该选取的素材是:A、金字塔B、汉谟拉比法典C、种姓制度D、论语

4、假如春秋时期楚国国王导印度去旅游,他发现自己竟属于:

A、第一等级婆罗门B、第二等级刹帝利C、第三等级吠舍D、第四等级首陀罗

5、今天的伊拉克仍然暴力不断。他所在的两河流域曾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出现在该流域的文明古国是:A、古中国B、古印度C、古埃及D、古巴比伦

6、下列国家中,推行过种姓制度的有:

A、古中国B、古印度C、古埃及D、古巴比伦

7、印度奴隶社会种姓制度所反映出的实质是:

A、社会成员分工不同B、四个等级间权力义务的多少

C、严格的等级关系D、等级间的种族差异

8、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利益受到保护的见证是:

A、推行等级制度B、修建规模宏大的金字塔C、汉谟拉比法典D、把佛教定为国教

9、古代埃及法老权力的象征是:

A、狮身人面像B、空中花园C、木乃伊D、金字塔

10、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中被征服者属于

A、婆罗门B、刹帝利C、首陀罗D、吠舍

11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等:①吠舍②婆罗门③首陀罗④刹帝利。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

C、①③②④D、④②③①

12、识读下面的历史文物回答问题:

九年级历史教案免费篇15

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又称俄国1861年改革)——避免革命的改革。

1.背景(1)根本原因: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直接原因:克里木战争失败激化了国内矛盾。2.时间:1861年;领导人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3.目的:巩固统治,避免革命。方式:自上而下。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内容:农民在获得解放(人身自由)的同时,以“赎买”的方式得到一块“份地”(只有使用权),仍归“村社管理”。

5.实质: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与掠夺。(说明改革限度地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6.影响(作用)(1)积极: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2)局限性:没有改变沙俄的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7.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认识:俄国改革抓住了历史机遇,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是本国重要转折点。启示: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只有不断变革、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发展。二、美国内战(又称美国南北战争)——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

1.根本原因:南北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存废问题。

2.直接原因(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3.时间:1861—1865年;领导人物:林肯。4.内战爆发标志:1861年南方发生叛乱挑起内战。

5.经过:内战初期北方失利,为扭转战局,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两个法令。重要文献:《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内容:从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南部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一律获得人身自由。作用:提高林肯威信;调动人民积极性;扭转了战局。6.结果:北方胜利。性质: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7.影响:(1)废除了黑人奴隶制;(2)维护了国家统一;(3)为美国后来成为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8.林肯:(1)主要贡献:赢得内战的胜利;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国家统一。

(2)评价:是美国历杰出的政治家,领导北方人民赢得内战的胜利。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为美国历史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成为美国历总统之一。(3)学习品质:①个人奋斗,坚忍不拔的精神;②为国家利益社会发展进步而献身的精神。

9.有人认为废除黑人奴隶制后美国黑人从此得到彻底解放,你怎么看?答:这个观点不正确,因为黑人奴隶只获得人身自由并没有民主权利,仍受到不公正待遇,种族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10.北方胜利的原因:(1)北方实力远胜于南方;(2)人心向背:北方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废除黑人奴隶制而战,具有正义性。(3)采取有效措施: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得到民众支持。(4)而南方叛乱,分裂国家,不得人心,失道寡助。

11.“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不望房子崩溃,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林肯(1)材料中所说的“裂开的房子”是指:美国南北不同经济制度矛盾。(2)林肯当选总统后,首要完成

的任务是:维护国家统一。是通过美国内战解决的。方法:武力(军事力量)。三、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

1.背景:内忧: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封建专制闭关锁国(封建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外患:美国打开日本国门,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2.倒幕运动:主力:中下级武士(倒幕派,改革派);结果:幕府统治被。3.明治维新(1868年)(1)目的:“变法图强”、“富国强兵”。(2)人物:明治天皇。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内容:①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②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工业;

允许土地买卖;③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皇军);④文化教育上:提倡“文明开化”,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发展近代教育。——是最有远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其中向西方学习的措施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派遣留学生;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派出使团出访欧美,学习经验和治国方略。

(4)1889年日本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开始有限的宪政统治。

(5)影响:①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②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第一强国;③但也走上对外殖民

扩张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新威胁。

4.日本明治维新的启示:①要善于学习与借鉴先进文明,根据国情有选择取舍;②要重视人才科教兴国。6.日本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对外政策的变化:之前是闭关锁国,之后是对外开放并侵略扩张。四、第二次工业革命:1.时间:19世纪70年代。2.标志:电的发明和使用。3.特点:以电为核心的革命,电力得到广泛应用。4.时代:“电气时代”。

5.表现(内容):①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电力、石油);②新机器、新产品的创制(内燃机、柴油机);③新交通工具的出现(汽车、飞机);④新通讯工具出现(电话、电报)。6.主要发明及成果:①爱迪生(美):电灯、留声机等,被称为“发明大王”。②卡尔•本茨(德):第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的汽车(“汽车之父”)。③福特(美):首先在汽车生产中使用流水线装配工艺。

④莱特兄弟(美):发明飞机(被誉为“航空飞行器的先驱”)。⑤奥托(德):第一台煤气内燃机。7.汽车的普及,人类在交通运输领域进入“汽车时代”。影响(作用):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改变了人类社会面貌和生产方式。方便人们出行、扩大人们视野、密切了人们之间的联系,促进经济的发展。8.西方国家率先进入电气化时代。电力的使用,使人类在材料领域告别“棉花时代”,进入“钢铁时代”。现代工业崛起的标志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的到来。

9.划分两个不同时代的革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由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跨进“电气时代”。10、影响:①经济上: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加,生产领域出现垄断组织;②政治上: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统治基础扩大,社会相对稳定;③文化上:西方国家开始走上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文化水平上升,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并没有根除资本主义社会原有的弊端,仍是人剥削人的社会,贫富差距悬殊。

11.工业革命的启示(结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对国家而言: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人才。对个人而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五、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1918年11月)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具体原因: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疯狂扩军备战。①两大军事集团是:同盟国(德、奥、意)和协约国(英、法、俄)(性质:军事侵略性集团)。②两大事集团形成后的后果(影响):疯狂地扩军备战,使世界局势日益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③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是列争强夺的焦点。

3.直接原因(导火线):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夫妇)。4.开始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5.交战双方:同盟国与协约国;主要战场:欧洲;主要战线:西线。

6.一战的转折点:凡尔登战役(一战中最残酷的战役,伤亡人数最多,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说明战争的残酷性)。结果:德军的进攻被遏止,法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7.结束标志:以同盟国战败而告结束。8.性质:帝国主义间的掠夺战争。(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9.一战的启示(影响、灾难):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是人类文明的一场浩劫。所以全人类应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树立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意识。世界要和平、和谐发展。

九年级历史教案免费篇1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秦朝暴政;大泽乡起义的过程;张楚政权的建立;项羽的巨鹿之战;刘邦进逼咸阳和秦的灭亡;楚汉之争及其后果。

2.能力与过程:从众多的史实中分析战争发生的原因以及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爱国、爱民的教育,体会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统治的经过。

【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预习设计】

认知前提:秦朝是在什么时候建立的,实行了怎样的政策来加强期统治?

二新知认知:

整体感知:通过浏览课本62-65页内容,初步了解本节课讲述了哪些内容?并写在下面。

(二)局部揣摩:

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并提出来,从整体上对本节课有所认识。

预习任务一:详细阅读课本62-63页,了解秦朝的暴政。

暴政的表现:(1)繁重的;(2)沉重的;(3)残酷的。(秦二世更加残暴)

(记住:秦朝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预习任务二:详细阅读课本63-64页,掌握秦朝末年的农民战争及西汉建立的相关知识。

1、第一阶段:由陈胜、吴广领导

(1)时间:(2)政权:在称王,建立政权

(3)结果:起义失败

(4)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

2、第二阶段:由项羽、刘邦领导

(1)战役:时间,名称,以少胜多,项羽大败秦军。

(2)战役结果:秦朝灭亡

3、西汉建立:年,建立汉朝,定都,刘邦就是。

【课堂设计】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09年7月的淮北平原,突然下了一场罕见的大暴雨,这场雨一连下了十几天,淹没了道路,雨刚停歇,就有许多人聚集在大泽乡的山坡上,因为这场雨延误了他们去渔阳守边的行期,按秦法规定,误期当斩,面对着死亡的威胁……(他们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结果如何?同学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秦朝末期的那段历史。

二、交流展示:

1、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导入框的文字和图片。(媒体显示图片)

学生思考:这些都说明了什么?学生们自然会想起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在古代修建这样庞大豪华的宫殿群,需要怎样的艰辛劳动?

2、分组讨论(四人为一组)

话题:秦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各小组讨论后派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引导)收集归纳整理。(媒体显示)

秦的暴政表现在:徭役和赋税很重,刑法残酷,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举例说明)不仅如此,宦官赵高掌权,政治变得更加黑暗。秦朝暴政在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3、学生自主思索:

在这种情况下,你知道人民会怎么样?最初点燃战争的“导火线”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媒体显示)

战争的直接原因:(遇雨误期)

战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4、分组学习:“陈胜、吴广起义“

小组讨论,按“时间、地点、领导人、经过、结果”可以自行拟订一个表格,在书中找出这些内容。然后小组交流,理请线索。

5、学生自主思考:陈胜、吴广直接领导的起义失败了,秦末农民战争就此结束了吗?

通过阅读教材,学生知道,不仅没有结束,大泽乡起义的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那么在这之后,是谁又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学习最后一框“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6、合作探究:

学生首先自主学习,然后讨论搜集那个时期的成语故事。

注:最熟悉的是“破釜沉舟”、“约法三章”、“霸王别姬”等,通过这些成语故事,把同学们带入那个时期的历史故事中去。

①同学们细说“破釜沉舟”。从而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以少胜多的“巨鹿之战”中,是项羽大败秦军主力,项羽因此英名远扬,成为各路起义军中公认的领袖。

②同学们细读P59小字“楚汉之争”。细说“约法三章”成语故事。知道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③引导探究分析“楚汉之争”的最终胜利者为什么是刘邦?并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新的朝代西汉,定都长安。

三、拓展提升:(教师寄语:通过讨论增长自己的见识!相信自己!)

关于陈胜、吴广起义,某同学这样写到:“公元前207年,九百多个贫苦农民,被征发到咸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巨鹿,遇上连日大雨冲毁了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朝法律,误期者要被处斩。他们的小队长陈胜、吴广,设计杀死押送的军官,号召大家起义。秦末农民战争爆发了。”

回答下列问题:

(1)这位同学写的对吗?如有错误,请在错误处划线并改正。

(2)如果陈胜、吴广在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处理:①学生依据所学知识自己独立思考写出答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达成共识。

九年级历史教案免费篇17

能力目标:1.了解和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2.掌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3.掌握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4.掌握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通过对《国家工业复兴法》的讨论、分析,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历程有较辩证和全面的认识。“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难点:经济危机中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一些内容。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些会议?各有何作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世界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这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出示课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对稳定的时期)

二、繁荣及其崩溃

(1)这一时期经济增长迅速快的表现是什么?

师:这一时期的经济可以用“繁荣”来形容了。这一切使资产阶级得意忘形,认为资本主义取得了“永久的稳定”当年就任美国总统的胡佛说:“他将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一只鸡,家家有一辆汽车”话音落下不久,爆发了历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

(1)原因

师讲解:①销毁商品的原因:垄断资本家要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在当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垄断资产阶级盲目扩大生产,较比较之下,人民的而消费能力没有相应提高,产品销售部出去,引起产品积压。“物依稀为贵”才能维持商品价格,(就是生产与销售的矛盾)这也是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②暴露的本性:资本家的残忍,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2)经济危机开始的时间、地点、标志

讲解:股票市场价格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繁荣,股票就升值,人们就会抢购;反之经济凋敝,股票就贬值,人们就会抛票。黑色星期四让经济危机从此开始,并迅速蔓延到美国,进而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经济危机的特点

出示课件:结合两幅图片经济危机有什么特点?

(4)影响

出示课件:这次经济危机有何影响?

当这样一场经济大危机向整个资本主义袭来的时候,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改善本国的经济形势。

三、罗斯福新政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受到的损失,面对危机,胡佛政府一筹莫展,仍然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致使经济危机更加严重,人民怨声载道。1932年罗斯福以候选人的身份竞选美国总统美国记者就危机中的具体问题采访罗斯福,罗斯福对每一问题作出详细的解答,针对性制定方案以解决美国面临的问题。下面是记者提出的问题,如果你是罗斯福,你会采取何种措施解决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

罗斯福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出众的口才,卓越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克服危机的决心和方法,使对手黯然失色,以绝对优势当选美国第32任总统。也是美国历连任4届的总统。罗斯福解决危机的方法就是实行新政。(出示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①新政的中心措施?

②新政的特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师总结:到1933年夏100万雇主表示愿意遵守规定,900万工人在蓝鹰的标志下工作。这样资本主义从无政府状态纳入到有控制的轨道,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通过上述对工业的调整等一系列措施使美国经济逐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数字是的例证。(出示课件)

③评价

四、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它是资本主义历最深刻、破坏性的危机。在危机的沉重打击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找对策。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使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和,为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向前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罗斯福也因此成为自林肯以来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总统而永载史册。但德国和日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下节课我们将研究它们的变化。

九年级历史教案免费篇18

本学期初三年面临中考升学,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水平的提高。

一、复习经验总结

1、立足点:考试说明、指南、课本。

考试说明是指导,考试说明没有要求的知识点复习期间砍掉,比如《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可去掉,课本是依据,北师大版的《复习与提高》作为参照。

2、立足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1)时间大致安排:第14周前完成第一轮复习(泉州质检前5月22日);第17周前完成第二轮复习(晋江质检前),最后做几套模拟卷。

(2)能力层次:按能力不同层次实施有效教学,识记层次讲清是什么就可以,掌握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理解、运用层次的要讲清是什么,还要讲清为什么、怎么样,对知识点进行拓展,时间安排要科学合理。

(3)讲求方法,实施有效教学,讲究效果。由于历史是开卷考,初三年总复习每一节课最好要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按照考试说明阅读教材,熟悉教材,巩固每节课的基础知识点。偶尔进行课堂小测,尽可能训练学生不用查书就做好选择及辨析题。同时,结合指南、《复习与提高》的题目有针对性地训练讲评,在训练和讲评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

(4)、要示学生掌握课本中重要的图片,如鉴真、胡适、孙中山、司母戊鼎、雅尔塔会议的图片,因为中考试卷出现不少图片。

3、泉州地方史要有机结合。

《复习指南》七下部分泉州地方史比较多,与教材紧密结合的泉州历史事件及材料要求学生掌握。如《七下历史书》的宋元时期泉州是全国第一大港口;《八下》泉州是经济开放区而不是经济特区。

4、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

1、抓住关键性字眼如标志、转折、最早、最大、第一等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同时可结合题目让学生训练。

2、对复习中觉得重要的地方可要求学生用红笔打记号:有△、波浪线、括号等各种标志,

3、老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办法。

(1)抓住关键词强化记忆;如抗战的胜利,洗雪了————耻辱,成为————转折点。

(2)谐音记忆法;哥伦布航行时间1492年记成“医师救儿”,—5是迪亚士航行的时间,+5是达伽马航行的时间,麦哲伦航行的时间1519年可记成航海成功,找我要酒。可用前进宾馆四个字记忆。

(3)生活实际联系记忆法;如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前119年,前十火警电话,第一次与第二次相差19年。

(4)线索记忆法;如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八下历史》有建国以来的我国的农村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调整的过程,可整理成1952年土地改革————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堂课有时让学生齐读、默读、老师讲解、做笔记,做练习交替进行,尽可能让学生不觉得疲劳。

5、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1)辨析题:这是学生薄弱的题型,指导学生答题规范很重要。

△错误的要不要全抄,点明错误就可以了,节省考试时间,实在不会的可以照抄,不要空白。关键是理由(知其所以然)要把核心关键词写出来,答案多元,只要合理,创新都可以得分。理由不能说“没有”,要进一步说明“为什么没有”。例:秦始皇推行儒家学说。错误:儒家学说。理由:秦始皇没有推行儒家学说,秦始皇焚书坑儒。

(2)指导学生做好材料解析题。注意训练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今年中考材料题占22分,有的材料答案就直接从材料中得出,有的材料从书本可以找到答案,有的答案要从材料或图片中获取信息,归纳概括得出答案,这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具体做法:

(1)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材料,

(2)带着问题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问题

(3)对初三年学生,要注意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平时的训练和考试中,选取典型材料如《复习与提高》的材料题(又是考试说明理解、运用层次的题目)来强化训练。如明治维新图片《岩仓使团离开日本赴欧洲考察》提炼出“派人出国考察”。《海军军官向学生介绍战舰的知识》提炼出“聘请外国专家”。

如《八下历史61页表格》小岗村生产队时间、粮食产量,人均口粮变化,教师要抓住时间,数据的变化帮助学生分析材料。

总之,认真阅读材料概括得出答案,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才能做好材料题。

6、抓时政热点重点复习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对现实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社会热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平时多关注时政新闻,了解国家大事,从中也可以预测一些中考信息。

中考已经结束。回顾一年来的九年级历史教学,面对考查内容增加数倍、能力要求全面提升的形势,我们打算努力用最小的负担帮助学生获取最好的成绩。反思一年的教学工作,一些做法已成为我们值得珍存的宝贵经验,当然也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先说几点成功的经验:

1、坚持减负增效的原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年历史教学,我们历史老师形成一个重要的共识,那就是:努力地不让历史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千方百计让学生爱学历史、学好历史。这一年,我们基本没有布置过笔头的家庭作业,基本没有占用过除学校安排的教学时间以外的时间补课。我们总是全力以赴把握好每一个40分钟,通过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后的负担。

2、集体备课、科学安排,顺利完成复习计划

一年的教学复习工作能顺利完成,有赖于我们对每一个教学复习阶段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要达到怎样的目标等问题形成比较明确的计划。两位老师虽然分头教学,但目标一致、方法一致,采用的复习提纲、复习卷等都是集体备课的结果,凝聚了两个老师的智慧、增强了科学性。

3、深入研究教材和考试说明,准确把握历史的`主干知识,编制了系统复习提纲

我们两位老师利用各种机会研究教材、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先后数次研讨考试说明,深入领会考试说明中知识点为什么这样选择编排、能力要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例题中透露出哪些命题信息。在此基础上,按照学习专题对考点重新整合,编制了11张系统的复习提纲,对每个专题配以相应的精选习题。这样在复习中做到了讲、看、读、练的有机整合,每课一个专题,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复习提纲得到学生欢迎,尤其是中外对照的大事年表更被不少学生视为“法宝”。

4、科学复习,把握习题的各个环节,注重练习效率

在复习阶段要减负,就是要避免题海战,努力让学生做有用的题,学会做题的方法。我们在复习中努力把握习题的各个环节:选编、练习、批阅、讲评、改正。每份练习卷都是在教师大量查阅各种资料的基础上精选精编而成的。每份练习我们都尽量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完成,避免课后抄袭作业的现象,实现练习的价值和作用。每次练习教师都认真批阅,都要求学生认真改正,真正弄懂每个题是怎么做的。我们十分重视每一张练习的讲评,决不就题讲题,而是深入探讨题目中的有效信息有哪些、应该怎么解决、还能怎样变化,使学生真正掌握解题方法。

5、搞好补差工作,采用新的方式提高补差效率

集中补差强化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让习题得到直观呈现,习题练习、方法指导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效果。

反思一年教学复习过程,也还有一些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的地方:

1、11张复习提纲当然包罗万象,但学生却往往无从下手,我们设想要根据学情、考情进一步去粗取精,让复习提纲更便于使用。

2、早学习的东西遗忘多,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安排好对八年级中国近现代史的系统有效复习。

3、从七年级开始就要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培养提高学生在历史学科上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以上这些总结可能还不全面,欢迎批评指正。

九年级历史教案免费篇19

一、分析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从本课在本专题所处的地位来看,由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过程,而本课正处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二个阶段“从理论到实践”的阶段。从必修一政治模块的地位来看,本课是政治文明中的重要版块内容。

本课第一目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第一国际);第二目是建设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巴黎公社革命);第三目是第二国际的斗争。

三目内容分别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发展阶段,共同体现了19世纪60——9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艰辛历程,而其艰辛主要体现在第二目,因此本课重在学习巴黎公社革命的艰辛历程,巴黎公社革命这一目无疑是本课的“灵魂”。

巴黎公社的经验和教训成为后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在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占有重要的地位。巴黎公社革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它是19世纪30年代以来国际工人运动的最高峰,也是这一阶段工人运动的一个总结。公社是以武装起义和夺取政权的手段建立起来的,体现了以往工人运动的全部特点;同时,它也和过去的运动相似,带有自发性。公社与过去的最大不同之处,也是最重要的创造与贡献,就是打碎旧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尽管是雏形),这是巴黎公社伟大意义最主要的表现。打碎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它的核心。巴黎公社以行动证实了马克思的预言,以实践印证了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实例。因此,公社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从历史学科教育功能来看,通过对巴黎公社的学习,要使学生学会全面科学地评价历史事件,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握其现实价值,明确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但是同时要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势不可挡的。

(二)新旧教材对比:

新教材并没有将巴黎公社政权所采取的革命措施全面、详尽的列举。新教材取消了旧教材中关于社会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把焦点集中于巴黎公社所采取的民主政治举措方面。为引导学生对其政权性质进行透彻的认识和理解,我提供一段史实文字材料以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

二、分析学生:

1.学习者现状:

就学习内容而言,学生通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巴黎公社的相关史实,但初中教材中关于巴黎公社的内容侧重于史实的描述,学生对巴黎公社的认识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而且对国际工人运动的相关内容学习兴趣有限。

2.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高中阶段多数学生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因此,可以通过展示史料,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通过情景设问、小组讨论,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课堂上由浅入深有梯度的设置问题,层层深入,激活学生思维;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探究活动,强化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提高教与学的实效性。同时也可以通过小组内部成员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三、分析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二)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巴黎公社革命及其经验教训。通过对巴黎公社革命措施、革命性质和失败原因的分析、认识,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于复杂历史事件的综合判断和深入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巴黎公社战士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精神的体验,激发学生树立不怕艰难、勇于斗争的优良品格,帮助学生养成革命英雄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情操。

通过对巴黎公社的成立和失败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

四、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有关问题。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五、课堂设计采用的方法:

1.在“自主学习课”课堂上我将课本的知识与导学案紧密结合,重新整合构建成新的知识网络,并设计出简明扼要的知识结构板书于黑板之上,以便于让学生在胸中有结构,提纲挈领的去把握知识。

2.我在设计本课时依据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对课标没有要求的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的内容忽略不讲。为了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我将该课重难点内容分割、细化,预设成一系列问题,分配给每个学习小组,限定时间完成,以待“展示课”学生展示并由大家共同验证并分享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对于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的史实:如巴黎公社的整个过程,完全忽略不讲。

3.鉴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对巴黎公社运动的主要史实,比如:巴黎公社的背景,我才用了学生自主讲述、教师引导梳理的方式,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从而加深对其爆发原因的理解和记忆。

4.针对本课重点、难点问题,比如:列举巴黎公社政权的革命措施、总结其公社的性质、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意义等,我利用史料文字作为辅助手段,运用这些新材料设置问题。在分析其失败的经验教训、总结历史认识时本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探究活动,强化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小组内部成员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如分析:巴黎公社失败的必然性时,通过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在学生对历史问题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后,本人加以适当的点拨、引导,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角度强调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从而帮助学生更清晰的感受历史、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发展规律。并在此环节设置了一道选择题,以辅助该难点的突破,使学生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人利用PPT幻灯片,为学生展示了一组描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程的图片,设问:国际共产主义历程具备怎样的特点?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温故而知新的同时又能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基本脉络。

而正如本课课题所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艰辛历程》其历程漫长并充满了艰辛,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而“艰辛”二字主要体现在我们课本的第二目也即巴黎公社革命。这也正是高考考纲所明确要求的知识内容,所以通过导入直接切入。

(二)教学环节:

1.历史背景:

本人花费两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法国大革命以来“法兰西共和之路”的艰辛历程,从而简单介绍了一下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资产阶级国防政府的由来。然后将分析巴黎公社起义原因的任务交由学习小组来完成。让学生自己来逐个的分析,最后概括出其主要原因是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尖锐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并通过多媒体将其分析、推理的过程形象的直观的展示出来,这也有助于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巴黎公社起义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场城市起义,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一场突发事件。

2.巴黎公社革命措施

因为我们新教材并没有将巴黎公社政权所采取的革命措施全面、详尽的列举。为引导学生对其政权性质进行透彻的认识和理解,我提供一段史实文字材料以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

通过对相关史实的阅读,让学生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要求学生严格的从政权建设措施与社会经济举措两方面来归类并进行列举。如政治方面: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无论是军队还是公社委员会都是属于工人群众的;经济方面:触及到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确立公有制,八小时工作制,维护工人群众的切身利益等进而分析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巴黎公社是一个属于人民群众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3.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展示六段文字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找出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并通过对其主观原因的总结得出结论,法国当时的无产阶级不成熟。最后设问思考如果没有上述这些主客观原因的话,巴黎公社的政权就一定能成功的继续下去吗?进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找出其失败的根本原因、理解其失败的必然性。在此处本人必须适当的引导点评,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角度强调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从而帮助学生更清晰的感受历史、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发展规律。并在此环节设置一道选择题,以辅助该难点的突破。

4.巴黎公社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启示

展示两幅图片:《最后的战斗:贝尔—拉雪兹墓地的屠杀》、《巴黎公社社员殉难处》,以及1871年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战士同攻入城内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三万多名公社战士英勇牺牲,史称“五月流血周”。

5.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历史意义,明确其历史地位、作用、和影响。

七、教学反思:

某些时候本人的语言不够精准、规范,某些环节衔接不自然,有板块教学的弊病。以后我会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加以规范,加强自我锤炼,铸就过硬教风。

九年级历史教案免费篇20

九年级历史《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案分析(精选2篇)

九年级历史《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分析篇1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

掌   握

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观察分析

讲解课本中的插图和地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议论解疑综合归纳

数字的发明有什么作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有什么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唯物史观

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虽然会发生冲突与战争,但和平共处和友好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通过介绍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态度;

人文素养

通过对外国商人、使者频繁往来元朝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

教学难点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下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第41页“导入框”、42页《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和45页“自由阅读卡”,温故知新:

《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与“丝绸之路”是一脉相承的。请从这幅地图提取有效信息,说出:“丝绸之路”经过哪些地区?最远到达哪里?(“丝绸之路”有两条,一条在陆地上,另一条在海上。陆地上是由中国出发,向西经过中亚、西亚,到达北非和欧洲;海上则是从中国出发经过西太平洋、印度洋到达地中海一带。)

演示课件,引导学生对照42页《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图,动手圈点和标注:

陆地商路的主要路线:大都→敦煌→喀什→君士坦丁堡→威尼斯→罗马

海上商路的主要路线:大都→杭州→广州→摩鹿加群岛→卡利库特→巴格达→麦加→安条克→威尼斯→热那亚

这些欧亚主要商路的历史作用:在古代,一条条陆地和海洋商路把欧、亚、非三大洲连接起来;一些商人往来其间,交流物产,传播文化,成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使者,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位于东西方之间的阿拉伯,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阿拉伯人足迹遍布亚、欧、非三大洲,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保存并传播了许多珍贵的古代文化,成为东西方之间文化交流的使者。本课主要叙述了阿拉伯人发展和传播阿拉伯数字,以及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所做的贡献。(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教师讲述:早期人类记载数量的方法是结绳、刻木。例如,被人借走10碗豆子,就在木头上刻10刀。数量少的时候还好记,数量多了以后就很麻烦了。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古代印度人发明了0~9十个数字和十进位计数法,后来阿拉伯人学会0~9的计数方法并对其加以改造。

演示课件,引导学生对照41页《阿拉伯数字》图,思考回答:

数字的发明与运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何重大作用?(阿拉伯数字本身笔画简单,写起来方便,看起来清楚,特别是用来笔算时,演算很便利。主要是因为定位计数法使得同一个数字符号因其所在位置不同,就可以表示不同数值。如果某一位没有数字,则在该位上写上“0”。“0”的应用,使十进位法臻于完善,为人们研究自然科学提供了重要手段,不断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意义深远。)

根据42页“动脑筋”:想一想,如果没有阿拉伯数字,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表示1~10这十个数字。(可以从古代中国人结绳刻木记数、计算重量的十六进位制等方面举例。还可以举例:中国人用汉字“一、二、三……十”来表示1~10,英国人用“onetwothree……ten”表示1~10等。)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这反映了阿拉伯人什么样的优秀品德?(虚心学习比自己先进的文化)

根据课本41-42页内容归纳:为什么说阿拉伯商人“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他们的足迹遍布亚、欧、非三大洲,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保存并传播了许多珍贵的古代文化。例如,他们翻译保存了许多希腊制作,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发展所作的贡献,给了你哪些启示:(科学和知识源于生活,人们必须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坚持探究、敢于创新,才有可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

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史内容,分析元朝时期外国商人、使者频繁来往元朝的原因。(元代国家统一,幅员辽阔,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农业和手工业高度发展,使西方人产生了对中国和东方的向往与神秘感;元朝时期,中国对外的海陆交通都十分发达,为中外交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元朝统治者采取了开放的政策,更促进了中外交往的发展。)

马可·波罗一行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来中国的事迹给了你什么启示?(我们必须从小养成顽强坚毅的品格,不畏困难和挫折,才能加大学业和事业成功的几率。)

“《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有何影响?(组织学生讨论之后教师总结:1971年意大利驻联合国代表芬奇在欢迎我国参加马可·波罗东游700周年纪念活动代表团时说过,这本书“向西方世界展现了迷人的中国文明”,还向西方介绍了当时中亚、西亚、东南亚、南亚、非洲东部各国的情况;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和憧憬,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友好往来。)

有人认为马可·波罗根本没有来过中国,《马可·波罗行纪》是伪造成的。对此,你怎么看?(关于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中外史学界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20世纪90年代初,英者弗兰西丝·伍德博士又一次提出,马可·波罗并未到过中国。但我国史学界的大多数学者根据许多史料的记载,认为马可·波罗曾到过中国。不过《马可·波罗行纪》中的文字记载,确实也有夸张的成分。例如,书中说日本“君主有一大宫……宫廷房屋地铺金砖,以代石板”就言过其实了,反而证明马可·波罗并未到过日本。他对日本的了解,充其量只是耳闻,并非目睹。)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结合课本43页“文献资料”,完成第44页“练一练”:以下哪一项不属于马可·波罗经历过的事情(c)

a.17岁从威尼斯出发前往中国        b.在中国生活了17年 

c.出使日本                        d.与热那亚人作战

组织学生“活动与探究”:根据课文中提到的地点,在下页地图中绘出马可·波罗前往中国和回国的大致路线。(引导学生根据《世界历史地图册》第14页《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和西方字母的渊源与发展》图进行绘制。学生绘制完后,教师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检查和核对绘制效果。)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和平交往有哪些历史意义?你打算如何做国际交流的使者?(和平交往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间的联系与友谊;传播了先进的文化与生产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青年学生能够拥护对外开放的政策,认同各国各民族历史与文化成就,就有可能成为具有开放意识、国际意识、交流协作意识的国际交流的使者。)

完成《世界历史填充图册•九年级上》第9页各题

根据《新学案》30-32页,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提醒学生预习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九年级历史《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案分析篇2

点击下载:本课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叙述古代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商路──丝绸之路,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等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教材中插图和地图的观察,形成识读图表的能力。

通过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的探讨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同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共处和友好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形成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通过学习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外国商人、使者频繁往来元朝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

教学难点

世界各地区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图片辅助法、探究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相关图片与地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马可·波罗人物图片,请同学们说出其人其事,进而总结马可·波罗──一个意大利人,在元朝生活了17年,由他口述的一部书曾风靡欧洲。他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新课:

一、“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投影显示]《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图,由学生在图中找出东西方的三条主要商路,第一条:经过中国古老的丝绸之路到达中亚然后经里海、黑海到达小亚细亚,再通过地中海运到西欧。第二条:由元大都经过海路到达亚洲东海岸经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波斯湾经两河流域再由水路运到西欧。第三条:由海路到红海,再由陆路到达埃及亚历山大港,再运到西欧。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这些商路,东西方各国有哪些贸易和文化的交流?

生答:通过这条商路,东方的胡椒、肉桂等调味品和珠宝、丝绸等奢侈品源源不断地运到西欧,中国的罗盘针、造纸术、火药、火器,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作物也传到欧洲。

教师引导:和中国往来最多的是什么人?

学生回答:阿拉伯人。

教师出示讨论问题: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他们把中国的古代发明展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了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最重要的是他们改进了阿拉伯数字,并把他们传到欧洲。

教师引导:阿拉伯人注意把学习和创新结合起来,他们不仅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而且注意吸收别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阿拉伯文化。我们来看阿拉伯世界精神领袖穆罕默德的一句话。

[投影显示]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

请同学看投影“阿拉伯数字”

教师提出问题:阿拉伯数字是由什么人发明创造的?为什么称之为“阿拉伯数字”?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果没有阿拉伯数字,你会用什么方法表示1-10这十个数字?阿拉伯数字的发明有何作用?

教师引导:我们想象出许多种方法表示数字,但都没有阿拉伯数字简单快捷。因此,我们更能深刻体会到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与运用对人们日常生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巨大的作用。

教师引导:在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中,阿拉伯人起了一个沟通和纽带的作用,但是西方人也有直接来到东方,来了解东方的文明与神秘,他就是马可·波罗。

二、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

1、马可·波罗来中国的原因

教师引导:马可·波罗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并在中国生活了17年,是什么吸引他来的呢?

学生回答:是元朝的强盛。国家统一,幅员辽阔,农业和手工业发达,中国的还陆交通十分发达。

教师总结:元朝国力强盛,便利的交通,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大批的向往者。马可·波罗就是其中的一位。

[投影显示]《马可·波罗人物图片》及《马可·波罗一行离开威尼斯》

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中有关马可·波罗来中国的过程及在中国生活工作的经历,并根据这些内容编演课本短剧。

(人物有:马可·波罗及其父亲和叔叔,元世祖,旁白)

[父亲]:马可·波罗,你为什么要跟去遥远的中国,这一去路途遥远,条件恶劣,你才只有17岁,能坚持了吗?

[马可·波罗]:我已经仰慕中国很久了,中国那里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古老的文化,我去中国就是要了解那里的一切,还有他的繁华富庶,都深深吸引着我,我一定不怕困难,请父亲准我。

[旁白]:(马可·波罗随着叙述的内容表演)马可·波罗一行从威尼斯出发,先到达地中海然后大沿“丝绸之路”东进,他们时而乘船,时而骑马,时而骑骆驼,时而步行。历经三年,终于到达元朝的都城大都。

[元世祖]:马可·波罗,你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就在这里生活为我们元朝效命吧。

[旁白]:就这样,聪明的马可·波罗很快学会了汉语和蒙古语,曾奉命外出视察,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都留下他的足迹,在中国生活了17年后,从海路回国。

2、《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教师引导:根据马可·波罗在中国的见闻,整理出的《马可·波罗行纪》可以说给整个欧洲带来了中国文明之光,对以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如何呢?

学生回答:他的《马可·波罗行纪》向西方展示了迷人的东方文明,介绍了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的富有,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和憧憬。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友好往来。

教师引导:这就是历史的偶然性。那么,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有哪些重要的历史意义呢?请同学们展开讨论。

学生回答:和平交往促进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的联系和友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促进了各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

教师引导:那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国际交流的使者,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

学生回答:要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多学习和掌握西方的语言,有一个开放的国际意识。

教师总结:悠悠驼铃,漫漫古道,曾经往来过多少的使者,他们带着梦想,带着希望,为东西方的交流架起座座友谊的桥梁,阿拉伯人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阿拉伯数字、阿拉伯天文学一一传入中国。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了17年,他的《马可·波罗行纪》为新航路的开辟奏响了前音。相信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定能做到。

<

20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