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九年级教案怎么写

时间: 新华 九年级教案

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小编给大家分享九年级教案怎么写参考,方便大家参考九年级教案怎么写怎么写。

九年级教案怎么写篇1

设计思想:

古人行文很讲究文气,或曰气脉,特别是骈偶句式为主的散文,尤其如此。与此相适应,诵读课文时要整体整篇地读,一气呵成地读,分段分句、支离破碎地读容易破坏文气,所以进行诵读训练时一定要把好这一关。

课时安排:

本文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岳阳楼的情况:可从岳阳楼上镌刻的诗词歌赋谈起,也可从岳阳楼的修建历史谈起;可放录像或多媒体资料,也可由学生介绍。

二、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正音正字。

三、初读课文两遍,熟悉文章的基本内容。

四、齐读或个读文章,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五、教师介绍作者情况和相关的背景知识。

六、熟读成诵,也可组织背诵比赛。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师生通过讨论、串讲等方式了解主要内容。

三、从表达方式、对比反衬、思想感情的`角度分析文章的主旨,学习本文情景相生的写法。

四、讨论:联系现实生活和个人的成长谈谈怎样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怎样树立“忧国忧民”的意识。

五、整理文言字词,积累文化常识。

九年级教案怎么写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10个字。注意多音字“传、供”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过程与方法: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水浒人物故事与同学交流,感受阅读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情感,并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阅读乐趣。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水浒传》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识《水浒传》

1.播放《好汉歌》,出示水浒108将人物图,调动人物情绪。

2.展示《水浒传》全套书。让学生谈谈对《水浒传》有些什么了解,说说自己喜欢的水浒人物。

3.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字词的自学情况。注意多音字“传、供”的读音。

3.指名学生读课文,正音。想一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有何不懂之处?

4.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质疑。师适时小结。

三、探究学习1-3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爱上读《水浒传》的?勾画出重点词,特别是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

2.同桌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讨论。

4.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评点,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重点体会: 百听不厌 好奇 破涕为笑

四、学习生字

1.学生自己观察生字,识记生字。

2.学生按字的结构给生字归类。

3.同学上台当老师,全班交流。

4.重点指导书写:套 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3自然段,了解了作者是如何爱上《水浒传》的?

今天我们继续探讨他是怎样读《水浒传》的。

二、探究爱读《水浒传》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从文中的那些句段,可以体会出“我” 爱读《水浒传》?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4-5自然段后汇报学习成果。

3.想象画面,深入体会“爱读”。

4.品读“武松打虎”的细致描写,以第5自然段的描写为剧本,小组排演“武松打虎”小短剧。

5.感情朗读,读出“我”的痴迷与喜爱,感受阅读水浒传的愉悦。

三、说《水浒传》论《水浒传》

1.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

2.简介水浒及作者。启发学生谈感受。

四、作业。

《水浒传》是本极有魅力的书,还有许多英雄好汉等着我们。课后请同学们阅读《水浒传》,完成以下作业。可选作。

1.准备一个水浒英雄人物的小故事,在班上说给同学听。

2.写一篇论水浒英雄的小练笔。

3.办一期以“水浒英雄人物”为主题的小报。

九年级教案怎么写篇3

【设计简说】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它生动地记叙了邹忌婉辞劝说齐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治的故事。文章叙事完整,曲折动人,说理充分而富有鼓动性。这是九年级学生继上学期学了《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后,再次接触出自《战国策》的故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借助语境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字词、语句的意义(重点)。

2、体会文章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借鉴文章语言朴实而生动的特点(难点)。

3、认识纳谏除弊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4、熟读、背诵课文。课前布置学生借助注释读课文,了解《战国策》。

考虑到本文语言浅显,内容并无特别费解之处。因此,教学的基本方式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同伴对话中互补、互构、互融。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讲:“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忠言有时未必逆耳,那是要看人们如何看待别人的劝谏。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将会领略到以雄辩著称的邹忌的讽谏之法,相信一定会给同学们带来启示。

二、解题并简介邹忌和齐王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劝说齐王,齐王采纳意见。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作记号,包括生字的读音、某些句子的节奏。

2、朗读指导:

⑴请学生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邹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妾弗谤讥期年时时而间进

⑵注意节奏如“今齐地/方五千里”

⑶朗读语气:

朗读时,要把握好语气,如第一段邹忌问自己与徐公谁美时,他的妻、妾、客因为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妻由衷的偏爱之情,妾是卑怯顺从的口气,客人则是阿谀奉承之情。

3、学生朗读课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讲述故事内容

五、细读课文,探究问题

1、课文结尾写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此”指代什么?

2、为什么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3、待学生找到依据后,教师予以充分肯定,并归纳:从“令初下”到“期年之后”,出现了由“门庭若市”直至“无可进者”的可喜形势,可见进谏情况出现了“三变”。这是什么原因呢?

4、学生找到原因后,请学生翻译该句子,并明确这是齐威王“三赏”的结果,然后齐读最后一段。提醒学生其中有成语“门庭若市”,并注意排比句的效果。

5、齐威王能作出如上决定,是受邹忌的讽谏,那邹忌是如何劝说的?

6、学生合作探究,明确邹忌的“三比”后,应该体会到邹忌设喻说理的方法,他由己及君,由家事说到国事,这是类比说理。提醒学生回忆上一单元的《公输》和《鱼我所欲也》同样出现过类似方法。

7、学生齐读第2段,解决词句理解上的疑难

如私臣:偏爱齐之地方:土地方圆王之蔽甚矣:受蒙蔽而不明

8、那邹忌因什么而有上述思考呢?

学生会说到邹忌的“三问”,其妻、妾、客的不同语气的回答以及邹忌的“三思”,要求学生认真读好三句答句以及邹忌的“三思”,并翻译,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明日徐公来”:第二天“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这是一个提宾句)

然后学生齐读第1段,并提醒体会作者以朴实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语言魔力。

9、由此可见,邹忌和齐王是怎样的人?

10、归结课文:

本文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依次叙述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邹忌因小见大,由己及君,形成了三问──三思──三比──三赏──三变──战胜于朝廷的行文思路。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

六、朗读课文

七、明确纳谏除弊在当时的作用和借鉴意义(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八、总结并延伸

《邹忌讽齐王纳谏》让我们看到了邹忌这一贤臣和齐威王这一明君,相信邹忌这一善于讽谏的谋臣形象已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上学期我们学过《唐雎不辱使命》,唐雎那善于辞令,不畏强暴,积极维护国家尊严的品质,我们应该记忆犹新。《战国策》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不少,请大家课后去阅读。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出自《国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请比较厉王和齐威王对待臣子的讽谏的`不同态度和结果。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亡于彘。

九、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写一段文字,要求用类比说理的方法阐明一个道理。

3、课外阅读《战国策》中的短小故事。

【附板书】

三问“吾与城北徐公孰美”(起因)

妻──私臣

三思妾──畏臣──明己之弊

客──求臣

宫妇左右──私王

三比朝廷之臣──畏王──推王之弊

四境之内──求王

邹忌讽谏

齐王纳谏

面刺──受上赏

三赏上书──受中赏──措施得力

谤讥──受下赏

令初下──门庭若市

三变数月后──时时而间进──效果彰显

期年后──无可进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结果)

九年级教案怎么写篇4

教学目标

(1)会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经历求根公式的发现和探究过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渗透化归思想,领悟配方法,感受数学的内在美。

教学重点

知识层面:公式的推导和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能力层面:以求根公式的发现和探究为载体,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求根公式的推导。

总体设计思路:

以旧知识为起点,问题为主线,以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为基本方式,突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探究知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提出问题

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学生选两题做)

(1)_2+4_+2=0;(2)3_2-6_+1=0;

(3)4_2-16_+17=0;(4)3_2+4_+7=0.

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四题的解答过程,由此发现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接着再改变上面每题的其中的一个系数,得到新的四个方程:(学生不做,思考其解题过程)

(1)3_2+4_+2=0;(2)3_2-2_+1=0;

(3)4_2-16_-3=0;(4)3_2+_+7=0.

思考:新的四题与原题的解题过程会发生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1.复习巩固旧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扫除障碍;

2.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用配方法解题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不同的现象,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两题,这样做能保证运算的正确和继续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分析问题,探究本质

由学生的观察讨论得到:用配方法解不同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相同之处是配方的过程----程序化的操作,不同之处是方程的根的情况及其方程的根。

进而提出下面的问题:

既然过程是相同的,为什么会出现根的不同?方程的根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如何进一步探究?

让学生讨论得出:从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去探究根与系数的关系。

a_2+b_+c=0(a≠0)注: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可

a_2+b_=-c以采用学生独立尝试配方,合

_2+_=-作尝试配方或教师引导下进行

_2+_+=-+配方等各种教学形式。

(_+)2=

然后再议开方过程(让学生结合前面四题方程来加以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b2-4ac”的重要性。

当b2-4ac≥0时,

(_+)2=注:这样变形可以避免对a正、负的讨论,

_+=便于学生的理解。

_=-即_=

_1=,_2=

当b2-4ac<0时,

方程无实数根。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理性思维。

(三)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由上面的探究过程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_2+b_+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确定。当b2-4ac≥0时,

_=;

当b2-4ac<0时,方程无实数根。

这个式子对解题有什么帮助?通过讨论加深对式子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和谐美。

进而阐述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设计意图: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公式才能烂熟于心,才能在题目中熟练应用,不会因记不清公式造成运算的错误。

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前两道教师示范,后两道学生练习)

(1)2_2-_-1=0;(2)4_2-3_+2=0;

(3)_2+15_=-3_;(4)_2-_+=0.

注:(教师在示范时多强调注意点、易错点,会减少学生做题的错误,让学生在做题中获得成功感。)

设计意图:进一步阐述求根公式,归纳总结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及时总结简化运算,节约时间又提高做题的准确性。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对)

(1)_2+_-6=0;(2)_2-_-=0;

(3)3_2-6_-2=0;(4)4_2-6_=0;

设计意图:能够熟练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让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通过大量练习,熟悉公式法的步骤,训练快速准确的计算能力。

(四)拓展运用,升华提高

[想一想]

清清和楚楚刚学了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看到一个关于_的一元二次方程_2+(2m-1)_+(m-1)=0,清清说:“此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而楚楚反驳说:“不一定,根的情况跟m的值有关”。那你们认为呢?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基础较好,因此对求根公式作进一步深化,并综合运用了配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提高。比较配方法在不同题型中的用法,

避免以后出现运算错误。

归纳小结,结合上面想一想,让学生尝试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对方法进行提炼,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和方法更具系统化和网络化,同时也是情感的升华过程。

(五)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

二选做题:P46第12题。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分层布置。适合的练习既巩固了所学提高了计算的速度又保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九年级教案怎么写篇5

教学目标

1.识别therebe句型和have/has的区别。

2.熟练掌握therebe句型,包括肯定、否定和疑问形式。

教学内容

词汇:bottle,noodle,wow

词组:acartonof

句型:Thereis(not)abananaonthetable.

Thereis(not)toomuchsugarinthem.

Thereare(not)manypotatoesonthetable.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Step1呈现

1.呈现课本P67(或相似)的图片,让同桌间就该图进行对话操练,引入therebe句型。

A:Whatcanyouseeonthetable?

B:Icansee…

A:Are/Isthere…onthetable?

B:Yes,thereare/is.

No,therearen’t/isn’t.

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能用完整的句子对therebe句型进行回答,如Thereare/is…onthetable./Thereare/isnot…onthetable.

2.指导学生就教室中的物品用therebe句型进行对话操练。

A:Whatcanyouseeinourclassroom?

B:Icansee…

A:Are/Isthere…inourclassroom?

B:Yes,thereare/is.

(Thereare/is…inourclassroom.)

No,therearen’t/isn’t.

(Therearen’t/isn’t…inourclassroom.)

3.指导学生根据以上对话操练归纳出thereis和thereare句型的区别。

4.给出一系列和thereis/are及have/has有关的句型,让学生用这些词(组)的正确形式填空。

5.指导学生归纳出thereis/are及have/has的区别。

Step2练习

1.完成一组用thereis/are或have/has的正确形式填空,以检验学生是否已掌握什么情况下用thereis,thereare,have,has以及它们各自的不同用法。

1).Howmanydays_______inamonth?_______thirtyorthirty-onedaysinamonth.

2).Howmanylegs______thechair_______?It______onlytwo.Itisbroken.

3).What’sintheshoppingmall?_______asupermarket,somerestaurantsanddifferentkindsofshops.

4).Look!Theclocks_______roundfacesandonthefaces_______threelegs.

5).Canyouseethetallbuildinginthecentreofthecity?It_______38floors.

_______manycompaniesandshopsinit.

6).________somechickenontheplate.。_______anynoodlesinthebowl.

7)._______you_______muchhomeworktodoeveryday?Yes._______notimeforusto

watchTV.

8).Who________aChinese-Englishdictionary?Nobody________.Ithink_________someintheteacher’soffice.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67页练习,掌握therebe句型的正确用法。

3.用therebe句型的正确形式完成一组新对话。

Kitty:Iamhungry.

Amy:Metoo.

Kitty:_________arestaurantaroundhere?

Amy:Idon’tthinkso.________notonethatIknowof.

Kitty:Then_________asupermarketnearby?

Amy:Letmethink.Well,________abigsupermarketattheendofthisstreet.________alotofthingswecaneatthere.

Kitty:That’sgreat,but_______alwaysmanypeopletheretoo?

Amy:Ithinkso.

Kitty:Oh,Ihatetoomanypeople.Look,_______asnackbaroverthere.Shallwegothere?

Amy:OK.

4.学生运用已学的therebe句型,参照以上练习中出现的对话自由发挥,同桌间编对话进行操练。

Step3Homework

九年级教案怎么写篇6

教学目标:

1、景物描写

2、了解对比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

2、作品通过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

二、示标

三、新授:

1、鲁迅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哪几次?

⑴“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开头(现在)

⑵“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中间(过去)

⑶“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结尾(未来)

2、萧索的荒村:(讨论)

①一般地说,冬天的景象如何?“深冬”呢?

②“天气又阴晦了”的“又”是什么意思?

③为什么写冷风发出呜呜的响声?

④“苍黄”的“苍”照应了前文的哪一个词?

⑤“深冬”“阴晦”“呜呜”“苍黄”各是写什么?这些背景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⑥“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一句中,哪两个词是说明“萧索”的?它们各是什么意思?

⑦“我”为什么会产生“悲凉”的心情?

⑧作者要反映的仅仅是“几个”荒村吗?

3、神异的图画:(讨论)

①故乡近三十年前后有什么差异?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沙地”;

“深冬”、“阴晦”、“冷风”、“苍黄”、“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②“天空”“圆月”“沙地”“西瓜”,“深蓝”“金黄”“碧绿”,从所写景物和色彩看,这幅图画给人什么感觉?

③上一段说“没有一些活气”,那么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

④“我”儿时的故乡只是一个一般的村庄,儿时的闰土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年,作者为什么要写得这么美呢?

4、朦胧中的想象

①作者写了“萧索的荒村”、“神异的图画”,为什么结尾还要写“朦胧中”的想象?而且基本上是“神异的图画”的重复?难道二十多年前的“故乡”就是美好的天堂?

这是为了反映“我”对现实的故乡的不满,希望能改变现实,有一个光明的世界,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希望”。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②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体会结句的含义)

有没有希望,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只要努力奋斗,希望一定能够实现。

5、齐读三处有关景物描写的部分。

6、作品对景物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写景要配合人物,要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四、片断训练:景物描写。

20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