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教案表格
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应该清晰明确,具体可行,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九年级化学教案表格应该写成什么样的?快来看看九年级化学教案表格,本文为你提供九年级化学教案表格写作技巧和示例!
九年级化学教案表格篇1
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思路说明
首先用科学家拉瓦锡实验引入探究空气的主要成分的原理,学会探究具体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包含学会观察实验,发现实验问题,解决问题等等。然后介绍空气主要成分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初步了解物质分类的方法,并在实际的思考与讨论下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的途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3)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空气的组成;
2.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
九年级化学教案表格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师:(放映海南风光组图)大家看,这是我们美丽的海南岛,每年来这里旅游的人数高达数百万,那么,吸引众多游客的是什么呢?
生:阳光、沙滩、海浪、空气。(学生众说纷纭,当有学生说到空气时,)
师:很好,海南拥有质量一流的空气,被人们称做“天然大氧吧”。那么,空气在哪里呢?生:就在我们的周围。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进入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课题空气的学习。(板书课题)展开课题师:我们知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那怎样才能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呢?同学们能否根据生活经验来说一说?
生:开动电风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生:吹气球,发现气球鼓起来了,说明有空气了。(学生中一片反对声:那不是空气,是呼出的气体。)
生: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就是将空气压入车胎。(此处学生回答多少,就多少。)师:想一想,能否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呢?可以利用你们桌面上的仪器。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可以讨论一下。(教师板书:
1、用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无声)师(手拿一个小烧杯提示):这个烧杯里有什么?试一试将一个小烧杯向下压入水中,会怎样?(学生探究实验1,用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生7:压下去感觉有压力,小烧杯口有气泡冒出,水无法到达底部,说明确实存在空气。师:以上事实说明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是我们今天将要探讨的主题。(板书: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个问题,也许对于今天的你们觉得很简单,但是科学家们却是经过了几百年的研究才解开了空气的成分之谜。那么,科学家是怎样研究空气的组成的呢?(多媒体播放连环画:拉瓦锡对空气成分研究的实验。)
师:现在,让我们把思维拉回到课堂,今天我们能否像拉瓦锡一样用定量的方法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板书:
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师生合作共同探究
师:下面我们准备分四个大组进行探究实验2,(开始讲解探究目的和实验原理)那么,这个实验怎么操作呢?请大家认真看老师的操作,尤其是一些关键之处。(边操作边讲解操作重点和观察重点):希望大家严格按照老师规定的红磷用量和弹簧夹打开的时间来操作,看哪组同学的实验结果最接近科学家的结论?(多媒体展示探究实验2安排,提示信息。并发给学生一张实验报告单)(学生们开始动手做实验,教师边巡视边指导学生实验;计划用10分钟)。思考与交流
师:好,已经有很多同学完成了探究实验。下面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来汇报实验结果并分析原因。从第1组开始。(学生开始逐个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边听边提问边纠正学生所答。同时多媒体逐个展示汇报结果。)
师:大家评价一下,哪组结果最接近科学家的结论?
生:第4组。师:给第4组掌声鼓励。(全场掌声一片)。下面我们小结一下:(边说边板书)刚才大家观察到的红磷燃烧时的实验现象是┅┅,这个反应可用文字来表达:红磷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就是我们看到的白烟,很容易被大家误认为是气体,其实它是五氧化二磷的固体小颗粒聚集而成的。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板书后多媒体展示实验汇总表)
师:为什么
2、3组的实验中,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呢?(边说边放映讨论题),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将答案补充完整。教师逐一讲解气体减少的体积少于1/5的原因:(多媒体展示)学生补充三个答案后,可将第2组燃烧过的红磷放在实物投影上,看看有没有烧完?
师:大家想一想,刚才第2组的红磷用量是很少的,但是为什么还有少量红磷剩余呢?学生开始讨论。教师认真倾听学生回答,边补充边完善。师:(小结)红磷燃烧到一定时候,由于瓶内氧气剩余不多,红磷不再燃烧了,氧气有剩余,瓶内气体减少的体积就会小于1/5。
师:以上是我们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粗略测定。(板书:
2、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补充“粗略”二字)。经过漫长的科学探究,科学家们早已解开了空气的成分之谜。目前,人们已能用实验方法精确的测定出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板书:
3、空气的精确成分)(多媒体展示:空气的组成和各成分所占的体积分数)。配音介绍:大家看,氧气在空气中并不是最多的,它占空气总体积的2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占78%。其余还有1%的气体中,是后来的科学家陆续发现的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占了0.94%,剩余的被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杂质平分秋色,各占0.03%,其他气体中主要是水蒸气。)课堂练习
师:我们来看一道题:(多媒体展示题目:)(接着做课堂练习题:多媒体展示)
(板书)第一节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讲解)
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3.空气污染及防治等相关问题.[作业]练习侧和一张环境保护的小报.
九年级化学教案表格篇3
教材内容分析
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启蒙教育阶段应该掌握的化学用语之一,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无数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本课题的学习往往会成为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分化点。为此,本课题的学习是初中化学用语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教材首先强调了化学方程式书写应该遵守的两个主要原则,并配以形象生动的插图,揭示了化学方程式配平的基本目的是使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相等,从而体现了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接着教材通过范例展示,介绍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让学生通过模仿范例学习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与方法。
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化学方程式这一重要的化学用语,为数不少的学生把它当成当成第二门外语,导致本课题的学习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要分化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前期知识准备不足,技能训练不够。本课题的学习有赖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合价的学习。但学生在此之前的元素符号的识记和化学式的书写并不都全部熟练过关,导致影响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的学习。因此,必须在课前巩固学生对于元素符号、化合价的识记和对于化学式的读写训练。
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学习的一大难点。正确且熟练地书写化学方程式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在本课题的后续学习中不断加强训练。为此,在本节课中不宜出现配平难度过大的化学方程式,而应该通过适度训练引导学生运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简单化学方程式即可。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②能真正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两个原则;③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在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练习过程中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常用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法;②通过交流讨论,归纳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在学习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用语的方便和实用;②使学生体会到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书写。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
1、教师提问: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2、通过多媒体展示常见的标志。(找同学说一下这些标志的名称或者意义,并启发学生这些标志在国际上是否通用?)【学生活动】:观看屏幕并交流
【教师提问】:在我们变化无穷的化学世界里,对于同一个化学反应,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法。那么是否也有一种国际通用的表达方式呢?【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不同的表示方法:
1、水→氢气+氧气(汉语)
2、
3、H2O→H2+O2
4、2H2O=2H2↑+O2↑
【学生活动】:对上述4种表达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化学方程式表达的优越性(简单方便,且国际通用),体会化学方程式书写的重要性,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授课
(一)、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教师提问】:同学们分析比较一下,在这些表示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学生回答】:第四种最好。理由是书写简单方便,而且内容丰富。
【教师引导】:像第四种表示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化学方程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需要同学们达到的目标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我们前面学习了化学式,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是化学式?那么仿照化学式的定义你能不能给化学方程式下个定义呢?
(二)、方程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及方程式表示的涵义【学生活动】:相互交流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教师启发】:
1、你知道在方程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吗?(找同学回答教师补充)
2、同学们进一步分析通过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你能获取那些信息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答案
1、反应物是水,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
2、反应条件是通电。
3、参加反应的水分子与生成的氢分子个数比是2:2:1。)【教师补充】: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一定存在着质量关系。同学们看电解水的方程式每两个水分子通电后生成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根据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我们可以求出参加反应的水和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所以方程式还能表示第三个意义即表示各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涵义
(三).探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步骤【教师启发】: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确实体会到用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信息,而且便于国际上交流,书写又方便,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写方程式呢?同学们比较一下电解水的符号表达式和方程式有哪些不同?【多媒体展示】:H2O→H2+O22H2O=2H2↑+O2↑
【学生活动】: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并交流
【教师提问】:
1、为什么要将箭头改成等号。(因为在方程式中左右两边的原子个数相等)
2、向上的箭头是标在什么位置?(生成物中气体的后面)
【教师讲述】:状态符号是标在生成物中,当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应该在该气体的化学式的右边标上向上的箭头。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参加反应,则在生成物中有气体产生也不用标向上的箭头。在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如果有不溶性的固体生成时需要标上向下的箭头。比如往澄清的石灰水中通二氧化碳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反映有不溶于水的固体产生,因此就要在该物质的后面表上向下的箭头。
3、为什么要在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数字?(学生回答:为了保证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保持不变。教师导出:书写方程式的第一个原则: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多媒体展示】书写原则
【教师活动】:让学生尝试配平P+O2,提问学生的配平情况,并讲述是怎样配平的。根据学生的配平情况讲五氧化二磷改写成二氧化磷讲述方程式书写的第二个原则: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凭空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式和化学反应。
【教师讲述】:在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数字这个数字叫做化学计量数。这一过程叫方程式的配平。这也是我们书写化学方程式最关键的一步,配平的原理就是在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计量数,使式子左、右两边的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数目相等,体现质量守恒定律.下面大家看大屏幕,我们一起配平这一反应。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最小公倍数法的配平方法,向学生说明其要点,并提供找元素的秘诀:两端各出现一次且原子数目较大的元素。
【教师讲解】:配平时应该注意三点:a.不得更改化学式。b.化学计量数不能为分数。c.化学计量数互为最简整数比。三.概括总结,促进知识迁移:
【教师启发】:下面请同学们思考:给你一个化学反应我们应该怎样写出它的方程式呢?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并交流。
【多媒体展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四.知识应用,获得信息反馈
【学生活动】:进入“风采展示”环节。将全班分为
1、
2、3三个组,进行“幸运步步高”的比赛,比赛共分为三轮。
第一轮:幸运抢答
指出并改正下列化学方程式中的错误①Mg+O2=MgO2
②H2O2=H2+O2↑
③C+O2↑=CO2↑④2KClO3+MnO2=2KCl+3O2↑
【学生活动】:根据比赛内容,总结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第二轮:争分夺秒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Fe+HCl-FeCl2+H2↑②②Al+O2CO2+H2O
第三轮:小试牛刀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
②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五.反思评价,巩固学习成果
【多媒体展示】①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②在探究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和不足?【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学交流彼此的体会。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较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英国学者贝尔纳指出:如果学生不能够以某种方式亲自参加化学发现的全过程,就绝对无法使他充分了解现有化学知识的全貌。因此,本节课学生以学习主体和探究活动主人的身份参与整个学习过程,通过探究性学习,他们不仅学到了化学知识,还能初步掌握探究化学的方法。整节课中用头脑风暴法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3个学习任务进行小组讨论,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弥补知识缺陷。最后的风采展示环节,更让学生体现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乐趣。
九年级化学教案表格篇4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在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非金属元素氧、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学习了本章内容之后,使同学们不仅对前面的非金属的性质有所了解,也对金属的性质有所了解,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将较为完整,同时本课题的学习也为酸、碱、盐的学习奠定基础。2.、教学目标(即学习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言]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问]大家观察桌面上的镁条、铝片、铜片分别是什么颜色的?把这些金属分别在空气中加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大家动手做这个实验。
[问]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小结]金属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
[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跟氧气反应呢?如果不是,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问]“真金不怕火炼”说明了什么?
[讲解]实验表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是不同的。如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根据上述事实,我们可判断出这些金属的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
[投影]比较刚才提到的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问]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蚀?
[讲解]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和空气中的氧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之故。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问]为什么不宜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
[过渡]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能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反应金属的活泼程度。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镁、锌、铁、铜的活动性。
[投影展示活动与探究内容]
在试管里放入两小块镁,加入5mL稀盐酸,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中,观察现象,并判断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参照上述实验步骤,分别在放有两小块锌、铁或铜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如果有气体生成,判断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
[]做金属与稀盐酸反应与稀硫酸反应[学生尝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现象可由学生口述]
[问]通过以上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评价]大家回答得都很好。
[指导阅读]欣赏课本图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小结]金属与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金属化合物和氢气。
[板书]金属+酸→金属化合物+氢气
[投影]比较刚才实验中用到的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
[过渡]大家观察这几个化学方程式
[投影]Mg+2HCl==MgCl2+H2↑
Zn+H2SO4==ZnSO4+H2↑
Fe+H2SO4==FeSO4+H2↑
[问]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如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它与我们学过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否相同?[师]回答得很好。化学上,我们把具有这一特点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板书]置换反应
[讲解]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www。下列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Fe+CuSO4=FeSO4+Cu
B、Zn+2AgNO3=2Ag+Zn(NO3)2
C、3CO+Fe2O3===2Fe+3CO2
D、2AI+6HCI=2AICI3+3H2↑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的两个方面,一是与氧气的反应,二是与酸的反应。同时还学习了置换反应。在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要学会如何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归纳问题,找出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逐步认识不同金属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
布置课后作业:
[学生观察]
镁条、铝片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铜片具有紫红色的金属光泽。
[实验]分别把镁条、铝片、铜片用砂纸打磨后在空气中加热。
[观察]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铝片表面失去光泽;铜片表面变黑。
[思考回答]金属可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思考回答]不一样,镁在空气中可以燃烧,而铝、铜要在纯氧中才能燃烧;常温下,镁、铝等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铁、铜要在高温下才能与氧气反应……
[思考]人们戴的白金、黄金饰品时间再久也总是金光闪闪……[倾听思考]不同金属活动性不同。
[思考回答]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Mg>Al>Fe,Cu>Au
[思考回答]若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同保护作用。
[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并填写表格]
金属与稀盐酸反应
现象
化学方程式
镁
Mg+2HCl=MgCl2+H↑
锌
Zn+2HCl==ZnCl+H2↑
铁
Fe+2HCl==FeCl2+H2↑
铜
不反应
金属与稀硫酸反应
现象
化学方程式
镁
Mg+H2SO4=MgSO4+H↑
锌
Zn+H2SO4=ZnSO4+H2↑
铁
Fe+H2SO4=FeSO4+H2↑
铜
不反应
[思考回答]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Mg>Zn>Fe>Cu
[观察思考]这几个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它们属于那种基本反应类型呢?[学生讨论后回答]这些反应的特点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其特点不同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引入新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更深刻的印象;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学会正确描述现象
通过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巩固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温故而知新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通过小结,使学生对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认识系统化使学生认识到共性中存在个性,开始引导学生体会到金属间存在活动性的差异。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讲解,学生初步认识到金属活动性不同。
在教师的分析之后,学生总结出这几种金属的活泼性
联系生活实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问题
训练学生的思维,用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学会探究;通过实验,更直观地获取信息,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实验,巩固学生的实验操作。
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汇报的机会。提高学生把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对比、总结归纳的能力。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该图惟妙惟肖地表现了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通过小结,使学生系统掌握金属与酸反应的知识。进一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通过观察分析,认识到置换反应的特点,掌握置换反应这个基本的反应类型。
知识拓展,激发学生求知欲。2MgO2Al+3O2=2Al2O3
2Cu+O22CuO3Fe+2O2Fe3O4
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金属的活动性:
Mg>Al>Fe,Cu>Au
2、金属与酸的反应
Mg+2HCl==MgCl2+H2↑Zn+2HCl==ZnCl2+H2↑
Fe+2HCl==FeCl2+H2↑Mg+H2SO4==MgSO4+H2↑
Zn+H2SO4==ZnSO4+H2↑Fe+H2SO4==FeSO4+H2↑
金属+酸→金属化合物+氢气
金属的活动性:
Mg>Zn>Fe>Cu
置换反应:
1、概念:
2、用符号表示:A+BC→AC+B
5分钟检测题
1、下列金属中,常温下就易和氧气反应的是()
A、铝B、铂C、铁D、铜
2、X、Y、Z是三种不同的金属。将X、Y分别放入稀盐酸中,只有X表面产生气泡;将Y、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一会儿后,Y表面有银析出,而Z无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A、X>Y>ZB、X>Z>YC、Z>X>YD、Y>Z>X
3、出土的古文物中,金器保存完好,铜器表面有锈迹,而铁器则锈迹斑斑。这表明金、铜、铁的金属活动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是()
A。金、铜、铁B。铁、金、铜
C。铁、铜、金D。铜、金、铁
4、铝制品很耐腐蚀的原因是()
A、铝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B、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C、铝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D、铝的密度小
5、有人利用摄影店废弃的定影液,每月可回收价值约20万元的银。其中一种回收方法的反应原理是Fe+2AgNO3=2Ag+Fe(NO3)2,这个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D、以上都不是
6、下列物质中,能与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是()
A、AgB、FeC、PtD、HCI溶液
九年级化学教案表格篇5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て吒鲋芷冢1、2、3短周期;4、5、6长周期;7不
2.族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18个纵行(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8、9、10三个纵行))
课题:元素周期表②
[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探究ⅠA族元素和ⅦA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能初步学会总结
元素递变规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归纳、比较法:归纳总结卤族元素性质。
2、自主探究:探究卤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结构决定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知道在表中有些族的元素还有一
些特别的名称,例如: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第ⅦA族:卤族元素,今天,
我们就来看看碱金属元素和卤素,首先请同学们根据已经学过的元素周期表,
找出碱金属元素及卤素包含那些元素?
[板书]: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设问]:碱金属元素包含那些元素?
[学生回答]:碱金属元素:锂、钠、钾、铷、铯、钫;
[科学探究]:请同学们查阅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完成下第5页的“科学探究”。
[思考与教流]:通过观察碱金属原子结构示意图,由此能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小结]:1、结构异同:同: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个。
异:核电荷数由小→大;电子层数由少→多;原子半径越来越大
[思考与教流]:我们知道物质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从碱金属原子的结构
可推知其化学性质如何?是否完全相同?
[学生回答]:由于元素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碱金属元素原子
的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此可推知它们也应该像碱金属的代表物钠一样,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并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学生化学反应。
[过渡]: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同一族元素的性质。
[实验1]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的投入到
热坩埚中,观察现象。同钠与氧气的反应比较。
[板书]:2、碱金属单质化学性质
(1)、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思考与交流]:请写出钠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尝试的写出锂、钾
[设问]:从钾、钠与氧气反应实验中,请总结出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什么相似性、递变性?
[归纳小结]:相似性: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
递变性:周期表中碱金属从上往下,与氧气的反应越来越剧烈。
[过渡]:我们知道金属钠除了与氧气反应外还能与水发生反应。
[实
验2]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然后取绿豆大的钾,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到培养
皿中,观察现象。同钠与水的反应进比较
[板书][设问]:根据钾、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请请总结出碱金属与水反应有什么相同点、
不同点?生成的碱性氢氧化物的碱性如何变化?
[归纳小结]:相同点:碱金属与水反应都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
不同点:周期表中碱金属从上往下,与水的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氢氧化物的
碱性越来越强。
[思考与交流]:根据实验讨论钠与钾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他
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
[归纳总结]:1、碱金属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
学性质相似,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2、碱金属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
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越来越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
_______,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_______,即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从Li到Cs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九年级化学教案表格篇6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
(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
【交流回答】
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
【提出问题】
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
【展示交流】
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同学们阅读并理解教材P51内容,归纳什么叫指示剂?指示剂遇酸和碱溶液变色有什么规律?
【阅读回答】
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
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交流回答】
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
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过渡】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通过后面的活动体验一下。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51“探究”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展示交流】
实验完成后请各组同学展示你们的实验成果。
【提出问题】
通过上述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想法?
【交流回答】
有一些花可作指示剂,如牵牛花、蝴蝶兰花、玫瑰、紫甘蓝。
【过渡】
上面我们学习了酸碱指示剂,并熟悉了几种酸和碱,下面我们重点探讨几种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
【交流展示】
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2盐酸与硫酸的用途,并熟记它们的主要用途。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完成P53实验10-3并作好实验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有强烈腐蚀性(即脱水性),因此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切不可弄到皮肤和衣服上;其次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作非碱性气体的干燥剂。
【活动与探究3】
教师先分步演示,要求学生观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教师先演示P53实验10-4,第一步:向小烧杯中倾倒20毫升水,再沿烧杯内壁注入10毫升浓硫酸,此时不搅拌;第二步:学生近距离观看无色液体分为两层,分析讨论原因,第三步,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同学们摸烧杯的外壁。教师再按图10-6演示实验,强调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时导致的危害。学生作好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故烧杯外壁发烫,另外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浮在浓硫酸表面,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向四周飞溅。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是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对于严重者应尽快送到医院治疗。
特别提醒:在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的原因在于它的脱水性。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酸碱指示剂,熟悉了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规律,并能利用这一点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另外了解了几种常见酸的性质与用途。
九年级化学教案表格篇7
教学目标
1.知道镁、铁、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
3.通过金属与氧气、酸反应的实验探究,初步了解金属的活动性。学时重点
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学时难点
用实验探究金属的活动性。教学活动
【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提问]前边咱们讲了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谁能告诉我合金与纯金属相比较有什么优良性能?
【讲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黄金及黄金饰品越来越多的成为寻常百姓的装饰品。随之而来的假黄金诈骗案也越来越多,提示:黄铜为铜锌合金,外观和黄金相似
【讨论】人们为何会上当?你能想出一个鉴别真假黄金的办法吗?【回答】通过测密度;硬度不同,相互刻画等
【设问】那么,能不能使用化学方法鉴别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过渡】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活动】温故知新归纳总结评论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有哪些金属能和氧气的反应?【回答】金属铁和镁
【投影】镁在空气中点燃;铁在纯氧气中燃烧的图片。
【提问】镁在空气中加热即可发生反应,而铁必须在纯氧中才能燃烧,从反应条件上比较,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回答】镁比铁活泼。
教师出示表面氧化的镁片,再用砂纸打磨一半后,引导学生对比观察
镁铝在常温下就能和氧气反应,铁铜在常温下几乎不和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条件下却能和氧气反应,我们得出金属的第一个化学性质
【板书】一多数金属能和氧气反应(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一样)
【投影】燃烧金戒指的图片: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化学原理?教师启发引导
【回答】金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解释】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金难与氧气发生反应【提问】学到这同学们有没有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了?【回答】用火烧
【提问】你能描述具体的操作方法吗?【讲述】很好,取少量金属块在火焰上加热,若金属表面发黑则原试样为黄铜,若无变化,则为真金。
【分析与讨论】1.比较镁铝铁铜金分别与氧气反应时的难易程度有何不同呢?
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不同的金属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不一样。越活泼的金属越容易与别的物质起反应,且反应现象越剧烈。
【总结】我们知道了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从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镁铝、铁铜、金的活动性依次减弱【投影】联系生活,铁制品易生锈,铝制品却不易生锈
【提问】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回答】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Al2O3)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提问】能不能用钢丝球擦洗铝锅?【回答】不能,会破坏表面的氧化膜
【过渡】以上是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那么金属还可以与哪些物质反应呢?回想你家庭厨房中盛放醋的容器是什么材料的呢?能用铁或铝吗?【活动】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
【投影】实验内容及实验过程中需观察注意的问题学生结束试验后
【提问】请同学试着描述实验现象【回答】金属表面有气泡产生
【讲述】有气泡产生说明将稀盐酸加入到金属中后,产生了新物质,从而咱们可以知道金属和酸发生了化学反应,所以咱们得到了金属的第二个化学性质二.金属能和酸反应(只介绍和盐酸硫酸的反应)
【提问】根据现象,讨论,哪些金属能和酸反应,哪些不和酸反应?
【回答】镁锌铁表面有气泡,能和酸反应;铜丝表面没现象,不能和酸反应【提问】根据是否能和酸反应,你能把金属分为哪两类?哪类金属活泼些?【回答】能和酸反应的活泼些
所以我们得出铜在这几种金属中最不活泼
【设问】那么镁锌铁三种金属的活泼性又是怎样的呢?
【提问】第三个问题,回想实验过程中镁锌铁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如何呢?【回答】镁反应最剧烈,锌次之,铁最慢
所以镁比锌活泼,锌比铁活泼
根据能不能和酸反应和反应的剧烈程度你能得出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吗?【探究结果】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Mg>Zn>Fe>Cu【提问】学到这里,你能总结出判断金属活动性的方法吗?【总结】1.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或者反应现象的剧烈程度判断
2.金属是否与酸反应,及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
教师引导学生写出几种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讲解】铁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时,生成的是正2价的铁,亚铁Fe+2HCl=FeCl2+H2↑Fe+H2SO4=FeSO4+H2↑学生试着写出镁锌分别和盐酸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g+2HCl=MgCl2+H2↑Mg+H2SO4===MgSO4+H2↑Zn+2HCl=ZnCl2+H2↑Zn+H2SO4=ZnSO4+H2↑
【提问】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角度分析,上述反应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总结】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表达式:A+BC=B+AC判断依据: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
【练一练】:学过的反应中有置换反应吗?【提问】我们还学过哪些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由多变一‘’分解反应‘由一变多’
练习;下面几个反应中哪些是置换反应哪些是化合反应哪些是分解反应学生小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投影;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多数金属能和氧气反应
△
2Cu+O2=2CuO4Al+3O2==2Al2O3
Mg、Al>Fe、Cu>Au(金)二.金属和酸反应
Mg+2HCl=MgCl2+H2↑Mg+H2SO4===MgSO4+H2↑Zn+2HCl=ZnCl2+H2↑Zn+H2SO4=ZnSO4+H2↑Fe+2HCl=FeCl2+H2↑Fe+H2SO4=FeSO4+H2↑
Mg>Zn>Fe>Cu置换反应:判断依据: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
九年级化学教案表格篇8
教学目标
1.熟记pH和溶液酸碱度、酸碱性的关系;
2.会使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
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
区分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溶液的酸碱度的表示法——pH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61-62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指示剂只能检测溶液的酸碱性,而不能检测溶液的酸碱度。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
2.酸性溶液的pH<7;碱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
当pH<7时,pH越小,酸性越强;当pH>7时,pH越大,碱性越强。
【跟踪练习】
1.以小组为单位,在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看谁能很快记住酸碱度与pH之间的关系。
2.某溶液的pH=3,则该溶液呈酸性。苹果汁的pH在2.9-3.3,在苹果汁中滴入石蕊试液,显示的颜色是红色。
3.下列各pH表示溶液酸性的是(D)
A.pH=14B.pH=7C.pH=1D.pH=0
4.将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氯化钠分别溶于水后,再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1)氧化钙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
(2)二氧化碳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
(3)氯化钠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紫色。
学习指导二:使用pH试纸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62-63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时,只能精确到个位。
2.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的方法?(简记:一放、二滴、三色、四照、五读)
【小组讨论】
1.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伸入待测溶液中会带来什么后果?
2.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润湿会带来什么后果?用润湿的pH试纸检测酸溶液或碱溶液的酸碱度时,pH会怎样变化?(用图表)
3.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用,还是使用干燥的pH试纸?
【教师点拨】
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这些气体不能使试纸显示不同的颜色,只有这些气体溶于水后,生成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才能使pH试纸变色,我们才能判断该气体是酸性或碱性气体。所以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用。
【跟踪练习】
有一食品包装说明书中注明防腐剂是苯甲酸,苯甲酸的酸性比醋酸强,下列对苯甲酸性质的推测中不合理的是(B)
A.苯甲酸溶液的pH小于7
B.相同浓度的苯甲酸溶液的pH比醋酸的pH大
C.苯甲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苯甲酸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学习指导三:了解溶液的酸碱度有重要的意义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63-64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厨房清洁剂呈碱性,因为里面含有NaOH。厕所清洁剂呈酸性;草木灰溶液呈碱性,溶质的化学式K2CO3。
2.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5.6。
3.相互之间说一说溶液的酸碱度的重要意义。
【跟踪练习】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部分日常生活用品的酸碱度进行了测定,他们对每种待测液都做了三次测定,然后取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偶然误差。
分析测定结果,发现各类洗发液的pH差别较大,约在7-9之间,护发素的pH均略小于7。同学们联想到洗发、护发的程序,决定探究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
提出问题: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有什么影响?
设计实验:(1)收集某人的5束头发,分别放入不同pH溶液的烧杯中,静置约30分钟。(2)将各束头发取出,用纸巾吸干液体后观察并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结论:碱性溶液会损伤头发,中性、酸性溶液对头发的影响不明显。
分析交流:洗发时使用洗发液和护发素的顺序是先用洗发液后用护发素,原因是降低碱性洗发液对头发的伤害。
【当堂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九年级化学教案表格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练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2)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的分析及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
(3)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三、教学难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数量关系。而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而这些计算的进行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本节就是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方程式的汁算的。
[板书]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师]前面我们学过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今天我们进步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呢?计算时有哪些步骤和方法呢?请看例题1。
[投影]展示例题1
[例题1]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分析]这道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来求生成物的质量,即已知原料的质量求产品的质量。我们一起来看课本中的解题步骤。
[讲解并板书]
解:设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2KMnO4K2MnO4+MnO2+O2↑
2×15832,
x==0.6g。
答: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g氧气。
[思考]根据刚才对例题1的阅读和讲解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分为几步?
[教师总结并板书]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1)设未知量;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讲解并补充]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接下来我就一些问题进行补充。
(1)设未知量时一定要注意质量单位,已知量和未知量单位不一致的,一定要进行单位换算。单位必须一致才能计算。
[追问]此计算题该如何进行呢?请同学们先试着做一做。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发现步骤和格式上的错误及时纠正)
解:设需要氯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为y。
(2)写出方程式一定要注意配平,而且要注意方程式的完整,反应条件、气体和沉淀的符号要注意标明,不完整的方程式计算时是要扣分的。
(3)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一定要注意用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
学式前面的系数,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相对分子质量的下边。
(4)比例式有两种列法,可以横列也可以纵列。例题1中采用的&39;是纵列,即;
还可以采用横列,即2×158:32=6g:x。一般情况下采用纵列比较好,因为有时题中所给的质量数字会和相对分子质量有某种关系,从而使得计算简单。如用158g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可以制得多少克氧气?采用纵列法得计算非常简便。
计算结果的小数位保留按题中要求进行,若题中没有要求,又得不到整数时,一般保留一位小数,如例题1中就是。
[教师]在实际运算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把过程再简化些,具体格式可以参照下面的例题2。
[例题2]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解: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CaO+CO2↑
10056
x10t
x==18t。
答:需要碳酸钙18t。
[教师]根据上述两例可知,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可以求生成物的质量,已知生成物的质量也可求出反应物的质量,那么,假如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或者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呢?
我们一起来看P100的课堂练习。
[投影]展示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燃烧100g氢气需要氯气多少克?生成
氯化氢气体多少克?
[提问]题中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反应物或者生成物)
[学生分析、讨论]
[回答]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
H2+Cl22HCl
27173
100gxy。
答:需要氯气3550g,生成氯化氢气体3650g。
[讲解](1)因为此题有两问,所以一个未知数设为x,另一个未知数设为y。
(2)仍和前面例题一样,写出并配平化学方程式,列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并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
(3)不管有几个未知数,列比例式和前面例题一样。根据已知量求出一个未知量,另一个未知量可以根据已知量求出,也可以根据求出的未知量来求。如此题中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也可以这样求出:=
代入x=3550g,
=,
解得y=3650g。
[总结]由此可知,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以计算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同理,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计算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见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共有四种类型。
[板书]2.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提问]通过前面例题的讲解,大家总结一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并板书]
3.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
②格式要规范;
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
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师]根据前面的例题和理论知识,请同学们进行练习。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练习]1.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6.4g铜,需要多少克氧化铜?
2.5.6g铁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应,可制得氢气多少克?(Fe+H2SO4====FeSO4+H2↑)
3.12g镁与足量稀盐酸起反应,可制得氯化镁和氢气各多少克?(Mg+2HCl====MgCl2+H2↑)
[学生练习]
[注意事项]
①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物质问的质量关系,因此遇到不纯物,要先把不纯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②计算中注意单位统一(必须是质量单位,如果是体积,须根据密度换算)。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学习,我们知道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过程、步骤、方法,同时也懂得了化学计算题是从“量”的方面来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它与侧重于从性质角度去研究和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说化学计算题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两个因素同时考虑,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布置作业]习题5、6、7、8
板书设计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①根据题意设未知数;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
③求有关物质质量比,写出已知量、未知量;
③列比例式,求解;
④简明写出答案。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②格式要规范;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考题回顾
1.(20__年天津市中考题)已知在反应3A+2B====2C+D中,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
3:4,当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共140g时,消耗B的质量为_______g。
2.(20__年四川省中考题)煅烧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00t,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吨?若石灰石中的杂质全部进入生石灰中,可得到这样的生石灰多少吨?
九年级化学教案表格篇10
【学习目标】
(1)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
(2)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3)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学习重点】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学习难点】
初步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前预习】
1.你对空气有哪些了解和认识?(如有什么样的外观?性质?含有哪些成分等)
2.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的操作是怎样的?胶头滴管吸取液体的原理?
3.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充满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三个集气瓶,有什么现象发生?体现了它们的.什么性质?
4.生活中你见过或知道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存在?
【课堂探究】
【自主学习1】
我们同学现在对空气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二百多年以前,人们对空气却知之甚少。最初,人们对于物质为什么能够燃烧着迷,激发了好多人的研究兴趣,于是一些科学家对于“燃烧的本质”展开探究,经过若干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这一奥秘逐渐被揭开,空气的成分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下面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步入空气成分的探究中吧。
阅读本第26页的内容,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在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主要有什么操作,出现了哪些现象?
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实验探究】
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燃烧匙中的过量红磷点燃迅速放入集气瓶中
反应停止,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
【交流讨论】
请同学们结合本内容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下列内容:
1.写出该反应的字表达式
2.总结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讨论若操作不当可能引起怎样的后果?
4.在拉瓦锡试验中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空气的体积减少小于1/5?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自主学习2】
阅读第27页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空气中的各成分及其所占的体积分数。
2.找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判断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还是纯净物,并说明依据。
空气海水氧气石灰水冰水混合物冰
【自主学习3】
阅读本第28—30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空气中相对稳定的三种气体是?它们都有哪些主要用途?
成分主要性质主要用途
氧气
氮气
稀有气体
2.什么可以造成空气污染?有何危害?如何防治?
3.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和能,采用的原料;
(2)在的条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社区安全和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注: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头消除污染。
【有效训练】
1.空气的成分以和为主,按体积计算,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它大约占空气体积的百分比是;含量居第二位的气体是,它大约占空气体积的百分比是。
2.夏天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这说明空气中含有()
a.二氧化硫b.稀有气体c.二氧化碳d.水蒸气
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用右图所示的装置完成。下列步骤的先后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先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②用燃烧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时,火柴熄灭,说明主要是氮气
③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人瓶内,并把塞子塞紧
④冷却到室温
⑤打开弹簧夹,水压入集气瓶中,并接近集气瓶中原空气体积的1/5
⑥先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
⑦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a.⑦⑥②⑤④③①b.⑦⑥③②⑤①④
c.⑦⑥①③④⑤②d.⑦⑥①③②④⑤
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蒸馏水b.雪碧饮料c.河水d.洁净的空气
5.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a.净化后的空气、五氧化二磷
b.水和冰混合、澄清石灰水
c.生锈的铁钉、海水
d.二氧化碳、液态氧气
6.稀有气体过去曾被人们称做“惰性气体”是因为()
a.稀有气体在空气中含量少
b.稀有气体用途广泛
c.稀有气体性质不活泼
d.稀有气体非常宝贵
7.节日里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内填充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8.下列活动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动植物的呼吸
b.工厂烟囱排放的烟尘
c.汽车行驶排放的尾气
d.焚烧麦秆产生的烟
9.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空气的净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气体组中的各种气体都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b.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气
c.氧气二氧化碳氮气
d.氮气氧气一氧化碳
10.氮气的下列用途中,主要不是利用其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是()
a.焊接金属时用氮气作保护气
b.灯泡中充氮以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
c.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腐
d.医疗上用液氮作冷冻麻醉剂
【后提升】
1.如果在本实验中用蜡烛代替红磷,可不可以?为什么?
2.小明和小红对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充气包装的小面包产生了兴趣,在这种小面包的塑料袋内气体充的鼓鼓的,像一个个“小枕头”。他们认为这样包装主要是为了食品能长时间保鲜。那么,这是什么气体呢?小明猜是二氧化碳,小红猜是氮气。
①请你帮助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判断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写出操作步骤。
②如果小明的猜想正确,现象应该是什么?
九年级化学教案表格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探究让学生讨论燃烧的条件及推出灭火的原理。
教学工具
投影自制的幻灯片、白磷、薄铜片、大烧杯、热水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见过或遇到过许多燃烧的事例,你见到过哪些燃烧的事例吗?请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学生活动]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同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以鼓励为主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踊跃地讨论了我们常见到的燃烧现象,比如,篝火晚会、煤气烧菜、奥运圣火、火箭发射等。还有第二单元学过的碳、硫、铁、铝箔等在氧气中的燃烧等。虽然燃烧的事例很多很多,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燃烧的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知道燃烧的这个共同特征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对燃烧下定义呢?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和有新物质产生两个方面讨论燃烧的特征,并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汇报自己的观点,最后形成燃烧的定义。
[小结]燃烧的定义:呵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师: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大家想过没有,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也就是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下面我们一起进行实验探究。
二、实验探究
1.燃烧的条件。
[实验l]学生分组进行教材中“活动探究’’的实验。,教师巡视各组,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事实得出正确的结论。
[讨论](投影)
(l)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人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师:通过同学们进行的实验探究及问题的讨论,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了,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可燃物(即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组织学生认识常见物质,例如木材、木炭、酒精、无烟煤等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师:火给人类带来了熟食和温暖,但火一旦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同学们你知道生活和生产中通常采用的灭火方法吗?请各小组将你们所知道的灭火方法填人表格,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最多。
(投影)灭火的事例和方法
┏━━━━━━━┳━━━━━━━┓
┃灾火事例┃—,方法┃
┣━━━━━━━╋━━━━━━━┫
┃1.┃┃
┣━━━━━━━╋━━━━━━━┫
┃2.┃┃
┣━━━━━━━╋━━━━━━━┫
┃3.┃┃
┣━━━━━━━╋━━━━━━━┫
┃4.┃┃
┣━━━━━━━╋━━━━━━━┫
┃5.┃┃
┗━━━━━━━┻━━━━━━━┛
将各小组的讨论结果用投影进行展示评讲。
[讨论]下面请各小组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把刚才灭火的方法进行归类,并想一想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然后归纳小结。
[小结]
(1)可燃物跟空气隔绝;(2)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师:你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灭火的方法呢?
组织学生进行教材中[实验7-1]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一步验证了灭火的方法,然后根据这个灭火的原理设计一个简易的灭火器。
[录像展示]生活中几种灭火器:(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二氧化碳灭火器。同时分别介绍它们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3.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师:每年我国因地下煤矿的矿井内瓦斯爆炸,化工生产的工厂爆炸、烟火爆炸等灾难,造成的经济掳失上亿元,造成人员伤亡上千人!多么怵目惊心数据啊!那么我们作为有知识的青少年,不但要学习知识,还要懂得利用科学知识为民造福,把灾难雕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易矧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除了可燃性气体能发生爆炸外,面粉、煤糕等粉尘也能发生爆炸吗?
[实验2]演示教材中[实验7-2]注意:该实验中鼓气球与金属罐之间的连按管可稍长一些,人应远离金属罐,以防危险。此实验用的面粉应干燥,金属罐可用八宝粥空罐等。
实验完毕,请同学们观察现象并进行分析。诺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32页最后一自然段,总结易删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小结]
(l)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2)展示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投影:见教材中图7-12所示)
课后小结
师: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l)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
(l).消除可燃物或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藏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九年级化学教案表格篇12
1.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根据反应原理设计物质制备实验方案的基本思路。
(2)掌握氨的催化氧化实验成功的关键和基本操作技能,提高改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3)研讨氨催化氧化法制硝酸实验的教学方法。
2.实验步骤
(1)结合中学化学实验室现有条件,设计几种氨的催化氧化实验的简易演示实验方案,并画出实验装置图。
(2)制备所选用的催化剂。
(3)根据所选方案,进行氨的催化氧化实验。要求既能看到催化剂保持红热,又能看到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生成,且不出现白烟。(烟是固体小颗粒,烟是气体小液滴。NH4NO3是烟,浓氨水和浓盐酸形成雾。)
3.提示与思考
(1)本实验中你将如何获得氨气和氧气?说明理由。(2)如何制备催化剂?
(3)请你分析,氨水浓度太高或太低会对实验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实验过程中,氨气能否全部被氧化?如果有未被氧化的氨气,是否需要除去?应怎样除去?
(4)在实验过程中你是否观察到了异常现象?请你分析这些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
(5)请总结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和操作技术。4.实验教学设计
设计实验教学方案,讲授“氨的催化氧化”。
九年级化学教案表格篇13
1、实验室药品:不能用手接触,不要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更不能尝药品的味道。
2、做完实验,用剩药品:不得抛弃,也不得放回原瓶。
3、取用液体药品时把瓶塞打开不要正放在桌面上,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不应向下,放回原处时的标签不应向里。
4、如果皮肤上不慎洒上浓硫酸,不得先用水冲洗,应先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擦去,再用水冲洗;若万一眼睛里溅进了酸或碱,切不可用手揉眼,应及时想办法处理。
5、称量药品时,不能把称量物直接放在托盘上,也不能把称量物放在右盘上,加砝码时不要用手去拿。
6、用滴管添加液体时,不要把滴管伸入量筒或试管,或接触筒壁或试管壁。
7、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容积的1/3。
8、不得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对点另一只酒精灯,熄来时不得用嘴去吹。
9、给物质加热时不得用酒精灯的内焰和焰心。
10、给试管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切不可使试管口对着自己或旁人,液体的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
11、给烧瓶加热时不要忘了垫上石棉网
12、用坩埚或蒸发皿加热完后,不要直接用手去拿,应用坩埚钳夹取。
13、过滤液体时,漏斗里的液体绵液面不要高于滤纸的边缘,经免杂质进入滤液。
14、使用玻璃容器加热时,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以免容器破裂,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用冷水冲洗或放在桌面上,以免破裂。
15、在烧瓶口塞橡皮塞时,切不可把烧瓶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烧瓶
九年级化学教案表格篇14
学习目标: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教学重点: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探究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学习观察化学实验现象的基本要领,学习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实验。
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探究
学法指导:1.要学好化学,必须认真做好实验,仔细观察,并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
2.化学学习中,思维习惯很重要,对遇到的现象、问题要善于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航:
1、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通过
以及对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和化学原理,学习
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2、什么是科学探究呢?在生日晚会上,停电时我们都用过蜡烛,你还记得蜡烛燃烧是什么样子?点着之后你又看到了什么?参考课本P12进行家庭实验:
3、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到水中,可以观察到蜡烛,
说明蜡烛_______溶于水,蜡烛的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___。
(2)点燃蜡烛后可观察到其火焰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层。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钟后取出,可以看到最先碳化的是火柴梗__________,说明火焰各层中________的温度。所以我们在用蜡烛火焰加热物体时,应用它的_______进行加热。
(3)熄灭蜡烛时,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用火柴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探讨:
1、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
观察顺序:点燃前--燃烧时--熄灭后;
2、提出问题:蜡烛越来越短生成了什么物质?
假设与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
实施方案-----得出结论:
3、提出问题:蜡烛熄灭后白烟是什么成份?
假设与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4、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那我们以后应该怎样去学习化学?
三、课堂练习:
()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
A.水B.二氧化碳C.二氧化碳和水D.灰烬
()2.下列有关蜡烛的叙述正确的是
A.蜡烛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固体,质硬,不溶于水
B.蜡烛沉入水底,说明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有明亮火焰,稍有黑烟,放出热量
D.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二氧化碳
()3.将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以确定该气体是:
A.氧气B.空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
[能力闯关]
4、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片刻后观察到烧杯内壁上_____________产生,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___:取下烧杯,迅速翻转,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到___,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___。
5、用一根玻璃管伸入蜡烛火焰的焰心中,再用点燃的火柴靠近玻璃管的另一端,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火焰产生,这说明焰心有_____。
[中考连接]6.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只要求写出操作、现象和结论。
7.蜡烛燃烧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以下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实验:(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填序号),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九年级化学教案表格篇15
【导入】
1.先看一段燃放烟花的视频。
2.提问:大家知道烟火的五颜六色从何而来吗?原来往烟花里加一些含有不同金属元素的化学物质,可以发出不同的颜色,其实人类对金属的研究从古代开始了,东汉的马踏飞燕体现了青铜器与工艺的完美结合,再远到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近到中国刚刚发射的神九,都体现了人类对金属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脚步,今天我们就沿着前人的脚步也进行相关性质的一些研究。板书: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归纳】
了解到了普遍金属的共同物理性质后,即,不透明导电传热延展性后。我们接下来将要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探究实验3-4
1、观察钠的保存
2、用镊子取出一小块钠,观察外观。
3、用滤纸吸尽钠表面的煤油,将钠放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将钠切开。立即观察断面的色泽。
4、继续观察一段时间,看看断面的颜色有没有变化。
物理性质
把钠从煤油中取出来的时候,是什么颜色?{比较灰白}
当我们用小刀切开的时候,来观察观察,里面的钠是什么颜色?{具有光泽。银白色}暴漏在空气中一会又变灰暗了,
总结: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剩下的钠应该返回到原来的瓶子中}由于我们钠的化学性质是比较活泼的,所以是不能随便丢仍的
化学性质:
1、与氧气的反应
(1)观察到,金属钠保存在石蜡油或者是煤油里面,同学们,想想,为什么不保存什么水里,酒精。。。等,而是保存在煤油和石蜡油里面呢?{因为钠会和水酒精等会发生反应,在之后的学习当中,我们会慢慢学习到的,}当我们把切开的钠放在空气中一会儿后,钠由银白色变成了变色?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
【解释】由于钠与空气接触时会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钠,颜色为白色,所以我们发现它的的颜色由银白色变成了白色。光泽度褪掉。
【板书】
Na+O2=2Na2O【总结】可见钠比铁,铝、镁等金属活泼得多,在空气中就直接与氧气反应了,所以我们要保存在煤油或者石蜡油里面,使钠与空气隔绝。
(2)探究实验3-2步骤、取一小块钠放在坩埚里,加热坩埚,观察钠受热后的现象。
现象:钠受热后先
燃烧
,然后开始
黄色
,产生
黄色
火焰,坩埚中最后留下
淡黄色
色固体。结论:钠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更
剧烈
现象:钠先熔化后燃烧,燃烧时火焰呈黄色,最后留下的固体呈淡黄色结论:钠的熔点较低,钠与O2反应,条件不同,现象不同,产物不同。【板书】
Na+O2加热====Na2O2【科学探究】实验3-6
1、加热铝箔
现象:铝箔熔化并失去光泽,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
原因:Al2O3的熔点(2050℃)远高于铝的熔点,包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的液态铝不会低落
2、先用砂纸打磨铝箔后加热现象:熔化的铝仍不滴落。
原因:铝很活泼,在空气中很快又生成一层新的氧化膜。
3、用滤纸包住铝粉,引燃后放入纯氧气中。现象:铝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思考讨论】
一小块钠露置在空气中,会发生哪些反应?最终生成什么?2Na+O2=2Na2ONa2O+H2O=2NaOH2NaOH+CO2=Na2CO3+H2ONa2CO3+10H2O=Na2CO3•10H2ONa2CO3•10H2O==Na2CO3+10H2O【用途】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
九年级化学教案表格篇16
一、说教材
《物质的溶解性》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第1单元第3节的内容。本节课主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本节包括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溶解度”部分介绍了物质的溶解度与溶剂和温度的关系说明了物质在一定溶剂和温度下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以此得出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然后,探究溶解度曲线——包括回执溶解度曲线、分析和应用溶解度曲线、比较溶解度数据表和溶解度曲线的区别、体会列表法和作图法两种数据处理方法的不同作用等,引导学生体检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最后,简单了解气体的溶解度、并结合有关汽水的讨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密切相关。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基于溶液在化学(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只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是不够的,还应定量地认识溶液。本节以溶解度为核心,展开对溶液的定量研究。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识内容上加深了,研究方法上要求提高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在本节学习中所需的有关直角坐标系中曲线等数学知识,学习已经具备,一般不会造成学习障碍。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对溶解度概念的运用时忽略条件;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而产生一些模糊或者错误的认识,例如认为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认为增加(或减少)溶剂的量,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也会随之增大(或减少);认为搅拌能使固态物质的溶解加快,也会使其溶解度增大;等等。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作用
2、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难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相关应用。
过渡: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法、教授法等。本节课主要是实验探究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分析讨论,概括总结等基本环节循序渐进学习本节课。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上一节课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在一定条件下(室温、10mL水)制得了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大家知道了物质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现在请大家考虑:什么因素影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然后,我们来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悬疑激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探究的热情。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探究一: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
教师提问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份水中溶解的质量是否相同?向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硝酸钾、熟石灰,振荡试管,观察试管中固体的溶解。注意不变量和变量分别是什么,如何控制,让学生们边做实验边思考。然后再引导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呢?有学生可能回答温度,然后再问如何操作?学生们能够说出方法:即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然后按大家提出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蒸馏水各5克、硝酸钾、熟石灰各准备了一克完成实验一;实验二中准备了5克蒸馏水,2克硝酸钾。仪器、药品先检查是否齐全,然后开始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实验一中硝酸钾全部溶解,熟石灰不能完全溶解,说明固体物质的种类不同,他们在水中的溶解限量不同。实验二中给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加热,不久,试管里剩余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加热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能增加硝酸钾的溶解限量。从而得出溶解度的概念,要强调溶剂和温度的影响。
此环节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灵活拓展教材实验探究2-3,设计为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不断被追问下不断被调动思维,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不断反思改进实验设计,由特殊上升到一般,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
(2)溶解度曲线的认识和应用
学生自行看课本上的溶解度曲线图,然后讨论回答观察到的信息:①能找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②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③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如何变化;④两物质相交的点表示同一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老师设置问题,“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它表示什么意义?”让学生即学即用,灵活运用。老师再次强调: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素,即“一定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和“溶质的克数”缺一不可。
让学生观察冷却后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已有固体析出,这是什么结晶?与海水晒盐的蒸发结晶有什么不同?比较得出结晶的不同方法:一个是改变温度,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如KNO3;一个是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的物质,如NaCl;还有一种是升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的物质,如Ca(OH)2。
(3)前面我们所讲的都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讨论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讨论)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理解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
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分析,想出办法。
第三环节:深入学习,巩固提高
知识点1:溶解度
1.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溶解度能够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强弱程度
B.溶解度能够表示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程度
C.溶解度能够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限量
D.在相同温度、相同溶剂的条件下,要判定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对大小,可以根据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把36gNaCl溶解在10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则NaCl的溶解度为36g
B、20℃时10gNaCl可溶解在100g水中,则20℃时NaCl的溶解度为10g
C、20℃时18gNaCl完全溶解在5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则20℃时NaCl的溶解度为18g
D、20℃时136gNaCl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6gNaCl,则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
知识点2:溶解度曲线
3.溶解度曲线图可表示的意义是(A)
①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②不同种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数值;
③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小;
④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A.全部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④
4.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B)
A.甲物质的溶解度
B.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C.乙物质的溶解度不随温度升降而变化
D.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课后探究
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不仅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而且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为了确切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应用溶解度的概念及如何准确、形象表示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溶解性和溶解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溶解性是指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的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通常使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溶解度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衡量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定量地表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所能溶解的质量。溶解性和溶解度有一定的联系。溶解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例如,通常把在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g以上的,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1g的,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小于1g的,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g的,叫难溶物质。
做课后练习题。
七、说板书设计
九年级化学教案表格篇1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质量分数的计算,引导学生查看商品的标签,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
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工具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对平时我们认为的“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的错误观点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判断溶液的浓或稀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板书:溶液的质量分数)
二、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
(生纷纷议论,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多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
师: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图片:(死海图片)
师: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
生:盐份多,浓度大。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
【活动与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别两杯糖水的浓度大小?如何区别两杯食盐水的浓度大小?
生:通过品尝它们的甜味和咸味大小鉴别,更甜或更咸的为浓度大的糖水或盐水,反之浓度小。
师:但是在实验室,由于很多试剂有毒,根本不能通过品尝来判断浓度大小。那如何判断它们的浓度大小呢?
[实验]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g、1.0g、1.5g固体硫酸铜。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地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师:对于食盐溶液的浓度大小,也可以通过下列实验判断。
【探究实验】鸡蛋在水中漂浮
取一个烧杯,加入250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
[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溶液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与死海的漂浮原理相同)
师:其实,表示溶液浓度大小的方法有很多,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42-43页,找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生:溶质的质量分数=×l00%。
师: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这正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刚才在实验中出现了多组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克。有人说:“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在20℃时,100克水中溶解36.0克氯化钠正好达到饱和状态。
(2)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6.0克氯化钠。
我们从中可得到的信息就是:溶剂的质量为100克,溶质的质量为36克。
那么,该溶液的质量分数就为:36.0g/(100g+36.0g)×100%=26.47%。
(3)错,它把溶液与溶剂混淆了。
师:其实,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保持湿润。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板书讲解解答过程)
解:甘油的质量是400克,水的质量是100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0g+100g=500g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80%。
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教师小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另一个等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如果我们能将这两个等式熟练运用,那么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何两个,我们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
师:下面同学们再做这样一个练习:
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江同学收集到如下标签:
请你利用标签中的数据设计一个简单的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题目,设计好后与同桌交换练习。完成后交由同桌批改。
(学生进行设计并交换完成)
课后小结
师(在教室巡回指导后):刚才我看到同学们设计的题目以及同桌互相的批改后,发现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超出了我的预期,看来,同学们这节课还是挺有收获的。现在我们好好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
(生思考、回忆)
师(布置练习):生活中你们都见到过哪些溶液,请你们找到溶液标签、记录的内容并计算其中各种溶质的含量。
九年级化学教案表格篇1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营养素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
2.了解糖类、油脂、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通过计算,了解蛋白质、糖类、油脂经氧化为人体提供能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讨论等,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2.通过认识、分析、比较教材上的大量图片,学会从读图来认识化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糖、脂肪、维生素等人体常见营养素。
难点
了解糖、脂肪、维生素等人体常见营养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饿了,会浑身无力,此时首先想到要吃饭;马拉松长跑运动员在中途要喝葡萄糖水;消化吸收能力差的病人要通过静脉输入葡萄糖水……
人们要维持一定的体温,要从事各种活动,需要热量和能量。吃饭或摄入葡萄糖,为什么能提供人们活动所需的热量和能量呢?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有关糖类的知识。
[板书]一、糖类
二、新课教学
[讲解]一般地说,葡萄糖、淀粉、纤维素等有机化合物属于糖类,也称为碳水化合物。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动植物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在人类食物所供给的总能量中,有60%~70%来自糖类。
[板书]糖类是动植物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人们吃饭,从大米、面粉、玉米、土豆等主食中摄入的糖类物质是淀粉。
[板书]1.淀粉[(C6H10O5)n]
淀粉的相对分子质量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食物淀粉在人体内经酶的作用,与水发生一系列反应,最终变为葡萄糖,葡萄糖的化学式为C6H12O6。
[板书]2.葡萄糖(C6H12O6)
葡萄糖是一种有甜味的白色固体。葡萄糖经过肠壁吸收进入血液成为血糖,输送到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为人体组织提供营养,又在酶的作用下,转变为淀粉储藏在肝脏和肌肉中。
在人体组织里,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经缓慢氧化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能量,供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需要。
[板书]C6H12O6+6O26CO2+6H2O
在上述反应中,每克葡萄糖约放出15.6 kJ的能量。
过渡:我们平常所吃的甘蔗中就含有糖类物质——蔗糖。
[板书]3.蔗糖(C12H22O11)
蔗糖在甜菜中的含量也极高。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白糖、冰糖和红糖的主要成分就是蔗糖,它是食品中常用的甜味剂。
过渡:麦芽糖也是一种常见的糖类物质。通常食用的饴糖(如高粱饴),其主要成分就是麦芽糖。
[板书]4.麦芽糖(C12H22O11)
[提问]为什么在口中咀嚼米饭和馒头时会感到有甜味?
[讲解]当在口中咀嚼米饭和馒头时会感到有甜味,这是因为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它能将食物中的部分淀粉催化水解为麦芽糖的缘故;余下的淀粉由小肠中的胰淀粉酶催化水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在肠液中麦芽糖酶的催化下,水解为人体可吸收的葡萄糖。
正常人每天要摄入一定量的淀粉等化合物,在血液中也要维持一定浓度的葡萄糖。如果摄入的这些化合物不够,就会造成血糖含量太低(医学上称为“低血糖”)。低血糖的人会出现乏力、疲倦、昏迷、休克等症状。因葡萄糖可不经过消化过程而直接为人体吸收,故体弱和血糖过低的患者可利用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的方式来迅速补充营养。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淀粉含量较高的食物常常容易发生霉变。其中因霉变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毒性较大,可诱发肝癌,故绝不能食用霉变食物。 [过渡]食物中的另一类营养物质——油脂也是动物体内重要的供能物质。有关油脂我们需要了解些什么呢?
[板书]二、油脂
请大家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总结。
[师总结,板书]油脂是油和脂肪的合称;油脂是重要的供能物质,每克油脂在人体内完全氧化时放出39.3 kJ的能量,比糖类多一倍;人体内的脂肪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
[投影课堂练习]花生米含糖约24%(质量分数)。油脂约39%,蛋白质约26%;小麦含糖约76%,油脂约2%,蛋白质约11%。50g花生米和50 g小麦在体内完全氧化放出的能量各是多少?
[解答]由课本信息知:
1 g油脂完全氧化可放出39.3 kJ能量
1 g葡萄糖完全氧化可放出15.6 kJ能量
1 g蛋白质完全氧化可放出约18 kJ的能量
50 g花生米中,含油脂:50 g×39%=19.5 g
含糖类:50 g×24% =12 g
含蛋白质:50 g×26%=13 g
50 g小麦中,含油脂:50 g×2%=1 g
含糖类:50 g×76%=38 g
含蛋白质:50 g×11%=5.5 g
50 g花生米在体内完全氧化放出能量为:
19.5×39.3+12×15.6+13×18=1187.55(kJ)
50 g小麦在体内完全氧化放出能量为:
1×39.3+38×15.6+5.5×18=731.1(kJ)
[过渡]20世纪初期,人们认为只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糖类、脂肪、矿物质和水就可以满足健康的需要。那时,某些成人和儿童由于摄入维生素不足,生长发育出现障碍;一些人也因摄入维生素不足,患营养缺乏症。这些病症曾成为医学难题。在20世纪中后期,人们相继发现了各种维生素及其作用。对维生素重要作用的认识是20世纪营养学的进展。
[板书]三、维生素
维生素有20多种,它们是分子组成和结构都较为复杂的物质,它们多数在人体内不能合成,需要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在人体内需要量很小,但它们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缺乏某种维生素将使人患病,如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水果、蔬菜、种子食物、动物肝脏、鸡肉、鱼类、鱼肝油、蛋类、牛奶和羊奶等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板书]维生素在人体内需要量虽小,但却很重要。
我们只要保证膳食中含有各种维生素,不偏食,一般不会缺乏维生素。如果长期对食物烹调的方法不对,使食物中的维生素破坏或流失,人就容易患某些疾病。因此,如果摄入的维生素不足,就要注意补充。现在人们已经能够用人工方法合成或从一些食物中提取某些维生素制成维生素制剂。
[投影资料]几种维生素的性质特点
维生素A微溶于水,维生素D不溶于水,它们都易溶于油脂;维生素A、D的制剂都是油状的。维生素B能溶于水,水煮时容易流失,高温加热易破坏,难储于体内,应经常摄入,以保证人体的需要。维生素C能溶于水,易被氧化而破坏(尤其在加热或碱性环境中),烹调蔬菜时不用水浸,烹调前不捣碎、切薄,在沸水中煮,食用前不要长时间保温。食用凉拌蔬菜(如蔬菜色拉)或生菜能获得较多的维生素C。维生素C制剂不能存放太长时间。
九年级化学教案表格篇19
一、设计思想:
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通过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比较,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通过画出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总结出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规律。通过喝可乐的生活经验,以及书上的图表,让学生进一步得到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阅读查找数据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和溶解度的含义。
(2)知道并能使用溶解度曲线。
(3)掌握固体、气体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在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总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过程中,应用图表的方法。
(3)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绝对和相对的辨证关系。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通过溶解度曲线图分析问题。
四、教学用品
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
用品:可乐、雪碧[来
媒体:投影
五、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来
六、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问题1]: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问题2]: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2、[讨论]:如何比较蔗糖、食盐的溶解性大小?
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蔗糖、食盐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蔗糖、食盐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题]: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蔗糖、食盐,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蔗糖,也能溶解1克食盐,能否说明蔗糖、食盐的溶解性相同?学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态”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结论]:室温时,蔗糖比食盐更易溶于水。
[讲述]: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投影]:溶解度四要素。
3、[练习]:
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40℃时,11克硝酸铵溶解在水中达到饱和,所以40℃时硝酸铵的溶解度是11g/100g水。
b)20℃时,2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水中,所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20g/100g水。
c)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100g水。
d)t℃时,把1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t℃时,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10。
②书p77说说下表中各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所表示的意义?
(说明:强调“温度、达到饱和时,最多”,进一步熟悉溶解度概念。进一步巩固溶解度概念。)
[讲述]可见在相同温度时,各物质的溶解度是不同的。
4、[投影]: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5、[练习]:
①课本P70练习
②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这句话是否正确。
[小结]:溶解是绝对的,不溶解是相对的。
5、[投影]: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6、[练习]:溶解度曲线的运用。
根据溶解度曲线,
①查找某温度时,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②判断某温度时,几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
③寻找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一般规律。
7、[讨论]: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8、[学生小结]: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九年级化学教案表格篇2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与建议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有较为丰富的常识。这些是他们以前积累的知识,但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就显得零碎、不够深入。课前应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情况,以便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外理教材及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课的开始,建议除检查学生对绪言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之外,还应检查他们掌握的有关空气常识的情况,以针对性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演示实验时,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术,还要指导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并把它推广到其它实验。即把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究性的实验。先不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此问题,并逐渐的解开疑点,找出答案。
在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组成成分的基础上,对于200年来,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当时的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这研究的,应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使学生受到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同时也应叙述一下,从那时起,科学家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化学研究走向定量化。
教材通过讲述空气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教师应该有意齐全的积累一些有关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资料,尤其应对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作些调节器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关大气污染的防治可作为课外讨论专题。
在讲述过程中,也应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启发学生在各自的岗位承担起环保的义务。
对稀有气体,通过简史介绍,启发学生科学研究新领域总是在不断发展,科学思维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就接受新事物,在学习中适当发展求异思维,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产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在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时,可以演示稀有气体在放电管中的放电现象,以增另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后,可介绍几种元素符号,以分散元素一节的教学难点。
关于空气成分的教学:
在知道空气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它气体杂质组成的后,在本节中需注意,关于氧气,将在下一节学习,氮气将到高二学习,二氧化碳在本册第五章学习,本节不做深入学习。
关于稀有气体,要指出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叫它们“惰性气体”,但科技的发展,例这种“惰性”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有些稀有气体也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联系它的化学不活动性,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
关于污染的形成,介绍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整个大气本身有自净作用,但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杂质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就形成了污染。
教学设计示例
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重点: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1课时
准备:
1.搜集资料
在本课前2~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例如:
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
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
漫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
剪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
录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
2.课外预习和调查
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
3.课前活动(见学生页)
(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
(2)[小实验]哪儿的尘土多?
(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4.布置教学环境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
教学过程:
1.引言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
2.观看录像《空气》
3.课堂展示
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
4.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
●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
●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
●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
●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
●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
5.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6.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布置作业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
学生活动1:
烟气观测活动
在你居住地或学校附近有没有高大的烟囱?这些烟囱每天冒烟吗?冒几次?什么时间冒?冒出什么颜色的烟?是锅炉房的烟囱还是工厂的烟囱?如果是工厂的烟囱,这个工厂生产什么产品?记录烟囱冒烟的时间,烟的颜色等。如果能把烟囱冒烟的景象拍摄下来,则更能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