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2024初三物理教案

时间: 新华 九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规划教学时间,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资源,使教学过程有序、连贯。2024初三物理教案怎样写才正确?接下来给大家整理2024初三物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初三物理教案篇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电流、电路的构成及电路图。

2.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3.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4.知道什么是通路、断路和短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流的概念、电路的组成及正确连接电路。

难点;电流的形成。画电路图。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电的应用极为广泛,它在生产生活中是如此重要,那么,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电路的基本构成是怎样的?这一节我们将来学习第十五章第二节电流和电路。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过渡语:明确了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7分钟

二、先学环节

(一)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36-39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37,认识电流的形成和电流的方向。

2.参看课本p36-p38,了解电路的构成及电路图,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3.知道什么是通路、断路和短路。

(二)学生自学教材:师巡视

(三)自学检测反馈:要求:7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目,要求书写认真、规范。

1.______________形成了电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定为电流的方向,在电源外部的电流方向是从______________经过用电器流向______________。

2.电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只有__________电路中才有电流。

3.画出以下电路元件的符号

(1)电池______________

(2)开关______________

(3)灯泡______________

(4)电阻______________

(5)电动机____________

(6)电池组____________

4.画出小灯泡工作的电路图.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一)展示交流,统一答案:

先交换学案,然后更正。选取4个小组同学分别展示1、2、3、4小题,下面同学提出修改和补充建议,老师要做出及时评价,2分钟时间让学生用红笔更正,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二)小组探究电路的构成:(构成一个完整电路的条件是什么?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点拨:产生持续电流的条件:电源、电路闭合。

(三)小组讨论:电路图的正确画法:

点拨:

1.元件符号要准确,位置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

2.元件不要画在拐角处;

3.整个电路图最好呈长方形,有棱有角,导线要横平竖直。

(四)小组讨论:正确连接电路时应注意的问题:

点拨:正确连接电路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不能短路。

②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

③检查连接无误后方可闭合开关。

四、训练环节

(一)过渡语: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完成学案上当堂检测题。10分钟完成。

(二)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电流是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有电流时,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____________,也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还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电流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路中有电流的条件是: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而且电路是__________________。

4.下图中画出了三个电路图,试指出其中不符合画图规范要求的地方。

5.下图所示的四个电路中,正确的电路图是()

6.如图所示,当开关闭合时,发生的现象是()

(1)灯正常发光(2)灯不亮

(3)电源会被烧坏(4)灯会被烧坏

A.(1)B.(2)C.(3)和(4)D.(2)(3)

7.雷雨时,避雷针的尖端能不断地向空中释放电子,关于避雷针中的电流方向,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地面流向尖端B.从尖端流向地面

C.没有电流D.由地面和空气带电多少决定的

8.画出手电筒工作的电路图

(三)学生展示,反馈矫正。

(调查学情,统计疑难问题,先让其他小组补充矫正,教师更正或点拨)

2024初三物理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突破首先认识杠杆,能抽象出杠杆的定义,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造一种探究气氛,通过用杆秤称物体,提出猜想,激发兴趣。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人们在生活中、劳动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同学们想一想你使用过哪些机械?或你看到别人使用过哪些机械?

同学们想起很多人们常用的机械,这说明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在同学们说出的机械中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简单。例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都属于简单机械,播种机、缝纫机等是复杂机械。复杂机械也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这一章我们学习几种简单机械。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上放着钳子、锤子、瓶盖起子分别试着用一用,看会有什么发现?

(各小组同学分别进行操作,有的用钳子剪断铁丝,有的用锤子起木板上的钉子,有的用瓶盖起子起瓶盖,有三个小组用钳子分别把铁丝弯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约2分钟后平静下来。)

2024初三物理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能关系。

2、知道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3、在探究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4、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迁移理解功能关系。

2、通过观察知道动能、势能的存在。

3、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4、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出影响动能及势能的因素

5、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出各因素对能量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并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素材出示和教师引导,适当进行思想教育和学科渗透。

【教学重点】

1、观察归纳得出动能及势能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功能关系

【教学用具】

干电池、多媒体课件,斜面,铜圆柱、铁圆柱,木块,橡皮泥,橡皮筋,刻度尺,不同的(粗细)弹簧,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导线,开关,小灯泡。

【教学组织】

将学生分4人一组分为10个小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2分钟)

1、播放小鸟撞飞机新闻报道。学生观看。

2、师:小小的小鸟为什么会撞坏巨大的飞机?要搞清这一问题,我们要学习能量的相关知识。能量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在八年级电学部分我们已正式接触过了。下面我们先来复习电学中能量知识。

二、功能关系(5分钟)

师:出示一节干电池。并提问:你怎样判断这节电池是否储存有能量?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生:接入一个小灯泡,如果亮,就说明它存有能量。小灯炮发光,说明有电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电流正在做功。

师:如果我们断开开关,电池是否储存有能量呢?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生:也有。如果把电路连通,会看到小灯泡发光,电流会做功,所以它也具有能量。

师:很好。从做功的角度来看,我们该如何判断这节电池是否储存有能量呢?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再给出结论。完毕

师投影:

1、现在正在做功。

2、现在没有做功,接通电路后,能够做功。

师:在电学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判断电源是否还存有能量,那么在力学中,我们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储存有能量呢?

师投影如下图片,并提问:请判断下列各图物体是否具有能量?

1、流动的河水

2、黄山上耸立的巨石

3、拉弯的弓

生思考与讨论。毕。交流

生1:流动的河水具有能量。因为它对竹排有力的作用,竹排又在力的方向上前进了一段距离,所以流水对竹排做正在做功。

生2:黄山上耸立的巨石具有能量。现在它虽然没有做功。但一旦从山上滚下来,就可以对其它的物体做功,所以它肯定具有能量。

生3:拉弯的弓具有能量。它现在虽然没有做功,但放手后,可以把箭射出去,对箭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

师:力学里我们又该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能量的?

生总结:也分两种情况:

一、物体正在做功,肯定具有能量。

二,物体现在没有做功,但条件改变时,如杲它能够做功,也具有能量。

师:大家请看教材中是如何判断的?

生找到并阅读: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师投影:一、功能关系: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师:刚才我们得出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能量,要分两种情况。可是教材所给的方法中没提呀。问题出在哪儿?

生(沉默后):能够。

师:能具体点吗?

生:能够做功,包含了两种情况:

一、现在正在做功。

二、现在没有做功,但具有做功的能力。

师投影:“能够”的两层含义:

1、一个物体现在正在做功;

2、一个物体现在没有做功,但条件改变时,它具有做功的能力。

2024初三物理教案篇4

一。基本情况分析

今年我担任九(2)班和九(3)班的物理教学工作,这两个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两极分化较突出。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师生在本期倍加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指导思想

本教材是经教育部直接领导由课程标准研究小组反复的研讨而完成的,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中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科学探究,而且要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教学内容安排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为11—16章,主要是力、机械和运动能量、质量和密度等现象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

四。教改措施

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的养成,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教学,将学习内容与学习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B、初步认识电、磁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C、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D、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E、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E、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书籍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F、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C、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D、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不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E、有将自己的见解分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书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F、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报护,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和责任感。

六。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A、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

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

B、使学生养成对所做工作进行评估的好习惯。

C、重视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

在现代社会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内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2、帮助学生尽快小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3、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A、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

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CAI课件进行教学。

B、在阅读理解,收集信息,观察记录作为课后作业的一部分。

C、尽可能让学生得用身过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让物理贴近生活,让学生用物理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2024初三物理教案篇5

知识目标

(1)知道热机的效率

(2)了解提高效率的途径

能力目标

用物理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建立废物利用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从提出问题入手,让学生思考热机中的效率指的是什么,讲解了热机的效率并指出了蒸气机的效率很低,内燃机的效率较高.又详细分析了内燃机的能流图,并说明了其中损失的能量是哪些,而有用的机械能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对于火电站教材也利用能流图详细的介绍了各个过程中的能量损失,而转化为电能的部分也是其中一部分.并指出了造成能量损失的一些原因.

在此基础上,教材联系实际情况,分析了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人们利用损失的能量开阔思路用于其他的用途,达到了又节省能源又废物利用改善了环境.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建议用学生实验探究和自主学习的方法,利用能流图分析问题还是首次接触,可以结合图解帮助学生想像,提高学生观察能能力,分析能力.本节的一个较大特点是紧密联系实际,考察了能量在具体过程中的损耗,要注意让学生细致的分析问题,养成缜密的思维形式.注意联系实际的教学,学生要能够利用所学到的提高效率的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中要结合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了解热电站相比一般的火电站的优点,并结合所生活的社区,思考关于节能和环境保护的问题.

2024初三物理教案篇6

教学题目

四、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教学自的

通过学生实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机械效率取决于有用功在总功里所占的成分,(即百分比)从而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教学器材

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

教学方法

学生实验与讨论。

教学内容

首先讨论上节课留的课外作业,指出:

1.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是尽可能减少额外功,即减少克服额外阻力所做的功。

2.P171想想议议

克服水重所做的功为有用功,克服水桶、绳子重所做的功为额外功。

从井里捞水桶时,克服水桶重所做的功为有用功,克服水桶里所带的水以及绳子重所做的功为额外功。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可见有用功,额外功主要取决于我们做功的目的性,加以区别,不是固定不变的&39;。

【例如】我们用车推货物而做功,由于货物重而影响的摩擦力,克服这个摩擦阻力所做的功为有用,但由于车重而影响的摩擦力,克服这个摩擦阻力而做的功就是额外的功。

引言:本节课我们要通过测滑轮的机械效率,要进一步明确决定机械效率的两个条件,通过几个不同的方法所测定的效率,进一步认识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

学会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一些技术性问题。

实验中注意事项;

1.在实验中要将距离测量的准确些。

2.注意会将细绳绕在滑轮上。

2.尽可能在竖直方向上使用弹簧秤。

4.注意弹簧秤的示数要用牛顿表示。

5.拉动的过程中,尽可能使物体匀速上升。

6.可将各数据填入书中表格内。

7.注意分析实验中所出现误差的原因。

小结:

通过学生实验,教师巡视纠正实验中所存在的问题。指出有用功还可以这样来求得,

作业:P176—177,8、9。

【说明】这个教案基本上是提纲式的,建议新教师要把实验过程再写详细些。

2024初三物理教案篇7

初三物理九年级全册电流和电路知识点

第1节两种电荷

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电荷: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是Q。电荷的单位是库仑(C)。

2、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使用验电器。

验电器的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但验电器不能检验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

②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③利用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3、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摩擦起电原因:由于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的物体,要失去电子,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强的物体,要得到电子,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注意:①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只能转移带负电荷的电子;

②摩擦起电的两个物体将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③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两物体摩擦不会起电;

④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但电荷总量守恒。

能量转化:机械能-→电能

4、导体和绝缘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常见的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湿润的物体、含杂质的水、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常见的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油、陶瓷、纯水、空气等。

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既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它们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导体内部自由移动。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在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绝缘体中有电荷,只是电荷不能自由移动)

金属导体容易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酸碱盐的水溶液容易导电靠的是正负离子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绝缘体不能导电但能带电。

第2节电流和电路

1、电流:

电流的形成: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电子的移动方向相反。

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在电源内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负极流向正极。

2、一个完整电路的构成: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

3、电源:能够提供电能的装置,叫做电源。

干电池、蓄电池供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发电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持续电流形成的条件:①必须有电源;

②电路必须闭合(通路)。(只有两个条件都满足时,才能有持续电流)

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用电器:消耗电能,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装置。

导线:传导电流,输送电能。

4、电路的三种状态:

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此时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路是闭合的。

开路(断路)——断开的电路叫断路,此时电路不闭合,电路中无电流。

短路——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用导线把电源正、负极连在一起,电路中会有很大的电流,可能把电源烧坏,或使导线的绝缘皮燃烧引起火灾,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的情况也属于短路(此时电流将直接通过导线而不会通过用电器,用电器不会工作)。

5、电路图:

常用电路元件的符号:

第3节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路:

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了就组成了串联电路。

特点:①电流只有一条路径;

②各用电器之间互相影响,一个用电器因开路停止工作,其它用电器也不能工作;

③只需一个开关就能控制整个电路。

2、并联电路:

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就组成了并联电路。

电流在分支前和合并后所经过的路径叫做干路;分流后到合并前所经过的路径叫做支路。

特点:①电流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路径,有干路、支路之分;

②各用电器之间互不影响,当某一支路为开路时,其它支路仍可为通路;

③干路开关能控制整个电路,各支路开关控制所在各支路的用电器。

第4节电流的测量

1、电流:电流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用符号I表示。

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A。比安培小的单位还有毫安(mA)和微安(μA),

1A=103mA1mA=103μA1A=106μA

2、电流表:

测量电流的仪表叫电流表。符号为A,其电阻很小,理想的电流表相当于导线。

电流表的示数:

量程

使用接线柱__

表盘上刻度位置

大格代表值

小格代表值

0~0.6A

“-”和“0.6”

下一行

0.2A

0.02A

0~3A

“-”和“3”

上一行

1A

0.1A

在0~3A量程读出的示数是指针指向相同位置时,在0~0.6A量程上读出的示数的5倍。

注意:部分电流表的三个接线柱分别是“+”、“0.6”和“3”。这时“0.6”和“3”是负接线柱,电流要从“+”流入,再从“0.6”或“3”流出。

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

①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

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来。

③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量程。若不能预先估计待测电流的大小时,应选用最大量程进行试触。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使用电表前,如果指针不指零,可调整中央调零螺旋使指针调零。

第5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1、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

2、并联电路干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2024初三物理教案篇8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道电源的作用、电压的单位,知道生活、生产中常见的电压值。

2.知道电压表是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仪表和电压表在电路中的符号3.通过练习会将电压表接到被测电路的两端测电压,会读电压表的读数。

教学重难点

知道电压的单位,学会使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会读电压表的读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源能够提供电能,电路中有了电源形成通路就可以让电荷在电路中做定向移动,开成电流。但同学们再深入思考一下,为什么电荷可以做定向移动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过渡语:了解了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7分钟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55-56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55—56,了解电源的作用,电压的单位、符号,电压常用单位及其换算,知道生活、生产中常见的电压值。

2.看课本p57—58,知道电压表的作用及在电路中的符号,记住电压表的使用方法,会使用电压表是测量电路两端电压。

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

(二)学生自学教材,师巡视

(三)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7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5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电路两端就要有________,在电路中提供电压的装置是________。

2.电压用字母________表示,国际单位是________,简称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电压的单位还有________、________,它们的换算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3.记住几种常见的电压值:一节干电池的电压:______节蓄电池的电压:______

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________手机电池的电压:________对人体的安全电压:________

4.电压表的使用方法:①电压表要与被测电路________联。②电压表接进电路时,应当使电流从________接线柱流入,从________接线柱流出。③被测电压能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________

5.怎样在电压表上读数(与电流表读数类比)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第三步:_____。

三、后教环节

(一)展示交流,统一答案

先交换学案,然后更正。选取4个小组同学分别展1个题目,下面同学提出修改和补充建议,老师要做出及时评价,2分钟时间让学生用红笔更正,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小组合作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并用电压表测出小灯泡和干电池两端的电压,进一步总结电压表的使用和读数方法。

2024初三物理教案篇9

【目的和要求】

1.认识什么是物体的惯性;

2.知道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仪器和器材】

带有木柄的锤,长为200-300毫米的直尺或金属棒(直径10毫米左右)。

【实验方法】

1.把一个锤头松套在木柄上端,锤头能够轻易地取下。然后握住木柄,把木桶下端对准地面迅速撞击几下,就很难把锤头取下来了。

2.把几块大小形状相同的长方块(用其他表面较光滑的稍重的物体也可以,如大棋子、满装的火柴盒等)叠在一起,用直尺或金属棒对准其中任一块水平敲击,则被击的`一块飞出,其余的仍然叠在原位。

【思考题】

1.离弦的箭为什么能继续前进?

2.劈柴时,斧头被夹在柴中。这时如果把柴的未劈开一端与地撞击,柴就会劈开;如果把柴的已劈开一端与地撞击,斧头就会被退出来,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2024初三物理教案篇10

一、新课引入:(设计意图: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播放一段动画:炎热的夏日,两个同学正在争论到哪里去凉快。一个说划船到湖中心去,另一个要到岸边树荫下散步。你认为谁的建议好?

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学们的想法很多,到底谁说的对呢?学了这节课就知道了。(设计意图: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探究问题引入:(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明确探究问题)

提出问题:

1、烧开一壶水和烧开半壶水,哪个需要时间长?

2把一壶水烧热和烧开,哪个需要时间长?

3、烧水时水需要的热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操作要点:随时表扬发言积极的同学和合作好的小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分析、论证、总结得出结论,即探究问题:

吸收热量的多少或者温度变化的多少,都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今天我们探究的问题就是:怎样比较物质的吸热能力?

三、设计试验:(设计意图:通过运用物理方法,明确实验为什么这样设计)

1、给出试验器材,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试验方案。

2、各组展示自己的设计,取长补短。(操作要点:老师加入学生的设计环节,实时加以指点。)

3、老师提出试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完成试验,让学生在试验过程中学习物理方法的应用。)

(1)怎样得到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控制变量)

(2)怎样确定他们吸收的热量相等?(控制变量)

(3)怎样比较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转换法)

四、学生实验。

五、讨论、归纳、总结得出比热容的概念。(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能力在争辩中得到提高。)

1、各组展示实验数据

2、学生发现:从数据中得不到物质的特性。

3、学生自由讨论并归纳总结:物质确实存在这样一种性质(吸热能力不同),但是要比较这种特性需要控制几个变量。(操作要点:对学生的正确猜想和从实验中得到的有用信息随时加以肯定,从而引导他们往正确方向前进。)

4、教师总结:为了方便的比较这一性质,我们引入了“比热容”。

5、引导学生分析比热容表,得出一般规律。

2024初三物理教案篇11

一、填空题

1.0.5V=______mV=______μV

1.5×106μV=______mV=______V=______kV

2.电路两端有______,电路中才能形成电流,而______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3.测量电压的仪器是______,在测量某电路两端的电压时,必须把______与被测电路______联起来。(填“串”或“并”)

二、选择题

1.用电压表测灯L1的电压,正确的电路图是[]

2.在电路中,甲、乙两个电表连接方法都正确的是[]

A.甲、乙都是电压表

B.甲、乙都是电流表

C.甲是电压表,乙是电流表

D.甲是电流表,乙是电压表

3.在电路中,当开关都闭合后,电压表测的电压是[]

A.L1两端的电压

B.L2两端的电压

C.电铃和L1两端的电压

D.电源两极间的电压

三、实验题

1.甲表的示数为______V,甲表采用的是______量程;乙表的示数为______V,乙表采用的是______量程。

2.请根据甲图,将乙图的实物连接起来。

2024初三物理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单纯举例、记忆类的知识点::电压的作用、单位,电源的作用;电阻的概念、单位;电阻大小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定性关系。

2.作图:画电路图、连接实物图:限于两个用电器(包括滑动变阻器)的电路,可以外加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要求会运用4个接线柱;节点用加粗黑点表示;开关为单刀单掷。

(二)过程与方法

1.用电压表测电压值;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的规律(仅限于两个用电器);电阻大小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定性关系;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4个接线柱);

2.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的规律(仅限于两个用电器)(三级实验)。3.通过实验和查找资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实验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串并联电路电压规律。教学重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实验:(1)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的规律(仅限于两个用电器)

(2)探究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难点设计电路、规律应用教学准备

指导书、听写卷、检测卷教学过程

一、双基听写(另案)

二、整(P58——知识梳理):全班一起梳理本章知识点(亦可通过实物投影)

重点强调:电压电阻概念、影响电阻因素、电压测量、规律

分1:电压

划考基要点1(强调“电流的形成条件”)、

2、电压表的使用反馈练习:P59——

1、

2、

3、4

分2:串并联电路电压规律;实验过程反馈练习:P61—1.2.3.分3:电阻。强调:(1)电阻的定义、单位及符号;电阻的影响因素。

(2)探究实验(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反馈练习:P63—

1、

2、

3、4分4:变阻器。强调(1)原理;

(2)缺点列举法

(3)滑动变阻器的构造、符号、作用、使用方法(4个接线柱)

反馈练习:P64——

1、

2、

3、4反馈练习:P17合:通过知识树,再次串合

补:1.补充练习P65——

1、

4、

5、

6、

7、、

8、

9、

10、11.13测:(另案)

三、作业:1.纠错;2.背§3考基要点,准备听写

2024初三物理教案篇13

教学课题

授课时间

第5周第1课时

授课者:郭中

学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

l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

l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l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l观察简单的电路,尝试用开关控制一个用电器的工作

l尝试用符号来表示电路中的元件,绘制最简单的电路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通过连接电路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动脑筋找出新的连接电路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电流、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教学难点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教学器材

分组:小灯泡、小电动机各一个、一个开关、两节电池(带电池盒)、一些导线、发光二极管

演示:各种电源

板书设计

第五章第一节

注意:不能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

1.用导线将电源、用电器和开关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

2.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

3.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

4.电流方向:正极用电器负极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和环节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教后感

引入课题

我们生活在电的世界里,也许你会感到它很神秘。为什么收音机通上电就能放出音乐?为什么电视机通上电就能看到影像?为什么电饭锅通上电就能做熟米饭?为什么洗衣机通上电就能转动?

实际上,这些看似复杂的东西都是由最简单的电路组合而成的,让我们走进这个世界看一看,试一试吧!

[板]第一章第一节

想想做做

请大家看一看,你们的台面有什么器材?你能否将这些器材连接,分别使小灯泡发光、电机转动?看谁做得最快。

注意: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否则会烧坏电池,甚至会发生危险。

学生阅读P90的“要求”后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电机转动。

[问]为什么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灯泡会亮、电机会转动?

[设问]电流是如何形成的呢?从微观上来说,道理是这样的,导线、灯丝,都是金属做的,金属里面有大量电子,其中有的可以自由移动。平时它们运动的方向杂乱无章,可是接上电池之后,它们就受到了推动力,出现了定向移动,于是形成了电流。

[问]从宏观上来说,刚才你们怎样做才能使灯泡和电机里有电流通过?

对,[板]1.用导线将电源、用电器和开关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

但在电路中,若开关是打开的,电路中是否有电流?

对,[板]2.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

在物理学中,经常用图来直观地表示物理现象和过程,画图时如果把电池、电灯等物体原样画出来,非常麻烦,所以我们常用符号代表它们,这样画出来的就是电路图。(图5.1-2)

练习:

1.读图5.1-3,完成《一课一练》P44第2题

2.P92想想议议

答:因为有电流流过了灯泡和电机。

答:用导线将电源、用电器和开关连接起来就有了电流。

答:没有,必须将开关合上,使电路闭合才能有电流。

学生完成练习题。

电源和用电器

在前面的实验中我们用电池对小灯泡提供电流,所以电池是一种电源,你知道的电池有多少种?

教师补充:(新型电池)

锌银电池、锂电池、太阳电池、原子电池(图5.1-5)、学生电源(小资料)

【问】在电路中,电源和用电器各是什么样的装置?

【实验】电动机的转速随电源电能的消耗而变慢。

练习:《物理套餐》P82第一题

学生列举:

干电池、蓄电池

答:

【板】3.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

导体和绝缘体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听说过导体和绝缘体这两个词,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有哪些?请大家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并联系实际进行讨论一下。然后完成练习:

学生阅读、讨论后回答:

导体是指善于导电的物体;绝缘体是指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学生完成练习。

电流的方向

前面说过电路中有了电流,用电器才能开始工作,电流就象水流、人流一样,是有方向的。电流方向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找一找。

回答得非常对。(图5.1-8)

4.电流方向:正极用电器负极

对于灯泡来说,电流在灯丝中无论沿什么方向流动,都能发光。但是有一种叫做半导体二极管的电子元件,电流只能从它的一端流向另一端,不能反向流动。下面请大家通过实验判断一下发光二极管允许电流从它的哪端流入,哪端流出。

学生阅读、找出答案:电流沿着正极、用电器、负极的方向流动。

学生实验发现:二极管只能单向导电。

动手动脑学物理

第1、2、3题

课堂完成

作业

《物理套餐》及《一课一练》中的相关题目

课外完成

2024初三物理教案篇14

(一)教学目的

1、会用伏安法测电阻。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做好实验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器材:

每组配备干电池三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各1件,待测电阻一只(5欧或10欧,其电阻值用不透明白胶布粘封,并标以Rx字样。要求学生暂不揭开)导线若干条。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问:请叙述欧姆定律的内容,计算公式及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学生回答略)

问: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和方法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引出本节。板书:〈第三节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

2、进行新课

(1)问: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答:学会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

(2)问: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出它的电阻。

(3)问:谁能设计一个用伏安法测定电阻的实验电路?

(4)问:用伏安法测电阻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学生回答,接着检查和认识自己小组的实验器材。注意认清哪个元件是待测定值电阻Rx。

(5)问: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步骤?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①按电路图连接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是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放在最大电阻值位置。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要连接正确。电压表使用0~3伏量程,电流表使用0~0.6安量程。

②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观察电压表的示数为l伏、2伏和3伏时电流表的读数;将三组电压和电流的对应值填入自己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中。

③根据记录的三组实验数据分别算出未知电阻的三个值。为了减小误差,算出电阻的平均值,作为被测电阻的阻值。

④实验要求:积极动手,按要求操作,记录数据、计算结果要实事求是。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

3、小结

(1)学生报告测量结果。揭开定值电阻Rx上的封条,核对自己测试结果的正确性。

思考:你测量的电阻值为什么和定值电阻上标出的数值不完全相同?

答:由于实验电路和仪表造成的误差。

要求实验结果与待测电阻值相差较大的学生,下课后留下,教师帮助分析解决问题。

(2)进行实验讲评,表扬实验认真的小组和个人,指出巡视中发现的问题以教育全体及当事人。

(3)检查仪器是否收拾好,按要求摆放。

4、布置作业:完成本节实验报告。

(四)说明:

本节实验要引导学生按实验的目的,完成电路设计、器材选用、实验步骤、设计表格等项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024初三物理教案篇15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一课,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高中必修本(下册)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再次增加感性认识;体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通过实验来探索物理规律);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列表对比法和图象法;再次领会定义物理量的一种常用方法——比值法、这就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这节课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的,从而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本节课在全章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重要的,它一方面起到复习初中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奠定基础、本节课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也将在后续课程中多次应用、因此也可以说,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记住欧姆定律的内容及适用范围;理解电阻的概念及定义方法;学会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掌握欧姆定律并灵活运用、

本节课的重点是成功进行演示实验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

本节课的难点是电阻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尽管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在高一物理和高二电场一章中已经接触过,但学生由于缺乏较多的感性认识,对此还是比较生疏、从数学上的恒定比值到理解其物理意义并进而认识其代表一个新的物理量,还是存在着不小的思维台阶和思维难度、对于电阻的定义式和欧姆定律表达式,从数学角度看只不过略有变形,但它们却具有完全不同的物理意义、有些学生常将两种表达式相混,对公式中哪个是常量哪个是变量分辨不清,要注意提醒和纠正、

二、关于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课有演示实验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演示实验为主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材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拨,必要时可进行大面积课堂提问,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既有利于化解难点,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会怎样提出研究课题,怎样进行实验设计,怎样合理选用实验器材,怎样进行实际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及通过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同时要让学生知道,物理规律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不能任意外推,从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对教学过程的构想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

1、在引入新课提出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什么(不一定让学生回答)?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方法论教育,也为过渡到演示实验起承上启下作用

2、对演示实验所需器材及电路的设计可先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这样使他们既巩固了实验知识,也调动他们尽早投入积极参与

3、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可请两位同学上台协助,同时让其余同学注意观察,也可调动全体学生都来参与,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

4、在用列表对比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了更直观地显示物理规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目的是更加突出方法教育,使学生对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到此应该达到本节课的第一次高潮,通过提问和画图象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转向高涨

5、在得出电阻概念时,要引导学生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来理解电压与电流比值的物理意义、此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应给予充分的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给予适当的思维点拨、此处节奏应放慢,可提请学生回答或展开讨论,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课堂气氛掀起第二次高潮,也使学生对电阻的概念是如何建立的有深刻的印象

6、在得出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欧姆定律,这实际上是认识上的又一次升华、要注意阐述实验结论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先行总结,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重申时语气要加重,不能轻描淡写、要随即强调欧姆定律是实验定律,必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任意外推

7、为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自编若干概念题、辨析题进行反馈练习,达到巩固之目的、然后结合课本练习题,熟悉欧姆定律的应用,但占时不宜过长,以免冲淡前面主题、

四、授课过程中几点注意事项

1、注意在实验演示前对仪表的量程、分度和读数规则进行介绍、

2、注意正确规范地进行演示操作,数据不能虚假拼凑、

3、注意演示实验的可视度、可预先制作电路板,演示时注意位置要加高、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投影仪将电表表盘投影在墙上,使全体学生都能清晰地看见、

4、定义电阻及总结欧姆定律时,要注意层次清楚,避免节奏混乱、可把电阻的概念及定义在归纳实验结论时提出,而欧姆定律在归纳完实验结论后总结、这样学生就不易将二者混淆、

5、所编反馈练习题应重点放在概念辨析和方法训练上,不能把套公式计算作为重点、

22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