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免费九年级物理教案下载

时间: 新华 九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从而避免课堂上的混乱和无效性。免费九年级物理教案下载要怎么写?接下来给大家带来免费九年级物理教案下载,方便大家学习。

免费九年级物理教案下载篇1

一、燃料的热值及简单计算

1、热机是利用燃料燃烧释放出的能量(热量)转化成机械能装置。

多媒体展示:蒸汽机车拖着长长的列车,冒着浓烟在原野急驰。(煤炭)

装有汽油机的运动赛车,在赛道上风驰电掣般的飞驰。(汽油)

飞行中的喷气式飞机尾部喷着高温高速气体。(航空煤油)

火箭喷着长长的火舌,在起飞台上冉冉升起。(化学燃料)

2、质量相同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释放出的能量(热量)是不相同的

演示:常规燃料标本:木柴、烟煤、焦炭、汽油、柴油、酒精、液化石油气(透明塑料打火机中装有)

研讨:普通的一个家庭一个月平均要用无烟煤75kg,改用液化石油气就只需15kg,农村烧大灶的话每月需干木柴150kg。

一个无烟煤(0.6kg)只能烧开5瓶水,而0.6kg的液化气可以烧一天的饭菜、开水以及还可以烧淋浴的洗澡水。

3、每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释放出的能量(热量)称为这种燃料的热值:(q)查书中热值:说出展示的几种燃料标本各自的热值:

质量是m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是:q放=qm

例:完全燃烧100克酒精能释放出热量(q酒精=3.0×107j/kgq放=3.0×107j/kg×0.1kg=3.0×106j)

二、热机效率

1、热机工作时,不能把燃料释放的能量全部利用。

研讨:站在内燃机排气口附近就会闻到汽油或柴油的气味--燃料燃烧并不彻底造成能量损失,如:

打开发动机机盖,便觉一股热气扑面而来

机械散发热量造成能量损失

有人曾用汽车尾气的热量加热饭菜

废气排放也损失部分能量

发动机各部分零件相互摩擦

消耗部分能量

结论:热机利用的做有用功的热量只占燃料燃烧放出热量小部分。

2、热机效率:(η)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结合火力发电站能流图,来研讨热机效率。

结论:由于热损失的原因多,热机效率一般较低。热机是人类使用的主要动力机,尽管它的效率不高,我们仍然离不开它。

3、为了合理利用能量人类一直在努力提高热机效率。

研讨: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让燃料充分燃烧。减少发动机各部分之间的摩擦。下决心关停耗能的热机。研究开发热能效率更高的热机。

4、计算热机效率:

①一台大型推土机的推力约为3×104n,匀速推着土总行程达10km,消耗柴油约30.3kg,求推土机上装的柴油机的热机效率。

=3×104n×104m/[3.3×107(j/kg)×30.3kg]×100%≈30%

答:这台柴油机热效率为30%。

②点燃一只无烟煤(0.6kg),能烧开5瓶水,而点燃0.6kg的液化气可以供普通人家烧一天的饭菜,开水还可以烧淋浴用的洗澡水。这样看来:不同的燃料不相同。若q无烟煤=3.4×107j/kg,5瓶水的质量约为9.5kg,从20℃烧开,那么这个煤炉的热效率是多少?

三、热机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同时也带来的环保问题。

1、热机发展史:蒸汽机(效率10%),蒸汽轮机(效率20%),内燃机(效率30%),燃气轮机(效率40%)

2、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蒸汽机发明后的一百年间,人类所做的工作量相当于以往几千年工作量的总和",极大地改观了交通状况:帆船横渡大西洋约需25-30天,蒸气机驱动的轮船约用17天以内。柴油机轮船约为10天,协和式超音速客机只需3.5小时就可以从巴黎飞到纽约。

3、热机使用引起的环境问题:内燃机大量排放的废气会形成毒雾天气,"酸雨"现象。中国在重庆等地危害严重,西欧、美国等地还更为严重,造成植被大量死亡,也造成大量湖泊中的成批鱼类的死亡。目前世界各国都制定了汽车尾气的排放标准,减少了煤的使用量,来控制废气造成的危害。

免费九年级物理教案下载篇2

教学目标:1、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重、难点:1、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常用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单位是什么?是怎样规定的?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体温计的测温方法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

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下面我们先学习……熔化与凝固

探究实验:课本75页,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

猜想与假设 ……

设计试验 ……

进行试验 ……

数据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然后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熔化和凝固:

固体 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

非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熔点。

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

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见课本熔点表),记住冰的熔点。

3、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4、、介绍一些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且难度较大,节奏可以放慢些,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如:图形图像、物质状态等

免费九年级物理教案下载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杠杆的概念,能辨认出生活中简单的杠杆,能找到它们的支点;

2.理解杠杆的概念,能准确作出杠杆的力臂;

3.经历概念的建立过程,感受归纳的研究思想;

4.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的价值,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杠杆的概念、力臂的概念

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和作图

教学器具:木板、图钉、螺丝刀、扳手、羊角锤、撬棒等等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力是______对_____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

2.力一般用符号__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___。

二、新课教学:

引入新课;木板上有一个图钉,能否用手直接将它拔出来?用哪些方法能很方便地将它拔出来?

(一)什么是杠杆?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完成某项任务时,必须用到某些工具,例如:

1.在开酒瓶时,要用酒瓶扳手

2.用撬棒将地上的石块撬起

3.用铡刀切纸

4.用筷子夹住菜

免费九年级物理教案下载篇4

简单电路

1.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闭合电路。

4.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5.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断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9.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10.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电流

1.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

2.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μA)。1A=103mA=106μA。

3.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电压

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U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5.熟记的电压值:

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电阻

1.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2.电阻(R)的单位: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Ω)、千欧(KΩ)。

1兆欧=103千欧;1千欧=103欧。

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4.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

(1)滑动变阻器:

①原理: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②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③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电流是2A。

④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的地方。

(2)电阻箱:是能够表示出电阻值的变阻器。

免费九年级物理教案下载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好,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的概念,包括声音(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和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声在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实例。(学生举例后教师总结)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这些都是声传递信息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工业生产、现代科学技术与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声的利用。

二、新课教学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三)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1.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设计制造的。

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蝙蝠通常只在夜间出来觅食、活动,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它们的这些“绝技”靠的是什么?原来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2.声纳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播放动画利用声纳探测海洋)

(四)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1.超声波加湿器

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条件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跟振动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国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

2.超声波测速仪

超声波测速仪是利用超声波测定运动物体速度的仪器,超声波测速仪固定在道路旁,向着驶来的车辆发射一定频率的超声波,超声波遇到车辆后会被车辆反射回来再被测速仪接收到,而接收到的超声波的频率已经改变了,根据频率的变化,就能确定车辆行驶速度的快慢了。测速仪除利用超声波外,还可利用电磁波,如雷达测速仪就是利用电磁波测定运动物体速度。

3.我们在生活中利用声音获得信息。例如人们交谈、听广播、听录音等,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免费九年级物理教案下载篇6

九年级物理焦耳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2、理解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运用。

能力目标

知道科学研究方法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和控制变量法在本节实验中的运用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焦耳生平的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念。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验出发定性研究了电热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体现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的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避免了一开始就从理论上推导给学生造成理解的困难和对纯电阻电路的理解的困难。在实验基础上再去推导学生更信服。同时启发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学习物理知识。

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

教法建议

本节课题主题突出,就是研究电热问题。可以从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入手,可以举例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然后进入定性实验。

对内容的讲解应注意学生对电流平方成正比不易理解,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数据帮助他们理解。推导中应注意条件的交代。定律内容清楚后,反过来解决课本中在课前的问题。

教学设计方案

提问:

(1)灯泡发光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灯泡,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2)电风扇使用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电动机部分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学生回答:发烫。是电流的热效应。

引入新课

(1)演示实验:

1、介绍如图9―7的实验装置,在两个相同的烧瓶中装满煤油,瓶中各装一根电阻丝,甲瓶中电阻丝的电阻比乙瓶中的大,串联起来,通电后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使煤油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煤油在玻璃管里会上升,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煤油上升得越高。观察煤油在玻璃管里上升的情况,就可以比较电流产生的热量。

2、三种情况:

第一次实验:两个电阻串联它们的电流相等,加热的时间相同,甲瓶相对乙瓶中的电阻较大,甲瓶中的煤油上升得高。表明: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第二次实验:在两玻璃管中的液柱降回来的`高度后,调节滑动变阻器,加大电流,重做实验,让通电的时间与前次相同,两次实验比较甲瓶前后两次煤油上升的高度,第二交煤油上升的高,表明: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第三次实验:如果加长通电的时间,瓶中煤油上升越高,表明: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2)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做了大量的实验于1840年最先精确地确定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

可以用下面的公式

表示:Q=I2Rt

公式中的电流I的单位要用安培(A),电阻R的单位要用欧姆,通过的时间t的单位要用秒(s)这样,热量Q的单位就是焦耳(J)。

例题一根60的电阻丝接在36V的电流上,在5min内共产生多少热量。

解:I=U/R=36V/60=0。6A

Q=I2Rt=(0。6A)260300s=6480J

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电功公式和欧姆定律公式推导出公式如果电流通过导体时,其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而没有同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就是电流所作的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那么,电流产生的热量Q就等于电流做的功W,即Q=W。W=UIt,根据欧姆定律U=IR推导出Q=I2Rt,

(3)总结

在通电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在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

在通电电流和电阻相同的条件下,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探究活动

【课题】的演示

【组织形式】学生分组或教师演示

【活动方式】

1、提出问题

2、实验观察

3、讨论分析

【实验方案示例】

1、实验器材:干电池四节,玻璃棒,若干电阻丝,蜡烛,火柴棒。

2、制作方法

把同一根电阻丝分别绕在玻璃棒的两端,绕线匝数比例为1∶8,两线圈相距5cm左右,然后在这两个线圈上滴上同样多的蜡,使线圈被蜡均匀地包住。点着火柴立即吹灭,靠其余热将两根火柴杆粘在两个线圈上,如图1所示。

3、实验步骤

(1)用两节干电池给玻璃棒上的电阻丝通电,可看到匝数多的线圈(电阻大)上的火柴杆比匝数少的线圈(电阻小)上的火柴杆先掉。这就表明:在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2)经过较长时间后,匝数少的线圈(电阻小)上的火柴杆也会掉下来。这就说明: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3)用四节电池(增大电源电压)重做上述实验,可看到两根火柴杆都先后很快掉下来。在线圈的温度不太高时,可认为总电阻不变,电压增大时,通过它们的电流增大。这就表明: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免费九年级物理教案下载篇7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免费九年级物理教案下载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教具: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

(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4、鼓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学生总结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观察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

1、学生实验:

①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

②学生用双手拉弹簧

2、(多媒体投影)

①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

②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

③观察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

3、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运用:划船时船浆向哪个方向划?为什么船能前进?(多媒体投影)

5、质疑讨论:

甲乙两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脸,脸痛手不痛,是脸受到了力而手没有?

6、做一做:

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多媒体投影——火箭)

原因:气球向后压出气体,反过来气体向前推气球

三、力的作用效果

先提出问题:物体间力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受到了力呢?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教师讲解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由学生的实验概括出结论(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1、学生演示:两名学生传接排球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学生演示:

(1)轻压气球

(2)轻拉压弹簧

(3)使锯片变弯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质疑讨论:

(学生实验)学生用手压桌面,桌面看不出变化,从而提出: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不都是能产生效果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多媒体投影帮助释疑。)

四、理解知识,发展智力: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重视个体,激活学生思维,并使学生获的成就感(穿插于过程)

1.马拉车时车,车随马前进,可见车受力而马不受力对吗?

2.脚踢球时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这时受到球作用的物体是什么?

3.人站在地面上不动,人就不受力吗?

4.磁铁能够吸引铁钉,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为什么会碎?

6.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7.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

五、探讨总结(多媒体投影)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

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

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运用这个知识

解释生活、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实例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教师结束语:

有的力很小:小蚂蚁搬着面包屑,细雨纷飞飘落;分子在吸引,在排斥。有的力很大:狂风巨浪,轰然巨响,火箭腾飞,斗转星移,宇宙奇观,力真美妙!关于力还有更神奇美妙的力学现象,同学们回去后按探究问题探究,如果发现新的问题,我们大家再来共同探讨!

七、探究问题

1、力的大小如何比较?

2、怎样对力进行测量?

3、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种测量力的工具吗?

免费九年级物理教案下载篇9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1、整个宇宙由物质组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包围在周围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2、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多数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小;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会显著增大。

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分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

3、纳米科学技术:1nm=10-9m

二、质量:

1、定义: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实例:宇航员把月球采集的矿石带回地球后,这块矿石的质量不变。

2、单位: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kg,常用单位:t、g、mg

例子: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50g。

3、测量——托盘天平

①结构:游码、标尺、平衡螺母、横梁、分度盘、指针

②使用步骤:放置、调节、称量(左物右码,先大后小)。

③注意事项:

1.托盘天平要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游码要归零。

2.称前调节平衡螺母(天平右端的螺母)调节零点直至指针对准中央刻度线。例如:天平上的指针向左偏转,要使天平平衡,可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3.左托盘放称量物,右托盘放砝码(左物右码)。

4.添加砝码从估计称量物的值加起,逐步减小,可以节省时间。托盘天平只能称准到0.1克。加减砝码并移动标尺上的游码(相当于在右盘加砝码),直至指针再次对准中央刻度线。

5.在称量过程中,不可再碰平衡螺母。

6.物体的质量=砝码+游码

7.取用砝码必须用镊子,取下的砝码应放在砝码盒中,称量完毕,应把游码移回零点。

8.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时,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相同质量的纸,然后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

9.易潮解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上(如:小烧杯、表面皿)里称量。

10.砝码若生锈,测量结果偏小;砝码若磨损,测量结果偏大。三、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ρ=m/V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常用单位g/cm。

免费九年级物理教案下载篇10

估计生活中某些用电器的电功率

下列数据中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1度电可以使一盏100的灯泡正常工作10h

B.小明以正常的步行速度登上三楼的教室,克服重力做功的功率约为150

C.一个重为2N的皮球从10米高处下落3m的过程中,重力对它所做的功为20J

D.家用电扇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约为0.25A,则它的额定功率为55

【答案】C

【解析】因为1度=1·h,P=100=0.1kW,由=Pt得:t=/P=10h,所以A符合实际;假设小明的体重是m=50g,三楼的高度是h=9m,小明以正常的步行速度登上三楼的教室所做的功约=Gh=mgh=4500J,若其功率为150,上楼所用时间为t=/P=4500J/150W=30s,B选项符合实际;皮球从10米高处下落3m,重力对它所做的功为=Gh=2N×3m=6J,C选项不符合实际;家用电风扇正常工作电压为220V,工作电流是0.25A,则额定功率由:P=UI=220V×0.25A=55,D选项符合实际。故选C。

A”最可能是下列哪个用电器工作时的电流()

A.家用电冰箱B.家用空调器C.普通计算器D.普通的白炽灯

【答案】

【解析】家用电器正常工作电压为220V,若电流为0.15A,其功率为P=UI=220V×A=880W,普通的白炽灯功率通常在几十瓦,D选项符合题意家用电冰箱功率在几百瓦,A错;家用空调器通常在一千瓦左右,B;普通计算器使用纽扣电池,容量小,电流通常不到1毫安,C错误。

从电能角度求电功率

根据电能表的参数,计算出用电器消耗的电能,再利用,求出电功率。

【答案】【解析】小丽同学家电饭煲上的铭牌模糊不清,她想利用标有3000revs/(Kw.h)字样的电能表测量电饭煲的功率。她断开家中的其它电器,只将电饭煲接入电路,测得电能表在1min内转了50圈,则电饭煲的功率是__________W。

【答案】1000

【解析】电能表在1min内转了50圈,消耗的电能W=50revs/3000revs/(kh)=(1/60)kwh,功率P=W/t=(1/60)kh/(1/60)h=1k=1000W。

灯泡的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

L1灯规格为6V3W”,L2灯规格为3V3W”,忽略灯丝电阻变化,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L1与L2灯丝电阻之比为2:l

两灯串联,当电路中电流为0.5A时,L2灯两端电压为3V

两灯并联,当一个灯正常发光时,通过另一个灯的电流为1A

两灯并联在3V电压下,L1灯与L2灯消耗的实际功率之比为1:4

【答案】D

【解析】A、由R=U2/P,可知灯L1的电阻R1=(6V)2/3W=12ῼ,灯L2的电阻R2=3ῼ,R1:R2=4:1,故A错误。B、两灯串联,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相等,R2两端的电压U2=IR2=0.5A×3ῼ=1.5V,故B错误。C、两灯并联,根据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当一个灯正常发光时,应是L2正常发光,L1两端电压等于L2两端的电压为3V,通过L1的电流I1=U1/R1=3V/12ῼ=0.25A,故C错误。D、两灯并联在3V电压下,L1灯与L2灯消耗的实际功率之比P1::P2=R2:R1=4:1,故D正确。

动态电路中计算电功率

如图甲所示,R1的阻值是20Ω。滑动变阻器R2消耗的功率P与其电阻R2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则R2消耗的功率是()

A.0.45WB.0.50WC.0.80WD.0.90W

【答案】A

【解析】由滑动变阻器R2消耗的功率P与其电阻R2的关系图象可知,当R2=10时,P2=0.4W,这时电流,电源电压U=IR=0.2A(20+10)=6V,由乙图可知当R2=20时,R2的功率,此时电路中电流,电阻R2的功率P’=I’2R2=(0.15A)220=0.45W。故选A。

求生活中常见用电器的电功率

如图是家用电热壶及铭牌,假设电热壶电阻丝电阻不变,水的比热容c水=4.2×103J/(g.℃),水的密度1.0×103g/m3。求:

(1)电热壶电阻丝的电阻;

(2)不考虑热量损失,电热壶正常工作时,把1L水从20℃加热到100℃所需要的时间;

(3)当电压为198V时,电热壶的实际功率.

【答案】(1)48.4Ω;(2)3.36×105J;(3)810

【解析】(1)电热壶的电阻:R=U2/P额=(220V)2/1000=48.4Ω;(2)水的质量m=ρV==1.0×103g/m3×1×10-3m3=1kg,水吸收的热量Q=cm△t=4.2×103J/(g·℃)×1g×(100℃-20℃)=3.36×105J

不考虑热量损失的情况下电=Q加热时间t=电/P额=Q/P额=3.36×105J/1000=336S;(3)当电压为198V时,电热壶的实际功率P实=U2实/R=(198V)2/48.4Ω=810

免费九年级物理教案下载篇1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本节共有三个段标,分别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什么叫压强”“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取相关的知识。在探究活动中允许学生另选器材,给学生的探究活动留有较大的空间,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教材根据九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计算能力,编写了应用压强的变形公式进行计算的例题,这样简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则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教材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讨论实例、进行归纳,得出结论,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最后,用“STS"栏目呈现《货车超载,国道不堪重负》一文和图片,旨在教育学生关注社会,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一节内容又是初中自然科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本身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理解压力的概念,了解静置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掌握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单位。

⑵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是固体压强概念的建立、应用压强公式或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压力和重力的区别联系以及压强概念的形成。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初三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实验、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㈠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将小钩码放在水平放置的橡皮膜上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凹凸情况,并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力和压强)

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形象直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能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㈡讲授新课

1、通过以上的橡皮膜引出压力的概念。

问题:(1)人站在地面上,地面上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大小如何?

(2)压力是否一定由物体的重力产生?压力的方向是否与重力的方向一致呢?

教师提供一枚图钉,请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解决以上第二个问题。

学生操作后得出结论:压力不一定由重力产生,方向也不一定同重力方向相同,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举出其他例子。通过学生的举例,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对压力和重力教师再从三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压力与重力是不同的两种力,并强调只有在水平面时,压力大小与重力相等。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a、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b、提出假设:学生进行大胆猜测

c、设计实验:教师根据教材图10-3提供的实验器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自选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该实验提供的仪器较多,因此设计实验方案比较复杂,设计方案时要围绕怎样改变压力、怎样改变受力面积、如何观察和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形变)等来设计。

d、验证假设: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环节中,要求学生在方框内写出实验操作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等内容。例如:选用小方桌模型、细沙、砖块进行实验时,实验过程应写出如下内容:(a)将小方桌的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观察桌脚陷人沙面的深度并测量;(b)仍使小方桌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砖块,观察桌脚陷人沙面的深度并测量;(c)将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观察桌脚陷人的深度并测量;(d)仍使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与(b)中同样的砖块,观察沙面下陷的深度并测量。

e、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受力面积下,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相同压力下,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3、什么叫压强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结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

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

,并说明1牛/米2的意义。让学生讨论教材中的图10-4一些物体的压强,知道帕是一个很小的单位。

4、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这个活动安排在压强公式形成以后,先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进行分析归纳。

增大压强的方法有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⑵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

积;⑶在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有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⑵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⑶在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在上述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教材图10-5,明辨哪些属于增大压强,哪些属于减小压强,进而由学生举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其他事例.由于教材图10-6中的三幅图都是与受力面积有关的事例,如果先讨论这三幅图,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会认为只有改变受力面积才能增大或减小压强.

㈢小结:

根据板书小结,并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实验应注重探究过程,而不能注重结果,并明确探究的五个步骤。同时对课堂中学生想法与实验设计加以肯定和表扬。

㈣布置作业

请学生回去设计与课本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不同的方案,并与同学交流。这样的作业设计可让学生在课后能将所学知识加以消化,同时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㈤板书设计

本节板书我采用提纲挈领式的板书,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明确。

第九节压力和压强

一、压力

1、定义: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上的力。

2、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

3、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

二、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F/S)

3、单位:牛/米(帕)1牛/米=1帕

免费九年级物理教案下载篇12

一、指导思想:

以物理新课程标准为指针,以新教材为依据,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基本理念,以探究性学习和课程评价为载体,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全面提高物理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物理中考质量综合评估尽量获奖。

2、物理中考优秀率10%以上,合格率50%以上。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师观念:组织物理备课组的教师深入学习物理学科新的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新课程的标高,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防止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真正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2、坚持集体备课,做到三个统一:备课组每周活动一次,重点研究各章节的复习重点,复习难点,复习方法,构建复习课的基本筐架,反馈复习中遇到的问题,寻找对策,及时整改,要做到三个统一,既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训练习题,统一检测评估。

3、强教法研究,提高复习效率:三月中旬开展一次复习课展示活动,采取“听、评、议、改”的方法,要求教师做到“三精三实二活”,即精心设计教案,精心组织教学,精讲活用;教学目的切实,教学方法求实,教学效果扎实;课堂

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不搞疲劳战、题海战,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发挥我校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复习课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讲究效率。

4、出学科特点,体现探究学习:在复习中,对于一些重要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不能一讲而过,而应让学生重新亲身体验,从感性到理性,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重点训练三种题型A、自选实验器材设计实验;B、补充器材设计实验;C、用规定器材完成实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3.1----5.17为系统复习阶段,重点梳理教材,让绝大多数学生过好教材关,这一环节是提高及格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的关键所在,采取一读二讲三练四考的方法,夯实学生基础。

第二阶段5.18----5.31为分块复习阶段,根据教材体系把教材划分为三大块,即,此阶段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阶段,要注意精选习题,做到精讲精练,有的放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阶段的目的是提高优秀率,对后进生不要作过高的要求。

第三阶段6.1----6.19为模拟训练阶段,按照中考的题型、题量、难易程度,出题格局组织三套模拟训练题,重在帮助

学生形成知识体系,训练解题速度,从知识、能力、心理作好考试准备。

五、各章节课时安排

本学期教学活动具体时间安排:

周次复习内容

3、4声学、光学、热现象

5、6电流、电路、电压、电阻、欧姆定律

7、8电功和电功率、家庭电路、安全用电、电和磁9、10质量和密度,简单的运动,力、力和运动11-12压强、浮力

13简单机械,功和能

14专题复习(一)实验题

15专题复习(二)计算题

免费九年级物理教案下载篇13

【教学分析】

本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些自然和生活中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内容包括: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我们怎样区分声音,让声音为人类服务。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音现象的基础。本章教材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从生活中体会到:声音具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三个特征,知道噪声的来源,以及控制和减弱噪声的三种措施,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知道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知道声音的反射现象――回声。

本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响度和音调的决定因素;知道控制和减弱噪声的措施,增强环保意识;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难点是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课时安排】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1课时;第二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1课时;第三节,们怎样区分声音(续),1课时第四节,让声音为人类服务,1课时;第五节,习题课,1课时。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是340m/s;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2、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活动,证明物体振动发声;通过对水波、弹簧上疏密波和声音引起空气振动形成的疏密波的观察、类比等活动过程认识声波;通过比较知道声波可在空气等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是不同的;通过看图和讨论,回忆生物课上已学的人耳结构,了解引起听觉的过程。

3、能积极设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对声音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的活动有兴趣,并能找其他物体试验,还能跟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由五段组成,是按照声音的“产生――传播――要有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传到人耳后,经过了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来安排的。通过四个活动以及讨论、看图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声音的传播条件。

2)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3)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2、难点:

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音叉、肥皂液、喇叭、塑料尺子、录音机、乒乓球、水槽等。

免费九年级物理教案下载篇14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习多么重要。心理学指出: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学好物理,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最终学好,用好。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创设情境,导课有趣

“授业无趣,必不乐学”。物理规律和原理一般都比较抽象、概括,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填鸭式讲授,对学生就缺乏吸引力,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昏昏欲睡。那么,怎样在授课一开始的时候,就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呢?这就涉及到一个怎样导入课题的问题。

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应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有趣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感受到物理的生动活泼和趣味性,从而对本节内容产生浓厚的探究热情。例如讲“汽化和液化”时,演示“纸锅烧水”,会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流体压强和流速”教学中,教师用力向漏斗管口吹气,请学生观察下方紧贴漏斗壁的乒乓球是否会掉下来?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由此引入新课,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除演示实验作为引子外,还可以讲述一些趣味小故事,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例如讲授“重力”时,可以讲一下牛顿和苹果的故事,既展示了“万有引力”的物理情景,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举例寓趣,设疑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化枯燥为生动,善于举例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做法。例如讲授“声音可否在液体中传播”时,举例:“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来说明问题,在进行“汽化和液化”教学时,举例: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杯子会“出汗”,用此来说明液化原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设疑”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教学中的进程,教师适时地提出一个个“为什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其主动思考,大胆回答,从而真正掌握知识。例如讲“压强”时设疑:为什么好汉握不烂鸡蛋,而放在桌上,只要一个手指往下一按,就压破?讲“汽化和液化”时设疑:为什么喝热茶时我们要先吹吹气再喝?像这类设疑,既贴近生活,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兴趣。

三、新奇实验,见之生趣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新奇有趣的实验,会使他们感到新鲜和好奇,可以给他们带来丰富的乐趣。例如在学生学习“摩擦力”这一节时,教师演示“筷子提米”,让学生在不可思议中感受到物理的魅力;在讲“透镜”时,教师让学生用凸透镜把太阳光汇聚到火柴上,亲眼目睹火柴的热烈燃烧,惊奇之余,兴趣倍增;在学习“升华和凝华”时让学生体会:竟然可以用蜡和树枝塑造美丽的冰雪世界……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实验,把理论知识转变成了亲眼所见的事实。使学生在欢快的“游戏”中,学到实在的知识,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四、联系实际,强化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习物理知识不仅是为了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更重要的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既在实际中发现知识,又要在实际中运用知识,巩固知识。比如:在学习了“电磁铁”以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电磁铁,比比看谁制作的磁性更强;学习了“重力”之后,让学生动手制作不倒翁和重锤线,并告诉他们:重锤线可使建筑工人工作起来更方便,而制作销售不倒翁使商家获得了巨额的利润。强调:知识就是财富。通过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例子,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只要真正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去指导课堂设计,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智慧,解颐笑语,深入浅出,把“外在”的信息,即物理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就一定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免费九年级物理教案下载篇15

密度概念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从近几年山西中考试题来看,质量和密度这部分知识点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测量固体的密度;

2、测量液体的密度。

这部分知识在中考中一般以实验与探究题出现,分值为5-6分,是山西中考必考的内容,考查内容是以测量密度的有关的实验为主。所以本节课对《物质的密度》的复习,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基础知识的复习,包括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单位的含义等;

2、测量固体、液体的密度基本方法的指导。

3、针对性练习:针对以上知识点及需要学生掌握的方法,均通过相应的练习来使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

4、巩固性提升:针对于中考及课标对本部分的要求,设计了与中考接轨的相应练习题,也是通过学生的强化训练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做这类题目的方法和技巧。

比较满意之处: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课中练习题的设计我很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在教学方式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题,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发问、释疑,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掌握得到强化,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练习的学习活动中。

2、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3、对于九年级中考复习中,复习课要做到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要求来说,本节课的题型设计、学生的练习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到位的。

不足之处:

1、为了追求复习课的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课堂的实际操作中很多地方还是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充分的让学生动起来,没有真正做到让学生听明白、写下来、想明白、讲出来,仍然还存在着师讲生听的嫌疑。

2、由于教师对学生不够放心,有些地方还是讲的过多,整个一节课的轻重、练习难易、目标缓急把握的不够到位,以至于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在“巩固提升”中的4小题本来是要给学生总结的,但没有完成。

演示实验1:弹簧挂上钩码后伸长。

演示实验2: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演示实验3:粉笔用力被折断。

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是形变

给出形变的定义——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

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生1:没有。

生2: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

免费九年级物理教案下载篇16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扎实开展课程改革,不能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以科学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学情分析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故物理学是观察、猜想、实验探究如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课。因此学生要有科学的态度、较好的文化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较强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因而对于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物理学习任务,并且成绩较好;另一些学生会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有很大的差距。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不专心听课、不及时做笔记、不重视观察和实验探究、课前预习、课后没有按时复习、结果不能按时按量独立完成作业;有此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没有兴趣,这方面女同学较为明显;还有些学生在学能力欠缺,学习方法上也不正确,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提高。针对以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有责任认真制定措施并督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为九年级物理上册。主要内容抱括第十三章:内能;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十八章:电能、电功和电功率。共六章。其中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十八章:电功率为重点。第十三章:内能、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十六章:电压和电阻是难点。其中电流、电压、电阻等知识点为本期实验探究的关键。

四、具体措施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以及教师的为人师表,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爱祖国、爱科学等优秀品质。

2、认真学习《物理课程标准》,领会本学科在教学中的&39;具体要求。

3、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习时严格按照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程序进行。

4、讲求教学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严格要求学生练好扎实功底。让学生逐步懂得学习物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要使学生会学习物理、爱学习物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物理的动力。

6、开展好开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课外活动也是学生获得物理知识、提高能力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7、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进修,更新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五、课时安排

第十三章:“内能”共8课时(分子热运动2课时、内能2课时、比热容2课时、小结1课时、检测1课时)。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共6课时(热机2课时、热机效率1课时、能量转化和守怛1课时、小结1课时、检测1课时)。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共10课时(两种电荷2课时、电流和电路2课时、串联和并联2课时、电流的测量2课时、小结1课时、检测1课时)。

第十六章:“电压和电阻”共9课时(电压1课时、串和并的电路的电压规律2课时、电阻2课时、滑动变阻器2课时、小结1课时、检测1课时)。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共10课时(电流和电压与电阻的规律1课时、欧姆定律2课时、电阻测量2课时、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3课时、小结1课时、检测1课时)。

第十八章:“电功率”共12课时(电功1课时、电功率5课时、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2课时、焦耳定律2课时、小结1课时、检测1课时)。

免费九年级物理教案下载篇1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电流,会正确使用电流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电流大小的引入,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与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电流表的正确使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关于电流你了解多少?

1.电流的成因:

1.电流方向的规定:

3、电池有正负两个极,电源外部的电流方向?

学生回答问题。

(二)、认识电流

1.播放水流视频,类比水流引入电流

水流有强弱之分,单位时间内从水管中流出的水越多,水流就越大。电流是否也和水流一样,有强弱之分呢?

2.教师演示课本52页----观察:灯泡的亮度,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电流是有大小之分的。

3.学生看书52页,得出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的多少叫做电流。并自学电流的单位及各单位之间的进率,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4.电流单位转换练习

①房间灯泡中的电流约0.2A,等于mA.

②半导体收音机电源的电流约50mA,等于A.

③计算器中电源的电流约100μA,等于A.

④家用电冰箱的电流约1A,等于μA.

5.课件展示和看课本52页了解一些常用电器的工作电流的大小。

(三)测量电流

1.学生看书使其知道,1.电路中电流大小需用电流表测量;2.电流表的符号是A

2.探究活动:

1认真观察电流表。观察电流表的外观,你能发现什么?

2拿到一个测量仪器先观察什么?(零刻度、分度值、量程)

3自学J0407型直流电流表说明书,回答下列问题:

a.电流表的用途

b.电流表的测量范围?怎么选择测量范围?选择0--0.6A量程时,一大格和一小格各代表多大电流值;选择0—3A量程时一大格和一小格又代表多大电流值?

c.电流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3.教师引导学生练习电流表读数。

4.学生探究:测量通过灯泡的电流,练习使用电流表

5.针对学生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分析故障的原因。

(四)、课堂练习

(五)、师生共同小结:

(六)、板书设计

免费九年级物理教案下载篇18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重、难点:1、判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器材:可密封的玻璃瓶、酒精灯、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物质由_______转变为_______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物质由_____转变为_____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______热量。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的方法,是石油气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3、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则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4、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

A、 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 降低了人的体温;

C、 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

D、 赶走了人体周围的热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雪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想:〔 …… 〕

进行新课:

1、升华(吸热):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 凝华(放热):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

2、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结论:(1)、注意“直接”。(2)、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1卫生球变小 ○2“干冰”的人工降雨和人造烟雾 ○3“冰花”的形成

○4雪、霜、冰雹的形成 ○5雾松的形成 ○6 灯泡用久了会变黑

固体

4、小结本章内容:

液体 气体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要分析一些常见的凝华、升华现象

免费九年级物理教案下载篇1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能力目标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情感目标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提出问题入手,引入了内能是怎样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内能来加热,列举实例说明了很多利用内能的例子,又重点分析了利用内能取暖的发展过程,并联系环境保护等分析了这个发展过程.

教材直接谈到利用内能还可以做功,用实验证明了内能能够做功,并分析了这个实验,能表现出热机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过程,又阐明了利用这个实验的原理可以制造出热机,并说明了热机的发明及其改进对现代工业的影响.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要联系大量的科技资料,“利用内能来加热”比较直观,可以让学生从提供的资料中分析,并从某个方面上叙述内能利用的发展情况,例如分析课本上提到的“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本内容的教学要注意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学习生产生活中有益的利用内能的方法,对于不合理的利用要能提出建议.

“利用内能来做功”要注意实验教学,从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实验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料,学生从中分析和学习如何利用内能做功的,并从材料中体验到科技的发展.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内能的利用

?重难点】内能的两个应用:利用内能来加热和利用内能来做功.从实验中分析能量的转化和联系实际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程引入

方法1、联系上一节的内容,知道了人类利用燃料燃烧获得大量的内能,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内能的呢?可以提供资料,学生阅读,知道内能的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用来加热.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分析社区生活中哪些方面利用了内能,这说明内能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用来加热.

二.利用内能来加热

方法1、教师提供关于取暖的资料,学生分析取暖的发展过程,说明从火炉取暖到锅炉集体供暖再到热电站供暖的优点: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和改善了环境卫生.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做调查和利用信息学习,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并再此基础上设计实施方案,做评估和实验,得出一些结论.教师可提供的方案可以是:调查社区供暖;查阅世界上先进的供暖方法.

三.利用内能来做功

方法1、实验教学,做好水蒸气推开活塞的实验,学生从实验中学习如下问题:观察实验的现象;分析活塞退出的原因;思考实验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实验说明了什么;从实验中能受到什么启示.在此基础上介绍利用内能做功制造了热机,说明工业化社会的出现有赖于热机的发明和改进.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用上面的方法1进行实验,然后可以提供资料或学生查找资料,从利用内能来做功开始,到应用,到科技的发展,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内能的&39;利用

一.利用内能来加热

本质:能量(内能)的转移.

二.利用内能来做功

1.实验:水蒸气推开活塞.

2.热机:利用内能做功的机器.

3.能量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热机的应用.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蔬菜大棚中内能的利用

?课题】蔬菜大棚中内容的利用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调查蔬菜大棚中内能的利用,并对其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探究活动范例:城市供热

活动内容

调查及认识城市供热.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关注社会的意识及创新决策能力.

活动准备

1、复习与热相关的内能及能量的相互转化的知识.

2、分成四个小组,制定调查方案.

活动过程

1、分组调查阶段

①学生个人调查自家使用供热设备及燃料情况.

②一、二小组学生调查学校厨房及教师家供热方式.

③三、四小组学生调查蕲春县医院的供热方式.

2、课堂讨论阶段

在学生课外观察、实验及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课堂交流、讨论.

①介绍内能的利用:利用内能做功(内燃机)和利用内能加热.

②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小结供热方式:

·燃烧燃料供热

燃料种类包括煤、石油(汽油、柴油)、天然气、酒精、炭、柴、草、沼气(介绍沼气使用好处)燃烧后能量转化是燃料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电能供热

供热用电器种类包括电炉、电饭煲、电热毯、电取暖器、电热拖鞋、宇航员穿的电热保温装置等.(介绍电能供热好处是热效率高、无污染、操作简便)其能量转化是由电能转化为内能.

获得电能的方式有哪些?

化学能(火力发电站);水能(葛州坝水力发电站、三峡工程等);风能(沿海岛屿和草原牧区的风车田);核能(原子反应堆,介绍: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韩国、日本最近核电站因事故关闭,俄罗斯因“千年虫”与美国联合核查核电站,土耳其准备建核电站招标开始等,培养学生关注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形成社会意识.)

·光能供热

转换装置包括太阳灶、太阳炉、太阳能热水器(介绍其结构及其宣传口号“一次投资终身受益的绿色能源”.介绍东南亚地区对太阳能利用的政策.(介绍光能供热优点是无污染的天然能源)其能量转化是由光能转化为内能.

③汇报对集中供热情况调查的结果

城市、农村各2名学生介绍自家供热方式.

引导分析分散供热缺点:效率低、能源消耗大、废气废渣污染环境.

二小组学生代表分别介绍学校、医院供热方式.

学校锅炉产生热水、热气来蒸饭,利用余热给教师、学生提供开水、热水,学校教师没有人使用煤.

学生计算:学校利用余热供开水0.10元/瓶;一个蜂窝煤0.18元,能烧三瓶开水,每瓶摊0.06元,水费0.02元/瓶,煤炉一般只能使用3个月,每瓶摊成本0.04元,实际家内燃煤供开水费用达0.12元/瓶.另外,燃煤处铁制品、铝制品、电器锈蚀严重,老化快.

县医院内,锅炉燃煤产生热气,通过管道输送至厨房、各科室提供开水、热水,供手术室、妇产科等科室取暖.通过分析,学生认为集中供热是供热的较好方式.

④介绍集中供热:

集中供热指在城市一较大区域内,利用集中热源,向该区域内工厂及民用建筑供应生产、生活用热.用大型或较大型的高效锅炉取代分散的小锅炉,使锅炉热效率达80%~90%以上.集中供热发达国家有俄罗斯(1985年苏联集中供热普及率70%)、德国(集中供热普及率90%)、北欧、东欧.

热电联产(chp):采用蒸汽轮机驱动发电机发电,废气用来对现有锅炉装置补充加热.火力发电效率30%~35%,供热、发电联合的chp总效率达80%.

3、供热对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煤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形成被称“空中死神”的酸雨、酸雾.煤气等燃料生成了“温室效应”的罪恶魁首的二氧化碳.柴燃烧破坏森林,使生态环境恶化.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能源危机是世界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使用绿色能源——太阳能和先进的供热技术如热电联产等提高热效率,节约能源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4、作业

各小组以调查为基础写一篇小论文《我家的供热》

活动小结

供热涉及能源、内能、热传递、热效率等内容,学生常熟视无睹,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留心生活的意识大大增强,比如不仅仅就事物的单方面来思考问题,而是多层次、多角度来分析问题.考虑实用性的同时,考虑它的经济价值等.

免费九年级物理教案下载篇20

18.2.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

2.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教学重点掌握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

观察电能表,常常可以发现:电能表上的铝盘转动的快慢经常是不同的,家里同时工作的用电器越多,铝盘转动得越快,而且使用电热水器时比使用一只灯泡时转得快,这是怎么回事呢?

如下图所示,节能灯上的“24W”是什么意思?

演示:分别拿一只24W和一只500W的电吹风机,接在电路上,比较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

铝盘转动得快慢不同,是由于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即电流做功快慢不一样,我们把电流做功的快慢用表示。

如果用W表示电流通过用电器所做的功,用t代表通电时间,用P表示用电器的,则:

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用W表示,常用的还有千瓦、毫瓦。

1kW=103W

1W=103mW

以下是常见用电器的:

因为W=UIt,所以

【典型例题】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

A.B.C.D.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

A.0.4WB.0.8WC.2WD.4W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一节干电池电压为1.5v,3节总计4.5V,所以

所以选C。

知识点二:千瓦时的来历

因为,所以

如果P和t的单位分别用kW、h,那么它们相乘之后,就得到电能的另一个单位:千瓦时(度)。

1千瓦时可以看作功率为1kW的用电器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

【典型例题】小刚利用电能表测某家用电器的.当电路中只有这个用电器工作时,测得在15分钟内,消耗电能0.3千瓦时,这个用电器可能是( )

A.空调器B.电冰箱C.电视机D.白炽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已知用电器正常工作在15min内消耗电能,根据求出,由家电的功率知识可判断为哪种用电器.用电器正常工作的为:

以上四种家用电器中功率超1000W的只有空调机.故选A.

【针对训练】在下列单位中,哪一个不是的单位()

A.J/sB.kW·h/sC.V·AD.W·s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J是电功的单位,s是时间的单位,电功和时间的比值是,所以J/s是的单位;

B、Kw•h是电功的单位,s是时间的单位,电功和时间的比值是,所以Kw•h/s是的单位;

C、V是电压的单位,A是电流的单位,电压和电流的乘积就是,所以V•A就是的单位;

D、w是的单位,s是时间的单位,和时间的乘积是电功,所以w•s是电功的单位.

选D.2.5V0.3A”的灯泡接在电路中,用滑动变阻器调节它两端的电压,比较它的亮度。

现象:在电压为2.5V时,灯泡正常发光;在低于2.5V时,灯泡发光暗淡;在高于2.5V时,灯泡强烈发光。

结论:说明用电器消耗的随着它两端电压的改变而改变。

1.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2.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3.实际电压、实际功率

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及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4.U实=U额,则P实=P额;用电器正常工作。

U实>U额,则P实>P额;可能烧毁用电器。

U实<U额,则P实<P额;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

演示:将两只灯泡“PZ22040”和“PZ220100”先后并联和串联接入家庭电路中,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并联时,100W的亮,串联时,40W的亮

结论:灯泡的亮度是由它消耗的实际功率决定的。

【典型例题】下图为一只6V1.5W”小灯泡的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关系图像.若把这样的三只灯泡串联起来,接在12V的电源两端,则此时每只灯泡的电阻及实际功率为()

A.24Ω0.67WB.20Ω0.8W

C.24Ω0.96WD.20Ω0.67W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像可知:灯泡的电阻会随电压、电流的不同发生变化,因此解决此类问题只能从图像入手分析。三只完全相同的灯泡串联,灯泡的电阻相等,通过的电流相等,根据欧姆定律可知,三只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把这种规格的三只灯泡串联接在12V的电源两端,每只灯泡两端的电压都为4V,从图像上可以看出,当电压是4V时,通过灯泡的士电流为0.2A,

所以每只灯泡的实际电阻:

每只灯泡的实际功率:P=UI=4V×0.2A=0.8W.故选B.

A、110V60WB、36V25WC、220V40WD、110V40W

【答案】A

【解析】

四盏灯泡正常发光时,功率的灯泡亮,所以选A。

2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