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

时间: 新华 九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学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这里提供优秀的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方便大家写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参考。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篇1

学习目标:

1.品味词中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重点)

2.理解词的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难点)

3.感受词人的豪迈与大气,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由回顾写雪的诗句导入。

(由回顾旧日积累导入到对新诗文的阅读,便于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

本环节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可适时补充。

二、课文探究:

(一)一读课文,感受气势:

1.指名朗读,请学生听准每个字音。(将需要着重指出的字写到黑板上)

2.强调以下字音

沁qìn数风流人物shǔ折腰zhé思汗hán今朝zhāo

3.注意节奏和重音

以前三句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师生共议停顿和重音,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4.集体朗读全词。

(二)二读课文,理解词意。

1、赏析上阕: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来进行:

⑴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讨论并归纳: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

⑵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讨论并归纳:“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⑶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讨论并归纳: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⑷诗人采用了哪些修辞和写作手法把他所要描绘的雪景形象地呈现出来?

(先小组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交流。)

可能遇到的疑难:

①为何“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不是“望”统领的句子?

结合这个问题,可以感受一下想象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②“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化静为动的写法。

这里可以结合《社戏》中“单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一句来引导学生理解分析。

2、赏析下阕

⑴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讨论并归纳: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⑵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此处点到即止,不能过细。)

⑶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领到哪句?为什么要用这个字?

讨论并归纳:“惜”,统领到“只识弯弓射大雕”。

⑷在下阕中,作者有没有直接抒发这一观点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在这里适时介绍写作背景,并引导学生理解本句的内涵。

⑸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

讨论并归纳:

“江山如此多娇……折腰。”

可能出现的疑难:

①为何评价古代帝王要用“惜”字?

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字词的方法全面的看问题。如:从“略”、“稍”、“只”等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在武功方面还可以,但在“文学才华”方面就差一些。从“略输”、“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还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以此来明确作者如此评价古代帝王的目的,并为理解分析主旨句打好基础!

②要适时追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三)三读全词,体会感情。

此处可采用男女分读的形式,也可以全班齐读!

三、背诵比赛

《沁园春雪》诗意充沛,有声有色。全诗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认真朗读品味,会给人留下淳美的艺术享受。下面我们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熟课文。

四、总结全文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深入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2、找毛泽东的其他诗词自读,体会诗作中蕴含的情感。

可推荐《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等。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解题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三、作者介绍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愤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进土。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进士。

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四、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旬,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zhé)朝晖夕阴(huī)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霏霏(fēi)薄暮冥冥(míng)

潜形(qián)岸芷汀兰(zhǐtīng)皓月(hào)

心旷神怡(yí)宠辱偕忘(xié)浩浩汤汤(shāng)

五、翻译课文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胖子京谪守巴陵郡:滴,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胜景,好景色。浩浩场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

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

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

那”。霏霏: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4、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

“至于”“又如”。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光。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

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游泳:锦鳞,指美丽的鱼儿。岸立汀兰:蓝,香草。汀,水中的小洲。

郁郁青青: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浮光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静影沉璧:壁,圆形的玉。

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

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5、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

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那一定要说“在

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

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六、积累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⑴和:政通人和(和乐)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⑵通: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

⑶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⑷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

⑸一:一碧万顷(一)长烟一空(全)

⑹极:南极潇湘(尽,直通)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⑺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⑻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2、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⑴气象万千(气象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⑵微斯人(微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⑸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⑴气象万千⑵心旷神怡⑶政通人和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用法。

2.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3.抓住“文眼”,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文意,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2.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

课前准备

学生

1.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欧阳修的资料,对作者有所了解,并准备向同学介绍,与同学交流。

2.利用工具书读准、读顺课文;读懂课文大意,记下疑难。

教师

1.课文录音;找好与文中描写景致一致的醉翁亭风光图片,准备投影或制作成课件。

2.制作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合作读懂课文,熟练成诵;调动想像,感受自然美,再现文章意境美。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大屏幕展示教学图片“太守之乐”或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作者欧阳修。

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

教师可补充介绍欧阳修为何号“六一居士”,调动学生兴趣。

诵读入境

1.小组合作学习(幻灯出示学习要求)

大声自由诵读,读懂课文大意。

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小组解决同学们预习中的疑问,记录下共同的疑难。

2.班级学习交流

提出小组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3.自学效果检查

强调文言实词和重点句的释义落实。(幻灯显示检查内容)

朗读效果检查。可指定一个小组朗读,其余评价朗读效果,教师加以点拨,指导朗读。特别注意指导“也”“而”语气,读出它们的味道来。

“也”“而”朗读指导、示范: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a.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跟朗读录音揣摩体会练习朗读。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

赏景入境

《醉翁亭记》记山记水记游,山水美景醉了作者,千百年来,也醉了读者。

以下由教师引导多角度多方位地赏析文章的写景美。

1.教师用现代汉语抒情地朗读改写后的文中写景句,学生将原文读出来,强化对课文重点写景句的记忆。

2.欣赏美景,进入佳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品味文字,调动想像,想像山、水、亭的色、声、形,想像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像滁人的游宴情景,合作绘醉翁亭美景,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说明,再现文中美景。(可按段落为单位分配任务到各小组)

各小组代表投影展示图画,并联系课文写景文字对构思加以说明,全体学生对照课文朗读。

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抓住文眼“乐”字,理解作者的“醉”与“乐”,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深层感受文章写景的意境美、作者的情怀美。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诗情画意,秀丽多姿,《醉翁亭记》以它独特绮丽的风光给了我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它的一幅幅艺术画面让我们赏心悦目,这其中,浸润着作者浓浓的情感。

要求学生找出贯穿全文主线,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乐”)

引导学生回顾写景画面,根据课文内容,将写景与作者“乐”的情感连缀起来

板书:

山水乐

四时乐

乐游宴乐

太守乐

“一切景语皆情语”。课文的感情脉络是一个“乐”字,它像一根彩线连缀起各幅画面。

围绕“乐”字,学生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文中写出了谁“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太守的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文中怎样写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4.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板书:与民同乐

感受作者情怀美

讨论: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本文是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被贬为滁州太守后,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心情郁闷,可是却以宽厚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他的志趣和情怀是美丽的,为后人所崇拜景仰。现在,在醉翁亭就有那么一副对联写道:“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可见他的情趣依然可以在后世找到知音。

自由诵读,感受作者情怀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醉翁亭记》是历来脍炙人口的一篇名文。为了有助于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先把作者和有关本文写作的情况作个简略的介绍。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壑(hè)蔚(wèi)琅琊(lángyá)潺(chán)酿(niàng)辄(zhé)霏(fēi)

螟(míng)晦(huì)伛偻(yǔlǚ)洌(liè)肴(yáo)蔌(sù)酣(hān)

弈(yì)觥(gōng)颓(tui)阴翳(yìnyì)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幻灯展示。)

难点提示:

(1)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提问一第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讲解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提问二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讲解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⒊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4.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2)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i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I近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提问一第二段包含几层意思?

讲解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日出……四时也。”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②“朝而往……无穷也。”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赏获“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提问二本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讲解本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3.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分三层

解说: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介作者毛泽东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3、掌握课下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2、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阅读理解法、自主评价法。

教学g过程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诗词》: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

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

词苑苏辛佳什,

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毛泽东的代表作《沁园春雪》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学们通过高亨的这首词,对毛泽东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资料略)

欣赏视频材料,对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

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

三、配乐朗诵

事先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

观看视频材料,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

(一)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写雪的?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什么意境?

3、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试加以分析。

(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哪些内容?

2、作者对词中杰出的历史人物进行的总体评价是?

3、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新时代的人民群众。

五、分角色指导朗读

1、再次欣赏配乐朗诵。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六、小结

《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篇6

课标要求

1、了解本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

2、了解本诗情感的层层加深。

3、了解本诗托物寄情的手法。

4、了解本诗反语正出的效果。

5、了解本诗寓变化于统一的结构美。

学法点悟

1、在诵读中体会意境和感情。

2、与同题材的古诗和现代诗比较阅读。

3、结合写作背景,深入理解。

整体感知

本诗以一组具体可感的“物”,表现了一种抽象的情。以自己人生的四个阶段为序,回环往复地咏唱,将乡愁由对亲人的思念逐渐上升为家国之思。

疑难解析

质疑:这首诗构思的巧妙主要体现在哪里?

解惑:四节诗为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了表达乡愁的对应物,而且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

质疑:为什么说四个小节表达的感情是层层加深的?

解惑:小时侯,思念母亲,可以写信;长大后,惦念爱人,坐船回家;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母子死别,时空的隔阻再也无法沟通,诗到了这里,感情加重。现在,海峡将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乡愁得到了升华,感情更加厚重。

质疑:作者把乡愁说成是“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解惑:这样写,把抽象的感情——乡愁,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邮票”、“船票”。托物寄情的写法,增加了形象性,便于使读者展开种种联想,也便于作者创造丰富的意境,表达感情,感染读者。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揣摩

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这四个形容词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正语反出,把乡愁浓缩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更加反衬出思乡之情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浓烈。

2、“在这头”“在那(里)头”反复出现的表达效果。

这两个短语的反复出现,强调了空间的阻隔。在人生四个阶段中,诗人饱尝了乡愁的各种滋味:小时侯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反复咏叹,渲染了浓浓的离愁别恨。

3、读第一小节,你会产生哪些联想?

也许你会想到一位少年到异地求学,夜深人静,辗转反侧,难以如眠,披衣下床,给母亲写信……。由此你应该能够体会到,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好诗能够用极少的语言引发人无尽的遐想。全诗没有一个感叹号,不动声色的寥寥数语,却使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发出的沉重的慨叹,好诗又是含蓄的,不着一个“愁”字,却让你忍不住唏嘘不已。

4、诗中“母亲”“新娘”如果换成“父亲”“孩子”,行不行?

不行,那样表达出来的感情就大大地“变味”了,乡愁是建立在对故土的热爱和依恋的基础之上的。母亲是人一生中最依恋和眷念的,新娘会使我们想到“美丽”、“热恋”,这两个形象与思乡的感情基调是协调一致的。

研究课题

1、收集古今中外的乡愁诗,欣赏比较。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篇7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理清故事情节,能够抓住要点复述故事内容。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及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结构的方法。

2.理解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培养学生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2.体会作者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语言,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3.品味词句,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及练习人物速写,体现人物的“奇”“绝”。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采用单口相声、快板等形式对课文中感兴趣的情节进行复述,这一环节使学生自然地感受到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然后通过拜师学艺这一环节可使学生深入地感知人物形象。这样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充满兴趣与激情地去表演。学生通过口头叙述身边的奇人奇事的练习学会写人物速写。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声调、语气,读出情趣,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

2.讨论点拨法。本文文字浅显,情节简单,阅读障碍不大,教学中可采用学生自主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品读法。集中鉴赏本文独特的语言风格,揣摩语句的丰富意蕴,可小组交流,口头评析,也可写短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奇人”

设计(—)山东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叫“奇人绝技榜中榜”,你在看电视的时候,一定有令你难忘的具有特殊本领的人,请你举一个例子。

如:骑车走钢丝,徒手撕铁盆,鼻子拉汽车等。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天津卫这个地方有什么奇人绝技。

设计(二)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在我们市并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今天就让我们认识两位俗世奇人。

二、朗读课文——说奇人

1.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奇人。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也可播放录音让学生仿读,标出难以认读的字词。

要求:读出声调、语气,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读出单口相声的味道来。老师可先范读几段,学生再读。

交流明确:

字词积累。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八面玲珑:原指窗户宽敞明亮,后用来形容人处世圆滑,谁也不得罪。

逢场作戏:碰到机会应酬一下,凑凑热闹,并不认真对待。

看风使舵:比喻看情势或别人眼色行事(含贬义)。也说见风使舵。

左右逢源:比喻事情随便怎么办都很顺利。也比喻办事圆滑。

2.再读课文,说奇人。

教师: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就你喜欢的情节用快板的形式、单口相声的形式,或者是说书的形式说出来。其他同学点评。

注意语气、语调、神态、动作,突出人物性格,做到声情并茂。

三、合作探究——学奇艺

1.语文活动设计:拜师学艺。

多媒体展示:通过听以上几位同学声情并茂地话说奇人,相信你对他们也产生了兴趣,如果文中的奇人现在要招徒弟,你最想跟哪一位奇人学艺?并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交流反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体会奇人之“奇”,并深入感知人物形象。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我拜“泥人张”为师,因为我想学他的一手绝活——捏泥人。他能从鞋底抠出一块泥巴不声不响地就捏出了海张五。

我拜“泥人张”为师不但因为他有高超的技艺、无人能比,而且他行事沉稳,镇定自若,后发制人。他是一位个性内敛、应对从容的令我佩服的奇人。

我拜杨七为师,因为他有绝活,能制出与众不同的茶汤。要不是他制的茶汤名声远播,中堂大人也不会来这里喝茶。

师:泥人张就撮了一个海张五,你为什么就认为他技艺高超无人能比呢?

讨论明确:这是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我拜“好嘴杨巴”为师,因为他聪明机智、人情练达、机敏过人,被中唐大人误解后,巧妙辩解,既让对方明白其误把芝麻当脏土了,又给对方留足了面子,从而化险为夷,又获奖巨银。他是一个机警聪明、巧于辞令的奇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

(教师可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质疑引出:如何评价好嘴杨巴的圆滑、见风使舵、八面玲珑等性格?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明确作者对杨巴的圆滑、精于人情世故大加褒扬,并不是出于纯粹的道德判断。旧社会民间艺人处于社会的底层,在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环境,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杨巴的圆滑、见风使舵、八面玲珑等性格与其说是性格上的弱点,不如说是应对生存环境的特殊策略。)师:文中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那么杨巴的“好嘴”好在何处?

讨论明确:从说话的难度看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乱飞”泼了一地”,众官员都“吓懵了”,可见形势紧急,千钧一发,需要“敢说”;再者,左右为难:说是芝麻,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掉脑袋,需要“巧说”;第三,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大人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

从说话本身看,“不知道”“不爱吃”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既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又给中堂大人留足了面子。

从说话的效果看,它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使李中堂对杨巴“心生喜欢“赏银一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震”。

这也是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4.教师小结:“泥人张”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捏出“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的`泥人,一言不发而以奇招制敌实在令人佩服;杨巴危难之际显身手,话虽不多,但敏捷、巧妙、适时,也是高手!值得拜师。本文中的两位奇人,作者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均只选一件小事来写,情节简单,但又极富戏剧性,情节一波三折、曲折有致,这也正是作者谋篇布局之奇,同学们在写作中可以借鉴。

四、品评赏析——品奇语多媒体展示:《俗世奇人》所塑造的奇人形象生动,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得益于作者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人说冯骥才的语言幽默风趣,酷似单口相声;也有人说他的语言传神生动、富有表现力;还有人说他的语言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津味”十足,还有人说他用词准确凝练。请你再次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二例揣摩评析。

学生思考并交流。

活动成果展示:

幽默风趣,单口相声风味。如“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吹,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A的功夫大半在嘴上”。

传神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今儿,两人自打到这世上来,头次里外全新,青裤青褂,白巾白袜,一双手拿碱面洗得赛脱层皮那样干净”。可见他俩对中堂大人的到来不是一般地重视F再如“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眉头忽地一皱,面上顿起阴云,猛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碎瓷乱飞,茶汤泼了一地,还冒着热气儿”。

着实形象地写出了中堂大人当时的气愤,形势之危机,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杨巴要扭转局面作铺垫。

“津味一十足。如“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茶汤不爱吃,反倒奖巨银,为嘛?傻啦”“必须赶紧想辄一个泥团儿砍过去”等富有浓郁的天津味。

用词准确凝练。如“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一个“叭”字可以看出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再如“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中两个“找”字用得实在是妙。这本是海张五在“找乐子”,找“泥人张”的乐子,而“泥人张”便把他找乐时的丑态捏成了泥人,一个“找”字看出“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还看出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如换成其他的词语就看不出他的“被迫还击”和“机智应对”了。

五、自由探讨

学生再读课文,自由质疑,可向同学、老师提问。

学生可能问到的问题有:

现在天津还有“泥人张”那样的高人吗?还有那样的茶汤吗?他们的技艺是否流传下来了?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作者来探讨。作者冯骥才,近年来全身心投入对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对现代社会进程中濒临灭绝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和保护,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通过探讨使大家认识到我国民间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这些遗产如今正受到巨大的冲击,我们应当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遗产。

六、作业设计——联系生活,写“奇人”

1.继续阅读《俗世奇人》中的其他篇目。

2.学习《俗世奇人》的写法及语言,发现身边的奇人奇事,以“身边奇人之……”为题,写一篇短文。

教学反思

该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自选方式复述课文

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r解,同时,又能初步感受作者幽默、富有表现力及富有地方风味的语言。并为下一环节的“拜师学艺”作好铺垫。

二、结合教材设计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地感知人物形象,并体会作者选取典型事例、以小见大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极富戏剧性、一波兰折的情节。学习作者独具匠心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

三、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质疑.自然引出“关注民俗”这一话题,引起学生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并深入了解作者为保护民俗、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所作出的贡献。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篇8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有感情地诵读

3、掌握重点文言词语意义及用法

教学重、难点:同目标2、3

教学用品:录音机

教学环节

师生共研内容

教学法指导

修正栏

导入:

合作探究

同学们,这里有一副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你们能知道:它涉及的是哪篇文章,哪一个人吗?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为官以后始终严于律己,以人民疾苦为念,并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的人,死后无余财;在朝廷则敢于直言进谏,被欧阳修誉为“立朝有本末”,虽屡遭贬谪,而全不在意。俗话说,“文如其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范仲淹的代表作.《岳阳楼记》,看看他是怎样通过自己的文章来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一)诵读课文

1自主朗读

学生自由读课文,正音,整体感知课文。

2指名朗读

3分组活动

【投影】①谪(zhé)属(同“嘱”)(zhǔ)浩浩汤汤(shāng)

若夫(f0)忧谗畏讥(chán)偕(×īé)

【投影】②衔/远山,吞/长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听录音,可以轻声跟读。

5再次自由读,读通课文。

6.展示交流

指名学生朗读,学生自由点评。

【讨论】朗读每一小节应带着怎样不同的感情?‘为什么?

(二)合作交流,解谈探究,学习一、二节

1.自学寻疑。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前两节。口述文章大意,疑难处作出标记。

2.互助答问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回答力求简洁有个性。

3.积累突破

指导学生积累重点字词,对照投影内容自我检测。

【投影】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并理解句意。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岁赋其二

更若役,复若赋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引导分析

讨论这两节在文中的作用。

(三)课堂小结

学生谈学习收获。

指名回答。板书岳阳楼记范仲淹

简介范仲淹

1引导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利用书下注释、字典或同桌交流解决阅读障碍。

引导评价

3指导学生对照投影内容,分小组朗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和断句)

6【点拨】第1节用叙述性的平和的语调诵读。第2节是对洞庭湖美景的气势磅礴的描绘,应带着赞美之情朗读。第3节是对阴雨天景色的描绘,画面阴冷,感情悲伤,诵读时语调要低沉,速度要缓慢,要读出压抑感。第4节是对晴天美好景色的描绘,画面晴朗,感情喜悦,诵读时语调要轻快,停顿宜稍短,要读出喜悦感。第5节要把理性思考的韵味读出来。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视答疑。

指名回答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篇9

●复习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教给同学复习方法。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3、针对本文的写景和中心进行迁移,强化内容理解,并培养学生联想能力。

●复习重点: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教给同学复习方法。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复习难点:

1、表述与迁移。

●复习方法:

1、练习法;2、分类整理法;3、提问法;4、重点强化法等。

●复习环节:

字词练习.----句子复习.----理解课文内容----迁移练习.----课文理解练习

●教学过程:

一、齐背课文

二、字词练习

1、做练习篇子;2、订正打分;

3、强调易错的字词;4、总结归类,教给学生复习方法。

三、翻译句子

1、出示要翻译的句子;

2、逐个进行翻译;

3、这些句子的&39;特点,教给学生抓重点句的能力。

四、理解课文内容

1、各段段意;

2、文章的行文思路;

3、文章的中心。

五、内容迁移

1、景物的迁移;

2、中心的迁移。

六、段落阅读

1、学生独立思考

2、明确答案。

七、作业 :1、把九个重点句子写在作业本上;

2、按照老师教给的复习字词和句字的方法复习《出师表》。

八、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篇10

教学目标及重点:

1、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2、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3、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4、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5、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

正音:分娆逊数汗

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篇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4、阅读迁移训练。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

ppt教学课件

flash课文

配乐朗读课件

教学课时:

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有关作品: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幻灯片]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

展示幻灯片后补充:

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国民党军到台湾,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台湾东海岸,他说:“我看太平洋和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我凭窗而立,就可以直视海峡,可以眺望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这一番话让我们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园情结是多么的浓烈!1972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终于按捺不住,在台湾的寓居内,用了仅仅20分钟时间创作了《乡愁》,唱出了两岸人们共同的思乡曲。1992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圆了43年来的思乡梦;__年春节,余光中在中央电视台亲自朗诵了这首诗。现在就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读,感受诗人的浓浓乡情。

三、朗读

1、课件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朗读节奏与重音的划分。(展示幻灯片)

四、赏析全诗:

1、思考讨论:[幻灯片]

(1)、诗中有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穿全诗,请找出这几个词语。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这种难以言尽的情感?那么作者的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各因什么而愁呢?

(3)、有人说把诗歌的第四节删去会更好,你认为呢?

2、归纳板书(幻灯片)

补充讲解:

(1)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2)诗人将抽象的乡愁描写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侯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作者可以用家信来寄托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

长大后,出外谋生,为生活而奔波,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作者回家与爱人团聚,了却作者无尽的牵挂。

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盼望着团圆!

现在,“一弯浅浅的海峡”(指什么?指台湾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千千万万人的家国之思。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主题更为深刻。

(3)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把个人的思乡之愁升华为普遍的家国之思了(国愁与民愁)。

五、欣赏歌曲《乡愁四韵》。

(现在,音乐家已经把这首诗谱上乐曲,赋予了乡愁更深刻的含义,请同学们欣赏音乐,体会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愁)

插入:两案形式分析

游子的思乡之愁,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目前,我们党和政府正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促使两岸和平同一。台湾政界重要人物(连战、宋楚渝)也频频访问大陆,两岸前景一片光明。了切台湾人民思乡之愁的那一天肯定不远了。

六、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让学生再次深情朗读课文。

七、课堂练习(幻灯片)

八、欣赏其他诗人写的“乡愁诗”。(幻灯片)

九、作业布置(幻灯片)

教学后记:

1、用音乐导入及熏陶效果非常好。

2、朗读还可以延长一些时间,多读几遍。

3、多联系目前的两岸关系。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舴艨、载的读音,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词,

过程与方法: 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学会运用诵 读品词对比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

4.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 鉴赏词作的意境。

2.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媒体: 在多媒体课件上结合白板功能的使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一位宋代婉约派的女词人,也是老师喜欢的一位词人,他被成为“一代才女”,她就是李清照,下面我们来赏读他早期的作品《如梦令》,看这首词中,表达了词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九百年前的这位旷世才女孤独而高贵的灵魂,学习她后期的另一首作品《武陵春》

二、 读愁

1、自由朗读这首词,大概了解词的内容,读完后告诉我你的感受。(愁——板书)

2、为什么作者前后期的作品有如此大的感受?(介入背景)

3、强调字音 : 舴艋 、 载 、拟

4、强调语速、语调和节奏

5、全班带有感情的齐读

6、听读,在听读的同时,试着理解这首词。

三、 解愁

1、结合词中的内容,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自由赏析,老师适当引导

四、 赏愁

1、听说双溪的春景不错,可是作者去了吗?(没有)为什么?

明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回想一下前人在诗词中也有许多描摹愁的诗句,他们是怎么写“愁”的?写出了“愁”的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积累的诗句)

3、老师展示搜集的资料

4、那么,我们看一下词人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愁”怎么能用船去载呢?这个词是不是用错了?

引导:愁是什么?它是什么状态?——是感情、是抽象的东西

而能用船装载的是什么?——东西、货物,有形有重量

明确:在这里,词人把无形抽象的情感当作有形具体的事物,化虚为实,巧用比喻、夸张,其实它突出的是愁的什么特点?(重——板书)

5、小结

李白写出了愁的韧读,李煜写出了愁的长度,而李清照则别出心裁的称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见一斑,给我们以后的写作也有了一个启示:要另辟蹊径,做到标新立异,别出心裁。

五、诵愁

1、在古筝曲《月满西楼》音乐的伴奏下,诵读这首词。

2、比赛看谁背得快、背得好

六、写愁

古人把愁写成了各种形态,请你也仿写几句摹愁的句子。

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武陵春》,感受到李清照内心的愁苦的情感,领路了他遣词造境的文学才华,希望同学们能爱上李清照、爱上中国古典诗词。

七.作业布置

1、 继续写愁

2、赏析《声声慢》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篇1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品读语文精练、准确的语言;学习多角度生动细致写景的方法。

3、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感受词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用人民大会堂里的巨画《江山如此多娇》引入。

2、介绍写作背景。

3、范读(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4、读准下列词语

莽莽妖娆折腰红装素裹稍逊成吉思汗一代天骄

5、学生朗读课文

6、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请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两片的内容。

二、质疑赏析

(一)赏析文段一

1、朗读

2、完成下列思考题:

①文段开头三小句写了什么内容?在写作上起到什么作用?

②诗人“望”到了哪些景观?作者是怎样进行描绘的?

③请你简单概括一下作者描绘意境的特点,且用课文中的一小句来概括祖国河山的特点。

(二)赏析文段二

1、朗读

2、完成下列思考题:

①文段第一大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②诗人是如何评价这五位历史人物的?

③“惜“字包含了哪些意义?

④请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指导

1、齐读

2、教师点评

3、听配乐朗读

4、个人朗读,学生点评

5、齐读

四、巩固迁移

1、小结

2、学生自由朗读,进行背诵。

3、布置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积累写雪的诗句

③《导学导练》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篇14

《醉翁亭记》教案

1、识字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词,句。

3、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理解古文中的判断句。

本节课:(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1、理解文章语言的优美。2、梳理文章结构

3、理会文章中心4、理解写景抒情的特点。

5、理解欧阳修旷达情怀,与民同乐的积极政治思想。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1、古代汉语中“也”一般用在什么时候(判断句)举例

2、请同学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授新课

一、简介文章写作背景,作者

作者: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一位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做出重大的贡献。宋代很多著名的文学字都是出自于他的门下,“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而且与“柳宗元,韩愈”合称为唐宋八大家。曾和范仲淹在朝廷任副宰相,当时范仲淹实行政治改革被罢官,欧阳修替范仲淹向皇帝谏言,并愤怒的斥责一些其他官员,因此也被贬致滁州任太守。

背景:本文是作者在被贬之后写的一篇散文。

二、互动游戏,熟悉文章结构:

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洒,在乎山水之间)

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三、板书(略)

其实本文是一篇千古名篇,为什么呢,究竟有哪里写作方面的优点?

四、写作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写景表达情感

回忆前面所学课文有哪些类似之处

拓开想象回答

情感到底是什么情感?

五、讨论文章主旨

表现以山水的快乐为乐

表现一种被贬之后乐观的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表现了一种官员融入百姓生活中,与民同乐的高崇品德。

本课也就是转绕乐来写,有哪些乐?

六、讨论“乐”

写了哪些人的乐,哪些乐?

鸟乐,滁人乐,太守乐,/山水之乐,

七、教师总结:

面对国运艰难的时候,欧阳修能在逆境中不但努力治理滁州并取得成。能写让民乐为已任,忧国忧民,并写出这样的千古名篇。

总结:与民同乐(先天下之乐而乐)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篇15

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名作。文章通过对洞庭湖两种不同景色、不同心情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全文立志高远,气势磅礴,语言优美,不失为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文章描写的雄伟壮阔、气象万千的洞庭景象,曾使古今多少读者为之倾倒;作者昂扬的激情,豁达的胸怀,又曾让古今多少读者振奋砺志!教学中教师要调动所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观其湖、感其情而通其志,进而弘扬传统文化的瑰宝。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但一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仍有畏难情绪,不愿意学习。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从而疏通文意,并从写作特点上把握文章的思路。

3、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中使用多媒体教学。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章大意;

3、通过问题的交流讨论,体会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领会警句在文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向范仲淹学习,以天下为己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通过反复朗读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从而疏通文意,并从写作特点上把握文章的思路。

难点: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领会警句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工具:

课件和多媒体电教平台(电脑、录像机、电视机)

三、教法:

点拨归纳

学法:朗读领会法合作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首先用江南三大名楼的图片和相关诗句,引发学生的神往之情,激发其了解岳阳楼的愿望。(出示课件,展示江南三大名楼的图片及相关诗句)

(二)检查预习。

1、抽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明确)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刻苦好学,1015年中进士。1041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巩固边防。1043年,任参知政事,后被贬官。1052年病逝于赴颍州途中。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本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邗沟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凡官员遇庆典,文职在京四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送一子进国子监读书三年,期满录用。)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即今河南南阳市辖内之邓州市),就在此时,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想请范仲淹写一篇记,但范仲淹在邓州为官,不能亲赴岳州,于是滕托人捎了一幅岳阳楼的画给范仲淹,范便依此画在远隔千里之外的邓州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雄文。

2、给加点字词注音(出示课件请学生口答)

谪守zhé;朝晖zhāo;骚人sāo;霪雨yín;霏霏fēi;薄暮bó;樯倾楫摧qiángj;í冥冥míng;岸芷汀兰zhǐtīng;潜形qián;偕忘xié

(三)你了解“记”吗?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我们学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

(四)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停顿、语气、感情、让学生初步感知本文的魅力。

2、播放朗读录音,请大家仔细倾听,然后说出通过听录音,你听出了课文中都写出了什么?

3、大屏幕展示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对联和诗赋,师生共同赏析,全面了解岳阳楼的文化背景。

4、播放岳阳楼风光片,进入课文情境。

5、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骈句,强调骈句的读法,举例划分朗读节奏、(出示课件举例)

例:

三字句:衔/远山,吞/长江

四字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其它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先天下/之忧/而忧

6、全体试着朗读课文,教师对个别朗读错误给予纠正、全班学生齐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五)疏通课文

1、回顾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2、结合注释,抓重点字词,领会第一段大意。同位为一组,一人翻译,另一名同学倾听、补充或纠正。

3、抽学生说出第一段应该注意的重点字词句,并翻译全段,教师给予补充、谪守越政通人和具乃属。

4、学生试着背诵第一段。

5、疏通2—4文意。(以下疏通文意的方法采用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一)结合书下注释,默译。

(二)小组民主讨论,互译。

(三)个别疑难句子,共译。

6、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实词:(名词)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

(六)、课堂小结: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对于美文,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对文章整体的感知帮助很大。

(七)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文章语言魅力。

2、课下翻译5—6段。

3、课外收集一些写物的古诗名句。

2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