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初三化学教案下载

时间: 新华 九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信心。想知道如何写出优秀的初三化学教案下载吗?这里为大家分享初三化学教案下载,快来学习吧!

初三化学教案下载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知识要点】

本课题首先从日常生活中简单的物质变化,道出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然后再从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让我们了解物质的微观世界,知道物质是由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并理解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同时,本课题知识也能帮助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不同变化之间的本质区别。

【课题重点】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

2、分子、原子的概念及主要区别。

3、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

[要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说明:判断某一变化是物理或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所谓新物质并非名称上与原物质不同,而是在组成和结构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讨论:化学变化常伴随一些现象,如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能否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你能举例说明吗?不能。如电灯通电发光、发热但无新物质生成,应是物理变化。

[要点2]分子

1、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如水)、原子等。说明:我们身边的物质有的是由分子构成。如氧气(O2)、水(H2O)、二氧化碳(CO2)、氧化汞(HgO)等。也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Fe)、铜(Cu)、银(Ag)等。

2、分子的性质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间有一定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小。

③分子在不停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④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分子的内部结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成更小粒子——原子,可见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4、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讨论: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更小的粒子——原子。

[要点3]原子

1、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开形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物质),这就是化学变化的实质。

讨论:有人说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一定大于原子。

不对。不同的分子和原子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说明:原子和分子虽然都是很小的粒子,肉眼看不到它,但它确实存在于物质的内部,现代科技(如飞秒化学)不仅能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

注意:物质不同,构成物质的粒子不同。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由水分子构成;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由铁原子构成;今后我们还将学习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讨论: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请予以说明?思考: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水的分解等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断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在上述这些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变成了原子,而原子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可推出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发生变化的是分子。

【教学策略】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认识水的自然蒸发。教师演示:品红扩散,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水会逐渐减少?为什么温度升高,水会减少得快?品红为什么能扩散?联系实际再举例说明分子不断运动且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的事实。

2、两张图示苯分子、硅原子,说明先进的观察仪器已经可以看到分子、原子层面的粒子,同时说明粒子质量小、体积小的事实。

3、“1+1”是否一定等于2的家庭小实验,事先布置预习并在课上检查预做情况,对结果“1+1<2”说明了什么进行分析。

4、活动探究:建议彩色银幕实验,并安排讨论。讨论题如下:A杯酚酞变红,说明什么?(说明氨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并进入A杯酚酞试液)。

5、让学生归纳粒子的基本属性: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性质相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再讨论举证。(结合课题后习题3、4、5进行)6、分子、原子概念要淡化,但理解不能含糊,利用习题2的化学反应,可通过分子原子观点解释化学反应本质来强化。也可组织学生先阅读课文后分组讨论、交流发言。

讨论:①分子观点解释:水蒸发与水分解的不同所在?②分子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

初三化学教案下载篇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知道SO2的漂白原理。

教学重难点

二氧化硫与水反应。

可逆反应。

教学工具

多媒体翻页笔白板笔白板刷

教学过程

[投]当天的空气质量日报

[讲]请看当天空气质量日报的污染指数及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

(首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

[讲]今天我们来共同讨论关于硫、氮及其化合物的问题

[板书]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一、二氧化硫(sulphurdioxide)和三氧化硫

[投影视频]硫磺的存在形式和硫单质的物理性质

[讲解并投影小结]

存在形式:游离态:火山口附近或地壳的岩石

化合态:硫化物和硫酸盐,如硫铁矿FeS2、黄铜CuFeS2、石膏(CaSO4·2H2O)、芒硝(Na2SO4·10H2O)

[板书](一)、硫(sulphur)俗称硫磺。

1、硫的物理性质:淡固体,难溶于水,可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熔沸点都很低。

[思考]用何种方法除去沾在试管上的硫单质?

(用CS2洗涤,加热升华法)

[问]比较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常见化合价为-2,0,+4,+6,你能说出其代表物吗?写出你所知道的硫化物

[投影]

[问]硫单质的处于硫元素的中间价态,那么硫会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讲]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板书]2、硫的化学性质

①氧化性: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

[投影]Fe+SFeSCu+SCu2S(与变价金属生成低价金属)

2Na+S==Na2S(研磨并轻微爆炸)

Hg+S==HgS(除去有毒的Hg的方法)

[板书]与非金属反应:H2+SH2S

[讲]制得的H2S是一种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有强还原性。

[板书]②还原性:与氧气发生反应

[投影]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视频

实验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的火焰。

化学方程式:S+O2SO2

[板书]③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3S+6NaOH===2Na2S+Na2SO3+3H2O

[设问]在空气质量报告的各项指标中,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指数。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什么?空气中有多种物质,为什么要选择这两种污染物的指数来报告?它们有什么危害?这就是我们这节书所介绍的内容,今天我们首先来共同讨论关于二氧化硫的问题。

[板书](二)二氧化硫

[展示]一瓶盛满的二氧化硫集气瓶

[问]二氧化硫什么颜色?什么状态?有什么气味?

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问]二氧化硫在水中的溶解性怎样呢?

二氧化硫易溶于水。

[板书]1、物理性质: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比空气重、容易液化、易溶于水的气体。

[过渡]刚了解SO2的物理性质,下面重点研究SO2的化学性质,看看他到底有什么秘密?

[板书]2、化学性质

[引导]请大家从理论上及已有的知识推测。如前面第一章学习过物质的分类,SO2属于什么氧化物?分析SO2的化合价,结合第二章的氧化还原知识进行思考。

酸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酸;可以跟碱或碱性氧化物直接反应;

具有氧化性、还原性,因S的化合价为+4价。

[引导]非常好,那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投影]二氧化硫可溶性的视频

实验现象:试管中的水面上升,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变红。

实验结论:SO2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显酸性。

[板书](1)酸性氧化物------亚硫酐

①二氧化硫与水反应:SO2+H2OH2SO3(亚硫酸)

[讲]H2SO3是一种不稳定的二元弱酸,有强还原性,弱氧化性。

[引导]通过现象,可以得出二氧化硫的水溶液呈酸性。但H2SO3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硫,对于这样的反应,在同一条件下,能同时向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我们称它为可逆反应。

[板书]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可逆反应。

[问]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与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这二个反应是可逆反应吗?

不是,条件不同

[引导]二氧化硫与碱的反应怎么样呢?(为操作方便,是加进亚硫酸。)

[板书]②二氧化硫与碱的反应

SO2+2NaOH==Na2SO3+H2O;SO2+NaOH==NaHSO3

[SO2+2NaOH==Na2SO3+H2O;Na2SO3+H2O+SO2==2NaHSO3]

[思考与交流]能否与石灰水反应?有什么现象?方程式如何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SO2,起初会看到沉淀,继续通入,沉淀消失

SO2+Ca(OH)2==CaSO3↓+H2O;

SO2+Ca(OH)2+H2O==Ca(HSO3)2

[SO2+Ca(OH)2==CaSO3↓+H2O;CaSO3+H2O+SO2==Ca(HSO3)2]

[问]能不能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鉴别SO2与CO2?

不能

[板书]③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O2+CaO==CaSO3

[讲]利用这点性质,我们可以解决含硫矿物燃料燃烧排放SO2的问题,可以把生成的SO2最终转化为石膏,称之为钙基固硫

[过]二氧化硫中的硫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板书](2)二氧化硫的氧化性:SO2+2H2S===3S↓+2H2O

[讲]将SO2与H2S气体混合后可看到混浊

[讲]SO2具有很强的还原性

[板书](3)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①与卤素单质反应:

SO2+Br2+2H2O=H2SO4+2HBr

SO2+Cl2+2H2O=H2SO4+2HCl

[讲]SO2不仅能与卤素单质发生反应,而且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板书]②与某些强氧化剂的反应:

2KMnO4+2H2O+5SO2===K2SO4+2MnSO4+2H2SO4

[讲]紫色的酸性KMnO4溶液褪色或变浅。但这并不是SO2的漂白性所起的作用,是它们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漂白是对于有机色质来说,卤水与酸性KMnO4不是有机色质。

[过]SO2除了可以被溴水、酸性KMnO4溶液氧化外,还可被HNO3、氯气、氧气等强氧化剂氧化。如工业上生产H2SO4就可以用到以下反应。

[板书]③SO2的催化氧化

2SO2+O22SO3

[讲]SO3是无色固体,熔沸点都很低。与水反应生成硫酸,是硫酸的酸酐,典型的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和强氧化性。

[投影]实验视频:SO2的漂白性。

实验现象:品红溶液褪色,再加热,颜色又复原。

(品红溶液是一种有机红色染料)

[讲]SO2有漂白作用,但漂白后的新物质不稳定,易恢复。

[板书](4)漂白性

[投影]SO2能跟某些有色物质化合而生成不稳定的物质,该物质易分解恢复为原有色物质

[讲]在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是SO2的漂白性与氯气和活性炭不同,SO2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

[投影小结]常见漂白剂及其原理比较

[过]我们研究物质的性质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应用它,SO2的这些性质决定有哪些用途呢?请大家总结并回答。

[讲]SO2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用处,工业上常用二氧化硫来漂白纸浆、毛、丝、草帽辫等,此外,二氧化硫还用于杀菌消毒。但它的危害性也非同小可,二氧化硫和某些含硫化合物的漂白作用也被一些不法厂商非法用来加工食品,以使食品增白等。食用这类食品,对人的肝、肾脏等有严重损害,并有致癌作用。

[板书](5)用途:制H2SO4;作漂白剂;杀菌,消毒

[问]关于酸性氧化物,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CO2,那么SO2与CO2有哪些异同呢?

[投影小结]

相同点:都是无色气体且密度大于空气;均为非电解质;都是酸性氧化物

不同点:SO2有刺激性气味,有毒;SO2能使品红退色

[思考与交流]如何鉴别SO2和CO2呢?

鉴别SO2用品红溶液,看是否褪色,

鉴别CO2用澄清石灰水,看是否有沉淀生成

但需要注意的是,当SO2中混有CO2,不影响对SO2的鉴别

但当CO2中混有SO2时,则需要除去SO2

[思考与交流]如何除去CO2中的SO2呢?

可通过足量溴水(氯水)或酸性KMnO4溶液或饱和NaHCO3溶液(目的是吸收SO2),再通过品红(目的是验证SO2是否被除尽)

[过]根据SO2的性质以及以前学习过的气体制备知识,设计一下SO2在实验室取的装置。

[板书](6)SO2的实验室制法

①反应原理:Na2SO3+H2SO4===Na2SO4+SO2↑+H2O

②制备装置:固体和液体不加热制备气体的装置

3净化干燥装置:盛放浓硫酸的洗气瓶

4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NaHSO3溶液

5检验: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湿润的品红试纸---褪色

6尾气处理:用NaOH溶液和倒扣漏斗装置防倒吸

[过]虽然SO2在实际中有一定的应用,但因SO2是有毒气体,是主要大气污染物之一,当空气中含大量SO2,对环境危害极大,请大家观看有关视频。

[板书](7)SO2的污染

[讲]SO2的主要危害是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而且是酸雨的主要成分

[板书]酸雨:空气中SOX和NOX随雨水下降成为酸雨,pH<5.6

[讲]由于溶解了二氧化碳的缘故,正常雨水的pH值在5.6左右,然而,当空气中大量N和S的氧化物随雨水降落下来就会使得雨水的pH值小于5.6而形成酸雨。

[讲]SO2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燃烧,含S矿石冶炼等工业废气

[思考与交流]如何控制酸雨呢?大家有什么好办法

1、改善燃料种类,积极开发新能源;

2、对煤(其中含硫为0.3%-5%)进行处理,如选洗加工、综合开发、在煤中加入适量的生石灰、对排放的烟进行处理以回收SO2.

3、种植能够吸收SO2的有关树木(如臭椿、垂柳、柳杉)等;

[过]酸雨放置一段时间后,pH会降低,这是因为H2SO3被空气缓慢氧化成H2SO4而造成的,由此我们可知道,SO32―会被空气缓慢氧化成SO42―,但是SO2被氧化成SO3却需要很高的条件,生成的SO3是硫酸的酸酐,是一种无色易挥发的固体

[板书](三)三氧化硫

1、物理性质:又名硫酸酐,是一种无色易挥发的晶体,溶沸点都很低。

2、化学性质:具有酸的氧化物的通性,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问]那么SO3的通性表现在哪几方面呢?

[投影小结]

(1)与水反应:SO3+H2O==H2SO4(放出大量的热)

(2)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O3+CaO==CaSO4

(3)与碱反应:SO3+Ca(OH)2==CaSO4+H2O

[过]最后,请大家阅读资料卡片,让我们拓展视野,一同来了解一下硫化氢的知识。

[讲]给大家读一段资料:敦煌石窟是我国也是世界的艺术宝库。敦煌壁画是艺术珍品,但令人奇怪的是,美丽的飞天的脸为什么都是黑的呢?经调查研究,这是自然界中H2S搞的鬼。原来壁画是用碱式碳酸铅做白色颜料,用PbO做颜料。本来飞天的脸都是白的,但日久天长,空气中的H2S跟Pb反应,生成黑色的PbS,所以飞天的脸都是黑的。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家具涂上白漆后,显得明亮洁白。但一两年后变得棕黄了,时间再长又变得棕黑了,原因是有些白漆是用PbCO3做颜料,空气中H2S跟油漆中的PbCO3反应生成棕黑色的PbS。

[讲]以上资料中提到的H2S究竟是一种什么气体?下面的时间我们来研究H2S的知识。

[板书](四)硫化氢

1、H2S的物理性质: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有剧毒。

2、实验室制法:

由强酸制弱酸的原理

FeS+H2SO4==FeSO4+H2S↑

FeS+2HCl==FeCl2+H2S↑

FeS+2H+==Fe2++H2S↑

[问]由实验原理,我们可知,制取H2S应采取什么样的装置呢?

固、液混合,不加热,可选用和H2、CO2相同的装置

也可用启普发生器。

[讲]但在制备气体之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问]那么收集装置是什么样的呢?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H2S,理由是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

[问]H2S气体有剧毒,造成大气污染,那么尾气吸收试剂应用什么呢?能用H2O吗?

H2S是酸性气体,应用碱液吸收,不用H2O是因为H2S在H2O中的溶解度小。

[投影]资料卡片------常用干燥剂

酸性:浓硫酸、硅胶、P2O5

碱性:NaOH、碱石灰(CaO、NaOH)

中性:CaCl2、Na2SO4

但CuSO4只能证明有水存在,却不能大量吸收水

[问]要制得干燥的H2S应怎么办?

H2S是酸性、有强还原性的气体,可选用P2O5和中性干燥剂。

[问]如何验满呢?

[板书]用湿润的Pb(CH3COO)2试纸

Pb(CH3COO)2+H2S==PbS↓+2CH3COOH试纸变黑

[问]下面我们可利用课前制备的H2S气体,研究一下H2S气体的化学性质

[板书]3、化学性质

[思考与交流]请大家分析H2S中S元素的化合价,并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来推测其化学性质。

H2S中S显-2价,是S的,故在发生氧化还原作用时只显还原性。

[视频实验]在导管口用火点燃H2S气体,观察完全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然后用一个蒸发皿靠近火焰现象,皿底部附有淡粉末。

[问]由此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1)可燃性

[讲]H2S燃烧的产物与O2用量有关,当O2充足时,H2S能完全燃烧而以出淡蓝色火焰,并生成H2O与SO2。

[板书]2H2S+3O22H2O+2SO2

[讲]当火焰罩上蒸发皿时,有淡粉末出现时,是由于H2S不完全燃烧生成S之故。

[板书]2H2S+O22H2O+S

[思考与交流]请大家分析上述两反应,讨论出H2S与O2按不同比例混合时的氧化产物

[过]由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H2S具有还原性,可被O2氧化为SO2或S,那么能否被具有氧化性的卤素单质所氧化呢?

[问]碘水、溴水、氯水能将H2S氧化吗?氯、溴、碘、硫的氧化性顺序如何呢?

[板书](2)还原性:H2S+X2==2HX+S↓(X=Cl、Br、I)

[投影小结]单质氧化性:Cl2>Br2>I2>S

离子还原性:Cl―

[小结]事实证明,H2S是一种较强的还原剂,可被O2、卤素单质、SO2、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等强氧化剂氧化。

[讲]H2S除了有强还原性外,还有不稳定性,即在较高温度时易分解为H2和S,其稳定性弱于S的同族元素O所形成的氢化物H2O

[板书](3)不稳定性:H2SH2↑+S

[过]H2S气体溶于水时,可得氢硫酸,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讨论它的性质。

[板书](4)H2S气体的水溶液----氢硫酸

[讲]氢硫酸是一种易挥发的二元弱酸,其酸性比碳酸还要弱,具有酸的通性。

[思考与交流]现有氢硫酸(H2S)、亚硫酸(H2SO3)、亚硫酸钠(Na2SO3)三瓶溶液,它们在空气中易变质。

(1)分析变质的原因

均有强还原性,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2H2S+O2==2S↓+2H2O2H2SO3+O2==2H2SO4

2Na2SO3+O2==2Na2SO4

(2)设计实验证明是否发生变质

H2S:观察是否有浑浊

H2SO3:加BaCl2溶液,是否有白色沉淀

Na2SO3:先加盐酸酸化,再加入BaCl2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3)设计实验证明溶液已完全发生变质

H2S:加入硫酸铜溶液,看是否有黑色沉淀

H2SO3:加入品红溶液,看是否褪色

Na2SO3: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看溶液是否褪色

[总结]本节从硫单质的性质讲起,从S的-2、0、+4、+6价的价态对它的氢化物、氧化物及其对应的水化物和盐的氧化还原性进行了分析,重点学习了SO2的性质,使我们对酸雨的形成与防治有了一定的认识。

[自我评价]

1.在BaCl2溶液中通入SO2气体,溶液仍澄清。若将BaCl2溶液分别盛在两支试管,一支加HNO3,另一支加NaOH溶液,再通入SO2气体,结果两支试管均有白色沉淀。由此,下列结论合理的是()

A.BaCl2有B.两试管沉淀均是BaSO3

C.SO2有还原性,酸性D.升高PH,使SO2水溶液中SO32―浓度增大

2.下列实验能证明某无色气体为SO2的是()

A.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C.能使品红试液褪色,加热后又显红色

D.能使溴水褪色,再滴加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3.用1L1.0mol/L的NaOH溶液吸收0.8molSO2,所得溶液中SO32―,HSO3―

物质的量浓度之比约为()

A.2:1B.1:3C.3:2D.2:3

4.检验SO2气体中是否混有CO2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A.通过品红溶液B.通过澄清石灰水

C.先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D.先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5.能证明SO2具有漂白性的是()

A.SO2气体通入紫色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发现溶液紫色褪去

B.SO2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红色褪去

C.显红色的酚酞通入SO2后,红色褪去D.SO2气体通入溴水中,橙色褪去

课后小结

见教学过程。

课后习题

1.有关亚硫酸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亚硫酸是SO2的水溶液,显酸性

B.亚硫酸不稳定,容易分解为水和SO2

C.亚硫酸具有漂白性,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

D.亚硫酸对人体有害,所以用SO2漂白过的食品不能食用

2.某冶炼厂利用炼铜产生的SO2生产硫酸,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其原理是()

A.利用了SO2的水溶性,将SO2直接通入水中

B.利用了SO2的氧化性,将SO2直接通入水中

C.利用了SO2的氧化性,使其与O2反应而转化为SO3,再与水反应

D.利用了SO2的还原性,使其与O2反应而转化为SO3,再与水反应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一定是CO2

B.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无色气体一定是SO2

C.某酸性溶液经分析其中含有大量的S2-,SO3(2-)

D.用NaHSO3,Na2SO3与浓硫酸反应都可产生SO2

4..某氮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充分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若测得氮气

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则该氮的氧化物是()

A、N2OB、NOC、NO2D、N2O5

5.A、B是两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试根据下列实验事实填空。

(1)写出A~F各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F________。

(2)写出A、B跟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6.有A、B、C、D四种化合物,分别由K+、Ba2+、SO42-、CO32-、SO32-、OH-中的两种组成。

它们具有下列性质:

①A不溶于水和盐酸②B不溶于水但溶于盐酸并放出无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③C的水溶液呈碱性,与H2SO4反应生成A

④D可溶于水,与H2SO4作用时放出的气体E可使溴水褪色。试回答以下问题

(1)推断A~E的化学式:A.;B.;C.;D.;E.。

(2)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B与盐酸反应;②C与硫酸反应;

③D与硫酸反应;④E与溴水反应。

7.下图是实验室制SO2并验证某些性质的装置图,试回答:

(1)⑥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中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SO2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体。

(3)②中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SO2有_____________。

(4)③中现象是______________,证明SO2有__________性。

(5)④中现象是______________,证明SO2有__________性。

(6)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

见教学过程。

初三化学教案下载篇3

一、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材

本节课是化学高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

二、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学情

在物理课的相关学习中,学和生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一些金属制品,因此,学生对金属、金属材料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已有不同程度的认识。此前,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能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进行一些分析和总结。但由于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时承担责任的意愿和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三、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3)能区分生铁和钢,认识金属与金属材料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金属材料的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四、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辩证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法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内容。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通过教学,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认识知识到认识方法,由书本知识拓展到课外知识,教学活动层次逐步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的张扬,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兴奋的状态。

六、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学法

由于本课实验的探究的内容很多,学生的思维又特别活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中,会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取长补短,形成技能,培养合作意识,使创新能力逐步得到发展。

七、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教师讲授前面已学习了碳、氢、氧等非金属单质的知识,今天我们要研究另一类单质-金属。请同学们说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金属制品,并展示他们课前收集到的金属制品,如:铜钱、硬币、纪念章等,使学生感觉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并用多媒体播放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资料,请同学们讲出,还有哪些领域用到了金属制品,进一步突出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产生了解金属性质的探究欲。

新课讲授: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我们知道金属有很多用途,可为什么金属会有这么广泛的用途呢这是由它们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物理性质决定的。同学们想知道金属的性质吗

请学生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材料,尽可能多地探究出金属的物理性质。(教师可以预先设计一些试验步骤,并在多媒体上放映。)

学生分别取出铁丝、铜丝、铝丝。①用细砂纸打磨这些金属丝,用滤纸擦拭后,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②用力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③分别用小刀割一下;④分别用铁锤用力锤一下;⑤用手拿着金属丝的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另一端,试试它们能不能传热;⑥用电池、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

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介绍实验探究方法,同时进行师生评价。科学探究结束,让学生归纳出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大多数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常温下多数是固体,密度、硬度一般较大,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和延展性等。

多媒体展示物理性质图

教师指出:金属除具有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外,还具有各自的特性。如:铁、铝等大多数金属都呈银白色,但铜却呈紫红色,金呈黄色;在常温下,铁、铝、铜等大多数金属都是固体,但体温计中的汞却是液体……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熔点、硬度等物理性质差别也较大。出示几种金属的物理性质数据表,请同学们分析,留意导电性,密度,熔点,熔点最低,硬度金属是什么等)的物理性质。

初三化学教案下载篇4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

1、教师提问: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2、通过多媒体展示常见的标志。(找同学说一下这些标志的名称或者意义,并启发学生这些标志在国际上是否通用?)〔学生活动〕:观看屏幕并交流

〔教师提问〕:在我们变化无穷的化学世界里,对于同一个化学反应,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法。那么是否也有一种国际通用的表达方式呢?〔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不同的表示方法:

1、水→氢气+氧气(汉语)

2、微观图式

3、H2O→H2+O2

4、2H2O=2H2↑+O2↑

〔学生活动〕:对上述4种表达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化学方程式表达的优越性(简单方便,且国际通用),体会化学方程式书写的重要性,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授课

(一)、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教师提问:同学们分析比较一下,在这些表示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学生回答:第四种最好。理由是书写简单方便,而且能体现质量守恒。教师引导:像第四种表示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化学方程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需要同学们达到的目标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我们前面学习了化学式,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是化学式?那么仿照化学式的定义你能不能给化学方程式下个定义呢?

(二)、方程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及方程式表示的涵义学生活动:相互交流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教师启发:

1、你知道在方程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吗?(找同学回答教师补充)

2、同学们进一步分析通过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你能获取那些信息呢?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答案

1、反应物是水,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

2、反应条件是通电。

3、参加反应的水分子与生成的氢分子个数比是2:2:1。)教师补充: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一定存在着质量关系。同学们看电解水的方程式每两个水分子通电后生成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根据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我们可以求出参加反映的水和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所以方程式还能表示第三个意义即表示各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涵义

(三).探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步骤

教师启发: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确实体会到用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信息,而且便于国际上交流,书写又方便,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写方程式呢?同学们比较一下电解水的符号表达式和方程式有哪些不同?〔教师活动〕:H2O

H2+O2

多媒体展示:2H2O2H2↑+O2↑

学生活动: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并交流教师提问:

1、为什么要将箭头改成等号。(因为在方程式中左右两边的原子个数相等)

2、向上的箭头是标在什么位置?(生成物中、气体的后面)

教师讲述:状态符号是标在生成物中,当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应该在该气体的化学式的右边标上向上的箭头。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参加反应,则在生成物中有气体产生也不用标向上的箭头。

在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如果有不溶性的固体生成时需要标上向下的箭头。比如往澄清的石灰水中通二氧化碳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反映有不溶于水的固体产生,因此就要在该物质的后面表上向下的箭头。

当生成物只有一种物质不需要标向上或者向下的箭头。

3、为什么要在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数字?(学生回答:为了保证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保持不变。教师导出:书写方程式的第一个原则: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多媒体展示书写原则教师活动:让学生尝试配平P+O2提问学生的配平情况,并讲述是怎样配平的。根据学生的配平情况讲五氧化二磷改写成二氧化磷讲述方程式书写的第二个原则: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凭空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式和化学反应。

教师讲述:在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数字这个数字叫做化学计量数。这一过程叫方程式的配平。这也是我们书写化学方程式最关键的一步,配平的原理就是在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计量数,使式子左、右两边的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数目相等,体现质量守恒定律.下面大家看大屏幕,我们一起配平这一反应。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最小公倍数法的配平方法,向学生说明其要点,并提供找元素的秘诀:两端各出现一次且原子数目较大的元素。教师讲解:配平时应该注意三点:a.不得更改化学式。b.化学计量数不能为分数。c.化学计量数互为最简整数比。

三.概括总结,促进知识迁移:

教师启发:下面请同学们思考:给你一个化学反应我们应该怎样写出它的方程式呢?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并交流。

多媒体展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及韵语口诀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四.知识应用,获得信息反馈

〔学生活动〕:进入“风采展示”环节。将全班分为

1、

2、3三个组,进行“幸运步步高”的比赛,比赛共分为三轮。奖品分别为颜色各异的氧原子、氢原子和水分子模型。

第一轮:幸运抢答指出并改正下列化学方程式中的错误

①Mg+O2MgO2②H2O2

H2+O2↑

③C+O2↑CO2↑④2KClO3+MnO2=2KCl+3O2↑

〔学生活动〕:根据比赛内容,总结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第二轮:争分夺秒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Fe+HCl-FeCl2+H2↑②Al+O2CO2+H2O第三轮:小试牛刀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

②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五.反思评价,巩固学习成果〔多媒体展示〕①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②在探究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和不足?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学交流彼此的体会。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较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英国学者贝尔纳指出:如果学生不能够以某种方式亲自参加化学发现的全过程,就绝对无法使他充分了解现有化学知识的全貌。因此,本节课学生以学习主体和探究活动主人的身份参与整个学习过程,通过探究性学习,他们不仅学到了化学知识,还能初步掌握探究化学的方法。整节课中用头脑风暴法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3个学习任务进行小组讨论,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弥补知识缺陷。最后的风采展示环节,在奖品的鼓励下更让学生体现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乐趣。

初三化学教案下载篇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化学式的概念及含义。掌握一些简单物质的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理解化学式前和

2、知道并初步学会应用常见元素、原子团、化合价。

3、知道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初步掌握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化合物中各元素

4、结合对物质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你的科学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化学式的写法、读法、化学式的意义。

2、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3、根据化学式的有关计算。

三、教学准备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讲授新课]

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也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这就是化学式,要学会化学式的书写方法,理解其涵义,并能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推求实际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掌握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板书)一、什么是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2、意义(以H2O为例)

①表示一种物质:水

②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③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

④表示物质的分子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2H2O表示2个水分子。

(思考)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不同,因为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注意)

1.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才有化学式,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也就没有化学式。

2.有些物质的化学式也是它的分子式。分子式是化学式中的一种,只有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时,这种物质的化学式又叫分子式,实际上许多物质并不是由分子构成的,这些物质也就没有分子式。

(讨论)符号H、2H、H2、2H2各具有什么意义?

3、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小结)

(1)单质:

①用元素符号表示:金属(铁Fe、铜Cu等)、固态非金属(如碳C、磷P等)、稀有气体(氦He、氖Ne等)

②双原子构成的分子:如氢气H2、氧气O2等。

(2)化合物(只研究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①写法:a.氧化物:如CuO、P2O5,“氧在后”。

b.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NaCl、ZnS,“金左,非右”。

(注意)1.化学式中原子个数为1时,“1”不标出。

2.化学式中右下方的小数字一般为最简整数比。

②读法:一般从右向左读作“某化某”,例如:ZnS读作硫化锌。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如Fe3O4读作四氧化三铁。

(思考)物质的化学式是否随物质的状态而改变?

(小结)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与该物质的状态无关。例如:水和冰的化学式都为:H2O。

第二课时、化合价:

(教师讲解)实验测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及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如不是这个数目之比,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在化学上,就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学生看书):P80表4-6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1、化合价有几种?是哪几种?

2、在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显几价?氢元素通常显几价?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

3、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几?

4、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几?

[活动与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比赛,看水记得多,记得准〉

2、试着编写能帮助记忆的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

(展示同学们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

(教师讲解)同学们,掌握了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之后,就应用化合价来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例题]已知磷为+5价,氧为-2价,写出磷的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

(解)(1)写出组成化合物的两种元素的符号,正价的写在左边,负价的写在右边。PO

(2)求两种元素正、负化合价绝对值的最小公倍数。5×2=10

(3)求各元素的原子数:原子个数=最小公倍数/元素化合价的绝对值

P:10÷2=5O:10÷5=2

(4)把原子数写在各元素符号的有下方,即得化学式:P2O5

(5)检查化学式,当正价总数于负价总数的代数和等于0时,化学式才算是正确的。

(+5)×2+(-2)×5=+10-10=0

答:这种磷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P2O5。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已知氧元素为-2价,计算二氧化硫里硫的化合价。

[活动与探究]写出溴化钠、氧化钙、氧化铝、二氧化氮的化学式。

(教师讲解)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一般读作某化某,如:NaCl读作氯化钠。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如:CO2读作二氧化碳。

[活动与探究]读出以下化学式的名称:

MnO2、CuO、SO3、KI、MgCl2。

三、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教师讲解)根据化学式我们可以做某些计算。本节主要研究根据化学式式的.计算。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如何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1、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

[例1]计算H2O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释)∵H2O中有两个H原子和一个O原子

∴应计算两个H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一个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解:H2O的相对分子质量=2×1+16×1=18(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为1,一般不写出)

[例2]计算2H2O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2H2O的相对分子质量=2×(2×1+16)=36

(活动与探究):计算3HNO3、NH4NO3、(NH4)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

(教师小结)纠正错误

(教师讲解)如何计算水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2、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

[例1]计算H2O中H、O元素的质量比。

(解释)在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就是元素的原子量之比。

解:H:O=2×1:16×1=2:16=1:8。(化为最简整数比)

[例2]计算CO2中C、O元素的质量比。

解:C:O=12×1:16×2=12:32=3:8

(活动与探究):计算HNO3、NH4NO3、(NH4)2SO4含各元素的质量比。

(教师小结)纠正错误

(教师讲解)如何计算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3、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质量分数又称为质量百分含量)

[活动与探究]计算HNO3、NH4NO3、(NH4)2SO4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教师小结]纠正错误,指出注意的问题

注意:上式中2N所表示的含义为NH4NO3分子中有两个N原子,不能写成N2,N2的含义为一个氮气分子,NH4NO3分子中无氮气分子。

作业:课后习题

课后记:本课题内容丰富,容量很大。教学时特别要循序渐进,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才能受到好的效果。

六、板书设计:

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

定义宏观:表示这种物质,可知组成物质的元素

意义:微观:表示该物质一个分子,可知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

化学式量:①各原子个数比②待续…③待续…

书写:

读法:

①表示原子间化合时的数目

②化合价有正负

化合价③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

④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

七、教后反思:

八、效果检测:

1.2CO2表示()

A.2个二氧化碳分子B.2个碳原子和4个氧原子

C.2个碳原子和2个氧分子D.2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

2.五氧化二氮的化学式为()

A.502NB.05N2C.N205D.N502

3.下列物质化学式错误的是()

A.Mg0B.A10C.Ca(0H)2D.Na2CO3

4.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表示

(1)2个钙原子_______(2)4个氢原子_________(3)4个二氧化硫分子________

(4)氢元素___________(5)氧气_______________(6)氯化钾________________

(7)五氧化二磷________(8)2个氮分子___________

5.某化合物化学式为NanRO2n,其中R的化合价为+3价,则n的值()

A.1B.2C.3D.4

6.市售的某种含氟(F)牙膏中有一种化学药物的化学式为Na2FPO3,已知F为-1价,则P元素的化合价为()

A.+5B.+3C.+1D.-3

7.为分析某可燃物的成分,将该可燃物2.3g与足量的氧气反应,经测定生成物中只含有4.4g二氧化碳和2.7g水,此可燃物中一定含有哪些元素?

初三化学教案下载篇6

教学目标:

1.物质的溶解性

2.固体的溶解度及温度对它的影响

3.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4.气体的溶解度及压强、温度对它的影响

教学重点: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过程:

[复习]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饱和溶液要在哪两个条件下讨论才有确定的意义;

3.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若该溶液不饱和,怎样才能使它变成饱和溶液。

[引言]

我们已经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不同。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讨论]

根据生活经验,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讲述]

在很多情况下,仅仅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够的,人们需要精确地知道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质,这就要用到溶解度这个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分析]

条件:一定温度下;

标准:100克溶剂里;

状态:饱和状态;

本质:溶质的质量;

单位:克。

[举例]

在20。C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我们就说氯化钠在20。C时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克。又如:在20。C时,氯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是7.4克,那就表示在20。C时,100克水中溶解7.4克氯酸钾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初三化学教案下载篇7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钠的物理性质、结构及用途

2.掌握钠的化学性质、存在和保存方法

3.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存在、保存和用途的思维方法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化学美

二、教学重点:

钠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品

学生实验用品:钠、酚酞、小刀、镊子、滤纸、烧杯、玻片、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等

教师演示用品:钠、酚酞、玻璃钠柱、锥形瓶、漏斗、导管(带尖嘴)、大头针、小灯泡、导线、电源、电极等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有一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的活泼金属,由于它们的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可溶于水的强碱,因此,又将它们统称为碱金属。

[板书]第二章碱金属

[设问]碱金属的家庭成员都有哪些呢?(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后回答,并写出其元素符号)

[过渡]本节课我们就来讨论碱金属中具有代表性的金属——钠。

[板书]第一节钠

[学生实验]请用镊子从你们桌上的试剂瓶中取出一小块钠,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液体(注意:不可用手接触),放在玻片上,用小刀切割,并仔细观察新切面的颜色(把切下的一小块钠留在玻片上)。

[设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钠的哪些性质?(钠的新切面呈银白色,有金属光泽,能用刀切,说明钠的硬度小)

[板书]一、钠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硬度熔点密度导电性

[展示]用玻管截取的钠的样品。

[演示]钠的导电性实验。把电极两端插入瓶里的金属钠中,接通电源,可以发现串联在线路上的灯泡发亮,提起电极,灯泡熄灭。(说明钠的导电性很强)

[学生实验]观察留在玻片上钠新切面颜色的变化(钠表面变暗,失去光泽。)

[设问]为什么在密封的玻管内的钠能保持光亮的银白色,而我们刚才切割的钠却不能呢?(玻管隔绝空气,刚切割的钠却与空气充分接触,说明钠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了反应)

[板书]二、钠的化学性质

1.钠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

[讲解]Na在常温下可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Na2O,纯净的Na2O是一种白色粉末

[教师]请大家写出钠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4Na+O2====2Na2O(白色固体)

[思考]一块钠如久置在空气中会发生哪些变化?

[教师]下面我们改变钠与氧气的反应条件,观察现象是否同上。

[学生实验]切一小块钠用滤纸吸干表面液体,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请一个同学描述所看到的现象,其他同学补充](钠首先融化成球状,然后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

[现象分析]钠融化成球状说明什么?(钠的熔点低)生成淡黄色固体说明在加热时钠与氧气生成了一种与氧化钠不同的物质,这种物质是过氧化钠(Na2O2)。

2Na+O2=△===Na2O2(淡黄色固体)

[思考]根据Na与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条件,分析比较Na2O与Na2O2的稳定性。

[结论]Na2O2比Na2O稳定。

[讲解]钠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现象,生成了不同的产物。

[设问]钠除了能和前面所述的非金属单质O2反应外,还能和哪些非金属单质反应?

(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Na与Cl2的反应)

[讲解]另外,钠还可以和硫单质反应,甚至发生爆炸,生成Na2S。

[过渡]钠在空气里很容易燃烧,如果钠着火,能否用水来灭火?

[实验]向你们桌上盛水的小烧杯里滴入几滴酚酞,然后投入切下的一小块钠(注意钠块只要绿豆大小,不要用手接触金属钠),并盖上表面皿,观察发生的现象(浮、熔、游、红)。

[教师]请大家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1.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2.钠为什么会熔化成一个小球?

3.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游动?

4.滴入酚酞后溶液为什么会变色?

5.保存钠的无色液体是否是水?

[学生讨论及回答]

[教师]通过以上实验及讨论结果,请大家归纳出钠的性质。

[板书]2.钠与水反应

[讲解]由Na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可使酚酞变红可知,Na与H2O反应生成了碱,那么,反应生成的气体又是什么呢?

[演示实验]在锥形瓶中装满水和带有大头针、漏斗和导管的胶塞做Na与水反应的实验,并检验生成的气体。

[教师]由实验现象可知,钠与水反应还生成了H2。

[板书]2Na+2H2O====2NaOH+H2↑

[投影讨论]1.根据以上实验讨论及分析,你觉得钠的化学活性怎样?并与初中所学金属活动顺序表相比照。

2.分析上面各反应中,Na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能否从原子结构方面来说明?

[结论]1.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与金属活动顺序表相一致。

2.钠在上述反应中,化合价均由0价变为+1价,这是由于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之故,因此,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具有还原性,是一种强还原剂。:

[设问]通过对钠的性质的讨论,并参阅课本有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投影]1.钠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为什么?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质中?

2.怎样保存金属钠?为什么要这样保存?

3.钠有哪些用途?

[板书]二、钠的存在及用途

[学生回答,投影并板书]1.钠在自然界以化合态存在,主要存在于NaCl、Na2SO4等物质中,由于钠的性质活泼,所以须密闭保存,少量钠保存在煤油中。

2.钠的用途

a.制过氧化物

b.Na—K合金用做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c.制稀有金属如Ti、Ta、Ni等

d.制高压钠灯

[小结]钠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有着广泛的用途。

[布置作业]1.钠能否和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说出理由。

2.钠着火以后能否用水来灭火?

3.试分析钠在空气中久置所发生的变化及现象。

初三化学教案下载篇8

参加教学比赛能让一个教师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反思公开课教学,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都将是我今后教学中的宝贵财富。我有“三思”。一是“思得”,思考我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教学效果好,自我感觉较满意的环节。二是“思失”,思考我在教后感到缺憾,以期今后完善的环节。三是“思改”,希望通过有效的反思带来教学思维和方法的改进。通过本次比赛我有诸多>收获,也深深感到很多不足,现总结如下

(一)收获:

一、通过准备赛教,促进我对教材有更深、更新的理解和体会,比如:《乙烯》一节在以前的教学中都是讲三课时,而新课标要求一课时解决,这在以前是不理解的,但本次比赛严格要求适应新课程改革,在准备阶段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的认识与整合,重新理顺了教材的知识层次及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比如:教材重点讲乙烯的目的是想举一例以及其他,我们只需在讲乙烯同时引导学生应用同系物、同系列理论类比迁移,给学生留下思维空间,才能让学生探究式学习。这样教师讲解时就只需把乙烯“三性”讲清楚,时间也就可以压缩了。而烯烃的命名、同分异构等内容也完全由烷烃的命名和同分异构等内容来引领。再比如:本节课概念多,而概念是学科思想的框架,那么讲解时就要分清主次,理顺逻辑关系,尽量分散讲解,以便学生理解,真正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概念。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重点剖析加成反应的概念,用课件恰到好处地演示乙烯与溴单质加成的微观过程,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及时练习巩固,让学生获得有效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成功体验,之后就给出了聚合反应的概念,因为这一概念比较好理解,在学生体会后再根据定义看乙烯聚合的课件,利用直观思维理解聚合反应。顺势分析乙烯这样的小分子结构上的特点,再与加成反应嫁接起来,这样加聚反应这一难点得以突破。而且本次比赛过程中还有意外的收获:“生产”出了自己的教学产品,运用有趣的语言给学生总结出加聚反应的书写规律,不但好用而且与学生分享了教与学的快乐。

二、关注学生联系生活

在教材处理的过程中其实已经关注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尽量体会学生理解新知识的障碍,所以在学生做练习时不失时机的给于点拨,如:加成反应时断键在先,

结合在后,加聚反应书写时空出左右空间等。而且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写、动眼看、动情读、动口改、动耳听、动脑思,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整堂课很好的落实了师生对话(讲、问),生本对话(读书),及文本与生活对话(用途)。水到渠成,学以至用。

三、抓住载体德育渗透

本次比赛,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教材的德育点,以教材为德育载体,进行了环保教育、可持续发展及一分为二、普遍性寓于特殊性、量变引起质变等哲学思想的渗透。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启迪。

四、不足

1、本次课学生不熟悉,尽管一再调动,师生关系仍不是那么自然和亲近,课堂上问学生有没有问题时,学生不能敞开心扉,大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师生间没能彰显“心有灵犀”的默契。

2、时间关系,学生练习做的少,没出现讨论问题的最高潮,结尾也比较仓促。

初三化学教案下载篇9

弄清教学目标

1.了解根据化学实验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几种配平方法。掌握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的步骤和要点。

熟悉教材

一、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个原则

(一)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臆想捏造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化学反应和物质.

(二)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的原子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以铁燃烧为例)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第一步要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划一条短线.

Fe+O2——Fe3O4

第二步要配平化学方程式,也就是让化学方程式能体现出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反应前后要相等.

3Fe+2O2——Fe3O4

第三步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把短线改成等号.

3Fe+2O2Fe3O4

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因此,需要在化学方程式中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如点燃、加热(常用“△”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将条件写在符号的上方.

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明“↑”号;溶液中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气体生成物就不需注“↑”号.同样,溶液中反应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固体,固体生成物也不需注“↓”号.

问题全解

1.怎样配平化学方程式?

配平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在方程式左、右两边的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必须相等,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很多,初中阶段常用的有三种方法:

(1)最小公倍数法

该法是找出方程式两端各出现一次,且原子个数相差较多的元素,求其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配平P+O2——P2O5

上式各元素均只出现一次,但氧原子个数相差较多,故从氧元素入手加以配平.两端氧元素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10,所以,O2前配系数5,P2O5前配系数2,然后配得P前系数为4,方程式写作4P+5O22P2O5

(2)观察法

该法是从化学式比较复杂的一种物质入手,推求出各有关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式的系数,然后再推出其他物质化学式的系数.

例如:配平NH3+O2——NO+H2O

先确定配平的基准点,一般找出化学方程式中组成比较复杂的物质,将其前面的系数确定为1,本题中选定NH3为基准,并确定其系数为1.

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含有构成上述物质元素的其他物质化学式的系数,可以出现分数,本题中以1个NH3分子为基准,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别对N原子和H原子进行配平得1NH3+O2——1NO+H2O

最后确定其他化学式前的系数,并在方程式两边同乘以某数,使各系数变为最简整数,如本题在前面的基础上确定O2的系数,得1NH3+O2——1NO+H2O,方程两边同乘以4,得4NH3+5O24NO+6H2O,最后再检查确认即可.

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方法有许多,除了在此介绍的三种方法外,常用的还有待定系数法;若是氧化还原反应,还有氧原子得失守恒法等等,由于受篇幅的限制,这些方法只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地去了解和掌握.

2.怎样正确使用“△”“↑”“↓”等符号

(1)“△”号是说明某化学反应的发生需要“加热”

该符号表示一般的加热,相当于酒精灯所能达到的温度,所示温度范围在500℃以下,若某化学反应发生的温度超过了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则不能用“△”表示,通常以“高温”表示,“高温”是指1000℃以上,如CaCO3CaO+CO2↑,另外注意不要把“点燃”与“加热”混淆.点燃是指可燃物质与氧气或其他物质反应时,反应物预先加热燃烧或用火柴引燃的反应条件.

(2)“↑”“↓”是生成物的状态符号

这两个符号分别说明生成物以气体形式逸出和以固体沉淀形式析出.箭号只能标在化学方程式的生成物一边.个别同学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凡是气体都写上“↑”,下面我们辨认一下正确与错误的写法.

S+O2↑SO2↑

Ca(OH)2+CO2↑=CaCO3↓+H2O

当反应物中无气体物质,生成物中有气体物质时,生成物中的气体物质一般应标“↑”,如,2H2O2H2↑+O2↑

反应物中有气体物质,生成物中也有气体物质时,生成物中的气体物质不标“↑”,如,

C+O2CO2

当反应在溶液中进行时,其生成物中以固体沉淀形式出现(即溶液浑浊)的难溶物应标“↓”.如CuSO4+2NaOH===Cu(OH)2↓+Na2SO4

不是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不论生成物中有无难溶物质,均不标“↓”,总之,“△、↑、↓”等符号是化学方程式中的“解说词”,只有正确合理的使用,才能表达出它应代表的意义.

学习方法指导

不少同学认为书写化学方程式难,主要原因是:

(1)对元素符号、化学式的意义和书写规则理解不透,记忆不牢.

(2)没有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

(3)没有按步骤书写化学方程式.

(4)没有掌握好配平的基本方法.

[例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Mg+O2MgO2__________

B.2H2O22H2O+O2↑

C.2P2O54P+5O2

D.2HgO2Hg+O2↑

解:A中生成物化学式写错,应为MgO;B中催化剂应为MnO2;C中反应物、生成物左右两边颠倒了.

答案:选D

点拨:判断一个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否正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①是否按客观事实正确写出了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②是否配平.③是否正确反映出反应的必要条件及生成物的特征.

[例2]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点拨:本题考查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技巧,一般来说,初中阶段的氧化还原反应可利用夺氧失氧的原子个数来配平,如CO+O=CO2,一个Fe2O3分子中有3个氧原子,可与3个CO分子反应,生成3个CO2分子;Fe2O3失去3个氧原子,剩下2个铁原子,所以Fe前配系数2,有机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一般用观察法来配平,而分解、化合反应则一般用最小公倍数法.

[例3]镁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点燃后它既能在氮气中,也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已知镁在氮气中燃烧,化合成一种物质,其中氮元素化合价是-3价;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黑色炭粒和一种金属氧化物.试写出上述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3Mg+N2Mg3N2;2Mg+CO2C+2MgO

点拨:本题是一道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信息给予题,是中考考查的热点题型.解题的思路是先根据题中所给的信息,给合已学过的知识,推出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然后按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一般步骤书写.

拓展训练

利用信息加工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

书写一些不曾熟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过程,实际是对信息的加工过程,由于信息题大多数是由题干和若干问题两部分组成,其中题干给出一系列解题所要的条件、知识、启发性提示等.这就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题干、发现本质、寻求规律,进而完成旧知识在新情景中的正确迁移.

在这一过程中,往往需要将试题给定的条件与试题的问题目标建立起联系,而这一联系,就需要我们不断去搜寻,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讲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一个基本思路和方法.

如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由木炭、硫磺、硝石(KNO3)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爆炸时生成硫化钾、氮气、二氧化碳.

这类方程式的书写,只要直接根据试题所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名称,直接书写化学方程式即可,反应物为KNO3、S、C,生成物K2S、N2、CO2,即KNO3+S+C——K2S+N2+CO2利用观察法以K2S为基准,KNO3前系数为2,配平钾原子、氮原子,再配平氧原子,CO2前系数为3,最后配平碳原子个数,C前系数为3,配平之后,再按照步骤,写上条件、箭头,写作:2KNO3+S+3CK2S+N2↑+3CO2↑

写化学方程式是一件非常细致的工作,因此是学习化学的难点,总结许多成功者的经验归结为一、二、三、四:“一角二平三条件,四要瞄准放暗箭——↓或↑”,

“一角”指写化学式要注意角码,

“二平”指写化学方程式必须要配平,

“三条件”强调的是要在化学方程式的等号上下注明反应条件.

“四要瞄准放暗箭”这种说法是一种为了加强记忆而采用的诙谐语句,强调要在生成物的化学式右侧适当标出气体或沉淀的箭号,即↑或↓这是保证化学方程式完整性必不可少的一步.

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这样教学设计效果还算可以,但是还需反复训练才行。

初三化学教案下载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教学难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f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1)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

(2)氢气还原氧化铜

引入新课:(情景设计)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可

表示为:

2KClO3==2KCl+3O2↑

24514996

若()g()g48g

同理:C+O2==CO2

123244

若()g()g22g

讲解:这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质量比是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利用正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讲授新课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1:加热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多少克的氧气?

提问:怎样计算?(在引入的基础上学生回答)

讲解:解题步骤:设、方、关、比、算、答

设:设未知量

方: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配平)

关:找关系(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计量数的关系,然后再写出已知量与未知量质量关系,并写在化学式下面。

比:列出正确的比例式

算:计算正确答案(保留小数点一位)

答:

说明:书写格式

[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y………………(1)设

2KClO3==2KCl+3O2↑…………(2)方

24514996

…………(3)关

5.8gyx

…………(4)比

x=2.3gy=3.5g…………(5)算

答: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氧气2.3克…………(6)答

练习:若将[例题1]改为:实验室要制取2.3克的氧气。需分解多少克的氯酸钾?解题时在书写格式上应如何改动?

阅读:课本第99页[例题1、2],强调书写规范化。

讲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1、根据物质的组成,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实际是求各化学式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边化学计算数的乘积比是属于纯净物之间的质量比,因此在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除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必须准确无误外,在计算时还必须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2、注意解题格式的书写要规范化。

3、注意单位和精确度要求。

小结:三个要领:

1、步骤要完整;

2、格式要规范

3、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

1、准确书写化学式

2、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例题2:实验室用5g锌粒与5ml稀硫酸反应,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标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L)

分析:解题思路,特别强调为什么将(5—3.7)g锌粒的质

量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不能将5ml稀硫酸代入计算的原因。

板演:请一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做在本子上。

小结:指出板演中的问题并给予更正。

练习:课本第100页第1、2、3题

讲解:足量的涵义:适量(恰好完全反应的合适量)

足量

过量(反应后有剩余的量

总结:略

作业:课后作业:6、7、8题

教后:

第二课时:根据化学方程式简单计算课堂练习

1、等质量的锌、镁、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

A、Zn>Fe>MgB、Mg>Fe>Zn

C、Fe>Zn>MgD、Zn=Fe=Mg

2、现需6g氢气填充气球,需消耗含锌量80%的锌粒多少克?

3、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0g,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后,得剩余的固体物质13.6g,问:

(1)剩余的固体物质是什么?各多少克?

(2)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克?

4、某学生称量12.25g氯酸钾并用少量高锰酸钾代替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制取氧气,待充分反应后12.25g氯酸钾全部分解制得氧气4.9g,则该生所用高锰酸钾多少克?

5、实验室用5g锌粒跟5ml稀硫酸反应等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1L)(精确到0.01)

初三化学教案下载篇11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

实验探究

手段:

多媒体教学

实验准备:

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

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

(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认为怎样认为的?

2、讲授新课:

[实验3-2]品红溶于水

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

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

板书: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

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

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分子虽然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结论1:分子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探究活动1:

操作:1、在试管中加入蒸镏水,再加入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仍为无色

操作:2、在试管中加入浓氨水,再加入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变为红色

操作:3、将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12分钟。

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

结论2、分子在做不停的运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温度越高,运动的速度越快。

解释: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

(2)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活动探究2、酒精与水混合

操作:用100毫升的量筒分别量取100毫升水和酒精,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200毫升?

现象:100毫升酒精与100毫升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小于200毫升。

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结论3:分子之间有间隔。

解释:

(1)为什么物质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

(2)为什么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3)夏天自行车的气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

(4)铁路上的铁轨之间为什么留些空隙?

总结:略

作业:昌平练习册,课后习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识:

氨气、水、糖等物质都是由什么微粒构成?

2、情景引入:

提问:分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能不能再分割?如果能分割,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回答:分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的。

展示:水分子、氧气分子,氢气分子的模型。

3、讲授新课:

二、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板书)

讨论:

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2、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试分析在这个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学生讨论,选择学生代表来陈述讨论结果]

讲解:1、分子的观点(板书)

提问:物理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回答:物理变化的实质是没有新物质产生,发生变化的只是物质的状态和形状。

追问:这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

回答: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小结: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板书)

提问: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在这些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

回答:略

小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的物质的分子。(板书)

讨论:那么,根据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特征,我们应如何给分子下一个定义?

小结:由此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板书:分子的概念

2、原子的观点(板书)

展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实质。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

结论1: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结论2:原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结论3:化学变化的实质:

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那分子是不是一定比原子大?

讲解:尽管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只有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才比原子大。但毫无关系的分子和原子,则无法说谁大谁小。

总结:略

练习:课后习题

作业:昌平练习册

课后反思:

初三化学教案下载篇12

教育目标:

1、了解水的变化,知道水遇热会变成水蒸汽,遇冷会结冰。

2、能用语言表达已观察到的水的三态变化,引导幼儿体验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冰、电吹风等。

活动过程:

一、回忆水变成冰的过程。

1.小朋友,你们昨天把水放进冰箱里里吗?那你们今天看到放进去的水有什么变化吗?(结冰了)你们知道放进去的水为什么会变成冰吗?(幼儿说:放进冰箱里了)

冰箱里的温度很低,当水在温度降到0度的时候就会结成冰。

小结:原来水就是这样变成冰的。

2、你们说说水和冰有什么不同?(幼儿说、讨论)谁能来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水的流动的,冰是一块一块的。

3、水能变成冰,冰能变成水吗?(能)那你有什么方法能使冰变成水呢?(好朋友说一说)并请幼儿说

小结:小朋友都很聪明,想了很多方法使冰变成水,有的说可以用太阳晒、有的说可以用,原来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使冰变成水。

老师也想了很多跟你们不一样的方法,也能使冰变成水,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4、教师操作各种方法使冰变成水。

小结:我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能使冰变成水,其实太阳晒、开始泡、吹风机吹,用火烧这些方法都是在给冰块加热,原来冰块加热就能变成水。

二、水变气。

1、我们给冰块加热变成水,要是给水加热,水又会变成什么呢?(幼儿思考、交流)

小朋友都说了给水加热会变成什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教师操作将水加热(幼儿观察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小朋友,你们要仔细的观察热水壶,告诉老师你看见了什么?(水壶上面冒气了)水壶上面冒出来的.气就是水蒸气。

3、想想水为什么会变成水蒸气呢?(水经过加热就会变成水蒸气)

小结:原来给水加热就会变成水蒸气。

三、气变水。

1、水加热会变成水蒸气,那水蒸气还会变吗?那我们来看看吧!

出示镜子: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镜子摸起来怎样?(很光滑)但是摸起来还感觉是冷冷的。老师把水壶放在冒气的水壶上,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老师操作镜子放在冒气的水壶上面,引导幼儿观察。

2、小朋友,看看现在镜子上面有什么变化吗?(有水)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会有水?(水蒸气遇到冷就会变成水)

小结:水蒸气遇到冷就会变成水。

今天我们做了那么多的实验,知道水遇冷后能变成冰,冰加热后后变成水,水加热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后又会变成水,原来水是这样循环变化的。

四、游戏:我是变化的小水滴。

1、介绍游戏规则。

小水滴能变来变去,我们也来想小水滴一样变冰、变水、变蒸气,等下游戏开始的时候老师说“结冰”的时候小朋友就站起来不动,当听到“融化”,小朋友可以像流水一样在活动室里东流西窜,自由地做各种动作。到老师又发出“结冰”的信号时,互相靠近的孩子可以在一起立定不动,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表示结冰在一起。当老师发出“水蒸气”的时候,你们就轻飘飘地飞舞起来,飞出教室。

2、幼儿游戏。

初三化学教案下载篇13

一.教学内容:有机物专题

二.教学目标:

有机反应类型及特征

重点:有机物间的性质及相互转化关系

说明:

1、取代反应是指有机物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其产物一般为两种物质,能发生取代反应的物质有:烷烃、苯及其同系物、卤代烃、醇、羧酸和酯等,有时在题目中也会出现一些反应,符合取代反应的特征,也应归纳为取代反应。

2、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中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结合生成新的物质的反应,能发生加成反应的官能团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碳氧双键等,可以加成的物质有:H2、X2、HX、H2O和HCN等,极性分子和不对称烯烃发生加成反应时,应遵循马氏规则,即带负电荷部分总是加在含氢较少的碳原子上。在信息题中,往往还考虑醛与醛之间的加成反应生成羟醛类物质。

3、消去反应:有机物分子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物质(如:HX、H2O等)生成不饱和双键或叁键,如卤代烃和醇。

4、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有机物反应中,有机物加氧去氢的反应是氧化反应,有机物加氢去氧的反应是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如:有机物的燃烧;烯、炔等含双键、叁键等不饱和键的物质被酸性KMnO4等强氧化剂氧化;烯烃、醇、醛的催化氧化、烷烃的催化氧化生成酸等.都属于有机物的氧化反应.而含有不饱和键的有机物与氢气的加成反应都可以看成是还原反应.

5、聚合反应:聚合反应也可以分为两类,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小分子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生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按照其反应特征及产物类型可分为: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加聚反应: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化合物通过加成反应互相结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其产物中只有高聚物,无其他小分子物质,但生成的高聚物由于n值不同,所以一般为混合物,加聚反应的单体一般为烯烃、炔烃(二烯烃)、醛等含有不饱和双键或叁键的物质.缩聚反应是单体间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同时还生成小分子物质,这种反应的特点是生成的链节的组成与单体的组成略有不同,常见的缩聚反应有:生成聚酯的酯缩聚、生成蛋白质的肽缩聚、酚醛缩聚等.

6、显色反应:某些有机物跟某些试剂作用而产生特征颜色,如:苯酚遇三氯化铁溶液显紫色;淀粉与碘显蓝色;某些蛋白质遇浓硝酸显黄色等.

7、裂化:多碳原子的烷烃在高温或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可以把相对分子质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成相对分子质量小,沸点低的烃,从而提高汽油的产量和质量.

(三)有机合成路线的推导:

一般有三种:一是“直推法”;二是“反推法”;三是“直推法”和“逆推法”相结合的。比较常用的是“逆推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各种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官能团的引入与消去。醛基还原(也可称为与氢气加成)可得到醇羟基,醇羟基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可生成烯烃,烯烃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丙烯。则形成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反应类型有:加成(还原)、消去、加聚等反应类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与判断,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因此,在解题时要围绕结构不同加以分析。(1)问中1mol甲与足量金属Na反应生成1molH2,说明有两个羟基(醇羟基或羧酸羟基),又因为甲还能与NaHCO3溶液反应,故,原结构中含有一个醇羟基和一个羧酸羟基,则结构简式为:CH2(OH)CH2COOH;若甲能发生银镜反应,则说明甲中含有醛基,则其结构简式为:CH2(OH)CH(OH)CHO。

(2)乙分子中所有同类原子的化学环境相同,且不与金属Na反应,说明乙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都是等效的,且没有羟基的存在。具有对称性。故结构为:

(3)丙分子中碳与氧分别有两种化学环境,氢的化学环境相同,说明氢原子呈对称结构,而碳和氧原子则有两种排列方式,三个氧原子有两种排列方式,则必有一种是C=O双键,另一种为碳氧单键。由此可得结构为:<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这种材料可采用如下图所示的合成路线

(1)①该同分异构体的苯环上相邻的三个碳原子上都连有取代基。

②该同分异构体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银镜反应和水解反应,遇到FeCl3溶液显紫色。

答案:

【模拟】

1、有机物的正确命名为()

A、2-乙基-3,3-二甲基-4-乙基戊烷B、3,3-二甲基-4-乙基戊烷

C、3,3,4-三甲基己烷D、2,3,3-三甲基己烷

2、下列各选项中两种粒子所含电子数不相等的是()

A、羟甲基(-CH2OH)和甲氧基(CH3O-)B、亚硝酸(HNO2)和亚硝酸根(NO5、应用纳米新材料能给人民币进行杀菌、消毒。我国纳米专家王雪平发明的“WXP复合纳米材料”的主要化学成份是氨基二氯代戊二醛的含硅衍,它能保持长期杀菌作用。有鉴于此,35位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一份议案,要求加快将此新技术应用到人民币制造中去。若戊二醛是直链的,请你根据所学的推断沸点不同的氨基二氯代戊二醛的同分异构体可能有()

A、4种B、5种C、6种D、8种

6、有机物A和B,只由C、H、O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相同物质的量的A和B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相等,下列对A、B的判断错误的是()

A、A与B互为同分异构体B、A与B的分子组成相差n个“CH2”

C、A与B的分子组成相差n个“CO2”D、A与B的分子组成相差n个“H2O”

7、在由5种基团-CH3、-OH、-CHO、-C6H5、-COOH两两组成的物质中,能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有()

A、4种B、5种C、6种D、7种

8、按反应特征与产物的结构关系,有机反应大致可分为:取代反应、消去反应、加成反应三种,下列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A、C6H5CH2ClNaCN?D→C6H5CH2CNNaCl

B、C6H5LiCO2?D→C6H5COOLi

C、CH3CH2CHO+HCN?D&rarr高中地理;CH3CH2CH(CN)OH

D、CH3COOHC2H5OH?D→CH3COOC2H5+H2O

9、环丙烷的结构简式可表示为△,而环己烷因碳原子在空间排列方式不同,有两种空间异构体(如图)a为船式,b为椅式的结构,当环己烷的不同碳原子上连有两个重氢(D)原子时,包括重氢在六个碳环上位置不同与空间异构在内的异构体共有()

或NaOH的最大量分别是()

A、6mol;1molB、5mol;1mol

C、6mol;2molD、5mol;2mol

11、据最近的美国《农业研究》杂志报道,美国的科学家发现半胱氨酸能增强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免疫力,对控制艾滋病毒的蔓延有奇效。已知半胱氨酸的结构简式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半胱氨酸,属于a-氨基酸

B、半胱氨酸是一种两性物质

C、两分子半胱氨酸,脱水形成的二肽结构简式为:

D、HS?D?D?D可与NaOH溶液反应放出一种碱性气体

12、己烯雌酚是一种激素类药物,结构如下。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它易溶于有机溶剂

B、可与NaOH和NaHCO3发生反应

C、1mol该有机物可以与5molBr2发生反应

D、该有机物分子中,一定有14个碳原子共平面

13、我国科学者合成了许多结构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素、维生素B12等。叶绿素的结构如下图。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叶绿素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B、在一定条件下,叶绿素能发生加成、水解、酯化等反应

C、叶绿素不属于芳香族化合物

D、叶绿素分子中含有两种类型的双键

14、将和请你评价若用上述方法制取乙醛存在哪些不足(写出两点)。

II、某课外活动小组利用下图装置进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并制取乙醛,图中铁架台等装置已略去,粗黑线表示乳胶管。请填写下列空白:

(1)甲装置常常浸在70~80℃的水浴中,目的是。

(2)实验时,先加热玻璃管乙中的镀银铜丝,约1分钟后鼓入空气,此时铜丝即呈红热状态。若把酒精灯撤走,控制一定的鼓气速度,铜丝能长时间保持红热直到实验结束。

①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是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控制鼓气速度的方法是,若鼓气速度过快则会,若鼓气速度过慢则会。

(3)若试管丁中用水吸收产物,则要在导管乙、丙之间接上戊装置,其连接方法是(填戊装置中导管代号):乙接、_______接丙;若产物不用水吸收而是直接冷却,应将试管丁浸在_____中。

16、在有机物分子中,若碳原子连接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该碳原子称为不对称碳原子(或手性碳原子),以__C表示。具有手性碳原子的有机物具有光学活性。

(1)下列分子中,没有光学活性的是,含有两个手性碳原子的是。

A、乳酸?DCHOH?D?DCHOH?DCHOH?D?DCHO

D、核糖,它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属于多羟基醛,且分子中只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异构体有数种,请写出它们的结构简式,并标出手性碳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已知:①R?D?D

②苯环上原有的取代基对新导入的取代基进入苯环的位置有显著影响。

以下是用苯作原料制备一系列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图:

(1)A转化为B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苯→①→②”省略了反应条件,请写出①、②物质的结构简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在苯环上的二氯代物有种同分异构体。

(4)有机物的所有原子(填“是”或“不是”)在同一平面上。

18、在烃的分子结构中,若每减少2个氢原子,则相当于碳碳间增加一对共用电子对。

试回答:

(1)分子式为CnH2n2的烃分子中碳碳间共有电子对数为_。

(2)分子式为CnH2n-6的烃分子中碳碳间共用电子对数为_____。

(3)Cx可看做是烃减氢后的产物,若某物质分子中碳碳间的共用电子对数为160,则符合该条件的碳单质的分子式为;符合该条件的单烯烃的分子式为。

(4)目前,化学家们已经找到十余种富勒烯家族的Cx,它们分子结构中都有由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构成的封闭的凸多面体,C60就是其中的一种富勒烯,其结构如图所示。第(3)小题中的Cx也是其中一种富勒烯,则第(3)小题Cx结构中五边形和六边形的个数分别是____________和。(提示:欧拉定理:顶点数面数-棱数=2)

19、软性隐形眼镜可由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制成超薄镜片,其合成路线可以是:

已知⑴2CH3CHO2H2O

②控制甲中单位时间内的气泡数带走过多热量,难以保证反应所需温度反应放热太少,不能达到反应所需温度

(3)ba冰水

16、

(1)B;C

(2)A、B、E

17、

(3)6(4)不是

18、(1)碳成键电子数有4个,所有碳成键电子总数减去与氢成键的电子数,剩余的电子数为碳碳成键的电子数:

(2)同理可计算:,C80;

又因单烯烃的通式为,

单烯烃的分子式为C160H320

(4)设五边形和六边形的个数分别为

解之得

19、

⑴CH2=CHCH3(CH3)2C(OH)COOH

⑵氧化消去

⑶CH2ClCH2Cl+2H2OHOCH2CH2OHCH2=C(CH3)COOHCH2=C(CH3)COOCH2CH2OHH2O

初三化学教案下载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即

①设未知量;

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

④列比例,求解;

⑤答题。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依题意找出已知量。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同时要k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题,较易的题目是运用数学的列比例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即设一个未知量,一个等式关系。中等偏难的题,往往要用到解二元一次方程,解三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计算过程难度并未增加多少,只是步骤多,稍微麻烦些。难度主要体现在如何设好多个未知数以及找出这些未知数之间"量"的关系式。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水平,加强化学计算的训练,以求达到熟练掌握解化学计算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且不涉及到单位的换算。计算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基础上的,包括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以及含义的基础上的,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计算结合起来。

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其中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要求学生对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掌握,如: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及配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作解题格式的示范,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辨证观点。本节课可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过程:

引入: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化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和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呢?本节课将要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投影:例一写出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出各物质之间质量比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2g硫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k二氧化硫。1.6k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________k二氧化硫,同时消耗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k。

讨论完成:

S+O2点燃SO2

323264

每32份硫与32份氧气完全反应,必生成64份二氧化硫。

32k64k

1.6k3.2k

学生练习1:写出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_____________。现有31k白磷完全燃烧,需要氧气__________k,生成五氧化二磷_________k。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又可由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求出未知物质的质量,此过程就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板书:第三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例2加热分解11.6k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k氧气?

板书: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24596

11.6k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245/11.6k=96/x

x=96×11.6k/245=4.6k

(5)答:答:可以得到4.6k氧气.

学生练习,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投影:

学生练习2:实验室要得到3.2k氧气需高锰酸钾多少k?同时生成二氧化锰多少k?

练习3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铜1.6k,需氧化铜多少k?

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讨论:1.化学方程式不配平,对计算结果是否会产生影响?

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不纯的已知量能带进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吗?

投影:例三12.25k氯酸钾和3k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生成多少k氧气?反应后剩余固体是多少k?

学生练习:同桌互相出题,交换解答,讨论,教师检查。

出题类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板书设计:

第三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2.加热分解11.6k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k氧气?

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24596

11.6k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245/11.6k=96/x

x=96×11.6k/245=4.6k

(5)答:可以得到4.6k氧气.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初三化学教案下载篇15

复习目标要求:

1、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

2、有关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3、气体溶解度与固体溶解度的区别

知识要点梳理:

溶解度

1.物质的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不相同,不同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相同.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不里的溶解度.例如,NaCl在20℃的溶解度为36g;表示的意义就是:在20℃时,100克水中溶解36克氯化钠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或者说,在20℃时,100克水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

(2)在理解固体溶解度概念时,要抓住的四个要点:

①“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每种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有一个对应的值,或者说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所以给出某固体物质的&39;溶解度时,必须标明温度。

②“在100克溶剂里”:溶解度的概念中,规定溶剂的质量为100克.

③“饱和状态”: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温度下,在100克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的最大值.

④“所溶解的克数”:表明溶解度的单位是“克”.

(3)溶解性粗略地、定性地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而溶解度精确地、定量地衡量溶解性的大小.如20℃时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见下表(S表示溶解度)

溶解度S>10g10g>S>1g1g>S>0.01gS<0.01g

溶解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不溶)

(4)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①溶质的性质;②溶剂的性质(见溶解性部分)③温度

在溶质和溶剂一定的情况下,温度是影响固体溶解度的重要因素.一般规律如下: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初三化学教案下载篇16

碳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概括。

在此反应中哪种物质得氧?发生了什么反应?具有什么性质?而另一种物质呢?

在此反应中碳得氧,发生了氧化反应,具有还原性。氧化铜失氧,发生了还原反应,具有氧化性。

听老师讲解

对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认识。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证明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性。

三.碳的还原性

1.C+2CuO △ 2Cu+CO2↑

属于什么基本反应类型?

2.C+CO2高温2CO

炼铁,介绍此反应的实际应用。

记录笔记

看多媒体播放的资料

理论应用于实际,了解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本节课知识重点。

整理笔记

及时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下列用途利用碳的什么性质?

1.木头电线杆或木桩在埋入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木头表面稍稍烤焦。这是为什么?

2.用煤取暖

3.用焦炭炼铁

思考并回答

巩固所学知识

评价学生的表现,与学生交流,提出希望。

学生谈心得体会

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及时总结与评价,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三化学教案下载篇17

一、教学目标

1.记住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主要的物理性质,能认识到氢氧化钠的腐蚀性、吸水性。

2.通过实验探究碱的性质,学会根据性质思考其用途的科学方法。

3.通过探究碱的性质的有关实验,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难点

根据实验归纳碱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教师播放虎门销烟纪录片,并提出问题,林则徐用的是什么物质来硝烟的呢?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呢?

学生回答林则徐用到了生石灰,整个石灰池烟雾滚滚,不断沸腾。

教师引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石灰池里又发生了哪些反应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第二节《碱及其性质》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活动天地2-3各取适量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分别放置在两个烧杯中,观察其颜色状态。

学生回答氢氧化钠为白色固体,氢氧化钙为白色粉末状固体。

活动天地2-3露置在空气一段时间后,再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的变化。

学生回答氢氧化钠逐渐开始溶解,氢氧化钙无明显变化。

教师总结氢氧化钠之所以暴露在空气中会溶解,是由于它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发生潮解。根据这个性质,同学们说一说存放氢氧化钠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学生回答应该存放在干燥地方并密封保存。

学生实验向两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少量水,振荡,观察它们的溶解情况。用手触摸烧杯外壁。

学生回答氢氧化钠基本全部溶解,烧杯外壁有些烫手;氢氧化钙有一部分溶解,溶液呈混浊状态,烧杯外壁温度也明显升高。

教师演示把一根头发丝放入试管中,向试管里加入上述实验中得到的&39;氢氧化钠溶液,加热煮沸2-3min,观察头发丝的变化。学生回答头发丝被腐蚀了,已经不完整,像被烧过一样。

教师总结没错,氢氧化钠也像浓硫酸一样,有强腐蚀性,因此也被叫做火碱、烧碱、苛性钠等,对皮肤和衣服有一定的腐蚀性。

教师提问既然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那我们在使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回答一定要十分小心,不能与皮肤、衣物直接接触。

教师提问如果不慎接触到皮肤,那应该怎么处理呢?

学生回答如果不慎沾在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硼酸溶液。

教师提问上面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哪些问题呢?你能否归纳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有哪些性质呢?

学生回答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发生潮解,溶解释放出大量的热,有腐蚀性;氢氧化钙:也叫熟石灰或消石灰,微溶于水,溶解时放热,能腐蚀皮肤衣物。

教师引导氢氧化钙既然叫做熟石灰,那么生石灰是什么物质呢?

学生回答生石灰是氧化钙。

教师引导俗话说得好,生米可以煮成熟饭,那么生石灰可以转化为熟石灰吗?教师演示氧化钙溶于水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试着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环节三:巩固提高

现在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氧化钙,你认为哪一种物质适合做食品的干燥剂?

解析氧化钙。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

课后作业:课后思考碱还具有哪些性质?

四、板书设计

初三化学教案下载篇1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第二课时,通过上节课教学,学生知道了生活中常见的盐及主要用途,了解了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盐的某些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这节课主要探究学习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从《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化学学科自身特点可以看出:复分解反应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内容,它要求学生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条件及酸碱盐的溶解性;学会判断复分解反应类型;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

本课学习前学生已知道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和化合、分解、置换反应,但对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类型不能做出判断,从而产生疑问,因此,本课学习复分解反应,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似曾相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会缓解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紧张情绪,使学生保持轻松、良好的心态。而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又体现了复分解反应知识的层次性、系统性,渗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理念,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复分解反应作为化学用语中的“高层建筑”,既需要前面基础知识:元素符号、化合价及化学式书写等基本化学用语的辅助,也需要酸碱盐溶解性和复分解反应条件的支撑。所以,熟练准确的书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无论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还是今后化学的继续学习,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提升学生化学学习的综合素养也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说目标

依据课标、教材内容,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复分解反应,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一些常见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2、初步学会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

2、学会运用分类、比较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出反应规律,形成“复分解反应的概念”,通过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体会“复分解反应的条件”、“酸碱盐的溶解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增强了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灵活应用能力,初步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网络,感受到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深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三、说学情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化学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化学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要求,本课题的教学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

(1)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本课题所需的知识基础,如:盐的组成特点及常见盐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溶解性等,学生已经具备。但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反映的情况看,还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基础不扎实、知识不系统、应用不灵活,再加上我校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这些因素都直接制约着学生今后化学学习的提高与发展。因此,本课教学,应采取巩固完善、系统提高、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在回忆、比较、归纳等过程中形成有关复分解反应内容的学习思路和方法。

(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形象感悟和系统归纳是学好本课题的重要方法。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感悟;采用不同的习题练习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发生条件进行巩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归纳与综合应用能力,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系统建构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本课题所需的知识是将已学的内容进行归纳、延伸,所以,对基础知识应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交流回答,并给予相应的肯定评价,提高他们化学学习的自信心;对具有一定综合难度的问题,让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形成善于争鸣的学习氛围,积极引导他们合作交流、合作探究。使各类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提高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图片,引出盐的组成特点及化学性质,分析归纳熟悉的酸与盐、碱与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特点,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2、直观形象,突破重难点

初三的学生,已具有了一些理解感悟能力,为了能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学习器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度。通过flash动画,动态展示复分解反应概念中“相互交换成分”是如何进行的,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两个环节来突破重难点:

环节一,重点突破: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学生熟练书写常见酸与盐、碱与盐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播放flash动画,动态演示复分解反应概念中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

环节二,难点突破:学生结合已有的学习体会归纳出酸与盐、Na2CO3与Ca(OH)2、酸与碱发生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通过合作探究实验:NaOH能与CuSO4或FeCl3反应、NaCl与AgNO3、Na2SO4与BaCl2都能发生反应,并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有这些已知反应的生成物特点,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播放flash动画,从微观角度形象、动态地演示复分解反应发生所具备的条件,加深学生对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条件的判断,突破教学难点。

3、归纳总结

通过书写常见盐的化学方程式与置换反应的特点的比较,总结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归纳出复分解反应类型。

4、实验探究

通过CuSO4与NaOH、FeCL3与NaOH、AgNO3与NaCl、Na2SO4与BaCl2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碱与盐、盐与盐发生反应有沉淀生成,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了感性认识,将感性认识转化成理论知识,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必须要“尊重客观事实”、“化学知识以实验为基础”的道理,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认识。

5、拓展提高

通过教学设计中的具体练习,在巩固复分解反应相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系统与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

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体现了复分解反应知识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渗透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五、本课教学设计对我的启示

我认为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但是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也是师生相互教育的过程,更是教师自我教育反省的过程,在此才能发现自己的“弱点”,努力挖掘自己的“亮点”。

三:目标重难点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辩证关系。

重点的突出: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采用科学探究和分析归纳的教学方法。

目标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难点的突破: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准备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分析归纳的方式来学习。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内容。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设计意图:

通过教学,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认识知识到认识方法,由书本知识拓展到课外知识,教学活动层次逐步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的张扬,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兴奋的状态。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中来。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形成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五:说学习方法:

学法指导是教师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由于本课实验的探究的内容很多,学生的思维又特别活跃,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逐步得到发展。

这时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和见过部分金属,但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认识不够深刻。他们喜欢探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但知识面较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在实验探究方法、学习方法和总结知识的系统性、条理性等方面均有欠缺,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所以我准备让学生采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收集资料,整理归纳,小组讨论及交流分享等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流程

(一)设疑激趣

复习引入:我们已学习了碳、氢、氧等非金属单质的知识,今天我们要研究另一类单质──金属。接着利用多媒体介绍“铜是人类历最早使用的金属,而我国是最早使用铜器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商代就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时期就会冶铁和战国时期就会炼钢。由图片介绍马踏飞燕的来历:1969年,铜奔马在甘肃武威出土。1984年,定为中国旅标志。20__年“马踏飞燕”仿制品作为国礼送给美国总统布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然后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金属制品,并展示他们课前收集到的金属制品,如:铜钱、硬币、纪念章等,使学生感觉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的新课标教学理念。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资料,进一步突出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产生了解金属性质的探究欲。

实验探究

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我们知道金属有很多用途,可为什么金属会有这么广泛的用途呢?这是由它们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物理性质决定的。同学们想知道金属的性质吗?在激发学生兴趣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通过合作实验来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探究实验]请学生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材料,尽可能多地探究出金属的物理性质。(教师可以预先设计一些试验步骤)

学生分别取出铁丝、铜丝、铝丝。①用细砂纸打磨这些金属丝,用滤纸擦拭后,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②用力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③分别用小刀割一下;④分别用铁锤用力锤一下;⑤用手拿着金属丝的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另一端,试试它们能不能传热;⑥用电池、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

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介绍实验探究方法,同时进行师生评价。目的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并通过评价,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归纳总结:

科学探究结束,让学生归纳出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大多数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常温下多数是固体,密度、硬度一般较大,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和延展性等。多媒体展示物理性质图后,教师指出:金属除具有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外,还具有各自的特性。如:铁、铝等大多数金属都呈银白色,但铜却呈紫红色,金呈黄色;在常温下,铁、铝、铜等大多数金属都是固体,但体温计中的汞却是液体……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熔点、硬度等物理性质差别也较大。出示几种金属的物理性质数据表,请同学们分析,留意导电性,密度,熔点,熔点最低,硬度金属是什锡等)的物理性质。

接着让学生根据表8-1中的数据,并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其他现象,讨论分析课本第三页中的问题。学生分析讨论后分别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这不是的决定因素,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存量、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从而使学生理解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辨证关系。

设计意图: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会与人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学会将生活现象与学科学习有机结合的科学方法。

自主学习在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

1、我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金属是不是纯金属?

2、什么是合金?常见的合金有哪些?3、合金与纯金属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阅读课文第4~5页相互讨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带着问题分组实验,观察黄铜片和铜片、焊锡和锡的光泽和颜色;将它们互相刻划、比较硬度,比较焊锡,锡、铝的熔化温度。总结出合金比纯金属的硬度大、韧性强、熔点低的特性。

设计意图: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学习化学的乐趣,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合金的定义、合金与金属的区别等知识。最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钛和钛合金等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激发学生兴趣和学好化学的决心,培养学生把知识用于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练习应用:

为了增强学生用化学知识服务生活的意识,体现“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接着我设计了两个练习题。

熔点密度强度导电性导热性抗腐蚀性2500℃3g/cm3与钢相似良好良好优异1、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金属,它的一些性质如下:

这种金属的表面有一层氧化物保护层,试设想这种金属的可能用途。

2、某课外活动小组去一家废旧金属回收公司辨别生铁和废钢,他们利用所学的有关生铁和钢的性能和用途等知识进行辨别,收获很大。试问:该课外小组可能利用那些比较简便的方法辨别生铁和废钢的?

设计意图:

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利用化学资源的能力。让学生经过思考,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进行大胆设想,尽可能多地说出该金属的用途,并及时给予鼓励。

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

一、物理性质

1、共性: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汞是液体),有金属光泽,大多为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较高。

2、特性:

二、性质决定用途

三、合金

八: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对一节课过后的理性思考,是对一节课成功的肯定,也是对一节课不足的及时补充。通过同学们的掌握情况,及时把本科的突发奇想记录下来。

九:教学理念

好的科学探究,为学生落实了技能目标,强化了过程与方法,点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本节课体现了这样几个教学理念:

⑴本节课内容比较多,化繁为简,建立了新的教学体系。

⑵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只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支撑,本节课就是对这种理念的不断探索。

⑶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复杂的知识条理化。

⑷强调科学探究的科学性,体验探究的快乐、倡导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有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的定义。本课题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高,而且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鉴于理解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③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②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教材介绍了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这三点化学性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今后学习酸、碱、盐的知识做了铺垫;而且金属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考虑一定的条件;又紧密结合学生对金属的认识、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段的特征等因素,我确定本课题的难点是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教法分析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教材的重点放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设计这些探究过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再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年龄特征,所以我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使学生通过探究过程,了解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突出重点。再结合使用一些辅助的教学方法帮助同学们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实际问题,突破难点。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效果。

5学法指导:

根据学习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实验法、归纳总结法。实验是反映化学学科特点,学习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指引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的材料,得出结论。这样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结合归纳总结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6教学程序

为使学生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紧凑、有效,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特意把置换反应的概念放在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之后讨论,并在教学程序的最后,通过反馈练习来巩固,以求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温故导新以科学事例创设情境,回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在现代考古中,发现从地下出土的文物里,金银器具总是比铁器保存得完整、完好,而且年代比铁器早。你知道为什么吗?(设计意图)以科学事例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寓示着本课题的重点。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1、金属与氧气反应;

2、金属与酸的反应(改进);

3、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

置换反应:

设计意图:

通过三个探究过程: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3.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采用实验——探究的模式让学生从探究中发现知识,通过对几种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用途,突破重点。在每个探究后都精心设计问题或列举事例,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加强对金属活动性运用的学习,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再紧密结合课后精选的反馈练习,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三)交流讨论、归纳小结。学生回顾、反思,课堂小结。

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突出重点。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使学生能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分析、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四)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设计意图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团结协作中获得成功,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通过反思,总结自身获得的经验和不足,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智慧,启发学

生反思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使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学生的反馈、反思,联系实际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师总结、反思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以及发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及补救措施。这样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不断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

交流讨论归纳小结

【小结反思】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团结协作中获得成功,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通过反思,总结自身获得的经验和不足,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智慧,启发学生反思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使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学生的反馈、反思,联系实际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师总结、反思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以及发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及补救措施。这样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不断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金属与酸的反应现象:金属表面有气泡冒出。

结论:(1)根据反应剧烈程度可知同种金属活动性:

Mg>Zn>Fe>Cu

(2)金属活动性较强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3、金属与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2Al+3CuSO4====3Cu+Al2(SO4)3

Cu+2AgNO3====Cu(NO3)2+2Ag

结论:(1)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Al>Cu>Ag

(2)活动性较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置换反应

1、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2、特点:A+BC=AC+B

7:教学理念:

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加强对金属活动性运用的学习,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再紧密结合课后精选的反馈练习,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初三化学教案下载篇19

一、目标解读: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化学变化

2、能熟练书写化学方程式,知道化学方程式所表述的含义

3、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

二、要点回顾: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以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生成的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元素化合价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

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步骤(一写二配三注)(注意:a、配平b、条件c、箭头)

3、含义以2H2+O2点燃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

(或原子)个数比个水分子

(注: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

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

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

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

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设、方、关、比、算、答

三、典例分析:

例1、配平化学方程式有多种方法:如最小公倍数法、观察法、奇偶法、氧的得失法等。请用这些方法配平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Al+HCl===AlCl3+H2

(2)FeS2+O2Fe2O3+SO2

(3)Fe2O3+COFe+CO2

(4)P+O2P2O5

例2、氨气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反应:4NH3+5O24X+6H2O,则X的化学式是()

AN2BNOCNO2DN2O5

例3、一定量的某化合物充分燃烧,需要9.6g氧气,同时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则该化合物中()

A只含碳元素B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C只含碳、氧两种元素D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四、达标练习:

1、煤油中含有噻吩,噻吩(用X表示)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X+6O24CO2+SO2+2H2O,则噻吩X的化学式为()

ACH4SBC2H6SCC4H4SDC6H6S

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M、N、Q、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物质MNQP

反应前质量(g)181232

反应后质量(g)X26212

A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B反应后物质M的质量为13g

C反应中N、P的质量比为5:4D物质Q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3、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并按要求填写所属反应类型: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反应

(2)“曾青(CuSO4)得铁化为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反应

(3)高炉炼铁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发射神舟飞船所用的长征捆绑式火箭,是用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N2O4)作为液体燃料。偏二甲肼在四氧化二氮中充分燃烧,生成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和两种氧化物关放出热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提高:

4、根据反应:aXY+bY2===cZ,若Z的化学式为XY2,则a、b、c的比值为()

A1:1:2B1:1:1C2:1:2D2:1:1

5、有化学反应A+B===C+2D,已知49gA恰好与29gB完全反应,生成了60gC,则同时生成D_____g。现已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A为98,B为58,C为120,则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

6、某化合物在纯氧中燃烧生成CO2和SO2,在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填名称)_____和_____两种元素。若该化合物在一个分子中含有三个原子,每38g该化合物完全燃烧可生成22g二氧化碳和64g二氧化硫,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名称是___________。

7、在某温度下,20gCuSO4饱和溶液跟20g10%的NaOH溶液刚好完全反应。

(1)求硫酸铜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2)求该温度下硫酸铜的溶解度

(3)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初三化学教案下载篇20

【教学目标】:

通过缓冲溶液的定义、作用、组成及作用机制的介绍,使学生对缓冲体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以后学习人体缓冲体系打下理论基础,缓冲溶液。

【教学方式】:

多媒体结合板书进行讲解式教学

【教学内容】:

1、缓冲溶液的定义;

2、缓冲溶液的作用;

3、缓冲溶液的组成;

4、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教学重点及难点】:

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教学过程】:

引言:

通过医学常识我们知道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为7.35~7.45,pH值不因代谢过程中产生酸、碱性物质而变化。为什么血液的pH的范围能保持在7.35~7.45?

知识准备: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盐类水解。

一、缓冲溶液的概念(由实验引出)

缓冲溶液:能抵抗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而维持pH基本不发生变化的溶液。

缓冲作用:缓冲溶液所具有的抵抗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的作用。

【提问】:

1.缓冲溶液的组成是怎样的?

2.缓冲溶液为什么能对抗外来少量强酸、强碱或适当稀释,而保持溶液的pH几乎不变的?

二、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机制。

1.缓冲溶液的组成

根据缓冲对不同,缓冲溶液分为三种:

弱酸及其盐。

弱碱及其盐。

多元弱酸的酸式盐与其次级盐。

12.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以HAc—NaAc为例HAc、NaAc足量。

HAc+H23O+Ac-;

+左移3O+抗酸成分+抗碱成分右移-2H2O共轭酸—抗碱成分共轭碱—抗酸成分。

三、讨论:

NH3—NH4Cl的缓冲原理。

四、练习

五、小结:

概念: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组成和缓冲作用;

缓冲原理;

六、作业:

2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