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九年级物理教案怎么写

时间: 新华 九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九年级物理教案怎么写怎么才能写好?这里分享一些九年级物理教案怎么写,方便大家学习。

九年级物理教案怎么写篇1

教材分析:

教材从比热容的简单自然现象开始,对如何计算比热容,以及通过比热容计算热量做了阐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3)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

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水,煤油,两只烧杯,两个电加热器,天平,两只温度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学生阅读教材前面的“?”,列举生活例子,烧热水温水,与水开了,谁快,不一样多的水烧开,哪一个更需要更多热,让学生理解“水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让学生讨论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之间的关系。

进行新课

(1)演示实验:出示盛有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的两只烧杯,但我们明显地看出两者的体积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请学生回答)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不同,回忆密度是物质的属性。

介绍电加热器(俗称:“热得快”),强调电加热器每一秒钟放出的热量大致是一定的,两个电加热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放出的热量可以认为也是相等的。

请两名同学帮助观察温度计,并随时报告温度。

实验结果:煤油温度升得快,说明水比煤油更能吸热。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的热量比煤油多。

(2)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这跟我们在测量物体质量时,遇到的情况相似;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相同。当时为表示物质的这一特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上述实验所反映的物质特性呢?(启发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比热容的概念)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比热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升1℃时吸收的热量,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告诉同学们降低也是一样)

(3)比热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摄氏度),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如果某物质的比热是a焦/(千克·摄氏度),它是说单位质量为一千克的该种物质,每升高1摄氏度时(或降低1摄氏度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a焦。

(4)比热表

课本中列出了几种物质的比热,请同学们查出水的比热及它的单位。你能具体地说明水的比热的物理意义吗?(提问)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最大。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升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解释__地区“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西瓜”原因?

水比热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分析课本图2-15,2-16,说明利用水取暖和汽车发动机散热器的原理)

通过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热的概念。

(1)在做课本图16-14的实验时,把水改换成蓖麻油,那么煤油和蓖麻油哪一个升温快?为什么?

(2)把质量相同的铝块、铜块、铅块放到沸水中加热,当沸水再次沸腾后,取出金属块,并把它们放到石蜡块上。它们都能使石蜡熔化,那么哪个金属块熔化的石蜡多呢?

小结:略。

板书设计:

第三节比热容

一、演示实验:

二、比热容:

三、比热的单位:

四、比热表:

教学后记:

本节通过实验,客观反映了比热容的概念,加深了学生对比热容的认识,学习比热容的时候,尽量对公式进行解释,加强学生的记忆,多举实例加强理解,这样效果会更好。

九年级物理教案怎么写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能力目标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情感目标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提出问题入手,引入了内能是怎样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内能来加热,列举实例说明了很多利用内能的例子,又重点分析了利用内能取暖的发展过程,并联系环境保护等分析了这个发展过程.

教材直接谈到利用内能还可以做功,用实验证明了内能能够做功,并分析了这个实验,能表现出热机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过程,又阐明了利用这个实验的原理可以制造出热机,并说明了热机的发明及其改进对现代工业的影响.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要联系大量的科技资料,“利用内能来加热”比较直观,可以让学生从提供的资料中分析,并从某个方面上叙述内能利用的发展情况,例如分析课本上提到的“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本内容的教学要注意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学习生产生活中有益的利用内能的方法,对于不合理的利用要能提出建议.

“利用内能来做功”要注意实验教学,从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实验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料,学生从中分析和学习如何利用内能做功的,并从材料中体验到科技的发展.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内能的利用

?重难点】内能的两个应用:利用内能来加热和利用内能来做功.从实验中分析能量的转化和联系实际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程引入

方法1、联系上一节的内容,知道了人类利用燃料燃烧获得大量的内能,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内能的呢?可以提供资料,学生阅读,知道内能的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用来加热.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分析社区生活中哪些方面利用了内能,这说明内能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用来加热.

二.利用内能来加热

方法1、教师提供关于取暖的资料,学生分析取暖的发展过程,说明从火炉取暖到锅炉集体供暖再到热电站供暖的优点: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和改善了环境卫生.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做调查和利用信息学习,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并再此基础上设计实施方案,做评估和实验,得出一些结论.教师可提供的方案可以是:调查社区供暖;查阅世界上先进的供暖方法.

三.利用内能来做功

方法1、实验教学,做好水蒸气推开活塞的实验,学生从实验中学习如下问题:观察实验的现象;分析活塞退出的原因;思考实验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实验说明了什么;从实验中能受到什么启示.在此基础上介绍利用内能做功制造了热机,说明工业化社会的出现有赖于热机的发明和改进.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用上面的方法1进行实验,然后可以提供资料或学生查找资料,从利用内能来做功开始,到应用,到科技的发展,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内能的&39;利用

一.利用内能来加热

本质:能量(内能)的转移.

二.利用内能来做功

1.实验:水蒸气推开活塞.

2.热机:利用内能做功的机器.

3.能量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热机的应用.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蔬菜大棚中内能的利用

?课题】蔬菜大棚中内容的利用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调查蔬菜大棚中内能的利用,并对其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探究活动范例:城市供热

活动内容

调查及认识城市供热.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关注社会的意识及创新决策能力.

活动准备

1、复习与热相关的内能及能量的相互转化的知识.

2、分成四个小组,制定调查方案.

活动过程

1、分组调查阶段

①学生个人调查自家使用供热设备及燃料情况.

②一、二小组学生调查学校厨房及教师家供热方式.

③三、四小组学生调查蕲春县医院的供热方式.

2、课堂讨论阶段

在学生课外观察、实验及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课堂交流、讨论.

①介绍内能的利用:利用内能做功(内燃机)和利用内能加热.

②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小结供热方式:

·燃烧燃料供热

燃料种类包括煤、石油(汽油、柴油)、天然气、酒精、炭、柴、草、沼气(介绍沼气使用好处)燃烧后能量转化是燃料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电能供热

供热用电器种类包括电炉、电饭煲、电热毯、电取暖器、电热拖鞋、宇航员穿的电热保温装置等.(介绍电能供热好处是热效率高、无污染、操作简便)其能量转化是由电能转化为内能.

获得电能的方式有哪些?

化学能(火力发电站);水能(葛州坝水力发电站、三峡工程等);风能(沿海岛屿和草原牧区的风车田);核能(原子反应堆,介绍: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韩国、日本最近核电站因事故关闭,俄罗斯因“千年虫”与美国联合核查核电站,土耳其准备建核电站招标开始等,培养学生关注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形成社会意识.)

·光能供热

转换装置包括太阳灶、太阳炉、太阳能热水器(介绍其结构及其宣传口号“一次投资终身受益的绿色能源”.介绍东南亚地区对太阳能利用的政策.(介绍光能供热优点是无污染的天然能源)其能量转化是由光能转化为内能.

③汇报对集中供热情况调查的结果

城市、农村各2名学生介绍自家供热方式.

引导分析分散供热缺点:效率低、能源消耗大、废气废渣污染环境.

二小组学生代表分别介绍学校、医院供热方式.

学校锅炉产生热水、热气来蒸饭,利用余热给教师、学生提供开水、热水,学校教师没有人使用煤.

学生计算:学校利用余热供开水0.10元/瓶;一个蜂窝煤0.18元,能烧三瓶开水,每瓶摊0.06元,水费0.02元/瓶,煤炉一般只能使用3个月,每瓶摊成本0.04元,实际家内燃煤供开水费用达0.12元/瓶.另外,燃煤处铁制品、铝制品、电器锈蚀严重,老化快.

县医院内,锅炉燃煤产生热气,通过管道输送至厨房、各科室提供开水、热水,供手术室、妇产科等科室取暖.通过分析,学生认为集中供热是供热的较好方式.

④介绍集中供热:

集中供热指在城市一较大区域内,利用集中热源,向该区域内工厂及民用建筑供应生产、生活用热.用大型或较大型的高效锅炉取代分散的小锅炉,使锅炉热效率达80%~90%以上.集中供热发达国家有俄罗斯(1985年苏联集中供热普及率70%)、德国(集中供热普及率90%)、北欧、东欧.

热电联产(chp):采用蒸汽轮机驱动发电机发电,废气用来对现有锅炉装置补充加热.火力发电效率30%~35%,供热、发电联合的chp总效率达80%.

3、供热对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煤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形成被称“空中死神”的酸雨、酸雾.煤气等燃料生成了“温室效应”的罪恶魁首的二氧化碳.柴燃烧破坏森林,使生态环境恶化.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能源危机是世界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使用绿色能源——太阳能和先进的供热技术如热电联产等提高热效率,节约能源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4、作业

各小组以调查为基础写一篇小论文《我家的供热》

活动小结

供热涉及能源、内能、热传递、热效率等内容,学生常熟视无睹,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留心生活的意识大大增强,比如不仅仅就事物的单方面来思考问题,而是多层次、多角度来分析问题.考虑实用性的同时,考虑它的经济价值等.

九年级物理教案怎么写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观察、实验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

(3)通过分析、类比、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装着开水的暖水瓶有时候会把瓶盖弹起,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

2、将半杯热水倒进半杯冷水后变成了一杯温水,是因为热水失去了一种能量,冷水得到了一种能量,从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观点来看,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形式的能量呢?

(二)新课教学

如图1所示运动的足球具有动能,那么运动的分子是否也有动能呢?

结论: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称为分子动能。

如图2所示,弹簧在发生弹性形变时,具有势能,那么,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之间是否也具有势能呢?

结论: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间也有势能,称为分子势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称为物体的内能。

图(2)

(2)注意:

①内能指的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能量,单独某个分子的动能或势能不能称为物体的内能。

②内能是由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共同决定

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为什么?)

3.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在一给出简单的解释。

实验结论: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

实验二:气体膨胀做功内能减少的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出现

的白雾,并分析原因。

说明:瓶内原有的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看不见;瓶内出现白雾

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这是由于空气推动塞子做功,内能减小,温度减低所致。

实验结论: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想一想:水壶盖被推起的原因是什么。

7、课堂小结四、课堂练习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________和________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的温度越高体的温度越高,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越_______,物体的内能越_____

3.无论是冰冷的冰块,还是炽热的铁水,尽管它们温度相差很大,但它们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的运动,因而都具有________,也就是说________具有内能

4.下列有关物体内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0℃的物体内能为零

b.温度低的物体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小

c.运动的物体一定比静止的物体内能大

d.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随着增大

5.2003年10月15日,“长征2号”火箭将我国第一颗载人飞船“神舟5号”成功发射到太空飞船在绕地球飞行近22小时后,载人返回舱脱离飞船成功返回地球安全着陆。返回舱在穿越地球大气层疾速下降的过程中与空气剧烈摩擦,其表面温度急剧升高,这时,返回舱的()

a、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不变,内能增加

b.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机械能增加

c.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内能增加

d.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内能不变

九年级物理教案怎么写篇4

教学设计理念

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一、教材分析:环节一,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环节一: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环节二、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

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德育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出的一条规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

2、德:培养学生以事实为基础,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

3、情感目标:注意师生间沟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知识目标上针对本节特点对学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个层次,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脉络,把握重点部分。以往教学实践中证明,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知识部分比较难学的部分,学生往往只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及规律的理解,以至于丰富的物理含义被形形色色的数学符号所淹没。面对这一现象在这一节教学中突破重点上我主要采取了如下方法。

(1)首先在引题上创设情境

(2)通过物理实验进行启发诱导

A:做课本中小车演示实验,让学生对此实验进行认真、仔细观察以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

每次实验前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使学生找出实验中哪些条件不变,变化的是什么条件,不变:同一小车、同一斜面、让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变化: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再针对实验结果,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渗透比较,分析综合等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引导起变化的原因,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动脑筋思考问题,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得越远”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

B:其次通过上面的演示实验,简单介绍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结论。突出他的理想化实验和推理方法,理想化实验虽然不能实现,但都有可靠的事实基础,因而推理是合理的。C:在此基础指出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总结出一条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一条真理,牛顿第一定律。

3:在教学突出重点中,对定律中关键词语进行说明,各种易犯的错误进行分析,纠正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生活观念以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由于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基础上大胆而合理的确良外推,它只是一种基础假设,由于不存在绝对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因此这条定律无法直接用实验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在于它推得结果与客观事实相吻合,形成对比知道知识的发展过程由错误正确完善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其框架,把握重点和关键。投影牛顿第一定律

一、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错误)

二、运动物体如果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正确)

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完善)环节五:难点突破

牛顿第一定律虽已建立,但学生对其建立过程仍比较生蔬,常不能予以接受因此造成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形成难点针对此现象采取了,实验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使直观实验与抽象受力分析相结合的起来,这样做到了使其难点先简后繁,先定性,后定量;先具体后抽象;先特殊后一般的解决方法,使其难点被逐步得以解决,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这样有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和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二程序安排

本节课在程序安排上针对学生特点主要采取了如下程安排:

1、引题,创新情境,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形成新旧知识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2、重视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推导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重视各种变成恰当的应用,对其定律中学生不易接受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进行解释,使牛顿第一定律得以巩固,理解定义、特定的含义。

4、在此引导说明,对其进行加深,从而形成深刻印象,通过不同层次联系,加强基础与习题的配备,能够及时反馈学生认知情况,从而调整教学加经改进,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5、归纳总结。由学生回忆本节学到了什么为主线,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更加清晰,明确、系统,从知识结构上把握新内容,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经过这一回顾,让学生会用科学方法去研究问题,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思维能力设计。

6、定量作用: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提高,学习困难的同学加深对本节特点及基础知识理解认识,为之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行如下设计。

(1)明确目标,激发动机(在复习运动和力基础上)

(2)新旧联系,指引注意。

(3)创设情境,提供感性材料(实物、小车实验)

(4)讨论分析形成结论。如果物体不受摩擦力作用,那么物体运动情况又会怎样呢?让学生思考,讲座得出结论,从而养成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

(5)反馈强化,通过对定律本身说明及习题配备,使定律得以巩固和深化。确定教学目标

导入课题

提供感性材料

分析推理

形成定律

反馈强化

巩固应用

小结综合

九年级物理教案怎么写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相对性.

教学方法:提问讨论法

教学用具: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 什么是机械运动?

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组织学生看挂图,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提问:看课本图12.1-3,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答: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教师追问:在甲图中如果选卡车或收割机为参照物,在乙图中如果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答:另一物体是静止的。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教师小结:像卡车和收割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三、小 结:

四、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一、什么是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2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教学后记:

九年级物理教案怎么写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阐述对本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欧姆定律》的第三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是初中物理电学知识中重要的实验内容,是欧姆定律的应用和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基础,可以说既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又是对新学知识的铺垫,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学好本节课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原理;

2.进一步掌握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及规则;

3.通过使用滑动变阻器,进一步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巩固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2.通过学生根据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计实验、制订实验操作方案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操作、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周密、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共同完成的操作及实验过程中,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阻。

难点: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规律,加深对电阻概念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求出小灯泡的电阻;得出金属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学生刚刚学习了“欧姆定律”,第二次同时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等电学仪器,在这种情况下来学习本节课,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能否设计出完整的实验步骤。

(2)能否准确的连接实验电路。

(3)能否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问题引导、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学法:思考、讨论、探究、分析、归纳总结。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约2分钟)

通过问题,欧姆定律的内容,用公式表示欧姆定律,及公式的变形,让学生考虑如何测灯泡灯丝的电阻,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测出U、I,再根据R=U/I,即可算出灯丝电阻。

由于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知识掌握的很好,所以这部分内容比较好引入,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学生已经在上节课学过公式的变形,很容易得到变形公式,为如何测电阻打下基础,很容易引入课题《测小灯泡电阻》。

(二)设计实验方案(约10分钟)

各实验小组讨论、设计一个能测灯丝电阻的电路图,可能出现电路中没有滑动变阻器的情况。然后以此为契机讨论到底用不用滑动变阻器,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滑动变阻器在此电路中的作用。

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画出测电阻的电路图,大部分学生都没画滑动变阻器,让同学们想想自己所画的电路图只能测几次电阻,同学们都想到只能测一次,那么老师设疑如果要多次测量应该怎样改进你所设计的电路图呢?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改变电源电压,一种是用滑动变阻器让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更方便,学生很容易得出用滑动变阻器。在电路图中加入滑动变阻器。

电路图确定之后,再给学生时间讨论实验步骤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设计表格较为简单,学生容易完成。

学生讨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后让学生简单叙述一下,这样可以将学生的成果进行交流,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评价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20分钟)

学生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视,辅导实验。

实验次数

电压(V)

电流(A)

(四).分析数据,得出结论(5分钟)

由两个实验小组将实验数据填在黑板上,学生会发现随着电压和电流的改变,灯丝电阻也在变化,这一实验结果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导体的电阻和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流过导体的电流无关”,发生冲突,以这个冲突为突破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三次测量得到的电阻为什么不同。可让学生重复刚才的实验,仔细观察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时,除了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的变化,电路中还有什么现象。很快学生会注意到灯泡亮度的变化。灯泡越亮,就说明灯丝温度越高,三次测得电阻不同是因为灯丝温度发生了改变。

(五)交流和评估(5分钟)

学生小组间交流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有代表性的一起讨论。

(六)小结(2分钟)

由学生小组逐一总结本次课的知识点并记录。

(七)布置作业(1分钟)

完成本节实验报告

五、板书设计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实验原理:R=U/I

电路图: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1)保护电路

(2)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六、教学反思

学生在连完实物电路,闭合开关时,灯泡不亮,此时只需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减小接入电路的电阻即可,而学生却普遍认为是电路故障,不知所措。今后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加强此类问题的联系。

九年级物理教案怎么写篇7

一、电荷

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

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C。

5、电荷在金属杆中可以定向移动,金属是导电的。有的物体善于导电,叫做导体.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有的物体不善于导电,叫做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

二、电流和电路

1、电路的组成:

1)电源: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

2)用电器:利用电来工作的器件

3)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4)导线:连接电路

2、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三、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路:把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后,只有一条通路,逐个通过各用电器后,直接流回电源负极;切断任何一处电路,整个电路均断开;开关可以串联在电路中的任意位置,并不影响对电路的控制作用。

2、并联电路:把用电器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用电器之间的连接点叫并联电路的分支点.从电源两级到分支点的那部分电路叫干路,两个分支点间的个条电路叫支路。切断一条支路,其余各支路仍然工作,因此,干路中的开关可以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支路开关只能控制其所在支路的通断。

四、电流的强弱

1、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代表,它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2、使用电流表的注意事项:1)电流表串联在待测电路中。2)电流从正接线柱进,负接线柱流出。3)估测、试触,选择合适量程

五、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1)进户线:火线、零线。2)电能表:测用户在一定时间内消耗的电能。3)总开关(闸刀开关):控制户内与户外的通与断。4)保险丝:当电路中又过大电流,保险丝熔化,自动切断电路(其保护作用)。

2、进户的两条输电线中,有一条在户外就已经和大地相连,叫做零线,另一条叫做端线,俗称火线。

九年级物理教案怎么写篇8

1.教学目标

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2.知道焦耳定律。

3.知道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热效应跟哪些因素有关。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电炉烧水电热取暖器电熨斗

[师]这些用电器工作时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

[生]都要消耗电能。

[生]都会产生热。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一定能举出许多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会发热的例子

这种现象这叫电流的热效应.

板书:电流的热效应

[师]在前面课程小灯泡的发光实验中,同学们曾有意地去触摸过小灯泡,感觉小灯泡(同学们一起说)热.有没有同学触摸过导线,如小灯泡连接的导线热不热.[生]我摸过,没感觉到热.

[生]我也在家里摸过做饭的电饭锅,饭都熟了,导线也没感觉到热.

[师]同学们有没有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导线和用电器中流过的电流相同吗?

[生]相同.

[师]导线和用电器中流过了相同的电流,用电器发热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这是为什么?今天同学们就来一起探讨电流经过用电器时产生的热量与什么有关.

二、进行新课

电流的热效应

[想想做做]方法一: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的关系了,那跟电流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能否设计出实验来验证呢?

[生]讨论后得到实验方案

[强调]控制变量的重要。

[演示]P49演示实验

[师]这个实验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在通电时间一定、电阻相同的情况下,通过电流越大,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师]同学们再来思考一下,电流的热效应还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时间,比如电视机通电越久,机身就越热。

[师]刚才我们从第一个实验也可以看到,铜丝或镍铬合金通电时间越久,煤油的温度升高得越多,说明产生的热量也越多。

焦耳定律

[师]从刚才的几个实验我们知道了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的多少跟导体的电阻、电流和通电时间都有关系。其实早在1840年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就精确地确定了它们的关系,得到了焦耳定律。

(学生阅读焦耳定律的内容)

板书:Q=I2Rt

Q——热量——焦耳(J).

I——电流——安培(A)

R——电阻——欧姆(Ω)

t——时间——秒(s)

引导学生利用电功率的表达式P=IU和欧姆定律推导出焦耳定律。

[强调]在说到两个物理量“成正比”“成反比”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条件:关系式中其他物理量的大小不变.

[投影]

例题:某导体的电阻是2Ω,通过2A的电流时,在1min内产生多少热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演算、要求一名学生板演)

解:由题知:R=2ΩI=2At=1min=60s

Q=I2Rt=(2A)2×2Ω×60s=480J

(同学们在演算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大家注意:代入计算的时候,要将电流的单位“A”一起平方,同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师]我们通过实验、观察、利用公式推导得出了电流热效应跟什么因素有滚.同学们现在能不能回答本节开始时的问题?

[生]导线和用电器(电炉或电饭锅或电灯)中通过的电流相同,但是导线的电阻较小,而那些电器的电阻较大,所以,那些电器发热,而导线几乎感觉不到热.

[师]生活中有些电热我们要利用,有些电热我们是要防止的.

三.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师]关于电热的利用,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比如…

[生]电烙铁、电熨斗、电饭锅、电烤炉、电炉…

[师]同学们举出的都是利用电来加热的设备,都是常见的电热器.

出示电炉(可用投影仪投影放大)

[师]电热器的主要部分是发热体.同学们观察电炉由什么组成?

[生]主要是炉丝即电阻丝.

[生]还必须有炉盘,电炉盘是绝缘材料做成的.

[师]从实际考虑,电炉丝应该有什么要求?

[生]电炉就是要靠电炉丝发热的,所以炉丝的电阻应该很大.

[生]炉丝还应有较高的熔点,这样它在发热时才不容易烧断.

[师]同学们以电炉为例说明发热体是什么做的?

[生]发热体是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电阻丝绕在绝缘材料上做成的.

(播放视频:电熨斗开壳看电热体或出示“热得快”、电饭锅等电热器,并能将电饭锅、电熨斗的发热板取出让学生观察,向学生说明,其他的电热器也都需要用电阻大、熔点高的金属导体作为发热体)

[师]我们了解了电热器,大家能不能说说使用电热有什么好处?

[生]电热清洁卫生,没有环境污染.

[生]热效率高,使用方便.

[生]能方便地调节,如控制温度,操作简单.

[生]…

[师]同学们知道了利用电热的好处.但有些时候,有些地方的电热我们是不需要的,还要设法防止.有关的内容,大家了解的有哪些呢?

[生]电机使用过程中会发热,如果连续使用时间过长,还会烧坏电机.

[生]有些导体上的绝缘材料会因温度过高,使绝缘材料迅速老化,甚至烧坏.[生]电视机开的时间长了会发热.电视机后盖上有许多孔,就是为了能通风散热.[生]电脑中还装有风扇,也是为了散热,减少电热的危害.

[生]老师用的投影仪上也装有小风扇,也是为了快点散热.

[生]农村抽水、磨面用的电动机连续工作一段时间后要休息一会,等凉了再用,是为了防止电热可能造成的危害.

播放视频:电动机散热窗或录音机散热窗,加深学生印象。

[师]同学们对电热的危害及防止了解的还真不少.老师这儿有一份电器的说明书,请大家仔细阅读,并分析说明其中的道理.

[投影]

教师引导学生着重注意以下内容:将电器置于通风良好处;勿使电器淋雨或受潮,长期不用的电器隔一段时间应该通电一次.

[生]电器工作时,置于通风良好的地方,是为了能使电器更好地散热、防止电热产生的危害.

[生]电器淋雨或潮湿会降低绝缘性能,使电路工作失常,影响用电器的使用.长期不用的电器隔一段时间要通电,是为了利用电热来驱潮,是电热的利用.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大家一起来小结本节内容.

九年级物理教案怎么写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气玻璃

水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

九年级物理教案怎么写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九年级物理教案怎么写篇11

课题1.初步认识,正确说出的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2.欧姆定律简单应用。教学重点欧姆定律的。

其中:U——电压(V)I——电流(A)R——电阻(Ω)

注意:欧姆定律反映同一时刻、同一段电路中I、U、R之间的关系。

导出式:;

【典型例题】一辆汽车的车灯,灯丝电阻为30Ω,接在12V的电源两端,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

【答案】0.4A

【解析】

已知:,求I

解:

【针对训练1】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调节滑动变阻器R&39;,使灯泡正常发光,用电流表测得通过它的电流值是0.6A。已知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20Ω,求灯泡两端的电压。

【答案】12V

【解析】

已知:,求

解:由串联电路电流特点可知:,根据可得:,则:

【针对训练2】加在某一电阻器两端的电压为5V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5A,则该电阻器的电阻应是多大?如果两端的电压增加到20V,此时这个电阻器的电阻值是多大?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大?

【答案】10Ω;2A

【解析】

依题意画电路图如下:

由得:

当导体两端电压增大到20V时,如下图所示:

二、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欧姆定律

1.内容:

2.公式:

3.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I、U、R应指同一导体或同一部分电路;

I、U、R的单位应统一,采用国际单位。 

2、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九年级物理教案怎么写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杠杆的概念,能辨认出生活中简单的杠杆,能找到它们的支点;

2.理解杠杆的概念,能准确作出杠杆的力臂;

3.经历概念的建立过程,感受归纳的研究思想;

4.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的价值,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杠杆的概念、力臂的概念

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和作图

教学器具:木板、图钉、螺丝刀、扳手、羊角锤、撬棒等等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力是______对_____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

2.力一般用符号__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___。

二、新课教学:

引入新课;木板上有一个图钉,能否用手直接将它拔出来?用哪些方法能很方便地将它拔出来?

(一)什么是杠杆?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完成某项任务时,必须用到某些工具,例如:

1.在开酒瓶时,要用酒瓶扳手

2.用撬棒将地上的石块撬起

3.用铡刀切纸

4.用筷子夹住菜

九年级物理教案怎么写篇13

压强知识归纳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1)S不变,F↑;(2)F不变,S↓

(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液体压强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使用液体压强计(U型管压强计)测量液体内部压强。

2.液体压强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3.液体压强计算公式:(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4.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6.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大气压强

1.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2.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3.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4.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5.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九年级物理教案怎么写篇14

一、电荷

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

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C

5、电荷在金属杆中可以定向移动,金属是导电的.有的物体善于导电,叫做导体.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有的物体不善于导电,叫做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

二、电流和电路

1、电路的组成:1)电源: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

2)用电器:利用电来工作的器件

3)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4)导线:连接电路

2、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三、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路:把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后,只有一条通路,逐个通过各用电器后,直接流回电源负极;切断任何一处电路,整个电路均断开;开关可以串联在电路中的任意位置,并不影响对电路的控制作用.

2、并联电路:把用电器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用电器之间的连接点叫并联电路的分支点.从电源两级到分支点的那部分电路叫干路,两个分支点间的个条电路叫支路.切断一条支路,其余各支路仍然工作,因此,干路中的开关可以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支路开关只能控制其所在支路的通断.

四、电流的强弱

1、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代表,它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2、使用电流表的注意事项:1)电流表串联在待测电路中。2)电流从正接线柱进,负接线柱流出。3)估测、试触,选择合适量程

五、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1)进户线:火线、零线。2)电能表:测用户在一定时间内消耗的电能。3)总开关(闸刀开关):控制户内与户外的通与断。4)保险丝:当电路中又过大电流,保险丝熔化,自动切断电路。(其保护作用)

2、进户的两条输电线中,有一条在户外就已经和大地相连,叫做零线,另一条叫做端线,俗称火线。

九年级物理教案怎么写篇15

一、思路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做功可以改变内能,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热机的一般工作原理,热值。就堂而言,主要由五个活动组成,分两时进行

第一首先通过弯折铁丝活动从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入手,与上一节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内容相呼应,有助于学生认识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式之间的异同。接着通过演示点火爆炸说明内能也可以转化为机械能,为下面进行热机的教学进行了铺垫。然后重点介绍四冲程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能量转化,而对柴油机和蒸气机则让学生阅读“信息库”,这样做既能突出重点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通过阅读“生活物理社会”——热机的发展历程,展示热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明的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使学生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第二时通过比较质量相同的酒精、纸片充分燃烧时放热不同,帮助学生建立热值的概念,并指导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通过阅读“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环境保护”一,让学生认识到燃烧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培养自觉的环保意识。

教学中采用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相结合、静态图片与动画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变化过程有清楚地认识,以便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准备

教师:四冲程汽油机模型和

空气压缩引火仪演示、点火爆炸演示

学生:铁丝

三、教学流程(第一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引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先请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两个情景:铁管靠在高速运转的砂轮上,观察到什么现象?汽车在加油站加油后在公路上行驶(录象)

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被高速飞轮磨下的铁屑为什么会火花四溅?汽车加了汽油或柴油燃料后是怎样使发动机工作的?今天的学习将为你揭开这些谜团

学生观看、思考

使学生产生凝问,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新教学

1、学生活动-—研究做功能否改变物体的内能

2、演示点火爆炸——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应用——热机

4、生活物理社会——热机的发展历程

师:同学们手上都有一根铁丝,将铁丝快速反复弯折铁丝七八次,触摸弯折处,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师:铁丝的温度升高,说明铁丝的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同学们再观察一个演示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

在玻璃筒中放入一小撮干燥的棉絮,用力迅速向下压活塞,注意仔细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

师:棉絮燃烧必须要达到它的着火点,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它的温度和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在刚才两个实验中,铁丝和棉絮增加的内能从何而?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师:你们还有什么方法使铁丝的温度升高?

师:同学们能否对大家所提出的各种方法进行归类并进一步分析铁丝的的内能从何而。

师:你们能再举出一些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吗?

师:通过上一节学习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通过刚才的学习知道了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如果仅凭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一现象,能否断定是通过热传递方式还是做功方式实现的?

师:事实证明: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师:(提出新的问题)做功可以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那么能否反过,通过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呢?汽车发动机的动力是不是于此呢?

师:演示实验——电子式火花发生器:

实验方法:在透明塑料盒的底部钻一个孔,把电子式火花发生器的放电针管紧紧地塞进孔中,打开塑料盒盖,向盒内滴入2-3滴酒精,在将盒盖盖紧,揿动电子式火花发生器的按钮,观察发生的现象。

师:实验表明:酒精燃烧后的高温高压燃气对外做功,燃气的内能减少,转化为机械能。

燃料的化学能→燃气的内能→塞子的机械能

师:讨论、比较空气压缩引火与发射瓶塞这两个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师:对物体做功,机械能可转化为内能,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可转化为机械能,内能减少。机械能与内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师:酒精燃烧后的高温高压燃气对外做功,燃气的内能减少,转化为机械能。这种转化有什么应用价值?

师: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制造出一种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提供动力装置。这类热力发动机叫热机。

信息快递热机是将燃料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汽油机就是一种内燃式热机(内燃机)

师:同学们先观察汽油机的实物图和构造示意图(投影图片)

师:在了解如何工作之前,先了解一下汽油机主要部的名称

信息快递部名称:

汽油机工作时,活塞在汽缸里往复运动,活塞从汽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叫做冲程。

师:它是如何工作的呢?

演示实验(汽油机模型)

师:结合动画实验分析汽油机的四个冲程

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由以下四个冲程组成:

(1).吸气冲程

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向下运动

由于缸内体积增大,压强减小,空气和汽油的混合物被吸入气缸

(2).压缩冲程

进气门、排气门关闭,活塞向上运动

混合气体被强行压缩,使气体的温度升高,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3).做功冲程

进气门、排气门关闭,活塞向下运动

在压缩冲程末,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做功,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排气冲程

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向上运动

排出废气

师:想一想(ppt)汽油机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1、活塞经历四个冲程,分别为、、、;四个冲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冲程是燃气对外做功的过程;

2、曲轴旋转周,活塞往复次;

3.压缩冲程和做功冲程的能量转化

压缩冲程:

做功冲程:

师:在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内燃机有汽油机和柴油机。请同学们阅读本p51信息库中关于“柴油机”的内容。初步比较一下汽油机和柴油机在结构、工作过程的异同点,各自的优缺点及对应的用途。

师:人类社会明的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发展。阅读本p45“热机的发展历程”

ppt图片

1.人类第一辆蒸汽驱动的三轮汽车

2.蒸汽机

3.莱特兄弟第一次飞行的飞机

4.喷气发动机

5.火箭发动机

实验

回答: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学生观察实验

回答:看到燃烧的火光

回答:棉絮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回答:物体增加的内能通过做功转化而,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回答的方法可能有:放在火上烧、放在热水、反复弯折、用砂皮摩擦、用铁锤锻打、放在太阳下晒等

回答并分类,教师评价。

热传递:火上烤、放入热水、晒太阳……→内能的转移过程,能的形式没有变。

做功:弯折、摩擦、锤打……→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能的形式已经发生改变

生:回答的实例可能有:檫燃火柴、钻木取火、拉锯条锯木头时发烫、搓手取暖、陨石进入大气层成为流星、从滑梯上滑下,臀部有灼热的感觉、给自行车车胎打气,气筒壁发热等。

生:不能。

生:讨论观察的现象,分析能量的转化。

生:讨论

生:思考

阅读

观察

识别各组成部

观察并思考:

1、进气门、排气门的打开与关闭情况

2、活塞的运动方向

3、能量转化

在教师指导下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完成中“想一想”,并选派代表借助模型和多媒体动画对全班同学介绍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说明。

完成填空

阅读“信息库”中关于“柴油机”的内容,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结构及工作过程的异同点。

阅读本

(次数不能太多,否则会断。小心烫手。)

板书

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使学生初步了解热机发展对人类社会作出的巨大贡献,

四、后实践与思考

1、用打气筒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打完后,摸一摸打气筒的外壁,会发现什么现象?你能否解释产生这现象的原因。

2、把打好气的轮胎放置一段时间,使轮胎里外的温度一致。然后将轮胎放气,同时把温度计的玻璃泡置于喷出的气流中,仔细观察温度计的示数,你将会有惊喜的发现。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可以观察喷气嘴旁是否出现了小水珠。请你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释。后实践与思考让学生领悟到:物理自生活。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24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