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九年级语文课件教案

时间: 新华 九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信心。九年级语文课件教案怎样写才正确?接下来给大家整理九年级语文课件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语文课件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品味词中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重点)

2.理解词的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难点)

3.感受词人的豪迈与大气,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由回顾写雪的诗句导入。

(由回顾旧日积累导入到对新诗文的阅读,便于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

本环节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可适时补充。

二、课文探究:

(一)一读课文,感受气势:

1.指名朗读,请学生听准每个字音。(将需要着重指出的字写到黑板上)

2.强调以下字音

沁qìn数风流人物shǔ折腰zhé思汗hán今朝zhāo

3.注意节奏和重音

以前三句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师生共议停顿和重音,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4.集体朗读全词。

(二)二读课文,理解词意。

1、赏析上阕: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来进行:

⑴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讨论并归纳: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

⑵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讨论并归纳:“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⑶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讨论并归纳: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⑷诗人采用了哪些修辞和写作手法把他所要描绘的雪景形象地呈现出来?

(先小组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交流。)

可能遇到的疑难:

①为何“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不是“望”统领的句子?

结合这个问题,可以感受一下想象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②“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化静为动的写法。

这里可以结合《社戏》中“单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一句来引导学生理解分析。

2、赏析下阕

⑴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讨论并归纳: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⑵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此处点到即止,不能过细。)

⑶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领到哪句?为什么要用这个字?

讨论并归纳:“惜”,统领到“只识弯弓射大雕”。

⑷在下阕中,作者有没有直接抒发这一观点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在这里适时介绍写作背景,并引导学生理解本句的内涵。

⑸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

讨论并归纳:

“江山如此多娇……折腰。”

可能出现的疑难:

①为何评价古代帝王要用“惜”字?

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字词的方法全面的看问题。如:从“略”、“稍”、“只”等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在武功方面还可以,但在“文学才华”方面就差一些。从“略输”、“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还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以此来明确作者如此评价古代帝王的目的,并为理解分析主旨句打好基础!

②要适时追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三)三读全词,体会感情。

此处可采用男女分读的形式,也可以全班齐读!

三、背诵比赛

《沁园春雪》诗意充沛,有声有色。全诗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认真朗读品味,会给人留下淳美的艺术享受。下面我们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熟课文。

四、总结全文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深入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2、找毛泽东的其他诗词自读,体会诗作中蕴含的情感。

可推荐《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等。

九年级语文课件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2、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让学生生成阅读鉴赏能力。

3、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尊重学生的富有个性化的独特体验,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生活,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进行反复的比较赏析,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领会“海燕”精神内涵。掌握象征的写法。

教学难点

随着环境的变化逐层深入的把握海燕形象,使阅读向纵深发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二、检查预习

1、简介作者

2、时代背景

3、检查字词

三、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感悟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

3、作者重点描写的形象是什么?

4、文中除了写海燕还写了哪些鸟?

5、为了描写海燕作者设置了一个怎样的自然环境?

四、合作探究

1、默读文章4、5、6段说说海鸥、海鸭、企鹅和海燕各具有怎样的&39;性格特征?

2、在文中找出写环境的句子,思考环境是如何变化的?

五、深入探究

1、文中哪些事物有象征意义?分别象征了什么?

2、结合文章最后一句话说说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六、拓展延伸

你从海燕的身上能学到什么?如何做新时期的海燕?

七、作业

以《海燕:我心中的歌》为题,写一篇随笔。

八、板书设计

海燕海鸥、海鸭、企鹅

正面描写对比侧面描写

突出海燕英勇乐观之美

赞扬———————讽刺

九年级语文课件教案篇3

作者:阿非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05-5-31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掌握一些重点字词

3、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课时安排:2

教学重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三、处理字词

四、布置预习题

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思考和练习”中的第一个观点,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10分钟)

1、 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

①“鸡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 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

①“梦中杀人”;②“簏中物”;③“斩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的学生)(5分钟)

1、(男)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鸡肋  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③数犯曹操三忌

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竟取匙与众食qí()②操因疑修zèn()害曹丕。③延弃弓cao()刀。

三、完成抢答题(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本文则是插叙。

3、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

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五、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

(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明确答案并板书)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六、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

1、分出胜负方。

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七、宣布结束

曹操杀人手段多

曹操年轻时就登上政治舞台,从政、治军四十多年,打了不少仗,杀了许多人。只要他认为于己不利的人,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都格杀勿论,这是有史可查的。当然,为了巩固他的统治,有些是非杀不可的,但他也错杀了不少无辜者,特别是他统一了北方之后,连他的一些功臣也不能幸免。

《三国演义》对曹操杀人的种种行径,有许多具体的描写。曹操杀人手段之多样,场面之残忍,为历史上所罕见。这对人们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本质,提供了具体的证据。

亲自出马,消灭异己。董承等人策划的“衣带诏”事发,曹操以闪电般的行动,把董承、吉平等各家大小七百余人,全部杀光。有的人先是截指割舌,继而枭首弃尸,惨不忍睹。他又亲自入宫,捕杀董妃。献帝求情说:“董妃有五月身孕,望丞相可怜。”曹操不准。伏皇后要求待董妃分娩后才杀,也不行。他当场把董妃勒死。后来,伏皇后也被乱棍打死,家族二百多人被弃市。这种株连家族、祸及胎儿的杀法,为封建社会所特有。

纵兵滥杀,报仇泄怨。曹操的父亲曹嵩在徐州附近被陶谦的部属所杀。他为报父仇,发兵打徐州,命令士兵“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于是,“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弄得尸横遍野,泗水为之不流。

借刀杀人,掩人耳目。名士祢衡,赤身露体,当众骂了曹操。曹操恼羞成怒,本想立即杀他。但又怕因此失掉人心,于是就假惺惺地把祢衡荐给刘表。刘表深知其用心,便把祢衡送给黄祖,结果祢衡为黄祖所杀。曹操既达到杀人目的,又让别人代担罪名。这真是狡猾之至!

“梦中”杀人,故作惊讶。一个近侍在曹操午睡时,将他掉落在地上的被子拉起复盖上,他就“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这完全是骗人的把戏。在埋葬这个冤死的近侍时,主簿杨修指着尸体感叹地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语道破曹操“梦中”杀人的骗局。

先纵后杀,嫁祸于人。军中缺粮,一时无法解决。曹操先是叫管粮官王厘逐日克扣军粮,以救燃眉之急。及至军队生怨,曹操知道军粮快要运到,于是,就一刀把王厘的脑袋割下,向全军宣布王厘克扣军粮的“罪状”,以稳定军心。

巧立罪名,然后杀之。他的主簿杨修很忠于他,只是因为时时卖弄聪明,揭穿曹操所设的一些骗局,使他恼火。就给杨修一个“惑乱军心”的罪名,把他处死。孔融倚老卖老,自以为是,也被以反叛之名除去,杀他时,连他的两个刚懂世事的孩子也不能幸免。许攸、荀、华佗等许多人,也都被安上种种的罪名后,加以杀害。

这些描写,充分揭示出曹操的暴虐本质和狡诈的性格。“一将功成万骨枯”。封建统治者总是在白骨堆上建立自己的宝座。曹操的杀人行径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他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的艺术典型,仅就杀人手段这一点,也很够资格的了。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汉末魏初,在文学上是一个暂时繁盛的时期。所谓建安七子,便是那时候有名的文人。曹操自己也写诗文,加以他善于笼络一班有才名的文人,所以他把许多文人(其中也有方士)都拉拢到自己的身边,为他效劳。建安七子除孔融之外,都是依附于曹操的。

曹操一方面把许多文士拉到他身边,但同时,对于那些有傲气、不讲他好话的文人,却很不放心。从他先杀孔融,后杀杨修,便充分说明曹操对敢于反对他的文人的忌恨。

孔融依仗自己是孔子后代,当时又很负盛名,他不大把曹操看在眼里。而且,看来他也不大看得起依附曹操的一班文人。这一点,从祢衡口里可以知道。祢衡经常推许孔融和杨修,说“余子碌碌,莫足数也。”这不用说是包括王粲、陈琳等在内的。祢衡同孔融关系很好,他的话当然也反映孔融的观点。

孔融比祢衡、杨修大十多岁……他们三人,在当时的文人中算是一派,即,不肯阿谀曹操的一派。祢衡虽年轻,但才气很大,曹操想侮辱他,叫他充当“鼓吏”,结果祢衡把衣服剥光打鼓,反而侮慢了曹操。曹操叫人去找他来,他便拿着一根大棒,坐在曹操军营门前大骂。曹操虽然很火,骂他为“竖子”,并说“孤杀之犹鼠雀耳”,但碍于他的文名,竟不敢杀他,后来送给了刘表,刘表又假黄祖之手把他杀掉。

杨修年龄跟祢衡不相上下,但祢衡是个平民,杨修则是洛阳的第一二名的世家,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四代都任过太尉。(东汉时,太尉是相当于宰相的官衔)而且,都是有名的忠于汉室的名臣。他父亲杨彪在董卓作乱的时候,为了保护汉献帝,几乎死难。杨修很早就负文名,除了祢衡推崇他的话可证之外,还有曹植写给他的信,也把他同六子并列(孔融除外),说六人都不过著声名于一方,而杨修则是“高视于上京”,可见杨修在洛阳的影响有过于六子。对于这样的人才,不用说,曹操是要罗致的。所以,在建安中,曹操就任他为主簿,那时正是曹操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的时候,据说杨修“总知内外”,总是把事情处理得很好。

那么,杨修是很愿意替曹操办事的吗?他对曹操的态度怎样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当时,杨修的父亲杨彪还健在;曹操在汉献帝迁都许昌,公卿宴会时,看见杨彪脸上有怒气,便连宴会也不敢参加,悄悄溜掉了。后来以杨彪跟袁术通姻为罪名,诬彪有阴谋,下狱。是孔融极力为之申辩,曹操才不得不释放他。此后,杨彪十多年一直称脚挛,不任事,闲居家中。这些事,杨修会忘记吗?当然不会的。不久,孔融便被曹操杀掉,祢衡也被杀,这在杨修心中,会没有很深的感触吗?当然不可能没有。从这两点看来,杨修虽为曹操办事,不见得内心是尊敬他的;正因为这样,才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露才”,好像有意告诉曹操,你的本领也不过如此,什么事也瞒不过我。像“鸡肋”那桩公案,就是在这种心理下弄出来的。他有时外出,甚至告诉值班的人,曹操会来查问些什么,怎么回答。结果,曹操所查问的果然不出他所料。这样时间长了,曹操就看穿他内心的隐秘,从而产生恼恨之心。他本人是否预料到这样的后果呢?应该说也可能是预料到了,不过,他到底是一个很有点傲气的人,同孔融、祢衡是气味相投的,因而压抑不住心中的不满罢了。……杨修对于自己的命运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的知己朋友孔融、祢衡早已死在他前面了。

杨修被杀后,有一天,曹操碰到杨彪,问道:“杨公为何瘦得成这个样子?”杨彪回答说:“愧无日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意思是说,我惭愧没有金日那样的远见,(金日的儿子,为汉武帝所喜欢,称为弄儿;后来渐渐长大了,有一天,金日遇见弄儿在殿里同宫女戏耍,他怕将来连累自己,便把弄儿杀死了。)而又还有老牛舐犊的爱子之心呀。曹操听了,很有点下不了台。

九年级语文课件教案篇4

【训练要求】

1.了解文章修改的范围。 

2.认识并掌握修改文章的四种方法。 

3.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训练安排】二课时 训练过程 

一、课前尝试 1.知识储备 

(1)修改文章应该从哪些方面着眼? (大改)立意、选材,(中改)结构、过渡、句式、修辞,(小改)语序、语病、词语、错别字、标点等。 

(2)修改有哪几种方法? “增”、“删”、“改”、“调” 

(3)“增”、“删”、“改”、“调”具体是指对文章作怎样的修改? 教材P49 

(4)什么是润色? 

润色是为了是文章好上加好,广义上的修改是包含润色的,大改则不属于润色的范畴。像修辞的规范使用、语序的合理调整、句式的相应变换、同义词近义词的准确使用都属于润色的范畴。 

二、课堂指导及

例文分析 

1.着眼全篇,宏观把握。面对已起草好的作文,我们应先整体浏览,从全局出发,看文章中心是否明确,看所选材料是否紧扣中心;然后再考虑文章整体框架方面的环节,看文章结构是否紧凑,布局详略是否合理,过渡是否自然。只有从全篇入手进行修改,才能统观全局,从大的背景上权衡得失,局部修改才能有依据,才能有效的提高作文水平。 

2.重视开头和结尾的修改,快速攫住阅卷者心理。考场作文更要注意开头结尾的章法。如开头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或引用诗文富有诗意,或排比反复创造旋律;结尾或呼应开头,或议论作结,或含蓄表现,或点明话题。

3.小处着手,细致检查。

一般来说,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①是否有标题,标题是否恰当(没有标题扣2分,标题不恰当扣1分);

②字数是否符合要求(每少50字扣1分);③是否有遗漏字、重复字;④是否有错别字(有3个扣1分);

⑤标点是否有误(标点的位置是否恰当;切忌随手一点,句逗不分或一逗到底,更不能都点成圆点);

⑥是否符合格式要求(标题是否在首行正中、分段后首句是否空格,应用文的款式不符是重要扣分点等);

⑦是否有语病(一类卷可以有一两个病句,二类卷可以有三四个病句,五个以上病句只能在三类卷以下),等等。 

4.重视文面,多就少改。文章尽量少修改,非改不可,要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并讲究修改的位置,即使是在上下左右边框处增加的修改文字也应该整整齐齐自成局部的整体,给人以眉目清楚之感。修改画出的线条能直勿斜,能少勿多,切忌横竖交叉呈现蛛网状。更忌随意涂画,将文面搞得青一块紫一块。考场作文的修改不像练笔作文那样随意,应该精而当,既要改到文章要害处,又要注意保持卷面的美观,让人赏心悦目,一见倾心。

当然,我们平时要培养自己动笔之前列提纲的习惯。思路没有想好之前决不动笔,提纲写成后要反复修改,直至自己满意后再动笔。这样,思路通了,提纲有了,书写成文就变得非常容易了,再也不会出现搜肠刮肚抓耳挠腮的窘状了,同时写出的作文也会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文章的毛病也会少了。

【例文解剖】

(一)示例选自朱正《鲁迅手稿管窥》

(二)示例选自写作练习1 东华门的夜市尤为热闹。那里,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不仅有本市人,外地人也很多,甚至连那些披红戴绿的外国女郎也要结伴来此光顾。每当华灯初上,各种小吃的不同香味就随风四处飘荡,招揽食客。这里小吃名目繁多,天南地北,风味各异。上海的汤圆竟和北京不一样,滑润可口。先前是煤火烤羊肉串,焦香四溢;如今又多了一种油炸羊肉串,更令你垂涎三尺。这里的小吃,北京风味的还是居多。卤煮火烧实惠、经济;宫廷小吃华美、别致;炸春卷焦黄、酥脆;油茶面润口、清甜;莲子粥爽口不腻......总之,只要你一走进这个夜市,不由得你不沿着每个小吃摊去转悠、去品尝。

【修改指导】这是记叙段中出现的比例不匀。从首句可以看出,作者原来想写东华门夜市比其他夜市更热闹。段旨应当扣紧“热闹”二字写,但形容其热闹的只有三言两语,整段文字几乎都是描写名目繁多的小吃。我们知道,“小吃”与夜市的热闹有密切关系,但因为这段不是以介绍小吃为主,所以对它只可略写不能详述。

修改方法:扣准“热闹”二字详写夜市的景观,将小吃放在描写人流、声响等当中简要叙述。下面是修改稿:

东华门的夜市比起其他夜市来要热闹得多了。每当华灯初上,这里的人流就多了起来。男女老幼摩肩接踵,穿来穿去。这里的顾客不仅有讲一口普通话的“老北京”,那带有各地方言的“五湖四海”也很多,甚至连那些散发着异味芳香的外国友人也结伴来此充当“食客”。还未踏进夜市,明亮的灯光就映入了你的眼帘,诱人的香味就扑鼻而来,招揽顾客的吆喝声就灌入了你的两耳。沿着每个小吃摊位去转悠的人们,几乎都被那不同风味、名目繁多的小吃诱惑了。有的人坐在简单小桌旁品尝着飘香的卤煮火烧;有的人站在一边,端着碗津津有味地嚼着上海的汤圆。烤羊肉串的摊前围了一堆人都在等待着那带有辣味的羊肉串„„整个夜市充满着欢乐的气氛。

修改后的文字重点紧扣“夜市的热闹”,消除了比例不匀的毛病。并且还把那些有语病的句子及错用的词语都逐一做了适当的修改。如“四处飘荡”改为“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因为“飘荡”是形容具体事物的,应改为“飘散”。作者又未单纯修改词语,而是结合了表达意义修改了语句:“招揽食客”的主语是“各种小吃”,显然不合情理,改为“招揽顾客的吆喝声就灌入了你的两耳”既合了情理,又紧扣段的主旨。

三、课堂练习

(一) 说 勇 气    ——从揩黑板谈起

①一个班级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②一天,上课铃响了。老师就要来上课了。可是,黑板还没有人揩。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没有敢上前去。(A)这时,一个同学在众目睽睽之下,铤而走险地上去很快将黑板揩干净了。当时,(C)没有一个同学不从心里不佩服这个同学有勇气,是他,为大家做了件好事。

③这个同学之所以能够做出其他同学所做不出的好事来,显然是由于勇气,是勇气在鼓厉和支持着他。由此看来,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与勇气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勇气,是战胜困难的武器,是事业成功的可靠保证。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从青年时代就遵照父亲的嘱咐,立志编修史书。

(B)他博览群书,考查山川形胜,调查轶闻旧事,搜集了大量的史料,开

始写作。其间虽遭受宫刑之辱,也不抛弃事业,终于经历了二十年左右时间,写成了不朽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④原泰安市检察长公丕汉,在调查以原市委书记胡建学为首、一百多人参与的特大贪污、走私、受贿案件时,不惧怕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威吓,甚至是对他本人和家人的生命威胁。在超凡勇气的支配下,顶住歪风邪气,度过一道道难关,终于在上级领导的指挥下,依法惩处了这个犯罪团伙,为党,为人民立了大功。

⑤勇气实在可贵。只要我们有勇气,不论我们面前的困难有多大,我们的对手有多凶,我们就会有获胜的希望,因为“狭路相逢勇者胜”。在今天,我们所说的勇气其实就是一种革命精神。我们青年学生,要学好知识,将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作用,同样是需要勇气的。我们人人都应该像揩黑板的同学那样,从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勇气。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牢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第③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鼓厉改正为鼓励; 

(2)文中画横线(A)(B)句中分别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请改正过来:  

“铤而走险”,改为“自告奋勇”;“考查”

改为“考察”。 

(3)文中画横线(

C)句是一个病句,联系上下文,应改正为___

大家都从心里佩服这个同学有勇气。 

(4)第⑤段中引用了两个名言警句,其中有一个用得不合适,它是“_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_____”。   

(5)第③段中引用的事实论据不恰当,请简述理由并另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理由:

______司马迁事例意在证明“有志者事竟成”

,与本文论证中心不符。  补充事例:__围绕“勇气,是战胜困难的武器,是事业成功的可靠保证”

这一中心补充的事例即可。  

(6)第④段事例前缺少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请联系上下文内容,补写出这个过渡句。   ______勇气,不仅是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顶住歪风邪气的重要支柱。(意对即可)

2.病文举例

将香喷喷的比萨摆在餐桌上的时候,我深深地呼吸了一下飘满清香的空气。为什么这么善待我自己呢?因为这次考试我的英语成绩终于取得了突破,一向我不认识它、它也不认识我的英语,我终于弄懂了一些简单的语法,在考试的时候能够确定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了。(《奖励自己》片段)

失误点评:这篇文章抓住了命题者的意图,在作文中写出了奖励自己的原因。但是,如果能够进一步思考和发掘鼓励自己的深沉原因,那么文章的立意就会深刻多了。 

升格指导:如果能写写“我”鼓励自己是因为心灵的成长,是因为思想上的成熟,是因为我终于战胜了自己,那就更好了。如:我曾在出手大方的同学黯然神伤,也曾在名列榜首的同学前自惭形秽,还曾在父母失望的眼神下羞愧不已。现在,香喷喷的比萨摆在餐桌上,空气中实物的香味令我垂涎欲滴,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决定要好好地用美味的比萨奖励自己,不仅是因为我在这次英语考试中成绩获得了突破,还因为我终于战胜了自己心里“顽强”的敌人——自卑。

九年级语文课件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资料和叙述顺序。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潜力。

3、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

1、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2、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以前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以前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位是刘备。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三国有无数的智者,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残杀的不幸者,这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并能从杨修的身上得到一些启示。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用心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庖(páo)官主簿(bù)谮(zèn)绰(chāo)刀恃(shì)才放旷麾(huī)

四、整体感知

1、理清结构,复述故事要点。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

①破字忌;②分酥恶;(杨修卖弄聪明)③破梦愈恶;(杨修揭穿曹的心思)④吴质事件愈恶;⑤教植出门怒;⑥教植作答已有杀心。(杨修参与曹的家事)

3、你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思考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扰乱军心,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的斗争之中,曹操为身后人的安危思考必定会杀掉他的。

4、你认为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

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忙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职责;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却没有丝毫处罚。

5、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补叙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6、课文第三部分资料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十分正确的,活曹操输给了死杨修,目的在于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而已。

7、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表现了曹操什么性格?

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有疑意。曹操厚葬杨修,能够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这一举动,表现了杨修阴险虚伪的性格。

8、你如何评价杨修和曹操?从他们二人身上在为人处世方面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杨修:恃才放旷。曹操:阴险虚伪、狡诈猾。

让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障碍有关。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期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五、教学小结

透过这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学习了透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方法。明白了杨修的死因,也获得了一些启示,望大家能在杨修身上学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祝愿每个人都能拥有完美和谐的人际关系。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预习《范进中举》。

九年级语文课件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读,讨论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

2、了解课文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根据文本内容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

问题导读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小诗:(小黑板出示)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这首诗是评价历史人物杨修的,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那么杨修到底因何而死?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走进第18课《杨修之死》。

二、探讨新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概括一下这篇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

2、围绕着曹操、杨修之间的矛盾冲突,选文讲了七个小故事,下面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然后给每个小故事拟一个小标题,再选择你喜欢的小故事到台前用自己的话复述。

3、指名分别复述故事。要求:复述简洁完整,要讲清杨修的表现和曹操的`态度。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1)鸡肋事件

(2)园门阔事件

(3)一盒酥事件

(4)梦中杀人事件

(5)藏吴质事件

(6)试才干事件

(7)作答教事件

4、在这七件事中,第一件事“鸡肋事件”写的是杨修被斩,与其它六件事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鸡肋事件”写的是杨修被斩,而其它六件事则写杨修被杀的原因,即“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5、那么本文从全篇来看属于哪种叙事方式呢?

师明确:本文先写杨修被杀,然后插入杨修以前数犯曹操之忌的六件事,最后再接上开头,写杨修被杀后曹操兵败及厚葬杨修的事。这种记叙的顺序叫插叙。这样安排记叙顺序比直叙更引人入胜,曲折多姿,这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之一。

6、通过刚才同学们讲的这几个小故事,我们来总结一下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根据学生的总结板书:

曹操:虚伪奸诈,老谋深算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

师总结:一个人的性格往往是通过他所做的事表现出来的,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是本文的又一写作特色。用典型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也是小说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

三、拓展反思

1、你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有哪些?可以从不同角度找答案。学生讨论交流后全班交流。

2、杨修才华横溢,因其才受曹操赏识,也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应该明白些什么呢?

3、杨修之死令人感叹,如果让你为杨修的墓碑题写两句对仗整齐的碑文,你怎样写?

示例1:一张巧嘴,道破天机两片薄唇,招来横祸

示例2:聪明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四、总结全课

《杨修之死》带给我们太多的感悟,如:选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插叙手法的成功运用,历史的无情,政权相争的残酷,人性的丑陋,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三国演义》如甘露琼浆,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请同学们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搜集有关曹操的材料,以“曹操形象之所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九年级语文课件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重点】

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你看,这些雪后西湖图片(出示PPT),雪后的西湖多美!下面就让我们随张岱去杭州西湖的湖心亭欣赏别有情趣的&39;雪景。

二、朗读课文

1.推荐读(读准字音)

2.听录音跟读(读出节奏)

3.自由朗读。(读懂文意)

三、整体感知

请概述作者看雪的经过。

四、研读课文

问:“痴”为何意?

“痴”在中国艺术中,常被用来指创作中最动人,最不可解,执着而又专注,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境界。“痴”是一中本真自然,特立独行的个性。

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读出“痴”。

1.“痴”于行

是日更定

独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穿插是、更、焉等词教学)

追问:从张岱的这些痴举中,你觉得张岱有着怎样的情趣?

张岱痴于行(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过渡:前往湖心亭时,张岱看到了什么样的景?

2.“痴”于景

找出文中的雪景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齐读,疏通,再齐读(穿插一、白、芥、粒等词的理解)

讲: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张岱笔下的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从中你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小组合作交流)明确:

(朦胧、寂静、空旷、辽远、阔大、混沌、依稀、恍惚、茫茫、悠远等感觉;

读出作者孤独落寞之感。)

比较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资料介入(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晴明则萍聚之至,雨雪则寂寥矣。—张岱《西湖梦寻》)

体验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当堂背诵写景句,并抽查落实。

小结: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置身其中,张岱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学生再朗读体味)

张岱痴于景(孤寂落寞思考人生)

五、总结

经过这堂课,我们理解了作者的痴。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六、你的积累有多少

(白、一、更、是等一词多义)

(俱绝惟长堤一痕一芥大喜及下船客此等)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阅读张岱《不二斋》,体味作者的情感世界

九年级语文课件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用法。

2.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3.抓住“文眼”,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文意,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2.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

课前准备

学生

1.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欧阳修的资料,对作者有所了解,并准备向同学介绍,与同学交流。

2.利用工具书读准、读顺课文;读懂课文大意,记下疑难。

教师

1.课文录音;找好与文中描写景致一致的醉翁亭风光图片,准备投影或制作成课件。

2.制作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合作读懂课文,熟练成诵;调动想像,感受自然美,再现文章意境美。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大屏幕展示教学图片“太守之乐”或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作者欧阳修。

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

教师可补充介绍欧阳修为何号“六一居士”,调动学生兴趣。

诵读入境

1.小组合作学习(幻灯出示学习要求)

大声自由诵读,读懂课文大意。

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小组解决同学们预习中的疑问,记录下共同的疑难。

2.班级学习交流

提出小组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3.自学效果检查

强调文言实词和重点句的释义落实。(幻灯显示检查内容)

朗读效果检查。可指定一个小组朗读,其余评价朗读效果,教师加以点拨,指导朗读。特别注意指导“也”“而”语气,读出它们的味道来。

“也”“而”朗读指导、示范: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a.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跟朗读录音揣摩体会练习朗读。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

赏景入境

《醉翁亭记》记山记水记游,山水美景醉了作者,千百年来,也醉了读者。

以下由教师引导多角度多方位地赏析文章的写景美。

1.教师用现代汉语抒情地朗读改写后的文中写景句,学生将原文读出来,强化对课文重点写景句的记忆。

2.欣赏美景,进入佳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品味文字,调动想像,想像山、水、亭的色、声、形,想像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像滁人的游宴情景,合作绘醉翁亭美景,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说明,再现文中美景。(可按段落为单位分配任务到各小组)

各小组代表投影展示图画,并联系课文写景文字对构思加以说明,全体学生对照课文朗读。

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抓住文眼“乐”字,理解作者的“醉”与“乐”,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深层感受文章写景的意境美、作者的情怀美。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诗情画意,秀丽多姿,《醉翁亭记》以它独特绮丽的风光给了我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它的一幅幅艺术画面让我们赏心悦目,这其中,浸润着作者浓浓的情感。

要求学生找出贯穿全文主线,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乐”)

引导学生回顾写景画面,根据课文内容,将写景与作者“乐”的情感连缀起来

板书:

山水乐

四时乐

乐游宴乐

太守乐

“一切景语皆情语”。课文的感情脉络是一个“乐”字,它像一根彩线连缀起各幅画面。

围绕“乐”字,学生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文中写出了谁“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太守的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文中怎样写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4.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板书:与民同乐

感受作者情怀美

讨论: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本文是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被贬为滁州太守后,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心情郁闷,可是却以宽厚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他的志趣和情怀是美丽的,为后人所崇拜景仰。现在,在醉翁亭就有那么一副对联写道:“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可见他的情趣依然可以在后世找到知音。

自由诵读,感受作者情怀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九年级语文课件教案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审题和立意在作文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2.学习并掌握审题立意的方法技巧,并熟练运用在写作实践中。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审题”,什么是“立意”,明白审题立意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2.安排学生自读教材第40页提供的讲解材料,提炼说明要点。

3.教师总结审题立意的方法技巧,适时安排练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注重平时的思考和积累,训练学生使用科学辩证的思维方法来审题立意,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克服写作时的畏难情绪,激发写作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审题立意,掌握审题立意的方法技巧。

教学难点

懂得审题立意的重要性,明白审题要准确到位、立意要深刻新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宋代宫廷举行公务员招考,选拔皇家画师。山水画家宋子房做画院博士,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为题让考生作画。如何作画才能很好地表现这句诗呢?有考生画了山林、古寺,金碧辉煌,香烟缭绕。(基本符合题意)有考生画完连绵起伏的群山后,只露出寺庙一角。(符合题意)有考生画了苍郁的群山,中间露出庙里的半截旗杆,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涧边,有个小和尚正在担水。(有新意)这样绘画,抓住了“题眼”,就把“深山藏古寺”中的“藏”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了。所以,审题、立意需要训练、需要技巧,也需要做到准、深、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审题立意。

二、文题展示

1.阅读下面的材料,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两三个写作的主题。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东方去。”斑鸠不解地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斑鸠说:“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东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2.在上面列出的主题中选择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3.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少于600字。

三、写作指导

审题就是审清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立意就是确立最主要的思想内容。认真审题,恰当立意,才能确保写作符合要求,不跑题,不偏题;也才能有效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条件。作文题大多有一定的限制条件,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我留下的回忆》这个题目,“回忆”表明要写的是已经发生过的,甚至是比较久远的事情,横线上不管填写何人、何事、何景、何物,都要符合限制条件。再如《美丽的误会》这个题目,“误会”是生活中常见的插曲,可能引发纠纷,可能造成尴尬,而“美丽”则表明要叙述的这场误会引出的应该是一段美好的故事。

审题时,还要注意把握题目中的重点,分析探究其中的含义。例如《郊外踏青》这个题目,重心在“踏青”上,它提示我们可以着力渲染郊外的景象,表达游人的心情,也可以叙述踏青途中发生的事,而和踏青无关的事则应少说或不说。如果遇到提供材料的作文,则需要仔细审视材料,对材料内容进行概括分析,推敲材料蕴含的意义,选择其中的某个角度或要点作为写作重点。

立意有时跟审题同步进行,有时则是在审题之后再立意。无论是什么情形,首先要做到立意正确,思想健康。同时,要学会求新,避免思维定势,人云亦云。深入发掘题目的内涵,变换看问题的角度,甚至从反面立意,都可以使立意新颖。例如,常理说不要班门弄斧,若用“弄斧就要到班门”这样的立意来写作,并展开合理的论述,就能令人耳目一新。

为了取得好的立意,写作前可以先列出与题目有关的多个主题,分析、比较之后,选择一个既新颖又能够驾驭的主题,再进行构思、写作。

课本第一题要求阅读材料,在审题的基础上列出写作主题。此时要引导学生关注三个问题:(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故事本来的寓意是什么?(3)除此之外,还可以悟出哪些道理?然后试着从其他角度进行思考,甚至可以从反面立意。最后将自己归纳的主题与同学分享交流。

课本第二题要求以第一题为基础自拟题目写作。需要提示学生:(1)吸纳其他同学的合理建议,完善自己的立意。(2)选择一个新颖而且自己能够驾驭的主题进行构思,并拟定题目。(3)写作时,要紧扣主题,不要跑题、偏题。

课本第三题是一篇命题记叙文。需要提示学生:(1)注意审题,看清题目中的限制条件。“记叙性文章”,表明写作时要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其他表达方式。(2)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探究其中的含义。“山”指什么?“翻过”又意味着什么?放开思路,从多个角度去思考。(3)根据对题目含义的不同理解,拟出多个主题,从中筛选出感受最深且比较新颖的主题,构思成文。

四、范文评析

翻过那座山

他坐在帐篷中,平静地检查着背包,一遍又一遍,他要确保那些必需品都准备好了。他把头探出帐篷,夜幕笼罩下,那个巍峨的黑影,耸立在眼前不远处,静静的……他把头缩回来,钻进睡袋,心里想着:明天我会征服你!

他坐在书桌前,清点着书包里的东西:“各科教材、工具书、文具……”他确定不会落下什么。看着漆黑的窗外,他怔怔地想:明天就要开学了,我不会让他们失望!他躺在床上睡去……

就在他上山没多久,天气发生了突变。远处阳光照射下的神圣的雪山,在他看来是如此狂暴,冰冷的雪花夹杂着豆大的雨点,狠狠撞在他的身上,令他举步维艰。

他没有想到初中生活会是如此紧张。小学六年一直都很优秀的他,一进初中却是如此平凡。责备与压力,重重拍打着他,令他犹如陷入深深的泥潭。

“豁出去了!”他大吼一声,向着那座在他眼中停留了几个小时之久的顶峰。他抛掉了多余的装备,他大口喘着气,他在冲刺!他不相信此时此刻还有任何东西能阻挡他,他不相信!

书本就像高耸的山,矗立在课桌上。检验三年努力的那一刻到了。他抛开一切杂念,大吼道:“拼了!”为了亲人们期待的目光,他向着那场最后的考试,向着那个早已定好的目标,冲刺!

他做到了!他终开登上了这无人涉足的顶峰,他大口大口吸着氧气,望着那些山脚下看来无比巍峨,现在却微不足道的群山,他心满意足……一转身,却发现,遥远的天际,云雾缭绕中,有一座更加高耸的峰影,静立着,绝美的!他欣喜若狂,心中迸出一句宣言:“继续战斗吧!”

他成功了!他成了全校瞩目的焦点,成了父母的骄傲!但他明白,这一切只是转瞬,一山更比一山高。他不顾人们诧异的目光,朝着天际,大吼:“继续战斗吧!”

蓝天上,一排大雁排成“人”字形,向着远方坚定地飞过。

总评:这是一篇充满豪气、个性鲜明的佳作。同样的内容,换一种角度,换一种形式,就能闪耀诱人的光彩。作者将一篇原本普通的记叙文,用两个人物对照着写,不仅创意新颖,而且情感充沛,互相映衬。人物形象简洁到位,人物精神励志感人,不愧是一篇文质兼美、匠心独运的好文章。

7、我们各种习气中再没有一种象克服骄傲那麽难的了。虽极力藏匿它,克服它,消灭它,但无论如何,它在不知不觉之间,仍旧显露。——富兰克林

8、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9、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10、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11、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九年级语文课件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感受诗人海子的博爱之心。

(2)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3)训练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诗歌。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海子的诗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显示海子遗照)

这里站着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普通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

二、关于海子:

1.评价: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诗人。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师提供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学生也提供自己喜欢的海子的诗。大家朗读欣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三、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步骤:

1.教师提供自读思考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这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似乎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3)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明确: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诗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因为这个内容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亮丽的部分。当然也是与其它内容难以协调的一部分,但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四、小结

五、作业:寻找海子的其它诗作,读其诗,悟其诗。

九年级语文课件教案篇11

设计思想:

古人行文很讲究文气,或曰气脉,特别是骈偶句式为主的散文,尤其如此。与此相适应,诵读课文时要整体整篇地读,一气呵成地读,分段分句、支离破碎地读容易破坏文气,所以进行诵读训练时一定要把好这一关。

课时安排:

本文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岳阳楼的情况:可从岳阳楼上镌刻的诗词歌赋谈起,也可从岳阳楼的修建历史谈起;可放录像或多媒体资料,也可由学生介绍。

二、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正音正字。

三、初读课文两遍,熟悉文章的基本内容。

四、齐读或个读文章,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五、教师介绍作者情况和相关的背景知识。

六、熟读成诵,也可组织背诵比赛。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师生通过讨论、串讲等方式了解主要内容。

三、从表达方式、对比反衬、思想感情的`角度分析文章的主旨,学习本文情景相生的写法。

四、讨论:联系现实生活和个人的成长谈谈怎样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怎样树立“忧国忧民”的意识。

五、整理文言字词,积累文化常识。

九年级语文课件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赠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2、在讨论中体会对比手法的好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赠序”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l、掌握古今异义的实词。

2、体会对比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明代文学家宋濂勤奋好学,一生专心向学。“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向后辈学子倾诉了自己的读书经历,今天读来仍然感人至深,也同样能够激励和感召着我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介绍作者及文体知识。

1、作者介绍。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明代文学家。他自幼家贫,勤奋好学,常借书苦读,曾跟从元古文家吴莱学习。元末诏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入山为道士,专心著书。后应朱元璋之邀,到南京助其平定天下。明开国后,主持编修《元史》,参与制定典章制度,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后因胡惟庸案受牵连,全家谪居四川,病死途中。他擅长散文,作品内容充实,文字简洁,行文富于变化。尤以传记文成就最为突出,善于抓住特征细节刻画人物,《送东阳马生序》即是其中名篇之一。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学者们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予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义。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把握句读。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义,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辨明字音。

嗜()叱咄()俟()

负箧曳屣()皲()媵()

烨()缊袍敝衣()

(2)辨析多音字。

(加冠)(容臭)

冠臭

(冠军)(臭味)

(数尺)

(舍弃)

舍数(数落)

(宿舍)

(数请之)

(3)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

(4)古今词义变化。

走送之(古义:跑,赶快走。今义:走路、步行。)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饭汤、菜汤、汤汁。)

(5)一词多义。

之:弗之怠(指代“读书”这件事)

走送之(代词,指“书”)

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以: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

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因为,介词。以:把,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因,连词)

以衾拥覆(介词,用)

(6)重点词语。

无从致书以观稍逾约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俟其欣悦

日再食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按“读课文——释字词——译文句”的步骤进行。如有疑难,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指导点拨。

四、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疏通文义。

五、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师提示:

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够这么做的原因。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并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理解重点实词。

2、探究课文内容,完成“思考与讨论”一、二题。

一、检查上节课作业。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明确本节课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二、整体感知课文,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现这一主题的呢?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并没有直接劝说马生勤奋学习,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意图的?

明确:

第1自然段先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然后在第2自然段具体写了诸生的学习条件,与前面作者的情况形成对比,在此基础上劝勉马生刻苦学习。

2、作者是如何概述自己求学条件的?

明确:求学条件艰苦:为了表现艰苦,作者先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条件——“家贫”。然后又分别介绍了幼年时和成年后的学习条件。

3、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作者两个学习阶段的艰苦条件。

明确:

(1)幼时求学的艰难:致书之难借书抄录。“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走送之”,其艰难可见。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观群书”。

(2)成年后求师的艰难:

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九年级语文课件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运用人物语言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

2.理解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强化讽刺效果的特点。

3.充分认识沙皇________制度黑暗腐朽的本质,理解“变色龙”形象的社会意义,批判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行为。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沙皇________制度的黑暗腐朽的本质及“变色龙”的形象。

教学准备

幻灯、录音材料、小黑板。

设计思路

小说是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变色龙》的作者通过精彩地对话刻画了奥楚蔑洛夫这一典型形象。本设计通过合作探究奥楚蔑洛夫的六次判案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社会意义,以此教育学生认识沙皇________统治的本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作家,以短篇小说著称于世,他的小说多取材于俄国中等阶级的“小人物”,他的作品都是选取日常生活的平凡事件来揭露社会本质的。《变色龙》是其中的佼佼者。(出示幻灯片1。)(板书课题。)

2.学生释题。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1.听录音画出生字词。(出示幻灯片2,并放录音。)

2.小说的主人公是不是“变色龙”?为什么以它为题?

3.奥楚蔑洛夫在断案过程中反复无常变化多端,他先后变化了几次?是围绕什么变化的?

4.奥楚蔑洛夫是善变的,但在变的背后,有没有不变的东西?

三、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不理解的语句,小组讨论交流。

2.你从文中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四、反馈交流

(出示幻灯片3。)

1.给加点字注音。(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判断正误。)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本课的“积累运用”部分。)

2.小说以《变色龙》为题有何意义?

明确:(小说取名《变色龙》,本身就具有讽刺意味,可谓点睛之笔,它十分形象地概括了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奥楚蔑洛夫就是名副其实的“变色龙”,他擅长随机应变,反复无常,像变色龙很快变换肤色以适应周围环境的颜色一样。)

3.奥楚蔑洛夫共变化了几次?是围绕什么变化的?

明确:(前后共变化了六次。)(边引导学生分析回答,边归纳要点板书。)

(奥楚蔑洛夫断案的依据不是法律,法律条文在他眼里不过是一纸空文。他虽然扬言谁不遵守法令就得管管他们,但这实际上只是一句空话。究竟是“名贵的狗”“娇贵的动物”还是“疯狗”“下__胚子”,完全取决于小狗有无主人,主人是谁。这样,就使得奥楚蔑洛夫变色的看家本领表演得活灵活现。)

4.奥楚蔑洛夫善变的背后有没有不变的东西?

明确:(变的是对小狗、对赫留金、对案子的不同态度,是外在表现;不变的是他见风使舵,反复无常、趋炎附势的性格特征,是内在本质。在他看来,是非没有什么客观标准,谁地位高,权势大,谁的话就是标准,就是真理。这是沙皇________制度训练出来的一条好狗。)五、研读赏析

(出示幻灯片4。)

阅读课文第lO段和第20段,回答问题。

1.文中对警官穿脱大衣的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讨论明确:(通过“脱衣”“穿衣”两个细节,把这位警官为了掩饰慌张心理的慌乱而寻思应付办法的狡黠以及摆官架子,写得惟妙惟肖。)(引导学生学会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和写作人物的方法。)

2.这两段话表现了奥楚蔑洛夫的什么形象7

学生回答后明确:(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丑态。)(学会抓住细节分析人物。)

3.后一段中的“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与前一段的哪一句话相照应?

明确:(由于狗的主人不定,赫留金的手指头也一次次地变换着角色:由受害者的标志,到敲诈勒索赔偿费的证据。同样这里也出现了手指头是“蠢”的,上段中对手指头的描述有两处:“难道他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和“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

4.后一段中有两个“你”,这两个“你”指的是谁?

学生回答后明确:(前一个“你”是叶尔德林;后一个“你”是赫留金。)

六、梳理巩固

同位间交流本堂学习所得。

七、拓展延伸

(若有时间在课堂上完成)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和“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变色龙

契诃夫

小名贵、娇贵伶俐见风使舵

九年级语文课件教案篇14

【教学目的】

1、认识《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技巧。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4、体会作者在小说末尾寄予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课时】

四课时。

【教学重点】

同上一。

【教学方法】

1、传统讲读法。

2、网络资源辅助法。

3、计算机媒体实用操作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之一

一、导课问题设计

1、笔名叫鲁迅的人,原名是什么?名叫周树人的人,他的笔名是什么?

2、请给鲁迅先生的身份一个合理的定位?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3、《故乡》这篇小说自发表以来,将近八十年,一直被选进各种各样的语文课本里,成为语文课里的一篇重要的文章。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到大学生,从中国到外国,人们都把它当成一部经典来阅读。尤其是日本,对这篇小说的更是十分重视。原因是什么,是它深刻的思想和和高超的写作手法。这些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此文。

二、小说写的是什么故事

故乡二十多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故事。

具体讲有以下六个方面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的故事:

1、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2、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3、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二十多年后的故事:

4、二十多年后我家的故事。

5、二十多年后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6、二十多年后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同学围绕这六个故事,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描写,等候回答问题。

三、回答问题

1、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这时候,

全体诵读。

体悟与点拨。

2、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全体诵读。

体悟与点拨。

3、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哦,我记得了。

所有这些都是二十多年前的故事。从这些故事里我们都能读出什么信息来?

原来至少那时的社会还是比较令人过得去的。故乡好,故乡的人也不赖。

第二课时整体感知之二

今天我们来看二十多年后的故事:

7、二十多年后我家的故事。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8、二十多年后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我应声说:

这好极!他,──怎样?

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

9、二十多年后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

二十年前的故乡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应当变得更好,然而却不然。是什么原因?请找出原文回答。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第三课时课外延伸阅读

一、网络信息的获取与学习

网上语文课堂:《故乡》专集:

1、打开网上语文课堂。

2、查找《故乡》专题。

3、进行阅读。

4、进行思考:小说的技巧何在?价值何在?

对比。加深印象。

5、练习解答。

二、小结

小说写得好的原因是什么?

开放性回答。

1、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2、高超的艺术技巧──对比方法的运用。

第四课时媒体操作

一、问题设计

上一节课已经把《故乡》的有关艺术技巧进行了分析。这节课请用Word把这篇小说改编成一篇普通的叙事文章。

二、操作过程指导

1、打开网上邻居──教师频道──语文──金传富──共享区──《故乡》语言训练专用表(表1、表2)。

2、选中,复制。

3、粘贴到一个新的Word里。

4、存盘到D区。

5、打开网上邻居──教师频道──语文──金传富──共享区──《故乡》原文(网上语文课堂《故乡专题》)。

6、选中,复制。

7、粘贴到表格的后面

8、按表格要求剪接填空。

9、在适当的段落中间补上适当的连接词,使它们成为一篇新的《故乡》。

10、把两篇《故乡》进行对比。

11、同学诵读。

12、得出结论:

适当地运用对比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13、练习处理略。

九年级语文课件教案篇15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朦胧诗的创作特点,初步体会诗歌中意象所蕴含的深意以及意象运用的技法。

2、通过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爱国情感。

3、学生体会诗人情感,激发爱国之情,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欣赏诗歌的情感美、含蓄美、意境美。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引言导入:上个世纪70年代末,面对刚经过的_,遍体鳞伤的祖国,青年诗人舒婷创作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感,真挚而浓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那质朴厚重的情感吧!(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注意语气语调以及情感抒发。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诗句的轻重音、节奏。

3、全班配乐齐声郎读。

4、朗读后思考这首诗大致可分为几部分?试着给每一节加个标题概括。

明确:

第一部分:过去的落后

第二部分:现在的痛苦

第三部分:未来的希望

第四部分:自我的奉献

(三)抓住重点,深入研读

1、这首诗是使用第几人称写的?如何理解诗中的“我”这一形象?

明确:本诗是以第一人称创作的,诗人以自己的口吻向诗中的祖国“你”表达了深沉的关心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其中“我是……”或“我是……”的句式经过反复运用,突出“我”和祖共同经历艰难困苦,共同面对风雨沧桑,“我”和祖国不离不弃、生死与共、血脉相连。诗中的“我”是那个时代与祖国同命运、共患难,心系祖国的青年的典型,经过十年浩劫,在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将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复兴祖国的历史重任。“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

2、小组合作探究:本诗中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试着对每小节进行分析。以语文学习小组讨论,8分钟后请代表发言。

明确: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脉相连,荣辱、生死与共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运用了一系列包括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前面有或长或短的修饰语如“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表现了这些意象所经历的痛苦,时间短语“数百年来”“历史的隧洞”等,将其所经历过漫长的岁月表现出来。“我是……”或“我是……”的句式经过反复运用,突出“我”和祖共同经历艰难困苦,共同面对风雨沧桑,“我”和祖国不离不弃、生死与共、血脉相连。末尾以破折号引出“祖国啊”的悲壮感叹,这样不仅使叙述角度的变换,也使诗意在小小的高潮中稍作停顿。以下两节也是以这种方式结尾。

第二节,在该小节里,修饰语“贫穷”“悲哀”“希望”等是抽象词语。“飞天”意象的运用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诗歌的前两节都在描写祖国的历史,第一节重在写实,这一节重在精神。在精神上,人们在贫穷的境遇里始终抱有对美好未来的希望,祈愿能“落到地面”,变成现实。

第三节,着重描写现在。在经历浩劫后,祖国将要开启新的生活。诗人运用了一系列充满生机的意象,“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等等,都表明祖国慢慢摆脱束缚,开始蒸蒸日上。

第四节,本小结内容集中体现“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从个体上来说,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但是从“我”的使命来说,“我”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使命,“我”要与祖国融为一体,因而是“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如何来报答祖国的养育之恩?诗人庄严的向祖国宣告,“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后,诗歌以语气强烈的重复性咏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结束。

3、舒婷于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是如何在这首诗中体现的?

明确: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虽然写的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缺始终流动着对祖国挚爱、依恋和赞颂。

(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用诗中“我是你……”的句式仿写,表达对某一事物的真挚情感。小组合作,进行配乐朗诵比赛。教师全程引导,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五)小结作业

作业:课外阅读舒婷《致橡树》,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25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