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教案简单
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这里分享一些初三历史教案简单下载,供大家写初三历史教案简单参考。
初三历史教案简单篇1
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中东地区的地理范围,中东地区在交通、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中东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对解决该地区问题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对本课的引文、图片等资料的阅读,引导学生概括出战火频仍和动荡不安是二战后中东地区历史发展的特点。通过对中东地区动荡局面形成原因和该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产生原因的分析。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交流“活动与探究”的收获与成果,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战火频仍的中东。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难点:巴勒斯坦问题由来。中东地区战火频仍的原因。
讲授新课:一、战火频仍的中东
介绍导言中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切入本课主题──动荡的中东地区。展示中东地图,并介绍中东的地理、历史概念及中东地区的特点。
第一,“中东”一般是指欧、亚、非三洲连接的地区,主要是亚洲西部一带。该名称来源于过去人们以欧洲为中心,按距离远近把东方各地分别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
第二,现在一般所说的“中东”包括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约旦、黎巴嫩、也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土耳其、伊朗等国家。总面积为七百多万平方千米,人口一亿多。
第三,中东地区大多数是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以色列也包括在“中东”范围之内。
第四,中东地处欧、亚、非三洲的交通枢纽,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中东拥有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蕴藏量约占整个西方世界的60%以上。
回答问题:(1)简述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2)中东战火频仍有何具体表现?(3)历次中东战争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战争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
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第一,犹太人的祖先是希伯莱人。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迁入巴勒斯坦地区,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以约旦河为界将该地分为两部分:东部为外约旦(今约旦王国),西部为巴勒斯坦(包括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第三,19世纪末兴起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使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并与当地的阿拉伯人发生多次流血冲突。1922年7月24日国际联盟通过了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训令”,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犹太人在二战中受尽迫害的经历颇得世人同情,为他们在早已成为巴勒斯坦人家园的、犹太人古老的祖居地上建立自己的国家减少了障碍。第四,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的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约旦河以西的2.7万平方千米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第五,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但巴勒斯坦国因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方面反对181号决议未能诞生。此后,该地区战火不断。
五次中东战争的情况。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凌晨,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出兵进攻以色列,打响了第一次中东战争,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因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而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发动了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英、法、以的侵埃战争,以色列称“西奈战役”。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对埃及、叙利亚、约旦发动突然袭击,挑起了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六月战争”、“六天战争”。1973年,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而进攻以色列,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此外,还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兵占领黎巴嫩的领土,袭击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组织及其武装力量,并与黎境内的叙利亚军队交战,这是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月~9月),又称“黎巴嫩战争”。五次中东战争和迄今不果的中东和平进程,充分反映出二战后该地区的“战火频仍”和局势动荡的特点,反映出该地区和平进程的艰难。(3)引导学生归纳历次中东战争的争夺目标和严重后果。第一,中东战争的主要争夺目标是土地或运河主权,其次是争夺水源。第二,中东战争的严重后果。据不完全统计,约三万以色列人在战争中伤亡,十余万阿拉伯人伤亡,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战争使阿拉伯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军费开支负担,债台高筑,民生凋敝,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严重。为防范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全民皆兵,多年保持着庞大的军费开支,其国防支出在政府预算中的比例高居世界之首,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更加严重的后果是巴以双方长期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提问:(1)“中东地区战火频仍,和平历程艰难的原因是什么?”(2)如何有效推进中东和平进程,尽快实现中东和平?
进一步对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进行分析:(1)大国争夺是中东地区冲突不断的重要根源。英国一战后的“分而治之”,联合国二战后进一步的“分而治之”,都说明列强在利用当地民族、宗教矛盾插手该地区事务。(2)几十年中陆续形成的领土争端是阿以之间争夺的实质问题。(3)水资源问题在中东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围绕着水资源问题,阿以进行着殊死的斗争。(4)耶路撒冷的主权和归属问题,是巴以关系中最为棘手的问题。耶路撒冷被视为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三教圣地,以色列占领耶路撒冷并于1980年7月宣布耶路撒冷为其永久的首都;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宣告以耶路撒冷为首都。对耶路撒冷的争夺使巴以斗争罩上民族宗教的外衣,它增加了该地区和平进程的难度。
如何有效推进中东地区和平进程,尽快实现中东和平问题,先由学生简要回答,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拟订出切口较小、内容具体的讨论题目。如:(1)中东地区的地理特点是中东战争频仍的根本原因吗?(2)对巴以和平进程作出过贡献的人物有哪些?试作简要介绍。(3)拉宾对解决中东地区和平问题做出过哪些努力?(4)中东地区内部对实现该地区和平存在哪些障碍?(5)就国际方面而言,实现中东地区和平的障碍是什么?
初三历史教案简单篇2
一、概况
1.悠久的历史
(1)广东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韶关的“马坝人”,距今约12.9万年,该远古人类化石的发现有力证明了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发祥地。
(2)佛山的西樵山古石器遗址是我国华南地区至今发现的一处石器时代大型开采石材和制造石器的场所。在珠江和长江三角洲发现的多个遗址中,都发现贝壳,因此称为贝丘文化遗址。通过对贝丘文化遗址的了解,有助于了解我国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农耕渔猎文化。
(3)广东的手工业丰富多样,主要有冶铁业、陶瓷业、酿酒业、榨糖业、制葵业(新会是的葵乡)等;粤绣、佛山剪纸、广东象牙雕等是广东民间工艺的瑰宝,其中粤绣、湘绣、苏绣、蜀绣并称为全国“四大名绣”。
2.三大民系
(1)广府民系:广府民系主要由古越族与中原汉族融合而成,方言是粤语。
(2)潮汕民系:方言是潮语(是由闽语和古越语融合而成),
明清时期潮汕方言成为独立次方言。
(3)客家民系:方言是客家话(是在中原古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同时也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3.建制沿革:秦统一岭南后,设三大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今广东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管辖。北宋时,广东的名称出现。“广东省”作为地方行政建制称谓,是从清朝开始
4.建筑工程
(1)灵渠是世界上第一条船闸式人工航道运河,是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
(2)客家围龙屋是我国经典民居之一。
(3)开平碉楼是中国第35项载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也是广东的首个世界遗产项目。
(4)广州陈家祠是集岭南历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型代表。
二、古代广东
1.秦:属南海郡,郡治在今广州(当时称番禺)。
2.汉:汉武帝时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出发。从此广州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的地位确立。
3.隋唐: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出发,可达波斯湾。唐在广州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4.北宋:在广州等地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征收商税。
5.明清:(1)明朝中后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道,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如广东佛山的冶铁业
(2)在清代,广东的冶铁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清朝实行闭关政策,1757年(乾隆年间)只留广州一处海关通商广州十三行。
(4)明朝戚继光率军开赴广东等地,连续重创倭寇。
(5)明朝后期,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强行租借澳门。
三、近代广东
1.重大事件
(1)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
(2)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抗英。
(3)1842年,《南京条约》将广州开辟为通商口岸;1858年,《天津条约》将汕头、琼州开辟为通商口岸。
(4)1872年,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创立继昌隆缫丝厂,是广东第一家民族企业。
(5)1911年,孙中山、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6)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举行。
(7)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了三大政策;1924年5月,黄埔军校建立。
(8)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建立了国民革命军。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北伐军从广东出发。
(9)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彭湃建立广东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2.重要历史人物及其活动
(1)洪秀全: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1851年1月11日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1853年,定都南京,称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又分兵西征、北伐,强盛时曾占领了清朝的半壁江山。
(2)邓世昌:中国清末海军爱国将领,广东番禺人(今广州市海珠区)。甲午中日战争时为致远舰管带,在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捐躯报国。
(3)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和。他提出三民主义,主张发动革命,__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建立中国同盟会;领导了辛亥革命,__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4)康有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近代政治家、思想家,领导了戊戌变法。
(5)梁启超:广东新会人。领导了戊戌变法,提出“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主张,是中国近代的思想家、史学家。
(6)冼星海:广东番禺人,人民音乐家。先后在岭南大学预科、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上海国立音乐院及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回国后创作了《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不朽名作,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作出了巨大贡献。
(7)詹天佑:南海人,中国铁路工程专家,中国铁路工程的先驱。他是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和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为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8)冯如:恩平人,中国第一架飞机制造者、最早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家。他于1910年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并驾机参加国际比赛,荣获第一名。被后人誉为“中国航空之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9)叶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新四军的领导人之一,杰出的军事家。广东省惠阳县周田村人,领导了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获“北伐名将”之美誉,第四军亦有“铁军”之称。
(10)叶剑英:广东省梅县人。曾参与筹建黄埔军校,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师长,后任第四军参谋长。1948年12月至1949年8月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副书记。“__”期间,为粉碎“_”作出了突出贡献。
(11)廖仲恺:广东归善人。曾随孙中山反对袁世凯,参加护法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财政部长、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广东省省长等职。
(12)容国团:广东南屏人,1959年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男子单打冠军,他是中国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
(13)陈镜开:广东东莞人,他的“开国第一举”以133公斤的成绩,创造了中国运动员的第一个世界纪录。
四、现代广东
1.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
2.1980年将深圳、珠海、汕头设立为经济特区。
3.1984年广州、湛江成为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后来将珠江三角洲
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改革开放在广东的成就:大亚湾核电站和京九铁路。
5.1992年____在深圳、珠海等地考察,发表“南方讲话”,提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思想。
初三历史教案简单篇3
1、课前导学
[课程标准]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早年立志:商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热衷于____________,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初投魏国:不受__________重用。
3.弃魏投秦:__________求贤若渴,商鞅提出了____________的主张,得到重用。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____________,允许____________。
2.重农抑商,奖励______。
3.统一________。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目的:实现富国强兵,争取____________的主动,取得优势。
2.措施
(1)奖励军功,实行____________制。
(2)废除“______________”,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________。
(4)普遍推行______。由______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5)“燔诗书而明法令”。根据李悝的《______》,制订了秦律。
(6)在__________________等领域进行改革,推行____________________政策。
2、课堂识真
知识点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商鞅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他建功立业的首先目标是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
A.齐国B.魏国C.秦国D.赵国
2.商鞅之所以能在秦国实现理想,其原因不包括()
A.出身贵族家庭B.在魏国不受重用C.秦孝公求贤若渴D.商鞅本人才能突出
知识点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3.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主要适应了哪些阶级或阶层的要求()
①新兴地主阶级②自耕农阶级③奴隶主阶级④商人阶层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4.下图为秦国在商鞅变法中统一的商鞅铜方升,这与变法中哪一措施有关()
A.“为田开阡陌封疆”B.重农抑商C.统一度量衡D.改革社会风俗
5.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
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D.无法经商
知识点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6.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使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②削弱了宗室贵族的势力③形成了新的经济基础④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8.九岁的男孩金阳出版的《时光魔琴》一书中写道:通过时光魔琴回到了秦朝,他看到彪形大汉郑兴的邻居刚成年的儿子在搬家,搬到了郑兴的对面。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规定造成了上述现象()
A.经济改革B.文化改革C.政治改革D.社会习俗改革
3、课后见功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楚悼王素闻(吴)起贤,(吴起)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材料二(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
请回答:
(1)两则材料的措施有何相同之处?原因何在?
(2)材料二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哪些措施来实现?
(3)概括两则材料所述改革的结果,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三则材料中哪一则对商鞅变法完全持肯定态度?
(2)材料二中作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错在哪里?
(3)材料三中“务本”是指什么?
初三历史教案简单篇4
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发展的基本线索,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衰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古代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理解改革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进程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重难点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罗马霸权的建立。
难点:斯巴达和雅典的区别;罗马和平。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
1)、导入新课:提问: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哪些地区?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西方(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西方文明又是在哪里发源的呢?导入新课西方文明之源。
2)、出示学习目标:(教师解读)
1、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雅典的共和制度,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能力。
2、让学生搜集古希腊、古罗马的有关奴隶生活状况的材料,使他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民主生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罗马,它们都采取了积极的对外交流政策,这是他们强大的重要因素,由此使学生对当前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8分钟左右)
1)显示自学提纲:
1、希腊早期文明叫什么?由哪两个文明组成?距今多少年左右?
2、评价伯利克里?
3、罗马共和国成立于哪一年?为争夺地中海霸权,同迦太基进行了三次战争,史称什么战争?何时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
4、罗马帝国何时建立?第一任皇帝是谁?哪一年分裂?哪一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它标志着什么历史结束了。
2)、按自学提纲自学。自学时,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指导学生自学,并适当点拨。
三.、合作探究,建构知识(15--20分钟)
1、组内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在组内互相交流。组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质疑时提出,听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2、师生互探。对自学提纲中重点的内容及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展示、纠错和点拨。
3、教学内容:提问1:希腊文明以什么为中心?与亚非文明的中心有何不同?
(一)雅典城邦的繁荣
1、雅典为何工商业发达?
2、雅典处于全盛时期是谁当政?
3、雅典处于全盛时期表现在哪些方面?
4、希腊为什么衰落?(斯巴达、雅典长期争霸)
(二)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1、罗马共和国何时建立的?罗马共和国的行政长官称为什么?由什么样的人担任?
古罗马怎样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
罗马共和国是怎样被罗马帝国取代的?
罗马帝国延续了约五百年,与秦朝和西汉时期的中国一样,是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帝国之一。
4.课后小结:通过学习了解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以及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5、学生熟记本课知识点:朗读或默记:3—5分钟
四、巩固新知,学会运用(13分钟)
1、教师多媒体出示训练题、提高题。学生当堂回答,及时巩固新知识。
2.布置课堂作业:《基础训练》第3课部分重点内容,学生当堂完成。
3、教师检查学生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自主学习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自主备课记录
初三历史教案简单篇5
一、复习目标
1.掌握并熟记历史基础知识,准确再认和再现重要历史事实。
2.通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一些历史基本概念和观点。
3.初步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复习时间及进程安排
3月下旬中国历史第一册3课时
4月份中国历史第二册4.5课时
中国历史第三册
5月份中国历史第四册4.5课时
世界历史第一册
6月份世界历史第二册4课时
强化模拟训练
三、复习措施
1.教者认真钻研教材与大纲,积极搞好集体备课,充分利用脑力资源共享;
2.认真分析中考说明,研究“盐城市初中史、地、生综合考试样卷”,把握中考方向;
3.仔细分析学生学情,研究学科特点,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复习效率;
4.教研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每人按时出好每册复习纲要,并由首席教师最终确定,打印及时并保证清晰,发放到每位学生手中;
5.科学、严格地对学生进行复习方法指导,使之保管好每份复习资料;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考试方法指导,使之灵活准确地使用好教材和各种资料;
6.搏众家之采,取众家之长。多途径、多手段收集名校地复习方法及复习资料,全面提高复习质量;
7.对全体学生做好复习动员工作,使学生充分认识复习好历史的重要性,并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投身到复习迎考中去;
8.复习力求精要,减少繁重知识,降低能力要求,不过于挖深拓宽,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影响其它学科的正常开展,努力做到短时间、高效率。
最后,我们全组同志要树立信心,严谨态度,低起点,高质量,努力把历史学科打造成我校新品牌,为每位学生的中考出一份力,为学校的“四连冠”目标尽一份心!
初三历史教案简单篇6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川教版世界近代史部分的一节复习课,说课的题目是: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复习主题,包括世界近代史(上)第一学习主题的三课内容:英国的新生、美国的独立、法国大革命。
2、课程标准的要求
①简述《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②讲述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
3、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从世界近代史的整体来看:
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确立的历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导致了欧美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跨越,这是人类历史的一次巨大变革。
这一复习主题主要在讲述“资本主义的确立”部分,属于资本主义确立的“开局之篇”,是世界近代史部分的重点内容之一。
从教材的第一学习主题来看:
该主题是讲述“欧美国家的巨变与殖民扩张”。共5课,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讲述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舆论准备和资本主义发展条件环境的开拓;二是“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讲述欧美主要国家反对封建统治和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斗争及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三是“欧洲的殖民扩张”,讲述西欧殖民者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区的野蛮掠夺和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这一复习主题属于第一学习主题的第二部分内容,属于第一学习主题的“核心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主题的复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知识框架,区分易混点;另一方面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4、教学目标
今年的这届学生,是我县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第一届。我省从今年已开始实行开卷考试,新形势下,“教”重在教方法、能力、思路、规律。“学”重在学方法、能力、思路、规律。在接受素质教育的同时,九年级学生还面临升学的压力,“教”与“学”还要适应“开卷”考试的要求。复习课作为新授课的后继教学,要巩固基础知识,建立知识网络,提高运用能力。
综合上述情况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①比较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内容
②比较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三个文件
③客观评价华盛顿、拿破仑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复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复习,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认识一个民族不畏强权、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和以弱胜强的坚强意志。
5、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及学生的情况,我确定本节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1)重点:三个文件
(2)难点:评价人物
初三历史教案简单篇7
为积极备战20_年中考,使历史复习做到有章可循,让学生的会考成绩更上一个新的台阶,特制定以下复习计划
一、复习时间、复习内容安排
从2月21日起,准备用一个月的时间,按照《考试说明》要求,紧扣教材,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第一轮复习,再进行第二轮复习,此轮复习主要依据是《考试说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解和串联能力。
第一轮“夯实基础”复习
1、复习时间:20_年2月第——4月底教学时间约8周
2、复习内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部分,分单元,分章节,依据课程标准和考点要求复习,强化知识点,考点,夯实基础,培养基本技能。
第一轮复习的时间最长,也是夯实基础的最关键时期。每年中考试题几乎都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熟悉课本非常重要。这一阶段要找准考点,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认真研究历史课标,知识与能力要点,《考试说明》,最短时期内在教材中找出考点,依据教材将考点编成复习资料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基础知识点。
第二轮“专题训练”复习
1、复习时间:20_年4月中旬——4月底教学时间约2周
2、复习内容:专题一、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史。专题二、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史。专题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和改革。专题四、近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专题五、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专题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专题八、时事热点。经过全面复习,再进行专题归类。即教会学生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所学的知识点紧密联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每一专题的内容分好类,利用选择题和填充题的形式在课前一天发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堂上再与学生分析完成。课后再布置相应的材料题、问答题,加以巩固、理解。
第三轮“综合检测”复习
1、复习时间:20_年4月底——会考前。教学时间约1周。
2、复习内容:查漏补缺,突出重点知识,强化训练,注重落实。
强化训练,对复习内容进行消化和巩固。考试说明是中考重要指导用书,把握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型,结合九年级每次考试的主观题,进行研究性复习。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立即解决。做到早发现早解决,让学生以最佳状态参加到复习迎考中来。对于历史知识掌握好的同学应加以鼓励,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对于历史与思品知识掌握一般或较差的同学,课后多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误区,以取得理想的成绩。
二、中考复习策略:
一、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回归历史课本的复习。
初中《历史课程课程标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落实课改精神的指南针。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必须要认真研究和学习《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其精神,明确考试要求,为师生复习指明方向。而教材是我们平时教学的重要文本,也是落实课标和中考说明的平台。因此要认识教材的重要性,会考历史冲刺复习阶段,要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回归历史教科书。真正做到把课本由厚读到薄,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考前应认真研究课本,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复习,以科学、严谨、变通的态度去阅读课本,钻研课本,才能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二、紧扣《课程标准》,掌握主干知识
掌握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理顺知识线索,会用线索思考问题和帮助答题。中考材料题和问答题都是以一个重大的事件为核心,考查相关历史知识,如果知识线索明析,就会“牵一点而引出其他”。所以复习时要用“串糖葫芦”的办法,“抓住点”“串成线”“网成面”。只有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体内容,进而捕捉历史的阶段特征,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游忍有余。
三、专题整合,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能纵横联系,进行立体复习。
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整理出单元知识结构;
根据每阶段历史发展特点整理出若干专题,如中国受屈辱史、抗争史等;
根据时政热点,整理出一些新的专题,比如改革专题、思想解放专题、科技创新专题、民主政治专题等;
根据知识内容整理的专题,如社会生活与文化教育专题、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专题、战争专题、外交成就专题。
四、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周年大事问题等
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体现时代主题。学习历史是为了鉴古知今,为现实服务。会考试题中往往不回避热点,热点、焦点、周年问题仍然会出现在试题中。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关注人类发展、关注社会进步,力图使学生能够将历史与现实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以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增强对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琐事”。因此,在历史复习必须从历史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平时养成读书看报看新闻的习惯,关注国家大事和世界形势,多肜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守住课堂阵地,拓展课外空间,增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洞察力,提高考场应变能力。
五、模拟强化,应试技巧
模拟强化,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考试时安定情绪,心要静,沉着冷静合理分配时间,要控制好答题时间。第一,认真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领会题意。第二,审题。审题是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明确试题的&39;具体要求,完整准确把握题意;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化解难点。第三,答案规范化。做到观点正确,文字准确,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要点全面。
综上所述,初三历史复习应该紧扣考纲、教材,打牢基础,理清知识脉络,专题汇总,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能力、技巧。在复习过程中,以教材为根本、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要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读书,做到“五看四抓”,即看目录、看标题、看正文、看图表、看材料,抓概念、抓线索、抓框架、抓重点。不能死记硬背,而要融会贯通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惟其如此,方能学有所获,学有所得,使学生们在今后的会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初三历史教案简单篇8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欧洲殖民者对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海地独立;“多洛雷斯呼声”;西属拉美独立运动――玻利瓦尔、圣马丁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拉丁美洲新兴国家。
思想认识:
1.通过课文的学习,要求学生认识到殖民者的压迫、掠夺。造成了拉丁美洲的贫穷落后,激起拉美人民的英勇抗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2.在独立运动中,拉美人民联合起来,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取得反殖斗争的重大胜利,基本上奠定了拉丁美洲的政治局面。通过分析,让学主认识到联合起来,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3.伊达尔哥、玻利瓦尔,圣马丁是拉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争取独立解放的民族英雄。
能力培养: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西葡殖民者对拉美人民的压迫、剥削,是引起拉美独立运动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自己学会找出并归纳拉美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彻底粉碎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的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了整个拉丁美洲的进步。基本上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国家的格局.
重点分析:
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在整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南美逐渐成为斗争的中心。两支起义军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对西班牙殖民者发动进攻。实现了配合作战。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阿根廷、智利、秘鲁等国。奠定了拉丁美洲信心国家的基本格局。因此南美独立战争在整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难点分析: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胜利的原因在教材中并没有完整的描述,学生分析理解都有一定的困难,还有因为独立战争的胜利不是某一个因素的作用。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初三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欠缺,所以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胜利的原因是难点.
重点突破方案:
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
内容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讲师过程中,运用相关地图(有条件的运用课件对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进军路线做详细描述,并在进军过程中显示两支部队解放的地区)这样可以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空间感。培养他们史地结合的意识。可以适当分析南美的地形特点,体现起义军在进军过程中的艰巨性,为分析战争胜利原因打下基础。
难点突破方案:
初三历史教案简单篇9
(一)纳粹政权的建立
1、背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德国,激化了社会矛盾。以_________为首的法西斯组织____,利用社会各个阶层_________的不满,趁势发展壮大。
2、建立与影响:1933年上台,逐渐集和大权于一身,称为国家元首,着手建立法西斯统治,标志世界大战洲策源地的形成。
3、德国法西斯罪行:①利用“_________”,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士。②解散一切工会,取缔了除_________党以外的所有政党,独裁专制。③加强思想控制,焚烧大量_________,妄图毁灭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④掀起反犹狂潮:____早在《》中,就叫嚣犹太人是德国的“_________”。____执政期间,一步步加紧对_________人的迫害。他们被剥夺了德国_________身份,不得_________,不许担任_________,不能从事教师职业,限制从事自由职业;不得参军;严禁与_________人通婚等等。
(二)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1、背景:一战后,意大利经济衰退,政局会混乱。
2、1922年,_________标志意大利法西斯专政建立。(意大利法西斯的头目是______________。)
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背景:经济危机打击了日本,激化了国内矛盾。
2、1936年,日本军部内部的_________通过“二二六兵变”事件控制了政府,标志着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世界大战的洲策源地的形成。
3、20世纪三十年代后半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法西斯国家相互勾结,结成了侵略性的_________集团,称为“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又叫_________,给世界和平带来严重威胁。
4、试着比较: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美国和德日分别是怎样摆脱危机的?分别有哪些影响?
初三历史教案简单篇10
九·八班学习《冷战中的对峙》一课中,我采用的是学生分段阅读方式进行,在学生分目阅读之前,提出阅读要求,然后讲解,但整个过程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度比较窄,最后还未完成教学任务。
主要问题有:
1.部分同学始终未进入学习状态;
2.提问后响应者较少;
3.第一部分内容用时太多;
4.第一部分内容阅读前所提问题大部分同学不能作答。
我想,造成以上原因主要有:
1.引入是按照给九·三班上课时的设想,这对于八班同学理解较难,没有激发起学生探究新课的.热情,使其迟迟不能进入状态,所以不同班级的教学设计、设想要有所不同。
2.在阅读前所提问问题可能难度较大。
3.没有让同学起来回答相关问题,造成学生没有学习压力与动力,让学生失去了真正思考的时间、积极性受到影响,这与我害怕耽误时间的想法有关,从而背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4.美苏争霸这部分基本上由我讲述,并且不太简洁,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实际可能通过一系列小问题概括其特点和突出事件。
思考:
1.教学设想必须根据班级情况适当调整并要不断总结经验。
2.阅读前的问题主要是最基础的史实知识,稍有难度的问题在讲解中、讲解后才提出,利于解决
3.必须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给予适当压力,课堂氛围才能有大的改观。
课前设计精益求精,准备必须充分,才会灵活自如地进行。
初三历史教案简单篇11
研究近年来的中考历史不难发现,中考非常注重检测学生的阅读概括、综合比较、分析评价等能力。然而学生能力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能力提高也是一个逐步进行的过程。因此历史教师不能“处处设防”、“全线出击”,而应“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初三阶段,我认为应该根据学科自身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才能起到强化和渐进的功效。本学期初三面临中考升学,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争取在中考时取得最佳成绩.。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水平的提高。
1、备课方面: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本学期的备课中,我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坚持集体备课----发挥个性特长----课后反思的过程,在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完成。课本资料内容较为简单,针对初中学生求知欲强,在备课的过程中及时注意结合时政热点,吸引学生眼球,让学生去主动关注身边的历史,对学习历史更加感兴趣。
作为老师我把最新的理念和教学思路都吃透,做到每一课都“有备而来”,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方案,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编写教案。
2、课堂教学方面:
初三历史面临中考,有自己的特殊性,所以我认为要在“讲”上下功夫,选题要精,讲题要细,但同时要生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与中考无关的不讲,太简单的不讲,主要通过在教学工作中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层层深入。注重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此外,在提问上做到分层提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在提问方面既要面向中等学生,又要照顾边缘学生。这样做既满足了基础好的同学的求知欲,又给予基础差的同学自信,使各个层次的同学在课堂上都有收获。
3、课后反馈方面: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和作业负担,每次布置作业时,我都会精心地挑选,认真地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作业批改后,我又能及时给予讲解;对于作业错误多的学生,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及时查缺补漏。进行单元测验,出题难度科学,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建立记分簿,将每次考试成绩记录,并分析班级的整体情况和学生的个别情况,注意优秀和及格的边缘学生,争取提升优秀率和及格率。
4、培优辅差方面:
在课后,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避免只重视优生忽视后进生的思想和做法。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主要在课后找其谈心,树立信心,加强学法指导。对后进生的辅导,主要是学习思想的辅导,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同时,不断的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事实证明,我的这一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远程规划方面:
历史中考,无论识记、理解、运用都能出多种题型,这样使得历史知识的讲解和考试范围扩大了将近一倍,面对这么多的知识,为了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复习,我在教学上做了总体规划,初三上学期先教九年级上册。下学期开学初用1个月的时间讲授九下内容,接下来开始复习初二、初一内容。争取在五一前完成第一轮复习,六一前完成第二轮复习。同时积极争取班主任的支持与帮助,对识记层次的历史知识要尽量背诵。材料要熟悉,题目要完成。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使命。
初三历史教案简单篇12
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金字塔既是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更是古代埃及人民用智慧和力量创造的一大世界奇观。重难点重点: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遗存;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
难点:为什么说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等折射出上古时代的阶级关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
1)、导入新课:利用课文导言中的狮身人面像的故事导入新课。
2)、出示学习目标:(教师解读)
1、学生了解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的文明特色,掌握三大流域文明的精髓。
2、大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3、世界上的文明虽然各具特色但作为创造文明的人,却具有普遍的、共同的人性,以此培养学生树立国际意识和世界主义精神。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8分钟左右)
1)显示自学提纲:
1、古埃及何时出现奴隶制小国?何时出现统一的国家?国王叫什么?陵墓又叫什么?公元前6世纪被哪国所灭?
2、“新月沃地”有两条河叫什么?什么人何时在两河流域建立奴隶制小国?公元前18世纪,是谁统一了两河流域?并颁布了哪一法典?
3、古印度何时出现奴隶制小国?雅利安人进入后,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什么制度?每个等级名称叫什么?由哪些阶层组成?
4、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国?各有哪些文化遗存?
2)、按自学提纲自学。自学时,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指导学生自学,并适当点拨。
三.、合作探究,建构知识(15--20分钟)
1、组内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在组内互相交流。组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质疑时提出,听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2、师生互探。对自学提纲中重点的内容及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展示、纠错和点拨。
3、教学内容:一、金字塔的国度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有关尼罗河风光、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的资料,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获得课本外的知识信息。
2组织学生讨论:利用课文的“动脑筋”,用多媒体打出讨论题:
问题一: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问题二:金字塔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筑的?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1.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
2.简单讲述两河流域人类文明的产生,着重向学生介绍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和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
3教师重点从三方面讲述汉谟拉比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教师结合课本《古代印度》和插图《印度河流域的古城遗址》讲清古代印度地理范围,印度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并简述古印度文明的产生、发展。
2、种姓制度:教师讲授印度的种姓制度,组织学生讨论:
问题一:种姓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四个等级是否是造物主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的?问题二:不同等级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有什么区别?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对印度未来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4.课后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了世界三大文明古国的建立、发展以及它们的文化遗存。
5、学生熟记本课知识点:朗读或默记:3—5分钟
四、巩固新知,学会运用(13分钟)
1、教师多媒体出示训练题、提高题。学生当堂回答,及时巩固新知识。
2.布置课堂作业:《基础训练》第2课部分重点内容,学生当堂完成。
3、教师检查学生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自主学习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自主备课记录
自主备课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板书
设计第2课人类文明的摇篮
一、金字塔的国度1.尼罗河的馈赠2.金字塔与木乃伊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1.两河流域2.古巴比伦王国3.《汉谟拉比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1.印度河、恒河流域2.雅利安人与种姓制度
初三历史教案简单篇13
为了提高复习效果,为了确保20__年的历史学科中考成绩,现就历史科的备考工作做分析计划制定如下: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复习指导
1、2、5班的学生学习劲头较浓,底子较厚,拔尖的人数相对多,但每个班都有十来个学生的历史成绩比较差;3、4、6班学生的悟性和成绩比前面提到几个班的差一些;7、8、9班的情况则糟糕透顶,不过还有五六个学生用心学,有点希望。依据以上学生不同情况,我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不仅在练习方面加大度和深度,在心理、生活等方面也给予多一些关心,使他们大胆地面对挑战,冲破道道难关,成为今年的中考名人;对那些中下游的学生不能放任自流,要多一点方法,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多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给予更多的表扬,使他们也有所进步、迎头赶上。
二、复习计划
对前年、去年和今年的历史学科中考说明及其中考试题进行比对分析,时刻关注时事政治动态,研究今年出题的方向,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复习。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复习:
第一阶段:这轮主要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按中考题型以几遍课文为单元作比较详细地复习,中外历史结合,再以册为单元作归类复习,给学生熟背课文知识要点,按中考的题型出题进行阶段性模拟,
具体安排如下:
3月1日—3月15日复习九年级下册
3月16日—3月31日复习九年级上册
4月1日—4月20日复习八年级
4月21日—4月30日复习七年级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疏通考点,中外历史结合,聚焦热点考点,纵横联系,分专题进行复习,把知识系统化,作专项练习,根据不同的题型安排不同等时间系统训练,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熟练答题,给学生心中有个底。具体安排如下:
5月1日—5月6日单项选择题
5月7日—5月20日材料解析题
5月21日—5月31日问答题
第三阶段:综合性地进行中考前演练,强化练习,补缺补漏,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6月1日—6月23日综合强化训练。
三、充分利用时间
历史科中考的范围广,涉及的内容繁多,时间紧。历史一周只有两节课,仅在这两节里就拿下高分可能性不高,为了顾全大局,我不得不充分利用周二的历史晚读和晚读前的时间进行检查背诵或模拟考试,力争每两周进行一次模拟考试,检测学生的阶段性复习效果,让学生感受考试的压力,也让他们体验考试的得与失,教他们学会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进步,从而达到轻装上阵,取得理想的中考成绩。
初三历史教案简单篇14
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难点:苏联的解体。
讲授新课:苏联为什么会解体?明确指出其解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出本课将学习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引导学生回忆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并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一、赫鲁晓夫改革
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生平,出示一些有关赫鲁晓夫的材料,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历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尼克松
“苏联领取特别养老金者尼•谢•赫鲁晓夫逝世。”
──1971年赫鲁晓夫逝世时的讣告
赫鲁晓夫当政期间的改革,先指导学生阅读关于苏共“____”的小字内容,提出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指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了解赫鲁晓夫改革中的两项重大措施(种植玉米和垦荒)。然后在补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赫鲁晓夫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讨论“为什么说赫鲁晓夫改革是失败的?”
对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依据教材小字内容介绍,使学生能较好地衔接前后历史,不必补充。
二、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就戈尔巴乔夫上台背景,改革措施(特别是政治改革中新思维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提出及泛滥,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等内容补充相关资料,以谈话、讨论方式使学生对戈尔巴乔夫改革能有自己的评价。
“八一九事件”及苏联最终解体结合动脑筋中的题目“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全体同学讨论。总结时可以适当补充对苏联解体原因分析,指出“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事变后叶利钦掌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其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1991年12月底,苏联正式解体。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改革归于失败,仍然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1991年底苏联完全解体。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我们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最后一次以苏联总统身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自己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统帅职务,并把“核匣子”转交给叶利钦。7时32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年的苏联国旗在寒风中降下;7时45分,俄罗斯联邦的国旗升起,克里姆林宫换了主人,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苏联解体是世界历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曾对20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其多方面的意义为走向新世纪的人们留下了一份内涵丰富的历史遗产。
开展讨论:“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初三历史教案简单篇15
初三的历史面临中考,可以说初三历史是整个初中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初三历史备课组,今年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打好初三历史中考这场攻坚战,争取在中考时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积极备战历史中考。为了能给明年的。历史中考打好基础,特制定初三历史备课组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深入研究中考考纲与教材,注重中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我们全体备课组老师仔细研读讨论教材,在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逐一研究考纲与苏州市历年中考试题,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与归纳。我们还要关注跟踪当前热点,设计新颖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对其进行了整理与归纳,努力提高中考备考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二、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利用备课组的集体力量,构造和谐团队。
在平时的教学中,备课组内的老师要经常沟通,资源共享,相互听课,互通情况,共通商讨,出谋划策。开学初,备课组老师共同商讨制定详细的备课组工作计划及初三年级历史备课组教育教学计划,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工作指导方案来贯彻实施。坚持单周一集体备课制度,做好分工合作和交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坚持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各种大型的教学活动,都表现出强烈的团队意识,集众人智慧,展个人才华,大家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在今后共同工作的日子里,大家毫无保留,彼此取长补短,要让丰富的教学经验、超前的创新意识、扎实稳妥的教学作风以及好学上进精神在组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融合。
三、教学常规规范,不断追求教学创新
教学上我们要严格按照学校的教学要求完成教学工作,大到每一节上课,小到一分钟到位,时刻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以及中考的要求,在作业批改上,我们要认真及时,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本学期要进行三次月考,每次考试后,我们都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统计,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改进,以提高工作的实效性。除此以外,备课组五位老师还要积极参与本学期学校组织的公开课,并及时组织老师进行评课和总结。
四、积极做好教学反思与总结,及时交流学生动态,分析学情。
我们组三位老师平时也很注意教学积累,积极撰写教学经验,教学总结、教学感悟与教学反思,以便更好的为下面的教学探索总结出好的教学规律与方法。继续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上苦下功夫。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我们对他们作出了不同的学习要求和训练,努力使孩子们都能在中考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