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初三化学教案电子版

时间: 新华 九年级教案

教案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根据老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思考、模仿等过程。初三化学教案电子版怎样写才正确?接下来给大家整理初三化学教案电子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教案电子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教学难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f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1)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

(2)氢气还原氧化铜

引入新课:(情景设计)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可

表示为:

2KClO3==2KCl+3O2↑

24514996

若()g()g48g

同理:C+O2==CO2

123244

若()g()g22g

讲解:这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质量比是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利用正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讲授新课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1:加热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多少克的氧气?

提问:怎样计算?(在引入的基础上学生回答)

讲解:解题步骤:设、方、关、比、算、答

设:设未知量

方: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配平)

关:找关系(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计量数的关系,然后再写出已知量与未知量质量关系,并写在化学式下面。

比:列出正确的比例式

算:计算正确答案(保留小数点一位)

答:

说明:书写格式

[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y………………(1)设

2KClO3==2KCl+3O2↑…………(2)方

24514996

…………(3)关

5.8gyx

…………(4)比

x=2.3gy=3.5g…………(5)算

答: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氧气2.3克…………(6)答

练习:若将[例题1]改为:实验室要制取2.3克的氧气。需分解多少克的氯酸钾?解题时在书写格式上应如何改动?

阅读:课本第99页[例题1、2],强调书写规范化。

讲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1、根据物质的组成,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实际是求各化学式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边化学计算数的乘积比是属于纯净物之间的质量比,因此在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除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必须准确无误外,在计算时还必须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2、注意解题格式的书写要规范化。

3、注意单位和精确度要求。

小结:三个要领:

1、步骤要完整;

2、格式要规范

3、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

1、准确书写化学式

2、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例题2:实验室用5g锌粒与5ml稀硫酸反应,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标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L)

分析:解题思路,特别强调为什么将(5—3.7)g锌粒的质

量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不能将5ml稀硫酸代入计算的原因。

板演:请一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做在本子上。

小结:指出板演中的问题并给予更正。

练习:课本第100页第1、2、3题

讲解:足量的涵义:适量(恰好完全反应的合适量)

足量

过量(反应后有剩余的量

总结:略

作业:课后作业:6、7、8题

教后:

第二课时:根据化学方程式简单计算课堂练习

1、等质量的锌、镁、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

A、Zn>Fe>MgB、Mg>Fe>Zn

C、Fe>Zn>MgD、Zn=Fe=Mg

2、现需6g氢气填充气球,需消耗含锌量80%的锌粒多少克?

3、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0g,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后,得剩余的固体物质13.6g,问:

(1)剩余的固体物质是什么?各多少克?

(2)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克?

4、某学生称量12.25g氯酸钾并用少量高锰酸钾代替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制取氧气,待充分反应后12.25g氯酸钾全部分解制得氧气4.9g,则该生所用高锰酸钾多少克?

5、实验室用5g锌粒跟5ml稀硫酸反应等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1L)(精确到0.01)

初三化学教案电子版篇2

3Fe+2O2Fe3O42Mg+O22MgO4Al+3O22Al2O3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本组的实验方案或生活实例。听讲,进一步理解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板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引入】确切地说应该是空气中的氧气在偷偷在起作用。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金属和氧气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呢?它们反应的现象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样写?

【展示】镁、铁燃烧的图片

【演示】将一根铜丝和金戒指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

【补充】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由此说明,金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发生反应,金最不活泼。【板书】活动性:Mg、Al>Fe>Cu>Au【解说】这就解答了一开始提出的问题。铁的活动性比较强,因此铁制品被腐蚀地比较严重。铜活动性较弱,被腐蚀的程度比较轻。而金的活动性弱,基本上不被腐蚀。

【思考】铝的化学性质比铁活泼,为什么我们通常看见铁生锈而没有看到铝生锈?在清洗铝制品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之故;若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小结】镁、铝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如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Al2O3)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这也是铝的产量在短短一百多年里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的运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过渡】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是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反映出金属的活泼程度。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镁、锌、铁、铜的活动性。

三庄中学

夏小荣

研讨课

【活动与探究】将学生分成A、B两组。

A组:在四支试管中分别放入两小块打磨光洁的镁条、锌粒、铁片、铜片,各加入约5mL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用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分组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引导对信息进行处理,并获取结论。

A组:Mg+2HCl==MgCl2+H2↑Zn+2HCl==ZnCl2+H2↑Fe+2HCl==FeCl2+H2↑

B组:Mg+H2SO4==MgSO4+H2↑Zn+H2SO4==ZnSO4+H2↑Fe+H2SO4==FeSO4+H2↑

【交流】

(1)镁、锌、铁可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铜不与盐酸或者稀硫酸反应。

(2)镁、锌、铁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时的剧烈程度不同。镁反应最剧烈,其次是锌,然后是铁。

(3)与酸反应时,能生成氢气的金属活动性强;否则,就较弱。

(4)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

【导思】同学们,你们的观察真实可靠吗?

【投影】“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过渡】一些金属不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如铜和银,如何确定它们之间活动性顺序呢?

要求:对铝、铜、银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1、设计探究方案

2、预测实验现象

3、作出合理判断

初三化学教案电子版篇3

氨的催化氧化生成NO:4NH3+5O2==Pt,高温==4NO+6H2O反应生成NO,NO在有足量的O2和水的条件下生成硝酸4NO+3O2+2H2O=4HNO3氨的催化氧化是工业上生产硝酸的重要步骤!!

氨气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氨气的催化氧化实验探究

氨气的教学过程教案

废水的处理与利用是现阶段煤化工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环保问题。为满足20__年原国家环境保护部在《现代煤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条件(试行)》中提出的要求,20__年以来获得环保部环评批复的煤化工项目多数选择高浓盐水分质结晶技术路线,一般为生化-深度处理、中水回用、膜浓缩和分盐处理工艺,其中生化-深度处理是整个工艺的关键。某煤制气企业开展了碎煤加压气化酚氨废水处理中试工程,龙安泰环保通过对该废水进行小试及类似项目分析比选,中试工程选择了水解酸化+两级A/0+臭氧催化氧化+MBR组合工艺,作为中水回用前端的生化—深度处理工艺。

一、废水水质分析

碎煤加压气化废水是煤化工最难处理的一类废水,其特点是污染物浓度高,溶解或悬浮有粗煤气中的多种成分:无机类如氰化物、硫氰化物、硫化物、氨盐等,有机类如多环芳香族化合物(单元酚、多元酚等)和含氮、氧、硫的杂环化合物(萘、蒽、噻吩、吡啶)及焦油等。该煤制气企业采用碎煤加压气化工艺产生的酚氨废水酚类及油浓度高,有毒及抑制性物质多,B/C值较低,采用单一生化处理工艺难以达到后续中水回用装置的进水水质要求。该企业酚氨回收后废水的水质数据见表1。

表1酚氨回收后的废水水质数据

二、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及控制参数

2.1工艺流程

从表1水质分析可知,废水具有高COD、高氨氮、高酚等特点,因此一级处理采用水解酸化+生化A/0工艺:采用水解酸化工艺,可降解大分子有机物,提高B/C值;在A/0池中采用混合液和污泥回流的前置反硝化工艺,可在降解有机物的同时,将氨氮转变为硝酸盐、亚硝酸盐,在反硝化过程中再转化为氮气。

经过生化处理后的废水,污染物主要为难以降解的大分子,增加了深度处理的难度,因此深度处理采用臭氧催化氧化+MBR工艺,采用臭氧催化氧化的方式,打破大分子链,转变为可降解的小分子;同时采用MBR工艺,拦截大分子有机物和活性污泥,增加有机物的降解时间,保障出水水质。酚氨回收后废水生化-深度处理段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

三、运行调试

3.1水解酸化池调试

水解酸化池调试分为污泥接种驯化、定期排泥和补泥、提负荷、凋整运行参数、检査污泥挂膜等步骤。进水pH为78,温度为20°C35°C,接种污泥来自该煤制气厂生化装置UASB池剩余污泥,接种量为水解酸化池有效池容的10%,初始进水负荷为设计值的30%,定期排泥和补泥,逐步提高进水负荷,每次增加10%~20%,两周内达到满负荷运行。根据pH值、B/C值、碱度值和总酚值,判断水解酸化池的运行效果,适时调整污泥回流比及内回流比。污泥回流比依据沉淀区污泥浓度及水解酸化池内游离污泥浓度确定,内回流比根据水解酸化池出水总酚及进水总酚含量确定,保证回流后水解酸化池进口处总酚质量浓度小于100mg/L。定期检査池内填料挂膜情况、是否有堵塞等,出现问题及时清理。

3.2两级A/O生化池调试

两级A/0池调试包括好氧池和缺氧池调试,涉及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运行参数优化,如碳酸钠、磷酸盐、乙酸钠等加药量,曝气量,温度,pH,SV3o(30min污泥沉降比),MLSS,SRT(污泥停留时间),MLSS(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污泥回流比,D0,碱度,污泥龄等指标。

为缩短活性污泥驯化周期,两级A/0池接种污泥取自该煤制气厂生化装置A/0池剩余污泥,控制接种污泥质量浓度在5000mg/L左右,采用连续进水、连续出水的模式培养污泥,初期A/0池进水量为设计水量30%,逐步提高进水量,每次增加10%20%,每隔2d3d增加1次,直至满负荷。控制缺氧池D0质量浓度在0.2mg/L-0.5mg/L,好氧池DO质量浓度在2mg/L-3mg/L;污水水温在20°C-30°C,污水pH6.5-8.5;二沉池出水碱度在70mg/L左右,总磷质量浓度0.5mg/L左右;另外根据一级A/0的总氮处理效果投加乙酸钠,确保两级A/0的C/N值大于40。

3.3臭氧催化氧化塔调试

臭氧催化氧化塔调试的重点是臭氧投加量。初期根据理论投加量60mg/L~80mg/L调整臭氧发生器臭氧产量,检测接触塔迸岀水B/C值及COD变化,逐步优化臭氧投加量。

3.4MBR装置调试

粉末活性炭投加量和生物膜培养是MBR装置调试的重点。MBR反应器接种该煤制气厂生化二沉池污泥,接种量为反应器有效容积的20%;生物膜培养分3个阶段,驯化阶段间歇运行14d;调整运行阶段连续运行14d,逐步将进水量从0.53m/h提高到3m/h,控制D0质量浓度大于3mg/L;稳定运行阶段10d,处理效果达到设计要求。伴随生物膜培养,逐步优化粉末活性炭投加量,稳定运行阶段粉末活性炭投加量控制在0.3kg/m-0.4kg/m。

四、运行效果

生化-深度处理单元各处理装置污染物去除效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生化~深度处理单元各关键处理装置发挥了各自应有的功能。水解酸化池CODcr去除率14.5%。两级A/0装置充分地去除了污水中以酚类为代表的有机污染物、氨氮以及总氮,其中一级A/0的CODcr、总酚、氨氮和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0.9%、86.5%、92.1%和85.9%,污染物去除效果显著。臭氧催化氧化塔和MBR反应器实现深度去除污水残留的难降解有机物。臭氧催化氧化塔有效降低污水色度。

MBR反应器进一步吸附、过滤、截留、去除污水残留污染物,其CODcr和总酚去除率分别达到71.5%和87.2%,出水指标平均值CODcr57.4mg/L、氨氮质量浓度3.9mg/L、总氮质量浓度14.2mg/L、总酚质量浓度4.2mg/L,显著降低污水污染物浓度,出水效果好,达到中水回用段进水要求(CODcr<60mg/L,氨氮质量浓度<5mg/L,总氮质量浓度<15mg/L,总酚质量浓度<10mg/L),且耐冲击负荷能力强。

表2生化-深度处理单元各处理装置污染物去除效果

该中试工程为新建污水处理项目,废水处理量为3.5m/h,日废水处理量平均为84m,运行费用包括公用工程费、运行药剂费、人工管理费。公用工程消耗主要包括电、仪表空气、循环冷却水,其中电量平均消耗约680.08kWh,电费以0.88元/(kWh)计,则需电费7.12元/m;仪表空气平均日消耗432m,费用以0.1元/m计,则需费用o.51元/m;循环冷却水平均日消耗98.4t,费用以0.45元/t计,则需费用0-53元/m。需加乙酸钠、磷酸盐、PAC、PAM和活性填料费用约为3.58元/m,人工费为0.35元/m。不计设备折旧,运行费用合计约为12.09元/m。

五、结论

对该煤制气企业碎煤加压气化酚氨回收后废水处理中试工程,龙安泰环保采用水解酸化+两级A/O+臭氧催化氧化+MBR工艺,废水经处理后C0Dcr降至57.4mg/L,去除率为97.1%,氨氮质量浓度降至3.9mg/L,去除率为96.5%,总氮质量浓度降至14.2mg/L,去除率为89.1%,总酚质量浓度降至4.2mg/L,去除率为98.7%,均达到设计出水水质指标,满足后续中水回用段进水水质要求。

初三化学教案电子版篇4

说教材

《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取物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氧气制法的探究

2、难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

说教学策略

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说教具准备

分组提供:试管5支、酒精灯、铁架台、5%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小木条、火柴。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空气中约有1/5体积的氧气,但在许多情况下需要较纯净的O2,如何获得的呢?

(二)新课

1、【投影出示图片】

1:人和动物的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

【投影出示图片】

2:工业上用的氧气钢瓶。

师引入:自然界获取氧气主要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实验室中怎样获得少量的O2?

学生猜想,畅所欲言;学生观看、思考。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提问)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氧气的呢?

(引导)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探究这一问题。

参照教材P37图2—14,说出仪器名称和用途,观察药品颜色思考回答。

3、组内交流,明确学习导向。与已学知识相衔接,为探究新知识作准备。

【实验2—5】

①过氧化氢溶液

②单独加热二氧化锰

③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学生按表格内容做好实验并观察、记录、分析。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

4、展示提高。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结果。

(设问)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为什么总要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评价)对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赞许和鼓励,并得出初步结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的速度。

学生相互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设问)二氧化锰是一种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的性质是否改变了呢?用过的MnO2能否再次使用?

让我们一起完成【实验2—6】。先预测,后实验并认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归纳)从实验结果分析得出:催化剂的概念以及在反应中表示方法。

(课件展示)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例举生活中使化学反应减慢的催化剂。表述实验现象,找出催化剂概念的关键词加以领悟。观看,思考,分析归纳出科学的结论。引导学生探究,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

5、展示提高。

(设问)实验室还有其它方法制取氧气吗?此处增加【实验2—7】的实验如: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思考讨论使学生体验到实验室可通过多种方法来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观察并思考:

(1)上述实验中,使用了哪些仪器?

(2)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O2?

(3)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O2能用此装置吗?

学生分析、比较、交流:

A:固热型制取气体

B:固液常温型制取气体

C:难或不易溶于水

D:密度比空气大

E:密度比空气小。

(设问)制氧气的原理是我们前面学过的化合反应吗?

(课件展示)化合反应实例。师生共同归纳规律,分析发现新问题,指导学生寻找规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化合反应特点引出分解反应的学习,由实践体验上升到理论思考。

6、分析得出分解反应的概念。

(课件展示)反应物种类,生成物种类,反应特点,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梳理、整合、自我小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体验,并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

初三化学教案电子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软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3水的净化。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农村及自来水厂对水的净化方法的讨论与探究,了解净化水的方法,初步学会过滤这种净化水的方法;

(2)通过对硬水危害的探讨,让学生了解硬水软化的必要性,并学会区分硬水和软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的欲望;

(2)在课堂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硬水、软水的区别,初步学会过滤和蒸馏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准备

1、准备好一杯浑浊的河水;

2、准备过滤、蒸馏所用的仪器、药品以及过滤实验中代用品;

3、准备肥皂水、硬水和软水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趣导入

出示一杯混浊的河水,一瓶矿泉水

从物质的分类上,这两种水属于哪一类物质?里面有哪些物质?

海水呢?井水呢?自来水呢?

小结: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含有许多可溶性的和不溶性的杂质。

在某些乡村没有自来水,只能饮用河水,那么如何把河水变成生活用水呢?

思考回答:属于混合物

讨论分析河水、矿泉矿泉水等的.的组成成分

创设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物质、事实出发,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小组交流组织讨论了解原理

同学们有很多的方法可以使水得到净化,化学教案《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3水的净化》。下面,我们来了解自来水厂是如何净化水的。请到过自来水厂的同学介绍自来水厂的净水设备(看图)

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大体上是取水→沉淀→过滤→吸附→消毒→配水

学生介绍自来水厂的净化设备、净水的过程。

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在净化水的过程中,沉淀、过滤、吸附分别除去什么杂质?

2、其中过滤这步操作是怎样进行的?

沉淀:除去不溶性杂质;

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吸附:既能除去不溶性杂质;也能除去可溶性杂质;

活动探究锻炼技能学会方法

让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体验水的净化过程和过滤操作的要点

1、向混浊的河水中加入明矾;

2、制作过滤器

3、过滤

观察实验现象,思考操作要点。

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

思考

加入明矾后静置,现象如何?

过滤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是什么?

可以什么物质代替实验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寻找代用品

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思维。

经过上述净化后的水看上去比较澄清了,但这水是纯净物吗?

出示热水瓶中的水垢

硬水软水的概念。

硬水和软水如何来区分呢?请你们设计方案

小结:检验硬水和软水:用肥皂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不易产生泡沫的硬水。

思考水中的杂质,有没有去除干净;

思考:水垢形成的原因,了解硬水和软水的特点。

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各种方案,如可以把水煮沸,洗衣服看泡沫多少等

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树立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观念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挖掘化学问题的探究欲望。

出示图片了解硬水的危害。

有什么办法可以除去水中的钙、镁化合物,使硬水变成软水呢?

观看图片对硬水的危害有一定的认识

学生考虑并回答:生活中是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刚才所用的软水是蒸馏水,它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水,而蒸馏是重要的实验操作,它不仅可以除去不溶性的杂质,不可以除去可溶性的杂质

通过实验来制取蒸馏水

小结:净化水的方法有: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

了解蒸馏是净化程度较高的一种操作

学会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方法

初三化学教案电子版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探究灭火的方法,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和灭火的方法与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燃烧既可造福人类,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2.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的变化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3.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应用、演示实验、探究活动、启发式提问

四.教学过程

1、回忆学过的燃烧事例和燃烧现象,

根据以上事例,归纳燃烧定义和特征

2、播放视频,探究燃烧的条件

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

(2)要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同时补充:实验的改进

3、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者任满足其一

播放视频,分析蜡烛熄灭的原因

4、应用

5、谈一谈,遇到火灾自救的措施

6、理解简易灭火器的原理,了解几种常用灭火器

7、小结

8、课堂练习

9、课外任务:调查与研究。

五、板书设计(略)

初三化学教案电子版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

(提问)

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②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

(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板书)第一节 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演示)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提问)①实验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讲解)

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 略

初三化学教案电子版篇8

一、课题初三化学实验复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使用;

②了解常见气体制取的思路,明确所要制取的气体的化学反应原理,能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能根据生成气体的性质,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③了解常见气体的干燥与净化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市质检考试题目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在化学实验基本技能的缺漏,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②通过问题和习题的设计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提高学生实际应试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联想、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通过对事物认识的过程,潜移默化地渗透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知的认识论观点。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常见气体制取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

难点:常见气体的净化和干燥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与学生交流、讨论质检试卷有关实验部分题目的得失,了解学生解题情况和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从而引入主题。

2、复习主题:①②③

(一)、常见气体的制取

(1)反应原理

(2)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

(3)净化与干燥

(二)常用仪器的使用

3、作业布置

六、课后反思

初三化学教案电子版篇9

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

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

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胶片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生: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克。

生:归纳溶解度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2、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物质溶解度大。生: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3、溶解度曲线。

师:用胶片展示固体溶解度曲线。

生:观察溶解度曲线,找出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溶解度为110克。

初三化学教案电子版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分析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单质,进一步理解元素和单质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三种单质用途的学习,继续深化“结构决定性质”思路,培养对比思维能力;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提高学习化学兴趣;

通过C60的学习,拓展课堂学习,开阔学生视野,了解化学与社会。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碳单质(金刚石、石墨、球碳等)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氢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此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继续,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

碳单质有定型碳和无定型碳两类。金刚石、石墨是重要的定型碳,做重点介绍。从学生较熟悉的金刚石、石墨入手学习,而后介绍球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宜到难,由远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

另外,教材编排首先对碳的典型单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物理性质、用途进行学习,而后再简介无定型碳,最后安排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学习,旨在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碳单质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课堂引入指导

法一:璀灿的钻石,普通的铅笔芯,取暖用的煤,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工业血液”石油等物质之间有什么相互联系?学完碳和碳的化合物后你就明白了。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

法二:石墨、木炭能变成钻石吗?学习完《碳和碳的化合物》后你将自己得出结论。

关于球碳(C60)的建议:

球碳是碳的又一同素异形体,是科学家的最新发现,建议补充介绍。如何介绍,应根据学生状况而定。生源较好的学校应对照金刚石、石墨的结构介绍球碳的结构,简单介绍球碳的用途,有条件的学校课安排学生上网查阅球碳的发现史及其它资料。生源机较差的学校至少应介绍球碳也是碳单质的一种,结构独特,性质特殊。教学时适当介绍球碳,对学生感受科学的发展大有益处。如果程度更好的学校,课安排学生探究活动,主题是关于球碳的调查。课下调查,课上交流汇报,从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关于知识讲解指导:

1.尽量让学生观察金刚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等让学生对透明、硬、软、划痕、疏松多孔、细等字眼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2.归纳对比学习是学习差异性较好的方法,具体操作时以列表方式较好。

3.讲解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时不可过分深入,否则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难度。

4.应深刻理解教材。讲金刚石时应突出“硬”,讲石墨时要突出“软”,讲无定形碳应以木炭为主,突出吸附作用。

5.本部分内容知识即贴近生活,又是贴近现代科技发展新动向,适当补充是十分必要的。如碳纤维等。

课程结束指导

1.合成金刚石是人类的梦想,让学生课外研究金刚石合成的历史、主要问题、现阶段水平等会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学生学习文献研究的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教好的例子。

2.研究是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的热门话题,让学生寻找这方面的资料学习,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

课外实验指导

木炭制备可以利用铝箔隔绝空气,加热干馏火柴杆的方法来制取。让学生在家庭中完成,有利于学生对木材干馏和其液、气产物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通过录像及实物学习金刚石、石墨及木炭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通过录像了解金刚石、石墨及木炭的用途,对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这一辩证关系有进一步理解;

通过对碳纤维、人造金刚石等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

教学用具:

录像机石墨、木炭、活性炭、二氧化氮气体、澄清石灰水、氧化铜、大试管、铁架台、酒精灯。

镶钻石的饰品、普通乒乓球拍、普通羽毛球拍、普通网球拍;碳纤维乒乓球、羽毛球拍、特制的网球拍等、防毒面具模型

教学方法:讲述法与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让学生观察镶嵌在手表上的钻石、铅笔芯、碳纤维网球拍或钓鱼竿、木炭,提问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互联系?学习完碳和碳的化合物之后你就明白了。

【讲解】金刚石和石墨还有木炭、活性炭、焦炭等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一点呢?

(学生讨论,并提出几种方法)

教师总结、讲解。引导学生看录像《金刚石》在液氧中燃烧

【讲解】同样的方法,可以证明石墨、木炭、焦炭、活性炭等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单质。

【阅读】p79-80《化学》全一册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要求:用列表的方式归纳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投影】一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讲解】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决定了用途上的差异。

1.利用金刚石硬度大、耐高温可做钻探机的钻头;利用硬度大,可做玻璃刀;由于金刚石对光有优异的折射作用,可做装饰品。

2.利用石墨质软,在纸上划过会留下深灰色的痕迹可做铅笔芯;利用石墨滑腻、质软、耐高温,可做耐高温的润滑剂。

3.利用石墨有良好导电性和耐高温可做高温电炉的电极和普通电极。(展示实物)

4.利用石墨传热性能好,耐腐蚀,耐温度骤然变化的特性可做石墨坩埚。

5.利用石墨耐酸碱的耐腐蚀性强,可做化工管道,耐酸槽、耐碱槽等。

【小结】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物理性质上有如此大的差异是由于二者中碳原子的排列不同。性质不同因而用途也不相同。即性质决定用途。

【讲解】在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中还有一类含杂质较多的叫无定形碳,包括木炭、焦炭、活性炭及炭黑。

介绍:炭与碳的区别。

【展示】木炭

【演示】木炭吸附气的实验

【演示】木炭与红或蓝墨水的吸附实验

(学生讨论,得出木炭性质的结论)

【小结】木炭能吸附某些有色物质,说明木炭具有吸附性,能把大量气体或染料吸附在其表面。加热后,红棕色又出现,说明以上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投影】二无定形碳(以木炭为例)

1.物理性质:灰黑色多孔、疏松物质,具有吸附性。能大量吸附气体和小微粒。

2.吸附作用:气体或液体里的某些物质被吸附到固体表面的作用。

3.吸附原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81第四段)

4.用途:燃料,黑火药、吸附剂制铅笔(某些)

三、碳单质的新成员--C60:

1985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柯尔,理查得·斯莫利和英国科学家哈罗德·克罗特在研究太空物质时,发现了一种碳元素形成的单质,化学式为,形成具有32个面的近似球体,包括20个等六边形和12个等五边形,这同英式足球正好相同,因此又叫足球烯。

近来科学家发现往中嵌入少量的某些金属,可制成超导材料,这为高温超导开辟了崭新的领域。另外,为物质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素材。

【小结】金刚石、石墨和等物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性质和用途上存在很大差异,这是由于它们的结构不同所造成的。

探究活动

1.如何由石墨制得金刚石?

2.碳的研究目前有何新进展?

3.撰文介绍人类合成金刚石的历史――《人造金刚石过程》。

4.球碳(C60)又称“富勒烯”。是借一位建筑师的姓名而命名的。这位建筑师就是巴克明斯特·富勒。富勒是美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他设计的著名建筑有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万国博览会美国馆。请你通过上网、查资料写一份关于C60分子结构发现史的调查报告。

初三化学教案电子版篇11

弄清教学目标

1.了解根据化学实验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几种配平方法。掌握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的步骤和要点。

熟悉教材

一、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个原则

(一)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臆想捏造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化学反应和物质.

(二)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的原子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以铁燃烧为例)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第一步要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划一条短线.

Fe+O2——Fe3O4

第二步要配平化学方程式,也就是让化学方程式能体现出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反应前后要相等.

3Fe+2O2——Fe3O4

第三步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把短线改成等号.

3Fe+2O2Fe3O4

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因此,需要在化学方程式中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如点燃、加热(常用“△”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将条件写在符号的上方.

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明“↑”号;溶液中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气体生成物就不需注“↑”号.同样,溶液中反应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固体,固体生成物也不需注“↓”号.

问题全解

1.怎样配平化学方程式?

配平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在方程式左、右两边的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必须相等,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很多,初中阶段常用的有三种方法:

(1)最小公倍数法

该法是找出方程式两端各出现一次,且原子个数相差较多的元素,求其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配平P+O2——P2O5

上式各元素均只出现一次,但氧原子个数相差较多,故从氧元素入手加以配平.两端氧元素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10,所以,O2前配系数5,P2O5前配系数2,然后配得P前系数为4,方程式写作4P+5O22P2O5

(2)观察法

该法是从化学式比较复杂的一种物质入手,推求出各有关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式的系数,然后再推出其他物质化学式的系数.

例如:配平NH3+O2——NO+H2O

先确定配平的基准点,一般找出化学方程式中组成比较复杂的物质,将其前面的系数确定为1,本题中选定NH3为基准,并确定其系数为1.

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含有构成上述物质元素的其他物质化学式的系数,可以出现分数,本题中以1个NH3分子为基准,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别对N原子和H原子进行配平得1NH3+O2——1NO+H2O

最后确定其他化学式前的系数,并在方程式两边同乘以某数,使各系数变为最简整数,如本题在前面的基础上确定O2的系数,得1NH3+O2——1NO+H2O,方程两边同乘以4,得4NH3+5O24NO+6H2O,最后再检查确认即可.

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方法有许多,除了在此介绍的三种方法外,常用的还有待定系数法;若是氧化还原反应,还有氧原子得失守恒法等等,由于受篇幅的限制,这些方法只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地去了解和掌握.

2.怎样正确使用“△”“↑”“↓”等符号

(1)“△”号是说明某化学反应的发生需要“加热”

该符号表示一般的加热,相当于酒精灯所能达到的温度,所示温度范围在500℃以下,若某化学反应发生的温度超过了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则不能用“△”表示,通常以“高温”表示,“高温”是指1000℃以上,如CaCO3CaO+CO2↑,另外注意不要把“点燃”与“加热”混淆.点燃是指可燃物质与氧气或其他物质反应时,反应物预先加热燃烧或用火柴引燃的反应条件.

(2)“↑”“↓”是生成物的状态符号

这两个符号分别说明生成物以气体形式逸出和以固体沉淀形式析出.箭号只能标在化学方程式的生成物一边.个别同学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凡是气体都写上“↑”,下面我们辨认一下正确与错误的写法.

S+O2↑SO2↑

Ca(OH)2+CO2↑=CaCO3↓+H2O

当反应物中无气体物质,生成物中有气体物质时,生成物中的气体物质一般应标“↑”,如,2H2O2H2↑+O2↑

反应物中有气体物质,生成物中也有气体物质时,生成物中的气体物质不标“↑”,如,

C+O2CO2

当反应在溶液中进行时,其生成物中以固体沉淀形式出现(即溶液浑浊)的难溶物应标“↓”.如CuSO4+2NaOH===Cu(OH)2↓+Na2SO4

不是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不论生成物中有无难溶物质,均不标“↓”,总之,“△、↑、↓”等符号是化学方程式中的“解说词”,只有正确合理的使用,才能表达出它应代表的意义.

学习方法指导

不少同学认为书写化学方程式难,主要原因是:

(1)对元素符号、化学式的意义和书写规则理解不透,记忆不牢.

(2)没有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

(3)没有按步骤书写化学方程式.

(4)没有掌握好配平的基本方法.

[例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Mg+O2MgO2__________

B.2H2O22H2O+O2↑

C.2P2O54P+5O2

D.2HgO2Hg+O2↑

解:A中生成物化学式写错,应为MgO;B中催化剂应为MnO2;C中反应物、生成物左右两边颠倒了.

答案:选D

点拨:判断一个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否正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①是否按客观事实正确写出了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②是否配平.③是否正确反映出反应的必要条件及生成物的特征.

[例2]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点拨:本题考查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技巧,一般来说,初中阶段的氧化还原反应可利用夺氧失氧的原子个数来配平,如CO+O=CO2,一个Fe2O3分子中有3个氧原子,可与3个CO分子反应,生成3个CO2分子;Fe2O3失去3个氧原子,剩下2个铁原子,所以Fe前配系数2,有机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一般用观察法来配平,而分解、化合反应则一般用最小公倍数法.

[例3]镁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点燃后它既能在氮气中,也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已知镁在氮气中燃烧,化合成一种物质,其中氮元素化合价是-3价;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黑色炭粒和一种金属氧化物.试写出上述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3Mg+N2Mg3N2;2Mg+CO2C+2MgO

点拨:本题是一道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信息给予题,是中考考查的热点题型.解题的思路是先根据题中所给的信息,给合已学过的知识,推出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然后按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一般步骤书写.

拓展训练

利用信息加工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

书写一些不曾熟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过程,实际是对信息的加工过程,由于信息题大多数是由题干和若干问题两部分组成,其中题干给出一系列解题所要的条件、知识、启发性提示等.这就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题干、发现本质、寻求规律,进而完成旧知识在新情景中的正确迁移.

在这一过程中,往往需要将试题给定的条件与试题的问题目标建立起联系,而这一联系,就需要我们不断去搜寻,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讲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一个基本思路和方法.

如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由木炭、硫磺、硝石(KNO3)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爆炸时生成硫化钾、氮气、二氧化碳.

这类方程式的书写,只要直接根据试题所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名称,直接书写化学方程式即可,反应物为KNO3、S、C,生成物K2S、N2、CO2,即KNO3+S+C——K2S+N2+CO2利用观察法以K2S为基准,KNO3前系数为2,配平钾原子、氮原子,再配平氧原子,CO2前系数为3,最后配平碳原子个数,C前系数为3,配平之后,再按照步骤,写上条件、箭头,写作:2KNO3+S+3CK2S+N2↑+3CO2↑

写化学方程式是一件非常细致的工作,因此是学习化学的难点,总结许多成功者的经验归结为一、二、三、四:“一角二平三条件,四要瞄准放暗箭——↓或↑”,

“一角”指写化学式要注意角码,

“二平”指写化学方程式必须要配平,

“三条件”强调的是要在化学方程式的等号上下注明反应条件.

“四要瞄准放暗箭”这种说法是一种为了加强记忆而采用的诙谐语句,强调要在生成物的化学式右侧适当标出气体或沉淀的箭号,即↑或↓这是保证化学方程式完整性必不可少的一步.

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这样教学设计效果还算可以,但是还需反复训练才行。

初三化学教案电子版篇12

教学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习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微观表征: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有化学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也有把宏观与微观架起桥梁的知识: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些内容是引领学生把学习注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过渡,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

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3、探究证明假设:阅读课本图文。(把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制作成挂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

4、归纳结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5、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通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

6、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

7、练习巩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8、展示挂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初三化学教案电子版篇13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氧气的制取位于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三。学生学习本课的目标不光是简单的掌握制取氧气的原理和装置,更重要的是能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研究思路,包括原理的研究,装置的选择,收集方法的选择,操作过程等。从而能举一反三,为后面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氢气的制取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在上一次课刚刚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在学习方法方面,学生初步学习了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和方法。总体来说,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还处于初级模仿阶段。因此,学习本课的重点是氧气的实验室制法。难点是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教学目标,首先知识与技能:练习仪器装配的基本操作,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性实验,逐步学会利用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通过实验、观察等获取信息,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习兴趣,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自主实验学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说教学过程

这堂课我将分为:新课导入,演示探究,分组实验,巩固练习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新课引入

首先,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接着我会向学生展示一张图片---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提出问题:我们都知道,人是要呼吸氧气才能存活的,太空中没有氧气,那宇航员呼吸所需的氧气是哪里来的呢?自然过渡到实验室制取氧气的问题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演示探究

演示一:分别加热MnO2,KClO3,MnO2和KClO3的混合物,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演示二:用两个试管分别加入等体积的H2O2,向其中一个试管加入少量的MnO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

两个演示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得出KClO3和H2O2都可以用于制取氧气,而MnO2不能制取氧气,但MnO2对制取氧气有加速的作用。而这个加速作用,就是催化作用。从而到处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这一重要概念。至此,学生对催化剂就有了较为形象的理解。接着再继续对催化剂与催化作用进行讲解,本课的教学难点就得以突破。

学生分组实验

通过让学生通过加热KMnO4制取氧气,练习仪器装配的基本操作。学生总结出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简要的说就是七个字“查、装、定、点、收、离、熄”。

巩固练习

这一环节我会分为两个部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课堂练习,我会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2~3道题目,回顾并巩固所学知识。

我也会布置教材上的一些典型课后习题让学生做,在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的同时,学生也能对本堂课的知识进行巩固。

初三化学教案电子版篇14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据此进行简单的计算,初三化学教案: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2.认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依据,理解内容和形式的辨证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教学内容:

1.无数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lawofconservationofmass)。

2.在化学变化中,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各原子质量不变。因此,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用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变化。

书写化学方程式遵循的原则是:(1)以客观事实为依据;(2)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4.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化学反应简单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应用和成立原因;

2.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3.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

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2.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探究活动: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及成立原因。

教学过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探究学习:质量守恒原理的证明

发现问题:酒精灯内的液体燃烧后会逐渐减少,生锈的铁钉质量比原先质量增加,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总质量却没有变;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增加,减少还是不变?

提出假设:化学变化前后质量的总质量不变。

设计实验:

(1)参照课本P96图4-13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现象:在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无色氢氧化钠溶液后,锥形瓶中产生蓝色沉淀,天平保持平衡。

文字表达式: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硫酸钠(Na2SO4)+氢氧化铜[Cu(OH)2]

结论:参加反应的硫酸铜和氢氧化钠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硫酸钠和氢氧化铜质量之和。

(2)参照课本P96图4-14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

现象:胶皮滴管中的稀盐酸滴入到小试管中的碳酸钙上,产生大量气泡,锥形瓶中的氢氧化钙溶液逐渐变浑浊,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状态。

文字表达式:碳酸钙(CaCO3)+盐酸(HCl)→氯化钙(CaCl2)+二氧化碳(H2O)+水(H2O)

二氧化碳(H2O)+氢氧化钙[Ca(OH)2]→碳酸钙(CaCO3)+水(H2O)

结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量没有发生改变。

形成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质量守恒定律(lawofconservationofmass)

2.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1)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原子的重组,即参加反应的各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质量也基本不变

(2)在宏观上,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也不变

3.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1)必须在化学反应中,如:100g酒精和100g水混合形成200g酒精溶液,并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在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一定要注意是参加反应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才相等

如:酒精燃烧后,质量逐渐减少,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的话,参加反应的酒精和氧气的质量总和应该与生成的二氧化碳及水的总质量相等,而二氧化碳和水散失在空气中,无法称得质量,所以质量减少,化学教案《初三化学教案: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而铁钉生锈后质量会增加,则是因为参加反应的铁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铁锈的质量,当然铁锈的质量就会大于原先金属铁的质量。

例题:4.6g某物质R在空气燃烧后,能够生成8.8gCO2和5.4gH2O,请你分析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分析:我们可以用化学式表示该反应:R+O2→CO2+H2O,生成物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所以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反应物中的碳、氢、氧元素质量应该和生成物中的质量分别相等。首先能够判断在反应物R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我们就要根据质量来算了:

m(C)=m(CO2)×ω(C)=8.8g×=2.4g;m(H)=m(H2O)×ω(H)=5.4g×=0.6g

氢元素与碳元素质量总和只有3g,而R中有4.6g,所以在该物质中氧元素就要占1.6g。综合上述,该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二、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

1.化学方程式的原则(1)严格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需要化学方程式配平

(2)严格尊重实验事实,不可主观臆造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以P为例4P+5O2=2P2O5

4×315×322×142

(1)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情况下,完全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

(2)每4个磷原子在点燃条件下能与5个氧分子完全反应,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3)每124份质量的磷在点燃的情况下,能与160份质量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84份质量五氧化二磷

3.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在化学方程式两边的化学式前面要配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化学方程式配平后,短线改成等号。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这里介绍几种简单的方法:

(1)最小公倍数法:例如配平化学方程式:NH3+Cl2-N2+NH4Cl

观察上式:左边有3H,右边有4H,氢原子的最小公倍数是12。因此,在NH3前配上化学计量数4,在NH4Cl前配上化学计量数3,即:4NH3+Cl2-N2+3NH4Cl

上式中:右边有3Cl,所以在左边的Cl2前配"3/2"(使Cl原子个数相等);左边有4N,右边的3NH4Cl中有3N,所以在N2前应配"1/2"(使N原子数相等),即:4NH3+Cl2-N2+3NH4Cl

上式两边分别乘以2,使各项化学计量数变成最小整数比,即:8NH3+3Cl2==N2+6NH4Cl

(2)观察法

先找出化学方程式中原子数目多的化学式,令该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为1

例如:配平化学方程式NH3+O2-NO+H2O

NH3的原子数目比较多,令其化学计量数为1;依据"等号"两边各种原子的数目相等确定其他各项的化学计量数。上式中有1N和3H,所以右边的NO前面应配"1"(使N原子个数相等),H2O前面应配2/3(使H原子的个数相等),此时,右边有5/2个O,所以左边的O2前面应配5/4(使氧原子个数相等),即:NH3+5/4O2-NO+3/2H2O。

初三化学教案电子版篇15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⑵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

⑶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⑷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⑴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实物性质的讨论入手,让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并学会区分金属和非金属。

⑵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金属制品材料选择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形成以下认识: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⑶通过实验比较黄铜片和紫铜片、焊锡和锡及铅的多种性质,认识加入其他金属可以改良金属特性,以及合金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⑵在了解金属性质的基础上,了解材料选择要考虑的问题:如价格、资源、是否美观、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

25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