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初三教案

时间: 新华 九年级教案

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合理规划教学流程,从而增强教学自信心。优秀的初三教案要怎么写?下面给大家整理初三教案,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初三教案篇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Aim记忆物品pants,socks,T-shirt,shirt,shorts,sweater,shoes

理解颜色理解:color,black,white,red,green,blue,

应用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进行语言交流。

德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通过任务完成,学习勤俭节约的品德。

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ImportanceLearntoaskaboutprices.学习询问物品价格。

难点DifficultyLearntotalkaboutclothing.学习谈论衣物,例如颜色、大小等。活动中运用的单词、句型。

二、教法渗透

本课主要运用“任务型教学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并辅助于TPR(全身反映教学法)、情景交际教学法和游戏活动。

1、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交际语言教学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主张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人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成各种各样任务的过程。在本课的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我将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任务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

2、全身反应教学法

全身反应教学法(TotalPhysicalResponse,缩写为TPR)是加州心理学家JamesJ.Asher(詹姆士J.艾谢,1988)提出来的,注重语言学习中的互动模式,认为学生在一个较放松的环境中学习效果。紧张、焦虑的情绪对学习英语不利。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让学生根据教师发出的指令去模仿,以听力训练为主,待听力和理解能力得到提高后,方进入说话训练,是自然而然的学会语言的方法。

3、情景交际法

课堂教学以情景交际教学法为主,尽量给学生以足够的听、说、读的机会,联系实际,创设情景,引入讨论主题,在交际中学英语。情景的设计注意衔接的自然性,主题的设计强调知识的渐进性和讨论的可行性,并注意情感体验和概括、推理思维的培养。

三、学法指导

1、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本节课将在课堂活动中把学生分成两人一小组的学习小组,让他们围绕着课堂任务分工合作,在活动中相互探讨、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发展他们的能力。

2、创设情景和有意义的任务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概括和推理能力,发挥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四、教学程序:

ListentotheEnglishsong.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复习导入

运用多媒体复习服装名词和数字,为下文做铺垫,复习所学过的对话,通过询问What’sthis?引出本课课题Howmucharethesepants?

(二)新授课

1.运用实物引出询问价格的方法

2.学生操练句型

3.讲解形容词(实物及多媒体)

4.听力训练

5.情景对话

6.总结

7.作业

(三)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BoardUnit7Howmucharethesepants?

-Howmuchistheblueshirt?

-It’seighteendollars.

-Howmucharethesesocks?

-They’retwodollars.bigsmalllongshort

本课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重点,难点及英语学科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视、听、说等方面使学生得到锻炼。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达到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由于缺少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足,敬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TheTeachingPlanforUnitSeven

Subject:English

Teacher:WangQiumei

School:No.2MiddleSchool,Jiayin

Topic:GoForItStudents’BookGrade7

Unit7Howmucharethesepants?

Type:Newlytaught

1.Teachingaims

(1).Knowledge:Askforandanswerthepricesofsomething

(2).Ability:Usethesentencespatternscorrectlyinthedailylife

(3).Moralaims:Teamwork

2.Importantpoints

Learntoaskabouttheprices

3.Difficultpoints

Learntotalkaboutclothing

4.Teachingaids

Computer,materials,recorder,cards

5.Teachingsteps

(1).AnEnglishsong

(2).Revision

(3).Presentation:

a.Explainthenewsentencepatterns

b.Drill

c.Explaintheadjectives

d.Listen

e.Drill

f.Goshopping

(4).Summary

(5).Homework

(6).Blackboarddesign

板书设计BoardUnit7Howmucharethesepants?

-Howmuchistheblueshirt?

-It’seighteendollars.

-Howmucharethesesocks?

-They’retwodollars.

bigsmalllongshort

初三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1.《测量水的温度》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的第二课

2教材内容:

第一部分:测量水温的方法

测量水温,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测温计。选择时要让学生思考,水的温度值在什么范围内?接着就学习和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学时,可让学生图文结合阅读理解每一操作步骤的要求。特别要让学生反思,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同时教师一定要进行正确的操作示范,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技能学习主要是以模仿为主的。

第二部分:测量水的温度

这部分的第一项活动:是学习用水温计对四种不同温度的&39;水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交流各小组测得的水温数据,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为下一步连续测量10分钟内的水温作铺垫。

第二项活动:每隔2分钟,分别测量一次每杯水的温度,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活动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使学生认识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

第三部分:推测水温的变化

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据此,引导学生推测,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四杯水的温度将分别作怎样的变化?最后怎样?引出科学概念: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最后作一项推测:如果要让水的温度低于周围空气的温度,可能吗?需要怎样做?教师要引导并带领学生把一些水放入冷冻箱内,为下节课《水结冰了》的教学和学习做准备。

二、学情分析:

《测量水的温度》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也是继前一课《温度和温度计》学习的延续。本课我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实际练习测量物体温度和识读摄氏温标。学生在这一课将分别测量凉、温、热、烫4杯水的温度,并每隔2分钟连续测量10分钟内每杯水的温度。本课中每位学生都将有比较多的实践机会。因此,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要让学生理解每一条规定的意义,并掌握每一步骤的操作规程,以保证后续测量数据的相对准确。为后续学习(五年级的“热”单元)打下基础。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内能增加。热量是描述内能转移的物理量。但内能这一概念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材采用了小学生通常使用的热量的说法。

三、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过程与方法】: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0℃~10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2分钟)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进一步巩固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五、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PPT、各类温度计、烧杯等

小组:4杯不同冷热的水(1号杯自来水,2号杯温水,3号杯烫手的热水,4号杯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烫水),4支相同的水温计(刻度范围在0~100℃),水温测量记录表、干毛巾、(气温计、体温计、高温计等),时钟,冰柜。

初三教案篇3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Ⅰ、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本单元贯彻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框架的思路,力求引导学生在生物圈这个大的背景下思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这部分内容不仅与上册教材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又是本册的开头,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是人类科学与伪科学斗争的一个过程,因此探索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改变,经过极其艰苦、漫长的过程,通过劳动才进化来的。因而启发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形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同时也应意识到人既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又是自然界的强者,人类已强大到能够影响生物圈的面貌,为此我们应该处理好与生物圈的关系。从以上可知,本节教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认真上好。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说出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共同起源于森林古猿。

2、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在与自然环境的艰苦斗争过程中逐渐进化来的。

3、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等,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探究,打开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比较问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问题,树立人类进化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热爱劳动、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及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3、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四>、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来找出事物的异同点。

2、培养学生运用证据、事实来说明观点的科学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来学习生物学。

上述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体现了显性教育价值,而方法目标和品格目标则体现了隐性教育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1、人类不仅依赖于生物圈的资源和环境,而且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因此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2、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并且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要珍爱生命。

3、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如图片、化石等)、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语言表达等能力。

四、关键点:

1、处理好本节教材承上启下的关系。

2、注意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教育。

3、处理好基本观点及学术界中的争论的关系。

4、要注意强调环境的变化与生物的起源和进化的关系。

Ⅱ、说教法:

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本人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精心整合教材。

本节教材中的资料丰富,但提出的问题中有一些不能紧扣教学目标,且由于时间的关系也不能一一讨论,所以我对此进行了适当调整。如人与类人猿的数量问题让学生课前去查找资料并放在进化发展中去讲。而与教学目标无多大关系的四种现代类人猿的分布问题课堂就省略不讲,布置学生课外时间去完成。另外有一些与本节教材关系密切的问题,如导言,因为关系到这册教材如何与上册衔接,而且还关系到我们该如何思考人类与地球关系的情感教育问题,因而花了较多时间,作为情感教育的重点来讲。同时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注意与本单元第七章呼应,做到扣紧单元主题。

2、把握好这节教材中有关科学的基本观点及开放性的关系。

这节教材内容丰富,资料多,但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且许多问题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对这样悬而未解的问题,我们要在众多的争论中给出科学的基本观点,即生物是进化来的(即达尔文的进化论),而非由神创造的(即神创论)。但由于历史久远,且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因此存在着不同的学术观点,这是正常的。由此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3、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

本节教材的知识目标不是很多,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如观察思考、技能训练、资料分析、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发散性思维。另外情感教育也是本节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开始的导言,还是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内容中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教材的最后部分等,都涉及到情感教育问题,因此要注意这方面的启迪教育。

4、应用好多媒体这个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本节教材不仅资料多,且由于起源及进化的过程距离现代的生活极为遥远,因而难度大,所以必须借助多媒体手段,达到高效、简洁、直观的效果,还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另外情感教育更是需要录相片段来展示说明,才能更加形象生动。如将东非大裂谷这部分内容,先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再观察图片,这样起到非常形象直观的效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的效果。

Ⅲ、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双边活动,在新教材中,更注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本人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1、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学习。

有关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观点虽然有多种争论,但归根结底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而绝不是如神创论中所说的人是由神创造而来的;另外生物的进化是由于环境的改变而引起的,且是经过极其漫长的过程;观点要通过证据、事实来说明??总之,课文这方面的例子很多,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

2、善于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同的问题。

本节内容涉及的问题较多,因此要根据不同的问题,要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如分析人与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人类的起源及发展过程中人发生了哪些变化等问题,要用观察比较法;而研究人的起源和发展的知识则要通过分析资料、地质考察、寻找证据、观察阅读、思考讨论等方法。

3、重视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本节教材的篇幅不大,但内容丰富且高度概括。本节前后有近8面的内容,不仅资料图片多,且活动也多,初看起来很繁杂。因此在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及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注意知识的梳理,这样才能对整节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而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就是一个极好的方式。

初三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原理和实验装置,认识催化剂及催化作用,初步学习自主设计装置、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

2、通过对碳、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认识分解反应的特点。

3、通过催化剂和氧气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辩证的观点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分解反应。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催化剂的概念

【实验准备】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

氧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具有广泛的用途,如急救病人、电氧焊、炼钢等都需要较为纯净的氧气,如何制取氧气?

[学生猜想]

学生们畅所欲言,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3-34,分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出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观察]

(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实验2-5];[实验2-6];取少许二氧化锰于试管中并加热,检验是否有氧

气生成。

(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实验2-5];[实验2-6];取少许二氧化锰于试管中并加热,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观察[实验2-5],[实验2-6],加热二氧化锰,教师的操作方法

及实验现象,并作详实的实验记录。

[学生交流展示]

汇报实验记录及结果;交流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得出二氧化锰是催化剂的结论。正确写出过氧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实验现象;写出过氧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从二氧化锰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归纳出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分析对比,发现规律]

实验室除了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外,还常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引导学生看书P35。引导学生分析过氧化氢、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特点,并与化合反应相对比。

[学生活动]

写出高锰酸钾制氧气、铁和磷分别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从反应物、生成种类,对比化合反应的特点,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分解反应的结论。

[媒体展示,激发兴趣]

(化学、技术、社会)催化剂的作用图片;资料:如何大量制取氧气。

通过观看多媒体展示图片,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分析比较得出氧气的工业制法与实验室制法具有本质区别。

[归纳与反思]

本节课你了解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学生通过反思,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知识应用,总结提高]

布置课堂作业并及时点评,P401、2。

第二课时

[回忆与再现]

(分小组竞赛)看谁写得又快又准,写出实验室制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两个)。

[学生活动]

写过氧化氢、高锰酸钾制氧气文字表达式

[设计实验装置]

要求学生对比过氧化氢制氧气的特点,分组设计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装置。

学生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所需条件和生成气体的性质,设计

实验装置,自主选择仪器,对装置进行组装。

[设疑激趣,讨论交流]

展示某一组设计的实验装置,巧设疑问:装置由哪几部分组成?怎样给试管加热?实验结束后是先把导管从水中移出来还是先移走酒精灯?进行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要注意什么?

[分组讨论,获取信息]

学生分组活动,对每一问题进行仔细探讨,教师作适当点评。

[我探究,我快乐]

(学生分组实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验证氧气的性质。

[讨论交流,归纳反思]

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汇报实验收获;反思实验中存在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思路。

引导学生通过反思得出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试管口要稍微向下倾斜;气泡连续了才能收集氧气等结论。

学生总结:实验探究收获、体会或想法。

实验室制取气体要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气体的水溶性等来选择适当装置。

[信息反馈]

布置练习1、P404;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大致可分为下列步骤:(1)点燃

酒精灯,加热试管;(2)检查装置气密性;(3)装入药品并将装置

固定在铁架台上;(4)用排水法收集氧气;(5)停止加热;(6)把

试管从水中移出来。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学生独立作业]

检验能力,巩固知识。

【总评】

本课题教学让学生把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融为一体,使许多原来先由教师讲解示范的工作变成由学生来完成,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如:通过回忆氧气的用途,联想如何制得氧气,猜想氧气的制法;再通过阅读、讨论、交流,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分析反应特点,自主选择仪器制取氧气等探究活动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课题教学还根据新课标理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究意识。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中的许多注意事项,一部分在实验前引导学生思考,获取正确信息,一部分留给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后,反思得出正确结论。此教学设计在如何活用教科书而不拘泥于教科书方面也下了一定的功夫。如为说明二氧化锰只是过氧化氢反应的催化剂,在教科书原有实验的基础上添加单独给二氧化锰加热,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的实验,从而使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起催化作用的结论更具说服力。

当然,本课也略有不足,教师的“讲”还略有偏重,还可继续放“权”,大胆让学生去闯。

初三教案篇5

【目的和要求】

认识针孔照相的原理,并学习制作针孔照相机。

【仪器和器材】

两个圆纸筒(一大一小,大的能够紧套在小的外边,并能相对移动),锡箔,防油纸或绘图纸(一般半透明纸也可),凸透镜,蜡烛和火柴。

在大纸筒的一端包上锡箔,在锡箔中心戳一个针孔;在小纸筒一端包上半透明的防油纸作为纸屏,将小纸筒插入大纸筒内。整个装置除锡箔有针孔外,其余部分不透光。这样就做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参看图2.1-1)。

【实验方法】

1.用针孔对准房间或窗外一个明亮的物体,在纸屏上能够看见物体的像。

描述你所看到的像的情况:是比物大还是比物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

2.点燃一支蜡烛,用针孔对准它,观察蜡烛的像:使照相机逐渐移近(或移远)蜡烛,看像有什么变化;保持相机与蜡烛距离不变而将纸屏向针孔推近,看像发生什么变化。

3.将针孔稍微变大一点,重复上述过程,看像的大小、明暗和清晰程度如何变化。

4.在锡箔上戳五六个小针孔,并使这些孔都十分靠近,观察纸屏上的像:只有一个还是有几个?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5.将凸透镜放在针孔前面,看一看是否可以通过改变物距和纸屏与锡箔距离,得到一个像?保持蜡烛、锡箔、纸屏的距离不变,移走凸透镜,比较有凸透镜和没有凸透镜时像的情况。(会聚透镜的作用是将所有分开的像会聚成一个像)。

6.将孔开成一个大孔,大到与透镜一样大,透镜汇集所有的光,将它会聚成一个像。这时的像与上段操作中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参考资料】

自制简易照相机

拿只圆柱形的纸盒,把一端的盒底完全除去,在外面包上一层半透明的薄纸,在另一端的盒盖上。开一个小洞,贴上踢箔,锡箔中心戳一个针孔,这样就成了一个简易照相机。在黑暗的房间里点一支蜡烛,拿这照相机的.针孔对着蜡烛,可以在薄纸上看到蜡烛的倒像。

这个自制的简易照相机也可以用来摄影。只要用软片底版代替薄纸,软片后面,用黑纸包起来,不使漏光,前面的小孔,也要用厚纸遮盖起来。这些都要在暗室内进行准备。

拍摄景物必须在阳光下进行,曝光时间要长些,因为它前面的孔很小,进入光线不多。开始时可以试用4秒钟的曝光时间,如果试验的效果不好,可适当延长时间,或改短纸盒的长度。

在上曝过光后,将前面的针孔遮盖起来,拿到暗室里取下软片,冲洗,晒印照片。

初三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大致了解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等的影响关系。

教学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教具准备:

1、仪器、试管、药匙、滴管、

2、药品、食盐、汽油、植物油、水。

3、《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挂图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由一组对比实验导入物质溶解性的概念,并明确学习目标

(1)演示实验1

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两支试管内,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观察现象,静置后,再观察现象。

(室温下,2克食盐完全溶解,0.1克熟石灰却不能完全溶解)可见这两种物质溶解在水里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种能力称之为“溶解性”。

明确溶解性的概念。追问:物质的溶解性大小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2)演示实验2

取一支试管倒入10毫升汽油,加入2克食盐,振荡,观察现象,静置后再观察。

(食盐很难溶解)

(3)演示实验3

取两支试管。各取10毫升水、汽油、分别滴入5—6滴植物油,振荡,观察现象。

(植物油很难溶解于水,却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中)

(4)追问:从这两个实验中可得出哪些结论呢?

学生归纳:

1、同一各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

2、不同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教者小结:

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固有的一种属性,影响它的因素既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系,也与温度、压强有关系。当我们要定量地比较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时,仅靠溶解性是不够的,还需学习物质的“溶解度”。

板书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二、指导学生看书,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一)要准确地表示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该注意哪几点呢?

学生看教材、讨论、回答、教者总结(投影显示)

1、一定温度。同一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溶解度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指明温度。

2、100克溶剂。此处100克是指溶剂质量,不能误为溶液质量。

3、饱和状态。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所溶解的最大质量为这种物质在这种溶里的溶解度。

4、单位:克。

初三教案篇7

设计的基本理念:依托外研版九年级新教材第十模块,根据新课标的崭新理念,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为指导思想而设计。

课型:Listeningandspeaking

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主要涉及运动训练、健康饮食以及身体健康等,易于学生接受。同时,前面几个模块已对定语从句进行了学习,已有一定基础,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锻炼口语有着积极的作用。

2.教材内容的前几个模块一直都在学习定语从句which,that,who的用法,经过前几个单元的铺垫,本单元whose引导的定语从句教学就不是难点。

学生分析:

1.已处于九年级上学期,经过初中阶段两年多的&39;系统学习,已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对英语语言的运用水平。

2.学生的主动思考与口语水平不高。所以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可能很多学生的参与性较差,所以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开口的安全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实实在在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目标:

1.正确使用下列单词和词组:ache,exercise,weight,giveup,interest.

Behave,persuade,ban,educate等。

2.掌握并运用下列词组:giveup,needtodo,bumpinto等。

3.掌握whose引导的定语从句并灵活运用。

教学策略:

1.开放式教学策略。以有限的课堂为载体,带学生进入广阔的知识天地。

2.兴趣激发策略。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了参与的欲望,才能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

3.任务型活动策略。在做中学,在做中练,在做中巩固往往有良好的效果。

学习策略:

1.课前预习,找出文章重难点与重点的短语语句。

2.合作学习。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讨论,学会合作学习。注意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在班级合作中,学习他人长处,学习沟通技巧,最终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教学手段:

本课采用任务型教学法,用多媒体、录音机等辅助教学手段进行,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创设情景,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学重点:

1.重点词汇:ache,exercise,weight,giveup,interest.behave,persuade,ban,educate等

2.重点句型:whose引导的定语从句

教学难点:定语从句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

一、

1)Theteacherasks:

Howareyou?

Doyouoftendosports?

What’syourfavouritesports?

Answerthequestions.(展开竞赛,学生抢答,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Leadthestudents’attentiontothepicturesandthenewwordsonthebook.

Saysomethingaboutthepictures.Readthewordsonthebook.

利用图片与文字的联系,建立概念与所指之间的直接关联,减少母语的干扰。同时,锻炼了学生们听、说的能力,动静结合,使学生们在适当的情境中,快乐的学习本单元所学词汇和短语。为接下的听说做好铺垫。

3)听力训练

DoActivity2.

依据目标: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

Playthetapeandask:WhatdoesTonydotokeepfit?Whatdohisclassmatesthinkofit?Listentothetapeandanswerthequestions.

简单易答的问题入手,使学生敢于发言.

AskthemmatchthewordsinActivity5.

SSdothesepartsaccordingtotheaims.

充分调动各类学生积极参与英语课堂和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合作式的完成任务,通过交流、最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

1)Readthedialoguebythemselves,thenactitingroupstograspit。

2)atthesametime,find“whose“modle”,andwritethemdown.

3)groupsshowthedialogueinclass.

4)Solvetheproblemsinthedialogue,findoutthedifficultsandimportantpoints.

三、知识点精析

1)abit意为“有点儿”,可修饰形容词及其比较级。

Heisabittired..

知识拓展:abit与alittle

(1)当肯定句中修饰形容词或副词是,可互换。

(2)修饰不可数名词时,alittle=abitof.

(3)与not连用时,notabit表示“一点也不”notalittle“非常”,相当于very.

He’snotabittired.他一点也不累。He’snotalittletired.他非常累。

2)giveup意为“放弃”,其后常接名词、代词或动名词,若是人称代词,只放中间。ThoughEnglishishardtolearn,youshouldn’tgiveitup.

3)Hedoesn’tlooklikesomeonewhosefitnessandhealthinteresthimverymuch.

“interest”作动词,意为“使。。。。。感兴趣”。也可用作名词,意为“兴趣,爱好”常用于词组“feel/have/show/take/aninterestinsb./sth.

四.巩固提升。

合并复合句

1.Thereisagirl.Herglassesarere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ewentbacktohelpthegirl.Thegirl’sbikeisbroke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Thisisabook.I’mlookingfortheboo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达标测试。

根据汉语意思完成句子。

1.如果你想保持身体健康的话就不要放弃。

Don’t____________ifyouwantto_____________.

2.汤姆对这部有趣的电影很兴趣。

Tom____________the______film.

3.厨房里还有点面包。

Thereis____________breadinthechicken.

六.课后提升。

What’sthebestwaytostayfitandhealthy?Why?结合所学内容以及自己的感悟写一篇60词左右的小文章。

课后反思:

本节课健康训练与保持为话题展开教学,进行多层次的听力训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不同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之后进行学生自己以及小组的对话练习与展示,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素材的熟悉,然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处理教材重难点,在设置写的训练,效果较好,但小组的评价时机要进一步做好处理。

初三教案篇8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理解使动用法,掌握本文一词多义等文言文词语。

2.学习本文塑造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的写法及注重剪裁取舍以突出重点的写法。

3.了解陈涉起义,了解司马迁和《史记》;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祖国多作贡献。

【重点难点】

1.重点:实词“为、当、行、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

2.难点: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课文提示】

1.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兴建宫殿、陵墓、长城、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天下困疲不堪,人民苦难深重。于是爆发了中国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2.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__”。《陈涉世家》是《史记》中的名篇。按《史记》的体例,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是对这位农民起义领袖的充分肯定。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本纪12篇,叙述历代统治者帝王的政迹;世家30篇,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70篇,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表10篇,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8篇,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

【正音正字】

鹄(hú)度已失期(duó)稷(jì)闾(lǚ)笞(chī)恚(huì)

罾(zēng)谪戍(zhéshù)当行(háng)柘(zhè)毋(wù)

蕲(qí)铚(zhì)酂(cuó)苦(hù)柘(zhè)谯(qiáo)

阳夏(jiǎ)数谏(shuò)陈胜王(wàng)间令(jiàn)宁有种(nìng)

【词语积累】

1.解释本文的成语、名句:

①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

②篝火狐鸣: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

③苟富贵,无相忘: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

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⑤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2.从下列各句找出通假字:

①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征发,调发)

②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意图,意思,用意)

③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④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

3.解释划线词语的古、今义:

①卒中往往语。(古义:处处。今义:常常。)

②楚人怜之。(古义:爱戴。今义:怜惜,怜爱。)

③夜篝火。(古义:用竹笼罩着火。今义:泛指在空旷地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

④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或七。今义:十六或十七。)

⑤皆来会计事。(古义:聚会商议。今义:kuàijì,管理财务的人。)

⑥借第令毋斩。(古义:即使,假设。今义:凭借,假托。)

⑦今亡亦死。(古义:逃亡。今义:死。)

【初学课文】

1.浏览课文,了解内容。

2.复述课文内容。

【课文简析】

课文节选的是《史记•陈涉世家》的前部分,主要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文章属于传记体裁,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__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课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场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地揭示了它的实质──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农__动。

时间:秦二世元年七月。地点:大泽乡。

发起者:陈胜、吴广。参加者及人数:“闾左適戍渔阳”的九百人。

起义发生的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秦朝酷法迫戍卒揭竿而起。

起义爆发的原因:“天下苦秦久矣”,暴虐的秦朝__统治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造成全社会普遍的怨愤和仇恨,这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第一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文章是从姓名、籍贯、身世、志向等几个方面来介绍陈胜的。出身:“与人佣耕”,却入世家──反秦大业“由涉首事”,“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秦”,故入“世家”。“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同享的思想意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画龙点,提挚下文。

本传传主是陈涉,一开头连吴广的籍贯也作了交代。因为吴广与陈涉合谋举事,预伏下文线索。这里单说陈涉跟佣者谈话一事,引出陈涉的“鸿鹄之志”,提挈全文内容。

第二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起义的导火线是:戍卒在开赴渔阳途中遇雨失期。

第三段,记述陈胜起义的起事经过以及陈胜起义迅猛发展的概况。

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首先是要既杀死两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所以陈胜使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并杀两尉”。就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陈胜站了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坚定抗争的信念,指出参加起义是士卒们的惟一出路;陈胜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士卒的拥护。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宣告组成。

陈胜在起义初期做了三件事:①“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为未来的指挥中心建立一个战略后方;②自己率兵攻占陈作为西进攻秦的指挥中心;③建立政权,提出复兴楚国的战略口号。从这几件事可以看出他的战略目标是__秦王朝的统治。

作者选材有详有略。从全篇来看,详写的是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的是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起义军的进攻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至于各地的反秦斗争则仅用一句话带过。在详写的那一部分里,重点是写陈胜的谋划,其余如大泽乡遇雨、问卜、士卒惊恐、为坛而盟等,都写得比较简略。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来,才能突出地表现陈胜的非凡才略。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成就。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原文: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翻译: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

原文: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翻译: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和众人一道被人雇佣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休息),怅然叹息了很久,说:“如果(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别人。

原文: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翻译:一起被雇佣的人笑着回答说:“你是受雇耕地的人,哪里有富贵啊?”

原文: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翻译:陈胜长叹说:“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啊向啊!”

原文: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翻译:秦二世元年7月.征召贫民900人调去驻守渔阳,驻扎在大泽乡。

原文: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翻译:陈胜、吴广都被编进这支队伍,并担任屯长。

原文: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翻译:恰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耽误期限,按秦朝律法,都要斩首。

原文: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翻译:陈胜吴广就商量说:“如今逃跑是死,发动大事也是死,同样是死,为楚国而死好吗?”

原文: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翻译:陈胜说:“天下苦于秦王朝统治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小儿子,不应该立为国君,该立的是太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谏劝始皇的缘故,皇帝派他到边疆带兵。现在有人传说没有什么罪名,二世就杀害他了。老百姓大多听说扶苏贤明,却不知道他死了。项燕担任楚国将领,多次有战功,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逃走了。现在果真把我们这些人诈称自己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

原文: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翻译: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对。于是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的事情都能办成,能建立功业。然而你们向鬼神占卜吗?”

原文: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翻译:陈胜吴广很高兴,琢磨向鬼神占卜的意思,说:“这是教我们先要让众人威服罢了。”

原文: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翻译: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塞进别人捕到的一条鱼的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烹食,发现了鱼肚子里的字条,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

原文: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

翻译:(陈胜)又暗中让吴广在驻地旁边丛林里的词堂里,夜晚点起篝火,装作狐狸的声音喊道:“大楚复兴,陈胜称王。”士兵们整夜既吃惊又害怕。

原文: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翻译:第二天,士兵中间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的看着陈胜。

原文: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翻译:吴广平时关心别人,士兵们大多愿意为他出力。

原文: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翻译:(一天,两个)押解士兵的尉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扬言要逃走,诱使他们恼怒,让他们责罚自己,借此激怒其他众人。

原文: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翻译:果然一个尉鞭打吴广。一个尉拔出剑,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杀死了他。陈胜协助吴广,一同杀了两个尉。

原文: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翻译:(陈胜)召集部属宣布说:“各位遇到大雨,都已经超过限期,耽误期限,应当斩首。即使能免于斩首,而驻守边塞死的人也占十分之六七。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要死就应该成就大名声。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部属都说:“愿意听从您的号令。”

原文: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翻译:于是假托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顺应百姓的愿望。(大家)露出右臂,号称大楚。筑一座高台宣誓,用将尉的头祭奠天地。

原文: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翻译:陈胜自己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进攻大泽乡,收编大泽乡的起义军后又进攻蕲县。

原文: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翻译:蕲县攻克后,就派符离人葛婴带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县,都攻下来了。

原文: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翻译:一路收编人马。等到__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马一千多,士卒几万人。

原文: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翻译:进攻陈县时,陈县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在城门洞应战。不能取胜,守丞战死后,(起义军)才进去占领陈县。

原文: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翻译:几天后,(陈胜)下达命令召集乡官和才能出众的人一起来集会商讨大事。

原文: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翻译:乡官和才能出众的人都说:“将军您亲自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尖锐的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__的秦国,重新建立楚国的社稷,__应当称王。”

原文: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翻译:陈胜于是被拥戴称王,国号是张楚。

原文: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翻译:在这时,各郡县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的人,都惩办当地长官,杀了他们来响应陈胜。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从下列各句找出词类活用词。

①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②尉果笞广。(笞:用鞭、杖打。)

③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④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看。)

⑤夜篝火。(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燃起篝火。)

⑥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本义鱼网,这里是“捕捞”。)

⑦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⑧忿恚尉。(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2.补出下列各句省略的内容。

①守丞死,乃入据陈。(“乃”的前面,省略主语“起义军”。)

②广以为然。(“以为然”是“以之为然”的省略,即省略宾语“之”。)

③上使外将兵。(“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

④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指吴广。)

3.解释一词多义:

①数:扶苏以数谏故(shuò,副词,多次,屡次)

数言欲亡(shù,数词,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②所:置人所罾鱼腹中(代词,用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相当“…的”)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名词,处所)

③之:辍耕之垄上(动词,去,到)

怅恨久之(结构助词,无实义,附在时间副词后面,可译为“全”)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

二世杀之(代词,“他”,指扶苏)

④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动词,“按顺序排列”的意思,可译为“编次”)

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指旅行或行军途中停留)

⑤当: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介词,应当,应该)

不当立(助动词,应当)

当此时(介词,正在……的时候)

⑥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háng,名词,行列,队伍)

乃行卜(xíng,动词,往,去)

行收兵(xíng,动词,行军)

⑦以:扶苏以数谏故(介词,因为)

或以为死(和“为”组成动词短语,以为,认为)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介词,用,拿,把)

以激怒其众(连词,来,以便)

⑧为:若为佣耕(wéi,动词,做)

为天下唱(wèi,介词,替)

⑨举:举大事亦死(动词,发动)

举烛而索(动词,举起,拿着)

举庞为督(动词,推举,推荐)

⑩兵:上使外将兵(名词,军队)

行收兵(名词,兵员,士卒)

亚夫持兵揖曰(名词,兵器,武器)

4.陈胜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怎样的分析?提出了什么口号?

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他抓住了秦王朝面临的严重政治危机和人民的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天下苦秦久矣”,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暴统治极其愤恨,处处都蕴蓄着反抗的力量。长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胡亥“不当立”而立,必然加重秦王朝的内部危机,并由此引起更深刻的社会矛盾;楚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受毒最深,早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而当时的楚人又把他们的这种心情寄托在对燕的怀念。陈胜抓住了当时这两个最敏感的问题,利用百姓不知情,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

5.陈胜起义前,做了哪些舆论准备?

①丹书帛曰“陈胜王”,置入所罾鱼腹中。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假借鬼神的名义号召众戍卒准备跟陈胜一同起事。)

6.陈胜在起义时,有哪些步骤?

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首先是要既杀死两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所以陈胜使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并杀两尉”。就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陈胜站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坚定抗争的信念,指出参加起义是惟一出路;陈胜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士卒的拥护。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宣告组成。

7.陈胜在起义初期做了哪几件事?这表明他有怎样的远略?

①“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为未来的指挥中心建立一个战略后方;

②自己率兵攻占陈作为西进攻秦的指挥中心;

③建立政权,提出复兴楚国的战略口号。

从这几件事可以看出,他的战略目标是__秦王朝的统治。

8.评析最能表现陈胜性格的语言。

①苟富贵,无相忘。

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相同车,有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不寻常人。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通过比喻,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说明陈胜面对秦王朝的__,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摆布,为建立自己理想国家而起义,表现了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也是他“鸿鹄之志”的具体表现。)

④壮志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彻底否定了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等卑有序、贵贱有别的谎言,砸碎了长期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是鼓舞人心的战斗口号,表现了陈胜敢于解放思想,敢于__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9.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①抓住时机;②故意使自己受辱,用激将法;③激怒众人。

10.找出跟下面两句话相照应的上下文。

①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上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大楚兴,陈胜王”。

下文:“陈胜自立为将军”、“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11.对“而”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A,佣者笑而应曰(表示直接)(表示修饰)

B,夺而杀尉(表示递进)

C,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表示转折)

D,收而攻蕲(表示承接)

12.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失期,法皆斩”,其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都用原文回答)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答司马谏议书》。

3.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教学后记】

初三教案篇9

一、目标解读: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化学变化

2、能熟练书写化学方程式,知道化学方程式所表述的含义

3、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

二、要点回顾: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以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生成的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元素化合价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

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步骤(一写二配三注)(注意:a、配平b、条件c、箭头)

3、含义以2H2+O2点燃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

(或原子)个数比个水分子

(注: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

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

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

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

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设、方、关、比、算、答

三、典例分析:

例1、配平化学方程式有多种方法:如最小公倍数法、观察法、奇偶法、氧的得失法等。请用这些方法配平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Al+HCl===AlCl3+H2

(2)FeS2+O2Fe2O3+SO2

(3)Fe2O3+COFe+CO2

(4)P+O2P2O5

例2、氨气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反应:4NH3+5O24X+6H2O,则X的化学式是()

AN2BNOCNO2DN2O5

例3、一定量的某化合物充分燃烧,需要9.6g氧气,同时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则该化合物中()

A只含碳元素B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C只含碳、氧两种元素D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四、达标练习:

1、煤油中含有噻吩,噻吩(用X表示)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X+6O24CO2+SO2+2H2O,则噻吩X的化学式为()

ACH4SBC2H6SCC4H4SDC6H6S

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M、N、Q、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物质MNQP

反应前质量(g)181232

反应后质量(g)X26212

A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B反应后物质M的质量为13g

C反应中N、P的质量比为5:4D物质Q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3、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并按要求填写所属反应类型: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反应

(2)“曾青(CuSO4)得铁化为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反应

(3)高炉炼铁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发射神舟飞船所用的长征捆绑式火箭,是用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N2O4)作为液体燃料。偏二甲肼在四氧化二氮中充分燃烧,生成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和两种氧化物关放出热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提高:

4、根据反应:aXY+bY2===cZ,若Z的化学式为XY2,则a、b、c的比值为()

A1:1:2B1:1:1C2:1:2D2:1:1

5、有化学反应A+B===C+2D,已知49gA恰好与29gB完全反应,生成了60gC,则同时生成D_____g。现已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A为98,B为58,C为120,则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

6、某化合物在纯氧中燃烧生成CO2和SO2,在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填名称)_____和_____两种元素。若该化合物在一个分子中含有三个原子,每38g该化合物完全燃烧可生成22g二氧化碳和64g二氧化硫,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名称是___________。

7、在某温度下,20gCuSO4饱和溶液跟20g10%的NaOH溶液刚好完全反应。

(1)求硫酸铜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2)求该温度下硫酸铜的溶解度

(3)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初三教案篇10

 

第1课鸦片战争

1940——194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942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偿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影响:鸦片战争后,我们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期间列强侵华罪行1856——1860列强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俄国是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1858《瑷珲条约》,是割占领土最多的条约1860《北京条约》1864《勘分西北界约记》19世纪80年代(1881)《改订条约》影响:太平天国(1851——1864)农民阶级运动领导人为洪秀全

第3课收复新疆

1865阿古柏入侵新疆。1876左宗棠开始进入新疆。1878除伊犁外,新疆回到祖国怀抱1884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4.增辟通商口岸等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清政府被迫与11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做担保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3.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影响:1.《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2.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3.清政府完全

初三教案篇11

夯实法治基石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法治观念,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能力目标: 梳理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理解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

知识目标:知道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知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教材分析

本框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法律与秩序”,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3.2“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本框由“夯实法治基石”和“凝聚法治共识”两目组成。通过对中国法治道路探索历程的梳理,阐述法治的要求、阐述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以及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的教材,围绕“公民与国家关系”的主题,以宪法精神为主线,学习宪法主要内容,学生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治意识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强,这为第四课建设法治国家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学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法治思维,没有形成坚定的法治信仰。而本课所讲的法治及全面依法治国给学生提出了更具时代性的法治要求,所以应进一步学习,夯实法治基础。

四、教学过程

任务1:你心中的法治是怎样的?

反馈指导:

[观察思考]

[交流分享]:

(1)这些生活场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有关系吗?

(2)社会生活的有序、安全靠什么保证?说说你的理由。

[小结]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任务2:法治的要求是什么?

反馈指导:

[材料分析]

材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自20__年5月1日起施行。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受法律保护,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宣扬、美化侵略战争和侵略行为,将依法惩处直至追究刑责。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增加了关于实行河长制的规定,进一步完善水环境监测制度,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及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等等,为解决现存比较突出的水污染问题和水生态恶化问题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法律武器。

材料2:自20__年起,中山市每年举办“我为中山善治献一策‘金点子’大赛”,6年来共收到市民提出的建议超过4500条;“全民献智改革”活动从20__年启动,中山相关部门连续3年面向社会公众征集改革工作意见,至今共收到改革建议超过600条……中山市搭建全民参与的平台和机制,推动社会治理全民“齐参与、愿参与、能参与、真参与、常参与”,探索出覆盖各类群体的社会治理共治模式。

思考:

(1)结合材料1谈谈“法治中国”建设过程中为什么要不断制定、完善法律?

(2)结合材料2谈谈“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

[小结]

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法治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化。

任务3:近代中国探索法治的历程是怎样的?

反馈指导1:

[阅读教材]第47页的内容

[思考交流]:近代中国探索法治的历程是怎样的?

[小结]

1840年以后,变法改制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必然选择。直到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走上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

任务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法治蓝图是怎样的?

反馈指导2:

阅读教材第48页相关链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

阅读教材第48页正文,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阅读教材第49页相关链接,了解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小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中国法治建设做出新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报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将依法治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要求,这是对依法治国的新定位。

任务5: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反馈指导:

阅读教材第45页相关链接,谈谈你对这段名言的理解。

阅读资料,体会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小结]

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五、板书设计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一、夯实法治基石

1.选择法治道路

(1)实行法治的原因

(2)法治的要求:良法、善治

(3)近代中国探索法治的历程

2.描绘法治蓝图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2)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3)建设法治中国

初三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目标: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较,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

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净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须是纯净物。

教学设计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

请同学们给元素下定义:[学生讨论归纳]

(1)元素:

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教案《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学生讨论思考]

a、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

b、学习元素这个概念的目的何在?

c、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b、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只涉及到种类的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c、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于联系:[投影片展示]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原子的一类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

含义: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的

举例: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

成的”。

用于描述物质微观组成。例: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所构成的。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所组成的”。

投影片展示:教材图2-8介绍地壳中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②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③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而这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却达三千多万种。

(2)物质分类:

学生阅读课本P36前三段,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思考讨论:我们已经学过的物质中那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哪些是氧化物?

布置研究课题:元素的故事。分组布置任务,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

(3)元素符号:

①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钅”旁,汞除外

非金属元素:“氵”“石”“气”旁表示其单质在通常状态下存在的状态

稀有气体元素:“气”

②元素符号的写法:一大二小的原则:Fe、Cu、Mg、Cl、H等

③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种类):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粒):(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讨论回答: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Fe、2N

用卡片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

课堂练习记忆元素符号名称及写法、读法。

(4)探究活动汇报:元素的故事。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加深对元素的理解和记忆。

4、板书设计:

第三节元素元素符号

一.元素:

1.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符号

1.写法:一大二小

2.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三.元素的故事

探究活动

“元素的故事”

将全班同学分组,课下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课上选代表向全班汇报。选材可以是“元素的发现史”,“元素名称及符号的由来”,“关于元素的趣事”等等。这样既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元素的概念及元素符号的理解和记忆起了促进作用。

初三教案篇13

《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它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透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北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它浓墨重彩描写了三个主要人物: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六岁男孩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小说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

教读课文,重.点在引导学生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会语言特色。对作品中的主要艺术形象,可由人物外号出发。把握其性格特点,体会艺术表现手法。对富有特色的语言运用,要引导学生加强诵读,精彩的语句、段落可摘抄和背诵。学习课文,重要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鼓励课外延伸拓展,扩大视野,深层体会小说浓郁的民族风格,为此,课前预习、引导和课后巩固拓展就更显必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

2.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3.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能力目标

1.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3.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德育目标

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

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小说语言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体会,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还可作背诵要求,使学生能深入领悟小说语言运用。

2.研讨探究法用于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经验,研讨交流,以感悟小说的独特魅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京东北运河风情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小说情节场景。深入研讨.把握人物性格,体会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

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刘绍棠简历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擀(gǎn)剜(wān)腌赞(āzā)到气(dáo)

唿(hū)哨咯(kā)吧呱(gū)呱坠地

荣膺(yīng):光荣地获得。膺:承受,承当。

隐匿(nì)隐藏、躲起来。

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如坐针毡(zhān):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影影绰绰(chuò):模模糊糊,不真切。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2.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思考:

(1)小说通过充满稚气、机灵顽皮的何满子的眼睛,勾勒了京东北运河边上农民的性格命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课文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那么,他们两人鲜明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2)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请画出有关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1)作者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的音容笑貌、喜怒悲乐。奶奶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因为年轻纤夫的无理,她大打出手,赶得纤夫纷纷落水。她那刚直不阿、如火如荼、危急相扶、困厄相济的性格,透出了庄稼人的凛然正气。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爷爷何大学问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松,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同时善于讲故事,想象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何大学问”的外号。而为了和这一外号相称,他还真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起来,让人忍俊不禁。

(2)奶奶:“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奶奶的怒气和力气,泼辣无比的性格跃然纸上)

“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爷爷:“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所以出一趟口外挣来的脚钱。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

3.学生揣摩品味独具魅力的小说语言。

教师提示:小说的语言运用非常有特色。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一方面,作者采用了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如:“何满子的爷爷,官讳已不可考。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占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江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句中“官讳”是书面语,“叫得山响”是民间口语,二者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色彩。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精彩的语句、段可作摘抄和背诵。

四、深入研读,体会小说的艺术风格

1.学生感情诵读,体会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

教师提示:小说《蒲柳人家》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人情世态、生活风习。确如一幅风俗画,情致缠绵。如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大红肚兜、长命锁;洗三百家衣,何大学问的走西口等都别具魅力,历历如绘。

2.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合作探究: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那么,你认为它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联系熟悉的占典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说岳全传》等,进行比照、交流,教师点拨:

小说的民族气派和民族作风,主要体现在:

首先,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这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乃至为人做事的方式上,都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小说中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占北口等传奇笔墨正是典型的占典传统的继承。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小说的结构得《水浒》神韵,即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人物串联一起。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总之。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3.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小说的独特魅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丰富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水乡风情,孕育了刘绍棠高度独创的乡土文学。“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刘绍棠语),这满怀的率真之情,恰是我们解读乡土创作情感的一把钥匙。透过小说的渲染,我们洞察人物,更能观照那曾经鲜活演绎着的社会生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乃至将来,生活的底色都是鲜亮的,文艺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用心去品读。

六、布置作业

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是我国古典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请你运用这种手法,描绘生活中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力求传神,有文采

初三教案篇14

一、指导思想

春回大地之时,也是初三学生学习最紧张的时段到来啦。

如何开展语文的教学与复习工作?怎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为此,我们经过集体备课,认为在复习阶段我们应该以《新语文课程标准》和省考纲为依据,立足教材,立足课内,延伸课外,结合实际,面向全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复习方法和计划,力求达到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教学与复习目标。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初中阶段的语文基本知识有一个明确的、系统的了解,掌握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原则

1、明确目标,立足教材。教师分析命题依据,对出题动向和题目类型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以便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复习中,要精选有代表性的训练题和模拟题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全体参与,分层达标。复习课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只把目光盯在少数“尖子生”身上,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等生要“抓”,中等生宜“引”,后进生需“扶”。

3、强化基础,突出重点。针对考试试题基础性强的特点,对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基本篇目,教师应进行适当的梳理,只有理清了头绪,学生才能思路清晰,复习才有更佳的效果。阅读理解与作文是语文复习的“重头戏”,教师应加强指导。

4、递进复习,讲练同步。整个复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一、分册复习(3月中旬——4月中旬):全面复习课内篇目和相关知识;二、分专题复习(4月中旬——5月初);三、模拟冲刺(5月初——6月初);四、梳理调整(考前一周)。

5、团结协作,共同提高。以学科为平台,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发扬团队精神,争取共同进步。

四、具体安排与措施

第一阶段:教材过关、打好基础(约四周)3.10—4.10

梳理整个中学阶段1-6册语文课本的知识,使知识系统化,使以前零散杂乱的知识有条有理,学生理解与记忆。

复习顺序:先复习6、5册,一周一册;此后是1、2、3、4的顺序。2、1共一周;4、3各一周。

复习要点:

①课文中的字、词、句,理解记忆。

②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与区别。(落实到一至六册课本中的重点篇目中的重点语段的阅读和理解。)

③古诗文的相关知识与背记。

④综合性实践活动的了解与运用。

⑤课后附录的古诗词、名著和语法知识的熟悉与掌握。

⑥掌握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

第二阶段:专题讲练、提升能力(大概用时四周)4.10—5.15

A、依据中学语文教材编排,分五大类进行专题复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专题。

(二)阅读专题。1.现代文阅读专题(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2.古诗文阅读专题(主要复习课内讲读文言文)

3.语文综合实践专题(结合历年中考题型进行复习)

(三)作文指导与训练专题。

B、复习措施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专题

1、这部分内容范围广,内容多、难度较大、分值较高,考点比较多。如:1、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2、正确书写汉字。3、根据语境准确,得体地使用常用词语。4、正确运用句式,根据语境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缩写、对对联等,做到语言准确、简明、连贯、流畅。5、辨识、修改常见的语病。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7、了解《课程标准》建议课外阅读的名著以及其他重要作家作品知识。8、正确默写古诗文的精彩语句以及其他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句(考纲要求篇目)9、根据情境,准确、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根据活动情境,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2、复习方法:知识梳理与强调——例题分析与讲解——巩固练习与检测——查漏补缺与反馈。

(二)阅读专题

1.现代文阅读

通过对近几年各地中考题研究发现,现代文阅读选文特点:1)注重文体规范(主题鲜明、结构完整、语言优美等);2)折射时代气息。(如: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与人缺失的;时代呼唤的;表现现实危机与科技发展的;传承文化与文明的。)3)贴近学生生活。(如:校园生活、家庭生活,起引领作用的赞美美好的人、事和物,有利于夯实人文底蕴,构筑精神家园的事件。)

复习原则:按文体复习。对现代文进行分类,即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三类,精选课外材料,作为复习资料,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发现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讲练。

复习步骤:

(1)回顾文体知识,明确阅读考点,掌握解题对策。

(2)对不同文体的题型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与讲解。(各地中考试题)

(3)选不同文体的题型作模拟训练。(当代名文时文)

(4)解题方法指导:整体阅读——了解内容——领会主题——仔细审题——明确考点——筛选信息——找准语句——组织语言——落笔答题——回顾检查。

2.古诗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考试要求与现代文阅读相似,但要重视字、词、句翻译的落实。

《课程标准》指出,文言文学习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在复习教学中题目的设计上“言”“文”并重,既考查学生文言基础知识——字、词、句的理解翻译,也考查学生对文意(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近几年来,文言文阅读开始重视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评价及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考查。因此,我们在复习教学时也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复习步骤:

1、将古文按篇制定进度计划表,将任务分给学生,让学生按照进度整理。(如常见的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及一般句式。)

2、进行专项检测与讲解。

3、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引导阅读程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

复习方法:注重积累——寻找规律——掌握方法——背诵与理解并重——训练与考查同步。

(三)作文指导与训练专题

作文是整份试卷中分量最重的一道题(55分),也是语文学习中的重中之重,每年在写作教学上花的时间最长,投入的精力最多,可收效甚微。近年来中考作文命题的趋势,总的原则是稳中有变,变中出新。纵观几年中考作文命题变化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作文命题正朝着“命题生活化,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热爱读书,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理解他人”的角度发展,写作的内容在不断扩大,写作的题材从学校生活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写作的形式由单一走向多元化。还注意突出地方特色。

而学生作文当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优劣悬殊,差距特大。二是在中等程度的作文中雷同题材多,“老面孔多”;三是审题不清,不符题目要求;四是言之无物,内容空洞;五是缺少真情实感,无病呻吟;六是认识模糊,立足点不高,思考不深。另外还有少数学生还存在情趣低俗、格调低下的问题。

作文复习应该根据考试说明,明确考试目标和基本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尤其是要重视中下学生的作文指导。

我们采用“四线并行”法:

1、储备素材——指导学生如何将阅读积累化为己用,如何活用材料,通过这样的方式,充实学生的材料,为考试蓄能。适当讲些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形式技巧,注重学生材料的积累与交流,以及书写水平的提高。

2、专题辅导——就拟题,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结构布局等方面,专题辅导。挑选一些优秀作文和近年中考优秀作文让学生研读,探究作者是如何审题、立意、组织材料、谋篇布局的;如何做到角度新颖,取材鲜活,笔法独到。

3、集中训练——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历史文化的“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半命题作文”或“选题作文”让学生训练,要求尽量在规定时间内当堂作文,并作定时的交流与讲评。

4、自我补充——学生要自觉主动多读书看报,开拓自己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涉猎名家作品或课文中指定推荐的中外名著,并学习语言和一定的章法技巧。

第三阶段:综合训练、模拟冲刺(约三周)

此时离中考的时间已不多了,开始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培养综合能力。通过让学生做模拟试卷,营造考试情境,检测所学,提高心理素质。

教师要把握题目的量和度,认真批阅,精心讲评,注重方法和技巧。

第四阶段:梳理调整、查漏补缺(考前一周)

学生自主学习,整理消化,梳理知识,查漏补缺。考试方法指导,考前学生心理辅导。

初三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

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关系。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五带的划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可以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晨昏线的概念。

教学媒体:手电、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大家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体,这个地球是一个行星,它和另外八个行星一起围绕太阳旋转。人类就住在太阳系中。但是“发现”这个体系,也就是说,真正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花费了多少世纪的苦功啊?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

4)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在日本正在卫星实况直播世界杯足球赛,英国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时间观看?美国纽约呢?

[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讨论]: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

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

[学生活动]: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26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