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九年级数学表格教案

时间: 新华 九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规划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九年级数学表格教案要怎么写?接下来给大家带来九年级数学表格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九年级数学表格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能从简单的实际事例中,抽象出函数关系,列出函数解析式;

2、使学生分清常量与变量,并能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会求函数值,并体会自变量与函数值间的对应关系.

4、使学生掌握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求法.

5、通过函数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了解函数的意义,会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求函数值.

教学难点:函数概念的抽象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函数的概念: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反映了函数关系,你能举出一个,并指出式中的自变量与函数吗?

1、学校计划组织一次春游,学生每人交30元,求总金额y(元)与学生数n(个)的关系.

2、为迎接新年,班委会计划购买100元的小礼物送给同学,求所能购买的总数n(个)与单价(a)元的关系.

解:1、y=30n

y是函数,n是自变量

2、,n是函数,a是自变量.

(二)讲授新课

刚才所举例子中的函数,都是利用数学式子即解析式表示的.这种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必须使解析式有意义.如第一题中的学生数n必须是正整数.

例1、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1)(2)

(3)(4)

(5)(6)

分析:在(1)、(2)中,x取任意实数,与都有意义.

(3)小题的是一个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因此要求.

同理(4)小题的也是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因此要求且.

第(5)小题,是二次根式,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的被开方数是.

同理,第(6)小题也是二次根式,是被开方数,

.

解:(1)全体实数

(2)全体实数

(3)

(4)且

(5)

(6)

小结:从上面的例题中可以看出函数的解析式是整数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函数的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函数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

注意:有些同学没有真正理解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片面地认为,凡是分母,只要即可.教师可将解题步骤设计得细致一些.先提问本题的分母是什么?然后再要求分式的分母不为零.求出使函数成立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二次根式的问题也与次类似.

但象第(4)小题,有些同学会犯这样的错误,将答案写成或.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方程的两根用“或者”联接,在这里就直接拿过来用.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可联系日常生活讲清“且”与“或”.说明这里与是并且的关系.即2与-1这两个值x都不能取.

例2、自行车保管站在某个星期日保管的自行车共有3500辆次,其中变速车保管费是每辆一次0.5元,一般车保管费是每次一辆0.3元.

(1)若设一般车停放的辆次数为x,总的保管费收入为y元,试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2)若估计前来停放的3500辆次自行车中,变速车的辆次不小于25%,但不大于40%,试求该保管站这个星期日收入保管费总数的范围.

解:(1)

(x是正整数,

(2)若变速车的辆次不小于25%,但不大于40%,

收入在1225元至1330元之间

总结:对于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应使得实际问题有意义.这样,就要求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函数,当自变量时,相应的函数y的值是.60叫做这个函数当时的函数值.

例3、求下列函数当时的函数值:

(1)(2)

(3)(4)

解:1)当时,

(2)当时,

(3)当时,

(4)当时,

注:本例既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创设了情境,让学生体会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确定的值与之对应.以此加深对函数的理解.

(二)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地研究了有关函数的概念.在研究函数关系时首先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因此,要求大家能掌握解析式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求法,并能求出其相应的函数值.另外,对于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作业:习题13.2A组2、3、5

九年级数学表格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表示法,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2.能根据相似比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要求

1.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

2.能根据相似比求长度和角度,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与相似多边形有关概念的类比,渗透类比的教学思想,并领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教学重点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运用.

教学难点

根据定义求线段长或角的度数.

教学方法

类比讨论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记作§4.5 A)

第二张(记作§4.5 B)

第三张(记作§4.5 C)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及记法.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

[生]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师]很好.请问相似多边形指的是哪些多边形呢?

[生]只要边数相同,满足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多边形都包括.比如相似三角形,相似五边形等.

[师]由此看来,相似三角形是相似多边形的一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相似三角形.

九年级数学表格教案篇3

一、班情分析

经过九年级的数学学习,基本形成数学思维模式,具备一定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知识灵活应用上还是很欠缺,同时作答也比较粗心。

二、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教学,完成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探究实际问题,认识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旋转、圆、概率初步,掌握有关规律、概念、性质和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必要的运算技能和作图技能,提高应用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通过二次函数的学习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提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的能力,并用有关的代数和几何知识表达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探究圆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对二次函数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建立数学类比思想;通过对二次函数的探究,体验化归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观察、实践、探究、归纳、类比、推理和创造性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思维品质。了解我国数学家的杰出贡献,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

四、教材分析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本章主要是掌握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本章重点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及具体方法。本章的难点是解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本章主要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本章重难点就是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及应用。

第二十三章旋转:本章主要是探索和理解旋转的性质,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本章的重点是中心对称的概念、性质与作图。本章的难点是辨认中心对称图形,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第二十四章圆:理解圆及有关概念,掌握弧、弦、圆心角的关系,探索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点,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理解概率的意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章的重点是理解概率的意义和应用,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本章的难点是会用列举法求随机事件的概率。

五、教学措施

1、作好课前准备。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仔细揣摩教学内容与新课程教学目标,充分考虑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探究示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练习和作业,作好教具准备工作,写好教案。

2、营造课堂气氛。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和准备好教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温馨、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为学生掌握课堂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搞好阅卷分析。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当面批改的方式对学生作业进行批阅,指出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知识性错误。

4、写好课后小结。课后及时对当堂课的教学情况、学生听课情况进行小结,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失败的原因,并作出分析和改进措施,对于严重的问题重新进行定位,制定并实施补救方案。

5、加强课后辅导。优等生要扩展其知识面,提高训练的难度;中等生要夯实基础,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后进生要激发其学习欲望,针对其基础和学习能力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6、成立学习小组。根据班内实际情况

九年级数学表格教案篇4

今学期是九年级的第二个学期,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我谈谈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和中考总复习具体做法。

一、预备阶段(第1周——第4周):完成未学完的新课。

由于各种原因,我校九年级下册的新课没有上完,《圆》的知识没有讲授,从而严重影响中考备考,所以尽可能地尽早结束新课。

二、第一阶段(第4周——第12周):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所以第一阶段复习应以课本为主。

2、按知识板块组织复习。把知识进行归类,将全初中数学知识分为十一讲:第一讲数与式;第二讲方程与不等式;第三讲函数;第四讲统计与概率;第五讲基本图形;第六讲图形与变换;第七讲角、相交线和平行线;第八讲三角形;第九讲四边形;第十讲三角函数学;第十一讲圆。复习中由教师提出每个讲节的复习提要,指导学生按“提要”复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把遗忘了知识重温一遍,边复习边作知识归类,加深记忆,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并注意分析例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3、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指导。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形与x轴交点之间的关系,是中考常常涉及的内容,在复习时,应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达到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相互转化。又如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知识的联系的题目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应掌握其基本解法。

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熟练掌握。

4、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函数的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

三。第二阶段(第13周——第18周):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

中考复习的第二阶段应以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提高能力。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各个讲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个阶段的例题和练习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越难越好,要让学生可接受,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解难求进的学习欲望,又使学生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前进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一阶段尤其要精心设计每一节复习课,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初中总复习的内容多,复习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疑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复习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各个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的程度又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复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查漏补缺,做知识归类、解题方法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除了复习形式要多样,题型要新颖,能引起学生复习的兴趣外,还要精心设计复习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复习效益。

九年级数学表格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谁来描述一下!出示多媒体课件,56页生活情境图。这些生活中的现象,有的是把物体放大了,有的是把物体缩小了

2、学生举例,自由发言。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这些现象也包含着一定的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

(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例4.)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

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

学生小组自由谈。正方形边长3个方格、长方形长6个方格,宽3个方格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是3个方格、6个方格。

2、理解要求。

(1)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2)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1)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把正方形按2:1放大呢?请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2)汇报:原来的边长是3个方格,放大后图形的边长是6格。

(3)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

(4)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

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出其他的部分。

(5)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放大后正方形的过程。

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1)接下来我们继续按照2:1放大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你觉得需要知道些什么条件呢?点名学生回答。

(2)下面就按照你们的方法放大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吧,请画在方格纸上。

(3)学生汇报画法

(4)观察放大后的直角三角形,相邻的两条直角边放大了2倍,那么他的斜边也放大了2倍吗?你怎么知道的?汇报测量结果。

5、置疑。

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学生提出的置疑。

(3)选取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验证的过程。(4)学生试概括发现,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5)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图形变大了,但形状没变

(二)感知图形的缩小。

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及放大后图形的一些特点。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

1、出示缩小的要求。

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

2、说说对1:3的理解

3、学生作图,并相互检查。

4、选取学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并说说是怎么画的。(多媒体完成按一定的比缩小后画出的图形。)

5、观察原图和缩小后的图形。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

按3:1画出下图

6、总结发现。

(1)学生讨论。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试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特点。

(2)教师在学生充分的发言之后用多媒体出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特点:所得的图形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三、巩固应用

画一画,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一个放大或者缩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按这个比放大或者缩小后的图形。画完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画法。

1、按4: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并说理由。

2、按1:2画出下面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3、按1:2画出下面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4、下面哪个图是图形A按2:1扩大后得到的图形?

5、按3: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主要是评价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对放大和缩小图形的画法的掌握】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到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现象,只要大家做生活的有心人,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你们就能创造许多新鲜有趣的事物,用以丰富和美化我们的生活。

五、课堂作业:

课本1、2题

九年级数学表格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形与矩形混合图形的相关计算方法。

2.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出圆环面积计算公式,有关于圆形与正方形应用的解答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会利用圆和其他已学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圆与其他图形计算公式的混合使用。

教学工具

PPT卡片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上节知识,导入新课

2新知探究

2.1圆环面积

一、问题引入

同学们知道光盘可以用来做什么吗?谁能来描述一下光盘的外观。

回答(略)。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做与光盘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圆环面积求解

例2.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50px,外圆半径是150px。圆环的面积是多少?

步骤:

师:求圆环面积需要先求什么?

生:内圆和外圆的面积

师:同学们可以自己做一做,分组交流一下自己的解法。

师:给出计算过程与结果:

三、知识应用

做一做第2题:

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m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师:这是一道典型的圆环面积应用题。通过直径得到半径,代入圆环面积公式,很简单。

2.2圆与正方形

一、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知道苏州的园林吧。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园林建筑的窗户?它有很多很漂亮的设计,也有很多很常见的图形,比如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等。其中外圆内方或者外方内圆是一种很常见的设计。

师:不仅是在园林中,事实上在中国的建筑和其他的设计中都经常能见到“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比如这座沈阳的方圆大厦、商标等等。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这种圆形与正方形结合起来构成的图形。

二、知识点

例3:图中的两个圆半径是1m,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步骤:

师:题目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左图圆的半径=正方形的边长的一半=1m;右图圆的面积=正方形对角线的一半=1m

师:分别要求的是什么?

生:一个求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一个求圆比正方形多的面积。

师:应该怎么计算呢?

归纳总结

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当r=1时,与前面的结果完全一致。

四、知识应用

70页做一做:

下图是一面我国唐代外圆内方的铜镜。铜镜的直径是600px。外面的圆与内部的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是多少?

师:同学们用我们刚刚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一下这道题目吧。

解:铜镜的半径是300px

5.3随堂练习

若还有足够时间,课堂练习练习十五第5/6/7题。

(可以邀请同学板书解题过程)

6小结

1.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

今天我们在已知圆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前提下,探索了圆环和“外圆内方”“外方内圆”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不是要求同学们记住这些推导出来的公式,而是希望同学们能过明白推导的方法,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自己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2.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去求圆的面积,譬如说:蒙古包做成圆形的是因为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居住面积,植物根茎的横截面是圆形的,也是因为可以最大化的吸收水分。我们还可以再举出其他的一些例子,如装菜的盘子、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大家需要多看多想!

7板书

例2解答步骤

九年级数学表格教案篇7

九年级数学教案-九年级数学教案设

九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文桥中学

吴园田课题:太阳光与影子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经历实践、探索的过程,了解平行投影的含义,能够确定物体在太阳光下影子。

2、通过观察、想象,了解不同时刻物体在太阳光下形成的影子的大小和方向是不同的。

3、了解平行投影与物体三种视图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1、经历实践,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

2、通过观察、想象,了解不同时刻物体在太阳光下形成的影子的大小和方向的不

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体会影子在生活中的大量存在,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和兴趣。

2、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平行投影的含义;物体在太阳光下影子的确定;平行投影与物体三种视图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操作与观察、演示与想象、直观与推理等过程,自己归纳总结得出有关结论。

教学方法和手段观察想象法,实践推理法。

教学设计理念本节的设计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本节课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

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组织形式分组探究,集中教授。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引入:太阳光与影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大家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物体在太阳光下形成的影子的有关知识,本节课我们通过众多实例进一步讨论物体在太阳光下所形成的影子的大小、形状、方向等。

新课学习

1.投影的定义师:大家肯定见过影子,你能举出实例吗?在太阳光下人和树有影子;在有月亮的晚上,人和树也有影子;建筑物在太阳和月亮下也有影子.

师:大家对于影子是司空见惯了,那么,有没有想过影子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呢?

生:我爷爷在田地里干活时,经常根据他的影子来判断时间的早晚;我奶奶在家也经常根据太阳照在门口的影子的大小,来判断是否是晌午了。

师:很好.现在我们确定时间

时,是通过看表来确定的,但在古代并没有表,勤劳的古代前辈利用智慧制造出了日晷.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它由“晷面”和“晷针”组成,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晷针的影子在晷面上慢慢地移动,以此来显示时刻。

其实不止在太阳光下,只要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在地面或墙壁上留下它的影子,这就是投影现象。

像上面提到的晷针的影子,以及窗户的影子、遮阳伞的影子都是在太阳光下形成的。

2.做一做

取若干长短不等的小棒及三角形、矩形纸片,观察它们在太阳光下的影子。

改变小棒或纸片的位置和方向,它们的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师:大家先想象一下,长短不等的小棒及三角形、矩形纸片,它们在太阳光下的影子是什么形状?生:影子的形状应该不变,只是大小发生变化而已.因此,影子分别是线段、三角形、

矩形。

师:大家的想象是否与现实相符呢?我们一齐来做一个试验。

生:试验的结果与想象不一定相符,三角形的纸片在太阳光下的影子有时是三角形,有时是线段;矩形在太阳光下的影子有时是平行四边形,有时是线段。

师:现在来想象第二个问题。

生:由人的影子在一天中的大小不同,可以判断小棒或纸片的影子也是大小不同。

师:请大家再进行试验,互相交换意见后得出结论。

生:当改变小棒或纸片的位置和方向时,它们的影子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刚才在做实验时有一种特殊情况,当小棒或纸片与投影面平行时,所形成的影子的大小和形状的特点呢?生:当小棒或纸片与投影面平行时,所形成的影子的大小和形状与原物体全等。

师:太阳光线可以看成平行光线,像这样的光线所形成的投影称为平行投影。

上面讨论过的小棒或纸片的影子就是平行投影。

3.议一议

P122图中的三幅图是在我国北方某地某天上午不同时刻的同一位置拍摄的。

(1)在三个不同的时刻,同一棵树的影子长度不同,请将它们按拍摄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并说明你的理由。

(2)在同一时刻,大树和小树的影子与它们的高度之间有什么关系?与同伴进行交流。

师:请大家互相讨论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顺序应为(3)(2)(1)。

因为在早晨,太阳位于正东方向,此时树的影子较长,影子位于树的正西方向,在上午,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树影的长度逐渐变短,树影也由正西方向向正北方向移动。

(2)因为大树的影子较长,小树的影子较短,因此应该有大树的高度与其影子的长度之比等于小树高度与其影长之比。

生:我认为应该是大树与小树高度之比等于大树与小树影长之比。

4.做一做某校墙边有甲、乙两根木杆。

(1)某一时刻甲木杆在阳光下的影子如P124图所示,你能画出此时乙木杆的影子吗?(用线段表

示影子)(2)在上图中,当乙木杆移动到什么位置时,其影子刚好不落在墙上?(3)在你所画的图形中有相似三角形吗?为什么?

师:请大家:互相讨论来解答。

九年级数学表格教案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从本章来看,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四种解法,后面即将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本册书来看,一元二次方程是后面学习二次函数、圆中的有关计算的基础;从整个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来看,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数与代数”的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的实数、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又是今后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多元方程、高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从学科领域来看,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它学科也有重要意义,如物理学中电学的一些计算、化学中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都要用到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的练习课,旨在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四种解法的类比归纳,让学生会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在学习中体会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

2.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并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进行类比,理解解一远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是“降次”,体验分类讨论、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

(3)通过学生间合作交流、探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同时提高小组合作意识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对解一远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是“降次”的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教学就相当于和学生作战,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够针对学生的具体水平而选择最好的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要先分析学情,再确定教法。

1.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四种解法,在七、八年级的时候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的解法,掌握了一些解方程的基本能力。再者,九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具有一定分析推理能力,同时,在讨论、探索、交流学习等方面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应更多地应用探讨、合作交流等方法让学生去求得新知识,加深和扩展学生对一些数学思想的理解。

2.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并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所以,我采用的方法可以概括性为四个字:精讲多练。讲,就是讲四种解法的优缺点及“降次”的思想;练,就是通过大量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练习题,让学生体会选择适当的方法的重要性及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都是通过“降次”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而求解,体验化归的数学思想。

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引探式教学方法,在活动中教师着眼于“引”尽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学生着眼于“探”,通过探索活动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发展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采用电脑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利用投影仪出示练习题,节约了课堂时间,保证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交流,还可以展示学生的练习结果,纠正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1.回顾旧知:学生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四种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2.探究新知:出示四道有代表性的一元二次方程,要求学生自己选择方法解方程。学生完成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或者跨小组交流,看看彼此用的是不是同一种方法,若方法不同,比较看谁的方法更简单。教师深入各小组了解学生的解题情况,并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的解题过程在投影仪上展示。

3.归纳小结:教师以四名学生的解法为例,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解,选择的基本原则就是简单易行。对于形如完全平方等于非负数的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采用直接开平方法来解;对于方程的左边能用提公因式或乘法公式分解因式分解的一元二次方程,则采用因式分解法求解;其余的方程,则选择公式法或配方法。通过比较发现,无论选择哪一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基本的思想都是“降次”。直接开平方法和公式法是通过开平方达到降次的目的,配方法是通过配方再开平方达到降次的目的,因式分解法是通过把方程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等于0的.形式而达到降次的目的,可谓是殊途同归。同时可以看出,这几种方法都是将“二次”降为“一次”,然后将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了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然后用七年级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来解决问题,这体现了一种转化的数学思想。可以给学生强调:我们学习数学知识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将遇到的新问题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的、已经能解决的旧问题而解决,这就是转化归纳的数学思想。

4.拓展延伸: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归纳,学生发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是“降次”,由此可以拓展:解高次方程的基本思想就是“降次”,降高次为一次,那么解多元方程的基本思想就是“消元”,这样学生就会理解以前学习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都采用的是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了。为学生以后学习多元高次方程的解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5.巩固练习:通过前面的练习和讲解,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了新的认识,这时应该趁热打铁,再出示几道习题让学生练习。

九年级数学表格教案篇9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

顶点A1,A2,A3重合在一起,记作A,并使直角边AC1,AC2,AC3……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AB1,AB2,AB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AB3C3∽……,∴

形中,∠A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

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练习题为 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

(四)总结与扩展

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

九年级数学表格教案篇10

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

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重点

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

活动1复习旧知

1.什么是方程?你能举一个方程的例子吗?

2.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并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1)2x-1(2)mx+n=0(3)1x+1=0(4)x2=1

3.下列哪个实数是方程2x-1=3的解?并给出方程的解的概念.

A.0B.1C.2D.3

活动2探究新知

根据题意列方程.

1.教材第2页问题1.

提出问题:

(1)正方形的大小由什么量决定?本题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2)本题中有什么数量关系?能利用这个数量关系列方程吗?怎么列方程?

(3)这个方程能整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吗?请说出整理之后的方程.

2.教材第2页问题2.

提出问题:

(1)本题中有哪些量?由这些量可以得到什么?

(2)比赛队伍的数量与比赛的场次有什么关系?如果有5个队参赛,每个队比赛几场?一共有20场比赛吗?如果不是20场比赛,那么究竟比赛多少场?

(3)如果有x个队参赛,一共比赛多少场呢?

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

提出问题:

本题需要设两个未知数吗?如果可以设一个未知数,那么方程应该怎么列?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2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活动3归纳概念

提出问题:

(1)上述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给这一类方程取一个什么名字?

(3)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_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________,这样的________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提出问题: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有什么特点?等号的左、右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要限制a≠0,b,c可以为0吗?

(3)2x2-x+1=0的一次项系数是1吗?为什么?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

活动4例题与练习

例1在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是________.

(1)4x2=81;(2)2x2-1=3y;(3)1x2+1x=2;

(4)2x2-2x(x+7)=0.

总结: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1)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2.注意有些方程化简前含有二次项,但是化简后二次项系数为0,这样的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例2教材第3页例题.

例3以-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A.x2+2x-1=0B.x2-x-2=0

C.x2+x+2=0D.x2+x-2=0

总结: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可以将这个数代入方程,判断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

练习:

1.若(a-1)x2+3ax-1=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2.将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4x2=81;(2)(3x-2)(x+1)=8x-3.

3.教材第4页练习第2题.

4.若-4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7x-k=0的一个根,则k的值为________.

答案:1.a≠1;2.略;3.略;4.k=4.

活动5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哪些知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一般形式中有什么限制?你能解一元二次方程吗?

作业布置

教材第4页习题21.1第1~7题.

九年级数学表格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

2、渗透解析几何,数形结合,函数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逻辑思维的能力。

3、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主体的积极思维,体验感悟数学。逐步建立数学的观念,培养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用具:微机

教学方法: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例1、已知:抛物线y=x2-(m2-1)x-2m2-2

⑴求证:无论m取什么实数,抛物线与x轴一定有两个交点

⑵m取什么实数时,两交点间距离最短?是多少?

解:

△=(m2-1)2+4(2m2+2)

=m4-2m2+1+8m2+8

=m4+6m2+9

=(m2+3)2

m2≥0

∴m2+3>0

∴△>0

∴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

问题:为什么说当△>0时,抛物线y=ax2+bx+c与x轴有两个交点。(能否从数和形两方面说明)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创设让学生说数学的机会,学会合作学习,以达到①经验共享,在思维的碰撞中共同提高。②学会合作,消除个人中心。③发现自我,提高参与度。④弘扬个体的主体性,形成健康,丰富的个性。

数:点在曲线上,点的坐标满足曲线的方程。反之,曲线方程的每一个实数解对应的点都在曲线上。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既在抛物线上,又在x轴上。所以交点的坐标既满足抛物线的解析式,也满足x轴的解析式。设交点坐标为(x,y)

这样交点问题就转化成求这个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代入y=0,消去y,转化成ax2+bx+c=0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求根问题。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当△>0时,ax2+bx+c=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y=ax2+bx+c

y=0

有两个不等的实数解

∴抛物线与x轴交于两个不同的点。

形:顶点在x轴上方,且开口向下。或者顶点在x轴下方,且开口向上。

设计意图: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使学生掌握转化思想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感知数学的直观性和形式化这二重性。掌握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逐步学会数学的思维。

转化成代数语言为:

小结:第一种方法,根据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将求曲线的交点问题,转化成求方程组的解的问题。

第二种方法,借助于图象思考问题,比较直观。发现规律后,再用数学的符号语言将其形式化。这既体现了数学中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也是探索解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思考:试从数、形两方面说明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个数与判别式的符号的关系。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不能等同于数学知识的汇集,而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创造过程。使主体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揭示出蕴涵于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逐步形成数学观念。

⑵m取什么实数时,两交点间距离最短?是多少?

解:设二次函数与x轴的两交点为(x1,0),(x2,0)

解法㈠由⑴可知m为任何实数时,都有△>0

解①

∴x1+x2=m2-1

x1·x2=-2(m2+1)

∴│x2-x1│=

=

=

=

=m2+3

∴当m=0时,两交点最小距离为3

这里两交点间距离是m的函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解题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将其一般化,形式化,解决问题,体会数学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地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渗透函数思想

问题:观察本题两交点间距离与判别式的值之间有何异同?具有一般的规律吗?如何说明。

设x1、x2为ax2+bx+c=0的两根

可以推出:

还可以理解为顶点到x轴距离最短。

设计意图:在对比、分析中,明确概念,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小结:观察这道题的结论,我们猜测出规律,将其一般化,推导出这个公式,这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一般方法。

解法㈡:用十字相乘法或求根公式法求根。

思考: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

思考:求m取什么实数时,y=x2-(m2-1)x-2m2-2被直线y=2所截得的线段最短?是多少?

练习:

观察函数的图象,回答:

(1)y>0时,x的取值范围如何?

(2)y=0时,x取什么值?

(1)y<0时,x的取值范围如何?

小结:数与形是数学中相互依赖的两个方面。图形比较直观,可以启发思路;而数学的严格证明也是必不可少的。直观性和形式化是数学的两重性。

探究活动

探究问题:

欣欣日用品零售商店,从某公司批发部每月按销售合同以批发单价每把8元购进雨伞(数量至少为100把),欣欣商店根据销售记录,这批雨伞以零售单价每把为14元出售时,月销售量为100把,数学教案-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初中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如果零售单价每降价0.1元,月销售量就要增加5把。

(1)欣欣日用品零售商店以零售单价14元出售时,一个月的利润为多少元?

(2)欣欣日用品零售商店为了扩大销售记录,现实行降价销售,问分别降价0.2元、0.8元、1.2元、1.6元、2.4元、3元时的利润是多少?

(3)欣欣日用品零售商店实行降价销售后,问降价多少元时利润最大?最大利润为多少元?

(4)现在该公司的批发部为了再次扩大这种雨伞的销售量,给零售商制定如下优惠措施:如果零售商每月从批发部购进雨伞的数量超过100把,其超过100把的部分每把按原价九五折(即百分之95)付费,但零售价每把不能低于10元。欣欣日用品零售商店应将这种雨伞的零售单价定为每把多少元出售时,才能使这种雨伞的月销售利润最大?最大月销售利润是多少元?(销售利润=销售款额—进货款额)

解:(1)(14—8)(元)

(2)638元、728元、748元、792元、792元、750元。

(3)设降价元时利润最大,最大利润为元

=

=

=

∴当时,有最大值

(4)设降价元时利润最大,利润为元

(其中)。

化简,得。

∴当时,有最大值。

∴。

数学教案-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

九年级数学表格教案篇12

-九年级数学《概率》(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体验、操作、观察、归纳、总结的过程,发展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提炼出本质特征并加以抽象概括的能力,并会判断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3、情感与态度目标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亲自演示,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促进学生乐于亲近数学,喜欢数学;教学重难点

重点:随机事件的特点。

难点:判断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教法、学法和辅助手段

情境引人,游戏探索,游戏体验,拓展新知。学

参与活动,发现新知;探究合作,体验新知;抢答活动,巩固新知;听故事,拓展新知。教学辅助手段

红、白球若干,不透明盒子两个,骰子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买过彩票吗?中过奖吗?

(学生有的说买过,绝大部分的同学说没有买过,没有中过奖)

可编辑

-师:你们想买彩票吗?想中奖吗?生:想。

师:我们来模拟买彩票中大奖,请你们在纸上写出一个你认为幸运的三位数,老师立即开奖。学生写好后,展示开奖结果。

师:有中奖的吗?请举手,我为中奖的同学准备了奖品。(为个别中了奖的同学发奖品,安慰没有中奖的同学)师:买一注彩票一定能中奖还是可能中奖?生:可能中奖。

师:我们这个游戏中一定要中奖,你能算出至少要买多少注彩票吗?(少数同学在算,很多同学不知道怎样算)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九年级数学(上)《概率初步》的学习,《概率初步》会告诉我们怎样计算。我们今天就学习第一节《随机事件》。请打开教材。(多媒体展示课题)二、探索新知

1、(分组活动)问题1:

5名同学参加讲演比赛,以抽签方式决定每个人的出场顺序,签筒中有5根形状、大小相同的笔签,上面分别标有出场的序号1、2、3、4、5。小军首先抽签,他在看不到笔签上的数字的情况下从签筒中随机(任意)地取一根纸签,请考虑以下问题:(1)小军首先抽到的号共有几种可能?(2)抽到的序号小于6吗?(3)抽到的序号会是0吗?(4)抽到的序号会是1吗?

学生回答书中的问题,并判断以下三事件是什么事件(师点评):

可编辑

-(1)抽到的序号小于6。(2)抽到的序号是0。(3)抽到的序号是1。2、老师在讲台上演示

问题2掷一个质地均匀的正方体骰子,骰子的六个面上分

别刻有1到6的点数,请考虑以下问题:掷一次骰子,在骰子向上的一面上,(1)可能出现哪些点数?(2)出现的点数大于0吗?(3)出现的点数会是7吗?(4)出现的点数会是4吗?

1、学生猜测以上问题的结果,并判断以下三事件是什么事件:(师点评)(1)出现的点数大于0。(2)出现的点数是7。(3)出现的点数是4。三、

抢答游戏,应用新知例1、判断以下事件是什么事件。①

袋中只有5个红球,能摸到红球。②

打开电视机,正在播动画片

袋中有3个红球,2个白球,能摸到白球。

将一小勺白糖放入

水中,并用筷子不断搅拌,白糖溶解。⑤

测量某天的最低气温,结果为-150℃⑥

早晨的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

可编辑

-⑦

小红今年15岁,她一定在念初三。⑧

任意掷一枚硬币,正面向上。

一个鸡蛋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从六层楼的阳台掉下来,砸在水泥地面上,没有摔破。

例2、袋子中装有5个黑球和16个白球,这些球的形状、大小、质地等完全相同,再看不到球的条件下随机从袋中摸出一个球。(1)这个球是白球还是黑球?

(2)如果两种球都有可能被摸出,那么摸出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吗?(3)你能摸出红球吗?四、拓展新知

思考:小明和小刚在玩掷骰子游戏,二人各执一枚骰子。当两枚骰子的点数之和为奇数,小刚得1分,否则小明得1分,这个游戏对双方公平吗?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共同完成本题。五、反思小结,回味新知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你体会到了什么?

3、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六、布置作业

作业:教科书习题25.1第1题。教学设计说明(一)设计思想:

本课设计旨在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渐进认识规律,以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游戏

可编辑

-引如课题,以熟悉的抽签和掷骰子游戏引导学生分清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教学设计特点

1.贴近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学习.2.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自主学习.3.开放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学习

可编辑

九年级数学表格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会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经历求根公式的发现和探究过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渗透化归思想,领悟配方法,感受数学的内在美。

教学重点

知识层面:公式的推导和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能力层面:以求根公式的发现和探究为载体,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求根公式的推导。

总体设计思路:

以旧知识为起点,问题为主线,以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为基本方式,突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探究知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提出问题

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学生选两题做)

(1)_2+4_+2=0;(2)3_2-6_+1=0;

(3)4_2-16_+17=0;(4)3_2+4_+7=0.

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四题的解答过程,由此发现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接着再改变上面每题的其中的一个系数,得到新的四个方程:(学生不做,思考其解题过程)

(1)3_2+4_+2=0;(2)3_2-2_+1=0;

(3)4_2-16_-3=0;(4)3_2+_+7=0.

思考:新的四题与原题的解题过程会发生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1.复习巩固旧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扫除障碍;

2.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用配方法解题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不同的现象,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两题,这样做能保证运算的正确和继续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分析问题,探究本质

由学生的观察讨论得到:用配方法解不同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相同之处是配方的过程----程序化的操作,不同之处是方程的根的情况及其方程的根。

进而提出下面的问题:

既然过程是相同的,为什么会出现根的不同?方程的根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如何进一步探究?

让学生讨论得出:从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去探究根与系数的关系。

a_2+b_+c=0(a≠0)注: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可

a_2+b_=-c以采用学生独立尝试配方,合

_2+_=-作尝试配方或教师引导下进行

_2+_+=-+配方等各种教学形式。

(_+)2=

然后再议开方过程(让学生结合前面四题方程来加以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b2-4ac”的重要性。

当b2-4ac≥0时,

(_+)2=注:这样变形可以避免对a正、负的讨论,

_+=便于学生的理解。

_=-即_=

_1=,_2=

当b2-4ac<0时,

方程无实数根。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理性思维。

(三)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由上面的探究过程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_2+b_+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确定。当b2-4ac≥0时,

_=;

当b2-4ac<0时,方程无实数根。

这个式子对解题有什么帮助?通过讨论加深对式子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和谐美。

进而阐述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设计意图: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公式才能烂熟于心,才能在题目中熟练应用,不会因记不清公式造成运算的错误。

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前两道教师示范,后两道学生练习)

(1)2_2-_-1=0;(2)4_2-3_+2=0;

(3)_2+15_=-3_;(4)_2-_+=0.

注:(教师在示范时多强调注意点、易错点,会减少学生做题的错误,让学生在做题中获得成功感。)

设计意图:进一步阐述求根公式,归纳总结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及时总结简化运算,节约时间又提高做题的准确性。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对)

(1)_2+_-6=0;(2)_2-_-=0;

(3)3_2-6_-2=0;(4)4_2-6_=0;

设计意图:能够熟练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让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通过大量练习,熟悉公式法的步骤,训练快速准确的计算能力。

(四)拓展运用,升华提高

[想一想]

清清和楚楚刚学了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看到一个关于_的一元二次方程_2+(2m-1)_+(m-1)=0,清清说:“此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而楚楚反驳说:“不一定,根的情况跟m的值有关”。那你们认为呢?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基础较好,因此对求根公式作进一步深化,并综合运用了配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提高。比较配方法在不同题型中的用法,

避免以后出现运算错误。

归纳小结,结合上面想一想,让学生尝试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对方法进行提炼,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和方法更具系统化和网络化,同时也是情感的升华过程。

(五)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

二选做题:P46第12题。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分层布置。适合的练习既巩固了所学提高了计算的速度又保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九年级数学表格教案篇1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关系的应用题。

2.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进一步体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进一步体会代数中方程的思想方法解应用问题的优越性。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的关系的应用题。

2.教学难点:根据数与数字关系找等量关系。

3.教学疑点:学生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问题中检验步骤的理解。

4.解决办法:列方程解应用题,就是先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然后由数学问题的解决而获得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列方程解应用题,最重要的是审题,审题是列方程的基础,而列方程是解题的关键,只有在透彻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才能恰当地设出未知数,准确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步骤?

①审题,②设未知数,③列方程,④解方程,⑤答。

(2)两个连续奇数的表示方法是,(n表示整数)

2.例题讲解

例1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求这两个数。

分析:(1)两个连续奇数中较大的奇数与较小奇数之差为2,(2)设元(几种设法)a.设较小的奇数为x,则另一奇数为,b.设较小的奇数为,则另一奇数为;c.设较小的奇数为,则另一个奇数。

以上分析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有三种设法,就有三种列法,找三位学生使用三种方法,然后进行比较、鉴别,选出最简单解法。

解法(一)设较小奇数为x,另一个为,

据题意,得

整理后,得

解这个方程,得。

由得,由得,

答:这两个奇数是17,19或者-19,-17。

解法(二)设较小的奇数为,则较大的奇数为。

据题意,得

整理后,得

解这个方程,得。

当时,

当时,。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或者-19,-17。

解法(三)设较小的奇数为,则另一个奇数为。

据题意,得

整理后,得

解得,,或。

当时,。

当时,。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19,-17。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1.三种不同的设元,列出三种不同的方程,得出不同的x值,影响最后的结果吗?

2.解题中的x出现了负值,为什么不舍去?

答:奇数、偶数是在整数范围内讨论,而整数包括正整数、零、负整数。

3.选出三种方法中最简单的一种。

练习1.两个连续整数的积是210,求这两个数。

2.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321,求这三个数。

3.已知两个数的和是12,积为23,求这两个数。

学生板书,练习,回答,评价,深刻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

例2有一个两位数等于其数字之积的3倍,其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小2,求这两位数。

分析:数与数字的关系是:

两位数十位数字个位数字。

三位数百位数字十位数字个位数字。

解:设个位数字为x,则十位数字为,这个两位数是。

据题意,得,

整理,得,

解这个方程,得(不合题意,舍去)

当时,

答:这个两位数是24。

以上分析,解答,教师引导,板书,学生回答,体会,评价。

注意:在求得解之后,要进行实际题意的检验。

练习1有一个两位数,它们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之和为8,如果把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调换后,所得的两位数乘以原来的两位数就得1855,求原来的两位数。(35)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笔答,板书,评价,体会。

四、布置作业

教材P42A1、2

补充:一个两位数,其两位数字的差为5,把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调换后所得的数与原数之积为976,求这个两位数。

五、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将进货单价为40元的商品按50元售出时,能卖500个,已知该商品每涨价1元时,其销售量就减少10个,为了赚8000元利润,售价应定为多少,这时应进货为多少个?

参考答案:

精析:此题属于经营问题.设商品单价为(50+)元,则每个商品得利润元,因每涨1元,其销售量会减少10个,则每个涨价元,其销售量会减少10个,故销售量为(500)个,为赚得8000元利润,则应有(500).故有=8000

当时,50+=60,500=400

当时,50+=80,500=200

所以,要想赚8000元,若售价为60元,则进货量应为400个,若售价为80元,则进货量应为200个.

九年级数学表格教案篇15

教学内容:

正多边形与圆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2)会正确画相关的正多边形

(3)进一步向学生渗透“特殊——一般”再“一般——特殊”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教学重点:

会正确画相关的正多边形(定圆心角与弧长)

教学难点:

会正确画相关的正多边形(定圆心角与弧长)

教学活动设计:

(一)观察、分析、归纳:实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画正多边形的问题,举例(见课本如画一个六角螺帽的平面图,画一个五角星等等。

观察、分析:如何等分圆周,画正多边形?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并可以提问学生问题.

(二)回忆正多边形的概念,正确画正多边形:

(1)概念: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如果一个正多边形有n(n≥3)条边,就叫正n边形.

问题:正多边形与圆有什么关系呢?

发现:正三角形与正方形都有外接圆。

分析:正三角形三个顶点把圆三等分;正方形的四个顶点把圆四等分.要将圆五等分,把等分点顺次连结,可得正五边形.要将圆六等分呢?

可得:把圆分成n(n≥3)等份:

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2)以画正六边形为例:分析:由于同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因此作相等的圆心角就可以等分圆,从而得到相应的正多边形。例如,画一个边长为2cm的正六边形时,我们可以以2cm为半径作一个⊙O,用量角器画一个等于3600/6=600的圆心角,它对着一段弧,然后在圆上依次截取与这条弧相等的弧,就得到圆的6个等分点,顺次连接各分点,即可得出正六边形(如图)

对于一些特殊的正多边形,还可以用圆规和直尺来作。例如,我们可以这样来作正六边形。(见课本)等等

(三)初步应用

1.画一个半径为2cm的正五边形,再作出这个正五边形的各条对角线,画出一个五角星。

2.用等分圆的方法画出下列图案:(见课本107页)

(四)归纳小结:

(五)作业布置;107-108

九年级数学表格教案篇16

1、知识与技能

(1)会根据增长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能对方程解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猜想、探讨构建一元二次方程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通过对方程解的合理性解释,培养学习实事求是的作风。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难点

找等量关系并列出相应方程。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从实际问题引入的基本概念,学习方程的基本解法之后所提出的一些实际问题,以及最后一节的实践与探索,都是为了给与学生都创造一些探索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发展,学会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特别是从实际情景寻找所隐含的数量关系,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

四、教学过程与互动设计

(一)温故知新

1、请同学们回忆并回答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已知数、未知数,用字母表示题目中的一个未知数;

第二步: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

第三步:根据这些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简称关系式),从而列出方程;

第四步: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第五步:在检查求得的答数是否符合应用题的实际意义后,写出答案(包括单位名称。)

2、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的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步骤一样。

我们先来解一些具体的题目,然后总结一些规律或应注意事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

若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

(1)猜一猜,底端也将滑动

1米吗?

(2)列出底端滑动距离所满足的方程。

【答案】①底端将滑动1米多

②提示:先利用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

2、【探究活动】1.某商店1月份的利润是2500元,3月份的利润达到3000元,这两个月的利润平均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精确到0.1%)?

(1)学生讨论:怎样计算月利润增长百分率?

【点评】通过学生讨论得出月利润增长百分率=月增利润/月利润

例8某商品经过两次降价,每瓶零售价由56元降为31.5元,已知两次降价的百分率相同,求每次降价的百分率。

分析:若一次降价百分率为x,则一次降价后零售价为原来的(1-x)倍,即56(1-x);第二次降价的百分率仍为31.5x,则第二次降价后零售价为原来的56(1-x)的(1-x)倍。

解:设平均降价百分率为x,根据题意,得

56(1-x)2=31.5

解这个方程,得

x1=1.75,x2=0.25

因为降价的百分率不可能大于1,所以x1=1.75不符合题意,符合题意要求的是x=0.25=25%

答每次降价百分率为25%。

【跟踪练习】

某药品经两次降价,零售价降为原来的一半。已知两次降价的百分率一样,求每次降价的百分率(精确到0.1%)。

【友情提示】我们要牢牢把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三个重要环节:①整体地,系统地审清问题;②把握问题中的等量关系;③正确求解方程并检验解的合理性。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某商品原价200元,连续两次降价a%后售价为148元,下列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

a)200(1+a%)2=148(b)200(1-a%)2=148

(c)200(1-2a%)=148(d)200(1-a2%)=148

2、为绿化家乡,某中学在20_年植树400棵,计划到20_年底,使这三年的植树总数达到1324棵,求此校植树平均增长的百分数?

(四)达标测试

1、某超市一月份的营业额为100万元,第一季度的营业额共800万元,如果平均每月增长率为x,则所列方程应为()

a、100(1+x)2=800b、100+100×2x=800c、100+100×3x=800d、100[1+(1+x)+(1+x)2]=800

2、某地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两年内植树面积由30万亩增加到42万亩,若设植树面积年平均增长率为,根据题意列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某农场的粮食产量在两年内从3000吨增加到3630吨,平均每年增产的百分率是多少?

4、某小组计划在一季度每月生产100台机器部件,二月份开始每月实际产量都超过前月的产量,结果一季度超产20%,求二,三月份平均每月增长率是多少?(精确到1%)

5、某钢铁厂今年一月份的某种钢产量是5000吨,此后每月比上个月产量提高的百分数相同,且三月份比二月份的产量多1200吨,求这个相同的百分数

五、课堂小结

九年级数学表格教案篇1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百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并能正确的互化。

2.在学习互化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这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复习准备

1、课件出示复习题。

张宇跳绳个数是陈聪的1.37倍。

王志祥跳绳个数是陈聪的6/5.

刘星宇跳绳个数是陈聪的137.5%.

思考:这三个人谁跳得最多,怎么比较?

2.引入新课。

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统计和分析时,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我们常用百分数表示一些数据。除了用百分数表示,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以及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

二、活动(二)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回忆小数化分数的过程。

(2)小数要化成百分数,分母应是多少?怎样使它的分母变成100呢?

三、活动(三)百分数化成小数

1、例1:把0.25,1.4,0.123化成百分数。

①小数化百分数分几步进行?

②学生回答,教师板书:0.25=25/100=25%

③1.4怎样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根据什么?

④“做一做”:把下面各小数化成百分数。

0.381.050.0553

⑤观察例1的各小数,化成百分数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你所做的练习的各数是不是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符合什么?

⑥现在你能很快地把下列小数化成百分数吗?(口答)

2.50.7850.16

2、例2:把27%,135%,0.4%化成小数。

学生自己试做,学生总结方法

①说一说百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②观察百分数化成小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把下面各百分数化成小数

15%80%3.5%

3、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归纳,谁能说一说百分数和小数怎样互化?

四、巩固与提高

1、P80“做一做”

2、练习十九的第2题

五、作业

练习十九的第1题

课后习题

练习十九的第1题

九年级数学表格教案篇18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教师如果想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做好教学计划。查字典数学网初中频道为大家整理了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制定教学计划有所启发!

一、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五个学期的数学教学,本班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态度已经明晰可见。通过上个学期多次摸底测试及期末检测发现,本班最大的特点是两极分化现象极为严重。虽然涌现了一批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的优秀学生,但后进学生因数学成绩十分低下,厌学情绪非常严重,基本放弃对数学的学习了。其次是部分中等学生对前面所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记忆不清,掌握不牢。二、指导思想

立足中考,把握新课程改革下的中考命题方向,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针对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变化和趋势进行研究,积极探索高效的复习途径,夯实学生数学基础,提高学生做题解题的能力,和解答的准确性,以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数学成绩。并通过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完成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及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复习教学。三、教学目标

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

第1页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与应用;理解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判定方法与性质,理解投影与视图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锐角三角函数有关的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地推理。班级教学目标:中考优秀率达到30%,合格率:80%。四、教材分析

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本章主要是通过二次函数图像探究二次函数性质,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议程的关系,最终实现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本章教学重点是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及二者的实际应用。本章教学难点是运用二次函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十七章、相似本章主要是通过探究相似图形尤其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本章的教学难点是相似多这形的性质的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理解。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本章主要是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函数的概念及

第2页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各种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其对应的表达式,及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难点是三角函数的概念。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

本章主要通过生活实例探索投影与视图两个概念,讨论简单立体图形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本章的重点理解立体图形各种视图的概念,会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本章教学难点是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五、方法措施

1、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精心设置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做到层次分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建立数学严密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

2、搞好单元测试工作,做好阅卷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加大课后对学生的辅导力度。

3、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针对近年中考命题趋势,制定详细而周密的复习计划,备好每一节复习课,力求全面而又突出重点。

4、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解题作答习惯,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作答技巧和适应中考的能力。

六、课时安排

九年级下册新授课程控制在4个星期内,剩余时间用于复习。

第3页

第4页

九年级数学表格教案篇19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讨论探索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二张

第一张:(记作§2.8.1A)

第二张:(记作§2.8.1B)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k≠0)和一次函数y=kx+b(k≠0)后,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0时,一次函数y=kx+b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且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现在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和二次函数y=ax2+bx+c(a≠0),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将探索有关问题.

九年级数学表格教案篇20

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建立方程模型的作用,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2、在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抽象、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寻找等量关系

学习过程:

一、情境创设

一根长22cm的铁丝。

(1)能否围成面积是30cm的矩形?

(2)能否围成面积是32cm的矩形?并说明理由。

二、探索活动

分析情境问题可知:如果设这根铁丝围成的矩形的长是xcm,那么矩形的宽是____________。根据相等关系:矩形的长×矩形的宽=矩形的面积,可以列出方程求解。

思考:这根铁丝围成的矩形中,面积最大是多少?

三、例题教学

例1如图,在矩形ABCD中,AB=6,BC=12,点P从

点A沿AB向点B以1/s的速度移动;同时,点Q从点B沿边BC

向点C以2/s的速度移动,问几秒后△PBQ的面积等于82?

分析:题中含有等量关系:S△PBQ=82,只要用点P运动的时间

来表示三角形各边的长并代入等量关系式即可得到相应的方程。

例2如图,在矩形ABCD中,AB=6cm,

BC=3cm。点P沿边AB从点A开始向点B以2cm/s

的速度移动,点Q沿边DA从点D开始向点A以1cm/s

的速度移动。如果P、Q同时出发,用t(s)表示移动的时间(0≤t≤3)那么,当t为何值时,△QAP的面积等于2cm?

四、课堂练习

1、P98练习

2、思维拓展:

如图,有100m长的篱笆材料,要围成一矩形仓库,

要求面积不小于600m,在场地的北面有一堵50m的旧墙,

有人用这个篱笆围成一个长40m,宽10m的仓库,但面积

只有40×10m,不合要求,问应如何设计矩形的长与宽才能符合要求呢?

五、课堂小结

如何正确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六、作业

后进生:P98练习P99习题4.36优生:P99习题4.36、7、8

2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