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初三化学教案怎么写

时间: 新华 九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初三化学教案怎么写怎么写才规范?下面给大家分享初三化学教案怎么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教案怎么写篇1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及其表示的意义。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3、了解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及化合价规则。

能力训练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探究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的世界观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化学式的含义。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归纳、讲练结合等。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主线:导入新课化学式的含义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及化合价规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提问

1、什么是元素符号?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几种?

3、什么叫单质?什么叫化合物?

三、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在化学上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怎样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表示方法——化学式(板书课题)。

四、讲授新课

(板书)(一)化学式的定义

(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

1、思考(多媒体展示)

下列物质中哪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并将其化学符号写在相应横线上。

(1)铜(2)硫(3)二氧化碳(4)氧气(5)水(6)氯化氢(7)氦气

(8)氨气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

2、讨论

(1)物质的名称能表示出物质的组成情况吗?

(2)表示这些物质的化学符号能表示出物质的组成情况吗?

3、请以水的化学符号—H2O为例说明这种符号是通过什么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的?

(1)元素符号。

(2)元素符号右下角的.角码(说明:没有角码是将“1”省略)。

4、通过以上的分析,你能总结出什么是化学式吗?

(板书)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

过渡:

1、我们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你能以Cu以为例说出元素符号表示哪些意义吗?

2、现在,我们学习了化学式;那么化学式能表示哪些意义呢?

(板书)(二)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1、你看到“H2O2”最想知道什么呢?(它表示什么物质)我来告诉同学们,H2O2——表示双氧水这种物质(化学式表示的第一个意义——(1)表示一种物质)。

2、“H2O2”这个化学式还能表示出什么意义呢?

(2)物质的组成元素——H2O2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3)物质组成元素的原子个数比——H2O2表示这种物质中氢、氧两种元素原子个数比是1:1。

3、思考:NaCl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这个化学式表示哪些意义呢?

说明: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化学式不再表示物质组成元素的原子个数比,而是离子个数比。

4、思考:H2O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H2O除了能表示出上述3个意义外,还能表示哪些意义呢?

说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又叫分子式。H2O除上述3个意义外,还能表示物质的1个分子——一个水分子。

一个分子的构成情况——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5、讨论:2H与2H2中数字2的含义,2H2这一化学符号表示什么意义呢?

6、多媒体展示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巩固练习(一):(多媒体展示)

说明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

1、CO2(1、2、3、4、5、)

2、KCl(1、2、3、)

3、O2(1、2、3、4、)

4、Cu(1、2、3、4、)

5、2H2O()

(板书)(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1、多媒体展示思考1中物质分类表,请同学们指出上述化合物分别由哪几种元素组成?其原子个数比分别是多少?

讨论:这些元素在组成这些化合物时其原子个数比是固定不变的吗?

说明:研究表明,这些元素在组成这些化合物时其原子个数比是固定不变的。这是元素在相互化合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鉴于此,作了一个规定H(+1)、O(-2)、Cl(-1)、N(-3)这些数值叫化合价。

2、说明:化合价用带有“+、-”号的数字来表示,标注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化合价只有在元素相互化合时才表现出来,它是元素的性质之一。

3、问题探索:化合价的表示方法与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有什么区别?

(1)标注位置(2)“+、-”号的顺序(3)数字为1时是否省略

4、多媒体展示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请同学们阅读此表,观察一下化合价有何特点。

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1)元素的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之分,金属元素通常只有正价;而非金属元素一般既有正价又有负价。

(2)许多元素有变价。

5、同学怎样来记忆化合价呢?我给同学们编了一个口诀。

一价氯氢钠钾银二价氧镁钙钡锌

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

硅是正四铝正三铜汞二价最常见

请同学们一起阅读一遍。

6、活动与探究:

请同学们计算思考1中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你从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讨论: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又是多少呢?

说明:化合价只有在两种不同的元素相互化合时才表现出来,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初三化学教案怎么写篇2

教学目标: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

评价实验方案。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

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课时安排:

1课时

过程:

教师演示趣味实验:向烧杯(底部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

教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讨论与交流: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教师: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的猜想和疑惑来进行研究。

学生:烧杯底部粘着的木块掉下来了。

学生: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学生: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

学生: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

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与探究

(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我们的活动目标是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学生:实验用品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

学生:我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

实验目的和实验用品对学生设计方案有提示作用。

教师: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是正确的。下面我提供一个设计方案,请同学们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

(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

测量的温度/℃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水氯化钠溶液,硝酸铵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通过比较,意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

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因此老师的方案更好。

教师:假若很少很少的溶质加到大量的水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

学生:这样可能水溶解的物质太少,水形成溶液后的温度变化不明显,测不出物质溶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学生: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对实验条件作周密的考虑。

教师: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实验方案设计中,要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分组实验,填写有关表格。(表格见上)

交流各组实验所得的结论。

学生:NaCl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OH溶于时放出热量。

活动与探究(二):尽可能利用生活中的用品对下列问题任选一个进行探究。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

讨论与交流:交流各组的设想。

学生:在玻璃杯底部用石蜡粘上小木块,就可用来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

学生:在小木块上洒一些水,再放上一个玻璃杯,即可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

学生:将用过的小玻璃瓶用合适的橡皮塞密封,在橡皮塞上安上一支用完的透明圆珠笔芯,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

拉近化学与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同学们的设想是否正确,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请同学们课外继续去探讨。我们看哪些组的同学完成得出色,完成得好的组将有一份纪念品。

反思与评价:

比较活动与探究

(一)中的实验方案与活动与探究

(二)中的实验设想,说出它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学生:

(一)中用到了温度计,适合于测量任一物质溶解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

学生:用生活中的代用品做实验,只有温度有很大的变化,才有明确的实验现象。

旨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教师:你们是最棒的!只要我们善于比较、善于分析,说不定未来的科学家就诞生在你们中间。

恰当的表扬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动力。

教师:刚才我们探究了几种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那么为什么物质溶于水时温度会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1页内容。

师生共同分析:溶质溶解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可投影下列图片(也可动画展示)。

扩散──吸热水合──放热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降低;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升高;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不变。

利用图片(或动画)变微观为宏观,帮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

反思与小结

在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初三化学教案怎么写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两种碳的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过对比和实验,使学生掌握CO的主要性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对CO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初步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培养学生毒气处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CO化学性质实验的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体验成功,培养化学学习兴趣;通过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现象,对中毒机理进行微观分析,揭示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对CO的全面认识过程,初步训练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强化使用毒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中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是高中学习的重要生长点。一氧化碳的性质不难理解,又有氢气、二氧化碳的性质作对比、铺垫,学习难度不大,有利于学生探究。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此节内容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紧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一氧化碳是学生初中学习的第一个有毒物质,是典型的环保素材、自我保护素材。对一氧化碳的学习,既可满足九年义务教育对知识普及的要求,同时又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环保的能力。

因此,无论从教材的位置看,是从学生的知识贮备、能力水平分析,还是从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出发,一氧化碳的学习作为探究性学习,内容、难度均适合,是高中学习的生长点。

课堂引入指导:

法一:通过介绍煤气中毒,及其危害的新闻实例引入。突出认识——实验——应用(预防煤气中毒)的学习活动。

法二:将小老鼠放入盛满一氧化碳的钟罩内,观察一氧化碳的毒性,讲解煤气中毒原理及救护方法,实际救护小老鼠。从兴趣出发,学习一氧化碳性质。

法三:单刀直入,碳有两种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析分子式差异,推测性质,引入实验。

知识讲解指导:

1.以实验为手段,深入剖析,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其一可燃性,其二还原性),特性(剧毒性)。

2.讲解应条理化,有层次。

3.注意对比氢气性质与一氧化碳性质的异同。

教学建议

(1)突出实验教学的功能

实验设计是探究学习中的一种重要验证方式。本节课应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学习中的功能,在学生提出假设后,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论证方案及实施验证,以形成知识。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充分体现化学实验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知识、应用知识、验证假设、训练思维。

(2)充分体现主体性教育原则

无论在课的设计上,还是在课的组织上,都应十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设计课时,充分发挥主体性,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乐在其中。学生在上课时,兴趣较高,积极参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3)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

在一氧化碳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学生仅仅认识CO有毒的基础上,通过学习CO其它性质,并引导学生分析CO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用途,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辩证的、全面的认识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

(4)强化知识和能力的整合。

通过设计高质量的思考题,整合知识和能力。高质量的思考题,不仅能将课堂教学向外延伸,而且能将学生的思维水平引向一定高度。如本节课留的思考题(CO还原Fe2O3),有三个重要作用。其一是引导复习CO的化学性质。其二是应用CO的化学性质。其三是整合实验装置。将可燃性实验、还原性实验、尾气的处理实验整合起来,设计一套实验装置,这不仅是实验的整合,更是知识和能力的整合。

课程结束指导:

1.布置学生小结一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再分别与氢气、木炭等进行对照。

2.以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为内容,进行讨论,着重在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和中毒后的处理措施。

3.辩证认识一氧化碳,了解一氧化碳的重要用途。

一氧化碳中毒及其救治

教学设计方案

一氧化碳的性质:

从CO和的化学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个氧原子。由于分子构成的不同,两者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结构决定性质)。

【指导阅读】阅读97页第1自然段(注意与物理性质的比较)。

1.物理性质:CO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提问:制取CO气体时应如何收集?

归纳: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因CO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剧毒。应采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现象:发出蓝色火焰、放热。

特别指出:和其他可燃气体一样,点燃CO之前必须先验纯。

提问:为什么要验纯?怎样验纯?

明确:若CO不纯,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因CO的爆炸极限是12.5%~74%。验纯的方法同氢气的验纯。

讲述: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CO在燃烧时所产生的。(引导学生看图课本第97页5-22)。水煤气是CO和的混合气。

引导回忆: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氢气还原氧化铜。

设问:CO是否也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

演示:

指导学生思考:①实验的仪器、药品有哪些?②课本上图5-23、图5-13、图5-18有什么明显区别?③主要操作步骤有哪些?

要求学生观察:①玻璃管中发生了什么变化?②澄清石灰水溶液中产生了什么现象?

让学生分析有关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归纳并出示小黑板:

药品:CO、CuO、溶液。

仪器:铁架台、玻璃管、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酒精灯、导管、细口瓶、气球。

步骤:

①先通一会儿CO气体;(为什么?)

②点燃酒精灯加热;

③停止加热;

④处理收集到的尾气。

现象: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为光亮的红色固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C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在该反应中,CO是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强调:

①CO必须干燥、纯净。这样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也避免了实验事故的发生。

②增加尾气收集装置是十分必要的。因从导管进入细口瓶的气体中或多或少含有CO,而CO不允许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③尾气的处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课本99页图给出了处理尾气的另一种方法。

提问:还原CuO、C还原CuO、CO不原CuO,三个反应有何异同点?

归纳:①反应CuO中均为氧化剂,、C、CO分别作还原剂。②前两个反应属置换反应,最后一个不是。

讨论:CO有哪些重要用途?(提示:性质决定用途)

归纳并板书:

①作气体燃料;

②作冶金工业上的还原剂。

高炉炼铁的化学反应原理是:

讨论:如何实现CO和CO2之间的相互转变?

归纳并板书:与CO之间的互相转变。

提问:煤气中毒是怎么回事?

讲解: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煤气中毒就是CO中毒。因为CO能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的输氧功能受到破坏,从而导致体内缺氧,产生头痛、昏迷,严重时发生死亡。

3.CO的毒性:

CO剧毒!!使用时必须注意安全。

讨论:如何防止CO中毒?

讲解:使用时应注意通风、排气。在液化煤气中添加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能帮助人们判断是否发生了煤气泄漏,避免中毒、爆炸事故的发生。

提问:空气中有无CO气体呢?如果有,会产生怎样的危害性?

阅读:99页中间部分。

明确:①空气中气体污染物有CO等。

②CO主要来自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③空气污染的危害性极大,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

4.CO对空气的污染。

CO危害严重!造成环境污染有很多人为的因素。每个人都应增强环保意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初三化学教案怎么写篇4

一、教学目的

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二、教学重点

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难点

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请同学们回顾一下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有哪几种?

学生甲: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质、核酸。

师:回答得非常正确,分为两大类无机物和有机物,其中在细胞中含量最高的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蛋白质在生物体中含量这么高,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对生物体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这节课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了解蛋白质。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在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哪些蛋白质含量较丰富呢?学生讨论回答:豆浆、鸡蛋、牛奶、豆腐等等。

师:这些都是很有营养的食物,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是一种大分子物质,被我们食用后不能直接吸收利用,要经过消化系统消化成小分子,这个过程就是蛋白质的水解,水解后我们可以得到一类具有共同结构的小分子物质——氨基酸,然后才能被生物体吸收利用。氨基酸是一类什么样的物质呢?请同学们观察课本第20页氨基酸的结构,然后我会找同学总结这些氨基酸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

学生乙:都有一个—NH2一个—COOH学生丙:中间都有一个碳原子

师总结:—COOH和—NH2这是在化学课本中会学到的氨基和羧基,我们还发现这两个基团连在了同一个碳原子上,在这个碳原子上还连有一个H,这就是氨基酸的通式其他成分称为R基,也连在这个碳原子上。组成生物体的20种氨基酸的区别就是R基不同。请同学们分析我给出的这些分子结构,判断哪些是氨基酸哪些不是。

H

H

CH

3CH3CH2—C—COOH

H—C—COOH

H2N—C—COOH

NH2

CH2NH2

CH2COOH

学生分析回答。

师: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质量也上去了,但是还是有些小朋友会出现营养不良现象,是因为吃不饱吗?不是的,是因为营养不均衡造成的,在这20种氨基酸中有8种是必需的,像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色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必需来自食物生物体本身不能合成,12种非必需的,在细胞内可以合成的。所以我们摄取食物时一定注意必需氨基酸的摄取。

下面我们想一想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20种但是蛋白质却成千上万种,20种氨基酸如何形成这么多种蛋白质呢?请同学们观察课本21页蛋白质形成示意图考虑如下问题:

蛋白质是由什么形成的?氨基酸与氨基酸是如何结合的?学生阅读课本。

师归纳总结: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虽然氨基酸只有20种,但每一种蛋白质中所含氨基酸种类数量不同。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方式是什么?学生丁:脱水缩合。

师:那么脱水缩合是一个什么样的反应呢?学生:两个氨基酸脱掉一个水连接在一起。

师:非常正确,我们看一下过程: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脱掉一个水由一个肽键连接形成二肽。有多个氨基酸脱水形成的就是多肽。学生板书肽健的结构式。师:我们共同分析旁栏思考题

总结:肽健数=脱掉水分子数=氨基酸-肽链数

所以决定蛋白质的多样性因素有氨基酸的数量、种类、排列顺序,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这么多种蛋白质都具有什么样功能呢?学生阅读课本后总结:

1、结构蛋白(肌肉干重80%、皮肤70%、血液90%)

2、催化作用:大部分酶都是蛋白质

3、运输作用:血红蛋白运输氧气

4、调节作用:胰岛素、生长激素调节生命活动

5、免疫作用: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等等。总结本节重点。

五、处理习题变式训练:

1、下列物质中都含有氮元素的是

(

)

①核糖核酸

②糖原

③胰岛素

④淀粉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下列四个选项中,哪个选项的物质代谢产物与其他选项不同

(

)

A.糖类

B.脂肪

C.蛋白质

D.甘油

3、人体免疫球蛋白中,LgG由4条肽链构成,共有764个氨基酸,则该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数分别是

(

)

A.764和764

B.760和760

C.762和762

D.4和4

4、某一条多肽链中共有肽键151个,则此分子中分别含有—NH2和—COOH的数目至少为

(

)A.1

52、152

B.1

51、151

C.

1、1

D.

2、2

5、对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20种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不同

B.每种氨基酸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C.在氨基酸中,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碳原子上D.一个氨基酸经过脱氨基或转氨基作用能转变成有机酸

6、有一种二肽的化学式是C8H14N2O5,水解后得到的丙氨酸和另一氨基酸X,X的化学式是(

)A.C5H7NO

3B.C5H9NO

4C.C5H11NO

5D.C5H7NO4

7、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千差万别,其原因不可能是(

)

A.组成肽键的化学元素不同

B.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不同

C.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D.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六、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蛋白质的元素组成CHON(PS)(FeMnZn)

二、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1、种类:大约20种

2、结构通式:H

H2N—C—COOH

R

3、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同氨基酸分子具有不同的R基。

三、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1、结合方式:脱水缩合

2、肽健结构简式:—CO—NH—

3、肽

4、肽健数=脱掉水分子数=氨基酸-肽链数

5、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原因:氨基酸种类、数量、排序、蛋白质空间结构

四、蛋白质的功能特点

1、结构蛋白(肌肉干重80%、皮肤70%、血液90%)

2、催化作用:大部分酶都是蛋白质

3、运输作用:血红蛋白运输氧气

4、调节作用:胰岛素、生长激素调节生命活动

5、免疫作用: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等等

初三化学教案怎么写篇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知道SO2的漂白原理。

教学重难点

二氧化硫与水反应。

可逆反应。

教学工具

多媒体翻页笔白板笔白板刷

教学过程

[投]当天的空气质量日报

[讲]请看当天空气质量日报的污染指数及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

(首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

[讲]今天我们来共同讨论关于硫、氮及其化合物的问题

[板书]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一、二氧化硫(sulphurdioxide)和三氧化硫

[投影视频]硫磺的存在形式和硫单质的物理性质

[讲解并投影小结]

存在形式:游离态:火山口附近或地壳的岩石

化合态:硫化物和硫酸盐,如硫铁矿FeS2、黄铜CuFeS2、石膏(CaSO4·2H2O)、芒硝(Na2SO4·10H2O)

[板书](一)、硫(sulphur)俗称硫磺。

1、硫的物理性质:淡固体,难溶于水,可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熔沸点都很低。

[思考]用何种方法除去沾在试管上的硫单质?

(用CS2洗涤,加热升华法)

[问]比较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常见化合价为-2,0,+4,+6,你能说出其代表物吗?写出你所知道的硫化物

[投影]

[问]硫单质的处于硫元素的中间价态,那么硫会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讲]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板书]2、硫的化学性质

①氧化性: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

[投影]Fe+SFeSCu+SCu2S(与变价金属生成低价金属)

2Na+S==Na2S(研磨并轻微爆炸)

Hg+S==HgS(除去有毒的Hg的方法)

[板书]与非金属反应:H2+SH2S

[讲]制得的H2S是一种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有强还原性。

[板书]②还原性:与氧气发生反应

[投影]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视频

实验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的火焰。

化学方程式:S+O2SO2

[板书]③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3S+6NaOH===2Na2S+Na2SO3+3H2O

[设问]在空气质量报告的各项指标中,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指数。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什么?空气中有多种物质,为什么要选择这两种污染物的指数来报告?它们有什么危害?这就是我们这节书所介绍的内容,今天我们首先来共同讨论关于二氧化硫的问题。

[板书](二)二氧化硫

[展示]一瓶盛满的二氧化硫集气瓶

[问]二氧化硫什么颜色?什么状态?有什么气味?

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问]二氧化硫在水中的溶解性怎样呢?

二氧化硫易溶于水。

[板书]1、物理性质: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比空气重、容易液化、易溶于水的气体。

[过渡]刚了解SO2的物理性质,下面重点研究SO2的化学性质,看看他到底有什么秘密?

[板书]2、化学性质

[引导]请大家从理论上及已有的知识推测。如前面第一章学习过物质的分类,SO2属于什么氧化物?分析SO2的化合价,结合第二章的氧化还原知识进行思考。

酸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酸;可以跟碱或碱性氧化物直接反应;

具有氧化性、还原性,因S的化合价为+4价。

[引导]非常好,那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投影]二氧化硫可溶性的视频

实验现象:试管中的水面上升,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变红。

实验结论:SO2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显酸性。

[板书](1)酸性氧化物------亚硫酐

①二氧化硫与水反应:SO2+H2OH2SO3(亚硫酸)

[讲]H2SO3是一种不稳定的二元弱酸,有强还原性,弱氧化性。

[引导]通过现象,可以得出二氧化硫的水溶液呈酸性。但H2SO3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硫,对于这样的反应,在同一条件下,能同时向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我们称它为可逆反应。

[板书]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可逆反应。

[问]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与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这二个反应是可逆反应吗?

不是,条件不同

[引导]二氧化硫与碱的反应怎么样呢?(为操作方便,是加进亚硫酸。)

[板书]②二氧化硫与碱的反应

SO2+2NaOH==Na2SO3+H2O;SO2+NaOH==NaHSO3

[SO2+2NaOH==Na2SO3+H2O;Na2SO3+H2O+SO2==2NaHSO3]

[思考与交流]能否与石灰水反应?有什么现象?方程式如何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SO2,起初会看到沉淀,继续通入,沉淀消失

SO2+Ca(OH)2==CaSO3↓+H2O;

SO2+Ca(OH)2+H2O==Ca(HSO3)2

[SO2+Ca(OH)2==CaSO3↓+H2O;CaSO3+H2O+SO2==Ca(HSO3)2]

[问]能不能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鉴别SO2与CO2?

不能

[板书]③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O2+CaO==CaSO3

[讲]利用这点性质,我们可以解决含硫矿物燃料燃烧排放SO2的问题,可以把生成的SO2最终转化为石膏,称之为钙基固硫

[过]二氧化硫中的硫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板书](2)二氧化硫的氧化性:SO2+2H2S===3S↓+2H2O

[讲]将SO2与H2S气体混合后可看到混浊

[讲]SO2具有很强的还原性

[板书](3)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①与卤素单质反应:

SO2+Br2+2H2O=H2SO4+2HBr

SO2+Cl2+2H2O=H2SO4+2HCl

[讲]SO2不仅能与卤素单质发生反应,而且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板书]②与某些强氧化剂的反应:

2KMnO4+2H2O+5SO2===K2SO4+2MnSO4+2H2SO4

[讲]紫色的酸性KMnO4溶液褪色或变浅。但这并不是SO2的漂白性所起的作用,是它们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漂白是对于有机色质来说,卤水与酸性KMnO4不是有机色质。

[过]SO2除了可以被溴水、酸性KMnO4溶液氧化外,还可被HNO3、氯气、氧气等强氧化剂氧化。如工业上生产H2SO4就可以用到以下反应。

[板书]③SO2的催化氧化

2SO2+O22SO3

[讲]SO3是无色固体,熔沸点都很低。与水反应生成硫酸,是硫酸的酸酐,典型的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和强氧化性。

[投影]实验视频:SO2的漂白性。

实验现象:品红溶液褪色,再加热,颜色又复原。

(品红溶液是一种有机红色染料)

[讲]SO2有漂白作用,但漂白后的新物质不稳定,易恢复。

[板书](4)漂白性

[投影]SO2能跟某些有色物质化合而生成不稳定的物质,该物质易分解恢复为原有色物质

[讲]在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是SO2的漂白性与氯气和活性炭不同,SO2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

[投影小结]常见漂白剂及其原理比较

[过]我们研究物质的性质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应用它,SO2的这些性质决定有哪些用途呢?请大家总结并回答。

[讲]SO2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用处,工业上常用二氧化硫来漂白纸浆、毛、丝、草帽辫等,此外,二氧化硫还用于杀菌消毒。但它的危害性也非同小可,二氧化硫和某些含硫化合物的漂白作用也被一些不法厂商非法用来加工食品,以使食品增白等。食用这类食品,对人的肝、肾脏等有严重损害,并有致癌作用。

[板书](5)用途:制H2SO4;作漂白剂;杀菌,消毒

[问]关于酸性氧化物,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CO2,那么SO2与CO2有哪些异同呢?

[投影小结]

相同点:都是无色气体且密度大于空气;均为非电解质;都是酸性氧化物

不同点:SO2有刺激性气味,有毒;SO2能使品红退色

[思考与交流]如何鉴别SO2和CO2呢?

鉴别SO2用品红溶液,看是否褪色,

鉴别CO2用澄清石灰水,看是否有沉淀生成

但需要注意的是,当SO2中混有CO2,不影响对SO2的鉴别

但当CO2中混有SO2时,则需要除去SO2

[思考与交流]如何除去CO2中的SO2呢?

可通过足量溴水(氯水)或酸性KMnO4溶液或饱和NaHCO3溶液(目的是吸收SO2),再通过品红(目的是验证SO2是否被除尽)

[过]根据SO2的性质以及以前学习过的气体制备知识,设计一下SO2在实验室取的装置。

[板书](6)SO2的实验室制法

①反应原理:Na2SO3+H2SO4===Na2SO4+SO2↑+H2O

②制备装置:固体和液体不加热制备气体的装置

3净化干燥装置:盛放浓硫酸的洗气瓶

4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NaHSO3溶液

5检验: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湿润的品红试纸---褪色

6尾气处理:用NaOH溶液和倒扣漏斗装置防倒吸

[过]虽然SO2在实际中有一定的应用,但因SO2是有毒气体,是主要大气污染物之一,当空气中含大量SO2,对环境危害极大,请大家观看有关视频。

[板书](7)SO2的污染

[讲]SO2的主要危害是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而且是酸雨的主要成分

[板书]酸雨:空气中SOX和NOX随雨水下降成为酸雨,pH<5.6

[讲]由于溶解了二氧化碳的缘故,正常雨水的pH值在5.6左右,然而,当空气中大量N和S的氧化物随雨水降落下来就会使得雨水的pH值小于5.6而形成酸雨。

[讲]SO2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燃烧,含S矿石冶炼等工业废气

[思考与交流]如何控制酸雨呢?大家有什么好办法

1、改善燃料种类,积极开发新能源;

2、对煤(其中含硫为0.3%-5%)进行处理,如选洗加工、综合开发、在煤中加入适量的生石灰、对排放的烟进行处理以回收SO2.

3、种植能够吸收SO2的有关树木(如臭椿、垂柳、柳杉)等;

[过]酸雨放置一段时间后,pH会降低,这是因为H2SO3被空气缓慢氧化成H2SO4而造成的,由此我们可知道,SO32―会被空气缓慢氧化成SO42―,但是SO2被氧化成SO3却需要很高的条件,生成的SO3是硫酸的酸酐,是一种无色易挥发的固体

[板书](三)三氧化硫

1、物理性质:又名硫酸酐,是一种无色易挥发的晶体,溶沸点都很低。

2、化学性质:具有酸的氧化物的通性,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问]那么SO3的通性表现在哪几方面呢?

[投影小结]

(1)与水反应:SO3+H2O==H2SO4(放出大量的热)

(2)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O3+CaO==CaSO4

(3)与碱反应:SO3+Ca(OH)2==CaSO4+H2O

[过]最后,请大家阅读资料卡片,让我们拓展视野,一同来了解一下硫化氢的知识。

[讲]给大家读一段资料:敦煌石窟是我国也是世界的艺术宝库。敦煌壁画是艺术珍品,但令人奇怪的是,美丽的飞天的脸为什么都是黑的呢?经调查研究,这是自然界中H2S搞的鬼。原来壁画是用碱式碳酸铅做白色颜料,用PbO做颜料。本来飞天的脸都是白的,但日久天长,空气中的H2S跟Pb反应,生成黑色的PbS,所以飞天的脸都是黑的。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家具涂上白漆后,显得明亮洁白。但一两年后变得棕黄了,时间再长又变得棕黑了,原因是有些白漆是用PbCO3做颜料,空气中H2S跟油漆中的PbCO3反应生成棕黑色的PbS。

[讲]以上资料中提到的H2S究竟是一种什么气体?下面的时间我们来研究H2S的知识。

[板书](四)硫化氢

1、H2S的物理性质: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有剧毒。

2、实验室制法:

由强酸制弱酸的原理

FeS+H2SO4==FeSO4+H2S↑

FeS+2HCl==FeCl2+H2S↑

FeS+2H+==Fe2++H2S↑

[问]由实验原理,我们可知,制取H2S应采取什么样的装置呢?

固、液混合,不加热,可选用和H2、CO2相同的装置

也可用启普发生器。

[讲]但在制备气体之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问]那么收集装置是什么样的呢?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H2S,理由是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

[问]H2S气体有剧毒,造成大气污染,那么尾气吸收试剂应用什么呢?能用H2O吗?

H2S是酸性气体,应用碱液吸收,不用H2O是因为H2S在H2O中的溶解度小。

[投影]资料卡片------常用干燥剂

酸性:浓硫酸、硅胶、P2O5

碱性:NaOH、碱石灰(CaO、NaOH)

中性:CaCl2、Na2SO4

但CuSO4只能证明有水存在,却不能大量吸收水

[问]要制得干燥的H2S应怎么办?

H2S是酸性、有强还原性的气体,可选用P2O5和中性干燥剂。

[问]如何验满呢?

[板书]用湿润的Pb(CH3COO)2试纸

Pb(CH3COO)2+H2S==PbS↓+2CH3COOH试纸变黑

[问]下面我们可利用课前制备的H2S气体,研究一下H2S气体的化学性质

[板书]3、化学性质

[思考与交流]请大家分析H2S中S元素的化合价,并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来推测其化学性质。

H2S中S显-2价,是S的,故在发生氧化还原作用时只显还原性。

[视频实验]在导管口用火点燃H2S气体,观察完全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然后用一个蒸发皿靠近火焰现象,皿底部附有淡粉末。

[问]由此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1)可燃性

[讲]H2S燃烧的产物与O2用量有关,当O2充足时,H2S能完全燃烧而以出淡蓝色火焰,并生成H2O与SO2。

[板书]2H2S+3O22H2O+2SO2

[讲]当火焰罩上蒸发皿时,有淡粉末出现时,是由于H2S不完全燃烧生成S之故。

[板书]2H2S+O22H2O+S

[思考与交流]请大家分析上述两反应,讨论出H2S与O2按不同比例混合时的氧化产物

[过]由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H2S具有还原性,可被O2氧化为SO2或S,那么能否被具有氧化性的卤素单质所氧化呢?

[问]碘水、溴水、氯水能将H2S氧化吗?氯、溴、碘、硫的氧化性顺序如何呢?

[板书](2)还原性:H2S+X2==2HX+S↓(X=Cl、Br、I)

[投影小结]单质氧化性:Cl2>Br2>I2>S

离子还原性:Cl―

[小结]事实证明,H2S是一种较强的还原剂,可被O2、卤素单质、SO2、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等强氧化剂氧化。

[讲]H2S除了有强还原性外,还有不稳定性,即在较高温度时易分解为H2和S,其稳定性弱于S的同族元素O所形成的氢化物H2O

[板书](3)不稳定性:H2SH2↑+S

[过]H2S气体溶于水时,可得氢硫酸,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讨论它的性质。

[板书](4)H2S气体的水溶液----氢硫酸

[讲]氢硫酸是一种易挥发的二元弱酸,其酸性比碳酸还要弱,具有酸的通性。

[思考与交流]现有氢硫酸(H2S)、亚硫酸(H2SO3)、亚硫酸钠(Na2SO3)三瓶溶液,它们在空气中易变质。

(1)分析变质的原因

均有强还原性,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2H2S+O2==2S↓+2H2O2H2SO3+O2==2H2SO4

2Na2SO3+O2==2Na2SO4

(2)设计实验证明是否发生变质

H2S:观察是否有浑浊

H2SO3:加BaCl2溶液,是否有白色沉淀

Na2SO3:先加盐酸酸化,再加入BaCl2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3)设计实验证明溶液已完全发生变质

H2S:加入硫酸铜溶液,看是否有黑色沉淀

H2SO3:加入品红溶液,看是否褪色

Na2SO3: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看溶液是否褪色

[总结]本节从硫单质的性质讲起,从S的-2、0、+4、+6价的价态对它的氢化物、氧化物及其对应的水化物和盐的氧化还原性进行了分析,重点学习了SO2的性质,使我们对酸雨的形成与防治有了一定的认识。

[自我评价]

1.在BaCl2溶液中通入SO2气体,溶液仍澄清。若将BaCl2溶液分别盛在两支试管,一支加HNO3,另一支加NaOH溶液,再通入SO2气体,结果两支试管均有白色沉淀。由此,下列结论合理的是()

A.BaCl2有B.两试管沉淀均是BaSO3

C.SO2有还原性,酸性D.升高PH,使SO2水溶液中SO32―浓度增大

2.下列实验能证明某无色气体为SO2的是()

A.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C.能使品红试液褪色,加热后又显红色

D.能使溴水褪色,再滴加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3.用1L1.0mol/L的NaOH溶液吸收0.8molSO2,所得溶液中SO32―,HSO3―

物质的量浓度之比约为()

A.2:1B.1:3C.3:2D.2:3

4.检验SO2气体中是否混有CO2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A.通过品红溶液B.通过澄清石灰水

C.先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D.先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5.能证明SO2具有漂白性的是()

A.SO2气体通入紫色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发现溶液紫色褪去

B.SO2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红色褪去

C.显红色的酚酞通入SO2后,红色褪去D.SO2气体通入溴水中,橙色褪去

课后小结

见教学过程。

课后习题

1.有关亚硫酸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亚硫酸是SO2的水溶液,显酸性

B.亚硫酸不稳定,容易分解为水和SO2

C.亚硫酸具有漂白性,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

D.亚硫酸对人体有害,所以用SO2漂白过的食品不能食用

2.某冶炼厂利用炼铜产生的SO2生产硫酸,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其原理是()

A.利用了SO2的水溶性,将SO2直接通入水中

B.利用了SO2的氧化性,将SO2直接通入水中

C.利用了SO2的氧化性,使其与O2反应而转化为SO3,再与水反应

D.利用了SO2的还原性,使其与O2反应而转化为SO3,再与水反应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一定是CO2

B.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无色气体一定是SO2

C.某酸性溶液经分析其中含有大量的S2-,SO3(2-)

D.用NaHSO3,Na2SO3与浓硫酸反应都可产生SO2

4..某氮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充分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若测得氮气

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则该氮的氧化物是()

A、N2OB、NOC、NO2D、N2O5

5.A、B是两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试根据下列实验事实填空。

(1)写出A~F各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F________。

(2)写出A、B跟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6.有A、B、C、D四种化合物,分别由K+、Ba2+、SO42-、CO32-、SO32-、OH-中的两种组成。

它们具有下列性质:

①A不溶于水和盐酸②B不溶于水但溶于盐酸并放出无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③C的水溶液呈碱性,与H2SO4反应生成A

④D可溶于水,与H2SO4作用时放出的气体E可使溴水褪色。试回答以下问题

(1)推断A~E的化学式:A.;B.;C.;D.;E.。

(2)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B与盐酸反应;②C与硫酸反应;

③D与硫酸反应;④E与溴水反应。

7.下图是实验室制SO2并验证某些性质的装置图,试回答:

(1)⑥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中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SO2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体。

(3)②中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SO2有_____________。

(4)③中现象是______________,证明SO2有__________性。

(5)④中现象是______________,证明SO2有__________性。

(6)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

见教学过程。

初三化学教案怎么写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酸、碱、盐、氧化物概念的复习进一步掌握有关物质分类的知识。

2.通过对酸、碱、盐、氧化物性质的复习进一步掌握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3.巩固有关重要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某些化学反应的规律。学会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学会运用酸、碱、盐溶解性表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4.运用各类物质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

1.物质的分类。

2.各类物质的通性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综合利用本章知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总结物质的分类、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课时:综合运用本章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方法。

教学过程

一、物质的分类

(提问)请学生小结有关物质的分类(具体见板书设计),并复习有关的概念。

(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并将其分类。

氢氧化钠、氧化铁、硫化锌、盐酸、硫酸钠、胆矾、氢氧化铜、三氧化硫、生石灰、硝酸、碳酸氢钠、碱式碳酸铜、氢氧化钙、硫酸亚铁。

二、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提问)请依次说出酸、碱有哪些通性?盐有哪些化学性质?氧化物有哪些化学性质?

(教师)可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板书,用图示法找到物质间的相互联系。(具体见板书设计)

(练习)请学生对每一个具体反应举一个典型的化学反应。(口述)

三、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正确书写金属跟酸、金属跟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

(1)Mg+H2SO4

(2)Fe+HCl

(3)Ag+H2SO4(稀)

(4)Zn+HNO3

(5)Zn+CuSO4

(6)Ag+ZnSO4

(7)Cu+AgCl

(8)Cu+Hg(NO3)2

(讨论)可进行分组讨论,并小结置换反应能否发生的条件。

(小结)

1.金属跟酸: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的金属可置换出酸中的氢,排在氢以后的金属则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因此(1)、(2)可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而(3)则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2)金属跟硝酸起反应时,由于硝酸的氧化性很强,一般不生成氢气。如(4)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2.金属跟盐: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因此(5)、(8)可以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新的金属。而(6)的反应中,Ag排在Zn的后面,反应不能发生。(7)的反应不能发生是因为AgCl不溶于水。

初三化学教案怎么写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大致了解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等的影响关系。

教学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教具准备:

1、仪器、试管、药匙、滴管、

2、药品、食盐、汽油、植物油、水。

3、《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挂图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由一组对比实验导入物质溶解性的概念,并明确学习目标

(1)演示实验1

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两支试管内,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观察现象,静置后,再观察现象。

(室温下,2克食盐完全溶解,0.1克熟石灰却不能完全溶解)可见这两种物质溶解在水里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种能力称之为“溶解性”。

明确溶解性的概念。追问:物质的溶解性大小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2)演示实验2

取一支试管倒入10毫升汽油,加入2克食盐,振荡,观察现象,静置后再观察。

(食盐很难溶解)

(3)演示实验3

取两支试管。各取10毫升水、汽油、分别滴入5—6滴植物油,振荡,观察现象。

(植物油很难溶解于水,却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中)

(4)追问:从这两个实验中可得出哪些结论呢?

学生归纳:

1、同一各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

2、不同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教者小结:

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固有的一种属性,影响它的因素既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系,也与温度、压强有关系。当我们要定量地比较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时,仅靠溶解性是不够的,还需学习物质的“溶解度”。

板书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二、指导学生看书,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一)要准确地表示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该注意哪几点呢?

学生看教材、讨论、回答、教者总结(投影显示)

1、一定温度。同一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溶解度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指明温度。

2、100克溶剂。此处100克是指溶剂质量,不能误为溶液质量。

3、饱和状态。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所溶解的最大质量为这种物质在这种溶里的溶解度。

4、单位:克。

初三化学教案怎么写篇8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

初步认识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大意义。

通过收集资料、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意识和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激发更多的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

重点和难点

蛋白质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实验准备

一组精美图片(或制作成多媒体)、研钵、滴管、小烧杯、量筒、医用维生素C、蒸馏水、漏斗、滤纸、玻璃棒、石蕊、碘酒、米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情景创设

同学们都吃过饭了吗?我们每天为什么要吃饭啊?为什么光吃饭还不行,还要吃菜呢?

(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得出我们人类维持生命和健康所需的六大营养物质)

群体互动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在生物学和化学中已经知道了不少。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常见的盐,本单元所涉及的无机盐将在下一个课题中进行研究。本课题我们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四类有机物的营养物质。

请分组阅读教材p88~94,讨论并完成p89、p93两处的课堂练习。

交流汇报

各小组汇报小组的讨论成果。

巩固提高

①特殊的蛋白质──酶;维生素的音译名:Vitamin-维他命;

②演示:碘与淀粉的反应:单质碘+淀粉显蓝色。

组间抢答

给我们平时常吃的食物找“家”:米饭、羊肉、苹果、白菜、牛肉、花生、糖果、猪肉、黄瓜、鲜奶、鱼肉、玉米、鸡蛋、柑橘、萝卜、蒜苗、雪梨。

主要含蛋白质的有;主要含糖类的有;

主要含油脂的有;主要含维生素的有。

探究辨析

①抛砖引玉:警方常用“指纹显示”来破案。方法一:取一个蒸发皿,加入少量的碘酒后,微微加热,将留有手指印的证物(纸张或器皿)放在蒸发皿上方,过一会儿可显示出清晰的指纹(其原因是手指上的油脂在器皿或纸张上,而碘可溶于油脂中,从而显示出指纹来);方法二:将硝酸银溶液小心地涂抹在案情证物上,再用光照,则在物证上会显示出黑色的指纹来。(其原因是手指上的汗迹中含有无机盐NaCl等,与AgNO3反应生成了AgCl,经光照,AgCl分解产生黑色银的微粒,而显示出黑色指纹)。

②学生实验探究维生素C的性质:取3片医用维生素C(也可用学生自备的水果、果汁),碾碎后溶于10mL水中并过滤,取少量滤液向其中滴入几滴紫色的石蕊试液,观察,可见。说明维生素C的水溶液呈性,医学上常把维生素C称之为(可查阅资料或访问医护人员)。维生素C在酸性环境中比较稳定,在高温条件下易被破坏。请想一想,如何食用新鲜黄瓜,才能充分利用黄瓜中丰富的维生素C。

交流展示

(“我”在维持人类生命和健康中的作用)

课前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收集四类有机营养物的生理功用(每小组负责一类),并用第一人称“我”写成汇报交流材料。

警钟长鸣

(多媒体展示)

①吸烟与疾病。图片:肺癌患者的肺与正常人的肺的比较。

②资料:甲醛浸泡的鸡爪和水产品。

③资料:硫黄熏制的白木耳。

④市场上销售的毒大米和毒笋。

⑤关注生活中所见到的“黄曲霉菌”。

⑥关注居室装修中的“隐形杀手”──甲醛、苯。

感悟交流

看了之后你们有何感受?

学后反思

①我们应怎样关注健康、关爱生命?

②我们应怎样合理安排膳食?调查我们学校的食谱是否符合健康要求,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③我们为什么不能偏食、挑食?我们为什么要多吃蔬菜?

课后调研

你认为“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民间说法有科学道理吗?建议你做一做下面的调查研究:参考课本p94页习题3中提供的数据,记录自己(或他人)每天行走多少路,大约消耗多少油脂?根据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之比,制定一个科学的走路锻炼计划,并坚持实施,做好记录,分析结果,在适当的时候完成调查研究报告。

点评:本节课从“民以食为天”的吃开始,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从而使本课题顺理成章地导出。

在学生互动活动中又设置了一栏:“其他,你感兴趣的内容”,更是体现了“以人为本”张扬学生个性的理念。值得一提的是滕老师的“课后调研”给学生提供了七年级数学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可谓用心良苦。

背景资料

①20_年11月10日楚天都市报

掺有矿物油的大米对人体有致畸、致癌作用。一次性进食了较大量的含矿物油的食物,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腹泻、偶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鉴别掺油大米的简便方法是:用少量热水浸泡大米,手捻有油腻感,严重者水面有浮油。

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p116

现代营养学家用身体质量指数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这个指数等于人体质量(千克)与人体身高(米)平方的商。一个健康人的身体质量指数在20~25之间;身体指数低于18,属于不健康的瘦;身体质量指数高于30,属于不健康的胖。

初三化学教案怎么写篇9

在一节化学课上,实验的成功、失败常有一定的偶然性。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无法看到明显实验现象的实验,老师一般都会直接给出答案,因为重新做会浪费时间而影响教学进程。但这样做学生就会有一种错觉:老师做实验不是为了探究实验结果,而是为了应付教学要求而实验。这样形成了一种灌输式教学而缺乏师生互动教学过程。因此教者在用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无法得出正确实验现象时,想到了如何来面对这个问题,在直接揭示答案,还是引导学生去探究这对矛盾中,教者选择了后者。

教者在宣布实验失败的时候,学生感觉到:老师也不一定就是权威,老师也会出错。这就给了学生怀疑的机会,无形中也鼓励了学生去进行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不迷信课本,不囿于常规,勇于提出自己“别出心裁”的猜想。现在的创新教育就是要求老师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鼓励学生去怀疑、去探究,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超越书本、超越自我的目的。在新课程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背景下,由教者演示实验的失败而引起了学生对课本、老师的怀疑,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了最后的成功。

任何现象的出现总有其原因,寻根究底这是创新的起点。所以教者认为,当出现实验现象不明显这种情景时,老师应尽可能有一种“换位”意识,从学生的角度来对待实验的失败,放下老师的“架子”。在教者实验失败的时候,学生也明白书上的实验确实有问题,那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他们也就不知不觉进入了探究中,把自己当作一个真正的探究者,大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然后在互相的争论以及老师的演示实验中明白了错误所在。既然不是这个原因,肯定是其它什么原因,于是学生又进入了更深的探究中。这时学生已经不再是一个坐在底下被动接受知识的听者,而是探究活动中的主体。

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明显体现出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跟学生一起进行探究的时候,老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教者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他们提出的见解中合理的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详细的分析,用学生能懂的理论或实验来说服他,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老师要及时加以帮助,以确保探究能顺利的进行下去。在学生想到干燥气体、收集气体后再检验等方法时,由于他们知识的缺乏,后面的探究活动就无法进行了,教者及时介绍了干燥装置和收集装置。这样探究活动就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也巩固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老师还是一个智者。

新课程改革的确带来了教者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改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制造机会,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怀疑勇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磨练、升华,使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初三化学教案怎么写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2、能力目标: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格式,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思想教育:

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学会科学地利用资源。

教学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情况分析:

通过前一节的学习,学生对化学方程式有了一定的了解。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关键,教师应紧紧结合化学方程式意义,引导学生对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这一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分析题意,理清解题思路,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计算问题的能力;通过解题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简明地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1、探究法:通过对问题的合理设计,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探究关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

2、边讲边练法:通过边讲边练,及时反馈信息,达到师生互动,争取在课堂40分钟解决本节课大部分问题。

教学辅助设备:小黑板、学生课堂练习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提问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说明。

请书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并指明该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量的意义,我们可以在已知化学方程式中某物质的质量的情况下,计算别的物质的质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现在用学过的知识试着去

解决下面的问题。

例题1:用足量的氢气还原氧化铜制取铜,如果得到128Kg的铜,至少需要多少氧化铜?(同时需要多少克氢气?)

让学生自己试着去解决该问题,教师作适当引导。并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算。

引导提问:

你们是以什么样的思路去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会儿,然后让学生对解题思路进行总结。

总结:

解题思路:

1、写出化学方程式

2、找出已知量、未知量(设为x),并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已知量、未知量的质量比。分两行写在对应的化学式下面。

3、列出比例式,求解x。

巩固练习:

现在我们就用刚才总结的解题思路再来解决一个问题,并请同学们按照你们认为正确的解题格式将解题过程书写出来。

例题2:13g锌和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可制得多少克氢气?

问题深化:解答计算题应该有正确的书写格式,那么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格式是怎样的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总结出解题格式,并请学生回答。

解题格式:

1、设未知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

3、找已知量、未知量,并计算其质量比

4、列比例式,求解未知量

5、简明地答

点拨:对解题格式中的相关事项作进一步强调。

现在我们就用刚学过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知识,完成下列两个练习题。

巩固练习:

1、电解1.8g水可得多少克氢气?

2、在空气中燃烧多少克木炭可得22g二氧化碳?

让两位学生到台上演算。

引导: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随时纠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学习稍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的帮助。

解题辨析:

下题的两种计算的结果都是错误的,请指出其中错误,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内容:略

(如果时间不够,则将该部分内容移到下节课进行。)

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中应注意的事项,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对学生的小结,教师作适当引导和补充。

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下面几句韵语加以记忆。

化学方程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关系量间成比例,解设比答需完整。

课外练习:

教材习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产生求知欲。

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请一位学生上台书写,另请一位学生回答意义。

学生对以小黑板出示的例题略作观察,稍加思考。

可让一个学生上台来演算。

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两分钟,请一、两位学生回答。

学生仔细体会解题的思路过程。

学生进行练习,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算,并写出解题过程。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使用正确的解题格式。

学生分析总结出解题格式,一、两位学生代表作答。

对照教师给出的解题格式,学生仔细体会,并和解题思路作比较。

依照例题,严格按计算格式完成课堂练习。

强化训练,巩固知识,提高技能。

学生积极思考,并指出其中错误。

学生总结解题注意事项,请一、两位学生作答。

理解记忆。

独立完成课外练习。

问题导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回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加深对化学方程式意义的理解。因为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对本节课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

以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情景。

结合具体的实例教会学生分析题意,学会如何解计算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重点引导学生从思维的特点出发,养成正确地审题、解题习惯,找准解题的突破口。

加深巩固,进一步强化用正确的思路去分析、解答计算题。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书写完整、规范的良好学习习惯。

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练习加深巩固知识,强化计算技能。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辨析解题正误,发现典型错误,避免学生犯类似错误。

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只作恰当及时点拨。

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会学知识。

加深、巩固知识,反馈信息。

课后反思:

初三化学教案怎么写篇11

教学目标:

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相互联系。

目标:

在了以上知识后,引导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得出防火、灭火、及预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后,安排了燃烧和缓慢氧化。这样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现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其中包括有发热发光现象的剧烈氧化(燃烧),有不发光热、现象也并不显著的缓慢氧化(金属的腐蚀和呼吸等)。在燃烧的问题上,讲到了燃烧的条件,又要学生讨论灭火的条件,简单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间里发生急速燃烧时的爆炸,也谈到了从缓慢氧化自发地转变为剧烈氧化的自燃。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发生了不同的现象。从而使学生自然的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而规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条件存在,变化就会依一定方式进展。

如果学生能对以上氧化反应的各个外因条件了解得比较全面、透彻,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灭火和预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学建议

要求学生了解:

①物质在空气里起氧化反应的时候是否有燃烧现象,决定于温度是否达到这种物质的着火点;

②物质在空气里的燃烧的急速程度,取决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烧是否会引起爆炸,则决定于可燃物所处空间的大小和是否有气态生成物产生。

④至于缓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则决定于氧化所产生的热量能否散逸和进行缓慢氧化的物质的着火点高低。

针对第一点的教学,要做好演示实验,首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从而由燃烧的条件引出灭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烧的两个条件不同时满足就可。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区分几种氧化,可列表对比,加深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燃烧和缓慢氧化

重点、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并利用来处理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在一个有关火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火在宇宙中永存,没有人时就有火。人类在其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识火、用火、驾驭火,从而创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会。火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也是毁灭它们的死神。人们,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也带来灾难。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时又防止它引起的灾难呢?这就需要我们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种条件下发生的?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初中历史?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火是什么?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认识到所谓的火就是物质燃烧所发出的光和热。燃烧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现在,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愈发密切,如:冶炼金属、飞机飞行、轮船和火车的行驶、火箭发射、火力发电等,都要经过燃料燃烧过程。

设问:谁能对火做一科学的解释?

初三化学教案怎么写篇12

一、水家三兄弟。

1、老师提问:谁认识水家三兄弟啊?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冰、水、水蒸气。

2、现在老师只请来了冰,谁有办法把其他两兄弟也请来。我们一起来想办法吧。

二、水的三种形态。

1、水在不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变化。

昨天我让大家把一杯水放在冰箱里,今天早上水都变成什么了?(冰)。水在受冷的情况下变成了冰(口述)。

2、哪位小朋友能想办法把冰变成水呢?

嘴吹,用手握,用电热锅加热,加热后水变轻了,变小了。

老师将冰放进平底锅中,请幼儿猜猜会有什么变化?(冰会变成水)如果我们继续加热会有什么变化?(水会变成水蒸气)

3、想一想,我们用什么办法把水蒸气变成水?

幼儿分组,用各种办法抓住水蒸气,抓住水蒸气后,我们想一个办法把水蒸气再变成水。

老师总结:通过我们今天做实验,我们知道了,水在不同温度中会有不同的形态。

三、行为习惯教育。

1、保护自然界的水。

水能做许多事,幼儿举例;那要是没有水,我们就很不方便,在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用水不方便。

2、在我们的生活中要节约用水,做一个节约用水的好孩子。

初三化学教案怎么写篇13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最新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二氧气。本节教材选取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氧气作为学习素材,这些素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首先从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木条燃烧归纳出氧气的检验方法,进一步通过硫、木炭、铁丝燃烧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并根据文字表达式讨论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最后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才刚刚开始,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本课题分两个课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以实验为主,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讲述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讲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②观察和描述硫、木炭、铁丝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③通过对已知反应共性的归纳总结,初步建立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概念。并能对已学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来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②观察和分析演示实验,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三、重点难点

重点:①氧气的化学性质

②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难点:①依据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和分析,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②氧化反应的理解。

疑点: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

四、实验材料

器材: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坩埚钳等。

药品:木炭、硫磺、细铁丝、水等。

其他:火柴、木条等。

五、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及其用途。

引入新课:既然氧气对我们如此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氧气的一些性质。[板书]课题2氧气

讲述:我们研究物质的顺序,一般先介绍它的物理性质再介绍它的化学性质,而对于气体的物理性质我们一般主要从颜色、气味、状态、密度与空气大小比较、溶解性等方面来学习。

[板书]一、物理性质

活动一出示一瓶氧气,问:这是一瓶氧气,谁来描述一下它的物理性质呢?提问:鱼儿能在水中存活说明水中溶有氧气吗?

【板书】: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过渡:接下来我们介绍化学性质

[板书]二、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

提问:木条放入瓶中与瓶外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板书]检验氧气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演示实验: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

提问: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呢?

【板书】硫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

讲述: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2)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二氧化硫,这就是为什么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原因。

[演示实验]木炭在空气中、纯氧中燃烧实验

提问:碳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

【板书】碳在空气中只能发红、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

讨论: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讲解】1、物质燃烧主要是与氧气反应

2、燃烧反应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展示铁丝并设问:你见过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吗?铁丝在氧气中也能燃烧吗?[板书]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发红,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提问:1、集气瓶中为什么要放少量的水呢?

2、如果实验观察不到火星四射,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总结:1、为了防止燃烧过程中溅落下来的熔融物把集气瓶炸裂。

2、可能原因有:氧气不纯、铁丝生锈、没有等到火柴快燃尽就伸入

提问:通过带火星木条、硫、铁在氧气中的燃烧,我们可总结出氧气有哪些性质呢

[板书]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它可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氧气在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讨论:前面几种物质的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小结:1、生成物只有一种2、反应物都有氧气参加

【板书】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

讲解: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可用A+B=AB表示,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燃烧属于剧烈氧化,缓慢氧化是不易被人察觉的,如铁生锈、食物腐烂、动植物的呼吸等。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都属与氧化反应、都会放热。提问:氧化反应一定属于化合反应吗?

讲解:氧化反应不一定属于化合反应,如蜡烛燃烧是氧化反应却不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而氧化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

练习:课本56页第一、三题

作业:56页第二题

初三化学教案怎么写篇14

制取氧气化学教案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掌握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催化剂的探究和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

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及催化作用。

实验准备:

1、药品: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

2、仪器:大试管,酒精灯、木条、火柴,集气瓶、水槽。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旧识回顾:

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性质?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情景导入:

出示氧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图片,指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纯净的氧气,那如何制得纯净的氧气呢?

3、探究新课

[实验2—5]:过氧化氢制氧气

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现象:

结论:

过氧化氢 氧气+水

讨论:1、用过的二氧化锰能否再用?

[实验2—6]:在用过的二氧化锰中再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能否再次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结论:1、这种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一变二不变)

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3、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出具有催化作用。

探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现象:高锰酸钾是暗紫色的固体,加热后能产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加热

结论: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讨论:用加热过氧化氢与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的反应与化合反有什么不同?

明确: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一变多

A   C+B

第二课时:实验室制氧气

1、旧识回顾:

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制氧气?

2、探究新课:

思考:实验室采用什么装置来制取氧气?

出示:图2-17和图2-18

讨论:

1、在图2-17和图2-18中,使用了哪些仪器?

2、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

3、如何检查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4、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学生陈述:略

教师演示:实验室制氧气的过程

强调注意事项:

1、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良好,方可进行实验。

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3、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破裂。

4、先对试管进行预热,然后对准有药品的部分集中加热。

5、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思考:为什么?),等有大量、均匀、连续的气泡产生时再进行收集。

6、实验结束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思考:如果先熄灭酒精灯会造成什么后果?)

课堂练习:课后习题

总结:略

作业:

课后反思:

初三化学教案怎么写篇15

教学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目标: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较,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

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净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须是纯净物。

教学设计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

请同学们给元素下定义:[学生讨论归纳]

(1)元素:

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教案《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学生讨论思考]

a、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

b、学习元素这个概念的目的何在?

c、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b、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只涉及到种类的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c、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于联系:[投影片展示]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原子的一类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

含义: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的

举例: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

成的”。

用于描述物质微观组成。例: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所构成的。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所组成的”。

投影片展示:教材图2-8介绍地壳中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②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③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而这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却达三千多万种。

(2)物质分类:

学生阅读课本P36前三段,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思考讨论:我们已经学过的物质中那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哪些是氧化物?

布置研究课题:元素的故事。分组布置任务,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

(3)元素符号:

①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钅”旁,汞除外

非金属元素:“氵”“石”“气”旁表示其单质在通常状态下存在的状态

稀有气体元素:“气”

②元素符号的写法:一大二小的原则:Fe、Cu、Mg、Cl、H等

③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种类):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粒):(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讨论回答: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Fe、2N

用卡片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

课堂练习记忆元素符号名称及写法、读法。

(4)探究活动汇报:元素的故事。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加深对元素的理解和记忆。

4、板书设计:

第三节元素元素符号

一.元素:

1.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符号

1.写法:一大二小

2.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三.元素的故事

探究活动

“元素的故事”

将全班同学分组,课下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课上选代表向全班汇报。选材可以是“元素的发现史”,“元素名称及符号的由来”,“关于元素的趣事”等等。这样既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元素的概念及元素符号的理解和记忆起了促进作用。

26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