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初三化学教案ppt

时间: 新华 九年级教案

通过教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信心。初三化学教案ppt要怎么写?接下来给大家带来初三化学教案ppt,方便大家学习。

初三化学教案ppt篇1

课题: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环绕地球的大气中存在着维持生物生命所必需的氧气。大家在初中已经了解了氧气的一些性质和用途。我们也知道氧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的ⅵa族,跟氧同族的元素还有哪些?它们又有哪些性质呢?

播放ppt演示课件

讲述:氧族元素包括氧、硫、硒、碲、钋等。

提出:让学生写出氧、硫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再根据元素周期表结构推测其它元素的原子序数,引导学生根据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试写其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展示:原子结构的图片。

提问:根据氧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找出结构上的异同点。小结氧族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及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教师评价:

设问:分析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预测它们的化学性质有何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学生讨论:

教师评价小结:

展示:氧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及其相关的图片。

学生讨论:变化规律

教师小结:

学生讨论:从生成氢化物的难易程度和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分析各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怎样变化的?如果用r表示氧族元素,其氧化物化学式如何表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如何表示?其酸性强弱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播放动画:氧族元素的化学性质

过渡:氧族元素和它相邻的卤族元素的性质有哪些相似和不同呢?下面把硫、氯进行对比。

提出:让学生画出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得出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进一步讨论化学性质的相似与不同。

教师小结评价:此处可以展示ppt演示课件的相关部分。

课堂练习:

1.碲元素及其化合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碲的氧化物有和

(b)碲的.化合物有-2、+4、+6价

(c)碲能与氢气直接化合,且比稳定

(d)单质碲为银白色、导电性比硒强的固体

选题目的:学习完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要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题是一道有代表性的习题。

参考答案:c

2.举出两个实验事实,说明氧的非金属性比氟弱: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o2和h2需点燃化合生成h2o,而f2和h2在冷暗处即爆炸化合生成hf;

②水中-2价的氧能被f2氧化而生成o2:2f2+2h2o=4hf+o2

板书设计:

第六章硫和硫的化合物环境保护

第一节氧族元素

一、氧族元素

o、s、se、te、po

1.结构特点

(1)相似性:最外层6个电子

(2)递变性: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非金属性依次减弱,金属性依次增强。

2.单质的物理性质:

熔沸点逐渐升高,密度逐渐变大,导电性逐渐增强。

3.对比氧族元素与同周期的卤素的性质,以硫、氯为例。

初三化学教案ppt篇2

【水的组成】

一、课题内容

本节选自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水的组成。

二、课型

实验探究课.

三、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水的组成这节课的目标设定为认识水的组成,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因此,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出发,重点应该让学生通过检验确定两种气体,以及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观点,清晰的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在科粤版教材《水的组成》这一节,首先通过图文配合的方式介绍了水的物理性质。在水的组成专题下,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中明确水的组成,之后再通过验证实验的方式进行活动探究,并设计了具体的实验问题供学生填写。而在水分子化学式的确定部分,教材中给出了阿伏伽德罗定律供学生利用,从而推理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我认为这一部分对学生的信息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应当予以适当简化。最后,教材简要的说明也可以通过氢气的燃烧证明水的组成。通过分析,我认为应该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水分解产物的检验,以及水的元素组成的推理上,同时,我大胆的在本节课中引导鼓励学生从分解水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水的组成。

四、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对实验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缺乏设计实验的思路以及具体的实验方法,因此需要教师的有意培养。而且学生在由实验现象提升到实验结论这一部分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教师一步步的引导。而在水分解的微观过程中,学生缺乏对微观世界的感知与认识,通过动画及图片的设置,可以增强他们进行多视角的认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认识水的组成。

(3)能结合分子、原子的知识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水分子的微观构成,得出水的化学式。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通过电解水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

(3)借助多媒体指导学生观察动画和图片,培养学生的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地对待客观事物,爱护自然资源的情趣。逐步建立认识人类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增强科学探究的精神。

六、教学重点:

电解水的实验。

七、教学难点:

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归纳、分析得出水的组成。

八、教学准备

水电解器、直流电源、火柴、酒精灯、木条、电解用水、氢氧化钠溶液

【质量守恒定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过程

方法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提高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发现、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天气炎热,化学课外小组的三位同学想自制酸甜可口的汽水解暑,他们查阅到了一份“汽水配方”如下:

在约500毫升的饮料瓶中加入2匙白糖和适量果汁,加入约1.5g小苏打(碳酸氢钠),注入凉开水,再加入约1.5g柠檬酸,立即旋紧瓶盖,摇匀,放入冰箱,半个小时后,你就可以喝到清凉甘甜的汽水了。(注:实验中应使用食品级的碳酸氢钠和柠檬酸。)

可是,三位同学在制作汽水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先一起来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播放教师自制的学生制作汽水的视频)

【提出问题】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会发生变化吗?

倾听,思考。

观察视频,并针对三位同学的问题提出猜想:(1)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应该不会发生变化;(2)因为是制汽水,所以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可能会有气体产生,质量可能会发生变化。

用学生自己的家庭小实验来创设学习情境,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是我们人类生活服务的,更加热爱化学学习;另一方面,利用情境中问题,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变化”的思考和猜想。

环节二、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是否会发生变化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讲述】那么,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到底是否会发生变化呢?口说无凭,实验为证。下面老师为各小组提供了天平、烧杯、矿泉水瓶、小试管等仪器,还有小苏打与柠檬酸两种药品。

【提出问题】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倾听,查看桌上老师提供的仪器和药品:

给学生提供零散的仪器,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

【讲述】我们的目的是要研究混合前后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所以实验的关键首先是“如何称量”。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你认为应该进行几次称量?具体说明。思考,讨论,交流。

开始时,学生的思路是分布称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整体称量”的思路。

建立“整体称量”的实验思维方法,既培养学生一种实验研究方式,也为后面的小组实验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

【布置任务】下面请同学们完成刚才的任务“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请各小组先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讨论、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方案一】采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得反应后质量变小。

【方案二】采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得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

【发现问题】不同的装置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学会记录实验的现象和数据。

利用提供的多种仪器,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同时,由于实验结果的不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新问题】为什么两种不同的装置,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教师将学生发现的问题作为新问题进行讨论)讨论交流,得出:方案一由于是敞口容器,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没有被称量,所以造成反应后质量减小了。而实际上,反应前后的质量是没有变化的。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反应后的容器,看有没有什么新发现啊?观察实验容器,发现容器底部还有没反应完的白色柠檬酸固体。培养学生实验中,必须认真观察现象,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

【讲解】利用多媒体辅助,引导学生分析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倾听,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氢氧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铜+硫酸钠”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通过实验体会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遍规律。

通过规律必须具有普遍性的论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录像】红磷燃烧实验

【讲述】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环节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分析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讲述】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所遵循的一个普遍规律,其本质原因是什么呢?倾听,思考

引发学生思考

【模拟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

(1)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球棍模型,模拟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2)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学生动手模拟、观看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模拟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建构“宏观——微观”之间的联系。

Flash模拟可以更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微观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微观模拟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学生分析、交流,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是:原子的质量、原子的个数、原子的种类不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

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学完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交流表达将本节课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建构有体系的知识结构。

【提供资料】教师给出历波义耳和罗蒙诺索夫两位科学家的“争论”的历史史料。

【提出问题】请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你支持哪位科学家的观点?说明你的理由。课后思考一是利用史料让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道路是充满曲折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二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以致用的思想。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将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走进化学世界。(喷字呈现“化学”二字)去领略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

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那么我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

在古代,人们梦想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翅,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在近代,人们梦想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与远方亲人“天涯若比邻”;梦想能够亲眼观看,微观世界的奇异景象……

化学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魔法石”!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到“_”的快乐,让人们“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

同学们,你有怎样的梦想呢?

学生:(在现代,我们梦想天更蓝、水更清,物质更丰富,生活更美好;我们渴望揭开生命的奥秘,改变人类的基因,使人类更聪明、更善良;梦想发明新药物,解除病人的痛苦,使人类延年益寿、长命百岁;梦想变废为宝,让废弃的塑料垃圾变成燃料,让汽车在天空翱翔;)

我也曾梦想有一件特殊材质制成的衣服,它可以自动调节温度,冬暖夏凉,它可以随着光的强度改变颜色,在烈火中它是避火衣,在大海中它是救生圈……!

我们这些美好的愿望和看似奇异的梦想,正在通过化学家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逐渐实现!化学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梦想成真的快乐吗?请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学习!

学生:愿意!

教师: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自然界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化学的神奇变化;人世间的衣、食、住、行……每分每秒都在展示着化学的无穷魅力!没有化学变化的发明创造,就没有当今世界的五光十色、包罗万象;没有化学变化的千百万化,就没有当今世界的多姿多彩、神奇无限。……

教师: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什么?

学生:水!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学科。现在就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是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老师,你将以水为主题,根据各自学科特点,跟同学们说些什么?

学生:语文老师说,水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洗净了别人,洗脏了自己。”

学生:英语老师说,Water。

学生:数学老师说,通过水可以计算出不规则容器的容积。

学生:物理老师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学生:政治老师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意条河水”。

教师:你们猜一猜,作为化学老师的我,又会说些什么呢?

教师:认真观察物质的变化,是学习化学重要方法之一。对物质变化的观察应注重观察变化前的物质、变化中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

化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地球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人类的发展史;(边放课件边讲)

教师:化学在给人类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埋下了祸根。现在由化学引起的污染,遍及全世界,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你知道由于应用化学不当、对化学常识的无知,而引起的污染吗?

学生:白色垃圾。

学生:松花江水变得混沌、恶臭。

学生:滚滚黑烟,污染空气。

学生:空中“死神”——酸雨。

学生:臭氧层空洞。

学生:光化学烟雾

阅读“绿色化学”。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欣赏空气家族成员的特异功能)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知识。

教师:化学,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没有化学就没有生命、没有这鸟语花香的世界。

化学是人类力量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为了生存,与自然界中种.种灾难进行抗争的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与成果;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据。

不学化学不知道,物质世界真奇妙、物质世界真精彩!

走进化学、了解化学、学习化学、掌握化学,为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为实现中国的“诺贝尔”梦,我们要努力学习化学……

作业:(1)总结身边的化学

(2)记忆常见元素符号

初三化学教案ppt篇3

在一节化学课上,实验的成功、失败常有一定的偶然性。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无法看到明显实验现象的实验,老师一般都会直接给出答案,因为重新做会浪费时间而影响教学进程。但这样做学生就会有一种错觉:老师做实验不是为了探究实验结果,而是为了应付教学要求而实验。这样形成了一种灌输式教学而缺乏师生互动教学过程。因此教者在用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无法得出正确实验现象时,想到了如何来面对这个问题,在直接揭示答案,还是引导学生去探究这对矛盾中,教者选择了后者。

教者在宣布实验失败的时候,学生感觉到:老师也不一定就是权威,老师也会出错。这就给了学生怀疑的机会,无形中也鼓励了学生去进行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不迷信课本,不囿于常规,勇于提出自己“别出心裁”的猜想。现在的创新教育就是要求老师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鼓励学生去怀疑、去探究,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超越书本、超越自我的目的。在新课程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背景下,由教者演示实验的失败而引起了学生对课本、老师的怀疑,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了最后的成功。

任何现象的出现总有其原因,寻根究底这是创新的起点。所以教者认为,当出现实验现象不明显这种情景时,老师应尽可能有一种“换位”意识,从学生的角度来对待实验的失败,放下老师的“架子”。在教者实验失败的时候,学生也明白书上的实验确实有问题,那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他们也就不知不觉进入了探究中,把自己当作一个真正的探究者,大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然后在互相的争论以及老师的演示实验中明白了错误所在。既然不是这个原因,肯定是其它什么原因,于是学生又进入了更深的探究中。这时学生已经不再是一个坐在底下被动接受知识的听者,而是探究活动中的主体。

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明显体现出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跟学生一起进行探究的时候,老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教者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他们提出的见解中合理的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详细的分析,用学生能懂的理论或实验来说服他,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老师要及时加以帮助,以确保探究能顺利的进行下去。在学生想到干燥气体、收集气体后再检验等方法时,由于他们知识的缺乏,后面的探究活动就无法进行了,教者及时介绍了干燥装置和收集装置。这样探究活动就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也巩固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老师还是一个智者。

新课程改革的确带来了教者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改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制造机会,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怀疑勇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磨练、升华,使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初三化学教案ppt篇4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霜是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物体结成的冰晶;水有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变化的。(能有条理地复述,会画图说明。)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习设计霜的模拟实验)和分析综合能力。

3.向学生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

二、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2、挂图或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教师:什么叫凝结?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回答。

教师:什么叫蒸发?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

板书:水水蒸气

教师:水的气体形态是水蒸气,水的液体形态是水。那么自然界中有没有固体形态的水?

学生回答。

教师:前几节课,我们已经研究了水和水蒸气的变化,包括蒸发、沸腾、凝结。这节课我们将认识水的其他变化。

(板书课题:4.水的三态变化)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冰与水之间的变化

教师:在寒冷的冬季,气温降到0℃以下,河水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到0℃以下时,河水会结冰。

教师:到了温暖的春天,河里的冰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天气温暖时,河里的冰会融化。

教师:把水结成冰和冰化成水的变化及其条件,用箭头和文字表示出来,填在书上的方框中。板书:水冰

2.指导学生认识冰可以变成水蒸气

教师:在寒冷的冬天,晾在院子里的湿衣服会怎样?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

学生:湿衣服会结冰。

教师:过了一段时间,冰并没有化成水,衣服却也干了。这说明什么?

学生:这说明了冰可以直接变成水蒸气,使衣服干了。

教师:这种变化是在冰吸收周围热的条件下(晒太阳)发生的。请同学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把这种变化填写在书上的方框里。

板书:冰水蒸气

3.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冰(出示霜的挂图或投影片。)

教师:冬天,有时在门窗的玻璃上会看到冰花,在草木、砖瓦上会看到一层白色的冰晶,人们把它叫做霜。

你已经知道门窗玻璃上的水和草木上的露是怎样形成的,根据这些知识,你能推想出门窗玻璃上的冰花和草木上的霜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先不做评论。

教师:以上推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用实验来证明。谁能设计一个霜的模拟实验?想一想,露的模拟实验是怎样做的?

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霜和露的模拟实验方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搪瓷杯的温度需要更低。为此,在杯中的冰内不能再加水,而要加一些盐.当加入30%的食盐时,温度可降到-2℃左右。选用深色杯做实验,可以使外壁上的霜看得更清楚。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让学生摸一摸杯壁上的小冰晶——霜,想一想霜是由什么变的?与露相比有什么不一样?(露是0℃以上形成的小水滴、冰晶。)

教师:现在,我们用箭头和简单文字表示出这种变化,填写在课文的方框中。

板书:水蒸气冰晶

4.综合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教师:水有几种形态?它们是怎样互相变化的?变化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过的知识,你能用一个完整的图把水的三种形态的变化关系表示出来吗?

学生提出各种图示在黑板上画出来,大家评论,肯定各种画法的优点。让学生选出一种最简便、最全面的图示来。学生通过作图与讨论,加深对水的`三种形态变化及其条件的理解,懂得作图法也是描述和概括自然现象的一种方法。

水的三态变化

标签:幼儿园小班教案,幼儿园中班教案,水的三态变化,

板书:水的三态变化图(略)

练习:找2—3名学生指图说一说水的三态变化。

(三)巩固总结

1.霜是怎样形成的?

2.演示实验:(从盐水中制取蒸馏水。实验前,先让一位学生尝一下;制出蒸馏水后再请学生尝尝,以解决上节课布置的作业——海水淡化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1.电冰箱里的霜是怎样形成的?要使电冰箱少结霜,在使用时应注意什么?

2.用一只塑料滴眼瓶盛满水,记下小瓶横截面的周长;将小瓶放进冰箱冷冻室,结冰后,再量量它的横截面的周长,看看有什么变化?(周长增加)。这说明什么?

水的三态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

初三化学教案ppt篇5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⑵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

⑶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⑷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⑴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实物性质的讨论入手,让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并学会区分金属和非金属。

⑵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金属制品材料选择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形成以下认识: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⑶通过实验比较黄铜片和紫铜片、焊锡和锡及铅的多种性质,认识加入其他金属可以改良金属特性,以及合金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⑵在了解金属性质的基础上,了解材料选择要考虑的问题:如价格、资源、是否美观、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

初三化学教案ppt篇6

教学目标:

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实验的探究。

教学过程:

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

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

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则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构的发现,克隆多利绵羊,高能燃料可以推进火箭,半导体硅晶片可用以造计算机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导纤维,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纳米材料等。交流化学科学的发展,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练习与实践:P9123

初三化学教案ppt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分子、原子观点分析化学反应实质;

2.了解原子和分子的相似点、相异点和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概念及基本性质;

4.解原子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5.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以及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组成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作风及探索精神,对学生进行物质不断运动和无限可分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质,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还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知识,为这一节的学习做了铺垫,能顺利的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分子还可再分。

教材是以x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事实,导出x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原子和汞原子构成的,并绘出了形象的示意图。将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建立起了联系。通过示意图的展示,能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原子的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原子的真实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原子的大小和状态,并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原子照片,确凿证明原子也可以构成物质的事实。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变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围绕这个问题讨论了原子的组成。

教法建议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些理论性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之相关的感性认识基础,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讲解原子概念时,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懂,建议教学过程中首先演示x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使学生从宏观上得到结论:加热x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汞蒸汽有剧毒,实验可在下图中进行)在此基础上,再采用电脑(或磁性黑板)模拟分子、原子图象展示x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学生的分析、讨论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微观展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分"与原子的"合"得出原子的概念,并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如:对质量守衡定律的学习及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对有关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学习(置换反应、分解反应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构成物质。学生已经了解了分子的性质,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质那呢?通过展示x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阅读课本、想象由学生总结分子的性质。

至此,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及性质都有了了解,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过分解反应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将分子和原子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指处。重点应放在两者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上。对比时可以采取复习、总结、讨论的方法。

最后,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应让学生阅读"原子和分子发现"的选学内容,并组织相关的讨论:为什么自从用原子-分子论来研究化学以后,化学才有了教快发展?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关于原子结构部分,就目前的实验手段及教学条件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学生缺乏作为分析原子内部结构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的小资料,用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所采用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原子的构成情况。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原子概念的形成及原子和分子的本质区别

教学难点:原子概念的形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旧知识投影: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两个变化

1)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问题引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有新分子产生,那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如何改变的?又如何由原来的分子转变成新分子呢?

3.演示实验:x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

提出观察要求:

1)先给木炭加热,观察木炭有什么变化

2)再同时给x化汞加热观察:

a.试管壁上有什么变化

b.木炭是否燃烧

说明:锥形瓶中的药品是硫粉,硫粉是用来处理实验中的有毒物质

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先给木炭加热,木炭不能燃烧;同时给x化汞加热试管壁上有银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烧。)

4.讲述:试管壁上的银白色小液滴是金属汞,在常温下汞是金属中唯一的一种液体物质

5.思考:木炭为什么能燃烧?指导学生写出x化汞受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一名学生板演)判断反应类型

6.设疑:从宏观上我们已经得到结论,加热x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那么这个反应在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呢?(引发学生想弄清x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气微观过程的欲望)

7.多媒体展示:x化汞受热分解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一)

对照画面讲解x化汞及x化汞分子的构成(x化汞是由x化汞分子构成的,一个x化汞分子是由一个氧粒子和一个汞粒子构成的)

8.学生讨论:x化汞受热从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画面(二)(三)

9.汇报与交流: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小组的分析、讲解、补充和纠正得出:x化汞受热后结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开,成为单个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单个的粒子不能稳定存在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粒子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属汞

10.问题思考:在x化汞受热分解反应中,x化汞分子分解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为更小的粒子了吗?(没有)

科学上把这种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原子

思考:通过刚才对x化汞受热反应微观过程的分析,你能说说什么是原子吗?回答后总结并板书

板书第二章第一节原子

一、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导学生画出概念中的重点词语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确信原子的真实存在,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原子照片。

11.问题讨论:前面我们学习了分子的概念,现在又学习了原子的概念,请大家结合图,讨论x化汞受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实质是什么?结合以下画面讨论

裂变重新组合

化学反应实质:分子---→原子-------→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五)

12.汇报与交流:通过交流得出x化汞受热反应的变化实质:x化汞受热时x化汞分子先裂变成单个氧原子、汞原子,然后氧原子、汞原子再重新组合,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原子直接构成金属汞

13.设问:根据以上的分析、讨论请同学们说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14:评价讲述: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配合画面(五)讲述,同时板书化学反应实质)

以上多媒体展示的画面应分步出现

15.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质,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质呢?

指导阅读31页总结出原子的基本性质

16:问题讨论:原子和分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对照以下表中内容讨论它们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质区别,相互间有什么关系。

初三化学教案ppt篇8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

初步认识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大意义。

通过收集资料、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意识和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激发更多的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

重点和难点

蛋白质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实验准备

一组精美图片(或制作成多媒体)、研钵、滴管、小烧杯、量筒、医用维生素C、蒸馏水、漏斗、滤纸、玻璃棒、石蕊、碘酒、米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情景创设

同学们都吃过饭了吗?我们每天为什么要吃饭啊?为什么光吃饭还不行,还要吃菜呢?

(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得出我们人类维持生命和健康所需的六大营养物质)

群体互动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在生物学和化学中已经知道了不少。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常见的盐,本单元所涉及的无机盐将在下一个课题中进行研究。本课题我们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四类有机物的营养物质。

请分组阅读教材p88~94,讨论并完成p89、p93两处的课堂练习。

交流汇报

各小组汇报小组的讨论成果。

巩固提高

①特殊的蛋白质──酶;维生素的音译名:Vitamin-维他命;

②演示:碘与淀粉的反应:单质碘+淀粉显蓝色。

组间抢答

给我们平时常吃的食物找“家”:米饭、羊肉、苹果、白菜、牛肉、花生、糖果、猪肉、黄瓜、鲜奶、鱼肉、玉米、鸡蛋、柑橘、萝卜、蒜苗、雪梨。

主要含蛋白质的有;主要含糖类的有;

主要含油脂的有;主要含维生素的有。

探究辨析

①抛砖引玉:警方常用“指纹显示”来破案。方法一:取一个蒸发皿,加入少量的碘酒后,微微加热,将留有手指印的证物(纸张或器皿)放在蒸发皿上方,过一会儿可显示出清晰的指纹(其原因是手指上的油脂在器皿或纸张上,而碘可溶于油脂中,从而显示出指纹来);方法二:将硝酸银溶液小心地涂抹在案情证物上,再用光照,则在物证上会显示出黑色的指纹来。(其原因是手指上的汗迹中含有无机盐NaCl等,与AgNO3反应生成了AgCl,经光照,AgCl分解产生黑色银的微粒,而显示出黑色指纹)。

②学生实验探究维生素C的性质:取3片医用维生素C(也可用学生自备的水果、果汁),碾碎后溶于10mL水中并过滤,取少量滤液向其中滴入几滴紫色的石蕊试液,观察,可见。说明维生素C的水溶液呈性,医学上常把维生素C称之为(可查阅资料或访问医护人员)。维生素C在酸性环境中比较稳定,在高温条件下易被破坏。请想一想,如何食用新鲜黄瓜,才能充分利用黄瓜中丰富的维生素C。

交流展示

(“我”在维持人类生命和健康中的作用)

课前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收集四类有机营养物的生理功用(每小组负责一类),并用第一人称“我”写成汇报交流材料。

警钟长鸣

(多媒体展示)

①吸烟与疾病。图片:肺癌患者的肺与正常人的肺的比较。

②资料:甲醛浸泡的鸡爪和水产品。

③资料:硫黄熏制的白木耳。

④市场上销售的毒大米和毒笋。

⑤关注生活中所见到的“黄曲霉菌”。

⑥关注居室装修中的“隐形杀手”──甲醛、苯。

感悟交流

看了之后你们有何感受?

学后反思

①我们应怎样关注健康、关爱生命?

②我们应怎样合理安排膳食?调查我们学校的食谱是否符合健康要求,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③我们为什么不能偏食、挑食?我们为什么要多吃蔬菜?

课后调研

你认为“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民间说法有科学道理吗?建议你做一做下面的调查研究:参考课本p94页习题3中提供的数据,记录自己(或他人)每天行走多少路,大约消耗多少油脂?根据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之比,制定一个科学的走路锻炼计划,并坚持实施,做好记录,分析结果,在适当的时候完成调查研究报告。

点评:本节课从“民以食为天”的吃开始,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从而使本课题顺理成章地导出。

在学生互动活动中又设置了一栏:“其他,你感兴趣的内容”,更是体现了“以人为本”张扬学生个性的理念。值得一提的是滕老师的“课后调研”给学生提供了七年级数学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可谓用心良苦。

背景资料

①20__年11月10日楚天都市报

掺有矿物油的大米对人体有致畸、致癌作用。一次性进食了较大量的含矿物油的食物,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腹泻、偶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鉴别掺油大米的简便方法是:用少量热水浸泡大米,手捻有油腻感,严重者水面有浮油。

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p116

现代营养学家用身体质量指数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这个指数等于人体质量(千克)与人体身高(米)平方的商。一个健康人的身体质量指数在20~25之间;身体指数低于18,属于不健康的瘦;身体质量指数高于30,属于不健康的胖。

初三化学教案ppt篇9

说教材

《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取物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氧气制法的探究

2、难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

说教学策略

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说教具准备

分组提供:试管5支、酒精灯、铁架台、5%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小木条、火柴。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空气中约有1/5体积的氧气,但在许多情况下需要较纯净的O2,如何获得的呢?

(二)新课

1、【投影出示图片】

1:人和动物的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

【投影出示图片】

2:工业上用的氧气钢瓶。

师引入:自然界获取氧气主要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实验室中怎样获得少量的O2?

学生猜想,畅所欲言;学生观看、思考。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提问)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氧气的呢?

(引导)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探究这一问题。

参照教材P37图2—14,说出仪器名称和用途,观察药品颜色思考回答。

3、组内交流,明确学习导向。与已学知识相衔接,为探究新知识作准备。

【实验2—5】

①过氧化氢溶液

②单独加热二氧化锰

③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学生按表格内容做好实验并观察、记录、分析。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

4、展示提高。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结果。

(设问)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为什么总要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评价)对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赞许和鼓励,并得出初步结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的速度。

学生相互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设问)二氧化锰是一种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的性质是否改变了呢?用过的MnO2能否再次使用?

让我们一起完成【实验2—6】。先预测,后实验并认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归纳)从实验结果分析得出:催化剂的概念以及在反应中表示方法。

(课件展示)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例举生活中使化学反应减慢的催化剂。表述实验现象,找出催化剂概念的关键词加以领悟。观看,思考,分析归纳出科学的结论。引导学生探究,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

5、展示提高。

(设问)实验室还有其它方法制取氧气吗?此处增加【实验2—7】的实验如: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思考讨论使学生体验到实验室可通过多种方法来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观察并思考:

(1)上述实验中,使用了哪些仪器?

(2)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O2?

(3)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O2能用此装置吗?

学生分析、比较、交流:

A:固热型制取气体

B:固液常温型制取气体

C:难或不易溶于水

D:密度比空气大

E:密度比空气小。

(设问)制氧气的原理是我们前面学过的化合反应吗?

(课件展示)化合反应实例。师生共同归纳规律,分析发现新问题,指导学生寻找规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化合反应特点引出分解反应的学习,由实践体验上升到理论思考。

6、分析得出分解反应的概念。

(课件展示)反应物种类,生成物种类,反应特点,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梳理、整合、自我小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体验,并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

初三化学教案ppt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通过讨论,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

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

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引导学生复习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掌握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的方法,逐一筛选出适合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选择,学会判断,从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验学生的主动学习。

方法二:从实验室制气的要求入手,讲清楚原则,让学生自己总结,思考到底实验室中用什么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碳。

方法三:单刀直入先讲实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思考,实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实验室制气的原则。

知识讲解指导

注意讲解时的条理性,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检验方法;让部分学生清楚选择该方法的原因和实验室制气方法选择的依据。

注意理论与实验的结合,避免过于枯燥或过于浅显,缺乏理论高度。

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必要时也可讲解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节知识的学习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便可解决。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习的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建议

为了完成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设计2课时完成此节教学;

本节是典型的探究学习模式。其中有两个探究:制备药品的探究(快、易)、制取装置的探究(重点、慢)。

讲授过程指导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结合实验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进行边讲边实验。

注意运用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适当与氧气、氮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对比;结合装置讲解制二氧化碳装置与制氢装置的区别与联系(均是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气);结合二氧化碳气的性质,讲解二氧化碳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课程结束指导

复习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原理、装置及验满方法。

布置学生进行家庭实验,用醋酸和鸡蛋壳或水垢制二氧化碳。

布置作业,注意计算和装置图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引言】

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气体,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目前为止,你知道多少种能够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逐一记录)

1.碱式碳酸铜热分解

2.蜡烛燃烧

3.木炭燃烧

4.石墨等碳单质在氧气中燃烧

5.木炭还原氧化铜

6.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

7.碳酸受热分解

8.人或动物的呼吸

9.高温煅烧石灰石……

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实验室制法的条件是:

1.制取应简便迅速;

2.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符合演示实验的需要;

3.操作简单、安全,易于实现。

学生评价每一种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小结】以上方法都不能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讲解】经过不断研究改进,实验室中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备二氧化碳。

【板书】一反应原理

1.试剂石灰石或大理石盐酸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终产物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提问】可不可以用稀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在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有大小一样的石灰石各一块,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让学生观察到开始都有二氧化碳生成,随后加入硫酸的试管,反应速率越来越慢,最后停止。)

【结论】不能用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讲解】为了收集到二氧化碳需要什么样的装置来制备二氧化碳呢?反应条件反应物的状态等对实验装置有较大的影响。碳酸钙是块状固体,盐酸是液体,且反应进行时不需要加热,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反应装置呢?(必要时教师可以讲解制氧气、氢气的装置特点)

【板书】二、反应装置: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讲解】因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药品状态,反应条件类似,故可以采用相似的装置来制取。用投影显示制氢气和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图

【讨论】

1.长颈漏斗是否可用普通漏斗代替?

2.锥形瓶可否用其他仪器来代替?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4.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教师实验演示、讲解)

【演示】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结果没有在集气瓶中收集到二氧化碳。

【讲解】

1.因为普通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会从漏斗处逸出。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在液面下被液体封住,气体不会从长颈漏斗处逸出。

2.锥形瓶可以用广口瓶、大试管等玻璃仪器代替。

3.气体收集方法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因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常采用集气瓶口向上排气法收集。

4.可以根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可以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火焰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板书】三收集方法:向上排气法

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已经收集满。

【板书】四、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

【提问】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

【讲解】上一节学过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用来灭火,如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还有其它一些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录像】各种二氧化碳型灭火器介绍

【演示】灭火器原理实验。

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有:

(1)泡沫灭火器

(2)干粉灭火器

(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小结】通过已学习过的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归纳出气体实验室制取的设计思路及方法,必须明确制取气体的顺序是: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药品及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反应装置。

3.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尤其是密度及其在水中的溶解性),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及验满方法。

初三化学教案ppt篇11

一、目标解读: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化学变化

2、能熟练书写化学方程式,知道化学方程式所表述的含义

3、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

二、要点回顾: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以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生成的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元素化合价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

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步骤(一写二配三注)(注意:a、配平b、条件c、箭头)

3、含义以2H2+O2点燃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

(或原子)个数比个水分子

(注: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

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

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

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

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设、方、关、比、算、答

三、典例分析:

例1、配平化学方程式有多种方法:如最小公倍数法、观察法、奇偶法、氧的得失法等。请用这些方法配平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Al+HCl===AlCl3+H2

(2)FeS2+O2Fe2O3+SO2

(3)Fe2O3+COFe+CO2

(4)P+O2P2O5

例2、氨气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反应:4NH3+5O24X+6H2O,则X的化学式是()

AN2BNOCNO2DN2O5

例3、一定量的某化合物充分燃烧,需要9.6g氧气,同时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则该化合物中()

A只含碳元素B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C只含碳、氧两种元素D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四、达标练习:

1、煤油中含有噻吩,噻吩(用X表示)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X+6O24CO2+SO2+2H2O,则噻吩X的化学式为()

ACH4SBC2H6SCC4H4SDC6H6S

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M、N、Q、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物质MNQP

反应前质量(g)181232

反应后质量(g)X26212

A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B反应后物质M的质量为13g

C反应中N、P的质量比为5:4D物质Q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3、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并按要求填写所属反应类型: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反应

(2)“曾青(CuSO4)得铁化为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反应

(3)高炉炼铁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发射神舟飞船所用的长征捆绑式火箭,是用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N2O4)作为液体燃料。偏二甲肼在四氧化二氮中充分燃烧,生成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和两种氧化物关放出热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提高:

4、根据反应:aXY+bY2===cZ,若Z的化学式为XY2,则a、b、c的比值为()

A1:1:2B1:1:1C2:1:2D2:1:1

5、有化学反应A+B===C+2D,已知49gA恰好与29gB完全反应,生成了60gC,则同时生成D_____g。现已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A为98,B为58,C为120,则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

6、某化合物在纯氧中燃烧生成CO2和SO2,在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填名称)_____和_____两种元素。若该化合物在一个分子中含有三个原子,每38g该化合物完全燃烧可生成22g二氧化碳和64g二氧化硫,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名称是___________。

7、在某温度下,20gCuSO4饱和溶液跟20g10%的NaOH溶液刚好完全反应。

(1)求硫酸铜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2)求该温度下硫酸铜的溶解度

(3)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初三化学教案ppt篇12

空气占据空间吗整个思路我是这样设计:理解两个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而恰恰这也是最重要的,要让学生明白空气与其它物质一样是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也是一种物质。

要实现这一目标这节课主要安排: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达到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针对这节课的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空气占据空间吗?二、杯中的纸会湿吗?三、空气占据空间有变化吗?三个环节都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验证,动口解释。

一、空气占据空间吗?

用同学们都熟悉的`童话故事“乌鸦喝水”引入,通过操作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让学生利用桌上的材料进行充分的实验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

同时还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使学生初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老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接下来让学生小组实验,交流实验情况重点让学生解释: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进一步明确空气占据空间。

学生有了这两个充分实验对空气也象水、石头一样是占据空间的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第三个问题:空气占据空间有变化吗?

我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注射器对比实验法,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得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充分的材料能让学生有机会去想、去做;充足的时间能让学生有机会去议、去说。在给学生机会的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脑、灵活了他们的手,锻炼了他们的口,这样的实验学生越“玩”越爱“玩”,在玩中求乐,乐中求知,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无限科学知识的向往。

初三化学教案ppt篇13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难点:能否用红磷以外的物质来测定空气的组成。

课型:探究型,多媒体

课时:二课时

实验准备: 集气瓶、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烧杯、导管、弹簧夹、酒精灯、红磷、水、火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出示一幅蓝天、白云、草地、人、动物图片

提问1:这幅图片上除了蓝天、白云、草地、人、动植物外还有什么?——空气

提问2: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空气。

讨论:请说出空气与我们的关系。

2、新课探究:

空气的组成

阅读:课本

思考:二百多年前,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那他是如何研究的呢?拉瓦锡的结论是什么?

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

[实验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反应停止后,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瓶内体积的1/5

结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推论:空气中剩余的约4/5体积的氮气不燃烧,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

探究:

1、在实验中发现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小于1/5,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3、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探究参考:

1、少于1/5的可能:红磷的量不足,温度没冷到室温就观察,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当燃烧到一定程度时,瓶内氧气含量低,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2、如果红磷的量不足反应结束后瓶内有残余氧气;氧气含量低时,红磷熄灭,氧气剩余。

3、装置不能漏气。

结论;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

空气的组成:氮气(N2)78%、氧气(O2)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杂质0.03%

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可以用专门的符号来表示。

小结:略

第二课时:

空气的作用;

讨论:空气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阅读:课本第24页

1、氧气:

讨论:为什么叫做“养气”?氧气通常有哪些用途呢?

阅读:课本第24页

2、氮气

讨论:氮气有哪些用途?

1).制硝酸、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

3).液氮冷冻麻醉。

4).超导性

5).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腐。

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2).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不会;能

3).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性质,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能

小结:

物理性质:一般指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和密度,以及是否溶于水等。这些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就能表现出来。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的性质

练习:请列出氮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稀有气体

定义:由于有空气中含量比较少

成员: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

性质:无色、无味。由于其化学性质在通常情况下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叫惰性气体。

用途:保护气、不同颜色的电光源。(放映影像资料)

四、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出示蓝天白云与空气污染对比图片。

讨论:

1.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情况?

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为了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粉尘

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SO2

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

二氧化氮NO2

空气污染的途径:汽车尾气的排放,工厂的废气、矿石燃料的燃烧等。

如何防治:阅读课文第26页放映影像资料

总结:略

作业: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课后反思:

初三化学教案ppt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3、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

起点分析:在上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作为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1、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交流

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见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

[活动天地]

探究课题: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

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

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2、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提出问题:1、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

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

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做出假设:水通电后有新物质生成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

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

分析归纳:1、电解水是变化。

2、水通电分解生成的两种物质是和,二者的体积比为。

交流与反思: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的和改变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反应物分子的重新组合成新的。

知识应用:

1、下图表示宇宙飞船发动机内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C.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D.氢原子和氧原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3、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水受热蒸发和电解水这两个变化。

[板书]一、电解水

1、水通电氢气+氧气

H2OH2O2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化学反应。

[分析]讨论分析图片获得的信息

2、化学变化的实质:破坏旧分子,形成新分子的变化。

[说明]水、氢气、氧气由分子构成,也有的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

3、原子: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

[练习]做P38[在线测试]

[小结]

教学反思:学生初步建立了微观想象

第二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氢气和氧气反应结果是不是还能生成水呢?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

[实验探究]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用手轻轻触摸烧杯。

[友情提示]本实验导管点火的一端不要用普通玻璃管,最好用铁管、铝管或瓷管、石英管,这样才能看到氢气燃烧时的淡兰色火焰。

[板书]氢气+氧气→水

H2O2H2O

[讨论]该反应是否是分解反应?

[板书]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

[描述]氢气作为新型燃料的优点,教会学生辨证地看问题。

[交流共享]从分子变化的角度分析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水的反应。

化学反应的本质:分子分割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板书]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在线测试]

1、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是由()

A、氢气和氧气组成B、氢原子与氧原子构成

C、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D、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有关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B、水在通常状况下很稳定,4℃时密度最大

C、蒸馏水是最纯的水

D、0℃时会形成冰、水的混合物

3、电解水的实验时,看到的现象是()

A、两极出都有气体生成,正极出气多

B、正极出氧气,负极出氢气

C、可以看到体积比VH2:VO2=2:1

D、两极出都有气体生成,正极的玻璃管内汇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然

4、化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把糖和水混合后形成糖水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C、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

D、3体积水和7体积酒精混合成70%的消毒酒精

5、在化学反应中,构成反应物分子的重新组合成新的。

[小结]P73[长话短说]

[反馈练习]P74[挑战自我]

[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实验很成功,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初三化学教案ppt篇15

知识技能

1.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意义。会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间的质量比、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2.能看懂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过程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基本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

通过活动探究,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

会利用化学式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

物质质量与元素质量的互求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1.四氧化三铁的化学式为Fe3O4,据此你能知道关于Fe3O4的哪些信息?铁元素的化合价是多少?

2.下列粒子各表示什么意义?

(1)2H(2)H2O(3)2CO2

3.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

[过渡]

原子的质量很小,故我们采用相对原子质量表示,那么由原子构成的分子,质量仍然很小,又如何表示呢?

引出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指导学生阅教材84-85页知道什么是相对分子质量?如何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模仿练习]

投影:计算下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总和,请A、B、C三同学演板。

⑴氢氧化钙[Ca(OH)2]⑵CuSO45H2O⑶5P2O5【总结】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要点: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即相对分子质量。

[设问]从化学式MnO2中你可获得哪些信息?

[设问]MnO2中锰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思考,并回答问题。

倾听,思考。

阅读教材

[自学交流]1、说出什么是相对分子质量。2、怎样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完成练习。

讨论交流: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要点。

[讨论得出]1、组成的元素2、原子间的个数比;3、原子的总个数;

学生活动

通过习题回顾学过的重要知识,加深理解。

通过旧知引出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让学生自主参与,获得亲身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发现获得结论。

设计意图

[指导自学]教科书P85例2:元素间质量比的表示方法。

[模仿练习]投影:计算下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请D、E、F三同学演板。

1、水(H2O)2、二氧化碳(CO2)

3、硝酸铵(NH4NO3)

[设问]知道元素间的质量比的表示方法,我们还能知道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吗?

[指导自学]教科书P85例3:并强调什么叫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如何表示出来?注意解题格式。

[模仿练习]投影:已知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其化学式为Fe2O3,试计算:⑴氧化铁的相对分子质量;⑵氧化铁中铁、氧两元素的质量比;⑶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⑷如有1000t氧化铁,则可生产多少吨铁?请G、H两位同学演板。

[分析纠正]:引导同学们一起分析G、H两位的解答并强调解题方法。

[指导观察]:展示几种药品的标签,请I、J、K等同学描述组成药品成分和纯度,纠正上述三同学描述中的错误信息。

[投影展示]:展示部分药品的标签,教给学生如何查看它们的成分、含量或纯度。

[拓展应用]:投影:

配料表:食用盐、碘酸钾食用方法:待食物烹调好后再放入碘盐储存方法:密封贮藏防潮湿产品标准号:GB5461

碘元素(符号为I)具有预防和治疗甲状腺肿大的作用,人体缺碘时易患粗脖子病。为了消除碘缺乏病,我国政府规定居民的食用盐必须是加碘食盐,简称碘盐。所谓碘盐就是在食盐中加入一定量的碘酸钾。所以食盐中常含有一种补充碘元素的盐。如图4-5所示为湖北省盐业公司专营的云鹤牌精制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文字,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已知碘在碘酸钾中的化合价为+5,由此可猜想碘酸钾的化学式为

相对分子质量为,碘酸钾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自主学习

巩固练习

自主学习,明白什么是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如何去求。

按照解题格式完成练习

结合自身答题情况,整理规范的答题方法。

观察标签,回答问题。最终学会认识标签,并理解标签上各个量的含义。

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题目。

学生活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模仿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创设新题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运用能力。

及时点拨、纠正学生的思维偏差。

收集一些资料,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

培养读题、审题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设计意图

⑵假设某1000g碘盐中含20mg碘。

①这里标明的碘的含量是指()

A、碘单质B、碘元素C、碘原子D、碘分子

②g碘酸钾中含有20mg碘。

③已知成人每天约需0.15g碘,假设这些碘主要是从碘盐中摄取的,则成人每天需要食用碘盐g。

[整理归纳]: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哪些?

【布置作业】

1、教科书P87页7、8、9、10

2、各实验小组从P87页11题中任选一种产品标签或说明书按题目中的要求完成任务,下次课进行交流。

完成练习。

自己完成归纳总结。

课下完成练习和实践活动。

改编习题,抓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质,引导学生学习,使研究性学习不断提高。

归纳有助于知识系统化。

通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采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旨在培养学生关注和关心产品说明书的意识。

板书设计

课题4相对分子质量的相关计算

利用化学式可进行以下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个数之和

2、计算组成物质元素的质量比:

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个数之比

3、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个数/相对分子质量

初三化学教案ppt篇16

一.化学实验基本仪器

1.可用于加热的仪器

(1)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注意:①盛放溶液不超过容器体积的1/2,加热时不超过1/3;②加热时,试管应受热均匀,试管倾斜45°角,管口不对人,也不对自己。

(2)必须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

注意:①溶解时,所加液体不超过容积的1/3,并用玻璃棒轻轻搅拌;②加热前外壁要擦干,要垫石棉网。

(3)提供热源的仪器:酒精灯。

注意:①酒精不超过容器2/3;②使用外焰加热;③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④使用完毕不可吹灭,而应用灯帽盖灭。

2.用作容器的仪器

(1)集气瓶:用于收集或贮存气体,进行气体同其他物质间的反应。

注意:①不能被加热;②固体和气体反应剧烈放热时,瓶底应放少量水或沙(如Fe和O2);③收集气体时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2)细口瓶和广口瓶。细口瓶通常盛装溶液,并用磨口瓶塞,以利密封保存试剂。

广口瓶通常盛装固体颗粒,以利于镊子夹取固体。

3.可用于测量的仪器

(1)量筒: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注意:①不可用作反应器;②不可用来加热;③量液时,应倾斜倾注液体,观看读数时,视线应与凹面平齐。

(2)托盘天平: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

注意:①所称物质质量必须在称量范围内;②最小刻度可准确至0.1克;③左物右码,先大后小(左边托盘放待测物体,右边放砝码,称量时先放大砝码,再依次换放小砝码,最后移动游码);④不得腐蚀托盘,称量时将被称量物放在纸或玻璃器皿上。

4.夹持工具及其他仪器

(1)试管夹:用来夹持试管给其加热。

注意:①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②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2)铁架台(铁夹,铁圈)。

(3)玻璃棒:作为搅拌器和引流用。

注意:①搅拌时应避免碰撞容器壁;②引流时应注意使玻璃棒顶端靠近接受容器的内壁,液体倾出容器的倾出口时要紧靠玻璃棒中部;③使用后须及时擦洗干净,不能随便放在桌上,应放在干净容器内或插在试管里。

(4)胶头滴管:用来吸取、滴加少量药品。

注意:①使用前先捏紧胶头,再放液体中吸取液体;②滴加药液时,滴管悬空,不得插入或接触容器口及内壁;③用后立即洗净(滴瓶上的滴管不需要洗);④专管专用。

训练A:

1.下列仪器不能用火焰直接加热的是①试管②坩埚③蒸发皿④烧杯⑤锥形瓶⑥燃烧匙

A.①②③B.①⑤⑥C.④⑤D.②⑥

2.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用量筒量取2mL盐酸液体加入锌粒制氢气B.蒸发皿直接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C.将pH试纸投入溶液中测量其酸碱性D.玻璃棒用完后直接放在桌面上

初三化学教案ppt篇17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让学生知道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并且可与水、石灰水反应等化学性质。

3、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对我们生活与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思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实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概括总结能力。

2、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理解并掌握研究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探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学科在世界的神奇奥妙,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热情和自豪感。

2、通过课件的演示和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的是二氧化碳的性质。它是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基础上,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同时根据总结出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去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以及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第一单元里学习了空气,对二氧化碳虽有了解,但二氧化碳具体有哪些性质、以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并不清楚。二氧化碳是我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质,看不见又摸不着的。学生对二氧化碳肯定感兴趣。所以我们要抓住学生渴求对二氧化碳要进行全面了解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幻灯片,教师并加以引导,通过探究使学生获得知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决的措施:利用课件和实验探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来解决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解决措施: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师生的互动讨论来解决。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活动活动1

【导入】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我们知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仅占空气体积分数的0.03%,但是二氧化碳对人类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同学们你了解二氧化碳吗?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活动2【讲授】一、通过实验交流、讨论,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播放幻灯片2,让学生知道本节的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通过探究初步知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其用途

4、了解二氧化碳对我们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播放幻灯3、4、5、7,通过分组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看幻灯片,按照教师的提示展开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了解二氧化碳的各种性质。

2、播放幻灯6、8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

3、播放幻灯9、10、结合幻灯片中的提示和知识点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导点拨,让学生交流总结,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猜想

二、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一)、播放幻灯11、阅读教材p119---121页讨论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2、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二)、播放幻灯12、13让学生根据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应用

二氧化碳的用途

1、用于灭火(讨论:为什么?)

2、人工降雨和制冷剂

3、气体肥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4、化工原料

三、观看幻灯片3-12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翻开书,与书中的知识相对照幻灯片找出知识遗漏

教师给学生播放幻灯片3-12,同时把每一个幻灯片中的知识点加以强调,对于学生不理解而提出的探究性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讨论、总结。

四、让学生谈本节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重温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通过测试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交流相互补充。

活动3【活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与水反应

4、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

活动4【练习】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2、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活动5【测试】课堂测试

检测1:播放幻灯片14,通过实验图回答下列问题:

烧杯C中放有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和的性质。

检测2

1、地球大气中CO2的含量不断增加的后果主要是()

A、破坏臭氧层B、使温室效应加剧

C、产生酸雨D、毒害农作物

2、检验久未开启的菜窖内CO2浓度是否太大的正确方法是()

A、带入一个盛满澄清石灰水的试管

B、带入一杯水

C、带入一个接通电源的手电筒

D、带入一个点燃的油灯或木柴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具有下述性质:

(1)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2)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第一学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我们知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仅占空气体积分数的0.03%,但是二氧化碳对人类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同学们你了解二氧化碳吗?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活动2【讲授】一、通过实验交流、讨论,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播放幻灯片2,让学生知道本节的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通过探究初步知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其用途

4、了解二氧化碳对我们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播放幻灯3、4、5、7,通过分组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看幻灯片,按照教师的提示展开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了解二氧化碳的各种性质。

2、播放幻灯6、8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

3、播放幻灯9、10、结合幻灯片中的提示和知识点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导点拨,让学生交流总结,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猜想

二、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一)、播放幻灯11、阅读教材p119---121页讨论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2、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二)、播放幻灯12、13让学生根据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应用

二氧化碳的用途

1、用于灭火(讨论:为什么?)

2、人工降雨和制冷剂

3、气体肥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4、化工原料

三、观看幻灯片3-12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翻开书,与书中的知识相对照幻灯片找出知识遗漏

教师给学生播放幻灯片3-12,同时把每一个幻灯片中的知识点加以强调,对于学生不理解而提出的探究性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讨论、总结。

四、让学生谈本节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重温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通过测试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交流相互补充。

活动3【活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与水反应

4、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

活动4【练习】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2、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活动5【测试】课堂测试

检测1:播放幻灯片14,通过实验图回答下列问题:

烧杯C中放有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和的性质。

检测2

1、地球大气中CO2的含量不断增加的后果主要是()

A、破坏臭氧层B、使温室效应加剧

C、产生酸雨D、毒害农作物

2、检验久未开启的菜窖内CO2浓度是否太大的正确方法是()

A、带入一个盛满澄清石灰水的试管

B、带入一杯水

C、带入一个接通电源的手电筒

D、带入一个点燃的油灯或木柴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具有下述性质:

(1)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2)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初三化学教案ppt篇18

学教学案

课题名称: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4.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5.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重点、难点: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3.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在我们正式学习化学课前,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学生活动]交流生活中对化学的感知。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提出问题]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生学习]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学生活动]设想来到与世隔绝的荒岛,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二、观察化学变化

[阅读分析]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

[活动天地]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引导观察现象,认识仪器,准确地记录并记忆实验现象。部分环节由学生参与完成,活跃课堂气氛。

总结以下几点: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3.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4.认识化学的两面性,了解绿色化学观。

三、化学变化的奥秘

阅读想象水的构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明确以下几点: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2.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生成了与原来物质组成或结构不同的新物质。

5.通过原子种类、元素种类、物质种类的数量比较,体验物质构成的丰富多彩。

[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是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课后作业]

1.记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完成P6交流共享。

3.记忆有关实验现象。

[课后记]

学生兴趣很高,课堂活跃,教学效果好。

初三化学教案ppt篇1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教学难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f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1)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

(2)氢气还原氧化铜

引入新课:(情景设计)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可

表示为:

2KClO3==2KCl+3O2↑

24514996

若()g()g48g

同理:C+O2==CO2

123244

若()g()g22g

讲解:这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质量比是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利用正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讲授新课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1:加热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多少克的氧气?

提问:怎样计算?(在引入的基础上学生回答)

讲解:解题步骤:设、方、关、比、算、答

设:设未知量

方: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配平)

关:找关系(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计量数的关系,然后再写出已知量与未知量质量关系,并写在化学式下面。

比:列出正确的比例式

算:计算正确答案(保留小数点一位)

答:

说明:书写格式

[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y………………(1)设

2KClO3==2KCl+3O2↑…………(2)方

24514996

…………(3)关

5.8gyx

…………(4)比

x=2.3gy=3.5g…………(5)算

答: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氧气2.3克…………(6)答

练习:若将[例题1]改为:实验室要制取2.3克的氧气。需分解多少克的氯酸钾?解题时在书写格式上应如何改动?

阅读:课本第99页[例题1、2],强调书写规范化。

讲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1、根据物质的组成,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实际是求各化学式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边化学计算数的乘积比是属于纯净物之间的质量比,因此在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除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必须准确无误外,在计算时还必须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2、注意解题格式的书写要规范化。

3、注意单位和精确度要求。

小结:三个要领:

1、步骤要完整;

2、格式要规范

3、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

1、准确书写化学式

2、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例题2:实验室用5g锌粒与5ml稀硫酸反应,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标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L)

分析:解题思路,特别强调为什么将(5—3.7)g锌粒的质

量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不能将5ml稀硫酸代入计算的原因。

板演:请一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做在本子上。

小结:指出板演中的问题并给予更正。

练习:课本第100页第1、2、3题

讲解:足量的涵义:适量(恰好完全反应的合适量)

足量

过量(反应后有剩余的量

总结:略

作业:课后作业:6、7、8题

教后:

第二课时:根据化学方程式简单计算课堂练习

1、等质量的锌、镁、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

A、Zn>Fe>MgB、Mg>Fe>Zn

C、Fe>Zn>MgD、Zn=Fe=Mg

2、现需6g氢气填充气球,需消耗含锌量80%的锌粒多少克?

3、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0g,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后,得剩余的固体物质13.6g,问:

(1)剩余的固体物质是什么?各多少克?

(2)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克?

4、某学生称量12.25g氯酸钾并用少量高锰酸钾代替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制取氧气,待充分反应后12.25g氯酸钾全部分解制得氧气4.9g,则该生所用高锰酸钾多少克?

5、实验室用5g锌粒跟5ml稀硫酸反应等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1L)(精确到0.01)

初三化学教案ppt篇20

一、【是真是假】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人们经常用来赞美蜡烛“照亮别人,毁灭自已”高贵品质的诗句。这里所说的毁灭是指自然界的物质可以随意的消灭,这是真的吗?

2、废品收购站的经营之道是:先从零散的家庭当中以较低的价格收购钢铁之类的金属,然后又以较高的价格出售给厂家,从中赚取差价。但废铁收购站往往把收购来的废铁放在潮湿的环境中,待长满铁锈后再出售给厂家,这样可以提高钢铁的质量,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这是真的吗?

二、【合作探究】

请你根据幻灯片上的问题作出选择,

我的观点是。

请按照指导完成实验并将实验记录填入下表中:

实验名称反应前的质量实验现象反应后的质量我的结论

三、【快速抢答】

判断正误,并说出理由。

1、1g水完全汽化后质量仍是1g,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镁燃烧之后生成氧化镁,质量增加,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学法指导]①定律的适用范围是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

②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一定要认清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

③定律揭示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恒。

四、【前失后鉴】

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将金属汞放在一敞口容器里煅烧,冷却后进行称量,得出的结论是固体物质的质量增加了。该实验导致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擦肩而过。

(1)是什么原因导致波义耳未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2)说说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五、【探微求知】

(1)你能用图片展示出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吗,那就试试吧!(请以两个水分子为例)

(2)说说你在贴图过程中的发现吧?

六、【知识运用】

1、[再回首]请你重新思考学案第一环节:“是真是假”。

2、工业上用氮气(N2)与氢气(H2)两种物质反应来制氨气(NH3)。某生产车间氨气的日产量是340吨,消耗掉氢气的质量为60吨,则理论上消耗掉氮气的质量为

吨。

3、植物的光合作用可用下图表示为:水+二氧化碳→淀粉+氧气。由此可推断淀粉中一定含有元素。

七、【收获共享】

〖基础篇〗1、化学变化的过程是重新组合的过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不变;不变;不变,所以,参加反应的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

2、比较下列物质的质量大小,用“<”、“=”、“>”填空。

(1)木材燃烧,余下的灰烬的质量原木材的质量。

(2)铜丝在火焰上灼烧,灼烧后的“铜丝”质量原铜丝的质量。

〖拔高篇〗3、有人说他能使水变成油(含有大量的碳、氢元素),一本万利。现在,他要把这项发明权超低价卖给你,你会买吗?请你用化学知识揭开骗子的可恶面纱。

八、【走进生活】

减肥是当今社会上的一个时尚话题,但有许多人走进减肥误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专家指出:科学的做法是合理饮食、多运动。你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合理减肥的原理么?

27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