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教案反思怎么写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将师生活动和教学资源事先加以计划,以便实施教学的具体方案。这里给大家分享初三物理教案反思怎么写,方便大家写初三物理教案反思怎么写时参考。
初三物理教案反思怎么写篇1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用。
教学重点: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预习:
1、近视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矫正?
2、远视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矫正?
3、眼镜的度数如何计算?
放大镜可以使我们看到较小的物体,但是太小的物体像细胞,用放大镜却不能看到。为了能看到细小的物体,人们制成了显微镜。为了看清远处的物体,人们又制成了望远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显微镜和望远镜。
二、探究新知:
(一)显微镜
1、作用:用来观察细微物体或物体细微部分。
2、基本结构:由两组凸透镜组成,每组凸透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物镜,靠近眼睛的叫目镜。
3、原理:先用一个接近物体的凸透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再用另一个接近眼睛的凸透镜把这个实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体了。
离物体近的这个透镜叫物镜,其焦距较短;离眼睛近的这个透镜叫目镜,其焦距比物镜稍大。两镜间的距离可以调节。
4、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结合所学的生物学知识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①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放大倍数和目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长和宽的倍数
③物镜、目镜的焦距越短,放大率越高。
(二)望远镜
1、作用:利用望远镜能看清远处的(大)物体。
2.基本结构:开普勒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靠近物体的叫物镜,焦距较长;靠近眼睛的叫目镜,焦距较短。物镜的第二焦点与目镜的第一焦点重合。
3、原理: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4、视觉效果:
(1)由于“视角”增大,对物体的观察更加清晰。
(2)望远镜的直径比我们的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明亮。
5.其它望远镜:
(1)伽利略望远镜,用凸透镜作物镜,
用凹透镜作目镜。
(2)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作物镜。
当堂检测;
1、显微镜的镜筒由镜和镜组成。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放大的像,是因为物体经过了凸透镜次的放大作用。
2、使用显微镜时,被观察的物体经过________次放大,第一次放大与________原理相同,说明了被观察物体应放在物镜的________之间,成________像;第二次放大与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像。
3、使用望远镜时,物镜的作用与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像;目镜的作用和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像。
初三物理教案反思怎么写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变阻器的构造,在电路中的符号。
2.理解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3.通过探究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知道正确使用变阻器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变阻器的使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3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变阻器改变电阻的道理,产生动手操作使用变阻器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以及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
师:实物投影、电路示教版、灯泡、三节干电池、导线若干、铅笔芯(约10厘米长)、亮度可变台灯、电位器。
生:滑动变阻器、小灯泡3.8v、4.5v电源、开关、导线、实验报告单(共计12组,每4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实验引入
师:展示连接的灯泡电路。由一节电池改为两节电池串联供电,观察灯泡亮度变化,回答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电压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就会改变。
师:再出示调光台灯,演示调光台灯亮度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思考:引起灯泡亮度变化的原因?
二、展开新授
(一)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师:要解释台灯亮度的变化,我们看下面的实验:在电路中加入一段铅笔芯,在一端自由移动金属夹,使连入的铅笔芯长度改变,观察现象
生:讨论交流。改变铅笔芯的长度,使其电阻变化,从而改变了电路中的电流。
师:(总结)利用金属夹在铅笔芯上移动来改变电阻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变阻器。变阻器一般分为滑动变阻器和变阻箱两类,重点学习滑动变阻器。
师:展示滑动变阻器实物,点拨:实验室所用的变阻器也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件。板书原理。
(二)学习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
1.变阻器结构的学习
师:观察实验台上的变阻器,完成活动一:认识滑动变阻器(展示活动内容)
(1)滑动变阻器的构造。
(2)电阻丝什么位置的绝缘漆被刮去了?为什么要刮去?
(3)铭牌标注的两个数字表示什么物理意义?
生:观察并回答
(板书)结构:瓷筒、电阻线、金属棒、金属滑片、4个接线柱
电路元件符号:
2.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师:现在我们一起探究如何用变阻器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出示探究问题:
活动二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设计实验,思考下面的问题
1.要改变通过灯泡的电流大小,变阻器应与灯泡串联还是并联?完成电路图。
2.变阻器上有4个接线柱,连入电路时可能有几种接法?
3.这些接法是否都能起到改变电路中电流的作用?
生:思考讨论前两问,然后师生矫正。
师:在学生明确第二问答案后,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实验探究,提示滑片先放中间。
分析交流:实验发现,正确连入变阻器的方法是。移动变阻器的滑片,阻值不变的连接是。
初三物理教案反思怎么写篇3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能量,理解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知道影响动能、势能的有关因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通过探究知道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决定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逐步养成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探究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教学难点:探究动能、势能,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出相关结论。
四、教学器材
1、演示器材:多媒体电脑,滚摆,乒乓球
2、器材:带斜面的木版,小车,砝码,卡片,橡皮筋,木块,水槽,细砂,带钉的木凳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归纳。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P30图12-1,如果你是小汽车司机,在不违章前提下,行驶最大速度是多少?通过该图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不同车型的汽车,限车速度为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卡车的惯性大)
3、追问: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质量有关,而与速度无关。限车速度不同肯定另有原因?是什么原因呢?
二、能量
1、动能与势能是能量的两种具体形式,在第11章学习了功的相关知识,功和能量是物理学中两个重要的物理量,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什么关系?
2、演示实验:
水平面上小车撞木块运动的小车对木块做功
运动的小车具有动能,即具有能的物体能做功,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
3、能量的单位:焦耳
三、动能
1、课件演示:(1)流动水冲击水轮机转动
(2)运动的铁锤能将钉子打入木板中
(3)运动的子弹能射穿鸡蛋(子弹的穿透力与什么有关?)引导学生总结以上各种现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这又说明了什么?(以上现象的共同特点是物体都在运动,而且对别的物体做了功,说明了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2、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而且物体的动能越大,它可以对别的物体做的功就越多,反之越少。
3、活动: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问题]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猜想1:与物体的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猜想2: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设计与实验](1)动能的大小通过比较木块被撞出的距离来确定
(2)实验分两步:①研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保持质量相同,速度不同,从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开始运动,到达水平面时速度不同。
②研究动能与质量关系:保持速度相同,质量不同,从同一斜面的同一度高度开始运动,到达水平面时速度相同
[结论]比较a、b可得:质量相同,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比较c、d可能: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5、学生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上述结论
四、活动:卡片为什么会跳起来
1、按图12-7制作一个会跳的卡片,根据课本上的要求完成实验,注意观察现象,然后小组讨论总结结论。
2、小组总结发言:介绍怎样进行探究、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到什么结论?
3、总结:卡片压平,橡皮筋伸长,松手卡片跳起不将卡片压平,松手后卡片跳得不高
4、说明发生弹性形变的橡皮筋能对卡片做功,因而具有能量,并且形变越大,具有的能量越多。
5、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6、课件演示:(1)橡皮筋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纸做的子弹就射的越远
(2)弹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小车被弹开的距离越远
(3)发条上得越紧,弹性势能就越大,钟表走的时间越久
五、活动:模拟打桩
1、课件展示:(1)打桩机的工作过程(2)山坡上的石头具有做功的本领
2、学生探究:[问题]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猜想1:与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猜想2: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设计与实验](1)重力势能的大小通过比较木桩陷入沙中的深度来确定
(2)实验分两步:①研究重力势能与被举高度关系:保持质量相同,高度不同
②研究重力势能与质量关系:保持高度相同,质量不同
[结论]:比较A、C可得:质量相同时,物体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比较B、C可得:物体被举起高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物体的重力势
课内练习:
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________,由于_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由于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2、弯曲的弓能把箭射出,射出的箭能射入靶心。因为弯曲的弓具有_____能,而射出的箭具有________能。
3、从斜面上滑下的小车能将水平面上木块撞击一端距离,我们说小车具有__能。同样的小车从斜面的更高处滑下,能将相同的木块撞击更远的距离,说明____越大,_____越大;若在小车上加一重物,从斜面的相同高度处滑下,也能将相同的木块撞击更远的距离,说明____越大,_____越大。
4、玩具弹弓能将塑料子弹射出,是因为拉长橡皮筋具有____能,皮筋拉得越长,子弹射得越远,说明弹性势能与物体的_____有关,一定限度内____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5、关于动能大小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汽车总是具有动能B、汽车的动能一定比摩托车的动能大
C、以相同速度运动的汽车和摩托车,汽车动能大D、摩托车的动能一定比汽车的动能小
6、一架竖直匀速上升的直升飞机()
A、动能增加、势能不变B、动能不变、势能增加
C、动能势能都增加D、动能势能都减小
7、某块砖在一对平衡力作用下运动,则该砖()
A.势能一定不变,动能一定不变B.势能可能改变,动能一定不变
C.势能可能改变,动能可能改变D.势能一定不变,动能可能改变
初三物理教案反思怎么写篇4
(一)[教材]
(二)[教学目的]
认识电压表,掌握电压表的使用规则。
(三)[教学重点]
电压表的使用规则。
(四)[教学方法]
在实验中边讲边观察,并作简单的测试实验。
(五)[教具]
演示用电压表,表盘模型(自制)。
每小组一套的器材和仪表有:学生电压表,干电池(一节)、开关及导线。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阐述:由上节课知道,导体两端有电压时,导体中才能形成电流。导体中的电流强度用电流表测出,导体两端的电压值用什么仪表测出呢?用电压表。
(二)新课教学
教师出示大型演示用电压表,并让学生观察实验桌上的电压表。从表面上看,它的外形和电流表差不多,所以只能从表盘上的符号进行识别。电压表的符号是
1.外形结构: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其中一个接线柱是共用接线柱,标有“+”(或“-”),另两个接线柱标有“3”和“15”这是“-”(或“+”)。使用时每次只能用两个接线柱,若用“-”及“3”(或“-”及“3”)则量程为3V,若用“+”及“15”(或“-”及“15”)则量程为15V。使用时只能用正、负两个接线柱。
通常零刻度在刻度表的左边,指针指“0”是电压为零,指针向右偏转说明电路两端有电压,所指数字即为电压值。
2.表盘读法:两个量程。
(1)表盘读数需和接线柱所示量程相吻合。
(2)确认每大格和每小格的电压值。选用0~3V量程时,每大格为1V,每小格为0.1V。选用0~15V量程时,每大格为5V,每小格为0.5V。
读出图1表盘上的电压值。
(3)用表盘模型进行读数练习。
①教师选定量程,并移动指针于不同位置,学生读出电压值。
②教师给出电压值,让学生选择适当量程,并正确移动指针至正确位置。
3.使用规则
(1)电压表必须和被测电路两端并联。因为电压表是测量某段电路两端电压,所以电压表正负两个接线柱必须和这段电路两端相接,即跟被测导体并联。
(2)正负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电压表。
(3)选择适当量程。对被测电压进行估测或试触,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若两个量程都能正确测出电压值,则应换接小量程,可使读数更精确)。
(三)巩固新课
1.用电压表测量一节干电池的电压。
当电池的电压不超过电压表的量程时,电压表可以直接与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这时电压表测出的是电池的电压。
按照教科书第79页图6-11电路测干电池的电压时,强调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出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量程先用0~15V,后改为0~3V。
2.完成教科书第78页练习1、2两题。
(四)布置作业
初三物理教案反思怎么写篇5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守恒定律之一,它既适用于宏观物体,也适用于微观粒子;既适用于低速运动物体,也适用于高速运动物体,甚至对力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的问题中,动量守恒定律也适用。它是除牛顿运动定律与能量观点外,另一种更广泛的解决动力学问题的方法,而且在今后的磁学,电学中也会用到此定律。
二.知识结构
1,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述: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合力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2,动量守恒的条件: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合力为零。
3,实验验证:两个弹性小球的弹性碰撞。设两个小球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碰撞前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碰撞后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
由动量守恒有:
M1·V1+M2·V2=M1·V`1+M2·V`2
4,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小到微观粒子,大到天体,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相互作用力,即使对相互作用情况还了解得不大清楚,动量守恒定律都是适用的。
5,灵活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和注意事项:动量守恒定律具有普适性。当系统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但是在某一方向上的合外力为零,那么在该方向上可以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在运用动量守恒定律之前应严格检验是否符合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本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并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这一应用广泛的自然规律,要达到这一目的,每个学生就需要正确理解其成立的条件和使用的特点。而动量又是矢量,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1)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及其成立的条件。(2)动量守恒定律的矢量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2)能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
(3)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1)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
(2)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求解运动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
(2)通过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进一步掌握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及研究规律。了解物理学来源于生产实践。
(3)通过实验现象的准确观察、深入思考、抓主要矛盾,抽象概括,形成规律。反过来利用规律指导实践,发现新的规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在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逐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五.学生分析
在学习动量守恒定律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动量定理和牛顿运动定律,具有了一定的基础,重要的是推导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六.教学设计(两课时)
1.导入新课
首先,请学生回顾动量及动量定理:P=MV;Ft=P1-P0=△P
动量定理研究了一个物体受力一段时间后,它的动量怎样变化。那么物体相互作用,又会怎样呢?
(1)请两个同学穿上旱冰鞋,靠近站在教室前边,让学生甲推乙学生一下,学生观察现象。
(2)学生讨论发生的现象。
2.新课教学
(1)实验、观察,初步得到两辆小车在相互作用前后,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a,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实验装置。
把两个质量相等的小车静止地放在光滑的水平木板上,它们之间装有弹簧,并用细线把它们拴在一起。
b,用CAI课件模拟实验的做法:
实验一:第一次用质量相等的两辆小车,剪断细线,观察两辆小车到达挡板的先后。
实验二:在其中的一辆小车上加砝码,使其质量变为原来的2倍,重做上述实验并注意观察小车到达两块木挡板的先后。
c,学生在气垫导轨上分组实验并观察;
d,实验完毕后各组汇报实验现象;
e,教师针对实验现象出示分析思考题:
①两小车在细线未被剪断前各自动量为多大?总动量是多大?
②剪断细线后,在弹力作用下,两小车被弹出,弹出后两小车分别做什么运动?
③据两小车所做的运动,分析小球运动的距离、时间,得到它们的速度有什么关系?
④据动量等于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分析在弹开后各自的动量和总动量各为多大?
⑤比较弹开前和弹出后的总动量,你得到什么结论?
f,学生讨论后,回答上述问题。
(2)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
a,用多媒体展示下列物理情景:
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的两个小球,质量分别是M1和M2,沿着同一直线向相同的方向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且v1>v2,经过一段时间后,m2追上了m1,两球发生碰撞,碰撞后的速度分别是V`1和V`2,根据动量守恒定理列出表达式,并板书。
(3)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和内容:
a,学生结合实验和推导实例中的条件初步分析得到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
b.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得到动量守恒定律:
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0,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动量守恒定律。
c,教师板书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并叙述各个字母表示的物理量。
(4)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a,学生阅读课文有关的内容。
b,学生总结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c,教师归纳:小到微观粒子,大到天体,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相互作用力,即使对相互作用情况还了解得不大清楚,动量守恒定律都是适用的。
(5)安排课堂练习题,分组展示。
(6)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探讨学习,我们知道了:
a,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是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
b,在理想状态下即始终满足守恒条件时,系统“总动量保持不变”不仅是指系统初末两个状态的总动量相等,而是整个过程中任意两个时刻总动量都相等,但是、决不能认为系统内的每一个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c,动量守恒的条件是: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为0;
d,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不仅适用于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对微观现象和高速运动同样适用。
(7)安排课后练习题。
七.教案设计反思和课后反思
教案设计反思:《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中最重要的一节,学生在学习这一节时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判断是否满足动量守恒。要想学习好这一节就需要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过程以及推导方法。在学习了动量守恒之后就需要学会判断动量是否守恒,这就是动量守恒的条件。高考物理选修3—5中的第二小题就是与动量守恒有关的计算,属于物理选修3—5中的必考内容。在教案的设计中,重点放在了动量守恒的推导和动量守恒的条件上。在练习题中着重练习动量守恒的条件。
初三物理教案反思怎么写篇6
初三物理九年级全册电流和电路知识点
第1节两种电荷
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电荷: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是Q。电荷的单位是库仑(C)。
2、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使用验电器。
验电器的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但验电器不能检验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
②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③利用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3、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摩擦起电原因:由于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的物体,要失去电子,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强的物体,要得到电子,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注意:①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只能转移带负电荷的电子;
②摩擦起电的两个物体将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③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两物体摩擦不会起电;
④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但电荷总量守恒。
能量转化:机械能-→电能
4、导体和绝缘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常见的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湿润的物体、含杂质的水、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常见的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油、陶瓷、纯水、空气等。
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既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它们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导体内部自由移动。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在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绝缘体中有电荷,只是电荷不能自由移动)
金属导体容易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酸碱盐的水溶液容易导电靠的是正负离子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绝缘体不能导电但能带电。
第2节电流和电路
1、电流:
电流的形成: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电子的移动方向相反。
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在电源内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负极流向正极。
2、一个完整电路的构成: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
3、电源:能够提供电能的装置,叫做电源。
干电池、蓄电池供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发电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持续电流形成的条件:①必须有电源;
②电路必须闭合(通路)。(只有两个条件都满足时,才能有持续电流)
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用电器:消耗电能,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装置。
导线:传导电流,输送电能。
4、电路的三种状态:
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此时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路是闭合的。
开路(断路)——断开的电路叫断路,此时电路不闭合,电路中无电流。
短路——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用导线把电源正、负极连在一起,电路中会有很大的电流,可能把电源烧坏,或使导线的绝缘皮燃烧引起火灾,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的情况也属于短路(此时电流将直接通过导线而不会通过用电器,用电器不会工作)。
5、电路图:
常用电路元件的符号:
第3节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路:
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了就组成了串联电路。
特点:①电流只有一条路径;
②各用电器之间互相影响,一个用电器因开路停止工作,其它用电器也不能工作;
③只需一个开关就能控制整个电路。
2、并联电路:
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就组成了并联电路。
电流在分支前和合并后所经过的路径叫做干路;分流后到合并前所经过的路径叫做支路。
特点:①电流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路径,有干路、支路之分;
②各用电器之间互不影响,当某一支路为开路时,其它支路仍可为通路;
③干路开关能控制整个电路,各支路开关控制所在各支路的用电器。
第4节电流的测量
1、电流:电流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用符号I表示。
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A。比安培小的单位还有毫安(mA)和微安(μA),
1A=103mA1mA=103μA1A=106μA
2、电流表:
测量电流的仪表叫电流表。符号为A,其电阻很小,理想的电流表相当于导线。
电流表的示数:
量程
使用接线柱__
表盘上刻度位置
大格代表值
小格代表值
0~0.6A
“-”和“0.6”
下一行
0.2A
0.02A
0~3A
“-”和“3”
上一行
1A
0.1A
在0~3A量程读出的示数是指针指向相同位置时,在0~0.6A量程上读出的示数的5倍。
注意:部分电流表的三个接线柱分别是“+”、“0.6”和“3”。这时“0.6”和“3”是负接线柱,电流要从“+”流入,再从“0.6”或“3”流出。
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
①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
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来。
③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量程。若不能预先估计待测电流的大小时,应选用最大量程进行试触。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使用电表前,如果指针不指零,可调整中央调零螺旋使指针调零。
第5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1、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
2、并联电路干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初三物理教案反思怎么写篇7
物理电压教案
【目标导学】
导学前测:1、串联电路中电流有什么特点?
2、并联电路中电流有什么特点?
3、如何使用电流表?
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
2、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3、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
4、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教学重、难点】1.会使用电压表,会读数。
2.能正确知道电压的含义及作用。
【互动导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各小组按照图片所示进行实验,看看你们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并通过合作找出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学习知识
1.小组合作,阅读探究电压相关知识
教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材4―5页电压部分相关知识,解决如下问题:
问题展示:①我知道了生活中存在电压的例子。
②电源的作用电压的作用
③你掌握电压的符号和电压单位以及单位转换了么?
④你知道了生活中那些常见的电压呢?
学生:A、阅读教材及资料学习电压的相关知识
B、将自己没有掌握准确的知识交给小组,进行合作、交流互相解答问题
C、小组代表发言为全班同学解答问题
D、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问提出来,其它小组答疑(如果没有则该步骤不用进行)
教师:A、组织学生进行解答问题、质疑
B、板书电压相关知识,并纠正学生回答过程中的错误和不足。
2.小组合作,学习测量电压
A、观察电压表
教师:测量电压用电压表,现在观察各小组实验器材中的学生电压表,看谁能说出它由那些部分构成的呢?
学生:观察电压表,说出电压表的构成。
B、连接电压表
教师:同学们阅读电压表的`说明书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问题展示:①电压表应该与被测用电器怎样连接?
②电压表的红色、黑色的接线柱应该怎样连接?
③什么情况下使用“3”接线柱?什么情况下使用“15”接线柱?
④从说明书中你还看懂了什么?请你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学生:观察电压表并阅读电压表说明书,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学生进行回答的同时进行板书并纠正学生表达过程的错误和不足。
3.学会读数并动手测量电压
教师:刚才同学们表现的很好,那谁知道如何进行读数呢?
学生:学生自愿回答
(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全面的回答则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如何进行读数)
教师:选小组代表回答如何进行读数。
教师:现在各小组利用现有的器材按照下面的电路图进行连接并测量出两只灯泡两端的电压各是多少伏?看那一组做的最好?
学生:按照电路图进行连接电路。
【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2.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和呢?
3.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遗憾呢?
【学后反思】
【当堂检测】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形成了电流。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②。
3.在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时,通过观察水流、水压的模拟实验帮助我们认识问题,这里使用了科学研究方法“”
4.电压国际单位:常用单位:
换算关系:
5.记住一些电压值:一节干电池一节蓄电池家庭电压安全电压
6、电压测量:
(1).仪器:,符号:
(2).读数时,看清
7.使用规则:
①电压表要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从电压表的流入,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
8、巩固复习本节内容;了解家中各种用电器的电压值,观察家里的可调亮度的台灯是怎样调节亮度的?
初三物理教案反思怎么写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探究,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并积极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以及密切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液体内部有压强以及液体压强的特点,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猜想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及实验。
【教学用具】装满水的薄塑料袋,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形管压强计、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潜水艇,提出问题:
问题:“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在探测马里亚纳海沟后出现了什么情况?(整个外壳直径缩小了)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液体的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引入探究课题
1.出示一个装满水的薄塑料袋。(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
2.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桶内。(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
3.将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并且向各方向都有压强。
提问:同学已经知道了液体内部存在着压强,那么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二)猜想:
学生思考: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并根据实验现象提出
初三物理教案反思怎么写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巩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知识;
2、在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的基础上学会对液体压强的计算,记住液体压强的公式,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液体压强的应用、常见的连通器;
4、了解帕斯卡原理和液压机的工作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体验感悟连通器和液压机的工作原理与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物理与现代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连通器的特点;2.帕斯卡定律。
【教学难点】
帕斯卡定律。
【教学准备】
连通器模型、液压机模型(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液体压强的规律有哪些?
a.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b.液体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c.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d.在同一深度液体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e.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3、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P=pgh
4、如果物体在二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这二力应具备什么条件?
初三物理教案反思怎么写篇10
教学重点:
1.建立电压的初步概念;通过实验观察电压的作用。
2.学会使用电压表,学会读数。
教学难点:会使用电压表,会读数。
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进行实验探究式学习。
2.以学生自学为主,结合教师提问和点评的自主性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2.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单位换算,记住干电池及家庭电路电压值;
3.知道电压表的用途与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压表的规则,能识别和选择电压表量程,会正确读数。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初步认识电源、电压、电流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推理方法;
2.通过阅读说明书,从中收集到有关电压表连接方法和在电压表上读数的方法的一些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实验探究,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得到电压表的一般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学会阅读说明书,增强实践能力,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池组(三节)、小灯泡(两个)、开关、导线若干、电压表、演示电压表、盐水、铜丝和铝丝、电流表、电压表使用说明书(也可用教材上的)。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方案1:情境导入:
自然界的现象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很多动物也有发电的本领,像电鳐,简直可以说是“水中的发电机”。
提出问题:电鳐是怎样捕食的?它有什么秘密武器?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要研究的问题。
总结:电鳐的身体装备有特殊的“电棍”,它身体的六分之一是由变形的肌肉组成,就像许多微型的电池,电池的总电压足以让其他水中的动物昏厥。电鳐攻击其他鱼类时就是使用它的这种能放电的秘密武器。
(教学说明:利用播放视频来创设学习的情境,很容易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引出课题。)
方案2:实验导入
实验:(教师出示实验器材,请一位学生来演示怎样能让小灯泡发光的实验)利用干电池、一只灯泡、开关、导线连接简单电路,使灯泡发光,并画出电路图。
问题:小灯泡为什么能发光?(小灯泡中通过了电流)没有了电源电路中还有电流吗?
引入新课:为什么电路中必须有电源才会有电流?电流是怎样形成的?这些问题都和电源的作用有关。
[推进新课]
一、电压
1.探究实验,感受新知
两节电池在灯泡两端产生较高的电压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各小组按照右图(用课件展示电路图)进行实验,看看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并通过合作找出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要想使小灯泡发光,必须把小灯泡接入电路中,小灯泡发光时一定有电流通过。当分别连入1节和2节干电池时,小灯泡的亮度不一样,连入2节干电池时小灯泡较亮。原因:电源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2节干电池比1节干电池产生的电压高,电压高时产生的电流大。
2.小组合作,阅读探究电压相关知识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材中电压部分的材料,解决如下问题:
设问:(用课件展示)
①我知道的生活中存在电压的例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②电源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电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③电压的符号是____;电压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你掌握这些单位之间的转换了么?
④你知道了生活中哪些常见的电压呢?
教师活动:
①组织学生进行解答问题、质疑。
②教师到各个小组当中,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加讨论。
③板书电压相关知识,并纠正学生回答中的错误和不足。
学生活动:
①阅读教材及资料,学习电压的相关知识并初步解答问题。
②将自己没有掌握准确的知识交给小组,进行合作、交流,互相解答问题。
③小组代表发言,为全班同学解答问题。
④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问提出来,其他小组答疑(如果没有,则该步骤不用进行)。
总结:(用课件展示)
(1)知识学习方面:①生活中存在电压的例子有: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一般是1.5V、家庭电路中的电压是220V等。
②电源的作用是提供电压,电压的作用是使电路中产生电流。
③电压的符号是U;电压单位有伏特(V)、千伏(kV)、毫伏(mV),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为:
1kV=103V1mV=10-3V
④生活中常见的电压,要记住:一节干电池两端的电压为1.5V,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36V,家庭电路的电压为220V。
(2)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方面。
3.即学即练(课件展示问题)
(1)500mV=______V200V=______kV。
(2)通过人体的电流决定于外加电压和人体电阻,经验证明:不高于______伏的电压对人体是安全的。
(3)我国照明电路的电压为________伏,家用电器之间是________(选填“并联”或“串联”)的。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中就一定有电流B.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两端一定有电压
C.电源的正极可能有多余的负电荷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答案:(1)0.50.2(2)36(3)220并联(4)B
二、怎样连接电压表
1.创设情境,引出电压表
展示材料:教师拿出几节不同的干电池让学生观察,干电池上的电压值已被磨掉,看不清楚。
设问:大家对电压和电池已有所了解,能否通过什么方式确定这几节干电池的电压?
因为学生前面学习过用电流表测电流的知识,所以会联想到测电压应该用电压表。
展示材料:出示几种电表,让学生分辨。
教师请一位学生从这几块电表中选出电压表,并说出选择的依据。
总结:表盘上标有“A”的是电流表,表盘上标有“V”的是电压表。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介绍电压表的分类(并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如演示用电压表、学生用电压表等,同时介绍电压表的符号(电路图中电压表的符号是)。观察各小组实验器材中的学生电压表,让学生说出它由哪些部分构成。
(学生观察电压表,说出电压表的构成。)
总结:电压表的构成:接线柱、刻度盘、量程、分度值。
2.阅读电压表使用说明书,类比电流表的使用,学会正确使用电压表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阅读电压表的说明书,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问题展示:(用课件展示问题)
①电压表应该怎样跟被测用电器连接?
②电压表的红接线柱(或标有“+”号的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黑接线柱(或标有“-”号的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
③什么情况下使用标有“3”字样的接线柱?什么情况下使用标有“15”字样的接线柱?
④在预先不知道被测电压大小时,为了保护电压表,应先选择大量程还是小量程?
⑤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有什么不同?
⑥从说明书中你还看懂了什么?请你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学生观察电压表并阅读电压表说明书,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活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偏差和错误,引导学生类比电流表的使用方法掌握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对于说明书中的其他问题,教师注意参与学生们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见解新颖的同学注意让他在全班同学中发表自己的观点。
自学结束后,找四名学生分别回答提出的前四个问题,(学生进行回答的同时进行板书)学生在回答每个问题之后,由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补充订正。教师板书并及时指出学生回答的不足和错误,对回答精彩的同学及时进行表扬。最后由1~2名学生起来谈他从说明书中还看懂了什么。
总结:(用课件展示)①电压表应该和被测用电器并联;②红接线柱(“+”接线柱)接正极,黑接线柱(“-”接线柱)接负极;③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量程;④不知道被测电压大小时要选择大量程。
用口诀来帮助记忆:“二要、一不、二看清”。
说明:“二要”: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要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出。
“一不”: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二看清”:读数时一要看清电压表所用的量程;二要看清每一小格所表示的数值。
3.即学即练(课件展示问题)
一只电压表有3V和15V两个量程,在测电压时,先用15V量程试触,结果表盘上显示1.6V,则()
A.直接读数即可B.应改用一只量程更大的电压表来测
C.应改用一只量程小于3V的电压表来测D.应改用此表的3V量程来测
答案:D
三、怎样在电压表上读数
1.组内合作,学习电压表的读数
设问:电压的大小需要用电压表来测量,那么如何对电压表进行读数呢?请同学们类比电流表的读数方法,小组进行讨论,一人执笔,其他同学补充写出电压表读数的步骤。
(学生进行组内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总结得出电压表读数的步骤。
学生在完成自学任务后,教师选取一组同学总结的读数步骤,投影出来,学生互评,教师最后总结点评。
总结:(用课件展示)电压表的读数步骤:①根据接线柱确定电压表的量程;②认清电压表每一个小格代表的电压是多大(分度值);③待指针稳定后看表针向右偏转的格数,读出正确的电压。
2.动手实践,练习电压表的使用
(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完成“想想做做”中测量电池组的电压的探究实验,并在探究中了解电池组的电压和每节电池的电压的关系。)
电压表的作用
教师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帮助学生纠正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说明:帮助学生时要注意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要点拨,用启发性的问题提示学生,使学生尽量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来解决问题。)
在学生成功完成实验后,教师作简单点评和总结,然后用两个例题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串联电池组电压等于各电池电压之和。
3.播放视频:如何正确使用电压表,加深学生对电压表的理解和应用。
4.典例精析(用课件展示例题和练习题)
例题在实验中,小星同学连接完实验电路,闭合开关,此时的电压表指针位置如右图所示,则电压表的示数是V。
解析:正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首先要明确电压表可以测量的最大电压,也就是表针指到最右端时电压是3V还是15V;其次要确定电压表的一个小格代表多大的电压;最后看电压表指针向右偏了多少格,得出电压值。本题从接线情况可知选用的是0~3V的量程,那么每一个小格应为0.1V,所以电压表示数为2.7V。
答案:2.7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电压表的读数方法。解此类题必须注意两条:①电压表使用的量程;②相应量程刻度盘上每一小格表示的电压值的大小。
5.即学即练
在用电压表测某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时,若选用0~3V的量程,测得的电压值为2.2V;若使用0~15V量程,测得的电压值为2.0V,那么该电阻两端电压的大小应是()
A.2.2VB.2.0VC.2.1VD.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如何选择电压表的量程。使用电压表时,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二是如果能够用小量程测量则应该用小量程,这样会使测量结果更准确,使测量的误差最小。因此题目中应该选择小量程来测量,用小量程来测得的值应作为测量值,故该电阻两端电压大小应为2.2V。
拓展深化:
(若时间允许,可进行以下内容的学习)
1.实验:测量灯泡两端的电压
各小组利用现有的器材按照图甲和图乙的电路图进行连接并测量出两只灯泡两端的电压各是多少伏。看哪一组做得最好。
(学生按照电路图进行连接电路并测量)
图甲图乙
教师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测量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
2.演示“盐水电池”
演示盐水电池,使学生认识到插入铜片和铝片的盐水变成电池。
盐水电池
[课堂总结]
用课件展示表格,学生填写内容:
物理量表示符号单位测量学生用表
仪表元件符号使用规则量程最小刻度
电压U伏特(V)电压表二要、一不、两看清3V0.1V
15V0.5V
电流I安培(A)电流表Ⓐ二要、一不、两看清0.6A0.02A
3A0.1A
[布置作业]
1.巩固复习本节内容;了解家中各种用电器的电压值,观察家里的可调亮度的台灯是怎样调节亮度的。
2.“动手动脑学物理”1、3题。
板书设计
一、电压
电压概念: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符号:U单位:国际单位:伏特(V)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1kV=103V1mV=10-3V常见电压值:干电池1.5V家庭电路电压220V人体安全电压不高于36V串联电池组电压:等于各电池电压之和
电压表符号○V使用规则二要一不二看清(略)
活动与探究
课题:探究水果电池
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水果电池的规律;同时也巩固对电压表的使用。
材料:电压表、各种水果、导线、不同种类的金属片、刻度尺,剪刀等。
水果电池
方案1:水果电池的电压与电极之间的距离是否有关?
水果电池种类:西红柿电池
实验次数电极电极面积和距离电极间距水果电池电压
1铜片和锌片不变1cm
2铜片和锌片不变2cm
3铜片和锌片不变3cm
方案2:水果电池的电压与水果的种类是否有关?
实验次数电极电极面积水果种类水果电池的电压
1铜片和锌片不变苹果
2铜片和锌片不变西红柿
3铜片和锌片不变柑橘
结论:1.水果电池产生的电压大小与电极间距有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电极间距离不同,水果电池产生的电压不同。
2.水果电池的电压与水果的种类有关,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只改变水果的种类,水果电池的电压发生了变化。
设计反思
本节重点是电压表的使用,由于本节是下学期开学第一节课,部分学生可能遗忘了上学期的内容,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电流表的使用,通过将电压表与电流表进行比较来加深对电压表使用的学习。在进行测量前,教师可先画出电路图,然后让学生动手连接并测量。在学生进行连接测量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各小组的指导,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马上纠正,读数可以在学生动手测量后进行,应多测几遍,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并使学生体会使用的电压表量程不同,读数也会不同。
参考资料
一、水中高压电——电鲶
学名:malapteruruseletricus,原产地非洲刚果河,鲶科。体长50~60cm,圆筒形,尖头小眼,嘴部有三对须。全身粉红色,体裸露无鳞。当受到刺激时可瞬间发电。饲养水温22~28℃,水质喜弱酸性软水,饵料有鱼肉、小活鱼等。在水族箱中很难繁殖。一般体长2米左右,体重20千克左右,身体表面无鳞片,没有背鳞。
电鲶的发电器官很特别,它是由体内许多电板组成的,这些电板分布在身体皮肤和肌肉之间,头部为正极,尾部为负极,电流流向是从头部流向尾部。当电鲶在水中活动时,身体的任何一部分触及到敌人或其他物体,马上就产生一种强大的电流,击倒对方。
电鲶放出的电一般在150伏左右,最高电压为200多伏,它的有效范围的半径为6米左右。电鲶放电的主要目的有两种,一种是为了捕获食物,以便自己生存下去;另一种是为了防御敌人,保护自己。它的强大电流不仅能击死小的动物,甚至能击死比它大得多的水生动物,难怪人们称它为“水中高压电”。
二、水果电池的原理
水果电池就是说在水果里面插入化学活性不同的金属,这样由于水果里面有酸性电解质,可以形成一个原电池。
水果电池
水果电池的发电原理是:两种金属片的电化学活性是不一样的,其中更活泼的那边的金属片能置换出水果中的酸性物质的氢离子,由于产生了正电荷,整个系统需要保持稳定(或者说是产生了电场,电场造成下列结果),所以在组成原电池的情况下,由电子从回路中保持系统的稳定,这样的话理论上来说电流大小直接和果酸浓度相关(如果是要表达为一个函数关系的话,那么这个函数其实是和离子强度有关的,而且还是定量关系,和离子浓度有定性的关系),在此情况下,如果回路的长度改变,势必造成回路的改变,所以也会造成电压的改变。
三、太阳能电池简介
一种太阳能电池
有一种电池,叫“硅光电池”,就是电子计算器上的那几小片棕褐色的薄膜。它是用硅材料制成的,利用光电效应的原理来工作的,特别是可以利用取之不竭的太阳光能,转化成电能,因此,通常也称作太阳能电池。每片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压和提供的电流都是很小的,但人们把许多片这样的电池串联又并联起来,就可以得到较高的电压和较大的电流了。在太阳光很充沛的地方,如沙漠、草原和海上,人们广泛使用太阳能电池供电。把一片片硅光电池片连接起来,足有一张报纸大。太阳能电池和一个铅蓄电池连接起来,白天产生的电能储存在蓄电池中,晚上再用它给电视机、日光灯供电。
人们试着把它安装在电动汽车上,制成一个大大的顶盖,安在汽车顶上,以便接收更多的太阳能辐射,它提供的电能可以取代汽油燃烧的热能,干净又无废气污染,所以被认为是大有前途的环保“汽车”。而它的最大用途是在人造卫星上,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卫星可以尽情地伸展开它的翅膀去“享受”太阳的辐射,把硅光电池产生的电能供给卫星中的仪器。
四、盐水电池的原理
在盐溶液中,电极物质都有挣脱到溶液中的倾向,电池的两极因为吸引电子能力不同,倾向大小也不一样;其中一极的正离子更容易挣脱到盐溶液中,在该极上剩下更多的电子,使得电势出现差值,电子流动到电子少的极上便出现了电流,于是产生了电池。归根结底是由于它们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不同的电极物质产生的电压也是不同的,每种电极都有它特有的电极电势(电极电位),可以通过查表得到。
初三物理教案反思怎么写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热机的效率
(2)了解提高效率的途径
能力目标:
用物理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建立废物利用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从提出问题入手,让学生思考热机中的效率指的是什么,讲解了热机的效率并指出了蒸气机的效率很低,内燃机的效率较高、又详细分析了内燃机的能流图,并说明了其中损失的能量是哪些,而有用的机械能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对于火电站教材也利用能流图详细的介绍了各个过程中的能量损失,而转化为电能的部分也是其中一部分、并指出了造成能量损失的一些原因。
在此基础上,教材联系实际情况,分析了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人们利用损失的能量开阔思路用于其他的用途,达到了又节省能源又废物利用改善了环境。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建议用学生实验探究和自主学习的方法,利用能流图分析问题还是首次接触,可以结合图解帮助学生想像,提高学生观察能能力,分析能力、本节的一个较大特点是紧密联系实际,考察了能量在具体过程中的损耗,要注意让学生细致的分析问题,养成缜密的思维形式、注意联系实际的教学,学生要能够利用所学到的提高效率的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中要结合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了解热电站相比一般的火电站的优点,并结合所生活的社区,思考关于节能和环境保护的问题。
【课题】
热机的效率
【重难点】
热机的效率及影响热机效率大小的主要因素,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和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热机的效率
方法1、说明热机不能把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全部利用,其中有一部分散失了,从而得出热机的效率,可以画饼图分析出热机效率的定义。教师提供资料,说明一些机械的效率,例如蒸汽机、汽油机、柴油机等的实际效率。
教材中有内燃机和火电站的能流图,学生观察内燃机能流图,思考哪些是做有用功的能量,哪些是散失的能量,对于火电站也可以思考哪些是用来做有用功的能量,哪些是损失的能量。
方法2、教师在介绍完热机的效率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内燃机和火电站的能流图来画出饼图,从饼图中分析出哪些是用来做有用功的能量,哪些是损失的能量。
学生可以自行收集信息,说明一些机械的效率,并从中分析出内燃机的发展趋势,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师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并善于控制课堂。
二、热机效率的应用
教师提供资料,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分析和探究的参考问题有:如何提高热机的效率;热电站是怎样提高燃料的利用率的。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汽油机的效率
【课题】
调查汽油机的效率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调查汽油机的效率,并就其不合理的地方尽量提供建议。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初三物理教案反思怎么写篇12
教学目标
1.能识别出杠杠,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画杠杆的力臂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杠杆、铁架台、钩码
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图片,提出问题
阿基米德能够说出这句“诳语”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杠杆”
学生阅读本节教学目标
【自学指导一】:杠杆
学生认真阅读课本76页,带着下面的问题把重点知识用横线画出来(2min)。
(1)什么是杠杆?
(2)认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教师讲解:
1.利用图片,引出杠杆的定义,并指出注意事项
2.杠杆五要素
首先强调杠杆的三大要素,支点,动力、阻力
再利用图片引出力臂
动画演示力臂的画法(本节重点)
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练习力臂画法:画出下面杠杆(一根铁棒)的力和力臂。
总结杠杆的五大要素:
练习:
读出下图两个力旳力臂L1=cm,L2=cm,
利用上面的练习题,提出问题,杠杠在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自学指导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生认真阅读课本77页,并填写学案(3min)
1.提出问题: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2.猜想与假设
(1)F1+L1=F2+L2
(2)F1·L1=F2·L2
3.设计并进行试验
教师讲解: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步骤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学生动手进行试验,并填写表格中的数据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练习
1.F1=15N,F2=75N,L1=15cm,L2=___。
2.如图是搬运砖头的独轮车,车箱和砖头所受的总重力G=800N,推车时,人手竖直向上的力F应为多少N.
省力了还是费力了?
利用上题中的问题引出生活中的杠杆
【自学指导三】:生活中的杠杆
学生认真阅读课本79页,并观察下图的杠杆,带着下面的问题把重点知识用横线画出来(2min)
(1)省力杠杆的特点?
(2)费力杠杆的特点?
(3)等臂杠杆的特点?
教师讲解:
利用图片展示不同的杠杆,分析受力大小,以及力臂长短总结杠杆的种类及特点
【本节小结】共享收获。
初三物理教案反思怎么写篇13
一、指导思想:
物理课是中小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物理课要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使学生掌握物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习物理学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
“实验是科学之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成为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求教育不脱离社会生产和实践活动,而有效地利用好现有的教学手段,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实验室就是为了学生们提供良好的教学实践的基地。
二、实验目的: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培养。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操作、观察物理现象、数据的记录和处理等在物理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更深入地掌握理解物理学基础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培养能力,都有重要作用。教师一定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多实践,教会学生观察和操作等技能。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课外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科学地分析和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三、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实验课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初步建立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四、实验室的管理制度:
加强实验室的教学管理是搞好实验的关键,制度就是准则,也是成功的保障。
1、实验室仪器要登记记录簿。
2、实验室物品要登记上簿。
3、学生分组实验要有记录,并列表计划上墙。
4、演示实验的计划。
5、借还仪器有记录。
6、仪器损坏有记录,并按情节轻重赔偿。
7、要有试验报告单,如任课老师上实验课所用仪器、药品等预先通知实验员准备实验仪器及用具,清点清楚交给任课教师,实验完毕后,清点好入库。每次试验结束后都要彻底清扫一次卫生,保持室内清洁干净。
五、实验内容
实验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重在组织指导学生完成好实验,启发诱导学生解决实验中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本学年实验课安排如下:
周次日期实验内容
19月1日-9月2日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演示实验1、探究冰的熔点分组实验1、探究水的沸点
29月5日-9月9日第十二章温度与内能演示实验1、温度计的使用2、压缩气体做功—压缩空气引火仪
39月12日-9月16日演示实验1、探究实验物质的比热容
49月19日-9月23日演示实验1、汽油机、柴油机工作原理
59月26日-9月30日第十三章了解电路分组实验1、摩擦起电2、探究两种电荷的作用规律演示实验1、验电器的使用
610月4日-10月8日假期(国庆节)
710月10日-10月14日演示实验1、组成简单的电路2、通路、开路、短路分组实验1、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810月17日-10月21日分组实验1、电流表的使用2、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3、电压表的使用4、用电压表测电池的电压和串联、并联电路的电压
910月24日-10月28日第十四章探究电路演示实验1、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1010月31日-11月4日分组实验1、“伏安法”测电阻演示实验1、探究串联电路总电阻与各部分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2、探究并联电路总电阻与各部分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
1111月7日-11月11日分组实验1、用测电笔辨别火线与零线2、安装模拟家庭电路
1211月14日-11月18日第十五章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演示实验1、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1311月21日-11月25日演示实验1、探究影响电流做功快慢的因素
1411月28日-12月2日分组实验1、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512月5日-12月9日第十六章从指南针到磁悬浮列车演示实验1、磁体周围有什么2、奥斯特实验3、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1612月12日-12月16日演示实验1、磁场对通电电流的作用2、研究电磁铁分组实验1、自制电磁铁2、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1712月19日-12月23日第十七章电从哪里来演示实验1、怎样产生感应电流交流发电机模型演示
1812月26日-12月30日分组实验1、制作和研究小发电机演示实验1、探究高压输电2、跨步电压的演示
初三物理教案反思怎么写篇14
【设计理念】
1、本节课是很好的探究素材,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体现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2、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类比的方法。先把液体看成大量密集的小液滴组成,然后,用“大量、密集”的关键词,搜寻生活中的实例,把液体类比成“大米、苹果”等。针对一袋子大米,进行拟人类比,假如你是其中的一粒大米,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展开讨论,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然后再利用象征类比,把“大米”的感受“无奈”,关联到生活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是学生最熟悉的。对学习状况的研究得出:学习的感受与给学生的压力有关,与自己的“名次”有关,与所在的集体有关。根据这些类比,可以建立液体压强规律的假说。然后,用实验验证假说,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实验:
用一个塑料袋装满水,用一个钉子从底部扎一小孔,水就会从底部流出。
(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底部有压强。
老师用钉子从袋子的四周扎上一些小孔,水就会从四周喷出。
(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侧面有压强。
如果塑料袋子装的是别的液体,实验现象是一样的。
拓展: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压强。
(组织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与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阻挡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
二、进行新课
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有。
为什么说有?
就像我们在吃火锅时,在中间有一个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开了。假如设想一下,把隔板的一边的水拿走,另一边的水对侧壁就有压强。因此,我们都同意当隔板还在时,两边的水对它有压强,那么,把隔板拿走,水的内部有压强。
(一)提出问题
液体压强有什么规律?或者说,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引导类比
咱们先看能不能把液体分成若干小液滴,(边画示意图,边讲解)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在这个描述中,关键词是“大量、密集”。
1、直接类比
请找出日常与“大量、密集”有关的事物,请同学们想得越多越好,尽可能多地告诉我。
街上走的人群、乱哄哄的苍蝇、箱子中的苹果、一袋子大米……
我们从一大箱苹果开始研究。
2、拟人类比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只苹果,被装在箱子中。这时,你有何感受?
呼吸困难、愤怒、受到挤压、挣扎、无奈……
3、象征类比
大家的感受也就是:无奈地承受。现在以“无奈地承受”为题,说说日常哪些现象是这样的?
在圈中的羊、在网中的鱼、同学们的学习状况……
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我们学习状况是如何无奈地承受?
各方面的压力,如家长、同学、亲戚……在班中的名次前后对于个人的感受也不同;同样的成绩在不同的班级或不同的学校感觉也不同。
可见,由于学习的状况造成的无奈与压抑,来自各个方面,并与名次、学习环境都有关系。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从而使陌生的问题变为熟悉的问题。该环节是学生思维最独特、最发散的环节。在以上的这三个环节中,学生的想法很多,发散思维得到从没有过的训练,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他们更熟悉,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这几个环节中,只起组织、引导的作用。为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切不可为了赶进度,匆匆而过,使学生来不及思考讨论,在最能锻炼学生能力的环节,达不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适用问题
对应学习的无奈,你能否体验液体中的每个液滴的感受?
每个小液滴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小液滴所在的位置(深度)有关,也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四)找到方案或建立假说
根据刚才的讨论,请你谈谈对液体压强有关因素的看法。
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不同的深度压强不同,不同的液体中同一位置的压强也不同。
(五)检验论证
我们用实验来验证,现在有这样一种测液体压强的仪器──压强计(教师简介:我把手指压在橡皮膜上,在右侧的“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我们看到“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压强)。
请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交流。
下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压强是相等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六)评估
今天的实验只能到此为止。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实验:
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
②操作中有没有失误?
③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知识应用:
请同学们阅读书上材料,了解液体压强规律的应用(边阅读,边讨论)。
请一位同学说明什么是连通器?举几个连通器例子。
三、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
初三物理教案反思怎么写篇15
复习目标
1、能说出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画力的示意图。
2、能阐明弹力的概念,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知道其原理。
3、知道重力概念、方向,能说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记住G=mg。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基础巩固
1、自学指导:阅读本章教材,完成“中考新突破”54、55页“考点解读”部分。(15分钟)
2、学生自学
3、教师精讲与点拨:(5分钟)
二、典型事例,抽取规律(25分钟)
考点一:力及其作用效果
例1:用手拍桌子,手会感觉到疼,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的。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扁了,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
练习1:在湖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
A、桨对水的推力B、水直接对船的推力
C、人对船的.推力D、水对桨的推力
考点二: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例2:一个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关于物体和地面受力情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B、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
C、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D、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
练习1: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弹簧测力计是常见的测力计
B、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刻度就是它的量程
C、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D、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根据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
考点三:重力:
例3: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__________比、公式G=mg中g表示物体受到重力与______之比,约等于________________N/kg、在要求不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甲、乙两同学的质量之比是10:9,甲同学重为540N,乙同学重为___________N、
练习1:重垂线是根据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瓦工常用它来检查墙壁________,木工常用它来检查工作台_______。
练习2:如果没有重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河水不再流动,再也看不见大瀑布B、人一跳起来就离开地球,再也回不来
C、物体将失去质量D、杯子里的水倒不进口里面
三、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