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教案怎么写
教案的编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专注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初三教案怎么写怎么写,这里给大家分享初三教案怎么写,供大家参考。
初三教案怎么写篇1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硅酸盐的主要用途和组成。
②了解硅的物理性质和重要用途。
③掌握硅酸钠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学习陶瓷、玻璃和水泥的有关知识,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硅酸盐的性质和重要用途
教学难点:硅的晶体结构
教学方法:阅读法和比较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中国誉称“瓷国”。陶瓷是我中华民族一项最伟大的创造,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原始陶器大约是1万年前出现在中国。“陶”作为历史上第一种人造材料成为人类摆脱蒙昧的时代标志,秦兵马俑的制造展示了当时制陶规模和高超的动手术与艺术水平。瓷器在东汉晚期发明,到宁朝形成了举世闻名的“柴”、“汝”、“哥”、“钧”、“定”、“官”几大名窑,其制品工艺之精湛达到“青如天”、“薄如纸”、“声如磬”的水平。而陶瓷主要含硅元素。
秦兵马俑和古陶器的图片。【板书】三、硅酸盐
1、硅酸盐
(1)定义:硅酸盐是由硅、氧和金属组成的复杂化合物的总称。
(2)物理性质:一般不溶于水。
(3)化学性质:性质稳定,不易和别的物质反应。
(4)硅酸盐组成的表示方法:
硅酸盐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为了方便记忆和计算,常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硅酸盐的组成。书写顺序为: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水。若有两种金属氧化,则活泼的在前,较不活泼的在后。用氧化物形式表示下列硅酸盐:
镁橄榄石[Mg2SiO4]2MgOSiO2
高岭土[Al2(Si2O5)(OH)]Al2O32SiO22H2O
正长石[K2Al2Si6O16]K2OAl2O36SiO2
请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硅酸钠[Na2SiO3]、镁橄榄石[Mg2SiO4]、高岭土[Al2(Si2O5)(OH)4]的组成,一学生写在投影片上。Na2OSiO2
2MgOSiO2
2、硅酸钠
硅酸盐种类很多,大多难溶于水,可溶性硅酸盐,最常见的是Na2SiO3。它的水溶液俗称水玻璃,又称泡花碱。
①物理性质:水溶液是一种无色粘稠的液体。
②化学性质:
Na2SiO3+2HCl=H2SiO3+2NaClNa2SiO3+H2O+CO2=H2SiO3+Na2CO3
③应用:
可做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剂及黏胶剂。实验室里用于制H2SiO3,工业上可制成硅酸凝胶,处理后就得硅胶,硅胶是一种很好的干燥剂和催化剂载体。
实验4-2:Na2SiO3的防火作用【过渡】从古到今,人类创造性的生产出了几大类硅酸盐产品,它们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3、传统的硅酸盐材料
(1)陶瓷
①制法:陶瓷是以黏土为原料,经高温烧结而成。
②分类: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统称。陶瓷的种类很多,根据原料、烧制温度等的不同,主要分为土器、陶器、瓷器和炻器等。
陶器:用一般的粘土制成形体,干燥后在窑内于1000℃以下的温度下烧结而成的。陶器表面粗糙,有多孔,容易渗水。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常于烧制前在坯体表面涂上一层釉,使成品光滑、不渗水。常用陶器有缸、盆、坛。
瓷器:是用纯净的粘土加入一定量的石英和长石粉末,制成坯、干燥、上釉,在窑内于1200℃~1400℃的高温下烧结而成的,如瓷壶、瓷杯、瓷碗等。瓷器质地致密,不渗水。
炻器:是介于瓷器和陶器之间的一种陶器制品,如沙锅、水瓮等。
③特性:陶瓷具有抗氧化、抗酸碱腐蚀、耐高温、绝缘好等性质,制作时易加工成型。
(2)玻璃
①主要原料:石英、碳酸钠、石灰石
②生产原理:
SiO2+Na2CO3=Na2SiO3+CO2SiO2+CaCO3=CaSiO3+CO2
③特性:玻璃通常为表面光滑、致密、硬而脆的固体。
在高温时逐渐软化甚至变为液体。高温熔融的液态玻璃能抽成细丝。有的玻璃为无色,有的玻璃有蓝色、绿色或棕色等。无色玻璃透光性好,有色玻璃透光性差。一般玻璃不导电,导热性也很弱。
(3)水泥
①主要原料:粘土、石灰石;辅料:石膏
②普通水泥主要成分:
硅酸三钙(3CaOSiO2)、硅酸二钙(2CaOSiO2)、铝酸三钙(3CaOAl2O3)
③特性:水泥有水硬性。
水硬性是细粉状水泥遇水后变为坚硬、块状固体的性质。与水泥的水硬性相对应的变化叫做水泥的硬化。石膏能延缓水泥的硬化速率。
4、新型硅酸盐材料——具有特殊功能的含硅材料
(1)碳化硅:
具有金刚石的结构,硬度很大,可以用作砂轮、砂纸的磨料。
(2)硅钢:
含4%硅的硅钢,具有高导磁性——变压器铁芯。
(3)硅橡胶:
人工合成的硅橡胶,在高温或低温下都能保持良好的弹性——制造火箭、导弹、飞机的零件;绝缘材料。
(4)分子筛:
人工制造的分子筛,具有均匀微孔结构,主要用作吸附剂和催化剂。【科学视野】学生自己阅读科学视野,了解新型陶瓷和土壤胶体。
(5)新型陶瓷:高温结构陶瓷、压电陶瓷、透明陶瓷、超导陶瓷。
5、土壤胶体:胶体颗粒表面积大,带负电,有保肥作用。【过渡】硅在地壳中的含量为27.72%,仅次于氧居第二位,所以硅的化合物随处可见。人类虽然在一万年前制出了陶器,五千年前古埃及人发明了玻璃。而人类真正认识硅元素是在1823年由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用金属钾还原四氟化硅时获得单质硅的。
四、硅单质
1、硅单质的分类:硅单质分为无定形硅和晶体硅两类。
2、晶体硅的性质
(1)结构:类似金刚石
(2)物理性质:灰黑色固体,有金属光泽;熔点高、硬度大、有脆性,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是信息技术的关键材料。
(3)化学性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①硅和氧气反应:Si+O2SiO2
②硅和强碱反应:Si+2NaOH+H2O=Na2SiO3+2H2
3、制法:用适量碳还原二氧化硅得到粗硅。将粗硅与氯气在高温下反应,得液态不纯的四氯化硅,经分馏提纯用氢气还原即可得纯硅。
2C+SiO2Si+2CO↑Si+2Cl2SiCl4SiCl4+2H2Si↓+4HCl
4、用途:良好的半导体材料——计算机芯片、光电池(太阳能电池)。
〖板书设计〗二、硅酸盐
1、硅酸盐概述;
2、硅酸钠;
3、传统的硅酸盐材料
4、新型硅酸盐材料——具有特殊功能的含硅材料
三、硅单质
1、硅单质的分类:分为无定形硅和晶体硅两类。
2、晶体硅的性质;
3、制法:
4、用途:
初三教案怎么写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变阻器的构造,在电路中的符号。
2.理解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3.通过探究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知道正确使用变阻器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变阻器的使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3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变阻器改变电阻的道理,产生动手操作使用变阻器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以及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
师:实物投影、电路示教版、灯泡、三节干电池、导线若干、铅笔芯(约10厘米长)、亮度可变台灯、电位器。
生:滑动变阻器、小灯泡3.8v、4.5v电源、开关、导线、实验报告单(共计12组,每4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实验引入
师:展示连接的灯泡电路。由一节电池改为两节电池串联供电,观察灯泡亮度变化,回答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电压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就会改变。
师:再出示调光台灯,演示调光台灯亮度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思考:引起灯泡亮度变化的原因?
二、展开新授
(一)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师:要解释台灯亮度的变化,我们看下面的实验:在电路中加入一段铅笔芯,在一端自由移动金属夹,使连入的铅笔芯长度改变,观察现象
生:讨论交流。改变铅笔芯的长度,使其电阻变化,从而改变了电路中的电流。
师:(总结)利用金属夹在铅笔芯上移动来改变电阻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变阻器。变阻器一般分为滑动变阻器和变阻箱两类,重点学习滑动变阻器。
师:展示滑动变阻器实物,点拨:实验室所用的变阻器也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件。板书原理。
(二)学习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
1.变阻器结构的学习
师:观察实验台上的变阻器,完成活动一:认识滑动变阻器(展示活动内容)
(1)滑动变阻器的构造。
(2)电阻丝什么位置的绝缘漆被刮去了?为什么要刮去?
(3)铭牌标注的两个数字表示什么物理意义?
生:观察并回答
(板书)结构:瓷筒、电阻线、金属棒、金属滑片、4个接线柱
电路元件符号:
2.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师:现在我们一起探究如何用变阻器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出示探究问题:
活动二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设计实验,思考下面的问题
1.要改变通过灯泡的电流大小,变阻器应与灯泡串联还是并联?完成电路图。
2.变阻器上有4个接线柱,连入电路时可能有几种接法?
3.这些接法是否都能起到改变电路中电流的作用?
生:思考讨论前两问,然后师生矫正。
师:在学生明确第二问答案后,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实验探究,提示滑片先放中间。
分析交流:实验发现,正确连入变阻器的方法是。移动变阻器的滑片,阻值不变的连接是。
初三教案怎么写篇3
一、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课生动,课堂气氛活跃,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历史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故事恰好能做到这点。如讲商朝历史时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同学听的津津有味,下课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还可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对历史人物串联讲解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的情况,谁害死韩非?是他的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李斯?是历史上著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学生自然听得专注入迷。
三、比较分析法
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大多简单雷同,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将郑和、哥伦布进行比较,无论在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郑和都要超过哥伦布,但为什么哥伦布比郑和的.影响更大呢?郑和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朝贡贸易违背了经济规律,给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哥伦布的远航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四、从人性角度讲述历史人物
历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观的因素往往可以改变它应该有的模样。如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一历史现象的解释,其中,固然是由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力,但孙中山个人的因素在这里占几分?事实上,当时孙中山虽然对袁世凯不放心,但他对袁世凯还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孙中山一生诚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官僚的权利欲,他完全是带着对天下难民的博爱而担当起政治使命的”。以孙中山的个性和品格,为了“民主共和”的尽早实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仅两个月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当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初三教案怎么写篇4
二次根式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理解(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a≥0).
(3)掌握•=(a≥0,b≥0),=•;
=(a≥0,b>0),=(a≥0,b>0).
(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它们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
(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
(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二次根式(a≥0)的内涵.(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a≥0)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
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对(a≥0)是一个非负数的理解;对等式()2=a(a≥0)及=a(a≥0)的理解及应用.
2.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的条件限制.
3.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关键
1.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推理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培养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规定和重要结论进行准确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单元课时划分
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1.1二次根式3课时
21.2二次根式的乘法3课时
21.3二次根式的加减3课时
教学活动、习题课、小结2课时
21.1二次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运用
教学目标
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利用(a≥0)的意义解答具体题目.
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给出概念,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的概念;
2.难点与关键:利用“(a≥0)”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列三个问题:
问题1:已知反比例函数y=,那么它的图象在第一象限横、纵坐标相等的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_.
问题2: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3,BC=1,∠C=90°,那么AB边的长是__________.
问题3:甲射击6次,各次击中的环数如下:8、7、9、9、7、8,那么甲这次射击的方差是S2,那么S=_________.
老师点评:
问题1:横、纵坐标相等,即x=y,所以x2=3.因为点在第一象限,所以x=,所以所求点的坐标(,).
问题2:由勾股定理得AB=
问题3:由方差的概念得S=.
二、探索新知
很明显、、,都是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像这样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式子,我们就把它称二次根式.因此,一般地,我们把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称为二次根号.
(学生活动)议一议:
1.-1有算术平方根吗?
2.0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
3.当a<0,有意义吗?
老师点评:(略)
例1.下列式子,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二次根式:、、、(x>0)、、、-、、(x≥0,y≥0).
分析:二次根式应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有二次根号“”;第二,被开方数是正数或0.
解:二次根式有:、(x>0)、、-、(x≥0,y≥0);不是二次根式的有:、、、.
例2.当x是多少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可知,被开方数一定要大于或等于0,所以3x-1≥0,才能有意义.
解:由3x-1≥0,得:x≥
当x≥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三、巩固练习
教材P练习1、2、3.
四、应用拓展
例3.当x是多少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分析:要使+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必须同时满足中的≥0和中的x+1≠0.
解:依题意,得
由①得:x≥-
由②得:x≠-1
当x≥-且x≠-1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例4(1)已知y=++5,求的值.(答案:2)
(2)若+=0,求a2004+b2004的值.(答案:)
五、归纳小结(学生活动,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
1.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称为二次根号.
2.要使二次根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必须满足被开方数是非负数.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8复习巩固1、综合应用5.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3.课后作业:《同步训练》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1.下列式子中,是二次根式的是()
A.-B.C.D.x
2.下列式子中,不是二次根式的是()
A.B.C.D.
3.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5,那么它的边长是()
A.5B.C.D.以上皆不对
二、填空题
1.形如________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2.面积为a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_.
3.负数________平方根.
三、综合提高题
1.某工厂要制作一批体积为1m3的产品包装盒,其高为0.2m,按设计需要,底面应做成正方形,试问底面边长应是多少?
2.当x是多少时,+x2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3.若+有意义,则=_______.
4.使式子有意义的未知数x有()个.
A.0B.1C.2D.无数
5.已知a、b为实数,且+2=b+4,求a、b的值.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答案:
一、1.A2.D3.B
二、1.(a≥0)2.3.没有
三、1.设底面边长为x,则0.2x2=1,解答:x=.
2.依题意得:,
∴当x>-且x≠0时,+x2在实数范围内没有意义.
3.
4.B
5.a=5,b=-4
初三教案怎么写篇5
一、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来揭示人物心理的方法。
2.整体感知人物的命运、态度、性格,结合社会实际,理解小说的主题。
3.体会莫泊桑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感受他的匠心独运。
二、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的形象,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的主题
四、学习方法:
自学——讨论——探究——拓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
2.作者简介
莫泊桑: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解决字词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撬开()煞白()诧异()牡蛎()()别墅()
褴褛()()女婿()嘟哝()()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jié()据zhàn()桥阔chu()zāota()手pà()
端xiáng()zhuàn()钱莫míng()其妙
3.解释词语
拮据褴褛阔绰恭维张皇端详十拿九稳与日俱增狼狈不堪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速读全文,尝试复述故事梗概,初步感知小说内容。
2.小组内复述故事
3.各小组选代表展示
4.师生一起理清小说层次,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四)精读分析人物形象
1、浏览全文,完成下列任务。
(1)说说小说刻画的人物主要有哪些?
(2)找出课文中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句,在课文中做批注。
分角色朗读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旁白
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3)把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态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哪些事情使他们的态度发生了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4)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这些评价说明了什么问题?
2.小组内交流
3.班内展示
(五)问题探究
1.《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2.“我”在整篇小说中的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3.讨论文中的悬念设置:
①我们一看到这篇小说,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读完,关键在于小说设置了悬念,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学生交流
班内展示
②小说的结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从中可见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六)总结学习收获
你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呢?
生自由发言。
(七)拓展延伸
口头表达训练:
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的表情将会怎样?他们夫妇间将会进行怎样的对话?展开联想
(八)结束语
(九)布置作业
续写《我的叔叔于勒》
初三教案怎么写篇6
第1课鸦片战争
1940——194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942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偿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影响:鸦片战争后,我们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期间列强侵华罪行1856——1860列强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俄国是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1858《瑷珲条约》,是割占领土最多的条约1860《北京条约》1864《勘分西北界约记》19世纪80年代(1881)《改订条约》影响:太平天国(1851——1864)农民阶级运动领导人为洪秀全
第3课收复新疆
1865阿古柏入侵新疆。1876左宗棠开始进入新疆。1878除伊犁外,新疆回到祖国怀抱1884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4.增辟通商口岸等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清政府被迫与11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做担保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3.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影响:1.《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2.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3.清政府完全
初三教案怎么写篇7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们的思想能力已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表象向内部延伸;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能懂得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不单从一个方向去思索,而是多角度、多侧面去寻求答案;学科成绩也在不断的提高,优秀率也在逐步提高。但由于学生思维维能力、认识水平、学习基础等发展不平衡,导致有些学生的物理成绩很差,历次的考试都不能及格,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
1、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
2、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多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目,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
3、学生能运用所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4、学生的人平成绩达60分以上,优秀率达10%,及格率达70%以上;
三、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新教材是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难度降底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每一个实验都要写好实验报告,写好实验体会。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内容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
4、开展好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课外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活动。如本期要进行野外考察、下农村进行实验调查、到工厂去进行劳动实习等。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5、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进修,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本期我在教学之余,要认真学习大学有关的物理课程,扩大自己的学识范围,学习有关教育教学(此文来自)理论,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增进教学艺术。多听课,吸取他人教学之长,全期力争听课达20节以上,还要上了一堂教学观摩课。
初三教案怎么写篇8
目标
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培养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
德育目标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教法建议
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初中英语,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
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
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
初三教案怎么写篇9
知识目标:
1、了解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2.了解二肽、多肽的概念。
3.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4.认识人工合成多肽、蛋白质、核酸等的意义,体会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蛋白质盐析、变性、颜色反应的实验探究,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意目标:与同学合作调查蛋白质对人体的作用、在人体内变化的过程等相关问题,并与其他同学交流,多角度感受化学科学为人类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
【先学自研】
一、氨基酸的结构与性质1.氨基酸的分子结构
氨基酸可看作是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H被_______取代后的产物,因此氨基酸分子中既含有_____,又含有______,天然氨基酸全为_______________,其通式可写为_____________。
常见的α-氨基酸有:
甘氨酸谷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2.氨基酸的性质(1)物理性质
溶剂溶解性水强酸或强碱乙醇、乙醚
(2)化学性质(1)两性
在氨基酸分子中,_______是酸性基团,________是碱性基团.(2)成肽反应
氨基酸分子之间通过一个分子的________和另一个分子的_________间脱去一分子水,缩合形成肽键(
)的化合物.
二、蛋白质的结构与性质
1、组成和结构
组成元素:还有少量的是高分子化合物
2、化学性质(1)水解
条件:,水解生成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肽类化合物,最终水解得到(2)盐析
定义:。盐析是过程。目的:采用多次盐析和溶解,可以。(3)变性
物理因素包括:等化学因素包括:等。蛋白质的变性过程是的过程。
(4)颜色反应:含苯环的蛋白质遇到浓硝酸变。(5)灼烧:
三、酶
酶是一类有细胞产生的、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所数是蛋白质。酶的催化作用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核酸
核酸是一类含磷的生物高分子化合物。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DNA:大量存在于中,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
RNA:大量存在于中,根据DNA提供的细细控制体内蛋白质的合成。
【互动探究】
1、在你学过的物质中,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NaOH溶液反应的物质有哪些?举例并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1)金属:
(2)两性化合物:(3)两性氢氧化物(4)弱酸铵盐:.
(5)多元弱酸酸式盐:
(6)氨基酸:
2、尝试分析,甘氨酸和丙氨酸在一定条件下能形成几种二肽?写出二肽的结构简式并与同学交流。(提示:能形成四种二肽。)
3、某蛋白质的结构片段如下:
它水解后产生几种氨基酸?分别写出它们的结构简式.
【要点一】
1、氨基酸的两性
氨基酸分子中的—COOH能电离出H+,显酸性,—NH2能结合H+,显碱性。作为碱:RCH(NH2)COOH+H+→RCH(NH3+)COOH作为酸:RCH(NH2)COOH+OH-→RCH(NH2)COO-+H2O
2、氨基酸的缩合(1)两分子间缩合
(2)分子间或分子内缩合成环
(3)缩聚成多肽或蛋白质关键:氨基酸缩合机理
脱去一分子水后形成肽键(
),肽键可简写为“—CONH—”,不能写为“—CNHO—”.
【互动探究】
1、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如何检验蛋白质?
2、当发生重金属盐中毒时,为什么要求中毒者服用生鸡蛋、牛奶或豆浆?
3、请根据蛋白质的性质讨论,医用酒精、84消毒液、过氧乙酸等能杀菌消毒所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要点二】蛋白质盐析和变性的比较【实验探究】
1、盐析:鸡蛋清中加入硫酸铵溶液
实验现象:鸡蛋清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后,有_______析出,再转移到蒸馏水中时,_______.实验结论:一些无机盐的浓溶液可以降低蛋白质的______,从而使蛋白质从溶液中_____.用途:盐析是可逆的,可用于蛋白质的_________.
2、变性:鸡蛋清加热或者加入乙酸铅溶液
实验现象:加热后或者加入乙酸铅溶液后,鸡蛋清_________,再加蒸馏水,____________实验结论:加热和加重金属盐,都可以使蛋白质的性质发生改变失去生理活性,且为
________过程
用途:______________
关键:(1)稀的无机盐溶液能促进蛋白质的溶解.
(2)浓的无机盐溶液能使蛋白质发生盐析.
(3)盐溶液中含有重金属离子时,不论其浓度大小,均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典例分析】
【典例1】据最近的美国《农业研究》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发现半胱氨酸能增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免疫力,对控制艾滋病病毒的蔓延有奇效。已知半胱氨酸的结构简式为: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半胱氨酸属于α-氨基酸B.半胱氨酸是一种两性化合物
C.两分子半胱氨酸脱水形成的二肽结构简式为
D与NaOH溶液加热时可放出一种碱性气体
2、下列关于蛋白质性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任何盐溶液,都会使蛋白质发生变性B.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多种氨基酸
C.微热条件下,有些蛋白质遇到浓硝酸时会显黄色D.蛋白质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随堂训练】
1.(20__·启东高二检测)某期刊封面上有一个分子的球棍模型图,如图所示。图中“棍”代表单键或双键或三键。不同颜色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该模型图可代表一种(
)
A.氨基酸
B.醇钠
C.卤代羧酸
D.酯2.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加热会使蛋白质变性,因此生吃鸡蛋比熟吃好B.蛋白质溶液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鸡蛋清中加入食盐,会使蛋白质变性
D.天然蛋白质中仅含C、H、O、N四种元素
3.要使蛋白质从水溶液中析出而又不改变蛋白质的主要性质,应向其中加入(
)A.饱和Na2SO4溶液
B.浓NaOH溶液C.少量NaCl
D.浓BaCl2溶液知识点三:酶和核酸
4.(20__·郴州高二检测)下列有关核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核酸是高分子化合物B.核酸中肯定含有磷原子
C.核酸可以分为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D.核酸和酶一样属于蛋白质
5.克隆生命体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找到一些特殊的酶,它们能激活普通体细胞,使之像生殖细胞一样发育成个体,下列有关酶的说法错误的是(
)A.酶是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B.酶催化作用的特点是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等C.高温或重金属盐能使酶的活性丧失D.酶的结构较为简单,不能再水解
6.(20__·杭州模拟)蛋白质是构成生命的基础物质,而氨基酸又是构成蛋白质的基石,最简单的氨基酸的结构简式是______;该氨基酸形成的二肽的结构简式是______;将该氨基酸溶于酸性溶液形成的微粒的结构简式是______;将该氨基酸溶于碱性溶液形成的微粒的结构简式是______。
【训练内化】1.(20__·南京模拟)20__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钱永健等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一种蛋白质,简称GFP)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下列有关GFP的说法错误的是(
)A.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B.遇到CuSO4溶液会发生盐析C.水解后可以得到多种氨基酸D.可用于蛋白质反应机理的研究
2.下图表示蛋白质分子结构的一部分,图中A、B、C、D标出分子中不同的键;当蛋白质发生水解反应时,断裂的键是(
)
3.酶是蛋白质,能催化多种化学反应,下列表示温度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曲线中,以酶作催化剂的是(
)
4.(20__·北京四中高二检测)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蛋白质析出,再加水也不溶解B.氨基酸既可以与盐酸反应,也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所以误食重金属盐会中毒
D.浓硝酸溅在皮肤上使皮肤呈黄色,是由于浓硝酸和蛋白质发生颜色反应
5.下列物质中,能与酸反应,也能与碱反应,还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①Al(OH)3
②氨基酸③NaHCO3④淀粉⑤蛋白质
⑥纤维素
⑦(NH4)2SA.①②⑤
B.③⑤⑦C.④⑤⑥
D.①③⑦
初三教案怎么写篇10
一、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过程
学习可以认为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教学就是要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影响(执行控制)。因此,教学应完成三项任务:
(1)明确某一学习任务的始态和终态;
(2)为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提供指导性帮助;
(3)对加工产品提供准确的测量和评价,以使学习者得到更全面的反馈。
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过程可以表述如下,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也不例外,只是各环节的具体内容与其它知识构成的教学不尽相同:
1环节:
确定教学起点:学生原有水平——知识、技能、态度。分析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习的新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发展,以及这三者间的动态关系,分析可由学生本次学习终点目标逆推至学生原有的水平。
陈述教学目标:根据对教学任务的分析,提出本次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教学目标,可以参考教参上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但教师要制定出明确的质和量的要求。
几点说明:
a.教学目标陈述的应该是学生学习后应达到的结果,而不是描述教师应做什么或做了什么。(教师做什么,应体现在下面的环节中。)
b.教学目标的陈述,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要十分明确、具体:在什么基础上,在什么条件下(或经过哪几个步骤),得到质和量上的什么结果。不能用含糊和不切实际的语言来陈述。
c.教学目标中应体现出学习结果的认知层次。
设计有效教学技术等三个环节是并列的,它们依据上面三个环节工作的结果,对教学进行综合设计。实质上是根据对象和任务提出教学上的相应对策。教学管理也体现了教学的组织性和程序性。
测量与评价环节对学生是提供学习结果和反审认知的。
2反馈信息,对教师是提供教学效果的反馈,以便积累教学经验和作好补救教学的准备。
二、初中化学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内容与构成
1.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内容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知识的骨架,中学化学的其它知识构成都是在它上面展开和认识的。它是中学化学基本的、重要的教学内容。
初中化学教学中涉及具体化学物质约20多种:
典型物质:如,O2、H2、C、Al、Fe、H2O、CO2、NaOH、H2SO4;
重点介绍的物质:如,CO、HCl、Na2CO3、CaCO3;一般认识的物质:如,C60、CaO、Al2O3、NaCl、NaHCO3。
还有若干属于一般了解的:如,N2、Cu、油脂、维生素、糖、蛋白质;。
2.中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构成
中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研究具体的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较多,研究金属及其化合物相对较少,原因可能是金属的性质更相似一些。研究单质较多一些,研究化合物相对较少一些,原因可能是单质的性质更具有元素的典型性。对典型物质的研究一般是分几次完成,每次各有侧重点,逐渐形成对某物质的全面认识。
3.初中化学研究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点:典型物理性质、重要化学性质、制法(实验室制法为主)、用途;也有结构和存在的内容,但不多。
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以物质分类为线索交叉展开:空气——氧气(混合物——纯净物)水——氢气、氧气(化合物——单质)碳——石墨、金刚石(单质——同素异形体)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单质——化合物)金属(单质)—铁、铝
酸、碱、盐(化合物)—H2SO4、HCl、NaOH、Ca(OH)2、Na2CO3、CaCO3
可表述为图表(分类)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多以归纳方式进行研究;如:氢气、碳、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三、初中化学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策略
1.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决不单单是使学生知道和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它的教学还涉及思想方法、价值和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自然界与人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例如: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观察——初步认识——考察分析——深入认识;方法论)
故事:在意大利靠近那不勒斯的格罗多得根有一个石灰岩的峡谷。有一个人带着他的狗走进了峡谷,很快狗就晕倒了,人倒安然无恙。人向四周看了看,并没有发现什么,但当人弯下腰去救狗时,人也头晕了。
2.基于建构观念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策略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知图式。
课例分析:《谁偷了我肥料》。
由一个教学案例来说明教学中要渗透建构观、结构观、发展观。上海吕彩玲《金刚石、石墨和C60》从物性延伸、过渡到化性;下面再从明显的可燃性深入到还原性,还要把可燃性和还原性统一为碳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这样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回忆开始对单质碳用途的描述;讨论用途与性质的关系,开始形成。性质——用途——存在——制法的认知结构(关系)。这一认知结构既包括了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框架,也包括了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联系和发展途径。总结本节内容[概括物性、化性(可燃性),形成表格]。
3.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实验教学的使用与创新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既是为了深化对元素化合物的认识,也是认识化学事物的重要方法,且实验本身也是学习的内容。使用与创新要依据元素化合物知识讨论的侧重点,要突出要点。
四、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常见障碍及问题解决不要死记硬背,注意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归纳、比较。
注意直观、形象化,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课例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突出实验教学,加强对典型反应和现象的感知,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而不是孤立的死记硬背有关物质的性质等。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特点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入手学习有关物质构成和变化的知识,然后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问题,即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其中,科学探究和STS教育贯彻整个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中。本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上述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特点。
课例分析《物质的酸碱性》
本教学设计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体现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特别突出了教学情景设计和实验的应用。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点:
(1)用生活场景视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原有认识的局限和错误引出研究的问题。
(2)通过探究实验认识物质的酸碱性。
(3)收集身边物质进行酸碱性的检验,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关注身边的化学。
(4)谈身边物质酸碱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从化学的视角认识身边的物质,渗透新课程理念,同时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活动评价方式。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⑴课题名称
⑵本节(单元)课教学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⑶教学背景分析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技术准备,以及前期教状况、问题、对策等说明。
⑷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等。
⑸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本部分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求把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表达清楚,可附教学流程图。
由于教学设计都是已经实施后的教学过程,因而文字资料中还要包括教学反思。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来谈谈如何体现这些基本要求。
⒈如何确定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的确立,需要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策略,提出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人教版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⒉如何进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教师需要结合具体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和处理,以适合教学时间。第二是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这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需要从三方面考虑,即已知:先前经验;学习动机;教学目标。
案例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师简明扼要的列举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并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学生的先前经验(知识掌握情况),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突出的核心观念,做到教学有的放矢。
⒊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起着举纲导向的作用。合适的教学目标需要从三个维度来具体表达,即在知识与技能层面,说明学什么;在过程与方法层面,说明怎么学(怎么做);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说明为什么学。同时要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使教学目标的设计建立在三个维度有机整合的可操作性、可测量的目标系统之上。
案例分析:云南曲靖段亚鹏《二氧化碳的性质》
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从三个维度整体考虑,全面具体,要求明确,可操作性强。特别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针对本节课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几点要求,针对性强,便于实施。同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去学,从而易于实施,落实和评价。
⒋如何进行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涉及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师活动的设计、学生活动的设计、教学意图的设计、教学资源的设计等几个内容范畴,其核心是活动的设计,基于新课程要求的活动设计应体现为方法而教为策略而教的思想。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的表达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采取表格式也可采取文字叙述式,但更多的是采取表格式。
案例分析:戴雯婷《竹子中的奥秘》
⒌如何进行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旨在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结果及其影响结果的课堂教学要素(变量)的评价设计。这种设计需要将学习结果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将三维目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测,如纸笔测验、活动表现、观察记录等,借助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双重作用,来全面测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便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调控教学过程。
案例分析:
⒍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旨在介绍本节课与以往课的不同与特色之处。及什么地方做的好好在哪本节课的教学特色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怎么改进
对教学设计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教学设计,即是教师备案这一教学环节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基础,使其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是教学取得最佳时效、实现教学创新的重要保证。
初三教案怎么写篇11
教学目标
1、体会书信中感情的流露和哲理的阐明。
2、体会两封信中的联系及“坚强”的含义。
3、尝试用书信与同学、朋友、师长进行友好的交流。
教学重点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司、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难点对于“坚强”完整而深刻的理解
教学方法及教具朗读法、自主合作、小组字习
课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教学随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李春波的《一封家书》)。刚才大家听得都挺投入的,从歌中,你们都听出了些什么呢?
大家谈得都很不错,尤其是能从游子的思亲感受到父母的思子。在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书信无疑成了沟通两地相思情感的使者。的翻译家──傅雷,在其长子傅聪留学海外时,就在一封封家书中为儿子排忧解难,传达着自己的惦念之情。写得多了,经过整理,一部《傅雷家书》就诞生了。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其中的两封,感受一下那份牵挂!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问题。自主学习
1、这封信是傅雷在儿子什么心境下写的?找出句子。
讨论明确:这种情绪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
开头为什么这样称呼?称呼:“聪,亲爱的孩子。”
这样称呼起了宽慰儿子,给他以感情上的慰藉。
1、对于情绪的高低起伏,2、傅雷给儿子提出了哪些忠告?
讨论明确:(1)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一:泰然处之,保持心理相当平衡。
(2)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二:正视错误,冷静对待,彻底感悟,引为借鉴。
4、课文中有两处生动的比喻,请找出并体会其含义。
讨论明确:(1)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性,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2)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傅雷要求儿子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做到冷静、洒脱。)
3、归纳与总结:
参照课文段落层次的划分,学生明确第一封书信层次及其大意,并总结划分的方法与体会。
说明:教学过程包括预习内容与指导、展示交流、点拨升华、作业反馈等内容。
板书设计
反思与重建
第二课时
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教学随记
教学过程1、导入:
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的VCD片段。
2、指3、导学生阅读课文并体会“坚强”的具体含义。(学生分组朗读课文)
明确:“坚强”有两方面的表现:
(1)在失败时,(2)精神消沉时:(第一封信)
“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所侵蚀。
(3)在成功时:(第二封信)
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
4、傅雷在儿子成功时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赞赏,5、请找出具体的语句,6、并理解
明确:世界上的最纯洁的快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傅雷对儿子的赞美,浸透了他自己的人生体会与独特的感受,作为一个过来人,他更提出了要有“赤子之心”这样一个更高的要求。要求儿子在艺术上“保有一颗纯洁的心灵”。这是艺术的更高的境界,也是人生的至境,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7、课文最后一段:“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8、对这一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
明确:这是傅雷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解决矛盾后追求艺术更高境界。
四、学生参照第1课时,自己划分并归纳段落大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学习
五、布置课后练习:
摘抄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体会其含义。
课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庸()碌谀()词扶掖()
廓然无累()涕泗横流()枘凿()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扶掖枘凿廓然无累重蹈覆辙自知之明气吞斗牛
3.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回答问题,并从课文中再摘抄几句含义深刻的语句。
(1)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到过感情的问题,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是怎样一种情绪?
(2)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孤独的赤子创造的是什么样的世界?
说明:教学过程包括预习内容与指导、展示交流、点拨升华、作业反馈等内容。
初三教案怎么写篇12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知识要点】
本课题首先从日常生活中简单的物质变化,道出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然后再从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让我们了解物质的微观世界,知道物质是由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并理解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同时,本课题知识也能帮助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不同变化之间的本质区别。
【课题重点】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
2、分子、原子的概念及主要区别。
3、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
[要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说明:判断某一变化是物理或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所谓新物质并非名称上与原物质不同,而是在组成和结构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讨论:化学变化常伴随一些现象,如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能否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你能举例说明吗?不能。如电灯通电发光、发热但无新物质生成,应是物理变化。
[要点2]分子
1、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如水)、原子等。说明:我们身边的物质有的是由分子构成。如氧气(O2)、水(H2O)、二氧化碳(CO2)、氧化汞(HgO)等。也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Fe)、铜(Cu)、银(Ag)等。
2、分子的性质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间有一定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小。
③分子在不停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④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分子的内部结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成更小粒子——原子,可见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4、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讨论: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更小的粒子——原子。
[要点3]原子
1、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开形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物质),这就是化学变化的实质。
讨论:有人说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一定大于原子。
不对。不同的分子和原子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说明:原子和分子虽然都是很小的粒子,肉眼看不到它,但它确实存在于物质的内部,现代科技(如飞秒化学)不仅能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
注意:物质不同,构成物质的粒子不同。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由水分子构成;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由铁原子构成;今后我们还将学习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讨论: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请予以说明?思考: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水的分解等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断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在上述这些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变成了原子,而原子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可推出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发生变化的是分子。
【教学策略】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认识水的自然蒸发。教师演示:品红扩散,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水会逐渐减少?为什么温度升高,水会减少得快?品红为什么能扩散?联系实际再举例说明分子不断运动且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的事实。
2、两张图示苯分子、硅原子,说明先进的观察仪器已经可以看到分子、原子层面的粒子,同时说明粒子质量小、体积小的事实。
3、“1+1”是否一定等于2的家庭小实验,事先布置预习并在课上检查预做情况,对结果“1+1<2”说明了什么进行分析。
4、活动探究:建议彩色银幕实验,并安排讨论。讨论题如下:A杯酚酞变红,说明什么?(说明氨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并进入A杯酚酞试液)。
5、让学生归纳粒子的基本属性: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性质相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再讨论举证。(结合课题后习题3、4、5进行)6、分子、原子概念要淡化,但理解不能含糊,利用习题2的化学反应,可通过分子原子观点解释化学反应本质来强化。也可组织学生先阅读课文后分组讨论、交流发言。
讨论:①分子观点解释:水蒸发与水分解的不同所在?②分子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
初三教案怎么写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
教学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
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
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二)楔形文字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
2.教师讲述: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由苏美尔人发明,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1.教师讲述:公元前18世纪兴起的强盛而繁荣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欣赏小品《打架》。
2.学生活动:(学生小品表演)
国王:“我是古巴比伦城邦的第六任国王,我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成为了四方。但我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实在太多,我已命人编成了一部法典,这下处理事情就有依据了。”两自由民正发生争执并打了起来。
国王:“你们两个混蛋在干什么?给我住手!”
两自由民发现是国王,立即停了下来并向国王行礼。
自由民A:“我尊敬的国王,他两天前把我的一只眼睛打伤了,疼死我了。我要找他算账。”
自由民B:“是他先侮辱我是奴隶,我才打他的。”
国王:“好了,好了,我来给你们判决,你(自由民B)打伤了他(自由民A)一只眼睛,你就让他把你的一只眼睛也打伤吧!(说完A做着向B的眼睛打去的样子)
3.教师提问:(1)小品中的国王是古巴比伦的哪一位国王?(2)国王的判决有法律依据吗?依据是什么?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法律规定?举例说明之。(3)这样的判决有何原则?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处罚原则?
4.教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1)时,指出国王汉谟拉比是一位勇猛过人精通谋略的国王,他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便于在位的第二年开始编制法典。
学生回答问题(2)时,指导学生认识《汉谟拉比法典》的组成部分和内容。并检查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况。
学生回答问题(3)时,补充说明古巴比伦有三种人,有权自由民、无权自由民和奴隶。如果将小品中的自由民A换成是奴隶,那国王对自由民B的判决就不同了,只是赔偿该奴隶的主人购买这位奴隶的价格一半的钱就可以了。
5.教师小结:《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6.问题思考:讨论并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提示: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三、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在西亚地区奔腾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养育了人类,在适合人类农业耕作的自然环境中催生了灿烂的文明。苏美尔人创立了楔形文字,并用文字保留了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古巴比伦国王还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成为目前已知最早的成文法典。
板书设计
1.自然环境
2.文明历程:
3.古巴比伦王国:君主专制制度
4.《汉谟拉比法典》:严格的社会等级
初三教案怎么写篇14
教材分析
本节是常见的气体氧气的性质新授课,包括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三部分。以氧气的化学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介绍氧气的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间的转变从而为学习化学变化、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等知识打下基础,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氧气的制法的迫切愿望,因此本节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样的编排设计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把化学中纪实内容和理论概念相互联系起来,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以认识“物质”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更应注意突出实验环节以丰富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所需的感性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学情分析
1.通过学案的抽查和批改,了解到学生对本节内预习情况基本可以,重点内容理解也可以2对本节内容存在的知识障碍点是对现象和结论描述难以区分,对火焰和光不好区分,对氧化反应中的氧和氧气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让学生形成性质决定用途这一重要化学思想。认识硫、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知道化学反应的&39;重要用途。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理解
难点: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联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掌握
教学过程:引入:大家知道对人和动植物呼吸非常重要的一种气体是什么?我们经常和氧气接触,知道氧气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吗?
导入演示: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入装有某种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燃烧得更旺。大家知道瓶内盛放的是什么气体呢?这瓶气体就是在空气中体积分数占第二位的氧气。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氧气。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展开课题
一.(1)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
(2)想一想:氧气有味吗
(3)氧气溶于水吗?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于哪里?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
二[提问〕如何检验氧气?
提问:氧气能和哪些物质反应
1.察硫在空气中燃烧和氧气中燃烧现象(2)注意现象有何不同
2.碳在空气中燃烧和氧气中燃烧现象(2)在氧气中产生的是光还是火焰(3)反应后倒入澄清石灰水有何现象
3.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思考]①什么集气瓶底要装少量水或细沙?②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什么?③丝末端系一根火柴根作用是什么?
三结合上面文字表达式归纳它们有何共同特点
四.氧气有哪些用途呢
[回答〕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如复燃则为氧气。
①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并写出文字表达式
①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并写出文字表达式
学生总结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1.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描述
2.学会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由一般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欲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一.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有三态变化
二.化学性质
1.氧气的检验: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如复燃则为氧气。
2.硫的燃烧
结论: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
硫+氧气---→二氧化硫
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结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火焰更明亮。
碳+氧气---→二氧化碳
4.铁在氧气中燃烧
〔结论〕铁在空气中不易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
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总结〕1.可燃物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要剧烈。
三.化合反应:由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就叫做化合反应。
氧气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气化反应
四.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坚持燃烧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将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名记分员,对每名学生回答给予打分,然后组内成员分数累加,小组之间再评比优胜组
教学反思
本节课突出了氧气的化学性质这一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正确分析,能较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初三教案怎么写篇15
(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物理,社会的物理”。我在设计此课时,从蒙自现实天气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采用实验分析归纳法、控制变量法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每个环节都由提出问题入手展开教学,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形成一个步步攀升的台阶,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的殿堂。
(三)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热机》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概述
《热机》是教科版九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一节内容,该节是本章的一个开始节,学好了本节才会更好的学习第二节《内燃机》。
二、学情分析
(1)学生是_九_年级学生;
(2)学生熟练掌握_部分数学知识___;
(3)学生对_科技活动_兴趣浓厚;
(4)本班学生学生学习成绩较好,运用_物理__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故本次教学应从生活常识入手,可做适当拓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利用内能来加热或做功
2、知道热机中能的转化
3、理解蒸汽机的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
老师辅导,学生理解和动手掌握本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社会的进步车轮,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对蒸汽机的理解
(2)教学难点:对热机概念的理解
五、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本节内容选择自主学习策略的方式教学
六、资源的选择
教材、习题册,多媒体
实验器材:铁架台,试管,试管夹,试管塞,小风车,水等。
七、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用多媒体演示:火箭发射升空、飞机起飞、汽车启动和行驶的画面,
问:飞机、火箭、汽车是怎样获得动能?是因为它里面装有一颗心脏——热机?
(三)、新课学习:
同学们先浏览(3分钟)
1、利用内能来做功
学生操作:图2-1-2实验。(教师指导)
教师指导演示:书中图2-1-2所示的实验。
教师:谁来说一下该实验中能量的转化过程?
分析过程:燃烧(化学能)――供给水和水蒸汽――水蒸汽驱动叶轮做功(内能转化成机械能)。教师:这是利用内能的另一种方式:用来对物体做功
热机:通过燃料燃烧获取内能并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2、蒸汽机
(1)瓦特设计了通过活塞直线运动带动飞轮圆周运动的连接装置,解决了动力传输问题。
(2)讨论交流:蒸汽机是怎样工作
对图2-1-4的图例演示(多媒体播放)
讲解工作原理
提醒学生着重对蒸汽机工作原理的理解,体会。
3、形形色色的热机
蒸汽轮机、内燃机、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
4、查阅资料
指导学生在网上查阅热机资料,观看动态热机图像(视频)
八、作业
1、看书,练习册相应部分基础题;
2、观察生活中的热机工作情况,并预习下节内容。
九、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教师指导的学习模式,在本节教学中用简单的事例、形象的动画展示、生动的实验,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同时又点明主题。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能力得到了展示。探究活动应成为点亮学生智慧火花的过程发现、创新是人的一种天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展这种天性。作为教师,就是将学科知识的内容与人类文化的长链联结起来,使学科知识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使文化富有历史感,成为学生探索真理、创造世界的动力。注重学用结合。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很好玩,但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把物理学活学透。每当向学生传授新的物理知识时,都应联系它在实际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些应用,同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找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例。
当然本堂课还是有一些不足的:
第一:flash的制作,借鉴了他人的成果,如果能自己制作flash就更加好了。
第二:本堂课实验不多,不能体现物理课作为一门实验性课程的课程特色。
第三:通过学生实验来观察、探索、分析、总结。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然后指导讨论小结。
《热机》反思
1.从本课教学目标出发,开课时,设计了一个实验“用酒精灯给密闭在试管中的水加热”,问学生会看到什么现象,分析活塞飞出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内能转化成机械能;再问学生“水的内能从哪获得?”,酒精的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传递给水。通过对这个实验的分析,向学生介绍了利用内能的两种方法。
2.从能量的转化角度引入新的知识,热机,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用热机获得动力的交通工具,汽车、飞机、轮船、坦克、摩托车??使学生明白热机这一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技术进步在工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引起他们的`求知情趣。
3.先介绍了汽油机的结构,通过flash的动态演示了汽油机的工作过程,清晰、明了。详细分析了汽油机的四个冲程,每个冲程都由学生自己找出工作特点,有利于学生进行图的识别。指出汽油机实际工作时,是靠外力使曲轴和飞轮先转动起来,带动活塞运动后汽油机才自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