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关于九年级物理的教案

时间: 新华 九年级教案

教案的编排以教学过程的步骤为基础,使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整个教学流程,从而有利于教学的有序进行。优秀的关于九年级物理的教案是什么样的?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九年级物理的教案,供大家参考。

关于九年级物理的教案篇1

压强知识归纳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1)S不变,F↑;(2)F不变,S↓

(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液体压强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使用液体压强计(U型管压强计)测量液体内部压强。

2.液体压强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3.液体压强计算公式:(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4.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6.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大气压强

1.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2.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3.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4.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5.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关于九年级物理的教案篇2

1.知识与技能

⑴体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思想。

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⑶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⑵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律的形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⑵通过理想斜面的教学,体会理想实验的魅力。

二、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力学体系的基石,而牛顿第一定律又是这个“基石”中的“基石”,它定性地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惯性的概念,为定量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拉开了序幕。

高中教材与初中相比,主要有四方面的不同。

一是定律内容深浅不同:初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高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高中教材中的表述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强调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突出了第一定律的独立性和重要意义,也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做了一定的铺垫。

二是惯性的认识层次不同:初中强调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高中侧重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三是实验的设计、探究及思维深度不同:初中为斜面小车实验;高中为伽利略理想实验,突出了理想实验这种科学方法的价值所在。

四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不同:初中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历史一语带过,高中教材回顾了历史,让学生体会一个规律的获得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能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勇于创新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初步知道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的概念,但是缺乏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历史的了解,对内容也是一知半解。

学生对于“质量是惯性的量度”更是缺乏认识,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速度也是惯性的量度。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引导,配合实验、结合生活事例来澄清概念。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常常形成与亚里士多德相似的观点,且根深蒂固。处理具体的实际问题时,一些直觉的错误观点不时冒出来,存在着严重的"口是心非"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理解。

2.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五、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游戏,引入课题

撕纸游戏

猜一猜:

1.一张纸已剪成两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2.现在把纸剪成三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大家不要动手,先猜一猜。

3.如果在中间的纸下面夹一个夹子,然后迅速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呢?怎样解释我们的游戏呢?其实,在我们的游戏中还涉及到一个古老的话题──力和运动:用力撕纸,纸条断开运动起来。运动和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体验古人的探究过程,学习古人的探究方法,进一步理解论述运动和力关系的牛顿第一定律。

(二)回顾历史,探究定律

1.情景设问,经验猜想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运动和力如影随形,总是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比如:马拉车则车前进,不再拉,前进的车会停下来;人象推车则车前进,不再推,前进的车会停下来;踢球,球沿草地向前滚动,不再踢,滚动的球会慢慢停下来。

思考:运动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最早提出这个问题并给出经验猜想的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他根据生活生产经验猜想: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运动需要力维持。

他的观点来自实际经验,还能用实际经验验证,所以被人们广泛接受,并维持了近两千年。

设问:我们现在知道,他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么他有贡献吗?

亚里士多德的贡献: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首先质疑并深入研究的是十六世纪的伽利略。他观察了球的滚动。

2.质疑假设,科学猜想

当球沿斜面向下滚动时,它的速度增大,而向上滚动时,速度减小。他由此猜想:当球沿水平面滚动时,它的速度应该不增不减。实际观察的结果是:沿水平面滚动的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

①现象:沿水平面滚动的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球停下来是因为没有力的作用。伽利略恰恰从这一现象出发,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质疑。

②质疑:滚动的球之所以停下来,真的是因为没有力的作用吗?

设问:球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伽利略之前,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摩擦力这种无形的力,伽利略是第一个意识到摩擦力的人。

他改变了水平面的粗糙程度,发现:水平面越光滑,球滚得越远。于是,他推断这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结果。

结论:滚动的球停下来,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结果。

③假设:若没有摩擦阻力,沿水平面滚动的球将怎样运动呢?

④猜想:若没有摩擦阻力,球将永远滚动下去。

过渡: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双斜面实验。

3.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1)双斜面实验

左斜面固定,右斜面倾角可变。实验中我们设定小球始终从左斜面定位卡处由静止释放。

①固定右斜面,改变小球所受的摩擦,观察小球上升的高度怎样变化。重复一次。

思考:

1.小球所受摩擦阻力的大小与小球上升的高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2.摩擦阻力的大小与释放点到上升的点的高度差是什么关系?

3.如果没有摩擦,小球会上升到多高的地方?

②减小右斜面倾角,观察小球沿斜面运动的最远距离怎样变化。重复一次。

思考:

1.减小右斜面倾角,小球沿斜面运动的最远距离如何变化?

2.如果没有摩擦,减小右斜面倾角,沿斜面滚动的最远距离怎样变化?小球将上升到多高的地方?

③将右斜面放平,释放小球,观察小球的运动。

思考:

1.如果水平木板足够长,小球会停下来吗?

2.如果没有摩擦,水平木板足够长,小球将滚到哪里去呢?

关于九年级物理的教案篇3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2分钟)1.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计算?

2.能说出一些用电器工作时能量的转化情况?

学生按要求回忆,回答。为本节课作知识上的铺垫。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3分钟)电流在电路中做功,可以将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如电动机、电灯发光、电视机工作……。

当这些用电器工作一段时间后,我们触摸它们的有关部位,会有什么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学生说出常见用电器工作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内能。创造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28分钟)电流的热效应

投影:电饭锅、取暖器、油灯、电炉丝、电铬铁……

这些用电器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导线和电炉丝串联,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并不很热?说明什么?

一、提出问题

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量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

二、猜想与假设

提示:电热是电流通过电阻时产生的热量,电路中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所以电压对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热量的多少没有影响。(排除电压这个物理量)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

你能结合实例说出这三个因素对电热的影响吗?

三、设计实验

要研究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热量与电阻的关系,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比较产生热量的多少?

四、进行实验

1.本装置可以用于研究电热与哪个因素的关系?

2.两电阻为什么要串联?

3.如何比较电流通过电阻放出热量?

4.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电路接通,进行实验,观察U形管中液柱的上升情况,把实验结果填入表格中。

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1.本装置可以用于研究电热与哪个因素的关系?

2.右边电阻丝上为什么要再并联一根电阻丝?

3.如何比较电流通过电阻放出热量?

4.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电路接通,进行实验,观察U形管中液柱的上升情况,把实验结果填入表格中。

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对于某一个电阻,在电流一定时,通电时间越长,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热量越多。这个结论可以通过刚才的实验中看出来,某一根电阻丝通电时间越长,液柱上升越高,说明放出热量越多。

五、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对以上两个实验进行总结,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热量多少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

学生总结:

这些用电器工作时都是把电能转化成内能。

(得出电流的热效应的概念)

电热的大小可能与导体的电阻有关。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猜想:

电流、电压、电阻、通电时间……

学生举例证明猜想的合理性。

学生讨论:

实验时要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相等,改变电阻,比较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热量的多少。

可以通过加热相同物体,比较物体吸热升温的多少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讨论得出:

1.本装置研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

2.电阻串联,可以使流过两根电阻丝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

3.通过左右两管液面的高度差来比较,液柱上升的越高,放出热量越多。

电流I/A

R1R2

电阻/Ω510

产生热量(多/少)

4.实验数据表格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阻越大,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讨论得出:

1.本装置研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

2.使右边容器中的电阻丝中的电流与左边容器中的电阻丝不等(左边电流大于右边电流)。

3.通过左右两管液面的高度差来比较,液柱上升的越高,放出热量越多。

关于九年级物理的教案篇4

电流

1、电流过大的危害:烧保险丝、甚至引起火灾。

2、电流过大的原因:1)、短路;2)、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3、保险丝:保险丝是用铅锑合金制作的,电阻比较大,熔点比较低(材料特点)。当电流过大时,它的&39;温度升高而熔断,切断电路,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4、空气开关:当电流过大时,开关中的电磁铁起作用,开关断开,切断电路。注意:1)、不能用铜丝、铁丝等代替保险丝。2)、当电路中的保险装置切断时,不要急于更换保险丝或使空气开关复位,要先找出故障的原因,排除故障之后再恢复供电。

生活用电常识

1、家庭电路的组成: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保险丝或空气开关)插座、用电器、开关等。

2、两根进户线是火线和零线,它们之间的电压是220伏

3、电能表:计量用户消耗电能的多少;单位是千瓦时(kwh),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消耗电能的多少。

4、总开关:为检修更换电路的安全。(空气开关还能起到保险作用)

5、保险装置:保险丝(盒)电流过大时熔断,切断电路。空气开关电流过大时跳闸,切断电路。三线插头(座):一线接火线(L),一线接零线(N),另一线(E)接用电器的外壳(大地);为安全用电。注: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都是并联(包括插座),被控制的用电器和开关是串联的。

6、零线。试电笔:作用辨别火线使用手指按住笔卡,用笔尖接触被测得导线,发光的是火线。触电:1、单线触电:站在地上的人接触到火线。2、双线触电:人同时接触到火线和零线。触电的急救:首先切断电源;再救触电的人。

7、安全用电的原则是:①不接触低压带电体;②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关于九年级物理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重、难点:1、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液化引起的现象。

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酒精灯、铁架台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_____, 热。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_____。 热。

2、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规律是什么?

3、晶体温度在熔点和凝固点所处的状态是什么?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那里去了?(学生猜想)

进行新课:

1、探究:水的沸腾

( ) ……提出问题

( ) ……设计试验

如何进行、需要器材、注意事项、 仪器安装、酒精灯的使用等

( ) ……进行试验

数据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沸腾:

(1)、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沸腾,沸腾时温度不变,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

(3)、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3、蒸发:

(1)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3)、蒸发有吸热致冷作用

4、沸腾与蒸发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汽化的两种方式)

5、液化(放热):举例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水蒸气遇冷会液化)

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的实例)

(1)、降低温度与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2)、液化要放热(水蒸气烫伤更严重)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液化、汽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可以举较多的例子进行分析

可以讨论:吸热、放热是必要条件

关于九年级物理的教案篇6

一、基本情况:

从以往的物理考试成绩来看,优秀人数少,中等生生面广。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要看到学生的积极的一面,对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个班级的物理教学成绩。所以本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提高及格率降低低分率等问题。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工作核心,以扎实开展课程改革为教学工作重点。帮助学生掌握好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水平。

三、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学生扎实功底。

四、教学内容:

1、复习八年级物理和九年级物理。

2、做好专项复习和综合训练。

五、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1、力学和电学两大部分。力学的重点是压强、浮力、杠杆、机械效率。而且出题的综合性较强,与前面学过的力的平衡等知识联系密切。其中浮力是历年中考的热点,也是中考的难点,也是学生认为是最难入手的知识。电学的重点是欧姆定律、电功率,它们的综合题又是电学考试的难点。

2、声学、热学、光学中,热量的计算和光学做图是考试常出的考点。尤其是光学作图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知识。

六、复习方法

1、夯实基础,巩固双基。

2、连点成线,版块拓展。

3、综合训练,能力提高。

4、模拟中考,素质适应。

七、复习安排

(一)第一轮复习(2月下旬至4月中旬)

1、第一轮复习的形式

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要“过三关”:

(1)记忆关。

(2)基本方法关。

(3)基本的解题技巧关。

基本宗旨:知识系统化,练习专题化,专题规律化。利用这一阶段的教学,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复习每个单元后进行一次单元测试,重视补缺工作。

2、第一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须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由于学生基础差,抓基础既现实又可以产生实效。

(2)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练习量”是相对而言的,它不是盲目的大,也不是盲目的练。而是有针对性的、典型性、层次性、切中要害的强化练习。

(3)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复习效率。

(4)注重思想教育,不断激发他们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让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第二轮复习(5月)

1、第二轮复习的形式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双基训练,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第二轮复习的时间相对集中,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拔高,适当增加难度;第二轮复习重点突出,主要集中在热点、难点、重点内容上,特别是重点;注意物理思想的形成和物理方法的掌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进行专题复习,如“电学综合版块”、“热学综合复习”等。

2、第二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第二轮复习不再以节、章、单元为单位,而是以专题为单位。

(2)专题的划分要合理。

(3)专题的选择要准、安排时间要合理。专题要有代表性,切忌面面俱到;专题要有针对性,围绕热点、难点、重点特别是中考必考内容选定专题;根据专题的特点安排时间,重要处要狠下功夫,不惜“浪费”时间,舍得投入精力。

(4)专题复习的重点是揭示思维过程。适当加大学生的练习量,但不能把学生推进题海。

(5)注重向本年级教师请教,做到资源共享。

(三)、第三轮复习(6月上旬)

1、第三轮复习的形式

第三轮复习的形式是模拟中考的综合拉练,查漏补缺,考前练兵,犹如一个建筑工程的验收阶段。研究历年的中考题,训练答题技巧、考场心态、临场发挥的能力等。

2、第三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模拟题必须要有模拟的特点。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多少,低、中、高档题的比例,总体难度的控制等要切近中考题。

(2)模拟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立足中考。

(3)批阅要及时,趁热打铁,切忌连考两份。

(4)评分要狠。可得可不得的分不得,答案错了的题尽量不得分,让苛刻的评分教育学生,既然会就不要失分。

(5)详细统计边缘生的失分情况。这是课堂讲评内容的主要依据。因为边缘生的学习情况有代表性,是提高班级成绩的关键,课堂上应该讲的是边缘生出错较集中的题,统计是关键的环节。

(6)归纳学生知识的遗漏点。为查缺补漏积累素材。

(7))立足一个“透”字。一个题一旦决定要讲,有三个方面的工作必须做好,一是要讲透;二是要展开;三是要跟上足够量的跟踪练习题。切忌面面俱到式讲评,切忌蜻蜓点水式讲评,切忌就题论题式讲评。

(8)留给学生一定的纠错和消化时间。

(9)调节学生的生物钟。

(10)注意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整,这是每位教师的责任,也是学生取得理想成绩的关键。

八、教学进度

时间内容

第一周声现象

第二周光现象、

第三周透镜及其应用

第四周力和机械、

第五周功和机械能

第六周分子运动、

第七周复习力学专项复习

第八周复习电学专项复习

第九周作图、

第十周实验专项复习

第十一周材料信息题、

第十二周估算题专项复习

第十三周综合应用计算题专项复习

第十四周归纳总结、查漏补缺、积累素材

第十五周模拟考试

第十六周中考考试

关于九年级物理的教案篇7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学习者的分析

学生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大部分),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接触许多与功和功率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为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学习过速度和电功率的概念,对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帮助。

3、教具与学具

电化教具:多____课件

4、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

一、播放多____素材(视频)或画面)如用挖掘机挖土和一个工人单独挖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快?图中的情景说明了什么问题?

类似的事例还有吗?(启发思考)教师通过所设计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怎样比较做功快慢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体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由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并直接切入学习主题。

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1、引导回顾速度的知识。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谁做功最快?说出比较的依据。

3、联系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运问题加深对功率知识的认识。

4、想想议议:

投影演示插图孙女与爷爷上楼,让学生分析比较谁的功率大。

5、____: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准确的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呢?

6、介绍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并以适当的事例加以巩固。

例:过去我们学习电功率,说说某电风扇的功率为60W,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参看课本小数据图表中的资料,说出各物体功率所表示的意义。

7、巩固提高:

____:用1牛的力在2秒内将物理课本从地上提高1米,你能算出这个力做功的功率吗?

教师启发:以前学习过要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先确定路程再比较时间,也可以先确定时间再比较路程。同理,要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可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回答,由他人(同组同学或其他组同学)适当补充,

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领悟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方法:①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时间,时间短的做功快;②时间相同,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利用机械或人工将同一大堆砖从地上搬到五楼,你会选用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过程。

教师点拔:在图中不知爷孙俩的体重和他们爬楼的时间,能否确定他们的功率的大小。

教师引导:用一个包含有功和做功所用的时间的概念(电功率)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是否可行?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功率的概念,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认识功率的相关单位及计算公式。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作适当的讲评,加深学生对功率概念的理解。

教师先引导学生求出所做的功,再求功率,这对学生巩固前后知识均有所帮助。

温故而知新,对后面的学习将起到重要的启发作用。

用类比法。

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物体做功有快有慢之分,进一步知道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物体做功的快慢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的答案可能两方面都具有,如果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逐步启发,加选先进的起重机,学生就会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深刻领悟物体做功确有快慢之分。

学生的讨论也会出现分歧,教师就在学生的.分歧中导入功率的概念,循序渐进,恰到好处。

设疑,引出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要比较两物体做功的快慢,可用功率直接比较)。

通过实例讲授,让学生自然知道功率的概念。

加深学生对功率的物理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个具体的概念,懂得功率大或小的意思是什么。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率的相关知识,包括公式的运用。

知识的运用与迁移

三、通过例题训练,加深对功率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1、想想议议:

物理学或者生活中,还有那些场合需要表示一个物理量变化快慢的?

2、例题:体重为900N的爷爷与体重为300N的小孙子举行登楼活动,楼高三层共10米。若:

(1)爷、孙两人同时从一楼起步,半分钟后同时到达三楼;

(2)爷爷年纪大、身体较重,孙子登楼用了半分钟,爷爷所用的时间是孙子的2倍;

(3)孙子登楼用了半分钟,爷爷所用的时间是孙子的3倍。

以上三种情况下,谁做功多?谁做功少?谁用的时间多?谁用的时间少?谁做功快?谁做功慢?

3、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例题,动手做一做。

教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说出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频率(振动),拓展知识。

引导学生回到前面所举的例子,通过讨论及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边边思考,边动手进行计算解答。教师把学生的答案进行投影,可进行全班讨论,加深理解。

学生自己进行阅读、解答,教师在课室巡视,给有学习困难的学适当的帮助。学生解答完后,教师再用解题示范,强调解题的方法和习惯。

对各种变化率,增长率的认识,让学生拓展知识

使学生加深对做功快慢的理解及加强学生对功率知识的应用能力

练习功和功率公式的应用,使学生加深认识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四、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学生先自己总结归纳,教师引导个别____回答并作适当的讲解。

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教师也能借此机会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并获得教学效果的即时反馈。

关于九年级物理的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关于九年级物理的教案篇9

一、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馈,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三、学生分析

学习本节课的学生首先已经具备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知识,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四、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测距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树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难点

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

六、教法与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与学:

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关于九年级物理的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好,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的概念,包括声音(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和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声在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实例。(学生举例后教师总结)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这些都是声传递信息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工业生产、现代科学技术与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声的利用。

二、新课教学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三)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1.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设计制造的。

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蝙蝠通常只在夜间出来觅食、活动,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它们的这些“绝技”靠的是什么?原来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2.声纳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播放动画利用声纳探测海洋)

(四)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1.超声波加湿器

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条件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跟振动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国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

2.超声波测速仪

超声波测速仪是利用超声波测定运动物体速度的仪器,超声波测速仪固定在道路旁,向着驶来的车辆发射一定频率的超声波,超声波遇到车辆后会被车辆反射回来再被测速仪接收到,而接收到的超声波的频率已经改变了,根据频率的变化,就能确定车辆行驶速度的快慢了。测速仪除利用超声波外,还可利用电磁波,如雷达测速仪就是利用电磁波测定运动物体速度。

3.我们在生活中利用声音获得信息。例如人们交谈、听广播、听录音等,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关于九年级物理的教案篇11

1.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c=3×105Km/s=3×108m/s。光在其它透明物质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都要慢

2.15℃的空气中声速:340m/s,振动发声,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一般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3.水的密度:1.0×103Kg/m3=1g/cm3=1.0Kg/dm3。

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水的沸点:100℃,冰的熔点O℃,

水的比热容4.2×103J/(Kg℃)。

4.g=9.8N/Kg,特殊说明时可取10N/Kg

5.一个标准大气压=76cmHg==760mmHg=1.01×105Pa=10.3m高水柱。

6.几个电压值:1节干电池1.5V,一只铅蓄电池2V。照明电路电压220V,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7.1度=1千瓦时(kwh)=3.6×106J。

8.常见小功率用电器:电灯、电视、冰箱、电风扇;常见大功率用电器:空调、电磁炉、电饭堡、微波炉、电烙铁。

关于九年级物理的教案篇12

一、思路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做功可以改变内能,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热机的一般工作原理,热值。就堂而言,主要由五个活动组成,分两时进行

第一首先通过弯折铁丝活动从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入手,与上一节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内容相呼应,有助于学生认识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式之间的异同。接着通过演示点火爆炸说明内能也可以转化为机械能,为下面进行热机的教学进行了铺垫。然后重点介绍四冲程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能量转化,而对柴油机和蒸气机则让学生阅读“信息库”,这样做既能突出重点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通过阅读“生活物理社会”——热机的发展历程,展示热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明的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使学生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第二时通过比较质量相同的酒精、纸片充分燃烧时放热不同,帮助学生建立热值的概念,并指导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通过阅读“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环境保护”一,让学生认识到燃烧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培养自觉的环保意识。

教学中采用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相结合、静态图片与动画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变化过程有清楚地认识,以便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准备

教师:四冲程汽油机模型和

空气压缩引火仪演示、点火爆炸演示

学生:铁丝

三、教学流程(第一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引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先请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两个情景:铁管靠在高速运转的砂轮上,观察到什么现象?汽车在加油站加油后在公路上行驶(录象)

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被高速飞轮磨下的铁屑为什么会火花四溅?汽车加了汽油或柴油燃料后是怎样使发动机工作的?今天的学习将为你揭开这些谜团

学生观看、思考

使学生产生凝问,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新教学

1、学生活动-—研究做功能否改变物体的内能

2、演示点火爆炸——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应用——热机

4、生活物理社会——热机的发展历程

师:同学们手上都有一根铁丝,将铁丝快速反复弯折铁丝七八次,触摸弯折处,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师:铁丝的温度升高,说明铁丝的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同学们再观察一个演示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

在玻璃筒中放入一小撮干燥的棉絮,用力迅速向下压活塞,注意仔细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

师:棉絮燃烧必须要达到它的着火点,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它的温度和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在刚才两个实验中,铁丝和棉絮增加的内能从何而?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师:你们还有什么方法使铁丝的温度升高?

师:同学们能否对大家所提出的各种方法进行归类并进一步分析铁丝的的内能从何而。

师:你们能再举出一些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吗?

师:通过上一节学习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通过刚才的学习知道了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如果仅凭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一现象,能否断定是通过热传递方式还是做功方式实现的?

师:事实证明: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师:(提出新的问题)做功可以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那么能否反过,通过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呢?汽车发动机的动力是不是于此呢?

师:演示实验——电子式火花发生器:

实验方法:在透明塑料盒的底部钻一个孔,把电子式火花发生器的放电针管紧紧地塞进孔中,打开塑料盒盖,向盒内滴入2-3滴酒精,在将盒盖盖紧,揿动电子式火花发生器的按钮,观察发生的现象。

师:实验表明:酒精燃烧后的高温高压燃气对外做功,燃气的内能减少,转化为机械能。

燃料的化学能→燃气的内能→塞子的机械能

师:讨论、比较空气压缩引火与发射瓶塞这两个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师:对物体做功,机械能可转化为内能,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可转化为机械能,内能减少。机械能与内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师:酒精燃烧后的高温高压燃气对外做功,燃气的内能减少,转化为机械能。这种转化有什么应用价值?

师: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制造出一种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提供动力装置。这类热力发动机叫热机。

信息快递热机是将燃料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汽油机就是一种内燃式热机(内燃机)

师:同学们先观察汽油机的实物图和构造示意图(投影图片)

师:在了解如何工作之前,先了解一下汽油机主要部的名称

信息快递部名称:

汽油机工作时,活塞在汽缸里往复运动,活塞从汽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叫做冲程。

师:它是如何工作的呢?

演示实验(汽油机模型)

师:结合动画实验分析汽油机的四个冲程

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由以下四个冲程组成:

(1).吸气冲程

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向下运动

由于缸内体积增大,压强减小,空气和汽油的混合物被吸入气缸

(2).压缩冲程

进气门、排气门关闭,活塞向上运动

混合气体被强行压缩,使气体的温度升高,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3).做功冲程

进气门、排气门关闭,活塞向下运动

在压缩冲程末,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做功,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排气冲程

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向上运动

排出废气

师:想一想(ppt)汽油机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1、活塞经历四个冲程,分别为、、、;四个冲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冲程是燃气对外做功的过程;

2、曲轴旋转周,活塞往复次;

3.压缩冲程和做功冲程的能量转化

压缩冲程:

做功冲程:

师:在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内燃机有汽油机和柴油机。请同学们阅读本p51信息库中关于“柴油机”的内容。初步比较一下汽油机和柴油机在结构、工作过程的异同点,各自的优缺点及对应的用途。

师:人类社会明的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发展。阅读本p45“热机的发展历程”

ppt图片

1.人类第一辆蒸汽驱动的三轮汽车

2.蒸汽机

3.莱特兄弟第一次飞行的飞机

4.喷气发动机

5.火箭发动机

实验

回答: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学生观察实验

回答:看到燃烧的火光

回答:棉絮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回答:物体增加的内能通过做功转化而,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回答的方法可能有:放在火上烧、放在热水、反复弯折、用砂皮摩擦、用铁锤锻打、放在太阳下晒等

回答并分类,教师评价。

热传递:火上烤、放入热水、晒太阳……→内能的转移过程,能的形式没有变。

做功:弯折、摩擦、锤打……→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能的形式已经发生改变

生:回答的实例可能有:檫燃火柴、钻木取火、拉锯条锯木头时发烫、搓手取暖、陨石进入大气层成为流星、从滑梯上滑下,臀部有灼热的感觉、给自行车车胎打气,气筒壁发热等。

生:不能。

生:讨论观察的现象,分析能量的转化。

生:讨论

生:思考

阅读

观察

识别各组成部

观察并思考:

1、进气门、排气门的打开与关闭情况

2、活塞的运动方向

3、能量转化

在教师指导下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完成中“想一想”,并选派代表借助模型和多媒体动画对全班同学介绍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说明。

完成填空

阅读“信息库”中关于“柴油机”的内容,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结构及工作过程的异同点。

阅读本

(次数不能太多,否则会断。小心烫手。)

板书

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使学生初步了解热机发展对人类社会作出的巨大贡献,

四、后实践与思考

1、用打气筒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打完后,摸一摸打气筒的外壁,会发现什么现象?你能否解释产生这现象的原因。

2、把打好气的轮胎放置一段时间,使轮胎里外的温度一致。然后将轮胎放气,同时把温度计的玻璃泡置于喷出的气流中,仔细观察温度计的示数,你将会有惊喜的发现。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可以观察喷气嘴旁是否出现了小水珠。请你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释。后实践与思考让学生领悟到:物理自生活。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关于九年级物理的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杠杆的概念,能辨认出生活中简单的杠杆,能找到它们的支点;

2.理解杠杆的概念,能准确作出杠杆的力臂;

3.经历概念的建立过程,感受归纳的研究思想;

4.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的价值,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杠杆的概念、力臂的概念

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和作图

教学器具:木板、图钉、螺丝刀、扳手、羊角锤、撬棒等等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力是______对_____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

2.力一般用符号__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___。

二、新课教学:

引入新课;木板上有一个图钉,能否用手直接将它拔出来?用哪些方法能很方便地将它拔出来?

(一)什么是杠杆?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完成某项任务时,必须用到某些工具,例如:

1.在开酒瓶时,要用酒瓶扳手

2.用撬棒将地上的石块撬起

3.用铡刀切纸

4.用筷子夹住菜

关于九年级物理的教案篇14

【课题】“焦耳定律”的演示

【组织形式】学生分组或教师演示

【活动方式】

1.提出问题

2.实验观察

3.讨论分析

【实验方案示例】

1.实验器材:干电池四节,玻璃棒,若干电阻丝,蜡烛,火柴棒.

2.制作方法

把同一根电阻丝分别绕在玻璃棒的两端,绕线匝数比例为1∶8,两线圈相距5cm左右,然后在这两个线圈上滴上同样多的蜡,使线圈被蜡均匀地包住.点着火柴立即吹灭,靠其余热将两根火柴杆粘在两个线圈上

3.实验步骤

(1)用两节干电池给玻璃棒上的电阻丝通电,可看到匝数多的线圈(电阻大)上的火柴杆比匝数少的线圈(电阻小)上的火柴杆先掉.这就表明:在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2)经过较长时间后,匝数少的线圈(电阻小)上的火柴杆也会掉下来.这就说明: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3)用四节电池(增大电源电压)重做上述实验,可看到两根火柴杆都先后很快掉下来.在线圈的温度不太高时,可认为总电阻不变,电压增大时,通过它们的电流增大.这就表明: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关于九年级物理的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能力目标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情感目标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提出问题入手,引入了内能是怎样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内能来加热,列举实例说明了很多利用内能的例子,又重点分析了利用内能取暖的发展过程,并联系环境保护等分析了这个发展过程.

教材直接谈到利用内能还可以做功,用实验证明了内能能够做功,并分析了这个实验,能表现出热机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过程,又阐明了利用这个实验的原理可以制造出热机,并说明了热机的发明及其改进对现代工业的影响.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要联系大量的科技资料,“利用内能来加热”比较直观,可以让学生从提供的资料中分析,并从某个方面上叙述内能利用的发展情况,例如分析课本上提到的“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本内容的教学要注意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学习生产生活中有益的利用内能的方法,对于不合理的利用要能提出建议.

“利用内能来做功”要注意实验教学,从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实验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料,学生从中分析和学习如何利用内能做功的,并从材料中体验到科技的发展.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内能的利用

?重难点】内能的两个应用:利用内能来加热和利用内能来做功.从实验中分析能量的转化和联系实际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程引入

方法1、联系上一节的内容,知道了人类利用燃料燃烧获得大量的内能,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内能的呢?可以提供资料,学生阅读,知道内能的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用来加热.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分析社区生活中哪些方面利用了内能,这说明内能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用来加热.

二.利用内能来加热

方法1、教师提供关于取暖的资料,学生分析取暖的发展过程,说明从火炉取暖到锅炉集体供暖再到热电站供暖的优点: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和改善了环境卫生.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做调查和利用信息学习,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并再此基础上设计实施方案,做评估和实验,得出一些结论.教师可提供的方案可以是:调查社区供暖;查阅世界上先进的供暖方法.

三.利用内能来做功

方法1、实验教学,做好水蒸气推开活塞的实验,学生从实验中学习如下问题:观察实验的现象;分析活塞退出的原因;思考实验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实验说明了什么;从实验中能受到什么启示.在此基础上介绍利用内能做功制造了热机,说明工业化社会的出现有赖于热机的发明和改进.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用上面的方法1进行实验,然后可以提供资料或学生查找资料,从利用内能来做功开始,到应用,到科技的发展,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内能的&39;利用

一.利用内能来加热

本质:能量(内能)的转移.

二.利用内能来做功

1.实验:水蒸气推开活塞.

2.热机:利用内能做功的机器.

3.能量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热机的应用.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蔬菜大棚中内能的利用

?课题】蔬菜大棚中内容的利用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调查蔬菜大棚中内能的利用,并对其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探究活动范例:城市供热

活动内容

调查及认识城市供热.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关注社会的意识及创新决策能力.

活动准备

1、复习与热相关的内能及能量的相互转化的知识.

2、分成四个小组,制定调查方案.

活动过程

1、分组调查阶段

①学生个人调查自家使用供热设备及燃料情况.

②一、二小组学生调查学校厨房及教师家供热方式.

③三、四小组学生调查蕲春县医院的供热方式.

2、课堂讨论阶段

在学生课外观察、实验及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课堂交流、讨论.

①介绍内能的利用:利用内能做功(内燃机)和利用内能加热.

②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小结供热方式:

·燃烧燃料供热

燃料种类包括煤、石油(汽油、柴油)、天然气、酒精、炭、柴、草、沼气(介绍沼气使用好处)燃烧后能量转化是燃料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电能供热

供热用电器种类包括电炉、电饭煲、电热毯、电取暖器、电热拖鞋、宇航员穿的电热保温装置等.(介绍电能供热好处是热效率高、无污染、操作简便)其能量转化是由电能转化为内能.

获得电能的方式有哪些?

化学能(火力发电站);水能(葛州坝水力发电站、三峡工程等);风能(沿海岛屿和草原牧区的风车田);核能(原子反应堆,介绍: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韩国、日本最近核电站因事故关闭,俄罗斯因“千年虫”与美国联合核查核电站,土耳其准备建核电站招标开始等,培养学生关注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形成社会意识.)

·光能供热

转换装置包括太阳灶、太阳炉、太阳能热水器(介绍其结构及其宣传口号“一次投资终身受益的绿色能源”.介绍东南亚地区对太阳能利用的政策.(介绍光能供热优点是无污染的天然能源)其能量转化是由光能转化为内能.

③汇报对集中供热情况调查的结果

城市、农村各2名学生介绍自家供热方式.

引导分析分散供热缺点:效率低、能源消耗大、废气废渣污染环境.

二小组学生代表分别介绍学校、医院供热方式.

学校锅炉产生热水、热气来蒸饭,利用余热给教师、学生提供开水、热水,学校教师没有人使用煤.

学生计算:学校利用余热供开水0.10元/瓶;一个蜂窝煤0.18元,能烧三瓶开水,每瓶摊0.06元,水费0.02元/瓶,煤炉一般只能使用3个月,每瓶摊成本0.04元,实际家内燃煤供开水费用达0.12元/瓶.另外,燃煤处铁制品、铝制品、电器锈蚀严重,老化快.

县医院内,锅炉燃煤产生热气,通过管道输送至厨房、各科室提供开水、热水,供手术室、妇产科等科室取暖.通过分析,学生认为集中供热是供热的较好方式.

④介绍集中供热:

集中供热指在城市一较大区域内,利用集中热源,向该区域内工厂及民用建筑供应生产、生活用热.用大型或较大型的高效锅炉取代分散的小锅炉,使锅炉热效率达80%~90%以上.集中供热发达国家有俄罗斯(1985年苏联集中供热普及率70%)、德国(集中供热普及率90%)、北欧、东欧.

热电联产(chp):采用蒸汽轮机驱动发电机发电,废气用来对现有锅炉装置补充加热.火力发电效率30%~35%,供热、发电联合的chp总效率达80%.

3、供热对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煤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形成被称“空中死神”的酸雨、酸雾.煤气等燃料生成了“温室效应”的罪恶魁首的二氧化碳.柴燃烧破坏森林,使生态环境恶化.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能源危机是世界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使用绿色能源——太阳能和先进的供热技术如热电联产等提高热效率,节约能源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4、作业

各小组以调查为基础写一篇小论文《我家的供热》

活动小结

供热涉及能源、内能、热传递、热效率等内容,学生常熟视无睹,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留心生活的意识大大增强,比如不仅仅就事物的单方面来思考问题,而是多层次、多角度来分析问题.考虑实用性的同时,考虑它的经济价值等.

4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