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关于九年级化学的教案

时间: 新华 九年级教案

教案使教师能够理解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选择科学、合适的教学方法。优秀的关于九年级化学的教案应该是怎样的?快来学习关于九年级化学的教案的撰写技巧,跟着小编一起来参考!

关于九年级化学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与建议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有较为丰富的常识。这些是他们以前积累的知识,但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就显得零碎、不够深入。课前应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情况,以便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外理教材及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课的开始,建议除检查学生对绪言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之外,还应检查他们掌握的有关空气常识的情况,以针对性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演示实验时,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术,还要指导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并把它推广到其它实验。即把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究性的实验。先不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此问题,并逐渐的解开疑点,找出答案。

在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组成成分的基础上,对于200年来,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当时的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这研究的,应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使学生受到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同时也应叙述一下,从那时起,科学家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化学研究走向定量化。

教材通过讲述空气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教师应该有意齐全的积累一些有关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资料,尤其应对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作些调节器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关大气污染的防治可作为课外讨论专题。

在讲述过程中,也应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启发学生在各自的岗位承担起环保的义务。

对稀有气体,通过简史介绍,启发学生科学研究新领域总是在不断发展,科学思维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就接受新事物,在学习中适当发展求异思维,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产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在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时,可以演示稀有气体在放电管中的放电现象,以增另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后,可介绍几种元素符号,以分散元素一节的教学难点。

关于空气成分的教学:

在知道空气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它气体杂质组成的后,在本节中需注意,关于氧气,将在下一节学习,氮气将到高二学习,二氧化碳在本册第五章学习,本节不做深入学习。

关于稀有气体,要指出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叫它们“惰性气体”,但科技的发展,例这种“惰性”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有些稀有气体也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联系它的化学不活动性,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

关于污染的形成,介绍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整个大气本身有自净作用,但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杂质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就形成了污染。

教学设计示例

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重点: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1课时

准备:

1.搜集资料

在本课前2~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例如:

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

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

漫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

剪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

录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

2.课外预习和调查

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

3.课前活动(见学生页)

(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

(2)[小实验]哪儿的尘土多?

(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4.布置教学环境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

教学过程:

1.引言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

2.观看录像《空气》

3.课堂展示

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

4.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

●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

●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

●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

●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

●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

5.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6.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布置作业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

学生活动1:

烟气观测活动

在你居住地或学校附近有没有高大的烟囱?这些烟囱每天冒烟吗?冒几次?什么时间冒?冒出什么颜色的烟?是锅炉房的烟囱还是工厂的烟囱?如果是工厂的烟囱,这个工厂生产什么产品?记录烟囱冒烟的时间,烟的颜色等。如果能把烟囱冒烟的景象拍摄下来,则更能说明问题。

关于九年级化学的教案篇2

化学电源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了解电池的分类、特点及适用范围。

2.了解几类化学电池的构造、原理。

3.了解化学电源的广泛应用及废旧电池的危害。1.一次、二次、燃料电池的构造及工作原理。(重点)

2.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重难点)

化学电源1.概念: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化学电池的主要部分是电解质溶液和浸在溶液中的正极和负极,使用时将两极用导线接通,就有电流产生,因而获得电能。

2.类型eqblc{rc(avs4alco1(①一次电池?如普通锌锰电池——干电池?,②二次电池?如铅蓄电池?,③燃料电池?如氢氧燃料电池?))

常见的几种化学电池

1.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

(1)构成:负极Zn,正极MnO2,电解质KOH。

(2)电极反应:负极:Zn+2OH--2e-===Zn(OH)2

正极:2MnO2+2H2O+2e-===2MnOOH+2OH-

总反应:Zn+2MnO2+2H2O===2MnOOH+Zn(OH)2

2.二次电池(蓄电池)

(1)构成:负极Pb、正极PbO2,电解质H2SO4溶液

(2)工作原理

①放电:负极:Pb(s)+SOeqoal(2-,4)(aq)-2e-===PbSO4(s)

正极:PbO2(s)+4H+(aq)+SOeqoal(2-,4)(aq)+2e-===PbSO4(s)+2H2O(l)

总反应:Pb(s)+PbO2(s)+2H2SO4(aq)===2PbSO4(s)+2H2O(l)

②充电时

铅蓄电池的充电反应是放电反应的逆过程。

阴极:PbSO4(s)+2e-===Pb(s)+SOeqoal(2-,4)(aq);

阳极:PbSO4(s)+2H2O(l)-2e-===PbO2(s)+4H+(aq)+SOeqoal(2-,4)(aq);

总反应:2PbSO4(s)+2H2O(l)===Pb(s)+PbO2(s)+2H2SO4(aq)。

上述充放电反应可写成一个可逆反应方程式:Pb(s)+PbO2(s)+2H2SO4(aq)eqo(????,sup17(放电),sdo15(充电))2PbSO4(s)+2H2O(l)。

3.燃料电池

(1)工作原理

①连续地将燃料(如氢气、烃、肼、甲醇、氨、煤气等液体或气体)和氧化剂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

②电极材料本身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③工作时,燃料和氧化剂连续地由外部供给,在电极上不断地进行反应,生成物不断地被排除。

(2)氢氧燃料电池

①电极材料Pt,酸性电解质。

②电极反应:负极:H2-2e-===2H+

正极:eqf(1,2)O2+2H++2e-===H2O

总反应:H2+eqf(1,2)O2===H2O

若把氢氧燃料电池中的酸性介质换成碱性介质,其电极反应式怎样写?

【提示】负极:2H2-4e-+4OH-===4H2O

正极:O2+2H2O+4e-===4OH-

总反应:2H2+O2===2H2O

1.根据装置书写电极反应式

(1)先分析题目给定的图示装置,确定原电池正、负极上的反应物,并标出相同数目电子的得失。

(2)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负极:活泼金属或H2失去电子生成阳离子,若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与生成的阳离子不共存,则该阴离子应写入负极反应式。如铅蓄电池,负极:Pb+SOeqoal(2-,4)-2e-===PbSO4。

正极:阳离子得到电子生成单质,或O2得到电子。若反应物是O2,则:

电解质是碱性或中性溶液:O2+2H2O+4e-===4OH-。

电解质是酸性溶液:O2+4H++4e-===2H2O。

(3)正、负电极反应式相加得到电池反应的总反应方程式。

2.给出总反应式,写电极反应式

分析反应中的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即分析有关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情况)→选择一个简单的变化情况去写电极反应式→

另一极的电极反应直接写出或将各反应式看作数学中的代数式,用总反应式减去已写出的电极反应式,即得结果

以2H2+O2===2H2O为例,当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时的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步骤如下:

(1)根据总反应方程式分析有关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确定2molH2失掉4mol电子,初步确定负极反应式为2H2-4e-===4H+。

(2)根据电解质溶液为碱性,与H+不能共存,反应生成水,推出OH-应写入负极反应式中,故负极反应式为2H2+4OH--4e-===4H2O。

(3)用总反应式2H2+O2===2H2O减去负极反应式得正极反应式:2H2O+O2+4e-===4OH-。

3.可充电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在书写可充电电池电极反应式时,要明确电池和电极,放电为原电池,充电为电解池。

(1)原电池的负极与电解池的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对应元素化合价升高。

(2)原电池的正极与电解池的阴极发生还原反应,对应元素化合价降低。

书写电极反应式应注意电解质溶液的影响。

(1)中性溶液反应物中无H+或OH-。

(2)酸性溶液反应物,生成物均无OH-。

(3)碱性溶液反应物,生成物中均无H+。

(4)水溶液不能出现O2-。

例1.(1)今有2H2+O2KOH,2H2O反应,构成燃料电池,则负极通的应是________,正极通的应是______,电极反应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把KOH改为稀H2SO4作电解质溶液,则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和(2)的电解液不同,反应进行后,其溶液的pH各有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把H2改为甲烷、KOH作导电物质,则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电池反应式可知H2在反应中被氧化,O2被还原,因此H2应在负极上反应,O2应在正极上反应。又因为是碱性溶液,此时应考虑不可能有H+参加或生成,故负极反应为:2H2+4OH--4e-===4H2O,正极反应为:O2+2H2O+4e-===4OH-。若将导电物质换成酸性溶液,此时应考虑不可能有OH-参加或生成,故负极:2H2-4e-===4H+,正极:O2+4H++4e-===2H2O。由于前者在碱性条件下反应KOH量不变,但工作时H2O增多故溶液变稀碱性变小,pH将变小。而后者为酸溶液,H2SO4量不变,水增多,溶液酸性变小,故pH将变大。如把H2改为甲烷用KOH作导电物质,根据反应CH4+2O2===CO2+2H2O,则负极为发生氧化反应的CH4,正极为发生还原反应的O2,由于有KOH存在,此时不会有CO2放出。

【答案】(1)H2O2负极:2H2+4OH--4e-===4H2O

正极:O2+2H2O+4e-===4OH-

(2)负极:2H2-4e-===4H+正极:O2+4H++4e-===2H2O(1)变小,(2)变大

(3)负极:CH4+10OH--8e-===COeqoal(2-,3)+7H2O

正极:2O2+4H2O+8e-===8OH-

小结:

常见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

在燃料电池中,电解质溶液参与电极反应,电解质酸碱性的改变,引起电极反应的变化,但不影响燃料及O2的性质。

电极反应在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电荷守恒、电子得失守恒的同时,还要特别考虑电解质溶液是否参与反应。

(1)甲烷燃料电池。

电解质:KOH

正极(通O2):2O2+4H2O+8e-===8OH-

负极(通CH4):CH4+10OH--8e-===COeqoal(2-,3)+7H2O

总反应:CH4+2O2+2KOH===K2CO3+3H2O

(2)甲醇燃料电池。

电解质:KOH

正极:3O2+6H2O+12e-===12OH-

负极:2CH3OH+16OH--12e-===2COeqoal(2-,3)+12H2O

总反应:2CH3OH+3O2+4KOH===2K2CO3+6H2O

(3)肼燃料电池。

电解质:KOH

正极:O2+2H2O+4e-===4OH-

负极:N2H4+4OH--4e-===N2↑+4H2O

总反应:N2H4+O2===N2+2H2O

(4)熔融盐燃料电池。

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较高的发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电解质,CO为负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为正极燃气,制得在650℃下工作的燃料电池。有关的电池反应式为:

正极:O2+2CO2+4e-===2COeqoal(2-,3)

负极:2CO+2COeqoal(2-,3)-4e-===4CO2

总反应:2CO+O2===2CO2

例2.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是由美国西屋(Westinghouse)公司研制开发的。它以固体氧化锆一氧化钇为电解质,这种固体电解质在高温下允许氧离子(O2-)在其间通过。该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多孔电极a、b均不参与电极反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有O2放电的a极为电池的负极

B.有H2放电的b极为电池的正极

C.a极对应的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D.该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2H2+O2高温,2H2O

【解析】固体介质允许O2-通过,说明为非水体系,因此C项中a极反应式不正确,这种表达是水溶液中进行的反应,a极反应式应该是:eqf(1,2)O2+2e-===O2-,b极反应:H2-2e-===2H+,总反应方程式是H2+eqf(1,2)O2高温,H2O。

【答案】D

例3.碱性电池具有容量大、放电电流大的特点,故得到广泛应用。锌锰碱性电池以KOH溶液为电解液,电池总反应式为Zn(s)+2MnO2(s)+2H2O(l)===Zn(OH)2(s)+2MnOOH(s)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池工作时,锌失去电子

B.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MnO2(s)+2H2O(l)+2e-===2MnOOH(s)+2OH-(aq)

C.电池工作时,电子由正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负极

D.外电路中每通过0.2mol电子,锌的质量理论上减小6.5g

【解析】根据题意,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锌。电池工作时,锌本身失去电子而发生氧化反应,失去的电子通过外电路移向另一极(正极)。在该电极上,MnO2获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MnOOH:2MnO2+2e-―→2MnOOH。从元素守恒的角度来看,右侧还多2个氢。在碱性溶液中不出现H+,故正极反应为2MnO2+2H2O+2e-===2MnOOH+2OH-。反应中,失去0.2mol电子,消耗掉0.1mol锌,质量为6.5g。

【答案】C

练习

1.下列有关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手机上用的锂离子电池属于二次电池

B.铜锌原电池工作时,电子沿外电路从铜电极流向锌电极

C.甲醇燃料电池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锌锰干电池中,锌电极是负极

【解析】锂离子电池可以充电,再次使用,属于二次电池,A项正确;铜锌原电池中铜为正极,故电流从铜电极流向锌电极,而电子是由锌电极流向铜电极,B项错;电池的实质即是化学能转化成电能,C项正确;Zn失去电子生成Zn2+,故作为负极,D项正确。

【答案】B

2.茫茫黑夜中,航标灯为航海员指明了方向。航标灯的电源必须长效、稳定。我国科技工作者研制出以铝合金、Pt-Fe合金网为电极材料的海水电池。在这种电池中

()

①铝合金是阳极②铝合金是负极③海水是电解液

④铝合金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A.②③B.②④

C.①②D.①④

【解析】较活泼的铝合金为负极(②对)。Pt-Fe合金网为正极,海水是电解液(③对)。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④错)。

【答案】A

3.关于铅蓄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放电时,正极发生的反应是:Pb(s)+SOeqoal(2-,4)(aq)===PbSO4(s)+2e-

B.在放电时,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铅板

C.在充电时,电池中硫酸的浓度不断变小

D.在充电时,阳极发生的反应是:PbSO4(s)+2e-===Pb(s)+SOeqoal(2-,4)(aq)

【解析】A项中电池放电时正极应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为:PbO2+4H++SOeqoal(2-,4)+2e-===PbSO4+2H2O;C项中电池充电时硫酸的浓度应不断增大;D项中电池充电时阳极应发生氧化反应。

【答案】B

4.锌锰干电池的两极分别为碳棒和锌皮,在放电时电池总反应方程式可以表示为:Zn+2MnO2+2NHeqoal(+,4)??Zn2++Mn2O3+2NH3+H2O。根据上述信息,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放电时正极发生反应的物质为NHeqoal(+,4)

B.Zn为负极,碳为正极

C.工作时,电子由碳极经外电路流向Zn极

D.长时间连续使用该电池时,内装糊状物不会流出

【解析】在电池的正极上发生的是得电子的还原反应,是总反应中氧化剂发生反应的电极。由锌锰干电池的总反应式可知,MnO2与NHeqoal(+,4)发生的反应为正极反应。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可知,相对活泼(指金属性)的一极为负极,相对不活泼的一极为正极,B项正确;在外电路,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C项错误;长时间连续使用该电池,由于锌皮慢慢溶解而破损,糊状物很可能流出而腐蚀用电器,D项错误。

【答案】B

5.科学家预言,燃料电池将是21世纪获得电力的重要途径,美国已计划将甲醇燃料电池用于军事目的。一种甲醇燃料电池是采用铂或碳化钨化为电极催化剂,在稀硫酸电解液中直接加入纯化后的甲醇,同时向一个电极通入空气。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电池放电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电池的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3)电解液中的H+向________极移动,向外电路释放电子的电极是________。

(4)比起直接燃烧燃料产生电力,使用燃料电池有许多优点,其中主要有两点:首先是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高,其次是________。

【解析】甲醇燃料电池实质就是利用CH3OH燃料在氧气中反应来提供电能。CH3OH在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CH3OH+2H2O-12e-===2CO2+12H+;氧气在正极反应:3O2+12H++12e-===6H2O,两反应式相加即得总反应式。在电池中,负极释放出电子移动到正极上,故向外电路释放电子的电极为负极。在原电池的内电路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故H+向正极移动。甲醇反应产物为CO2和H2O,对环境无污染。

【答案】(1)2CH3OH+3O2===2CO2+4H2O

(2)3O2+12H++12e-===6H2O2CH3OH+2H2O-12e-===2CO2+12H+

(3)正负极(4)对环境无污染

关于九年级化学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了解营养素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类物质,掌握蛋白质、糖类、油脂和维生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和比较图片、查阅资料和讨论等活动,学会自主和合作学习的方法。

通过学习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合理安排饮食的意识,增强自我保健和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难点:了解营养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营养价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活动一探究人体营养素包括哪些方面?

情景导入:提问: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可见食物对人体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所吃的食物通常包括哪些呢?

小组交流:列举生活中的常见食物和饮品的类别。

观察:(多媒体投影)教材p88图12-1、p91图12-7、p92图12-9、p93图12-10。

小结:人体生命的生存和健康离不开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物质,通常称之为人体营养素。

活动二学习竞赛

主题:“我”的风采我展示。

设疑:这些营养素对人体来说,究竟分别有什么其他物质不可替代的作用呢?

指导阅读:(分四大组,分别指定阅读教材上关于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的内容介绍,结合教师课前布置查阅的有关资料,组内合作,讨论并限时完成下面的任务:以第一人称手法写一份自我介绍的文段,题目自拟。要求:简要介绍某类营养素的基本情况,重点陈述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组际竞赛:各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演讲。(根据演讲的口才、表情及内容质量,由学生评委评分)

活动三应用实践

辩论:偏食习惯好不好?

设疑:我了解到我们同学们中有的&39;同学喜欢吃这种食品而不喜欢吃那种食品,即存在所谓的偏食。这种饮食习惯好不好呢?

(正反方辩论)

小结:偏食影响身体健康。特别是同学们正处于身体生长旺盛时期,更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偏食。

阅读与讨论:

阅读:p90、p92“资料”。

讨论:a.有人用甲醛溶液来浸泡水产品并出售,这样做有什么危害?

b.为什么吸烟有害健康?

c.为什么霉变食物绝对不能食用?

d.运动会上的长、短跑赛进行中,为什么有的同学感到很累?为什么有的同学在赛前服用一些葡萄糖?若改食一些花生或者麦食品,效果好吗?

知识拓展(多媒体播放):

a.“劣质奶粉”导致“大头婴儿”的相关报道。

b.“毒大米”危害介绍。

c.吸烟的危害分析。

活动四课堂计算竞赛

①一女运动员可以在60s秒内跑完400m,她的最大氧气吸入量为4L/min,而肌肉在工作达到极限时,每公斤体重每分钟需要氧气约0.2L,如果该女运动员体重为50kg,她将缺少多少氧气

②花生米含糖约24%(质量分数,余同),油脂约39%,蛋白质约26%;小麦含糖约76%,油脂约2%,蛋白质约11%;50g花生和50g小麦在体内完全氧化放出的能量各是多少?

课题小结:经过本课题的学习,在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和对化学学科的情感方面,你分别有哪些收获?

活动五课外调查

我们是一所农村中学,大多数同学家住农村。请在课外做一个调查,对于家中(或亲友、邻居中)发生霉变的食物是如何处理的?这种处理是否科学合理?我们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对此应做哪些工作呢?调查报告于一个月内完成。

点评:整堂课以四个主题活动展开,层次清楚,意图明确,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第五个主题更是结合农村的实际,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让学生感悟到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对社会常见的“偏食习惯”采取目前流行的深受大、中学生欢迎的“辩论”形式,而不是“答辩”形式,有其新意。但是课中如何把握,则对学生的课前准备和教师的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背景资料

①22名小学生吃玉米糊中毒,已有一人遇难

本报讯(记者刘振雄特约记者龙桥通讯员杨兴炳)我省郧西县一所小学11日突发食物中毒事件。至昨日,22名中毒学生中已有1人遇难,两人紧急转院抢救。

事情发生在邻近陕西的郧西县景阳乡泥沟中心小学。11日下午5时30分左右,该校五、六年级数十名寄宿学生吃了晚餐的玉米糊后不久,出现呕吐、恶心、头晕等症状,立即被校方送入当地卫生所抢救。

昨日上午9时50分,该校五年级女生12周岁的何莹莹经抢救无效身亡,12岁的男生孙文林、陈华登被紧急转送至郧西县医院抢救。

事发后,十堰市副市长胡仲军、郧西县副县长张惠莉等赶到事发地指挥抢救,调查原因。据郧西县疾病控制中心介绍,初步怀疑系玉米霉变引起,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中。

②大量服用维生素E有害健康

据新华社华盛顿11月10日电(记者曲俊雅)维生素是一种抗氧化剂,大多数人认为补充维生素E可以帮助他们延缓衰老。不过,最新研究发现,服用药物大量补充维生素E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危害身体健康。

研究负责人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埃德加·米勒博士说,大多数复合维生素片一般含35~40个国际单位维生素E,这对健康也许会有些微小的“益处”。但如果能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的维生素E,服药补充毫无必要。坚果、食用油、全谷食物和绿叶蔬菜中都富含维生素E。

此外,美国心脏学会早已指出,维生素E没有预防心脏病的作用,而最近研究还表明,维生素E和降胆固醇药互相冲突。

③野生珍稀、特殊功效、“生猛”刺激安全饮食必须革除三种陋习

据新华社南昌11月10日电(记者冯丽)专家认为,要确保饮食安全首先要革除三种饮食陋习。

不少人认为物以稀为贵,放着肉厚味美的畜肉不吃,偏吃肉少味寡的蛇、鼠、猫、虫,以为野生、珍稀的动物更有营养,其实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无论从组织结构、化学组成还是消化利用来看,它们都没有任何优势,不少野生动物还极易引发人类疾病。

我国传统习惯有一些糟粕和迷信也影响了部分人的饮食喜好。如从“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推理,相信吃乌龟肉能长寿;从老虎的雄健敏捷,推理出虎骨酒能治跌打损伤;认为动物生殖器可以滋阴壮阳等等,甚至把“驮峰”“熊掌”“蛇肉”“牛鞭”传得功效神奇,美味无比。这些动物肉不仅保健功效毫无科学依据,即使从味道讲也毫不足取。

“活猴脑”“蛇胆”“乌龟”“活鱼”“醉虾”等,这些近乎野蛮的吃法,不仅伤害人们对动物的爱怜之心,而且极不卫生。

关于九年级化学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现象。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难点:初步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新的化学反应及反应类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铁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试管(若干)。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铁、镁等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化学方程式。

二、新课导入

师:铝和铁相比较,具有哪些优良性能为什么饮料罐通常都用铝做而不用铁

目前一些人在一些黄金市场能用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为什么有些人会上当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

生甲:黄铜与黄金的密度不同,测一下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

生乙:黄铜与黄金的硬度不同,把它们互相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生丙:“真金不怕火炼”。用火烧一下,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

师:甲、乙两种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师: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个课题我们学习和研究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新课教学

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课件展示黄金项链、银戒指、学生用的小刀、镁条等金属物品。学生观察其表面颜色。

师:是谁给纯净的金属穿上了“外衣”呢

生:是空气!

师:确切地讲,是空气中的氧气。

实验探究1

步骤:

1.分别把镁条、铝片、铜片用砂纸打磨后放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现象。

2.用坩埚钳夹住镁条、铝片、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现象:

1.镁条、铝片表面变暗,铜无变化。

2.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铝片表面失去光泽;铜片表面变黑。

结论:金属可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学生活动]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书写:

2mg+o22mgo

4al+3o22al2o3

2cu+o22cuo

师: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fe+2o2fe3o4

师: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生: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讨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相同吗

生: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性质除了可用于鉴别物质(如黄铜与黄金的鉴别)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用途。如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就是由于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师: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为什么不宜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

生: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以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若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师:我们平常所说的“电化铝”实际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铝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铝保护层的铝制品。

关于九年级化学的教案篇5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组成。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重点: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方法:实验探究

手段: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

实验准备:直流电源、水电解器,试管、酒精灯、火柴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

空气的组成如何?

2、情景导入:

我们学习了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自然界中还有什么物质与人类活动、生产密切相关呢?俗话说“不吃一月,无水一周”,今天开始学习自然界中的水。

3、讲授新课:

讨论:地球上哪里有水?水有什么用途?

存在:江河、湖、海占地球表面积的3/4;各种生物体内都含有水;地层、大气中也含有水;

总量很大(14亿立方千米,2×1018吨)

分布很广,但不均匀。

用途:孕育和维系生命;水是生命之源,农业之本;

水力发电;水运航道和宜人的环境

想一想:1、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留意过我们身边的天然水都是纯净物吗?

3、水究竟是由哪些元素组成?

[实验3-1]:水的电解

现象:

1、两极都产生无色的气体

2、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3、与是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

4、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氢气

讨论: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论::有氢气和氧气生成,说明电解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H2OH2+O2分解反应

介绍氢气:

物理性质: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

化学性质:可燃性(产生淡蓝色火焰)

验纯方法:如图所示

讨论:氢气H2氧气O2水H2O在组成上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从元素种类的角度去考虑)

元素种类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组成:纯净物

混合物

物质种类:

总结:略

练习:课后习题

作业:练习册

课后反思

关于九年级化学的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练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2)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的分析及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

(3)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三、教学难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数量关系。而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而这些计算的进行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本节就是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方程式的汁算的。

[板书]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师]前面我们学过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今天我们进步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呢?计算时有哪些步骤和方法呢?请看例题1。

[投影]展示例题1

[例题1]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分析]这道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来求生成物的质量,即已知原料的质量求产品的质量。我们一起来看课本中的解题步骤。

[讲解并板书]

解:设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2KMnO4K2MnO4+MnO2+O2↑

2×15832,

x==0.6g。

答: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g氧气。

[思考]根据刚才对例题1的阅读和讲解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分为几步?

[教师总结并板书]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1)设未知量;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讲解并补充]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接下来我就一些问题进行补充。

(1)设未知量时一定要注意质量单位,已知量和未知量单位不一致的,一定要进行单位换算。单位必须一致才能计算。

[追问]此计算题该如何进行呢?请同学们先试着做一做。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发现步骤和格式上的错误及时纠正)

解:设需要氯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为y。

(2)写出方程式一定要注意配平,而且要注意方程式的完整,反应条件、气体和沉淀的符号要注意标明,不完整的方程式计算时是要扣分的。

(3)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一定要注意用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

学式前面的系数,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相对分子质量的下边。

(4)比例式有两种列法,可以横列也可以纵列。例题1中采用的&39;是纵列,即;

还可以采用横列,即2×158:32=6g:x。一般情况下采用纵列比较好,因为有时题中所给的质量数字会和相对分子质量有某种关系,从而使得计算简单。如用158g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可以制得多少克氧气?采用纵列法得计算非常简便。

计算结果的小数位保留按题中要求进行,若题中没有要求,又得不到整数时,一般保留一位小数,如例题1中就是。

[教师]在实际运算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把过程再简化些,具体格式可以参照下面的例题2。

[例题2]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解: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CaO+CO2↑

10056

x10t

x==18t。

答:需要碳酸钙18t。

[教师]根据上述两例可知,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可以求生成物的质量,已知生成物的质量也可求出反应物的质量,那么,假如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或者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呢?

我们一起来看P100的课堂练习。

[投影]展示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燃烧100g氢气需要氯气多少克?生成

氯化氢气体多少克?

[提问]题中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反应物或者生成物)

[学生分析、讨论]

[回答]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

H2+Cl22HCl

27173

100gxy。

答:需要氯气3550g,生成氯化氢气体3650g。

[讲解](1)因为此题有两问,所以一个未知数设为x,另一个未知数设为y。

(2)仍和前面例题一样,写出并配平化学方程式,列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并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

(3)不管有几个未知数,列比例式和前面例题一样。根据已知量求出一个未知量,另一个未知量可以根据已知量求出,也可以根据求出的未知量来求。如此题中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也可以这样求出:=

代入x=3550g,

=,

解得y=3650g。

[总结]由此可知,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以计算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同理,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计算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见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共有四种类型。

[板书]2.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提问]通过前面例题的讲解,大家总结一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并板书]

3.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

②格式要规范;

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

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师]根据前面的例题和理论知识,请同学们进行练习。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练习]1.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6.4g铜,需要多少克氧化铜?

2.5.6g铁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应,可制得氢气多少克?(Fe+H2SO4====FeSO4+H2↑)

3.12g镁与足量稀盐酸起反应,可制得氯化镁和氢气各多少克?(Mg+2HCl====MgCl2+H2↑)

[学生练习]

[注意事项]

①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物质问的质量关系,因此遇到不纯物,要先把不纯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②计算中注意单位统一(必须是质量单位,如果是体积,须根据密度换算)。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学习,我们知道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过程、步骤、方法,同时也懂得了化学计算题是从“量”的方面来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它与侧重于从性质角度去研究和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说化学计算题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两个因素同时考虑,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布置作业]习题5、6、7、8

板书设计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①根据题意设未知数;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

③求有关物质质量比,写出已知量、未知量;

③列比例式,求解;

④简明写出答案。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②格式要规范;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考题回顾

1.(20__年天津市中考题)已知在反应3A+2B====2C+D中,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

3:4,当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共140g时,消耗B的质量为_______g。

2.(20__年四川省中考题)煅烧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00t,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吨?若石灰石中的杂质全部进入生石灰中,可得到这样的生石灰多少吨?

关于九年级化学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实验室用金属和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备实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对给定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反应,能初步判断反应类型;

根据气体的性质,学会判断气体收集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了解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并根据其原理,用易得廉价的简单实验仪器,自行设计制备氢气的简易装置。

情感目标

通过对氢气纯度的检验,使学生了解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需要进行验纯的必要性,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课,难度虽不大,但知识面广,这些知识是后续教学的基础。

1.准确恰当地抓住教学目标,本节课要抓住置换反应的概念和氢气的实验室制取装置等主要内容,紧紧围绕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教材处理详略得当,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材内容的要求,重视能力培养和养成教育。

2.教学内容应有序、合理

教学过程从水的电解产物和氧气的有关知识开始,可以用计算机等媒体放映"氢气的用途"资料片,导出新课。再通过实验,师生共同讨论,建立置换反应的概念,同时简介原子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物展示,巧设问题,由简到繁,从易到难,根据仪器药品,让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出一套制氢气的合适装置,通过设计实验,一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二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三可巩固已学知识。

3.优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

本节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以实验为前提,通过实验观察,实物展示和录像、计算机、投影等电化教学手段,集实验、讨论、讲述、讲解、归纳、练习为一体,这种方法既充分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又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二者统一的教学原则。

4.重视能力培养,注意养成教育

本节教学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实验或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操作、思维与自学等多种技能和多种能力。同时,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以已有知识或化学事实、探究性问题开始,通过实验观察、引导思考、讨论、自学等多种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样有利于逐步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学中还可结合"氢气的发现史"和"制氢发生装置"的分析讨论,以及知识的迁移过程,同时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这些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早在十六、七世纪的时候,有好几位科学家都发现了金属跟酸反应能产生一种可燃性的气体——氢气。直到现在,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仍然选用金属跟酸反应。那么用哪种金属,用哪种酸为呢?

一、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

(实验)取四支试管,分别向其中加入镁条、锌粒、铁钉、铜片,然后向试管中加入等量的同种稀硫酸,观察产生气体的速率。

(现象)稀硫酸同时与Mg、Zn、Fe、Cu接触,实验现象是:Mg与稀硫酸反应剧烈,锌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较快,Fe与稀硫酸反应很慢,铜与稀硫酸接触,没有明显现象。

实验室制取气体,要求便于操作和收集,而Mg反应速率过快,不方便收集;Fe反应速率过慢,因此常选用锌为最合适。

二、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和收集方法

1.制备装置:

完整的气体制取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即发生反应生成该气体的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

气体发生装置的确定,要依据反应原理,特别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实验室制取氢气所用的锌是颗粒状固体,所用的稀硫酸呈液体,常温下两种药品接触即可发生反应。由此可见,只需用容器将锌和稀硫酸盛放在一起,并将产生的氢气通过导管导出即可。因此组装发生装置应包括盛装药品的反应容器(大试管、广口瓶、锥形瓶、烧瓶等均可),用于封闭反应容器口的胶塞,穿过胶塞用于导出氢气的玻璃导管(用试管或烧瓶作反应容器时还需用铁架台固定)。这种装置是最简单的氢气发生装置,如下图(A)、(B)所示。

(A)

(B)

(讨论)但这种发生装置的缺点是必须当锌和稀硫酸中至少有一种完全反应后该反应才能停止,如何使制取气体的过程连续呢?

实验中常加一长颈漏斗,通过长颈漏斗分次加酸来控制反应,如下图所示。

长颈漏斗下部必须浸泡在酸液中,为什么呢?

此时将导气管一端堵死,观察实验现象。如学生看不清楚,可重复几次,并提示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请同学简述现象,分析原因)

展示启普发生器,介绍部件名称,作用,介绍使用方法。

2.气体的收集:

气体的收集装置要依据该气体的收集方法而定。氢气的收集方法有两种:向下排空气法(因为氢气密度最小)和排水法(因为氢气难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应),如图(E)、(F)所示。

如果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难于验满,因此收集氢气的方法是排水法。

注意事项:仪器连接好以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再装入药品制取氢气;将锌粒装入试管时,应将试管倾斜,使锌粒滑入试管底部,以免直接投入时砸破试管底;对产生的氢气经验纯后再收集或直接应用;收集满氢气的集气瓶应倒置在桌上,防止氢气很快逸散。

三、氢气纯度的检验方法

实验操作:用排水法或向下排气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然后按上述方法再收集、再检验,至点燃时发出的响声很小时,表明氢气已经纯净。实验操作过程如下图:

注意事项:当开始收集的氢气经检验不纯,这时需要再收集、再检验。若下一步要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应先用拇指把试管口堵住一会儿,再去收集、检验氢气。否则刚用于检验氢气的试管内的火焰可能没有熄灭,立即用这个试管去再收集氢气时,可能会点燃导管口不纯的氢气,引起装置爆炸,发生危险。

四、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中“置换”的涵义是:反应物之一的单质中所含元素,代换了参加反应的化合物中的某种元素。

置换反应是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表达式:单质+化合物=新单质+新化合物

A+BCAC+B

锌+稀硫酸==硫酸锌+氢气

Zn+H2SO4==ZnSO4+H2

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

置换反应的特点是:参加反应的物质只有两种,且一定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也只有两种,一种一定是单质,另一种一定是化合物。掌握了这些特点,就能够正确地判断置换反应。

(讨论)置换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有哪些区别?

五、原子团的概念:

锌+稀硫酸==硫酸锌+氢气

Zn+H2SO4==ZnSO4+H2

在锌与硫酸进行反应时,反应物硫酸,生成物硫酸锌均有相同的集团,即:

H2SO4和ZnSO4中的画线部分。在许多化学反应中,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就好像一个原子一样,这样的原子集团叫做原子团。

常见的原子团有:

KClO3氯酸根

KMnO4高锰酸根

NaOH氢氧根

H2SO4硫酸根

KNO3硝酸根

探究活动

1用废旧的可乐瓶(塑料)、吸管、粘合剂,根据启普发生器原理,制作一个简易装置。

2根据启普发生器的原理,设计三套类似的实验装置,画出装置图。

3设计一个储存氢气的装置,便于利用该装置收集氢气,便于实验中使用氢气。

4实验室制取氢气时,以锌粒与较浓的盐酸反应,用气球收集气体,一段时间后,气球瘪了,重复上述实验多次,均得到相同的现象,试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关于九年级化学的教案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营养素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

2.了解糖类、油脂、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通过计算,了解蛋白质、糖类、油脂经氧化为人体提供能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讨论等,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2.通过认识、分析、比较教材上的大量图片,学会从读图来认识化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糖、脂肪、维生素等人体常见营养素。

难点

了解糖、脂肪、维生素等人体常见营养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饿了,会浑身无力,此时首先想到要吃饭;马拉松长跑运动员在中途要喝葡萄糖水;消化吸收能力差的病人要通过静脉输入葡萄糖水……

人们要维持一定的体温,要从事各种活动,需要热量和能量。吃饭或摄入葡萄糖,为什么能提供人们活动所需的热量和能量呢?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有关糖类的知识。

[板书]一、糖类

二、新课教学

[讲解]一般地说,葡萄糖、淀粉、纤维素等有机化合物属于糖类,也称为碳水化合物。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动植物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在人类食物所供给的总能量中,有60%~70%来自糖类。

[板书]糖类是动植物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人们吃饭,从大米、面粉、玉米、土豆等主食中摄入的糖类物质是淀粉。

[板书]1.淀粉[(C6H10O5)n]

淀粉的相对分子质量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食物淀粉在人体内经酶的作用,与水发生一系列反应,最终变为葡萄糖,葡萄糖的化学式为C6H12O6。

[板书]2.葡萄糖(C6H12O6)

葡萄糖是一种有甜味的白色固体。葡萄糖经过肠壁吸收进入血液成为血糖,输送到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为人体组织提供营养,又在酶的作用下,转变为淀粉储藏在肝脏和肌肉中。

在人体组织里,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经缓慢氧化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能量,供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需要。

[板书]C6H12O6+6O26CO2+6H2O

在上述反应中,每克葡萄糖约放出15.6 kJ的能量。

过渡:我们平常所吃的甘蔗中就含有糖类物质——蔗糖。

[板书]3.蔗糖(C12H22O11)

蔗糖在甜菜中的含量也极高。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白糖、冰糖和红糖的主要成分就是蔗糖,它是食品中常用的甜味剂。

过渡:麦芽糖也是一种常见的糖类物质。通常食用的饴糖(如高粱饴),其主要成分就是麦芽糖。

[板书]4.麦芽糖(C12H22O11)

[提问]为什么在口中咀嚼米饭和馒头时会感到有甜味?

[讲解]当在口中咀嚼米饭和馒头时会感到有甜味,这是因为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它能将食物中的部分淀粉催化水解为麦芽糖的缘故;余下的淀粉由小肠中的胰淀粉酶催化水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在肠液中麦芽糖酶的催化下,水解为人体可吸收的葡萄糖。

正常人每天要摄入一定量的淀粉等化合物,在血液中也要维持一定浓度的葡萄糖。如果摄入的这些化合物不够,就会造成血糖含量太低(医学上称为“低血糖”)。低血糖的人会出现乏力、疲倦、昏迷、休克等症状。因葡萄糖可不经过消化过程而直接为人体吸收,故体弱和血糖过低的患者可利用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的方式来迅速补充营养。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淀粉含量较高的食物常常容易发生霉变。其中因霉变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毒性较大,可诱发肝癌,故绝不能食用霉变食物。  [过渡]食物中的另一类营养物质——油脂也是动物体内重要的供能物质。有关油脂我们需要了解些什么呢?

[板书]二、油脂

请大家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总结。

[师总结,板书]油脂是油和脂肪的合称;油脂是重要的供能物质,每克油脂在人体内完全氧化时放出39.3 kJ的能量,比糖类多一倍;人体内的脂肪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

[投影课堂练习]花生米含糖约24%(质量分数)。油脂约39%,蛋白质约26%;小麦含糖约76%,油脂约2%,蛋白质约11%。50g花生米和50 g小麦在体内完全氧化放出的能量各是多少?

[解答]由课本信息知:

1 g油脂完全氧化可放出39.3 kJ能量

1 g葡萄糖完全氧化可放出15.6 kJ能量

1 g蛋白质完全氧化可放出约18 kJ的能量

50 g花生米中,含油脂:50 g×39%=19.5 g

含糖类:50 g×24% =12 g

含蛋白质:50 g×26%=13 g

50 g小麦中,含油脂:50 g×2%=1 g

含糖类:50 g×76%=38 g

含蛋白质:50 g×11%=5.5 g

50 g花生米在体内完全氧化放出能量为:

19.5×39.3+12×15.6+13×18=1187.55(kJ)

50 g小麦在体内完全氧化放出能量为:

1×39.3+38×15.6+5.5×18=731.1(kJ)

[过渡]20世纪初期,人们认为只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糖类、脂肪、矿物质和水就可以满足健康的需要。那时,某些成人和儿童由于摄入维生素不足,生长发育出现障碍;一些人也因摄入维生素不足,患营养缺乏症。这些病症曾成为医学难题。在20世纪中后期,人们相继发现了各种维生素及其作用。对维生素重要作用的认识是20世纪营养学的进展。

[板书]三、维生素

维生素有20多种,它们是分子组成和结构都较为复杂的物质,它们多数在人体内不能合成,需要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在人体内需要量很小,但它们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缺乏某种维生素将使人患病,如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水果、蔬菜、种子食物、动物肝脏、鸡肉、鱼类、鱼肝油、蛋类、牛奶和羊奶等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板书]维生素在人体内需要量虽小,但却很重要。

我们只要保证膳食中含有各种维生素,不偏食,一般不会缺乏维生素。如果长期对食物烹调的方法不对,使食物中的维生素破坏或流失,人就容易患某些疾病。因此,如果摄入的维生素不足,就要注意补充。现在人们已经能够用人工方法合成或从一些食物中提取某些维生素制成维生素制剂。

[投影资料]几种维生素的性质特点

维生素A微溶于水,维生素D不溶于水,它们都易溶于油脂;维生素A、D的制剂都是油状的。维生素B能溶于水,水煮时容易流失,高温加热易破坏,难储于体内,应经常摄入,以保证人体的需要。维生素C能溶于水,易被氧化而破坏(尤其在加热或碱性环境中),烹调蔬菜时不用水浸,烹调前不捣碎、切薄,在沸水中煮,食用前不要长时间保温。食用凉拌蔬菜(如蔬菜色拉)或生菜能获得较多的维生素C。维生素C制剂不能存放太长时间。

关于九年级化学的教案篇9

教学重点:用过滤和结晶分离混合物的一般原理。

教学难点: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过程:

引言:在生产生活中,人们所接触到的物质很多都是混合物,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常常要把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叫做混合物的分离,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板书)第四节过滤和结晶

一、过滤

1.定义:过滤是把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2.原理:过滤时,液体穿过滤纸上的小孔,而固态物质留在滤纸上,从而使固体和液体分离。

3.操作方法:

例如:粗盐提纯(请学生设计实验步骤)展示粗盐,让学生看到粗盐上的沙子等不溶性固体物质,以利于学生思考。

(演示实验)粗盐提纯

归纳出:

(1)步骤:

①在烧杯中溶解粗盐

②过滤

(2)注意事项: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0.5cm

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处

烧杯靠在玻棒上倾倒液体

(3)玻璃棒的作用

溶解——加速溶解

过滤——引流

让学生总结过滤作为分离物质的一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过滤是用于分离不容性固体和可溶性固体的一种方法。

设问过渡:如果要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固体能用过滤的方法吗?如果不能,想一想能用什么方法来分离它们?

二结晶

1.定义:溶质以一定几何形状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2.原理: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结晶的方法加以分离。

(讲述)常用的结晶方法主要有两种,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可以用冷却的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结晶析出。

例如: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应怎样分离?

(演示实验)在烧杯中加入10g和NaCl混合物,注入15mL水,加热使混合物完全溶解,然后冷却,观察的析出,再进行过渡,晶体留在滤纸上,NaCl溶解在滤液中。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80℃时,的溶解度是169g,20℃时为31.6g),因此较高温度下的饱和溶液降温时,部分从溶液里结晶析出。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80℃时,NaCl的溶解度是38.4g,20℃时为36g),降温时大部分NaCl仍溶解在溶液里。过滤时,晶体留在滤纸上,大部分NaCl仍留在滤液里(这种滤液叫做母液)。

小结:

作业:课本142页习题1、2、3

关于九年级化学的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复习元素、单质、化合物、分子、原子等概念和氧气的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了解水的组成。

3.巩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的认识。

4.了解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用具

水电解器(霍夫曼电解器)、6v低压直流电源、用氧气饱和的5%~15%氢氧化钠溶液(或1∶10的硫酸溶液)、木条、火柴、简易氢气发生装置(含试剂)、尖嘴导管、盛氧气的干燥集气瓶、蒸馏水一瓶。

【引言】在第一章里,我们学过氧、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等概念。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叫元素?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在哪里?

【讨论】让学生三三两两议论,然后请一位同学回答,教师纠正。

【投影】物质的简单分类

【讲述】水是我们最熟悉,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物质之一。水究竟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呢?水的组成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水的组成

【投影】地球上水的分布

【讲述】地球表面约3/4的地方被水覆盖,水资源极为丰富,但可直接供人类生活、生产用的淡水仅占总水量的千分之一左右,十分有限。因此保护水资源十分重要。

[评注:教师在教学中极其自然地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

【提问】根据生活经验,请学生自己归纳水的用途。(提问2~3人。)

【讲述】水是如此重要,那么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演示】在水电解器玻璃管里注满水[这里的水是用氧气饱和的、含有5%~15%氢氧化钠溶液(或1∶10的硫酸溶液)],接通直流电,一个电极接电源正极,另一个电极接电源负极。

师:注意观察电极上发生什么现象。

生:接通电源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

师:两支玻璃管内的液面有什么变化?

生:两支玻璃管里汇集了无色气体,液面降低,其中连接正极一端产生的气体比连接负极一端产生的气体少。

师:片刻后,用准备好的划有刻度的纸,比较两支玻璃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

生:接负极一端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大约是按正极一端玻璃管内气体体积的两倍。

【讲述】水电解后两支玻璃管中得到的气体是同一物质,还是不同物质?电解得到的物质究竟是什么?我们通过实验来鉴定。

【演示】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部分,慢慢开启活塞。

师:注意观察现象。

生:木条燃烧得更旺。

师:这种气体能使木条余烬复燃,当燃着木条远离尖嘴口时火焰渐灭。这种能使余烬复燃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生:氧气。

【演示】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部分,慢慢开启活塞。

师:注意观察现象。

生:看到微弱的浅蓝色火焰(或听到爆鸣声)。

师:这种气体能燃烧,说明不同于上一种气体。这种气体就是氢气。

【板书】水氢气(h2)+氧气(o2)

【讲述】实验表明:水电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变化是什么变化,这种反应属什么类型。(学生议论后,教师提问1~2名学生。)

生甲:这种变化是化学变化。

生乙:这种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讲述】水电解时发生分解反应。水分子分解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转变成跟水的状态和性质都不同的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

关于九年级化学的教案篇11

《找空气》一课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三单元《空气》的第一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属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的“物质科学领域”。在探究技能的培养方面,继续强调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征,一年级学生虽然朦朦胧胧的知道空气的存在,但对于空气这种物质,尤其是空气的基本特征还缺乏明确的认识。本课从简单易行又生动有趣的“找空气”这个游戏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带领学生充分感知空气的存在,初步认识空气的特征,体会空气的重要性。学生与家人合作,引导学生感知我们周围有空气,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让学生了解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有很多的办法把它找出来。憋气活动及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了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者,从而从心底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感知事物有明显的随意性和情绪性,缺乏目的性,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他们对事物的思考和想象往往需要借助具体、直观、形象的实物来实现。他们虽然也知道空气的存在,但是对于空气这种物质,他们脑海中概念还是模糊的,尤其是对于我们的周围存在着空气这种现象缺乏认识,《找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让学生感知空气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有很多的办法把它找出来,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憋气活动让学生理解了生命离不开空气,了解空气的重要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体验中学习。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地点“装”空气的活动,发现我们周围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能将袋子撑得鼓鼓的东西。

2.通过将袋子里的空气放出来的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3.通过憋气活动,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教学重点:知道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教学难点: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相关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塑料袋、安全图钉、口哨(其它发声的小玩具)、水槽、抹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好,欢迎大家来到科学课堂。(PPT出示两个同样外形的透明塑料袋:一个装满空气,一个压扁)请同学仔细观察,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猜猜袋子里究竟有什么?

(学生自由猜测,引导学生去发现袋子里装有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

师谈话:那你能让这样一个瘪瘪的袋子也能像旁边的袋子一样鼓起来吗?同学们试一试吧.

师:你们是怎样做的呢?是不是像老师这样(示范操作):用手撑开袋子,在空中兜一下,快速收紧袋口,再拧转几圈,这样袋子就鼓起来了。(强调拧紧袋口,目的在于增强袋子的封闭性,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师谈话: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发现我们很轻松的就将书桌旁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装进袋子里,使袋子变得鼓鼓的,那除了我们的书桌旁,我们还能在家里的哪些地方找到它们呢?大家赶紧拿起袋子找一找、装一装吧!

二、空气无处不在

师:同学们找到了吗?通过寻找,我们发现(PPT出示家庭里不同的地方)在客厅里、厨房里、书桌上、甚至柜子里……家里每一个角落都能找到它。它就在我们的周围。

师:除了我们的家里有这种东西,那你们觉得这些地方呢?(PPT出示户外一些场所)猜猜看,也会有吗?(学生思考回答)是的,也会有,现在同学们肯定知道这种东西是什么了吧!没错,它就是空气。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虽然我们看不见它、也摸不着它,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借助袋子找到它。这就是我们今天科学课要学习的内容《找空气》(板书)。

三、利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

1.师谈话:如果我们把刚才袋子里的空气慢慢放出来,你有什么办法让你身边的小伙伴或者家人感受到这个空气的存在呢?(学生思考回答。)

2.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引导学生做以下活动:

师:很多的小朋友可能会这样做(PPT出示小朋友对着脸颊松开袋口),脸颊有什么感受呢?(生自由回答)由于袋口比较大可能有的同学感觉不是太明显,你也可以这样做(示范操作):用安全图钉给袋子扎一个小孔,再将小孔对着脸颊挤压袋子感受空气的流出。同学们也试着动手做一做吧!(提醒用钉子时要注意安全。)操作结束学生谈谈感受(凉凉的,好像有风吹过。)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通过皮肤的感觉,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那现在能不能让我们的眼睛也“看”到空气呢?当然我们需要借助一些材料(PPT出示水槽,安全图钉,塑料袋),如果给你这些材料,你有办法“看”到空气“跑”出来吗?你准备怎样做呢?跟小伙伴或者家人说说你的想法吧!你们的想法究竟是否科学呢?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视频播放正确的操作方法)师:你们“看”到空气了吗?塑料袋有什么变化呢?是的,我们看到有许多的气泡从水里冒出来,袋子变小了,这些气泡其实就是袋子里的空气跑进去了。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试一试呀,(提醒学生使用钉子注意安全,扎孔的位置在袋子的下方,小孔的位置要没入水中),让我们一起动手操作吧。学生动手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有大量气泡冒出。

通过以上刚才的活动我们分别借助我们的皮肤和眼睛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那你们有什么办法让我们的耳朵也“听”到空气呢?(学生思考)师:这次你们准备借助什么工具呢?老师也想到一个好办法,工具很简单,一个会发出声响的哨子和一个塑料袋就行了,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没有口哨也可以用其它发出声响的物品替代)视频播放正确的操作方法,师:同学们听到口哨发出的声音了吗?是什么让它发出声音的呢?同学们说的非常正确,是袋子里的空气使口哨发出了声响,你们会了吗?大家也来做一做吧!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通过“听”的方式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3.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几个活动我们发现虽然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借助不同的物体通过不同的方法“看到”“听到”“感觉到”空气的存在,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在活动过程中,小朋友们都积极地动手动脑,表现非常棒,老师为你们点个大大的赞。

四、空气的重要性

1.师谈话:虽然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它,那我们人类能不能离开空气呢?

2.游戏:憋气30秒(讲解规则,提醒学生感到不适时及时停止游戏)让学生谈谈在憋气活动中的感受,师:我们憋气短短30秒就感觉很难受,假如我们憋气一分钟、五分钟甚至时间更长一些我们又会怎样呢?引导学生了解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

3.师:空气对人类如此重要,那长期在水中训练的游泳运动员们,他们在运动时又是如何呼吸的呢?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吧!请仔细观察运动员的头部和嘴巴(播放游泳运动员水中游泳视频)谈谈运动员为什么要将头露出水面嘴巴张开?(为了大口呼吸空气)

4.除了游泳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有哪些情况下可以让我们知道人是离不开空气的?一起来看一段视频吧(视频播放宇航员和潜水员工作场景)不管是日常的工作,还是一些特殊的行业,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空气

5.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同学们有下面这些行为习惯吗?PPT出示图片(小朋友用被子蒙头睡觉,躲在封闭的汽车里……)小朋友这样做好不好?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学生自由讨论,师:让我们一起看看吧?(视频播放不良行为的危害性)

6.小结:通过视频我们发现,人类如果长时间离开空气,我们的生命就会面临危险。所以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都不要长时间藏在空气不流通的狭小空间里.要经常打开门窗通风透气。

五、课外延伸

师:这节科学课小朋友们有哪些收获呢?是的,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它就是空气,虽然我们看不见它,也摸不着它,但是它一直在我们的周围,不仅我们人类离不开它,动物植物也需要它。想不想把我们的新朋友介绍给你的小伙伴呢?由于期间小朋友出不了门,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通过画画或者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你的新朋友,再让家人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分享给大家吧!

关于九年级化学的教案篇12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1、试管(1)用途:

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b、溶解少量固体c、收集少量气体(2)注意事项:

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沸腾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2、试管夹

(1)用途:夹持试管

(2)注意事项:①从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管口1/3处(防止杂质落入试管)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3、玻璃棒

(1)用途:搅拌、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2)注意事项:①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②用后及时擦洗干净

4、酒精灯

(1)用途: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2)注意事项:

①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在灯的右侧,以防止滚动和便于取用.②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更好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的温度).③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3(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酒精太少,容器内酒精蒸气混入空气易引起爆炸).④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⑤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⑥应用外焰加热(外焰温度最高).⑦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防止将火焰沿着灯颈吹入灯内)⑧用完后,立即盖上灯帽(防止酒精挥发使灯芯水含量相对变多而不易点燃).⑨不要碰倒酒精灯,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5、胶头滴管、滴瓶

(1)用途:①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②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2)注意事项:①先排空再吸液;

②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污染滴管;

③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能胶头在下或平放;(防止液体被沾污,或腐蚀胶头)④除吸同一试剂外,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防止试剂相互反应变质)⑤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滴液后应立即插入原瓶内,不得弄脏,也不必用水冲冼.

6、铁架台(包括铁夹和铁圈)

(1)用途: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2)注意事项:

a、铁夹位置要向上,以便于操作和保证安全.b、重物要固定在铁架台底座大面一侧,使重心落在底座内.

7、烧杯

(1)用途:用于溶解或配制溶液或作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2)注意事项: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防止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

8、量筒

(1)用途:量取液体的体积

(2)注意事项:不能加热,不能作为反应容器,也不能用作配制或稀释溶液的容器.

9、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砂,无塞)(1)用途:

①用于收集或短时间贮存少量气体.②用作物质在气体中燃烧的反应器.(2)注意事项:①不能加热

②收集或贮存气体时,要配以毛玻璃片遮盖

③在瓶内做物质燃烧反应时,若有固体生成,瓶底应加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10、蒸发皿

(1)用途:用于蒸发液体或浓缩溶液.(2)注意事项:

①盛液量不能超过2/3,防止加热时液体沸腾外溅②均匀加热,不可骤冷(防止破裂)③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

(二)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熟悉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

1、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原则”①不能用手接触药品②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直接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用手轻轻搧动,使少量气体飘入鼻中)③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注意节约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就用最少量:液体取用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药品要做到“三不一要”①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②也不能随意丢弃③更不能拿出实验室④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4、实验中要注意保护眼睛.

(三)固体试剂的称量

仪器:托盘天平(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0.1克)步骤:调零、放纸片、左物右码、读数、复位

使用托盘天平时,要做到①左物右码;添加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并先大后小;称量完毕,砝码要放回砝码盒,游码要回零.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若左右放颠倒了,药品的实际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②任何药品都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中称量,干燥固体可放在纸上称量,易潮解药品要在(烧杯或表面皿等)玻璃器皿中称量.注意:称量定量的药品应先放砝码,再移动游码,最后放药品;称量未知量的药品则应先放药品,再放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四)连接仪器装置

1、玻璃导管插入胶塞(用水润湿)

2、玻璃导管插入胶皮管(用水润湿)

3、胶塞塞进容器口

(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二、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存放在广口瓶中)

(1)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仪器:镊子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的取用(一斜二送三直立)仪器:药匙或纸槽

步骤:先把试管倾斜,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注: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2、液体药品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可用胶头滴管取用

(2)大量液体药品可用倾倒法.(一倒二向三紧挨)步骤:

①瓶塞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②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③瓶口紧靠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④倾注完毕后,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3)一定量的液体可用量筒取用仪器:量筒、胶头滴管

步骤:选、慢注、滴加

注意事项:使用量筒时,要做到①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

②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③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三、物质的溶解

1、少量固体的溶解(振荡溶解):手臂不动、手腕甩动

2、较多量固体的溶解(搅拌溶解)仪器:烧杯、玻璃棒

四、物质的加热

1、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

仪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注意事顶:(1)加热试管内的液体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人;防止沸腾的液体冲出试管烫伤人.(2)若试管壁有水,加热时必须擦干净,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引起试管炸裂.(3)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因为一冷一热,试管容易炸裂.(4)给试管中液体预热的方法:夹住试管在外焰来回移动便可预热.(5)预热后,集中加热盛有液体的中下部,并不时沿试管倾斜方向上下平移试管,以防止液体受热暴沸而喷出.

2、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

仪器:试管、铁架台、酒精灯

注意点:装置的固定、铁夹夹的位置、管口的方向、加热的顺序给物质加热的基本方法:用试管夹夹住离试管口1/3处,首先在酒精灯外焰处加热,然后将试管底部集中在外焰处加热.

3、蒸发

仪器:蒸发皿、铁架台、玻璃棒、酒精灯注意点

仪器的装配:

停止加热:接近蒸干或有大量晶体析出玻璃棒的作用:加快蒸发、防止液滴溅出

五、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和滤渣的洗涤

仪器:漏斗、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注意点:“一贴”“二低”“三靠”

2、蒸馏水的制取

仪器:铁架台(带铁夹、铁圈)、酒精灯、石棉网、蒸馏瓶、冷凝管、尾接管、锥形瓶、温度计

注意点:沸石——防止爆沸

六、仪器的洗涤

①洗涤时,易溶的直接用水洗,难溶的可以用酸洗,附有油脂的可以用洗涤剂洗后,再用水冲洗.②洗涤干净的标准:内外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无成股水流下.

七、课本中的重要实验

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P12)

2、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P14)

3、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P27)

4、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探究(P39)

5、过滤(P55)

6、蒸馏水的制取(P56)

7、简易净水器(P57)

8、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P90)

9、炭粉还原氧化铜(P107)

10、实验室制取CO2的研究与实践(P110)

11、CO2灭火、溶于水、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原因的探究(P114)

12、燃烧条件的探究(P124)

13、蜡烛燃烧现象的探究(P125)

14、氢气实验室制法(P143)

八、常见物质的颜色、状态及溶解性

1、不溶物:

黑色:MnO

2、Fe3O

4、CuO、C(石墨、木炭、炭黑、活性炭)、铁粉红色:Fe2O

3、Cu、P(红磷)蓝色:Cu(OH)2白色:CaCO

3、CaO(能与水反应生成白色的微溶于水的氢氧化钙)、P(白磷)

2、易溶物:

白色:KClO

3、KCl、NaCl、CaCl

2、ZnSO

4、Al2(SO4)

3、无水CuSO4等紫黑色:KMnO4(溶于水溶液紫红色)

3、溶液的颜色:

蓝色:CuSO

4、CuCl

2、Cu(NO3)2溶液浅绿色:FeSO

4、FeCl

2、Fe(NO3)2溶液

无色:除以上物质外,其他物质的溶液多数是无色.

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