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反思

时间: 新华 九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优秀的教案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那要怎么写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反思呢?这里提供一些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反思,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反思篇1

[教例简述]

课始,教师定向:这节课的任务是进一步理解课文写法和内容,并背诵全文:方法是师生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段意,明写法,在此中穿插背诵训练。

教例实施:

教师:大家能不能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在纸上写一写,试一试。

(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

大家刚才议论的第二种说法的每一层中都含有“亭”字,能不能都含有“乐”字呢?

(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能不能都含有“醉”字呢?

(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升平之乐——醉在内心深知的乐趣)

有不能都含有“醉翁”、“乐”呢?

(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与民同乐——醉翁自知醉翁之乐)

咱们换个说法。能不能从记叙的顺序上突破一下?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件顺序—叙议结合顺序)

教师:我还从影视拍摄的角度赏析了课文,现在也让你们欣赏一下。

课文的脉络是:

一个大远景镜头———组空镜关——一个长镜关——一个全景镜头

(学生极有兴趣地倾听)

教师:请你各自选出以一种说法,并根据它来协助自己背诵课文,用时6—10分钟。(学生背诵)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每一段落的&39;内部层次。把它们清理出来,指导背诵就更有依据。我先说第一段,你们分组介绍第二、三、四段。

(一、山—水—亭—名—太守)

(二、朝—暮—春—夏—秋—冬)

(三、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

教师:请大家根据以上线条再背诵课文,用时8分钟。

教师:下面再布置一个探索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做:结合课后练习一以及我们对课文一、三两段的分析,谈谈文中的照应。

[评析]

这是一节美妙的“线条”课。

课中设计了那么多的兴奋点: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要求,让同学们反复地梳理课文的脉络。

众多的兴奋点之中有着一事实上的逻辑联系:从“亭”到“乐”到“醉”到“醉翁之乐”,重点突出而又能让学生理解透彻。

严密的逻辑性中又点缀有趣味性:教师空插进来的“大远景”“特写”、“空镜头”、“长镜头”、“全景镜头”、“蒙太奇”无疑地会使每个孩子全神贯注。

逻辑性再现了教师清晰的思路,趣味性表现了教师的丰富知识,然而这节课中还突现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优良技艺——科学性。丰富的立体的多侧面的分层次的理解训练,在理解训练中完成了背诵任务,都生动地表明了这一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反思篇2

●复习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教给同学复习方法。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3、针对本文的写景和中心进行迁移,强化内容理解,并培养学生联想能力。

●复习重点: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教给同学复习方法。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复习难点:

1、表述与迁移。

●复习方法:

1、练习法;2、分类整理法;3、提问法;4、重点强化法等。

●复习环节:

字词练习.----句子复习.----理解课文内容----迁移练习.----课文理解练习

●教学过程:

一、齐背课文

二、字词练习

1、做练习篇子;2、订正打分;

3、强调易错的字词;4、总结归类,教给学生复习方法。

三、翻译句子

1、出示要翻译的句子;

2、逐个进行翻译;

3、这些句子的&39;特点,教给学生抓重点句的能力。

四、理解课文内容

1、各段段意;

2、文章的行文思路;

3、文章的中心。

五、内容迁移

1、景物的迁移;

2、中心的迁移。

六、段落阅读

1、学生独立思考

2、明确答案。

七、作业 :1、把九个重点句子写在作业本上;

2、按照老师教给的复习字词和句字的方法复习《出师表》。

八、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反思篇3

教学目标:

1、识记文言字词及文学常识。

2、品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景物之美。

3、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走进本单元,我们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文中汲取古代文化的养分,一个个富有人格魅力的古代文人墨客鲜活地站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崇敬万分:陈涉不甘心受剥削命运的“鸿鹄之志”,柳宗元对民生疾苦的悲悯情怀,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陶渊明对安定平等社会的向往。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从这篇美文中体会失意时的他表现出的旷达的情怀。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和停顿,必要时再书上做标注。

2.教师出示本科字词投影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教师强调重点

滁()壑()琅琊()潺()酿()

辄()暝()伛偻()洌()蔌()

射者中()弈()觥筹()翳()晦()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同桌各读课文一遍,相互纠正读音错误。

5.全班齐读,要求读出节奏和停顿。

三、自主合作,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页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划出不解之处。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

3.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问,全班交流解决。

4.生一人一句翻译全文,师生同为译者纠错。

四、自学交流一:走近醉翁亭,感受景物之美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因而醉翁亭秀丽的景色在作者的笔下充满了诗情画意。划出文中描绘美景的句子,大声朗读。

明确;要读出醉翁的欣喜、热爱之情。

学生朗读、交流、评价。

2.选择其中的一幅画面,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自然美景加以形象的描述,并给画面加一个小标题。

学生交流、评价。

五、自学交流二:小组合作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互相交流完成下列问题。(时间5分钟)

1、在美景中,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在文中画出表现作者之乐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看书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交流明确:

除山水之乐外,滁人游乐,太守游乐,太守与游人“同其乐”。

2、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你是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醉”与“乐”呢?本文的主旨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写“山水之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寄托,虽然遭受贬谪,但能排除政治失意的悲愤,从山水之中自得其乐。写游人之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政绩,滁人游乐是由于生活安定,太守游乐是由于政务清闲。写太守与游人“同其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理想。可见,作者欣赏山间美丽的景色,与宾客喝酒游戏,对游人的快乐感到高兴,都表现出他的乐趣在于:把滁州治理好,让人民过上和平快乐的生活。这正是作者的政治理想。

六、美点寻踪,当堂达标。

学生仿照例句探寻本文的美点所在。

例句:美在自然景物呈现的优美的意境,看那山水相映、晦明变化、四季变幻、禽鸟和鸣。

引导学生从语言、结构、表现手法以及表现的情怀等方面展开探寻交流。

七、背诵课文。

学生在充分感受到作品美之所在后,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课文。

八、作业布置。

欧阳修的人生态度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有何不同?欧阳修的人生态度对你有何启发?

教后反思:学生不同学习体验的碰撞、冲突、认同,引发学生反思不和谐的原因,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我在教学过程中,既充分尊重他们的兴趣、体验和想法,也注意调和学生的独特体验与课文文本的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以一定价值取向的文本积极地影响学生的个人情感,学生最终认识到欧阳修是为“山水之乐”和“百姓之乐”而醉,也就理解了他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解题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三、作者介绍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愤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进土。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进士。

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四、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旬,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zhé)朝晖夕阴(huī)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霏霏(fēi)薄暮冥冥(míng)

潜形(qián)岸芷汀兰(zhǐtīng)皓月(hào)

心旷神怡(yí)宠辱偕忘(xié)浩浩汤汤(shāng)

五、翻译课文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胖子京谪守巴陵郡:滴,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胜景,好景色。浩浩场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

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

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

那”。霏霏: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4、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

“至于”“又如”。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光。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

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游泳:锦鳞,指美丽的鱼儿。岸立汀兰:蓝,香草。汀,水中的小洲。

郁郁青青: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浮光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静影沉璧:壁,圆形的玉。

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

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5、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

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那一定要说“在

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

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六、积累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⑴和:政通人和(和乐)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⑵通: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

⑶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⑷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

⑸一:一碧万顷(一)长烟一空(全)

⑹极:南极潇湘(尽,直通)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⑺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⑻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2、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⑴气象万千(气象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⑵微斯人(微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⑸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⑴气象万千⑵心旷神怡⑶政通人和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反思篇5

教学目标:

通过《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对比阅读,了解二者的异同;欣赏二者的立意美、结构美和语言美;背诵这两篇课文。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前一项。

教学时数: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而且这两篇散文都是作者因倡导改革当时弊政而被贬官降职后的作品。这两篇佳作在立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既有相近之处,又有迥然不同之点,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各具其妙。今天,我们把这两篇世人公认的优美散文放在一起来比较阅读,通过比较来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二)学生泛读课文及阅读提示与全部注释。

(三)简介两篇散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四)学生试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

(六)欣赏两篇散文的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七)学生分小组讨论两篇散文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异同点。教师巡回指导和启发。

(八)各组代表发言论述本组集体意见或分歧。

(九)教师.总结讨论情况并归纳两篇散文的异同。

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两篇散文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不同点:1.结构技巧有别。《岳》文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作者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巧妙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有波澜,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有时明明要酣畅淋漓地描绘一番,却又戛然而止,另辟蹊径;有时似乎文章已经写尽,却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洋洋洒洒铺陈的,却非要旨,但也并非闲笔;郑重感慨议论的,貌似正确,却又予以否定,最后才引出正论,精辟入理,一鸣惊人。《醉》文则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进的写法,点出“醉翁亭”,以后又从解释“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总之,整篇文章以“乐”“醉”来贯通,不蔓不枝,一气到底,形成了严谨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2.语言表述有别。《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立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3.主题深度有别。《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这精警之句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从这一点来说,范公明显高出醉翁一筹,也是醉翁难以企及的。

由此可见,《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堪称两首异彩纷呈的名曲,是散文艺苑中明艳绚丽的奇葩。

(十)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十一)检查朗读与背诵。

(十二)完成课文后书面作业。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反思篇6

【设计思想】

古人行文很讲究文气,或曰气脉,特别是骈偶句式为主的散文,尤其如此。与此相适应,诵读课文时要整体整篇地读,一气呵成地读,分段分句、支离破碎地读容易破坏文气,所以进行诵读训练时一定要把好这一关。

【课时布置】

本文布置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岳阳楼的情况

可从岳阳楼上镌刻的诗词歌赋谈起,也可从岳阳楼的修建历史谈起;可放录像或多媒体资料,也可由同学介绍。

二、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正音正字

三、初读课文两遍,熟悉文章的.基本内容

四、齐读或个读文章,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五、教师介绍作者情况和相关的背景知识

六、熟读成诵,也可组织背诵竞赛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师生通过讨论、串讲等方式了解主要内容

三、从表达方式、对比反衬、思想感情的角度分析文章的主旨,学习本文情景相生的写法

四、讨论

联系实际生活和个人的生长谈谈怎样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怎样树立“忧国忧民”的意识。

五、整理文言字词,积累文化常识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反思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

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学方法: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

学习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白雪歌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陆游:《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描写边塞生活的。(板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简介(略)

背景介绍(略)

三、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齐读

3、自由读(提出质疑)

四、品析词作内容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

(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

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

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

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

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

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

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

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

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无奈、凄凉、苦闷、悲愤

(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在寥寥的几十字间,作者既写了景,又融入了情。最后让我们带着此情此意,再一次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五、背诵并默写。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反思篇8

教学设想: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篇教学设计旨在立足文本本身,教师适度的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的:

一、明确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

二、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以及锐利深刻的战略眼光。

教学难点:

目的1。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提起诸葛亮,我想大家都知道,你记得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诗句、故事、对联,说出来让同学们一起分享。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隆中对》,你们肯定会对诸葛亮有进一步的了解。

(以故事、对联等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二、老师介绍《三国志》,范读课文。

三、生准备分小组比赛朗读课文,为课文正音、正字。

四、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参照课文注释,自己解读课文,有问题的,做上记号。老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中解答疑难字句,充分相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能够解决疑难问题,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了解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解决课后习题一。

一、请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讨论:

(用原文回答)

1.刘备的现状:刘备为什么会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2.天下的形势:曹操、孙权、荆益二州。

3.在此形势下,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策略及政治蓝图是什么?

二、再读课文,你如何评价诸葛亮?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完成短文:我眼中的诸葛亮。

第三课时

一、本节课进行比较阅读,将小说中的诸葛亮与史书中的诸葛亮相比较,小说家进行了哪些艺术加工?

二、关于诸葛亮还有哪些故事?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研究诸葛亮的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一生,谈谈你的感受,写在周记本上。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反思篇9

课标要求

1、了解本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

2、了解本诗情感的层层加深。

3、了解本诗托物寄情的手法。

4、了解本诗反语正出的效果。

5、了解本诗寓变化于统一的结构美。

学法点悟

1、在诵读中体会意境和感情。

2、与同题材的古诗和现代诗比较阅读。

3、结合写作背景,深入理解。

整体感知

本诗以一组具体可感的“物”,表现了一种抽象的情。以自己人生的四个阶段为序,回环往复地咏唱,将乡愁由对亲人的思念逐渐上升为家国之思。

疑难解析

质疑:这首诗构思的巧妙主要体现在哪里?

解惑:四节诗为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了表达乡愁的对应物,而且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

质疑:为什么说四个小节表达的感情是层层加深的?

解惑:小时侯,思念母亲,可以写信;长大后,惦念爱人,坐船回家;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母子死别,时空的隔阻再也无法沟通,诗到了这里,感情加重。现在,海峡将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乡愁得到了升华,感情更加厚重。

质疑:作者把乡愁说成是“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解惑:这样写,把抽象的感情——乡愁,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邮票”、“船票”。托物寄情的写法,增加了形象性,便于使读者展开种种联想,也便于作者创造丰富的意境,表达感情,感染读者。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揣摩

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这四个形容词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正语反出,把乡愁浓缩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更加反衬出思乡之情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浓烈。

2、“在这头”“在那(里)头”反复出现的表达效果。

这两个短语的反复出现,强调了空间的阻隔。在人生四个阶段中,诗人饱尝了乡愁的各种滋味:小时侯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反复咏叹,渲染了浓浓的离愁别恨。

3、读第一小节,你会产生哪些联想?

也许你会想到一位少年到异地求学,夜深人静,辗转反侧,难以如眠,披衣下床,给母亲写信……。由此你应该能够体会到,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好诗能够用极少的语言引发人无尽的遐想。全诗没有一个感叹号,不动声色的寥寥数语,却使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发出的沉重的慨叹,好诗又是含蓄的,不着一个“愁”字,却让你忍不住唏嘘不已。

4、诗中“母亲”“新娘”如果换成“父亲”“孩子”,行不行?

不行,那样表达出来的感情就大大地“变味”了,乡愁是建立在对故土的热爱和依恋的基础之上的。母亲是人一生中最依恋和眷念的,新娘会使我们想到“美丽”、“热恋”,这两个形象与思乡的感情基调是协调一致的。

研究课题

1、收集古今中外的乡愁诗,欣赏比较。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反思篇10

【课前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1温习上堂课内容—-作家知识、一二段段意、课下注释词语解释。

2读三四段,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意。

【课堂学习】

1复习提问

(1)提问学生关于范仲淹的知识

(2)文章一二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3)解释词语

谪守越明年百废具兴增其旧制属予作文

胜状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大观迁客骚人得无异乎

2导入

同学们已经说了,文章第二段,简单写了洞庭湖美景,然后转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那么,这览物之情到底如何呢?下面就来继续学习。

3学习过程(精讲内容)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译文,一人一句。注意下列词语。

淫雨霏霏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催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3)概括此段内容:

描绘洞庭湖天气的恶劣,淫雨、阴风、浊浪是主景,进而写迁客骚人之悲。

(4)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

(5)指名译文,一人一句。注意下列词语。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长烟一空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此乐何极崇辱偕忘把酒临风

(6)概括此段内容:

描绘洞庭湖阳关灿烂及月下的.美妙景色,进而写迁客骚人之喜。

(7)从内容、写法、表达方式、句式及修辞等角度分析这两段-----

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共同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结论见板书设计

4练习

解释词语

淫雨霏霏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催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长烟一空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此乐何极崇辱偕忘把酒临风

5反馈练习

从内容、写法、表达方式、句式及修辞等角度解析这两段?

6知识总结

我们主要学习了三四段的内容,多个角度进行了学习,希望同学们要认真理解,课下努力消化。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反思篇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品读语文精练、准确的语言;学习多角度生动细致写景的方法。

3、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感受词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用人民大会堂里的巨画《江山如此多娇》引入。

2、介绍写作背景。

3、范读(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4、读准下列词语

莽莽妖娆折腰红装素裹稍逊成吉思汗一代天骄

5、学生朗读课文

6、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请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两片的内容。

二、质疑赏析

(一)赏析文段一

1、朗读

2、完成下列思考题:

①文段开头三小句写了什么内容?在写作上起到什么作用?

②诗人“望”到了哪些景观?作者是怎样进行描绘的?

③请你简单概括一下作者描绘意境的特点,且用课文中的一小句来概括祖国河山的特点。

(二)赏析文段二

1、朗读

2、完成下列思考题:

①文段第一大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②诗人是如何评价这五位历史人物的?

③“惜“字包含了哪些意义?

④请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指导

1、齐读

2、教师点评

3、听配乐朗读

4、个人朗读,学生点评

5、齐读

四、巩固迁移

1、小结

2、学生自由朗读,进行背诵。

3、布置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积累写雪的诗句

③《导学导练》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反思篇12

《醉翁亭记》教案

1、识字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词,句。

3、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理解古文中的判断句。

本节课:(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1、理解文章语言的优美。2、梳理文章结构

3、理会文章中心4、理解写景抒情的特点。

5、理解欧阳修旷达情怀,与民同乐的积极政治思想。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1、古代汉语中“也”一般用在什么时候(判断句)举例

2、请同学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授新课

一、简介文章写作背景,作者

作者: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一位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做出重大的贡献。宋代很多著名的文学字都是出自于他的门下,“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而且与“柳宗元,韩愈”合称为唐宋八大家。曾和范仲淹在朝廷任副宰相,当时范仲淹实行政治改革被罢官,欧阳修替范仲淹向皇帝谏言,并愤怒的斥责一些其他官员,因此也被贬致滁州任太守。

背景:本文是作者在被贬之后写的一篇散文。

二、互动游戏,熟悉文章结构:

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洒,在乎山水之间)

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三、板书(略)

其实本文是一篇千古名篇,为什么呢,究竟有哪里写作方面的优点?

四、写作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写景表达情感

回忆前面所学课文有哪些类似之处

拓开想象回答

情感到底是什么情感?

五、讨论文章主旨

表现以山水的快乐为乐

表现一种被贬之后乐观的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表现了一种官员融入百姓生活中,与民同乐的高崇品德。

本课也就是转绕乐来写,有哪些乐?

六、讨论“乐”

写了哪些人的乐,哪些乐?

鸟乐,滁人乐,太守乐,/山水之乐,

七、教师总结:

面对国运艰难的时候,欧阳修能在逆境中不但努力治理滁州并取得成。能写让民乐为已任,忧国忧民,并写出这样的千古名篇。

总结:与民同乐(先天下之乐而乐)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反思篇13

一、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在音诗画的魅力下感悟余光中《乡愁》的韵律和情感

2.培养学生比较鉴赏能力,理解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乡愁情结

3.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陶冶其对诗歌艺术美的感悟力

4.强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和情感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诵读诗歌,体味乡愁

难点:用意象分析法赏析诗歌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教学用具,以读诗带动讨论,以优美的乐曲创设意境,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眷恋,对我们华夏民族魂牵梦绕的儒慕之思。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六、具体教学内容及步骤

a)导入

放映flash(《乡愁四韵》演唱:罗大佑作词:余光中)

同学们,这首歌好听吗?它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乡愁)这首充满了意韵的歌曲的词,原本就是一位诗人的诗--《乡愁四韵》,这位诗人,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到了台湾。从此以后,在他的作品中都充满了一种思念大陆的乡愁,这诗人的名字叫:余光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现代诗:《乡愁》。

b)作家简介(课件显示余光中照片和文字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c)余光中部分乡愁诗片段欣赏

余光中的许多诗歌中都弥漫着浓厚的乡愁情绪,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些片段,感受一下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情绪,以更好的感受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这篇《乡愁》中的情感。

课件显示:昨夜,月光在沙上铺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大陆。

(《舟子的悲歌》)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当我死时》)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乡愁四韵》)

我是神经导电的大陆饮尽黄河水也不能解渴扪着脉搏,证实有一颗心还没死去还吸收,还呼吸雷雨的空气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中国是我我是中国……

(《敲打乐》)

d)听范读,划分朗读节奏和重音

放映flash的《乡愁》,请学生各自在书上划分朗读节奏和重音,然后课件显示教师的划分: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伴随马思聪的《思乡曲》请一生甲朗读全诗,全班齐读(正音:啊ya那nei这zhei)

e)用意象分析法具体分析(边分析,边课件显示)

i.四节诗以什么为序?找出标志性词语。

很明显,这首诗是以时间的变化、推移来组织全课的,全诗共四节,对应的是四个人生阶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ii.诗人为这四个人生阶段分别找了一个最能表达乡愁的对应物,我们称之为意象,诗人都选取了哪些对应物呢?

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iii.根据这四个意象,我们看到了四个什么样的画面?

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土别

4.全诗的感情最主要的一个字就是“愁”,但四个场面的“愁”有区别吗?(三、四节和一、二节不同)

a.一、二节是什么感觉的愁?

b.第三节是什么分离?(死别)和亲人永远的分别时,会有什么感觉?第三小节用什么语调去读?

还请学生甲来读(伴随马思聪的《思乡曲》)

c.第四节和前面三节相比,感情有什么不同?(一己亲情--家国之思)

d.全诗应该怎么样读?

先继续请学生甲读,再大家齐读(伴随马思聪的《思乡曲》)

f)我感觉大家在读的时候,家国之情不到位,对乡愁的理解不到位。没关系,我们先来看看,对乡愁的理解,古人又有怎么样的思绪呢?

课件显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伤心欲绝的乡愁)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迷茫困惑,不知何处是故乡的乡愁)

--崔颢《黄鹤楼》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

从何处来?(回乡后不被故乡接纳的另一种更深沉的悲哀)

--贺知章《回乡偶书》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

他乡.(那种四海为家豁达豪迈的.胸襟)

--李白《客中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辗转反侧、挥之不去的乡愁)

--李白《静夜思》

g)古人出门游学,四海漂泊,人在旅途不得意,何人不起故园情?对古人失意后的乡愁我们很好理解。但是,余光中功成名就,他的乡愁又因何而起呢?他究竟有什么样的乡愁情结?让我们到他的诗中去寻找答案吧?(课件显示余光中乡愁诗片段)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

(《十年看山》)

“我的怒中有燧人氏,泪中有大禹我的耳中有涿鹿的鼓声……”

(《五陵少年》)

昨夜,月光在沙上铺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大陆。

(《舟子的悲歌》)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当我死时》)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乡愁四韵》)

我是神经导电的大陆饮尽黄河水也不能解渴扪着脉搏,证实有一颗心还没死去还吸收,还呼吸雷雨的空气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中国是我我是中国……

(《敲打乐》)

这是一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眷慕,是血浓于水的民族情结。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龙的传人,都是华夏儿女,你们能否体会这样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之爱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然后仍请学生甲读,最后大家齐读(伴随马思聪的《思乡曲》)

h)从古到今,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大的社会变动都会带来很多人的迁徙和远行。那些游子或义无返顾或悲哀啜泣,或无可奈何。纵使心有千千结,也都无一例外地卷入乡愁这首无言的史诗当中,哽哽咽咽又荡气回肠。因为我们的祖先早已把所有龙族的一切都烙上了中国印。(放《乡愁四韵》)

同学们,无论你们将来是离开了学校,离开了南京,离开了江苏,还是离开了我们所深爱的中国,我希望,总有两个字能始终萦绕在你们的心头,这两个字就是--乡愁。

好,同学们,让我们伴随余光中的《乡愁四韵》的歌声,把这浓浓的乡情带入课下,带到大家以后的人生历程中去细细品味。

课件显示:《乡愁四韵》作词:余光中作曲并演唱:罗大佑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酒一样的长江水信一样的雪花白

醉酒的滋味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滋味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血一样的海棠红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沸血的烧痛母亲的芬芳

是乡愁的烧痛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七、布置作业

i.背诵全诗

ii.在周记本上写下自己的乡愁感受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反思篇14

学习目标:

1.品味词中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重点)

2.理解词的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难点)

3.感受词人的豪迈与大气,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由回顾写雪的诗句导入。

(由回顾旧日积累导入到对新诗文的阅读,便于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

本环节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可适时补充。

二、课文探究:

(一)一读课文,感受气势:

1.指名朗读,请学生听准每个字音。(将需要着重指出的字写到黑板上)

2.强调以下字音

沁qìn数风流人物shǔ折腰zhé思汗hán今朝zhāo

3.注意节奏和重音

以前三句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师生共议停顿和重音,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4.集体朗读全词。

(二)二读课文,理解词意。

1、赏析上阕: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来进行:

⑴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讨论并归纳: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

⑵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讨论并归纳:“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⑶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讨论并归纳: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⑷诗人采用了哪些修辞和写作手法把他所要描绘的雪景形象地呈现出来?

(先小组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交流。)

可能遇到的疑难:

①为何“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不是“望”统领的句子?

结合这个问题,可以感受一下想象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②“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化静为动的写法。

这里可以结合《社戏》中“单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一句来引导学生理解分析。

2、赏析下阕

⑴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讨论并归纳: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⑵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此处点到即止,不能过细。)

⑶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领到哪句?为什么要用这个字?

讨论并归纳:“惜”,统领到“只识弯弓射大雕”。

⑷在下阕中,作者有没有直接抒发这一观点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在这里适时介绍写作背景,并引导学生理解本句的内涵。

⑸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

讨论并归纳:

“江山如此多娇……折腰。”

可能出现的疑难:

①为何评价古代帝王要用“惜”字?

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字词的方法全面的看问题。如:从“略”、“稍”、“只”等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在武功方面还可以,但在“文学才华”方面就差一些。从“略输”、“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还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以此来明确作者如此评价古代帝王的目的,并为理解分析主旨句打好基础!

②要适时追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三)三读全词,体会感情。

此处可采用男女分读的形式,也可以全班齐读!

三、背诵比赛

《沁园春雪》诗意充沛,有声有色。全诗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认真朗读品味,会给人留下淳美的艺术享受。下面我们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熟课文。

四、总结全文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深入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2、找毛泽东的其他诗词自读,体会诗作中蕴含的情感。

可推荐《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等。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反思篇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舴艨、载的读音,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词,

过程与方法: 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学会运用诵 读品词对比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

4.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 鉴赏词作的意境。

2.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媒体: 在多媒体课件上结合白板功能的使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一位宋代婉约派的女词人,也是老师喜欢的一位词人,他被成为“一代才女”,她就是李清照,下面我们来赏读他早期的作品《如梦令》,看这首词中,表达了词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九百年前的这位旷世才女孤独而高贵的灵魂,学习她后期的另一首作品《武陵春》

二、 读愁

1、自由朗读这首词,大概了解词的内容,读完后告诉我你的感受。(愁——板书)

2、为什么作者前后期的作品有如此大的感受?(介入背景)

3、强调字音 : 舴艋 、 载 、拟

4、强调语速、语调和节奏

5、全班带有感情的齐读

6、听读,在听读的同时,试着理解这首词。

三、 解愁

1、结合词中的内容,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自由赏析,老师适当引导

四、 赏愁

1、听说双溪的春景不错,可是作者去了吗?(没有)为什么?

明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回想一下前人在诗词中也有许多描摹愁的诗句,他们是怎么写“愁”的?写出了“愁”的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积累的诗句)

3、老师展示搜集的资料

4、那么,我们看一下词人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愁”怎么能用船去载呢?这个词是不是用错了?

引导:愁是什么?它是什么状态?——是感情、是抽象的东西

而能用船装载的是什么?——东西、货物,有形有重量

明确:在这里,词人把无形抽象的情感当作有形具体的事物,化虚为实,巧用比喻、夸张,其实它突出的是愁的什么特点?(重——板书)

5、小结

李白写出了愁的韧读,李煜写出了愁的长度,而李清照则别出心裁的称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见一斑,给我们以后的写作也有了一个启示:要另辟蹊径,做到标新立异,别出心裁。

五、诵愁

1、在古筝曲《月满西楼》音乐的伴奏下,诵读这首词。

2、比赛看谁背得快、背得好

六、写愁

古人把愁写成了各种形态,请你也仿写几句摹愁的句子。

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武陵春》,感受到李清照内心的愁苦的情感,领路了他遣词造境的文学才华,希望同学们能爱上李清照、爱上中国古典诗词。

七.作业布置

1、 继续写愁

2、赏析《声声慢》

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