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教案电子版
编写教案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九年级语文教案电子版怎么才能写好?这里分享一些九年级语文教案电子版,方便大家学习。
九年级语文教案电子版篇1
教学设想
本文以议论为主,教学时应着重分析本文的议论内容和表达上的条理性。文中诸葛亮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流露出他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教学时应就说明这些记叙、议论和抒情所起的作用。
前面已学过《隆中对》,学生对三国形势和诸葛亮的为人,以及他和刘备的关系已经有所了解,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旧知识。把《隆中对》和《出师表》联系起来读,既可以从旧
课文中得到启发,便于阅读新课文,又可以用新课文中的内容来加深对已经读过的旧课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对联导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二、简要复述《隆中对》一文的内容,注意以下要点
1.三国形成前的概况。
2.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3.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
三、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1.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
《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3.关于刘备托孤:《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章武(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三年(即公元223年)春。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4.关于刘禅: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本文是上表陈说意见,提出政治主张,所以全文以议论为主。又因诸葛亮对刘备有知遇之恩,要报恩于刘禅,他真诚地辅佐刘禅,希望刘禅能够支持自己,共同完成刘备生前没有完成的事业。所以文中又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在议论和叙述中,流露着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情实感。
四、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1.正音:
疲弊(bì)陛下(bì)恢弘(hóng)驽钝(núdùn)
裨补阙(bìquē)行阵和睦(háng)夙夜忧叹(sù)崩殂(cú)
妄自菲薄(fěi)陟罚臧否(zhìpǐ)以彰其咎(jiù)
2.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单音词古今异义的更多:先、崩、弊、诚、义、否(pǐ)、遗(wèi)、愚、阙、雅等。应当注意加以分辨。
五、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六、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第1段通过对当时形势的分析,提出具体建议。
(1)指出当时形势的危急。
文章起始并不先说出师的事,也不急于提出建议,而是先从分析天下大势人笔,指出:“天下三分”,而蜀汉最为弱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2)指出其有利条件。
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
(3)提出具体建议。
①“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4)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明确:意在激发刘禅竟父之志和启示他效先帝用人之明。
2.第2段从法度方面建议,执法必须严明公允,“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1)指出要赏罚公正,内外一体。
(2)指出要法纪严明。
3.第3、4段从任人方面建议,主要为推荐贤人。
(1)第3段,宫中(内):
人物:郭攸之、费讳、董允等。
特点: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作用: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预计效果: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2)第4段,府中(外):
人物:将军向宠。
特点: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作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预计效果: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4.第5段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劝谏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所
在。
(1)先汉兴隆的原因(正面):亲贤臣,远小人。
(2)后汉倾颓的原因(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3)刘备对此有所警惕: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4)推荐贤臣,并希望信任他们,以兴复汉室。
(5)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七、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继续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第6段,自叙生平,表达感恩图报之情。
思考: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你看出来了吗?
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忱,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_。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2.第7段表明“受命”以来的耿耿忠心,提出要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这一段是向刘禅表明报国的决心。诸葛亮对刘备想报知遇之恩。刘备既死,他又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诸葛亮一生奋斗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也就是后方)以后,要求领兵北征。这就是他报答刘备的具体行动。他又担心出师以后刘禅无人辅佐,所以一方面推荐贤臣;一方面始终在激励刘禅,要他依靠贤臣。
3.第8段表达伐魏兴汉的坚定决心。
(1)为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2)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即将“远离”之际,仍不放心,于是从对自己、对群臣、对后
主三方面提出要求,由己及人,情词恳切,真是语重心长。
(3)这一段起到总览全篇的作用,把进谏与出师两部分内容合拢在一起。至此全文主旨已清楚:修明内政,北定中原。
4.第9段:结束语。
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明确:
(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作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
(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
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4)小结。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三、重读《出师表》与《隆中对》,试比较两文的异同点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九年级语文教案电子版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水浒传》的喜爱。
4.学习作者通过具体情节、事例描写来反映人物内心情感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查阅工具书,理解字词。
2.通过朗读、默读、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3.通过默读、感悟作者童年时对水浒传的喜爱之情。
4.通过品读具体情节、事例、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童年时对《水浒传》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 具:
录音、灯片。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默读,适当点拨,在读中体会、领悟、理解。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字新词。
2.同桌互读课文,检查。
3.全班交流,指名分段读。
4.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
三、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2.默读课文,画出足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
3.自己读一读所画的句子。
4.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
四、熟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交流读书感受
1.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体会到作者喜欢读《水浒传》?
(1)学生交流。
(2)出示重点语段。
“九岁时,我读四年级了,……我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迫不及待”是什么意思?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尽管有些字还不认识,……看下去。”
“津津有味”是什么意思?从“尽管…仍然…”这两个分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早上在晨曦中……看个没完。”
从中得到的体会。
(3)自由读这些重点语段。
二、质疑探究
1.质疑:文中的第1、2、3、6自然段,与文章中心有什么关系?
2.学生交流。
3.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围绕一个中心选材,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叙事结构完整, 前因后果,交代得清清楚楚。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三、指名口述作者的写作思路
四、小结
九年级语文教案电子版篇3
一、说教材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多彩的四季”,让学生领略到四季自然景物的美。《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写景散文,本文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又妙趣横生。作者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文知识积累,但是对于散文这种文体的学习有一定程度的困难,对课文语言美、艺术手法美的感知还不够,对于散文的中心思想难于把握。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领会作者对景物的特征进行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情景交融的方式,表达对济南的热爱赞美之情。
2、过程与方法
学生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对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情感,以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五、说教法
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在教授本课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能力,用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去发现美、感知美、探究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激发主动获取知识。
六、说学法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反馈练习法。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拓展巩固。
七、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先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一提到北国的冬天,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这样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气候温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领略济南的冬天。
2、初读课文
采用默读法,限定时间,要求学生全神贯注的读,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3、再读感知
教师分段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每一段的写作手法,以及段落大意。对于课文中的关键段落3-5段,需要重点赏读,引导学生主动地品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
4、归纳小结
让学生总结在文章中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以及该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拓展延伸
学生仿照文中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结合前几天本地的一场大雪,写写冬景。
九年级语文教案电子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本的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分析戏剧的方法。
2、品味剧本的主题,感悟人生中体验成长带来的思考。
3、体会并同情老人与孩子孤独寂寞的无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有人说,它象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象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纯洁,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然而,《枣》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二、学生初读,老师指导。概括剧情
1、问题导引:说说写了什么事?老人和孩子各有怎样的心情。
2、学生读文讨论后,教师引导概括剧情。(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小男孩,他们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充满了对自己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理清情节
1、浏览剧本,从老人和孩子的交谈中,你感觉文章主要写了那些有关枣儿的往事?
提示:从老人的角度,从孩子的角度。
明确:儿子名字的由来。“枣儿”尿老人一脖子尿。“枣儿”到枣树下撒尿、枣树的来历落枣吓跑了鬼子、靠枣活命
2、分角色阅读这些情节,体会人物形象(品味人物)
⑴生三人分角色读剧本《枣儿》:生1读老人,生2读男孩,生3读舞台提示。
⑵评价三人读文情况,深入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
提示:从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
明确:生1读出老人孤独寂寞的心情,生2读出了男孩天真而又无奈的心情,生3将人物的动作神态读得惟妙惟肖。从他们盛情并茂的朗读中我们看到他们对亲情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读老人的时候,语气应该慢些,体现一种沧桑感。孩台词的时候,声音要亮些,适当的时候要快些。
3、再读舞台提示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你看到老人和孩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老人:善良和蔼饱经沧桑、孤单无助
孩子:天真可爱又可怜
4、师小结:看来无论是从人物对白,还是从舞台提示,都可以认识剧本中的人物。(即从人物台词和舞台提示中体会人物性格。)
四、分析主题思想
1、这部剧本有什么启示意义或者剧本想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
讨论明确: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老一辈对故乡的深厚乡情、青壮年离开家乡,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2、很好,同学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传达出自己对作品的主题及社会意义的理解,很有说服力,看来我们对作品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刚才大家说舞台提示主要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作用,那么除此以外,舞台提示还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剧本故事发生的环境及背景。还有就是为别人表演提供了示范与提示。
3、我们知道剧本除具有文学欣赏的价值以外,还有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舞台表演提供最详细的依据。下面就请同学再读剧本,找找作品中哪些地方最适合表演?
我认为是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这一部分。因为讲故事时,老人与男孩的表情最丰富,也只有这时才能体现老人与男孩的快乐与期望。
4、下面我们就选择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这一段来现场表演表演。哪几位同学想起来表演?
明确要求:观看演出的时候,想想表演者与剧本要求之间哪些地方很相符,哪些地方有差距?
(众生表演剧本中节选的一段,师生评价。)
5、请大家再读剧本,想想开头和结尾的儿歌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结构上有前呼后应的作用。儿歌的内容与剧本所表现的主题基本一致,通过儿歌能强化剧本的主题。
五、小结拓展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类似剧本的情形。请大家想想,我们该如何去关心他们?如何去帮助他们?
多办一些活动,邀请他们参加,这样他们就不会孤单。、在节假日里,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做一些事。、我们也可以呼吁全社会来关心关爱老人与孩子。我们也可以向那些经常不回家的人提出倡议:常回家看看。
……
六、布置作业
将你的想法整理出来,写成200字左右的片段。
备注:根据学生实际可安排一至二课时。第一课时,朗读与品味;第二课时,表演与理解。也可只安排一个课时,即:朗读、品味、表演、理解。
九年级语文教案电子版篇5
学情分析
古诗词教学一直是阅读教学的难点。九年级学生在之前已学习过一些词,如《天净沙秋思》、《苏幕遮》、《浣溪沙》等,已经有了基本的诗词语言感受能力,在课本注释及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基本上能够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但是,古诗词的语言高度凝练,创作讲究竟境的深远,学习古诗词不能仅满足于背诵、翻译和简单理解,因此,在教学古诗词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在想象中进行分析、品味、赏析古诗词。鉴于学生的欣赏能力较低,想要品读出这首词的精妙之处,还是需要下功夫琢磨的,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注意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分析,由浅入深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领悟词中的思想情感,体会悠远的意境,学习精妙之处,。
教材分析
《望江南》是中晚唐词体初兴时的一篇名作。作者温庭筠,有“花间鼻祖”之称。他的词作内容以闺情为主,风格浓艳精巧,音律和谐,在词有较大影响。
这是一首闺词小令,表现了一位因爱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全词不足30字,但言简意丰,景物层出,情感起伏,用语质朴而含蓄,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准确默写这首词。
2.抓住意象理解词中表达的情感,体会词的意境。
3.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婉约细腻的词风,领会其艺术感染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抓住意象理解词中表达的情感,体会词的意境。
2.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婉约细腻的词风,领会其艺术感染力。
教学方法:导入——诵读——感悟——赏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菩萨蛮》(《甄嬛传》插曲),自然引出本课题作者:同学们,听着动人的歌曲,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娇柔的女子在对镜梳妆,精致的装扮掩不住幽怨的眼神,内心那份孤独寂寞道不出,言不尽……这首曲子的词作者是一位有名的词人——温庭筠。
二、作者简介(学生根据所查资料回答,教师补充)
温庭筠(yún)(约812—约866),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天山西省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jiàn)助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监(jiàn)助教。
九年级语文教案电子版篇6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
2、品味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重点】
理解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教学方法】
导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录音机、投影仪。
【课型】
自读课。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段时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生答“想”,放歌曲)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生答“想”)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19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160页,这个故事的名子叫《我的叔叔于勒》。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故事,咱们先一块来把课前的生字词读读记记,好吧?
二、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1、出示幻灯片,展示生字词:
拮据栈桥撬开诧异牡蛎褴褛
2、找出一位同学试读,其他同学纠错。
3、教师总结正确读音,学生齐读,边读边用手指在课桌上写。
三、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短篇小说,作者是法国人莫泊桑,其成名作《羊脂球》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品。莫泊桑以他高超的艺术技法和深厚的文学底蕴赢得了“世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的美誉。好了,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走近莫泊桑,走进故事,请大家快速默读全文,默读中解决三个问题:
1、理解生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2、小说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
3、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小说的情节分为四部分,并分别为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教师放音乐,板书课题、作者、教学目标。)
四、讨论并解决默读中提出的问题,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1、学生自由分组讨论以上问题,可以离开座位。
2、对主人公的确定教师要给以适当的提示,可以从小说反映主题和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两个方面。
3、对“我”和作者之间的不同应让学生弄清楚。
板书:
菲利普夫妇
盼忆遇躲
五、梳理情节,简单了解人物性格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塑造人物形象必须把人物置于什么之中呢?(生答:情节)
对,那么,我们就把人物置于情节之中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人物的性格。
(把板书的情节用粉笔圈起来,大致呈“人”字形。)
1、为什么盼于勒?
(于勒来信说他有钱了,他们盼的是钱。)
2、忆于勒属于哪种叙述方式,对情节有何作用?
(倒叙,把情节推向高潮。)
3、怎么遇到于勒的,遇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与相遇前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因于勒的信二姐找到了对象,全家人到哲尔赛岛旅行,巧遇于勒。遇前,“好心人”,“正直的人”,“有办法的人”;遇后,“贼”。因为于勒没有钱,不是想象中有钱的于勒。)
(用两种颜色的粉笔板书:好心人正直的人贼)
4、为什么要躲开于勒?
(因于勒没钱生活,恐怕他再来“吃”他们。)
通过对小说情节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楚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中起关健作用的是什么?(生答:钱。)对,(板书:钱)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主人公心中钱比亲人重要,他们只是为了钱。
六、品味小说语言,把握人物具体、生动的性格
通过把人物置于情节之中梳理情节,我们对主人公的形象有了大致的了解,是否了解到此就行了呢?大家说,(生答:不行。)当然不行,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生动的、具体的、典型的,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来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品味一下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邻近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讨论。时间五分钟。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在教室里走,不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或一起讨论。
2、五分钟后,学生在教师主持下通过小说语言进行人物性格的交流学习。
⑴学生有感情地读自己找出的句子,并说明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
⑵对一些重点的句子或段落可分组读、分男女生读、分角色读和全体一起读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保持读的兴趣,在愉悦的情趣中使学生领悟小说语言的魅力,理解人物的性格。
⑶教师把学生体会到的人物性格板书到黑板上。
自私虚荣唯利是图冷酷
⑷交流结束,教师简单总结人物性格。
请大家注意看黑板,老师画这个图形象个什么字?(生答:象个“人”字)那么这个“人”字规范吗?(生答:不规范,是畸形的。)为什么?
畸形的“人”字代表的是有着畸形性格的主人公,是金钱使他们改变了对于勒的态度,也是金钱使他们内在的本质不变,金钱腐蚀了他们的灵魂,扭曲了他们的性格,使他们成为精神畸形的人。通过小说典型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关系以及金钱至上的社会生活原则。
七、拓展训练,培养想象能力,锻练创新思维
到这里,我们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已经有了具体而完整的认识,我们不得不佩服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莫泊桑,莫泊桑真是了不起呀!我想问大家,你们敢不敢与莫泊桑比试一下,(敢!)好,这才是当代中学生的风采。假如,全家人在船上遇到的于勒是一个百万富翁,那么,将会发生一幕怎样的相遇场景呢?
1、愿意表演的同学下座位到教室外准备2分钟。选出一名导演。
2、愿意口头作文的同学准备1分钟。
3、找同学口头作文,外面的同学进教室表演。
八、结束语
同学们,通过对这篇小说的学习,我们不仅领略了大师的语言魅力,还知道了,人不能为钱活着,不能让钱左右自己,应做一个端正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决不能做菲利普夫妇那样精神畸形的人。好,下课!
【附板书】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于勒:穷──富──穷
于勒的贫富变化
菲利普夫妇:撵──盼──怕──躲
九年级语文教案电子版篇7
【教学设想】
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并掌握其中的一些重点字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怠叩问绮秀裘葛谒余撰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习课文第1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⑴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⑵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⑶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⑷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滑。
⑸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⑹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⑺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3、指名学生翻译部分重点句子。
4、思考: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一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5、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⑵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⑶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⑷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6、思考: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7、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明确: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六、学习课文第2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2段。
2、学生采用结合注释、相互交流、向老师提问等不同方式,理解本段中的重点语句,疏通阅读障碍。
3、思考以下问题:
⑴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⑵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⑶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学生讨论后归纳: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这些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组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经过四层对此,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七、学习课文第3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3段。
2、学生自行翻译之后,教师指名学生翻译本段。
学生翻译后,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订正其中的错误,使学生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3、思考:请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学生概括归纳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进一步阐述。
八、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九、布置作业
九年级语文教案电子版篇8
教学目标及重点:
1、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2、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3、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4、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5、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
正音:分娆逊数汗
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九年级语文教案电子版篇9
【教学目的】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背诵课文。
3、学习“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
【教学建议】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教学本文,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要补充文体知识,引导学生大体了解“书序”和“赠序”的区别。要求学生注意一些文言词的读音。为进一步领会文章内容,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对比手法领会,并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还要挖掘本文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勤勉学习,不怕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简介作者导入
二、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正音正字
三、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
四、体会课文的对比及其作用
本文写法上的特点是对比论证,第1、2两段内容层层相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的见解。第2自然段可分为5层,前4层从四个方面与第1段相对照,第5层从对照之中得出结论。第1层“凛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第2层“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第3层“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未有稍降辞色”;第4层“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第5层结论:在艰难困苦中,尚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如不能有所精,有所成,不是智力低下,而是用心不专。既亲切感人,又很有说服力。
五、总结、扩展
课文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求,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结合课文,谈谈自己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二段。
九年级语文教案电子版篇10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有感情地诵读
3、掌握重点文言词语意义及用法
教学重、难点:同目标2、3
教学用品:录音机
教学环节
师生共研内容
教学法指导
修正栏
导入:
合作探究
同学们,这里有一副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你们能知道:它涉及的是哪篇文章,哪一个人吗?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为官以后始终严于律己,以人民疾苦为念,并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的人,死后无余财;在朝廷则敢于直言进谏,被欧阳修誉为“立朝有本末”,虽屡遭贬谪,而全不在意。俗话说,“文如其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范仲淹的代表作.《岳阳楼记》,看看他是怎样通过自己的文章来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一)诵读课文
1自主朗读
学生自由读课文,正音,整体感知课文。
2指名朗读
3分组活动
【投影】①谪(zhé)属(同“嘱”)(zhǔ)浩浩汤汤(shāng)
若夫(f0)忧谗畏讥(chán)偕(×īé)
【投影】②衔/远山,吞/长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听录音,可以轻声跟读。
5再次自由读,读通课文。
6.展示交流
指名学生朗读,学生自由点评。
【讨论】朗读每一小节应带着怎样不同的感情?‘为什么?
(二)合作交流,解谈探究,学习一、二节
1.自学寻疑。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前两节。口述文章大意,疑难处作出标记。
2.互助答问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回答力求简洁有个性。
3.积累突破
指导学生积累重点字词,对照投影内容自我检测。
【投影】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并理解句意。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岁赋其二
更若役,复若赋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引导分析
讨论这两节在文中的作用。
(三)课堂小结
学生谈学习收获。
指名回答。板书岳阳楼记范仲淹
简介范仲淹
1引导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利用书下注释、字典或同桌交流解决阅读障碍。
引导评价
3指导学生对照投影内容,分小组朗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和断句)
6【点拨】第1节用叙述性的平和的语调诵读。第2节是对洞庭湖美景的气势磅礴的描绘,应带着赞美之情朗读。第3节是对阴雨天景色的描绘,画面阴冷,感情悲伤,诵读时语调要低沉,速度要缓慢,要读出压抑感。第4节是对晴天美好景色的描绘,画面晴朗,感情喜悦,诵读时语调要轻快,停顿宜稍短,要读出喜悦感。第5节要把理性思考的韵味读出来。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视答疑。
指名回答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九年级语文教案电子版篇11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的语言属浅近文言文,不太难懂,阅读中难懂的词句可让学生靠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辅导。通过梳理课文的思路,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展开辩论,学习多角度探讨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欣赏《三国演义》这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
竞赛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1.加强预习,布置同学在课前看《三国演义》七十二回。课上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进行自学,然后展开课文知识、口头表述及辩论比赛,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加强复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定好竞赛程序、形式和评分标准,以便检查学生回答问题的优劣,并分出胜负方,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
4.评分标准:
复述故事占20分,必答题和抢答题每个10分,辩论占40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在音乐中介绍《三国演义》。
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教师完成)。
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广泛搜集材料,以史实为根据,创作了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巨著中,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主张——仁政。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改题为“杨修之死”是耐人寻味的。
杨修,确有其人《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书上,都有杨修事迹的记载,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发人(问南灵宝)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着被曹操挟持的汉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簿,杨修聪颖过人,史有传载。《世说新语〈捷悟〉》篇所辑的七则故事中关于杨修的就占了四则。
杨修虽然恃才傲物,但也不至于有被杀的大罪过。有才的人很难容于社会,这是为什么?
1.注意以下字音:
庖(páo) 鸡肋(lēi) 惇(dūn) 禀(bǐnɡ)
主簿(bù) 辕(yuán) 丞(chénɡ)相 恃(shì)
放旷(kuànɡ)匙(chí) 褒(bāo)贬(biǎn)
寝(qǐn) 佯(yánɡ) 簏(lù) 迳(jìnɡ)
伺(sì) 谮(zèn) 邺(yè)城 阻当(dǎnɡ同“挡”)
叱(chì) 麾(huī) 阜(fù) 拈(niān)弓 绰(chāo)
2.解释字词。
找出疑难字词加以解释。
二、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准备工作。
男女生分成小组,进行准备。
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第一个观点: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3.梳理材料。
三、布置作业。
1.回去继续收集、梳理材料。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以下选项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匙(shí) 褒(bāo) 庖(páo) 鸡肋(lèi)
n.寝(qǐn) 佯(yánɡ) 簏(lù) 主簿(pù)
c.伺(sì) 谮(zèn) 邺(yè)城 麾(huì)
d.拈(niān)弓 阜(bù) 辕(yuán)门 丞(chénɡ)相
二、解释画线的词语。
a.适庖官进鸡汤( )
b.数犯曹操之忌( )( )
c.人皆不晓其意( )
d.伺察之( )
e.佯惊问( )
f.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完成必答题、抢答题及展开口述比赛和辩论比赛。
教学过程
一、复述故事(10分钟)
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①“鸡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即①“梦中杀人”;②“簏中物”;③“斩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3.教师总结:
杨修被杀,是杨、曹矛盾发展的高潮,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什么呢?小说中断了叙述的线索,插入了有关杨、曹矛盾的由来。这段插叙用“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一句话过渡,连续叙述了六件事,从而深刻地提示了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也展示了杨、曹二人的性格。这六件事又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写杨修不看对象,不分时间、场合,一味地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个性特点,结果是自取其祸。这一类包括四件事。
第一件事,曹操于进退兵之事上犹疑不决,以“鸡肋”为夜间,被杨修猜透其心事,曹操大怒,“喝刀斧手推出斩之”。
第二件事:曹操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不置褒贬而去。杨修捅破迷底,令人改筑围墙。曹操知道后“心甚忌之”。
第三件事:杨修用拆字的方法把“一合酥”分给众人吃了,玩笑开到了主帅头上,并有讥笑曹操字写得不合规范的嫌疑,曹操对这事表面“虽喜笑,而心恶之。”
第四件事:曹操编造了梦中杀人的谎话,而杨修却有意揭露其谎言:“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语道破了曹操不可告人的心事,这自然更引起了曹操的极端厌恶;“操闻而愈恶之。”
第二类写杨修干预曹操对继承人的选择。这才是杨修被杀的真正直接原因。
第五件事:为了扶持曹植作曹操的继承人,杨修向曹操密告曹丕用筐装人人府,结果中了吴质的计策,反给自己招来了诬告曹丕的嫌疑:操因罐修谮曹丕,愈恶之。”
第六件事:唆使曹植立斩邺城门吏,结果又被人告知曹操。“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第七件事:为曹植作咎教十余条,答教又被曹丕派人偷去,告诉了曹操,杨修落了个欺主之名,“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作答)(5分钟)
1.(男)给下列加黑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1)鸡肋( )
(2)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
(3)数犯曹操三忌( )
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1)竟取匙与众食qí( )
(2)操因疑修zèn( )害曹丕。
(3)延弃弓chāo( )刀。
(学生完成后教师即时明确答案)
三、完成抢答题(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三国演义》中,本文则是插叙。一般来说,记叙文中的插叙部分在文章中所占的篇幅往往比较短小,只具有“片断性”;并且大多是交待解释、连带叙述介绍、填补缝隙堵实漏洞的文字,它虽然在客观上能起到说“此”而顾“彼”、勾“前”而联“后”的作用。但主要却是为了交待清楚事情的龙去脉。《杨修之死》这篇文章却与其他的插叙有所不同,插叙的部分成了文章的主体。
3.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
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五、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
(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明确答案并板书)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六、总结(5分钟)
(教师完成)
1.分出胜负方。
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七、布置作业
1.请你谈谈对“杨修之死”的看法。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有三个通假字,其中“当”通_______、“分”通________、“付”通______。
3.学完课文,请你试着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答案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c 二、a.恰逢 b.屡次 忌讳 c.了解 d.守候 e.假装 f.只要 就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1.“身死因才误” 2.“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3.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学生可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九年级语文教案电子版篇12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重点】
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你看,这些雪后西湖图片(出示PPT),雪后的西湖多美!下面就让我们随张岱去杭州西湖的湖心亭欣赏别有情趣的&39;雪景。
二、朗读课文
1.推荐读(读准字音)
2.听录音跟读(读出节奏)
3.自由朗读。(读懂文意)
三、整体感知
请概述作者看雪的经过。
四、研读课文
问:“痴”为何意?
“痴”在中国艺术中,常被用来指创作中最动人,最不可解,执着而又专注,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境界。“痴”是一中本真自然,特立独行的个性。
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读出“痴”。
1.“痴”于行
是日更定
独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穿插是、更、焉等词教学)
追问:从张岱的这些痴举中,你觉得张岱有着怎样的情趣?
张岱痴于行(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过渡:前往湖心亭时,张岱看到了什么样的景?
2.“痴”于景
找出文中的雪景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齐读,疏通,再齐读(穿插一、白、芥、粒等词的理解)
讲: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张岱笔下的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从中你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小组合作交流)明确:
(朦胧、寂静、空旷、辽远、阔大、混沌、依稀、恍惚、茫茫、悠远等感觉;
读出作者孤独落寞之感。)
比较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资料介入(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晴明则萍聚之至,雨雪则寂寥矣。—张岱《西湖梦寻》)
体验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当堂背诵写景句,并抽查落实。
小结: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置身其中,张岱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学生再朗读体味)
张岱痴于景(孤寂落寞思考人生)
五、总结
经过这堂课,我们理解了作者的痴。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六、你的积累有多少
(白、一、更、是等一词多义)
(俱绝惟长堤一痕一芥大喜及下船客此等)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阅读张岱《不二斋》,体味作者的情感世界
九年级语文教案电子版篇13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读课文注解,理解、把握本首诗词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2. 反复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意境,把握朗读节奏,提升朗读水平。
3. 领会本词作者所表现出来的壮志雄心,结合现代生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爱国情操。
4. 品味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教学重点:
朗读这首诗词,理解并感悟这首诗词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本首诗词与现实生活,树立远大志向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马上就要到了,紧接着中秋节,我们又将迎来国庆长假,此时的你们,想回家吗?想放假吗? 有那么一群人,也许想家,但却不轻易说想家;即使放假,也要坚守自己的岗位。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军营,把自己的柔情化作万丈豪情,挥洒在战场上。他们是谁?——对,他们就是军人,士兵。那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辛弃疾的诗词《破阵子》一同去感受他们的壮志雄心。
二、积累感知
1. 解题
“破阵子”,词牌名。陈同甫,名亮。这首词是辛弃疾赠送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词人,又都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辛弃疾在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2.自读课文,注意正音。
3. 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节奏。
4. 学生男女比赛朗读,齐读课文。
5. 感知:“在朗读的过程中,你觉得题中的哪个字可以集中的表现出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壮”。
三、分析探讨
1. 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回答:本文围绕“壮”字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军营生活,战斗场面,雄心壮志
2. 这首词的气氛和格调有何变化?气氛和格调的背后隐藏的是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提示:由“壮”转“悲”。“壮”表明作者有报效祖国的凌云壮志,“悲”又反应出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心境。
3. 观看《破阵子》朗读音频,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感想。
四、迁移拓展
辛弃疾的这首词表现的是南宋军人士兵的铁血丹心,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是否意味着我们先人的豪情在今日的军人的身上就不存在了呢?来看下面一段视频,你就会知道答案。
(播放电视剧《士兵突击》中马小帅入钢七连视频片断,思考:男儿的豪情壮志是不是只能存在于古代军人身上?是否只能存在于男儿身上?是否只能存在于军人身上?当今的我们,如何来成就自己的“英雄梦”,如何来练就自己的“铁血丹心”?)
五、总结
不止是辛弃疾有壮志雄心,不止是古代战士们有壮志雄心,不止是军人这个职业有壮志雄心。我们每一个人,你,我,他都可以有。就让我们凭着这壮志雄心,像雄鹰一样展翅翱翔,自由地飞到天空,去成就梦想吧!
六、作业布置
写一篇日记,题为“我有壮志雄心”
九年级语文教案电子版篇14
学习目标:
1.由感知入手,弄清文章内容的表层含义,理清层次结构;
2.引导学生从整体上领会作品中关于海燕形象的深刻象征内涵;
3.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革命前途的深信和炽烈的战斗激情。
教学建议:
1.教学指津:(1)《海燕》是一首散文诗。作者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作品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渴望用战斗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感情。教读本文,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情景,并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这也是审美教育。因此,以朗读引起学生理解课文之愿望,又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按照朗读、理解、朗诵三个环节,达到教学目的。
(2)朗读课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其中包括教师的示范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直至学生能够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能够朗读好这首散文诗,也就对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了。
(3)课文内容的分析,建立在熟读课文基础之上,重点在于对海燕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对大海变幻的层次分析,有助于对海燕形象的理解。因此,适当的层次分析是必要的,但一定要为理解海燕的形象服务。
2.问题导航:
(1)本文写的是海燕,作者赋予了它怎样的性格和精神?
提示:作者塑造海燕这一艺术形象,赋予它勇敢、坚强的性格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宜让学生结合背景自主体会)。
(2)文中的“海燕”、“风云雷电”“暴风雨”等分别象征了什么?
提示:除结合背景外,还应让学生借助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的某些相似点来合作理解。
(3)你从海燕身上感悟到什么?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提示:特定的历史背景铸就了海燕这一高大形象,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应汲取并学习海燕的哪些精神,应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特点说开去,但一定要紧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
资料链接
1.背景资料:高尔基简介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在他的关怀下,培养出整整一代的苏联作家。
《海燕》的创作和发表《海燕》写于1901年,是高尔基早期创作活动中的一篇著名散文诗。当时革命斗争蓬勃兴起,高尔基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海燕》就是一只鸟儿在《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所唱的歌。这种思想倾向的小说在当时是无法发表的。《信使报》拒绝发表,《生活》杂志拒绝发表。但小说的结尾部分《海燕》却被单独发表在1901年4月号的《生活》杂志上。据《生活》杂志的主编回忆说:“《海燕》在审查官审查时没有看出它有什么革命性的东西。”事实上,作品一经发表,沙皇当局很快就发现了“漏审的疏忽”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下令查封了《生活》杂志。《海燕》一经发表,便在俄国大地上产生巨大反响,它被革命者用胶印和手抄等方式广为传播,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力的.诗传单。
2.搜索百家: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朗读
3.精彩课堂:
师:俄国有个著名的作家叫高尔基,大家知道吧?
生:知道
师:高尔基的含义是什么?痛苦。谁对他的作品有了解?
生……
大家读过高尔基的作品吗?
师:简介高耳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母亲》《小市民》
师:既然海燕能引起轰动,说明它有长久的艺术魅力
下面听老师读,一是要弄清楚字词,二是要有自己的感受。
播放录音
师:还有不认识的读音吗?
生:没有了。
师:通过那位老师深情的朗诵,你有什么感受?
生:海燕的形象是伟大的,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
师:我读出海燕喜欢自由,我喜欢海燕的无拘无束。
生:乐观的精神。
生:锐不可当,威猛的形象。
生:勇敢的精神。
生:海燕对暴风雨的一种渴望。
生:对生活极限的挑战。
师: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找找这些感觉。
生齐读
师叫暂停
你们这样平着读,对吗?第三段、第四段,杨静同学来读
师既然“恐惧”了,那你该怎么读?要读出恐惧的语气
师王维同学读第六段
“吓坏”了该怎么读?
一女生读。
师:好吗?
生:好,有停顿有重音
师:我们来齐读后面的一个段落
师:波浪冲向高空,没有读出气势来。
……(指导朗读)
师:课文标题是海燕,在文中找到写海燕的句子吗?
……
师:用了哪些修辞?
生:拟人、比喻
师:我们一起来研究修辞及作用。
……
师:好,下面如果我们以的海燕来填空,你会填什么?
生:勇敢高傲自由自在激昂敏感恶狠狠自信乐观
师:用了这么多词,可见海燕的魅力所在。那么课文围绕海燕写了哪三个场景?
生:暴风雨将临逼近来临
师:想想,我们来落实一下具体的自然段。
师:通过三个场景的刻画,来刻画海燕,……
师:除了写海燕外,还写了哪些海鸟?
生:海鸥海鸭企鹅
师:怎么写的?某某同学来读读
……
师:好,这三种海鸟面对暴风雨非常害怕,作用是什么?
生:对比
师:为了突出什么?
……
师:这篇文章发表后,有人说阅读它的文章是不分时间地点,不分国界的,那么,这篇课文仅仅是写了几种海鸟吗?j>]e
师:简单介绍海燕的写作背景。俄国当时的政治形式。
师:简介象征托义于物……
师:那么今天我们这课,海燕象征了什么?
生: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
师:大家讨论一下,另外几种海鸟象征了什么
……
完毕,大家再找找除了象征外,还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
师:那么这篇课文的主旨我们现在可以明确了吧?
作者通过海燕这一形象,欢呼革命风暴的到来,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颂歌。"
师:那么在列宁在发表演讲的时候,经常用到海燕中的一个句子,大家猜猜是什么?
生: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生:乐观勇敢
师:表达了海燕的欢快之情,作为预言家的豪迈情怀。既是期盼革命风暴,又是对人民战斗的召唤。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师没读出感情来,应该感情激烈点,再来。
师学习了海燕后,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阳光鲜花,也有阳光阴霾,我们该怎样面对?
生我们应该乐观,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鲜花和阴霾。
……
拓展训练:
一
1.给加点字注音:
胆怯()蜿()蜒呻吟()号()叫
甩()到悬崖上摔()成尘雾和碎末
2.填空:
(1)高尔基,作家。《》《》《》是他的自传体三部曲。
(2)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
。
3.请说明下列形象的象征意义:
“海燕”象征,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
“暴风雨”象征。
二
(一)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天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4.概括语段所写内容:。
5.“波浪”与“乌云”的斗争象征:。
6.选段中采用的修辞有、、等,试举例并简析其作用。
7.文中写波浪与狂风生死拼搏的语句是:
这样写的用意是:
(二)这里,有霓虹的奇幻色彩,这里,有江河的宏伟气象。此刻世界似乎屏住了呼吸,天地间只留下我,默默地与黄果树瀑布久久对望……
瀑布啊,看你抱着惊雷奔来,轰然一声,朝大地怀中跌落。你这是为显示气吞山河的本色,还是为表达粉身碎骨的欢畅?
你说,跌落,不怕潭深百尺;你说,跌落,纵然崖高万丈。跌落,赢得了惊天动地的解脱;跌落,升华了超越生命的飞翔。
我忽然发现:只有跌落,才能展示你的个性;只有跌落,才能书写你返璞归真的悲壮。请不要拒绝,就为这最疼最疼的跌落,我要在更底更底处,为你铺一张珍珠的眠床。
8.本文与《海燕》同属(体裁),都运用了的表现手法。
9.结合语境,仿照文中画线句,再写一个句子。
10.本文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既描绘了黄果树瀑布壮丽的景致,也写出了作者的深切感受。
11.读完此文,你觉得“黄果树瀑布”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九年级语文教案电子版篇15
设计思想:
古人行文很讲究文气,或曰气脉,特别是骈偶句式为主的散文,尤其如此。与此相适应,诵读课文时要整体整篇地读,一气呵成地读,分段分句、支离破碎地读容易破坏文气,所以进行诵读训练时一定要把好这一关。
课时安排:
本文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岳阳楼的情况:可从岳阳楼上镌刻的诗词歌赋谈起,也可从岳阳楼的修建历史谈起;可放录像或多媒体资料,也可由学生介绍。
二、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正音正字。
三、初读课文两遍,熟悉文章的基本内容。
四、齐读或个读文章,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五、教师介绍作者情况和相关的背景知识。
六、熟读成诵,也可组织背诵比赛。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师生通过讨论、串讲等方式了解主要内容。
三、从表达方式、对比反衬、思想感情的`角度分析文章的主旨,学习本文情景相生的写法。
四、讨论:联系现实生活和个人的成长谈谈怎样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怎样树立“忧国忧民”的意识。
五、整理文言字词,积累文化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