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历史教案 >

历史教案万能反思

时间: 新华 历史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预测和解决问题,以避免课堂上出现不可预料的突发情况。历史教案万能反思怎么才能写好?这里分享一些历史教案万能反思,方便大家学习。

历史教案万能反思篇1

授课教师何自沛

章节内容课题名称:《北宋的政治》共1课时

时间2020月日班级七年级班

课程标准内容要点: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北宋重文轻武的特点。

认知提示:理解重文轻武与中央集权强化的关系。

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减弱等社会弊端。

教材内容

分析《北宋的政治》是部编新教材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第1课,主要学习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两方面内容。

本课两方面内容关系如下: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心,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结果。北宋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自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以来,为加强皇权,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都在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做文章:一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二是军事权力的掌控;三是对地方官员的控制。

基于以上对“课程标准”、“知识点关系””的分析,本课两个知识点都是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本课是政治史,比较枯燥,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有限,调动学生兴趣,化难为易才能适应学生认知特点。但是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宋代著名的人和事,比如一些文学名人,有宋朝腐败和屈膝求和的印象。

教学设计

整体思路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原则,结合历史课程标准、教材、学情制定出学习目标,并且制定出相应的评价任务,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再设计教学活动,认真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分组讨论,争取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同时,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努力提高目标的达成度。

学习目标1、背诵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等基本史实。

2、通过研读史料,归纳并说出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3、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评价任务1、评价目标:由学生自己整理科举制度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了解历史的纵向发展,加深对科举制度的认识。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知识框架,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2、评价方法:以学生互评为主。

3、评价过程:

第一步:学生阅读第1、2、6课,梳理相关知识,设计出不同的呈现方式;

第二步:教师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呈现方式,请学生展示;

第三步:展示后,学生互评。评价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掌握标准。好的方式要有科学性,能把教材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出内在联系和发展线索。同时要简明扼要,增强识记效果。

4、评价总结:教师可以请学生举一反三,进行类似整理,如唐太宗、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等。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导入设置情景问题:假如你生活在宋朝,你想当一个文官还是武将呢?

通过设置问题引起同学的辩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标1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展示赵匡胤画像图和赵匡胤人物介绍。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找出北宋建立的基本信息: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都成:开封

国号:宋(史称“北宋”)

2.加强中央集权

A.收取兵权

展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图片及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宋太祖收兵权的第一项措施: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展示第二组图片,由学生讨论图片所蕴含的第二项措施。

学生答:控制调兵权;

展示第三组图片,由学生讨论图片所蕴含的第三项措施。

学生答: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B.加强皇权

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a、文臣任州县长官(即知州),三年一换、频繁调动;

b、设通判,分知州的权力;

c、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中央中控税收;

d、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总结:

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重点,通过分析材料,提高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语言能表达的能力。

目标2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重文轻武的原因

展示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重文轻武的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重文轻武的表现

学生阅读教材自学,分小组汇总答案,五分钟后展示各组答案。

学生答:①重文臣,轻武将

②重文教,改革发展科举制

教师评价:评价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掌握标准。好的方式要有科学性,能把教材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出内在联系和发展线索。同时要简明扼要,增强识记效果。

3、重文轻武的影响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1页右上角“相关史事”中的材料,通过材料分析重文轻武的影响。

学生答:略

教师总结归纳:积极: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造成了机构重叠、官吏过多、军队指挥不灵等诸多弊端。难度较小的知识可以适当的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目标3

三、小小辩论会——重文轻武之利弊

学生自由选择正方反方,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辩论。1、通过辩论,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自己掌握的知识,并且学会客观的评价历史事物。

小结曾经的北宋既辉煌过,却又无奈着。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却也是一个糟糕的时代。擦拭开历史的尘埃,我们还会看到一个怎样的大宋,下节课我们继续来了解。承上启下。

作业做本课练习册;

预习下一课内容。

做好复习和预习工作。

历史教案万能反思篇2

【教材分析】

《华夏之祖》是六年级历史上册的第3。它讲述了起源于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发展进程、尤其是中华文明的演进奠定了基础,并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获取历史知识、团结协作的能力及以古鉴今的学科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炎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炎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探究分析

【设计理念】

历史是一门充满人类怀旧情绪的程,对古史的探秘欲望是学生走进历史的最大兴趣支点,而它以古鉴今的学科思想又成为指导自己规划人生、探索生命的理论起点。历史堂应该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能在抚古追今中相互碰撞,相互激发,不断地丰富知识,达到深邃思想、升华情感的目的。这就是本节设计的基本理念。

【前准备】

、前根据预习学案,自主先学,分组探究

分组:全班分成9个大组——1-3组是战地记者组,4-6组是部落采访组,7-9组是会议报道组。

2、分组探究题目:

-3组

[结合教材13—14页『炎黄战蚩尤』一目分析、讨论,最后将本组成果,以的形式呈现并汇报成果,选出中心发言人。]

、说说有关炎黄战蚩尤的相关情况,包括时间、地点、交战双方、过程、结果。

2、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

4-6组

[阅读教材14—1页『炎帝和黄帝』一目,思考、讨论,最后以的形式汇报成果,并选出中心发言人。]

、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对后世分别有哪些贡献?

2、你如何评价炎帝和黄帝呢?

7-9组

、选出演员,排练本剧《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

2、结合教材内容,讨论:什么是禅让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3分)

、在背景音乐《黄帝颂》中播放《祭黄大典》的视频。

2、看完后教师提出:巍巍华夏,历史悠悠。通过《祭黄大典》的视频,我们被万人祭奠的浩浩场面所震撼。作为我们祖先的黄帝为什么至今仍受到炎黄子孙如此的敬仰?让我们带着困惑与探究的欲望,穿越时空,去探索历史……

2、展示交流(20分)

(一)战地记者组

学生

、首先请从涿鹿大战的战场上归来的战地记者组的中心发言人担任小老师,借助其小组,报道有关『炎黄战蚩尤』的战况。

2、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在1-3小组内补充、及4-9组的组外补充相结合下,逐步明晰、完善炎帝与黄帝在涿鹿大败蚩尤的概况。

教师

点拨或强调炎帝与黄帝被称为“华夏之祖”的第一个因素——“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二)部落采访组

学生

、首先请炎黄部落联盟归来的采访组的中心发言人,担任小老师,借助其小组,报道、讨论、争辩有关他们探究到的炎帝和黄帝对后世的贡献。

2、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在4-6小组内补充、及1-3、7-9组的组外补充相结合下,逐步明晰、完善炎帝和黄帝对后世的贡献。

教师

、看《黄帝介绍》的视频,更深化学生理解黄帝的贡献对后世源远流长的影响及后人对其的敬仰。

2、教师点拨炎帝与黄帝被称为“华夏之祖”的第二个因素——炎帝和黄帝对后世的重大贡献。

(三)会议报道组

学生

、从部落联盟会议上归来的部落会议组,以本剧的形式展他们的探究成果:

学生表演本剧——《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

2、采取组内同学、全班同学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历史的表现、人物的刻画等方面进行评价。

历史教案万能反思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和阅读使学生掌握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了解王羲之和《兰亭序》、顾恺之和《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基本历史事实,提高学生综合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书法、绘画及石窟艺术具体内容和其中含义的介绍,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填写“魏晋南北朝文学艺术成就”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简表》通过学生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几位科学家,他们各有哪些重要的成就”这一问题,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明白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健康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郦道元和《水经注》,大放光彩的书法艺术和辉煌的石窟艺术的代表作。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1、复习提问:请简要介绍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的科技成就。

人物朝代称谓主要贡献

祖冲之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机械制造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著《缀术》

贾思勰北朝(北魏和东魏)农学家著《齐民要术》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著《水经注》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的状况,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时期的科学文化的发展状况。

2、过渡讲解:上一课讲的是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这一课将介绍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成就。

【自主预习】

一、祖冲之和圆周率

首先提问:祖冲之有什么成就?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祖冲之在刘徽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反复的实践。终于用割圆术求得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论文集《缀术》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

同时他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也都有巨大贡献。为了表彰他的贡献,前苏联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镶嵌着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月球上的一座环行山也用他的名字命名。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祖冲之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字,帮助学生总结出答案: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等)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贾思勰

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后介绍贾思勰。

2、《齐民要术》

指出“齐民”和“要术”的含义后提问:这部书的内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农作物的种植、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加工等许多方面。这些经验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

三、郦道元和《水经注》

1、郦道元

北朝的时候,还出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这就是郦道元。(指导学生看书,了解)

2、《水经注》

首先指出:《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这对我们今天制定城建规划,兴建水利工程,考古、从事历史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这部书不仅为地理学家所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学家、城建科学家所重视。同时,为这部书的文字优美,具有文学价值,因此也受到文学家的重视。

四、书法、绘画与雕塑?

指导学生阅读“导入框”和《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课文以及插图“王羲之和《兰亭序》”、“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文献资料•后人赞《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动手活动或思考回答:

1、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征怎样?代表作是什么?(王羲之以行书见长,其字或端庄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游龙”。代表作是《兰亭序》。)

2、根据“导入框•书成换白鹅”的故事,你怎样理解王羲之书法承上启下的作用?(王羲之爱鹅,是喜欢看白鹅划水的姿势,因为他可以从白鹅划水的姿势中联想到自己写字的执笔运笔姿势。总之,他练习书法很专注,几乎不放过任何机会,认真汲取前人的书法特长,融汇成自己的风格,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所以说他的书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顾恺之绘画的特色及代表作是什么?(顾恺之的绘画题材很广,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这时的文化名人有书画界的王羲之和顾恺之,还有思想界的范缜等。

4、佛教的盛行

指导学生阅读“佛教的盛行课文

5、辉煌的石窟艺术

指导阅读“辉煌的石窟艺术”课文及其插图《龙门石窟佛像》,思考回答:十六国、南北朝统治者开凿了哪两个石窟?石窟中的佛像有什么特点?(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其中佛像的特点是宏伟精巧,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合作探究】

1、有人认为:“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电脑都安装了字体库软件,想要什么字体由你选择,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再去练字学书法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在当今信息时代,书法艺术是该发扬光大,还是顺其自然让其消失呢?

2、王羲之和顾恺之的性格中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后人用什么称呼来赞誉他们?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填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艺术成就表》:

项目主要代表历史地位

书法家王羲之写《兰亭序》“书圣”,天下第一行书

画家顾恺之画《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三绝”

石窟艺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古代艺术宝库

历史教案万能反思篇4

一、课程目标

(1)1-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2)1-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3)2-2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及显著变化。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初步掌握地图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用比例尺计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地图三要素

教学难点:地图知识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

同学们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地图;对自家周围环境的调查。

四、教学方法

情境式、活动式

五、教学过程

导入

老师上节课请同学们了解自家周围的环境,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引出社区概念。

【板书】从社区看我家

【板书】1.社区

根据同学们的讲述,感性讲解“什么叫社区”: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境。请同学们打开你们带来的深圳地图,找找自己的家在哪里。”

进一步引导:“你是如何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的?”请同学们再看书上的图1-1和1-2,看看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图1-1和图1-2的不同之处

大小:

形状:

方向、位置:

图案、符号:

颜色:

……

那两幅图是不是一个社区呢?如果是一个地方,老师分别请一个同学扮演杜鹃,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王朋家,再请一个同学扮演王朋,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杜鹃家。

“同学们能听清楚这两位同学说的话吗?为什么听不懂?”

“如果我们将这两幅图改成图1-3,再从杜鹃家走到王朋家,是不是就很清楚了?为什么?”

引出地图的语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图例。

【板书】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图,和地图对话。

介绍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三种:指向标、经纬网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通过反复阅读地图,巩固记忆。

教师:地图就是将实际事物画在平面上的图形,但我们又不可能将实际事物原封不动地画在图上,所以,就要缩小,从而引出比例尺概念。让学生记住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看图操作,训练学生能三种方式互相转换;知道比例尺有大有小,以及它与地图上内容与范围的关系;知道用比例尺计算地图上任何两地的距离。

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颜色和文字说明就是地图的图例,它帮助我们识别地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认识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让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的图例,知道表示城市、界限、河流、湖泊、地形、道路等各种图例。利用图册,反复阅读各种地图,巩固学生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知识。

【板书】3.地图

教师:我们知道了地图的语言,也就是地图的三要素,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地图:地图是将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综合,按照一定的数字法则建立地球和平面间的相互联系,用符号、文字和颜色把地球空间现象表现在平面上的图形,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地图按内容分为:

1.普通地图:地形、地理

2.专题地图

(1)自然地图(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等)

(2)人文地图(人口、历史、经济、教育文化等)

地图经济建设、国防的建设、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地图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用到地图。

【板书】在社区中生活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生活中社区中,社区会为我们提供很多服务,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家所在的小区为你做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有保安、有清洁工、有球场、有幼儿园、有食街……

教师:这些都体现了社区的功能。那么社区有哪些功能呢?请同学们看书上图1-5、1-6、1-7、1-8,想一想,它们分别体现了社区的什么功能?

师生总结:图1-5是社区的人在进行选举,选举是一种政治生活,还有如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等,体现了社区的政治管理功能;图1-6和图1-7是人们在进行健身和学习,还有体育比赛、文艺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讲座和培训等,都体现了社区的文化教育功能;图1-8是人们在超市里购物,则体现了社区的经济功能。

社区为我们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服务,使我们与社区的关系密切,也使我们对社区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同时也为社区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课堂测评)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知识,画一幅我们学校的平面草图。

历史教案万能反思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登基称帝的史实

2.识记“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3.理解武则天的统治对“开元盛世”的奠基作用

【学习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学习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价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

2.626年,即位。次年改年号为“”,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3.(1)政治上进一步完善;制定,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2)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生产。

4.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5.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制度。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

6.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7.唐玄宗重用贤能,在贤相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改革。

8.整顿,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9.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二、合作探究

想一想,盛世局面的的表现都有哪些?“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三、练习巩固

1.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朝代更替,告别了短暂的隋朝,赢来了繁盛的唐朝,这一年

是()

A.581年B.589年C.618年D.626年

2.______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唐宗”指的是()

A.唐太宗B.唐高宗C.唐中宗D.唐玄宗

3.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有一位大臣,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是著名的谏臣。以至于在他死后,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现在失去了一面镜子啊。”他说的这位大臣是()

A.长孙无忌B.杜如晦C.房玄龄D.魏征

4.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有人曾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是()

A.吕后B.慈禧C.武则天D.王昭君

5.所谓年号是指中国历代帝王即位后用以纪年的名号,那么“开元”是谁的年号()

A.唐高祖B.唐高宗C.武则天D.唐玄宗

6.“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的不同点是()

A.唐朝进入全盛时期B.政治比较安定

C.经济繁荣发展D.国力强盛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1)材料一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他在位时形成了什么治世?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

(2)材料二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了什么时期?历史上称为什么?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618长安2.李世民贞观唐太宗3.(1)三省六部制法律进士科政绩(2)农业

4.经济贞观之治5.官僚贵族殿试发展生产6.开元盛世7.姚崇8.吏治税制9.开元鼎盛

二、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隋朝创建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和经济的繁荣为唐朝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唐太宗的个人作用;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劳动。

三、1.C2.A3.D4.C5.D6.A

7.(1)唐太宗。“贞观之治”。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2)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元盛世”。

历史教案万能反思篇6

《从社区看我家》教学设计

李广荣

第一部分

课题

从社区看我家

知识和技能目标:

1、说出社区的特点。

2、说出地图的“语言”及功能。

过程与方法(能力水平)目标:

1、使用地图,找到具体的地方,并向人们描述它的相对位置。

2、尝试用“东南西北”等术语来解说地图。

3、通过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地图,进一步加深对地图的感性认识,增强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体验使用地图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和能力。

2、通过对社区情景的观察,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事情。

学习重点及学习难点

学习重点:地图的“语言”及使用。

学习难点:社区概念、对具体地点相对位置的描述。

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社区概念,由于较抽象,学生难以正确把握,需要通过直观手段来获得。

教学

媒体

录像:大源集镇社会生活场景。

实物投影仪:学生绘制的学校平面图及老师提供的学校标准平面图。

教学

策略

有关社区的概念、特点用谈话法。

有关地图的“语言”用发现法。

第二部分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感悟情景

导入  新课

布置要求

放录像

要求学生看书回答社区概念

思考:录像播放的是什么地方的社区场景?有哪些内容?

观看录像并思考上述问题

描述并回答上述问题,看书回答

用紧密联系学生个人生活的场景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欲望。同时,社区概念较抽象,用具体形象的录像,加强学生对社区的感性认识。

联系实际

突出重点

1、刚才录像中有我们学校一块纪念碑,如果有人想看一看,请你帮他设计一张学校平面图。

2、出示学生A图提问

3、出示学生B图,布置学生比较两图。(教师作如何比较的方法指导)

提问

4、出示学校标准平面图,提问

设计学校平面图,标明“周恩来同志视察大源纪念碑”位置。

思考:1、你是怎样绘制这张平面图的?2、你绘制这张图采用了哪些技巧和方法?3、图中的符号代表了什么?

描述这碑相对于我们上课教室的位置。

各组展开竞赛,比较两图,找到差异的地方。

思考交流讨论:同一地点为何有不同画法?怎样修改才会趋于一致,使人易看懂?

思考:老师的图与你们的相比,多了哪些内容?

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场景,显得亲切自然。

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实践中去发现差异,去发现地图的“语言”,使所学重点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竞赛的展开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小结内容

整理知识

刚才我们上课学了“社区”、“纪念碑在学校的位置”,“地图”、“地图的语言”请大家能否谈谈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

展示联系图:

社区(社区特点)

→学校→学校纪念碑→平面图(地图)→地图“语言”(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思考老师问题,交流彼此看法,讨论问题结果。

要学会整理学过的内容,以便及时交流巩固,抓住关键,强化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联系和综合概括能力。

自评互判

延伸课外

展示问题

历史教案万能反思篇7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西晋的建立和统一及八王之乱,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提高全面看问题的能力;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知道东晋十六国对峙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

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导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晋惠帝司马衷,但司马衷却对报告的人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报告的人听了,哭笑不得,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来的肉粥呢?由此可见司马衷是如何的愚蠢糊涂,也由此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西晋为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灭亡。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一、西晋的兴亡(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1、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3、政权特点: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

4、衰落(转折点):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5、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二、八王之乱

影响:西晋走向衰落;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2、路线:

3、影响: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4、十六国:

(1)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2)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西晋的建立

1.教师讲述: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2)魏中期,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西晋建立和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的经过。

3.教师补充: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4.腐朽的统治:

(1)在治国方略上,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皇室及许多大臣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

(2)统治阶级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探究二:八王之乱

1.多媒体展示:八王之乱示意图

2.问题思考:阅读教材,分析八王之乱的背景。

提示:西晋年间,为了巩固司马家族的统治,采取了大封同姓诸王的政策,后来又让封王移封就镇,导致宗室诸王势力强大。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3.合作探究:西晋的统一为什么如此短暂?

提示:(1)晋武帝大封皇族,使封王掌握大量实权,造成了封王专权、中央统治不力的严重政治后果,这是导致社会腐败、战乱发生的祸根,也是西晋衰落以至灭亡的原因之一。(2)皇族和豪贵昏庸贪婪,奢侈腐化,社会上层腐败,不顾民间疾苦,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3)“八王之乱”使得西晋社会动荡、经济衰退,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南迁,这也是西晋衰落以至灭亡的重要原因。长期奴役和剥削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使得少数民族不断起兵反抗,这是西晋灭亡的直接原因。

探究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多媒体展示: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简述北方民族内迁的基本史实:时间、主要的民族、内迁的方向和大体过程。

提示:(1)时间:东汉、魏、晋时期。(2)内迁主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3)内迁方向和大体过程: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3.合作探究: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提示:

(1)原因:一方面,西晋统治者不关心人民疾苦,对发展社会经济不够重视,人祸天灾下,中原人民无法生存,于是开始向南迁徙。

另一方面,为争权夺利而发动的战争持续十几年,严重破坏社会生产。与此同时,西北各族人民为了反抗西晋汉族统治者的民族奴役和剥削政策,不断起兵反抗,战争连绵不断。

(2)影响:虽然西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但客观上却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技术带入迁入地区,并使这些先进的科技、文化得到迅速传播,从而有利于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对后世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十六国时期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和统一时间、人物及主要措施。

提示:(1)时间:4世纪后期。(2)人物:前秦皇帝苻坚。(3)前秦统治: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5.思维拓展:据西晋的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议一议,这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

提示:(1)为了证明自己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统治。(2)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兼容性特点。说明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四)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1、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民的大量南迁增加了劳动力

③国家统一社会秩序安定

④江南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淝水之战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东晋与北魏

B.东晋与前秦

C.西晋与北魏

D.西晋与前秦

3、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三国两晋南北朝南北朝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4、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说明了()

A.丝织技术高超

B.社会经济繁荣

C.统治阶级腐朽

D.制糖技术发达

5、南朝四个朝代更替的顺序是()

A.梁、齐、陈、宋

B.陈、梁、齐、宋

C.宋、齐、梁、陈

D.陈、梁、宋、齐

6、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出现在()

A.东汉末年

B.三国末年

C.西晋初年

D.西晋末年

7、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哪一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A.成汉

B.西秦

C.北燕

D.后赵

8、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民族政权,因其所据为战国时秦国故地,故以此立国号,前秦是由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

A.氐族

B.羌族

C.匈奴族

D.羯族

9、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使人们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下列事件与八王之乱有因果关系的是()

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B.晋武帝大封宗族诸王

C.西晋统一全国

D.刘渊起兵

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成全国短暂统一的政权是

A. 北魏

B. 西晋

C. 东晋

D.前秦

参考答案:1.B2.B3.B4.C5.C6.D7.A8.A9.B10.B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采用了读图分析法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学会从图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史实的能力。能够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知识。

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西晋建立和统一,及八王之乱,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成语“司马昭之心”,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西晋的建立与灭亡,及“八王之乱”.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句话用在西晋时期正确吗?

【自主预习】

一.西晋的建立

西晋建立和统一: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国最先被魏国灭亡。20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二.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晋惠帝时,西晋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合作探究】

1.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

2.什么原因导致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3、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温馨提示

历史教案万能反思篇8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的女皇帝。(强调)

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讨论: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历史教案万能反思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时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春秋时期齐、晋争霸

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三)基本教学思路:

1、通过学生快速跳读课文,对课文零散的信息进行整合,然后由学生自己归纳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零散知识的整合和综合概括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启发、讨论、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与教师合作、与其它同学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新课程提出的三个维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教学过程:

导入: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司母戊鼎。鼎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代表,是国家和权利的象征,在过带被视为立国重器。传说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他将从各地收集到的青铜铸成九鼎。从此,九鼎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把它作为世代相传的国宝。到了周朝时,楚国的诸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在周天子的境内检阅军队。当时的天子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问,楚庄王趁机询问九鼎的轻重。楚庄王问鼎有什么含义?他想干什么?

学生可能答出:想代替周天子统治天下,是对周天子的挑战。

师:结果遭到了王孙满的斥责。后来人们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楚庄王作为一个小小的诸侯为什么敢向自高无上的王权发起挑战?这说明周天子的力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衰弱。

一春秋争霸

1东周的建立

师:楚庄王生活的那个时代被称为什么时期?

生看书回答:春秋战国。

师:在这之前,中原处于那个王朝的统治之下?(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

生:西周。

师:课本导言说到了导致西周灭亡的一个事件,也是一个典故,有点像大家小时候听的“狼来了”的故事,知道是什么吗?

生:烽火戏诸侯。

师:这最终导致西周在公元前771年灭亡。在灭亡的第二年,周平王又建立了东周。为什么要这样称呼?(引导学生观察西周与东周都城的位置,加深两个朝代的印象和区别)

生:西周的都城镐在西边,东周的都城洛在东边,所以称东周。

师:春秋时期,时代特征发生了什么变化?诸侯师不是像以前那样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师:所以春秋时期的最大特点就是诸侯争霸。周天子名义上是最高统治者,但是力量严重衰弱,反而要看强国的脸色。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在西周建立时,诸侯不争做霸主,而是到了东周才争霸?(引导学生从分封制的内容展开分析)

生:诸侯被分给了土地、平民、奴隶。在领地里有权设置官员、征税、设立军队。

师:这样经过几代人的经营,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在加上国人暴动,使得王室衰微。如果你是诸侯还会听天子的话吗?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霸主?

学生很可能只答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师(补充):还有南方的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合称为“春秋五霸”。大家可以看地图,了解一下这几个国家分布的位置在哪里。在这些诸侯中首先成就霸业的是哪一个?

生:齐桓公。

2春秋首霸——齐桓公

师: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成就霸业?他有哪些条件?大家看地图,齐国位于现在的哪个省,它的东边是什么?

生:通过观察地图发现位于现在的山东,东边是广阔的大海。

师引导:海洋盛产哪些资源?

生:有鱼、盐。

师:盐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长期不食用会四肢无力。从地图上看其他的诸侯国是不是像齐国靠海?不靠海的诸侯国要吃盐需要通过什么途径获得?

生:只有吴、越靠海。其他国家要吃盐就从产盐的地方进口,通过购买的方式。

师:齐桓公正是凭借丰富的鱼盐资源,使得别的国家的财富流入自己的口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什么?

生:财富。

师:这为齐桓公的霸业奠定了经济基础。大家再看P30的这句话,从中我们能看出齐桓公称霸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什么?

生: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盛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

师:同时,齐桓公通过什么手段来扩充疆域,打出了一个什么口号?

生:尊王攘夷。

师:什么是“尊王”,什么是“攘夷”?

学生阅读课本注释,加强了解。

师:在当时北方有很多少数民族经常到中原骚扰,势力弱小的诸侯国没能力抵抗。齐桓公有力地抓住机会,出兵援救。你是被帮助的诸侯你会怎么想?

学生通过角色互换,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齐桓公通过这个方法提高了自己在各诸侯国中的威望,为齐国赢得了政治上的声誉。这是他成功的外交策略,也是争霸的有力手段。通过这些条件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生:实现了国富兵强。

历史教案万能反思篇10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先预习一遍教科书,再从网络、课外读物中搜集一些关于古代中国君主与宰相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科举考试等内容的资料,基本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进一步布置学生思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些特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新课导入

秦统一以后开创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制度,那么秦亡以后这些政治制度随之消亡了没有呢,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直接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内容。

3、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主要讲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部分学生自学。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四个问题: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和汉武帝的推恩令;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北宋分割限制地方权力;元朝的行省制度

(1)注重补充材料,让学自主学习,自主分析,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口与动脑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习惯。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然诸侯原本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

材料二“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改其枝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错.—司马迁《史记》

材料四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习惯。

(2)唐朝藩镇割据与之后的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预习时搜集的一些资料掌握,将此内容仅作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分割地方权力的一个背景。要求学生通过对这段背景的理解来分析讨论北宋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分权矛盾?

以此背景引出北宋如何解决地方权力过大的难题,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背景分析解决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

设置问题:作为中国历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该如何有效的对地方进行统治呢?

目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问题延伸:

讨论:学习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4、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科举制度的演变,其中交叠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演变的趋势和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注意能够概括本科内容: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发展轨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思路引领:分别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谈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时间顺序作答。

答案提示: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的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及作用。

(2)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各朝代发展特点。

思路引领:从发展过程看其发展轨迹和趋势,从各朝代发展概况总结出相应特点。

答案提示: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6、布置作业

分析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我国现在的政治制度有不有联系?

六、教学总结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很多很杂,学生容易弄混淆,因此必须牢牢把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这条线索;政治制度理论性较强,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因此教师须多设置情境让学生生动的去体验历史,感受历史。总之,在教学中,老师的教永远只是从属的地位,必须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历史教案万能反思篇11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__年版

内容来源: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主题: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设计者: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证据

2.教材分析:

距今约七千年,我国开始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典型是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他们都具备了原始农耕的特征:从事农业生产、使用磨制石器、过定居生活、饲养家畜和制造陶器。

3.学情分析

七年级历史主要讲的是中国古代的史,第一单元是中华文明的起源,距今历史较为久远学生不易理解,运用通俗的方式讲解是教师主要考虑的问题。通过第一节的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中华早期文明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本节的学习做了一定积淀。

目标:

1.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区域、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使用生产工具、手工业情况。

2.通过比较半坡、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不同,了解他们所取得的进步。

3、知道原始农业的发展对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的作用

评价任务:

1.依据评价标准自主完成预习单,并根据预习单抽查学生完成情况,并做以评价

2.通过课堂小组合作讨论、教师讲述解疑、检测单的完成等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价

3.按照评价标准说一说自己的学完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过程:

导入: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提问:什么是新石器时代),那同学们能够想象出原始社会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吗?我们今天就一起穿越到原始社会,体验他们的农耕生活吧。

师:我们的地点位于黄河流域的半坡村一带和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我们分为两组,分头出发,一组穿越到半坡村,一组穿越到河姆渡。同学们先结合满分卷预习课本5分钟,然后由小组代表描述自己穿越后的日常生活,越详细越好,可以分类别讲述。比如生活的时代,住房,生活工具,生产技术,家禽家畜,种植作物等等。

生:对照课本和满分卷预习基础知识。

半坡组

历史教案万能反思篇12

教学目标

掌握: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与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了解: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及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

认识: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难点

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白居易的《忆江南》以及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教师解释: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今天,江南比北方发达。而在古代却是江南落后于北方。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江南的开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江南地区的开发》(板书课题: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展示学习目标

大屏幕展示目标(学生读目标),教师强调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影响)。

二、先学(13分钟)

(一)自学教材(8分钟)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学指导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学习任务。好,开始!

1、西晋建立的时间、统一全国的时间、灭亡的时间?

2、内迁“五胡”的名称?东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3、4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

4、淝水之战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

5、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

(二)自学检测(3分钟)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成全国性短暂统一的政权是

A北魏B西晋C东晋D前秦

2、.淝水之战的双方是

A前秦和西晋B东晋和宋C前秦和东晋D宋和前秦

3.“草木皆兵”这一典故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三)我的疑惑(2分钟)

过渡语: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解决组内的疑问和自主检测部分,解决不了的疑惑举手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三、后教(22分钟)

(一)教师点拨,拓展延伸。(7分钟)

过渡语:同学们自主学习部分完成的很好(评价优秀小组)下面共同梳理下本节课的知识点,请看大屏幕。

1.教师精讲点拨,构建知识体系;(见课件)。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5分钟)

过渡语:请同学们按照要求迅速完成下面合作探究题,小组之间讨论统一答案。

(要求:1.个人独立思考,把答案写在学案上;2.组内讨论,达成统一观点;3.小组选派代表班级展示。)

合作探究题目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长提出来,课堂上由其他小组同学解决,或者由老师帮忙解决。第二部分是老师在本学案上设计的合作探究题目。以小组为单位对学案上题目进行交流,分组分题目进行课堂展示,教师结合课件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精讲点拨。

1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