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历史教案 >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

时间: 新华 历史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怎样才能写好初中历史教案设计?这里给大家提供初中历史教案设计,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①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掌握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知道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②通过对科技成就中反映明朝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时代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③通过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的古建筑(建筑时间、用途、风格等),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初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

难点:文化成就如何反映时代特色?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法)

2、新课教学

音像资料:故宫建筑群介绍(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出现故宫建筑群及解说。)

师:请问刚才看到的故宫,它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结合同学们课前的了解你能否谈谈它的建筑风格(特点)?看后有什么感想?

师: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出示《明朝的北京城》图,(指图)北京城由宫城、皇城、京城三部分构成(介绍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故宫建筑群以及天坛等著名建筑是古代建筑的杰作。)

师:除故宫以外,明朝长城也是世界奇迹。用多媒体技术将《秦长城》、《明长城》出现在同一屏上,上面用不同颜色分别标出秦长城与明长城的大致位置、走向,请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让学生发言)

师:放长城音像资料。①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巍峨起伏、绵延万里的长城,同学们看后有何感想?②分组讨论,历朝修长城的目的、作用,我们如何来评价历代修长城这件事?③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以上问题。

师:①我们往往将学的知识列表归类,那么,表中要有哪些要素呢?

②请学生先自学这部分内容。

③请一同学上黑板填表。

师:让同学推荐一个代表上来介绍三部巨著。

师:在学生介绍完后设计问题:这些科技成果哪些能反映明朝的时代特点?(也可以从书上去找答案)待学生回答后,师总结:由于明朝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宋应星《天工开物》就反映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因为明中期以后,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扩大了。生产技术也有很大提高,这对宋应星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也为他写书提供了基础。)

例如,他的书中介绍了很多当时的处于世界领域先进地位的生产技术,请看课本中的第133页一幅《天工开物》插图,这就是当时领先世界的一项生产技术,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仔细观察书上插图讨论,可作猜测,老师提醒学生注意:①是采煤时煤矿中用的。②竹筒是空心的。

师:这是我们明代矿工在井下采煤时已能排除瓦斯这种气体的技术,这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师:另外在《天工开物》书中还有体现宋应星的人类与自然相协调的思想。让学生看书上史料,并看书下注释,了解这段史料的意思,书上有两位同学对宋应星的这一观点持完全不同的看法,你们认为呢?(学生根据理解发言、讨论)

师:和宋应星同时代的徐光启是中国古代对于西方的科学技术接触较早较多的一位科学家,他已觉察到了欧洲的水利技术等比中国先进,能关注别人的长处,虚心接纳外国的科技成果,这在闭关自守的明清时代是难得可贵的。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明朝三位科学巨匠以及他们的著作,那么,在三位科学家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这一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一般能从书上的介绍中找到答案(如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畏艰险、敢于创新、甘为人先的精神。)

课后习题

另外在《天工开物》书中还有体现宋应星的人类与自然相协调的思想。让学生看书上史料,并看书下注释,了解这段史料的意思,书上有两位同学对宋应星的这一观点持完全不同的看法,你们认为呢?

板书

一、建筑:北京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二、医学:李时珍《本草纲目》

三、农学:徐光启《农政全书》

四、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十七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五、地理:《徐霞客游记》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观察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特征,进行比较。增强观察力和比较能力。

(3)认识中国史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早的国家。

2.过程目标方法

①结合本课的图片,使学生感知人类早期生活的艰辛;同时体验到在适应自然与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劳动创造了人与世界,也创造了美。揭示人类的起源,引导学生科学地认知世界。

②通过卡通问答、课中题及畅想天地,要求学生在课后试着打制一些石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3.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教学难点:归纳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项进步。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

新课教学

(一)人类的起源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学生讲述后,教师再问:在这些说法中,你最赞同哪一种?为什么?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又问:科学家是根据什么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呢?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看《从猿到人演化示意图》,并说明从左至右分别是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现代人。教师提问:我们是怎样知道人类进化的过程的呢?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卡通问答,说明主要是根据对考古发掘出来的实物资料进行考察和研究才知道的。这些实物资料包括古猿和古人类骨骼化石等。

教师提问:根据对考古资料的考察和研究,科学家们对人类的起源做了怎样的解释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多媒体播放录像《人类的起源》,同时教师提出下面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什么标志着古猿演变成了真正的人?学生讨论后,教师提出如下答案供学生参考:

①首先是劳动促使了古猿的直立行走和手脚分工,手脚分工解放了上肢,能更好地满足劳动的需要。

②制造工具是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创举,动物会不会制造工具?不会。所以,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因此说,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教师提问:据科学家考证地球上最早出现人类大约是在什么时候?学生答出至少在300万年前,地球上就有了人类的活动。教师讲解: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考古发掘证明,中国也是人类发源地之一。请同学们看书,看看我国境内有哪些重要的远古人类遗址。

(二)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中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找出元谋人、北京人的位置。

教师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远古人类遗址分布范围很广。北起辽宁,南及云南,西至陕西,东到安徽,遍布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百个县市,

其中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最多。说明我国远古人类遗址不仅仅局限在黄河流域,而是有若干文化源流,我国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并且远古人类遗址数量多,在我国20多个地方发现有三四百处遗址,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

教师提问:谁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

教师讲解:元谋人遗址在云南元谋县,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的活动揭开了中国历史的篇章,因此中国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万年前。究竟元谋人已经开始从事哪些活动了呢?今天的人们是怎么知道的?多媒体显示《元谋人遗址图》,教师讲解: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用火。科学家在元谋人遗址发现了石器、灰烬。可惜考古资料有限,我们对他们的活动还所知不多。能比较全面地反映远古人类的生活的是北京人遗址。

多媒体显示《中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全图)及两个提问:北京人遗址是在哪里发掘的?距今约多少万年?要求学生在课本上找到答案。

3.北京人

①想像并描述北京人生活的环境。

②请一个同学上台做模特,下面的同学对照投影仪上的.北京人站立像及复原头像,比较北京人的外貌特征与现代人有哪些不同。

③展示仿制的石器、木棒,让学生说说它们的用途。

教师作一小结,强调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火也是当时重要的工具之一,它的使用对人类的进化意义十分重大。然后说明:在发掘北京人洞穴时,考古学者又意外发现了山顶洞人遗址。

4.山顶洞人

多媒体显示《中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山顶洞人复原胸像》。教师提问:山顶洞人生活在什么时候呢?(距今约30000年前。)经过几十万年的发展,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有哪些进步呢?

多媒体显示《北京人复原胸像》、《山顶洞人复原胸像》和《山顶洞人磨制的骨针》、《山顶洞人的装饰品》图。

教师提问:人们是如何得知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制和钻孔的技术?

学生得出如下结论:骨针、装饰品的发掘。骨针是用来缝制衣服的,这说明山顶洞人已有了羞耻之心;装饰品的发掘说明人类还有了原始的爱美意识、审美意识。这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说明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了美。山顶洞人还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术,这进一步增强了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

所以,山顶洞人比北京人大大进步了,虽然这个进步还很缓慢。

五、课堂练习

1.你能说出北京人与猿类动物有哪些不同吗?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篇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列举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理解他们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对他们的思想作简要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

①在分析和解读材料事例中加深对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的理解;

②编演历史剧,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③将教材中的重要人物、重要概念、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分配给学生在课前搜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交流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

②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理解: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③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

难点:如何理解思想家的哲学观点。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怀的一段骄傲而又的记忆。当今世界唯一能把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国家和民族联系在一起、并能激起人们高涨热情的就是四年一次的奥运会。当奥运圣火点燃,“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响彻云霄的时候,谁能不对古希腊人油然而生敬意?这是古希腊人为世界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啊。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奥运的故乡希腊,去感受一下古希腊文化的人文精神。

【新课教学】

一、人们对宇宙万物起源的探索情况:神、水、人。

先安排学生快速阅读教材21页的单元引言和22页的本课引言,思考并概括“人们对宇宙万物起源的探索情况及人文主义起源发展的线索”,然后教师概述:

人们对宇宙万物起源的探索:

1、前6世纪之前,世界由神创造。

2、前6世纪,泰勒斯:“万物都是由水形成的”。

3、前5世纪,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

西方的“人文主义”的演变和发展:

起源: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智者学派;

发展:14至17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成熟:17、18世纪启蒙运动。

二、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智者学派

什么是智者学派?(概念)为什么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会出现智者学派?(原因和背景)智者学派的主张有哪些?影响如何?(主张和影响)

1、“智者学派”的概念

有偿传授辩论、演说、修辞的技巧和参政知识的职业教师,自称“智者”。反对派认为他们巧言善辩、假冒智慧,称其为“诡辩学派”。

那么当时的希腊为什么会出现智者学派呢?

2、智者学派的出现背景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和意义。

2.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形成国际意识,理解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分析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

3.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认识_集团分裂祖国的丑恶行径,理解中国共产党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内容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的重大决定,如国旗、国歌、首都、政府主席、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突破这一教学重点内容,同时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本课的难点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和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可以采取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学生对西藏和平解放的过程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历史材料,通过分析西藏和平解放的进程,进一步认识_集团分裂祖国的丑恶嘴脸。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长江三峡、神州七号发射成功、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图片。

这几幅图片从几个侧面反映了祖国今天的强大与繁荣。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在过去的百余年里,我们曾遭受到外来的侵略,任人宰割。正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而卓绝的努力,建立新中国,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节课,让我们重温那振奋人心的一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多媒体打出课题: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播放《开国大典》视频

同学们,当你们看到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起时,你的心情如何?

指导学生把握时间、地点、人物、重要话语、庆典议程等基本要素。

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用54门礼炮吗?为什么要齐鸣28响呢?

在开国大典上,我们听到了国歌、看到了国旗。这些新中国的象征,是如何确定下来的呢?

要求学生用5分钟时间看书P2,按照导学提纲的提示自学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有关内容

引导学生归纳出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是:一个文件:《共同纲领》;一个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一个主席:毛泽东;一面国旗:五星红旗;一首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一个首都:北京;一种纪年法:公元纪年;一座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

多媒体打出五星红旗图片

政协会议上提到的五星红旗,我们每天都能看飘扬在祖国的上空,那么,五星红旗是如何确定的?有什么象征意义?

《义勇军进行曲》是在日本步步进逼、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创作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成为历史,革命已经取得胜利,新中国即将诞生,那为什么还要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

点拨:《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采用了进行曲的旋律,铿锵有力,唱出了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虽然新中国成立了,但我们还将面对国内国际方方面面的困难和威胁,这就要求我们用这种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建设我们的国家,克服各种困难,使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也警示后人,不要忘记这段民族战争的历史,居安思危,以史为鉴。

多媒体打出“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碑文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中,提到“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分别指的是哪一时期?其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归纳总结: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准备工作。

学习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把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归纳出来呢?要求: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分析

解释:

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结束了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结束了,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其次,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最后,中国人民经过100多年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_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首先,新中国的成立,使占世界1/4的人口摆脱了殖民主义统治,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其次,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打出朱德总司令在开国大典上宣布命令时的情景图片

解释:1949年月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西南、东南沿海、海南岛、新疆等地仍盘踞着大量的国民党军队,为了解放全国领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在开国大典上命令人民解放军继续进军。到1950年底,除西藏外的大陆全境基本解放

西藏地区是在什么时间、通过怎样方式获得解放的?西藏的解放有什么意义?

打出“西藏和平解放历程”的图片,并解说其过程。

解释:解放前西藏情况十分复杂,外国的一些政治势力利用宗教和历遗留的民族矛盾插手西藏问题,企图使西藏与祖国分离。所以解放西藏的核心问题是政治问题,应采取和平解放的办法。消除汉藏之间的民族隔阂,争取藏族同胞的支持,孤立少数分裂分子。1951年5月中国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0月鲜艳的五星红旗终于插上了雪域高原,西藏千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长期以来,不断有一些国家干涉中国内政,策动西藏叛乱,_喇嘛也出逃国外,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还在1989年授予_喇嘛诺贝尔和平奖,进行反华活动。

播放_集团在西藏“_”视频

课后小结

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在维护祖国统一的问题上决不会有丝毫让步,企图依靠外国势力达到“_、分裂祖国的活动是背叛祖国的可耻行径,决不能让其得逞。

多媒体展示学习小结问题卡

指导学生设计本课大事年表

板书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开国大典

二、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

2、地点

3、主要内容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四、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

2、意义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篇5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地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包括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绘画及书法成就。

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学技术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地位,以及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通过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资治通鉴》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宋元文化,而且是灿烂的宋元文化,可见宋元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又一个文化高峰。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杰出的词人”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本课的难点,是在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回忆隋唐时期雕版印刷的发展状况以及现存的雕版印刷品等相关知识。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时期,我国人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思考“雕版印刷的缺欠和不便之处”?

教师适当举例说明。如:宋太祖时由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耗时、雕版13万块,印完后堆积如山的雕版派不上用场。另外,当时一个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个字,一本六万字的书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由学生通过示例归纳出结论,并切实感到改革雕版印刷术的必要。

(2)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观察教材中毕升的画像,阅读小字部分,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简要归纳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单字、排版、印刷、拆版。

对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引导学生思考“活字印刷术发明的作用”。体会毕升的创“新”在哪里?突出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

结合地图了解活字印刷术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进一步了解活字印刷术在以后的不断改进和发展的状况(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以及套色印刷等)。并引导学生联想到今天,印刷业已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到“光与电”的时代。

(3)15世纪,欧洲出现活字印刷术,比中国晚约四百年。

概括活字印刷术发明和推广的情况。

2、指南针的应用

(1)战国时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出示《司南》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司南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根据磁石指南的原理制成的)培养学生观察、识图的能力。

(2)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

思考:罗盘针比司南有哪些进步?它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这种导航仪器为什么会在北宋末年得到很快的应用?它的广泛应用对中国和世界有何作用?

(4)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3、火药的应用

(1)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3)宋元,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4)13、14世纪,火药及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二、史学成就

《资治通鉴》取名的由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史学上的“两司马”

史学家年代著作体例叙事范围

司马迁西汉《史记》纪传体通史黄帝到汉武帝时期

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战国到五代

三、宋词

出示宋词的三个的代表人物的作品,鉴赏并概括其特点:

派别词人代表作品风格

婉约派李清照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清新自然。

豪放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慷慨激昂,气势豪迈。

辛弃疾

四、元曲

(1)由杂剧和散曲组成。

(2)秀的剧作家: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学生讲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

五、绘画

(1)宋代绘画,突出表现在: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的创作中。

(2)李公麟,人称“宋画第一”。

(3)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

讲述风俗画与《清明上河图》时,可指出风俗画通过表现城乡百姓的社会生活,展现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北宋经济的发展状况。《清明上河图》以浓厚的生活气息、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格调代表了宋代风俗画的突出成就。

(4)赵孟頫的画,人称“神品”

六、书法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七、小结(略)

八、作业:课后作业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张仲景的成就,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

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四)教材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2)地动仪

2、难点: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习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对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3、解决办法

(1)这一课的重点问题学生比较熟悉,可学生熟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形成完整的概念。

(2)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幻灯、挂图等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内容。

(3)地动仪的构造原理和一些专门的科技名词,以教师讲述为主,但必须做到概念准确。

(4)用归纳法,让学生多做、多读、多讲,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概括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一起读本课的引言,然后教师概述)我们已经学过的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情况,这个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正是文化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从18、19课,我们都来学习秦汉时期的文化。

2、讲授新课

(提问)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板书)(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板书)1、从竹简到纸的发明

前面我们讲过甲骨文。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写在竹木简、帛上。帛是丝织品,比竹木简轻得多,可又太贵了。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接着出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纸是怎样发明的?

2)纸的出现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板书)2、蔡伦改进造纸术

公元1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后来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接着又让学生思考第2个思考题: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请同学们回答后教师归纳):造纸术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到世界各地,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板书)(二)、《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有很多数学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并且传到了十几个国家被当作教科书。

(板书)(三)、地动仪

请同学们思考:在发生地震时,我们怎样才能感知?

东汉科学家张衡又发明了地动仪。

(板书)(四)、华佗和张仲景

首先向学生点出: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中国有很多医学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响的是张仲景和华佗。

华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药剂,五禽戏

医圣张仲景(东汉)著有《伤寒杂病论》,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课堂小结

秦汉时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使得这一时期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成为可能,这是秦汉人民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遗产,也是我国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人教版初一下册历史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材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洋务运动的兴起。第二,洋务运动的概况。第三,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本课的重点是洋务运动的概况。教学中应主要抓住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创办军事工业;二是创办民用工业;三是筹划海防;四是培养人才。本课的难点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尽管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重要的一步,开始了近代工业的大机器生产。

但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保守性。洋务派试图用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仅仅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嫁接在腐败的封建制度的肌体上,不触动封建制度。这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

二、教法建议

1.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应对本单元的内容作一概述:(1)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2)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2.什么是“洋务派”?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导入新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3.解释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指一切涉外的事务。“洋务运动”即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在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4.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教材是从以下四方面介绍的,应以教师讲解为主。

第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在介绍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时,要明确它们各自具有“开端”、“的近代军事工业”和“当时远东第一大造船厂”的特点。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生,不但搬来了西方的枪炮、轮船、弹丸,而且使外国机器制器之器(机器)也由此运入中国,中国社会因之出现了若干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场所。这一类企业,经费由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缺乏发展的动力。它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因此,其生产不是价值规律制约下的商品生产。从生产关系来说,它是历官办封建工业的继续。同时,技术上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制约。

第二、创办民用工业。洋务派在后期(l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这些企业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各军工企业燃料、材料的需要,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利润,即“求富”。同时,洋务派举办军用工业以来,屡患经费不足,连年内外战争,又闹得民穷财尽。他们也意识到“求强”没有经济实力是不行的。当时外商在华企业的高额利润和买办的暴富,又给他们以很大刺激,“分洋商之利”也是举办民用企业的动机。此外,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也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因此,他们在“求强”的同时,着手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工业。这些企业涉及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等交通运输业。其中,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长期使用官款,发展迅速,所获利润大都落入李鸿章私囊。民间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

第三、筹划海防。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清朝朝野上下基本一致地认识到建立海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中国开始正规筹建海军的活动。到80年代中期,近代海军初步建成,它包括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规模的是北洋海军。洋务派筹建海军的目的和作用,与他们创办军事工业一样,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担负着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秩序,镇压国内一切反抗势力的使命,另一方面又负有抵抗外侮的责任。

第四、创办新式学堂,中国旧时代的教育场所主要是私塾和书院。直到洋务运动兴起以前,在中国还没有近代新式学校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开始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它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此后,洋务派在各地相继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这些近代学堂的出现,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它们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

为了培养人才,洋务派还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不但学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严复、詹天佑等。

5.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师可提出“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你怎样看待洋务运动”?等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小结,对洋务运动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首先,指出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这其中的原因固有许多,但最根本的是不触动封建制度,布新而不除旧,这是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其次,充分肯定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其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第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第三,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6.新课讲完后,教师对全课作小结: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官僚先后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倡导和推行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中心的洋务运动。这一运动,虽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给近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使古老的中国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读解课本的有关图片,使学生认识这些新事物,是古老中国迈向近代的起步。

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可组织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课本提供的资料进行辩论。正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包含许多成功的因素,使中国成功地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反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最终也只是以破产告终。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小结。对学生的观点,不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想一想,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思路一:可以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进行分析。洋务派不改变封建制度,就想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思路二:可以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内容上进行分析。洋务派学习西方限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单纯的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活动与探究

1.提炼信息:根据课本的内容,请你提炼出有关洋务运动的有效信息,看谁能提炼得既多又准。

洋务运动的有效信息应包括:兴起、内容、口号、目的、作用等。

2.小讨论:根据你自己提炼出来的有关洋务运动的有效信息,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看法。参见教法建议。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篇8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

2.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3.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4.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按照“知、疑、学、解、创”的教学模式,走进历史,通过整合走出历史,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2.搜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3.实施探究性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的优越性。

2.了解三大改造完成,使我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认识在过渡时期我重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三大改造的形成,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教学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因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学,不好理解。

举例说明公私合营的定义及操作方法。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4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讲授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图片资料。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土地改革后我国农村经济

(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一段文字)

2.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

同学们,在农业、手工业改造的同时,党和政府对国民经济中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也采取措施进行改造。

二、公私合营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必要性。

2.公私合营

解释含义(体会事例)

3.三大改造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根据我们的学习过程,归纳总结三大改造的结果和意义。

活动2【练习】练习

巩固小结:

1.完成教材P25练一练(选C)

2.根据P25“活动与探究”,鼓励学生选择一个方面进行调查。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篇9

初中历史《洋务运动》的教案设计

《洋务运动》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知识点,培养提取要点能力;

通过将前后知识进行联系和对比学习,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

通过讨论并辨证评价洋务运动,了解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标准并初步学会使用,具备基本的辨证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难点:如何组织好课堂辩论;评价洋务运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出示《法国佳士得拍卖圆明园鼠首兔首铜像》图片,这些是今年来法国艺术品市场最高规格的文物珍品展之一。这些在海外漂泊了已经140多年珍贵历史文物什么时候能够回到祖国怀抱的,会让我们不得不想起近代史上的什么事件?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抢劫、烧毁圆明园。

学习新课

(展示时间轴)让我们把视线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的1860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历史的进入19世纪60年代的时候,贫弱的清政府在刚刚失败于英法之手的时节,却还要不得不去拼命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面临的是一种什么局面?(生答:内忧外患)对,当时的清政府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面对此背景,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朝廷重臣,你会向皇帝提出那些办法解除危机呢?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注意归纳要点)

那我们再来看看当时清政府内部一些官员是怎么说的?

课堂辩论:分别扮演洋务派和顽固派代表人物

辩论结束教师着即引导并展示洋务派曾国藩和李鸿章的话

提问:两人有一个共同的什么主张呢?(学习西方国家技术)

看来我们中也有一些同学与这些官员的想法不谋而合!这部分官员在战争中亲眼目睹了或亲身感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他们对清军武器装备的落后有切肤之痛,因此他们才敢于大胆抛弃“天朝上国”的落后观念,提出了向洋人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的想法,有这种思想的人在当时被称为洋务派,正是在他们的推动下,洋务运动拉开了序幕,古老而落后的近代中国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这也正是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洋务派如此积极地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最终目的何在呢?

(维护清朝统治)

当时,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有哪些人呢?大家看书,勾画出他们的名字。

接下来请大家迅速浏览课文,用五到六个字归纳洋务派学习西方有几大措施。

(学生看书后回答:办军事工业、办民用工业、办近代教育、建近代海军)

课堂讨论:全班分为四个大组,各专题研讨一项洋务运动的举措;各大组又以四人为一个小组,合作完成各项任务,各小组要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

第一小组问题有:(军事工业)

①合作完成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简表;

②观察江南制造总局炮厂图,分析和大刀、长矛等传统武器的手工制造相比,这些军事工业大都采用了什么生产?

(表格采用师生一问一点的方式,然后问其他同学有无异议。)

洋务派首先从军事工业做起鲜明地体现了这场运动的哪个目的?(强兵)(再回答第二问,点对比图)师生交流时注意让学生看到机器生产开始取代传统的手工生产,是中国人主动地在传统生产技术上做出的重大变革。所生产新式武器改变了洋务运动前清军以冷兵器为主的局面(点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战斗力。

到70年代,洋务派发现要维持军事工业的运转还要解决资金、燃料和原材料等来源的问题,所以又创办了一批为军事工业服务的民用工业。我们来看第二小组的完成情况。

第二小组问题有:(民用工业)

①合作完成洋务派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简表;②结合“小字”内容思考,开平矿务局的煤发挥了什么重要作用?(表格采用师生一问一点的方式,然后问其他同学有无异议。)

关于第二个问题,老师给出了一段补充材料。(点出)

轮船招商局和汉阳铁厂在抵制外国经济侵略方面也曾经功不可没。(点出)

总结指出:(点出)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采用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技术,这是中国工业化的起点。

第三小组问题有:(教育)

①洋务派的教育举措有哪些具体做法?②结合七年级学习的八股取士的考试内容和目的比较,洋务派的教育举措有哪些新变化?(点出对比图)

(师生交流时注意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和途径、目的发生了变化,打破了儒学垄断教育的局面,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第四小组问题有:(海军)

①洋务派共创办哪几支海军?②创办海军体现了洋务运动的什么目的?(点出海军对比图)洋务派发展海军同样体现了强兵的目的,这也是清政府对海防态度发生的重大转变。

思考:洋务运动在中国持续了30多年的时间,它最终有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呢?请大家结合前面所学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遭遇思考并得出结论。(点出问题)

(学生回答:没有实现,追问为什么,展示时间轴突出洋务运动后的重大史实,指出甲午战争的惨败与影响)

(自由讨论)洋务运动没有如愿地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那我们又应该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呢?老师给出当今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主要观点和评价历史事件的标准,大家可以讨论后表明你的态度,你支持哪一种?

当今观点:

A、彻底否定,没有价值

B、全面肯定,无可挑剔

C、虽然失败,但作用明显

(学生做出选择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选择的原因。在互动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内容的学习加深理解。)

老师是赞成C项的,因为这是一种公正全面的评价。我们也可以看看教材的说法……,下面再请同学们看一段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李鸿章自己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师总结: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社会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用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点出小结提纲)我们今天系统地学习了洋务运动,同学们根据这个提纲,再到课文上去落实一下相关的知识要点。(2分钟)

总结和评价:

1、讨论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不然就会流于形式,肤浅而且不能解决问题;

2、分组是最大的问题,小组多的话,难以控制课堂纪律,组少的话,组员人数多,一些调皮的学生是在滥竽充数。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篇10

重点: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难点:

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学手段:

利用地图、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

一、导入

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二、俄国1861年改革:

一组同学演示:“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

主要表现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欧洲。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二组同学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

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显示改革内容。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废除农奴制“是一次对农奴的‘合法’掠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关资料。组织学生探讨、评价改革的性质、作用及不彻底性。

本目小结提问:为何在封建制度最顽固的俄国会出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

强调俄国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势力。

三、美国内战:

三组同学演示:“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出示“美国领土扩张”地图。

主要表现美国自独立后,制定的对外扩张领土的政策、扩张的手段、结果。

播放录像:“西进运动”片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

四组同学演示:“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现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间的矛盾。

北方的资本家因为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原料、国内统一的市场而无法开工。

南方的种植园主一面在种植园中驱赶成批的奴隶劳动,一面与英国资本家大谈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运往英国,并从英国大批进口廉价工业品。

本目为难点,学生不易理解透彻,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先讲明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并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南北双方的矛盾及矛盾产生的焦点,再进一步分析这些矛盾对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最后简介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的发展和南北两大阶级斗争的深入,结合教材两段资料探讨林肯上台与美国内战爆发的关系。

简介林肯生平,一名学生演示林肯演说的片断:“选票比子弹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组同学利用自制地图讲解内战经过,包括内战爆发、初期北方失利、联邦政府颁布革命措施扭转战局、转折战役、南方投降等过程。

探讨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从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国内战的历史意义,并客观地评价林肯其人。

四、小结

小结提问:为何资本主义的美国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强调交战双方同是资产阶级,实力相当。

小结全课: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对比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有何异同。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从目的、方式、内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课时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课前发放本节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课上展开充分讨论,探讨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一、导入

提问: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哪些国家加入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统一:

六组同学演示:“德意志统一”

利用新闻播报形式列举统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经济状况。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德意志资产阶级提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普鲁士完成统一的优势。

学生演示俾斯麦上台,发表演说,阐明“铁血政策”。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两个资料分析“铁血政策”的性质。

利用地图简介普鲁士王朝的三次统一战争。讨论俾斯麦的统一策略对战争的作用,注意普法战争后期性质的变化。

最后分析统一的历史意义,探讨德国的强大日后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

小结提问: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中发挥了什么历史作用?

三、意大利统一:

七组同学演示:“意大利统一”

展示14、15世纪意大利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文化的繁荣。对比19世纪中期意大利的社会状况,探讨意大利在历史进程中落后原因。

最后由学生归纳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统一的进程、特点和历史意义。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统一的特点、加富尔和加里波第在统一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四、小结全课: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第三课时日本明治维新

一、导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冲垮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飞,同时也震撼着古老的亚洲。

二、日本明治维新:

八组同学演示“日本明治维新”

结合地图,展示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封建幕府统治的腐朽,经济发展的落后,人民起义不断,西方列强的入侵。

引导学生分析,内忧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注意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阐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帮助学生弄清封建领主经济的概念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几股新生力量。引导学生把握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来源,简介武装倒幕的过程。

重点分析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结合教材内容先由学生归纳改革的内容,再结合本目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过学生思考,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一成一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背景、力量对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

最后,关于明治维新的意义,首先应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然后再适当地讲述它的消极影响;分析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结

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成功了,但由于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的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很快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行列中,给日本乃至亚洲历史投下了阴影。

讨论: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篇11

教学目标

掌握: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与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了解: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及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

认识: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难点

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白居易的《忆江南》以及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教师解释: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今天,江南比北方发达。而在古代却是江南落后于北方。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江南的开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江南地区的开发》(板书课题: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展示学习目标

大屏幕展示目标(学生读目标),教师强调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影响)。

二、先学(13分钟)

(一)自学教材(8分钟)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学指导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学习任务。好,开始!

1、西晋建立的时间、统一全国的时间、灭亡的时间?

2、内迁“五胡”的名称?东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3、4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建立民族?

4、淝水之战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

5、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

(二)自学检测(3分钟)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成全国性短暂统一的政权是

A北魏B西晋C东晋D前秦

2、.淝水之战的双方是

A前秦和西晋B东晋和宋C前秦和东晋D宋和前秦

3.“草木皆兵”这一典故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三)我的疑惑(2分钟)

过渡语: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解决组内的疑问和自主检测部分,解决不了的疑惑举手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三、后教(22分钟)

(一)教师点拨,拓展延伸。(7分钟)

过渡语:同学们自主学习部分完成的很好(评价优秀小组)下面共同梳理下本节课的知识点,请看大屏幕。

1.教师精讲点拨,构建知识体系;(见课件)。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5分钟)

过渡语:请同学们按照要求迅速完成下面合作探究题,小组之间讨论统一答案。

(要求:1.个人独立思考,把答案写在学案上;2.组内讨论,达成统一观点;3.小组选派代表班级展示。)

合作探究题目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长提出来,课堂上由其他小组同学解决,或者由老师帮忙解决。第二部分是老师在本学案上设计的合作探究题目。以小组为单位对学案上题目进行交流,分组分题目进行课堂展示,教师结合课件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精讲点拨。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归纳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表现;以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实为例,理解唐代和睦的民族关系;从积极开放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了解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知道唐代诗歌和书画的代表人物,理解其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和概括盛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通过诗歌了解几位大诗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这种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朝诗歌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间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当德才兼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

教学难点:从艺术角度、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中国诗词大会》中关于唐诗的视频。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而这其中,唐诗作为中国古诗词的代表,被提及最多、引用最广。唐朝作为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将进酒》《望岳》《琵琶行》朗朗上口;诗人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李白、杜甫、白居易如雷贯耳。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盛唐造就了诗歌盛世,而迄今为止流传下来的近五万首唐诗,也足以带我们领略那气势恢宏的盛唐气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的繁荣

1.史料解读。

2.根据材料中的图片并结合教材,老师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1)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其中代表:越窑、邢窑、唐三彩。

(3)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材料三:在西藏地区,流传着一首赞美文成公主的诗歌: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乌廷玉《隋唐史话》

2.教师讲述:吐蕃族的基本概况。

(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3.读图并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松赞干布的情况。

答案提示: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他还仰慕中原文化。

4.读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文成公主远嫁的情况及其影响。

答案提示:

(1)情况: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2)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5.读教材,老师引导学生概述唐朝民族政策和民族交融的表现。

答案提示:

(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2)表现:

①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

②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③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

④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目标导学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1.图片展示。

2.提出问题:结合图片和课本知识,说说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

答案提示:当时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目标导学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展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画像。

2.分组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主要描写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案提示:

(1)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

(2)杜甫的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

(3)白居易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

3.史料解读。

材料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杜甫《忆昔》

材料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学生分组朗诵材料中的诗句并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有哪些特点。

答案提示:

(1)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

(2)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

(3)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诵,深受大众欢迎。

1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