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版教案高中历史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电子版教案高中历史?这里给大家分享电子版教案高中历史供大家参考。
电子版教案高中历史篇1
我们称古希腊是民主政治的摇篮。古希腊语中民主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_相对立,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中的亮点之一,它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本课内容主要讲述古希腊民主政治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产生、发展、辉煌及衰退的过程,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不同于中国古代_政体的另一幅灿烂的政治画卷,让我们去亲自感受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人类政治历史发展历程中地位和重要影响。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课在整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这一课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概念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等
2)结合历史材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并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民主政治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3)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与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的关系,懂得每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其国情、经济发展等因素相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希腊奴隶制度是把双刃剑的含义;体会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作用。
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九年级上册历史时已经对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初中阶段不重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因此对相关内容的印象比较模糊,而且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因此我们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电子版教案高中历史篇2
一、说教材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这一课时主要概括了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主要特点。本课内容我们这一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后面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商周三朝的兴起、强盛和衰落。从而使学生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本部分教学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知识目标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对《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学习,理解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学会探究它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意目标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难点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实现教学目标,结合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这几种教学方法。
讲授法可以向学生系统的传授科学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讨论法在于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谈话法则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师生双边的情感交流。
三、说学法
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新课改中“改变历史学习方式”的理念,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学习: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分析情境,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学会利用辨证法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讨论,相互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求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程序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按以下三个部分展开课堂教学:
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用约2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部分的学习。
最后,用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下面进入试讲环节。
1、导入新课(写题目)
说起大禹治水的传说,我想同学们都是耳熟能详的。有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提问,评价。)我们中国国家的形成,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联系。大禹治水需要统一指挥和动员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强对人民的组织管理。所以,大禹治水和发展农业的过程就成为打破氏族部落组织,由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王权专制代替氏族民主,国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长的过程。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展成个人专断。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杀了。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了。这反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开始具备雏形。
2、讲授新知识
夏商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对于夏商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去搜集有关夏商的官位及其职能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进一步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教师给学生概括指出:)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时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3、结束部分总结归纳,布置课外作业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科举制度的演变,其中交叠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演变的&39;趋势和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最后我布置了以下几个题目:分析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我国现在的政治制度有不有联系?让学生课后认真思考。)
今天我的说课和试讲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希望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导。
电子版教案高中历史篇3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封建经济日益解体。同时,外国在华设立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在客观上诱导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产生,使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增强了新的因素,出现了新的阶级力量,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是中国近代史的一条主要线索,本章分别在第三节、第七节中讲述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初步发展的内容,以后还有这方面的内容。
重点分析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是本课重点。
近代中国是资本主义民主革命时期,1840-1919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革命的是资产阶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这就意味这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产生了。但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了它在领导革命时会动摇妥协,无法完成革命任务,最终革命领导权会转移到无产阶级手中。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本课重点之一。
中国的无产阶级自产生之日起就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压迫,所受压迫最深,因而革命性,再加之其他的自身优点,这就决定了它必将成为近代中国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最终会取代中国资产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将中国革命进行到底。所以,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也是本课重点。
难点分析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本课难点。学生对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并不生疏,但是,对产生这种两面性的原因却知之甚少。而且,学生缺乏有关经济地位决定政治立场、态度即阶级性的理论基础,在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的形成时,较难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经济地位与他们的政治态度联系起来,所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
重点突破方案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外商企业和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情况的补充材料,使学生了解: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背景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必然会形成既矛盾又依赖的关系。理清其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形成过程。从中国民族工业的最初投资者的身份入手,来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外国势力尤其是同中国封建势力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中国无产阶级的来源、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布以及课文中有关中国无产阶级的地位、待遇,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课内探究活动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制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一览表。
在教学中溜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就本课内容提出尚未理解的问题,通过师生互动方式解决。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重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难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的综合方法;教学用具:相关的历史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思考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只要学生能回答出国外资本主义开始在通商口岸建立企业向中国倾销商品、使中国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瓦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派掀起了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即可。)由此导入新课。
二、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让学生回忆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时间。告诉学生,虽然清朝的封建统治使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向西方国家那样发展成资本主义经济,但是,在少数地区、少数部门仍然存在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也将缓慢的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摧残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打断了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进程。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分拣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即由于西方商品的大量涌入,造成中国大批手工业者失业和农民破产(中国农民的经济来源一为农耕、一为纺织,当洋纱洋布涌入后,农民通过纺织而得的收入大量减少甚至消失,导致其入不敷出,最终破产。),这就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同时也扩大了商品生产,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和可能。强调受外商获利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起来。
让学生阅读课文中关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情况的文字,由学生制作民族工业出现表。要包括中国近代工业兴起的时间、主要分布地区、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身分。关于中国近代工业分布地区,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工业的分布与外国经济的入侵有着密切联系。
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情况的补充材料和引文,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规模、资本情况、与外国企业的关系(就此点教师可以适当介绍制造缫丝和加工面粉的机器设备和技术是自欧美引进的,缫丝业更是与出口密切相关。)、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关系等问题。从中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势单力薄,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面前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而且,其发展必须依赖外国企业。中国最初投资近代工业的人是官僚、地主和商人,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与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也就是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产物。
三、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教师要强调中国的无产阶级的产生早于中国资产阶级。
通过分析中国无产阶级的来源,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与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盟;通过阅读课文中有关中国无产阶级境遇的补充材料,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受到的压迫最深,所以革命性;通过回忆中国境内的近代企业的分布,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高度集中,便于宣传和组织。
通过阅读课文中有关中国无产阶级早期斗争的补充材料,使学生了解早期工人的斗争方式及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制作民族工业出现一览表、分析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特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实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电子版教案高中历史篇4
一、说教学目标(本节课共有三个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时间、及发展概况。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4、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第二、德育目标
1、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的中国人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主张民主和科学。反映了他们为振兴中华,向西方学习的新探索。
2、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想西方学习,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能力目标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前后时期的变化,正确认识其性质和影响,使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陈独秀等重要历史人物,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说教材分析
全节共三大史实: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本节贯穿一个主题:新文化运动。本节重点是突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概况。难点是如何挖掘出新文化运动背后深刻而有价值的东西。
三、说怎样突破难点、重点
根据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概况。
2、教学难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及其影响。
3、教学方法:我采用讲述法、比较法、分析评价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做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4、突破重点: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只有通过其内容的教学,才能深刻理解其实质,才能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神和贡献。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本节内容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是重点。它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一个整体。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不断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认识,继而突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这个重点。
5、突破难点: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背景,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辛亥革命前后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难以理解。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共同分析——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后,尽管成立了中华民国,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并没有改变,仍然处在封建军阀统治下,在思想领域中,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在辛亥革命前就不彻底,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思想上是黑暗时期。在经济上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袁世凯上台后,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不能容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难点。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共同分析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的认识。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让学生分析对东西文化的正确认识是什么。
在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时,找准切入点,帮助学生既看到新文化运动巨大的历史功绩,又看到它的局限性和不足。教师应强调它的积极性是主要的,占主导地位。在此处可帮组学生整理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采用联系讲解法,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四、说学生情况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基础差,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人教版的历史教材叙述简明、史实可靠、解释准确、知识性强,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针对性。
五、说活动与探究
这节课要抓住“向西方学习”这一主题,突出强调“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教学中要强调历史与现实结合,例如:在评价“孔家店”这个口号时,要提倡用新文明方式看待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发现学生的亮点,充分运用“师—生—师”互动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1、新课的导入:介绍近代前期先进的仁人志士学习西方的情况及辛亥革命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即新文化运动,然后对新文化运动做一个总括性的介绍。
2、在讲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长期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的论战”、“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思考辛亥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从中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3、在讲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出示有关人物的投影片,帮助学生整理相关知识,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讲述法。
4、在讲本节的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时,沿着两条线展开,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对于运动的主要内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其和意义,使之充实化、具体形象化,即与教材内容和补充资料对照,联系起来分析、认识。对于运动前后期内容的变化,教师应适当强调。分析它的影响,明确积极方面占主导地位。
六、说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一)说设计思路
本节充分运用“师—生—师”的互动模式,进行历史课开放式课堂教学,其主要目标是:探索历史学科的规律、特点,按照国家关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总要求,探索在高科技飞速发展形势下的历史教育、教学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培养新时代人才的人文综合素质。
(二)说现代教学手段
为了学生便于掌握、记忆,通过课件出示图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发展及其影响。使纷繁复杂的知识点一目了然。
七、说上课心德
通过上课、说课活动的心得是要上好一堂适应教改的优质课。教师不但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能力、文化素养,还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同时要依靠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制作多谋体历史课件。如果不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会不适应现代教学。另外,对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普通话不是很标准。
通过上课、说课活动使我清醒认识到: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才会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果,以适应时代、教改的需要;同时,也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历史教学只有为现实服务才具有生命力。
电子版教案高中历史篇5
《明治维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基本历史知识:倒幕前的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
2,能力培养:通过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
引导学生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史论结合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教材上的插图与照片,让学生感受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各方面的变化,通过对比,让学生自然产生问题: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贫穷与落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组织学生逐条讨论明治维新的内容,分析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巩固教学重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治维新使日本亚洲乃至世界强国,是日本继大化改新之后又一次较为集中地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典型事件。
同时明治维新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迅速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明治维新的内容与影响。
.教学难点
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讲述日本历有两次十分重要的改革,提问学生古代日本历重要的改革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近代关乎日本命运的重要改革是明治维新,以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1.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幕府与幕府统治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对下文知识的理解。
2.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一段,在地图上确认的位置。提问:哪些人构成了日本的封建统治阶级?哪些人反对幕府统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一下幕藩制,指出幕府统治面临的第一个危机就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使学生认清日本国内形势。
3,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二段,提问:有哪些国家相继侵略日本?结果怎么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日本面临的外部环境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使日本有被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这也是幕府统治面临的又一危机。最终让学生认识到此时的日本内忧外患,改革势在必行。
4.向学生简要的介绍一下兰学到代表人物(绪方洪庵、新井向石等)和核心思想(实行民主平等,仿效西方改革日本,富国强兵等)指出思想准备对维新运动有着很大的推进作用。
(二)武装倒幕
此部分内容课程标准未做要求,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理解武装倒幕,-幕府的统治是明治维新的必要前提。
(三)明治维新
1.先向学生说明明治维新是1868年明治天皇领导的至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军事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2.指导学生阅读本部分内容,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学生阅毕,分别由每组的代表回答一个方面的改革的内容,评出的组别和学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各项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日本国内市场的形成。
(2)经济上,教师可补充这方面的材料和图片来反映经济方面的内容:一是引进先进技术,二是兴办资本主义工商业,三是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有利于日本农、工、商业的发展,成为日本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3)社会生活上,“文明开化”指导学生观看课本上的《穿西式军装的明治天皇》和《西式服装》等图片,指出明治天皇带头改穿西式服装反映了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迫切愿望。同时说明明治政府也十分重视发展文化教育。
(4)军事上,“富国强兵”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和图片,然后探讨“日本军队有什么样的特点?”指明用“武士道”精神武装起来的日本军队很快就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3.在讲完明治维新内容后,指导学生讨论课文的思考与讨论的问题,并告诉学生明治维新的内容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答时政问题的能力。
4.评价明治维新。先由学生讨论“怎样评价明治维新?”这个问题,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一方面,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社会性质,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另一方面,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日本逐渐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5.结合中国戊戌变法,让学生探讨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把全班学生分为四组,教师引导他们分别从国内背景、准备、内容和国际环境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寻答案。学生讨论完后,教师总结:从国内背景看,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幕府的中央统治相当薄弱。从准备过程看,倒幕派实力较强,有自己的武装,得到天皇和西南四强藩的支持。从内容上看,明治维新编定和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最后,十九世纪中期日本又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同时把明治维新与俄国的农奴制改革进行比较,提高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板书小结本课内容,突出重点。
四、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对应习题
课后小结
本节课上完后,根据对学生的了解,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值得注意:
1.在讲“幕府统治下的日本”这节,应该讲清楚:由于德川幕府的腐败统治,在日本国内形成了改革派,改革派要求-幕府的统治。应该尽量将知识点将详细。
2.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语速,不要过快,有些学生反映我讲话速度过快,这个在以后的教学中值得注意。同时要提高自己的语言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针对某个问题,尽量多叫不同层次的学生起来回答,从而了解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课堂上老师讲的时间过多,给学生的时间较少,没有体现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做好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角色。
课后习题
19世纪中期,许多遭受到欧美国家侵略的亚非拉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东亚的日本却脱颖而出,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成为亚洲一个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也成为第一个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方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四看:
⑴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
⑵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⑶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
⑷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此外,世界近现代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电子版教案高中历史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分类法;细胞学说;进化论学说。能用初步分析和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能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阐明自己的观点。学习合作与交流。
(2)、过程与方法:学习中要认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要把学习过的生物学知识迁移到历史学习中来。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历史材料学习等方式参与教学,积极思考,仔细探究。体验科学进步的过程。感知科技发展的脚步。既能独立学习探究,又能交流合作。采用调查,讨论,合作,交流,习作,实验,等多种形式学习和感知、理解生物学发展的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理解生物的巨大进步,了解进步带来的世界性影响,树立继承和发展科学的信念。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勇气,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注重个人品质,修养的培养。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及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难点: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内容。
教学建议:
1、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人类在生命起源问题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神创说和进化论思想。进化论思想取代神创说反映了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这两种观点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和对历史的重大影响,则说明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一些翔实的材料,加深学生对这两种观点的认识,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2、第一目“谁是万物的创造者”。教材以简捷的笔触叙述了进化论诞生之前,世界各种文化对生命起源的共同认识──神创说,着重介绍了-世界的上帝创世说及由此而形成的-神学的精神独裁。由于神创说是本课重要概念,建议教师对神创说作简单介绍,以便使学生明白几千年来人类对生命起源的总体认识,并为分析神创说统治世界几千年的原因奠定基础。
3、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是教材的重点内容,生物学知识积累为进化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9世纪初期,生物学本身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的建立。细胞学说是德意志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于1838~1839年建立的。该学说认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一切有机体都是由单一细胞发展而成的,每个细胞不仅能独立地活动,而且能作为整个机体组成单位而行使其功能。这就揭示了所有生命现象的本质统一性。细胞学说被恩格斯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细胞学说为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4、生物进化理论的诞生是本课的难点。学习本段内容建议教师应做到:第一,由于生物进化理论内容枯燥、难懂。在学习时,教师应补充一些生动的实例,深化学生对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第二,通过对比拉马克与达尔文理论,得出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对生物学一次全面的总结。启发学生从继续和发展的角度去认识科学进步的一般规律。第三,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辉煌科学成就背后科学家的艰辛和努力,领略其严谨的态度和细致的作风。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吃苦精神和毅力品质的目的。
5、进化论思想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是人类思想划时代的大事。它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结束了上帝7天造就世上万物和人类的神话。正如17世纪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一样,19世纪的达尔文又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达尔文进化论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使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所揭示的关于生命自然界辩证发展的规律,不仅结束了生物学中物种不变论的统治,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自然史的基础。
电子版教案高中历史篇7
基础知识目标: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措施。理解其内容、作用、影响。
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初步掌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通过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尊儒术兴太学、开发边疆。
教学难点:
“大一统”的含义、“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一、导入新课:
放电视剧《大汉天子》的主题曲,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问:
1、讲的是汉朝哪个皇帝的故事?
2、你知道关于汉武帝的哪些故事?
历的&39;汉武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今天穿越时空,置身西汉,走近大汉天子——汉武帝。
二、教授新课:
歌中唱到“守业更比创业难”,西汉自高祖刘邦建立以来,历经惠、文、景帝几代人努力,到武帝时,他不但守住这份业,而且还发扬光大,今天把中国人称为“汉人”,把我们的语言叫“汉语”,就是因为汉朝的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汉武帝是如何守住这份业的?
(展示)汉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
用5分钟的时间,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分为3组,分别找政治、思想、经济面临的问题?有什么措施?起什么作用?各组学生相互提问、解答。
政治: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内容→作用:政治上一统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
(问)与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硬”的,武帝用“软”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
(过渡)但是,削弱王国实力的做法,在当时招来了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由于立场不同,议论纷纷,甚至朝廷,谩皇帝,面对这种局面,汉武帝怎么处理?
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除诸子百家的学说,惟独推崇儒家学说。)兴办太学,推行儒家教育。看图观察太学的基本情况。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措施:(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原因→作用:经济上一统于皇帝。
(展示)感受探究,讨论“五铢钱”为什么是天圆地方的形状?
这样子就从政治、思想、经济等各方面将权力一统于大汉天子手中,这就是大一统。董仲舒宣称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是人间的主宰。“天子”一词由此而来。
(过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为后,感到他确实是有勇有谋的政治家,那么,武功方面又如何呢?
文治上的大一统为武功提供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国力强盛后打败了匈奴,开始了开疆拓土的征战,请认真观察比较一下:秦、汉的疆域对比;汉朝管辖范围大大扩张,奠定了祖国地大物博的基础。
回顾总结:复习本课线索、内容。
电子版教案高中历史篇8
[主题内容分析]
本主题是从人类的物质生活入手,论述人类的生存方式,突出社会存在的基础地位,展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成果。第一板块"社会结构"主要阐述影响、制约人类生存的社会因素;第二板块"社会生活"描述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第三板块"社会风俗"展示生存方式中的庆典形式和人际交往形式。
第一单元社会结构
[单元内容分析]
社会结构是指由社会分化产生的、各主要的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状态(马克思语)。本单元由《婚姻与家族》、《等级与阶级》和《种族与人口》三课组成,人口、婚姻、家庭、家族、阶级、阶层共同构成"社会结构"的基本内容。其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等级和阶级,它是构成和决定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
[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人口、婚姻、家庭、家族、阶级、阶层是构成社会结构的基本内容;了解婚姻制度的演变和家族家庭的变化;了解阶级与等级的产生以及演变;了解人种的形成和人口增长情况;初步了解推动社会结构变化的内在主要因素,初步了解社会结构变化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认识人类社会结构的变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初步了解中国特有的社会结构及其变化。
2、通过对社会结构的考察,初步感知从文化的大环境看人类生活结构的思维方式;通过对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变化及其原因的探索,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化人类学、风俗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状况,初步体验运用阶级分析发法、统计数据分析法等方法研究历史的过程。
3、通过对社会结构考察,使学生认识社会存在的基础地位。通过对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传统的社会生活,感受中华民族文明的璀璨。
[单元教学建议]
1、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结构的变化,探索变化的原因,认识社会结构的变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2)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及其变化,探知变化的原因,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3)引导学生认识等级与阶级是构成和决定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等级与阶级的演变,具体地揭示了社会结构的纵向发展。不同等级、阶级之间的斗争,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构成文明发展史的重要内容。
2、内容解析
社会结构是在一定物质生产水平上,人类把自己组织起来借以在其中生活、生产的文明框架。
婚姻制度、姓氏来源与家族、家庭演变直接引起了社会结构的改变,对人类历史进入氏族社会以及氏族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种族与人口"在于阐明人类生活最根本的要素,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便没有社会。人口数量的多少,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自然条件的巨大差异,使不同地域的人群形成了不同的可遗传的体质特征,由此形成不同人种。人种的不同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与智力、能力没有必然联系,无论属于哪个种族,都赋有多方面的聪明才智和潜力,都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明。"等级和阶级",这是两个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阶级的概念偏重于经济地位。等级则是偏重于政治与法律地位。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等级和阶级,它是构成和决定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让学生了解婚姻与家族、种族与人口、等级与阶级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认识它们是构成社会结构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探知他们的演变及其原因,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社会结构的变化既是文明发展的原因,又是文明发展的结果。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独特的姓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家族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在数千年家族的历史变迁中,家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并通过与地缘关系、利益关系的结合,演化出种种再生形态,形成一个从家庭到宗族不断分化、整合的过程系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在人口问题上做出重大贡献,实行,有效地控制人口,为世界各国解决人口做了有益地探索。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变化,可以引导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对现实中国的认识。
3、活动建议
(1)学习目标
了解家庭形式的变化及其历史因素、了解人口迁移及其历史因素;通过微型调查了解自己家庭的变迁,探究从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并初步掌握简单的社会调查方法;通过对自己家庭的考察,增进对自己家庭的认识,懂得家族与社会的关系,寻根认祖,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2)学习过程
第一阶段调查收集资料。本阶段,教师工作重点在于对调查、访问活动的原则加以指导。
①介绍社会调查的主要途径、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的主要方式,教师可以提供若干范文,给学生作参考
②明确调查的主要目的、对象。目的:收集反映家庭在近一百年变化的资料,探知变化的历史因素;对象:自己的家庭成员;
③明确调查主题,撰写调查提纲。反映家庭的变化状况的内容有很多,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家庭成员职业变化、家庭成员人数的变化、家庭成员居住地变化等方面展开调查。
④组织学生开展调查
第二阶段围绕资料展开探究。
本阶段,教师的工作重点是要指导学生有效处理材料,发现材料相似之处,并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中寻找相关因素。
①展示所收集的资料。可以要求学生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制作演示文稿、编写家谱、撰写调查报告等方式向全班展示
②按时间段:1839年—1915年;1927年—1949年;1950年—1977年;1978年—2002年,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让每个小组的学生找出本时间段各自家庭的相似之处。
③分析每个时间段出现相似之处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社会变迁、文明发展的角度理解家庭的变化。
④揭示上海家庭的变迁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单元评价建议]
本单元的是从人类的物质生活入手,论述人类的生存方式,以此展现人类文明进程,因而涉及较多社会学知识。所以就评价而言,应以开放式评价为主,一方面要考核学生从相关历史现象、史料图表等中提取信息能力,加深对所学概念和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考核学生能够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研究历史发展的能力,强化学生从文化的大环境观察人类生活结构的思维意识。
电子版教案高中历史篇9
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分类法;细胞学说;进化论学说。能用初步分析和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能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阐明自己的观点。学习合作与交流。
(2)、过程与方法:学习中要认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要把学习过的生物学知识迁移到历史学习中来。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历史材料学习等方式参与教学,积极思考,仔细探究。体验科学进步的过程。感知科技发展的脚步。既能独立学习探究,又能交流合作。采用调查,讨论,合作,交流,习作,实验,等多种形式学习和感知、理解生物学发展的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理解生物的巨大进步,了解进步带来的世界性影响,树立继承和发展科学的信念。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勇气,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注重个人品质,修养的培养。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及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难点: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内容。
教学建议:
1、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人类在生命起源问题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神创说和进化论思想。进化论思想取代神创说反映了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这两种观点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和对历史的重大影响,则说明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一些翔实的材料,加深学生对这两种观点的认识,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2、第一目“谁是万物的创造者”。教材以简捷的笔触叙述了进化论诞生之前,世界各种文化对生命起源的共同认识──神创说,着重介绍了-世界的上帝创世说及由此而形成的-神学的精神独裁。由于神创说是本课重要概念,建议教师对神创说作简单介绍,以便使学生明白几千年来人类对生命起源的总体认识,并为分析神创说统治世界几千年的原因奠定基础。
3、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是教材的重点内容,生物学知识积累为进化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9世纪初期,生物学本身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的建立。细胞学说是德意志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于1838~1839年建立的。该学说认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一切有机体都是由单一细胞发展而成的,每个细胞不仅能独立地活动,而且能作为整个机体组成单位而行使其功能。这就揭示了所有生命现象的本质统一性。细胞学说被恩格斯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细胞学说为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4、生物进化理论的诞生是本课的难点。学习本段内容建议教师应做到:第一,由于生物进化理论内容枯燥、难懂。在学习时,教师应补充一些生动的实例,深化学生对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第二,通过对比拉马克与达尔文理论,得出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对生物学一次全面的总结。启发学生从继续和发展的角度去认识科学进步的一般规律。第三,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辉煌科学成就背后科学家的艰辛和努力,领略其严谨的态度和细致的作风。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吃苦精神和毅力品质的目的。
5、进化论思想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是人类思想划时代的大事。它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结束了上帝7天造就世上万物和人类的神话。正如17世纪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一样,19世纪的达尔文又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达尔文进化论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使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所揭示的关于生命自然界辩证发展的规律,不仅结束了生物学中物种不变论的统治,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自然史的基础。
电子版教案高中历史篇10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教材提供的图表掌握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打开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改善,说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国丧失了代表中国人民的任何法律与事实的根据。
(2)20世纪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国际: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2.过程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3.意义
(1)它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1、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1)从美国方面看,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
(2)从中国方面看,为了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为了遏制苏联,必须改善同美国的关系。基于共同的利益,中美双方急需改善两国关系。
2.过程
(1)1971年7月美国总统特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总统访华做准备。
(2)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1978年中美签署《中美建交公报》
(4)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5)1979年初,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这是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它揭开了中美关系的全面发展阶段。
思考:结合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分析中美关系走上正常化的原因,试析始终左右着两国关系的两个基本的因素是什么?
提示:国际形势: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到了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中美关系的发展。具体表现在:(1)资本主义阵营内的变化,由于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强有力的挑战,美国不得不调整其与欧洲和日本的关系。(2)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实力的下滑使其在与苏联的对抗中处于守势。(3)美国深陷侵争的泥潭。(4)社会主义阵营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而不复存在,中国受到来自苏联的危险日益增大。正是这种世界局势的变化才使得中美两国的关系从长期的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
基本因素:一是政治制度,另一个是共同的国家利益,不同的政治制度使两国疏远,共同的国家利益使两国接近。
3中日关系的改善
1.原因
(1)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日本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为两国关系正常化打下了基础。
2.过程
(1)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并签订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2)1973年初,中日两国互派大使,中日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3)1978年,中日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成为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
3.影响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三十多年来,始终主张各成员国之间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电子版教案高中历史篇11
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古代希腊的两个文明中心发源地,了解希腊城邦的一些基本史实。
2.能准确简述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3.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亚历山大东征的基本概况,分析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正确认识古代世界主要战争的两面性作用。
雅典民主政治
正确认识亚历山大东征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年我国将举办冬季奥运会,这使北京成为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同学们,你们知道奥林匹克起源于哪里吗?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希腊城邦
1.地理位置: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等地区。
2.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这一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3.希腊城邦出现的时间:公元前8世纪;突出特点:“小国寡民”;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
知识点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4.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
知识点三亚历山大帝国
5.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边陲的马其顿成为军事强国。
6.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3.5万大军,进攻波斯帝国。
7.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希腊城邦
1.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文明最早产生于哪里?主要有哪些文明?
爱琴海地区。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这主要与什么有关?
“小国寡民”。与地理位置有关,希腊多山,不利于统一。
3.希腊城邦的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你知道二者有什么区别吗?
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公民可以享有很多权利,同时,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隶。外邦人没有政治权利,不能占有土地。奴隶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公民与非公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转化为公民,极为困难。
探究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问题。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1)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
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
(2)如何认识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
①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②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它本质上仍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探究三亚历山大帝国
1.阅读教材,说出亚历山大东征的开始时间、背景、过程、结果。
开始时间:公元前334年;背景:马其顿的强大;经过:击败波斯大军——攻占地中海东岸——埃及——灭波斯;结果: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2.有人说:“亚历山大东征是一次侵略战争,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对此,你如何看待?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四)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见本书对应练习。
在本课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探讨了雅典民主政治和亚历山大东征这两个重难点问题。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引导学生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能够结合当时的背景来分析评价。学生们对于此类探究活动很感兴趣,各小组都能够积极发言,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电子版教案高中历史篇12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1)由十二生肖的图片导入新课。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2)第一目“‘神农’的传说”,主要从“神农”传说和新石器时代的历史遗存两方面阐明远古时代已经存在农耕。在讲述中可利用幻灯片打出“神农氏”的画像和半坡遗址中“粟和菜子”的图片。
(3)第二目“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归纳出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的具体经过。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打出耒耜、石斧、铁镰,以及耦犁等图片,增加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出设问:为什么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代中国的农业一直都使用牛耕,而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步呢?由此引出古代中国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
(4)“泰半之赋”和“沉重的力役”两目内容主要阐述古代中国农民承担着赋税和徭役,在讲授中只需要使学生明白古代中国农民负担沉重,处于社会的低层即可。
(5)第五目“贫者无立锥之地”,需要依据课程标准,补充介绍古代中国土地制度,使学生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土地制度。在讲述“土地兼并”问题时,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几个相关的例子,切身感受古代农民受到地主的沉重盘剥,由此引导出土地兼并严重必然会导致王朝动乱。
(6)第六目“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只需要按照教材介绍,可以补充大禹、都江堰等图片资料。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课标要求: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并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结合课本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内容,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与能力;结合地图理解古代中国不同时期手工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历史推理和主动的探究。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我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能和完备的手工业部门,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上去理解手工业的发展,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和讲解法,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进行探究。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建议:
(1)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了解学生关于对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知识有哪些?例如,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国有“瓷器大国”之称?青铜器的原料是什么?然后进入本课学习。
然后从总体上让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了两部分内容——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田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和古代手工业主要内容(纺织业、冶金业和陶瓷业)。
(2)“田庄手工业”一目,总体上介绍了中国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背景下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首先需要使学生明白“自然经济”的含义,然后结合教材中几个实例,理解庄园手工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重要内容,其处于辅助性地位,是副业。
(3)“工官”制度一目,主要介绍了官营手工业。学生除了解官营手工业产生的原因、特点外,重点理解官营手工业存在哪些弊端。
(4)“织女的劳绩”一目,主要以朝代为序叙述了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与成就。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可适当增加古诗词中的史料,如《诗经》、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陌上桑》、等一些关于蚕桑生产和丝织业发展的史料情景,使学生认识蚕桑丝织技术是我国的伟大发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5)“攻金之工”一目,主要讲述我国古代冶铜和冶铁技术的发展。教学时可以适当增加有关青铜器、冶炼厂、铁器等有关实物和照片,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情景的再现;同时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关于冶铜技术、冶铁与炼钢技术的内容,认识到铁农具的推广与使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6)“夺得千峰翠色来”一目,主要介绍古代中国的陶瓷业的成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古代精美的陶器和瓷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参观景德镇或当地瓷窑,了解瓷器的制作工艺及瓷窑建设史,撰写一篇考察报告。培养学生观察问题与分析问题及写作的能力,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习惯。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识;了解各朝代文人对当时商业发展的客观性描述;了解各朝代作为商业中心的都市;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突破的内在原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法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古代中国商业中心都市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在必要的关键环节上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以适当的指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商人在中国经济进步中的作用。同时学生还应当认识到,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而且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和总归纳能力。
难点: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市”在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等的深层次原因。
教学建议:
(1)由《乔家大院》剧照,引出明清时代的晋商,引入本节内容。
(2)“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一目主要讲述两部分内容:乡村的商业活动和古代商人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四民月令》中内容,使学生明白在乡村中已存在农副产品的季节性买卖。对于“古代商人的活动”这部分内容,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图文资料,让学生阅读教材后,整理出古代商人的活动。
(4)第三目主要讲述了古代“市”的发展。需要按照教材顺序整理出从秦代到明清“市”的发展过程。在讲述中充分利用教材中图文资料,同时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图片,如《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市”的繁荣,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5)“商人重利轻离别”一目,主要讲到商人往来奔波的生活方式,发达的古代商运,以及客商的风险三部分内容。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现有文字和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古代商人的奔波、艰苦的生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介绍他们所了解的与商人生活相关名著,激发学生的兴趣。
(6)“商业都会的崛起”一目,主要介绍古代中国商业都会的发展情况。需要按照教材顺序,介绍从战国到清代商业都市的发展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课本插图“清《盛世滋生图》”,向学生介绍清代苏州城的商业繁荣情况。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
教学建议:
(1)先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和各子目内容,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其中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则是“重农抑商”政策。
(2)“重农抑商”一目是本课重点。使学生明白“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各朝代实施的具体措施,结合教材“学习思考”,共同探讨其历史影响,侧重于指出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分析原因时,可以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
(3)“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一目,可依据教材讲清这一政策带来的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重点阐述秦朝和西汉的具体政策。在讲述东汉六朝全国经济重心东南移时,注意补充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资料。
(4)“工商业的管理”一目,首先使学生明白这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然后介绍从秦代开始的各朝具体措施,重点阐明秦汉时期措施。在讲述明清“海禁”时,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对“海禁”政策的理解。使学生明白这种“海禁”政策使得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挫,加速了中国落后与西方。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5)“禁奢侈”一目,重点阐明两点:一、“禁奢侈”政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抑商政策的辅助政策,也是抑商政策的具体步骤。二、古代中国禁奢之风无法抑制的原因是统治者“自上”的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