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历史教案 >

历史教案设计主题怎么写

时间: 新华 历史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好的历史教案设计主题怎么写应该怎么写?快来看看,小编给大家分享历史教案设计主题怎么写的写作技巧和示例,供大家参考!

历史教案设计主题怎么写篇1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使学生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强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理解现实、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所以应重点掌握。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学生较难理解,为本课难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明清时期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的图片,让学生讲出其名称。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

原产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甘薯,自明中期经菲律宾传入中国后,先在广东、福建种植,稍后传入周边省份。18世纪中期以前主要在南方传播,清嘉庆以后,已成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次,还应说明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引种推广的意义。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马铃薯的产量也很高,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

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出示三则材料:

自元代以来,松江逐渐发展成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当时流传“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浙江嘉善魏塘镇)纱”的民谣;

“数年来,肃宁(河北肃宁)一邑,所出布匹,足当吾松(指松江)十分之一矣”。——徐光启《农政全书》

山东邹县“鬻布于邻”。——吕坤《实政录风宪约》

学生从中得到结论:说明到明代,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3、丝织业的发展

(1)丝织业中心:苏州、南京

(2)丝织业的规模:南京的丝织业到清代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

4、制瓷业中心:景德镇

5、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1)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学生回忆唐宋时期我国古代商业情况,以便对比了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较前代的空前发展。)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直接导致工商业城镇兴起。(讲解《皇都积胜图》,以说明明清两代商业发展的盛况。)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著名。

商人数量大大增多,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又一突出表现。他们拥有庞大资本,合伙经商,往往形成地域性的商业资本集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徽商、晋商”的小字,使学生了解他们的经营范围。应特别注意他们还有人投资于手工业生产,这是一种新趋向。)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闭关锁国”的政策

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闭关锁国”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2)清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前阶段: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闭关锁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

①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进而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②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③中国由于落后,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②想法”的思路大致是:①从“闭关锁国”政策中汲取教训;②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历史教案设计主题怎么写篇2

教学设计示例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世界历史的相关内容,提问:请大家回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使用天然火的是哪种远古人类?(北京人)那么,北京人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历史上它的地位又如何呢?

一、完全形成的人

最初的人类在人类学中被称为"完全形成的人"。一般把这一阶段的人类在分成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请同学们参照教材第一页的表格和图片。明确我们中国的北京人、丁村人和山顶洞人分别处于四个阶段中的哪一个阶段。回忆他们在体态,生产,生活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

随着晚期智人的出现,现代人种在体型、肤色等诸多方面的差异逐渐显现出来。这种差异并没有本质区别。因此古印度社会的雅利安人和现代社会的德国纳粹党人所宣扬的人种高贵理论都是站不住脚的。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历史,人们最初经历的是原始社会。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又是按怎样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呢?

二、氏族公社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定居下来,形成了氏族。在中国古代史中,我们曾经接触过氏族这一概念。请问:在氏族中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人们按血统关系组成固定的集团。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在氏族公社的发展中,我们习惯上把它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时期。

请同学们思考划分这两个时期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妇女和男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起初,妇女在食物采集和家务劳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这就是母系氏族。之后适合于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的不断发展,使男子在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父系氏族最终取代母系氏族。

进一步提问:造成这种地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氏族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当然无论母系氏族还是父系氏族,财产是公有的,生产和分配都以集体为基础。他们的地位也是平等的。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原始社会最终瓦解,国家产生。

三、原始社会的瓦解和国家的产生。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逐渐出现了剩余产品。这种状况引起了连锁反应。一方面工具、牲畜产品甚至部分土地成为私有财产。同时`为减轻劳动强度,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产品,人们把战俘变成奴隶。私有财产和奴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中出现了贫富分化阶级差别扩大,出现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对立。当矛盾无法调和时出现军队,法庭,监狱和城墙。这样原始社会瓦解国家出现。

在本节课的最后,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历史的黄帝和尧舜禹时期的相关内容,加强对这段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中外对比的习惯。

扩展资料

早期人类的演化

南方古猿

1925年达特教授将发现于塔昂的幼年灵长类化石,命名为"南方古猿",并认为它是一种最接近人类的古猿。但是,达特的鉴定遭到了各方面的反对,有人怀疑这是一件黑猿幼体的化石。从此,塔昂"幼儿"渐渐被人淡忘了。

1936年,在南非一个叫斯特克方丹的金矿区,比勒陀利亚特兰斯瓦尔博物馆脊椎动物馆馆长罗伯特·布鲁姆把在这里发现的一些化石拼合起来后,认出这是一件成年南猿的头骨。1938年的一天,一个名叫克罗姆德莱的学生发现了一具特别的头骨:脸部比斯特克方丹的南猿要平,下颌骨厚重;虽然门齿和犬齿较小,但臼齿相当大,与人牙不同。这与塔昂和斯特克方丹的标本差异如此之大,看来南非曾存在地两种不同的早期种类。较小的一种颇为纤细,臼齿小,即达特命名的南猿非洲种。而下颌硕大的克罗姆德莱类型的臼齿很大,布鲁姆用它建立子一个新属新种,?quot;傍人粗壮种"。

几年之后,有相当数量的两类化石被发现,在它们之间已能建立起明确的科学界限。一种人科动物,其中包括克罗姆德莱的标本应当叫"南猿粗壮种",体型硕大,体重可达68Э恕A硪恢纸闲。舷讼福逯毓兰圃?6~45千克,即南猿非洲种。

布鲁姆继续他的搜索,很快找到了更多的证据。但是他找到的新的粗壮种材料,使问题又变复杂了。看来,在两种南猿中,粗壮种生活的时代较晚,但却显得更加复杂。它们的下颌和臼齿比南猿非洲种更不像人。布鲁姆着手了解南猿非洲种的时代,并作了大胆的推断,宣布南猿非洲种大约生活在200万年以前,即上新世晚期。

布鲁姆的观点受到了学术界同行的嘲笑。令其他学者感到困惑的是,当他们观察南猿这种人科动物的躯干时,难以想象人的祖先在200万年前居然仅有黑猿相仿的脑量,但却能用两脚到处奔跑。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南猿仍未被科学界所接受。部分原因是达特教授是一名解剖学家,并不充分了解古人类学,而古人类学权威都在美国、英国和德国。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这些南猿的脑量不足以令这些科学家们信服。因为他们仍然被皮尔唐人大脑量的错误概念所支配。南猿在他们眼里充其量是一种变异的黑猿。

尽管如此,化石仍然在不断出土。1947年,布鲁姆在崩炸一些洞穴时意外地引出了一系列重大发现。一个脑量为485毫升的成年女性头骨被发现,随之而来的发现包括一件男性下颌骨,上面留有磨蚀得很平的牙齿。1947年8月,又发现一件几乎完整的女性骨盆。这是除头骨以外最重要的发现,因为它可以提供人类直立姿势的信息。它表明南猿已能直立行走和奔跑。其他骨盆和大腿骨的残片也再次证实了这点。

到1949年,从南非的洞穴中发现了三十余个南猿个体的化石。到50年代中期,共有五处遗址出土了几十个南猿非洲种和粗壮种的个体。越来越多的发现,使布鲁姆确信,非洲种和粗壮种是两种不同的生物。而南非人布赖恩对不同地点的沉积物作相对年代分析,确认纤细种南猿时代愈古老,个体愈小。它们向体型增大的趋势演化。相反,粗壮种南猿的时代总是较晚,而且在它们生存的时间中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根据目前发现的材料,我们可以知道,大约在280万年前,南非斯特克方丹地区只生活着南猿非洲种,它们不会制造工具。到了200万~150万年前,这一地区生活着两种人科动物,粗壮南猿以非常粗糙的植物为生,不会制造工具;而另一种会制造工具。粗壮种南猿是灭绝了的一条进化旁支。

东非的发现

东非的奥杜威峡谷是地球上的一条大伤疤。它南北长约32千米,深约90米。古代河流的深切,使峡谷两壁露出了由漫长岁月沉积的地层剖面。这里埋藏着丰富的动物化石。肯尼亚内罗毕的柯林顿纪念博物馆的年轻馆长路易斯·利基,在1931年筹足所需的经费,开始了奥杜威的考察。

几乎整整20年,利基与妻子和儿子在这里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功夫不负苦心人,他们找到了当时东非和中非最古老的人科动物头骨,而且还发现了这类动物的栖息地。从复原的头骨来看,这是一个已接近成年的男性,很像南非的粗壮型南猿,臼齿极大,头骨显示出非常独特的性状,厚实的脸部以及低平的额部,特点比南猿粗壮种更甚。利基将其定名为一个新属种叫"东非人鲍氏种"。后来,这具头骨被定为南猿属中的一个种,叫"南猿鲍氏种",这是一种超级粗壮型南猿。经多次测定,鲍氏种的年代大约在距今175万年前。这一年代测定结果证实了布鲁姆对南猿非洲种距今200万年的估计相当准确。

然而,谁是最早的石器制造者,仍然困扰着古人类学家。1960年,利基夫妇的儿子乔纳森在发现东非人的地点,发现了第二具人科动物的牙齿和骨片。路易斯·利基意识到这个人科成员要比鲍氏种更像人。

虽然这具新的化石与鲍氏种一样古老,但是它代表了一个独特的新种,甚至比南猿非洲种更为纤细,更具人的特点。利基将这具化石定为人属,称其为"能人",并相信他才是石器工具的制造者。这一看法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从非洲的发现可以知道,人类早期的演化呈现一种镶嵌的模式,常常有两种不同的人科动物共生并存。比如,在南非粗壮种南猿与人属动物共存,在东非南猿鲍氏种与能人共生。它们甚至被发现在同一居住面上。有证据表明,大约在130万年前的库彼福勒,南猿鲍氏种曾与直立人并存过。

根据目前的化石材料,科学家们对早期人类的演化作出了三点结论:

(1)人科动物与猿至少在500万年前已分道扬镳。

(2)在250万年前人科动物进化的不同路线至少有两支。

(3)其中一支人科动物进化到人,而其他类型大约在100万年前完全灭绝。

历史教案设计主题怎么写篇3

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二、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之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打制石器,采集,渔猎,保存并使用自然火

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

三、山顶洞人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历史教案设计主题怎么写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文景→汉武→光武→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理解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遗留问题,解决的过程,产生的功效

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理解大意→逻辑思维→得出结论(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由于时间跨度大(约四百年),涉及史实多,但限于课时,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本课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本课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和文字资料分析史实,完成教学。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结构和过程

复习导入:

1.楚汉战争的最后结果如何?

(启发学生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刘邦就是汉高祖。)

2.刘邦为什么能够得到胜利?

(指导学生观看61页“导入框”,结合上一课知识回答:善于用人,爱惜百姓,审时度势,灵活应变等。)

过渡讲解:俗话说“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当年汉高祖面临的也是这种情况。请看61-62页“文景之治”的内容。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一、文景之治

西汉初年,国家极度贫困。长期战争导致经济凋敝。

《汉书食货志》记载:“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思考讨论:如果你是刘邦,面对现实,应采取什么办法?

文帝景帝又采取哪些措施?

文帝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欲图长治久安。休养生息政策因而得以出台并顺利实施。

教师出示相关的减轻租税的图片和资料。学生看书,分类归纳文帝、景帝的措施。

1.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

2.发展农业生产

3.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4.重视“以德化民”5.社会安定百姓富裕

汉文帝与景帝共在位39年,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会安定,人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资治通卷》记载:“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后世对之评价较高,把这样的治世称为“文景之治”。

小结:

让学生归纳西汉吸取秦朝灭亡的哪些教训,制作秦汉措施比较表,如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更好的体会为何“秦亡汉兴”。

这为汉武帝时达到鼎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原因

历史教案设计主题怎么写篇5

一、课程目标

(1)1-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2)1-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3)2-2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及显著变化。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初步掌握地图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用比例尺计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地图三要素

教学难点:地图知识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

同学们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地图;对自家周围环境的调查。

四、教学方法

情境式、活动式

五、教学过程

导入

老师上节课请同学们了解自家周围的环境,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引出社区概念。

【板书】从社区看我家

【板书】1.社区

根据同学们的讲述,感性讲解“什么叫社区”: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境。请同学们打开你们带来的深圳地图,找找自己的家在哪里。”

进一步引导:“你是如何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的?”请同学们再看书上的图1-1和1-2,看看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图1-1和图1-2的不同之处

大小:

形状:

方向、位置:

图案、符号:

颜色:

……

那两幅图是不是一个社区呢?如果是一个地方,老师分别请一个同学扮演杜鹃,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王朋家,再请一个同学扮演王朋,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杜鹃家。

“同学们能听清楚这两位同学说的话吗?为什么听不懂?”

“如果我们将这两幅图改成图1-3,再从杜鹃家走到王朋家,是不是就很清楚了?为什么?”

引出地图的语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图例。

【板书】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图,和地图对话。

介绍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三种:指向标、经纬网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通过反复阅读地图,巩固记忆。

教师:地图就是将实际事物画在平面上的图形,但我们又不可能将实际事物原封不动地画在图上,所以,就要缩小,从而引出比例尺概念。让学生记住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看图操作,训练学生能三种方式互相转换;知道比例尺有大有小,以及它与地图上内容与范围的关系;知道用比例尺计算地图上任何两地的距离。

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颜色和文字说明就是地图的图例,它帮助我们识别地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认识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让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的图例,知道表示城市、界限、河流、湖泊、地形、道路等各种图例。利用图册,反复阅读各种地图,巩固学生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知识。

【板书】3.地图

教师:我们知道了地图的语言,也就是地图的三要素,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地图:地图是将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综合,按照一定的数字法则建立地球和平面间的相互联系,用符号、文字和颜色把地球空间现象表现在平面上的图形,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地图按内容分为:

1.普通地图:地形、地理

2.专题地图

(1)自然地图(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等)

(2)人文地图(人口、历史、经济、教育文化等)

地图经济建设、国防的建设、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地图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用到地图。

【板书】在社区中生活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生活中社区中,社区会为我们提供很多服务,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家所在的小区为你做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有保安、有清洁工、有球场、有幼儿园、有食街……

教师:这些都体现了社区的功能。那么社区有哪些功能呢?请同学们看书上图1-5、1-6、1-7、1-8,想一想,它们分别体现了社区的什么功能?

师生总结:图1-5是社区的人在进行选举,选举是一种政治生活,还有如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等,体现了社区的政治管理功能;图1-6和图1-7是人们在进行健身和学习,还有体育比赛、文艺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讲座和培训等,都体现了社区的文化教育功能;图1-8是人们在超市里购物,则体现了社区的经济功能。

社区为我们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服务,使我们与社区的关系密切,也使我们对社区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同时也为社区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课堂测评)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知识,画一幅我们学校的平面草图。

历史教案设计主题怎么写篇6

教学要求:

学生学习课文之前,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难点: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构想:

在教学中重点理清课文的条理,抓好预习检查,使学生初步了解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役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顺课文条理,引导学生逐段深入学习。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揭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赤壁之战》,赤壁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大军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看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战双方是哪些人?

(3)交战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2、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知《三国演义》的故事进行回答)

3、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一战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5、讨论分段。(按战役的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及结果来划分段落。)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理解“调兵遣将”,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

(3)让学生谈谈对“隔岸相对”的理解。

(4)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赤壁一战的起因。)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示投影:说说你对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的看法?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默读五、六、七自然段,讨论了解:a、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划出有关的句子。b、指名读一读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进攻?c、读一读曹操的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学生默读思考。

(4)火攻一战的结局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读课文十、十一自然段。讨论理解:a、理解“锣鼓震天”“丢盔弃甲”。b、说说曹操逃跑的原因

(5)总结段意,这段话讲了什么?

四、读透课文,教师小结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预习“思考、练习”第二题。

3、把今天学过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和他们讨论孙权、曹操输赢的原因。

板书设计:

战役的起因:南下,夺取江南的地方

赤壁之战战役的准备:铁锁连船、准备火攻

战役的过程:假投降、火烧曹营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领会作者是怎样围绕文章中心一层层表达思想感情的。准备开三国故事会。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板书课题)

2、请学生简要说说火攻一战的过程。

二、领会文章的中心。

1、在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讨论回答。

(1)周瑜: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2)曹操:骄傲轻敌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这篇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在学习上,对你有什么用处?(多请几名同学说一说)

三、开三国故事会。

1、分小组准备故事会材料。

2、组织小评委,推选主持人。

3、开三国故事会。

4、评委给每个小组打分,给优胜小组颁发奖状。

四、教师总结

作业设计:

1、把你今天在课堂上得到的知识讲给家长听。

2、联系实际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3、预习《田忌赛马》。

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东吴: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胜败原因

曹操:骄傲轻敌

历史教案设计主题怎么写篇7

《从社区看我家》教学设计

李广荣

第一部分

课题

从社区看我家

知识和技能目标:

1、说出社区的特点。

2、说出地图的“语言”及功能。

过程与方法(能力水平)目标:

1、使用地图,找到具体的地方,并向人们描述它的相对位置。

2、尝试用“东南西北”等术语来解说地图。

3、通过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地图,进一步加深对地图的感性认识,增强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体验使用地图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和能力。

2、通过对社区情景的观察,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事情。

学习重点及学习难点

学习重点:地图的“语言”及使用。

学习难点:社区概念、对具体地点相对位置的描述。

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社区概念,由于较抽象,学生难以正确把握,需要通过直观手段来获得。

教学

媒体

录像:大源集镇社会生活场景。

实物投影仪:学生绘制的学校平面图及老师提供的学校标准平面图。

教学

策略

有关社区的概念、特点用谈话法。

有关地图的“语言”用发现法。

第二部分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感悟情景

导入  新课

布置要求

放录像

要求学生看书回答社区概念

思考:录像播放的是什么地方的社区场景?有哪些内容?

观看录像并思考上述问题

描述并回答上述问题,看书回答

用紧密联系学生个人生活的场景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欲望。同时,社区概念较抽象,用具体形象的录像,加强学生对社区的感性认识。

联系实际

突出重点

1、刚才录像中有我们学校一块纪念碑,如果有人想看一看,请你帮他设计一张学校平面图。

2、出示学生A图提问

3、出示学生B图,布置学生比较两图。(教师作如何比较的方法指导)

提问

4、出示学校标准平面图,提问

设计学校平面图,标明“周恩来同志视察大源纪念碑”位置。

思考:1、你是怎样绘制这张平面图的?2、你绘制这张图采用了哪些技巧和方法?3、图中的符号代表了什么?

描述这碑相对于我们上课教室的位置。

各组展开竞赛,比较两图,找到差异的地方。

思考交流讨论:同一地点为何有不同画法?怎样修改才会趋于一致,使人易看懂?

思考:老师的图与你们的相比,多了哪些内容?

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场景,显得亲切自然。

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实践中去发现差异,去发现地图的“语言”,使所学重点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竞赛的展开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小结内容

整理知识

刚才我们上课学了“社区”、“纪念碑在学校的位置”,“地图”、“地图的语言”请大家能否谈谈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

展示联系图:

社区(社区特点)

→学校→学校纪念碑→平面图(地图)→地图“语言”(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思考老师问题,交流彼此看法,讨论问题结果。

要学会整理学过的内容,以便及时交流巩固,抓住关键,强化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联系和综合概括能力。

自评互判

延伸课外

展示问题

历史教案设计主题怎么写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在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皇帝制度中的世袭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度。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认识秦朝统一的重大作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

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难点: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增强,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课的重点难点就要围绕中央集权制度来设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性思考。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所以本课不在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习效率。

1、问题探究互动教学,通过设置探究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服务于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史料图片呈现给学生。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提炼教材信息:(本环节约8~10分钟)本环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炼本课的主要信息,为下一环节的展开奠定基础。大部分知识点初中已学过,避免占用大量时间。

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问题探究讨论:(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目的: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探究,践行"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的新课程理念。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探究(一):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特点?(突破重点1)

中央集权制度,要联系韩非子的中央集权理论,实现知识的前后贯通;对于这一概念,只要学生能看到中央集权是与地方分权相对立这一点,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三个方面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避免与环节二简单重复。

探究(二):秦朝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度?(突破重点2)

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大臣对实行分封和郡县讨论文字(文字详见课本第17页),引导学生从这段史实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绾,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观点,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和利弊,认识秦朝实行郡县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郡县只能服从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具有进步意义。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突破难点)

通过学生讨论,结合教材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当时和对后世是具有进步意义以及消极影响

(1)对秦朝当时:正由于有一个统一集中的中央政权,秦王朝才能积极开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正是有一个强有力中央政府,才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才开驿道、修灵渠,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

(2)对后世: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建立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并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消极影响:正是由于秦始皇专权,进行残酷的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统一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为历代的重要的史鉴之一。

引导学生将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不仅要考虑其进步意义,还要考虑其消极影响,不仅看到对当时的影响,还要看到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学习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

(4)问题延伸:

讨论:学习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课堂小结

(约1~2分钟)

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历史上不断上演,专制的皇权也越来越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障碍。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课堂小节不仅仅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知识能前后引申,让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史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约5~6分钟)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

(一)说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

(二)用稿纸写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本环节设置突出对本节课主题的测评,测评

(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测评,所提出的问题课下或下节课有针对性地解决。

5、布置作业

课下小论文撰写:

以史为鉴是中国传统,依靠强大的力量建立起来的秦帝国短短十一年历二世而亡,成为后世重要的史鉴之一:唐朝柳宗元认为: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结合课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说法?请说说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环节要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根据所学,归纳整理思路,训练书面表达能力,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题目属于课后"思考与探究"栏目问题,考虑到课上时间紧无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课下完成。要求学生当天完成收齐,并检查评分,选出优秀小论文下节课课堂表扬,做到有布置有检查,避免放任自流。

历史教案设计主题怎么写篇9

1、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内涵是什么?

教师提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范畴,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内涵: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让学生明确无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都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贯彻执行这条基本路线,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2:你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基本路线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最重要的是要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我们的经济建设,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的;我们的改革开放,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我们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又从新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的经验来丰富和发展的。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这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辩证统一关系。

归纳: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系统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已经提出,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设问3;南方讲话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南方谈话”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坚持了正确导向,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局面。

“南方谈话”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高度,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基本内容包括:

1.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做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3.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4.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5.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6.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7.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和战略目标。

8.关于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9.关于祖国和平统一。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中国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这九个方面相互关联,不可分割,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历史意义:

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主要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1)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挑战

(2)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各方面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各方面发展日益多样化

(3)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的理论基础

(4)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的实践基础;

(5)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国际形势的变化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它是如何创立的?

20__年2月明确提出;

20__年庆祝中共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全面而深刻地阐述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20__年中共“16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根本问题是什么?核心和本质是什么?

内容: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根本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核心:保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执政为民

历史意义是什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教学小结】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党的__大以来又在它们的基础上提出了____、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作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第一个理论成果,不仅表现在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并胜利地领导了这两大革命,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表现在毛泽东第一个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要实行“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并且对中国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同时,毛泽东思想中的许多理论,特别是构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不仅被后来的理论成果所继承和发展,而且一直到现在都还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新境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新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标志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统一与创新;集中概括了我们党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

历史教案设计主题怎么写篇10

【课标要求】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学习目标】

①知道唐朝建立的史实。

②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③知道武则天的治国措施及其影响。

④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学习重点】

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

【教材研读】

知识点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

①背景: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

唐朝疆域图

②建立: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③唐太宗即位: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贞观”,他就是著名的唐太宗。

唐太宗像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2、贞观之治

(1)开明的治国思想:

①形成原因: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

②具体内容:唐太宗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③具体表现: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的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了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______,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和敢于决断的杜如晦都是贞观时期的名相。

魏征去世时,唐太宗曾痛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联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遂亡一镜矣。”

(2)开明的治国措施:

①政治上:

A、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和决策程序;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唐太宗

据史书记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集权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D、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史料:唐太宗即位之初,依据德才兼备和当时官员的职责,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员的严格标准,即“四善”、“二十七最”、“九等”。

②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水(人民)能载舟(君主),亦能覆舟。——唐太宗

史料:太宗谓侍臣曰:“……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贞观政要论务农》

③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3、唐太宗时的治国成效

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为“贞观之治”。

知识点二:女皇帝武则天

1、武则天称帝:武则天原是唐高宗的妃子,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

武则天,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655年-683年),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705年退位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武氏在上阳宫病死,年八十二,后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

2、武则天的治国措施

①政治上: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武则天爱惜人才。骆宾王写得一手好文章,曾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感慨不已,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

②经济上: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重视发展生产。

吴泽认为:“武则天当政时,继续坚持太宗的政治道路,对旧贵族官僚集团势力进行猛烈的斗争,获得巨大胜利。武则天称帝后,仍然继承太宗、高宗对农民让步的政策,劝农桑,薄赋徭,缩小战争范围……”

3、武则天统治的影响:

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们评价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无字碑

公元705年11月,中国历史上执政21年的女皇帝武则天病逝了。她的墓碑,通高7.53米,宽2.l米,厚1.49米,但碑中不见唐代所刻一字。武则天为什么在自己的墓碑上不刻一字?历代学者为此争执不休,众说纷纭.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第一种说法:武则天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德高大非文字可表。

第二种说法:武则天自感罪孽深重,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l

第三种说法: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自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说,这是最好的办法。

知识点三:“开元盛世”

1、唐玄宗:武则天的孙子,在位前期,年号开元。

唐玄宗

唐玄宗名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是武则天的孙子,唐朝第四位皇帝。不仅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2、唐玄宗的治国措施:

唐玄宗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①政治上:整顿官吏,裁剪冗员。

材料: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罢免。有一年他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职。

②经济上: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③文化上:注重文化,编修经籍。

3、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摘自杜甫的《忆昔》

【拓展延伸】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①隋朝的富庶和繁荣为唐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③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发展科举

2、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他在位期间,吸取隋亡教训,积极采取革新措施,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统治后期,“不悦人谏”,连年用兵,广建宫室,加重赋税,使社会矛盾有所加剧。

3、武则天的统治与唐太宗的统治有哪些相同之处?

①都重视人才的选拔;

②都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③两者统治期间,经济持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4、分析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唐太宗“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为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玄宗重用贤能,发展生产,不断调整统治政策;人民的辛勤劳动。

5、中国古代经济繁荣和发展,出现治世的共同原因。

①继承了以前的经济基础;

②社会安定、国家统一、政治清明;

③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④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

⑤人民的辛勤劳动;

⑥生产技术革新(特别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兴修水利。

6、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统治一览表

7、如何评价武则天的统治?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8、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点,以及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意义。

主要盛世:西汉的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共同原因:①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②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如:制度的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等);③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④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现实意义:①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②合理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快发展;③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重,确立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9、科举制自诞生以来,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课本问题解答】

1、材料研读: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作为君主,必须在心里先有百姓,如果以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就好像割自身的肉来喂自己的肚子,肚子虽饱了,而身体却死亡了。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唐太宗认真总结了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所以他将君民关系比喻成舟和水的关系。

2、问题思考:唐太宗给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你认为从哪些方面能够体现出来?

主要体现在一下两大方面:

在治国思想方面:唐太宗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______。

在治国措施方面: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和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3、课后活动

(1)阅读史料并回答问题。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

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反映了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原因: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发展科举制。

(2)诗词赏析。"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

描绘了开元年间,人口增加、经济繁荣的盛世气象。

【课堂小结】

【易错易混】

1、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不是唐朝的建立者,建立唐朝的是唐高祖李渊。

2、唐玄宗统治时期,是唐朝的鼎盛时期。

3、唐太宗—贞观之治;武则天—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

【自我检测】

1.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唐太宗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完善了

A.分封制

B.行省制度

C.金瓶掣签制度

D.三省六部制

2、《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一句,这里的“唐宗”是指

A唐高祖

B唐高宗

C唐太宗

D唐玄宗

3、“开元盛世”指的是哪位皇帝的统治?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4、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是

A重用人才

B善于纳谏

C改革税制

D轻徭薄赋

5.唐太宗时,任用善断大事的宰相是()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6.后人基本上对武则天的统治给予肯定,主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帮助有病的唐高宗处理国政

C.她善于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7、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A.任用姚崇为相

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摇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D.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8、李世民做皇帝后的年号是()

A.开元

B.开皇

C.贞观

D.光武

9、唐玄宗时期重用的贤相是()

A.房玄龄

B.姚崇和宋璟

C.杜如晦

D.魏征

历史教案设计主题怎么写篇11

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文化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和文艺复兴的性质,人文主义,但丁,彼特拉克,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通过了解人文主义者但丁、彼特拉克、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的主张和文艺作品的特点,掌握文艺复兴的实质。

通过学习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认识到14、15世纪伴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掀起了一场打破封建神学束缚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意大利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的国家,意大利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和聚集了众多博学之才。但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教学建议

重点分析:

文学和美术是重点。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表现最为突出的领域是文学和美术。但丁被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这三位艺术大师以其精湛的艺术造诣被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难点分析:

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的背景是难点。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而且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这就造成了他们对于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文艺复兴运动能够最早在意大利发生不太理解。

本节教材地位分析:

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旨在打破封建神学束缚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意大利文学和美术领域的成就把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推向了高潮。

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文学和美术”,建议教师带着欣赏的眼光去逐一介绍这五位大师的文学艺术成就,其中重点要强调以下几点:①但丁的《神曲》,在介绍时要提醒学生但丁不是以教会神学的标准而是根据自己的爱憎来贬恶扬善的,尤其是他在地狱中给当时的教皇预留了位置,这已经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这也就揭示了这场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和特点。②彼特拉克,他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早提出应该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来思考问题的人,所以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他的著名作品《歌集》采用十四行诗的形式主要歌颂他对女友劳拉的爱情,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禁欲主义,追求现世个人幸福的强烈愿望。③达·芬奇的著名绘画作品《蒙娜丽莎》屏弃了过去的宗教题材,以现实人物为主题,以女主人公亲切、自然的永恒微笑万古流芳。④达·芬奇的另一幅著名绘画作品《最后的晚餐》描绘耶稣在被捕前和门徒聚餐,向门徒说出了“你们中有人出卖我”的话,引起十二个门徒(其中有叛徒犹大)极大的震惊。他们有的愤怒,有的怀疑,有的自我表白,有的互相议论,而叛徒则紧握钱袋,惊慌失色。达·芬奇把这十二个不同性格和表现的人物,描绘得那样成功,以后的艺术家几乎没有人能超过他。⑤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大卫》,塑造的是一个身体健美、精力充沛的青年,象征着对正义事业充满信心和蓬勃旺盛的奋斗精神。⑥拉斐尔,以画圣母像著称,所画的多幅圣母像,都体现了人间女性的美和母性的慈爱。通过以上讲述,学生应该对于以下两点有所体会:①作品的美;②作品中的人文主义色彩。

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的背景”,建议教师从资本主义最早萌芽在意大利谈起,然后分析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会有什么要求?最后再重新分析文艺复兴运动为什么最早发生在意大利?教师可以做出补充。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新课结束后,让学生列表说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五个代表人物及其成就。表格如下:

人物

代表作品

主要特色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文学和美术

难点: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的背景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

教师首先提问: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何时何地产生?然后设问: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会有什么要求?导入  新课。

一、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的背景

关于“文艺复兴的性质”,教师首先提问:资本主义萌芽以后,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会有什么要求?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说明。

关于“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发生的原因”,教师提问:文艺复兴运动为什么首先在意大利发生?学生能够回答出来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意大利产生,教师对于意大利的历史和人才结构方面的内容做出补充说明。

关于“主要思潮”,教师按照“扩展资料”中的相关内容对于“人文主义”一词做出分析。

关于“突出领域”,教师直接说明。

二、文学

关于“但丁”和“彼特拉克”,教师按照“重点突破方案”中的内容讲解,按照“扩展资料”中的相关内容做出补充。同时展示自制教学课件(参考“第13课媒体资料”)。

三、美术

关于“文艺复兴美术三杰”,教师按照“重点突破方案”中的内容讲解,按照“扩展资料”中的相关内容做出补充。同时展示自制教学课件(参考“第13课媒体资料”)。新课结束后,教师让学生列表说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五个代表人物及其成就。表格如下:

人物

代表作品

主要特色

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填写表格,对于相关问题的分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对相关材料的补充说明,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

第13课文艺复兴(一)

--意大利文艺复兴

一、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的背景

1.文艺复兴的性质:资产阶级文化的新潮流

2.在意大利发生的原因:资本主义萌芽最早、意大利的历史和人才结构

3.主要思潮:人文主义

4.突出领域:文学、美术

二、文学

1.但丁:《神曲》

2.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三、美术: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1.达·芬奇:绘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2.米开朗琪罗:雕塑《大卫》、壁画《创世纪》

3.拉斐尔:圣母像

历史教案设计主题怎么写篇12

教学目标:识记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中苏建交。周恩来于1953年1 2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课前自主学习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的严重对立和激烈斗争。

2.基本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内容:(1)“另起炉灶”:同 一刀 两断。(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 是肃清和取缔 。(3)“一边倒”:坚定地站在 一边,与其结成盟友。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1)在建国后第一年里就同 个国 家建交,另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

(2)1950年2月,中苏签署《 》,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政策。

2.提出:为发展同 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 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内容: 、 、互不干涉内政、 、和平共处。

4.意义:(1 )它是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2)它成为中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参与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为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3)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 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 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2.参加万隆会议:讨论 、 、 等问题。针对阴谋、分歧和矛盾,周恩来提出 的方针,为会议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 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加强了中国同 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情景激疑

旧中国的反动统治者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国家主权。如清朝末年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年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了__的“二十一条’’;1946年蒋介石政府为了求得美国的支持,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所以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怎样的外交方针?

知识归纳

1.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②社会主义形成世界体系;③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赢得了独立;④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革命运动。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2.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则这一建交原则是: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明确表示。

3.建国初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所包含的主要内容:(1)“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3)“一边倒”: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4.建国初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成就:(1)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2)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典例剖析 【例1】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基本方针中,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地位的是( )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变式题1】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 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是     (  )

①不结盟 ②另起炉灶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④一边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知识点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

(1)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2)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原则。

(2)提出:①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1954年,周恩来访闽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新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典例 剖析 【例2】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 ( )

a.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 b.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1955年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 d.70年代形成的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变式题2】我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

a.万隆会议上 b.1953年底中印两国政府代表团谈判时

c.日内瓦会议上 d.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出访印度、缅甸时

知识点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情景激疑

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参加的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下,挫败了西方大国的阴谋,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大大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在亚非新兴的民族国家中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使新中国赢得了许多亚非国家支持,为后来打破美国孤立新中国的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知识归纳

1.参加日内瓦会议

(1)历史背景:朝鲜停战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会议召开:为和平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问题,由苏联推动,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于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3)日内瓦公约的达成:会议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美国代表团极力阻挠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当会议陷入僵局时,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4)历史影响: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出席万 隆会议

(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召开:1955年蓬月,有共同遭遇的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3)意义: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 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与分歧,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亚非会议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典例剖析 【例3】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求同存异”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当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背景主要是 ( )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

d.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中提出“反对共产主义问题”

巩固测试

1、新中国成立后,首先与中国发展外交关系的是( )

a.美国 b.苏联 c.英国 d.日本

2、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是在 ( )

a.1951年 b.1 953年 c.1954年 d.年

3.周思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在……………( )

a.日内瓦会议 b.联合国大会 c.万隆会议 d.亚太经合会议

4、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1953年由我国政府首先提出

②目的是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③运用这一原则成功解决了与苏联等国的建交问题

④在国际上产生 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5、1954年与中国一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是 ( )

a.印度、越南 b.缅甸、越南 c.印度、缅甸 d.泰国、缅甸

6、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 边,这是为了……( ) a.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b.使新中国在维护独 立自主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

c.为我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d.开拓外交新局面

7、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国际关系最主要的特色是……………………( )

a.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

c.社会主义开始形成世界体系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尖锐对立

8、总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经过半个世纪的洗礼,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依然放射出真理的光芒。”推断一下,上述会议是哪年召开的

a.1999年 b.年 c.年 d.20 年

9.阅读材料:材料一: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据统计,中国近代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被迫开放的口岸有一百多个,租借地上百,租界有四十多处。赔偿白银十三亿两、割地仅俄国一家竟达一百五十多万公里。难怪一位外国人说:“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有国际持久和平和各国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材料一 、二反映旧中国外交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有何区别?从中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材料三: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主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材料四: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与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成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2)材料四中所说的“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原则?根据两则材料列出其内容。

历史教案设计主题怎么写篇13

目标课标要求: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分析原因,从而培养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观察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着名的文明古国。重、难点重点:夏朝的建立和分封制。难点:分封制。学案学生活动及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读书独学、完成预习(要求:阅读教材20~25页,完成自学提纲并记忆。)

1.人物:

①夏朝第二代国王是___继承父位,从此,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

“家天下”

②____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

③商朝建立者是____,他任用有才干的_______等人做大臣。

④商最后一个国王是_____,是有名的暴君。

⑤周国君________重视农业生产,任用贤人________等,国力逐渐强大。

⑥商朝灭亡,________建立周朝。

⑦商朝迁都的国王是__________。

2.地点:

①夏朝统治中心地区,在今________和________一带。相传,把都城建在_______

②夏朝衰败时,______的商国强大起来。后来商王将都城迁到____。

③西边______流域的周国发展起来,与商在______大战,商纣王逃到______自焚而死。西周建立,定都_____。

3.时间:

①约公元前______年,商朝建立。

②商、周牧野大战发生在公元前_______年。

③公元前________年,西周灭亡。

4.西周分封制:

①目的:为了统治

②对象:、。

③内容:周天子把和、分给、,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的命令,并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随周天子作战。

④作用:开发了地区,加强了,成为一个的国家。

三、组内交流独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四、课堂展示及合作探究:

1.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谓大同。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意为“去”),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是谓小康。

读一读上面的材料,议一议,从材料一所反映的时代过渡到材料二所反映的时代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谈谈你的看法。

历史教案设计主题怎么写篇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产生的巨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措施、影响以及变法成功的原因,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改革对历史推动的作用,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对商鞅的历史评价

【难点】

商鞅变法一些措施的含义及作用

三、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法、图片辅助法、问答法、讲授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图片)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芈月传节选)。再看视频的时候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视频中的人物叫什么名字?”好的,开始吧!时间到了,老师现在提问一个同学。刚才这位同学说:“视频中的人物名字叫商鞅”,视频中还讲述了什么事情?有同学说:“他被秦王处死”。那我有一个问题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商鞅为什么会被处死?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商鞅变法》。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秦孝公求贤(课件)

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大屏幕上得三幅图,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冶铁技术和铁农具的出现说明战国会冶铁,而且铁器做的工具已经普遍使用,牛的鼻子套了一个圈环,说明牛已经被用来干活。

教师:西周时期,我国已经会制造铁器,在春秋末期,开始使用牛耕田,在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成为生产力的主要标志。

提问: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战争不断。处在那样一个战乱时代,怎样才能避免被兼并的厄运呢?

学生:发展生产,富国强兵。

教师:为了富国强兵,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改革,一时出现了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在众多变法中,商鞅变法是最为彻底的变法,所以也是对后世的影响是最大的。

(PPT出示课件)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为,那时秦国,地处西方,在七雄中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个方面都是最落后的,所以大家看不起他,他甚至还要派兵侵占他的领土。秦孝公感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立志要使秦国富国强兵,为此,他招揽贤才,并许诺有谁能出计让秦国强大,就给他高官,还分一部分土地。当然,对商鞅这样有抱负的人,当然希望游说诸侯,建功立业,在魏国不得志的商鞅就到了秦国开始变法。

(二)商鞅主持变法(课件出示变法条例)

经济方面

1、土地改革(废经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2、重农抑商

政治方面

1、奖励军功(按照军功大小收于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

2、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全国设置31个县,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3、严明法令(连坐法)

了解了这些措施之后,同学们认为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分析)

(三)变法的作用

学生:有利的打击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有利于提高秦国的军队战斗力,有利于发展农业,增加国家的财政实力。总理,有利于秦国富国强兵。

教师:商鞅变法使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提高,是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提问: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我们上课之前播放的是视屏中商鞅为什么最后被处死?

学生:商鞅变法侵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新国军即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王位,不得不把商鞅处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环节三:小结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了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和作用,请同学们下课之后去思考一个问题:“商鞅最后被处以车裂极刑,那么商鞅之死是否意味着变法的失败呢?”

六、板书设计

商鞅变法

一、商鞅变法

1、时间

2、人物

3、原因

4、内容

5、作用

七、教学反思

历史教案设计主题怎么写篇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并了解汉武帝经济上的大一统措施。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通过讲解、读图、讨论的形式培养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社会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

治理黄河,农业的进步,丝织业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教学难点

在学习古代生产史科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想象力。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各采用了什么经济政策?出现了什么局面?(西汉初年统治者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奖励农耕,提倡节俭,使“文景之治”的局面出现;东汉初年,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出现了“光武中兴”)

导入新课

由于汉朝统治者对经济的重视,使两汉的经济比前代有了很大发展。让学生朗读课文导言,导入新课。

(板书: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所以首先让我们看看当时的农业有什么进步?

一、农业的进步(板书)

水利(板书)

(投影黄河水咆哮的画面)

在农业发展的相关因素中,水是极其重要的。但有时水不能带来利益,反而成为祸害。比如养育了中华民族的黄河,在历史上就经常决口,给附近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汉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治水,多次对黄河进行治理。提问:汉朝有哪些人先后治理过黄河?分别起了什么效果?

学生讨论回答后板书,并稍加补充指出:

汉武帝治理黄河(板书)

汉武帝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十几个郡,汉武帝亲临现场,下令治理黄河。其实汉武帝并不是一开始就想治理黄河的,但他决心修河之后马上就去实行,命随从的文官武将都去堵塞决口,终于取得了治黄成功,此后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提问:汉武帝亲自治理黄河这一事件说明了什么?(汉武帝重视农业)

(2)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到西汉末年黄河水患又严重起来,直到东汉明帝时,水利专家王景率领几十万人,修筑了千余里黄河大堤,从此黄河八百多年没有改道,下游被淹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汉代的农民为了兴修水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还不断地改进耕作的工具和技术。

农耕技术的改进(板书)

13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