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历史教案 >

历史教案万能反思怎么写

时间: 新华 历史教案

教案的目的是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下面小编给大家提供一些历史教案万能反思怎么写参考,希望对大家写历史教案万能反思怎么写有帮助。

历史教案万能反思怎么写篇1

一、课程标准

1、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色。

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二、学习目标

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材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2、能够说明山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活的,描述他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3、学会分析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色。

难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读图法、情景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

五、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欣赏图片:

欣赏安第斯山脉地区风光,同时配上印第安人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

设问: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这些风光图片美不美?

学生答:美!

问: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么美丽的地方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答:想!

(一)寻找安第斯

1、通过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两张图片(安第斯的地理位置图),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走向及地位?

2、再通过幻灯片展示一幅当地图片,设计问题:“走进山区,探索山区的生产生活是怎样的?”

(二)探秘安第斯

1、幻灯片展示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

设计问题:安第斯山区人民又是如何利用当地的环境发展生产的呢?

学生回答:低海拔处……高海拔处……

2、幻灯片展示5。S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观变化示意图:

设计问题:秘鲁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原因?

学生整理(教师引导)回答: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高海拔山区从山麓到山顶,导致自然景观呈现垂直变化。

3、教师引导过渡:

设问:秘鲁山区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奇特的生产方式出现文明,是什么人最先在此创造出的呢?

学生回答:印第安人!

教师出示印第安人图片,及出示印加文明遗址图片。

(三)走进安第斯

1、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目标要求

1)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

2)这样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

2、学生成果展示:

衣:羊驼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极为珍贵,有“纤维上帝”之美誉。

食: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秘鲁人培育出抗寒的马铃薯品种,还利用昼夜温差大发明了常年保存马铃薯营养价值的方法。

住:如图(PPT)

行:骆马能在崎岖的高山峻岭间行走自如,体小但耐饥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3、展示秘鲁国徽:

问题:秘鲁国徽左上角是什么动物的图案?它出现在国徽上面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骆马。

(四)感悟安第斯

教师设计问题:安第斯山区秘鲁人“靠山吃山”的生产、生活方式让我们懂得了?

学生回答: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历史教案万能反思怎么写篇2

一、整体思路说明整体设计思路自学为主,引导为辅指导依据说明杜郎口模式 

二、教学目标设计·基础知识1.掌握西汉和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2.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能力目标1.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三、教学重点难点·情感态度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鼎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策略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四、教学方法的设计

五、课堂难点解决措施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学为主,可以自己下去找些资料

教师引导辅助学生掌握重难点六、教学过程

设计教学过程

引入及导学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名诗古句,引起学生感官上的刺激教学过程配乐诗朗诵《沁园春雪》导学教师活动书写板书导学案

(一)文景之治:

阅读课本67和68页,完成以下任务:

1、背景:西汉初年,社会状况如何

西汉初年,经济,到处一片景象。

2、措施:汉高祖吸取了教训,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变西汉初年的状况

①减轻。②注重发展。

3、表现:“文景之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文帝、景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促使了此局面的形成

①奖励。②提倡。③重视。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阅读课本68和69页,完成以下任务:

1、措施:(1)政治上:为加强,武帝接受的建议,下令允许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

(2)思想文化上:汉武帝接受?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句话含义是。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2、作用:使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开始进入时期,开创了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盛世局面。

历史教案万能反思怎么写篇3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

掌 握 《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综 合

理 解 甲午战争引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借口绞杀义和团出兵侵华,结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讨 论

分 析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情感、态度

价 值 观 爱 国

情 感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02年前的国耻与苦难,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侵的优良传统

思 想

意 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教学重点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学期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领土和主权更遭践踏,中国贫弱更加严重,列强扩大商品倾销,还直接进入中国生产领域 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组织学生阅读“导言框”,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义和团就是在反教会斗争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小结、过渡:导言框的歌谣就是当年民众传唱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他们便拼凑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请大家阅读新课,记住课题和标题。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9——20页本目的内容,并在《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中,用笔描出八国联军的进攻路线。(可在原线旁另画一条平行线条)

指导学生联系地7页图文,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班级内交流:

1、 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

联军名称 侵略国 占领年代 清朝帝、后

英法联军 英、法 1860年 咸丰、慈禧

八国联军 英、法、俄、美等 1900年 光绪、慈禧

2、根据课本20页“动脑筋”:请你根据这些图片叙述当年八国联军的罪行。

(可自由发挥和互相补正,但应控制在3人次以内)

二、《辛丑条约》

学生阅读21——22页课文(包括小字)、插图、“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分别指出《辛丑条约》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各有什么规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条约具体内容来感知“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其条款)

2、22页“活动与探究1•议一议”:《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有道理吗?(有)为什么?(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掠夺更加疯狂,清政府几乎成为列强向中国人民征收“战争赔款”的代理机构;帝国主义列强武装控制了清朝都城北京,清政府必须为帝国主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他们完全成了列强的忠实走狗。)

3、22页“活动与探究2•谈一谈”:《辛丑条约》中的“使馆界”同今天的使馆区有什么不同?(“使馆界”形同“国中之国”,界内外国人犹如“太上皇”,中国政府无全无权过问其事务;“使馆区”虽然仍是外国使节居住的专门地区,但它完全处于中国政府的管辖之下。)

4、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南北两端分别在哪里?(洛阳、余杭、涿郡)

5、根据第21页“动脑筋”:《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它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要求学生正确指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反复讲练,让学生理解 “开始沦为……大大加深……完全陷入……”这些词语所反映的近代中国社会变化脉络)

2、当堂完成22页“练一练”:下列各条款不属于《辛丑条约》的是A。(赔款2亿两白银是《马关条约》规定的数额)

3、学生集体朗读22页“自由阅读卡”内容后,教师联系课本相关部分,指出义和团的正面作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要求学生完成《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剩余题目。(可延伸到课外)

4、提醒学生预习第6课《洋务运动》。

历史教案万能反思怎么写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两汉水利与农业的进步、手工业的提高、商业的繁荣

体会“两汉盛世”名不虚传

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综合归纳能力

通过思考和概总结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能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本课难点:农具的改进;丝织业的进步和冶铁业的发展。

教学设计思路

充分利用书上的内容和补充的资料吸引学生的兴趣,设计恰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掌握汉朝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新”在哪里。

教学媒体

计算机、录像片、投影仪、挂图或模型

教学结构和过程

导入: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经济的发展。讲授新课:

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1.兴修水利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两汉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汉武帝和汉明帝时,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出示《关中水利图》)汉初,黄河屡次决堤,造成严重的水灾。汉武帝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并亲自巡视黄河工地,命随从文官武将都去背柴,堵塞决口。此后黄河在8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东汉时,黄河河道南移,黄河下游泛滥成灾,淹没了几十个县,“百姓怨叹”,汉明帝时,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黄河流域的几十万劳动人民用了多种方法,经过一年时间,消除了水患,稳定了河道,使泛区广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种,并引黄灌溉大片土地,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此后800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

2.改进农耕技术和农具

(1)犁壁(展示犁壁图),西汉以前的耕犁没有犁壁,安装了犁壁之后,便于翻土、碎土、起垅亩,提高了耕作效率,因此犁壁的发明是犁耕的改革中一个重大发展,这比欧洲早了近1000年。

(2)牛耕技术(指导学生看《东汉牛耕图》)西汉中期,牛耕得到大规模推广。那时普遍使用二人三牛的耕作方法,还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3)耧车(指导学生看《耧车》图),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请同学们想一想种子是怎样通过耧车播到地里去的?它为什么有三个脚?人们是如何操纵它的?这种三脚耧车能同时播种三行。漏斗存放种籽,耧脚末端装有小铁铧,起开沟作用,一人扶犁,一个牵牛,一次可把开沟、下种、覆盖任务全部完成。这种耧车一天能播种一顷地。

3.农作物的种植

汉朝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小麦的推广,汉朝时候,小麦在北方普遍种植,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汉代以前桑麻的种植只局限于某些地方,此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树,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桑麻的广泛种植,促进了丝麻织业的发展。

二、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西汉时期,农业迅速发展,铁器广泛使用,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历史教案万能反思怎么写篇5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了解王羲之和《兰亭集序》、顾恺之和《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基本历史事实。思考魏晋南北朝科技文化成就的取得与阶段的时代特征有着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

研读“材料研读”里《齐民要术》引文、祖冲之“相关史事”;赏析《锺繇楷书〈宣示表〉》、王羲之《兰亭集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观赏《云冈石窟第20窟中的主佛》《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直观感受其文化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科学和人文的价值,培养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接受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熏陶,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

难点:祖冲之和圆周率。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导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1967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

祖冲之有哪些突出的贡献?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以及文化成就?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一、农学:《齐民要术》——北朝·贾思勰

1、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3、影响:这部农书对后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数学:祖冲之(南朝)

成就:

(1)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2)《缀术》

三、天文历法:祖冲之(南朝)——制定《大明历》。

四、书法:王羲之(东晋)

1、代表作品:《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

2、特点:“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3、称誉:书圣

五、绘画:顾恺之(东晋)

1、地位: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

2、特点: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3、代表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4、山水画开始形成。

六、雕塑——石窟

1、背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

2、代表: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图片展示: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书影

2.教师讲述:贾思勰,山东人,生活在北朝的北魏和东魏两个朝代。他重视农业,精心研究前人成果,认真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写成了《齐民要术》一书。

“齐民”,即平民,泛指当时向国家交租纳税的各色编户。“要术”,指通过生产劳动的谋生之术。顾名思义,就是“人民大众谋生的主要方法”。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

3.材料分析:《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想一想,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

提示:他认为只有掌握天时和土壤条件来进行生产,才能获得好收成。

4.教师讲述:《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是贾思勰把理论和实践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今天农业生产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探究二:科学家祖冲之

1.展示图片:祖冲之

2.教师讲述:祖冲之(429—500年),字文远。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巨大贡献。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3.材料链接:

三国时代的刘徽创造了一种求圆周率的方法,叫作“割圆术”,祖冲之利用刘徽创造的割圆术,重新运算。祖冲之在计算手段相当原始的情况下经过艰苦的运算,终于推算出空前精确的圆周率数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直到一千年以后,西方数学家才得出同一数值。为纪念祖冲之,现在国际上把圆周率又叫“祖率”。后来,祖冲之还将他研究数学的几十篇论文,收集在他与其子合著的数学名著《缀术》一书中。这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可惜这部高水平的算学专著早已失传了。

4.教师提问: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提示:天文历法:《大明历》;机械制造: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探究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1.图片展示:我国古代文字的发展过程

2.教师讲述:我国的书法在东汉末年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字体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创造出风格多样、繁花似锦的书法艺术。

3.教师提问:(1)曹魏时的书法名家有谁?他们的书法有何特点?(2)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谁?他的书法有何特点?他的代表作是什么?他被后人誉为什么?

提示:①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著名的书法家。均擅长行书、草书、隶书,而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后世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②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集序》。书圣。

4.教师补充:王羲之,字逸少。因曾任东晋政府右军将军,人们称他“王右军”。他的书画都有很高的美术价值,尤以书法著名。篆、隶、草、行、楷各种书体都造诣很深,尤其擅长楷书、行书、草书。

5.图片展示:

6.教师提问:说一说这两幅图的原作者是谁?这位画家的绘画有何特点?

提示:东晋画家顾恺之。他擅长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7.图片展示:

8.教师讲述: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辟山削崖,开凿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9.学生发言:请一位同学介绍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石窟有哪些?

提示: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10.教师补充:佛像的特点是宏伟精巧,继承了秦汉以来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同时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

(四)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1、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是()

A.张仲景

B.贾思勰

C.顾恺之

D.祖冲之

2、他的书法独创一家,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人们尊称他为“书圣”。他是()

A.顾恺之

B.贾思勰

C.郦道元

D.王羲之

3、以下四个选项,其中三个是同一类的,另一个是不同类的,这个不同类的是()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贾思勰

4、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说“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发明的,那就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了……早在1300年前,在一部古代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已经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这部书是()

A.《论语》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促使科学文化异彩纷呈的原因不包括()

A.经济恢复和发展

B.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C.中外文化的交流

D.统一局面的形成

6、有人把“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是对当时社会特点的反映”作为课题来探究,请你找出下列能体现江南开发、经济发展的文化()

①祖冲之的圆周率

②陶渊明的田园诗

③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顾恺之的绘画艺术

④建安文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④

7、有人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否定和违背了()

①民族融合的作用

②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人民群众的作用

④科技文化的进步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8、北魏前期的云冈石窟佛像具有典型的胡人特征,后期的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具有中原文化特征。这种变化反映了北魏()

A.民族融合加强

B.统治区域扩大

C.对外交流频繁

D.佛教影响削弱

9、在一次智力问答比赛上,主持人请大家判断具有以下特征的古代书法家是谁

①东晋人

②吸取前人书法的精华,独创端秀清新的特色

③他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

④后人尊称他为“书圣”

小明的判断完全正确,你认为他的答案是()

A.王羲之

B.欧阳修

C.柳公权

D.颜真卿

10、顾恺之创作的作品很多,流传下来的摹本有()

①《女史箴图》

②《洛神赋图》

③《奔马图》

④《清明上河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发展的原因是()

A.绘画的艺术

B.雕塑艺术

C.佛教的传播

D.社会稳定

参考答案:1.D2.D3.D4.B5.D6.C7.A8.A9.A10.A11.C

教学反思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权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交融和南方经济的开发,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繁荣。本节课利用图片的直观效果,让学生通过图片资料,对贾思勰、祖冲之有了初步了解,通过对书法、绘画及石窟艺术具体内容和其中含义的介绍,初步培养学生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历史教案万能反思怎么写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即宗旨、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准则及其决定因素,理解我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的贡献。

2.了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能力目标】

1.学生能根据教学情境进行深入分析我国外交政策的具体实践。

2.学生能根据教学情境归纳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3.学生能够在展现中国和平外交的情境中,生成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和稳定贡献力量的决心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

1.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即宗旨、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准则及其决定因素,理解我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的贡献。

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竖版世界地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

(一)解读三维学习目标(内容同前)

重点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的“主要内容”和“走和平发展道路”标记并解释。能力目标强调分析材料的能力。

第一目 中国外交硕果累累

教师ppt展示新中国外交经历的五个阶段,我国外交经历的五个阶段,即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 60年代“两只拳头打人”、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80年代以来无敌国外交、现在,我国对外活动进入更为活跃时期。(简单解释)

(二)综合探究一:你能够列举其他材料说明我国对外关系取得的丰硕成果吗?

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回顾IPAID上的电子书——《我国外交的辉煌历程》,整理导学案,理清思路,回答问题。

事先把学生分成外交成果组、外交政策组、和平发展组以及技术支持组。分别展示汇报。

外交成果组学生用ppt展示我国2014年的外交成就。展示一组习近平会见各国领导人的图片,播放视频短片:2014年中国外交丰收之年。

教师总结,中国的外交,布局更加完善,气势更加恢弘,影响更加扩大,道路更加宽广。中国外交硕果累累。

第二目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师ppt展示外交政策的含义:它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主权国家做标记,。

结合习近平访欧材料——一桥飞架中欧,谈谈你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解。

材料如下: 2014年,3月22日至4月1日,习近平访问欧洲,以下是__的重要讲话片段:

1.“我这次欧洲之行,就是希望同欧洲朋友一道,在亚欧大陆架起一座友谊和合作之桥。”

“我们要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2.“我们绝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但我们也再不能重复坚船利炮下被奴役被殖民的历史悲剧。我们必须有足以自卫防御的国防力量。”

3.“在南海问题上,我们不惹事、不怕事,有关我国领土主权完整的事情,当然要坚决捍卫!”

4.“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没有私利。对于一切有助于局势缓和政治解决的方案,中国持开放的态度。”

(三)综合探究二:谈谈你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解?

学生分组讨论,各个小组汇报。

然后请外交政策组学生播放视频:习近平主席在柏林发表的一段讲话。据此来谈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解。

教师总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即宗旨、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准则及其决定因素。重点讲解讲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中国说“不”,引导学生看教材106页。

(四) 小试牛刀

本题练习时找一名同学上前勾画重要语句,并书写答案要点。再找另外一名同学点评。其他同学书写在导学案上,教师针对讲解并介绍答题方法。采用计时器,计时5分钟。着重运用电子白板的批注功能。

习题:习近平主席寄望亚洲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在今年的第四次亚信峰会上他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在周边国家赢得广泛共识。

谈发展时,习近平主席引用形象的比喻,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双方应该务实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谈及双边关系,习近平主席指出 “我们有一种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愿望”,“中印用一个声音说话,全世界都会倾听”。

上述中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

参考答案:

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的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立亚洲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②中国提出新的亚洲安全观,赢得周边国家的广泛共识,体现了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③中国提出共同,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并提出务实合作,优势互补的发展战略体现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也体现了我们外交政策的宗旨。

④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三目 谱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教师引导,我国的外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密不可分的。从 “一边倒”、到“两只拳头打人”;从“一条线、一大片”到80年代以来无敌国外交。我国外交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五)综合探究三:我国外交辉煌外交成就的取得还有哪些条件?新时期我国在世界上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和平发展组学生用ppt展示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肩负国际责任的能力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上扮演了一个负责人的大国形象。

教师总结,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主要原因是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正确的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外交正谱写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六)构建体系

3.结束新课

重温这幅竖版世界地图,共同构建世界梦,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板书设计

9.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

一、硕果累累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 决定因素 国家利益 国家性质

2. 基本立场 独立自主

3.基本目标 维主、安、发利益,促发

4.宗旨 维和,促发

5. 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历史教案万能反思怎么写篇7

远古的传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感知历史的形象思维能力;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激发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帝──“人文初祖”是全课的重点。

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是难点。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以江丙坤郁慕明清明祭拜黄帝陵冢的视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黄帝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清明节会有那么多人祭拜黄帝陵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3课,远古的传说

【自主预习】

1、读课文结合课件图片了解本文内容。

2、小组讨论华夏族的由来,人文初祖,禅让制等知识。

(一)炎黄战蚩尤

结合课文内容及课件图画归纳出华夏族,炎黄子孙名称的由来,知道涿鹿之战。明确黄帝所进行的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

(二)黄帝--人文初祖

结合课文内容及课件图画知道黄帝对于人类的贡献。明白他被人们称为人文初祖的原因。

(三)尧舜禹的“禅让”

了解什么是禅让以及禅让的本质,尧舜禹的事迹。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及夏王朝的建立等有关知识。

【合作探究】

1、你对神话(即黄帝时期有关发明的各种神话传说)有什么看法?认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才更为科学?

2、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从什么时候算起?后世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3、你还听过哪些有关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首领?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历史教案万能反思怎么写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并了解汉武帝经济上的大一统措施。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通过讲解、读图、讨论的形式培养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社会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

治理黄河,农业的进步,丝织业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教学难点

在学习古代生产史科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想象力。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各采用了什么经济政策?出现了什么局面?(西汉初年统治者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奖励农耕,提倡节俭,使“文景之治”的局面出现;东汉初年,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出现了“光武中兴”)

导入新课

由于汉朝统治者对经济的重视,使两汉的经济比前代有了很大发展。让学生朗读课文导言,导入新课。

(板书: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所以首先让我们看看当时的农业有什么进步?

一、农业的进步(板书)

水利(板书)

(投影黄河水咆哮的画面)

在农业发展的相关因素中,水是极其重要的。但有时水不能带来利益,反而成为祸害。比如养育了中华民族的黄河,在历史上就经常决口,给附近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汉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治水,多次对黄河进行治理。提问:汉朝有哪些人先后治理过黄河?分别起了什么效果?

学生讨论回答后板书,并稍加补充指出:

汉武帝治理黄河(板书)

汉武帝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十几个郡,汉武帝亲临现场,下令治理黄河。其实汉武帝并不是一开始就想治理黄河的,但他决心修河之后马上就去实行,命随从的文官武将都去堵塞决口,终于取得了治黄成功,此后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提问:汉武帝亲自治理黄河这一事件说明了什么?(汉武帝重视农业)

(2)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到西汉末年黄河水患又严重起来,直到东汉明帝时,水利专家王景率领几十万人,修筑了千余里黄河大堤,从此黄河八百多年没有改道,下游被淹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汉代的农民为了兴修水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还不断地改进耕作的工具和技术。

农耕技术的改进(板书)

历史教案万能反思怎么写篇9

摘要:基于网络技术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现代的、先进的课堂教学方式,在课程改革的今天,网络化教学突飞猛进,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产生了影响,如何使网络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优势,教学设计至关重要。

关键词:网络教学教学设计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随着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才质与量的要求,信息技术逐步走入课堂。

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的课程,开放的课程,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个人生活,使知识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教学环境从课堂的狭窄范围扩展到社会的广阔社会问题,并提供多种教学选择,强调社会实践。显然,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如何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网络化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增强,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枯燥的理论生动化,静态的事物动态化,微小的细节扩大化,复杂的演示简单化,但要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就必须对网络教学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得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           网络教学的特点及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将以网络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将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

合,形成基于网络技术的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原则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是在课堂与网络双重环境下进行的,它的优点表现为:

1、海量的信息资源,这是网络技术鲜明的特点之一。互联网各个终端硬盘中的各类信息,配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网络中许多超媒体百科全书,配合网络信息可便捷检索的特点,互联网构成了史无前例的互型信息资源库,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的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使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历史与社会》学科,互联网上众多的历史、地理网站,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宏观从整个社会,微观到某个国家、地区,无不包括。

2、网络教学中,双向交互式的建构,多种交流手段的运用,易于组织、管理,并可以做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所以,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归纳、逻辑演绎式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为新的教学过程,教师也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

3、基于《历史与社会》学科进行网络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广阔社会社会空间,学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活动形式多样,如总结网上信息,争论相关内容,思考怎样用自己的实践经验来证明课程中的观点,对同学的想法做出反应,对比相关的网站信息,总结课堂活动的方方面面等,有利于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等,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生变化。

4、基于网络技术的课堂教学,网络等教学媒体不再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而是教与学的基本工具,如何利用网络获取更广泛的知识信息,如何利用媒体进行交流、反馈,如何利用媒体来自身的知识等等,都需要学生不仅懂得运用知识,也要懂得运用网络这个工具,从而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上,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所以网络本身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二、           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

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

成的,人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学习过程是主动建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对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的过程。

学生要识别信息、加工信息,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建立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同时还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学习,针对某些问题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情境、协作、交流、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这些观点与网络化课堂教学是不谋而合的,网络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网络环境可以向学生呈现出真实的问题情境,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课堂讨论、协作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延伸到课外,并可以共享别人的成果,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自我评价,从而体现自我发展,协作发展的要求,符合建构主义的指导意义,也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创设提供了用武之地。

三、           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内容

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设计如下图:

标准

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

网上资源

教师

学生

学生活动

效果

个别探究

协作探究

自主评价

拟定

依 据激发兴趣

评 价

反 馈                                                                             

因此,我认为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习者的分析

网络教学的一大特点是因材施教,而能否因材施教就必须对学习者进行

分析。可以说,教学设计是为了学习者更好的学习,在教学设计时,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以自己的特点来学习,真正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南和出发点,也是评价教学活

动过程的依据。所以,网络教学设计仍然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教的全余地大大增强,网络技术又给沉重创设了一个资源丰富的网络环境,因此更加要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要着眼于激发、促进、辅助学生的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认识、能力、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3、学习环境与信息资源的设计

整合教材内容和网上资源,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获取

适合学习主题的多样化的学习信息资源,但因特网上的信息可能是重复、过时、零乱的。因此,首先应选取过滤出对教学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但不能照搬,必须进取舍、加工,寻找与教材的切合点,达到与教材内容相互渗透融合,拓宽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完成知识的建构的目的。

4、教学策略的设计

以上的设计要通过课堂来展现,所以,教学策略的设计是落脚点,基于

网络技术的教学活动既体现网络的特点,又体现课堂的特点,可以采用以下形式:

(1)引入探究、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向学生展现创设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个别学习、自主探究。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浏览网卡资源,可以根据个体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自主探究,形成自我发展。

(3)小组合作、协同探讨。学生在自主探索和知识重组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的交流,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在此过程中,小组协作可以将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也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他人的包容能力,当然,这种讨论可以延伸到课外,通过聊天室、留言板等实现,从而实现整体知识的建构。

(4)教师指导、评价、调控学习过程。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自主性的特点,但由于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差,特别是接受了六年传统教育的学生,学习习惯一时之间难以改变,学习过程带有很大的松散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指导、帮助,必要时辅以适当的讲解,充当好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

以上是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地位。

5、教学评价

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有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

价,更有对学生学习操行的评价。既有形成性评价,也有总结性评价。特别是网络教学中的“人机”关系,它削弱了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教师要关于把握和利用网络教学中的积极因素,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这需要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建立多种教学评价系统,不断反思、总结、改进、逐步完善,从而客观、公正地对教学质量进行跟踪、监测、考核、提高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四、以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尚与未来》为例,尝试网络教室上教学设计的探索:

教学内容

第八单元第一课第三课时时尚与未来

课程标准

5-2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个人消费行为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教学要求

1、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不同的人们的消费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懂得在消费中既要珍惜财富、选择时尚、注重质量、选择文明、选择未来

2、通过学习,学生能合理得支配一定数量的资金;加强思辨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讨论区进行互动讨论

教学重点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懂得在消费中既要珍惜财富、选择时尚、注重质量、选择文明、选择未来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利用教育平台互动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达成目标

导入

展示一位七年级学生的帐单

提问:你赞同他的消费方式吗?如果是你会怎么用?

点明怎么用是个人的选择,但是不是应该注意些什么?

观看

思考,个别发言

创设情景

明确个人消费观是不同的

探究一

引导点击幻灯片、思考、回答问题

参与学生讨论

发表个人观点

引导学生讨论

屏幕监视

观看幻灯片,思考问题,把观点记录在WORD文档

点击论坛,把记录的观点在相应的讨论区中发表,同时查看他人说法,选择作出评价,也可发起新的讨论

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们有不同的消费观

明确消费要追求时尚,注重质量,但要注意消费层次

阅读分析能力

自主探究、互动探究能力

利用教育平台进行交互

探究二

在讨论中引导消费中应注重环境和资源保护,引导学生探究什么是绿色生活方式

引导小组讨论,规定时间为5分钟,看哪一组讨论的最多。

展示结果

展示我的绿色生活方式

网上搜索

小组讨论,记录结果

评选“环保小卫士”

网上查找资料的能力

小组合作、配合

小结

引导讨论导入中哪个学生的消费观较合理。

评选“新消费者”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课后探究

展示资源

课后探究

历史教案万能反思怎么写篇10

经济大危机

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9年一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危机的爆发;危机的特点;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罗斯福竞选总统;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新政措施;新政效果。

二、要使学生认识:

1.资本主义制度有着不可克服的根本矛盾,其稳定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稳定则是绝对的,永恒的。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

3.垄断资产阶级销毁产品、毁坏生产设备和耕田等行径,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4.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的尽快恢复,但是新政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生产力危机的根源--一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危机"的相互交替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历史的能力。

2.从对这次经济危机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

3.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重点、难点1.重点: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2.难点:经济危机中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一些内容。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课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过哪些会议?有何影响?

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归纳简结: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失败,资本主义国家统治暂时稳定。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建立,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暂时缓和。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的相对稳定时期。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板书本课标题)一、“繁荣”及其崩溃(板书)

20世纪20年代,各资本主义努力发展经济,很快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美国的发展尤为迅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以增强感性认识)

在讲述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时,要给学生指出,繁荣后面潜伏的危机。就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片欢乐声中,资本主义危机突然降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巨大灾难中。

二、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板书)

1.危机爆发(板书)

关于危机产生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私利,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这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

关于危机的爆发,这次危机始发于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抛售。为什么股票抛售会导致经济危机?向学生简略解释几点:(1)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工厂企业都是私有的,大都是股分公司,和股票有直接关系;(2)股票市价的价格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繁荣,股票就升值,人们就会抢购;反之,经济凋敝,股票就贬,人们就抛售;(3)1929年10月,纽约股票抛售狂潮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在这以前,美国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等都已出现停滞状况。

1929年10月24日上午10点多钟,纽约股票交易所开盘伊始,大批股票拥入市场。盲目抛售,交易所陷入一片混乱,这一大抛售额达1000多万股,创股票交易所记录,股票价格暴跌。到11月中旬,交易所证券贬值50%股票市场全部崩溃、信用破产。(指引学生观看课本“纽约华尔街股票交易所前拥挤的人群”图,以增强感性认识)

2.危机的特点(板书)

特点一,范围广。过去危机只发生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但这次危机则席卷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世界,既波及到资本主义国家,也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另外,这次危机也影响到工、农、商、金融等所有一切经济领域,这也是过去任何一次危机所不及的。

特点二,时间长。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般是几个月,最长的是一、二年。危机后经历短期的萧条,便转入复苏,而这次危机前后持续了5个年头(1929-1933年)。这次危机持续时间之长,是以往任何一次危机所没有的。

特点三,破坏性大。课本图表中列举的资本主义工业下降情况和世界贸易缩减的情况,已可看出这次危机的严重性。

3.危机的影响(板书)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什么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为二点,并做如下讲述:(1)工人大量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失业队伍的增加,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工资降低,生活水平的下降。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无着、流离失所。(2)销毁商品、生产破坏。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另一方面却是资本家为追求自己利润而故意大量销毁产品。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罪恶。

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造成各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各国政府纷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罗斯福新政(板书)罗斯福是美国历一位的总统。介绍罗斯福生平时,可指引学生阅读课本“罗斯福总统”画像下的生平简介。还可介绍一下罗斯福任总统后在电台上的"炉边谈论",以增进学生对罗斯福的感性了解。

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板书)

新政的目的:新政的直接目的是要消除经济危机,稳定社会经济正常秩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新政的主要措施(板书)

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生产的调整,其任务是克服工业生产的盲目竞争所造成的生产过剩现象,减少失业,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还有比如整顿金融、调整农业、举办公共工程(在公共工程中,最有意义的是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田纳西水力工程中的水坝”图)。

新政的效果:经济方面:通过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经济得以较快恢复。政治方面:由于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社会矛盾逐渐缓和。稳定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罗斯福新政由于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只能遏制当时危机,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历史教案万能反思怎么写篇11

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二、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之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打制石器,采集,渔猎,保存并使用自然火

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

三、山顶洞人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历史教案万能反思怎么写篇12

一、课程目标

(1)1-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2)1-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3)2-2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及显著变化。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初步掌握地图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用比例尺计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地图三要素

教学难点:地图知识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

同学们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地图;对自家周围环境的调查。

四、教学方法

情境式、活动式

五、教学过程

导入

老师上节课请同学们了解自家周围的环境,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引出社区概念。

【板书】从社区看我家

【板书】1.社区

根据同学们的讲述,感性讲解“什么叫社区”: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境。请同学们打开你们带来的深圳地图,找找自己的家在哪里。”

进一步引导:“你是如何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的?”请同学们再看书上的图1-1和1-2,看看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图1-1和图1-2的不同之处

大小:

形状:

方向、位置:

图案、符号:

颜色:

……

那两幅图是不是一个社区呢?如果是一个地方,老师分别请一个同学扮演杜鹃,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王朋家,再请一个同学扮演王朋,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杜鹃家。

“同学们能听清楚这两位同学说的话吗?为什么听不懂?”

“如果我们将这两幅图改成图1-3,再从杜鹃家走到王朋家,是不是就很清楚了?为什么?”

引出地图的语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图例。

【板书】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图,和地图对话。

介绍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三种:指向标、经纬网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通过反复阅读地图,巩固记忆。

教师:地图就是将实际事物画在平面上的图形,但我们又不可能将实际事物原封不动地画在图上,所以,就要缩小,从而引出比例尺概念。让学生记住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看图操作,训练学生能三种方式互相转换;知道比例尺有大有小,以及它与地图上内容与范围的关系;知道用比例尺计算地图上任何两地的距离。

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颜色和文字说明就是地图的图例,它帮助我们识别地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认识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让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的图例,知道表示城市、界限、河流、湖泊、地形、道路等各种图例。利用图册,反复阅读各种地图,巩固学生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知识。

【板书】3.地图

教师:我们知道了地图的语言,也就是地图的三要素,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地图:地图是将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综合,按照一定的数字法则建立地球和平面间的相互联系,用符号、文字和颜色把地球空间现象表现在平面上的图形,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地图按内容分为:

1.普通地图:地形、地理

2.专题地图

(1)自然地图(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等)

(2)人文地图(人口、历史、经济、教育文化等)

地图经济建设、国防的建设、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地图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用到地图。

【板书】在社区中生活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生活中社区中,社区会为我们提供很多服务,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家所在的小区为你做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有保安、有清洁工、有球场、有幼儿园、有食街……

教师:这些都体现了社区的功能。那么社区有哪些功能呢?请同学们看书上图1-5、1-6、1-7、1-8,想一想,它们分别体现了社区的什么功能?

师生总结:图1-5是社区的人在进行选举,选举是一种政治生活,还有如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等,体现了社区的政治管理功能;图1-6和图1-7是人们在进行健身和学习,还有体育比赛、文艺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讲座和培训等,都体现了社区的文化教育功能;图1-8是人们在超市里购物,则体现了社区的经济功能。

社区为我们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服务,使我们与社区的关系密切,也使我们对社区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同时也为社区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课堂测评)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知识,画一幅我们学校的平面草图。

历史教案万能反思怎么写篇13

教学目标:

1、掌握两汉时期水利兴修;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及商业繁荣的表现。

2、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这是值得骄傲的;这与两汉长期的政治统一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进步。?

难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首先我们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来回顾一下,经过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风雨夹击,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西汉之初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统治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又是如何做的呢?(P67)

生: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注重农业发展。

汉武帝时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大一统。

[师]经过统治者的治理,西汉经济有了发展。东汉时期统治者也励精图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两汉经济的发展这一节。

首先,请同学们分成三组自由阅读,了解本课的大致概况,然后分别进入实况:以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的身份介绍自己的国家和生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教师适当加以指导。(10分钟)

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师]:在两汉时期,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使黄河之水变的水旱从人,统治者都采取了什么措施?

生: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学生复述)

[师]:由此看来,两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有两次,一次是汉武帝时,一次是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

[板书]汉武帝时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

补充:黄河原称“河水”,西汉初年开始有了黄河的称呼。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适合农业生产。中游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下游气候湿润,湖泊较多。秦汉时期,这一区域的森林开始遭到破坏。到了秦始皇时期,因大兴宫室,砍伐殆尽。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升,黄河开始泛滥。因此,治理黄河成了汉朝统治者不得不时常关心的大事。汉武帝与东汉明帝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正是认识到了“农业是天下之本,水利是农业之本”。不过同学们应该明白的一点是汉武帝也不是一开始就想治理黄河的,他对黄河水患的认识有一个可以说是相当漫长的过程。听任黄河水泛滥了二十多年,直至影响到了国家财政收入,他才下决心治河的。现在哪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动脑筋题目?

生: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免除水患。

武帝又迷信思想,所以会听田蚡的话。

当黄河决堤影响到财政收入了,汉武帝才派人去治理,而且亲自力行。

[师]:这次治理有何效果?

生:黄河有八十多年没有泛滥。到景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这次黄河有八百多年没有改道。

[教师过渡]:两汉农业的发展,除了水利兴修之外,它的另一个表现为农具的改进。

[师]:如果你生活在两汉时期,你是一位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你可以怎么做?

生:①在耕犁上安装犁壁。便于翻土碎土。(这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②发明了耧车,用于播种,大大提高了播种速度。

③使用二牛抬杠的方法,节省了人力,提高了速度,增加了产量。

(扶犁者用牛鼻串环来控制牛的方向,用犁箭来控制犁的深度。)

[板书]农业工具:犁壁出现、二牛抬杠法、耧车

[补充]课本第73页耧车

耧车的构成分为种子箱、播种器、输种管、开沟器、牵引装置。由牛牵引,利用前进时的摇摆振动,使种子由种子箱落入播种器和输种管,然后通过开沟器上的小孔摇落于耧腿开的沟内。优点在于将开沟、下种两项作业合二为一,播种均匀,深浅一致且能节省种子,一次可播两行,提高了劳动效率。

[师]:由此可以看出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汉代我国农业生产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原因是什么?

生:(1)劳动人民善于创造和发明,制造了一批先进的生产工具。

(2)统治者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负担。

[师]:下面我们再看下农作物的种植(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当时种植的农作物有哪些?)

生:南北分别以水稻、小麦为主;桑麻广泛种植。

[师]:请同学们想一下,当时大规模的种桑、种麻为了什么?

生:种桑为了养蚕,种麻为了织布。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目,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二、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师]:你是位手工业者,你以何为生?

生:我进行纺织,我用提花机织出的丝绸质地精良、薄如蝉翼,我还会染色,能织出精美的花纹,这些东西深受外国人的喜爱。

[补充]:丝绸是中国驰名世界的传统产品,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中国通往西域各国的商路叫丝绸之路。种桑养蚕最早的是中国,而且长期是世界上唯一种桑养蚕的国家。到了汉代就已经有了很高的纺织技术。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给我们提供了实物证据。仅在一号墓中,就出土了丝织品成衣五十多件(不包括穿在死者身上的),衣料四十多卷,此外,还有绣枕、香巾、鞋袜和香囊等。丝织品种类别也由很多,简单就是一个汉代丝绸博物馆。其中一件素纱单衣,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薄如蝉翼,轻软透明,总重量才49克令人赞叹不已。

[师]:除了纺织,还有其他的吗?

生:我还会冶铁。

历史教案万能反思怎么写篇14

一、根据新课标要求,突出教学目标设计的多层次要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完成预定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在仅仅局限在以往的认知性目标,更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对每一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作认真分析和解读,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等,力求确立有深度、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新型教学目标。如《华夏之祖》一课,按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应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及相关远古传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定基础,同时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全面、系统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并通过课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为达到上述不同层次的目标,我采用的方法是首先在上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获取远古文明的知识,在课堂上将所搜集信息加以汇总,并与课本内容相互补充,在上述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使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产生初步认识。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本中黄帝像、嫘祖纺织等插图,并要求以故事、小品等形式表现出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情况,想象黄帝对中华民族文明进步所作出的各种贡献,从而达到培养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并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选择活动与探究的第一题,即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最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全面、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教材是为了有效反映和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新课程理念强调“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教材的性质。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而非唯一资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仅是依据),是“教学的工具”和教学的抓手。因此,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开始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确立新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通过一个多学期以来的探索,我觉得在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下面几点:

1、重视使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例子。如《华夏之祖》一课,黄帝——“人文之祖”是全课的重点子目,如何让学生对这一点产生深刻认同呢?第一,通过介绍炎、黄战胜蚩尤,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第二,可以利用课文中提供的“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这副插图,使学生很直观的认识到黄帝发明了衣裳、舟车、宫室、挖井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他对中华早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缔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故称之为华夏的“人文初祖”。第三,还可以利用人们祭拜、凭吊黄帝岭的图片资料,说明黄帝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2、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要看到教材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如学习《华夏之祖》一课,不仅要使学生认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之祖,更要适当提升高度,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培养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这一点,我是选择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多的搜集有关黄帝和远古文明的故事、资料,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对黄帝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产生直观、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同学们分别叙述完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资料之后,再反过来思考、想象如果没有上述发明,人们的生活会是怎么一幅状况?这样通过正反强烈对比进一步突出中华民族远古祖先对人类文明发展所做的伟大贡献。

3、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教材结构体系。教材体系的构建是教材编写者根据课程目标,综合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编写者考虑的是学生群体共同的发展规律,难以充分体现特定群体和个体在认知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使教学设计最大程度的适应最多的学生。在《华夏之祖》一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考虑到所面对的是初一年级,学生多数还带着孩童心理,喜欢吸引人的小故事,生动活泼的上课方式。所以,我决定打破教材的安排,在课题“华夏之祖”之后,直接提出问题:谁是华夏之祖?(学生由于预习过,故能顺利答出黄帝是华夏之祖)紧接着提问: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之祖?(要求学生用所搜集的或课本中的史实来说明)学生一般能展示自己所掌握的各种小故事,有的是根据课本中“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这副插图进行回答。这样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实际上是将第二子目录“黄帝——人文之祖”放到了第一子目录“炎黄战蚩尤”之前。如此做的好处是:一、配合了学生的课前预习,在课堂一开始便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二、把炎黄战胜蚩尤放在后面讲,通过分析说明黄帝此举促进了氏族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再将其作为黄帝为中华民族进步作出贡献的一个例证,便水到渠成成了,不会出现学生不易理解的情况。

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作为引导者,任务是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应该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学会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在教学中一直坚持在三个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课前预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该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去,第一环节当然是预习工作。一个富有吸引力的预习任务,往往能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便引发出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为随后的课堂教学、课后研讨作出很好的铺垫。如《华夏之祖》一课,涉及的重点知识有两个,“黄帝——人文之祖”以及“禅让制”。围绕这两个重点,我设计的预习任务也是两个:搜集有关黄帝的各种传说和查找有关禅让制的有关知识。这两个任务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自由选择。实践的结果,第一个任务选择的人比较多,且完成效果也很理想,这充分反映了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和能力所及。第二个预习任务,虽然选择的学生不多,但是完成的质量还是不错的,只是在课堂上由预习这个问题的同学解释“禅让制”时,出现其余学生很难理解的情况。我认为这并不能说明解释的同学预习工作做的不好,而只是反映了同一个班级中,学生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对这种理解、接受的差异,就需要教师进行平衡。因此,通过预习,我们不仅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很快的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训练。

2、课堂参与。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把教材搬进教案,把教案搬进课堂、黑板;同时让学生搬进笔记,搬进作业,作为标准搬进答案、搬进考卷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对话、同共探究、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而不是听教师满堂灌。如在《华夏之祖》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展他们的知识面,我通过投影仪展示《黄帝》图、《炎黄战蚩尤示意图》,然后请两位学生到讲台上来,根据图示为其他同学解释黄河流域的空间位置以及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动区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和部落之间的征战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历史教案万能反思怎么写篇15

章节内容课题名称:《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共1课时

时间2020月日班级七年级班

课程标准内容要点:知道安史之乱是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认知提示: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的统治,了解统治者的作为与王朝盛衰的关系。

唐朝的繁荣盛世大约持续了100多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一场安史之乱揭开了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斗争的序幕。从此,唐朝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统治越来越腐朽,最终在农民战争打击下土崩瓦解。唐朝灭亡后,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各地出现多个割据政权,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分裂时期。

教材内容

分析《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部编新教材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第5课,主要学习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三方面内容。

本课三方面内容关系如下:三部分内容展现了唐朝灭亡前后的基本历史概况,串起这三部分内容的线索是地方上节度使势力的发展变化。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历史的变迁,实质是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的结果。

基于以上对“课程标准”、“知识点关系””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安史之乱与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上面。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程度还处在感性认知阶段,因而容易混淆历史与现实、文学作品与真正历史之间的关系,并且非常容易因为个人喜好对历史人物做出不客观的评价,应引导学生走出误区。

七年级学生爱听历史故事,因此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插入一些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

整体思路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原则,结合历史课程标准、教材、学情制定出学习目标,并且制定出相应的评价任务,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再设计教学活动,认真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分组讨论,争取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同时,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努力提高目标的达成度。

学习目标1、背诵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等基本史实。

2、通过研读史料,观察图片,归纳并说出唐朝衰亡的原因,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评价任务1、评价目标:通过评价唐玄宗,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回顾唐朝后期相关史实,加深对唐亡原因的理解。

2、评价方法: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

3、评价过程:学生可以分组活动,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发言后,各组之间进行互评。最后教师在小组互评的基础上,对各组活动情况和发言内容进行点评,根据各组的综合表现,评定等级。

4、评价总结:评价要侧重三个方面。一是看活动过程,看是否有合作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二是看各组发言的质量,主要指人物评价的标准、方法是否得当,评价是否客观全面;三是看学生的基本素养。教师重点点评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导入

展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画像,引出杨贵妃的故事,进而带领学生走进中后期的唐朝。

通过对杨贵妃介绍引发对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的兴趣。

目标1一、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的原因

展示第一组图片:杨贵妃与唐玄宗图片和高力士与杨国忠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出第一条原因: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展示第二组材料:李白的一首诗以及唐朝节度使势力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出安史之乱的第二条原因:社会矛盾尖锐,节度使势力膨胀。

2、总结安史之乱:原因:

时间:755年

人物:安禄山、史思明

3、展示第三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出安史之乱的影响: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准确掌握安史之乱的基本史实,注重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目标2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教师提问: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百姓的生活如何?

分组讨论三分钟

学生回答:略

评价标准:叙述正确,并且能够列举史实。

教师总结: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

越来越严重。人民生活困苦,无以为生。

2、黄巢起义的经过

学生阅读教材自学,然后叙述。

3、唐朝的灭亡

朱温叛变,被镇压,起义失败。后来朱温把持朝政,权倾朝野,于907年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该部分知识重点在黄巢起义的原因,让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解决问题能力。

目标3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展示五代十国地图以及五代十国各政权表格,介绍五代十国的基本情况。

1、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展示一则文字材料,根据材料分析归纳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唐朝藩镇割据。

2、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展示五代十国战事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以史为鉴:今天的中国政府存在着腐败问题,结合唐玄宗的前半生和后半生的不同作为,导致不同的结果,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第一,在取得成就时,我们要保持戒骄戒躁的恭谨态度。

第二,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

第三,人生应该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信念。

第四,亲近贤达之人,远离不肖者。……

展示唐朝兴亡曲线图,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发展的规律。1、通过引用的材料,让学生提高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进而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历史,让学生学会以史为鉴、借古鉴今,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指导。

小结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立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以至走向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统治后期,政治腐败,各种社会矛盾尖锐,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唐朝走向了衰落。在衰落过程中,地方上的藩镇割据、中央的宦官专权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到了唐朝末年,经过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唐王朝奄奄一息,直到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老师对本单元所学知识做出梳理,使学生的知识脉络更加清晰。

作业1、评价唐玄宗。

2、做本课练习册。

让孩子们学习掌握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做好复习工作。

13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