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设计反思怎么写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历史教案设计反思怎么写?这里给大家分享历史教案设计反思怎么写供大家参考。
历史教案设计反思怎么写篇1
基础知识 了 解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所以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步伐,但是又具有明显的保守性
掌 握 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主要内容(企业类别或阶段划分)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综合理解 本单元标题“近代化”就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出路的过程。其主要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
讨论分析 文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及其局限性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辩证态度 从历史发展趋势观察,洋务运动包含一些成功的因素,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但它作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却明显地失败了
思想意识 我们批判清政府祸国殃民的行径,对于它的“自救”本能要有清醒的认识;同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洋务运动在客观上所起的进步作用,懂得只有承认落后、愿意学习先进文化,才有摆脱落后的可能
教学重点 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北京再次被外国军队占领,战争和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
联军名称 侵略国 占领年代 清朝帝、后
英法联军 英、法 1860年 咸丰、慈禧
八国联军 英、法、俄、美等 1900年 光绪、慈禧
组织学生阅读“导言框”,了解洋务运动期间制造的军舰性能,教师指出: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烧了圆明园后,清政府一些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的统治,形成了所谓“洋务派”。他们所从事的与老外打交道的过程被称作洋务运动。平远号军舰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制造出来的
小结、过渡:这是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在中国历起了什么作用呢?请看新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自强”与“求富”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25——27页本目的内容,并根据《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10页的练习题,由学生自己先在课本上做读书标记,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补充订正,接着当堂进行“接龙”活动。(第一个学生由教师指定,其余由答对的学生选择自己准备考察的对手,答错者不得分,答对者得分并有权提问一个同学。出题者可看教材,“接龙”者不能看书,其他人不许插嘴提示。)
1、列举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中央代表是恭亲王奕訢,地方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2、洋务派先后提出什么口号?(先“自强”——军事上,后“求富”——经济上)
3、洋务运动主要内容是什么?(前期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还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兴办新式学堂等)
4、据图填表,认识洋务运动兴办的近代工业(分为军事和民用两种,要求工业名称与人名、地名“对号入座”)
地名 安庆 上海 上海 武昌 汉阳 福州
工业名 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轮船招商局 湖北织布局 铁厂 船政局
人名 曾国藩 曾国藩、李鸿章 李鸿章 张之洞 张之洞 左宗棠
类别 军事 军事 民用 民用 民用 军事
二、洋务运动的评价
学生阅读21——28页课文(包括小字)、插图、“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刺激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最近有的影视剧对李鸿章进行了莫名其妙的美化,把他塑造成“爱国者”了!但是,把课本27页“文献资料•李鸿章的自白”与民间“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相对照,能说李鸿章是爱国的吗?(允许学生争论,发表各自观点,只要“自圆其说”就给分)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学生当堂完成28页“练一练•选择连线”
曾国藩 李鸿章 张之洞 左宗棠
安庆内军械所轮船招商局 轮船招商局 汉阳铁厂 福州船政局
2、布置学生课外完成[自我测评]。
3、鼓励学生自选《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10页练习题剩余部分进行练习。
4、提醒学生预习第7课《戊戌变法》。
历史教案设计反思怎么写篇2
一、课程目标
(1)1-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2)1-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3)2-2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及显著变化。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初步掌握地图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用比例尺计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地图三要素
教学难点:地图知识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
同学们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地图;对自家周围环境的调查。
四、教学方法
情境式、活动式
五、教学过程
导入
老师上节课请同学们了解自家周围的环境,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引出社区概念。
【板书】从社区看我家
【板书】1.社区
根据同学们的讲述,感性讲解“什么叫社区”: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境。请同学们打开你们带来的深圳地图,找找自己的家在哪里。”
进一步引导:“你是如何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的?”请同学们再看书上的图1-1和1-2,看看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图1-1和图1-2的不同之处
大小:
形状:
方向、位置:
图案、符号:
颜色:
……
那两幅图是不是一个社区呢?如果是一个地方,老师分别请一个同学扮演杜鹃,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王朋家,再请一个同学扮演王朋,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杜鹃家。
“同学们能听清楚这两位同学说的话吗?为什么听不懂?”
“如果我们将这两幅图改成图1-3,再从杜鹃家走到王朋家,是不是就很清楚了?为什么?”
引出地图的语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图例。
【板书】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图,和地图对话。
介绍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三种:指向标、经纬网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通过反复阅读地图,巩固记忆。
教师:地图就是将实际事物画在平面上的图形,但我们又不可能将实际事物原封不动地画在图上,所以,就要缩小,从而引出比例尺概念。让学生记住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看图操作,训练学生能三种方式互相转换;知道比例尺有大有小,以及它与地图上内容与范围的关系;知道用比例尺计算地图上任何两地的距离。
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颜色和文字说明就是地图的图例,它帮助我们识别地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认识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让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的图例,知道表示城市、界限、河流、湖泊、地形、道路等各种图例。利用图册,反复阅读各种地图,巩固学生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知识。
【板书】3.地图
教师:我们知道了地图的语言,也就是地图的三要素,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地图:地图是将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综合,按照一定的数字法则建立地球和平面间的相互联系,用符号、文字和颜色把地球空间现象表现在平面上的图形,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地图按内容分为:
1.普通地图:地形、地理
2.专题地图
(1)自然地图(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等)
(2)人文地图(人口、历史、经济、教育文化等)
地图经济建设、国防的建设、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地图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用到地图。
【板书】在社区中生活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生活中社区中,社区会为我们提供很多服务,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家所在的小区为你做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有保安、有清洁工、有球场、有幼儿园、有食街……
教师:这些都体现了社区的功能。那么社区有哪些功能呢?请同学们看书上图1-5、1-6、1-7、1-8,想一想,它们分别体现了社区的什么功能?
师生总结:图1-5是社区的人在进行选举,选举是一种政治生活,还有如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等,体现了社区的政治管理功能;图1-6和图1-7是人们在进行健身和学习,还有体育比赛、文艺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讲座和培训等,都体现了社区的文化教育功能;图1-8是人们在超市里购物,则体现了社区的经济功能。
社区为我们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服务,使我们与社区的关系密切,也使我们对社区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同时也为社区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课堂测评)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知识,画一幅我们学校的平面草图。
历史教案设计反思怎么写篇3
授课教师何自沛
章节内容课题名称:《北宋的政治》共1课时
时间2020月日班级七年级班
课程标准内容要点: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北宋重文轻武的特点。
认知提示:理解重文轻武与中央集权强化的关系。
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减弱等社会弊端。
教材内容
分析《北宋的政治》是部编新教材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第1课,主要学习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两方面内容。
本课两方面内容关系如下: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心,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结果。北宋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自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以来,为加强皇权,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都在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做文章:一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二是军事权力的掌控;三是对地方官员的控制。
基于以上对“课程标准”、“知识点关系””的分析,本课两个知识点都是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本课是政治史,比较枯燥,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有限,调动学生兴趣,化难为易才能适应学生认知特点。但是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宋代著名的人和事,比如一些文学名人,有宋朝腐败和屈膝求和的印象。
教学设计
整体思路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原则,结合历史课程标准、教材、学情制定出学习目标,并且制定出相应的评价任务,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再设计教学活动,认真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分组讨论,争取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同时,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努力提高目标的达成度。
学习目标1、背诵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等基本史实。
2、通过研读史料,归纳并说出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3、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评价任务1、评价目标:由学生自己整理科举制度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了解历史的纵向发展,加深对科举制度的认识。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知识框架,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2、评价方法:以学生互评为主。
3、评价过程:
第一步:学生阅读第1、2、6课,梳理相关知识,设计出不同的呈现方式;
第二步:教师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呈现方式,请学生展示;
第三步:展示后,学生互评。评价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掌握标准。好的方式要有科学性,能把教材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出内在联系和发展线索。同时要简明扼要,增强识记效果。
4、评价总结:教师可以请学生举一反三,进行类似整理,如唐太宗、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等。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导入设置情景问题:假如你生活在宋朝,你想当一个文官还是武将呢?
通过设置问题引起同学的辩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标1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展示赵匡胤画像图和赵匡胤人物介绍。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找出北宋建立的基本信息: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都成:开封
国号:宋(史称“北宋”)
2.加强中央集权
A.收取兵权
展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图片及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宋太祖收兵权的第一项措施: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展示第二组图片,由学生讨论图片所蕴含的第二项措施。
学生答:控制调兵权;
展示第三组图片,由学生讨论图片所蕴含的第三项措施。
学生答: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B.加强皇权
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a、文臣任州县长官(即知州),三年一换、频繁调动;
b、设通判,分知州的权力;
c、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中央中控税收;
d、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总结:
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重点,通过分析材料,提高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语言能表达的能力。
目标2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重文轻武的原因
展示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重文轻武的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重文轻武的表现
学生阅读教材自学,分小组汇总答案,五分钟后展示各组答案。
学生答:①重文臣,轻武将
②重文教,改革发展科举制
教师评价:评价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掌握标准。好的方式要有科学性,能把教材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出内在联系和发展线索。同时要简明扼要,增强识记效果。
3、重文轻武的影响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1页右上角“相关史事”中的材料,通过材料分析重文轻武的影响。
学生答:略
教师总结归纳:积极: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造成了机构重叠、官吏过多、军队指挥不灵等诸多弊端。难度较小的知识可以适当的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目标3
三、小小辩论会——重文轻武之利弊
学生自由选择正方反方,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辩论。1、通过辩论,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自己掌握的知识,并且学会客观的评价历史事物。
小结曾经的北宋既辉煌过,却又无奈着。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却也是一个糟糕的时代。擦拭开历史的尘埃,我们还会看到一个怎样的大宋,下节课我们继续来了解。承上启下。
作业做本课练习册;
预习下一课内容。
做好复习和预习工作。
历史教案设计反思怎么写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并了解汉武帝经济上的大一统措施。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通过讲解、读图、讨论的形式培养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社会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
治理黄河,农业的进步,丝织业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教学难点
在学习古代生产史科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想象力。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各采用了什么经济政策?出现了什么局面?(西汉初年统治者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奖励农耕,提倡节俭,使“文景之治”的局面出现;东汉初年,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出现了“光武中兴”)
导入新课
由于汉朝统治者对经济的重视,使两汉的经济比前代有了很大发展。让学生朗读课文导言,导入新课。
(板书: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所以首先让我们看看当时的农业有什么进步?
一、农业的进步(板书)
水利(板书)
(投影黄河水咆哮的画面)
在农业发展的相关因素中,水是极其重要的。但有时水不能带来利益,反而成为祸害。比如养育了中华民族的黄河,在历史上就经常决口,给附近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汉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治水,多次对黄河进行治理。提问:汉朝有哪些人先后治理过黄河?分别起了什么效果?
学生讨论回答后板书,并稍加补充指出:
汉武帝治理黄河(板书)
汉武帝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十几个郡,汉武帝亲临现场,下令治理黄河。其实汉武帝并不是一开始就想治理黄河的,但他决心修河之后马上就去实行,命随从的文官武将都去堵塞决口,终于取得了治黄成功,此后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提问:汉武帝亲自治理黄河这一事件说明了什么?(汉武帝重视农业)
(2)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到西汉末年黄河水患又严重起来,直到东汉明帝时,水利专家王景率领几十万人,修筑了千余里黄河大堤,从此黄河八百多年没有改道,下游被淹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汉代的农民为了兴修水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还不断地改进耕作的工具和技术。
农耕技术的改进(板书)
历史教案设计反思怎么写篇5
课题名称《灿烂的青铜文明》科目历史年级初一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学习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初一年级学生,他们都是刚刚入学的新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历史这门新的学科,还有些许陌生与彷徨,学习方法也尚待掌握,本课就需要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和分析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夏商周时期奴隶制下青铜文明的辉煌灿烂,全面发展。
2.感悟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二、过程与方法
1.多媒体课件展示,加深学生的体验与感知。
2.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三、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找我夏商周时期以青铜器制造业为代表的手工业以及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培养自己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
2.“青铜文明”的概念。教学资源学案式导学教学过程教学活动1导入新课(5分钟)
课件展示联合国50周年前夕,中国人民赠送的珍贵礼物——“世纪宝鼎”(具体信息)。引出课题夏商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活动2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用10分钟时间阅读课本,圈点勾画自己获取的信息,然后完成学案上提供的知识网络。
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校对,学生完善内容。教学活动31.教师课题释义,向学生讲述“青铜”“青铜文明”以及“青铜时代”,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认识。
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活动4
1.小组合作学习(15分钟)
历史教案设计反思怎么写篇6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鸦片战争·重点难点
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重点掌握两大板块、六个问题: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1.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3.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二是中英《南京条约》:1.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2.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难点是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首先明确半殖民地的含义是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半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原有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而后依据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认识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是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已开始受到外来的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南京条约》的签订,仅仅是开始而已,不要因此造成认识上的错误。
鸦片战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史料、自由阅读卡,学会从历史材料中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
2.结合时代背景、学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学会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发展过程中,指导训练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链,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分析《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给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鸦片战争·教法建议
1.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首先由导入框的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疑问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在学生充分议论的情况下,教师加以归纳指出:英国是当时世界上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而四处扩张,广阔的中国市场就成为它首选的对象。英国曾经采用外交、贸易等手段想打开中国的大门都未能遂心如意,后来发现从事毒品贸易可以牟取暴利。(当时拥有鸦片专卖权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其鸦片每箱成本200多卢比,1817年在市场上的拍卖价为1785卢比,在中国的卖价为2618卢比,差额833卢比,折合银元400元或白银280多两。)于是英国积极向中国走私鸦片。指导学生看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指导学生看自由阅读卡,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吸毒现象和我国政府的禁毒决心,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再概括归纳:鸦片是一种用罂粟汁熬制而成的麻醉毒品。人一旦吸食鸦片就不易戒除,一染上毒瘾,则使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请同学朗读炮子谣,老师再解释含义。引用英国第一任印度总督哈斯丁斯在1773年的宣称:“鸦片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有害的奢侈品,除仅仅为对外贸易的目的外,它是不被容许的,明智的政府应该严格地限制鸦片的国内消耗。”在这里,英国资产阶级认为鸦片有害,应严格限制国内消耗;而一方面为了获取巨额利润而鼓励外销。这一目的彻底暴露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无耻和伪善,认识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马克思曾引用英国史学家蒙哥马利马丁的话来痛斥鸦片贸易的罪恶:“鸦片贸易比奴隶贸易更残酷,因为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世界,还折磨他们的肉体。”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充实英国国库。教师请学生阅读动脑筋的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造成哪几方面的危害;给中华民族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历史教案设计反思怎么写篇7
一、整体思路说明整体设计思路自学为主,引导为辅指导依据说明杜郎口模式
二、教学目标设计·基础知识1.掌握西汉和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2.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能力目标1.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三、教学重点难点·情感态度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鼎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策略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四、教学方法的设计
五、课堂难点解决措施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学为主,可以自己下去找些资料
教师引导辅助学生掌握重难点六、教学过程
设计教学过程
引入及导学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名诗古句,引起学生感官上的刺激教学过程配乐诗朗诵《沁园春雪》导学教师活动书写板书导学案
(一)文景之治:
阅读课本67和68页,完成以下任务:
1、背景:西汉初年,社会状况如何
西汉初年,经济,到处一片景象。
2、措施:汉高祖吸取了教训,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变西汉初年的状况
①减轻。②注重发展。
3、表现:“文景之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文帝、景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促使了此局面的形成
①奖励。②提倡。③重视。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阅读课本68和69页,完成以下任务:
1、措施:(1)政治上:为加强,武帝接受的建议,下令允许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
(2)思想文化上:汉武帝接受?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句话含义是。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2、作用:使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开始进入时期,开创了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盛世局面。
历史教案设计反思怎么写篇8
《从社区看我家》教学设计
李广荣
第一部分
课题
从社区看我家
学
习
目
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说出社区的特点。
2、说出地图的“语言”及功能。
过程与方法(能力水平)目标:
1、使用地图,找到具体的地方,并向人们描述它的相对位置。
2、尝试用“东南西北”等术语来解说地图。
3、通过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地图,进一步加深对地图的感性认识,增强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体验使用地图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和能力。
2、通过对社区情景的观察,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事情。
学习重点及学习难点
学习重点:地图的“语言”及使用。
学习难点:社区概念、对具体地点相对位置的描述。
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社区概念,由于较抽象,学生难以正确把握,需要通过直观手段来获得。
教学
媒体
录像:大源集镇社会生活场景。
实物投影仪:学生绘制的学校平面图及老师提供的学校标准平面图。
教学
策略
有关社区的概念、特点用谈话法。
有关地图的“语言”用发现法。
第二部分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感悟情景
导入 新课
布置要求
放录像
要求学生看书回答社区概念
思考:录像播放的是什么地方的社区场景?有哪些内容?
观看录像并思考上述问题
描述并回答上述问题,看书回答
用紧密联系学生个人生活的场景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欲望。同时,社区概念较抽象,用具体形象的录像,加强学生对社区的感性认识。
联系实际
突出重点
1、刚才录像中有我们学校一块纪念碑,如果有人想看一看,请你帮他设计一张学校平面图。
2、出示学生A图提问
3、出示学生B图,布置学生比较两图。(教师作如何比较的方法指导)
提问
4、出示学校标准平面图,提问
设计学校平面图,标明“周恩来同志视察大源纪念碑”位置。
思考:1、你是怎样绘制这张平面图的?2、你绘制这张图采用了哪些技巧和方法?3、图中的符号代表了什么?
描述这碑相对于我们上课教室的位置。
各组展开竞赛,比较两图,找到差异的地方。
思考交流讨论:同一地点为何有不同画法?怎样修改才会趋于一致,使人易看懂?
思考:老师的图与你们的相比,多了哪些内容?
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场景,显得亲切自然。
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实践中去发现差异,去发现地图的“语言”,使所学重点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竞赛的展开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小结内容
整理知识
刚才我们上课学了“社区”、“纪念碑在学校的位置”,“地图”、“地图的语言”请大家能否谈谈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
展示联系图:
社区(社区特点)
→学校→学校纪念碑→平面图(地图)→地图“语言”(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思考老师问题,交流彼此看法,讨论问题结果。
要学会整理学过的内容,以便及时交流巩固,抓住关键,强化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联系和综合概括能力。
自评互判
延伸课外
展示问题
历史教案设计反思怎么写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两汉时期水利兴修;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及商业繁荣的表现。
2、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这是值得骄傲的;这与两汉长期的政治统一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进步。?
难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首先我们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来回顾一下,经过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风雨夹击,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西汉之初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统治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又是如何做的呢?(P67)
生: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注重农业发展。
汉武帝时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大一统。
[师]经过统治者的治理,西汉经济有了发展。东汉时期统治者也励精图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两汉经济的发展这一节。
首先,请同学们分成三组自由阅读,了解本课的大致概况,然后分别进入实况:以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的身份介绍自己的国家和生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教师适当加以指导。(10分钟)
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师]:在两汉时期,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使黄河之水变的水旱从人,统治者都采取了什么措施?
生: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学生复述)
[师]:由此看来,两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有两次,一次是汉武帝时,一次是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
[板书]汉武帝时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
补充:黄河原称“河水”,西汉初年开始有了黄河的称呼。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适合农业生产。中游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下游气候湿润,湖泊较多。秦汉时期,这一区域的森林开始遭到破坏。到了秦始皇时期,因大兴宫室,砍伐殆尽。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升,黄河开始泛滥。因此,治理黄河成了汉朝统治者不得不时常关心的大事。汉武帝与东汉明帝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正是认识到了“农业是天下之本,水利是农业之本”。不过同学们应该明白的一点是汉武帝也不是一开始就想治理黄河的,他对黄河水患的认识有一个可以说是相当漫长的过程。听任黄河水泛滥了二十多年,直至影响到了国家财政收入,他才下决心治河的。现在哪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动脑筋题目?
生: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免除水患。
武帝又迷信思想,所以会听田蚡的话。
当黄河决堤影响到财政收入了,汉武帝才派人去治理,而且亲自力行。
[师]:这次治理有何效果?
生:黄河有八十多年没有泛滥。到景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这次黄河有八百多年没有改道。
[教师过渡]:两汉农业的发展,除了水利兴修之外,它的另一个表现为农具的改进。
[师]:如果你生活在两汉时期,你是一位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你可以怎么做?
生:①在耕犁上安装犁壁。便于翻土碎土。(这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②发明了耧车,用于播种,大大提高了播种速度。
③使用二牛抬杠的方法,节省了人力,提高了速度,增加了产量。
(扶犁者用牛鼻串环来控制牛的方向,用犁箭来控制犁的深度。)
[板书]农业工具:犁壁出现、二牛抬杠法、耧车
[补充]课本第73页耧车
耧车的构成分为种子箱、播种器、输种管、开沟器、牵引装置。由牛牵引,利用前进时的摇摆振动,使种子由种子箱落入播种器和输种管,然后通过开沟器上的小孔摇落于耧腿开的沟内。优点在于将开沟、下种两项作业合二为一,播种均匀,深浅一致且能节省种子,一次可播两行,提高了劳动效率。
[师]:由此可以看出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汉代我国农业生产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原因是什么?
生:(1)劳动人民善于创造和发明,制造了一批先进的生产工具。
(2)统治者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负担。
[师]:下面我们再看下农作物的种植(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当时种植的农作物有哪些?)
生:南北分别以水稻、小麦为主;桑麻广泛种植。
[师]:请同学们想一下,当时大规模的种桑、种麻为了什么?
生:种桑为了养蚕,种麻为了织布。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目,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二、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师]:你是位手工业者,你以何为生?
生:我进行纺织,我用提花机织出的丝绸质地精良、薄如蝉翼,我还会染色,能织出精美的花纹,这些东西深受外国人的喜爱。
[补充]:丝绸是中国驰名世界的传统产品,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中国通往西域各国的商路叫丝绸之路。种桑养蚕最早的是中国,而且长期是世界上唯一种桑养蚕的国家。到了汉代就已经有了很高的纺织技术。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给我们提供了实物证据。仅在一号墓中,就出土了丝织品成衣五十多件(不包括穿在死者身上的),衣料四十多卷,此外,还有绣枕、香巾、鞋袜和香囊等。丝织品种类别也由很多,简单就是一个汉代丝绸博物馆。其中一件素纱单衣,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薄如蝉翼,轻软透明,总重量才49克令人赞叹不已。
[师]:除了纺织,还有其他的吗?
生:我还会冶铁。
历史教案设计反思怎么写篇10
经济大危机
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9年一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危机的爆发;危机的特点;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罗斯福竞选总统;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新政措施;新政效果。
二、要使学生认识:
1.资本主义制度有着不可克服的根本矛盾,其稳定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稳定则是绝对的,永恒的。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
3.垄断资产阶级销毁产品、毁坏生产设备和耕田等行径,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4.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的尽快恢复,但是新政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生产力危机的根源--一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危机"的相互交替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历史的能力。
2.从对这次经济危机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
3.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重点、难点1.重点: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2.难点:经济危机中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一些内容。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课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过哪些会议?有何影响?
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归纳简结: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失败,资本主义国家统治暂时稳定。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建立,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暂时缓和。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的相对稳定时期。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板书本课标题)一、“繁荣”及其崩溃(板书)
20世纪20年代,各资本主义努力发展经济,很快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美国的发展尤为迅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以增强感性认识)
在讲述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时,要给学生指出,繁荣后面潜伏的危机。就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片欢乐声中,资本主义危机突然降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巨大灾难中。
二、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板书)
1.危机爆发(板书)
关于危机产生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私利,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这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
关于危机的爆发,这次危机始发于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抛售。为什么股票抛售会导致经济危机?向学生简略解释几点:(1)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工厂企业都是私有的,大都是股分公司,和股票有直接关系;(2)股票市价的价格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繁荣,股票就升值,人们就会抢购;反之,经济凋敝,股票就贬,人们就抛售;(3)1929年10月,纽约股票抛售狂潮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在这以前,美国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等都已出现停滞状况。
1929年10月24日上午10点多钟,纽约股票交易所开盘伊始,大批股票拥入市场。盲目抛售,交易所陷入一片混乱,这一大抛售额达1000多万股,创股票交易所记录,股票价格暴跌。到11月中旬,交易所证券贬值50%股票市场全部崩溃、信用破产。(指引学生观看课本“纽约华尔街股票交易所前拥挤的人群”图,以增强感性认识)
2.危机的特点(板书)
特点一,范围广。过去危机只发生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但这次危机则席卷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世界,既波及到资本主义国家,也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另外,这次危机也影响到工、农、商、金融等所有一切经济领域,这也是过去任何一次危机所不及的。
特点二,时间长。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般是几个月,最长的是一、二年。危机后经历短期的萧条,便转入复苏,而这次危机前后持续了5个年头(1929-1933年)。这次危机持续时间之长,是以往任何一次危机所没有的。
特点三,破坏性大。课本图表中列举的资本主义工业下降情况和世界贸易缩减的情况,已可看出这次危机的严重性。
3.危机的影响(板书)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什么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为二点,并做如下讲述:(1)工人大量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失业队伍的增加,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工资降低,生活水平的下降。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无着、流离失所。(2)销毁商品、生产破坏。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另一方面却是资本家为追求自己利润而故意大量销毁产品。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罪恶。
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造成各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各国政府纷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罗斯福新政(板书)罗斯福是美国历一位的总统。介绍罗斯福生平时,可指引学生阅读课本“罗斯福总统”画像下的生平简介。还可介绍一下罗斯福任总统后在电台上的"炉边谈论",以增进学生对罗斯福的感性了解。
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板书)
新政的目的:新政的直接目的是要消除经济危机,稳定社会经济正常秩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新政的主要措施(板书)
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生产的调整,其任务是克服工业生产的盲目竞争所造成的生产过剩现象,减少失业,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还有比如整顿金融、调整农业、举办公共工程(在公共工程中,最有意义的是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田纳西水力工程中的水坝”图)。
新政的效果:经济方面:通过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经济得以较快恢复。政治方面:由于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社会矛盾逐渐缓和。稳定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罗斯福新政由于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只能遏制当时危机,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历史教案设计反思怎么写篇11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过程与能力: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本课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故事法)
我们同学每天都在读书、写字,要接触大量的文字,文字帮助我们记事、传达信息、获取信息,文字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祖先在文字没产生之前是如何记事、传达信息的呢?(学生能说出结绳记事、刻符号等等)
一、文字的演变
1、先展示各种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
2、关于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对哪种文字最感兴趣呢?(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结: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书法条幅,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美,陶冶了情操,同时对文字字体演变有了简要的了解)。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字体在进行不断的演变,向着简明、快捷的方向发展。
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联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并写好汉字好吗?
(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能发挥多种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学生清晰掌握我国汉字的早期演化过程,也可以通过了解造字方法增强学生准确运用汉字的本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渡:随着对天象的观察,我国的历法发展起来。]
二、向学生展示网上的资料)
(1)什么叫历法?
(2)夏朝的历法的发明、商朝历法的特点、战国24节气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了解历法和24节气,并让学生深入思考他们的作用。让学生课下继续搜集24节气的谚语。
三、扁鹊
⑴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⑵补充扁鹊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四、屈原
诗歌赏析,体会屈原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迪。
(说明:《离骚》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诗歌形式写成的自叙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表达了崇高炽热的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激情。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离骚》,教育学生认识学习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忧国忧民、高洁耿介的崇高品德和为追求理想顽强奋斗的精神。)
五、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提供一些资料供学生了解。
六、整合知识:纲要知识图(可让学生自己画,小组互相交流)
七、总结认识:(总结出今天的收获,并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1、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想进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样继续去了解呢?
2、对于这些知识,你还能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吗?
3、约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附:板书设计
1、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历法产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战国时测出24节气。
5、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6、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称为楚辞。
7、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历史教案设计反思怎么写篇12
课程标准:
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教师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材料让学生阅读;引导学生编写、表演小历史剧;引导学生课后撰写题为《我看三大改造》的小论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过程
导入
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
小历史剧:《鸡毛飞上天》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议一议:国家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有什么必然性?
看谁找得快:学生在教材上找出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方法。
看图片《农民纷纷申请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北京郊区农业实现合作化,农民向党中央______报喜》,加深认识。
教师简单介绍手工业合作化的情况。
公私合营
身边的历史:参观当地的一两个老字号店铺,并请管理人员简单介绍一下该店铺在公私合营时的情况,了解其发展历史与现实状况。(成果汇报)
教师解释“公私合营”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