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历史教案 >

关于历史教案

时间: 新华 历史教案

通过教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信心。这里给大家分享关于历史教案,方便大家写关于历史教案时参考。

关于历史教案篇1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登基称帝的史实;识记“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和表现;理解武则天的统治对“开元盛世”的奠基作用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并全面地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虢国夫人游春图

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还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

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繁荣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了解这段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教师讲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教师讲述: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

(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的庙号是唐太宗。)

3.读教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答案提示:(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______,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史料解读。

材料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祸乱,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然所谓固天下之势,以遗诸子孙者,盖未立也。于是乎藉兵于府,置将于卫,据关而临制之。处兵于府,则将无内专之权;处将于卫,则兵无外擅之患。然犹以为未也,乃大诛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浑,平高昌,灭焉耆,皆俘其王,亲驾辽左而残其国。凡此者,非以黩武也,皆所以立权而固天下之势者也。

5.根据材料讨论唐太宗采取这些措施的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目标导学二:女皇帝武则天

1.图片展示。

武则天像

2.教师只简要介绍武则天的情况即可。

教师概要:武则天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历史上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目标导学三:“开元盛世”的开创

1.史料解读。

材料一:“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阳),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时逾千万),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材料二:唐玄宗时期全国耕地面积6.6亿亩。唐朝的版图,比之于汉代,有新的拓展;大运河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史载:“开元、天宝之际,耕者益力,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根据现有史料推算,当时全国实际耕地面积约八百五十万顷,折合今亩达6.6亿亩(当下的中国为18亿亩),人均占有达9亩多。远远超过中国今日的平均数(1.4亩)。

2.根据材料讨论“开元盛世”的表现。

答案提示:物美价廉;商业繁盛;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等。

3.学生分组讨论唐玄宗采取了哪些措施及带来的结果。答案提示:(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具体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结果: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三、课堂总结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他在位时居安思危,______,虚心纳谏,以人为本,减轻徭役,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局面——“贞观之治”。在这一课中我们还学习了唐玄宗前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由于唐玄宗励精图治,唐朝出现了繁荣局面,封建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而在这其中,劳动人民发挥了聪明才智,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唐朝的建立,学习了唐太宗时期所形成的“贞观之治”的局面,以及唐太宗之后武则天对唐朝的治理和对盛世的发扬,还学习了唐玄宗在位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要让学生认识到唐朝的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居于先进地位,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关于历史教案篇2

第一课家住平原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①   通过认识丰富多样的区域生活,初步学会分析泰国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位置、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人们生产生活及文化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

②   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地区自然和社会生活特点的方法,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区域的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学会尊重、理解异乡人们的文化。

③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利用《世界地形图》,学会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分析信息,并会运用多种方式展世界主要平原的景观、生产和生活。

情感态度目标

①通过认识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大平原位置、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人们生产生活及文化之间的关系,逐渐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强化“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观。

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③学生学会理解、尊生并欣赏各个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

人们生产生活、居民特色、精神生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比泰国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生产生活、居民特色、精神生活等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自制课件。

教学设计

(以下请下载)

关于历史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登基称帝的史实

2.识记“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3.理解武则天的统治对“开元盛世”的奠基作用

【学习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学习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价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

2.626年,即位。次年改年号为“”,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3.(1)政治上进一步完善;制定,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2)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生产。

4.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5.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制度。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

6.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7.唐玄宗重用贤能,在贤相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改革。

8.整顿,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9.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二、合作探究

想一想,盛世局面的的表现都有哪些?“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三、练习巩固

1.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朝代更替,告别了短暂的隋朝,赢来了繁盛的唐朝,这一年

是()

A.581年B.589年C.618年D.626年

2.______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唐宗”指的是()

A.唐太宗B.唐高宗C.唐中宗D.唐玄宗

3.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有一位大臣,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是著名的谏臣。以至于在他死后,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现在失去了一面镜子啊。”他说的这位大臣是()

A.长孙无忌B.杜如晦C.房玄龄D.魏征

4.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有人曾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是()

A.吕后B.慈禧C.武则天D.王昭君

5.所谓年号是指中国历代帝王即位后用以纪年的名号,那么“开元”是谁的年号()

A.唐高祖B.唐高宗C.武则天D.唐玄宗

6.“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的不同点是()

A.唐朝进入全盛时期B.政治比较安定

C.经济繁荣发展D.国力强盛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1)材料一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他在位时形成了什么治世?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

(2)材料二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了什么时期?历史上称为什么?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618长安2.李世民贞观唐太宗3.(1)三省六部制法律进士科政绩(2)农业

4.经济贞观之治5.官僚贵族殿试发展生产6.开元盛世7.姚崇8.吏治税制9.开元鼎盛

二、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隋朝创建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和经济的繁荣为唐朝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唐太宗的个人作用;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劳动。

三、1.C2.A3.D4.C5.D6.A

7.(1)唐太宗。“贞观之治”。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2)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元盛世”。

关于历史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伟大意义;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工人运动的高潮。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根据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关系,党成立后中国出现的工运高潮,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历史条件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一大”有关内容和“二大”有关内容的讲解,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的党是在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诞生的,党要搞好自身建设,要制定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的方针政策,必然要经过艰难曲折的历程。

4.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我党“一大”,“二大”的有关材料,最终得出结论,体会认识问题的过程。

(2)训练学生学习自我设计问题,解答问题。如何看待“二七惨案”的教训,可归纳为几个层次。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是重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必然的。诞生的基础在于中国内部正发生的变化。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运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工运的结合,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我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作了干部和组织的准备。加上共产国际的帮助与指导,使条件成熟。

(2)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二大”有关内容是重点,通过分析这一知识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任务,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

2.难点分析:“二七惨案”的经验教训是难点。要从敌我力量的对比后的状况引出思考,得出结论:必须联合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几千万人口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课堂教学设计师:中国人民是带着八国联军侵占首都的民族耻辱进入20世纪的;正是在20世纪中国人民正规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心革命开始了。请思考辛亥革命有哪些功绩?生:(思考并回答)

师:从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促进思想的解放,以及中国人民战胜卖国的封建政府,打乱了帝国主义在中国原有的反动统治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取得的胜利是巨大的。但辛亥革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是失败的。讨论并思考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这场革命有哪些明显的弱点?(学生可分组讨论,最后由教师引导总结)

生:(讨论)

师:从辛亥革命的爆发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间隔只有十年。“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建立“一个革命的党,一个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及其走狗”的政党,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板书:第六章第三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师:(投影材料)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基本规律。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两者缺一不可。

(1)无产阶级是伴随着大工业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而出现的,它是当前与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真正的革命阶级。

(2)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有产阶级中学识丰富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历史和经济的理论中成长起来的,在艰巨的阶级斗争的实践中和科学研究中创造出来的。

(3)马克思主义必须到工人运动中寻找自己的物质武器,才能使自己有所依托并形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否则会在书斋中枯萎下去;工人运动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才能形成自觉的共产主义运动。

师:(回答问题:结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请思考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是否具备了建党的条件?)

生:(思考,教师引出下文)

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客观形势发展的产物,是历史的必然。1. 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阶级基础师:在“五四爱国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工人运动有了怎样的发展?生:(回忆旧知识)师:“五四运动”后,工人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1921年工人的罢工斗争49次,参加人数10.8万人。他们迫切地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组织领导。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思想基础

师:“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状况?“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是什么?

生:(回忆旧知识并分析思考)

师: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突破少数知识分子范围,并与中国工人运动进一步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后所进行的主要工作。

3. 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干部和组织条件

师:(指导学生看第196页<共产主义小组分布示意图>指出图上标有党徽的八个地名。及党成立前夕国内6个共产主义小组和国外2个小组的所在地=

生:(读图分析)

师:介绍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情况及其活动。使学生体会“有计划,有组织的宣传马克思主义”(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97页有关内容)。体会“进一步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生:(分析体会)

师:在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中,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1920年8月,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领导下,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各地团组织的建立,为党造就了一批后备力量;成立共产主义小组的地方,多是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较深,业工人较集中,已经出现了一批想念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的中心城市;先进的知识分子,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桥梁,通过这一桥梁,马克思主义被灌输到无产阶级的斗争中去,通过这一桥梁,无产阶级才明确自己的使命,看到斗争的前途,由自在阶级上升为自为阶级。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的雏形,它表明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了。

4. 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

生:(阅读第196页有关内容)师:到20世纪20年代建党的条件成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决不是偶然的。

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师:(通过对课本有关“一大”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一大”的时间,地点,代表,及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党的名称,党的纲领,奋斗目标,中心任务,中央领导结构)(投影材料)我们党的纲领如下:1.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2.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3.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英文译本)

师:“一大”确立的奋斗目标是什么?斗争予头是什么?革命的动力是什么?

生:(学生阅读材料,结合课本内容回答)

师:中共“一大”的意义是什么?“新型”政党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分层次理解:指导思想与以往的不同;奋斗目标与以往的不同;阶级基础与以往的不同;中国共产党诞考后中国革命的面貌与以往不同)

生:(思考并回答)

师: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暴统治下的中国,“新型”的政党诞生了。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投入到直接的革命斗争中,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富有革命的首创精神和坚强的战斗力。尽管人数很少,仅有50余人,却使旧社会一切腐朽势力深感恐慌,北洋政府惊呼“其祸甚于洪水猛兽”,应“严加防范,以遏乱萌”。她在诞生给灾难学生蝗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自雅片战争以来,历史就给中国人民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中国人民已经进行了80年的抗争,虽然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但一次次失败表明,这两大任务既不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可能完成的,也不是资产阶级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能完成的。她带领着中国人民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着坚决、彻底而有效的斗争,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有了先进的政党,就要解决两个根本的问题:第一认清革命的对象;第二广泛地发动群众。必须把“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实际情况 ,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当做“第一任务”。

三、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1.中国的现状

生:(回忆华盛顿会议有关内容;及军阀混战局面)

师:1922年1月,在列宁的直接领导下,共产国际于莫斯科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每欠代表大舍国共产党派代表参加,大会号召远东被压迫民族,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争取民族的自由、平等、独立。这次大会对中国共产党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起了直接帮助作用。\

2.中共“二大”的召开时间 地点 中心任务(革命的敌人、革命的性质、革命的动力)革命纲领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军阀”、“反帝”、“统一、真正、民主共和国”(投影材料)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目前政治状况又另开了一个新局面。这个新局面一方面有利于帝国主义列强实行华盛顿会议所决定的共同侵略政策,一方面延长中国的纠纷情势”。为了实现革命目标,必须组成“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中国的广大农民有极大的革命性,是“革命运动中的要素”;“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奋斗目标是(一)消除内乱,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99页,第200页有关内容,结合本专业回答以下问题)师: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革命动力有什么变化?与“一大”比较有何变化?根据课本及本专业归纳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源。

生:(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理解得出结论)

3.意义

(1) 第一次提出明确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到辛亥革命的纲领口号,都没有正面的明确的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都没有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当然也不会为这个目标而采取彻底的革命步骤)

师:中国共产党虽然是初生的党,就已破天荒的明确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她成为动员、组织、鼓舞人民朝着解放的道路前进的一面旗帜。

(2)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至此,中国共产党创立的过程完成了。

四、 工人运动的高潮师:“一大”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生:(及时反馈课堂知识)

师:“一大”后中国共产成立了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前身)。自此党在工人中和整个社会上的政治影响日益扩大。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点,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在持续1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发生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人数在30万以上。在斗争中工人们都组织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会。

1. 概况

生:(阅读课本第200~201页)师:这场气壮山洒的工人的斗争,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力量和革命精神,大大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信。

2 .“二七惨案”的教训

师:请思考:(1)革命的敌人是谁?力量如何?(2)工人阶级仅仅依靠罢工,进行合法斗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工人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有无成功的可能性?(3)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能否完成民主革命?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还有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民主派在民主革命中的地全和作用如何?(投影材料: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农民状况)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给中国农村带来新的灾难。1.1920年消费资料占中国进口货物的71.5%。大量的日用品倾入农村市场,进一步排斥了家庭手工业,农民不得不用农产品换日用品,成为帝国主义直接剥削对象。2.帝国主义倾销商品的同时,迫使农民放弃原有的生产,为帝国主义种植和出售他们所需的原料,造成粮食缩减。1914~1919年对15省的调查,水稻种植占全部耕地面积的41%;1924~1929年降为37%。1922年粮食入超300万零碎2担。3.20世纪20年代,地租占收获量的50%以上,湖南湘乡达90%;农村借债户占全体农民的50%~70%,利息20%~80%,有的地方为100%;附加税的增加超出了正税数倍,许多地方原来的军阀征过税,新来的军阀再征;预征赋税在四川梓潼1926年已预征到1957年的田赋。除横征暴敛外,广大农民还要受军阀的兵差,兵饷的痛苦,农民畏兵如虎,逃亡他乡。中共二大宣言:“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要素”,“如果贫苦农民要除去穷困和痛苦的环境,就非起来革命不可。而且那大量的农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那时就可以保证革命的成功。”师:看材料1、2、3、谈一谈感受;并结合“中共二大宣言”分析农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于历史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了解王羲之和《兰亭集序》、顾恺之和《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基本历史事实。思考魏晋南北朝科技文化成就的取得与阶段的时代特征有着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

研读“材料研读”里《齐民要术》引文、祖冲之“相关史事”;赏析《锺繇楷书〈宣示表〉》、王羲之《兰亭集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观赏《云冈石窟第20窟中的主佛》《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直观感受其文化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科学和人文的价值,培养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接受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熏陶,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

难点:祖冲之和圆周率。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导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1967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

祖冲之有哪些突出的贡献?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以及文化成就?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一、农学:《齐民要术》——北朝·贾思勰

1、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3、影响:这部农书对后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数学:祖冲之(南朝)

成就:

(1)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2)《缀术》

三、天文历法:祖冲之(南朝)——制定《大明历》。

四、书法:王羲之(东晋)

1、代表作品:《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

2、特点:“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3、称誉:书圣

五、绘画:顾恺之(东晋)

1、地位: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

2、特点: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3、代表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4、山水画开始形成。

六、雕塑——石窟

1、背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

2、代表: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图片展示: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书影

2.教师讲述:贾思勰,山东人,生活在北朝的北魏和东魏两个朝代。他重视农业,精心研究前人成果,认真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写成了《齐民要术》一书。

“齐民”,即平民,泛指当时向国家交租纳税的各色编户。“要术”,指通过生产劳动的谋生之术。顾名思义,就是“人民大众谋生的主要方法”。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

3.材料分析:《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想一想,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

提示:他认为只有掌握天时和土壤条件来进行生产,才能获得好收成。

4.教师讲述:《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是贾思勰把理论和实践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今天农业生产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探究二:科学家祖冲之

1.展示图片:祖冲之

2.教师讲述:祖冲之(429—500年),字文远。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巨大贡献。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3.材料链接:

三国时代的刘徽创造了一种求圆周率的方法,叫作“割圆术”,祖冲之利用刘徽创造的割圆术,重新运算。祖冲之在计算手段相当原始的情况下经过艰苦的运算,终于推算出空前精确的圆周率数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直到一千年以后,西方数学家才得出同一数值。为纪念祖冲之,现在国际上把圆周率又叫“祖率”。后来,祖冲之还将他研究数学的几十篇论文,收集在他与其子合著的数学名著《缀术》一书中。这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可惜这部高水平的算学专著早已失传了。

4.教师提问: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提示:天文历法:《大明历》;机械制造: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探究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1.图片展示:我国古代文字的发展过程

2.教师讲述:我国的书法在东汉末年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字体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创造出风格多样、繁花似锦的书法艺术。

3.教师提问:(1)曹魏时的书法名家有谁?他们的书法有何特点?(2)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谁?他的书法有何特点?他的代表作是什么?他被后人誉为什么?

提示:①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著名的书法家。均擅长行书、草书、隶书,而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后世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②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集序》。书圣。

4.教师补充:王羲之,字逸少。因曾任东晋政府右军将军,人们称他“王右军”。他的书画都有很高的美术价值,尤以书法著名。篆、隶、草、行、楷各种书体都造诣很深,尤其擅长楷书、行书、草书。

5.图片展示:

6.教师提问:说一说这两幅图的原作者是谁?这位画家的绘画有何特点?

提示:东晋画家顾恺之。他擅长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7.图片展示:

8.教师讲述: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辟山削崖,开凿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9.学生发言:请一位同学介绍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石窟有哪些?

提示: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10.教师补充:佛像的特点是宏伟精巧,继承了秦汉以来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同时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

(四)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1、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是()

A.张仲景

B.贾思勰

C.顾恺之

D.祖冲之

2、他的书法独创一家,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人们尊称他为“书圣”。他是()

A.顾恺之

B.贾思勰

C.郦道元

D.王羲之

3、以下四个选项,其中三个是同一类的,另一个是不同类的,这个不同类的是()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贾思勰

4、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说“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发明的,那就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了……早在1300年前,在一部古代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已经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这部书是()

A.《论语》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促使科学文化异彩纷呈的原因不包括()

A.经济恢复和发展

B.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C.中外文化的交流

D.统一局面的形成

6、有人把“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是对当时社会特点的反映”作为课题来探究,请你找出下列能体现江南开发、经济发展的文化()

①祖冲之的圆周率

②陶渊明的田园诗

③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顾恺之的绘画艺术

④建安文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④

7、有人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否定和违背了()

①民族融合的作用

②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人民群众的作用

④科技文化的进步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8、北魏前期的云冈石窟佛像具有典型的胡人特征,后期的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具有中原文化特征。这种变化反映了北魏()

A.民族融合加强

B.统治区域扩大

C.对外交流频繁

D.佛教影响削弱

9、在一次智力问答比赛上,主持人请大家判断具有以下特征的古代书法家是谁

①东晋人

②吸取前人书法的精华,独创端秀清新的特色

③他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

④后人尊称他为“书圣”

小明的判断完全正确,你认为他的答案是()

A.王羲之

B.欧阳修

C.柳公权

D.颜真卿

10、顾恺之创作的作品很多,流传下来的摹本有()

①《女史箴图》

②《洛神赋图》

③《奔马图》

④《清明上河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发展的原因是()

A.绘画的艺术

B.雕塑艺术

C.佛教的传播

D.社会稳定

参考答案:1.D2.D3.D4.B5.D6.C7.A8.A9.A10.A11.C

教学反思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权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交融和南方经济的开发,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繁荣。本节课利用图片的直观效果,让学生通过图片资料,对贾思勰、祖冲之有了初步了解,通过对书法、绘画及石窟艺术具体内容和其中含义的介绍,初步培养学生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关于历史教案篇6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战国的纷争》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动荡而变革的时代。一方面奴隶社会逐渐解体,另一方面封建社会逐步形成。教材以4课篇幅分别从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详细叙述了这一时期的系列变革。而本课则侧重于叙述军事纷争。这一段历史就其内容来看,是精彩的;就其地位来看,它在历史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东周概念的内涵及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列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知道齐桓公争霸、晋楚争霸及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比较、评价、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发挥重塑历史特色人物的想象能力。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到改革是诸侯国强大的根本原因。

②通过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建立霸业的过程,使学生懂得国强要革新,国立靠治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引导学生为国家的兴旺追求更高目标,增强毅力,发奋学习。

③认识到分解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齐桓公称霸

②城濮之战,长平之战

2、教学难点:正确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对于初一新生来说不易自己领会。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刚由小学上来,他们好奇心强、好动、好表现,好参与。所以,本节课主要以图片、讲故事的形式出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看、听、说、的过程中了解战争,认识战争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联系实际,我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①讲述法②故事穿插法③读图法④情景设置法⑤合作探究法⑥讨论归纳法。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自主学习2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3、探究式学习方法

总之就是要通过合作交流、动脑思考、动口表述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读书、概括、总结、运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视频《烽火戏诸侯》

二、展示目标,明确任务: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探求新知

四、交流合作,培养能力

(三、四交叉进行)

1、展示自学指导(一)

一、春秋争霸

(1)、东周分为哪两段?

(2)、春秋争霸的背景?

(3)、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谁?

(4)、齐桓公称霸的条件是什么?

(5)、晋文公是怎样当上霸主的?

(6)、春秋争霸战争有何影响?

(要求:默读P30—32春秋争霸的内容,大字精读,小字略读,在正确答案下划线,重点词语加着重号,难点、疑点划双线,5分钟后比一比,看谁找的最准确)

2、展示自学成果

3、3分钟时间知识记忆,组内互查

4、展示幻灯片《东周的分期》

《春秋争霸形势图》

《春秋霸主》

5、交流合作,培养能力

(1)看图说史

(2)我的课堂我做主

6、展示自学指导(二)

二、战国七雄

(1)、战国初期瓜分晋国的是哪三家?

(2)、战国七雄是哪七雄?

(3)、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及影响是什么?

关于历史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产生的巨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措施、影响以及变法成功的原因,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改革对历史推动的作用,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对商鞅的历史评价

【难点】

商鞅变法一些措施的含义及作用

三、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法、图片辅助法、问答法、讲授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图片)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芈月传节选)。再看视频的时候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视频中的人物叫什么名字?”好的,开始吧!时间到了,老师现在提问一个同学。刚才这位同学说:“视频中的人物名字叫商鞅”,视频中还讲述了什么事情?有同学说:“他被秦王处死”。那我有一个问题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商鞅为什么会被处死?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商鞅变法》。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秦孝公求贤(课件)

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大屏幕上得三幅图,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冶铁技术和铁农具的出现说明战国会冶铁,而且铁器做的工具已经普遍使用,牛的鼻子套了一个圈环,说明牛已经被用来干活。

教师:西周时期,我国已经会制造铁器,在春秋末期,开始使用牛耕田,在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成为生产力的主要标志。

提问: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战争不断。处在那样一个战乱时代,怎样才能避免被兼并的厄运呢?

学生:发展生产,富国强兵。

教师:为了富国强兵,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改革,一时出现了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在众多变法中,商鞅变法是最为彻底的变法,所以也是对后世的影响是最大的。

(PPT出示课件)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为,那时秦国,地处西方,在七雄中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个方面都是最落后的,所以大家看不起他,他甚至还要派兵侵占他的领土。秦孝公感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立志要使秦国富国强兵,为此,他招揽贤才,并许诺有谁能出计让秦国强大,就给他高官,还分一部分土地。当然,对商鞅这样有抱负的人,当然希望游说诸侯,建功立业,在魏国不得志的商鞅就到了秦国开始变法。

(二)商鞅主持变法(课件出示变法条例)

经济方面

1、土地改革(废经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2、重农抑商

政治方面

1、奖励军功(按照军功大小收于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

2、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全国设置31个县,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3、严明法令(连坐法)

了解了这些措施之后,同学们认为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分析)

(三)变法的作用

学生:有利的打击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有利于提高秦国的军队战斗力,有利于发展农业,增加国家的财政实力。总理,有利于秦国富国强兵。

教师:商鞅变法使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提高,是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提问: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我们上课之前播放的是视屏中商鞅为什么最后被处死?

学生:商鞅变法侵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新国军即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王位,不得不把商鞅处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环节三:小结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了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和作用,请同学们下课之后去思考一个问题:“商鞅最后被处以车裂极刑,那么商鞅之死是否意味着变法的失败呢?”

六、板书设计

商鞅变法

一、商鞅变法

1、时间

2、人物

3、原因

4、内容

5、作用

七、教学反思

关于历史教案篇8

教学目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共产党宣言》;第一国际;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巴黎公社;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欧洲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代的产物;通过分析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使学生认识到: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通过对巴黎公社战士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情操、意志品质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在欧美巩固了自己的政权,资本主义制度在主要国家确立。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产生很多新的社会问题:不平等的加剧,劳资双方的冲突与对立等等,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抗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在和资本家的不断斗争中,逐渐产生了自己思想的代言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运动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用来改造世界和解放自己。从此,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第一国际的建立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巴黎公社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其经验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重点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是本课重点。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产物,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都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资产阶级为自己挖掘了坟墓。巴黎公社是当时社会主义运动的典型例子,恩格斯说“想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请看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第一次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代表着时代的最高峰。同时,公社的历史经验,值得借鉴和研究。

难点分析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则是本课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紧密相连的,要分析透彻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巴黎公社不同于以往的无产阶级运动,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新的国家机器,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这些都体现在巴黎公社的原则中。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要紧密联系工业革命影响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阐明矛盾发生的根源及不可调和性,说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并对经济危机、早期工运特点加以解释。

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工人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从历史条件分析其必然性和偶然性。由学生概括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和原则,并得出结论:巴黎公社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同时,也有局限性;公社的原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保卫巴黎公社的战斗,可适当增加些资料,吸引学生兴趣和进行革命主义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

难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则

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

学生阅读教材第76-78页并概括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和工业革命有没有联系?能不能说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答案: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暴露出来,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经济危机频频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壮大起来,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向政治斗争转化,不再作为资产阶级的附庸。三大工人运动为科学理论的诞生奠定阶级基础。同时,工人运动开展需要科学的理论的指导,马、恩在广泛吸收人类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唯物史观揭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必然产物;而剩余价值学说,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找到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创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科学社会主义不但符合当时的客观情况,而且经历史验证,是完全正确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8页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共产党宣言》的有关内容。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规律;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作用;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二、第一国际

学生阅读78页第四自然段,分析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

阅读79页关于《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的材料,概括第一国际的主要活动:

主要活动:声援支持各国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其顶点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帮助各国工人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独立政党,如1869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

第一国际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无产阶级由分散斗争走向国际联合。斗争目的由要求政治民主发展到要求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目的更明确,群众影响进一步扩大。

三、巴黎公社

学生阅读79页第二自然段,分析巴黎公社成立的根源及特殊原因,指出巴黎公社出现的基础是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有必然性,同时也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有偶然性。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社之间的内在关系。

学生概括政权建设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及局限性:

巴黎公社是暴力革命的产物,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后,建立了新兴国家政权;公社的选举公社委员会,兼管立法和行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公社的实施措施,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是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说明了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但同时,巴黎公社有突发性的特点,未对所有制做出明确规定,不完全等于社会主义运动。

巴黎公社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也是实现无产阶级民主的大胆试验。公社的原则也是最宝贵的经验,最主要的一点是,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并用无产阶级专政取而代之。

教学设计思想

运用启发式的问题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前进,存在着旺盛的生命力。

板书设计 :

关于历史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和重要成果;知道垄断资本的含义。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国家爆发的原因;理解大企业与垄断资本的形成及垄断资本出现的影响。

2.引领学生阅读教材(包括插图和小字史料等),培养学生学习教材、挖掘教材资源的方法;把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较,让学生初步掌握比较的分析方法;对垄断资本主义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具有历史分析的习惯与能力。

3.通过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使学生领会到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是"第一生产力";通过对垄断资本主义的评价,让学生正确对待新事物,既要肯定它的积极面,又要看到它的消极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电力时代

难点:垄断组织

说明:

1.电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象征,电能的广泛使用推动着与电相关技术发明层出不穷,由于电能的出现,推动新材料、新兴工业部门等相继出现,这不但构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也凸现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创新,因此是教学的重点。

2.垄断资本是新科技广泛运用到生产中而发展的必然结果,垄断组织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为适应生产力高度发展而实行的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但它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利于中小企业参与竞争,也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这些道理中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假如你家停电一天甚至更长时间会带来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适当补充08年初,我国南方出现雪灾引起大面积电力中断的社会现实,让学生在合理的设想中意识到电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为电力时代的来临做好铺垫。

2.电力时代的来临

出示材料一:选取教材中1900年巴黎展览会图片,及教材小字部分一家报纸对这次展览的评价的引文。

设计下列问题引导完成教学:

1)很显然,这里的空格(教师在制作PPT时,在原文中拉掉"电"字,改为一个空格)应填什么?从这字里行间透射出当时的人们对电的出现是怎样的心情?

通过阅读教材以及对材料的解读,感受到当时的人们对电的出现,感到震撼、惊喜、赞叹的心情,凸现主题"电力时代的来临"。

2)电作为新能源是何时被人类推广的?与哪些科学家的贡献分不开?

通过此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即19世纪60至70年代,人物如法拉第等相关基础知识的教学。

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国家爆发的原因,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工业革命的爆发,需要稳定的政治,雄厚的经济实力,良好的科技基础等,而中国等这些正处于殖民统治的国家不具备爆发工业革命的土壤。

3)出现照片中"展现出耀眼光芒"的场景,最早应该出现在哪些国家和地区?为何不会出现在像中国这样曾创造辉煌文明的东方古国?

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仅仅是在电力方面取得成就吗?还有哪些具体成就?

出示材料二:伍尔沃斯大厦、"没有马的马车"两幅图片。

设计问题:

1)从这些图片中,你联想到了哪些相关产业(工业)?

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新材料及相应的工业部门,如根据"伍尔沃斯大厦"联想到钢铁冶炼技术、钢材、化学工业等,由"没有马的马车"联想到汽车制造及交通运输等具体成就,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挖掘历史信息,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

2)工业革命有如此多的成就,但我们的标题却是"电力时代的来临",这是不是有点以偏概全?能揣摩编写者的意图吗?

通过此问使学生明白电能的发现及应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地位,即电力的应用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读书,从教材中挖掘信息的方法。

讨论:

我们教材认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一个"革新突破高潮迭起的时代",你认为有道理吗?请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相比较,证明教材中这个观点的合理性。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范围较大,本问题的设计不要求面面俱到,而是要求学生,从能源、材料、新兴工业部门以及生活等角度,体现出第二次工业的"革新突破",使学生领会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就更高,科技与生产、科技与生活的结合更紧密,科技提高生产力,科技提高生活质量等。同时自然的过渡到教材的第二目"企业与垄断资本"。

3.大企业与垄断资本

结合课后的练习与测评二的材料:洛克菲勒家族企业的发展史,对教材的问题作以下改动:

1)通过这个个案,说说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呈现什么发展趋势?

通过此问,点出资本主义从小企业到大企业最终发展到垄断集团的过程。

2)阅读课文,并补充材料三:泰勒及列宁对泰勒制的评价。提出问题:你认为导致这个企业由小作大的原因有哪些?

通过此问,完成垄断资本出现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科学的管理方式,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优势的关键。这样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最终形成垄断企业。而且,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也要求大型企业的出现,例如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等,能是小企业吗?这样与第二次工业革命自然连接。

3)这个个案中说:"到80年代该企业已控制美国90%的石油供给与提炼市场,掌握了美国石油也后,有控制了煤气、电气等行业。"由此,从中能解释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吗?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何时发展到这个阶段的?通过文中所反映的现象,引导学生知道资本与生产高度集中,在主要产业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过渡:出现这样的垄断企业是福还是祸?这曾经在美国的政界也引起过讨论。

出示材料四:反垄断的漫画与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话。

问题引导:

这幅漫画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前面个案加以说明。为何总统不禁止它的存在?能理解其中的"污垢"吗?我们应如何看待垄断资本?从中能否给我们评价历史事件一些启示呢?

通过图片及文字史料,并结合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的引导,进一步理解:垄断是科技应用到生产中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不断研发新的成品,不断改善管理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故不能禁止它的存在,但它在竞争中优势明显,不利于中小企业参与竞争,也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容易扩大社会的两级分化,造成社会矛盾与冲突,故要加强政府的干预,去除它的"污垢",(在归纳的时候可以结合当今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欧盟反微软案、中国电信等,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不要走极端。

4.小结:

马克思曾说过:历史的进步总是以牺牲为代价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为人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可否认,人类据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贫富分化等。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科技革命,是坚持还是放弃,是发展还是抵制?请结合以上所学谈谈你的看法。

与工业革命为人类文明进步相比,人类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值得的。这些代价不是工业革命应有的结果,而是失误。关键是如何权衡利弊,走持续性发展的道路。通过此问,进一步深化主题,培养学生对事物要辩证地的认识态度,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资料附录]

材料一:

一个评论家在报纸上写到:"没有电,这个展览会仅仅是毫无生命力的一堆展品......只要将手指在开关上一按,魔术倾泻而出,宫殿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光和生命。"--本课教材

材料三:

列宁认为:"泰勒制――也同资本主义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即按科学来分析人在劳动操作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动作,制定最精确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统计和监督制等等。"

--学习时报网

材料四:

西奥多?罗斯福:"垄断组织......不要禁止它的存在,而是对之监督和控制,去除其中的污垢。"--摘自高三选修教材95页

[板书设计]

第二次工业革命

兴起时间:19世纪70年代

欧美主要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基本完成,政局相对稳定;

兴起原因

19世纪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电力时代主要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的来临新能源--电力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新机械--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电机制造

生自主要成就新材料--钢材、建材

产由新技术--钢铁冶炼

力竞新兴工业部门--化学工业、钢铁工业

提争主要特点:科学理论对技术创新的推动明显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大企业与积极:是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化程度

垄断资本提高的表现,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评价消极: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形成的垄断资本,加剧了竞争的无序性,扩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容易导致经济危机。

[训练设计]

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预言电的伟大革命力量。认为"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摘自人教版教材《必修三》

回答问题:

(1)马克思认为"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指的是哪一事件?请从经济结构方面说明该事件为社会带来的影响。

(2)"电力"取代"蒸汽"指的又是哪一事件?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电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将更大,他的预言正确吗?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嬗变为工业社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缩小,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扩大。

(2)第二次工业革命;正确,如,伴随电力能源的开发,推动着电器工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等新兴工业的蓬勃发展,并都成了近代工业体系中最重要的工业部门。而且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直接推动着企业的发展,出现垄断企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到发展到垄断阶段。

关于历史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和阅读使学生掌握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了解王羲之和《兰亭序》、顾恺之和《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基本历史事实,提高学生综合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书法、绘画及石窟艺术具体内容和其中含义的介绍,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填写“魏晋南北朝文学艺术成就”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简表》通过学生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几位科学家,他们各有哪些重要的成就”这一问题,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明白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健康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郦道元和《水经注》,大放光彩的书法艺术和辉煌的石窟艺术的代表作。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1、复习提问:请简要介绍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的科技成就。

人物朝代称谓主要贡献

祖冲之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机械制造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著《缀术》

贾思勰北朝(北魏和东魏)农学家著《齐民要术》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著《水经注》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的状况,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时期的科学文化的发展状况。

2、过渡讲解:上一课讲的是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这一课将介绍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成就。

【自主预习】

一、祖冲之和圆周率

首先提问:祖冲之有什么成就?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祖冲之在刘徽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反复的实践。终于用割圆术求得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论文集《缀术》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

同时他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也都有巨大贡献。为了表彰他的贡献,前苏联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镶嵌着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月球上的一座环行山也用他的名字命名。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祖冲之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字,帮助学生总结出答案: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等)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贾思勰

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后介绍贾思勰。

2、《齐民要术》

指出“齐民”和“要术”的含义后提问:这部书的内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农作物的种植、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加工等许多方面。这些经验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

三、郦道元和《水经注》

1、郦道元

北朝的时候,还出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这就是郦道元。(指导学生看书,了解)

2、《水经注》

首先指出:《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这对我们今天制定城建规划,兴建水利工程,考古、从事历史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这部书不仅为地理学家所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学家、城建科学家所重视。同时,为这部书的文字优美,具有文学价值,因此也受到文学家的重视。

四、书法、绘画与雕塑?

指导学生阅读“导入框”和《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课文以及插图“王羲之和《兰亭序》”、“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文献资料•后人赞《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动手活动或思考回答:

1、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征怎样?代表作是什么?(王羲之以行书见长,其字或端庄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游龙”。代表作是《兰亭序》。)

2、根据“导入框•书成换白鹅”的故事,你怎样理解王羲之书法承上启下的作用?(王羲之爱鹅,是喜欢看白鹅划水的姿势,因为他可以从白鹅划水的姿势中联想到自己写字的执笔运笔姿势。总之,他练习书法很专注,几乎不放过任何机会,认真汲取前人的书法特长,融汇成自己的风格,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所以说他的书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顾恺之绘画的特色及代表作是什么?(顾恺之的绘画题材很广,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这时的文化名人有书画界的王羲之和顾恺之,还有思想界的范缜等。

4、佛教的盛行

指导学生阅读“佛教的盛行课文

5、辉煌的石窟艺术

指导阅读“辉煌的石窟艺术”课文及其插图《龙门石窟佛像》,思考回答:十六国、南北朝统治者开凿了哪两个石窟?石窟中的佛像有什么特点?(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其中佛像的特点是宏伟精巧,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合作探究】

1、有人认为:“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电脑都安装了字体库软件,想要什么字体由你选择,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再去练字学书法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在当今信息时代,书法艺术是该发扬光大,还是顺其自然让其消失呢?

2、王羲之和顾恺之的性格中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后人用什么称呼来赞誉他们?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填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艺术成就表》:

项目主要代表历史地位

书法家王羲之写《兰亭序》“书圣”,天下第一行书

画家顾恺之画《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三绝”

石窟艺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古代艺术宝库

关于历史教案篇11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与其前后知识之间有直接的因果联系。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实施的。它使美国摆脱了危机,并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对二战后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学好它,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因而本课内容非常重要,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教师提供有关统计数据,利用影视作品或图片生动再现当时情景,同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

2.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展开互动式讨论,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角色扮演,体验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其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罗斯福应对危机的学习,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关注现实,迎难而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通过对罗斯福新政内容和影响的讲述,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内部调整。帮助学生懂得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如何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

二、学情分析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出发点。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高一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因此,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特点。

(依据:到底是什么样的新政不仅使美国度过危机而且对后来影响深远?这个问题是学生必须要分析并掌握的重点知识。)

难点: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依据: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起怎样的作用?这个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难点问题。)

四、说教法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由于本课理论性较强,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尤其对于世界史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采取“设置情景---激发兴趣---师生交流---落实重点---启发诱导---合作探究—-引导分析---突破难点---学以致用”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互动贯穿其中。

五、说学法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其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和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经济危机破坏性和罗斯福新政的资料、新闻图片,电影片段等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阅读课本,根据兴趣自愿结合成几个小组广泛查阅、收集有关经济危机资料,了解有关罗斯福应对危机的措施,模拟罗斯福的智囊团,为新政出谋划策。

七、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意图

课1、播放2分钟的《大国崛起》片段(反映大危机对美国的破坏)

2、(幻灯打出)设疑:1929-1933年的大危机对美国造成什么严重危害?(学生通过录像片段,归纳出危机是全面的: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矛盾、失业问题等)影像设疑、温故知新:

本环节采用直观录像、复习旧课的方法导入,不仅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而且让学生明确新政的时代背景,从而为学习新政的内容作铺垫。

对于“罗斯福新政”的背景,课前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教师课件出示

1.设疑:

经济危机期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公民,你会投谁的票?能说明一下你的理由吗?

2.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1)学生说说所了解的罗斯福,从中发现他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身残志坚爱国救民乐观自信改革创新。

(2)罗斯福击败胡佛就任第32任总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创设情境,感受历史

再现历史场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各抒己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理论和政策已经过时。罗斯福当选总统,推行新政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设计问题,探究讨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学习罗斯福强烈的自我意识和顽强的毅力。

果1.探究活动

假如在座的同学们是罗斯福的“智囊团”成员,请你们为罗斯福总统出谋划策。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分成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四个方面说一说。(提示:出谋划策前首先要了解此领域的状况和问题,再提出有效性的方案和措施,并说明你提出这些方案的目的和原因?)

2.学生讨论后,教师课件展示表格,要求学生逐条分析其作用。在分析各条措施时,教师要补充一些典型事例,使措施具体化,而不是简单的文字叙述。

打出示范空白图表:(幻灯打出)

领域措施作用

金融

工业

农业

福利

以诱达思、讲授新课

学生结合金融、农业、工业、社会福利方面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推导出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其在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调节中的作用。

本环节的设计可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理解、归纳的学习能力,学习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点探究问题一:

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学生思考回答)思考探究,落实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贯彻诱导学生思考探究的理念,让学生得出结论。

价探究问题二:

1.介绍当时的人们看待新政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你如何看待这些观点?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呢?指导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2.分组讨论: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指导阅读材料)深入分析,突破难点:

本内容是本节的难点。让学生通过原始材料进行主动探究,自觉得出新政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避免了教师空洞的说教,又引用罗斯福的内心独白,较有说服力。新

响设疑:

新政的实施会产生什么影响?

①新政的实质②直接影响

③间接影响④深远影响引导分析掌握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畅所欲言,最后总结,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用探究问题三:

罗斯福新政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哪些有益的启示?

课堂延伸学以致用

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用这节课学到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一种关心社会,学以致用的意识。

小结

归纳利用板书串讲本节课的知识点,再次明确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作用。(打出板书)承上启下,埋下伏笔:

串讲式的小结能够把本课内容浓缩,再现学习思路和重难点。

反馈

练习精选例题反馈练习,掌握方法

关于历史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方法]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

二、导入新课

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39;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三、探讨新课: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

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2、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3、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_;

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感慨?

四、学习小节: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五、活动与探究

阅读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

附: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2、统一北方;3、融合的概况

二、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2、主要措施;3、历史作用

四、北朝的形成

关于历史教案篇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时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春秋时期齐、晋争霸

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三)基本教学思路:

1、通过学生快速跳读课文,对课文零散的信息进行整合,然后由学生自己归纳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零散知识的整合和综合概括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启发、讨论、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与教师合作、与其它同学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新课程提出的三个维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教学过程:

导入: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司母戊鼎。鼎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代表,是国家和权利的象征,在过带被视为立国重器。传说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他将从各地收集到的青铜铸成九鼎。从此,九鼎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把它作为世代相传的国宝。到了周朝时,楚国的诸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在周天子的境内检阅军队。当时的天子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问,楚庄王趁机询问九鼎的轻重。楚庄王问鼎有什么含义?他想干什么?

学生可能答出:想代替周天子统治天下,是对周天子的挑战。

师:结果遭到了王孙满的斥责。后来人们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楚庄王作为一个小小的诸侯为什么敢向自高无上的王权发起挑战?这说明周天子的力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衰弱。

一春秋争霸

1东周的建立

师:楚庄王生活的那个时代被称为什么时期?

生看书回答:春秋战国。

师:在这之前,中原处于那个王朝的统治之下?(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

生:西周。

师:课本导言说到了导致西周灭亡的一个事件,也是一个典故,有点像大家小时候听的“狼来了”的故事,知道是什么吗?

生:烽火戏诸侯。

师:这最终导致西周在公元前771年灭亡。在灭亡的第二年,周平王又建立了东周。为什么要这样称呼?(引导学生观察西周与东周都城的位置,加深两个朝代的印象和区别)

生:西周的都城镐在西边,东周的都城洛在东边,所以称东周。

师:春秋时期,时代特征发生了什么变化?诸侯师不是像以前那样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师:所以春秋时期的最大特点就是诸侯争霸。周天子名义上是最高统治者,但是力量严重衰弱,反而要看强国的脸色。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在西周建立时,诸侯不争做霸主,而是到了东周才争霸?(引导学生从分封制的内容展开分析)

生:诸侯被分给了土地、平民、奴隶。在领地里有权设置官员、征税、设立军队。

师:这样经过几代人的经营,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在加上国人暴动,使得王室衰微。如果你是诸侯还会听天子的话吗?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霸主?

学生很可能只答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师(补充):还有南方的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合称为“春秋五霸”。大家可以看地图,了解一下这几个国家分布的位置在哪里。在这些诸侯中首先成就霸业的是哪一个?

生:齐桓公。

2春秋首霸——齐桓公

师: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成就霸业?他有哪些条件?大家看地图,齐国位于现在的哪个省,它的东边是什么?

生:通过观察地图发现位于现在的山东,东边是广阔的大海。

师引导:海洋盛产哪些资源?

生:有鱼、盐。

师:盐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长期不食用会四肢无力。从地图上看其他的诸侯国是不是像齐国靠海?不靠海的诸侯国要吃盐需要通过什么途径获得?

生:只有吴、越靠海。其他国家要吃盐就从产盐的地方进口,通过购买的方式。

师:齐桓公正是凭借丰富的鱼盐资源,使得别的国家的财富流入自己的口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什么?

生:财富。

师:这为齐桓公的霸业奠定了经济基础。大家再看P30的这句话,从中我们能看出齐桓公称霸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什么?

生: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盛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

师:同时,齐桓公通过什么手段来扩充疆域,打出了一个什么口号?

生:尊王攘夷。

师:什么是“尊王”,什么是“攘夷”?

学生阅读课本注释,加强了解。

师:在当时北方有很多少数民族经常到中原骚扰,势力弱小的诸侯国没能力抵抗。齐桓公有力地抓住机会,出兵援救。你是被帮助的诸侯你会怎么想?

学生通过角色互换,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齐桓公通过这个方法提高了自己在各诸侯国中的威望,为齐国赢得了政治上的声誉。这是他成功的外交策略,也是争霸的有力手段。通过这些条件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生:实现了国富兵强。

关于历史教案篇14

一、关于教学

1、备课:做到深和通。教师必须按教学进度提前写好单元教学计划,在备课组组织下集体备课,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弄清本课在承上启下的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熟悉教材的全部内容,写好课时教案。教案设计要做到规范化。另外,认真做好导学案,考虑到学生语数外的学习任务较重,导学案要求在课堂完成。

2、上课:

(1)明确目标。明确单元及课时目标,整个教学过程要紧扣教学目标,及时反馈,合理调控,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设计好导语。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好导语,以新颖的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吸引到教学目标上来,为实施教学目标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

(3)把握好内容。重点要突出,讲授要得法,要在重点、难点和关键地方下功夫,防止面面俱到,贪多求全和主次不分的现象。

(4)注意启发式教学。讲授知识富有启发性,努力做到科学准确,深入浅出,具体形象,生动有趣;要注意启发式的提问,精心设置问题意境,做到难易适中,形成探索性问题群;讨论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鼓励发表独到见解,引导学生讨论围绕中心,逐步深化。

(5)学法要指导。鼓励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

(6)课堂重训练。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精心组织,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训练过程,课堂习题配备要精当,有梯度,使优生和后进生都能得到训练。

(7)优化教学环节。做到语言要精炼,富于启发性和趣味性,板书板画设计要科学;书写规范工整、大小适宜;教态亲切自然,感情真挚;注意仪表,衣着朴素大方,堪为表率。

(8)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自觉地将现代教学媒体引进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要恰当有效。

(9)运用课堂教学机智。对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要按照宽容的原则,恰如其分地处理,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化消极为积极,变阻力为动力。

3、作业:根据年级组的要求,我们历史学科尽量不布置课外作业,作业在课内完成。这就要求作业要适当。紧扣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难易适度,有层次性。注意“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

二、加强教课研。

1、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理念:包括学习课标、考纲、高考题;深入钻研教材、加强集体备课和研讨;积极开展和参加各层次公开课的观摩、学习和交流;本组内教师进行推磨听课(具体见附表)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素质。

2、本组年轻教师争取在本学期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及时总结,写心得、感想或反思。能撰写教学论文。为每年各级论文评比做准备。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

按照学校教务处的要求,根据教研组的统一安排,高一年级的校本教学的内容为《大国崛起》。通过学习,能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激发学生探索真知的欲望。

四、教学资料库的建设

本组教师把自己的教案、课件整理,形成自己的和备课组的资料库。另外每人上交一篇质量较高的教学案例和课件,也可参加各级评比。

关于历史教案篇15

目标课标要求: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分析原因,从而培养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观察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着名的文明古国。重、难点重点:夏朝的建立和分封制。难点:分封制。学案学生活动及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读书独学、完成预习(要求:阅读教材20~25页,完成自学提纲并记忆。)

1.人物:

①夏朝第二代国王是___继承父位,从此,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

“家天下”

②____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

③商朝建立者是____,他任用有才干的_______等人做大臣。

④商最后一个国王是_____,是有名的暴君。

⑤周国君________重视农业生产,任用贤人________等,国力逐渐强大。

⑥商朝灭亡,________建立周朝。

⑦商朝迁都的国王是__________。

2.地点:

①夏朝统治中心地区,在今________和________一带。相传,把都城建在_______

②夏朝衰败时,______的商国强大起来。后来商王将都城迁到____。

③西边______流域的周国发展起来,与商在______大战,商纣王逃到______自焚而死。西周建立,定都_____。

3.时间:

①约公元前______年,商朝建立。

②商、周牧野大战发生在公元前_______年。

③公元前________年,西周灭亡。

4.西周分封制:

①目的:为了统治

②对象:、。

③内容:周天子把和、分给、,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的命令,并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随周天子作战。

④作用:开发了地区,加强了,成为一个的国家。

三、组内交流独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四、课堂展示及合作探究:

1.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谓大同。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意为“去”),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是谓小康。

读一读上面的材料,议一议,从材料一所反映的时代过渡到材料二所反映的时代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谈谈你的看法。

4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