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中历史教案范本

时间: 新华 历史教案

好的教案应该考虑所需教具的准备,如教学用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这里给大家分享高中历史教案范本,方便大家写高中历史教案范本时参考。

高中历史教案范本篇1

一、课堂构思

1.本节课一大特点是历史概念难,理论性强。学生要掌握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关系、“铁幕”“冷战”等内容。

2.要加强对教材的整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大胆对教材取舍。

3.尽量运用本节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教学效果,扩展学生视野。

二、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二战后在雅尔塔体系下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学习本课可为下一课做好铺垫,使学生理解当今国际关系发展的状况。

三、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虽然提到战后的国际关系,但并不作独立章节重点进行讲述,学生对这节课的历史概念和现象难以深入地了解。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及能力不容乐观。但重大的国际关系和美苏对峙的惊心动魄场面,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对峙局面形成成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辩证地认识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2)发式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和谐、平等交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定和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利益关系,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推移演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外交背后是实力和利益的较量。认识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本节课的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师生互动。

七、课堂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请同学阅读单元引言,能否提炼出一个令你感到陌生的历史概念?

(生)“冷战”。

(师)能否就引言中的叙述说明什么是“冷战”?

(生)美苏之间展开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较量和对抗。

(师)你能否考虑出所谓“除战争以外的一切较量和对抗”可能有什么形式吗?

(生一)只要不是武力的对抗,没有诉诸战争就都是“冷战”。

(生二)“冷战”必然相对于“热战”而言。只要是矛盾双方之一发动了战争就是“热战”。

(师)两位同学其实都是说明的一个问题──“冷战”就是不打仗的战争。那么除了打仗之外还可能有什么形式的较量呢?

(生)政治、外交手段、制造国际舆论、经济封锁和制裁等等。

(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节课中到底有哪些除了大打出手之外的争夺方式。当然,同学们也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冷战”是不是一定没有武力对抗?学习完本课,大家会找到答案。

英国前外相哈默斯顿的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的同盟关系变成战后的敌对关系。于是形成了二战后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美苏两极格局。

(二)讲授新课

利用幻灯展示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几个重要问题:

1.战后出现两极格局的原因是什么?

2.什么是“冷战”?“冷战”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3.两极格局对峙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哪些的重大影响?

(让学生带着1、2两个问题看书,思考,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幻灯片)从一切能得到的指数来看,……美国是世界上大的国家。许多美国人,包括政府中的主要人物,都认为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力量命令全世界朝着美国式的民主资本主义方向走去。

──斯蒂芬•安布罗斯《全球主义的兴起》

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战争中实际增长了50%以上,而整个欧洲(不包括苏联)却下降了25%。到1953年绝大部分制造业从破坏中恢复过来后,整个欧洲所占比重也只有26%,而美国达44.7%。(数据来源: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

(师)请同学们从上述文字中分析一下战后初期美国状况和可能采取的外交政策?

(生)美国成为战后大而富有的国家,因此它的外交政策可能更注重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和影响力,进而操纵整个世界。

(师)如果是这样,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国际局势呢?

(生一)美国可能成为世界霸主,操纵世界局势。

(生二)美国的目标也可能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而导致联合抗美的形势。

(师)同学们提出的两种可能的确有存在的合理性。那么能否在分析一下材料中所提到的“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力量命令全世界朝着美国式的民主资本主义方向走去”的主张可能会遇到障碍吗?

(生)障碍是苏联。这是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幻灯片)材料一乔治•凯南1947年发表文章称:“……美国对苏政策的最主要方面就是长期、耐心、坚定和警惕地对俄国扩张倾向的遏制……遏制的目标可以分三层:一是阻止苏联进一步扩张势力,将其影响限制在二战结束时范围内,维持战后的状况;二是促使共产主义世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瓦解社会主义阵营,从而大大削弱苏联的力量;三是苏联内政、外交朝西方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材料二杜勒斯攻击凯南的政策是消极的,注定要失败的,不道德的。他说:“美国的目标不能仅仅是把苏联共产主义限制在目前的范围内……美国政策的目标之一是最终恢复至今受莫斯科控制的亚洲和欧洲国家真正的独立,我们不参与旨在承认苏联对它目前控制下国家独裁组织的行为。”——《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选》

①材料一中美国对苏联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②材料二中杜勒斯和凯南的分歧是什么?

③杜勒斯和凯南的政策是否有根本分歧?为什么?

利用幻灯片展示问题:

1.战后出现两极格局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回答,并注意史论结合,然后展示如下内容:

(1)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确立称霸全球的战略;

(2)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3)国家利益的争夺和意识形态的分歧。然后,简要介绍教材导言中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让学生简单介绍丘吉尔“铁幕”演说及丘吉尔本人。

教师可视学生回答情况补充如下内容:

英国首相丘吉尔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带领英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的民族英雄,是与斯大林、罗斯福并立的“三巨头”之一。

丘吉尔的头上戴有许多流光溢彩的桂冠,他是严谨多产的作家、辩才无碍的演说家、经邦治国的政治家、战争中的传奇英雄。他一生中写出了26部共45卷(本)专著,几乎每部著作出版后都在英国和世界上引起轰动,获得如潮好评。1953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此外,丘吉尔还可以称之为预言家、发明家、战略家、外交家。值得注意的是,丘吉尔是有名的顽固-人物。二战中与苏联结为盟国,体现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的外交的高度灵活性。但他曾经这样说:“我最愿意看到的二战结局是斯大林俄国躺在手术台上,德国被埋在坟墓里。”就是他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介绍教材中杜鲁门总统在国会的演说图片。(幻灯片)

材料一我相信美国的政策旨在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相信我们必须协助自由国家人民依照其自己的方式,造成其本身的命运。

——杜鲁门在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的演说

教师补充说明:杜鲁门主义指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霸权主义政策。

给学生设问:什么是“杜鲁门主义”?

利用幻灯片展示马歇尔计划。(幻灯片)

材料二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我相信这种援助,在危机深重的时候,决不能根据零碎解决的办法。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应该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教师补充说明: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借出席哈佛大学毕业典礼并接受名誉学位的机会,提出美国帮助欧洲复兴的建议,即“马歇尔计划”。如果说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在政治上的表现,那么马歇尔计划则是“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

给学生设问:(1)什么是“马歇尔计划”?(2)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目标是什么?与材料一中杜鲁门表白的目的有何不同?

2.什么是“冷战”?“冷战”局面是怎么样形成的?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期间,以美苏为主的两大阵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除战争之外的一切敌对行为。“冷战”的核心是遏制苏联,是美国由战前的局部扩张转变为推行全球霸权政策的开始。

当时美苏双方为何不诉诸“热战”即战争的方式呢?原因很多,首先是当时整体直接诉诸战争并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美国要把资本主义推广到全世界,要建立世界霸主地位,而除美国外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遭到二战的削弱,有待于恢复经济,稳定政治,否则就会有爆发革命的危机。美国也需要战后的缓冲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扩张的资本。而苏联更是需要时间,进行战后重建,尽快从战争的废墟中站起来;其次从国际舆论角度也不利于战争,世界人民刚刚饱尝世界大战之苦,都希望和平稳定的环境来安居乐业,逆之,会陷入世界人民孤立的境内,也不会得到美苏人民的支持;再者,当时在军事上美苏都具有相当强的实力,而且双方均拥有核武器,一旦核战争爆发,双方将两败俱伤,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冷战就成为美苏及两大阵营对抗的重要方式。

形成的过程:

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发表(1947年)。

美国马歇尔计划(实质)。

苏联经济互助委员会。

美国:北约。19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华沙。1955《华沙条约》(正式形成)苏联。

(以上问题都要求学生通过思考,然后学生自己作答,教师利用幻灯片显示答案)

3.“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a对德国的争夺:

德国分裂,先后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b对朝鲜半岛的争夺:

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成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

c古巴导弹危机,其结果表明战略优势在美国。

d对越南的侵略,美国惨败,其殖民统治受阻。

4、“冷”、“热”交织的影响。

(1)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冷战”关系成为国际关系的重中之重,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

(2)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被人为地划分为几个封闭的经济体系),造成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3)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局部战争不断,人类陷入新的战争威胁中。

(4)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5)两强竞争客观上促进科技的发展。

(三)本课小结

1、两极格局形成的简要过程:

(1)基本原因:

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矛盾冲突加剧。

(2)形成过程

①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反苏演讲,主张遏制苏联。发出信号。

②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美国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

③1947年6月,提出并实施“马歇尔计划”。

④1949年12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成立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⑤1949年,德国分裂。

⑥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并派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⑦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针对北约的华沙条约组织。这样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相对峙的局面形成,也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两极格局的特点:

(1)美国、苏联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两个阵线都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大局。

(2)世界两极格局,实际上是以美苏为中心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美国、苏联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

(3)“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最显著特点是在压制共产主义和稳定资本主义过程中不诉诸战争。由此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对战后近50年国际关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作用: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雅尔塔体系消除了德日两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美苏两国又长期势均力敌,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时有一定的约束。②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多极化格局的出现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并进一步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冷战”局面下的两极对抗与妥协,为各种力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和世界形势走向缓和。消极作用: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③战后两大集团日益演变成美苏联各超级大国的工具,为谋求霸权,两强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④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八、课后习题

高中历史教案范本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史料研习,阅读教材学习陆王心学的主张,培养史料分析及历史信息获取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探讨理学的历史影响,提高历史问题思考能力,培养团队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理学的影响。

难点:对“致良知”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法;

2、合作探究法;

3、史料研习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王阳明格竹”的故事:阳明治学,初效朱熹格物致知之说。曾与友同静坐格竹,以期致知。友三日而惫。阳明持至七日,豁然顿悟,遂反其道而行之。那究竟王阳明是如何反其道而行之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进入今天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陆九渊的心学

教师课件出示如下表格,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与宋明理学代表人物不同的观点主张。

学生阅读教材,得出陆九渊的世界观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心即理也”,“心”是世间万物的本源。并提出了“发明本心”的方法。

(二)王阳明的&39;心学

(1)教师课件展示王阳明画像,简单介绍王阳明生平,并讲授: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的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2)课件展示如下两则小故事,加深对王阳明心学的理解:

故事一

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继承陆九渊的观点,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故事二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人天生具有良知,要“致良知”。

(三)理学的影响

(1)师生共同归纳陆王心学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回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教师课件展示如下名言:

①鲁迅的名言:吃人。(《狂人日记》)

②戴震:“人死于法犹有可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③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④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⑤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驱之”。

⑥张载:“为天地立心,为声名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要求学生感受如上名言,并结合教材进行小组讨讨论:理学的影响如何?教师引导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评价理学。

(3)学生讨论之后自由发言,教师最终总结:

①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如清代学者戴震所抨击的,“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②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结过程宗教师提示认识历史现象要采用辩证的观点,、客观,一分为二的进行分析。任何只强调一个方面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分别复习陆九渊和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

作业:自主探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六、板书设计

陆王心学

一、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发明本心

二、王阳明

③致良知

三、对理学的评价

积极、消极

高中历史教案范本篇3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措施。理解其内容、作用、影响。

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初步掌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通过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尊儒术兴太学、开发边疆。

教学难点:

“大一统”的含义、“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电视剧《大汉天子》的主题曲,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问:

1、讲的是汉朝哪个皇帝的故事?

2、你知道关于汉武帝的哪些故事?

历史上的汉武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今天穿越时空,置身西汉,走近大汉天子——汉武帝。

二、教授新课:

歌中唱到“守业更比创业难”,西汉自高祖刘邦建立以来,历经惠、文、景帝几代人努力,到武帝时,他不但守住这份业,而且还发扬光大,今天把中国人称为“汉人”,把我们的语言叫“汉语”,就是因为汉朝的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汉武帝是如何守住这份业的?

(展示)汉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

用5分钟的时间,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分为3组,分别找政治、思想、经济面临的问题?有什么措施?起什么作用?各组学生相互提问、解答。

政治: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内容→作用:政治上一统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

(问)与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硬”的,武帝用“软”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

(过渡)但是,削弱王国实力的做法,在当时招来了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由于立场不同,议论纷纷,甚至朝廷,谩皇帝,面对这种局面,汉武帝怎么处理?

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除诸子百家的学说,惟独推崇儒家学说。)兴办太学,推行儒家教育。看图观察太学的基本情况。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措施:(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原因→作用:经济上一统于皇帝。

(展示)感受探究,讨论“五铢钱”为什么是天圆地方的形状?

这样子就从政治、思想、经济等各方面将权力一统于大汉天子手中,这就是大一统。董仲舒宣称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是人间的主宰。“天子”一词由此而来。

(过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为后,感到他确实是有勇有谋的政治家,那么,武功方面又如何呢?

文治上的大一统为武功提供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国力强盛后打败了匈奴,开始了开疆拓土的征战,请认真观察比较一下:秦、汉的疆域对比;汉朝管辖范围大大扩张,奠定了祖国地大物博的基础。

回顾总结:复习本课线索、内容。

高中历史教案范本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掌握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的手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相关问题的了解和探究,掌握历史的看待问题的方法,提高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材料,认识到历史材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经历,深入分析和理解,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明确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难点】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展示实业群英榜:棉纱大王-荣宗敬,面粉大王-荣德生,火柴大王-刘鸿生等,请学生说一说关于他们的故事,并总结:有人说我国近代的这些民族实业家特别令人敬佩,他们是在寒风冷雨交加中守着那份坚持和执着,努力创业,那么这些民族实业家到底经受了哪些寒风冷雨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

教师提问:说到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离不开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请同学们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前两课所学,猜想近代中国民资的发展有哪些寒风冷雨?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后来随着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的形成,又受到官僚资本的排挤和打击。

接着教师展示三则史料,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外国资本主义通过哪些手段阻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思考,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外国侵略者曾采用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方法,力图阻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利用特权,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使民族资本主义在市场和原料供应方面受到巨大压力。(3)发动侵华战争,直接摧毁民族工业。

(二)本国势力的压迫

过渡:除了外国势力的剥削之外,本国势力不断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请同学们阅读史料,找出他们用哪些手段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回答,最后教师总结:(1)清政府不承认民族工业,认为是异端,驱逐和收取苛捐杂税。(2)国民政府大举内债、滥发纸币,严重影响民族工业发展。(3)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以直接投资、加入官股、收买、敲诈、没收等方式吞噬民族企业。

学生初步理解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后,教师设置情境:假设你是当时的民族资本家,面对外国势力的剥削和本国势力的压迫,你怎么办?

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5分钟时间自由交流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做补充,最后教师总结: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哪怕前路艰辛,仍然不懈斗争,他们是中国近代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搜集在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时期创办工厂的故事,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四、板书设计

高中历史教案范本篇5

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认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知识”,而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已有的美德。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其实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开始于意大利,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文艺复兴“文学三杰”:薄伽丘,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但丁,长诗《神曲》;彼特拉克,代表作《歌集》,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德意志的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主要思想: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就可以得救;②每个_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影响: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

法国:(领袖)伏尔泰——君主立宪、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卢梭——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峰,之后,又传播到其他国家。

德意志:康德——强调人的重要性、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是天赋人权、人要自律。启蒙思想的进步意义:①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欧洲的封建_统治;②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③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高中历史教案范本篇6

一、 教学对象分析

1、 教学对象:首轮复习的本校高三文科班学生

2、 学生情况:

①知识基础:已对中外历史有了较为系统、完整的学习;自主阅读与语言文字口头表达有一定的基础;已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论;具备政史地学科综合运用的条件。

②心理特征:

a、高中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学习态度明确,对历史有较高的兴趣。

b、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并趋向成熟,独立自主性日益强烈,不轻信、不盲从;也具备一定的团结协作的能力,能进行对象交流合作讨论,互启互激互助互进。   c、记忆能力有很大发展,善于运用意义识记;抽象逻辑思维由感性认识不断向理性认识发展,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深刻性、灵活性日渐提高,但不成熟。

d、能够初步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解决具体问题,但归纳、概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尚有较大的差距。

e、情感上日益丰富,阶级立场爱憎分明,逐渐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趣。

f、面临日益逼近的高考压力,追求熟练掌握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与高考能力相适应的知识的深度、广度。

二、 本节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①从历史进程来看,明治维新是日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弱小的封建国家一跃而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是日本成为亚洲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的最主要原因。同时也是近代日本从受外敌入侵迅速走上对外扩张侵略道路的分水岭。

②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它发生在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时期,反映出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是这时期历史进程的主要任务,也可进一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仍是这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潮流。

③从教材的上下布局来看,它上承第四节《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下启第六节《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张和争夺》,内容及影响上具有紧密的联系。

④从历年高考来看,本节内容也多有涉及,可以继续挖掘教材,变换角度,创设新情景,培养新能力。

2、 教学目标

①基础知识目标

19世纪中期幕府统治的危机;倒幕派的形成与武装倒幕;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及其意义;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②思想教育目标

a、通过明治维新社会背景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国内人民的反抗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导致幕府封建统治的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入则使危机进一步加剧。日本面临内忧外患、国势衰微的严峻现实。   b通过对明治维新意义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改革乃是强国之路: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迅速成为亚洲强国。改革的成功又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的人们提供某些经验。

③能力培养目标

a、通过引导学生从政治体制、力量对比、改革措施和国际背景等方面,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对重要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较为全面深刻的分析、归纳,提高知识迁移与史论结合的能力。

b、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治维新取得的积极成果和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辨证地、全面地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提高政史地学科之间综合运用的能力。

c、通过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国际环境等方面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的比较,逐步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应变能力,增强学生的学科渗透联系的能力。

d、通过引导学生对明治维新前的落后与改革后的强大的鲜明对比的认识与思考,进行理论的渗透与思维的扩展,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 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①重点: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意义

依据: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分析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的具体内容,才能正确认识这场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认清改革的目的在于巩固以天皇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才能理解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也能从中了解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特征。而通过明治维新意义的把握,就能够更清楚的认识到这场改革所应当解决的历史任务的程度以及对日本历史乃至世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便于加深对明治维新作用的两重性的理解和认识。   ②难点: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依据:明治维新前,日本的社会阶级关系发生急剧变化,各阶层的不同地位与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蜕变,西方列强的入侵,加剧了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和复杂化。表现出与同时期的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有机联系,理论性较强,不易理解和把握。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表现在多个方面,有其特殊性,教材也偏重于深层次的理论分析,较难掌握。

高中历史教案范本篇7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和特点,掌握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2、通过阅读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言论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的能力。

3、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和重大影响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真正理解重点和难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问题探究,体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学习的方略;

情境教学法:学生角色扮演,神入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蒙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精华积淀之所在,更是近代资产阶级为之奋斗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仅属于其个人和那个时代,更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所以,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

1、培养人文意识,强化法治观念。

2、关注社会进步,培养坚强意志,树立科学精神,敢于怀疑,勇于创新,不断追求真理。

3、领悟先进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汲取启蒙思想精华,为我国的-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图片(东西方人民对神的敬畏),再联系所学知识,回顾第一单元学习的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君权神授”和西方古代史,让学生总结出东西方人民将对神的敬畏转移到了他们那个时代的君主身上。

再展示图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同学们,看了这幅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让学生总结。那么为什么查理一世被他的国民送上了断头台?这种与传统敬畏君主观念的思想是截然相反的,为什么人们头脑中会有这样巨大的变化?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七课,来一探究竟。

一、启蒙运动的含义

启蒙(enlighten)——“启蒙”在法文中即光明、智慧之意。启蒙思想家想开启人们的智慧,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布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

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在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掀起的一场反封建-统治和教会思想-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让学生通过课本知识的阅读和以往知识的回顾来归纳。

1.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程度已较高,为启蒙运动的到来提供了经济基础)

2.政治:新兴资级力量壮大,要求摆脱封建-统治和教会压迫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3.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推动

4.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自信

(自然科学的成就使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武器)

5.法国社会现状: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三、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共同总结)

1、核心思想:理性——判断是非的标准

2、主要内容:理性、-、科学、自由、平等

四、性质: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五、启蒙运动的发展历程

1、兴起——英国(17世纪)(这部分教材没有详细介绍,通过材料补充给学生)

霍布斯:国家不是根据神的意志而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创造的;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人民授予的。

洛克:私有财产是人权的基础,没有私有财产无人权可言;政权形式上,赞成君主立宪制,主张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利应分属议会和君主。

2、-——法国(18世纪)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3、扩展——欧洲其他国家,影响全世界

康德(德意志)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国家

代表

作品

观点

影响

-:法国

伏尔泰

《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1)猛烈抨击天主教会(2)反对君主-提倡君主立宪(3)天赋人权,人生而自由平等(4)法律以人性为出发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其思想多18世纪的欧洲产生巨大影响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1)三权分立/制约平衡(发展了洛克的分权学说)(2)法律是理性体现(3)反对君主-,主张君主立宪制

否定了封建-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与法的理论基础

卢梭

《社会契约论》

(1)天赋人权(2)人-权

(3)社会契约论(4)人类不平等根源是财产私有

是最激进的-主义者

扩展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①独立思考,理性判断②人非工具③主权在民④平等自由,也要自律

对启蒙运动进行总结,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思考一:归纳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思想观点的相似之处?

1、崇尚理性

2、反对教权主义和-主义

3、提倡-、自由、平等、科学、法治

4、构建资本主义理性王国

思考二:卢梭的观点比伏尔泰与孟德斯鸠的观点有何进步之处?

①伏尔泰、孟德斯鸠都极力赞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卢则反对君主制,强调人-权,主张建立-共和的政治制度,更激进更革命。

②卢梭认为人类不平等根源是财产私有,当人们还在为建立资本主义社会而努力的时候,卢梭已经对这一制度提出了批评

五、欧洲启蒙运动给欧洲和世界带来了哪些深远影响?

1、积极:

①思想解放: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统治,人的权利得到进一步尊重,自由和平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②对法国: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③对欧美: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

④对殖民地、半殖发地: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美国、拉丁美洲、中国、日本)

⑤对人类: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局限:

具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自由、平等主要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思考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比较:

课后小结

法国文豪雨果曾经说过: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大家不要忘记,正是启蒙运动,解放了人的心灵,宣扬了人的理性,人类才步入了今天这个思想解放、行动自由的现代社会。

课后反思:本课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图示、图表、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以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真正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避免对思想家的教条式的分析,而是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感受其思想,或提供材料形式,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掌握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和教材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图片资料,揭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真正理解重点和难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课后习题

1、启蒙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的发展B.自然科学的发展

C.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2、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A.独立的思考和自主的精神B.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C.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D.-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3、启蒙运动中的“自由”“平等”要求,实质上反映了A.封建-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B.发展商品经济和对自由劳动力的要求C.封建统治陷入全面危机D.封建教会的-地位已动摇

4、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说的第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表明①他提倡天赋人权说②他强调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③他主张人人平等④他主张思想自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5、孟德斯鸠倡导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主要目的是A.实现天赋人权B.避免暴君体制C.实现司法独立D.建立平等社会

6、卢梭被誉为宣传理性至上最为激进的-主义者,因为他认为A.人民有权-暴君,实现”主权在民”B.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当-教皇C.教士贪婪成性,人民应当粉碎教会

D.现存制度压制自由,应当重建开明制度

7、康德继承和弘扬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思想,表现在①主权属于人民②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③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④反对君主-,主张君主立宪制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板书

高中历史教案范本篇8

教学目标

1.阅读教材,识记文艺复兴最早兴起于意大利的原因、文艺复兴的内涵、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与成就、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宗教改革最早兴起于德国的原因、马丁o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宗教改革的发展和结果、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2.在识记上述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全面分析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兴起的背景,认识到一定时期思想文化是特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各代表人物思想及作品、《九十五条论纲》的全面分析,明确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内涵的发展;进一步全面理解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学法指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2.难点:文艺复兴的实质,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26-29,在书上进行圈、点、勾、划,并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1.阅读教材第一目“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A(1):14、15世纪,文艺复兴为什么最早兴起于意大利(请注意阅读“前言”、图片资料及解读综合思考)?

【3组学生板演预测】经济:各城市鼓励发展工商业,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政治: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壮大,更关注社会现实;

思想:古希腊、罗马文化遗存为冲破教会的-提供了思想源头;意大利独特的人才结构。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2.阅读教材第二目“文艺复兴”

A:(1)请以表格的形式梳理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代表、主要成就(请注意阅读“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图片资料及解读综合思考)。

【2组学生板演预测】

领域国别代表人物主要作品

文学意大利薄伽丘《十日谈》: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主张发展人的个性,人类平等;

意大利但丁《神曲》:抨击教会

意大利彼特拉克《歌集》:最早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人文主义之父”

英国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讴歌人的伟大和高贵;

艺术

(美术)意大利达o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意大利拉斐尔圣母像

意大利米开朗琪罗大卫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合作探究1】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各主要作品的分析,谈谈对文艺复兴核心思想的理解。

【1组学生板演预测】肯定人,注重人性,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现世的自由与幸福;提倡科学,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A:(2)结合材料思考,文艺复兴的兴起与发展对当时的欧洲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地心说”在中世纪的欧洲一直居于统治地位。这个学说的提出与-教《圣经》中关于天堂、人间、地狱的说法刚好互相吻合,处于统治地位的教廷便竭力支持地心学说,把“地心说”和上帝创造世界融为一体,用来愚弄人们,维护自己的统治。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一系列的讲演,提出了他的学说即“日心说”的要点:地球绕其轴心运转;月亮绕地球运转;地球和其他所有行星都绕太阳运转的事实。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伟大胜利。......后来,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一定程度证明了哥白尼的正确。

【6组学生板演预测】

在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冲破了-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在文学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

在自然科学方面: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局限性: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合作探究2】什么是文艺复兴(时间、地点、主体事件等)?其实质是什么?

【5组学生板演预测】十四五世纪,由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发起,借助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来反对封建神学,并加以新的创造和发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16世纪以后,迅速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史称这场新兴的文化运动为“文艺复兴”。

其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古典文化的基础上开展的一场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3.阅读教材第三目“宗教改革”

A(1):16世纪,宗教改革最早兴起于德国的原因、标志、结果。

【4组学生板演预测】

原因:文艺复兴的影响;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

导火线:出售赎罪券。

标志:马丁o路德发布《九十五条论纲》,拉开序幕。

结果: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兴起,形成一系列新的宗教:德国的路德教、英国国教、加尔文教等。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A(2):请简要概述马丁o路德的主要思想主张(请注意阅读“资料回放”、图片资料及解读综合思考)。

【2组学生板演预测】1.只要虔诚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否定罗马教皇-(“因信称义”)。

2.-徒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3.简化宗教仪式。

4.国家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A(3):欧洲宗教改革的兴起与发展有何历史影响?

【1组学生板演预测】否定罗马教会的-,打破了天主教会神学的垄断;解放了思想,进一步推动了人文主义的传播和发展;但马丁o路德等改革并未从根本上否定天主教等宗教,并确立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和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新教,最终于人文主义运动形成对抗,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合作探究3】什么是宗教改革?其实质是什么?

【3组学生板演预测】16世纪,德意志马丁o路德发布《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并迅速席卷西欧各国的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其目的在于否定天主教的-,实现宗教信仰的自由与自主;

实质:一场由早期资产阶级领导的在宗教改革外衣下开展的反封建的-。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知识梳理】【师生互动小结】

一、文艺复兴(14—16世纪)

1.条件:经济上,14世纪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政治上,新兴资产阶级为自身利益,要求冲破天主教的思想-;文化上,意大利保留了较多的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人才上,众多博学多才的学者。

2.概况:

(1)发源地:意大利(发展到整个西欧)。

(2)表达形式: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

(3)核心思想:人文主义──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肯定人的作用、价值,维护人的尊严,追求现世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

(4)性质: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自希腊智者运动以来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3.代表人物及作品:

时期领域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内容

最早文学但丁《神曲》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早期文学彼特拉克《歌集》最早提出“人学”对抗“神学”,人文主义之父

文学薄伽丘《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4.意义:

(1)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冲破了-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高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2)政治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3)文学艺术: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

(4)自然科学: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二、宗教改革

1.背景:从历看,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从政治上看,德意志是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激化了社会矛盾;从经济上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天主教的-;从诱因上看,教皇出售“赎罪券”,激起愤慨(导火线)。

2.开始标志:马丁o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3.马丁o路德的主要思想:信仰上帝就可得救,无需购买赎罪券;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每个-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

4.结果:宗教改革运动兴起,新教教派出现形成。(路德教派、加尔文教派、英国国教)

5.新教特点:简化宗教仪式,否定罗马教廷-,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6.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和罗马神权统治的-。

7.影响:政治上: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经济上:没收了教会的大量土地和财产。文化上: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思想上: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检测反馈】

1.14—16世纪,欧洲哪些历史事件促进了人文主义的新发展,结合具体史实予以说明。

【2组学生板演预测】文艺复兴: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要求红坡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改变封建传统观念,从而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证明地圆学说,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人文主义发展和实验科学的进步;

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实践和深化,他集中反对罗马天主教会,摧毁天主教会的精神-,使宗教自由逐渐盛行,进一步解放人们思想,促进人文主义发展;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高中历史教案范本篇9

抗日战争的爆发

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日本帝国主义先侵占东北,又侵略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全国掀起抗日救亡高潮。

2.使学生知道张学良、杨虎城为联共抗日发动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以全民族利益出发,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使学生知道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我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教学重点:西安事变的原因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教学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吗?在离我们学校不远的卢沟桥有一座抗日战争纪念馆,在那里陈列展出着许多的日军侵华的罪证,马么我们今天就以起来学习第六课抗日战争的爆发。

二、讲授新课

(一)“全国抗日救亡高潮”。

1.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你从哪里看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怀有野心?

日本侵略军是什么时间向中国东北军发动进攻

板书:九一八事变

2、想一想: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能占领东北三省并侵占华北大片土地?

3.看“读一读”内容,体会东北同胞家乡沦亡的悲愤心情。

沦陷后的东北人民已经到了什么地步?

“日本继续侵略下去,中华民族到了什么关头?”

在中华民族生死危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主张?

活动:比较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两种不同的主张

在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高潮中,蒋介石在干什么?

讨论:“蒋介石的做法错不错?为什么?”

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在什么时间?

板书:西安事变

讨论:为什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教师小结:因此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同意联共抗日的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二)“卢沟桥事变”

1、阅读课文:

从哪里可看出日本帝国主义在加紧侵略我国?

日军为什么要进攻卢沟桥?这发生在什么时间?

板书: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

讨论:为什么说中国守军二十九军官兵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奋起还击的?

2.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我国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从此开始。

三、小结:

1.西安事变为什么会发生?是怎样解决的?

2.为什么说卢沟桥事变是我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高中历史教案范本篇10

《明治维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基本历史知识:倒幕前的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

2,能力培养:通过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

引导学生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史论结合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教材上的插图与照片,让学生感受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各方面的变化,通过对比,让学生自然产生问题: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贫穷与落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组织学生逐条讨论明治维新的内容,分析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巩固教学重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治维新使日本亚洲乃至世界强国,是日本继大化改新之后又一次较为集中地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典型事件。

同时明治维新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迅速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明治维新的内容与影响。

.教学难点

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讲述日本历有两次十分重要的改革,提问学生古代日本历重要的改革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近代关乎日本命运的重要改革是明治维新,以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1.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幕府与幕府统治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对下文知识的理解。

2.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一段,在地图上确认的位置。提问:哪些人构成了日本的封建统治阶级?哪些人反对幕府统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一下幕藩制,指出幕府统治面临的第一个危机就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使学生认清日本国内形势。

3,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二段,提问:有哪些国家相继侵略日本?结果怎么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日本面临的外部环境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使日本有被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这也是幕府统治面临的又一危机。最终让学生认识到此时的日本内忧外患,改革势在必行。

4.向学生简要的介绍一下兰学到代表人物(绪方洪庵、新井向石等)和核心思想(实行民主平等,仿效西方改革日本,富国强兵等)指出思想准备对维新运动有着很大的推进作用。

(二)武装倒幕

此部分内容课程标准未做要求,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理解武装倒幕,-幕府的统治是明治维新的必要前提。

(三)明治维新

1.先向学生说明明治维新是1868年明治天皇领导的至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军事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2.指导学生阅读本部分内容,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学生阅毕,分别由每组的代表回答一个方面的改革的内容,评出的组别和学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各项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日本国内市场的形成。

(2)经济上,教师可补充这方面的材料和图片来反映经济方面的内容:一是引进先进技术,二是兴办资本主义工商业,三是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有利于日本农、工、商业的发展,成为日本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3)社会生活上,“文明开化”指导学生观看课本上的《穿西式军装的明治天皇》和《西式服装》等图片,指出明治天皇带头改穿西式服装反映了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迫切愿望。同时说明明治政府也十分重视发展文化教育。

(4)军事上,“富国强兵”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和图片,然后探讨“日本军队有什么样的特点?”指明用“武士道”精神武装起来的日本军队很快就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3.在讲完明治维新内容后,指导学生讨论课文的思考与讨论的问题,并告诉学生明治维新的内容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答时政问题的能力。

4.评价明治维新。先由学生讨论“怎样评价明治维新?”这个问题,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一方面,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社会性质,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另一方面,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日本逐渐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5.结合中国戊戌变法,让学生探讨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把全班学生分为四组,教师引导他们分别从国内背景、准备、内容和国际环境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寻答案。学生讨论完后,教师总结:从国内背景看,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幕府的中央统治相当薄弱。从准备过程看,倒幕派实力较强,有自己的武装,得到天皇和西南四强藩的支持。从内容上看,明治维新编定和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最后,十九世纪中期日本又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同时把明治维新与俄国的农奴制改革进行比较,提高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板书小结本课内容,突出重点。

四、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对应习题

课后小结

本节课上完后,根据对学生的了解,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值得注意:

1.在讲“幕府统治下的日本”这节,应该讲清楚:由于德川幕府的腐败统治,在日本国内形成了改革派,改革派要求-幕府的统治。应该尽量将知识点将详细。

2.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语速,不要过快,有些学生反映我讲话速度过快,这个在以后的教学中值得注意。同时要提高自己的语言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针对某个问题,尽量多叫不同层次的学生起来回答,从而了解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课堂上老师讲的时间过多,给学生的时间较少,没有体现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做好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角色。

课后习题

19世纪中期,许多遭受到欧美国家侵略的亚非拉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东亚的日本却脱颖而出,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成为亚洲一个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也成为第一个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方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四看:

⑴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

⑵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⑶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

⑷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此外,世界近现代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高中历史教案范本篇11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历史现象一般都能形成比较感性的认识,但由于初中阶段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历史知识基础普遍非常薄弱,还不太适应高中历史的模块式教学,历史思维能力也很稚嫩,有待于培养提高。对于古罗马政治,由于学生在初中学习中接触过一些,因此对古罗马国家的形成、帝国的扩张有粗浅的印象,但古罗马法律知识,初中教学中从未涉及,学生知识储备为零。

教学方式:

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利用图片、文字、音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

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了解《十二铜表法》;万民法;《民法大全》等基本知识;理解并掌握罗马法的核心内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提高阅读各种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归纳表达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个别案例的思考,合作讨论,培养学生掌握从政治、经济背景中分析历史发展趋势的方法;通过阅读分析材料,使学生学会古今知识联系思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罗马法起源与发展的过程,认识到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罗马法对世界文明进程影响巨大;认识到进行法制建设的艰难性;理解不断发展的法理观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珍惜和弘扬。

教学重点:罗马法影响深远,泽被后世,如何理解其影响。

教学难点:罗马法从产生到最终体系完成跨越千年,其中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清晰地整理出脉络,并使学生对每一阶段罗马法的发展原因有所了解。

4、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课件:古罗马司法女神塑像】

同学们好,如果说古希腊以民主著称于世,古代罗马就以法律闻名于世,我们先观看一尊古罗马司法女神塑像,观察她手中拿的物品,分别象征着什么?宝剑、天平和蒙眼的装束,分别象征着正义、公平、权威和不带主观色彩的理性。这是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所决定的,但法律发展之路绝非易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在西方世界影响最大的古代罗马法的发展的道路。

讲授新课:

一、什么是罗马法?

【课件:罗马法的释义】

引导学生阅读定义,初步建立对罗马法概念的印象。

二、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引导学生思考:罗马法发展历程跨越千年,之间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请结合教材,划分罗马法发展的几个阶段。

【课件:案例一】

展示“罗慕洛将军的遗嘱与遗产纠纷案件”,请学生分析法官判案的依据,由此

总结并加深习惯法的特点的认识。

比较习惯法与《十二铜表法》,找出其区别。

【视频:古罗马领土的扩张】观看古罗马领土扩张视频,并结合课本归纳,领土扩张带来了哪些新问题?罗马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都有哪些原因?(设计意图:用形象直观、高度概括的视频材料呈现罗马的扩张,增强学生对其扩张的深入认知,了解其速度、规模、范围、相应时间,并深入思考其原因与影响)

【课件:古罗马领土扩张带来的问题和影响】客观上形势所迫,公民法内容不足以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主观上统治者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他们颁布的法令也成为罗马法的组成部分,此时法学家也不断提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先进思想。

【视频:《埃及女王入罗马》】

观看视频短片《埃及女王入罗马》,引发学生兴趣,并进一步思考,随着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大,大量非罗马公民成为罗马国家境内的被统治阶层,他们不能得到罗马公民的身份,这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否有利?(设计意图:增强对历史现象的直观感受,增强历史现场感,并进一步思考其出现原因与带来的新矛盾)

【课件:西塞罗《论法律》片段】阅读材料,指导学生去辨析理解法学家西塞罗提出的自然法原则其内涵。

引导学生总结万民法形成的原因。

讲述6世纪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高中历史教案范本篇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正确理解阐释历史概念,如宗法制,通过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特定时期的政治制度概况。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

(2)通过比较落实知识,如商代的方国与西周的封国的区别。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方法与能力。

(3)通过认识宗法制是为了巩固分封制而实行的一种措施。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并锻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让学生对夏、商、周三代各个部分政治制度发展变化情况的分析,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社会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

二、三点剖析

重点:商代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西周分封制何以难?主要因为它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变革而选定的,这个社会变革就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这个转变是使中国社会从早期古代向古代转变的关键,过去把这个转变说成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也是有道理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同一的,互相表里,讲分封制就一定要讲宗法制。关系在下面具体还要讲。

三、教学方法

初步尝试采用构建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协作会话,调动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四大要素,力争使学生能主动完成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四、课标体现

1.构建主义教学思想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靠主动地探求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知识获得的多少与知识构建的能力成正比。基于以上认识,本教案试图通过向学生提供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脚手架),把复杂的重复性的事物分解、抽象出共性的东西,以便于学习者去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

2.为适应研究性学习和3+X考试的需要,本节课的讲述试图通过政治、历史、地理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并适当介绍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使学生能把微观知识与宏观知识结合起来,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

3.通过本节课对若干政治问题的剖析,反思夏、商、西周三代发展政治的一些问题,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某种借鉴的东西,学史明智,鉴古而知今,从而使历史学习更接近学生认知的“最邻近区域”。

五、教学过程

复习初中

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奴隶社会?

2.奴隶社会主要有哪几个王朝?

导入新课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发韧和源头。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至三代引发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一系列变化。请同学们思考:三代各自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夏是奴隶社会的开端,商是奴隶社会的发展,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高峰,在这之后的春秋则是奴隶社会的最终瓦解。三代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较之原始社会是一个极大的进步,故而全面推动了三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下面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

55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