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历史教案 >

历史教案教案范文

时间: 新华 历史教案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学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写好历史教案教案范文不是那么简单,下面给大家分享历史教案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

历史教案教案范文篇1

《综合探究一》教学设计

东洲二中何建国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通过一个情景的设计,让学生学会地图的选择。然后分别设计了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地形图以及土地利用图四幅图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学会判读和使用,从而使学生了解获取地图信息的基本要领。

二、 学习目标;

1、  通过对图1—11A和图1—11B的对比分析,使学生学会正确的选择地图。

2、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运用不同类型的地图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使学生能将有关地图的知识与技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系统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图的种类

难点;地图的运用

四、 探究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出示各类地图(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地形图,土地利用图)

出示图1—11A和图1—11B提问:

1、  哪一幅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

2、  台湾省在两幅地图中内容的详细程度是否相同?

3、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4、  从两幅图中你分别能了解到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图A,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图B,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总结:同学们知道那么多的地图,那么同学们会使用这些地图吗?这节课就让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使用地图的能力吧!看看谁用的好,用的妙。

学生说出他们分别是什么图。

情景探究一:

出示杭州旅游图,设计出自己的旅游方案。

提示:1、教师下发有关杭州旅游景点的介绍材料。

2、教师告诉学生策划是应该注意的问题:

行程问题、景点停留时间、参观内容、以及路线兴趣。

情景探究二:

郭莉莉准备到湖南的张家界风景区游玩两天,想选择一个旅游公司,请各小组以一个旅游公司路线策划组的身份,帮助她设计一条路线,并且报出旅游价格,争取她加入你们的旅游团。

教师提供张家界景点的一些介绍,以及价格参考。

小组讨论

小组交流

学生互评,选出最佳设计奖

小组讨论

设计方案

介绍方案

互评方案

新  课

小  结

提问:1、本节课你有什么体会

2、你还有什么问题。

自我小结

作业 

绘制新沙岛景观分布图

完成时间一周

历史教案教案范文篇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以及原始农业的发展。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或模型的基本技能和陈述历史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

2.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法,提高作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通过展示文物图片及提出问题,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在学习中,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和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三、教学策略

教法:图片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第1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他们如何获取食物?

学生:打猎、采集。

展示图片(见课件)

教师:打猎、采集,方便么?

学生:不方便。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教师:采集和狩猎的生活有很大的局限性,至神农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神农播种五谷,人们过上定居生活,人类进入农耕时代。

人类农耕时代的到来是进步,还是倒退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里呈现出什么特色?中国早期的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第2课的学习──原始农耕生活。

出示图片(见课件),导入到新课学习中。

设计意图:通过北京人等原始人类的采集和狩猎生活带来的巨大不便,引入到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从采集、狩猎生活步入农耕生活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非常自然贴切。【讲授新课】原始农业的发展

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至第10页的内容,回答“原始农业兴起的时间、兴起地区、发展变化、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兴起和发展的意义”等问题。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答案。

过渡:距今10000年左右,在中国的长江、黄河和淮河等流域兴起了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古代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址可谓星罗棋布,而最为典型的代表一个在黄河流域,另一个在长江流域。

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

教师: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的生产生活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差异。让我们先走进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出示图片,展示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第6页至第8页回答如下问题。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答案:

1.半坡人主要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另外也使用弓箭、长矛、石球,以及鱼叉、渔钩、渔网等工具。

2.食物有粟、猪肉、狗肉、猎取的动物肉、采集的野果。食物来源主要是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其次为猎取的动物和采集的野果。

3.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内。

4.会制作彩陶、乐器、骨针、骨锥、纺轮。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本归纳答案的方式,培养学生搜取有效历史信息、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半坡博物馆的展厅,欣赏一下半坡博物馆中的6类展品,了解一下半坡人真实的生活场景。

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半坡博物馆中展品的相关图片(见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展品展示,让学生对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有直观的认识,对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水平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半坡居民房屋设计的原因,让学生明确自然条件是对生产生活状况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我们学习完了半坡居民的社会生活,现在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内容。出示多媒体图片,展示问题,学生完成,教师展示答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通过复习,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出上述问题并能熟练记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落实课本重点基础知识,通过知识的强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师:我们了解了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现在让我们走进农耕文化的另一个典型代表,那就是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看看他们的农耕生活又是怎样的一幅场景。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答案:

1.他们的饭桌上会有米饭、猪肉、狗肉、牛肉。

2.他们使用的工具是骨耜和磨制石器。

3.他们居住干栏式房屋。

4.他们的手工制品有陶器、玉器、乐器骨哨、象牙雕刻、骨制品和漆制品。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本归纳答案的方式,培养学生搜取有效历史信息、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师:让我们一起走进河姆渡博物馆的展厅,欣赏一下河姆渡博物馆中的7类展品,了解一下河姆渡人真实的生活场景。

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河姆渡博物馆中展品的相关图片。(见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以上展品,让学生对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有直观的认识,对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水平有深刻的认识。在图片展示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探究河姆渡居民干栏式房屋的优点和原因,然后老师再通过课件出示答案,进行讲解。

教师:我们完成了对河姆渡居民农耕生活的学习,现在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内容。

出示多媒体图片,展示问题,学生完成,教师展示答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通过复习,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出上述问题并能熟练记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落实课本重点基础知识,通过知识的强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拓展提升:出示问题,思考探究,交流展示。

教师:我们学习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大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代表之后,比较一下两者有何相似之处和不同点。(见课件)

学生完成后,让学生交流展示答案,老师再出示正确答案并加以强调。

特别指出:河姆渡居民会烧制陶器,半坡人会制作彩陶;半坡人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的。(河姆渡人生活的地区多雨潮湿,夏季高温,冬季气温在零度以上,干栏式房屋既可防潮,又便于通风降温;半坡人居住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而半地穴式房屋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掌握并深入理解本课的关键知识,使主体知识更条理、更清晰、更系统,便于强化记忆和巩固。【课堂小结】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作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印证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为中国步入文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体现课本主体知识,附歌谣一首:

黄河流域有半坡,

地穴房子同居住,

粮食最早种植粟,

副食蔬菜鱼和肉,

陶器石器一起用,

纺线织布是才能。

长江流域河姆渡,

磨制石器有进步,

耒耜耕地种稻谷,

干栏房子共居住,

挖井养畜造陶器,

简单玉器和乐器。

设计意图:共同回顾本课所学内容,理清事件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

当堂检测:教师出示课件试题,学生思考回答,然后教师出示答案,以达到当堂达标、当堂反馈纠正的目的。(见同步试题)

历史教案教案范文篇3

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春秋争霸中几个著名的霸主和著名的争霸战争、战国七雄。其中,几个著名的霸主和著名的争霸战争是本节课的重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影响是难点。教材分别从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详细叙述了这一时期的系列变革,而本课则侧重于叙述军事纷争。这一段历史就其内容来看,是精彩的;就其地位来看,它在历史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材内容分析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东周概念的内涵及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列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知道齐桓公争霸、晋楚争霸及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比较、评价、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发挥重塑历史特色人物的想象能力。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观察分析争霸战争这种历史现象,比较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确立霸主地位的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争霸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兴人是兴国的关键,做人做事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才能成功,培养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上课前不懂如何预习,上课时不懂如何笔记,不懂得理解记忆,更不可能由史实得出一些历史规律。因此,作为起始年级,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他们完成“小升初”后所面临的上所述问题的解决、过渡。

四、评价方案: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深度和掌握程度。根据学习目标制定课堂检测试题,争取课堂检测达标率在85%以上。(所教班的学生为64人,即55人以上全部答对)。

五、学习目标:

1.记住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记住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主要战役,记住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在地图上的位置。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

2、通过学习晋楚争霸、越王勾践的史实认识到国强要革新,国立靠治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

3.了解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的情况。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西周建立后,周武王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个重要措施是什么?(分封制)由此产生了一些什么?(诸侯)国王改称什么呢?(天子)

?2、教师用“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导入。问: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小结:这两个故事都是做人不诚信,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当戎族真的来进攻时,往日报警号令天下的烽火台就失去了威力和作用,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春秋战国的探索,一起回到那金戈铁马的年代,共同来学习第七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新授

设计意图:由故事导入,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入积极。

(二)自主探究

1.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自学课文。

2.小组内交流

先在小组里交流交流你的收获,要是有疑惑的问题一定要向同学请教!

3.集体交流

师讲述“春秋”“战国”的来历。然后讲述: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这个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周王室的地位下降。一些较大的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他们,他们展开攻势,咄咄逼人,不断进行争霸战争,这种争霸斗争就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局势。

设计意图:知道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点,学习有目标。起个提纲挈领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回答春秋先后称霸的霸主都有谁?之后师要进行补充讲解(强调字桓的读法和写法)。

过渡:春秋时各诸侯不在听从天子的命令,不断的进行混战,争当霸主,在这些霸主中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那么他是如何首先成为霸主的?

2、生回答第二个问题后师总结:齐桓公称霸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三点(1)。优越的条件。(2)、管仲改革,(3)高明的手段——尊王攘夷。

3、接下来师讲解这三个原因。

历史教案教案范文篇4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有理学

教师讲述:概括先秦儒学和西汉儒学的主要不同点。

提问:儒学从春秋一直发展到西汉,有哪些基本“缺陷”?

教师讲述:

1、非哲学思辨。

2、非万能学说。

3、没有真正成为独尊、主流,获得不可动摇的地位。

过渡:之所以儒学会发展为理学,肯定是彼时彼刻的儒学出现了问题,没问题的话就不需要改变了。我们抓住了这3个问题,实际上才能很好地理解理学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连带理解理学到底和之前的儒学有什么不同。

第二部分理学到底是什么

1、理学的内容和之前的儒学有什么不同。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不同

教师讲述:先秦儒学和西汉儒学的先天缺陷在于没有哲学思辨,先秦诸子中道家的哲学思辨做的。

展示材料: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教师讲述:通过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在哲学思辨上面的重大修正。并由此帮助学生理解,思辨化哲学化的理学,究其本质,依然是儒家伦理道德。

展示材料:《大学》节选

教师讲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究其本质依然是儒学,他们对于寻找天理的方法虽有很大差异,但本质上是有很大共同性的,理解了《大学》这段话,才能很好的理解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

1、都更加重视人的内在修养,诚意正心是根本的起始点。

2、程朱理学的寻理过程与实践,是有先后顺序的;王阳明的心学则是致良知以后,必然会知行合一。

3、双方用的都是大学里面的格物致知,只不过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存在差异而已。

4、讲明白为什么找天理一定要灭人欲的问题。双方对待人欲的界限划分问题。

展示材料:联系上述理解,解答高考试题。

第三部分理学的影响

展示材料:一组文字和图片材料。

教师讲述:

1、理学使儒学哲学化、思辨化了。

2、理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很强,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力量,凸显人性庄严。

3、压抑人欲,强化等级,空谈心性,中国文化失去了张扬与活力,走向全面内敛。

展示材料:一组高考试题

教师讲述:对于文化史而言,一定是先要理解文化思想内涵的本身,才有可能面对高考题的新材料、新问题,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源于书,回避书;回避书,源于书。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有的高考试题,在教材上都是有直接或间接的援引的。理学之所以难学,难考,归根结底的根本性问题,还是在于有没有从内心真正理解这三个基本问题:

(1)为什么要有理学。

(2)理学到底是什么?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

(3)理学到底对中国人、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历史教案教案范文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登基称帝的史实

2.识记“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3.理解武则天的统治对“开元盛世”的奠基作用

【学习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学习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价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

2.626年,即位。次年改年号为“”,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3.(1)政治上进一步完善;制定,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2)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生产。

4.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5.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制度。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

6.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7.唐玄宗重用贤能,在贤相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改革。

8.整顿,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9.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二、合作探究

想一想,盛世局面的的表现都有哪些?“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三、练习巩固

1.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朝代更替,告别了短暂的隋朝,赢来了繁盛的唐朝,这一年

是()

A.581年B.589年C.618年D.626年

2.______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唐宗”指的是()

A.唐太宗B.唐高宗C.唐中宗D.唐玄宗

3.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有一位大臣,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是著名的谏臣。以至于在他死后,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现在失去了一面镜子啊。”他说的这位大臣是()

A.长孙无忌B.杜如晦C.房玄龄D.魏征

4.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有人曾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是()

A.吕后B.慈禧C.武则天D.王昭君

5.所谓年号是指中国历代帝王即位后用以纪年的名号,那么“开元”是谁的年号()

A.唐高祖B.唐高宗C.武则天D.唐玄宗

6.“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的不同点是()

A.唐朝进入全盛时期B.政治比较安定

C.经济繁荣发展D.国力强盛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1)材料一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他在位时形成了什么治世?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

(2)材料二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了什么时期?历史上称为什么?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618长安2.李世民贞观唐太宗3.(1)三省六部制法律进士科政绩(2)农业

4.经济贞观之治5.官僚贵族殿试发展生产6.开元盛世7.姚崇8.吏治税制9.开元鼎盛

二、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隋朝创建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和经济的繁荣为唐朝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唐太宗的个人作用;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劳动。

三、1.C2.A3.D4.C5.D6.A

7.(1)唐太宗。“贞观之治”。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2)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元盛世”。

历史教案教案范文篇6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登基称帝的史实;识记“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和表现;理解武则天的统治对“开元盛世”的奠基作用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并全面地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虢国夫人游春图

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还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

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繁荣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了解这段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教师讲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教师讲述: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

(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的庙号是唐太宗。)

3.读教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答案提示:(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______,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史料解读。

材料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祸乱,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然所谓固天下之势,以遗诸子孙者,盖未立也。于是乎藉兵于府,置将于卫,据关而临制之。处兵于府,则将无内专之权;处将于卫,则兵无外擅之患。然犹以为未也,乃大诛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浑,平高昌,灭焉耆,皆俘其王,亲驾辽左而残其国。凡此者,非以黩武也,皆所以立权而固天下之势者也。

5.根据材料讨论唐太宗采取这些措施的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目标导学二:女皇帝武则天

1.图片展示。

武则天像

2.教师只简要介绍武则天的情况即可。

教师概要:武则天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历史上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目标导学三:“开元盛世”的开创

1.史料解读。

材料一:“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阳),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时逾千万),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材料二:唐玄宗时期全国耕地面积6.6亿亩。唐朝的版图,比之于汉代,有新的拓展;大运河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史载:“开元、天宝之际,耕者益力,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根据现有史料推算,当时全国实际耕地面积约八百五十万顷,折合今亩达6.6亿亩(当下的中国为18亿亩),人均占有达9亩多。远远超过中国今日的平均数(1.4亩)。

2.根据材料讨论“开元盛世”的表现。

答案提示:物美价廉;商业繁盛;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等。

3.学生分组讨论唐玄宗采取了哪些措施及带来的结果。答案提示:(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具体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结果: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三、课堂总结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他在位时居安思危,______,虚心纳谏,以人为本,减轻徭役,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局面——“贞观之治”。在这一课中我们还学习了唐玄宗前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由于唐玄宗励精图治,唐朝出现了繁荣局面,封建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而在这其中,劳动人民发挥了聪明才智,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唐朝的建立,学习了唐太宗时期所形成的“贞观之治”的局面,以及唐太宗之后武则天对唐朝的治理和对盛世的发扬,还学习了唐玄宗在位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要让学生认识到唐朝的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居于先进地位,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历史教案教案范文篇7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识记水平了解了解黄帝及其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原始社会走向终结掌握原始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情况能力

训练

过程

方法概括提炼本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从炎黄战蚩尤到禹建立夏)联系归纳原始社会发展全貌(华夏文明起源和人类社会的演进进程)评价论证涿鹿之战的意义、有关“人文初祖”黄帝传说的依据分析判断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整理表述课本以外有关黄帝、尧、舜、禹的传说故事、为活动课做准备情感、态度

价值观爱国情感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我们引以为荣道德意识黄帝、尧、舜、禹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黄帝——人文初祖

难点

尧舜禹

“禅让”的含义

教学方法

1.利用地图册,使学生了解黄河流域的空间位置以及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动区域,使他们对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和部落之间的征战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2.对于“涿鹿之战”,直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征战的部落双方、过程、结果做出解答、在此基础上,得出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认识。

教学结构和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反映出原始社会晚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农耕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都出现了。)

引导过渡:与大汶口考古发现可以互相印证的传说很多,本课将使你了解到十分有趣的内容。

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祭黄帝文》中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振兴祖国的精神象征。大家再看国父孙中山先生说过的一段话,p12中华开国5000年,从什么时候开始算起的呢?——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轩辕氏指的就是黄帝,鲁迅也把黄帝作为伟大的民族象征。他在一首诗中说:“我以我血荐轩辕”,就是说要用自己的鲜血来保卫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过去了,黄帝的形象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发图强,为人类作出更多的贡献。那么黄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对我们民族有过什么功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华夏之祖——黄帝

资料:黄帝为什么叫“黄”帝呢?这在古书里是有解释的。《淮南子》一书说:“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帮助)后土(管土的神),执绳(法)而制四方”。这是说因为黄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领,他专管土地,而土是黄色,故名“黄帝”。黄帝为什么又名轩辕氏呢?根据史料记载,黄帝曾发明一种车战法,打仗的时候,将士都站在战车上;停战休息时,将战车连接起来,围成一圈,指挥员在中间,只留一个空当作为出入的门,起到了保护指挥员的作用。古人把带有布幕的战车叫“轩”,把两辆战车中间的空当叫做“辕”,因为黄帝是这种车战法的发明者,所以后人便又把黄帝叫做轩辕氏。

一、炎黄战蚩尤

黄帝是原始社会末期一个氏族部落的首领,那么他的部落居住在什么地区呢?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氏族部落及首领呢?大家把地图册打开翻到《涿鹿之战》和《炎黄战蚩尤》,在地图上找到黄帝、炎帝、蚩尤部落的活动区域,他们共同生活在我国的黄河流域,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第12页上面小字部分,在当时,氏族部落为了争夺食物和地盘,经常发生战争,大家参照课文讲述一下当时发生的一场战争“涿鹿之战”(讲述的内容征战双方、征战过程、征战结果等方面进行启发)。黄帝战胜蚩尤后,威信更高了,被中原各部落尊为共同的领袖。后来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合并,统称为华夏族。华夏族就是中华民族的前身。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叫做“炎黄子孙”。古书记载,黄帝以后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尧、舜、禹,和后来的夏、商、周三代,都是炎黄的后代。不仅中原的汉民族这样说,北方的匈奴、西边的羌族、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也都自称是炎黄的子孙。

历史教案教案范文篇8

目标课标要求: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分析原因,从而培养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观察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着名的文明古国。重、难点重点:夏朝的建立和分封制。难点:分封制。学案学生活动及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读书独学、完成预习(要求:阅读教材20~25页,完成自学提纲并记忆。)

1.人物:

①夏朝第二代国王是___继承父位,从此,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

“家天下”

②____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

③商朝建立者是____,他任用有才干的_______等人做大臣。

④商最后一个国王是_____,是有名的暴君。

⑤周国君________重视农业生产,任用贤人________等,国力逐渐强大。

⑥商朝灭亡,________建立周朝。

⑦商朝迁都的国王是__________。

2.地点:

①夏朝统治中心地区,在今________和________一带。相传,把都城建在_______

②夏朝衰败时,______的商国强大起来。后来商王将都城迁到____。

③西边______流域的周国发展起来,与商在______大战,商纣王逃到______自焚而死。西周建立,定都_____。

3.时间:

①约公元前______年,商朝建立。

②商、周牧野大战发生在公元前_______年。

③公元前________年,西周灭亡。

4.西周分封制:

①目的:为了统治

②对象:、。

③内容:周天子把和、分给、,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的命令,并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随周天子作战。

④作用:开发了地区,加强了,成为一个的国家。

三、组内交流独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四、课堂展示及合作探究:

1.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谓大同。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意为“去”),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是谓小康。

读一读上面的材料,议一议,从材料一所反映的时代过渡到材料二所反映的时代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谈谈你的看法。

历史教案教案范文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节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启蒙运动的兴起;法国的启蒙运动;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百科全书派;启蒙思想的影响。

2、通过欧洲启蒙运动兴起、内容、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17、18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反对封建专制和教权主义的斗争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也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中国、日本。

3、通过学生对欧洲启蒙运动的著名领导人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以及百科全书派的代表狄德罗等勇于献身和捍卫正义事业的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捍卫真理的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讲的是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运动。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西欧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并享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但是垂死挣扎的封建制度却成为了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了推翻这个旧制度,资产阶级必须制造舆论。于是,启蒙运动便应运而生了。在随后的岁月里,启蒙运动波及全世界,在政治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而且也为美国独立战争起了动员作用,并影响了美国的政治制度,鼓舞了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

重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和原因;法国启蒙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启蒙运动的影响。每一场思想解放运动,都有以社会物质生产的一定阶段以物质生产发展的需求而出现的,所以理解思想解放运动必须从它的背景和原因入手;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的高潮是在法国,它又为法国大革命和欧美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甚至对亚洲各国都产生了深渊的影响。所以,它是本节的重点。

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造就了欧洲的启蒙运动。意识对物质有主观能动作用,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启蒙运动的反教权、反专制的“理性”思想是当时资产阶级冲向封建营垒的两把锋利的匕首(也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是革命有力的思想武器,启蒙思想成为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立国之本,启蒙学者们用理性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和生活,并以其富有先导性的理论唤醒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反封建意识,给处于黑暗统治下的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它成为世界近代史上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它为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从而使18世纪成为理性的时代或启蒙的时代。因此,启蒙运动的内容和影响是本节的重点。

重点、难点突破

由学生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如:启蒙运动为什么会发生?启蒙运动发源于英国,而为何却高潮于法国?启蒙运动的核心内容、实质是什么?孟德斯鸠三权分立说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那么它的矛头直指谁?孟德斯鸠从哪些方面发展了洛克的学说?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本质是建立怎样的一个国家?卢梭与伏尔泰、孟德斯鸠思想的最大的不同点。(君主立宪制和“人民主权”说。)为什么说“卢梭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不同思想的根源。并启发学生思考:文艺复兴运动与启蒙运动的不同点有哪些?启蒙运动的有何影响?比较这一时期中西方反封建思想的不同处等。

难点分析

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区别和联系。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世界史上两大思想运动,都为新兴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两大运动的本质虽是一致的,但它们产生在西欧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受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的影响,其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也有所不同,影响程度也不一样。搞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这对于学好本节的内容十分重要。

课内探究活动

课前,让学生分组收集、查阅、整理有关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的图片、图象资料,如:启蒙运动的背景材料、启蒙运动领导人的生平事迹、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现象。(注意:教师及时了解各组的材料收集情况)。然后,根据各组特点,再进行有侧重的分工,如;有的组介绍启蒙运动的背景材料,有的组介绍启蒙运动领导人的生平事迹等。

注意:在课前教师要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如:启蒙运动的核心为什么是反专制主义和反教权主义?启蒙运动的特点是什么?如何看待启蒙运动的影响?

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节欧洲的启蒙运动

重点:启蒙运动的内容、影响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区别和联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

由各组分别展示、介绍其课前准备的有关启蒙运动时期的资料。由此导入  新课。

对学习中的共同问题展开讨论。如:什么是启蒙运动?什么叫“理性”?理性思考的内容是什么、人们应怎样判断问题?说到底,是资产阶级要求民主、自由、平等。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存在决定意识的原理阐释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力。但是,他们却没有享受到相应的政治权利。所以,资产阶级要反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于是强调人的价值和权利的思潮兴盛起来,形成了以宣传理性为中心的启蒙运动。人们的迷信与愚昧是封建主义的君权、神权、特权能够在很长时间里占统治地位的重要前提之一。破除迷信,批判蒙昧主义,自然成了启蒙运动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它被称为“启蒙”的重要原因之一。自然科学的发展,使理性学说有了科学的依据和强大的生命力。于是,欧洲资产阶级发动了一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思想为什么发源于英国而在法国达到高潮?”(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资产阶级力量强大。但同时,法国又是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堡垒,专制主义、等级制度盛行。作为第三等级的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这一思想传播到法国,使专制制度危机下的法国人注入了极大的革命热情,启蒙思想家辈出,运动达到高潮。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许多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对旧体制发起了猛烈冲击,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启蒙思想。)

“英国革命披上宗教外衣,而法国大革命高举自由与民主的大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害怕人民革命,他们宁肯树宗教旗帜,不广泛宣传霍布斯、洛克的启蒙思想,启蒙思想在英国还没有达到高潮;在革命中始终高举宗教旗子。而法国资产阶级从英国人的启蒙思想中得到巨大力量,使启蒙思想达到高潮。法国人以“自由、民主、平等”作为自己的旗子。孟德斯鸠三权分立说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那么它的矛头直指谁?孟德斯鸠从哪些方面发展了洛克的学说?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本质上来说,依然是君主立宪制的一个政权组织形式。卢梭与伏尔泰、孟德斯鸠思想的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卢梭的思想核心是什么?以歌德和赫尔岑对伏尔泰和卢梭评判突出卢梭的思想对法国社会的影响,点明其思想是法国大革命的灵魂。指出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不同思想的根源是他们代表着资产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他们有不同的生活经历。

在学习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启蒙思想”与从前的“人文主义”有何联系和区别?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背景、主要内容、反封方式和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让学生比较这一时期中西方反封建思想的不同处。(中国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尚未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没有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新政权方案;对以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一定的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彻底批判封建制度与封建神学,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启蒙运动的影响:思想家们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被推翻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曾经哀叹:是伏尔泰和卢梭毁灭了法国。由此可见,精神力量一旦化为物质力量,其巨大作用是难以限量的。启蒙运动不仅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超出了国界,跨越了时代,在更宽广、更长远的领域和时间里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作用。

教学设计思想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或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或教师在课堂上提供启蒙运动的背景材料和启蒙运动领导人的主要观点,让学生在课上分析、讨论,从而从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自学、思维能力,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以及树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历史教案教案范文篇10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鸦片战争·重点难点

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重点掌握两大板块、六个问题: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1.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3.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二是中英《南京条约》:1.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2.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难点是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首先明确半殖民地的含义是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半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原有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而后依据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认识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是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已开始受到外来的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南京条约》的签订,仅仅是开始而已,不要因此造成认识上的错误。

鸦片战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史料、自由阅读卡,学会从历史材料中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

2.结合时代背景、学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学会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发展过程中,指导训练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链,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分析《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给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鸦片战争·教法建议

1.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首先由导入框的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疑问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在学生充分议论的情况下,教师加以归纳指出:英国是当时世界上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而四处扩张,广阔的中国市场就成为它首选的对象。英国曾经采用外交、贸易等手段想打开中国的大门都未能遂心如意,后来发现从事毒品贸易可以牟取暴利。(当时拥有鸦片专卖权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其鸦片每箱成本200多卢比,1817年在市场上的拍卖价为1785卢比,在中国的卖价为2618卢比,差额833卢比,折合银元400元或白银280多两。)于是英国积极向中国走私鸦片。指导学生看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指导学生看自由阅读卡,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吸毒现象和我国政府的禁毒决心,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再概括归纳:鸦片是一种用罂粟汁熬制而成的麻醉毒品。人一旦吸食鸦片就不易戒除,一染上毒瘾,则使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请同学朗读炮子谣,老师再解释含义。引用英国第一任印度总督哈斯丁斯在1773年的宣称:“鸦片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有害的奢侈品,除仅仅为对外贸易的目的外,它是不被容许的,明智的政府应该严格地限制鸦片的国内消耗。”在这里,英国资产阶级认为鸦片有害,应严格限制国内消耗;而一方面为了获取巨额利润而鼓励外销。这一目的彻底暴露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无耻和伪善,认识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马克思曾引用英国史学家蒙哥马利马丁的话来痛斥鸦片贸易的罪恶:“鸦片贸易比奴隶贸易更残酷,因为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世界,还折磨他们的肉体。”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充实英国国库。教师请学生阅读动脑筋的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造成哪几方面的危害;给中华民族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历史教案教案范文篇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时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春秋时期齐、晋争霸

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三)基本教学思路:

1、通过学生快速跳读课文,对课文零散的信息进行整合,然后由学生自己归纳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零散知识的整合和综合概括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启发、讨论、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与教师合作、与其它同学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新课程提出的三个维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教学过程:

导入: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司母戊鼎。鼎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代表,是国家和权利的象征,在过带被视为立国重器。传说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他将从各地收集到的青铜铸成九鼎。从此,九鼎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把它作为世代相传的国宝。到了周朝时,楚国的诸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在周天子的境内检阅军队。当时的天子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问,楚庄王趁机询问九鼎的轻重。楚庄王问鼎有什么含义?他想干什么?

学生可能答出:想代替周天子统治天下,是对周天子的挑战。

师:结果遭到了王孙满的斥责。后来人们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楚庄王作为一个小小的诸侯为什么敢向自高无上的王权发起挑战?这说明周天子的力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衰弱。

一春秋争霸

1东周的建立

师:楚庄王生活的那个时代被称为什么时期?

生看书回答:春秋战国。

师:在这之前,中原处于那个王朝的统治之下?(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

生:西周。

师:课本导言说到了导致西周灭亡的一个事件,也是一个典故,有点像大家小时候听的“狼来了”的故事,知道是什么吗?

生:烽火戏诸侯。

师:这最终导致西周在公元前771年灭亡。在灭亡的第二年,周平王又建立了东周。为什么要这样称呼?(引导学生观察西周与东周都城的位置,加深两个朝代的印象和区别)

生:西周的都城镐在西边,东周的都城洛在东边,所以称东周。

师:春秋时期,时代特征发生了什么变化?诸侯师不是像以前那样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师:所以春秋时期的最大特点就是诸侯争霸。周天子名义上是最高统治者,但是力量严重衰弱,反而要看强国的脸色。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在西周建立时,诸侯不争做霸主,而是到了东周才争霸?(引导学生从分封制的内容展开分析)

生:诸侯被分给了土地、平民、奴隶。在领地里有权设置官员、征税、设立军队。

师:这样经过几代人的经营,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在加上国人暴动,使得王室衰微。如果你是诸侯还会听天子的话吗?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霸主?

学生很可能只答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师(补充):还有南方的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合称为“春秋五霸”。大家可以看地图,了解一下这几个国家分布的位置在哪里。在这些诸侯中首先成就霸业的是哪一个?

生:齐桓公。

2春秋首霸——齐桓公

师: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成就霸业?他有哪些条件?大家看地图,齐国位于现在的哪个省,它的东边是什么?

生:通过观察地图发现位于现在的山东,东边是广阔的大海。

师引导:海洋盛产哪些资源?

生:有鱼、盐。

师:盐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长期不食用会四肢无力。从地图上看其他的诸侯国是不是像齐国靠海?不靠海的诸侯国要吃盐需要通过什么途径获得?

生:只有吴、越靠海。其他国家要吃盐就从产盐的地方进口,通过购买的方式。

师:齐桓公正是凭借丰富的鱼盐资源,使得别的国家的财富流入自己的口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什么?

生:财富。

师:这为齐桓公的霸业奠定了经济基础。大家再看P30的这句话,从中我们能看出齐桓公称霸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什么?

生: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盛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

师:同时,齐桓公通过什么手段来扩充疆域,打出了一个什么口号?

生:尊王攘夷。

师:什么是“尊王”,什么是“攘夷”?

学生阅读课本注释,加强了解。

师:在当时北方有很多少数民族经常到中原骚扰,势力弱小的诸侯国没能力抵抗。齐桓公有力地抓住机会,出兵援救。你是被帮助的诸侯你会怎么想?

学生通过角色互换,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齐桓公通过这个方法提高了自己在各诸侯国中的威望,为齐国赢得了政治上的声誉。这是他成功的外交策略,也是争霸的有力手段。通过这些条件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生:实现了国富兵强。

历史教案教案范文篇12

【课标要求】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学习目标】

①知道唐朝建立的史实。

②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③知道武则天的治国措施及其影响。

④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学习重点】

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

【教材研读】

知识点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

①背景: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

唐朝疆域图

②建立: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③唐太宗即位: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贞观”,他就是著名的唐太宗。

唐太宗像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2、贞观之治

(1)开明的治国思想:

①形成原因: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

②具体内容:唐太宗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③具体表现: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的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了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______,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和敢于决断的杜如晦都是贞观时期的名相。

魏征去世时,唐太宗曾痛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联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遂亡一镜矣。”

(2)开明的治国措施:

①政治上:

A、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和决策程序;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唐太宗

据史书记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集权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D、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史料:唐太宗即位之初,依据德才兼备和当时官员的职责,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员的严格标准,即“四善”、“二十七最”、“九等”。

②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水(人民)能载舟(君主),亦能覆舟。——唐太宗

史料:太宗谓侍臣曰:“……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贞观政要论务农》

③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3、唐太宗时的治国成效

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为“贞观之治”。

知识点二:女皇帝武则天

1、武则天称帝:武则天原是唐高宗的妃子,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

武则天,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655年-683年),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705年退位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武氏在上阳宫病死,年八十二,后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

2、武则天的治国措施

①政治上: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武则天爱惜人才。骆宾王写得一手好文章,曾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感慨不已,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

②经济上: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重视发展生产。

吴泽认为:“武则天当政时,继续坚持太宗的政治道路,对旧贵族官僚集团势力进行猛烈的斗争,获得巨大胜利。武则天称帝后,仍然继承太宗、高宗对农民让步的政策,劝农桑,薄赋徭,缩小战争范围……”

3、武则天统治的影响:

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们评价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无字碑

公元705年11月,中国历史上执政21年的女皇帝武则天病逝了。她的墓碑,通高7.53米,宽2.l米,厚1.49米,但碑中不见唐代所刻一字。武则天为什么在自己的墓碑上不刻一字?历代学者为此争执不休,众说纷纭.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第一种说法:武则天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德高大非文字可表。

第二种说法:武则天自感罪孽深重,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l

第三种说法: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自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说,这是最好的办法。

知识点三:“开元盛世”

1、唐玄宗:武则天的孙子,在位前期,年号开元。

唐玄宗

唐玄宗名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是武则天的孙子,唐朝第四位皇帝。不仅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2、唐玄宗的治国措施:

唐玄宗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①政治上:整顿官吏,裁剪冗员。

材料: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罢免。有一年他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职。

②经济上: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③文化上:注重文化,编修经籍。

3、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摘自杜甫的《忆昔》

【拓展延伸】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①隋朝的富庶和繁荣为唐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③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发展科举

2、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他在位期间,吸取隋亡教训,积极采取革新措施,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统治后期,“不悦人谏”,连年用兵,广建宫室,加重赋税,使社会矛盾有所加剧。

3、武则天的统治与唐太宗的统治有哪些相同之处?

①都重视人才的选拔;

②都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③两者统治期间,经济持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4、分析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唐太宗“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为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玄宗重用贤能,发展生产,不断调整统治政策;人民的辛勤劳动。

5、中国古代经济繁荣和发展,出现治世的共同原因。

①继承了以前的经济基础;

②社会安定、国家统一、政治清明;

③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④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

⑤人民的辛勤劳动;

⑥生产技术革新(特别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兴修水利。

6、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统治一览表

7、如何评价武则天的统治?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8、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点,以及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意义。

主要盛世:西汉的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共同原因:①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②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如:制度的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等);③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④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现实意义:①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②合理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快发展;③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重,确立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9、科举制自诞生以来,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课本问题解答】

1、材料研读: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作为君主,必须在心里先有百姓,如果以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就好像割自身的肉来喂自己的肚子,肚子虽饱了,而身体却死亡了。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唐太宗认真总结了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所以他将君民关系比喻成舟和水的关系。

2、问题思考:唐太宗给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你认为从哪些方面能够体现出来?

主要体现在一下两大方面:

在治国思想方面:唐太宗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______。

在治国措施方面: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和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3、课后活动

(1)阅读史料并回答问题。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

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反映了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原因: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发展科举制。

(2)诗词赏析。"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

描绘了开元年间,人口增加、经济繁荣的盛世气象。

【课堂小结】

【易错易混】

1、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不是唐朝的建立者,建立唐朝的是唐高祖李渊。

2、唐玄宗统治时期,是唐朝的鼎盛时期。

3、唐太宗—贞观之治;武则天—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

【自我检测】

1.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唐太宗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完善了

A.分封制

B.行省制度

C.金瓶掣签制度

D.三省六部制

2、《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一句,这里的“唐宗”是指

A唐高祖

B唐高宗

C唐太宗

D唐玄宗

3、“开元盛世”指的是哪位皇帝的统治?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4、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是

A重用人才

B善于纳谏

C改革税制

D轻徭薄赋

5.唐太宗时,任用善断大事的宰相是()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6.后人基本上对武则天的统治给予肯定,主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帮助有病的唐高宗处理国政

C.她善于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7、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A.任用姚崇为相

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摇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D.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8、李世民做皇帝后的年号是()

A.开元

B.开皇

C.贞观

D.光武

9、唐玄宗时期重用的贤相是()

A.房玄龄

B.姚崇和宋璟

C.杜如晦

D.魏征

历史教案教案范文篇13

[教学目标]

1.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和重要成果;知道垄断资本的含义。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国家爆发的原因;理解大企业与垄断资本的形成及垄断资本出现的影响。

2.引领学生阅读教材(包括插图和小字史料等),培养学生学习教材、挖掘教材资源的方法;把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较,让学生初步掌握比较的分析方法;对垄断资本主义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具有历史分析的习惯与能力。

3.通过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使学生领会到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是"第一生产力";通过对垄断资本主义的评价,让学生正确对待新事物,既要肯定它的积极面,又要看到它的消极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电力时代

难点:垄断组织

说明:

1.电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象征,电能的广泛使用推动着与电相关技术发明层出不穷,由于电能的出现,推动新材料、新兴工业部门等相继出现,这不但构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也凸现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创新,因此是教学的重点。

2.垄断资本是新科技广泛运用到生产中而发展的必然结果,垄断组织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为适应生产力高度发展而实行的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但它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利于中小企业参与竞争,也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这些道理中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假如你家停电一天甚至更长时间会带来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适当补充08年初,我国南方出现雪灾引起大面积电力中断的社会现实,让学生在合理的设想中意识到电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为电力时代的来临做好铺垫。

2.电力时代的来临

出示材料一:选取教材中1900年巴黎展览会图片,及教材小字部分一家报纸对这次展览的评价的引文。

设计下列问题引导完成教学:

1)很显然,这里的空格(教师在制作PPT时,在原文中拉掉"电"字,改为一个空格)应填什么?从这字里行间透射出当时的人们对电的出现是怎样的心情?

通过阅读教材以及对材料的解读,感受到当时的人们对电的出现,感到震撼、惊喜、赞叹的心情,凸现主题"电力时代的来临"。

2)电作为新能源是何时被人类推广的?与哪些科学家的贡献分不开?

通过此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即19世纪60至70年代,人物如法拉第等相关基础知识的教学。

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国家爆发的原因,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工业革命的爆发,需要稳定的政治,雄厚的经济实力,良好的科技基础等,而中国等这些正处于殖民统治的国家不具备爆发工业革命的土壤。

3)出现照片中"展现出耀眼光芒"的场景,最早应该出现在哪些国家和地区?为何不会出现在像中国这样曾创造辉煌文明的东方古国?

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仅仅是在电力方面取得成就吗?还有哪些具体成就?

出示材料二:伍尔沃斯大厦、"没有马的马车"两幅图片。

设计问题:

1)从这些图片中,你联想到了哪些相关产业(工业)?

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新材料及相应的工业部门,如根据"伍尔沃斯大厦"联想到钢铁冶炼技术、钢材、化学工业等,由"没有马的马车"联想到汽车制造及交通运输等具体成就,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挖掘历史信息,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

2)工业革命有如此多的成就,但我们的标题却是"电力时代的来临",这是不是有点以偏概全?能揣摩编写者的意图吗?

通过此问使学生明白电能的发现及应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地位,即电力的应用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读书,从教材中挖掘信息的方法。

讨论:

我们教材认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一个"革新突破高潮迭起的时代",你认为有道理吗?请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相比较,证明教材中这个观点的合理性。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范围较大,本问题的设计不要求面面俱到,而是要求学生,从能源、材料、新兴工业部门以及生活等角度,体现出第二次工业的"革新突破",使学生领会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就更高,科技与生产、科技与生活的结合更紧密,科技提高生产力,科技提高生活质量等。同时自然的过渡到教材的第二目"企业与垄断资本"。

3.大企业与垄断资本

结合课后的练习与测评二的材料:洛克菲勒家族企业的发展史,对教材的问题作以下改动:

1)通过这个个案,说说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呈现什么发展趋势?

通过此问,点出资本主义从小企业到大企业最终发展到垄断集团的过程。

2)阅读课文,并补充材料三:泰勒及列宁对泰勒制的评价。提出问题:你认为导致这个企业由小作大的原因有哪些?

通过此问,完成垄断资本出现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科学的管理方式,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优势的关键。这样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最终形成垄断企业。而且,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也要求大型企业的出现,例如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等,能是小企业吗?这样与第二次工业革命自然连接。

3)这个个案中说:"到80年代该企业已控制美国90%的石油供给与提炼市场,掌握了美国石油也后,有控制了煤气、电气等行业。"由此,从中能解释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吗?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何时发展到这个阶段的?通过文中所反映的现象,引导学生知道资本与生产高度集中,在主要产业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过渡:出现这样的垄断企业是福还是祸?这曾经在美国的政界也引起过讨论。

出示材料四:反垄断的漫画与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话。

问题引导:

这幅漫画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前面个案加以说明。为何总统不禁止它的存在?能理解其中的"污垢"吗?我们应如何看待垄断资本?从中能否给我们评价历史事件一些启示呢?

通过图片及文字史料,并结合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的引导,进一步理解:垄断是科技应用到生产中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不断研发新的成品,不断改善管理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故不能禁止它的存在,但它在竞争中优势明显,不利于中小企业参与竞争,也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容易扩大社会的两级分化,造成社会矛盾与冲突,故要加强政府的干预,去除它的"污垢",(在归纳的时候可以结合当今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欧盟反微软案、中国电信等,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不要走极端。

4.小结:

马克思曾说过:历史的进步总是以牺牲为代价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为人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可否认,人类据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贫富分化等。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科技革命,是坚持还是放弃,是发展还是抵制?请结合以上所学谈谈你的看法。

与工业革命为人类文明进步相比,人类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值得的。这些代价不是工业革命应有的结果,而是失误。关键是如何权衡利弊,走持续性发展的道路。通过此问,进一步深化主题,培养学生对事物要辩证地的认识态度,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资料附录]

材料一:

一个评论家在报纸上写到:"没有电,这个展览会仅仅是毫无生命力的一堆展品......只要将手指在开关上一按,魔术倾泻而出,宫殿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光和生命。"--本课教材

材料三:

列宁认为:"泰勒制――也同资本主义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即按科学来分析人在劳动操作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动作,制定最精确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统计和监督制等等。"

--学习时报网

材料四:

西奥多?罗斯福:"垄断组织......不要禁止它的存在,而是对之监督和控制,去除其中的污垢。"--摘自高三选修教材95页

[板书设计]

第二次工业革命

兴起时间:19世纪70年代

欧美主要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基本完成,政局相对稳定;

兴起原因

19世纪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电力时代主要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的来临新能源--电力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新机械--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电机制造

生自主要成就新材料--钢材、建材

产由新技术--钢铁冶炼

力竞新兴工业部门--化学工业、钢铁工业

提争主要特点:科学理论对技术创新的推动明显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大企业与积极:是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化程度

垄断资本提高的表现,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评价消极: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形成的垄断资本,加剧了竞争的无序性,扩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容易导致经济危机。

[训练设计]

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预言电的伟大革命力量。认为"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摘自人教版教材《必修三》

回答问题:

(1)马克思认为"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指的是哪一事件?请从经济结构方面说明该事件为社会带来的影响。

(2)"电力"取代"蒸汽"指的又是哪一事件?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电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将更大,他的预言正确吗?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嬗变为工业社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缩小,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扩大。

(2)第二次工业革命;正确,如,伴随电力能源的开发,推动着电器工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等新兴工业的蓬勃发展,并都成了近代工业体系中最重要的工业部门。而且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直接推动着企业的发展,出现垄断企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到发展到垄断阶段。

55473